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1 17:21:22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产科同期收治的2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均为单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2例。观察组年龄19~39(27.9±19.3)岁,住院时间(4.57±1.26)d,男婴71例、女婴61例。对照组年龄18~40(36.7±18.6)岁,住院时间(4.23±1.17)d,男婴72例、女婴6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实施传统护理干预措施。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向产妇及家属简单介绍母婴注意事项,且产妇及其家属不参与新生儿的护理,整个护理过程由护理人员在沐浴室内独自完成。

1.2.2观察组

实施床旁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包括:①床旁健康宣教:产妇入院早期护理人员就向产妇介绍产科环境,并就分娩相关常识进行详细介绍,使得产妇对分娩情况有一个系统和全面的了解。分娩后向产妇及家属介绍产妇保健知识,告知产后康复相关科普知识,并鼓励产妇之间互相讨论和提出问题,及时予以解答。②床旁沐浴: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即开始进行床旁沐浴,通过实际操作,向产妇及家属示范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使产妇及其家属充分掌握新生儿沐浴要领,并鼓励产妇及家属亲自为新生儿沐浴。③床旁抚触:指导产妇及家属在新生儿沐浴前后,当新生儿处于较为平静和清醒状态下进行新生儿抚触,不但详细告知抚触步骤和抚触的好处,同时积极鼓励产妇及家属参与到抚触操作中,保证其熟练掌握抚触技术。④床旁脐部护理:护理人员在住院期间每天在床旁对新生儿进行脐部护理,并告知产妇及其家属脐部护理的相关操作要点,使其充分掌握脐部护理方法。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产妇对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新生儿护理能力。其中,采用我科人员设计的初产妇产后自我保健调查问卷,了解初产妇对产妇自我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出院前1d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产妇心理状态、产褥期卫生、异常症状、产后饮食以及产妇休息环境等问题,满分100分,80~100分为优、70~80分为良、60~70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出院前1d,由两名护士考察产妇对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以及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正确情况,记录操作正确的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由于初产妇没有生育经历,对产后相关知识掌握较少,而传统的产妇保健知识和新生儿护理措施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甚至错误。因此,在院内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产妇及家属的产妇产后保健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措施,体现了护理干预的人性化特点,该护理措施与传统的护理措施不同,护理人员在整个围生期对产妇及其婴儿的护理措施均在产妇床旁进行;并积极动员产妇及其家属,系统和全面地解释相关的护理措施,现场进行相应护理操作,不但使产妇及家属充分掌握了正确的产妇保健知识,还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的新生儿护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母婴生活质量,也较大程度上增强了产妇及家属的育儿信心和勇气。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产妇自我保健知识掌握的优良率,对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以及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正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床旁护理措施对提高产妇自我保健知识和新生儿护理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母婴床旁护理的主要优势是将以家庭护理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发挥到极致,不但确保了母婴的健康,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妇对住院环境和新生儿对出生环境的适应,缓解产妇产后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母婴生活质量。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2

[关键词] 新生儿换血;护理问题;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c)-0158-02

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多采用输血泵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放血端用24G留置针做动脉穿刺置管,穿刺成功后接三通管[1]。目前,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护理工作。该院积极地寻找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从而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2]。该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该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350例新生儿换血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总结分析新生儿在换血中常见的护理问题,并探讨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在选取收治的350例新生儿换血患儿,其中男184例,女166例,患儿日龄为6 h~13 d。换血前均认真向家属交代换血过程中的风险及部分病人在换血后仍存在胆红素脑病发生的危险,经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后进行换血。

1.2 血源选择与换血方法

1.2.1 血源选择 对ABO溶血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选择O型洗涤红细胞加AB型新鲜冰冻血浆,对Rh溶血病的患儿选择Rh血型同母亲,ABO血型同患儿的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血量换150~180 mL/kg进行。我科一般采用的是红细胞2~3 U加新鲜冰冻血浆150~200 mL。

1.2.2 换血方法 首先做好换血前准备工作,将患儿置于预热好的婴儿辐射保暖台上,选择要进行穿刺的动静(三颗)脉并进行穿刺,确定穿刺成功后静脉端连接好要输入的血液及输血装置;动脉端先用5 mL注射器接留置针进行回抽。必要时可注入含肝素钠1U/mL的生理盐水0.3 mL(此量为静脉留置针内容量,通过血液流通可排出体外,基本不进入患儿体内)。注射前一定要先抽回血,切勿将血凝块推回动脉内以免引起不良后果[3]。然后连接好放血装置及肝素生理盐水,开始换血,输血端2通道(红细胞、血浆按照一定比例:2~3:1)和排血端均由输血泵控制速度。动静脉输入、换出均保持匀速、同步,换血速度开始设定2 mL/min,大约120 mL/h,开启输血泵和排血泵,观察输血和排血管道是否通畅,并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无异常,10 min后调整输血泵的速度为20 mL/5min ,大约240 mL/h,每换血100 mL输注10%葡萄糖酸钙1 mL,在换血过程中匀速由另一静脉通道泵入。当血袋最后留约30~50 mL血(根据急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情况而定)直接输入,停止换血,避免导致贫血。

