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1:19:36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1

[关键词]哥特;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家具设计

前言

一种风格的兴起和衰亡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背景等客观历史原因,哥特式艺术从中世纪中后期的起源和繁盛,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洛可可时期的没落,历史的车轮并没有在此停滞不前,在19世纪的中后期,从英国兴起的伟大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又将它重新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并在这段期间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工业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

一、哥特式艺术的概述

(一)哥特艺术的历史背景

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受到基督教的控制,宣扬可以通过虔诚的信念、理性的探索和深入的思考与伟大的上帝进行沟通,并最终得到感召,死后的灵魂将进入天堂。而人类的无论起源与否,最终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世俗权力的支撑,这和中国的佛、道、儒如出一辙。西方的基督教在这时亦与欧洲的封建势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禁锢人性、桎梏思想,使此时的欧洲犹如陷入永夜般的痛苦和停滞,是欧洲历史上社会生产、经济发展最缓慢的时期,故又称为“黑暗时期”,但这一切并不妨碍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在这样一个发展缓慢、社会压抑的状态下,诞生了伟大的哥特式艺术。

(二)哥特式艺术的概念

“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部落民族,第一次作为一种艺术风格出现在艺术史上,则是源于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拉斐尔写给当时的教皇立奥十世的一封信中。在信中,拉斐尔将中世纪后期即罗马式后兴起的建筑样式称之为“哥特式”,与“野蛮”一词同义。此后到了16世纪又一位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瓦萨里将它的时间范围扩大到整个中世纪,认为它们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自此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哥特式”由于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被赋予了三种主要含义:野蛮如中世纪的哥特部落;黑暗如中世纪的社会环境;神秘如地狱般的恐怖和未知。

(三)哥特时期的家具

人们所熟知的哥特式风格设计多集中体现于哥特式建筑之中,如具有代表性的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等,主要特点就是高耸而直立的尖拱、修长挺拔的立柱及又高又大的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它们整体给人一种高而直的向上趋势,故“哥特式”也被称为“高直式”。而当时的家具作为建筑中的一部分,自然与这种哥特式建筑相雷同。如哥特时期流行的高背椅、餐具柜、顶盖床等家具,均具有这些特质。在中世纪,家具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尤其是椅子。椅子的靠背做得特别高,顶端多设计成火焰型,有的还加有高耸的顶盖,座面多为封闭的箱形,整个家具采用嵌板结构的窗花格。(见图1)这个时期的餐具柜是用来展示主人精美的餐具的,而餐具柜的层数与主人的地位是相吻合的,高耸的餐具柜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顶盖床是在床的顶部安装一个顶棚,增加床的体积感。床的顶盖大小也彰显着使用者的地位。这些家具都具有体量庞大、线条直立的造型特点,在装饰上采用尖顶、尖拱、窗花格、浮雕雕刻等方式,给人一种挺拔严谨、庄重宏伟的气势。

二、工艺美术运动的背景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欧洲各国先后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它对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均起到重大影响,在工业生产领域开始出现劳动力的分工和机械流水线的广泛应用,于是大量的机械制品涌入市场,传统手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出现两级变化:一种是极力推崇的纯手工制品,在工艺和造型上毫无突破,是传统风格的模仿,并且价格昂贵、装饰繁复,仅为富人阶级服务;一种是机械制品,价格低廉,为中下层人们所使用,但造型雷同、外观丑陋、做工粗糙、质量低下。这些显然都不是理想的商品设计,为此英国政府首先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开展相关的设计活动,比较著名的就是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的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因在“水晶宫”展览馆举行,故也称之为“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这次博览会本是为展现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并试图引导大众的审美情趣,制止对旧有风格的模仿,可结果却让人始料未及。这次展览会陈列的展品大多是机制产品,不少是为参展而特制的。这些展品将装饰作为其产品设计的重点,将功能与形式分离,且形制守旧毫无创新,将整个市场上的产品设计弊端完全暴露,激发了一些思想家的思考和认识,掀起了设计史上最重要的设计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三、哥特式风格对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一)哥特式风格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之间的联系

工艺美术运动与哥特式风格的联系主要是从英国建造师普金开始的。普金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小就对哥特式风格痴迷。在他出版的《不同之处》中包含了对当时的建筑和对中世纪高贵的建筑的比较,并认为哥特式是先进的,从而批判贪婪的僵化的19世纪的城市生活。其后又出现一个重要的人物———拉斯金。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里强调建筑家应通过建筑设计来达到真实而真挚的目的,也就是形式和功能统一。在他另一部著作《威尼斯的石头》中更是深入研究了威尼斯的哥特风格,认为中世纪建筑伟大而崇高。拉斯金的思想最后在莫里斯的宣扬和领导下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莫里斯带领着一批杰出的设计师包括罗伯特•阿什比、沃赛等通过对不同设计项目的完成,实现着对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实践,将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推广到世界。对于哥特风格为什么会几百年后的英国重新风靡和提倡,笔者认为主要是哥特风格自身拥有纯粹的精神化特征,这与中世纪的教义精神是紧密联系的。它之所以被后世冠以“黑暗”、“野蛮”、“神秘”等精神化的词汇,皆是源于中世纪人们在认识上的缺陷,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解而产生的神秘、恐惧、敬畏之感,体现在设计中往往具有理想主义色彩。而在19世纪机械文明发展下,机械产品对于人们生活的冲击也使当时的人们感到恐惧与无助。面对混乱的市场现状,人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来指引,而艺术领域亦迫切要求寻求到一种不同于现有所流行的历史风格的设计形式,以此来扭转艺术设计界的精神匮乏和粗制滥造。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这些在不同时期的复古风潮一样,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二)哥特式风格对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家具的影响

