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审计范文

时间:2023-06-27 10:50:43

村级审计

村级审计范文第1篇

目前的审计模式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村级财务的运行,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1983年,国家审计开始初期,属于探索阶段,各项资源匮乏,仅仅涉及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审计和政府预算审计,还未有条件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更不用说村级财务审计。现行的村级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在开始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当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外在环境变化,其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仍未解决,使得村级集体经济审计难以进一步推动,也阻碍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中。

(一)村级财务审计缺乏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和相关制度法规

目前,全国人大及国务院未对村级财务审计设立专门的法律,村级财务审计的权威性不强,发挥的作用也就不大。在村级财务审计中,除了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外,还缺乏相关制度法规,如审计程序规范、审计底稿和审计报告规范、处理处罚制度等。当负责村级财务审计的部门向司法机关报送审计出的问题时,会被司法机关判定为法律效力不足而不认可,也没有相对应的制度法规去约束,给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隐患。

(二)村级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差

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是审计的独立性,它使得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目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比较混乱,多种模式并存,主要模式为乡镇经管站直接负责,其次是审计部门从经管站独立出来。两种方式的独立性均很差,经管站模式既充当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违背了独立性原则,而第二种方式虽摆脱了经管站的束缚,但其业务上受上级经管站的指导,并受乡镇政府领导。

(三)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和形式单一,审计方法落后

1983年,我国审计制度正式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审计实践中现有多种审计形式,例如合同审计、资产负债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审计内容也由传统的账项审计将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过渡,审计方法也同时有了发展。但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仍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的内容和形式还未跟上村级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审计方法局限于查处问题为主的财经法纪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而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开展较少。审计事项多为事后审计,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涉及较少。审计方法多为传统的全面查账,计算机辅助审计运用较少,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统计抽样和风险评估等未能掌握运用。

(四)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审计源于委托理论,委托双方在活动中会产生利益追求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审计的作用在于解决此现象。在村级集体经济中,村民作为村级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是委托人,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人,审计作为村民了解村级财务的渠道,承担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村级审计机构并不对村民负责,而是作为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仅对乡镇政府负责,这并未解决委托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村民无法了解村级财务情况,无权看到村级财务审计结论,使受托监督人、受托经营者和财产所有者之间关系错位,长此以往,因村级财务审计未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基层矛盾不断加剧。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与受托经济责任的产生与发展亦步亦趋,而注册会计师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也是受托经济责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村级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与村级财务的公开有重要关系,公开可信赖的村级财务信息需要建立在健全的监督机制上才可以,而体外监督性质的审计则利于监督机制的完善。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强,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有助于村级财务审计目标的实现。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拓展村级财务审计范围,要求注册会计师参与其中。国外和我国沿海地区等,业务范围较广,会计师事务所拓展了审计业务范围,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增加了盈利途径。村级财务审计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中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注册会计师高效的参与到村级财务审计中只是时间问题。当前村级财务审计的主流模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审计模式是为实现特定的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审计方法、审计策略的总和,规定了审计应从何处着手、何时着手和如何着手等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村级财务审计模式较混乱,多模式并存。主流审计模式存在促进了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服务了村级财务管理,但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如审计力量不够强大,无法胜任多元素的村级财务审计任务,审计独立性不强等问题。

(二)注册会计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

注册会计师人员众多。截止2014年年底,我国共有会计师事务所8295家,注册会计师99045人。与当前村级财务审计模式下专业工作人员相比较,注册会计师的力量要大得多。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较强。独立性使得鉴证意见更具说服性和可信性,能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多种需求。注册会计师审计属于第三方审计,在三大审计主体中,其独立性最强,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灵魂。而村级财务审计当前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缺乏独立性,提供的鉴证信息作用受限,不能更好的服务村级财务管理,促进村级经济发展,维护干群关系稳定。注册会计师的适应性强。注册会计师经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且在执业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还需接受职业继续教育,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有关审计的业务内容本身也具有很强灵活性。因此,在经过培训后,他们可与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合作,更好的为村级财务审计服务。

村级审计范文第2篇

一、离任审计的意义和作用

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行使村集体及村民委员会财务审批权和参与村级集体经济活动决策的村委会成员,即对村级组织换届过程中未连任的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村干部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农村越来越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热点。做好村干部的离任审计,对于完善农村财务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合法利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利于强化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三)利于促进农民群众选出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为民办实事的村干部。

二、审计的方式和重点

在对村干部离任审计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审计理念、优化审计方法、突出审计重点、强化审计整改,准确评价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创新审计理念。换届离任审计不同于常规的财务收支审计,也有别于专项审计。创新是推动这项工作的不竭动力。为此,为适应新形势和发展的要求,在围绕“创新理念、优化方法、突出重点、强化整改”四个方面下功夫,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审计过程中,除关注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外,还重点关注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和绩效情况,将审计监督融入整个换届工作中,由原来的重监督轻服务向监督和服务并重转变。

(二)优化审计方法;首先由传统审计手段向现代审计手段转变,逐步强化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应用,审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三资”监督管理工作平台,提高审计效率,查找审计线索;其次由单一审计方式向多元化审计方式转变,除坚持直接审计外,还安排核算中心内部记账人员交叉审计和委托中介机构审计,以促进交流,共同提高。再次由注重审计发现问题向促进解决问题转变,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加强对村干部在任职期间绩效分析,对已审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跟踪检查,真正提高审计实效。

(三)突出审计重点。首先重点关注目标完成情况。针对换届时班子承诺的经济目标和主要指标,审查各项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及其真实性、审查村级组织举债是否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是否按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是否存在以兴办公益事业为由擅自高息借款;是否擅自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抵押、导致新增债务等情况;重点关注财经法纪执行情况。主要是审查各项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人账,有无侵占、挪用、私分集体资金和集体资产和长期占用集体资金的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村干部离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部分,是对村干部因任期届满、退休、调任、免职、辞职等原因不再担任本职务的村干部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查和客观评价。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村干部离任审计中存在着审计监督相对滞后问题,对审计的认识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一)认识上有偏差。由于换届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上届离任的村干部,有些基层组织存在着怕繁、怕难、怕得罪人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已提拔的前任存有敬畏心理,万一审计出什么问题,怕担当不起。因此,无论在原始资料提供上还是在咨询上支支吾吾。使得审计人员工作只停留在仅有的原始资料上走程序,对问题查的不深、查的不细,削弱了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重点上难把握。首先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目前审计是在村社所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还是停留在账面审计等基础阶段,审计人员难以发现那些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隐蔽性较强的违反财经法规和纪律的行为。其次是离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较广,而审计时间要求往往比较紧,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精准的界定村干部的责任和评价村干部的工作业绩,审计的时间跨度大,事项多,也增加了审计的难度。再次是受审计成本和审计任务相对集中的限制,审计人员有时为了赶进度,导致一些审计程序走过场,审计深度和广度就显不足。

村级审计范文第3篇

(一)财务制度健全程度不均衡,执行不规范。目前在我国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由于地域的差异、信息的闭塞,只有部分平原村镇、交通相对便利的村镇或有相对资源优势的村镇由于经济相对发达,村委会掌握的资金相对较多,村民的眼界和知识更为广泛,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但在落后的山区村镇,村委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补贴,而且其中绝大部分是扶贫款,村委会根本没有支配资金的活动,这就造成了个别村没有会计员、出纳员,没有设立村财务支出审核小组,财务支出村委主任或村支书“一枝笔”。虽然有些村建立了较完备的财务制度,在实际操作中,财权仍集中在村“一把手”手里,执行极不规范。

