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范文

时间:2023-11-23 11:18:21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1

1.学生缺乏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只有经过长期的熏陶才能提高,但许多工科学生进入大学之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课程训练,大学艺术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科目少、学时短,这对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培养艺术修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美术基础薄弱、缺乏艺术修养,致使许多工科院校产品设计学生缺乏艺术审美能力,这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从最终的效果图到展板排版设计都缺乏美感。

2.教师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当前,工科院校引进的教师虽然都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他们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具体的设计项目,对许多设计可行性问题、实际产品的设计经验、产品开发流程等缺乏了解,这使得许多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设计的市场性以及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熟悉产品的生产流程,又无法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设计人才的需求。

3.学科设置缺乏交叉渗透产品设计教学改革在学科设置上主要分为三类:机械专业教师讲授的工程力学、造型材料与加工工艺等工程基础课程;艺术学院教师讲述的素描、色彩和效果图技法等艺术类课程,专业设计教师讲授的产品、包装、字体与板式等设计专业课程。这三类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主要采用的是机械专业工程设计教学方法和传统美术教育的教学手段,各课程都由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讲授,各学科之间缺乏交叉和渗透,这不仅造成许多学生在择业时选择了与产品设计无关的工作,也造成企业招不到符合需要的产品设计人才。

二、产品设计教学改革方向

1.调整课程结构产品设计是一门涵盖审美、管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美学因素对于工科产品设计学生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专业必须尊重学科特点,针对学生缺乏美术专业训练和艺术熏陶的实际情况加大素描、色彩等艺术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训练学生准确把握形体、对色彩的敏锐度、设计中色彩的搭配、三维造型能力、对产品形态的把握、增设优秀产品设计赏析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市场联系紧密的产品设计课题,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凸显产品设计专业特点,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优化师资结构聘请在产品设计领域有重要科研成果或重要影响的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促进学术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选派优秀在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到国外深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定期委派教师到企业和工厂进行学习锻炼,熟悉产品设计流程,了解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聘请国内或国际著名产品设计师作为学院的名誉教授,推动学科发展。

3.树立全新的教学目标产品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当以创新性实践教学为依托,以科技为指导方向,以实践为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对设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调整教学结构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加强薄弱环节的训练,增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意识和能力。当前,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产品设计教学已无法适应产业市场对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产品设计教学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2

论文摘要: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文中分析了两者各自存在的利弊问题,探讨了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利于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以及如何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传统手工艺逐渐得到重视并恢复发展起来,但是某些种类的手工艺还是面临重重困难,无论从工艺手段、材质,还是应用价值等来看,都受到很多限制,如果只是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的保留,它们需要社会力量甚至是相关部门的扶持,如果目前只是依靠自身发展,短期内很难振兴,需要重整发展之路,找到和现代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并适应现代审美、现代生活的新模式。传统手工艺注重手艺的传承,大部分是靠手工完成,其成本较高,在现代社会,比较难以适应大众需求,但也有部分高端或是特殊消费群体能接受,但类似需求的力量是有限的,不足以推动某一个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发展。对消费群体的科学细分将决定产业的出路,决定行业的存亡。

艺术设计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艺术设计的核心就是不断创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随着一批海外学者的归来,而逐渐渗入了国内的艺术设计教学领域,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就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和实施的。时隔十几年,国内这些高校仍然在继续改革和创新着,并在不断摸索适合本土的教学模式。

在通常观念里,传统手工艺产业很难和高等教育联系起来。传统手工艺是作坊式的师徒手把手地传承技艺的模式,它的核心就是将纯熟的手艺绝活保留下来。而高等教育是侧重创新研究模式,它是在否定基础上再肯定,寻求不断的变化和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讲,两者的目标是相背离的。但是,它们也有互补性,传统手工艺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缺乏创新,不能很好地和现代社会的审美和需求结合;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是缺乏民族性,创新的根基不牢固,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结合市场经济、企业的产业结构及对人才的需求来调整教学手段也是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思索的问题。正是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两者可以找到发展的共通点,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下面我们将结合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来分析、探讨传统手工艺产业和艺术设计教育的互动现状:

以下是在当代手工艺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情况:2009年10月,我和几个做专题研究的学生到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对水晶手工艺产业进行考察。

首先,对东海县水晶城进行考察。东海县水晶城是东海水晶工艺品的集散地,也是全国水晶原料的集散地。在水晶城里大多是简单加工的水晶工艺品,有的水晶饰品是按份量销售,基本没有设计,也谈不上什么附加值。当然水晶城里也不乏精品,但是按照水晶石材的档次和雕刻工艺的精美来区分的,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最高附加值的工艺品就是这两者完美结合出来的产物。但是就我们所见到的精品,还是以传统题材为主,它所面对的消费群体的数量正逐渐萎缩。

其次,对当地的水晶企业、作坊进行考察。通过对当地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考察发现,目前他们在传统工艺的继承上做到了极致,比如他们雕刻的佛像非常活灵活现,神韵十足。有的水晶还有着非常漂亮的包含物,比如一些有色金属矿物质,会折射出美丽的光泽,挑选这一类材料雕刻成的佛像,几乎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这种传统工艺品有一定的优势,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企业高层非常重视与高校间的交流,意识到传统手工艺行业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比如大多数传统手工业没有发展的远景规划,目前遇到的瓶颈就是只能满足对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市场需求,也就是不断复制传统的东西,形式上没有创新,消费的群体也比较局限,并且当代设计理念相当缺乏等等。我们深入接触的这家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他们已经开始在自我的定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通过与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交流我们有了以下第一手的资料信息:

一、规划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在成立至今的6年时间里,以前三年的时间充分融入行业,在此基础之上实现企业规模扩大。

二、确定企业文化和理念

确定“我们的灵魂就是水晶,水晶就是我们的灵魂”的企业文化,提出“艺术化设计、产业化生产”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观点。

三、引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从08年引进第一批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师以来,企业在产品的质量、产品的销售、管理模式等方面发展迅速,成绩斐然。

通过至善坊水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个案分析,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各自存在的利弊有以下几方面:

一、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优势: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系统性、开放性、交互性,对品牌意识及打造品牌的理念比较成熟。

