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27 17:21:35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1

高职《电路》课程教学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一、引言

借鉴国内外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力争做到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实训课项目相结合、相渗透,采取“强化基础、服务后续课程、注重应用和实践、融电路理论知识到电路实践操作技能之中”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手段、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设计落实,并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高效、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较为成熟的课程教学模式,于2011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电路》是电气类、电子类、机电类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关联的后续课程多,与实训项目、考电工证、生产实践紧密相关,涉及面广,学科作用大。主要基础课程为《应用数学》《物理》,后续课程有《电机学》《电子技术》《电气设备》《继电保护》《电气检修实训》等。

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基础能力,掌握电工的技术通识和通用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习理论知识与培养实践技能并重,并养成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科学分析、安全第一等职业素养,所培养的目标人才为现场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

三、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1)具备对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包括非正弦交流电路和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

(2)具备将实际电路抽象为电路模型的能力,以及电气识图和仪器、设备选型能力,能根据电气图连接实际电路并实现其功能的能力。

(3)具备对电气设备和实际电路进行测试的能力,并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判断、排故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电路知识;具备岗位所需的电气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的电工基础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电路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编写出版配套的教学改革教材

编写配套的《电路基础》教材,2010年7月由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该教材在理论上以“适度、够用”为原则,不刻意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着重概念的阐述,把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同时加大电路理论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建立概念、掌握方法、联系实际。每章由学习目标、教学内容、小结和习题构成;每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自测题,让学生及时思考、巩固和考核,达到讲、练紧密结合。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该教材对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根本目标。邀请电力企业的技术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构建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即企业的认识实习《电路基础》理论课电工工艺实训电能计量、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实训“维修电工”“进网电工”考证。

利用学校的仿真设备,尤其是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安排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教师结合设备、现场进行教学,学生在这种现场讲解、工学交替的教学中,认识到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是如何相结合的,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理解各仪器、生产设备的工作原理,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更加促进了学习热情。

改进、完善电工实验室,除开设验证性实验外,还增加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将“电工工艺”“电力拖动”“电气设备控制”等实训项目纳入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范畴,将“维修电工”“进网电工”鉴定项目引入实训课程体系,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考证的通过率。

六、教学内容和方法

1.教学理念

侧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定理和基本分析计算方法的理解及应用,略去过深、过严谨内容,淡化抽象的逻辑推理、数学推导和理论演绎,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方法的应用上。

尽量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电路知识,如讲授功率因数概念时,介绍相应的在工程上的应用,并带学生参观无功补偿的实际装置;学习三相电路时,结合校内各教学楼、实验楼和实训中心的用电情况,介绍三相电源及负载的连接方法。

合理选择实验、实训和实习内容,既考虑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又考虑相关知识向课外延伸及拓展,开拓视野,为今后的职业岗位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

(1)理论部分。掌握电流、电压、功率的物理概念,熟练掌握基尔霍夫定律,掌握直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掌握电磁感应原理及储能元件电感、电容的特点、电路描述,掌握三种功率的意义及计算,掌握分析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法及相量图,并对电路进行分析计算;掌握三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特征,并能分析计算简单的三相电路。

了解谐波分析法,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和电压有效值、平均值及平均功率的意义和求解。掌握简单的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计算方法。

了解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再针对具体专业选取后续课程所需的知识进行教学,掌握与实践、实训、考证相关的理论知识。

(2)电工实验,自编《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教材,精选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探索性实验,指导学生在电工实验室设计、操作,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操作技能和创新精神。

(3)电工实训:①电工工艺基础,安全用电,常用电工仪表、电工工具、电工材料、低压电器。②基础技能训练,电工识图,导线连接,紧急救护,外线基础技能。③应用性技能训练,电能表安装操作,星三角降压启动控制电路安装。④综合性技能训练,电力拖动、低压电气控制、综合低压配线安装调试。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2

