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04 17:11:38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1

根据省水利厅明传电报湘水明号“关于切实做好水利行业供水设施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的精神,结合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设施点多面广、安全防护设施简陋、安全管理体系欠缺的实际情况,为了加强供水设施安全防范工作,预防和杜绝发生突发事件影响供水安全的问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按照上级要求,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迅速开展供水设施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要对辖区内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要对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管网、水质净化消毒处理设施、厂区的安全保卫措施进行全面检查,暴露在外的水库、山塘水源,的输配水管网等重点部位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有专人看守、巡查,没有围墙的必须建围墙,蓄水池必须封闭,预留的检修孔、透气孔必须增设防护栏,厂区大门必须落锁,厂内有人值班,保持通讯畅通。对分散水源工程,各乡镇(场)要做好农民安全用水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检查工程设施的卫生、安全状况,并帮助农户进行整改。结合检查情况建立安全台账并核实登记,同时将检查情况报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机构设水利局)。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安全保卫措施。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要迅速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设施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层层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对每一处供水设施都要明确具体的安全责任人,设立安全责任标识牌。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安全防范,迅速组建安全巡查队伍,对水源、供水管网、水质净化消毒处理设施等供水设施进行24小时巡查,尤其是对暴露在外的水库和山塘水源、蓄水池、要采取建围墙、防护栏等措施保护水源,并派专人蹲点守护,防止不法分子对水源水质的蓄意破坏污染。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将责任落实情况及安全巡查队伍组建、责任人员分布情况报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对因责任落实不到位而造成供水系统被破坏,危害饮水安全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三、强化供水系统监测预警,完善供水设施的应急预案。各供水工程立即明确责任,安排专人对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严格按照《村镇供水技术规范》第11章第2节第2条水质检验项目及检验频率表中的指标进行监测,没有检测设备,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按规范取样后及时送至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需存档备查。发现水质异常,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告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时集中供水工程应采取紧急停水措施,分散供水工程应派专人现场控制已污染水源,设立水质已污染警示牌,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群众通报水污染情况,防止已污染的水被饮用,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甚至瞒报重大信息的情况发生,否则将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要按照水利部有关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辖区内供水设施的应急预案,同时报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备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与配合,互通信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做好应急物质和水源的准备,确保发生水污染事件后群众的用水需求,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定期组织群众参加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广大群众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能力,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以上通知,请各相关单位迅速组织落实,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2

关键词: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对策研究

Abstract: Through to analyzes the Jiangsu province Ganyu County drinking water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explain understands Ganyu County drinking water problems. And propos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anyu County drinking water source pollution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drinking water sou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rinking water sources;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D922.68

引言

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断加大,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资源水质环境安全受到威胁。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近年来江苏省赣榆县全面开展了以保护群众饮用水安全为目标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普查工作,基本摸清全县城镇和农村地区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通过全面分析当前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类型及特点,提出加强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为保障赣榆县饮水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对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

赣榆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鲁东南低山丘陵与苏北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5′39″-119°18′7″,北纬34°41′30″-35°7′39″。东临黄海,西与山东临沂接壤,北与日照、莒南县相邻,南隔新沭河与连云港市区和东海县为邻,辖18个镇,2个省级开发区,424个行政村,总面积为1427.27km2,总人口108.18万人。因为地处沂沭泗流域的最下游和南北气候过渡地带,易旱易涝,易遭台风大潮袭击,防汛抗旱形势一直十分严峻。

赣榆县水系属淮河流域滨海诸小河水系。境内河流多源自西、北部山区,东流直接入海。现有大小河流18条,其中,跨境排洪河4条,运河1条,排涝河13条。主要河流有绣针河、龙王河、兴庄河、青口河、朱稽河、范河、通榆运河、新沭河等。境内有大小水库103座,其中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总库容5.85亿立方米;小塔山水库总库容2.82亿立方米,是赣榆县城及沿途镇村饮用水源。

赣榆县多年平均降水径流深275.5毫米,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3.955亿立方米,实际可用的径流量3.59亿立方米,过境客水总量2.58亿立方米,地下水多年平均总储量2.94亿立方米,允许开采量1.8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允许开采量1.30亿立方米,东线调水工程每年引用江淮水1.0亿立方米。

赣榆县青口镇、宋庄镇、塔山镇、赣马镇、金山镇、海头镇饮用水源取自小塔山水库,柘汪镇饮用水源取自姜斗沟水库,墩尚镇、罗阳镇饮用水源取自新沭河,其他镇级饮用水源地为地下水,除罗阳镇东关村饮用水源地为新沭河外,其余各村级饮用水源地主要为地下水。

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评估

2.1环境禀赋评估

目前,小塔山水库是赣榆县城及沿途镇村饮用水源,其中赣榆县城区供水主要由自来水公司负责。从2011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我县饮用水源小塔山水库水质较好,供水水质良好。小塔山水库是赣榆县重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为湖库型水源地,经江苏省人民政府(苏政复[2009]2号)批复,划分一、二级保护区,有饮用水水源地标志,水源地周围环境较好,每年开展常规水质监测,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乡镇(含农村)饮用水源地未划分保护区,受监测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乡镇(含农村)还未全面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工作;环境管理情况薄弱,没有设置规范的饮用水水源地标志设施,通过调查监测,镇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地表水和地下水Ⅲ类标准。

2.2污染状况评估

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暂时没有污染源,小塔山水库水源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于境外上游山东省莒南县、临沭县客水污染、补给水水质和汇水区内农业面源污染。

