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28 17:57:55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证券市场;发展趋势;A股

任何一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又取决于三驾马车——银行、保险和证券的发展水平。其中作为直接融资场所的证券市场成为衡量一国经济的晴雨表,通过证券市场走势能够窥见该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足见证券市场对一国经济的重要性。离开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市场会失去融资造血的功能,进而导致资金的供需不平衡,企业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成为一纸空谈;同时市场风险难以控制,会加大市场调控的力度。但是证券市场能否正常融资造血,一方面取决于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建立、健全程度;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未来趋势的判断,这是其投融资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资金、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市场构成上已形成了完备的基础证券市场和部分衍生工具市场——深沪证券交易所和各类商品期货交易市场,如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2463家,截止2013年6月底股票流通市值近18.5万亿元。并且历任证监会主席为了完善证券市场,各施拳脚如第五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国有股改革,使我国证券市场迎来了历时两年的大牛市,创造了历史性高点,也创造了半夜起来排队买基金的盛大状况;第六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任职不到两年的时间提出了一系列证券市场改革措施,如上市公司的每年强制分红措施,推出融资融券业务、开设创业板等,虽然让我国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球垫底,但是却为证券市场未来的走牛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改变了广大投资者的盈利模式;第七任证监会主席肖钢实施打击内幕交易,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一系列措施的提出,为广大投资者坚定决心投资于证券市场注射一针强心剂,也为2015年后我国证券市场的奔牛夯实人心和市场基础。

通过我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国有企业的改制与发展,使部分发展有潜力的民营公司获得了扩张的机会和资金,使部分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获得了宝贵的国外资金。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其中,“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表述,将给相关领域带来深远影响,资本市场亦将受益匪浅,尤其是对我国A股市场经历了2007年的疯牛见顶,2008年的暴跌,2010年以来长期低迷来说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2014年将是风险和机会并存的一年,2014年第一、二季度我国经济可能还会出现小幅波动,经济增长触底的可能性极高。我国的证券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在2014年上半年触底的可能性会很大,指数甚至会在2000点左右长期横盘,并创出创低。不过从2014年下半年,最迟不超过2015年一季度,A股市场将会掀起我国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久,甚至可以长达五年之久的大牛市,直到最迟2019年结束牛市。这样,我国的A股市场就从1999年开始持续了长达20年的五浪大牛市。A股指数是否像很多专家预测的那样突破2007年的6124点历史高点,其实不再重要。因为创新高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即使不创新高,因为有了融资融券工具,大盘指数即使不涨,个股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盈利机会。加上政府改革的力度和决心,给予了广大投资者的必胜的信心,过去如洪水猛兽般的大小非减持对A股市场的影响会慢慢削弱,即使推出国际板,即使每天都不断有新企业IPO,个股仍然会异彩纷呈,不断创出新高。

一国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发展都离不开两条腿,一条是金融,一条是房地产。纵观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都可以发现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时期,金融业和房地产业都是呈现出高增长的。只有在房地产被调控时期,金融业出现危机时期,经济才会呈现出萎靡、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特征来。所以对于新政府成立后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来说,其实就是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定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经济结构,是中国经济能再次腾飞,屹立于全球经济的浪头。这些都离不开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同步发展,而房地产和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又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郁郁生机。所以我认为我国的房地产调控将会在2014年上半年基本结束,房地产价格最终会选择继续上涨的势头,那么证券市场也会第一时间以持续上涨的方式反映出来。

对于A股市场而言,在投资策略上从短、中期角度来看,、金融改革、油气改革、民营银行、民营医院、文化传媒、互联网电视、大气治理、4G概念等概念股将有望成为投资主线索。如纵观2013年,有关治理大气污染的政策制定一直在推进中。尤其是2013年9月12日,国务院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经过五年努力,让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并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等计划。环保行业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已凸显行业重要性。另外,在雾霾天气频发背景下,脱硫、脱硝、除尘等大气环保治理的领域一直是政策关注重点。

从长期来看,对于未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我们以“前景光明,道路曲折,风险仍大,机会较多”来概括。我国证券市场发展20多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积累了不少问题,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证券市场未来仍将是充满生机的,随着IPO的自查完成,和相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国内外优秀企业会不断登陆A、B股市场,将使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更加体现出来,具体到今后市场发展,我们具体总结如下:

(1)机构投资者队伍仍将扩大。机构主导市场是大势所趋,从2013年的各种翻番大牛股的资料可以发现,很多都是有机构驻扎其中的。今后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目前正在考虑国外资本可以直接于投资我国证券市场,而不是仅仅通过QFII,同时继续鼓励国内投资者通过QDII(合格境内证券机构投资者)到国外资本市场去投资。

(2)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趋强。过去,我国证券市场与国际证券市场融会性较差,甚至经常性的出现相反的、独立的走势特征。但从未来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证券市场也毫不例外,证券市场的全球同步性将非常明显。

(3)投资手段多元化。除了2011年推出的融资融券业务,股指期货业务外,作为投资者不再是只有做多市场才能盈利,即使做空市场一样能获利。交易所推出个股期权交易将是大势所趋,这样对于各类投资者来说,可以更好的去避免较大的风险和证券内幕交易行为。

(4)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在证券市场融资的主要方式为股票融资,但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其融资渠道将更为广泛,从国务院证券市场发展规划来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的方式将会顺利实施,并且在债券的市场品种上将增加。过去上市融资一直以来是国有企业的“专利”,从未来市场发展来看,特别是中小企业板及未来创业板市场的推出,将为更多民营企业、中小型公司上市创造宽松的条件,企业融资多元化趋势将会非常明显。

(5)宏观经济为证券市场发展构成了良好的发展平台。我国经济近几年来始终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经过本轮宏观调控后的我国经济未来如果仍然保持较快及稳定的增长,将为证券市场发展构成良好的发展平台。

证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创造了非常好的投融资机会。政府鼓劲和支持证券市场发展壮大的方针,为市场的健康、规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通过本文的分析,为将要到证券市场融资的企业在选择入市时提供极佳的入市时机,也为广大投资者投入到证券市场提供决策依据。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2

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将会不断以往的经验,以稳定为基础,在发展中规范,不断完善市场结构,提高其内在质量。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的融资需求,这种需求客观上要求中国资本市场应该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中国的储蓄率持续保持在高位,大量的资金迫切需要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看,中国的资本市场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股市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从市场格局角度上看,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小、市值小,资本市场效率低;二是市场质量低,主要表现在上市公司质量、经济效率和资产质量有待提高;三是投资行为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不规范;四是市场交易质量差,交易波动大,交易成本高;五是制度建设本身了市场效率。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股市将面临着重大的结构调整,业内人士认为,今后我国股市的运行格局将发生以下显著变化:

政策调整将违渐淡化,中国股市将全面进入制度创新。去年以来,证监会已不再以调控股价指数为目标,而把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放在重要地位,管理层监管方式和监管行为的逐步“归位”,将有助于中国股市全面进入制度创新时代。