哥特式风格在受到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领导者尤其是莫里斯的极力推崇后,对当时英国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室内家具设计均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家具的形式根据前文所说的哥特式风格,不难看出哥特式风格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一种直线线条的运用,具有向上的动势,简洁有力而清瘦挺拔。那个时期的英国家具设计师正是将这种哥特符号多次运用于他们的设计当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威廉•莫里斯在1862年设计的系列椅子(见图2),其扶手和靠背的下部就分别由三根平行的横杆组成,靠背的上部则由一系列的垂直短杆组成。沃赛在1889年设计的橡木高靠背餐椅(见图2)则具有更为明显的哥特特征。从椅腿到椅背均采用直线条,椅背狭长而高直,椅背顶端的立柱高耸。家具通体上除了在椅背中间雕刻的桃形靠背板,便无任何装饰,将哥特风格的简洁、挺拔、稳重的特点发挥到极致。2.家具的制作方式哥特艺术对于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还有家具的制作方式上。正如前文所说,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正是机械化迅速发展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生活的机械制品,艺术家们从厌恶到恐惧,而传统手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莫里斯等激进的艺术家们便开始组织各种设计事务所进行实际的设计改革,但这些事务所却被他们冠以“行会”的名号。行会原本是中世纪手工艺人的行业组织,莫里斯等人之所以会如此称呼他们的组织,可见其反机械化的决心与勇气。在莫里斯的设计主张中可以明确看出他已经将哥特文化与手工艺合二为一,将哥特风格理解为传统手工艺的一部分。那么显然这些艺术家组织的“行会”所设计的家具均是由手工打造而成,无任何机械运作,与市面上的工业制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家具设计师还会学着哥特时期建筑者在设计作品上镌刻自己名字的习俗,也将自己的姓名刻在自己的每一件手工作品中。这些标记与其说是记录,不如说是凸显出手工艺品的独一无二。这表面上是设计者对中世纪艺术热爱,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反机械化的表现。3.家具的设计理念著名美学评论家和符号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过,一切艺术都是人类表达情感的符号。哥特时期的家具装饰简单、造型简洁且重视功能性,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产力水平是分不开的。当时的家具制作水平和社会财富都有限,家具的使用仅限于少数富有的贵族或宗教组织。但哥特家具却因此具有一种自然、淳朴之美,而这正是工艺美术运动时期所缺失的。莫里斯的设计原则中的曾明确要“忠实于自然”、“提倡实用艺术”,这些主张在当时的一些重要设计作品中亦得到很好的体现。而图4中的靠背扶手椅正是出自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重要设计师———阿什比之手。家具通体无多余的装饰,通过矩形的面与直线产生强对比,并故意将家具的卯榫结构暴露,起到一种变化和装饰性。白色织物与原木色材质交相呼应,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设计效果。

四、小结

哥特艺术在沉寂五百年之后,竟然在英国因为一场设计运动被重新推上了历史舞台。这期间有历史的偶然性更有着必然性。英国这样一个领先世界、开启人类工业文明的先进国家,却成为第一个反机械化运动的发生地,这也成为英国工业在20世纪逐渐没落的重要原因。这是由于工艺美术运动在本质上是违反历史发展、阻碍人类文明前进的,可它的成就我们也是无法抹去的。它借助哥特艺术,强调手工艺的作用,要求设计师、艺术家要重视实用美术,这是一种对设计的功能性、实用性的深刻认识,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包豪斯、现代主义等设计运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对于哥特文化的提倡也是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进步。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2

装饰艺术运动这一名词的确定,远远晚于这一运动实际出现的年代。第一次使用这一词语指涉一种特定的艺术风潮的,是1966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一场艺术作品展,当时这个词被用来专门指称20世纪第一个二十年间发生在法国的装饰性的艺术作品和风格,最初形成的标志是1925年在法国举办的巴黎国际博览会。在最核心的涵义上,装饰艺术运动的表现形式主要涉及艺术、建筑、装饰等,它吸收了各种各样的艺术风格元素,其内在结构上还受到非洲、东亚、拉美、印度等地区艺术传统的影响,它反对矫揉造作的新艺术运动,反对古典主义的、自然的(特别是有机形态的)、单纯的手工艺的趋向,主张机械的美,注重新材料的使用,热衷于简洁的几何外形。

二、对中国近代建筑外观的影响

根据建筑学家的研究结论,中国近代建筑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结束,这个观点在建筑界已有共识。但因为战争原因,建筑真正发展快速的时期是1900-1937年,恰逢欧美装饰艺术运动盛行时期,其建筑形式在审美的追求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的后期(1927-1937年),“装饰艺术”运动建筑在中国的主流城市开始兴起。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上海的沙逊大厦,始建于1929年。地处上海繁华路段外滩路南京路口,主体10层、局部13层、高77米。整体建筑偏向于三段式横面构图,从二楼以上设置通长的腰线,腰线以下采用了半圆拱券门洞,不仅丰富了整座建筑的造型,并与顶部相呼应,使整座建筑形式感十足。顶部往下也设置了腰线,再经过女儿墙的装饰,透出典雅高贵之感。侧面的三段设置了尺度适宜的凹槽,雕塑感十足。可以看出,整座建筑融合了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不难看出“折衷”是装饰主义运动中十分重要的特征。顶部是19米的方锥形铜绿色瓦楞铜皮塔顶,吸收了古埃及建筑文化的特点,但却用精细的现代工业化手段制造来表现金属的质感。这正是装饰主义运动最典型的特征。这种类型的建筑还有天津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天津渤海大楼、广州爱群大厦等。在这一时期建造的高层建筑基本上是美国同时期高层建筑的克隆版,只是规模要小的多。而装饰艺术运动带给了近代中国新的建筑外观装饰风格,促进了后期整体的建筑风格向现代主义建筑过度,也为中国建筑师群体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做下了铺垫。

