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范文

时间:2023-11-29 17:25:32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1

【摘 要 题】信息服务

20年前,传播学领域出版了英国社会学家麦奎尔(Denis McQuail)与他人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1],并于1987年被翻译成中文出版;几乎与此同时,情报学领域发表了英国情报学家威尔逊(T.D.Wilson)与他人合写的论文“信息用户模式:研究进展与前景”[2]。他们用模式方法回顾了各自领域30年来的研究进展。此后,情报学领域经常有人用模式方法回顾历史或描述研究对象,并在介绍信息传播模式和信息交流模式时大量引用大众传播模式。确实,模式方法因其简洁、直观和所具的构造、解释、启发、预测等功能,有其独到的用处。当我们对信息服务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抽象概括时,以图像、文字或数学模型为基本工具的模式方法也将发挥其重要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信息服务活动是以信息用户为导向、以信息服务者为纽带、以信息服务内容为基础、以信息服务策略为保障的活动。对信息服务活动的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描述,就可以构成一种模式。本文拟对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和生成模式、网络信息服务模式以及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机制进行初步分析,以推进信息服务研究的深入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服务模式与信息服务项目是不同的概念。信息服务模式所要描述的是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和服务策略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信息服务项目是指某种模式下的具体活动。

一、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及其生成模式

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是指对信息服务的组成要素及其基本关系的描述。也许是认为简单或其他什么原因,人们似乎对信息服务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热情并不高。虽然会提到某些组成部分,但缺乏依据和论证。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策略等四个要素是信息服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任何信息服务活动都存在的组成部分,只是彼此的关系程度和作用方式不尽相同。这些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就成了区别不同模式的主要依据。

(一)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

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可区分为如下三种:

1.传递模式

传递模式描述的是源于信息服务内容(信息系统、文献等)并以信息服务产品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过程,如图1。

附图

图1 信息服务的传递模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服务者通过对文献进行加工或建立信息系统等,形成信息服务产品,并以某种策略提供给用户使用。在这一过程中,服务者的生产劳动使原有信息得以增值,信息服务产品的生产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模式包括源于信息交流的“米哈依洛夫模式”、源于信息加工传递的“兰卡斯特模式”和源于知识状态变化的“维克利模式”等。[3](P124—130)虽然这些模式并没有明确区分服务要素,但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上述四个要素。像信息服务实践,尤其是图书馆服务实践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阅览服务、外借服务、复制服务等文献服务和检索类、报道类、研究类信息出版物的报道服务,以及检索服务等基本上都是这一模式下的服务项目。

传递模式关注信息服务产品的生产是值得肯定的,但不重视信息服务者的特定服务和信息用户的能动性及信息使用情况是其缺陷。

2.使用模式

使用模式描述的是源于信息用户的信息需要并以用户信息使用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过程,如图2。

附图

图2 信息服务的使用模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服务者根据用户的信息需要,以某种策略生产信息服务产品并提供给用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这是源于信息需要、终于信息需要的满足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要和使用占有重要地位,信息需要成了服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用户的信息使用是成了满足需要的重要保障。像信息服务实践中的参考咨询服务、定题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社会调查服务等服务项目基本上可以归入这一模式。

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威尔逊(T.D.Wilson)的研究成果[4],我们称之为“威尔逊模式”。

使用模式充分注意到了信息用户在信息服务活动中所受到的个性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重视用户信息需要的发掘和满足,重视用户对信息服务产品的选择,但没有注意到信息需要是如何产生的、用户除了产品外还需要哪些特定服务等重要问题,因而服务效益经常受到影响。

3.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描述的是源于信息用户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并以用户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信息服务过程,如图3。

附图

图3 信息服务的问题解决模式

从图中可以看出,信息用户参与信息服务活动的前提假设是用户当前面临着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并要寻求合适的信息服务的帮助,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服务者明白并了解这一点,对信息和信息产品进行加工生产,形成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产品,运用适当的策略把特定的服务和信息服务产品提供给用户,帮助用户解决问题。这是坚持用户导向性,以问题为中心的服务过程,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模式典型代表就是费古逊(Chris Ferguson)提出的“现场/远程服务模式”(On-site/Remote)。[5]

与“使用模式”相比,问题解决模式描述了用户信息需要的产生过程,以及为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特定的服务。虽然都是从信息用户出发,但服务者的行为依据不同,前者以用户的需要为依据,后者以用户有待解决的问题为依据;虽然都要回归到信息用户,但对用户最终目的的假设不同,前者的假设是满足需要,后者的假设是解决问题。从信息服务实践角度看,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模式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信息服务活动的开展和积极的信息效用的取得。我们相信,传递模式和使用模式的信息服务不会消失,但其范围内的许多服务项目将转入问题解决模式,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信息服务项目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二)信息服务的生成模式

如果说信息服务的基本模式旨于描述信息服务四个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那么,这些基本关系在实际中会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而生成许多独特的关系,也就是实际中会有许多生成模式。

信息服务的四个要素中,如果在某种情境下有一个是明确的或无需着重考虑的,也就是只考虑其他的三个要素,就可以组合形成四条关系链:“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用户—服务策略—服务内容”、“服务者—服务内容—服务策略”和“服务者—用户—服务策略”。如果只考虑两个要素,就可以组合形成六条关系链。少于三个要素所形成的关系链,其关系已包含在三个要素形成的关系链中。下面,我们就以上述四条关系链为基础,探讨信息服务中相应的“交互—增值”模式、“平台—自助”模式、“用户—吸引”模式、“内容—承包”模式等生成模式。

1.“交互—增值”模式

“交互—增值”模式描述的主要是“信息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关系链,如图4。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信息服务内容比较复杂,对服务者和 用户的要求比较高,服务内容与服务者和用户的关系比较密切,并通过服务者与用户的充分交互得到增值,因而受服务策略的影响比较小。信息服务实践中的数据库服务、数字地图服务、咨询服务、为企业信息化提供的ERP等服务项目均可归入此模式。我们以数字地图服务为例进行说明。

附图

图4 交互—增值模式

数字地图服务是刚刚兴起的信息服务项目,与传统地图一样,其主要功能是查阅有关信息。所不同的是,数字地图的查阅功能要强大得多,能查阅的内容多得多,查阅效率也高得多。比如在决定是否在某条街上开办一个商场时,就可以快速、方便、准确地从数字地图中查到该街区范围内已有的商业网点及各商家的经营面积、品种、规模等重要信息,还可以查到交通状况、附近居民情况等必要的相关信息,而无需花大量时间去现场和有关部门调查,去翻阅大量资料。其实,数字地图还有诸如为政府规划服务、为市场分析服务等更多更大的用途。

当然,数字地图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支持,需要事先对各种数据的准确调查,需要数据的及时更新维护,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还需要人们观念的转变。也就是说,数字地图服务的服务内容包括了非常复杂的、生产要求非常严格的、用户界面友好的信息服务产品和在用户当中树立良好形象、给予及时指导帮助、及时调整查寻策略等特定的服务;服务者要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技术能力;用户也要具备相当的素质。

信息服务的“交互—增值”模式是有前提条件的。其条件有二:一是服务者与用户之间能够及时充分地沟通交流,确保用户了解可能的服务内容,服务者明白用户的意图;二是服务策略对服务活动的影响较小,比如策略固定统一、用户不计较或哪种策略都能接受,就像数字地图服务中,无论是电话、书面委托查寻,还是直接在计算机终端查询都可以,数据费用可以统一定价。

2.“平台—自助”模式

“平台—自助”模式描述的主要是“信息用户—服务策略—服务内容”关系链,如图5。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信息用户的主动性强,参与程度高,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用户在服务者搭建的平台上自助服务,因而服务进行中对服务者的特定服务的需求少。信息服务实践中的阅览服务、检索服务、公告板服务(BBS)、远程登录服务(Telnet)、文件传输服务(FTP)、网上聊天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可归入此种模式。我们以公告板服务(BBS)为例来说明。

附图

图5 平台—自助模式

公告板服务是最知名的网络信息服务之一,网络用户,无论男女老少,都对此有兴趣,要么浏览公告板上面的各种信息和关于某个事件的各种评论,要么自己的信息或发表自己的评论,要么在公告板的有关版面中查寻自己所需的信息,要么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网友”并在计算机和通讯技术基础上建立公共论坛等等。公告板成了开放式的即时性、区域性的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

我们还能发现,公告板各个版面的版主和版副似乎就是“管理者”(严格讲是自我管理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志愿者,主要是整理和维持信息交流秩序,没有其他过多的管理任务;公告板上的信息主要是关于正在发生的事件的信息和生活信息,而且往往真假难辨、良莠不齐,这正说明了这种服务平台与人们希望及时了解新闻、及时信息又在一定程度上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所感兴趣的、所的信息等心理特点相吻合。

信息服务的“平台—自助”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服务者主要以提供服务平台为任务,其过程影响力小、影响面窄。一种情况是服务者的劳动成果能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像公告板建成后,可长期使用;另一种情况是同类服务者较多,服务者的可替代性强,用户能够较为容易地从一个服务者切换到另一个服务者。因而用户不仅需要自助,而且能够自助。有人甚至不无道理地断言:“在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的查询将以‘自助’的方式完全在网上进行作业。”[6]

3.“用户—吸引”模式

“用户—吸引”模式描述的主要是“服务者—服务内容—服务策略”关系链,如图6。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服务策略特别讲究,服务者要细分服务内容,增强并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信息服务实践中的社会调查服务、解决方案服务、社团服务、互联网接入服务(IAP)、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互联网门户服务(IPP)等服务项目都可归入这一模式。我们以互联网内容服务(ICP)为例来说明。