小塔山水库周边工业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距离水库较远,多在二级保护区之外;二是工业源多在水库取水口下游,对水库基本不构成污染;三是工业行业多为柳编、工艺、服装加工等不用水或极少用水行业,生产过程基本无废水排放。四是不存在居民及生活污染,无排污口,无网箱养殖,水源地主要问题是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干旱季节易出现供水量不足。从2011年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赣榆县小塔山水库水质尚好,指标均能够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标准。全年水源地没有发生污染事故。

乡镇和村级饮用水源地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等,受县内工业污染影响较小。

2.3环境监管评估

赣榆县对县级饮用水源地的监管力度较大,划分了一、二级保护区,设立了取水口规范表识,采取了一系列专项措施整治活动,确保水质安全。小塔山水库水源地周边暂时没有污染源,赣榆县人民政府组织制定了饮用水源水污染应急预案,且经过专家评审,每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应急演练。成立了环境污染事故工程技术人员工作组,配置了现场监测处理有毒有害物质器材装备。近三年来饮用水源地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县城区备用水源为朱稽河。

农村水源地环境管理薄弱,对水源地的监管不到位,调查前乡镇、农村均未划分饮用水保护区,未开展水质常规监测,但总体来看,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不存在工业污染源排污,水源地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因此下一步监管中要尤其注意一级、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上污染源,并要强化环境监管,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建立健全应急处理能力。

2.4环境风险评估

赣榆县对各饮用水源地加强监管,进行定期监测,坚决查处违法排污影响水源安全的污染行为。现存的环境风险主要为农业面源和上游客水污染,小塔山水库水厂取水口建成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变化。

赣榆县乡镇(含农村)大多数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未划分,无标志标牌或标志标牌不规范。赣榆县属于农业大县,存在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要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的水生态修复能力和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要加强预案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2.5综合评估

综合环境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各指标的评估结论,目前赣榆县环境禀赋、环境风险是制约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而且,部分地区饮用水源地内的居民生活源污染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3强化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对策

3.1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 关键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 通过各种有效方式, 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宣传和科普教育, 在群众中营造一个学习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知识、宣传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政策、贯彻落实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的热烈气氛[3]。

3.2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特别是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职责, 建立齐抓共管、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技术研究与试点, 探索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抓紧研究制订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3.3开展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

以镇、村饮用水源地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对镇、村的饮用水源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并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对水源地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并制定应急预案。加强环境监管,保护区内禁止新增污染源,建立健全应急处理能力。

3.4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监控预警

制定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方案,确定采样点位、采样时间、监测项目和频次,充分考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的基本要求,监测频次、监测因子统一和规范化,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的能力。着重开展好每年一次或多次的例行监测,特殊情况下要增加监测频次,在监测过程中要严格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具有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比性。为饮用水水源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5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制度,解决管理盲区问题。根据目前水源保护管理现状,由县政府牵头,从各个部门单位组织人员组成水源保护管理小组,开展经常性巡查,着力解决一些单个职能部门管不了管不好的问题,积极规避多头管理却最终无人管理的现象发生,有效解决人民群众饮用水不安全问题。二是要建立联动机制,真正发挥管理部门作用,形成部门齐抓共管格局。三是完善应急处理处置方案,形成应对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处置能力。主要包括: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保障系统有效运行;增强饮用水水源地应急能力;制定饮用水水源地应急预案等。

3.6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政策

研究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生态补偿政策、饮用水水源保护信贷政策和“以奖促治”政策等方面,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和财政的扶持力度。围绕饮用水水源地规划与管理、水质保护与生态修复、水质净化处理、水生态监测监控、事故预警等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现实需求,结合已有的工作基础,针对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批科技支持项目研究,为水源地保护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2012年赣榆县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书 赣榆县环保局2012.6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3

近几年来,在县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街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抓住创建广东省卫生镇街的契机,结合文明创建和乡村振兴等各项重点工作,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不断加强生活饮用水管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出台了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规范了从业人员安全管理,全面提高饮用水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使**镇街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近三年无发生饮用水污染事故。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压实责任

**镇街历来高度重视生活饮用水卫生工作,将此项工作作为促进全镇街经济和社会民生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这一全局性的工作来抓,进一步健全长效机制,完善保护措施,强化跟踪问责,不断提升水源保护工作水平,确保饮用水从“源头”到“水龙头”的全过程安全。特别是开展省级卫生镇街的创建工作以来,我镇街加强了对**镇街饮用水卫生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了卫计、农业、边防派出所、社会事务办和各村(社区)等的职责,镇街饮水安全工作齐抓共管,密切配合,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全面形成。同时,把**镇街饮水安全的各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岗到人,对工作要求和责任追究做出了详细部署和具体安排,**镇街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村(社区)严格按照镇街创卫网格化实施方案的要求,紧密联系区供水部门,认真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坚持防止水质污染事故的发生,第一时间为群众解决供水问题,全力推动**镇街饮用水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安全水、放心水。

二、完善制度建设,统筹协调饮用水工作

一是健全水质检测管理制度。始终把安全水、优质水、放心水放在首位,严格执行上级各项管理规定。除严格执行国家、省、市颁布实施的供水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外,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建立了供水事故应急预案、水污染(或投毒)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等制度。

    二是加强学校饮用水检查。全面实施学校饮用水安全工程,加强学校师生用水监管。我镇街积极配合食药监和教育等上级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范围内公众场所和食堂的直饮机、饮水机、末梢水定期进行监测,确保学校用水安全。

三、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全民卫生意识

为加大饮用水“创卫”工作舆论宣传力度,我镇街充分利用广播、宣传单进行广泛宣传,向经营单位、社会、人民群众宣传饮用水卫生法规等知识。利用法治宣传教育讲座等开展新时期公共场所法规宣传,切实提高广大消费者卫生安全意识。同时在各部门、村(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众活动场所设置卫生知识宣传专栏,累计开展卫生知识讲座宣传3场次,制作宣传标语20余条,印发宣传单、手册800余份。