三、对中国现代建筑外观的影响

建筑外观是整座建筑最具灵魂的地方。且建筑不像某些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有选择的看或者不看,建筑是摆在那,强制性的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审美。从审美的角度讲建筑外观同美术作品或是音乐作品在某些方面具有相通性。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是西方列强在近代中国开辟的租借区之一。正因如此,上海成为对当时城市与建筑影响的主流城市。装饰艺术运动对其影响也可在其建筑外观中不明觉厉。1988年竣工的新锦江饭店,主楼为八角形平面,高43层,裙楼高5层,这座高度为153.6米的建筑,充分体现出了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造型上运用了几何图形八角形,材料是石材、金属、玻璃的混合使用,简单明朗的建筑轮廓,包括顶部的旋转餐厅、裙楼的造型,都渗透着装饰艺术风格的气息。上海金融中心,2008年竣工。楼高492米,地上101层,1995年由日本森大厦株式会社主导兴建。从外观设计的角度,可以看出它是把立方体变形、切割,得到的外形。这点与装饰艺术运动中提倡几何形的特点不谋而合。整座建筑整体给人以硬朗的感觉,简约而不简单。特别是夜景在灯光上的运用,变化多而不乱,秩序感十足。上海金茂大厦,竣工于1999年,塔楼高420.5米。由美国芝加哥著名的SOM设计事务所设计规划,整个建筑体现出很强的装饰艺术运动的风格,虽然在设计上结合了中国佛教宝塔的外形,把佛教文化置入其中。但是,其建筑与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美国广播中心大厦、克莱斯勒大厦等,在装饰风格上都有几分相似,包括其几何的外观、对称的结构、富于变化的建筑轮廓、放射性的线条、注重还原材料真实的颜色,这些都在金茂大厦的外观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结语

装饰艺术运动不仅是一场单纯的艺术运动或是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意义是它改变了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工业革命后,设计界全然机械化的理念,让整个世界陷入了一种枯燥、冷漠的氛围。特别是在建筑领域,过度的强调功能而忽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而装饰艺术运动的产生,重新把世界拉回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中,对近代中国及当代的建筑领域影响深远。格罗皮乌斯曾说过,美的观念会随着思想和技术的进步而改变,谁要是以为自己发现了“永恒之美”,他就一定会陷于模仿和停滞不前。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3

关键词:新艺术运动;直线风格;格拉斯哥学派;维也纳分离派;青年风格派

新艺术运动的主要成就集中在建筑、绘画等方面,其对园林设计的影响没有像对建筑那么大。在当时大多数的园林设计师眼中,自然风景园才是园林设计最完美的典范。而由新艺术运动中的艺术家所完成的若干园林设计,大多摈弃了风景式的形式,擅用建筑的语言把园林作为空间艺术来处理,并配以明快的色彩和精致的装饰细部。这两种不同理念的碰撞又一次引发了自然式和规则式园林的争论,并向着更深入和广泛的方向发展。

新艺术运动直线风格摆脱了单纯的装饰性,向着功能主义的方向发展,并产生了服务大众的民主思潮,直接孕育了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并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艺术运动概述

在现代主义运动早期,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的艺术家们以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贝壳、水涡旋、花草枝叶等为设计素材,抽象出富有动感的曲线,作为建筑、家具和日用品的装饰。他们以这样的方式来反对传统的模式,希望通过装饰来表达对大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恐惧和厌恶,和对弥漫了整个19世纪的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反动。这场运动席卷了欧洲和美国,涉及到包括建筑、园林、家具、产品、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雕塑以及绘画艺术在内的众多领域。

由于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差异,新艺术运动在英国、德国、奥地利发展出了有别于曲线运动的直线几何风格,探索了用简洁的几何形式和构成方法来进行设计的创新道路。他们分别以苏格兰格拉斯哥学派、奥地利维也纳分离派和德国青年风格派为代表。

二.新艺术运动直线风格流派及其特点

(一)格拉斯哥学派

麦金托什是格拉斯哥学派的领袖,他在英国新艺术运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设计成就。在他早期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曲线风格的特征,但后期由于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他对线条的运用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简单的直线和几何图形,使他几乎放弃了所有的曲线,改用直线和简明的色彩。他一生所涉猎的设计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建筑、家具、灯具、玻璃、地毯、壁挂等诸多方面,主要代表作品有格拉斯哥艺术学院、杨柳茶室、希尔家族住宅等。这些作品运用了简洁的几何造型和干练的构图原则,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并配以优美的细部装饰,是新艺术运动中的精品。

格拉斯哥学派以多面的作品形成了几个风格特征,一是装饰性的线条图案、格子图形和玫瑰造型;二是柔和的配色,主要采用橄榄色、淡紫色、乳白色、灰色和银白色等清淡优美的色彩;三是大量使用高度抽象而复杂的平涂图形。