附图

图6 用户—吸引模式

互联网内容服务主要是指各网站在网上提供的信息服务和网络技术应用服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网络服务公司的服务。1998年前后,互联网内容服务曾经被众多网络服务公司确定为战略发展方向,并引发一股网络企业发展热潮,风险投资纷纷投向网络服务公司,带来了表面上的繁荣景象。没过一、两年,人们发现这种景象是被人吹起来的泡沫,许多公司在“烧”完风险投资后陆续倒闭。幸存下来的网络服务公司这才开始真正考虑服务的“内容”,步入内涵发展的正确轨道,虽然表面平淡一些,但每一步都较为踏实。透过这种粗略的发展轨迹,我们从信息服务的角度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五点经验教训:一是网络服务公司(服务者)除非是为了过把瘾,要有正确的独特的服务理念,服务不是轰轰烈烈、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需要积累,厚积而薄发;二是要冷静、理智,不能人云亦云,风险投资是短期行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依靠自身的赢利能力,用户的点击数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准确说明服务对象的数量,更说不上需求的市场力度;三是在用户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尽快明确市场对象,研究并运用合适的市场策略,以吸引更多的真正的服务对象;四是针对确定的服务对象,要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讲究沟通、交流和服务策略,培养并增强他们的忠诚度;五是要经常把“内容”与“专业”联系起来思考,要有专业思想、专业内容、专业技术和专门服务。可见,运用适当的技术策略、市场策略、产品(内容)策略和服务策略来吸引新用户、巩固老用户,是互联网内容服务之关键所在。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服务的“用户—吸引”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潜在用户多、现实用户少,或者是用户明确固定且需求独特。

4.“内容—承包”模式

“内容—承包”模式描述的主要是“服务者—信息用户—服务策略”关系链,如图7。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确定了服务对象和服务策略后,服务者的作用非常突出,服务者是服务进行过程中的主角,承包了大量属于用户的事务,并对服务内容和用户负有明确的、重要的责任,服务者自身的素质要求和社会形象要求很多、很高。信息服务实践中的定题服务、专题门户服务、“个人图书馆”服务、应用服务(ASP)、专业服务、托管服务、外包服务等服务项目都属于这一模式。我们以应用服务(ASP)为例进行说明。

附图

图7 内容—承包模式

应用服务是指服务者利用自身集中管理的软硬件设施和数据中心平台,通过网络将各种应用软件的功能及其可能的服务,以租赁、托管或外包等 形式提供给用户进行有偿地使用的服务项目。这是网络宽带技术、安全技术和企业经营理念等方面发展的产物。其特点是让用户能够通过租用服务者的信息系统实现自己的信息管理,而无需承担前期一次性、大规模投资的压力和风险;用户的信息管理平台“托管”在服务者那里,而不是放置在用户那里,并实现了系统建设和维护管理的“外包”;服务者不是到用户那里,而是在自己单位里实施各种功能和服务的管理、维护和更新。这种服务项目一问世,就深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用户的欢迎,也引起许多企业(尤其是软件企业)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到服务上,而不再是销售上。

信息服务的“内容—承包”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服务内容单一、明确,就像应用服务项目那样,服务者主要是承包加工用户所需的数据或出租软硬件设施。

毋庸置疑,随着信息服务实践、网络技术、经营理念、思想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服务的生成模式将不断涌现。当然,各种生成模式改变不了信息服务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

二、网络信息服务模式

网络信息服务概念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互联网(Internet)的诞生而出现和流行起来的概念。我们知道,网络是纵横交错的节点组织或系统,从技术和信息角度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是现代社会的三大网络。脱胎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网,使得三大网络朝着融合为一的方向发展,使得网络与信息的统一进程不断加快。

我们可以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概括为“认知—应用—创新”模式。“认知”是指人们对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人类实践活动的认识和了解,并意识到这些技术的重大意义和在信息服务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应用”是指人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利用这些技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就是利用这些技术手段,改进服务策略和服务效果;“创新”是指在充分利用这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出新的应用技术,在信息服务活动中就是把各种技术与信息更好地结合、统一起来,不断开发新的服务项目。这种模式既描述了信息服务的技术应用过程,又反映了信息服务活动四个要素的基本关系。

同样道理,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而出现不同的生成模式和服务项目,形成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根据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把网络信息服务模式分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信息服务进网络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三个阶段。

(一)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指在全新的环境(互联网环境)下开展信息服务,强调的是信息服务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新的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明而形成的电信网和因广播、电视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广电网,及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的建成,对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人类实践活动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都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然而,互联网的诞生和进入商用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社会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是难以估计的,能肯定的是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发明和进步的影响和作用还大,而且大得多。

就信息服务来讲,互联网环境不仅是技术环境,还是信息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与以前只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并依靠专家帮助的计算机联机信息检索相比,互联网技术更多并在更大程度上是民用技术、商用技术,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加以运用,而且互联网技术的通信速度和范围、信息搜索和处理能力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的出现还使得信息的可得性和易接近性大大增强,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得到的信息和能够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信息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变;同样地,互联网的出现随即带来了所谓的“网络文化”、“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这些网络产物都会对信息服务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不难想象,互联网环境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比电视对人们的影响[7](P33—69)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在年轻人当中,给父母写信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发电子邮件的人越来越多了;阅读印刷型报刊的人越来越少了,而浏览各种网页的人越来越多了;被动接收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少了,而主动学习和接受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了。显而易见,这些方面的变化也给信息服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

信息服务环境的上述变化对信息服务活动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信息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和服务策略的变化和调整。信息用户和服务者的变化除了他们作为普通人所受到的深层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所发生的变化外,还表现在信息用户当前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中有相当比例是互联网应用方面的问题、信息素养不断提高、对所需信息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要求发生变化、对服务者的要求不断提高等变化,表现在服务者拥有的信息资源更加丰富、信息服务产品的加工条件更加优越、特定服务的难度不断加大等变化;服务内容的变化也非常明显,表现在服务产品的载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产品与技术的融合程度更高(如网页等)、信息产品的可得性和易接近性更强、特定服务更专等变化;服务策略也随着服务者、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变化而出现新的变化,如对用户有关情况的评定更加困难、服务的技术手段和经营手段的地位更加突出、测评及反馈要求更高等。

信息服务各要素的变化必然导致信息服务活动的战术和战略调整。战术调整的主要体现就是把已经开展的大量的信息服务项目引进网络;战略调整就是创造性地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

(二)信息服务进网络

信息服务进网络是指在适应互联网环境下,利用互联网的功能拓展已有的信息服务项目,以符合用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服务的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原有信息服务的翻版,也就是把原有信息服务翻转成网络版。

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三项:即时完成节点之间、节点与用户之间的超文本双向传送、共享网络资源(包括软硬件和数据库及网上有关信息)、分布式处理一些复杂的任务。随着互联网功能的不断增强,可替代的人力劳动将会越来越多,替代效果也会越来越好。

从理论上讲,原来所有的服务项目几乎都可以翻转成网络版。当然,并不是网络版就比原版好。有些服务项目的网络版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前文提到的数字地图服务和公告板服务,虽然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也可以实现其功能,但利用互联网来实现这些功能可以节省成本、提高效率、满足更多用户的需要;相反,有些服务项目的网络版却不比原版有效,甚至有画蛇添足之嫌,如专深读物的阅览服务、有些内容的咨询服务等。

因此,什么项目进网络,什么服务环节进网络,一定要考虑信息用户的需要,考虑服务的实际效果,而不能只考虑技术的可能性和所谓的“时髦”。就目前情况来看,虽然许多服务项目应该进网络,但许多项目的特定服务的网络版不如原版的效果好,因为人机交互经常不如人人交互来得直接、丰富。比如,用户在使用某项服务中遇到网络技术上的问题时,他可以通过网上的“常见问题(FAQs)”求得帮助,也可以获得服务者的当面指导,显然,前者常常不如后者的效果好。

(三)互 联网信息服务

互联网信息服务主要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应用互联网的基本功能而开辟的前所未有的信息服务项目。像前文提到的应用服务(ASP)和互联网内容服务(ICP)等就属此范围。这是信息服务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结果。

互联网信息服务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就有了一些新的服务项目,如远程登录(Telnet)服务、文件传输(FTP)服务、新闻系统(News)服务等等。

互联网信息服务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创新点有许多。当我们把互联网看作是前台服务者时,可以开辟众多的自助式服务项目;当我们把互联网看作是中间用户时,可以开辟游戏等众多的娱乐信息服务项目;当我们把互联网看作是服务内容时,可以开辟众多的数据服务项目和咨询服务项目;当我们把互联网看作是服务策略时,可以开辟众多的个性化服务项目;当我们把互联网看作是集成体时,可以开辟众多技术与信息统一的服务项目(如网页制作、网络常见问题解答、智能等);当我们把互联网看作是产业活动单位时,可以开辟众多信息服务产业群和产业,如2002年版的“北美行业分类体系”(NAICS)就突出了互联网产业,把原先分别含在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大类中的互联网部分单独列类,设立“互联网出版与广播电视业”大类,把原先含在“互联网服务提供、数据处理及其他信息服务业”大类中的在线服务部分单独列类,设立“互联网服务提供、网络检索门户、数据处理服务业”大类。[8]

不难估计,互联网信息服务将朝着技术与信息、四个要素之间的集成度更高,个性化服务、交互式服务、便捷服务等服务性能更高、智能化水平更高的方向发展。也许等到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更高后,“网络信息服务”的概念名称就不像现在这样深奥和流行了。

三、信息服务模式发展的机制

信息服务新模式与信息服务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新的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服务发展的表征,信息服务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诞生了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因此,信息服务活动越是活跃、信息服务越是快速发展,新的信息服务模式就越能诞生。应该说,我们迎来了信息服务活动空前活跃、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信息服务模式出现了两种诞生机制,即以信息服务各要素为基础的衍生机制和以发展条件等因素为基础的催生机制。

(一)信息服务模式的衍生机制

信息服务模式的衍生机制要说明的是信息服务的用户、服务者、服务内容和服务策略等四个要素的关系变化情况和过程。这种变化的母体就是信息服务基本模式所描述的方向性、程序性的基本关系。

我们可以假设,在某种情境下,信息服务活动可能特别突出,四要素中的某一个、某两个或某三个要素,对突出的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系的描述就可生成新的模式。