(二)账目设置不健全,会计档案管理不规范。当前村级会计工作中的主要问题是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有的只有一个流水账而不设台账、财产账和往来账;有的村委会就一个村长、书记和会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导致总账、明细账、保管账、现金账及各种报表资料都由一人负责,自买自报;在贫困山区的村镇,财会人员因不懂业务,干脆不设账、不记账,所有支出都是由村长的一句话来定,村委会的账目就只有村干部自己知道。

(三)村级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缺乏监督。我国西部农村在村务公开上首先是村干部自身不愿意公开,即使公开也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其次是村民对于公开的内容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去监督村务公开。

(四)村干部素质不高。首先由于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在本地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一般青壮年和相对有文化的村民都外出打工,没有人愿意当村干部,这就造成了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其次是对于村干部贪污不能纳入我国公务员体制进行处理,“东窗事发”后最多就是退赃和撤职,造成了许多村干部肆无忌惮;还有就是我国西部地区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村民的维权意识很弱;最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业务不断出现,如集体土地开发、农村税费改革等,原来的“老会计”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村级财务管理的需要,但是几乎年年入不敷出的村级财务又不可能拿出一定的培训费用,导致村级财会人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普遍较低。

二、目前我国西部农村村级财务审计的现状

首先由于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贫困村镇所占的比重很大,只是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以后有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是许多村基本处在温饱线上,村级财务收支极其有限,几乎没有实行审计的必要;其次许多西部山区农村贫穷落后,每年村级财务除了扶贫款就很少有收入来源,几乎处于无账可审的状态;再次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其财务管理的方式大多还是沿袭自身民族习惯,如用我国目前相关的审计法规对其进行审计具有很大的不适应性;最后我国西部农村审计目前主要是靠乡镇政府或经管站等一些部门的内设审计机构来执行,他们对村级财务的审计属于乡镇政府的内部审计,缺乏政府审计的力度,并且在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财政经费的紧张,审计经费无法保证,这就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开展;农村干部群众对审计工作认识有偏差。总的说来,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审计的力量还很薄弱,在许多贫困山区乡镇甚至连审计机构都没有。我国西部农村审计虽然已经提出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发展和深入。三、加强西部农村村级财务审计的对策

(一)加强对村级财务审计的宣传领导,努力创造农村审计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向农民介绍宣传有关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性,使农民了解村级财务审计并利用村级财务审计维护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要向各级领导宣传农村村级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认识到抓好农村村级财务审计,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意义,把农村村级财务审计摆上农村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关心支持农村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切实加强对农村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领导,为深入开展农村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快农村村级财务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明确农村村级财务审计法律地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的经常性工作。在西部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中,必须结合西部农村村级财务的实际,制定出不同于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适应农村客观形势发展需要的专门农村审计法规。各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也应从实际出发,制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审计制度,最大限度地赋予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审计部门必要的职权,使农村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农村审计工作的作用。还应明确农村审计机构人员的执法主体地位,界定农村审计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相关单位的法律关系,规定违规违法行为的要素标志和法律责任,为深入开展农村审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加强农村审计人员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应为农村审计机构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将优秀的审计人员和会计人员充实到农村审计岗位;其次还要建立审计人员考核制度,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考核,淘汰那些素质低、工作不力的审计人员,保证审计的质量;还要加大对审计人员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技能水平和审计道德品质。

四、我国西部农村村级财务审计的重点

我国西部农村村级财务审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村级财务具有涉及面广、运行资金量小、人员结构复杂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村级财务审计的重点环节和内容,以达到减少工作量、促进“三农”问题更好更快解决的目的。

(一)重点清查货币资金。在清查村组货币资金时,主要清查现金和银行存款。可以查看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首先通过与余额的比对,可以看出是否存在长款和短款的情况;其次可以与总账进行比对,看日记账与总账的账面余额是否相等。针对我国西部农村财务管理比较混乱的现状和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于存在的白条抵库的现象,在进行货币资金清查时一定要进行重点检查。

(二)重点清查债权债务。我国西部农村村级债权债务形成的时间长,数额大,成因复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新的矛盾,带来不稳定因素。在进行审计时必须集中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讲究工作方法,要深入细致,调查研究,摸清债权债务底数,组织力量进行全面核对,并得到当事人的认可,实事求是核定债权债务,如实向群众公示。与此同时,我们要考虑到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不高的实际,在农村债权债务化解中要注意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不能把债务平摊到农户,防止一些不合理的债务合法化;不能搞运动式突击清收农民历年欠款,而是要帮助农户制定还款计划,依照偿还能力自动、逐步还款。

(三)重点清查收入支出账目。在我国西部农村,村级财务收入的来源有限,主要来源于山林地承包费、矿产林业资源出让费和财政补助收入等。在进行审计时要重点对这几项主要收入来源进行重点清查,看是否存在漏收、少收和隐瞒收入等问题。对于进行村级财务支出审计时,主要是对虚假凭证的辨别。虚假凭证的日期、数量、单位、单价、品种、规格、收款人、填写不规范,或干脆不填写,金额一般为某个整数,收款单位印章不清楚;凭证的日期与发票的连续号码不相称,同一个单位开出的同一种发票,日期在前的号码却在后,日期在后的号码反而在前;各种补助费表上领取人签字的字迹差不多,或一人代领多人。

村级审计范文第4篇

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受审计监督职能、审计独立性、审计工作人员素质等等因素影响,要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强化审计监督职能,预防职务腐败,为村级财务服务。本文分析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问题表现,探讨了相关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服务。

关键词:

村级;财务管理;审计;对策

村级财务审计作为农村财务工作的重点,审计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腐败治理、干群关系稳定与地方团结等重要问题,在当前国家积极强调党风廉政建设的背景下,做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构建优质村级财务管理体系,对于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审计覆盖无死角有重要意义。

一、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问题表现

1.审计监督职能弱化我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集中在账务、票据等数据管理方面,以查证数据、核实真实性与准确性为主要工作内容,审计本身查错防弊、监督职能弱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对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的过度重视致使审计资源倾斜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领域审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导致了腐败问题滋生,严重影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同时,由于审计监督职能的弱化,导致只能在查账过程中发现内控问题,无法对村级财务工作总体内部控制环境进行系统、科学、权威的评价,也无法为内部管理提供各类实质性、预防性建议,在提升资金使用效率与效益、规范公权力运行等方面收效甚微。

2.审计缺乏独立性与客观性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受审计传统影响,导致审计机构、审计人员本身专业化程度较低,多数以财务人员兼职审计人员的办事模式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独立性与客观性,也致使审计计划编制、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意见发表等受多种因素影响,最终降低了审计部门意见的客观性与科学性,无法为村级审计降低风险、加强内控提供有效支持。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随着地方财政等诸多工作的开展,审计业务涵盖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内容越来越多,工作的增多致使财政资源建设、开支工作量增大,审计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对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人员专业性不足、半路出家、人员流动快、岗位变动多等导致审计工作缺乏其特有的职业严谨性,降低了审计对风险的辨识能力,且由于不少审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严重影响审计质量。

二、加强村级财务审计的对策

1.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强力推进财务审计要围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要求,做好财务管理,强力推进审计工作进行,做好地方党委组织党风廉政建设。要以村级财务为工作重点,以多种举措为抓手强力推进审计工作开展,提升审计工作成效。要成立专门独立审计组织,落实审计责任,以镇纪委书记、纪委、审计、民政等多个部门联合协作为基础,选拔并培养高素质审计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审计小组,并配备业务骨干对村级财务开展全面清理、审计工作,组织镇或者县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给予全程监督或者指导,确保审计工作成效得以落实。要严抓审计工作细节,坚持从审计村级收入来源入手,做到重点审查、严格查实问题,做到审计范围全覆盖无死角,尤其是要对群众反映强烈、矛盾突出的重点建设项目作为村级审计工作重点,做到深查细究、实事求是,确保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从程序上、效果上确保合法、无误,真正做到账目完整、客观、准确,责任落实到位。对于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要积极组织审计小组、村干部等进行详细对接,通过认真分析做好整改与落实,严抓整改过程,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做好资产监管、定期检查与整顿,提升审计工作监督力度,打造村级阳光村务与财务。