探讨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的优化,实践环节的加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强调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合理定位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统筹优化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的总体计划实施方案,是各高校组织、管理和监督人才培养过程的文本依据。目前,我校作为我国唯一一所民航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将航空宇航科学技术与交通运输工程两大学科叉融合的高等学府,以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使命,确立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更好地实现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再修订,从而构建更加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知识结构体系。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我校民航特有专业的优势,通过对国内外其他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体系的对比,优化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正确处理好培养方案的继承与创新,汲取老版培养方案的优点,改进其不足,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

1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是了解本专业的入口。

1.1培养目标。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鲜明的民航特色,主要在机务维修的理论与工程特别是机载电子设备与系统维护、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先进维修理论与方法、智能故障诊断、维修计划优化与维修管理等方面从事生产、教学(培训)与研发工作。本专业培养适应民航机务发展、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富于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及基本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工程管理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在相关领域跟踪、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新性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兼顾非民航相关领域人才需求,逐步建成民航机务工程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基地。

1.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具有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与研究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2.1知识结构要求。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社会服务意识与责任感,熟知必要的经济管理知识,;系统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基本技能和学习方法,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飞机电子系统及维修、计算机应用,并掌握一定的民航维修管理和适航管理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

1.2.2能力结构要求。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信息收集与综合处理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开展机务维护工作的实际操作能力,具有飞机故障诊断和排故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电子类技术开发和系统集成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并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主动跟踪民航科学技术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

2优化课程体系

2.1体现“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分三个类型,即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其中,公共基础平台是指保证学科大类下各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学科基础平台是指保证本专业学生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专业基础平台是指本专业特定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素质水平的课程总和。通过三类课程综合的学习,可认为基本满足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要求。“模块”是指为达到本专业下某一应用领域“做事”所需的完整知识结构,本着柔性专业方向的原则,将部分专业课程按方向组成模块,即方向成组课,学生只能按方向成组选学其中一个模块。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为航空电子,学生通过修读“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达到“合格”的基础要求,再修本方向的专业课程应当能够达到专业方向的要求。

2.2课程设置及相关比例要求。课程设置中包括主要基础课和学科主干课,其中主要基础课由学校负责规定,学科主干课由本专业负责规定,数量约10门左右。主干课程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线性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导航原理与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自动飞行控制系统等。本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实践环节尤为重要。本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微机应用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认识实习在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集中安排,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典型机构和机械加工以及飞机结构与典型飞机系统有初步的了解和整体概念的了解。金工实习也在第三学期集中安排,使学生对基本切削加工工艺有初步的了解,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概念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微机应用实习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微机及微机操作语言工具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工具。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对维修技术基础有较为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线路标准施工工艺和应用飞机维修文件。飞机电子系统实习需熟练掌握飞机电子系统的拆装、分解、校验、测试和运行以及CBT系统应用。毕业设计使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本专业基础知识,独立完成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设计任务,包括为完成此任务而进行的资料检索和利用,以及准确的科技语言的阐述。结束语本文探讨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符合当下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进一步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具有重要意义,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波,高秀娥,胡玲艳等.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与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6(3).

[2]张淑梅.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学研究,2006,29(3):218-219.

[3]王素玉,于涛,孟祥豹.关于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1(8):28-30.

[4]张宏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与实践———对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1):66-69.

[5]李惟卫,杜雄,韩力等.电气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1):1-4.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3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气装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1-0160-02

一、引言

平顶山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所属的电气工程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该专业多年来服务于平顶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紧紧围绕平顶山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2013年,平顶山学院下发了《关于学科专业群的建设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建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电气信息类专业群的发展目标定位:建设服务于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富有地方特色的、优势突出的应用型专业群;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平顶山,面向河南,对接智能电力设备行业产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014年,学校将电气信息类专业群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3个专业列入首批转型试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负责培养智能电力装备的本体及硬件设计开发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气装备方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课程体系的开设是培养人才的基础。目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都是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来展开的,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全面掌握学科领域知识,忽视知识的实用性,整个课程体系学术性很强,技能性缺乏。课程设置几届甚至更长时间都固定不变,没有结合当今科技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只满足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很少,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技能训练模式。虽然有毕业实习、金工实习、电工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课程设计,但持续学习时间短,学生未能真正深入进去,专业见习更是走马观花,学生纯粹是看热闹,没有任何实质性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帮助有限。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这种课程体系无法应对新形势的挑战。