按照这一假设,信息服务可以诞生14种生成模式,包括突出某一个要素的四种(C[1][,4])、突出某两个要素的六种(C[2][,4])和突出某三个要素的四种(C[3][,4])。在突出某一个要素的生成模式中,其他三个要素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突出某两个要素的生成模式中,其他两个要素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突出某三个要素的生成模式中,就像前文中叙述的那样,另外一个要素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相对稳定状态”是指固定状态或其变化基本上不会引起其他要素间关系变化的状态。

上述变化的可能性在信息服务实践中发生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概括地讲就是各要素在某种情境下的状态。比如,当服务策略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就会衍生出“交互—增值”模式;当服务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就会衍生出“平台—自助”模式;当信息用户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就会衍生出“用户—吸引”模式;当服务内容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就会衍生出“内容—承包”模式。

(二)信息服务模式的催生机制

信息服务模式的催生机制要说明的是信息服务因相关因素的作用和催动而引起的变化情况和过程。不难发现,信息服务已不仅仅是图书馆、科技信息研究所、经济信息中心等机构的事情,即便是这些机构的信息服务也是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服务已经与产业的发展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已经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市场化、信息化进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新一代信息服务”、“下一代信息服务”的概念名称时有出现。不管怎么讲,随着环境的变化、联系的增强和需求的增加,信息服务确实迎来了许多发展的空间。

信息服务的相关因素有许多,主要的有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信息资源共享程度等基础性因素,也有政府有关政策、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等环境因素,还有生产要素市场状况、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等因素。这些因素与信息服务联系在一起时,都会相互作用,其结果是信息服务在作出贡献的同时,自身也获得发展,其他领域的一些技术方法被应用到信息服务领域中来。信息服务型企业的发展和企业信息服务模式的诞生,就很好地说明了这种作用及其结果。

信息服务型企业是指主要从事信息服务经营活动的企业,其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含IAP、ICP、IPP等)的出现和发展就是信息服务活动受上述基础性因素、环境因素和因素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网络技术的支持、没有相关政策的保障、没有企业经营的经验等,这种信息服务型企业就不可能出现和发展。这种企业边实践边探索,又形成了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各种经营模式,我们笼统地称之为企业信息服务模式。

显然,不同机制诞生的信息服务模式,描述的是信息服务各要素和有关因素的不同组合及其相互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描述四要素及其关系的基本模式,有突出四要素中某个或某几个要素的生成模式,也有描述信息服务与相关因素的关系的多种多样的模式。信息服务越是发展,其模式越是多样。当然,仅仅因某个要素或相关因素的某方面的变化,就归结为一种模式,是不妥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要特别加强信息服务与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不同关系所导致的各种服务模式的研究,尤其是信息服务与网络技术、信息服务与市场、信息服务与贸易、信息服务与企业、信息服务与产业等关系及相应的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武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2] WILSON,T.D.,et al.Models of the information user: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research[A].In:SWEENEY,G.P.:INFORM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C].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2,361-367.

[3] 倪波.信息传播原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4] WILSON,TOM:Towards a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1989,15,203-209.

[5] FERGUSON,CHRIS:‘Shaking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too:Integrating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suppor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service[M].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0,61 (4),300-311.

[6] 方卿.基于网络载体的科学信息服务模式初探[J].情报科学,2002,20,(2):209-211(221)。

[7] 〔日〕山上定也,温元凯.惊人的信息推理术[M].李涛编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7.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2

一、网络环境下卫生学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变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渗透,卫生学校图书馆服务工作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⑴服务对象的扩展: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传播方式趋向网络化,读者服务突破了空间、地域的限制,服务对象不再仅局限于校内师生,逐步延伸到社会大众。⑵服务时间和地点的无限制化:传统服务方式下,读者要获取信息资源,必须到学校图书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比较大。而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存在使读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即时、同步。⑶服务文献资源的多元化: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学校图书馆服务的媒介不再仅仅局限于纸质信息资源,光盘、电子出版物、多媒体文献、电子函件(E-Mail)、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等也被逐渐应用,读者可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1]。⑷服务方式的变化:网络环境下读者对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真实读者与虚拟读者同时存在,图书馆的服务不仅可在馆内实现,也可通过网络自助服务,如读者通过网络进入到学校图书馆主页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查询,而且可实现同一服务产品的多人使用同步化,服务速度更加快捷。⑸服务内容的高层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以现代化技术设备为支撑,服务内容不断拓宽,如定题跟踪服务、信息产品开发服务、查新服务、科研背景分析服务、专业文献述评服务等越来越多的被开展。⑹工作人员的高素质化:网络环境下,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筛选、整理,而且要求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英语水平,才能实现对读者的优质化服务。

二、卫生学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服务理念陈旧,服务对象单一

片面重视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忽视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无法满足图书馆网络环境下发展的要求。另外服务对象较为局限,主要面向本校的教职工和学生,没有向广大群众提供服务,信息资源利用率低。

2.图书馆馆员综合素质偏低

相关研究发现,部分学校图书馆员专业素质偏低、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水平满足不了新时期工作的需要。而且部分馆员服务意识不强,创新精神缺乏,服务方式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制约着图书馆的发展。

3.对本图书馆信息资源及读者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不够

学校仅仅通过图书馆主页、校报等方式进行宣传,受众面小,社会大众在遇到医学难题时,大多选择通过百度等浏览器获取信息,却不知道一些卫生学校或者医学院校就有校外访问权,可为其提供更为丰富且权威的信息。另外,读者的信息素养不高、自身知识水平低、无法熟练使用数据库和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途径等因素也会间接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4.服务方式僵化

目前,卫生学校图书馆服务方式僵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大多缺乏主动进行信息服务的意识,服务方式大多趋于被动,缺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进行广泛的调研活动,无法全面了解读者的需求。二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内容以满足读者图书借阅、信息查询等为主,而针对于医药专业特色服务及深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还存在很多欠缺。三是缺乏个性化的服务,未能实现多媒体资源检索这一特殊服务,无法真正满足读者的需求。

三、提升卫生学校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策略

1.更新服务理念,对信息资源进行建设。

转变服务理念是提升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意识,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为读者提供优质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应重视信息资源建设,首先,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搜集、筛选、加工,丰富馆藏,重视图书馆馆藏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优化图书馆网站主页,以为读者获取信息资源提供一个合理的网络平台。其次,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图书馆馆藏的图书资料转化为电子信息资源,构建各类书库,并借助远程进入和超文本链接技术,建设本馆的虚拟馆藏。再次,结合本校专业设置,有效整合校内信息资源,建立特色馆藏数据库、专题文献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2]。另外,对信息用户需求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以全面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为读者提供全面、个性化信息服务。

2.开展个性化和深层次服务。

图书馆应着眼于读者需求,创新服务手段、内容和方法,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和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第一,促进图书馆网页服务平台的多样化,实现图书馆网站网上咨询、文献传递、书目查询、定题服务、网上联机检索、数据库远程访问服务等服务内容。第二,大力推进web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

为读者提供多层次、人性化、高水平的医药学专业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查收查引服务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第三,由传统的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如可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对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推动。第四,促进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如可开展定题服务和市场调研服务;借助馆藏报刊按专题将其分类整理,开展剪报服务;提供免费电子邮箱、代借、代印等服务,拓展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空间;利用论坛、QQ聊天、网络留言板(BBS)等方式加强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的交流,为其提供一个数字参考咨询平台。

3.扩展服务对象,加强信息素质教育。

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的对象除了在校师生外,还应逐渐向社会大众扩展。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要内容,即培养其获取和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为提高学校师生的信息素养,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第一,开设新生入馆信息素质教育课,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新生全面掌握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进行培训,网站主页可设置“读者指南”、“专题培训”等内容,培养读者有效借助网络平台检索各种载体文献信息能力。第三,举办专题培训和专题讲座,利用多媒体技术向读者直观演示电子资源、网上文献的检索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和检索技巧等,如中国知网数据库使用与检索、CALIS简介及文献传递流程、远程访问VPN技术链接的使用等内容都是需要重点培训的内容。

4.提高图书馆馆员素质。

图书馆员的素质是决定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求图书馆员应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和技术等专业知识,及时动态掌握国内外医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拓宽医药学专业知识面。同时,图书馆员应具备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和外语水平,可运用相关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智能搜索、加工和整合,以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另外,图书馆员应具备与读者沟通的技巧,加强与读者的沟通,真诚与读者进行交流,工作热情,态度认真,本着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宗旨,与读者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和谐关系。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3

关键词:信息网络 远程 容灾备份

1.构建远程容灾备份系统及其目的

灾难备份建设是一项周密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新的危机管理领域。灾难备份建设不仅需要进行灾难备份中心建设和系统设备购置。更需要有灾难备份技术、危机管理、风险管理、业务连续计划制订、灾难演练和灾难恢复等灾难备份专业领域知识。此外,灾难备份也是业务流程的延续,它需要建立完善的灾难备份中心运营管理体系,需要不断保持业务连续性计划的有效性,以保障灾难备份中心能持续发挥灾难备份功能。

目前容灾系统分类繁多,根据体系架构,可分为本地容灾备份和远程容灾备份。本地容灾备份可以保证在一些本地的灾难发生的情况下,尽快地恢复业务数据,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但无法避免区域性、毁灭性的灾难。远程容灾备份通过物理距离将生产中心与容灾中心绝对隔离开,这样可以预防区域性、毁灭性的灾难。

省级气象信息系统承担着全省实时资料的收集、传输、存储、分发、统计与运行监控,一旦遭遇重大灾害,系统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正常,这些数据的丢失或损坏,对气象业务而言,将导致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后果,产生特别重大的政治影响。因此,为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在异地建设省级气象业务容灾备份系统,可保障全省气象信息网络业务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运行和气象应急服务的正常开展。

2.远程容灾备份技术

远程容灾备份增强了数据中心的区域性抗灾害能力,保障数据安全及业务系统连续性,实现一个安全的关键业务信息系统。远程容灾技术按上述体系结构分为3个层次数据容灾技术、网络容灾技术、服务容灾技术。