四、今后工作打算

1、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宣传教育。我们将大力宣传生活饮用水卫生的重要意义,让广大居民,尤其是让农村广大群众了解饮用安全卫生自来水对健康的好处,切实提高全民健康卫生意识。

2、加大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管力度。我们将对不按规定对水质进行消毒、提供不符合标准的生活饮用水等违法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镇街创建广东省卫生镇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4

为了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20*]4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11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1、组织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防治并重、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由县水利、建设部门牵头,会同县发改、环保、国土、卫生等部门在20*年底以前编制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2、深化落实各专项规划。各有关部门应按照《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的要求》,编制和完善各项专项规划。由县建设局牵头编制完善城乡给排水规划,综合布局城乡给排水系统,统筹安排供水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建设供水管网。由县环保局牵头编制完善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合理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地,界定保护区域。县卫生局要做好相关规划的卫生学评价及水质卫生监督监测方案。编制实施各种涉水规划,必须坚持把保障饮用水安全摆在第一位,加强相关规划的衔接。

二、综合防治,加强饮用水源的保护

1、认真实施水(环境)功能区划,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县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办法》有关规定,落实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严格把好建设项目审批关,禁止对水源有污染的项目和设施进入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环评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县环保局要定期开展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要进行专项整治并挂牌督办,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责令停建并限期整治或拆除;对违法违规经营的项目如码头、饭店等,要责令立即停止经营并限期纠正。

2、进一步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县环保局要全面推进富春江、分水江以及主要水库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积极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继续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整治力度,限期实现整治目标。对不达标排放、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治理,达标无望的坚决予以关闭。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排污行为。严防城乡饮用水有机污染,饮用水源上游不得建设生产和使用高毒高危原料和产品的项目,现有的相关企业要限期关停搬迁。

3、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县农业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认真做好禁养区的畜禽禁养工作,20*年前完成猪存栏数300头、牛3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的治理任务。对养殖大户实施规范管理,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建设一批生态畜禽养殖小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加快形成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处理机制,因地制宜处理好农村生活污水。加快实施种植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工程,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证制度,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在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严禁施肥养鱼和投饲养鱼、养鸭。县水利局要加快实施“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加强农村小流域治理。

4、加强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县建设局要加快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加强对全县集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的指导,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垃圾收集处置网络。

三、城乡统筹,加快供水工程和设施建设

1、继续提高集中式供水水厂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综合利用水库、供水水库建设和已建水库的供水配套,发挥水库在城镇供水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快集中式供水水厂、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增强集中供水的稳定性。加强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常规处理能效,推广深度处理技术,提高供水水质。凡饮用水水质不符合标准的集中供水水厂,应当提出强制性技术措施,制订技术改造规划,采用先进技术,改进水处理工艺。

2、加快实施区域集中供水,以城带乡扩大农村受益范围。县建设局要制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给排水规划,结合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督促指导乡镇加快区域集中供水设施和管网建设,不断提高区域集中供水的人口覆盖面。城镇集中供水水厂要在提高供水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扩大供水半径,通过延伸供水管网将自来水直接输送到周边农村。

3、加快建设农村分片、分散式供水工程,因地制宜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对城乡一体化供水系统不能覆盖的山区乡镇和山区村,县建设局要会同县水利局和有关乡镇(街道),结合“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生态村建设和改水改厕工作,加快农村现有简易水厂和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规范管理水平,落实各项净水措施,确保供水水质。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单个或多个山区乡村,要加快建设小型水源工程,配套净水和消毒设施,建成一批独立的供水体系,并尽可能做到互联互通。

四、加强监管,确保城乡饮用水水质安全

1、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指定专人负责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对本辖区内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配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并积极做好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指导督促和协调工作。

2、切实加强水源水质的监测。县水利局要按照水(环境)功能区划管理的要求,对全县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县环保局要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管理要求,优化监测站网设置,加强对饮用水源的水质监测,并建立定期报告和水质公告制度。

3、严格实施制水的全过程规范管理。县建设局要加强对取得供水许可的城镇和区域集中供水水厂的监督管理,督促指导供水经营单位建立以水质保障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国家标准建立严格的取样、监测和化验制度,落实保障水质的各项技术、工艺和管理措施。

4、加强供水水质的卫生监督。县卫生局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严格实施对集中供水单位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卫生许可,加强对集中式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定期抽检。对城乡饮用水监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督促有关单位限期整改。自备取水的企业和学校等单位要严格按规范对自备饮用水进行消毒处理。

五、健全机制,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

1、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水工作。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倡导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废水资源化和零排放技术、中水回用技术,鼓励生产和使用各种节水设备和节水产品,强化节水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积极推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非居民用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和高耗水行业差别水价政策。加强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确保应收尽收,适时提高征收标准,尽快将集中供水覆盖范围内地下水的水资源费调整到高于供水价格。开征城镇污水处理费,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保本微利运行。

六、完善制度,加强储备体系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

1、加强城乡饮用水储备体系建设。由县水利局负责,建立全县水资源和饮用水战略储备体系。选择部分水库作为区域性战略储备水源,并制订特殊情况下的区域水资源配置和供水联网调度方案。建立特枯年或连续干旱年的供水安全储备,规划建设备用水源。

2、进一步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机制。要根据县城生活饮用水源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进一步落实好应急措施。各乡镇要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完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水域周边的化工、医药等重点污染企业以及从事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经营、贮存的企业要严格防范水污染事件的发生,并制订专门的应急预案,确保一旦发生水污染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处置,把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供水单位应当摸清取水口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污染隐患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订相应的应急预案。当原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或供水不足时,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报请县人民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七、加强领导,建立完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政策体系