2.严抓村级财务审计内容要对村级财务审计内容做重点核查,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等围绕村级财务收支、资产负债、一事一议、会计档案管理情况以及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进行重点审计,形成专业、可靠审计报告,确保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得到强化,审计独立性与客观性得到保障,及时纠正发现的各类问题。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要伴随全程监督有组织、有秩序、有步骤地开展,重点审计村集体资产、负债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村级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及执行情况,审查清产核资情况是否有弄虚作假、少报、瞒报现象。严抓各项收入入账的清查,查是否有漏收或收入不入账;严抓各项费用清查,查是否有虚假开支,支出是否超标、合理、合法,手续是否齐全;严抓债权债务账实核对,查账面数与债权债务人核实数是否一致,并在审计结束后出具财务审计报告,切实做到村级财务规范管理。

3.推动审计结果公开化村级财务审计结果要逐步公开化、透明化。审计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监督措施,增强审计监督的公开度和透明度有助于确保监督的实效性,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要强化自身监督职能,推动并实行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加强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职位的审计监督,并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开,加强对内部审计业务的指导和监督,并结合审计结果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要利用财务审计的优势在干部群体内部进行廉洁管理服务,通过廉洁评估为审计进一步实施提供支持,减少权责失衡等问题,要重点评估是否存在部门利益制度化、扩大部门权力、侵害公共利益或者村民合法权益,是否存在职权与责任关系明显失衡,是否存在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法律责任及问责机制缺位以及其他制度廉洁性风险等,结合审计结果对当前工作进行优化,为减少腐败问题与职务犯罪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村级财务审计工作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要顺应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发展趋势,强化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确保审计工作独立性,减少并预防职务腐败,提升审计质量的提升,服务村级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钱国良.如何加强农村财务审计,保护集体经济利益探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19.

[2]李小满.浅议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173.

[3]蒋明霞.村级财务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5,(11):219-221.

村级审计范文第5篇

一、由来

1、市领导摸清村底的初衷。,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了摸清税改后村级财务底细,给市政协出题进行专题调研。于是,由市政协牵头组织了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的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研结果表明,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白条抵库严重;(2)无手续借支公款;(3)虚开发票报账,用非正规发票入账;(4)村务公开、村民理财没有落到实处;(5)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而报账;(6)村级招待费用过多,资金使用不合理;(7)村级债务负担沉重。

2、市政府另辟蹊径的安排。针对村级财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市政府另辟蹊径,摒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由农业局经管站负责的传统做法,下发专门文件,授权市审计局对码头等4个村~村级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调查。

3、审计局拓展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面越来越窄,拓展审计领域是摆在基层审计机关的新课题。在对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我们把审计监督的目光转向关注村级财务上来,利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平台,把审计的触角延伸到村级财务管理领域,我们的思路正好与市政府的决策合拍。

二、作法

1、在认识上突破两个误区。在安排年度计划项目之初,局部分干部甚至少数班子成员对村级财务审计也心存疑虑,在“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我们组织大家反复钻研《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虽然现行法律法规未对审计机关进行村级财务审计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机关受政府的授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是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符合《审计法》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和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中办、国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关于“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关于“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审计业务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的规定精神。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从而使大家在“能不能审”的问题上消除了疑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反复分析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学习市政协的村级财务状况调查报告,使大家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各种矛盾的焦点、审计监督的盲点,坚定了大家对村级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有没有审头”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在定点上选择三种类型。如何定点,我们主要选择了“大、活、多”三种类型的村。“大”就是集体收入大。这类村的村干部财大气粗、花钱大手大脚,违纪违规问题就在所难免,审计发现问题的几率就比较大,审计成果也就容易体现;反之,集体经济来源少的村,仅靠转移支付资金,就只能支付村干部的基本工资和保持低水平的运转。“活”就是经济交往活。这类村往往地处城郊,与市里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乃至外商交往频繁,尤其是城市扩展,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和房地产开发收入较多,审计从这块资金切入,最容易发现问题,“多”就是群众反映多。这类村往往在村级财务管理中问题突出,群众积怨太深,群众强烈要求我们进行审计,以期给广大村民一个明白。

3、在内容上突出六审六查。一审现金存款,查账款是否相符。在对四个村库存现金进行盘库时,发现都存在白条抵库现象,个别村白条抵库现象严重,有的是几年甚至是十多年前的条据。二审各项收支,查是否符合规定。抽审的四个村,村干部借支公款时,均未履行借款手续,有的虽有借据,但既无审批人,又无证明人,出纳只得私下用笔记本逐笔记录,以备查对。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在审计肇陈镇华坊村账物时,通过走访群众获知,该村砖厂的一幢旧房屋变卖4000元没有入账,我们查实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处理。四审各项往来,查债权债务是否落实。抽审的四个村都存在一定债务,至8月份,四个村债务平均达14.32万元。五审专项资金,查是否专款专用。抽审的四个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六审基建项目,查是否漏缴税费。在审计码头村往来账时,发现该村下属经济实体从 事了房地产开发,延伸审计后发现其工程结算中有偷漏税收和多支付工程款等情况。在税务部门的协助配合下,责令其补交了偷漏的税款,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收缴违纪资金13万元。

4、在方法上注重两个结合。在使用传统的查询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的基础上,我们特别注重了两个结合。一是查访结合。在着力查深查透会计资料的同时,我们通过召开会议、个别走访、鼓励举报等形式进行调查取证,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老支书、老村长、老会计参与审计,鼓励大家提供审计线索,摸清经济交往和财务往来的真相,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真实资料,为正确定性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审慑结合。在审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真凭实据的基础上,对隐瞒事实真相、编造假账、设立账外账、收支不入账的当事人,讲清政策法规、说明处理原则、分析利害得失、告知最终移送检察机关的后果,使当事人亲身体验到审计的威慑力,变被动接受询问为主动提供实情。码头村基建及土地开发漏税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力而查清的。

5、在处理上把住三道关口。一是事实关。初步发现问题后,我们还反复调查、研究、核对被审单位(或人员)以及村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依据事实真相来敲定发现的问题,模棱两可的东西没有列进审计报告。二是定性关。依据事实和情节,划清界限、分清责任、依法处理。对于业务工作中的疏忽和差池,允许自行纠正,不予追究;对于一般性的违规和错误,恰当处理,治病救人;对于贪赃枉法和民愤难平的责任人,绝不姑息,坚决依法处理。三是执行关。在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同有关乡镇进行了反复协商,多次听取了当事人的意见,使之口服心服。决定作出之后,我们毫不动摇地执行,有力地维护了审计决定的严肃性。

6、在善后上搞好三项服务。一是帮助摸清家底。做到每审计一个村,就摸清一次家底,协助建好一套完整的资产、财务台账。二是指导健全内控制度。做到在查出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又指出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指导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内控制度。三是培训财务人员。做到每审计一个村,都要对该村财会人员甚至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系统的当家理财、财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我们的帮助、指导、服务,给被审的村留下一个常驻的审计组。