传统手工艺的优势: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拥有精湛的技艺,其产品在收藏市场上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弊端:由于传统文化和技艺等方面的“断代现象”,设计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方面存在欠缺,设计作品个性凸显风格前卫,由此导致设计产品与消费群体脱节。

传统手工艺的弊端:传统手工艺行业面临缺乏创新、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分析缺乏科学性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的无力等诸多问题。

总的来讲,传统手工艺产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半自动化程度,特别是形态复杂的工艺品的加工大部分还是需要靠手工来完成,即使是使用机器,人工对机器操作的熟练程度也很难被电脑程序指挥下的机器完全替代。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很高,但是如果只停留在照搬和重复古人的东西,其价值也是低廉的。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在传统手工艺产业中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挖掘,与当代设计理念的融合以及对品牌的打造等方面的作用。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和传统手工艺产业的结合需要找到适宜双方发展的契合点,看清以上分析的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具备的优势,这样才利于制定出长远合作和发展的规划,产生良好的互动效应。因此我们还要逐步探索如何和企业产生联动,如何引导消费市场,以及如何增加现当代手工艺术品的附加值,这将是我们艺术设计学科将要继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荣四海.基于创新生态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李霞,毛雪莲,盛怡,王露琰.产学研成功合作创新研究述评[j].价值工程;2007年08期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3

(1)电脑美术设计具有便捷的操作程序。对于设计师来说,电脑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如实的展现他们的创意,而且也可以提供很多非常便利的软件和程序来帮助他们完善这种创意,诸如拷贝和粘贴功能,能够极大程度上节省设计师的时间,并且对于设计方案可以反复修改而不用担心因为一时的操作失误而令整个设计功亏一篑。(2)电脑美术设计具有大众化的特点。电脑美术设计正是由于其非常明确的精确性能以及软件的超便捷性致使其能够超脱一般的以手绘为主的传统美术设计,从而开辟出一个全新的领域。传统的美术设计一般都需要非常扎实和深厚的美术功底,对于作品来说,往往要求设计师本身具有非常扎实的素描、色彩基本功,而电脑美术设计则完全建立在以数字化信息的基础上,仅仅是将图形做简单处理,对色彩造型做明确处理,这就使得那些没有美术基础的人得以在设计的领域在掌握了计算机基础后就能投身设计工作中,这也就产生了众多的电脑美术发烧友,并且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家对于审美的需求。

2电脑美术设计的弊端

虽然电脑美术设计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也正是由于其美术设计完全是建立在人机互动的基础上的,所以电脑美术设计也有着其特缺点。(1)设计是创意与表达的完美结合。一般来说,在大众审美中较好的作品一般需要依靠色彩、线条、文字、图像等视觉语言的有机组合来进行表达。对于设计过程来说,设计师的思维是感性的,所以其创造的东西是极具跳跃性的,更加富有动力,而电脑美术设计的基础则是数字化,这种艺术形式是一种非常理性的艺术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很多感受往往无法通过创造传递出来,所以其本身对于设计师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缺乏创意就毫无意义。对于设计师来说,虽然电脑美术可以极大程度上节省其时间完成一项复杂的艺术创作,但是正是因为电脑美术设计软件的运行完成是建立在运算和操作的基础上的,所以如果设计师没有良好的设计创意,那么电脑美术设计就完全成了一种纯粹的机械叠加而缺乏一般艺术品具有的生气和灵动。电脑美术设计如果仅仅依靠图片加上软件功能加上文字简单叠加那么只能是一种玩弄照片的形式,失去了设计的意义。

3对电脑美术设计的几点思考

对于计算机来说,功能虽然日益完善,但是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的那样,要把计算机设计得连狗都能用,计算机再精确和便捷的同时其本质仅仅是一种工具,虽然电脑美术设计的优点非常多,但是作为工具本身它依旧需要人的设计思维贯穿其中,如果没有办法通过设计使之日益丰满,电脑美术设计将毫无生机,由此我将提出在我长期应用电脑美术设计过程中的一点思考。(1)加强设计思维及创意表现,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设计作品,不仅需要精致的线条色彩组合并且还需要匠心独具的好创意,而优秀的创意仍旧还需要通过电脑美术设计来具体表现。电脑作为一种极具现代化气息的工具,本身就极为挑战一个人的操作能力,但是不论如何它依旧无法取代人,所以为了完成一些极为复杂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能够熟练掌握这种工具。因此设计师在注重设计思维和创意的同时,依旧还需要熟练掌握软件的新功能并加以灵活的运用。(2)设计师个人艺术修养不可忽视。在掌握了电脑美术设计的软件后,设计师可以随性所欲的完成大量规律、机械、烦琐的工作,但是设计的本质依旧应当是个性的、张扬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作品保持其独一无二的特性,让人在视觉愉悦的基础上感受到一种美。所以设计师本身的个人修养依旧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才能完好的运用计算机这一工具完成作品的设计。(3)将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完美的结合。电脑美术设计作为数字化时代下的产物,将延续了千百年的传统美术设计彻底地数字化,将其中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法,诸如颜色、线条、画布等都通过现代软件来进行重现,这种肆意编辑,将图画中的色彩、明度、线条都赋予极限的运用手法,令整个作品在保持严谨的同时极尽张扬之能事,这可以说是设计艺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完美的结合。设计师既要避免过分热衷于计算机技巧,又要熟悉各种软件,只有这样才能在掌握了专业知识的同时不会走入电脑美术设计的误区,从而创造出一些非常优秀的作品。

4结语

电脑美术设计是新时代最好的产物之一,将人的艺术创作从简单的平面发展到了多元化,将一些不易保存的艺术作品做到永久珍藏,这是人为控制的应用技术和艺术的巧妙融合。电脑美术设计需要艺术设计思维作为最为基本的基础,而在此之余还需要电脑美术设计软件将其完美的表现而出,只有通过这些媒介与思维的结合,才能让一个人的作品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4