(二)维也纳分离派

分离派的先驱人物是建筑师瓦格纳,其他核心人物主要包括克里姆特、霍夫曼、奥布里希等。瓦格纳的代表作品是奥地利邮政储蓄银行。该建筑不但使用了玻璃、钢材等新材料,还有内装外露的创新装饰手法。建筑主体雄伟挺拔,大厅为不规则四边形结构,并以悬浮在钢柱和钢梁上的玻璃大跨拱覆盖,结构轻巧、视线通透。他还设计了银行的扶手椅和方凳,它们共同表现了瓦格纳超前于时代的现代设计手法。奥布里希的代表作品有达姆斯塔特的私人住宅和花园、几届德国艺术展的总体环境设计、1905年在达姆斯塔特举办的园艺展中的“色彩园”、1908年在第三次艺术展中设计的一个展览馆和一个高50m的婚礼塔、维也纳分离派总部等。分离派总部建筑拥有整洁的墙面、水平的线条、平整的屋顶,并运用了各种对比手法,如横与纵、方与圆、明与暗、石材与金属的对比等等,使得整个建筑看起来庄重而典雅,特别是安放在建筑顶部的金属镂空球,又让建筑轻巧活泼,被誉为神来之笔。霍夫曼的代表作品有斯托克莱宫,它以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运用立方体的构成组织建筑空间,塔体的顶部有有精致的雕塑细节,整体造型简洁干净,形式清新,细节华美,其花园设计也别出一格,在设计史上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维也纳分离派在设计中整体上采用简单抽象的几何形体,尤其是方形,进行组合变化构成作品,并擅长运用连续的直线及纯白和纯黑的色彩进行创作,仅在局部保留少量的曲线装饰来点缀。整体作品造型干练有力,线条挺拔,色彩明快,装饰优美。

(三)青年风格派

贝伦斯是青年风格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现代设计的奠基人。在1900年前后,他设计了大量的产品和广告设计,并完成了一些划时代的建筑作品。其代表作品有1901贝伦斯住宅、1904杜塞尔多夫的国际艺术与园艺展览公共园林、1905在奥登堡的德国西北部艺术展览上设计的园林、1907年在曼海姆庆祝建城300周年举办的园艺展上设计的一个专题花园、1909德国通用电器集团厂房及标志、产品等。另外,这个学派的莱乌格设计了位于巴登-巴登的苟奈尔(Gonner)花园、奥斯滕多夫设计了位于海德堡的Krehl别墅花园,这些新形式的设计以新的理念与手法获得了广泛赞誉,并为现代园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年风格派在开始也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但是后期受格拉斯哥学派的影响,开始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寻找新的形式发展方向。以上提到的园林作品综合运用园墙、花架、亭、喷泉、雕塑、绿篱、修剪成圆柱体的植物及正方形种植池等元素来组织空间,使作品功能合理,空间明确,布局严谨,细部精美。

三.对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一)关注设计服务的对象,抓住设计艺术的本质

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的,园林设计也不例外。正如新艺术运动重要的流派“维也纳分离派”设计家奥托.瓦格纳在其1895年发表的著作《现代建筑》中所说:“设计应该集中为现代生活服务,而不是模拟过往的方式和风格,设计是为现代的人服务,而不是为古旧复兴而产生。”

新艺术运动产生的背景源于19世纪人们对工业生产和维多利亚风格的厌恶,这一点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颇为一致。但新艺术运动却不明确反对工业生产,相反还有选择的利用工业材料和力量进行艺术创作,设计出符合生产标准和模块运作的作品。新艺术运动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日常用品而非绘画和雕塑,特别是在新艺术的平面设计和插图设计中。其出发点就是使设计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使设计开始真正为大众服务。民主的、关注大众的和关注生活的设计思想成为了这一运动的基调。

再看美国第一代园林设计大师托马斯.丘奇,在他暮年时,有人请教他的设计哲学,他回答说“我的哲学是客户总是对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设计因服务对象而存在的重要性了吧。

(二)将批判与开创的精神进行到底

首先,批判历史,融合本土与异域的文化,开拓新的形式和风格。

新艺术运动与以往任何历史阶段的探索完全不同,它以彻底革新的姿态完全否定了“历史主义”。新艺术运动基本上完全放弃对任何一种历史传统风格的借鉴,这种开创的精神正是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它奠定了以后各种设计运动对于历史风格的断然否定关系。

新艺术运动中的格拉斯哥学派和维也纳分离派率先开始了对几何直线风格的探讨,倡导精炼、简洁设计语言,并认识到理性主义和功能的核心作用。这些与新艺术运动中以自然题材的曲线为装饰主题的风格相去甚远。简单的几何直线设计、黑白的机械化中性色彩符合大工业生产机械化、批量化、标准化的需要,符合现代主义为大众设计的民主思想。在这样一种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这些探索和尝试是符合时代大势要求的,也为后来的设计者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们也注重与异域文化的融合,在创作中借鉴日本、埃及、希腊、中国、阿拉伯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元素,再用一种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成就了其独特的风格。现代主义运动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一种风格横行天下的局面了。多元的文化带来了多元的设计风格,相互融合与创新是未来园林设计发展的一条路子。

其次,使用新的技术和材料,让科学与艺术交融发展维也纳分离派运动的成员断言,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出现必然会导致新的设计理念的萌生,他们认为建筑设计领域内的完全复古主义思想是极其荒谬的,他们坚持当代的设计应该是为当代人服务的,而不是为任何意义上的古典复兴而存在的。他们主张采用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线条,再必要辅以适度而少量的曲线点缀,来达到适当而不夸张的装饰效果。