行政机制将进步减少,中国股市将进步进入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代。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激烈对抗的缝隙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突出地反映在行政部门通过行政层次和行政手段,控制了从股票发行到上市、从初次融资到再融资的整个过程,股票市场应有的竞争机制被大大削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被不同程度的扭曲。随着中国股市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影响中国股市的行政机制将不断减少,市场机制将逐步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股市将迎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时代。股票市场是一种具有共同、通行共同语言的投资场所,其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源于其内在的本性和特有的规律。由于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地分割为国有股、法人股和个人股,各类股的价格和流通方式又都完全不同,这使得上市公司转轨不转制问题日益突出。伴随中国股票市场的逐步对外开放,股市将迎来与国际惯例全面接轨的时代;封闭式的股市发展格局即将被打破,中国股市将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迎来逐步开放的时代。十多年来,中国股市(特别是A股市场)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运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QFII制度的启动,这种封闭的股市发展格局将会被逐步打破,伴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实现,股票市场的对外开放的领域和步伐将逐步加宽、加快。

以融资为主要功能的股市发展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逐步进入以优化资源配置为主要功能的时代。随着股票市场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随着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必然会强制性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以逐步形成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进而强化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功能。

单纯外延型扩张的股市发展方式即将改变,中国股市将进入外延与内涵并重并且逐步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时代。10年来,与我国股市发展的行政化特点相适应,股市的发展方式也呈现出粗放型和外延型扩张的特点。退市制度推出以后,市场竞争的压迫机制将日益形成,市场发展的内在质量也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

单一层次的股市发展格局将会结束,中国股市将进步进入多层次的发展时代。由于股市格局缺乏明显的层次性差别,因而大量的中小型企业没有正常的直接融资渠道。在多层次的股票交易体系特别是创业板市场建立起来以后,不但在上市公司之间会形成多层次的竞争格局,而且在主板市场与创业板市场之间也会形成全面的竞争。

以中小散户为投资主体的时代印将结束,投资机构为主体的时代即将到来。近年来,虽然管理层在发展机构投资者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推出了总规模达数千亿元的证券投资基金,但总体来看,沪深两市仍然是“散户市”。因此,我国股市不但要采取措施超常规地发展机构投资者,而且还要使委托方式更加普遍化。

单一的股票交易方式即将结束,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及化时代即将到来。随着信息技术和化的发展,中国股市将逐步进入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并且逐步以电子化为主的时代。革命和网络化的发展,将对现有的中介方式和交易方式带来重大挑战。证券业的经纪业务将怎样进行,证券市场的发展格局将怎样进行调整,都将是未来5~10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传统和传统产业为“龙头股”的时代即将结束,中国股市将进入科技立市的时代。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推进、由低到高的过程,鉴于科技创新能力低下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的股票市场必须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使命。

单一方向的股价向上发展格局9P将结束, 中国股市将进入波澜起伏阶段。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与国际市场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中国股市将进入波幅日益加大的时代。从的情况来看,主板市场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其单一的向上发展格局已很难长久维持。创业板市场的推出也将对主板市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

偏重题材的股票炒作方式即将结束,理性投资的时代即将到来。随着国有股、法人股减持引起的股票流通数量的扩大、机构投资者的增加和投资者的逐步进入,中国股市将逐步进入偏重投资理念的时代。

市盈率水平和股价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股票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得到解决后,二级市场的市盈率会随之出现大幅降低,市场价值理念将出现转变。随着一级市场供不应求局面得到缓解之后,一、二级市场之间的差价将会进一步缩小,有可能会直接采取向投资者销售的模式,以消除一、二级市场的巨大差价。股价结构会出现较大变化,重价值、重业绩的投资理念既可以起到降低投机气氛的作用,也可以间接影响到二级市场各板块之间的价格对比。

投资者结构与投资理念正在发生转变。当造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差异的市场条件被逐步弱化或是打破以后,市场中所存在的投机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投机机会成本的提高与收益减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机的现象。尤其是随着上市公司价值的逐步体现和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日益提高,价值型的投资理念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从而影响二级市场股价水平与股价结构的变化。

上市公司价值将逐步体现。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尤其是在上市公司垄断资源丧失、信息披露规范化以后,很多以前可能影响股价变化的非基本面因素都将可能不再发生作用,上市公司自身的业绩与未来发展等基本面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就会显得格外的重要,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价值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将会逐步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上市价值的体现也可以起到促使上市公司将公司经营放在首位,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水平。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中的外汇管理

证券监管体制指的是有关政府、政府授权机构或依法设立的民间组织,按照控制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稳定的原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制订相应的法规、规章、条例和制度,并据此对证券市场的各个主体及行为实施监督、管理的一系列制度体系的总称。

证券监管的目的与

证券监管国际组织IOSCO在1998年提出的《证券监管目的和原则》文件中,提出证券监管的目的在于:保护投资者,保证市场公正、有效和透明,减少系统性风险。这也能恰当概括国内证券市场监管的目的。

第一,保护投资者。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时间还很短,存在着种种不规范的现象,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等都可能因为自身的利益去利用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而获利,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进而到投资者参与证券市场的信心,并最终降低证券市场应有的作用。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通过不断颁布新法规和完善旧法规,其根本目的是打造投资者公平参与的市场环境。

第二,保证市场公正。有效和透明。保证市场公正、有效、透明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明确市场准则,规范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基金和机构的市场行为来实现。法规的不断规范和日益严格的信息披露义务是保证市场公正、有效和透明的具体表现。

第三,减少系统性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已经逐步被看作是宏观的“晴雨表”,能够提前反映宏观经济的重大变化。因此,一方面我国证券市场要加速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特别注意证券市场的平稳性。

证券监管的主要包括:证券发行监管,即由监管机构依法对与证券发行有关的活动进行监管;证券交易监管,即主要对证券交易场所的监督管理,监督证券交易所正确履行其各项职能,对证券交易所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违法违规活动进行处罚;上市公司监管重点是贯彻执行国家证券法规,规范上市公司及其关联人员在股票发行与交易中的行为,督促其按照法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地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证券经营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监管,主要是对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批,对机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进行审查,对机构的经营业务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等;对投资者的监管,主要是监管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依法进行投资活动,禁止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证券欺诈活动,维护市场正常的交易秩序,保护全体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外汇管理

证券市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外开放。证券市场的开放离不开外汇管理政策的配套,以规范市场主体的外汇业务行为。2001年2月19日后,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投资者开放,证券市场中外汇管理政策就显得日益重要。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的承诺:“中国加入后3年内,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设立合营,外资所占比例不超过33%.合营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以下业务:A股的承销、B股和H股、政府和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基金的发起。”2002年11月5日,国家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由此翻开新的一页。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必须全方位配套,一方面为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平稳运行服务,另一方面为满足外汇管理政策目标和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服务。

证券市场外汇管理的指导思想

证券市场外汇监管一方面应与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进程相适应,另一方面应与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顺序与步骤相适应。证券市场外汇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审慎监管、稳步推进。实现证券市场的外汇监管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的有机结合,以防范短期资本冲击和资本外逃,维护涉外经济安全。