[关键词]根雕产业现状对策闽西

1闽西竹木资源及竹木根雕产业的概况

1.1 闽西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根雕资源丰富

闽西位于中亚热带,属于海洋性季风气候,年日照时间1915.9 h,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大多数土壤有机质达4%以上,十分有利于竹木的生长,是我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竹木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盛产经济竹木有绿竹、苦竹、石竹、大头典竹、红木、檀香、马尾松等16属89种,共有竹林面积16.73万hm2,其中活立木蓄积量7249万m3,活立竹数2.85亿根[1]。山多林密,年深月久,形成了一个由多树种组成的优质天然林区。老树的根枝叉沉溪底常年被流水冲刷或暴露地面经风霜雨露侵蚀,形成各种诡异的自然形态。材质优良,具有天然花纹,清秀高雅,色泽美观,富丽堂皇等特点。

1.2 根雕创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闽西根雕艺术出现于宋末元初,历史悠久,作品风格以古朴浑厚、飘逸典雅为主,形成精湛的加工技艺。充分利用树木或竹子的根、桩、瘤、枯木为原料,以自生形态或畸变形态为审美取向,讲究自然天成和人工技艺有机结合,早期作品大都局限于神像或神案上摆设的吉祥动物[1]。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的组织、指导下,连城县成立了冠豸山根雕根雕协会,自此,根雕艺术作品先后到美国、欧洲、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是根雕创作最为活跃的县城,形成了“中国根雕看福建”的良好发展局势。

根雕工艺业属于连城县重点扶持的“4+1”特色产业中的竹木加工业,现有加工企业近百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在连城县文亨乡形成了根雕工艺品一条街,年产值已达3亿元,成为连城县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2影响闽西竹木根雕产业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闽西竹木根雕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具备产品种类齐全、市场网络广、加工技术熟练等有利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闽西特色的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根雕企业分散,行业标准呈现凌乱的现状

截至2009年竹根根雕加工企业超过100家,行业年生产总值近3亿,但80%以上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模式,加工方式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产品综合科技含量较低。“家庭作坊式”的分散经营和较小规模也使得无法消化数额较大的贸易订单,先进的适用技术也无法更好地得到推广。“作坊主”小富即安、缺乏长远规划的心态也限制了产品的进一步发展。产品销售过程中缺乏统一行业运作标准,同类产品价格相差较大,不同级别产品缺乏统一的质量鉴定标准。“作坊主”无法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取胜,往往以低廉的价格招徕顾客,从而形成恶性竞争。行业未实现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缺乏强有力的行业名牌的带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原有的管理和生产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林业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严重影响根雕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制约着连闽西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缺乏工艺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更新较慢

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已成为根雕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特别突出表现为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人才层次搭配不合理,年轻学徒相对较多。闽西熟练的根雕技术人员主要从泉州、闽清、莆田等地引进,缺乏本地技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严重短缺术人才,造成人才流动量大;技术人员年龄结构趋向老年化,缺乏中青年技术人才,已出现明显人才断层现象。2009年全县有专业技术人员6000多人,45岁以

上的技术人员4692人,占78.2%;在从业人员中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8人,仅占0.133%。技术人员年龄结构的老年化,高学历人才的缺乏,影响根雕加工技术的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2.3 根艺原材料的干燥处理技术落后,干燥效果不理想

跟材干燥是根雕产品加工的首要环节,目前因根艺原材料的加工技术引发的 “裂”、“霉”、“蛀”向来是竹根雕产品制作者面前的难题,影响根雕产业的发展。现广泛采用的根艺原材料的干燥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2]:

2.3.1人工干燥法

“家庭作坊式”受厂房条件限制,为了使根材干燥适度,常采用火烤法、水煮法。水煮的时间大约8小时以上,而烘烧根材约12小时之后,翻动根材再烘,经过多次翻动和检查,直到根材被烘烤均匀为止。因缺乏火烤法、水煮法的相关技术指标,根材厚度相对较大,干燥时间长,干燥过程中容易造成根材开裂、变色、炭化等问题(见图1)。

(a)端裂(b)表裂

图1根材在人工干燥时常见的开裂情况

端裂或仅限于木材的端面,或延伸至端部的一侧或两侧,后者通常称为劈裂。主要原因是由于木材顺纹方向的导水性远远大于横纹方向,当木材干燥时,水分从端面的蒸发要比从侧面蒸发快得多。端部含水率低于中部,端部的收缩受中部木材的限制,因而在端部产生拉(伸张)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木材的横纹抗拉强度时,端面发生开裂。

表面裂纹通常都限于弦面,并且沿径向发展。浅的表裂可以用刨光的方法除去,但深的表裂不但难看,而且会降低木材的强度,特别是抗剪强度。表裂也影响木材的油漆质量,具有表裂的木材油漆后,可以因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裂纹张开和闭合,引起漆膜破裂。

2.3.2 自然干燥法

根材放置在露天、仓库、温室、地道、走廊、车棚等处,经过太阳晒、自然风干,在大气中进行干燥。自然干燥法严重受天气及环境影响,要防止雨淋和阳光直射,应放置到背阴通风处,且空气流通不得过于剧烈。干燥时间较长,一般约在60天至180天,干燥过程中根材易出现裂纹和变形(见图2)。

(c)阴凉环境干燥时开裂情况(d)受阳光直射后的开裂情况

图2根材在自然风干时常见的开裂情况

3推进闽西竹木根雕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的对策

根雕艺术是闽西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继传统“中国根雕看福建”之后的“闽西名雕”。为进一步提高根雕艺术创作水平,发展壮大根雕艺术创作水平,发展壮大根雕文化产业,现提出如下思考。

3.1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做强做大竹木根雕产业

根雕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关键在于合理开发利用地方优势,挖掘资源潜力。结合闽西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设计好发展思路,立足特色,突出重点,加强创新,以开发“奇、巧、怪、绝”特色产品为重点[3],兼顾市场需求量大、技术熟练的产品。还要重视产品的精深加工,赋予产品特色的文化内涵。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定根艺产品的质量标准,获取国家环保品牌认证,促使产品上档次、上品牌,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益。根艺产品的精深加工首先要解决原材料的脱水、脱脂、防腐、防裂的技术难题,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公关,靠坚强的技术做产品质量的后盾,才能真正更好地提高产品附加值。