2.1远程数据容灾技术

远程数据容灾是指通过将本地数据在线备份到远离本地的异地数据系统保存,当灾难发生后,可以通过数据重构,来达到抵御区域性、毁灭性灾难,保护业务数据的目的。远程数据容灾技术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远程磁带数据容灾技术;(2)基于智能存储系统的数据容灾技术,(3)基于服务器卷的数据容灾技术;(4)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容灾技术;(5)基于数据库的数据容灾技术。

2.2网络容灾技术

网络生存性是指网络在遭受各种故障,如通信人为故障和客观因素导致的通信事故等,仍能维持可接受的业务质量的能力。按照网络生存性性能工作组的定义,网络生存性包括两个方面:(1)网络出现故障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恢复技术,来维持或恢复网络服务使性能达到可接受的程度。(2)网络通过应用预防技术,从故障中减轻或预防服务失效。提高网络可生存性的相关方案,有基于底层光网络的技术,也有基于IP层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融合。常见的网络容灾技术有全光网络可生存技术、SDH网络可生存技术、IP层网络可生存技术。

2.3服务容灾技术

一个全面的容灾抗毁系统不仅仅是提供数据级、网络级的保护,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了保证信息系统的连续运行,也即保证业务的高可用性。为了实现这个功能,当发生灾难时,需要将生产中心的业务转移到容灾中心去运行,这就是服务容灾技术要解决的问题。服务容灾的另一个目的是保证服务的自动无缝迁移。

3.远程容灾备份系统的建设

3.1网络线路备份

省级容灾中心的建立,目的是当省气象局出现灾害时,容灾中心可以完全实现全省的业务正常运作,因此容灾备份中心与各地市的专网各主节点的骨干网络需建立备份链路,在发生链路故障时可以迅速切换。

建设省市SDH+MPLS通信系统,并通过动态路由,实现线路的自动切换;建立中国气象局,灾备中心的地面MPLS通信;灾备中心建立Internet出口带宽和在此基础上的VPN网络。

灾备中心建立与中国气象局基于卫星通讯的应急通讯链路。因为卫星具有通信范围大,只要卫星发射的波束覆盖进行的范围均可进行通信,易于实现广播和多址通信、电路和通信量可灵活调整,且不易受陆地灾害影响。

在目前全省气象SDH电路、VPN的基础上,建设与北京之间的基于气象通信卫星的备份链路,是解决备份中心的应急通信的有效途径。

3.2气象信息数据备份

提供远程备份数据的功能,支持对正在运行系统的在线备份。发生灾难后,能够提供在最短的时间内,从备份系统恢复远程数据的功能。

3.2.1建立服务器层的数据复制

在省局主中心和灾备中心的服务器上安装专用的数据复制软件,以实现远程复制功能。两中心间用网络连接作为数据通道。可以在服务器层增加应用远程切换功能软件,从而构成完整的应用级容灾方案。

3.2.2建立交换机层的数据复制

存储交换机技术的发展使交换机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很多原来由服务器和存储变现的功能现在也可在交换机层实现,比如存储虚拟化。在省级主中心和灾备中心都要部署这种交换机,并在交换机之间通过专用链路连接起来。由于交换机可以管理和复制的数据是存放在存储层内的,因此,我们需要将数据都存储在交换机所连接的存储设备中,这样就可以实现交换机对数据的管理和复制。

3.2.3建立存储层的数据复制

在省局主中心和灾备中心均部署一套存储系统,实现数据的复制。如果距离比较近(几十公里之内),之间的链路可由两中心的存储交换机通过光纤直接连接;如果距离在200公里内。可通过增加DWDM等设备直接进行光纤连接;超过200公里,则可增加存储路由器进行协议转换途径WAN或Internt实现连接。在应用层增加远程集群软件后就可以实现自动灾难切换的整体容灾解决方案。

3.3气象业务应用备份

气象业务应用备份,为气象信息应用系统提供快速的故障恢复和遇到故障时的自动服务切换能力。

现代天气预报业务越来越多地依赖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各数值化自动探测数据以及MM5、GRAPES等各种数值预报产品,以人机交互系统为主要平台,是综合应用各种气象信息和各种先进技术方法的现代天气预报作业方式。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建设服务器(server)和客户机群(Clients),引入省气象台预报业务系统(预报历史资料数据库、预报产品制作业务系统、灾害性天气预报模式、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业务系统、面雨量预报系统等)提供业务服务,以满足应急状态下全省的预报业务需要。

气象会商系统的核心是图像与计算机数据的上传下达,以及相关的解码编码问题。容灾会商系统建设主要围绕解决提供更为清晰稳定的数据源供远程会商使用、尽可能完整的还原远程传输过来的信号、建设数字化高清晰度的显示系统及扩声系统和基于H.323、H.239灵活(支持双流功能)的数字会议讨论系统,满足复杂天气下紧急会商的需要。

4.小结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4

〔关键词〕个性化信息服务;RSS;服务模型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2-0046-06

1982年英国情报学家威尔逊(T.D.Wilson)在论文“信息用户模式:研究进展与前景”[1]中从模式的角度出发描述了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30年信息服务的发展和前景,此后模式因其简洁直观等特点经常被用于情报学领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方便了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另一方面也给用户带来了“信息爆炸”的困扰,人们得到大量无用、不真实的信息,急切地需要满足自身需求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信息服务模式从以信息服务机构为中心,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模式转向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个性化需求模式即以用户为中心,使用户满意的主动模式。RSS技术在信息推送方式上具有很好的动态性、时效性,可以将个性化的信息方便及时的推送给用户。同时其在信息聚合上的巨大优势,使他可以将用户需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用户不用每天都上很多个网站去了解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此,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用户登陆多个网站检索所需信息的时间,满足用户对信息时效性的需求,解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与信息资源“假过剩”之间的矛盾,将RSS技术引入个性化信息服务中,建立基于RSS的一站式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是有积极意义的。

1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RS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RSS聚合技术;二是RSS搜索引擎。

RSS自1999年由Netscape创建以来一直都是聚合技术的代表,文献[2]提出一个较完整的基于XML流的RSS个性化内容聚合运行模型,利用5个模块的相互配合为用户提供3个层次的个性化内容聚合服务。文献[3]指出自2003年以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中心化信息聚合服务商,以Feed在线聚合、阅读为基础服务,派生出多种服务方式。文献[4]指出RSS(信息聚合)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方式:创建新型信息平台,提供RSS推送服务;提供个性化RSS服务;自动跟踪功能。

对于RSS搜索引擎国内专业的不多,国外除了主流的搜索引擎涉足RSS搜索外,也出现了大量专业RSS搜索引擎[5]。柯青在《基于RSS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新方式――由雅虎看RSS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中通过对雅虎的My Yahoo!的实证研究,探讨了RSS技术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原理。文献[6]通过对Feedster、Daypop、BlogPulse的分析指出专业RSS搜索引擎的现状。

将RSS技术应用在信息服务中的主要集中在升级图书馆传统服务,建设“图书馆2.0”中。应用较多的是[7]:(1)馆内新闻,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服务公告、台湾大学图书馆开通的RSS资讯服务,集馆内新闻与分类新到资料通告于一体;(2)专题指南/导航,如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的专题信息门户RSS推送服务;(3)预约通知,如厦门大学图书馆预约通知,可以根据借书证号定制RSS Feeds;(4)新资源通报,如Ann Arbor地区图书馆不但提供RSS通报服务,还能够对OPAC搜索结果定制RSS,使用户能够及时地掌握图书馆最新资源。吴航,庞跃霞通过访问111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对高校图书馆RSS应用的现状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在被调研的111所“211工程”高校馆中,有42所提供RSS服务,所占比例约为38%,有63所未提供RSS服务,所占比例约为57%,有6所网站无法访问,所占比例约占5%。各高校馆RSS服务项目主要是信息推送和信息聚合[8]。

也有学者将RSS技术应用在其他方面,文献[9]就利用RSS技术设计了一个操作方便、功能完备的社区信息系统,实现了社区服务的高效运作。文献[10]则提出了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检索方式等。

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整个过程是信息用户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继而产生信息需求,希望服务者能提供满足自身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内容。服务者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采用某种策略生产信息产品,产生符合信息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再运用适当的策略把这些服务内容提供给用户。用户接收到服务者提供的服务内容之后满足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遇到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如图1所示。

2.1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架构

与传统的被动型服务模式相比,本文探讨的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11图1个性化信息服务过程图11

为出发点,通过对用户的行为分析,建立用户兴趣模型库实时跟踪用户兴趣的变化,将用户兴趣模型与用户需求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最具时效性的信息内容;通过对用户兴趣的挖掘,主动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需求内容;同时充分利用RSS技术在信息推送方式和信息聚合上的巨大优势,一旦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有更新,及时推送给用户,兼顾时效性和准确性。由此构建出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见图2,图中①~是一次完整的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服务过程。

信息服务者为信息用户提供的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的前提是:用户i成功注册该网站,网站已将用户i的基本信息存入用户信息库,并利用用户i所填初始兴趣信息和通过对用户i浏览行为和兴趣习惯分析得出的隐式信息构建了用户兴趣模型库,实时根据用户兴趣模型库更新用户兴趣模型库中的用户兴趣,完成用户个性化信息的采集。

模型的思想是:(1)用户i在产生个性化需求后,就会实施为满足其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搜索查询行为;(2)信息服务者在接收到用户i的个性化需求之后定制用户需要的信息;(3)信息服务者调用用户兴趣模型库中的用户兴趣以及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确定用户的需求,完成主动需求推荐;(4)确定用户i的需求,与信息资源库交互得到查询结果,并将查询结果通过阅读器或浏览器以用户i指定的形式给用户i;(5)用户i通过反馈处理对收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内容相关度和内容感兴趣程度的评价,服务者根据反馈信息调整用户信息模型,并完成用户兴趣模型库的更新;(6)信息服务者定期从网上下载信息资源,通过RSS分类聚合,将分类RSS Feed存储在信息资源库。一旦资源有更新,就会自动进行需求询问,与用户兴趣模型库中用户的所有需求进行比对,查询用户是否订阅此信息资源,用户如有订阅立即将新资源给用户。