1.3 护理问题及对策

1.3.1 常见的护理问题 ①穿刺困难。由于新生儿幼小,动脉穿刺存在很大的难度。②动脉留置针脱出。如果动脉留置针未能牢固固定,在患儿哭闹或躁动不安时容易导致留置针脱出。③发生感染。如果换血操作未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由于环境污染容易造成患儿术后出现败血症。④患儿四肢抽搐、发抖。对新生儿进行换血,容易造成一系列不良反应,如低血钙、低血糖、血钾异常等。⑤患儿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库血中钾的含量过高以及输入低温的库血,换出与输入的血量不完全同步,容易导致患儿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4]。

1.3.2 护理对策 ①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首先从新护士的培训开始,由操作能力强的老师讲解一些操作技巧,加强自身的训练,逐渐掌握穿刺的能力,更好的为患儿服务,减轻患儿的痛苦。②保持患儿安静。可以将患儿放置在已预热好的婴儿辐射保暖台上,患儿的体温应该维持在36.5~37℃,环境的相对湿度维持在55%~65%。对于体重

1.4 评价指标

治疗前后检测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换血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换血治疗前、后血电解质及贫血程度。同时观察患者术后败血症、贫血、抽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使用t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该研究的350例进行换血的患儿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败血症、贫血、抽搐,其中有4例患儿换血过程中因输入与换出不同步,造成先兆心力衰竭,上述患儿经过及时的抢救处理后转危为安。所有患儿住院期间均得到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后出院。

2.1 患儿换血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变化情况

换血前患儿总胆红素为(461.56±140.23)umol/L,换血后总胆红素为(232.43±21.53)umol/L ,换血前后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4,P

2.2 换血治疗前、后血电解质及贫血程度的比较

由表2可知,换血纠正了患儿由于溶血导致的严重贫血,换血前后患儿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极血钾浓度的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患儿换血前后血电解质及贫血程度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黄疸大多数是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和肝脏功能不健全,肝脏吸收胆红素功能下降,或者胆囊排泄胆汁减少,导致新生儿胆红素在体内循环重复吸收导致的胆红素增高[3,5]。上述各种原因都会引起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的升高,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可能引起患儿胆红素脑病等严重疾病。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之一。目前多采用输血泵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2]。陈伟贤[6]等研究表明,28例换血患儿均无发生术后感染败血症,28例患儿换血治疗后,临床效果好,痊愈出院。该研究中有4例患儿换血过程中因输入与换出不同步,造成先兆心力衰竭,由于实施严密的护理监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抢救后上述4例患儿转危为安。由于新生儿依从性差,无自主表达能力,所以在护理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换血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显示,采用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术中密切观察病情并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保证新生儿换血过程顺利完成的关键,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提高临床护理的能力;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应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尽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裴玉芳, 张连军, 张红, 等. 外周动静脉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观察与护理(附 25 例报告)[J]. 哈尔滨医药, 2013(1): 82-83.

[2] 尹丽娟, 倪凤霞, 郑玉婷, 等. 细节管理在新生儿双管同步换血术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 健康必读, 2013, 12(2).

[3] 李杨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用换血疗法的临床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0): 667-668.

[4] 李新茹, 徐瑞峰. 新生儿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 24 例护理问题及对策[J]. 现代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0(12): 21-22.

[5] 陈娟, 钟林英. 29 例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的护理[J]. 当代护士: 学术版, 2013 (3中旬刊): 68-69.

[6] 陈伟贤, 吕艳梅. 新生儿换血中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J]. 蛇志, 2009, 21(1): 71-72.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3

【关键词】新生儿 无陪护病房 护理难点原因分析 对策

新生儿无陪病房,是目前医学界推崇的一种规范的新生儿医学治疗模式。2009年9月,我院新生儿科设立了本市首家新生儿无陪护病房,配置床位20张,医生7人,护理人员28人。作为在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基础上设立的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它的设立对规范新生儿抢救和治疗,保障新生儿生命安全,提高新生儿生命质量,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意义重大。但由于新生儿无陪护,患儿病情复杂、抢救多,护士除了对患儿疾病进行治疗和护理外,还要承担患儿的一切生活护理,其护理工作量大繁琐,劳动强度高责任心强,特别是作为曲靖市首家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工作开展中面临着一些护理难点和问题,笔者结合临床新生儿科无陪护病房的护理难点及其所采取的措施对策,分析总结如下。

1 护理难点及原因分析

1.1 护理工作难度大 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尤其是出生后24h~7天内,发病率及死亡率约占婴儿期死亡的70%左右[1]。而新生儿无陪护病房面对的是无家属陪护、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特殊患儿,如果在护理过程中不注意细节,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未能及时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并准确做出反应,就有可能出现患儿因失去最佳抢救时间而死亡或出现患儿烫伤、抓伤、感染等情况,这使得新生儿无陪护病房的护理工作节奏较快,任务繁重,护理工作难度很大。

1.2 护士心理压力大 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工作特殊,护理工作繁杂辛苦、技术性强、责任心重、护士思维高度紧张,精神注意力异常集中,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极易导致心理性和生理性疲劳;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层出不穷,各种仪器的使用都要求护士熟练掌握其性能与用途,如果护士知识及技能欠缺,在抢救、护理患儿时就会处于被动,导致护士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

1.3 护理过程风险大 由于新生儿病情变化快,加上是无陪护病区,使新生儿科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无陪护新生儿病房护士不仅是执行医嘱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执行者,更充当着新生儿患者临时“监护人”的角色,而患儿家属对治疗期间患儿病情变化的风险认知性较低,期望值过高,加之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护理缺陷,住院期间一旦发生新生儿死亡病例,患儿家属可能向医院提出质疑,甚至诉讼法律,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较高,加大了护理工作中的风险。