第一,审慎监管原则

对证券市场外汇监管属于监管范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的重要目标是实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安全,审慎监管原则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审慎监管重点一方面应放在市场主体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的管理上,另一方面应放在证券业务的风险管理上。

第二,稳步推进原则

我国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逐步放开在整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经济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加强,但必须看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规模和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承受外国短期资本冲击的能力还较弱。如果我们对证券市场的开放放得过宽、过快,势必一方面加大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难度,另一方面加剧资本流出速度,进而影响涉外经济安全。

第三,涉外经济安全至上原则

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与涉外经济安全相辅相成,保证涉外经济安全是证券市场开放的前提,稳步的证券市场开放可以增加涉外经济的安全性,关键是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我国证券市场的开放在操作上必须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一方面将资本流出入,特别是证券资本的流出入可能带来的冲击控制在国家整体承受能力之内,另一方面将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的放开与外汇监管水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证券市场外汇管理的制度框架与管理内容

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还没有完全实现前,按照上述证券市场外汇监管指导思想,结合我国涉外经济现状,建议对我国证券市场外汇管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内容设计为:

第一,规范证券市场外汇管理政策。在推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外汇管理制度后,近期应尽快规范B股市场外汇管理政策,管理内容包括对境内、境外投资者的投资资金账户和针对境内、境外投资者的B股交易清算账户实行分账户管理;对券商的自有资金账户和投资者保证金账户分开管理;对投资者的资金划转和清算资金划转进行规范。

第二,对证券市场的各类主体的外汇收支行为进行规范管理。近期主要体现为对证券公司的外汇业务进行规范。管理内容包括建立证券公司的外汇业务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对证券公司的外汇收支进行行为管理。中期主要体现为除对证券公司实施监管外,还对证券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的本外币兑换需求实施监管。

第三,对境内企业海外上市和将境内资产,权益注入海外上市进行管理。近期管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境内企业海外直接上市的汇兑管理;二是对境内资产、权益注入境外(含香港)进行汇兑管理;三是对海外上市前的各种费用支付进行规范。中期管理内容是对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出台规范要求。

第四,通过上述三方面外汇管理制度,确立对证券项下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基础。外汇管理制度通过规范证券市场各类主体的交易行为和证券公司、托管银行等主体的申报业务,使得主管部门有了判断证券项下短期资本流动规模,了解短期资本主要持有人的可能,为监管短期资本流动提供了可操作手段。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证券市场 监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证券市场监管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证券市场监管,是指证券管理机关运用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证券的募集、发行、交易等行为以及证券投资中介机构的行为进行监督与管理。证券市场监管是一国宏观经济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一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保障广大投资者权益的需要。二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维护市场良好秩序的需要。三是加强证券市场监管是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体系的需要。四是准确和全面的信息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进行发行和交易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市场发展迅猛,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付大量繁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不经意忽略了对市场发展急待解决的根本的监管制度建设。为了尽快解决一些短期凸显的问题,往往采取急救办法,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调控市场,虽然暂时缓和了事态,但是很可能为日后的市场发展和监管工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隐患。监管存在滞后性和弱效性。尽管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近年来加大了对欺诈与操纵的打击力度,但行政监管往往是事后监管,监管存在显著的滞后性和弱效性。

滞后性。从违规行为的发生到监管机构做出处罚,往往历时弥久,监管行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另一方面,监管力量相对有限,调查费用不菲,一些市场欺诈行为未被处理,成为漏网之鱼,使违法者产生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焦点问题—金融体系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这些背景决定了不同领域的金融法规政策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和制约性。比如,证监会的某项措施可能符合单一证券监管目标的最优化,但由于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处于分割状态,其监管决策未必能达到国家整体金融及经济发展的最佳效果,因此证券监管决策缺乏科学性在所难免。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海外成熟的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投资者教育机制。对投资者在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法律法规等方面加强教育,尤其是加强市场风险教育,有利于投资者熟悉市场、认识市场运作的客观规律,就像对适龄儿童进行系统的免疫接种一样,打预防针对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大有好处。

.投资者诉讼机制。投资者可以通过集团诉讼等方式,对作出虚假信息披露的公司提起诉讼,并且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赔偿。

.投资者赔偿机制。国外的证券市场通常设有赔偿基金:一方面,可以提高投资者入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构建防范系统风险的缓冲机制,由市场风险引起的损失可以得到有效的赔偿。目前,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机制刚刚起步,投资者诉讼机制和赔偿机制还未真正建立并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建议

第一,解决我国证券市场的问题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外部环境,即已上市的或将要上市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必须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它们不能仅仅将证券市场作为融资的工具。由于证券监管机构没有合法的理由介入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因此依靠证券监管机构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不现实。

第二,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必须回归保护公众投资者利益的立场。证券监管机构发展市场的职能应该限于宏观层面,而微观层面的职能必须剥离,这样才能使投资者保护职能真正得以发挥。其发展市场的微观层面职能则交由证券交易所通过合约和自律规则行使。

第三,必须对我国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合理确认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与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使证券监管机构切实履行公共管理职责。

第四,必须确立合理的证券监管机构内部组织架构。我国受制于宪法,无法赋予证券监管机构更大的独立性。但是,证券监管机构实行真正意义的委员会制是可行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委员会制。

第五,明确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上市公司等的法律关系。新《证券法》对于证券监管机构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能划分仍然是不合理的,没有对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给予合理的确认。应当把交易所定位为法人企业性质或者第三部门,并推动证券交易所之间展开竞争。

第六,推动立法和司法的发展。完善的法律、相对“积极”的司法有助于证券市场纠纷的解决,减轻证券监管机构的压力。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4

一个国家的经济情况从这个国家的证券市场基本可以得到反映,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的冲击可能暂时改变证券市场的短期或者中期走势,但不会改变证券市场的长期走势。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和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对于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之间的研究有很多,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1)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关系密切。股票市场的回报受系统宏观经济的影响[1]。资本市场的频繁波动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负作用[2],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关系紧密表明该国家的证券市场是成熟的[3],我国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已经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4]。我国股市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经济增长能够促进股票市场发展,而且股票市场的发展反过来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双向因果关系;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要远大于短期影响[5]。基本面和投资者行为的冲击共同影响我国股票市场波动[6]。(2)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宏观经济不能预测证券市场的走向[7],每一次证券市场趋势的反转都与政府干预和市场制度的变迁有关,而与宏观经济景气变化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8]。股票市场收益率与宏观经济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9]。我国股票市场与GDP增长的关系不明显,股票市场规模的大小与GDP增长的相关性不强,上证股指和GDP之间只存在上证指数到GDP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我国股市和国民经济不存在线性关系[10]。从研究方法上看,大多学者采用因果分析、回归分析以及VAR分析。由于方法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的缺陷,例如VAR分析忽略了两者之间滞后期与当期的相互影响;简单的因果分析不能够反映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之间的相关程度等。从数据选取上看,多数学者采用的是绝对数据、月度数据以及季度数据的居多[11]。这一方面容易造成短期伪回归,得到的结论不可靠,另一方面弱视了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可比性。上述诸方面原因导致了研究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关系的结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用名义GDP的年发展速度与上证指数的年发展速度,消除由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绝对数上的偶然性差异[12]。中国证券市场和宏观经济波动均存在非周期循环,这种非周期循环的平均长度不同[13]。考虑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周期性的影响,因此本文用HP滤波方法,把周期性和趋势性分开,从实证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我国GDP的名义发展速度与上证指数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此外因数据的选取和处理方法的不同,再次采用Granger检验对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验证。其次通过SVAR分析,考虑到变量之间的滞后影响和同期影响,以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更深层次地剖析了宏观经济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