为满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平顶山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开展多维调研与深度探究,积极构建电气装备方向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构建电气装备方向课程新体系

通过到国内知名高校和平顶山地区的电力装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以及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到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的要求,从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电气装备方向的新的课程体系。

1.构建理论课程新体系。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理论教学环节设置了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通识必修课。通识必修课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设置的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体育。学生通过通识必修课的学习,获得必要的价值分析、探究方式与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课程的设置是针对电气信息类专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使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的知识。设置的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3)专业必修课。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立了“电气装备”和“电气控制”两个专业方向,专业必修课是这两个方向必修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技术和能力,使学生系统掌握电气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设置的课程有: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及PLC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ATLAB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自动检测技术、专业英语。(4)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是针对专业方向的需要安排的课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课程的前后逻辑关系,按照“有用、可用、管用”的原则,根据“电气装备”方向的特点,精心设置了“电气装备”方向的课程:电气CAD基础、机械设计基础、高电压技术、电器学、高压电器、电气装备的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电器、电气新技术讲座。学生必须完整修完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可作为个性课程选修。另外,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电气新技术讲座,聘请企业教授级高工、知名大学教授开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2.构建实践课程新体系。据行业和企业专家的要求,结合专业群内现有人才培养资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装备方向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学校培养,注重人文,强化基础,着重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实学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第4年进入合作企业,以企业为主,开展校企联动的工程实践教育,参与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工程项目的基本流程、过程管理及业务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为此,在实践课程新体系中,设置了独立实验课、集中实践课、第二课堂。(1)独立实验课。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尽可能模拟电气工作的现实环境,在实验中分配给学生一定的工作任务,学生得以找到宝贵的机会将所学知识提前应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达到真正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目的。设置的独立实验课程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分析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其中,电路分析实验、电机学实验、电器学实验等利用项目来进行教学,寻求的是以学生在课题和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来自主形成电气专业知识体系,综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的态度等。(2)集中实践课。包括校内集中实践和企业实践两部分。校内集中实践强化基于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训练,设置的环节有:军训、金工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测量实训、电机控制实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力电子课程设计、电力工程课程设计、PLC课程设计。企业实践,包括企业认知实习、企业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3个环节。①企业认知实习。这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产品开发与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以《电力工程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供配电系统的结构及运行的基本知识,为达到上述要求,首先带领学生到几家不同企业进行参观,了解供配电系统的线路及设备,让学生总结各企业供配电网络的特点,然后回到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学校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后,再到企业去参观实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改进。②企业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生产实际知识及本专业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验证、巩固和丰富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参加企业技术培训、担任技术员助理、施工员助理、项目经理助理等。在上述多个岗位中,每个学生侧重1个岗位,实际工作不少于2~3个月,以保证学生对相关岗位有足够的认识和感受,能够了解其中的精髓。③毕业设计。采用校内指导教师作为主导师、企业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作副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主要解决企业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提前熟悉工程环境,为培养适合企业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3)第二课堂。学生在大二、大三时通过进一步培训就可以参加AutoCAD绘图竞赛、电机控制竞赛、PLC程序设计竞赛、单片机编程竞赛、MATLAB程序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在暑假、寒假期间,安排一些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企业实习;鼓励学生到我校的供配电实训室和高压智能开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开放实验;请大公司的工程师来做讲座、工程培训,缩短毕业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节省企业培训成本和时间。第二课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还可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团队合作意识。

三、结束语

课程体系的构建只是专业群建设的开端,该课程体系的顺利实施还要依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推动下,实践教学平台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已初具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院电气装备方向将会对平顶山乃至全国的电力装备行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伯鸿,李国宁,等.构建铁路特色专业课程新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3,(4):218-219.

[2]刘顺新,黄文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选修[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85-186.