1.4 医院感染防范难 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医院感染是危害患者健康和影响疾病康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医院感染控制系统中,护士作为各项治疗、护理、消毒灭菌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护理行为结果的好坏无不与医院感染有着密切而必然的联系,特别是护士独立完成的各项操作是否按照无菌操作程序去做,在紧急抢救情况下是否所有的操作、处置均符合要求,这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特别是新生儿病房,因新生儿防御机能低下、抵抗力弱,患儿个体又高度集中,患病期间更易产生医源性交叉感染,从而增加了医院感染防范的难度。

2 应对措施探讨

2.1 健全落实管理制度,强化护理操作规范

2.1.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让各项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人员要熟知各项关键性制度,做到护理操作和行为都要遵循医疗规章制度,保证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专科护理准确、到位,确保患儿得到高效、全方位的护理。

2.1.2 护理制度的执行穿插于每项护理工作中,护士长要严格管理,每日督查,及时发现各种护理隐患并采取相应护理整改措施,对新入危重患儿要重点看护,加强巡视,重点交班,发生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生处理。

2.2 实行人性化管理,着力护士素质提高

2.2.1 实行人性化管理,从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及条件、满足其健康和生理基本需要着眼,切实关心护士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合理、科学排班,帮助解决困难,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需求,提高护士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

2.2.2 努力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按岗位分层次对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以减轻因医疗技术发展,各种仪器、新技术的不断使用给护士带来的工作压力。

2.2.3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加强应急、应变、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促进护士与医生、科室领导及其患者之间的沟通了解,适应不同角色要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使之面对压力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促进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2.3 加强病房风险管理,杜绝护理安全隐患

2.3.1 重视风险意识教育,制定详细的安全防护制度并严格执行,使护理人员真正树立安全意识,避免出现护理差错,自觉地用实际行动来维护医疗护理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发生。

2.3.2 护理文书记录要严格认真,做到客观、真实、及时、准确, 避免遗漏、错写、涂改等情况,防止因不合理的行为和书写记录导致医疗护理纠纷,消除可以避免的人为隐患和护理安全隐患。

2.3.3 转变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主动热情地尽力满足患儿家属的合理需求,使其了解和认同新生儿护理工作,增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尊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预防和减少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2.3.4 加强法制教育,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与护理人员关系密切的法律知识,让护理人员明白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性法律问题[2],强化职业责任感,在尊重病人权利,了解自己义务的同时,建立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权益。

2.4 增强感染控制意识,落实护理管理措施

2.4.1 强化无陪病房的医院感染控制意识, 完善和落实消毒、隔离、无菌操作、清洁卫生、探视陪护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制度落实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考核、量化、并及时反馈整改,使各项护理工作在严格的制度控制下进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2.4.2 加强护士素质管理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3],要切实加强医院感染措施技术方法及质控标准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护士对控制医院感染有关知识的掌握,以此规范护理行为,促进护理质量的全面提高。

3 小结

新生儿科开设无陪病房半年来,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理念,强化技术操作规范,健全落实管理制度,推行人性化管理和风险管理,增强感染控制意识,全面开展优质服务,针对护理工作存在的难点及问题,结合临床实际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了无陪护病房建设和管理的有序开展,从无陪护病房设立至今2年时间,已收治患儿2061人次,其中成功抢救的新生儿最低体重为1100克,胎龄最小28周,实现了医院服务功能和新生儿护理护理工作质量的新突破,护理质量有了持续改进和全面提升,护理工作真正做到了贴进患者、贴进临床、贴进社会。

参 考 文 献

[1]籍孝诚.儿科临床指导,第2版.北京: 中国科技出版社, 1989, 2.

[2]冷晓红,王红红.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探讨与对策.中国医院管,2002, 22(8):34-35.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4

2020年,在医院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儿科乔迁新址,病房环境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在新的一年里,随着科室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护理部下发2021年护理工作计划结合本科室实际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努力为广大患儿提供人性化、高质量、高效率的护理服务,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工作目标:

1. 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合格率≥95%

2. 基础护理合格率≥90%

3. 危重患者护理合格率≥95%

4. 优质护理合格率≥95%措施落实率≥90%;目标、内涵知晓率100%

5. 病区管理合格率≥90%

6. 输血质量管理合格率≥95%(核对准确率100%)

7. 消毒隔离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8. 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95%

9. 职业暴露报告率≥95%

10. 抢救药品、物品、仪器、设备完好率100%

11. 健康教育覆盖率100%,患者知晓率≥90%

12. 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96%

13. 护理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14. 护理工作制度培训率≥90%;核心制度执行率100%

15. 压疮、跌倒、坠床、管道滑脱的风险评估率100%

16. 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17. 护理严重差错发生率为0

18. 年工作计划完成率≥95%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的回避护理风险,为患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长鸣。

2. 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理人员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3. 加强重点患儿的管理,把普儿病房的危重患儿作为科室晨会及交接班时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作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4. 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护理文件,减少安全隐患,使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化,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的“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能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体现专科特点,护士长及时审阅后签名,对不合格的护理文件不归档。

5. 完善护理应急预案,制定护理应急预案培训计划,按照计划进行培训,在完成平时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提出效果评价及整改措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6. 加强各关键点的质量监控即关键制度的质量监控、关键护理单元的质量监控、关键人员的质量监控、关键患者的质量监控、关键时间的质量监控以及关键环节的质量监控。保证各项护理工作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护理安全。