3.2 鼓励创新,提高产品的保护意识

鼓励创作艺术精品,扶持和推动根雕艺术家多出精品,不断提升连城根雕艺术水准和文化品味,提高保护艺术精品的意识。艺术精品是根雕艺术发展历程的宝贵资源,必须切实加以保护,要将获得部级奖项的创作精品登记造册,引导根雕艺术家珍视自己的创作成果,让获奖精品留存闽西。

3.3 设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1)把根雕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和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大力培育初级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师。”十二五”期间,凡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和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艺术家,分别给予奖励。评上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艺术家,给予相应的奖励。鼓励部级工艺美术大师与艺术苗子“结对带徒”,成绩显著的,给予一定奖励[4]。

(2)邀请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到连城开办学术讲座,同时要充分发挥现有大师的领军作用。加强第二梯队建设,鼓励他们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讲座、交流、进修等活动,有效提高根雕人才艺术素养。将根雕艺术教育纳入职业高中工艺美术专业教育课程,加快培养一批根雕事业发展的后备人才,促进根雕艺术教育理论传承。

(3)加强新技术的引进,新工艺的开发利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地方高校+政策”的三赢合作模式。以高校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保障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解决当前存在的技术更新难、技术人员短缺、加工设备落后等现状;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地方产业政策,发挥它们在企业与高校、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另外,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根艺造型能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人、专业合作组织的领办人等四种农村适用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倡导从业人员持证上岗,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

3.4 积极开展宣传交流活动

加强对“闽西根雕”这一区域品牌的宣传推介,汇编、出版相关资料。精心组织策划,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不断提高连城根雕的对外知名度和品牌认可度。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以中国连城冠豸山根雕网为主阵地,丰富网页内容,开设网上订购业务,使互联网成为根雕对外宣传和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4小结

竹木根雕作为闽西富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种,通过整合

资源,打造出龙头企业,树立出知名品牌,不断进行艺术创新,适销对路,切实提高根雕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变传统规模小、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的家庭作坊纯手工加工的生产方式及不规范的市场运作,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从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立的品牌,才能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变为闽西的特色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 龙岩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地区志[M].连城:上海人民出版社.

[2] 汪传龙.根雕制作技法[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 张良.漫谈根雕艺术[J].艺术百家,1991,(4).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5

1、重视艺术教育,注重美术课堂教学,艺术教育重普及,学有特长。

学校对艺术教育加强领导,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可行的措施、方案,领导深入艺术教育课堂指导艺术工作,明确提高了工作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正规化,课外活动制度化,形成了以美树德、以美树体、以美树智的大艺术观和良好的艺术氛围。加强音美教师素质提高和培养,改善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我校在经费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购置音美教学设备,并配置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浓郁的艺术教育氛围。为了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美、体验美,学校充分利用每一种形式,每一个空间,营造出优雅的校园艺术氛围,使学生在校园这个艺术殿堂中尽情地感受美、享用美、创造美。

2)选派最佳专职人员担任艺术课教学,开全课程,保证质量。

(3)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组织开展课外艺术班活动,发挥教师特长,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

(4)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如“庆六一歌咏比赛”、元旦文艺联欢、“庆国庆师生书画展”等,丰富了学生的文艺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文艺才能。

2、组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艺术教育活动,特别是在它走出课堂以后,往往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学校加大了领导和管理力度,制定了具体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制度。课外艺术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举行文艺汇演、书画比赛,通过各种艺术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规范了学生的行为,学生们艺术才华得以展现,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我校涌现出一大批艺术骨干苗子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并经常参加镇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称赞。通过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锻炼了自己,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创造能力、欣赏能力。这些活动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组织开展好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近年来,美术教学组织开展了美术课外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美术兴趣,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先,本小组不仅集中学习个种美术知识,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锻炼美术能力的课外活动,如教授他们如何画墙体画,制作高品质的黑板报等。集中活动时,地点主要是学校三楼美术教室。学生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取得优异的成果。

其次,我针对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给他们每个人制定了学习目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又能从美术兴趣小组这里找到快乐,也能学到知识。

活动开展的得与失

美术小组的成立,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懂得了更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但由于学生家庭困难,小组的开展很难要求学生购买绘画用品,兴趣小组整体的效果受到影响,但学生能从中学到真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二、不足之处

1、学校艺术活动室数量达不到上级要求。现在美术活动室只有一口,缺少书法活动室。

2、艺术活动的开展还有待加强,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增加摄影、手工等各具特色的比赛项目。

3、各具美术学具不够齐全。

三、努力方向

1、东校区建成后,可以解决活动室不足的问题。

2、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是艺术教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亮点。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6

关键词: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审美感知力;艺术创作;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审美教育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审美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个体的审美发展,而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依靠审美教育来实现。席勒曾说:“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架起一座桥梁,这桥梁是审美教育,让艺术充当使人恢复健康、具有美的心灵和人性的教师。”①这句话既透露了审美教育对人的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艺术充当审美教育手段的重大意义。在这个感性缺失,机械复制的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审美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净化作为审美客体的当代艺术。

一、大众文化的发展及其弊端与审美主体感性的缺失

自20世纪末期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带来了精神的贫乏和灵魂的虚空。工业的发展使一切都变的模式化、符号化,发达的工业社会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心中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把人塑造成“单向度”的人。人在大工业社会中似乎也成了批量复制下的“产品”,冰冷理性而缺乏感性的成分。在机械复制的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丰富,情感却愈加衰颓。蔡元培很早就意识到这种情感缺失危机,他早在一次与《时代画报》记者的谈话中就谈到:“根本人类制造了机器,而自己反而变了机器的奴隶,受了机器的指挥,不惜仇视同类。我的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②情感的缺失会使整个社会麻木不仁,审美教育承担着塑造感性的人的重任。席勒说过:“有健康的教育,有审视力的教育,有道德的教育,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在尽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力和精神力的整体。”③这后一种教育便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使人们摆脱了片面的理性化,使人成为感性与理性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当我们建立了足够坚强的理性壁垒之后,不要忘记打造同样重要的感性家园。