新艺术运动大胆尝试和实验了各种想法和材料,工业化生产的新材料铸铁和玻璃作为结构和装饰材料,在新艺术运动中得到了最极致的发挥。只要看一看吉玛德(Hecrot Guimand)的巴黎地铁站,蒂芙尼的玻璃台灯和泽林设计的柏林蒂次百货商店就十分清楚了。

而我们看园林设计中的材料,大部分都是沿用下来的一些素材,比如鹅卵石、青砖、木头等。跟建筑和室内设计不一样,在室外能经得起考验的材料也确实不多,很多新的工艺和材料,比如金属、塑料等,也是到近几年才慢慢应用起来,被普遍接受的程度不高。但不管结果如何,行业要发展,新工艺和新材料的推广始终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三)关注空间的设计,把植物作为组织空间的要素

在现代园林中,空间是设计主体。园林设计基本的图面要素有点、线、面、体、色彩、质感等,设计师即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生活方式和意愿,运用园林设计的要素,来营造一个个空间而完成最终设计的。

新艺术运动的另一个核心人物穆特修斯在三卷本的著作《英格兰的住宅》中指出,园林与建筑之间的概念要统一,理想的住宅园林应该是尽量再现建筑内部的“室外房间”,座椅、栏杆、花架、亭子、喷泉等室外元素的布置也应与室内家具布置相似。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都是建筑师或艺术家们用建筑的语言来设计的,它们有明确的建筑式的空间划分,并将植物修剪成圆柱体或规则的绿篱,或用几何式的种植池来组织空间,如同建筑物的地面、天花板、围墙、门窗一样,形成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换。

四.小结

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运动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回顾这一百年前的设计运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要回顾这个运动的历史功绩,而是要在当下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找到一种富含国际视野、文化底蕴、民族精神、生活理念等各方面的设计道路,积极地寻找运动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并深刻的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园林的精髓,同时能深化与西方设计文化的接触与沟通,并用先进的理念和独到的眼光探索发现新的技术和材料,用更新颖的设计来充实本国的园林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兵强等著.新艺术运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王向荣,林箐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周波.新艺术运动的本土特征和异域风情[D].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4).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4

关键词:古希腊;巴洛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从古希腊开始2000多年至今,西方中心文化一直聚点欧洲,至20世纪才慢慢转移到美国。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汇合成为西方设计文化,不但推动力西方艺术设计的前进,至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他的文化中世界文化史中都居有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希腊,就没有现在的欧洲文明。现今的西方,处处存留着希腊的文明传统。古希腊人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为人类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文学、史学、哲学、雕刻、建筑等方面。

在建筑设计方面,古希腊作为西欧建筑设计的开创者,在公元前8世纪建成了纪念性的建筑,在公元前5世纪成熟,进入性质和技术广阔的发展时期是在公元前4世纪。他的建筑有一种固定格式,被广泛的称为“柱式”,有多利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宗教在古代社会体现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宗教的建筑也成为古希腊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帕提农神庙便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

在陶器工艺设计方面,陶器的发展中古希腊时非常的兴盛,陶器的生产出了满足本国的正常需求外,还作为出口商品远销国外。现今还有很多的残品存留。古希腊陶瓶、古希腊彩绘罐残片、古希腊调酒缸等这些距今两三千年的陶器,依然艺术魅力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在雕塑设计方面,由于希腊的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适合做户外锻炼和比赛。他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辱,反而以自己健美的身体为荣耀,所以,希腊时期存留了很多题材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罗马征服了希腊人和埃特鲁里亚人,继承了他们的文化艺术。

在建筑设计方面,罗马实用主义为先的观念,充分的体现在建筑设计上。罗马建筑的最大特点在于混凝土的运用。罗马时期的混凝土,是利用石灰、火山灰、碎石、沙砾等原料混合制成,适合建造跨度比较宽的大型建筑,于是大量的建造了广场、城市、剧场、桥梁、宫殿、凯旋门、居宅等。这些建筑,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和空间组合上都大大的超越了他们的前辈。罗马帝国中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罗马角斗场。

古罗马在雕塑设计艺术上与古希腊人有共识——都认为艺术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在建筑中应该有雕刻来装饰。

罗马的肖像雕刻即继承了祖先崇拜的风俗,又受到了古希腊雕刻的冲击,于是呈现出来形式多样、表情生动、形象概括等的特点。

巴洛克风格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古典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的名字便是这样由来。

巴洛克的艺术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方面,它的建筑外形自由,要求动感,喜爱华丽的装饰,喜好雕刻还强烈的色彩,常常用曲面的穿插和椭圆形空间表现自由的思想,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罗可可是在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欧洲18世纪兴起的与巴洛克密切关系的装饰风格。罗可可风格同样是统治者穷奢极欲、追求享乐的产物,并把巴洛克艺术中的刻意装饰的特点推向极端。它的特点是有轻巧、纤细、繁缛和华丽的装饰,是一种纯粹的宫廷艺术,居有华丽的色彩、细腻的工艺、丰富多变的曲线和不均衡、不对称,甚至带有反秩序、反常规倾向的装饰构成,给人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但是它忽略了实用功能的要素,丧失了艺术设计应有的生命力,因此很快被新古典主义设计艺术所代替。