7.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发生不良事件后规定时间内逐级上报,并及时组织讨论、分析原因、提出并落实整改措施。

(二)加强科室护理质量管理。

1. 科室制定年度护理工作计划,并落实到位。依据护理部下发《护理质量考核标准》(2018版)将科室人员分为六个质控小组,即一级质控(科室质控组),每月通过一级质控自查、二级质控普查、三基质控跟踪检查、四级质控抽查完成全面质量控制,根据各级质控组反馈进行整改。

2. 落实护士长每日五次查房制度。即晨交接班时查;集中治疗护理高峰时段查;上午下班前查;下午上班后查;下午下班前或交接班时查。

(三)配合护理部对护理质量敏感指标数据的分析、进行科学化的质量控制

科室指派专人进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统计与上报,每月5号前将上一月数据统计上交护理部。

(四)按照护理部下发文件,年内开展项目管理,引导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改进问题。参加护理部举办护理质量改善项目讲评活动。

(五)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将优质护理服务认真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 认真接待入院患儿,主动向患儿家属进行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 要求责任护士每日与患儿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患儿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反应等,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接触患儿家长的顾虑。将心比心,“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让患者在细微处能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与照顾。

3. 组织护理人员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进行学习,正确并及时对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责任护士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动态,缩短患儿住院时间,降低成本、提高就医满意度。

4. 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

5. 定期对出院病人电话随访,通过电话随时知道患儿家属在家庭护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问题,告知患儿家长关注科室微信公众号,定期更新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六)加强科室护理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养

1. 根据N1~N4不同层级护理人员岗位及培训需求,制定层级培训计划,每月业务讲课四次,业务查房一次,每周晨间学习两次,坚信知识是一切的基础,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

2. 根据入科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第一季度培训人员为2011年和2012年入科护士,第二季度培训人员为2013和2014年入科护士,第三季度培训人员为2015年以后入科护士,第四季度为2014年以后入科护士。做到培训有重点,对低年资护士加强培训的同时,对高年资护士也要进行巩固性培训。

3. 做好儿科七月份与PICU及新生儿的联合查房工作。

(七)积极参加“5.12”护士节活动

(八)护理教学、科研工作

1. 严格做好实习生管理,指派具有带教资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带教工作,对学生做到放手不放眼,保证护理安全的同时履行带教老师的职责,并做好对实习生的考核。

2. 年内发表护理论文2篇。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5

【摘要】 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实行小组管理,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等;结果:护理纠纷及护理缺陷发生频次减少,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结论:有效减少差错,杜绝事故,融洽护患关系,提高护士综合素质,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 儿科护理;风险;安全管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如何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儿科护理因具有患儿年龄小、自主意识差、疾病可变性大,发病急、变化快、易反复、工作遇见性难,护理操作琐碎、临时处置多、以及家属陪伴数多等工作特殊性,决定了儿科护理是一种高风险工作。为使儿科护理工作安全、有效,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我科采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安全管理

1.1 编制护理安全管理文件,建立规范化安全管理平台 科室定期召开全体护士会议,对儿科护理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识别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制定常见急症抢救流程、工作环节流程、应急预案流程、服务规范用语以及科室护理质量控制标准等,形成护理服务活动的工作规程、管理准则和质量标准,使大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防止随意性,并以文件为准不断对护理安全质量进行评价,使护理人员行为有规范,工作有标准,评价有依据。

1.2 成立安全管理小组,确保安全管理的落实 为根本上落实安全管理,除护士长严按标准统一进行质量管理外,科室还设立了安全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护士长外出及夜间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并负责夜间的质量监控,要求严格按管理文件、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督导。建立护理工作缺陷登记本,护士对本班所发现的护理缺陷、隐患,如急救、治疗物品方面需要修理、补充、完善;服务态度方面与病人发生争执、纠纷等;护理质量方面配错药、打错针,严重的漏针、输液反应、过敏反应等进行记录,并向下一班交班,提醒下一班注意。对护理缺陷登记本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立即采取整改措施。

1.3 着重风险评估,加强重点监控 (1) 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环节监控:对新入及有思想情绪的护士加强管理,做到重点交待,重点跟班,切实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隐患保障病人的安全。(2)病人的环节监控:新入院,急危重病人,新生儿、蓝光照射患儿、输液患儿及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重点督促检查和监控。(3)时间环节监控:节假日,双休日,工作繁忙,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均加强监督和管理。(4)护理操作环节的监控:输液、注射、各种过敏试验、医嘱的转抄核对、执行、录入等。虽然是日常工作,但如果一旦发生问题,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作为护理管理中监控的重点之重点。(5)定期进行护理安全隐患检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自身和科室角度进行分析,分析发生的原因,吸取教训,提出防范改进措施,对同样问题反复出现的个人,追究相关责任,杜绝严重差错事故的发生。