[3]李继凯.“大工程观”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5):121-123.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4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应用型能力培养

1引言

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阵地,它们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出发点,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以人为本,使其培养的学生“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针对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型特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应把握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能力[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断涌现,现代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电工行业中工作的科技人员,只具备传统电工理论及其应用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胜任工作。[2]在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电气工程人才是世界各国电气工程教育界关注和积极探索的问题。电气工程的学科结构、研究领域、技术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气工程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内涵也发展演变为强电和弱电结合、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软件和硬件结合、元件和系统结合,要求培养的学生应受到电气工程、电工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与自动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电气工程学科的主要任务是提高电力系统和用电设备的技术含量和运行质量,提高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提高运行效率。弱电知识需要越来越多,强弱电融合是电气工程专业教育的必然趋势。

2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的确立

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的实施将对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产生重大影响,它要求专业定位要贯彻“厚基础、宽专业”的方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覆盖面要满足注册电气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专业课程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的新发展,包括新领域、新技术、新规范;要切实加强工程训练,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然而,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还存在着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不适应的问题,如轻实践、面向工程不够;课程结构设置不够、不合理;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为此需要建立起与注册电气工程师制度相适应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措施

1根据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现在学院有我省首批批准建立的示范性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示范教学中心”,部级创新实验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在理论教学工作中,学院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目前已在大庆龙凤热电厂、大庆油田供电公司、同创集团、农垦通信公司、哈尔滨新中新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19个相对稳定、质量较高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学院与北京科瑞尔斯公司和达内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办学,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

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坚持“强弱电相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运行与研制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点,坚持“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教师与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加强基础、拓宽面向、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的建设思路,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优化课程体系、实施研究型教学、重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推进产学研合作等途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工程能力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设计应着重学生测试、调试、设计和初步的开发能力的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都铺排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学生的工程概念、系统概念和系统设计能力以及进步工程基本素质,培养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重要。课程设计时间一般只有一二周,故课题难度不宜太大,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课题必需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笼盖课程的主要部门,要夸大工程基本素质的培养。学生可以结合个人偏好自行选题,也可以选择教师布置的课题,并对课题进行分析、设计、编程、安装、焊接与调试,终极提交产品和设计讲演。学生们在做课程设计之初,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难度,但通过整个环节,他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主要的收成并不是学会了多少详细的设计计算方法,而是学会了如何着手做事。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给同学们引导方向,借助课程设计的载体帮他们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有机地串起来,只有他们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题目时才协助他们解决,充分体现了“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毕业实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判定出产中的技术题目的能力。通过2~3周的毕业实习,使学生把握发电厂电气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厂出产的各项轨制,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认识电能出产的主要环节,分析电厂电气设备的布置及二次设备(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的配置;学习电厂的事故处理、事故设想和防范措施;了解继电保护屏、中心信号及控制屏的设计、安装、接线、调试;了解电力企业的出产治理和各职能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搜集毕业设计有关资料。

3.实际学习中,做好创新性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探究学习,投入式学习,浸润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自主学习等,处理好“学会”与“会学”的关系。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阶能力培养(问题求解,决策判断,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课程体系的反馈与调整课程体系建立的中心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最终要在社会上检验,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内涵也在逐步变化。因此,在完成内部反馈调控同时要注意外部资源的吸收整合,以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效率,因外资非常丰富,我们要像生物体细胞一样消化吸收和扬弃,从而达到有效利用的效果,在综合需求资源的前提下,进行下一轮课程体系的调整,使之成为真正的、有效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完善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余国政.关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探讨[J].德州学院学报, 2005(10): 57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5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具体思路是:定位建成立足温州、服务浙江、辐射行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立合理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电子设计、电气产品设计和电气工程设计这三方面的能力;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与地方产业、人才培养与专业特色的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具有一定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体现具有“应用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服务地方区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实施方案

1.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能够在电力系统、建筑设计与施工单位、科研机构、电器制造企业等企事业单位与电气工程专业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特别是在电器及其智能化方面能够从事研制开发、应用研究、试验分析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电气工程师。

2.以CDIO培养模式为基础,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的调研,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部门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与企业生产、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和工程环境,结合产业背景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制订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适应职场目标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通过专业评估、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去修正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旨在培养科学基础扎实、个人工程实践能力强、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的电气工程师,以达到质量工程教育的目的。图1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框架。