该模型为三层B/S模式,用户只需要打开浏览器或者阅读器即可进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所有处理操作都在后台服务器端完成。模型包括7个模块,分别是信息采集模块,资源获取模块,RSS聚合模块,需求分析模块,信息处理模块,信息模块和反馈处理模块;3个数据库,分别是用户信息库,信息资源库和用户兴趣模型库。其功能作用如下:

2.1.1信息采集模块11图2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11

这一步是个性化服务的基础,其收集信息的质量与数量将直接影响对用户的需求分析质量。采集的内容包括采集用户经常访问的地址与栏目、感兴趣的信息内容、用户的IP地址、停留时间、访问的时间频率、经常检索的关键词、进行电子讨论的话题、访问的时间段、用户必要的个人信息等[11]。信息采集模块负责收集这些信息,并把这些采集的信息顺利地送往用户信息库和用户兴趣模型库。

2.1.2资源获取模块

这一模块就是从网上获取用户定制的资源,并将Feed存入Feed库。信息来源可以分为三大类:传统的网页信息(以HTML格式为主)、RSS信息源以及多年来积累的自有的信息资源。非RSS源的信息主要是HTML格式的,对于HTML信息的获取方法很多,也比较成熟,准确率也比较高[12]。对于用户定制的RSS源的资源,可直接将Feed存入RSS源Feed库。如果用户想定制的是非RSS源的资源,就要先生成Feed,再将Feed存入对应的Feed库。可以使用ROME v0.9来聚合和构造RSS,其核心代码如下:

随着用户的增加,利用此方式生成RSS对服务器造成的负担比较大,可以通过动态缓存技术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每生成一个RSS就将它存入缓存中,当用户请求到来时可以直接使用,从而有效缓解服务器的负荷。

资源获取模块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11图3资源获取模块流程图11

2.1.3RSS聚合模块

该模块包括RSS解析和RSS分类聚合。

(1)RSS解析:获得RSS Feed中的信息,输入参数包括RSS内容字符串、项的数量,输出为每个项的标题、URL和描述。

(2)关键词提取:从标题中提取实词作为该信息的关键词。

(3)RSS分类聚合:依据“类间距离大,类内距离小”原则,提取标题、描述中的关键词,将Feed按照不同的类进行聚合,发送到信息资源库中。

2.1.4需求分析模块

用户信息需求只是用户总需求的一部分。所以在分析用户需求时,不仅要考虑用户信息需求,更要考虑到用户其他方面的需求,如情感、个性、动机等[13]。需求分析就是调用用户信息库中的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经分析得到的用户兴趣信息等,结合用户提出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在与用户不断地交互中分析得到用户的确定需求,并根据用户信息库中用户类的分析,为用户可能需要的信息需求提供推荐。

2.1.5信息处理模块

信息处理模块将信息资源库中的相关资源与用户确定的信息需求进行匹配,根据相关性进行排序,相关度越高的越靠前。同时考虑时间,将最新的信息排在前面。当有新资源进入信息资源库时,也要把这些新资源与用户的所有需求进行匹配,将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发送给信息部分。主要包括:

(1)搜索算法和查询:从信息资源库中按类别搜索查询相关信息;

(2)信息匹配、选择订阅:将检索到的信息集合与用户需求集合进行匹配,根据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关键词中包含某字段、禁止某字段)进行订阅选择;

(3)去重(可选):用户在订阅频道时,要对频道进行优先级设置。当一些频道(频道数≥2)出现相同关键词的信息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去重,根据频道的优先级只选择优先级为最高的频道的相关信息,在优先级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可去除n-1条重复信息。去重处理流程图如图4所示:

11图4去重处理流程图11

(4)查询结果处理:负责对最终接收的信息进行优先级排序等处理。根据用户对信息的排序要求进行相关度排序,同时考虑时间,将最新的信息排在前面。

如果用户选择去重处理,则去重处理之后直接将查询结果发送到信息模块。

2.1.6信息模块

信息就是按照用户指定的或者最能接受的方式将最终的信息内容存储并展现在用户面前,用户先阅读摘要,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一步阅读相关内容。基于RSS技术在信息推送方式的巨大优势,一旦用户感兴趣的内容有更新,及时推送给用户。

2.1.7反馈处理模块

用户获得信息内容后给出反馈,通过有效的反馈机制得到用户对内容的相关度和感兴趣程度的反馈和评价。这些反馈和评价情况也将再次影响用户需求,同时也关系到用户是否会再次使用该信息服务者提供的信息服务。所以根据用户对信息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修改用户兴趣模型,根据用户对内容相关度的打分修改信息资源库中信息资源,保证兴趣模型更贴近用户的真实需求,信息资源库中信息更加精确。

2.1.8信息资源库

信息资源库的信息要实现有序的组织存储,所以在信息分类时,考虑到实际的应用情况,参考中图分类法和网络上常用的划分,将科技信息按照学科(行业)划分为: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农业科技、能源技术、航天技术、环保科技、材料科学、军事科技、交通科技等大类[12]。资源按照时间进行区分,进一步通过关键词的类别进行分类存储。

2.1.9用户信息库和用户兴趣模型库

用户信息库用于用户沟通,用户分析与分类和用户管理。目的是让信息服务机构了解用户“是怎样的”,帮助信息服务机构制定沟通策略。对于这部分信息,信息服务机构一定要明确哪些用户信息对于用户分析与分类是有帮助的,且这些信息以及用户分析与分类是否可以指导信息服务机构制定沟通策略。否则,再多的信息都是没有效率的[14]。用户信息库存储用户的显式基本信息,是用户需求分析的基础。

用户兴趣模型库存储用户兴趣模型。用户兴趣模型是反映用户兴趣特征的数学模型,也即用户信息需求的计算机语言描述,是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直接对象[15]。信息服务者对用户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建模和表示,以便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兴趣模型库中不但存储用户自身的信息,还存储相似用户类的信息。作用是:帮助用户发现和筛选信息,通过对用户过去和当前的行为,预测用户将来的操作习惯和感兴趣的信息,即实现用户目标的识别。在主动需求推荐时,根据相似用户类的兴趣进行推荐。

总之,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各模块智能匹配的过程。该模型中用户作为信息服务的主要参与者是模型的初始节点,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是服务的产生原因,7个模块是信息服务者的主要工具,其功能作用就是信息服务策略,3个数据库是信息服务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保障,信息模块发送给用户的最终结果就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内容。在整个模型中最终结果即信息内容是根据用户个性化需求定制的,也是通过对用户的兴趣分析及需求分析个性化生产的,与信息用户是一一对应的。本模型中加入了主动需求推荐,根据用户信息库中用户类的信息需求为用户的潜在需求提供推荐。

2.2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的特点

(1)针对一些阅读器无法直接订阅非RSS源信息资源和部分RSS Feed生成网站无法登陆等问题,在模型中加入了RSS Feed自动生成程序。用户可以不用考虑自己订阅的网站是否是RSS源,只需要将希望订阅的网站网址输入,即可完成相关资源的订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对RSS Feed生成网站的依赖。该模型还将RSS源和非RSS源分开管理,分开检索,提高了资源获取模块的效率;

(2)RSS分类聚合将相同类别的信息聚合在一起,为检索提供了便利;

(3)信息匹配、选择订阅处理可以根据用户对信息的要求(关键词中包含某字段、不包含某字段)进行订阅选择,满足用户对信息的精确度需求;

(4)去重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户对重复信息的获取,有效地减少了用户阅读重复信息的时间;

(5)从感兴趣程度和内容相关度两方面收集用户反馈,增强了用户的参与度,激发了用户“服务自己,服务他人”的意识。

2.3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的作用

(1)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无法统一表示造成资源利用率低,利用RSS来统一表示信息,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对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是有贡献意义的;

(2)在个性化服务中引入RSS技术,传播给用户的是内容密集的有效信息,排除了大量无用的“垃圾信息”,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增强了用户的主动性;

(3)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是模型的出发点,动态的构建用户兴趣模型库,始终保持用户模型为最新,实现用户潜在兴趣的挖掘,主动为用户推荐可能感兴趣的信息。

3测试实例及结果

根据本模型实现的系统订阅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业信息网、西安交通大学就业信息网、西北工业大学就业信息网、长安大学就业信息网、西安理工大学就业信息网、西安工业大学就业信息网、西安邮电大学就业信息网和西北政法大学就业信息网等八个网站的就业信息,以2012年5月份八个网站的1 663条招聘信息为例对本系统去重处理和选择订阅处理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如下所示:

3.1去重处理(各网站优先级别按上述顺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就业信息网优先级别最高,西安交通大学就业信息网次之,以此类推)

系统判断去重的就业信息数是338条;人工统计去重的就业信息数是357条;系统正确判断的信息数是286条;

系统去重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在80%以上,基本上能满足用户的去重需求。

3.2选择订阅处理(订阅标题中包含西安或北京的信息)系统判断应显示的就业信息数是223条;人工统计应显示的就业信息数是234条;系统正确判断的信息数是191条;

系统选择订阅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在80%以上,基本上能满足用户的去重需求。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得到:本系统的去重和选择订阅处理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都达到了80%以上,可见根据模型构建的系统能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减少用户阅读无用信息的时间,可见本模型的设计是可行的。

4总结与展望

信息服务由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个性化服务发生转变,用户对主动型个性化信息服务的需要逐步增强。本文考虑到RSS技术在信息推送方式和信息聚合上的巨大优势,将RSS技术引入整个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构建了基于RSS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型,为实现“无污染”、高时效性的一站式服务提供了依据。但是本文未考虑到用户之间反馈的应用,如用户对资源评分的相互分享,用户之间相互推荐等,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Wilson DT,et al.Models of the information user:progress and prospects in research[A].Sweeney GP:INFORM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ETY[C].Amsterdam:North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82:361-367.

[2]李永锋.RSS个性化内容聚合框架[D].上海:复旦大学,2007.