1.4 规范护理工作程序,加大质控力度 (1)强化质量监督机制:护士长对护士的违法行为及时纠正处理,针对护理安全的薄弱环节,完善质量考核标准。各班工作首先自控,科质控小组每周监控,院质控小组每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提出改进措施,使护理安全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2)严格查对制度,正确及时执行医嘱。一般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危重病患者时,医生下口头医嘱,护士必须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做好记录。在诊疗过程中,若患者执意拒绝,应做好解释,无效时及时向医生汇报,并请患者或家属签字为证。(3)加强学习,重视理论与技术培训。儿科护士必须精通护理基础理论和儿科专业知识,护士长要引导护士不断更新知识、学习相关学科,如儿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方面知识,针对儿科病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6],故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儿科护士培训手册,详细记录培训内容及阶段考核结果。定期以小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竞赛及急救基本技能的演练赛等,定期考试考核,加强“三基”训练,要求精通本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操作,熟练抢救器具的应用,在繁忙的护理工作中镇定自若,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加强抢救物品保养 科室对抢救物品和仪器合理摆放,定点、定位、定量、定人管理,并且要要求班班清点交接、记录,随用随补,并消毒保养。指定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护士负责系统管理,每周消毒、保养、调试1次,护士长随时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送检,并详细记录原因,以降低急救物品的损耗,确保急救过程的使用安全。

1.6 确保护理文书质量 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问题、医保、赔偿等各种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要及时、准确地记录从患者所有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病情发展过程,禁止出现遗漏、涂改现象。

2.安全管理成效

通过实施安全管理,护理纠纷发生频次减少,护理缺陷发生频次由上年度的6起下降至2起。护士转变了理念,形成了一种学业务、比技能的良好氛围,使护士护理技能得到锻炼。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增强了护理队伍的凝聚力。

3.讨论

安全管理是当前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主旋律,是代表医院质量的最高水平和目标防范护理差错和事故,确保护理安全已成为现代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只有高度重视护理安全管理,采取积极措施避免缺陷,才能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将风险降到最低,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从根本上提高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49.

[2] 周月琴.护理安全管理应重点把握的几个关键性问题.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24(1):41.

[3] 张颖,高秀芬,史忠岚.急诊护理的风险管理。中国使用护理杂志,2006,1(1):53.

[4] 邓开勤.儿科护理中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94

[5] 温冬娣.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探讨。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7,10(12),394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6

[关键词] 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2]柳富英.328例发热患儿家长的心理反应及护理[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7,21(3):814.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7

[关键词] 品管圈; 产房护理质量; 持续改进;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88-03

The Application and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in Making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Nursing Quality in the Delivery Room

MA Chunyua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Wuy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the Sixth Affiliated Medical Center of Jinan University,Guangdong529031

[Abstract] ObjectiveTo mak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nursing quality by carrying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in the delivery room. Methods4 quality control circles including lifting the rate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and reducing 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of neonates severe asphyxia ,wound infections of perineum and viginal delivery hemorrhage wer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defect in the delivery room.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nursing quality was made by carrying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in the delivery room. ResultsThe rate of patient satisfaction was lifted to 89% from 98% after carrying out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in 2004. The incidences of complications were reduced year by year.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nursing quality in the delivery room was achieved. ConclusionQuality control circle program achieved favorable progress on the nursing quality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in the delivery room,and it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the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quality managemen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Effect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更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满足患者需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房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母婴两条生命的安全,因此,人们对产房护理质量安全的期望值更高。加强产房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产房护理工作质量,确保母婴平安,是产房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2004年12月~ 2008年6月间我科应用品管圈对产房护理质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背景

1.1.1 科室现状 我院是中医院,1997年10月开设产科,开科时产房内只有1名工作12年的助产士和1名工作7年的助产士,其他3人则刚从助产专业毕业去外院学习进修了2个月。到2004年,科室成立只有7年的历史。因此,科室成立时间短,助产士的技术水平急需进一步的提高。

1.1.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患者少,信任度差,投诉多,患者满意度低。(2)护理技术水平偏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会阴伤口感染率、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较高。

1.1.3 持续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医疗卫生立法日臻完善,患者的法律观念和自我利益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只有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才能提高产房护理质量,减少或杜绝护理纠纷和事故的发生。

1.1.4 研究时间 2004年12月~2008年6月间对入住我院的孕产妇进行追踪统计,并与活动前2001年1月~2004年11月的统计资料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具体做法是:①首先组织助产士学习品管圈的特点、活动原则、活动方法,使助产士对使用品管圈进行质量管理有充分的了解。②组织品管圈:根据存在的不同问题,在大家自愿的前提下组成不同的品管圈活动小组,圈长由小组自己选定。③选定主题:共同商量选择本次质量改进的主要问题。④分析现状:对选定的主题进行充分的分析,找出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⑤制定活动目标:制定本次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制定目标值。⑥制定对策:制定达到目标值的具体对策和方式、方法。⑦实施对策:品管圈的成员要按照制定的方法和措施去落实此项工作。⑧讨论成果:活动结束要进行讨论,以肯定成果,分析不足。⑨制定标准:将讨论的结果、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化管理内容,以巩固成果。⑩每2周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一次,圈长应发挥全体圈员的作用,要注意启发圈员发言,尊重不同意见,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1-2],激发护士不断创新。