3.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工程素质训练

本专业紧紧围绕温州市智能电子电器行业技术研究中心、浙江省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电气工程师为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电子设计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电路原理、模拟和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主要基础知识,熟练掌握PROTEL等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具备电子设计基本能力,包括电子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分析和调试,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争取让学生在大二阶段就能完成电路、模电、数电和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利用暑假参加电子竞赛的培训,通过参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学习兴趣。

(2)电气产品设计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工程制图的基本能力,能看懂一般的机械工程图纸,掌握电器学的基本知识,掌握电气产品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电气工程师必须具备的计算、实验、测试、仿真等基本技能,特别是电器智能化方面的设计能力,能熟练运用常用的设计软件(如AUTOCAD等)进行辅助设计与分析。

(3)电气工程设计能力。掌握电气工程领域供配电方面的专业知识,如供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气检测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具备自动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及行业的电气标准,了解机电工程安装与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掌握注册电气工程师(供配电方向)必须具备的电气工程项目设计能力,初步具备项目从立项、招投标、安装施工、监理与验收等一系列的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4)以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意识培养为核心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重实践,把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电子电气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校内实践与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采用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工程技术实践、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通过学生、学校、企业之间的有机结合构建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环节:1)以问题为先导——工程认知环节。[3]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专业见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电子、电气类元件和产品、机电或机械零件,如电阻、电感、电容、晶闸管、继电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动机、凸轮、曲轴以及简单的控制电路等,初步了解课堂上讲解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增加其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以任务为驱动——面向行业的工程实践和创新环节。[3]该环节结合电气工程学科特点,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项目相关联,在电器行业、电气工程设计、电力拖动等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创新。教师以案例的方式给学生布置题目,学生则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组织讨论、设计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另外,通过电子电气产品创新、挑战杯创业大赛、科研项目和毕业设计等多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引进和培养学历职称层次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社会行业知名度高的高级人才,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5.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学生、教师双向信息反馈与评估机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及时反馈人才需求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本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特色

1.专业定位体现地方性

针对浙江省及温州乐清区域经济发展、企业人才需求,就温州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形成鲜明的服务于地方电器行业的专业定位;努力为地方培养、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就地培养。

2.产学研合作

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温州市智能电器重点实验室、省级低压电器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浙江省低压电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优势资源,以重点发展学科、重点实验室、技术开发中心等为依托,加快建设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学科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有机结合;突出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争取在电气工程领域,特别是电器行业中,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创新方面均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6

关键词:电子技术 综合应用 项目课程 开发

如今,电子技术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发展的基础,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本着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目标,进行综合应用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推进了该专业的教学改革。

一、项目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项目课程开发贯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为适应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的改革需要,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的教学改革要求,更新教材内容,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

二、电子技术综合应用项目课程的开发

1.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课程目标

笔者学校根据岗位群的胜任程度、必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制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业务规格,并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综合应用项目课程目标。

(1)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业务规格。具备简单的电气识图能力和电路分析能力;具有较好的焊接技能,掌握嵌入式系统、FPGA、DSP、BGA先进的封装与安装方法;掌握常见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有一定的线路应用设计能力,掌握电子电气自动化控制理论、可编程控制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能运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能正确设计PCB印刷电路图;掌握专门化自动控制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了解行业工作流程,掌握管理标准(如ISO9000、7S等),能解决本专业的一般技术问题,具有一定质量评估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多途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技术交流的能力;取得与本专业工种相关的1~2个中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职业道德等意识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2)制订课程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的一般过程,掌握用Protel软件绘制原理图和PCB图,掌握电子电路的安装调试方法,掌握相关资料的查阅方法和途径(书籍、手册、图书馆、网络),能读懂简单的电子电路,能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正确选用元器件和材料,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根据课程目标,演绎学习领域

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学习领域主要包括输入信号、信号处理电路、控制对象及输出信号三大块内容。其中输入信号有开关信号、温度信号、磁信号灯7个内容;信号处理电路有放大电路、比较电路、延时电路等10个内容;控制对象及输出信号有控制对象、显示对象等4个内容。