1、建立组织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对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县建设、发改、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卫生、国土、交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我县的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

2、切实加强领导。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认真做好本辖区范围内的生活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县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办法》明确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落实好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各项措施。要坚持政府主导、城乡统筹、区域协作的原则,加快形成区域全覆盖、管理全过程的饮用水源保护和安全监督体制。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5

根据市、区财政局相关布置要求,对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进行了绩效评价,严格对照绩效评价指标完成了自评。

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2020年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农村居民9217人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267人,计划总投资881.3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57万元,地方投资524.3万元。工程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到2020年底我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1.4%、水质达标率为99.5%。

三、自评情况

(一)自评结果

我区对照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管理年度评价指标进行了自评,自评得分为99.97分。

(二)分项情况

1、项目投入情况

根据省发改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皖发改投资〔2020〕116号《省发展改革委省水利厅省财政厅关于下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专项2020年省水利基建投资计划的通知》文件精神,上级下达我区2020年计划总投资357万元。对规划内标准偏低、规模偏小的已建供水工程进行改造、配套、升级、联网,适当新建供水工程,开展水源保护、水质保障、信息化建设等。我区实际投资支出881.3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57万元、区级配套524.3万元。区水利局通过招投标,委托合肥湖滨水利建筑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方案》,通过了区发改委、区扶贫局、区水利局等单位人员组成的专家组的评审,并以裕发改审批〔2020〕55号文下达了实施方案的批复。实施方案编报设计质量、深度满足实际使用,设计变更严格按规定履行审批程序。项目资金严格按照专户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区财政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资金专户,做到专款专用。

2、实施过程

为了把这项民生工程实施好,我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区里部署要求,对项目实施严格按照“四制”要求规范管理。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区里要求,安排2020年农饮项目由各项目点所在乡镇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建设管理,具体负责项目的招投标、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资金拨付等具体建设管理工作,区水利局负责技术指导和业务监管。我区2020年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按照上级下达的投资计划和批准的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实行项目公示制,对已确定实施的农村饮水工程项目,根据年度实施计划在项目覆盖范围内对建设内容等信息到实施地行政村进行公示,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严格按照农饮资金管理有关规定进行资金使用和管理,区财政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到各项目法人乡镇专户存储,由乡(镇)政府监管,根据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工程款的拨付。各乡(镇)政府作为项目法人,及时规范地搞好招投标、合同管理等工作,为严抓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乡(镇)政府具体负责人深入工地现场,一方面进行实地放线、验槽、抽检并对供水管网的焊接工艺、管道沟槽的开挖深度、管道的回填要求等提出强制性质量要求,一经发现工程出现质量问题,立即要求进行返工,另一方面强化对入场设备、管材的质量监管和管材质量抽检工作;同时强化对监理单位的监管,促使其履行职责,从而确保工程质量。区水利局为进一步强化工程质量和进度,通过召开专门会议,布置要求,积极推进工程建设,同时区水利局联合区民生办、区扶贫局等职能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到乡镇工地现场进行督查、指导;通过实行“阳光计量,多方监管”来控制工程实施建管质量,从工程开始实施到最后完工计量验收等实施全过程由建设方(乡镇)、施工方、监理方、运管方(水厂)四家进行联合监管,阳光操作,确保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成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3、项目产出

各实施项目点已在上级要求完成的时间节点前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和发挥效益,解决了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户的饮水问题,充分发挥了安全饮水的社会效益,彰显了安全饮水在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4、项目效益

为了更好地做好我区2020年贫困户的供水覆盖,不管贫困户住的有多远、有多偏僻,保证我区实施项目村贫困户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区里决定对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行免费接水入户,区财政对贫困户按户均700元落实入户费用和材料等费用,保证所有贫困户免费用上自来水,实实在在的解决了贫困户的难处,确保实现我区实施项目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目标!我区2020年共解决农村居民9217人的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1267人,完成供水管网覆盖我区3个乡镇4个村等农饮巩固提升建设任务。为强化对已建的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先后出台了《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要求》、《区乡镇供水章程》等文件,对于农村饮水工程的日常管护进行了明确要求和规定,确保农村饮水工程项目运行具有持久性;为保护农村饮用水安全,结合我区实际,对全区乡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水源地保护区的范围,防止水污染;全区千吨万人水厂均建立水质化验室,配备水质检测人员,进行日常定期检测,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水质化验中心,对全区农饮工程的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定期检测、动态监测,以保证农饮工程供水安全;我区大部分水厂均已推行“两部制”水价;区里建立了农饮工程年度维修养护资金制度,每年区财政根据年度投资计划数的1%提取运行管理及维修养护经费,专户存储,并列入到区财政预算中;为保障供水安全运行,区水利局制定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并报区政府批准,各供水单位也相应制定了供水应急预案,报区水利局备案。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和“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中央对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入大为减少,而“十三五”期间区级精准扶贫任务比较艰巨。我区地处江淮丘岗地区,贫困户居住分散,我区7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已实现自来水“村村通”,而部分地处乡镇边远地区的非贫困村尚未实现自来水全覆盖,由于供水覆盖管线长、难度大,建设任务重、资金投入大,而我区又是部级贫困县区,区级财政较困难,因此存在着资金缺口问题。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6

第73号

《浙江省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已于2011年12月13日经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12月13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及相关的管理工作。

本条例所称的饮用水水源,是指用于城乡集中式供水的江河、湖泊、水库、山塘等地表水水源和地下水水源。

前款所称的集中式供水是指以公共供水系统向城乡居民提供生活饮用水的供水方式。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公共财政对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部门联动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合理布局和调整饮用水水源地及上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协调发展。