1.2.2 成立4个品管圈活动小组

1.2.2.1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组 首先,每半个月向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收集患者不满意的原因,收集的意见归纳为:(1)助产士的服务态度不好,对各产程中患者提出的问题解释不够耐心。(2)关心、同情、鼓励性的语言使用不够,未满足患者的生活所需。(3)未指导和帮助患者使用缓解疼痛的措施。针对这些问题,经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后,制定的改进措施为:1)由科室组织全体助产士学习医院下发的《医院服务礼仪言行规范》,并将其用于实际工作中。2)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名孕产妇,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和关怀?将我想要得到的服务给予我们的服务对象,之后大家能积极为患者擦汗、喂水、喂饭、协助入厕等,耐心讲解各产程的特点,当患者信心不足时及时给予鼓励,舒缓她们紧张恐惧的心理。3)大家一起学习产程中缓解疼痛的方法,如深呼吸法、腹部按摩法等,教会患者或帮助患者使用,以缓解产程中的疼痛。在这组品管圈中,每半个月活动一次,以满意度调查表的结果为依据进行讨论,肯定成果,分析不足。将成功的经验纳入标准化管理内容,以巩固成果,对新的意见进行收集、整理、讨论、研究改进措施,并实施这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1.2.2.2 降低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防止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我科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较高的状况,品管圈活动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发现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1)产房助产士的产程观察不仔细,有胎儿宫内窘迫时未及时报告和处理。(2)产前健康教育未实际落实。(3)产房物品准备不充分。(4)接生技术不规范。(5)新生儿窒息抢救技术不熟练。针对以上原因,经讨论后制定的改进措施是:1)对助产士进行理论知识培训:组织助产士学习围产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求大家熟练掌握各产程的监护及处理技术,并对所有助产人员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考核,提高助产人员观察和判断能力,对孕妇存在的窒息高危因素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2)加强健康教育:对产程最大时限、产程进展特点及如何配合;进食、适当活动和及时排尿的意义;目前减轻疼痛的方法;早屏气用力,精神过度紧张的不良后果;陪护家属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知识进行健康教育,以取得孕妇的配合。3)加强物品及人员的准备:针对每一个即将出生的新生儿,要求助产人员在产妇分娩前预热新生儿辐射台,铺好干毛巾,接好复苏气囊并准备好抢救必备药品。同时,助产过程中使用的所有用物要有固定摆放位置和顺序。孕妇分娩时必须有两名以上助产人员在场,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及胎儿必须有新生儿科医师到场。4)规范操作规程:①规范“两挤一吸”操作手法。②规范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强调初步复苏必须在20s内完成。③规范吸痰的操作规程。④规范触觉刺激的操作规程。该组除常规的活动外,每半年进行一次围生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训练,每发生1例重度窒息就进行一次讨论,肯定成果,分析不足。及时找出存在的缺陷,研究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发生,从而达到持续的质量改进。

1.2.2.3 降低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组 会阴侧切术是助产士为了使产妇分娩时胎儿顺利娩出,防止阴道下段不规则严重撕裂,避免产后会阴、阴道松弛所做的一项常规手术。如处理不当可并发感染,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产妇产褥期痛苦。根据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在1.62%的情况下,品管圈活动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发现其发生率高的原因有以下几项:(1)分娩过程中产妇排便于手术台上,造成污染。(2)侧切口缝合不规范,留有死腔。(3)产妇患有阴道炎。(4)产后不注意切口的清洁及产妇对切口的污染。(5)缝线吸收不良,形成线头疮。经品管圈活动小组讨论后,为降低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采取的措施是:1)初产妇宫口扩张< 4cm,经产妇宫口扩张< 2cm,无灌肠禁忌证时行温肥皂水灌肠,以清除粪便。同时,在接生时用治疗巾遮盖处以避免污染。2)将缝合用的一般医用羊肠线更换为吸收较好的快薇乔。3)侧切口缝合要按照解剖关系逐层准确缝合,不留死腔,以恢复其解剖上的完整性及生理上的功能。4)每日用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两次,擦洗后上灭滴灵纱条,并用微波照射会阴伤口20min,使用消毒卫生垫,并勤换,取健侧卧位,以防恶露流出污染切口,保持切口清洁干燥。5)积极治疗阴道炎。6)加强心理护理,解除紧张情绪,鼓励产妇及早下床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7)密切观察病情,如发现切口部位出现红肿、硬结、伴压痛,立即报告医生,可酌情使用抗生素。以上措施是品管圈活动小组在多次活动后不断改进并总结出来的,现已纳入标准化管理内容。

1.2.2.4 预防产后出血组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目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有效的预防,往往大量出血会引起失血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2004年以前科室阴道分娩产后出血发生率在1.10%左右,品管圈活动小组经过现状调查,发现其发生率较高的原因是:(1)产前对孕妇所存在的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未进行全面的评估,因此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不到位。(2)产时对三产程的观察处理不规范。(3)产后出血观察处理措施不规范。经讨论后为有效预防产后出血,采取的措施是:1)产妇进入产房后,助产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及检查产检记录,对孕妇所存在的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有产后出血史、剖宫产史、经产妇、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巨大胎儿、死胎、妊高征、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贫血、肝功能异常者,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及时纠正并发症,必要时做好配血备血的准备,以预防产后出血。2)分娩期:第一产程,做好心理护理,消除产妇的紧张情绪,密切观察产程进展,防止产程延长。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防止胎儿过快娩出,接产操作要规范,避免软产道损伤。当胎肩娩出时肌肉注射缩宫素10U,以增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对存在高危因素者,宫口开全常规建立静脉留置针通路。第三产程,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胎盘娩出后仔细检查胎盘和胎膜是否完整,如有软产道裂伤和血肿应及时进行缝合止血。3)规范产后护理:①产后2h内严密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出血情况,按摩子宫3~4次以促进宫缩。②失血较多应及早补充血容量。③鼓励产妇产后及时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影响产后子宫收缩。④教会产妇自己按摩子宫的方法,鼓励产妇回病房后自己按摩子宫每小时一次,每次5~10min,以促进宫缩。