3.精心设置项目,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工作任务分析,把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或职业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实训项目课程,设置与现实场景相近的九个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学习项目,包括直流稳压电源项目、多量程直流数字电压表项目、水位控制器项目等,并根据项目构建相关课程知识体系,涵盖学习领域知识和能力目标。如直流稳压电源项目,涉及串联型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印刷电路板装配、电路安装调试等知识和Protel软件应用能力。

4.构建内容框架,编写项目内容

以《水位控制项目》为例。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项目的提出需要考虑问题来源于实际,难度应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解决的方法应符合专业要求。水位控制项目问题的提出要设置以下情境。

某一区域的地势比较低,下雨经常会积水,需要建立一个泵房,一旦积水超过一定的水位就需要用水泵把水抽出。现在需要一个控制电路自动完成这样的操作,实现对水位的自动控制。该水位控制器的具体要求是:通过水泵把水位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水泵的功率为5kW;水位一旦超过警戒水位,水泵开始运行,直到水位降到低水位时水泵才停止运行。

(2)问题分析,情境转化。电子线路本身只能处理电信号,也就是说只能处理电量信号,如电压、电流、电阻等。而现实生活中大量需要处理的问题是非电量信号,如温度、压力、流量、位置、长度、重力、光量、磁量等。对于电子线路而言,处理非电量都需要专门的装置――传感器。传感器的作用就是要把非电量信号转变为电信号。本项目中水位的高低就是一个位置信号,必须用传感器把水位高低的位置信号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才能用电子线路对该信号进行处理,然后驱动水泵控制水位。

水位的检测有多种方法,但用电子线路来处理就离不开传感器。由此引出传感器的概念,介绍有关传感器的相关知识,把传感器技术这些新知识融合到项目中,而不是单独地设置传感器技术课程。本项目侧重于实际应用。

(3)形成框架,编写内容。首先,确定关联知识。学习传感器技术中相关新知识,复习模拟电子技术中运算放大器的知识和应用、数字电子技术中的触发器知识和应用、三极管构成的驱动电路、小型直流继电器的相关知识和应用、 电动机的(水泵)的工作原理。其次,形成知识框架。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包括传感器基本知识的学习、项目电路分析和电路元器件的确定),再到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印刷电路板的绘制、安装调试本项目电路、项目总结。最后完成项目内容的编写。

5.合理确定课时,核算实训成本

本课程应安排在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电子线路技能实训、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习之后,即安排在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上学期,周课时在16节以上(其中不包括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一个实训项目,除学校提供的实训条件之外,学生自备电子线路实训工具一套及电子元器件和材料,电子元器件和材料成本核算约为50元/项目(套)。

三、电子技术综合应用课程的特色

1.基础性促进专业能力提升

课程内容涵盖专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融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一是涵盖基础理论知识。在项目中包含了如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传感器技术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知识的呈现自然融合在各个项目中。二是涵盖基础技能。在项目中包含现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如电子产品的焊接装配技能、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常用电子装配设备的操作技能等。三是融入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项目中呈现了问题的背景、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学生在项目的信息收集、计划、决策、实施、总结等环节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体验实际工程产品(项目)生产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整合性凸显职业教育特点

课程将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电动机电气技术等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并注重项目之间新知识的衔接与梯度,使开发的综合性项目课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与技术相互融合,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将关键的知识点、基本的技能融合在完成实践项目的过程中,综合性强,彻底打破了学科体现的课程模式,凸显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

3.职业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以电路分析、设计、制作、安装和调试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任务引领项目活动,以工作任务分析为项目涉及的源头,以产品和操作程序为逻辑线索展开,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现工作任务与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以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和产品化为特征,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4.实践性实现多元培养目标

项目课程的实践性,能有效实现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多元培养目标。如水位控制项目的知识培养目标为:学习传感器技术新知识,应用电子技术基础中的驱动电路、触发器,以及电动机(水泵)的工作原理等原有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能力。技能培养目标为:应用Protel软件绘制电路原理图、印制电路板图,编制采购清单、安装、调试电路。能力培养目标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网络、图书馆、书店、询问等渠道完成资料和信息的收集、元器件采购、电路安装与调试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先进性体现电子技术新发展

在开发的课程中,融入技术更新与产业升级带来的电工电子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较好地把握基础知识与新技术的衔接和知识的延伸,适应新产业、新工种的需求。例如融入单片机、传感器、贴片元件等新技术、新器件的应用。在电子电路设计与制作中,从分立元件电路转向集成电路,加强对集成电路方面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弱化对集成芯片内部电路的分析,突出集成电路外部特性和功能应用等,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先进性。

总之,电子技术综合应用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它必将带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随着项目教学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学实施过程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培养出来的人才必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许国庆.高职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与设计[J].江苏高教,2006(6).