二、样本选择及处理

对于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的研究,多数学者采用GDP代表宏观经济,上证指数代表证券市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在绝对数上存在偶然性差异,并且两者间结构的非对称性导致的收益率也是不同的[14]。因此以名义GDP年发展速度和上证指数年发展速度为研究对象,不仅消除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绝对数上存在的偶然性差异,还顾及到虚拟经济未去除通胀因素的影响,增强了两者的可比性。对于名义GDP和上证指数进行了年发展速度处理,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两位,以1992—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用GZ和ZZ分别代表名义GDP年发展速度和上证指数年发展速度,利用eviews进行描述性统计见表1。

三、实证分析

(一)协整分析

基于第二部分的数据,把名义GDP年发展速度和上证指数年发展速度在一个坐标轴里以折线散点图的形式呈现,发现两者的波动幅度和走势基本一致,因此推测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的联系。为进一步考察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利用eviews5.0做出两者的散点图。从散点图观察来看并不存在明显的规律,其原因可能是宏观经济固有的经济周期性和趋势性与证券市场的趋势性和周期性并不总是吻合的,利用HP滤波对两者进行周期性和趋势性的分离。然后使用经HP滤波以后的趋势性成分再次做两者的散点图,ZZHPTREND和GZHPTREND分别表示上证指数发展速度趋势性成分与名义GDP发展速度趋势性成分,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用eviews5.0按照一定比例将数据缩放得如下散点图(见图1)。由图1可以推测两者趋势性成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线性关系,利用ADF检验,对于去除周期性成分的名义GDP发展速度和上证指数发展速度的检验结果是两者同为二阶单整,不存在单位根,并且都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是平稳序列。直观上观察趋势性成分的散点图,明显地呈现两种趋势,为了更好地拟合两者的关系,在趋势分界点附近通过尝试发现以2002年为分界点进行拟合效果较优,于是将包括2002年及以前年份设为1,以后年份为0,虚拟变量设为D1,建立如下长期协整模型:ZZHPTREND=C+α*GZHPTREND+β*D1*GZHPTREND+γ*ZZHPTREND(-1)其中:ZZHPTREND为上证指数发展速度的趋势性成分,GZHPTREND为名义GDP发展速度的趋势性成分,ZZHPTREND(-1)为名义GDP发展速度的趋势性成分滞后一期,C为常数项,α、β和γ是弹性系数。通过eviews5.0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R-squared=0.996802和AdjustedR-squared=0.996202,以及F-statistic=1662.241,Prob(F-statistic)=0.000000,系数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White检验不存在异方差,另外考虑到模型中含有内生解释变量的滞后项,DW检验失效的可能性,我们使用Q检验和LM检验对其是否存在自相关进行检验,Q检验结果不存在自相关,其中LM检验显示滞后1、2期的残差均未通过假设检验。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此外模型残差的ADF检验通过置信度为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方程:ZZHPTREND=2.03-1.82*GZHPTREND-0.06*D1*GZHPTREND+1.04*ZZHPTREND(-1)剔除周期性成分的影响,由长期回归模型可以看出,1991—2002年名义GDP发展速度变动会引起上证指数发展速度相反的变动,这也印证了当GDP实际公布时,证券市场只反映实际变动与预期变动的差别。从模型还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上证指数发展速度变动与上证指数发展速度同方向变动,符合我国股民“追涨杀跌”的行为。模型2002年以后上证指数发展速度只受到滞后一期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政策面的特殊效应可能会掩盖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15]。由于中国股市的经常性失衡,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正常互动关系会被打乱[16]。其他可能原因是:(1)我国证券市场还不是很完善,不能及时高效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所有情况。(2)本模型剔除了宏观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周期的成分,而毋庸置疑的是两种周期性之间也必定会产生某种影响。(3)证券市场只是构成宏观经济的一部分,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证券市场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二)Granger检验

为证明名义GDP发展速度与上证指数发展速度之间的因果关系,使用Granger检验,对两者在使用HP滤波前后分别进行检验,结果见表3。从表3滤波之前看不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而滤波之后可以明显地看出趋势性成分的名义GDP的年发展速度与上证指数的年发展速度之间互为因果关系,这和部分学者的实证结果是一致的。

(三)SVAR分析

通过第三部分的回归分析,我们把HP滤波以后的趋势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分开,可以得到名义GDP的年发展速度与上证指数的年发展速度的趋势性成分,描述性统计见表4。由第四部分的Granger检验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同样利用ADF检验发现ZZHPTREND和GZHPTREND同为I(2),无单位根,是平稳序列。这些条件的成立为进一步探讨ZZHPTREND和GZHPTREND的内在联系机制,建立SVAR模型奠定了基础。SVAR模型不仅考虑到变量之间的滞后影响,也兼顾同期影响,相较VAR模型把当期关系隐含到随机扰动项之中的缺陷而言更符合实际情况。一般的k元p阶VAR模型如下式:yt=A1yt-1+…+Apyt-p+Yt(1)还可以写成:A(L)Yt=εt(2)式中:A(L)=I-A1L-A2L2-ApLp是滞后算子L的参数矩阵多项式;εt为k维信息向量,若模型满足平稳性条件,由Wold定理可以将(3)表示为移动平均形式:yt=C(L)εt(3)其中C(L)=A(L)-1=C0+C1L+C2L2+…;C0=Ik式(1)并没有给出变量之间当期相关关系的具体形式,而这些关系隐藏在ε矩阵之中,为了明确当期关系,把式(1)转变成结构形式:A0yt=A1yt-1+…+Apyt-p+ut其中A0为对角线元素全为1的k阶方阵,反映了同期间的结构关系;ut为k维不可观测的结构信息,并且假定E(utu't)=Ik。将式(3)写成滞后算子的形式:A*(L)yt=ut(4)其中A*(L)=A0-A1L-A2L2-ApLp。如果矩阵多项式A*(L)可逆,则式(3)可以写成:yt=D(L)ut(5)其中D(L)=A*(L)-1=D0+D1L+D2L2+…;D0=A-10。因此由式(3)和式(5)可以得到:D(L)ut=C(L)εt(6)其对于任意的t都是成立的,该式就是SVAR模型的经典模式。文章通过eviews5.0得到相应滞后阶数判断见表5。依据LR,FPE,AIC,SC,HQ准则滞后阶数均为4阶(*为选择标准),将SAVR滞后阶数定义为4阶。SAVR模型估计结果显示系数均通过1%水平显著性检验,并且通过AR特征根检验,模型稳定且高度有效,说明ZZHPTREND和GZHPTREND彼此互相影响,相应的滞后效应和当期效应不可忽视,SVAR模型的有效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契机。