在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形成了构成主义,它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流派。构成主义的影响很大,波及欧洲各国。俄国的构成主义设计运动主要集中在建筑、绘画、产品等领域。构成主义的领袖们认为,不仅要用颜料、画布等传统工具材料表达思想感情,更应该用现代工业材料如钢铁、玻璃等来表现工业产品的结构。

风格派是同时期出现在荷兰的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流派,它基本上是一种美学运动,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普遍的形式语言,追求“普遍真理”。

包豪斯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它的创始人是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格罗佩斯。格罗佩斯居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强调废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希望通过设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希望人人都能享受设计。

包豪斯改变了以往美术学校对学生片面的教学方法,利用实习工厂与教学相结合,对后来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美、英等国家也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展开了风格特殊的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受到了现代主义运动很大影响。它主张从传统艺术和设计中吸取创造元素,提倡机械美学,喜欢简洁的几何形态设计。

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和设计运动。它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关注人性,反对理性;并且开始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把设计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

高科技风格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一种风格,它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此风格的领袖认为应当树立一种与高科技想对应的设计美学,它们采用最新的材料,用夸张和暴露的手法来塑造产品的形象,提倡暴露产品内部的部件和组织,来表现这种“精确美”。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高科技风格的代表作品。

极少主义风格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又一种风格,它的特征是追求极端的简单,代表作品有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的椅子和榨汁机,充分的体现着这种少到不能再少的设计风格。

微电子风格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一种风格,它的重点在于把设计功能、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显示技术和微型化技术相统一,并在产品中体现出来,当下热捧的苹果公司的产品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肖清风,黄准.设计艺术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9

[2] 艾红华.西方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作者简介: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5

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米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奠定了现代主义运动功能主义的特征。“现代设计风格”是为全体大众服务的,通过倡导“功能第一,反对装饰”的设计宗旨使设计大大降低了成本,从而达到民主的目的,这是现代主义运动批判“装饰即罪恶”的主要根源。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历了德国工业联盟、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运动的发展到包豪斯学院的建立成功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二战后传播到美国最后影响了全世界。从装饰观念上来看,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形式为功能服务,但并非不注重形式,相反强调形式的简洁和理性,采用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和中性色彩计划,以适应标准化和批量生产。尤其是包豪斯学院在基础课程中三大构成理论的确立,为现代设计风格的无装饰的装饰效果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现代主义最后发展为单纯到极点、少则多、冷漠而理性、千人一面的国际主义风格,势必会引发对它的反对,以及装饰动机的再次复苏。

二、工业发展大潮流下装饰动机的延续——装饰艺术运动

装饰艺术运动是与现代主义同时兴起的设计运动,受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展开了对工业化、机械化的设计形式语言的探索,从而采用大量新的装饰动机使机械形式及现代特征变得更加自然和华贵,并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创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与之前的艺术风格有所区别,从而产生新的艺术风格,但本质上与之前的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都同为“装饰”运动。在工业发展的大潮流下,装饰艺术运动能延续对装饰动机的坚持,这与它的精英主义,或者说为一小部分富裕阶级及权贵服务有关。我们可以发现,装饰艺术运动影响到的国家主要有法国、美国、英国等工业革命最彻底的国家,但它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甚至在中国上海也能找到装饰艺术风格的作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点是物质丰裕,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装饰艺术运动的这种传统设计立场与在意识形态上追求无装饰的,强调民主性、大众性的现代主义设计有本质上的区别。装饰艺术运动常用设计语言的源泉多样,使得装饰艺术运动不像复古主义那样抱着历史样式不放,也不像现代主义那样完全抛弃历史,它走的是全新的一条路。当时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传统艺术及原始部落艺术的启示、舞台艺术影响,给设计师众多的灵感。在设计形式上,装饰艺术风格往往以贵重金属、宝石或象牙等高档材料表现出来,因而给人以新奇和时髦的造型感受,弥漫着贵族高雅的情调;造型设计中多采用几何形状或用折线进行装饰,色彩强调运用鲜艳的纯色、对比色和金属色,造成强烈、华美的视觉印象,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达到了绚丽夺目甚至金碧辉煌的效果;趋于几何但又不过分的强调对称,趋于直线但又不过于直线;在色彩上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特征与以往讲究典雅的设计风格的色彩运用大相径庭。在其独特的色彩系列中、鲜红、鲜蓝、橙黄、鲜橙以及金属色受到特别的重视。通过色彩的运用,使其设计达到了绚丽夺目金碧辉煌的效果。

三、装饰动机强势回归,历史、折衷主义、戏谑、文脉主义表象下对个性、情感、生命力的追求——后现代主义运动

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著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提出“少即是乏味”,成为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的宣言。这场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70、80年展壮大,它的出现主要原因是随着物质的不断丰裕,传统现代主义单调、缺乏人情味、理性而冷酷的面貌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由此引发了追求富于人性的、装饰的、变化的、复杂的、个人的、传统的、表现的形式,以塑造多元化特征为目标,设计风格多样的后现代主义运动。从严格的理论上,后现代主义并未进行本质的变革,而是单纯从形式因素的角度批判和反对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样式。罗伯特·斯特恩曾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归纳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和装饰主义,在设计形式上喜欢用古典的建筑元素,因受大众化和通俗文化的影响,往往戏虐地使用古典元素,同时喜欢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广泛使用各种符号和装饰手段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领域主要是建筑设计,文丘里、查尔斯·穆尔、詹姆斯·斯特林、迈克尔·格雷夫斯等设计大师都曾留下优秀而经典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作品。后现代主义以强大的包容力融合了多种装饰动机和手法,其开放性又使它并不排斥似乎将成为历史的现代主义风格,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运动逐渐消退后,新现代主义、解构主义、高技术风格、新民族主义等等设计风格或流派层出不穷,以及当下对环境、人性的关注,我们的设计进入多元化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掀起对20、30年代装饰艺术运动风格的研究风潮,相隔半个世纪的两种风格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再次验证了经典的设计风格和样式会经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轮回一次,比如在西方传统设计史中对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样式的复兴出现多次。