1.3 统计学处理

将活动前2001年1月~2004年11月的统计资料设为对照组,与活动后2004年12月~2008年6月间实验组的统计资料进行x2检验,以检验两者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满意度、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对比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数据显示品管圈活动后的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3.1 在产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助产士的工作积极性

品管圈简称QCC,品管圈活动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是同一个工作现场或工作相互关联区域的人员自动自发地进行品质管理活动所组成的小组。该活动可把科学管理和人性管理结合在一起,经营管理目标很容易达成。品管圈活动的特点是被授予一定权利的一个小组,每人都有参与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其优点是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思维,以便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品管圈活动强调的是让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活动,使自己享有更高的自、参与权、管理权[4]。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质量[5]。活动前,产房助产士在工作行为上表现只是应付,工作目标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推动品管圈活动后,产房助产士对存在的工作缺陷进行原因分析,自己制定改进措施并落实这些措施,使她们有被尊重、被认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工作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使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更为增强。

3.2 品管圈活动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定期的讨论,提高了大家的组织和沟通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科室的凝聚力,使产房的护理质量在持续的改进中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使每一位员工相互之间更加了解,工作协调性和配合能力加强,每一次活动的总结都使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增强。

3.3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助产士的“三基”水平,使产房的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大多数助产士操作不规范,对基础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不认真学习。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为了使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目标,护士自觉学习基础理论、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对照护理常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在科室进行自查自纠,明确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对发现的问题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改进[6]。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对护士服务的综合满意度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89%提高到98%,衡量产科质量的各项指标如新生儿重度窒息发生率从1.29%降至0.58%,会阴伤口感染发生率由1.62%降至0.49%,阴道产产后出血发生率由1.10%降至0.69%,各项指标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统计检验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因此,品管圈活动是产房护理质量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推广[7-9]。

[参考文献]

[1] 蒋冬梅. 医院护理管理[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3.

[2] 古彩英. 全面质量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实用护理杂志,2003, 19(9B):68.

[3] 中国护理改革现实/中华护理学会. 整体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93.

[4] 杨丽,王卫琼. 参与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护理管理杂志,2004,4(4):44-45.

[5] 陈芳. 实施系统健康教育提高护理质量[J]. 中国医药导报,2007,4(4):71-72.

[6] 胡浩波. 现代医院护理管理[M]. 西安:西安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93.

[7] 刘琴,张爱勤,卢清丽. 如何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J].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44,150.

[8] 陈静. 倡导护理文化提高护理质量[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125.

[9] 王艳萍. 更新护理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91-92.

新生儿的护理问题和措施篇8

【关键词】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

新生儿室收治的多是病情较重的新生儿,包括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超低体重儿等。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常因使用保暖箱、反复吸痰或机械通气等,由于他们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之侵入性操作多,大大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因此,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国内有的医院报道甚至高达16.1 %[1]。因此,降低医院感染、加强感染管理已成为儿科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就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1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因素分析

1.1环境因素: 基层医院儿科病房布局、流程不合理,人流、物流未分开,无医护、患儿和家属及医疗废物专用通道;入口处无洗手池和更衣室,无隔离室、配奶室、治疗室等,配液等操作均在普通治疗室内完成后直接拿入新生儿室。增加病床,使床间距和每张床的占地面积减少,拥挤的空间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医院感染率也随之增加。尤其在儿科病房中,母婴同室及新生儿室流动人员过多,并且患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患儿由家属陪护,未限制和固定陪伴,增加交叉感染机会[2]。过多的探视者使单位空间内空气流通差,患者之间、家属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频繁的交往,环境拥挤导致空气含菌量提高,造成环境和空气污染,从而增加了病原传播的机会。另外,长期空调开放,空气不流通,洁净度达不到Ⅱ类环境的要求。这些都导致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1.2医源性因素:工作人员对医院内感染重视不够,手卫生规范执行不到位,洗手依从性低,医护人员常以忙为由不洗手或不消毒手,且对洗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以医师为甚。据报道,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

1.3侵入性操作: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侵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静脉置管、脑脊液转流术、呼吸机的使用等都可延长患者的生命,新生儿接受各种侵入性操作的机会大大增加。然而,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再次夺走患者的生命,侵入性监测仪器和支持仪器都是造成医院感染的直接因素。有调查显示,血流感染是ICU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且和医疗操作直接相关,感染率不因住院时间长短、医院的床位数以及季节不同而变化[4]。

1.4不合理用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各医院儿科尤其是住院新生儿中相当普遍。因年龄小,免疫功能低下等相关因素存在,临床医师对住院新生儿几乎全部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感染。在许多情况下,医师仅凭经验和习惯应用抗生素,忽略了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病原学检查,并且较多地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又由于对抗生素认识上的偏差和缺乏微生物学的相关知识,不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在预防用药时,为增加“保险因素”而使用广谱的“高级”抗生素,使患者机体正常菌群紊乱,出现继发感染、细菌耐药性增加。国内一儿科病区的调查显示,在非感染性疾病占全部患儿42.22%的情况下,抗生素使用率为100%,2种以上抗生素联用率达92.22%[5]。