三、体会

1、领导重视是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审计机关过去从未涉猎。如果没有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我们就师出无名、无法介入;如果没有乡镇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审计也可能陷入“查账时轰轰烈烈,处理时静静悄悄”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的村级财务审计计划,争取了以市政府的名义专门发文;对每个村的审计情况都与所在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部门配合是关键。村级财务审计过去由农业部门负责,民政部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对此也有一些创新,他们积累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注意虚心向他们请教,争取资源共享和成果利用,少走了许多弯路。在处理阶段,我们又争取税务、财政部门的配合,确保了违纪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村级审计范文第6篇

为强化村级财务监督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去年我们尝试开展了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根据市政府的安排,我们对码头等4个行政村2006-2007年度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查出违纪金额118万元,纠正金额69万元。入库金额13.4万元,提出改进意见15条,均被有关部门和乡村采纳。

一、由来

1、市领导摸清村底的初衷。2007年,市政府主要领导为了摸清税改后村级财务底细,给市政协出题进行专题调研。于是,由市政协牵头组织了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对全市21个乡(镇)场、街道的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研结果表明,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白条抵库严重;(2)无手续借支公款;(3)虚开发票报账,用非正规发票入账;(4)村务公开、村民理财没有落到实处;(5)项目工程竣工结算未经审计而报账;(6)村级招待费用过多,资金使用不合理;(7)村级债务负担沉重。

2、市政府另辟蹊径的安排。针对村级财务存在的诸多问题,市政府另辟蹊径,摒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由农业局经管站负责的传统做法,下发专门文件,授权市审计局对码头等4个村2006~2007年村级财务状况进行审计调查。

3、审计局拓展领域的探索。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面越来越窄,拓展审计领域是摆在基层审计机关的新课题。在对乡镇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审计过程中,发现村级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于是我们把审计监督的目光转向关注村级财务上来,利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个平台,把审计的触角延伸到村级财务管理领域,我们的思路正好与市政府的决策合拍。

二、作法

1、在认识上突破两个误区。在安排年度计划项目之初,局部分干部甚至少数班子成员对村级财务审计也心存疑虑,在“能不能审”和“有没有审头”两个方面并未形成共识。对此,我们组织大家反复钻研《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大家有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虽然现行法律法规未对审计机关进行村级财务审计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审计机关受政府的授权,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监督,是履行自身职责的行为,符合《审计法》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和第二十六条:“除本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机关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本法和有关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同时也符合中办、国办《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中关于“村干部任期届满或离任时必须审计”以及农业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规定》中关于“农业部门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审计业务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的规定精神。村级财务审计的可行性不言而喻,从而使大家在“能不能审”的问题上消除了疑虑。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反复分析我市村级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学习市政协的村级财务状况调查报告,使大家认识到村级财务管理混乱问题已成为农村基层各种矛盾的焦点、审计监督的盲点,坚定了大家对村级财务审计必要性的认识,从而在“有没有审头”的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2、在定点上选择三种类型。如何定点,我们主要选择了“大、活、多”三种类型的村。“大”就是集体收入大。这类村的村干部财大气粗、花钱大手大脚,违纪违规问题就在所难免,审计发现问题的几率就比较大,审计成果也就容易体现;反之,集体经济来源少的村,仅靠转移支付资金,就只能支付村干部的基本工资和保持低水平的运转。“活”就是经济交往活。这类村往往地处城郊,与市里有关部门、单位、企业乃至外商交往频繁,尤其是城市扩展,征地拆迁、土地补偿和房地产开发收入较多,审计从这块资金切入,最容易发现问题,“多”就是群众反映多。这类村往往在村级财务管理中问题突出,群众积怨太深,群众强烈要求我们进行审计,以期给广大村民一个明白。

3、在内容上突出六审六查。一审现金存款,查账款是否相符。在对四个村库存现金进行盘库时,发现都存在白条抵库现象,个别村白条抵库现象严重,有的是几年甚至是十多年前的条据。二审各项收支,查是否符合规定。抽审的四个村,村干部借支公款时,均未履行借款手续,有的虽有借据,但既无审批人,又无证明人,出纳只得私下用笔记本逐笔记录,以备查对。三审财产物资,查账物是否相符。在审计肇陈镇华坊村账物时,通过走访群众获知,该村砖厂的一幢旧房屋变卖4000元没有入账,我们查实后,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作出了相应处理。四审各项往来,查债权债务是否落实。抽审的四个村都存在一定债务,至2008年8月份,四个村债务平均达14.32万元。五审专项资金,查是否专款专用。抽审的四个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六审基建项目,查是否漏缴税费。在审计码头村往来账时,发现该村下属经济实体从事了房地产开发,延伸审计后发现其工程结算中有偷漏税收和多支付工程款等情况。在税务部门的协助配合下,责令其补交了偷漏的税款,同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其作出了相应的处理处罚,收缴违纪资金13万元。

4、在方法上注重两个结合。在使用传统的查询法、审阅法、复核法、核对法的基础上,我们特别注重了两个结合。一是查访结合。在着力查深查透会计资料的同时,我们通过召开会议、个别走访、鼓励举报等形式进行调查取证,广泛发动群众尤其是老支书、老村长、老会计参与审计,鼓励大家提供审计线索,摸清经济交往和财务往来的真相,从而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真实资料,为正确定性和处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审慑结合。在审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掌握真凭实据的基础上,对隐瞒事实真相、编造假账、设立账外账、收支不入账的当事人,讲清政策法规、说明处理原则、分析利害得失、告知最终移送检察机关的后果,使当事人亲身体验到审计的威慑力,变被动接受询问为主动提供实情。码头村基建及土地开发漏税问题,就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威慑力而查清的。

5、在处理上把住三道关口。一是事实关。初步发现问题后,我们还反复调查、研究、核对被审单位(或人员)以及村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依据事实真相来敲定发现的问题,模棱两可的东西没有列进审计报告。二是定性关。依据事实和情节,划清界限、分清责任、依法处理。对于业务工作中的疏忽和差池,允许自行纠正,不予追究;对于一般性的违规和错误,恰当处理,治病救人;对于贪赃枉法和民愤难平的责任人,绝不姑息,坚决依法处理。三是执行关。在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同有关乡镇进行了反复协商,多次听取了当事人的意见,使之口服心服。决定作出之后,我们毫不动摇地执行,有力地维护了审计决定的严肃性。

6、在善后上搞好三项服务。一是帮助摸清家底。做到每审计一个村,就摸清一次家底,协助建好一套完整的资产、财务台账。二是指导健全内控制度。做到在查出违纪违规问题的同时,又指出如何预防这类问题的发生,指导建立一套较为严密的内控制度。三是培训财务人员。做到每审计一个村,都要对该村财会人员甚至主要负责人进行一次系统的当家理财、财会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水平。通过我们的帮助、指导、服务,给被审的村留下一个常驻的审计组。

三、体会

1、领导重视是保证。村级财务审计,审计机关过去从未涉猎。如果没有市政府领导的重视,我们就师出无名、无法介入;如果没有乡镇领导的支持,我们的审计也可能陷入“查账时轰轰烈烈,处理时静静悄悄”的尴尬境地。为此,我们的村级财务审计计划,争取了以市政府的名义专门发文;对每个村的审计情况都与所在乡镇主要领导进行了沟通,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部门配合是关键。村级财务审计过去由农业部门负责,民政部门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对此也有一些创新,他们积累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和宝贵的经验。我们在审计过程中注意虚心向他们请教,争取资源共享和成果利用,少走了许多弯路。在处理阶段,我们又争取税务、财政部门的配合,确保了违纪资金及时足额入库。