西方现代设计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装饰动机和形式不断变化和轮回,这与社会物质和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物质基础是设计能够注重装饰的前提,不管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还是装饰艺术运动的服务对象都是有钱阶级,甚至到后现代主义阶段也是源于人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了,对美的需求增强,而反对装饰的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追其根由是为了节约成本为更多没有钱的大众服务,因此,物质条件决定装饰动机和存在价值;另一方面装饰手法的变化与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英国传统田园式的浪漫主义情怀推动了现代主义萌芽期对自然主义装饰形式的热爱,而古埃及帝王陵墓——图坦哈姆墓黄金制品的考古发现、非洲原始部落艺术的推广甚至摇滚乐的传播都影响了装饰艺术运动风格,当下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提倡,推动了设计领域新民族主义风格的兴起。总之,装饰是现代设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装饰动机和形式变化规律的分析和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当下设计的发展的动态和趋向,帮助我们找到与时代气息契合的装饰理念和手法,以适应现代人追求简约而不失细节的审美要求,引领人们走出充满诗意的、生活情趣的和生命活力的人生。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6

关键词: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起源;中国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038-01

一、巴洛克

巴洛克产生于16 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它的鼎盛期是在17世纪。“巴洛克”( Baroque) 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 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 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 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 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 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 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16 世纪的意大利, 社会骚乱动荡, 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 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 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 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 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 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 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 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烂的装饰性, 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作品强调形式的变化, 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 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 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 这种风格在16、17 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 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二、洛可可

当历史进入18 世纪以后, 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1715 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 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 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 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洛可可”( Rococo) 一词来源于法文, 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18 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兴盛起来, 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 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 舒适和豪华, 思想上压抑、威严的东西遭到了排斥, 小巧的、风雅的、富有生气的东西体现在了服装、语言、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洛可可艺术就反映出了此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它的风格特点是1、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2、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3、色泽柔和、艳丽。4、崇尚经过人工修饰的“自然”。5、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母爱等。由于它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产生发展起来的, 因此带有宫廷的享乐主义色彩, 呈现阴柔和矫揉造作之气, 它的艺术工艺及其精湛, 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同巴洛克艺术一样, 它绚丽的色彩,细腻的装饰工艺, 很快遍布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三、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就像西方艺术史当中的一对姊妹花,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相似之处, 两种风格都追求奢华、虚而不实的装饰, 讲究极度形式的完美,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

(二)区别

巴洛克风格又分多种,主要是文艺复兴后为教皇建筑形成的一种风格!洛可可是在巴洛克之后,比巴洛克线条更轻快更纤细!更偏重一点欧洲宫廷风格,多运用贝壳的曲线!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

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

四、结语

不管是代表张力和运动的巴洛克也好还是体现甜美、细腻的洛可可也罢, 两者不存在好与坏、是与非, 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风格,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 并对后来产生的各种艺术流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7

关键词:设计  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艺术  客观化趋势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阐述大多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把现代主义设计放到广阔的现代主义运动背景去认识,认为它的产生是在现代主义运动影响下的一种历史必然。这种认识往往只顾及到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难免有失片面,同时也影响到我们对其它相关设计活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的辨证关系入手,着重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大机器时代的生产技术,以及二者的结合对现代主义设计诞生的影响,以期找出现代主义设计之形成的内在因素。

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综合。在设计中,技术和艺术是矛盾的统一体,两者完美结合,造就优良的设计;反之,则让设计面目可憎。当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达到动态的平衡时,设计表现为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格。技术在革新发展,艺术在不断变化,设计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业时代的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造就了传统设计的辉煌。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带来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却没有给设计带来适合的新艺术可供借鉴,于是导致了新问题的出现:与手工生产相比,机器的批量生产带来产品艺术质量的急剧下降和消费者艺术品位的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许多有识之士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代表人物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张恢复手工艺传统,反对工业化和大批量生产方式,尝试采用中世纪的淳朴风格,学习日本民间装饰手法,吸取自然主义的装饰动机,以期创造出一种新设计风格。“新艺术”运动打破了19世纪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矫饰的维多利亚风格的束缚,努力向自然界学习并加以大胆创新,试图以自然主义的风格开创设计新鲜气息的先河。与“工艺美术”运动相似,“新艺术”运动同样企图在艺术、手工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复兴手工艺的优秀传统 。“装饰艺术”运动几乎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同期诞生,具有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在设计上采取折衷主义立场,设法把豪华、奢侈的手工艺制作和代表未来的工业化特征合二为一,产生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新风格来。由于它考虑到了人们对产品形式的多样化需求和对精美手工制作的热爱,还部分照顾到了批量化生产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内风靡一时。然而,以当时尚显稚嫩的工业技术水平,要让大机器批量生产的产品兼具手工之美实非易事,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的产品设计少之又少,因而,“装饰艺术”运动经过短暂的流行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便逐渐势微。