1.5新生儿自身易感因素:新生儿本身各系统发育未成熟,生活能力弱,抵抗力低,特别是难产儿、胎膜早破的新生儿存在内在感染因素,易发生医院感染,导致病情加重,严重影响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甚至威胁生命,对生存质量和预后有直接影响,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6]。常见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免疫功能低下:新生儿本身的免疫缺陷[7],表现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和特异性免疫反应不活跃。新生儿存在减少的粒细胞池,更少的循环中性粒细胞,降低的中心粒细胞趋化性、降低的对内皮的粘附性和吞噬能力及受损害的调理素的作用[8、9]。(2)随着对高危儿医疗和护理的重视,早产儿、小于胎龄儿、低体重儿等的存活率有了明显提高。(3)肠外营养[10]、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等介入性诊断治疗,都可导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2控制措施

2.1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新生儿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制定并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措施。制订各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加强监控,及早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医院要针对医院感染措施落实情况,设有一定的奖惩制度,要与各部门的考核挂钩。定期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对新生儿室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了解消毒剂的性质、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准确掌握消毒剂配比浓度、使用方法,对人员进行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感染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对消毒工作监督的力度,尤其要关注卫生保洁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监督。及时发现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医院感染管理人员要经常巡视重点科室(如 ICU、新生儿室),监督各项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

2.2预防医患之间的感染:工作人员要求限制入室人员,进入新生儿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更鞋、戴帽子、口罩。如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病等,须暂停工作,治愈后方可上岗。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工作人员上班不准戴戒指、手链等饰品,在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或接触每一个新生儿前后均应认真实施卫生洗手,采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并用消毒小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双手,可有效地切断医源性交叉感染,防止医护人员手成为传播医院感染的媒介[11]。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率,据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提高洗手率使医院感染率从20.0%降至12.40%[12]。

2.3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新生儿病房环境,新生儿病房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环境清洁、通风良好;新生儿病房入口处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和更衣,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应戴口罩[13]。病房内要保证足够的床间距以及周围环境的通风清洁,有条件者使用层流病房。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当室内温度过低时,空气过于干燥,空气中的尘埃、悬浮离子增多,而湿度过高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14]。因此,应坚持对地面、物表、空气的消毒,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确保新生儿室环境符合国家Ⅱ类环境标准。

2.4侵入性操作的控制与管理: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指征,尽可能减少侵入性的诊疗操作。必需操作时应按照规范进行,动作轻柔,减少黏膜损伤,同时加强气管插管、胃管等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缩短各种管道留置时间,减少感染机会。

2.5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用药原则,院感科参与管理,每月对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不合理使用进行通报;医务科每月对使用情况进行考评。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5、16]。新生儿抗生素应选用致病菌作用强、药物到达感染部位浓度高而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药物[17]。对于联合使用抗生素者必须有严格的指征,应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减少药量,以减少不良反应,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为防止医院院内耐药菌株的流行,推行限制性使用抗生素的要求。

2.6加强患儿自身因素管理:早产儿是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待产孕妇应当严格检查,对于可能导致早产的因素进行积极的预防。一旦早产儿发生应当进行更积极的支持疗法和严格的隔离消毒处理。加强防止自身感染,提高机体免疫力,按医嘱静脉及早使用丙种球蛋白,以增强和提高新生儿抵抗力,提高重症患儿及早产儿免疫力。防止新生儿间的交叉感染,一旦新生儿发生了感染或怀疑感染时,应及时将其转入隔离病室进行隔离,实施分组护理。做好床间隔离,新生儿室每床占地面积大于3m2,床间距不小于1 m。

综上所述,新生儿医院感染是多因素所致,医护人员、患儿本身以及患儿亲属都可能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一方面要有严格的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另一方面,各层级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预防感染意识。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避免易感因素,尽可能不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医护人员主导下的医院、患儿以及家属联合预防策略可以较好的控制院内新生儿感染的发生率,减少死亡,对预防及治疗医院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重视。参考文献

[1]杨菊香,李少莲,刘连生,等.新生儿感染危险因素调查研究[J].中华医院内感染学杂志,2003,13(7):634.

[2]周玉莲,董兆华,邢惠芝,等.探视者对新生儿病房污染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7,6(5):349-350.

[3]谢婉花,何通杰.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道医院感染的分析及预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27-28.

[4]王宁玲,刘红军,李春,等.儿科血液病患儿医院血流感染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8,7(1):23-35.

[5]潘莉敏.小儿院内感染90例临床分析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0):669-670.

[6]耿秀娟,张金华.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对策.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5,13(2).

[7]LewisDB, W ilson CB.Developmental immunology and the role of hostdefenses in neonatal susceptibility to infection. In: Remington JS, Klein JO, eds.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fetus and newborn in-fant[M]. Philadelphia, PA: WB Saunders, 2001: 25~38.

[8]Kallman J. Impaired phagocytosis and opsonisation towards group B streptococci in preterm neonates[J].Arch DisChild FetalNeo-nata,l 1998, 78(1): 46.

[9]Madden NP. Surgery, sepsis, and nonspecific immune function in neonates[J]. J PediatrSurg, 1989, 24(5): 562.

[10]徐焱,李文华,王丹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26-1228.

[11]李玉妹.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8,5(8):736-737.

[12]庞冬,郑修霞,王宜芝,等.北京市30所三甲医院外科手消毒剂使用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3):292-294.

[13]钟秀玲,郭荑.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4-87.

[14]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14-117.

[15]任南,吴安华,冯丽,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横断面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9):1048-1050.

[16]吴安华,李丹.重症监护病房临床与环境、手分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同源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7):909-912.

上一篇:电工基础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声学设计规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