村级审计范文第7篇

随着近年对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财政资金对农村投入规模范围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了涉农资金使用效果,有效整合财政农业农村投入。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确保资金使用见到实效。目前,村级各项涉农财政资金的审计应作为重点内容,使财政资金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二、农村重大项目的审计

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涉及农村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多,如确“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节水灌溉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广播电视、通信等村村通工程,“一事一意”项目工程等,为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达到预期目的,实行跟踪审计的方法尤为必要。避免重大项目在可研、立项、审批、实施、验收等方面出现纰漏,使项目顺利完成。

三、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审计

对银行存款、现金等资金的审计,重点审计账实是否相符,有无挤占、挪用、贪玩的问题,资金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执行。对土地、林地、草原等资源性资产,审查资产管理的各项制度是否完备,重点审计承包经营权确权,查其是否合法、合规、合理,明晰产权归属。对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是审计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有效机制。审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制度是否正确、实用。

四、涉农政策执行落实情况

审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制度建设情况,是否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审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制度落实情况。是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是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农民需求,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是否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建立健全水权制度,开展水权确权登记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流转方式。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林地、湿地保护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五、村级集体的财务收支审计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形式的不断创新,使其财务管理方面不断加强,更需要审计监督。在收入方面的主要是审查经营收入、承包上缴收入、专项收入、其他收入等各项村级收入是否及时足额入账,核算是否正确,有无隐瞒漏报的问题。在支出方面主要审查经营支出、管理费用支出、专项支出、其他支出等各项支出是否按照财务法规制度执行,有无虚列支出、扩大开支范围等违规问题。通过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审计,避免集体资产流失,使其保值、增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六、总结

总之,随着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对农村各项政策的支持,财政对涉农方面的投入力度,使农村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集体经济规模空前壮大,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改革速度,缩小城乡差距,这就要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方面管理,适应依法治国等方面的需要,也就要求村级审计不断加强,以适应新形式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村级审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村级会计制;村级审计;关系

一、我国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制度现状:以浙江省为例

(一)我国村级会计制的制度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省部分县(市)结合实际,改革以往村账村管的模式,在村账方面开始了一些创新尝试。至2002年,村级会计委托制在浙江省得到全面实施。该模式对治理村账混乱问题效果显著,此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目前已成为我国农村基层财务管理的有效模式。2010年2月,国家“四部委”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需强化并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制度。这进一步肯定了村级会计制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制度模式,而它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1.村级会计制的现实做法。村级会计制以抓村级财务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在各级镇(乡)政府内设立村级会计中心,负责镇(乡)辖区各行政村的会计记账工作。浙江省范围目前已经达到100%的村财务自愿纳入中心,实行电算化管理。纳入中心的村财务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村级平时收到的款项必须全额缴入中心结算专户代为管理;支出实行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一支笔”限额审批,凡属支出的凭证,必须写明用途,并有经手人签名、证明人作证、审批人审批,三项手续齐全后方可在中心报销。中心据此填写凭证,登记账簿,并产生各行政村财务报表。实施会计制后,各村不再设村会计,由报账员负责与会计中心、银行等部门联络。中心的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支出。

2.村级会计的制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笔者通过对浙江省的杭州、湖州、宁波、绍兴、嘉兴、台州和丽水等地区的15个市县区,29个乡镇,53个行政村(或社区)进行问卷调查(详细调查结果将另文发表)及部分走访,受访对象包括镇中心工作人员、村干部、村民及农经部门管理人员等。受访者对村级会计制的总体满意度为68.3%,即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对村级会计表示“比较满意”及以上,有半数的人员表示“很满意”或“完全满意”。这充分说明,村级会计制已经得到农村基层社会的普遍认可。对于“村级会计制的好处”一项,受访者普遍认为:村级会计制规范了村级会计核算,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实现村级财务透明与公开;减少了收入不及时入账、坐收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等问题;减少甚至避免村干部贪污挪用等问题;有利于减少群众的比率;有利于提升村级的理财能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选择性访谈中①,绝大多数农村资深经管人员则对会计制可能引发村民自治方面的矛盾较为担忧,也明确表示会计制虽然在规范村财务核算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引导或调动村干部理财方面的积极性作用有限。另外,调查中发现,村民对制可能导致的监督不到位、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流于形式、农村审计工作因此流于形式等问题比较担心,而中心工作人员和村干部则对中心的经费来源更为担忧。尽管如此,但89.8%的受访者相信,村级会计制会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体现它的生命力。

(二)我国村级审计的制度现状分析

1.村级审计的现实做法。我国目前普遍开展的村级审计形式是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②。2005年7月,农业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颁发《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自此,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村级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是政府部门对村干部履行受托公共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全国各地还有其他的一些叫法(叫法不同,做法大同小异),如称之为财务届末审计、“三年一轮审”等。浙江省自2002年以来推行的全省“万户审计”项目,是较有成效的以村级财务审计为主导的村级审计项目。另外,各级地方政府强调的群众必审也是较为典型的村级专项审计项目。

村级审计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视各项目的目标而定,参与的部门有所不同。主要由镇政府和农村经管部门负责,也有的地方由县(市)审计机关发起,联动其他相关部门等进行联审。审计的重点包括农村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财经法纪执行情况、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如土地发、承包、集体资产处置、财务公开等。几年下来,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逐渐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以下是笔者在互联网上摘录的两则村级审计的新闻,有助于理解村级审计所涉及的部门、具体目标及工作重点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如某市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确保2010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实施,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市审计局、市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中心,对市属的各乡镇以抽查的方式对村级财务工作进行了双重审计。③某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村级财务审计模式,成立“村级财务审计中心”。中心经费单独列入财政预算,聘用专业人员,配备必要办公设备,使审计工作常态化,专门负责对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各项审计任务,确保行政村每届至少审计一次,重点村每年全面审计一次,干部离任、年终分配、建设投资以及重大经济活动都要进行专项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④可以看出,现行的村级审计目标实际上都是对村级履行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这类审计更注重监督,建设性、管理、咨询的职能往往不是很受强调。

2.村级审计的制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关于村级审计的作用,我们的调查分别从“就财务合规性进行监督”、“就村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就如何加强村民理财和创收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三个方面请受访者针对认知和现状两项打分⑤,以选择“很同意”和“完全同意”的百分比看,现状和认知的差距分别是14.6%、16%、 19.6%,说明受访者认为村级审计实际发挥的作用和它应该发挥的作用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总体而言,依然有近七成的受访者对当前我国村级审计工作表示比较满意甚至完全满意。

二、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困境分析

(一)两种制度间形成了联合治理效应还是造成了重复监督?

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均为镇政府层面管理村经济组织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的机理决定了两种制度间具备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协同治理效应。具体而言,会计制规范了村级财务制度与财务核算,为村级审计营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而村级审计则可以由此从简单的票据复核等工作中脱离出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财务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甚至进一步对会计制的绩效作出评价,从而形成制度间的良性互动,产生协同治理效应。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前村级审计将目标定位为监督村级财务的合规性,使之还仅仅停留在财务的真实性审计这一水平上,加之临时抽调的农村审计员专业水平有限,也只能从财务核算的角度复核会计账务问题,确保财务核算的规范性,这与会计中心的设立目标并无区别,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大程度的重复监督,导致村级审计流于形式。

一些理论研究者(王振,2004;刘知林,2007)曾表明会计制、村民监督委员会等制度安排是制度变迁中交易费用降低的结果,但其论证都只是在单一制度分析的角度,未考虑机会成本、重置成本等因素,对交易费用的考察所基于的主体(政府?村?)也未作明确说明。显然,会计制不需要村里出一分钱,自然是降低了村的交易成本。但如何考察政府因介入村级会计后所造成的交易成本变动情况,这是一个多维的经济学问题。比如,因为会计制的实施,由此节省村级审计的人力物力,从而促进村级审计发挥更大的价值增值功能(如充分发挥审计的保证和咨询功能),期间所产生的制度间的联动效应而影响的交易成本变动是否更应得到充分考虑?如此,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制度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即成了考量其制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入分析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如会计(村账镇管)的制度设计能走多远?村级审计应重在监督还是咨询?