当前审美教育面临的更加棘手的问题是,本来大工业社会就已造成了人们情感的缺失,偏偏又遭遇到大众文化,审美教育要完成解放感性的历史重任更显困难重重。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而深刻的转型期,伴随着大工业社会而来的还有大众文化。对外开放的国门得以使大众文化这股“西风”吹进中国;新的经济体制使大众文化获得了生存的土壤,迅速在中国扎根、萌芽,并发展壮大起来。仅十几年的功夫大众文化就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并大有超越之势。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一方面打破了精英文化垄断的传统,推进了中国文化民主化和平民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更大的弊端。文化大工业下生产出来的大众文化具有无深度、模式化、易复制、批量化、标准化等特征,大众文化的这些特征使其迅速发展壮大,并在今天呈现泛滥之势。不同于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以对民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解构为代价的。它的速食化、娱乐化、肤浅化乃至色情化的发展趋势,已经使民族文化与精英文化越来越边缘化,而这势必造成思想、精神和文化的严重缺失。

审美教育是规避大众文化缺点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审美主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使其能够在大众文化泛滥的今天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完善自我。而“进行审美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和最凝练的形式”④则是艺术。艺术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是人类精神的创造,具有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的功能,并且能够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通过艺术手段进行审美教育,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可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各种门类的当代艺术形式,如流行音乐、现代绘画、现代舞蹈、商业电影、网络文学等,也都具有消费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更有甚者还暴露出低俗化、色情化、丑恶化的倾向。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很难像古希腊的艺术一样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与净化,很难唤起人们情感与精神的超越。那么,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的艺术审美教育该如何进行呢?

二、培养审美主体的艺术审美感知力

席卷全世界的大众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在大众文化背景下要使人们依然保持一份纯粹的审美情感,依然能够深切地感受美,我们的审美教育急需要做的便是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感知力,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或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感知的能力,它是审美活动中各种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艺术审美感知力就是以艺术为审美客体,通过对艺术的鉴赏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最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大众文化背景下,面对审美主体的情感淡漠与心灵空虚,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显得更加重要。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所以借助于艺术这一手段来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是必要且明智之举。审美感知能力分为“感”和“知”两个层次,“感”是对审美对象外在形式的感受,“知”是对审美对象内在情感的领悟。审美主体完成了从“感”到“知”的过程,才算真正具备了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中的“感”是对艺术的外在形式的一种感受力,是一种鉴赏美的能力。例如当我们欣赏一幅画作、阅读一首诗、听一段音乐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和感受这些艺术品的形状、语言、旋律等外观形式。这便是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感受美的能力。是通过感官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把握。但是,只完成“感”的这一层次,还并不是“审美”,审美主体只有从“感”上升到“知”才算是真正的“审美”。审美感知力中的“知”是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领悟,是通过对审美客体外在形式的感受进而把握艺术美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是一种间接的、抽象的审美把握。例如我们在欣赏一幅画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能够从感官上感受到画的颜色、线条等,还要透过这些颜色、线条感知到画作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总之,对审美客体的理解和领悟离不开最基础的对审美客体外在形式的感受能力,但仅仅停留在“感”的层面,不能深入体味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弦外之音”则不能称之为“审美”。

在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应加倍重视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因为,当代的审美主体面对的是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艺术,具有通俗性、消费性和模式化的特征,且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艺术。成熟的审美感知力可以使我们练就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和一双有音乐感的耳朵,能在良莠不齐的当代艺术中感知到真的、善的和美的。利用审美感知力中的“感”能力可以感受艺术外在形式的美丑,利用“知”能力则能够更进一步分析美丑背后的艺术本质。集合了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力、审美兴趣等各种审美因素的审美感知力,是审美主体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关键。

而当下的艺术审美教育在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上,只停留在对艺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艺术形象的抽象分析的肤浅层面,也就是只停留在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中“感”能力的教育,而忽视了对“知”能力的培养,即忽视了对审美客体内在情感把握力的培养。这是大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背景下,审美教育者与审美主体集体沦陷的表现。现代的审美教育用理性的解构替了感性的建构,艺术美对人的情感教育作用被完全忽略。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情感教育,一个忽视艺术教育的社会就等于使自己的情感陷于无形式的混乱状态。”⑤在大工业社会和大众文化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情感教育,需要用艺术来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并反过来利用这种审美感知能力去欣赏美、领悟美,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来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呢?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有三个途径,即自然美、现实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旖旎的自然风光,壮丽的山川湖海等,通过作用于我们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来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我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力。现实美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所呈现出的美感,包括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等一切真、善与美。

现实美的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审美主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主体健康的审美情操。自然美和现实美审美教育对审美感知力的生成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们在审美主体对艺术美的审美感知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通过艺术美来培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是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

艺术美是艺术所展现的美,艺术是人的精神生产活动的产物,是艺术家审美目标、审美实践和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艺术美相对于自然美和现实美来说,带给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受更深刻些,更有助于审美主体从“感”到“知”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艺术作品或美或丑的外在形式,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层次体验与领悟。

例如,当蜀道的艰险可怖出现在李白的诗中时,我们不只欣赏到险要的蜀道和沿途的景色,更被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对国事的关切与焦虑之感所感染。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强烈的美丑对比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心灵的震撼,使我们对“美”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认识。丑恶可能就隐藏在美的外形下,而崇高有可能躲藏在丑陋的外表背后。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感动世界,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不只是激荡人心的旋律,更是灵魂的交响,是其对苦难命运的不屈与超越。伟大而优秀的艺术作品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不仅是感官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内在情感的涌动与心灵的震撼。审美主体只有透过艺术的表象看到其意义与本质,才算是真正的审美感知。当然了,对艺术的审美感知力的培养还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文化背景、生活阅历及情感经验,它们是审美感知力得以形成的保证。

对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只有具有由“感”到“知”的审美感知能力,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作品时保持清醒与审慎的审美态度。

三、对审美客体――艺术的净化与优化

既然艺术是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力的最主要途径和最有效手段,那么,艺术的优劣便直接影响审美教育的效果。当今,大众文化充斥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冲击着我们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精英文化和民族文化被边缘化,具有“民主”性的大众文化占据了主流。当代艺术也被卷入大众文化的洪流中,显示出大众文化所具有的优点和弊端。