[3]姜恩波.基于信息聚合的服务与技术[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7,(4):32-34.

[4]胡海燕.信息聚合在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应用[J].中国商贸,2009,(5):124.

[5]肖莉.论RSS聚合技术对竞争情报工作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4):128-131.

[6]柯青.基于RSS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新方式――由雅虎看RSS在搜索引擎中的应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28(5):537-541.

[7]薛娟.基于RSS技术的重点学科信息推送系统设计及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4):83-86.

[8]吴航,庞跃霞.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RSS技术应用现状调研及发展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10,(2):25-27,30.

[9]李祁,王凤芹,张燕红,等.基于RSS技术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设计[J].现代计算机,2010,(4):173-175.

[10]闫晓妍.基于RSS的个性化网络信息检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1):51-55.

[11]夏立新,翟姗姗,李冠楠.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政务信息服务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8):21-24,9.

[12]母凌艳.基于RSS的个性化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13]马丽华,赵静,陈文勇.面向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7,25(1):21-23,26.

[14]郭亚军.个性化数字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34(7):56-59,48.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5

[关键词]政府信息能力;执政能力;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7-0005-04

[作者简介]徐晓林,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数字城市政府管理。

(湖北武汉430074)

一、政府信息能力的内涵

何谓信息能力?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IA)主席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信息能力这一概念。他认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能力的人,他们知道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信息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于1989年在信息能力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人要具有信息能力,就必须具有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那些真正具有信息能力的人是知道如何学习的。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信息能力就是各社会主体在信息活动的各个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综合。也有人认为信息能力或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同时,徐仕敏还提出社会信息能力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信息能力就是一定范围内所有个体和组织的信息能力的集合,社会信息能力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人信息能力、社会信息系统能力、政府信息能力;社会信息能力的要素结构包括:信息知识能力、信息编码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信息再生能力。

那么,什么是政府信息能力?政府信息能力的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职能的一种执政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政府信息能力的内涵有以下3个方面:(1)政府信息能力的本质是执政能力,在我国集中体现于党的执政能力。(2)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信息活动中开发、管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的综合。(3)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政府在政府管理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管理效率,改善政府决策水平,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能力的综合。

二、政府信息能力的构成模型

政府信息活动一般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递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过程;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社会管理、经济调节等管理职能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应用过程;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服务过程;政府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革新的活动,我们称之为政府信息革新过程。可见,根据政府信息能力在政府信息活动中的不同表现,可以将政府信息能力划分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GIMA)、政府信息应用能力(GIAA)、政府信息服务能力(GISA)、政府信息革新能力(GIRA)。用一个函数模型可表示为:政府信息能力GIA=F(GIMA,GIAA,GISA,GIRA)。这个函数模型表明:(1)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GIMA)、政府信息应用能力(GIAA)、政府信息服务能力(GISA)、政府信息革新能力(GIRA)4种能力的集成,是一种综合能力。(2)政府信资源管理能力(GIMA)是政府信息能力的基本内容,是实现其他3种能力的基础。(3)政府信息应用能力(GIAA)、政府信息服务能力(GISA)是政府信息能力的最终体现。(4)政府信息革新能力(GIRA)是政府信息能力不断得到改造和提升的保障。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资源管理是指组织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的生产、流通、分配、使用等全过程的信息设备、人员、资金等诸要素的综合管理。各个机构在实现其目标时,除了购置和利用一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外,还必须计划、管理和控制信息资源,对职能不同但目标都是为了满足机构信息需求的活动进行协调和统合。概而言之,信息资源管理就是利用全部信息资源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可见,一般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信息设备、信息人员等的综合管理。政府信息资源是指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的统称。这种定义把政府信息资源看成是政府数据或信息内容。一般来说,信息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内容本身;广义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本文提到的政府信息资源泛指广义的信息资源。可见,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对政府信息内容及信息相关要素实施有效管理和有效利用的能力。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政府信息需求分析能力。信息需求分析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出发点,是达到信息资源建设和管理目标的关键。信息需求分析的核心就是弄清楚处在不同管理层次的政府管理人员对信息的具体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和公民等顾客对政府信息的需求。这样,就可保证最终提供给用户的信息和信息系统是他们所需要的。(2)政府信息内容管理能力。其主要是指对政府数据实施采集、加工、存储、检索、更新的综合能力。政府信息内容管理的核心是确保政府全部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实时性和可访问性。(3)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能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是国家权力机关与政府之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的一种机制。要实现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就必须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共同使用。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狭义的理解,即政府信息内容的共享;一种是广义的理解,即除信息内容外,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信息人才在内的全面的共享。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推进广义的政府信息资源共享,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省政府信息化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水平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4)信息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能力。其主要是指政府确保信息基础设施正常安全运行的能力。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其他相关设备和系统软件等。其中,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是其核心内容,信息安全防护重点是保护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政府信息应用能力。政府信息应用能力是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职能的能力。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3个方面,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和完善政府这3个方面的管理能力。政府信息应用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信息战略规划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各种原来的实体组织将变成虚拟组织,政府也将由传统政府向电子政府逐渐转

变。支撑各种虚拟组织运转的主体是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电子政府同样要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来实现政府管理目标。具有战略性的规划是信息系统工程实施的起点,也是信息系统工程的基础。政府信息战略规划的目的就是发现和评估政府的信息需求,并在评估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这些信息需求的信息结构,进而建立支持相应信息结构的业务系统结构,并确立支持业务系统所必需的技术结构。可见,政府信息战略规划能力是政府信息应用能力的基础,是政府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有的能力。政府战略信息规划必须支持政府的战略目标,要能满足政府各个管理层次的需求,应该保证信息的一致性、共享性,应该能适应公共组织和管理体制变革,应符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2)政府信息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政府的决策模式逐渐向信息决策转变。信息决策的本质是充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实现决策过程专业化、规范化、程序化、智能化。政府信息决策能力就是政府应用信息和知识,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能力。政府信息决策的内涵包括2个方面:充分应用专业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实现决策的可重现性和可重复性;决策中充分考虑公民偏好,实现决策的民主化。(3)政府信息协作能力。互联网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协同办公。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的“层级”的组织机构逐渐被改变,“扁平”式的组织机构正在形成,横向的业务合作越来越增强。信息时代是一个协同工作的时代,政府的信息协作能力是政府信息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政府信息协作能力主要包括不同机构间的任务的协作、信息资源组成部分间的合作、信息系统间的合作、信息系统的技术元件间的协作等内容。(4)政府知识管理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信息资源将极大丰富,政府面l临的问题不再是生产和处理更多的信息,而是如何从浩瀚的信息中提炼出政府和顾客所需要的知识,知识管理将成为组织的核心任务。政府知识管理能力就是政府组织积累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更新和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政府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发掘政府固有知识,引导政府知识更新;挖掘政府隐性知识,实现政府知识共享;传递和应用政府知识,实现政府管理目标。

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是指政府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社会、企业和公民提供网上在线办事等公共服务的能力。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社会和公众为主体,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政府行政模式。它以提高公共管理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发展为主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在信息社会里,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服务成为公共服务的主要需求。在信息社会里,为顾客提供信息服务是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任务,提高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政府信息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政府信息支持能力。政府信息支持能力是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有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时代里,信息是市民和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源,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公共产品,政府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是政府的重要服务职能。(2)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是政府通过互联网为市民和企业提供远程办事服务的能力。互联网技术可打破时空的限制,能让人们在一个虚拟的环境里进行沟通和交流。政府如何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各种办事服务和审批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服务,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政府信息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政府为企业提供的电子采购与招标服务、电子税务服务、电子证照办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政府为市民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社区信息服务等。

政府信息革新能力。政府信息革新能力就是政府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政府通过治理模式、管理思想、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管理策略等的转变,让政府管理体制适应信息时展要求的自我革新能力。“信息技术与社会互动的事实表明,数字化技术正以其细致而缜密的渗透和磅礴的气势,给城市政府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且通过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演化,将对城市政府管理模型、权能结构和行政理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而掀起城市政府管理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可见,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正在引起世界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其对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能造成巨大的冲击。政府如何应对这种冲击,如何适应信息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将是政府信息能力面临的直接考验。政府如何通过自身的持续变革来适应快速变化的形势,是政府信息革新能力建设的重点。政府信息革新能力主要包括政府学习和应用各种新技术、新思潮以及引领自身和社会变革的能力。

三、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能力建设

政府信息能力内涵丰富,其内容随着时展不断地变化和翻新。政府信息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信息时代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建设和提高政府信息能力是政府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但如何提高和改善政府信息能力呢?笔者认为,政府信息能力主要取决于4个要素:政府公务人员、政府信息资源、政府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政府公务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政府信息能力的基础。在某种意义上,政府信息能力也可以看成是政府公务人员信息能力的综合体现。所以,政府公务人员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不然政府信息能力就无从谈起。当然,政府信息能力是一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是政府信息能力的又一必要条件。但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系统是政府信息能力的2个关键点,政府信息系统是政府信息能力的骨架,政府信息资源是政府信息能力的血和肉。没有政府信息资源和政府信息系统,政府信息能力就成为空中楼阁。所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和政府信息系统建设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而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和政府信息系统建设的唯一途径。

电子政务建设是推动政府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能有效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政府信息应用能力、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政府信息革新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电子政务建设就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任务,电子政务建设无疑会提高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能力。电子政务的建设任务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Government to Government)、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政务G2B(Government to Business)、政府与居民间的电子政务G2C(Government

to Citizens)、提高政府内部效率和有效性IEE(Internal El-ficieney and Effectiveness)。G2G和IEE可提高政府信息应用能力。面向知识处理的电子政务和面向决策支持的电子政务的建设可直接提高政府知识管理能力、政府信息决策能力。