(二)两种制度在工作人员上应是共享性配置还是独立分离?

各地方普遍推行的“三年一轮审”、财务届末审计等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其组织审计力量的方法大同小异。通常在镇政府和农经部门双重领导下,成立“村级审计领导小组”,具体执行则由各乡镇农经人员和会计中心的会计人员组成若干审计小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从各村抽调农村审计员(往往是中心成立前的各村会计人员)。所以,村级审计的主要力量其实是会计中心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虽说经费由政府财政全额支持,但中心及村级审计人力不足的情况是很普遍的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中心人员与村级审计人员共享性配置的格局。村级审计项目小组中,组长是中心主任,中心工作人员是审计成员。会计中心自己来审计由自己所的会计账簿资料,不符合审计独立性要求。而让从各村抽调的会计人员去审计镇中心的财务,更是缺乏权威性。在独立性和权威性双重缺失的审计制度下,审计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这样的审计组织方式也使会计制陷入一个僵局:即谁来对会计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笔者认为,在对村级财会制绩效评价中,单纯的财务指标(如财务成本降低率、村民降低率等)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村民满意度、会计流程、中心工作人员学习与成长等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从目前的村级审计机制看,其人力及专业水平角度都不可能对会计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也无从对完善会计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由此可见,会计制与当前所运行的村级部门审计机制不仅不存在制度上的推动作用,相反,还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三)两种制度的职能怎样在监督性和建设性上各有侧重?

会计制名为村级财务核算,实际则具有鲜明的监督性。中心为政府机构,保证了监督的权威性,其运行方式也确保了监督的日常性和持续性。通过监督,会计制有效地解决了会计核算的规范化问题,杜绝村干部乱开支、坐收坐支现金、私设小金库等财务违法行为。而对于促进村干部积极理财,为村级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等内容提供专业的改进建议,中心却很难深入地进行。笔者在赴各地中心的调查中发现,一个中心几十个行政村的财务核算,工作量非常大,中心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普遍表示无暇再顾及会计核算以外的工作。应该说,从制度设计的初衷、制度运行及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看,会计制以监督性为主、建设性为辅的目标定位是切合实际的。

村级审计由政府职能部门主管,实际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所以兼具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和目标。现代组织的内部审计职能是保证和咨询,并且其职能强调应从监督和保证向咨询与建设性转变(IIA,2003)。经管部门和镇政府开展的村级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监督型向咨询建设性转变。由于审计人员具备专业方面的优势,加之通过会计后的会计核算资料相对规范,审计重点完全可以从传统的重在账簿审核等的财务合规性审计向为各村提供内部控制、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等转移。这样一来,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在监督性和建设性职能上既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达到有效的制度衔接和制度平衡。

三、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关系的对策

(一)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

会计制(村账镇管)虽然已经得到广泛推广并证明是现阶段行之有效的村级会计管理体制,但因其在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它仍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王振,2004)。而对村民自治制度的威胁,决定了它在政治上不可能走得太远(李守铎,2005)。笔者认为,适时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是一种可行选择。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高度集中,并且有内部控制、管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有助于村级财务管理及控制的健全和完善,有助于注入先进的专业思想,从而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降低治理风险。同时,村民自愿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则合理获取报偿,这样的委托关系合法有序,真正体现村民自治。

由会计师事务所村财务工作,不仅可以避免社会各界对会计制与村民自治存在矛盾的质疑,亦可避免“村财乡管”模式中乡(镇)政府越俎代庖的行为,避免“村财乡用”以及权力寻租导致腐败的问题。而对于现有的会计中心,我们可以找到更好的改制办法,令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二)改制现有的会计中心,形成独立的村级审计服务中心

村财务记账改由社会中介后,原镇会计中心可改制重新挂牌成为独立的“村级审计服务中心”。原有的人员,会计电算化系统等硬件和软件设施可作正常转换,并得到更好的利用。原会计人员既熟悉村级财务业务,又具有审计专业基础,现有的硬件继续得到使用。应该说,改制的交易成本几乎为零。同时,原有的中心在财务监督职能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审计的管理咨询职能。村级审计服务中心可分为两大部类,一是财务审计部,主要履行改制前经管部门内部审计的传统业务;一是管理咨询部,为各乡镇提供非盈利或有偿低价管理咨询服务。这样,既可以达到村级会计的合法、专业、经济与合理性,又实现村级审计的权威性、专业性、实效性。

(三)现阶段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关系的具体对策

本文上述提出的引入社会中介村级财务以及将现有的会计中心改制为“村级审计服务中心”的设想,能有效地化解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之间重复监督、独立性和权威性缺失等问题,有效提高制度间的协同治理效应。但一项政策制度的改良需要成熟的时机。笔者认为,上述设想更适用于当农村社区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财力难以全面支持会计制以及村级审计机制的情况下渐进施行。现阶段则应从以下方面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以确保两项制度有效地发挥协同作用,实现最佳协同效应。

1.明确会计制和村级审计的职能定位,避免职能混淆而导致制度效率降低。会计制以监督性为主,以建设性为辅;村级审计则应以管理咨询为主,监督为辅。进一步,应在工作观念的转变及专业技术的提升等方面对村级工作人员和村级审计人员进行后续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2.会计中心人员与村级审计人员应有严格的分离,不搞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一套人马、两套班子的情况,以避免村级审计流于形式。同时,对村级会计制的绩效评价应予以制度化、常态化。村级会计制的评价主体可考虑利用村级审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傅黎瑛.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趋同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刘知林.村级财务治理新机制:村务(财务)监督委员会及其制度的学理解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5).

[3] 王振.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的变迁[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 李守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集中核算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 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EB/OL]. www.audit.省略.

[6] IIA. 2003.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Internal Auditing. Altamonte Springs, FL[EB/OL]. Http://www.省略/ecm/guide-frame.cfm?

村级审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财务审计;村级财务;成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6.076

1 引言

2016年,旬阳县审计局在市审计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与支持下,认真落实“财政资金到哪里,审计监督就更跟进到哪里”和打通“最后一公里”的要求,通过调查研究,决定指导城关镇财政审计所对所辖村级财务先行审计试点工作,以期推进全县村级财务审计全覆盖,着力扫除审计监督的“盲区”和“死角”,助推旬阳风清气正。

2 旬阳县村级财务审计试点的基本情况

旬阳县城关镇辖18个村11个社区,共210个村(居)民小组,20722户,国土面积166.91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积10356亩,林地面积20.7万亩。2015年12月设立了旬阳县城关镇财政审计所,共9人。

旬阳县城关镇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是从2016年1月开始,4月底结束的,着重以镇财政审计所为主体,组建村级财务审计组2个,县审计局抽调骨干审计人员3人全程参与指导开展村级财务审计试点,村级财务审计工作得到扎实有效开展。共审计资金146.42万元,发现财务违规事项16个,查处违纪资金1.85万元,审计责令归还原渠道资金1.45万元。出具审计报告11个,审计移送镇纪委1个。审计提出建议和整改意见24条,被采纳24条,审计期间整改问题3个,追回违纪资金6473元。