一方面,艺术从高高的殿堂上走了下来,变得更加大众化、通俗化。艺术借助于现代传媒走近大众,让更多的受众可以很容易地欣赏到艺术。另一方面,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艺术走上了一条颠覆传统的“革命”之路。当代艺术更重功利性,艺术创作者为了最大可能地实现艺术作品的消费性,为了宣泄私欲、一举扬名,不惜将艺术作品变得通俗、庸俗甚至低俗,变得虚伪和丑恶。美已不再是艺术创作所追求的目标,艺术积极健康的审美教育功能也在渐渐消逝。

艺术不分高低,但有优劣。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带给人的都是美的享受、情感的满足和心灵的触动,在审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能培养审美主体辨别美丑的能力,并且能提高审美主体对“美”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低劣的艺术作品则恰恰相反,不仅外在形式上缺乏美感,也不具有直达审美主体心灵的功能。

在西方大众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当代艺术暴露出无深度、庸俗化、娱乐化、功利化的弊端,且具有反传统、反高雅、拒绝理性的特点。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艺术给审美主体带来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用纯感性的创作,猎奇的、鄙俗的、甚至丑恶的艺术作品来刺激审美主体的感官,忽视、甚至抛弃了艺术本应带给人的精神上的享受。

本世纪初诞生的“下半身诗派”,坚持“形而下”的创作意图,裸的和被毫无遮拦地写进诗歌,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毫无美感可言。源于欧洲的当代行为艺术,一改当初行为艺术的初衷,代之以、血腥和暴力。行为艺术表演者的行为根本无法与审美主体产生共鸣,得到的只是审美主体的无法理解与嗤之以鼻。当代的电影屏幕与电视荧屏上开始出现空虚、无聊,甚至下流、色情的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作品不再以传播真、善、美作为创作宗旨,而完全是在迎合大众的口味,为了取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当代文艺的各个领域都开始出现以丑代美、以丑为美的现象。艺术作品可以表现丑的,可以是审“丑”的,而此审“丑”是以揭露丑、教育审美主体看到丑背后的艺术本质为目的,是把表现丑作为传播美的一种手段,是以丑引美。并非彼审丑的宣扬丑,以丑为美,并且完全将丑作为审美客体。艺术本应是表现真、善、美的一种文化形式,其最大的价值就体现在它能够丰富和发展审美主体的精神生活,提高审美主体的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丑的艺术则完全违背了艺术的宗旨,是混淆审美主体对美丑的界限,导致审美主体情感缺失的罪魁祸首。

所以,净化与优化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当代艺术,是审美教育所面临的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那么,面对大众文化背景下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净化与优化呢?

首先是从艺术的生产过程入手,通过强化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来净化与优化当代艺术。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主观意识下的产物,是对艺术家个人情感与欲望的宣泄,更是艺术家与审美主体进行交流的中介。我们的审美教育主要通过艺术对审美客体实施教育,而艺术的优劣直接取决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当代的一些艺术家为了凸显个性,大肆奉行个人主义,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几乎无关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且当下的艺术家多道德意识淡化,并未将高尚的道德追求列为艺术作品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伟大的艺术创作源自伟大的思想,一个不关心社会、缺乏道德意识的艺术家何来伟大的思想,又何谈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应该意识到当下最要紧的是要“修养自己的情感,极力往高洁纯挚的方面,向上提挈,向里体验。自己腔子里那一团优美的情感养足了,再用美妙的技术把它表现出来,这才不辱没了艺术的价值”。⑥当代的艺术家应该承担起审美教育的重要责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善于从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总结艺术理论与创作经验,努力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审美教育与审美主体的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是从艺术的传播过程入手,通过强化艺术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来净化与优化当代艺术。

艺术作品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传播给大众,而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放送给大众则需要艺术管理部门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机制来加以净化和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传入,艺术可以通过更多、更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传播给受众,也就是说受众接触艺术的途径更广泛、更快捷了。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代艺术,我们如何使之更有效地发挥其审美教育的功能呢?

除了需要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也需要艺术监管部门的配合。通过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传播的当代艺术,大都只是以牟利为目的的文化消费品,带给审美主体的主要是感官上的刺激,以其无深度、批量化、娱乐化、庸俗化等特征,通过现代传媒手段一股脑地灌输给受众。在这种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十分需要作为放送者的文化监管部门对所放送的艺术内容进行净化与优化,过滤出无聊的、低俗的、丑恶的艺术作品,保证传播给大众的当代艺术都是健康的、积极的、审美的,是能够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带给大众更深层次的精神享受的艺术。

四、结语

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是促进审美主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大众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中国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而深刻,它的发展带来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契机,却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种种弊端。大众文化肤浅化、模式化、庸俗化及色情化等缺点正在腐蚀着当代审美主体的思想,造成审美主体心灵的空虚与情感的淡漠。要规避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净化审美主体的心灵,丰富审美主体的情感,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审美主体实施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审美教育是通过表现真、善、美的艺术来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力等各项审美能力,使审美主体在认识美、感受美的基础上更能够得到思想与精神的提升。艺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不同品质的艺术作品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教育效果。所以,对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进行净化与优化也是审美教育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我们可以通过自检与他检两种机制来对艺术进行过滤,一方面提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要靠艺术监管部门严格审查、考量即将放送给受众的艺术作品。双方共同努力,确保受众所接触到的艺术作品都是积极、健康和高雅的。

艺术审美教育是当今我们所面临的最为迫切和艰巨的任务。艺术审美教育不同于其他审美教育,它可以使我们在大众文化占据主流的当今社会辨别出美、感受到美、领悟到美,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心灵体验。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完善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审美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①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② 文艺美学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15页。

③ 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5页。

④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⑤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9页。

⑥ 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梁启超讲国学》,金城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Art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Culture

ZHANG Hong-sheng, WANG Xiao-yu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Abstract:Aesthetic education is a significant issue confronted us at present. Aesthetic education especially art aesthetic edu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culture. Nowadays, in an era of popular culture, it is a great task to cultivate people's aesthetic perception, since it could purify and optimize the art created in the context of popular culture.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7

公共艺术教育既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所谓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文学美、艺术美等手段和形式,引导和帮助受教者确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艺术活动。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比拟的功能与优势。