G2B和G2C可提高政府信息服务能力。政府服务能力集中体现在政府能否为顾客提供方便、快捷、优质、全面的公共服务。但在传统社会里,由于时空不统一、信息不对称,政府很难在服务提供之前,有效、准确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偏好、需求量、需求的服务提供方式等,政府也就难以主动改善服务质量,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也难以有效提高。但在信息社会里,随着信息技术的产生和普遍应用,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全面实施,政府与社会公众能够进行有效、及时、直接的沟通,而且社会公众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府服务的决策和提供,不仅解决了原来较为严重的回应度、信用度缺乏等问题,而且使社会公众对政府服务更加有信心,更加相信政府能够提供可靠的、稳定的、高质量的服务。可见,电子政务建设可以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是政府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提高政府信息能力对电子政务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电子党务应成为当前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电子党务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党的业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决策水平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基础和保障。电子党务的建设一开始就要按照“总体设计、标准统一”的原则进行建设,注重与政府信息系统的整合,为党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2)面向知识处理的电子政务应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新目标和新方向。面向知识处理的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是在政府信息支撑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建立基于网络的分布式政府结构,并通过分布式的“一站式政府”服务中心提供跨部门的政府业务服务。(3)面向政府决策支持应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功能之一。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要求电子政务的建设首先要面向政府部门的决策支持以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使政府能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和宏观调控。(4)建立跨平台、跨体系、跨区域的互联互通和共享的政府信息资源库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在基础上强化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推动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应用。(5)加大政府上网工作的力度,完善和健全对政府顾客的在线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服务。(6)推动电子民主建设,保证政府决策过程中能广泛听取民意、集中民智,不断落实和推进民主执政。

四、结语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政府信息能力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思路,是信息社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要求。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信息能力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凌云,国内外关于信息能力的研究概况[J],情报杂志,2003,(6)

[2]徐仕敏,国内信息能力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02,(7)

[3]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内涵及结构[J] 图书情报工作,2003,(4)

[4]陈晓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追溯及其发展前瞻综述[J],图书馆界,2004,(6)

[5]刘强,等,政府信息资源分类共享方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4,(10)

[6]肖明,信息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7][美]托马斯・巴克霍尔兹,著,黄瑾,等译,明天的面孔[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8]罗德刚,论全面推进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9]徐晓林,“数字城市”:城市政府管理的革命[J],中国行政管理,2001,(1)

[10]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徐晓林,电子政务与政府服务[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3―10―16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6

[关键词]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系统工程

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体制政策、利益协调,管理机制等诸多问题。本文探讨了科技档案资源集成服务的基本理念和功能架构,对具体技术的应用、形成主体的协调激励、集成服务过程中的权利保护等问题将在后续研究中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1.科技档案资源集成化服务模块设计

科技档案信息资源集成化服务的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科技档案服务机构能够充分合理的整合、共享科技档案信息,进而有效地向用户开展科技档案信息集成化服务。另一方面,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全方位的科技档案信息需求,为用按照服务层次和水平的递进关系,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由信息模块、科技档案信息检索服务模块、参考咨询服务模块和个性化服务模块四个模块组成。

(1)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模块的设计

科技档案信息的系统是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各种渠道对科技档案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编目、编研,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各类科技档案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科技档案信息需求。按照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类别不同,需要区分科技档案资源、机构信息、政策法规信息、专家信息以及中介信息等不同领域的信息功能。从科技档案资源模块的角度,首先需要设计专门的栏目进行科技档案集成服务平台资源目录的,定期平台收录的数据库名称和资源条目信息;其次在于科技档案信息模块设计的重点在于,资源目录导航界面的设计,将数据库中包括的档案信息按照不同的类别、机构、时间等形式特征进行导航,用户能够清晰的明确系统中包含的馆藏内容;根据资源的保密等级设定内容呈现的形式,不的信息要实现在线全文浏览,信息要有获取方式和渠道。

机构信息的意义在于明确平台信息数据库,能够从来源特征帮助用户导航。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的统计分析系统可根据机构所发出信息的特征,对机构提供一些需求信息,开展推送服务。机构信息的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渠道,用户自身要对用户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进行更新维护。政策法规有助于机构和用户了解有关科技档案管理的法律和规范;中介信息的体现了科技档案的技术属性,为科技档案进入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中介服务。

(2)科技档案检索服务模块的设计

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模块主要提供科技档案及其相关编研产品的检索和下载,是科技档案信息利用的主要途径。检索服务模块设计的关键在于通过用户友好的页面设计使用户方便操作,通过多种检索功能的嵌入,提高用户检索的深度和广度。检索服务的前提是对科技档案信息的描述,档案著录标准的选择对检索的效果和效率有直接的影响。从目前的著录标准看,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档案在著录项目和著录方法上还有所不同,急需开发一种通用的著录工具,实现科技档案资源描述的标准化。用户界面友好的关键是易用性,关键词检索能满足易用性的需求,但关键词检索容易扩大检索结果,对准确性的要求较低。高级检索界面扩充了检索的限定条件,对用户的精细化检索要求能实现较好的满足。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跨库检索技术能够实现对异构分布式的数据库进行信息内容的查找。除了信息内容的检索外,用户通常还需要对某一类别、某一专题的科技档案有特殊的要求,在技术满足的前提下,档案专家和领域专家的作用得以发挥。

(3)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模块设计

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将用户与专家和学科专门知识联系起来的问答式服务。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平台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以Web2.0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为中心的互动式的服务模式。平台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可促进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实现科技档案服务的数字化,促进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产生社会效应,扩大科技档案信息价值的作用范围。Web2.0技术为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技术条件,如即时通讯、博客(微博)、非实时参考服务等。现代通讯技术为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了运行的基本环境,专家的经验、知识等非技术性因素在参考咨询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咨询服务专家的来源不拘泥于档案学科馆员,档案学科馆员对档案领域的咨询能给予专门的解答,但科技档案用户的需求多集中在档案内容方面,特别是一些技术性、专业性的问题,档案馆员无法解答。因此从专家构成上,来自于企业科技档案形成领域、基层科技档案管理部门以及专业技术领域的研究者都应该纳入到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专家队伍中来。参考咨询服务中,特别重视对专家隐形知识线性化的过程。从参考咨询的结果上看,专家反馈的结果不仅仅是系列化的档案材料,应该是经过系统研究的解决方案。因此,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本质是引入了专家智慧的知识检索服务。

2.个性化服务模块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7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服务

一、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开发知识价值的工具和保障,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内在动力。因而知识管理成为一种备受社会推崇的管理思潮。这种态势巩固了知识作为社会战略资源的地位,增强了社会开发利用知识的信心。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是实现组织目标,满足组织要求,解决组织的环境问题,从而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规划、控制、集成、利用的一种战略。从狭义上讲,指对信息加以管理,信息是被管理的对象;广义还包括与信息有关的人、机构、设备、环境等。信息管理的目标有效满足信息需求,并通过资源的配置来实现其目标。而知识管理则是组织开发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来推动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过程,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与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技术以及管理目标上均有所拓展和改进。

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1)知识创新管理。发展图书馆学必须进行知识创新,因创新思维对图书馆学进行学科更新和重建。数字图书馆根植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土壤,是一种网络环境下的全新的图书馆形态,是有与传统图书馆完全不同的理念追求,运作方式和管理模式。要有效地从事数字图书馆实践,必然要求相应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开展图书馆学研究,发展和创新图书馆学便成为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尽管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其还未走向成熟。在当前充满变化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学面临着学科更新和重建的艰巨任务。图书馆员立足于丰富多彩的数字图书馆实践,通过捕捉,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对其加以创造性的研究,为发展和完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增砖添瓦。从事知识创新是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时代的重要使命。

(2)知识应用管理。图书馆不仅应关注知识的组织与开发,而且要重视知识需求与应用,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信息的功能与效益。国际互联网虽然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快速、便捷的信息通道,但是用户需要的信息却不能自动到达手中。因此,图书馆应开展基于信息网的知识服务。

2、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技术。

知识管理天下论文的实现必须以恰当而先进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应用为前提,其运行也必须以信息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的信息技术主要有:因特网、存贮结构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元数据技术、数据获取与收集技术、传播技术、通讯信息技术、推拉技术、检索技术、共享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多维度分析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

二、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是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利用。知识服务的对象往往是决策机构,科学研究课题组成研究者个人,它以信息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知识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知识服务的特点是:①知识服务是基于专业化、个性化、时效性的服务。②知识服务是围绕增值和创新目标的服务。③知识服务是利用现代设备对用户提供快捷、准确的服务。

1、知识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然选择。

(1)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服务理念的挑战。信息网络的普及、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虚拟化使信息获取日益方便、快捷和大众化。在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各类网络化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成长起来。图书馆的垄断地位已不复存在。图书馆收集、保存和提供文献资料服务的基本职能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水平高低的首要条件。传统图书馆服务理念的转变已是不争的事实。

(2)网络冲破了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网络是一个十分自由、广阔的空间,一个理想的存取和利用信息的空间,它越来越多的吸引个人和企业涉足网络信息服务业,与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机构展开竞争。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借助网络可以很从容、很有余地选择信息机构。网络使图书馆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它已由“文献中心”演变成“用户中心”,而且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检索与传递服务逐步边缘化,图书馆的“中介”地位和“专业”作用也受到挑战。

2、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

(1)图书馆知识服务精品化。知识经济时代,专业用户对知识的利用程度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增强而不断加深,尤其是从事高科技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用户,他们已不再满足为其提供一般性的知识服务,而是需要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这就需要将分散在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加以集成,从中提炼出对用户的研究、开发与管理创新思路,形成重要的“知识精品”,供其使用。

(2)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信息数据库。图书馆要进行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必须建立丰富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献资源数据库,才能满足各层次用户的各种需求。①建立管藏书目数据库。②建立联合目录数据库。③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④建立馆藏文献信息开发数据库。

总之,21世纪将是图书馆形成社会知识中心的世纪。图书馆将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发挥知识导航的功能,成为馆内服务与网上服务相结合的高度现代化的知识网络。在数字化领域,图书馆将更加重视知识管理,在资源配置中的应用,图书馆将进一步展示其知识管理的功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心移向网络,开发网上信息的描述、管理和服务技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更多的特色资源和常用资源数字化,通过元数据的应用和普及,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研究,使之更加有序化,最终形成知识库,供用户使用。作为知识宝库的图书馆,其传统的服务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满足不了现代客户的多种需求,其服务必将从传统的文献服务转化为知识造取与存储、知识重组与再生产、知识配送与输出为内容的知识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敏勤。图书馆知识管理系同的构建[J].图书馆建设,2004(5)。