(四)脉冲响应

函数脉冲响应函数能够刻画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者是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它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并且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项是如何通过模型影响所有其它变量,最终又反馈到本身的过程,通过eviews5.0得到脉冲相应函数结果(见图2)。从脉冲相应函数来看ZZHPTREND和GZHPTREND的发展速度对于互相给予本期一个冲击表现出明显的回应,左上第一个脉冲响应函数显示ZZHPTREND对于自身的一个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持续效应;右上第一个脉冲相应函数显示ZZHPTREND对于GZHPTREND的一个冲击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效应也是持续的;左下第二个脉冲相应函数显示GZHPTREND对于ZZHPTREND的一个冲击显示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1-3期增强,4~6期下降,7~10期又增强,显示出以3期为一个周期的波动持续效应;右下第二个脉冲响应函数显示GZHPTREND对于自身的一个冲击是1-3期促进,并且逐渐增强,第4期以后促进作用下降直到第7期期末为0,由第8期以后为抑制作用,并且负效应持续。证券市场残差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对于证券市场是促进的,这与股市买涨不买跌的情况吻合;而对于宏观经济是抑制的,说明在资金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证券市场的繁荣会减少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宏观经济残差的一个标准差的正冲击对自身是先促进后抑制,原因可能是长期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和技术的改善,使初期的经济政策不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对于证券市场是波动式的促进,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是渐进式地作用于证券市场。

(五)方差分解

为了更直观具体地研究SVAR模型的动态特征,再利用方差分解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信息相关的组成部分(几个变量就分解为几个相关联的组成部分),从而了解各信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重要性。通过eviews5.0得到的方差结果显示GZHPTREND的一个结构冲击对于ZZHPTREND的贡献度达到88%左右,并且于第2期以后基本稳定;GZHPTREND对于自身的贡献度由40%逐渐下降,也于第2期以后基本稳定,与脉冲响应函数得到的结果保持一致。

四、结论

通过对名义GDP发展速度和上证指数发展速度的实证分析,考虑到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两者的周期性和趋势性,使用HP滤波剔除两者周期性的影响,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都得到证实,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滞后影响以及当期影响也予以顾及,使用更加贴近实际情况的SAVR模型在更严格的条件下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双向关系,并且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实证说明了宏观经济和证券市场对于当期冲击的反应。文章的结论提供了以下几点启示:

(1)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和我国证券市场之间的长期趋势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虽然本文显示的宏观经济对证券市场解释百分比不是很高,原因之一是由于我国的宏观经济构成不仅仅是上市公司经济,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因素较多,而证券市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其次是因为我国证券市场机制处在初级阶段,相应的机制还不完善,传导效应不能完全体现。

(2)宏观经济发展速度与证券市场发展速度互为因果关系,表明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能够保证证券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反过来繁荣有秩序的证券市场能为宏观经济增长注入动力。

(3)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和证券市场的周期性并不是一致的,这从HP滤波结果就可以看出,因此在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对两者周期性差异引起的政策错位效应予以关注。

(4)短期证券市场的波动是经济偶然性波动的预期,两者之间的滞后期效应与当期效应相互影响,这也为我国宏观调控经济和证券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5

引言

证券市场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场所,同时也为企业筹集资金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但近年来频发的股灾等事件也暴露出我国证券市场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就我国证券市场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Nar神经网络模型对中国证券市场的不规律性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归纳提出促进我国证券市场长远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现状综述

在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学者主要针对证券市场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刘世锦(1998)指出,证券市场应当通过市场导向使资金重点流向优势企业[1]。

有学者针对中国加入WTO后面对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证券市场面临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了研究。骆效生、彭泽军(2002)指出,我国应采取强化对证券市场的监督、资本市场的进入市场化等措施应对国际化竞争[2]。丁孟春、李泓欣(2002)认为,我国证券市场要尽快融入国际资本市场配置全球资源,同时健全监管体系[3]。

也有学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问题进行了研究。任启龙(2004)指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监管理念落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证券市场监管机构单一化的问题[4]。刘宁、刘安华(2003)指出,我国应当完善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动态跟踪监管[5]。

针对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冯晓京(2011)指出,我国应当完善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6]。李慧、郑权(2016)指出,我国应该推动投资品种多元化,优化上市企业的治理体制[7]。

二、中国证券市场现存问题

首先,我国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走势关联不紧密。当宏观经济运行良好时股市可能下跌,宏观经济不景气时股市仍可能上涨,中国证券市场的趋势性不明显。其次,我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绝大部分为国有企业,缺乏市场精神。从投资者角度,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以散户为主,投机色彩浓厚。从监管角度,我国对证券市场的调控力度较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证券市场的稳定,但也违背了市场规律。从信息披露角度,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企业虚报信息和内幕信息现象时有出现。

三、证券市场不规律性的实证检验――基于Nar神经网络模型

股票或期货每一次成交都会生成一个 Tick 数据。笔者搜集了期货市场2016年5月到2016年7 月IF,AU,RU,A,M,Y,P,SR,RO,F,ER等品种的Tick价格,通过构建Nar神经网络模型,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若预测效果良好,则证明中国证券市场规律性与趋势性良好,?m宜投资者投资;若预测效果较差,则证明中国证券市场无明显趋势性。

(一)Nar神经网络模型概述

一个典型的Nar神经网络主要由输入层、隐层和输出层及输入延时函数构成,可表示为:

Y(t)=f(y(t-1),y(t-2),…y(t-d))

式中,d为延时阶数,f(.)为神经网络模型。从式中可看出,y(t)由y(t-1),y(t-2),…,y(t-d)所决定,可表明事物发展的延续性。用过去几期的值推断当期的值。Nar模型的预测方法采用递归预测法,这种预测方法的主旨就是对1步向前预测值的循环使用。

2.数据选取与预处理

由于最新价就是期货的成交现价,是交易中最新的一个成交价,而主力合约是持仓量最大的合约,一般情况下,持仓量最大的合约的成交量也是最大的。因为它是市场上最活跃的合约,也是最容易成交的合约,所以投机者基本上都在参与这个合约。故选取2015年8月份的IF(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主力合约的最新价数据,利用默认阈值去噪处理的数据,采用Nar神经网络预测出未来60分钟IF期货价格,选取代表性的时间点(第1,5,15,30,60分钟)的预测值整理为下表1:

将预测部分的数据与历史真实数据绘制在一张图中,如图1所示。由于预测时间仅为60分钟,相对于使用的1个月历史数据来说非常短,为便于观察将其放大绘图得到图1。

由图1可知,预测曲线呈持续的单一的下降趋势,与真实期货市场的曲线走势相差甚远。由此可见,虽然使用了一个月的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仍无法实现对价格走势的有效模拟和预测。

四、对中国证券市场无法有效预测的解释

当历史数据无法起到预测效果时,一般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为强有效市场,所有信息一旦出现即立刻发挥充分作用并体现在价格走势上,因此投资者无法使用历史数据进行预测;第二种情况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价格无法充分反映市场规律。