[2]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6(21).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电子工艺实习,技能实训;电子工程设计;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机制,迎接新形势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挑战,结合永城职业学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在广泛领域中从事电子产品与工程技术的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即是技术教育又是工程教育。它必须突出工艺技术和多种实践技能的训练,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以及系统工程的研究、设计、管理和发展。通过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新模式

1 电子工艺实习阶段。电子工艺实习是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电子工艺实习是技能实习,它不同于公益劳动,也不同于科技创新活动,其特色是学生在了解一些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后,自己动手,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制作一两种实际产品。既是基础技能和工艺知识的入门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学生通过在电子工艺实习基地的学习,可以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学会安全操作规程,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学生也可了解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类型型号规格参数和符号,主要性能和一般选用原则以及各类元器件的测量方法;熟悉电子装接工艺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掌握电子产品的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技术,了解表面贴装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工艺等。最后,学生通过在电子工艺实习基地亲自动手制作电子产品,直接接触到初步的生产技术实践,将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作风,达到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电子工艺实习中,我们强调其专业技术在实践操作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工艺知识、工艺技术和工艺规范。通过基础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为后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2 技能实训阶段。实训教学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训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的重要手段。它的特点是高等教育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相结合;计算机仿真系统和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专业职业证书相结合。我们建立实训基地,就是要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在这一方面技能的需要,营造一个职业环境,针对具体专业选择一些实用性和有发展的项目进行实训,以达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的目的。它主要强调学生进行工艺设计,工艺试验和工艺技术改造的能力;对产品进行生产、性能、质量全面的检查、控制和提高的能力。学生通过在计算机、电视机实训基地的训练,既掌握了计算机、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核心技术及性能,辨认计算机、电视机的主要元器件;又能对计算机、电视机进行组装、调试、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还能对计算机进行改造和升级换代。同时学生还了解了各种计算机、电视机相关外部设备和关键器件的知识和发展动态。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们还将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等级鉴定和职业技能认证证书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实训的实用性和多面性,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在技能实训基地的训练中,我们突出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专业规范、企业文化和职业环境,使学生广泛了解和接触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的职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的系统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电子工程设计阶段。电子工程设计时将专业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系统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系统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综合实践环节,是实践训练的高级阶段。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由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以及进行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其突出特点是能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教学内容上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通过有意识、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由初级的基本技能实践阶段上升到高级的综合系统工程设计和制造阶段,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符合当今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为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为加强实践教学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和渗透,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

首先,我们将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电视机实习和电子工程设计及各个实践环节进行了独立设课,并定为实践教学的必修课。对其各门实践课分别编写了教学大纲,选定了教材,并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调整。既强调系统理论知识,又突出了实践教学各个培养环节的训练,加强理论与工艺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双基训练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实践教学设备配置上,尽量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技术水平同步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

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要求实践指导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工艺技术,有极强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只进行课题项目范围的制定,只在设计方案方法上给与指导,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开出元器件材料和仪器设备清单,构筑试验平台,进行设计制作安装调试。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实行学分制。使实践教学保持与理论课的紧密联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每个实践教学培训阶段的结束,都要求学生从项目的技术、工艺和制作水平,其性能价格比等诸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写出技术总结报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答辩和项目演示。由教师对总结报告和项目制作水平、学生演讲和答辩的表达及应变能力,综合评定成绩。

电工基本知识及技能篇8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

摘要: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标准,采取从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进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开发,建设“以技能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关键词 :高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044-03