(一)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

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发现美、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崇尚和追求美的人生境界。寓审美教育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可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要,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品位和美感体验,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审美艺术素养,是高校美育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审美,漠视或淡化审美的艺术教育活动,就僭越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本真,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不言而喻。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益德价值

公共艺术教育具有“立德”、“成人”的功用。而这一功能是通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基本特性———审美育来实现的。德国文学家、思想家、剧作家席勒曾经说过,没有审美的发展过程,企图达到道德的阶段是徒劳的。这意味着,艺术教育本身就具有道德的价值,成就人的德性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与旨归。《乐记》中所提出的“乐者,通于伦理者”,其含蕴也正基于此。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音乐欣赏、绘画、舞蹈、表演、创作等方式,可引导大学生以善为美,形成向善的态度思维和价值取向,明辨是非,趋善避恶,砥砺品性,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道德人格,达到以美导善、“美”与“德”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三)公共艺术教育的启智价值

脑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脑的左右两半球具有各自的属性与功能,左脑以逻辑推理思维为主导,而右脑以形象思维为主导。通过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可激发左脑和右脑的活动能力,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达到协调和平衡左脑和右脑的作用,深掘大脑的发展潜能,活跃大学生的积极思维,锻炼和开启大学生的智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是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特征。高校公共艺术活动并非以强迫、高压的方式进行的,而是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能动、愉悦、自觉地参与。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激发大学生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与向往之情,唤起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责任感,增强大学生的感知力、记忆力和理解力,提高大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洞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校艺术学院一门新兴的公共课程,公共艺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成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支撑,特别是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与合理的界定,因而引发了诸多问题。如,高校教育工作者更多地从专业的视角出发看待公共艺术教育,重拔高而轻普及、重个别而轻全体、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比赛而轻教学、重活动轻育人等,严重地偏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航向,背离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初衷,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一)学科定位的模糊性

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新兴学科,因此,在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中,多数高校并未将其视作一个完整的学科加以建设,也未将其与学校的整个课程体系融为一体,在课程定位与学科建设中较为模糊与随意。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科建设缺少统筹规划、学校主管部门缺乏应有的重视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一些高校违背普及公共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教学目标,拔高学生的技能训练,热衷于竞赛或比赛,将获取名次和奖励看作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科定位湮没在功利主义的泥潭之中。

(二)课程管理的松散性

有效的课程管理是提升教育效果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课程管理较为疏松。一方面,在缺乏明确的公共艺术课程目标定位的前提下,不少高校缺乏总体的课程设计,尚未将公共艺术课程当作一门通识课加以建设,导致课程设置和管理随意,在管理上不是针对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标准,而是以学校的师资状况与选课人数为转移,因人设课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教材的选用和管理比较随意。如,有的高校直接搬用艺术院系的摄影、钢琴、文学等专业教材,并没有认真选取契合普通高校而非艺术院校的综合教材,实用性较差;有的高校教师虽自主开发教材,但也存在内容陈旧、价值不大、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特色等问题,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和管理效果。

(三)师资素养的欠缺

良好的师资素养是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人力支撑与智力保障。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师资,不仅要具备必需的艺术素养,而且要有必要的文化素养。这是因为,公共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是难以割舍、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倘若教师缺乏应有的文化知识作为支撑,公共艺术教育也难以纵深挺进。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中存在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相互割裂的现象,特别是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艺术因素,导致其文化知识相对薄弱,重艺术轻文化,致使师资素养欠缺,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需求。因此,教师的整体综合素养亟待加强。

(四)教育环境的封闭性

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时空。只有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方可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挺向新的教学境界。公共艺术教育自不例外。然而,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更多地局限在课堂,习惯于室内听讲、操作与表演,忽视了课外的艺术资源。艺术的源泉在于生活。只有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中,才能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获得源源不断的艺术生长点。在封闭式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只能以书本知识和教师的经验为学习素材,疏远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艺术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艺术的魅力与活力,必然导致被动落后的僵局。

三、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思路

面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我们必须正视现实,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与有效措施,稳步推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合理定位,明确公共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尽管桎梏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学科定位问题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因素。定位不明确或是出现偏差,必然使公共艺术教育误入歧途,导致挫败。为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公共艺术教育是提高国民审美素质的教育,而非高深的专业教育。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指向并非培养歌唱家、作曲家、美术家等拔高式、精英式的教育,而是让大学生接受美的体验或艺术的熏陶,服务于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是落实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大学生,以所有大学生为教育对象,以普及为发展航向,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为基本任务。为此,学校主管部门及教职员工应予以高度重视,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加以建设,确立影视、戏剧、舞蹈等艺术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乃至整个学校教育中应有的地位。

(二)健全课程管理机构,加快课程管理步伐

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要途径。杂乱无序的课程管理必然导致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要成立公共艺术教学部门和相应的管理机构,由专人分管、负责艺术教育工作,并强化其岗位职责,特别是要严格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的指示精神,优化课程体系,制订与之相配套的艺术教育课程方案、课程实施细则、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等,坚决杜绝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不断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管理机制。此外,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严格筛选、使用和评估教材。一方面,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将部级、示范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纳入课程开发之中。另一方面,根据地区与学校的发展实况,因地制宜,加强高水平教材的编撰工作,满足不同地区大学生舞蹈、戏曲、绘画、歌唱等多方面的艺术需要。如此,方可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管理的动态平衡。当然,有条件的高校可设置多种艺术类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强课程研发与课程管理的弹性和灵活性。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师资水平

在稳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数量的基础上,要提升教师的质量意识,建立一支知识广、业务精、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一方面,要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和终身教育观念。新知识和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加之大学生生理特征和年龄特点的改变,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教师对此要有危机感和使命感,不仅要弥补以前缺失的知识,而且要学习哲学、政治学、文学、美学、建筑学、人类学、教育学等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另一方面,高校要创造机会和条件,积极开展影视、书法、美术、体育等学科的师资培训和教育活动。为此,要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派教师以参观、访学的途径学习同类院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育技巧,或是聘请资深教授、艺术造诣高深的学者作报告和讲座,进行学习交流,实现经验共享,切实提高教师的艺术专业理论水准和艺术感悟能力。此外,要加强艺术教育教师的任用和考聘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惩戒或剔除不合格的师资。唯当如此,方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准,打造一支文理兼备、艺术和科学相融、一专多能的优秀师资。