中国证券市场属于第二种情况。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够完善,价格走势无规律可循,无法充分反映应有的市场规律,市场价格扭曲,因此也就无法进行预测。

五、中国证券市场改善方向建议

1.从宏观层面上,应当明晰证券市场的定位与作用,使其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成为投资场所而不是投机场所,加强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2.在中观层面上,继续深化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尽量减少行政干预。坚持以市场调控为主、宏观干预为辅。过多的行政干预措施虽然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对证券市场的保护作用,但往往事与愿违,同时会出现保护“低效率”的情况,大大减慢了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进程,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扭曲了市场价格。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机构投资者行为;证券市场;平衡

所谓机构投资者,即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投资基金以及银行等,是中国证券市场中重要的投资类型之一,也是中国证券市场中最主要的投资力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于1997年11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拉开了发展和培育机构投资者的帷幕。国际清算银行在1998年的年报中也曾指出,机构投资者行为必将成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需要重点予以考虑。由此可见,分析和研究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对证券市场平衡的影响,对稳定证券市场的发展,降低证券市场的风险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规模也随之增大,机构投资者在国内市场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其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流动性偏好

机构投资者一般具有较为雄厚的资金实力,并且机构投资者具有持股比例大,投资规模大等特点。然而机构投资者大多比较重视如股票、基金等的流动性,流通股本及总市值大的股票也极易受到机构投资者的偏爱。在买入或卖出股票的过程中,机构投资者若从市面上得知市值大的股票等,便会大量买入,以便增加基金份额,一旦爆发金融危机,或者企业破产等,机构投资者便会大量卖出股票,以便趋利避害。这种大规模的股票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增大,增加金融交易的风险性,给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羊群效应

羊群行为,即群众心理,社会压力等。最早出现在股票投资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盲目从众,致使在某段时间内买卖相同的股票,这也是所谓的“羊群效应”,在机构投资者中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若某一机构投资者对某种特定的金融资产采取交易策略,而其他机构投资者在对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竞相效仿,采取同样的交易策略,即形成“羊群效应”。总之“,羊群效应”是由个人理导致的集体的非理的一种非线性机制。

3、短视行为

短视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当前,尽管我国资本市场中的机构投资者一直将长远的利益发展目标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式,但一旦出现短期的获利行为,部分机构投资者便会强调短期的经营成果而放弃长期的投资行为,并在原有投资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投资方式和投资工具等。更有甚者会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控制某一市场,扰乱整个证券市场的秩序,这种行为即短视行为,它能够在短期内使机构投资者获取一定的利益,但这种投资行为具有非理性化,盲目以眼前的利益为目的而忽视长远利益必然会加剧证券市场的动荡,给机构投资者以及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二、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证券市场在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市场的平衡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的平衡,即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和稳定性,其具体分析如下。

1、波动性趋势分析

波动性是综合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指标之一。随着我国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上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也随之增加。如我国资本市场基金,目前我国部分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比例均高于其他市场基金,并且与上证指数基本趋于一致。由此可见,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与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紧密相关,股票涨跌、股价指数、股价振幅指标或总体收益率等机构投资者行为均有可能反映出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总之,证券市场波动性过大不仅会给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带来一定的损失,扰乱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2、稳定性趋势分析

稳定性即股票市场价格趋于理性化的波动状态,是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相对于波动性而言的一个重要现象,也可称为正常波动行为。与证券市场价格的波动性相似的是,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同样与机构投资者行为具有密切的关系。股票价格正常波动是证券市场得以发展的基础,对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由此可见,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乎证券市场的生死存亡,股票价格正常波动不仅能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利益保障,使证券市场的秩序得以规范化,还能避免金融市场动荡的发生,更好的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证券市场平衡的影响

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投资主体,其投资行为对证券市场的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影响

第一,有利于改善证券市场结构,推动证券市场发展。机构投资者作为金融市场中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其投资行为受许多方面的监管,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规范性。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理性化的机构投资行为不仅能够改善证券市场结构,保障证券交易安全,还有利于保证证券交易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推动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第二,有利于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扩大证券市场容量。机构投资者作为证券市场的主体,通过专家理财和规模效应,进一步吸引部分潜在投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并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集中经营。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证券市场资金的供给渠道,降低证券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还有利于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促进证券市场的活跃和市场容量的扩大,为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第三,有助于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国际化程度也相对较低,极易致使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加大。但伴随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深入发展,我国为顺应客观形势需要,相继推出适应市场并且相对成熟的基金品种,即允许国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QFII和允许本地投资者向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机制QDII。这一投资行为不仅有利于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提高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还能够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2、不利影响

首先,机构投资者的流动性压力不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由于机构投资者本身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无论是在金额方面还是数量方面都远远大于个人投资者,因而证券市场的价格极易受到交易变化的影响。如果近期股票市场形势大好,机构投资者势必会大量购入股票以增加基金份额,若遇到证券市场萧条或金融危机等状况,那么机构投资者便会大量抛售股票。这种大量购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大大降低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机构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性。羊群行为是证券市场中的一种特殊的非理,是投资者在对信息环境不确定、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而盲目效仿他人决策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到的投资主体较广泛,因而极易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当某一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策略被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效仿时,则很可能会造成特定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变动。如市场出现重大利好消息,大多数机构投资追随者便会跟风购入大量股票,而一旦市场不景气,便又会大量抛售股票,这种盲目的投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证券市场金融工具的价格非正常地骤涨骤跌,证券市场的波动性加剧,证券市场的秩序陷入混乱局面,不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最后,机构投资者的短视行为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在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均以投资盈利为目的,机构投资者亦然。机构投资者虽然将长期的投资策略作为主要的投资经营方式,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旧以获利为主要目的,一旦市场上出现短期获利的投资行为,机构投资者便会将以往长期的投资理念抛之脑后,向短期的经营成果迈进,不断改变投资方式和投资工具。这种短期性的投资方式或许会为机构投资者短期的投资带来盈利,但并不能为长期盈利提供保障。严重的操纵市场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甚至会扰乱证券市场的秩序,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不利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综上所述,机构投资者行为是证券市场的指向标,证券市场的稳定与否取决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理性化的机构投资者行为会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非理性化的机构投资者行为则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性,阻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证券市场应充分重视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引导多元化、高实力的机构投资者队伍进入证券市场,以便更好地规范证券市场秩序,保障证券市场利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晓洁、丹、王安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差异分析[J].调研世界,2015(9).

[2]许年行、于上尧、伊志宏: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与股价崩盘风险[J].管理世界,2013(7).

[3]冯菀蕙: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

[4]彭聪、彭丁: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国内外研究概览[J].财会月刊,2012(33).

[5]王爱轻:机构投资者行为对股票市场影响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4(8).