2011年,教育部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随着光(电)缆线路工程投资比重的增大,需要大批光(电)缆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维护和监理人员。采取工作过程系统化方法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从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进行系统化开发,构建完善的课程资源教学体系,最终达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从而为通信运行商、设计院、工程监理公司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通过系统介绍光(电)缆的结构、型号、性能及国际国内标准,详细讲述光(电)缆工程的建设流程、施工步骤和方法,光(电)缆的测试方法以及长途光缆线路的维护等内容。本课程配有大量的实训项目,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系统性。

课程开发过程

课程开发方法借鉴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规范,以职业岗位需求调研为起点,通过开展以工作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知识与技能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到实训平台推演与设计为主线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开发“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并以此需求为基础进行“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课程实训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课程设计思路作为通信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杆线、通信管道和光(电)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掌握各种设施的结构、性能及技术指标、标准,掌握各种设施在实际工程中使用、施工及维护的技能及技术指标、标准,掌握各种安全技术规程。为学生从事通信线路工程设计、通信线路工程施工、通信线路维护及工程项目管理及监理等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紧紧围绕通信线路工程的建设与维护程序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

典型工作任务记录与分析在完成大量企业调研和7届毕业生就业岗位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开展校企专家“头脑风暴”式研讨,全面分析了本地区通信技术专业通信线路方面的人才需求。表1给出了典型工作任务记录,包括任务描述、工作过程描述、工作环境描述等。

课程知识点设计通过对通信线路施工与维护岗位分析,再对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归纳以及知识技能归并重构,在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目标下,设计了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边界,确保“专业知识不重叠,核心技能不漏项”。突出常用通信光纤、光缆、电缆的结构、特性、分类及选用;工程验收标准,户外通信线路的敷设种类和施工、配线标准:杆线材料,架空杆路有关规定,杆路建筑,杆路工程验收标准:设备器材的检验:管道坑槽,管道基础,管道铺设,管道回填土,管道包封,人(手)孔构筑,管道的维护:光(电)缆的单盘检验,光缆的路由复测,光缆的配盘,光(电)缆的敷设,光(电)缆的接续与安装,光(电)缆线路的防护,光(电)缆线路的竣工验收,电(光)缆典型障碍、检修,相关仪器仪表使用、安全、规程;光(电)缆线路工程施工安全及防范,工程竣工测试的内容和方法,工程竣工技术文件编制方法,工程验收的内容、方法、步骤,设备典型障碍、检修,相关仪器仪表使用等核心技能。专业课程知识点设计如表2。

实践教学设计(1)结合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建设,课程教学以工作过程为主线,通过通信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进而确定相关学习领域及学习情境。课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相关的教学模块及学习情境,通过教学模块把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链条。(2)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由专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项目制、导师制、任务驱动等形式。如在通信电缆线路布放及相关设备安装实践教学项目中,首先熟悉架空电缆布放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单盘检验电缆配盘选择布放方法电缆布放电缆的防护电缆芯线接续、测试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接头的安装固定等;然后熟悉管道电缆布放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单盘检验电缆配盘选择布放方法人孔抽积水检查管孔电缆布放电缆的防护电缆芯线接续、测试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接头的安装固定等:然后熟悉交接箱配线管道电缆线路工程的全套施工流程:施工测量器材检验人孔抽积水布放交接箱成端电缆布放引上电缆电缆芯线接续电缆接头封合电缆测试等;最后了解施工安全控制、掌握施工质量控制、掌握施工进度控制、熟悉施工成本控制、掌握相关工序的施工技术、熟悉工程建设标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掌握常用仪器仪表、工具器材和设备的使用等。(3)建设一个完整的线务实训基地,使通信工程中的各种电、光缆的敷设情况真实体现在基地实训环境中,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接触实际的工程施工,进行必要的敷设、接续、测量、维护等技能培养,使学生增长工程实践经验。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能够较快掌握相应的知识及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适应岗位能力强,能较快胜任岗位工作。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加强专业素质培养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

结语

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通信光(电)缆线路的基本理论,全面掌握通信光(电)缆线路的施工、维护等操作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及从事通信线路工程技术类等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上一篇:长期卧床老人护理要点范文 下一篇:国际商务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