3 村级财务审计试点的工作成效

3.1 开展村级财务审计,落实了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问题

本次开展村级财务审计,为11个村规范建立独立的账务,解决了目前村级财务存在的管理薄弱、财务混乱、会计账目不清、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等问题,并通过审计督促落实整改提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审计监督延伸到最基层“末端”,解决基层“末梢”审计监督缺失的问题,是对在中纪委十八届六次全会上提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一次深入贯彻落实,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3.2 村级财务审计成为乡镇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落实主体责任的重要着力点

通过开展村级财务审计,查处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三资”管理、惠农政策资金等方面中存在的问题,如6个村的村集体资产未建章立制,均纳入责任清单管理。督促建立和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和民主理财与民主监督机制,形成了以乡镇带村、以书记领班子成员,将乡镇和村(社区)主体责任清单进一步落实,推动责任压力传导到了“神经末梢”,使主体责任生根在基层,生根在村组支部。

3.3 实施村级财务审计,巩固了基层政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本次村级财务审计,共公开村级财务11个,群众对财务公开感到满意,促进了村务公开的真实性,尤其是通过审计,澄清了7个村群众“老上访”的财务问题,处理了群众反映长久得不到解决的小问题,极大的缓解了干群矛盾,纠正了基层群众对村干部、乡镇干部“不信任”的偏向问题。既给村干部还一个“清白”,又及时纠正错误、制止犯错,增强了村干部免疫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村干部不出问题,就能够牵住村干部、能人的“牛鼻子”永远跟党走,为党工作,为民服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确保了农村稳定,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3.4 实施村级财务审计,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实施村级财务审计,指导村级建立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加大财务公开力度,赋予群众的知情权、落实群众的参与权、实现群众的表达权、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切实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村级事务民主化管理,解决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也是当前聚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的需要。

4 实施村级财务审计的主要工作措施与做法

4.1 加强组织领导,提供人员保障

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全覆盖是新鲜事物,无成功经验借鉴。对此,经县审计局党组研究决定,对全县各乡镇财政审计所及其村级财务情况,深入进行走访调查摸底,从镇财政审计所基础条件和工作积极性上选取审计试点单位。并立即成立了旬阳县审计局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局班子成员具体分管负责,抽调3名骨干审计人员直接参与指导开展村级财务审计试点,并安排全局人员组成3个后援梯队,为村级财务审计监督提供强力保障。

4.2 加强培训指导,局镇配合密切

镇财政审计所是2015年乡镇机构改革中新设立的机构,不熟悉审计业务。对此,该县审计局积极与城关镇党委、政府沟通协调,统筹落实审计力量,实行“2+1”工作机制,即由城关镇财政审计所抽调得力人员组建2个审计组,审计局再给每个审计组配备1名骨干审计人员,进行“手把手”的培训指导审计业务,逐一对城关镇所辖9村4社区开展村级财务审计。

4.3 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审计重点

在实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做到审深审透、审出成效。一是开好审计进点座谈会。参会人员不仅限于村支部书记、村主任、村文书、村监事会主任“四职”干部,还扩大到村上的党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等,方便审计组对村上财务状况进行准确评定和判断,掌握的审计资料更全面,了解村级财务情况更深入,审计材料更详实。二是做好审计公示和承诺。在村委会、村公房、村民居住集中地点张贴审计公示和承诺,通过公示让全体村民均知晓审计事项和审计内容等,通过审计承诺,更好地监督审计组扎实开展审计工作,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确保廉洁审计、文明审计。三是关注重点。将财政资金、惠农资金、村集体“三资”监管作为审计重点,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干群矛盾焦点的问题纳入审计视野和范围。

4.4 拓展审计监督,发挥审计“五大员”作用

在实施村级财务审计中,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审计监督职责,而是充分拓展审计职能,超常成为审计“五大员”,确保村级财务审计取得成效。一是注重做好上下沟通衔接的联络员,实现每周一例会制度,及时畅通审计信息、工作动态、交流经验、探讨方法等。二是认真做好法规政策的宣传员,当好“政策通”,边审计边向群众解答相关涉农政策和法律法规,直到群众弄懂弄通为止。三是积极担当业务知识的培训员,不仅要理清村级财务情况,而且要担当财务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成为“活字典”和“多面手”,从独立建账、整理会计凭证和票据、归类造册、归档管理、建工作制度一步步做起。四是耐心做好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在审计过程中,面对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和矛盾纠纷,既掌握了疑点线索,又需要积极稳妥地化解矛盾纠纷,把问题处理在基层。

4.5 创新思维认识,确保审计实效

村级财务审计不同于一般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不能简单的套用常规思维,不能机械的沿用常规审计方式方法,更不能以老规矩处理审计发现的问题。对此,我们采取的方法:一是注重学习提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实质,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及时掌握上级工作的新要求,增强思想和行动上的“看齐”意识,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做到认识到位、行动自觉、步调一致。二是注重边审边建,以审促规范管理。村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差,我们一边开展财务审计,一边解决村干部的认识问题,指导村级建立财务专账和财务管理制度等,着力整改村干部的“包包账”、“片片帐”问题,促进村级财务管理。三是注重审计成效。开展村级财务审计,由点到面、由简单到复杂,实现逐个突破。做到完成一个村级财务审计,确保解决一批问题,消化一批矛盾纠纷,公开透明一个村财务,规范一个村财管理。四是坚持以批评教育为主,以案件移送为辅。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慎“用法规制度去机械比对、生搬硬套”处理,积极创新实施容错纠错机制,促进健全正向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李小满.浅议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7).

村级审计范文第10篇

村级财务审计对集体经济的评价监督具有重要作用,确保审计过程信任对称不容忽视。通过对青海省X市D区村级财务审计的调研,探讨村民对村干部、审计人员信任不对称的现状,分析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原因,从立法、财务公开、审计沟通、审计模式、审计方法等方面提出强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对称的措施,探究以专业审计为核心的村级财务审计监督体系。

[关键词]

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审计独立性

村级财务审计是农村集体财产和经济活动的有效监督形式,审计三方关系人的信任对称对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建设,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青海省X市D区村级财务审计的调研,了解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现状,分析产生信任不对称的原因,并提出强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对称的对策,以确保村级财务审计规范、有效运行,保持村级财务审计公信力。

1村级财务审计的发展

村级财务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形成的。起初在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社、化时期,村级集体经济的生产关系比较简单,社内的财务收支、收益分配、财产管理活动的监督主要依靠内部村民民主监督小组、财务相互审查的方式进行,还包括上级部门组织的带有审计性质的财务清查或清理整顿。随着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革。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同时,出现不良现象,如一些地方放松对集体资产管理,农村财务管理混乱,村级集体资金被部分人员私自挪用、挥霍浪费和长期拖欠。通过国家1980年和1986年进行的两次全国性财务清查,农村集体财务有所好转,但由于缺乏经常性的审计,一些地方农村财务前清后乱。鉴于此情况,1986年以后,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为了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金和财务活动实行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逐步建立专门审计机构,配备相应审计人员。这对改善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维护集体资产安全,提高集体经济效益,密切党、干、群关系发挥积极作用。1992年农业部颁布《农村合作经济内部审计暂行条例规定》,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印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规定》,各省市也按照规定陆续与之相应的集体经济审计法规、条例和审计办法,以便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提供依据和标准,加快村级审计的步伐。十指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些都表明村级财务审计逐步发展,与各方发挥监督作用密切相关。