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纳入政府环境保护责任考核范围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及相关环境管理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水源地规划及相关水源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对饮用水水资源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国土资源、卫生、农业、林业、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公安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相关工作。

第五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配合有关主管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有关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依法做好本区域内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专项资金、财政转移支付、区域协作等方式,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逐步加大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经济补偿力度,促进饮用水水源地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饮用水水源的义务;对污染饮用水水源,破坏饮用水水源保护、利用设施的行为,有权劝阻和举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保护举报奖励制度,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饮用水水源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报刊、广播、电视、新闻网站等媒体应当积极进行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公益宣传。

第二章 饮用水水源地确定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按照优先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的要求,对饮用水水源地及相关工程建设等进行统筹规划。涉及跨行政区域供水的布局调整和建设,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协调建设。

第十条 饮用水水源地的确定,应当与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相衔接,符合国家有关水质等标准、规范的要求。

已有的饮用水水源地不符合国家有关水质等标准的要求,且不能保障供水安全的,应当重新确定饮用水水源地。

第十一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的饮用水水源地,由设区的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进行科学论证,提出意见,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跨行政区域的,由相关人民政府协商后提出意见,报省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协商不成的,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发展和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交通运输等部门提出意见,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工作,因地制宜推进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供水,减少小型、分散供水点,改善农村饮用水条件。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跨行政区域的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由相关人民政府协商后提出意见,报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

第十三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建设,保证应急饮用水。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建设两个以上相对独立控制取水的饮用水水源地,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应当与相邻地区签订应急饮用水源协议,实行供水管道联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将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的大中型水库、重要河道、湖泊作为预留饮用水水源地。

第十四条 开采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地下水保护和开采的规定,防止水体污染、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除发生特别严重干旱或者供水安全事故需要应急用水外,禁止开采深层承压地下水。

第十五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饮用水水源地和备用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供水趋势,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科学合理调整水库功能,确保城乡优质饮用水水源。

水库功能调整作为饮用水水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有关饮用水水源保护的要求,落实相关措施。因水库功能调整对农业灌溉等用水产生影响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保障农业灌溉等用水。

第三章 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

第十七条 对饮用水水源应当按照不同水域特点和确保饮用水安全的要求,划定一定面积的水域、陆域作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第十八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应当统筹考虑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要求,并与港口、内河航道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应当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参照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要求划定。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

第十九条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跨设区的市、县(市、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协商提出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协商不成的,由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提出方案,征求同级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的程序办理。

在通航水域内依法设立、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当事先征求海事和航道管理机构的意见。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

具备条件的地方应当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设置隔离防护设施,对一级保护区实行封闭式管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隔离防护设施。

第二十一条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二)投饵式养殖、旅游、游泳、垂钓;

(三)使用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

(四)停泊与保护水源无关的船舶;

(五)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已经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二条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除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的行为外,还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三)贮存、堆放可能造成水体污染的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四)危险货物水上过驳作业;

(五)冲洗船舶甲板,向水体排放船舶洗舱水、压载水等船舶污染物。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和使用化肥、农药等活动的,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拆除或者关闭。

第二十三条 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新建、扩建水上加油站、油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严重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或者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设项目;

(二)设置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三)运输剧毒物品、危险废物以及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

(四)其他法律、法规禁止污染水体的行为。

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内应当逐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证保护区内水质符合规定的标准。

第二十四条 日供水规模在二百吨以上的农村饮用水水源,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环境保护等部门、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划定保护范围,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并设立警示标志。日供水规模不足二百吨的农村饮用水水源,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和指导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制订水源保护公约,明确保护范围,并设立警示标志。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村民保护水源。

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清洗装贮过有毒有害物品的容器、车辆;

(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三)向水体倾倒、排放生活垃圾、污水以及其他可能污染水体的物质;

(四)设置畜禽养殖场、肥料堆积场、厕所;

(五)堆放生活垃圾、工业废料;

(六)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活动。

违反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当地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 饮用水水源地保洁工作按照《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规定执行。

饮用水水源地保洁责任单位应当按照责任范围和保洁要求做好保洁工作。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在划定、调整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区域或者指定剧毒化学品运输车辆线路时,应当避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确实无法避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

危险化学品的运输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相关流域、区域的生态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和水源涵养林、人工湿地建设,逐步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单位和居民实行搬迁,减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人口,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前已经依法批准设置的项目和设施,因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或者保护区范围调整需要停业、关闭或者拆除,导致所有者或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有关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予以补偿。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取用水库饮用水水源作为供水原水的,其供水价格的确定应当充分考虑水库水源保护费用。

第二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防止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污染饮用水水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渔业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高效低毒技术;落实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引导和监督畜禽养殖场(小区、户)按照规定收集、存贮、利用、处置和排放畜禽养殖排泄物;制订并严格实施水产养殖计划,科学确定水产养殖容量和种类,推广健康、清洁的水产养殖,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

第三十条 备用饮用水水源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划定保护范围并实施管理。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协调环境保护、水行政等有关部门,整合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资源,科学划分和确定监测范围、点位和项目,加强水质自动监测监控和预警能力建设,完善监测信息系统和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定期对饮用水水源进行监测;在突发水污染事件和藻类爆发高峰期等特殊时段,应当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和项目,及时掌握饮用水水质水量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源。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实施卫生监测,建立健全监测制度。

饮用水供水单位应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取水口的水质监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对饮用水水源水质、水量和水源保护情况的综合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本级人民政府。

饮用水水源水质信息统一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门户网站或者当地主要媒体上每季度定期,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和江河(湖泊、水库)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建立健全巡查制度,组织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相关设施进行巡查。