无论是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它们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对工业技术,反对工业化,反对现代工业文明。而且以上三个设计运动在艺术上借鉴的都是繁杂细密的传统装饰,但是,大工业生产初期的技术水平和批量化的生产方式显然无法完成产品的这种艺术追求。与手工技术相比,大工业生产技术无疑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找到能与这种先进的大工业生产技术相匹配的艺术加以整合,创造出能代表大机器时代的优良的设计。人们希望在保持物质进步的同时,也能享受机械所带来的精神愉悦。如何掌握机械的艺术潜能,探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现代艺术。在同期出现的现代艺术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客观化趋势,这股潮流中涌现出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艺术风格,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绝佳的方案。大工业技术与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相结合,直接促成了一场现代设计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肇始于塞尚,发展于立体派和抽象主义。塞尚最基本的艺术观点就是把结构视为表现一切物体的根本。在塞尚看来,无论什么外界条件或艺术家的主观情绪都不可能改变对象的结构,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把混乱的知觉纳入程序,在视觉范围内获得有结构的秩序。他尝试用结构的观点去认识和概括一切对象。他曾说过:“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为类似圆球、立锥体、圆柱体。”①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其后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立体主义是以毕加索、勃拉克为代表的现代艺术运动,它直接受益于塞尚对结构的探求。一方面他们将塞尚在造型上把自然物象都归纳为圆球、圆柱体、立锥体的几何方式推向极致,在画面中表现出更纯粹的几何形态;另一方面,他们彻底摒弃了空间透视规律,使画面趋于平面化。立体主义在艺术形式上的这种试验突出表现为对具体对象的解析、重构和综合处理,这种特征在发展中愈来愈趋于理性化,把对平面结构的分析组合规律化、体系化,强调理性规律在表现“真实”中的作用。康定斯基是抽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艺术必须从模仿客观世界中解脱出来,画家应当用绘画自身的形式语言(包括色彩、线条、块面等),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世界。他认为抽象的形式蕴涵着无穷的张力,“绘画中的一个圆块,要比一个人体更有意义”,②“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锐角的冲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琪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触及亚当手指力量小”。③他的绘画作品就是由一些抽象的点、线和块面组合而成,后期则完全是较为规则的几何图案。

现代艺术中的这股客观化趋势,遵循理性主义,用几何形体和简约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观对象,这些特性与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大机器生产的必然和最佳选择。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诞生了现代主义设计。其中最具典型特征的是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提倡严格理性的审美观,设计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体的造型都严格遵循几何式样,并且把几何形式与新兴的机器生产联系起来,追求那种来自于机械的严谨与精确。俄国构成主义的艺术家们叹服于工业文明的巨大成就,着迷于机械的严谨结构方式,努力寻求与工业化时代相适应的艺术语言和设计语言。从荷兰“风格派”和俄国构成主义设计中我们能看到,技术和艺术达到了最佳的结合, 同时,也正因为这种最佳结合,现代主义设计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最稳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风格,以至在后期发展为风靡全球的“国际主义”风格。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固然有着复杂的因素,然而不能不说,这种设计风格也是大多数国家在工业化初期进程中的最佳选择。但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永远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复杂多样化的,当技术的发展为这种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实现的条件后,设计也就从以现代主义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作为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它的确切定义、面貌特征、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等等,都极其复杂,而现代艺术本身、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的互动关系中也有许许多多细致的问题亟待研究。本文仅从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互为关系入手,考察现代艺术中的客观化趋势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联系,对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内在动因做了简单梳理,希望能起到廓清认识的作用。

------------------------------

注释:①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西方美术名著选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第1版第17页

工艺美术运动风格特点篇8

教学艺术与风格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其影响极大,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

关键词:教师 教学 艺术 风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达到的境界就是高品质高层次的教学艺术风格。”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在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自己创造出教学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在最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较窄的含义是按照美得规律来创造。就教学艺术含义而言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从实践上讲,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才是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学活动是否升华为艺术活动。教学艺术与风格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今中外一直为中国外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并在教学艺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在国外,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产婆术。还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目的在于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在我国,《学记》中就有对教学艺术的精辟论述,如论述启发式教学艺术时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在众多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学法一方面要用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教学艺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的;第二,教学艺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优质高效进行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教学艺术时遵循美的规律,富有美的价值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第四,教学艺术是体现教师个性并难以模仿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分为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审美性。

其中,形象性主要是,教学的形象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手段对教材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使学生易于接受。情感性是指教学事件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情感上的传递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扇、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追求。对于创造性来说,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突出的特点。相比其他艺术而言,教学艺术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对象是人一个富有思想、情感、创造力或许并有对课堂和书本有抵抗性的学生,这是创造性的难点。对于审美性来说,审美是艺术活动的重点,既然能够说教学具有艺术特点,那么教学必定有审美性这一特征。因此,道德美、形象美、教师优美的语言以及抑扬顿挫的语气或者是生动的表情以及潇洒的举止,美观的工具都会给人美感。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功能,使教学艺术存在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依据。

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冶功能、增效功能、谐悦功能以及育人功能。这些功能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兴趣并发现乐趣,使老师能够更轻松愉悦的教学,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因此,教学艺术与风格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其影响极大。合理利用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履行教学责任,与此同时让教师感觉到教师职业之美,教书育人得到的成就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教师身为师者,自然有责任去做这件事,而对于传道授业,只有学生真正愿意去做,乐学才会让师者真正体会到为人师为他人解惑之美。

上一篇:良好的实验室管理规范范文 下一篇:企业会计电算化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