[6]宋晓萍:机构投资者对我国证券市场稳定的影响研究[J].上海金融,2013(8).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7

[关键词]证券公司 专业化 核心竞争力

国外投资银行的发展对我们有借鉴作用,国内证券公司的专业化将主要体现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专业化人才两个方面,由此形成的专业化就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现有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主要与证券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实际受到了不成熟的市场环境的制约。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深入,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证券公司将顺应国际投行的发展趋势,步入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轨道。

一、专业化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分业经营的政策环境下,证券公司承担着资本市场的资产证券化、证券市场化、实现资本高效配置的重要职能。作为证券市场中介者和组织者,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因此,在市场定位上证券公司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国内金融机构在分业经营的业务框架下业务呈现相互交叉趋势,尤其是商业银行在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相关业务领域的渗入,一定程度上开始模糊证券公司的专业化能力、弱化了证券公司的竞争优势。究竟什么才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的专业化体现在什么地方?这是当前证券公司制定竞争发展战略必须深刻反思的问题。

证券公司的专业化将主要体现在专业化服务能力和专业化人才两个方面,而基于专业化人才形成的专业服务能力就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考虑到国内证券公司现有的业务操作范围,国内证券公司的专业化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客户特点和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风险收益工具或解决方案,由于证券公司客户具有职业化和个性化程度较高的特点,所具备的风险偏好程度较高,相应地要求证券公司具有专业化的高水平风险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以资本为纽带和动力,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私募融资等“加工”企业,注入证券公司自身的智慧和服务,辅助企业实现和提升自身价值。

二、证券公司的专业化服务现状及原因分析

过去,在中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下,证券公司普遍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各项传统业务高速增长,证券公司的定位是以证券经纪和证券承销为主营业务的传统金融中介,仅满足于提供通道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普遍不高、业务同质化现象明显、行业形象不突出等局限性已经开始制约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对证券公司定位的再认识迫在眉睫。

从证券公司现有的业务分析,证券公司专业化水平较低的服务现状,与证券行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专业化水平实际受到了不成熟的市场环境的制约。

首先,我国证券行业仍属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证券公司的专业化正在初步形成。目前证券公司与客户的关系还只是简单的关系或提供顾问业务,不能直接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也很少能够在企业的发展潜质方面做出深刻的分析,因此,证券公司核心的专业化能力没能得到体现,这与证券公司起步时间较晚有关;另一方面金融从严管制的存在使得市场理念、产品、工具、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受到了限制,证券公司的业务范围太窄,业务趋同化现象严重。

其次,我国证券市场是一个高度管制的市场,证券业是实行执照管理、受国家专项保护的行业,这是证券业面临的基本市场环境。有形行业壁垒的形成导致行业竞争不够充分,专业化服务没有必然充分的内因动力而没能形成证券公司竞争的核心因素。资本实力和行政分割成为决定市场份额的首要因素,行业竞争不充分导致了行业竞争力低下的后果。

再次,证券公司缺乏专业的人才群体和专业的业务经验,使得证券公司专业化服务不能得以充分实现。国际大投行都拥有许多杰出的投资银行专家,正是投行成功的关键。我国证券公司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相关人才储备很少,更缺乏实际的业务经验。投行专业人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项目的争取,在项目过程中也只负责方案的细化和材料制作,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

三、打造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专业化服务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深入,我国证券市场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证券公司将顺应国际投行的发展趋势,步入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的轨道。外部资本市场大环境的逐步改善大势所趋,从而为证券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完善的制度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

1、创新策略

证券公司是以专业技能来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行业,从国际投行的发展历史看,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改变盈利模式、提高竞争能力、提升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客户管理创新,在现代金融市场上,证券公司是沟通企业和投资者通往资本市场的桥梁,客户是证券公司服务的基石。

2、人才策略

人才优势是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取得的关键因素。纵观全球大型投资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把员工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员工培训的内容除了包括相关理论、业务、技能、市场等外还包括了道德的培训,培养出了一大批金融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他们有着丰富的企业运作的经营管理理念;有着丰富的金融证券知识;能利用行业中新知识、新手段、新概念为企业提供高度专业化的策略;能充分理解和熟练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操作技术推动企业发展;能协调各种社会资源并具备良好的社会信用的优秀人才。

3、差异化策略

证券公司长期以来处于低水平、恶性竞争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业务同质化、缺乏差别服务与特色服务。面对市场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带来的冲击,券商的高利润时代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转型和更加激烈的专业化竞争。证券公司必须摆脱以前“跑马圈地”的思维定式,实施以差异化服务为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业务发展模式。

因此,我国的证券公司应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服务特色、研究水平、区位优势等综合素质及目前市场的竞争状况,培养其核心业务,实施差别服务与特色服务,在市场细分中明确自己的业务特色和市场定位,在适应行业规范发展的新机制前提下转变业务模式,通过独特的经营特色,实现创新发展,打造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各自的业务领域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差异化战略来塑造自身品牌特色,在差异化的基础上以专业化服务取胜。

四、对南京证券发展路径的思考

南京证券自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健、规范的经营作风,连续19年盈利的业绩在业界赢得了口碑,这既是公司的立身之本与生存基础,也是公司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南京证券业务发展的思路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以创新服务为核心,以创新来提供专业化服务。在业务发展模式上,考虑到自身综合实力和资本规模,优先选择专业化业务发展模式,以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的竞争理念为出发点,选择能够发挥公司资源的某一个或者有限的几个业务领域建立核心竞争力,以此作为实现特色化和专业化的基础,重点突破,追求小而精和小而特,以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

在传统业务方面,随着证券市场参与者的不断成熟,大众投资热情的觉醒和机构投资者的涌现,对证券行业的服务提出了更专业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南京证券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传统的经纪业务向全面的理财顾问式业务转移,逐步实现由通道模式向服务模式的转变,建立客户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在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和覆盖范围等一系列方面能够提供有力支持;投行业务可以挖掘自身优势项目,考虑到南京证券的大股东具有国资背景,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南京市企业债、公司债、可转债等债券承销商获得先机,股票承销上则可专注于中小企业板,伴随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将为投行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些新的投行业务正逐步向我们走来,财务顾问、收购兼并、资产重组、投资咨询以及风险投资业务等都将会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对具有国资背景的南京证券而言,是其投行业务发展的又一大好机遇。南京证券作为创新类券商,在业务创新开展方面,必须仔细分析研究创新业务品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参与,不但要设法抓住机会、改善盈利模式,而且要全力管控高杠杆、高风险的同时争取获取最大的收益。

(本文作者系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参考文献:

[1] 郑雨,关于发展中国投资银行业的几点思考,《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8期

[2] 袁成、陆雄文、刘娅,中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创新战略,《研究与发展管理》,2005年第2期