2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现状

村级财务审计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和良好运行起到重要作用,从全国来看,村级财务审计由于主体模糊,发展缓慢,其中也存在一些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青海省X市D区5个行政村的村民进行调研,包括村级财务管理、村级财务审计、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三个方面。调研中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其中男性75人,占51.7%,女性70人,占48.3%。在调研中发现,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对村干部管理集体经济活动的信任不对称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76%的填写者认为村干部在村级经济管理和决策方面,存在“一支笔”现象,村民认为村干部并未完全履行自身责任,未遵守竞选干部时的承诺。如某村一位村民指出,其所在村的村长在选举时向村民保证,一定会把村里的公路修好,直至他离任公路并未完全修好。另外,换届时对村干部没有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村民对村干部的任期行政效果并不十分满意。另外,村干部在村中贫困户选择方面未做到公平公正,存在为亲近的村民谋福利现象,不能使真正贫困的家庭享受国家政策。通过村民对村干部管理村级活动的评价,70%的受访者对村干部信任不对称。

2.2对审计人员的信任不对称

在回答村级财务审计方面的问题时,有81%的填写者对村级财务审计了解很少,有些甚至没听说过,不清楚自己所在村落有无财务审计。仅有3%的填写者知道村级财务审计,在谈到村级财务审计执行方时,只知道是由省、市、县执行审计。从调研反映出,大部分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不了解,不知道审计是对村干部行政的一种有效监督形式,更谈不上对审计人员、村级财务审计报告的信任。鉴于此,在发放问卷过程中,调研者向村民解释村级财务审计相关的知识,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了解之后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会信任村级财务审计。

3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的原因

3.1集体利益受益不均衡

基层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和受益,如基础医疗、教育等,同一地区不同村庄的农民享受待遇不同,通过相互的比较,增加因受益不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感,对村级财务、村干部管理绩效、审计监督产生低信任感。另外,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被征用,各村按照人口数及征地面积给予补偿,补偿标准前后存在差异,农民从长远生计考虑,现有失地补偿不能满足生活需求,这与当前物价高涨、生活成本加大的现实形成矛盾,加剧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度。

3.2财务透明化程度低

调研中了解到,村委会都按照农业部监察部印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的要求进行村务公开,但是村级财务管理过程中仍缺乏透明度,财务公开力度不够。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选择性公开与村级财务相关的信息,多数是政策指令、文件,较少涉及村级财务收支明细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拨款使用途径。某村2015年详细公布第三季度财务公开收支明细信息,但时间在11月中旬,滞后了45天左右,村民未能及时了解财务信息。因此,财务信息公开缺乏时效性,村级的财务信息公开与定期及时仍有一定的距离,不排除村干部为了上级检查而象征性公开的可能。信息公开形式单一,有时不能及时回应村民反馈信息,民主决策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3审计被认可程度不高

从调研中看出,西北部地区大多数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缺乏对审计专业知识的理解。虽然村干部的文化水平高一些,但村干部认为审计部门就是来找自己工作中的毛病,往往消极对待审计人员,导致村级财务审计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完成。村干部只是肤浅地从表层原因理解审计,并未认识到审计是评价和监督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达到为民着想、为民解忧、为民办事的目的。农经站的审计人员大部分是兼职,有些在岗人员未经审计培训即上岗,对审计专业知识掌握不熟练,缺乏必要审计程序。

3.4审计信息不对称

在村民自治组织内部,村民有权自我管理,但不能事事都参与,一部分权力需要委托村干部行使。村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为了保护集体权益和集体经济发展,委托农经站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情况审计。基于相互之间存在的契约关系、经济责任关系,村级财务审计应运而生。村民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未完全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有些村干部按照益于自身的方式管理村级财务活动,而审计机构发表的村级财务审计报告不能及时向村民公开,村民无法了解本组织的经营状况、财务情况、审计结果,不能有效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另外,村级财务审计立法工作滞后、村级财务审计机构不健全,村级财务审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等,导致村委会与审计部门之间不能形成对等关系。审计信息不对称容易产生财产所有者、受托经营者和受托监督人相互之间的关系错位,从而导致审计信任不对称。

3.5审计主体缺乏独立性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除了完成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包括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外,还安排人员从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模式的公正性和真实性值得商榷,并且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时容易受相关政府部门的干扰。而上级政府组织审计人员对其管辖的村落进行审计工作,类似于内部清查,不能起到审计外部监督作用。即目前常见的审计主体无法保持审计的实质独立,审计人员没有司法权,无权处理涉事责任人,审计问责机制有待完善。

4强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对称的对策

4.1明确村级立法,完善村级财务审计制度

农村市场经济要想走向成熟,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监督。建议在法律上规定由县级审计机关成立审计分局,配合农经站进行村级财务审计监督,并能赋予一定司法裁决权,强化法治建设,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为弱化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关系提供法律保障。无论地区、民族、家族、职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主体地位平等。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以法治保证基层社会有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自治,符合宪法的精神,也符合国家投入,基层受益、满意的宗旨,以及低成本高效率建设基层政权的目的。制定符合村级特点的财务审计条例,和相关的审计取证、报告办法,如《农村财务审计专项制度》、《农村财务审计程序》、《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等,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2坚持民主理财,实行村级财务公开

根据芮国强,宋典(2012)对江苏市民政府信任实证研究的结果,即政府信息公开会积极影响社会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因此村级财务公开也可以强化村民对村级财务审计的信任程度。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暂行规定》,审计结果不仅要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向村民公开、向村民负责,同时公开的内容也要让村民看得懂,以便能够有能力监督。完善民主理财制度,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公开活动进行监督,审计人员入村审计与村级民主理财相结合。农村财务公开内容全面、完整,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村干部薪酬、村里招待费、大额债权债务信息等,采取多种渠道及时公开。对在外务工的村民代表采用邮寄方式公布,费用可从村集体资金总额中扣除,使其及时了解本村财务状况。

4.3确保沟通顺畅,认可村级财务审计

村级财务审计的三方关系中,村民、村干部、审计人员应该建立沟通渠道,使各方对村级财务审计透彻理解。村民和村干部之间形成委托关系,在此关系中,村民应广泛接受教育,提高文化程度,以便顺利接受村级财务审计知识;村干部应做到凭证、账簿等真实,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审计接受度,及时与村民沟通,扩大审计知识宣传范围。村级财务审计人员也应具备相应资格证书,保持职业态度,提高职业判断能力,确保外部监督到位。审计三方关系人之间相互信任对称,最终构建和谐的村级财务审计关系。

4.4引入民间审计,提高审计独立性

在提高村级财务审计独立性的问题上,许多学者(王金凤等,2012)提出由国家审计机关主管农村财务审计,在国家审计机关下,设立农村财务审计监督中心,并下设审计和责任追究部门,二者相互牵制提高独立性。另外,在当前审计模式基础上,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陶媛婷,2015),构建体外独立的第三方审计体系,使村级财务审计实现外部独立的再监督职能,以平衡村级财务审计信任不对称关系。

4.5创新审计方法,完善审计技术

目前村级财务审计主要任务是差错纠弊,审计方法简单,需要把现代审计理念引入到村级财务审计中,除财务收支审计外,还需要加强绩效审计,注重事前和事中审计,并采取分析性复核程序,防范审计风险。刘家义审计长指出:“推进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审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逐步建立覆盖市、县、乡镇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各村实行电算化会计记账,开展计算机审计,提高村级财务审计质量,加快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把村级财务审计推向现代化审计。

作者:赵思思 邢通余 周欢欢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孟祥霞,李成艾,吴瑞勤.农村审计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浙江省的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98-230.

[2]芮国强,宋典.信息公开影响政府信任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11):96-101.

[3]陶媛婷.农村审计模式反思[J].农村财务会计,2015(6):20-22.

上一篇:三维动画广告范文 下一篇:房屋合同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