地理信息技术服务内容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网络新媒体;信息服务。

2010年8月,在中共湖南省委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强调,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为基本途径,努力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我省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信息化是实现其它三化的基础,也是建设“两型”的保证。2010年,国家工信部正式将我省长株潭确定为首批开展“三网融合”试点单位,这必将催生一个新的ICT(信息、通讯、技术)产业。2005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在全国建设以12316为主要载体的“三电合一”平台,这必将促使我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跃上一个新台阶。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十分紧迫的农业信息服务,要求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新技术、创新服务新模式,积极做好现代农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1湖南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1.1湖南农业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形成。

从1998年起,湖南省农业厅在互联网上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公开网站“湖南农业信息网”

)及28个专业网站。全省14个市州农业局,100多个县(市、区)农业局自行或与本级政府配合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站。长沙马王堆、岳阳花板桥、常德甘露寺等20多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通过网站当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供求信息等内容。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到2009年底,湖南已有株洲等3个市、浏阳市等18个县(市、区)建立了“三电合一”服务平台。

2006年,湖南省农业厅与湖南移动签订了农业信息服务的战略协议,2007年开始开发以“农信通”为载体的农业短信服务。

1.2湖南农业电子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发展。

2000年5月,省委省政府两办发出《关于在全省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的实施意见》,相继成立了“湖南省农业厅政务公开领导小组”,要求凡能公开办理的事情都要通过“湖南农业信息网”公开。

2008年,省农业厅开发建成了农业电子政务行政审批系统,40个行政审批项目都可以在网上申请、审核和审批。行政许可办理流程和相关结果在政府门户网站(外网)上公开和,行政审批人员在内网上进行审批,并有相应的监督程序对每一步办事过程进行跟踪。

2009年,湖南省农业厅电子政务内网开通并投入应用。内网沟通了农业厅与省委省政府的办公系统,实现了会议通知、文件收发和内部信息交互等功能。

1.3湖南农产品网上促销体系逐步成长湖南农业信息网的“网上展厅”是推介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和优质农产品的专栏。在前五届全国农产品交易会上,我省累计有100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和营销。“一站通”是全国农业企业注册的农产品购销信息服务平台,到2009年底,我省有1400多家注册用户。

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是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雏形。

从2000年以来,我省特色农产品网上营销逐步壮大,浏阳的花卉、石门的柑橘、隆回的金银花等都通过网上营销走红国内外市场。

2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技术飞速发展,IPV6、云计算、数字地球、物联网和框计算等也先后走入实际应用,利用互联网、电话、电视等网络新媒体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技术和模式多种多样。这里将目前综合应用较多的几种农业信息服务技术和模式简介如下。

2.1农业信息网站。

网站用于农业信息服务是目前最多的一种形式。据农业部统计,到2009年10月,全国农业网站达到31108个,农村网民达到9565万人,有24.3%的农民是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业信息。我省涉农网站也达到了500多个。

农业网站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公开信息与农业新闻、农业市场信息与农业科技信息、政府网上办事、农业电子商务和网上互动。网站运营模式既有经营性网站,也有非经营性网站。营利性网站的赢利模式主要有:在线广告、电子商务佣金、会员收费、电信运营增值服务等。

2.2农业信息短信。

短信因其方便快捷而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据湖南省信息协会编辑的《2009年湖南信息年鉴》,我省移动电话用户从2004年的1036万增加到2008年的2260万。据中国移动湖南省分公司统计,我省拥有移动手机的农村用户有1000多万。从2003年以来,我省不少县、市农业部门逐步利用农业短信开展信息服务。省农业信息中心从2006年开始与湖南移动公司签订了战略协议,利用农信通开展农业短信服务。农业信息短信服务的内容包括当前农作物(动物)生产(长)所急需的技术、农产品批发市场(特色市场、产地市场)价格和农产品供求信息等。手机用户可通过短信免费接收公益类信息和有偿订阅生产技术及市场行情类服务信息。

2.3农业手机报。

农业手机报是农业短信的扩展和升级。由于每条短信的字数有限(中文不能超过70个字),对于字数较多的农业信息不能一次发送,只能分拆成多条。同时,短信不能发送图片,不利于用户直观理解信息。农业手机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适用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的高端用户。

2.4农业电子信箱。

电子信箱有两类,一类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内容为文字表述的信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电子信箱;另一类是以电信线路为载体,内容为语音表述的信息,也被称为语音信箱。浙江省农业厅利用前一种方式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包括农产品种养加技术、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等,注册用户达到了150多万个。后一种方式有其特点,如信息量较大、用户不需掌握汉字输入法等。目前在农业领域应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发。

2.5农业呼叫中心。

农业呼叫中心是农业部“三电合一”项目中的一个主要工具。呼叫中心依靠客服坐席(包括接线人员和配套专家队伍)、农业技术数据库和自动应答系统,开展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从我省已建成的县、市级农业呼叫中心来看,总的效果还可以,但发展后劲不足。通过对辽宁省“12316三农热线”(农业呼叫中心)的考察,在进一步改革信息来源、及时更新贴近当前生产实际数据库、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三农热线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上线半年就接受了130多万人次的电话咨询。

2.6农业电子显示屏。

电子显示屏适用于流动人员多、场地宽敞的公众场所,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集市、展示大厅等。电子显示屏建造简单、信息更新便捷、公众观看方便,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是传统宣传栏、信息墙的替代工具。

在农业信息服务过程中,非常适合于农贸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员多而计算机网络还不够普及的地方。

2.7农业电子触摸屏。

电子触摸屏主要用于政务大厅、政务中心等公众办事场所。信息管理人员及时将信息更新,查询人通过手指触碰相关条目,逐层查找,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农业电子触摸屏目前应用还不多,主要用在省市县级农业部门政务办事大厅,但其方便、快捷、自助的操作方式非常适合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2.8农业电视节目专栏。

农业电视专栏应用时间较长,[天下论文]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有相应的窗口,在计算机网络和电话尚不普及的时代,是农民接收外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但因为互动性能不够,电视节目缺少广告支持等原因,财力有限的电视台播放的农业类节目较少。数字电视节目播出后,虽然增加了节目互动能力,但相对于艺术、财经、影视类等栏目,农业电视栏目及播出时间仍然非常少。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电路带宽的增加和网站质量的提升,电视专栏在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2.9农业网络视频。

最近几年,网络视频发展迅速,农业信息服务应用网络视频技术必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在计算机普及率提高、网络带宽增加的大环境下,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民间团体提供的免费类农业专业视频快速增加,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主动的搜索所需要的视频信息和技术。这种融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集中了方便、快捷、主动和直观等诸多优点,是今后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2.10农业信息专用接收机。

专用信息接收机已出现多年,不少信息类技术服务公司和电信运营商都提供了产品,为用于农业信息服务,还开发了相应的接收芯片,集成了农业技术数据。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农务通系列产品AHPC/APDA”集成了多种农业专家系统、农业实用技术咨询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可在生产现场方便快捷地为用户提供农业实用技术、新品种信息、价格行情和病虫害诊断等服务。

3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现代农业信息服务。

利用信息服务新技术和新模式,努力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是提高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建设我省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

3.1做好面向政府农业部门的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化,政府要先行,政府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是农业政务管理信息化。农业部门管理业务类型多、服务环节链条长、机构人员数量大,在日常工作中,公文制作、文件传输、会议通知、资料统计等都需要办公系统的支持;二是农业政务信息公开。农业部门所具有的政务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都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对外公布,行政许可、办事流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资打假等都需要对外公开;三是农业视频会议。为了节省会议成本,提高办事效率,需要建立农业部门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四是农业数字化指挥调度。为及时了解农作物生长状况、农业抗灾防灾和救灾、农业生产应急指挥,需要建立反应灵敏、现场清晰、数据可靠的数字化指挥系统;五是农业生产预警。能及时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国际国内各市场的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开展农业生产预警。

3.2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

农业是传统产业,利用信息技术装备和改造传统产业,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做好面向农业企业的信息服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对农业企业的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在开展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各环节中,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工艺,开展信息化管理,开辟互联网销售市场和逐步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二是农业标准化生产。

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小而散,产品没有统一规格和标准,难以组织规模化生产和营销。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实现对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测、农业投入品经销、农产品生产技术实施和农产品加工过程监控,在统一环境要求、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投入品质量和统一加工流程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产品溯源。

3.3做好面向农民和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

农民和城镇居民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农产品的消费者,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现代物流一日千里的时代,农业信息服务显得日益重要。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传统农业推广技术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推介等方面显得效率低,一方面使很多科研院所的成果难于形成生产力,另一方面又使需要新技术的农民难于及时获得新技术。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缺少农业生产技能,不熟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要求,不熟悉农产品各生产环节的生理需求和防病治虫的技术要求,迫切需要农业技术人员的及时指导,而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农产品市场行情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让农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很大,世界的农产品市场更大,但传统农业的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辐射范围小、流通半径短,好的产品不能卖出好价。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可开辟更大的市场,可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行情,有利于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掌握或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对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十分有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农业生产预警。农业生产既有自然风险也有市场风险,要避免这两种风险,信息化技术可发挥重大作用。目前我国的气象预报,包括卫星云图、地理遥感、数值预报模型、短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农作物气象估产都达到了一定规模和水平,在农业防灾救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农情数据采集系统和涉及国内数百家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行情的信息采集系统,还包括国外主要农产品市场行情、海关农产品进出口数据,使农业生产者对当前农产品播种面积、农作物生长状况有一个基本了解,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零售市场有一个基本预期,从而避免农产品种植(养殖)规模和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9中国农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杜青林。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3]张玉香。农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上一篇:电工电子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下一篇:新生婴儿护理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