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篇8

第一个观点是:从短期来看,经纪业务所受的间接冲击大于直接冲击;内部冲击大于外部冲击。

尽管中国与美国及欧盟谈判的具体条款尚未公布,但从一些非官方的渠道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入关并没有涉及多少证券市场的开放性问题,对于外资券商以何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而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和一些限定性条款来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境外券商与我们真刀真枪地过招尚有待时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事实上,我们应该已经感受到加入WTO产生的间接冲击。大家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最近证监会周小川主席的讲话,他强调:"下一步,凡是市场能够起正常作用,能够解决的,就要让市场来决定。"这意味着我们的监管方式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我想这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管理层的调控水平、管理艺术在提高,另一方面,与中国加入WTO有关,因为加入WTO,就等于融入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格局之中,这首先要求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则。我们这个行业是在政府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政府不仅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同时还允许券商赚取保证金利差,看行情不好,还时不时地来点救市政策,近十年了,证券商真正难过的时候恐怕只有94年和95年,不过即便如此,咱们福建的券商也还是保本经营,略有盈余吧。多年来,大家每年都在叫经纪业务利润的平均化时代已经来临,可是至今大家还有超额利润可赚。但最近情况确实在变化:券商增资扩股条件的放松,证券营业网点增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取消对基金新股配售方面的优惠都说明,监管的方式在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对此尽管有人欢喜有人忧,但市场经济并不全是帕累托最优,所谓的双赢也好,多赢也罢,都是理想状态,市场的这种变化对经纪业务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福建的券商,过去网点少,大家的日子都比较滋润,现在一个个大券商都要来设点,压力很快就来了,应该说,出现这种情况既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同时不能否认这是入关产生的间接冲击。

另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入关冲击最大的可能就是银行业和保险业,而这几年来,银行和保险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资产质量不佳,机构庞大,竞争又激烈,本来有块证券业务,由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也给分出去了,现在又加入了WTO,与金融百货公司式的国外金融机构正面交锋,可以说是有点雪上加霜。与此同时,我们证券行业还有那么高的利润,不论从提高综合业务竞争实力的角度,还是从提高收益水平的角度,银行业、保险业都有进入证券市场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这几年银行业没少在证券行业动脑筋,从银证联网到资金的就地清算,从存折炒股到代客理财、申购新股,以及保险公司最近推出的可分红的保单,可以说是有点步步紧逼,相反,证券业则显得有些被动,明显缺乏银行、保险公司的进取精神。现在中国入关在即,银行业、保险业要求合业经营的压力更大了,而从国际上看,合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所以说,在没有对境外券商开放经纪业务前,先向国内的银行开放这项业务,是完全可能的。

另外,来自IT行业的压力也不能小视,由于受到E*TRADE模式的启发,很多IT公司都想在证券电子商务这块领地分一杯羹,而证券商对IT公司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现在IT界就差不能在交易所购买席位,直接接受委托了,前不久证监会出台网上证券委托管理办法,反应最为强烈的就是IT公司。如果中国WTO,能不能阻止向E*TRADE这样的网上券商,如果不能阻止,在他们进来之前,会不会先给国内的IT企业开个口,这都相当难说。

因此,中国加入WTO,对券商经纪业务而言,更大的压力来自我们国内,而非境外券商的直接冲击。

我这里想阐述的第二个观点是:我们与境外券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机制和观念上。

诚然,我们与境外券商的差距是多方面的,如境外券商的规模远远大于我们,就如大家经常举例说:我们全中国的券商加在一起还不如美林证券一个大,还有在服务手段上和服务品种差距也是明显的。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差距都不是主要的,特别是在证券电子商务时代,整个世界都在进行重新洗牌,在对电子商务这一潮流的把握过程中,我们并没有比国外落后多少,闽发证券97年就开始了网上交易,比美林证券早了整整两年。大家知道:在电子商务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因此,大并不可怕。另外,服务手段与服务方式结合在一起在电子商务时代只不过是一种商业模型,这种模型往往是可复制的。事实上,我们真正难以克隆的是境外券商的机制和观念。国外证券公司不少已是百年老店,在这么多年里,他们之所以能存活下来,且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焕发生机,靠得是什么,我想更多地是其良好的机制和求新求变的观念,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些国外大券商往往都是上市公司,有科学的决策机制,有精业、敬业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有高度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及商业道德标准的员工和客户群;他们为进入一个长期看好的市场,可以连续投资十年而不求回报,他们为了企业的发展,可以在企业发展的全盛时期被别人合并。与这些百年老店相比,中国的券商还很不很成熟,我想这与我们的经历有关,相对而言,中国的证券商功力还浅,我们很多券商不仅在机制上还难以摆脱国企的传统体制,在观念上,我们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甚至有些急功近利。这一点上,不仅券商本身短视,我们的地方政府也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比如说,眼下正是券商合并的大好时机,可券商的重组基本上都是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在本辖区内进行,跨省市的合并,一到地方政府那里就容易卡壳,原因是各个省都想搞综合类券商,如果这样搞,大家的规模都上不去,单靠自身的发展,中国永远也出现不了超级券商,到头来,很可能象中国的饮料市场和洗涤用品市场一样,将市场拱手相让。

从改革开放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我觉得境外券商的如果进入中国市场后,很可能以合资的形式为主,因为合资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占领市场。同时,境外券商一般会选择收入水平、文化水平和投资意识都比较高的沿海地区高端个人客户和大的机构客户为突破口,这是他们的强项。

我们现在可能有一种误区,以为我们已有自己的客户群,并了解他们,可以接受外资的挑战,其实上未必如此,事实上,老外有时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客户,他们在进入一个市场时,往往都进行深入、细致的而且很长时间的市场调查研究,制订好营销策略,并随时进行调整,他们不仅能够了解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还了解哪些是他们能够提供,而我们不能提供的,并依靠这些优势,树立客户的认同度并据此留住客户。反观我们现有的营业部,随便走一个经理,就可以带走一批客户,客户对企业的认同远远低于对员工的认同,这正是中国企业的不足之处。

我想,如果不在观念和机制上进行改变,将来我们很被动。因此,我将阐述我的第三个观点:证券业一定看准趋势,要顺势而为。

证券经纪业务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我想有四个趋势,一是合业的趋势,二是国际化的趋势,三是电子商务化趋势,四是大型化、集团化、股份化趋势。

看准趋势固然重要,把握趋势,顺势而为更重要。对于中国证券业来说,现在就应有所准备:

第一、要作好合业经营的准备,现阶段,由于<证券法>实施尚不足一年,真正合业还有待时日,但舆论导向已经开始了。证券公司可以选择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大的投资公司、大的机构投资者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开展业务创新,如综合理财服务等,到条件成熟时,还可以互相参股。

第二、要与国际接轨,证券公司应多走出去,向国外券商学习,有条件的券商可以先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必要时,与外商合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调整现有的人员结构。这几年来,券商在吸引人才上可以说大赢家,一些大券商的博士可能比一个大学还多,但是现在券商的人才结构还是比较单一的,多为经济学出身在,而随着证券电子商务化及客户服务的深化,我们更需要懂证券、懂营销,有IT背景,精通法律和客户心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经纪业务新的营销方式,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要知道,券商开网站并不难,难的是把握电子商务的精髓。

第四、券商要改变观念,要主动出击,寻找战略投资者,通过联合重组,最终走上市的道路。这一方面可以将券商搞大,与外商竞争,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券商的经营机制,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并可以通过员工持股或股权奖励的方式,留住自己的人才,因为只有留人才,才能留住客户。

上一篇:绿色规划设计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国际商务专业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