(四)坚持开放性原则,积极开展课外艺术活动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非追求知识的单纯智育化活动,尤为重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文化气氛和活动场景,在实际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思维,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拓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因此,打破封闭并走向开放就成为高校艺术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一方面,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使课外艺术活动成为课堂教育的延展。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主题的诸如书画摄影、健美表演、诗歌朗诵、书法竞赛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感受,领会艺术的精髓,促进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高度结合,达到相互促进、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公共艺术教学要走出教室和学校的狭小空间,迈向广阔的社会领域。为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通过建立艺术实践基地、艺术园地以及专题讲座、志愿活动、艺术展演等密切联系社会的艺术形式,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融入到整个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去,让师生在社会宽广的天地中共同感受艺术的魅力,汲取源源不断的艺术文化与艺术营养,孕育和创造出更多的蕴含审美情趣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弘扬时代精神,高奏发展的主旋律,搭建、打造和开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新的发展平台。

工艺美术的优点和缺点篇8

关键词:高等师范 美术教育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长期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契斯恰科夫造型体系一直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适应时代需要,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大部分高师院校的美术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仍因循守旧,学生依然在进行写实的技术训练,很少去关注、思考什么是艺术。本该鲜活、生动的美术教育,有渐趋僵化之势。通过对俄罗斯主要高师院校的考察,笔者对其美术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试图通过中俄两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的比较,为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一、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和赫尔岑国立师范大学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两所师范院校,它们的美术系代表了俄罗斯师范美术教育的最高水平,它们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暑假组织入学考试,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主要开设素描、色彩、装饰艺术、金属工艺、陶艺、雕塑、造型艺术教学法、电脑绘画、俄罗斯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俄罗斯历史、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

在教学安排上,素描和油画是主课,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有。一般是早上9点至11点画素描,中午11点半至下午2点半画油画,下午3点至5点又是画素描。素描以灯光为主,因为在冬日的彼得堡,早上11点天才亮,下午3点多天又黑了,俄国素描的灯光效果是自然环境造成的。解剖课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安排在一张纸上画同一个人头部的正面、侧面和3/4面,或者在一张头像边上画骨骼和肌肉。学校有一个专门的解剖教室,陈列着人体骨骼的各个部分以及一部分动物骨骼,学生可以随时来此写生,有专门的教师指导,素描作业一般都用“缩思”做底子,做成各种深度的灰调子,人像与环境融为一体,空间感极强,这也是为了与油画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美术教学对构图课极为重视,构图要符合美的规范,反复权衡修改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创作课从大一开始设置,方式是课上辅导、课下画构图、期末总评,手法要求用现实主义方法,题材范围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存体验、普希金诗歌、卫国战争、俄罗斯历史与宗教,绝对不允许进行现代艺术尝试。

教学大纲是高师美术教学的“宪法”,教学中出现偏差,马上就由教学大纲来纠正,学生学习也有矩可循,老老实实按教学大纲学就是了,可叹的是这种大纲几十年不变。

学校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美术系设有工业造型、陶艺、雕塑、木工等实习车间,从图纸设计到制作完成都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严谨、扎实的学风,这种对学生严肃认真作风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制作一两件作品,更是为了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作品质与生活品质。 

美术学院的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师范院校美术系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培养美的传播者,所以除了对学生的绘画技能有一定的要求外,非常注重对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1~5年级都开设艺术史课程,课堂不局限于教室,经常去博物馆直接面对大师原作讲解。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力量非常强,像莫斯科国立师大的美术史教授薇拉博士,就是卓有成就的艺术理论家,她同时还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研究员,与众多知名艺术家保持着密切联系,这样学生不但了解熟悉艺术史上的大师,还有机会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当代艺术家,对艺术、艺术家能够得到切身的体会和了解。一名美术师范生不一定要画得非常好,但他要能真正了解什么是好的艺术,这样在以后的工作中才不会误导孩子。 

每年6月,是毕业生的答辩时间,学生作品分成两部分:一是自己的毕业创作;二是在教学实习中收集的中小学生完成的作业。这是对创作能力和教学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估。 

国立师大还与各地中小学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中小学的教学需求,反馈毕业生的工作情况,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改进和调整。 

 

二、我国高师美术教育现状 

 

我国的高师院校从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师范大学到省属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美术课程的设置基本类似,主要开设美术概论、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外美术史、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广告设计、计算机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如前所述,写实的技术训练依然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时间安排上,前两个学年主要是基础课,以素描、色彩为主,同时开设国画、油画、设计普修,意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后两个学年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一般分为国画、油画、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业能力自主选择。

创作课设有系统安排,只是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搞毕业创作,日常教学活动很少进行创作练习,创作形式完全自由。古典、现代、抽象、具象乃至装置、影像可以自由运用,这种创作方式优点是灵活多样、自由自在,不足之处是缺乏明确的审美规范。 

在课程设置上,高师院校的美术课程主要是绘画课和计算机设计课,基本没有手工制作课,所以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普遍开设,但时间过短,一般每门课程只开一个学期,学生浅尝辄止,仅仅记住一些艺术家和作品的名字,对艺术品的美学内涵和文化脉络缺乏明确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深刻领会作品所传达的艺术精神,所以面对艺术作品常常感到茫然。再加上国内缺少专门的艺术博物馆,学生很少有机会看到艺术品原作。缺乏文化内涵与缺失艺术标准是美术理论教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实习是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前几年实行分散实习,流于形式,形同放羊,实习失去了意义。近年有关部门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新安排集中实习,但由于师范院校与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沟通不畅,实习学校很少,实习学生过多,很多实习生没有机会上课,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高师美术教学改革设想 

 

了解俄罗斯高师美术教育现状,目的在于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完善我们自己的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当前高师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1.思想史、文化史,尤其是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的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让学生对人类各种视觉艺术语言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画家和作品的名字,而是深入了解它的社会背景,分析它的构图特点、造型特点,分析画家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画,懂得这些造型语言在表达现代人的精神感受上的潜在价值。应该鼓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修养,经常阅读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理解并欣赏音乐。 

上一篇:初中化学实验室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体育特色课程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