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和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巡查;发现问题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相关流域、区域内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饮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或者可能受到污染的,应当根据相应情况,及时制止和查处。

因干旱、洪水以及突发事件等造成饮用水水源水质达不到国家规定水质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对相关区域的排污单位依法采取停产、限产等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饮用水安全。

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不能确定责任人的污染源,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予以清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配备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和应急物资,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相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单位、供水企业应当编制本单位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应急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和演练工作。相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单位的应急方案应当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供水企业的应急方案应当报所在地供水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六条 有关单位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方案,采取应急措施,同时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通报有关部门。

发生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控制或者切断污染源等有效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应急供水准备;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跨行政区域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可能受污染事故影响地区的人民政府和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

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及其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省环境保护、水行政等有关部门以及流域、区域有关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执法协作机制,提高跨界饮用水水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水平。

跨行政区河流交界断面入境水质超过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时,下游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向上游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上游地区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相关区域排污单位立即暂停排污,并采取措施使出境水质符合规定的水质保护目标。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督促检查。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引导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的企业和运输危险品的车辆、船舶,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损毁、涂改或者擅自移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地理界标、警示标志、隔离防护设施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新建、扩建水上加油站、油库、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严重污染水体的建设项目的,或者设置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并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海事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船舶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区域停泊,责令驶离该区域,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进行危险货物水上过驳作业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冲洗船舶甲板或者向水体排放船舶洗舱水、压载水等船舶污染物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法对违法行为人处以罚款,并责令其依法承担消除污染和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违法行为人不按要求消除污染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消除污染,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审批、核准建设项目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展饮用水水源巡查、水质监测和综合评估的;

(三)未按照规定处置饮用水水源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未按照规定实施行政处罚或者违法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

(五)其他、、的行为。

第六章 附 则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7

市政府召开这次全市农村安全饮水暨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年安全饮水和防汛工作。上午,大家现场观摩了礼泉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现场。刚才,宏章同志就今年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水文、气象部门通报了今年的雨、水情趋势,我完全同意。礼泉、兴平、旬邑三县先后作了交流发言,请大家相互学习借鉴。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了安全饮水、防汛抗旱目标责任书,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作

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确定为给农村和农民办的20件实事之一。客观地讲,我市在保障农村安全饮水方面工作成效很显著。但是,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等县市区存在着大量因饮用水氟含量超标引起的中度、重度氟中毒现象。*、*等县因地下水系封闭等原因造成的苦咸水现象十分严重;武功、兴平、秦都、渭城渭河沿岸地下水污染情况很严重。二是去年5.12大地震对我市大部分县市区农村饮水工程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使近40万原本安全饮水的群众又重新变得饮水不安全。三是全市尚有20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已纳入“十一五”规划和“2008-2012”规划但还未下达计划的有88万人,有112万人未纳入规划。按照省上要求,到2012年彻底解决我市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压力很大,全市上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安全饮水各项工作,集中精力打好这场攻坚战,彻底解决我市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让农村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健康水。

(一)加强资金落实工作。一要为农村安全饮水工作提供足量的前期工作经费,为做好项目储备,为争取更大的中省投资打下基础。二要科学合理拨付建设资金。去年,在市政府第47次常务会上,庄长兴市长要求,人饮资金拨付要严格遵循“有利于项目启动,方便资金运作”的原则。各县市区要结合这个原则制定切合各自实际的资金拨付方案。刚才,旬邑县在工程各项开工手续完善后,先预付30%启动资金,以后按工程进度拨付建设资金,这种做法既符合陕西省农村饮水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又切合实际。三要拓宽融资渠道。要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动员起来,鼓励和吸引个人、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四要加强资金管理。国债资金是“高压线”,是群众饮水的“救命钱”。各级要以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报帐制”的跟踪监督职能,确保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项目规划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联村连乡、集中供水、保本经营、市场运作”的原则,区别城镇与乡村、富水区与缺水区、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平原区与山区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大力发展联乡连村集中供水工程。实践证明,规模较大的集中连片供水工程与规模小的单村供水工程相比,管理简便,维护及时,运行成本少,工程使用年限长,水质水源有保障。今天我们看了礼泉县尧召、建陵南片等集中供水工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模式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各地在工程建设中要严格水利工程建设“四制”原则。针对农村饮水工程点多面广,投入不断加大,而单项工程投资又相对较小的情况,市发改委、市水利局要制定切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招投标方案,小项目要以县为单位打捆招标。市、县两级水利部门要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要大力推广用水户、基层组织、专业监理队伍、上级主管部门组成的四方监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高标准。要重视农村饮水工程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工作,未经竣工验收的工程不得交付使用,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要责令重建整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浪费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坚决杜绝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努力把饮水工程建成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四)加强工程运行管理。我们必须把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建后管理。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工程,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形式,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村饮水工程特点,产权归属明晰,管理主体到位,责权利统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要在继续完善承包、租赁和股份制等管理形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多种形式的用水合作组织管理体制,在政府引导,用水户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用水合作组织,协商解决出工、出资、水费计收等事务,加强供水管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是公益性很强的社会公共事业,各县市区要根据各自情况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在建设用地、工程用电等方面给予减免或优惠,尽最大可能降低水价。物价部门在指导、核定和监管农村供水价格时,一定要考虑供水单位的可持续发展,要兼顾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不加重负担,相关方面问题由水利局调研后拿出一个方案,报市上研究解决。

二、以人为本,扎实做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

据气象、水文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降雨总体偏多,夏末有伏旱,入秋后有淋雨,渭河、泾河最大洪峰流量较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均值偏大1-5成,发生区域性洪涝灾害的几率较大,防汛抗旱形势严峻。各级各部门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时刻绷紧防汛抗旱这根弦,坚决克服“年年防汛不见汛、今年未必有大汛”的麻痹侥幸心理,切实增强防汛抗旱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切实抓好防汛工作六项工作措施,务必实现河流不决堤、水库不垮坝、滑坡不伤人、群众不被困的总体目标。

一要扎实抓好防洪工程建设。各县市区要牢固树立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按照“因地制宜,重点设防,标准适度”的思路,抓紧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加快影响度汛安全的水毁堤防、险工险段、水库水毁设施的修复加固进度,务必在大汛前完成;要加快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对正在实施的1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尽快完成建设内容,确保水库安全;要多方争取资金,进一步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加强重点河段堤防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洪水能力。要抓紧开展去年四季度渭河中下游防洪治理项目验收工作,尽快完成省上验收,为争取今年防洪建设资金奠定良好基础。

二要扎实抓好水库安全和山洪防御。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认真落实水库防洪保安责任,逐水库、水电站签订责任状,强化防汛安全管理,落实防抢撤应急预案,解决好中小型水库防汛责任不清、权限不明、监管不力等问题。要进一步细化完善水库防抢撤方案,严格执行汛期控制运行计划,绝不能擅自超汛限水位运行,对有安全隐患的水库要坚决低水位或空库度汛。要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认真分析突发性洪灾发生规律,研究制定对策,落实基层防汛责任制,明确乡、村、组汛情观测、传递、预警人员,确保重要天气预报、雨情、水情、汛情、险情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确保人员安全。

三要扎实抓好河道依法整治。近期,各地各部门要把河道整治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事件,务必在入汛前彻底清除河道内一切行洪障碍,拆除临时房屋、临时道路、瓜棚等设施;河道汛期实行全面禁采,撤出所有采砂机械,彻底清除河道内砂堆、砂垛,保障行洪畅通。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大水法规宣传力度,加强河道、堤防日常管理和巡查,从源头上制止违法设障的发生。

四要扎实抓好防汛非工程建设。要从抗洪抢险组织程序、工作责任和防、抢、撤处置措施等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切实加强与当地驻军和武警官兵联系,全面落实联防抢险措施,抓好专群结合的防汛抢险和巡查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实战演练,提高抢险实战能力。要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的要求,备足备齐抢险物料,备防石、铅丝网片等重要物资要现场或就近存放,完善应急调运方案,建立“部门储备、群众自备、供应商代储”三位一体物资保障体系,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运得快、用得上。

五要扎实抓好抗旱减灾工作。各级、各部门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要针对预测可能出现的夏末伏旱,提早安排,周密部署,精心组织,提前做好抗旱灌溉工作,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要加强旱情、墒情监测预报,加强会商分析,适时组织开展抗旱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抗旱节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抗旱服务队建设,加大抗旱物资储备和管理,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严重旱情,尽可能减小旱灾损失。

六要严格防汛值班制度。入汛后,各级行政责任领导和指挥部人员,要坚守工作岗位,保持通讯畅通,确需出差的,除履行正常请假手续外,还必须向市防汛指挥部请假,并搞好工作衔接。各级防办和市防指各成员单位必须建立健全汛期防汛值班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确保汛情发生后,防汛抢险工作能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准确处置,确保防洪安全,最大限度减轻洪涝灾害损失。

三、加强领导,团结协作,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顺利开展

一要落实责任。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事关全局,责任重大。各级行政一把手都是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领导者,要对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工作切实负起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刚才,市政府已与各县市区政府分别签订了2009年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目标责任书,市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不能按期完成任务、造成重大失误的责任人,要追究领导人责任。

二要密切协作。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程。市农村饮水工程和市防汛抗旱两个指挥部办公室要切实负起协调职责,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保证工程建设和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要加强督查。水利部门要派出督导组,及时了解各地两项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饮水已建成工程的检查验收力度,对已建成的工程要及时组织验收,及时交付使用,使其尽早发挥效益。今年年底市上要组织一次全面检查,对成绩突出的县市区要给予表彰,对进度缓慢的要通报批评。

同志们,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安全饮水和防洪保安的极端重要性,精心部署,扎实工作,切实做好安全饮水和防汛抗旱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保障。

村级饮水安全应急预案篇8

 

2021年,全县食品安全工作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的目标任务,按照“四个最严”要求,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坚决守住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党政同责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要求,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按照《雅江县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雅江县县级领导食品安全责任清单》履职尽责,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严格执行《雅江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充分发挥食安委成员单位职能。(各乡镇党委政府、相关县级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风险防控,提升监管能力

(一)加强冷链食品管理。完善冷链食品追溯管理平台,加快“川冷链”平台应用,做好与省追溯平台数据对接,强化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县市场监管局)严把入口关,推进冷链食品道路运输运单管理信息化,强化运输物流防控,严格信息登记、货物查验和车辆器具清洗消毒;健全完善冷链运输服务标准规范。(县交通局)对冷链食品实施核酸检测和预防性全面消毒,推进第三方冷库备案和公示,全面推行冷库库长制,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者专用通道进货、专区存放、专柜销售进口冷链食品,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冷链食品“三专、三证、四不”要求。(县市场监管局)加强商场超市、农贸(集贸)市场、餐饮场所等管理,确保不发生聚集性疫情和食品安全事故。(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动态评估研判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险,对直接接触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督促落实个人防护措施。(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

(二)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严把粮食收储质量安全关,严格落实粮食收储企业出入厂(库)检验制度;督促粮食加工生产经营者严格进货查验,索取粮食收储企业的出库合格证明文件或自行检验合格,确保采购原料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县发改局,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实施“优质粮食工程”行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严控收购、储存环节粮食质量安全,持续推进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县发改局)对市场中流通的大米及粮食加工品重点抽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县市场监管局)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摸清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开展污染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持续开展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保护专项行动,完成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县生态环境局)持续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农药减量控害技术,严把农业投入品生产使用关,落实农业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制度,指导农户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有关规定,防范农药残留超标。(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

(三)强化抽检监测与风险评估。全面完成食用农产品抽检任务,食品安全“国抽”和“省抽”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达到100%,按时完成率达到100%。(县市场监管局)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样品量达到1 批次/千人,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8 %。(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完成省级食用林产品及产地土壤质量监测任务。(县林草局)

(四)加强风险研判与应急演练。制定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加强信息共享,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县卫生健康局)开展食品生产经营过程风险隐患综合治理,定期食品监督抽检信息,加强风险研判,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制度,掌握风险点和隐患问题,有针对性的整改提升,协调处置机制和不合格(问题)样品核查处置检监联动规则。(县市场监管局)做好网络舆情研判,及时发现、分析研判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做好舆情深度分析和风险研判预警。(县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应急演练,完善食品安全应急体系,健全应急处置方案,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完善食品安全事件预警监测、组织指挥、应急保障、信息报告制度和工作体系,提升应急响应、现场处置、医疗救治能力。(各乡镇人民政府、县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推动智慧监管。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深入推广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县教体局)深化食品经营许可电子化证书改革。(县市场监管局)统筹推进肉菜等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县经信局)

(六)推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省级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做好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公示;加强食品领域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认定和公示,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施食品经营安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县发改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推进农产品生产主体质量安全“重点监控名单”和“黑名单”两个名单制度。(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推进食品饮料加工企业管理体系建设,开展管理人才专题培训。(县经信局)

三、加强重点领域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一)实施“一老一小”食品安全守护行动。落实学校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校长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学校食堂规范管理;扎实开展春秋季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县教体局、县公安局、县卫生健康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落实养老机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餐饮供应全面持证经营,推进养老机构餐饮服务质量安全管理。(县民政局)对学校食堂、养老机构、食品连锁经营企业、农贸市场等开展风险评估、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抽查考核。(县市场监管局、县民政局、县教体局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深入开展母婴用品店特殊食品规范经营行动,持续开展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加强特殊食品网络交易监管。(县市场监管局)

(二)开展餐饮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开展餐饮质量提升工程,严格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全面实施餐饮服务风险分级管理,实现餐饮服务提供者培训考核全覆盖,推进餐饮服务量化分级改革;持续倡导“公勺公筷、中式分餐”等新兴“食”尚用餐方式。(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对食品企业安全循环生产、检验检测设备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提升食品企业智能化、清洁化生产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县经信局)深入实施“四川白酒品质提升工程”,推进食用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建设行动,严格落实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查验规定。(县市场监管局、县经信局、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食品安全进寺庙守护行动。以大型宗教活动为重点,着力开展宗教活动场所临时摊点、商铺食品安全专项执法检查,督促指导寺庙管理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完善场所内自供食堂和对外营业餐厅进行定期日常检查机制,确保全县宗教活动场所食品安全制度制定率、上墙率达100%;积极指导寺庙管理机构、宗教活动场所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大型宗教活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完善应急预案,大型宗教活动食品安全工作预案制定、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率达100%。开展食品安全进寺庙活动,提高寺庙僧尼食品安全意识。(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县市场监管局)落实宗教活动场所集中供餐区实施“明厨亮灶”行动,确保全县宗教活动场所集中供餐区“明厨亮灶”完成率达55%。(县民宗局)    

(四)开展旅游市场监管攻坚行动。督促指导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等企业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县文旅局)以重点旅游景区及国道318 沿线为整治重点,以食品生产企业、集贸市场(包括冻库)、食品批发企业、超市、小食杂店、土特产经营店、宾馆、饭店、小餐馆、流动摊贩等为整治对象,重点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许可情况、制度落实情况,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提升旅游景区食品安全整体服务水平。(县市场监管局、县文旅局)

四、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构建共治共享格局

(一)逗硬执法,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开展“昆仑2021”专项行动、“护旗”系列专项行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地域,突出打击食用农产品、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犯罪,加大大案要案侦办力度,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高压态势。(县公安局)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联网制售伪劣食品违法犯罪,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等违法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县公安局、县市场监管局、县林草局、县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按照国家“治违禁促提升”行动计划,严厉打击各类禁限用药物使用和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制度。(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实行重特大案件挂牌督办机制,推进农产品、食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相关工作,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资格管理制度。(县检察院、县司法局、县法院、县公安局、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县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春雷行动2021”暨冷链物流疫情防控执法行动。开展“肉及肉制品”“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各乡镇食安委、县交通局、县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开展“冷链物流疫情防控”“长江禁捕打非断链”执法行动,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县市场监管局、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县林草局)严厉打击来源不明冷链食品,开展联合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农村地区无证无照经营、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商标侵权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县市场监管局、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县公安局、县经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强舆情监测。加大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研判力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实事求是公布舆情信息。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制度。加强部门工作联动,依法依规妥善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综合治理食品安全谣言,正确引导舆论,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县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和新媒体等媒介,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力度,推动食品安全工作有效落实。(县委宣传部、县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积极宣传引导。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寺庙、进景区、进社区、进建筑工地、进牧区“八进”宣传活动,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原则,加大食品安全普法力度,推动相关部门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县食安办、县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普及“减盐、减油、减糖”健康饮食观念。(县卫生健康局)支持新闻媒体准确客观报道和舆论监督,宣传食品安全工作先进典型和行业自律、诚信建设的典型经验。(县委宣传部)

                   

 

 

 

 

 

 

上一篇:异地公积金政策范文 下一篇:公积金缴存政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