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9:29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1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3-0232-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其中隐含了两个主体,即大学生和教育者①。而进入到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逐渐成熟,这一点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也要在尊重大学生核心价值信仰选择权的基础上来实现。特定教育对象大学生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又时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需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运用供给侧改革思维创新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需要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然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在信仰层面的思想碰撞与交流而最终实现价值共鸣的过程。正如张耀灿所解读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内涵在于:“在交往实践的意义上,只有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真正发生了实质性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真正有了双方创造性、能动性的显现,我们才能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是以信息为媒介的双向互动。谁掌握了信息资源优势并有效控制信息传递的过程,就将占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的确在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控制两个方面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所以,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最为简单的灌输方式,在没有其他变量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信息传媒技术的进步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社会性后果。其社会性后果在于网络直接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资源垄断和过程控制权,从而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方法也随之失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30.4%,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20.4%,大学生上网时间达31.7小时/周。由此可见,大学生已进入网络化生存状态。而网络互联即时的特性决定了在网络中获取信息Y源的便捷性和无限性。而且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信息者几乎是以零成本的准入门槛参与网络信息传播。在网络面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垄断不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在信息资源占有上处于平等状态。就网络信息检索技术而言,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大学生还处在信息资源占有的优势地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资源占有优势被打破的同时,其对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权也随瓦解。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基本上是有限信息资源在有限连接中传播的。从信源信息发出经过信道而至信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掌握信源处的信息资源,当信源中出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信息内容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直接将其屏蔽,而不让其进入信道对外传播。然而,网络技术却改变了这一切。网络技术使信道实现了无限扩容,网络的超链接能够同时将无限个终端连接在一起从而编织起一个虚拟空间。而无限个终端都是信息源,能够向网络虚拟空间中投放信息。在此情况下,以往控制信源和信道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法归于无效。而网络技术在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的垄断控制的同时,也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自由,大学生也更倾向于理想信念的自主选择。原因在于,进入到大学阶段,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逐渐成熟,这一点已经为学术界所公认。而理想信念的自主选择则是大学生在最高层次上对自己独立的主体性之确证。在此种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有效的条件已然被网络打破,而教育面对的网络化趋势又不可逆转。因此,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只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客观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从当下的情况出发,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思维的转变成为关键。

二、以供给侧改革思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词。从国家宏观层面分析供给侧改革概念,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改革思维同样适用于当前高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也就是从供给侧即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调整。

1.以供给侧改革教育理念的确立为前提。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更是一种思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教育者首先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进行调整。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对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的垄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被直接置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而且在主―客体教育结构性认知作用下,灌输式教育方式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方法选择,并且在条件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对大学生采取灌输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行之有效的。然而,新的变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供给侧的教育者认知则必须与时俱进。现代教育条件下,尤其是网络打破了信息资源和信息传播过程的控制之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教育者们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教育结构关系定位,而以更为开放平等的主体间定位来认识自身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在供给侧改革思维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整体水平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相互统筹协调,在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互动中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2.优化供给内容,在自由竞争中占据信仰市场主流。经济学认为绝对垄断下的市场缺乏活力,自由竞争能够刺激经济社会的发展,释放改革创新的驱动力。以上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当信息资源和供给都被垄断之后,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信仰是在灌输下被铸造出来而非自主选择的结果。而网络出现将信息资源和供给垄断打破,赋予了大学生以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大学生在进行价值观选择的过程中,不仅会思考各种形态的价值观内涵的科学性,而且也会验证价值观的实践意义,评估价值观对于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力。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教育者不能因为所传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而疏于价值观的解读以及运用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实践性回应。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们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科学性的解读与实践性的示范相结合,避免重复投入、同质化、低端化、脱离学生实际等问题,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挖掘力度, 打造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精品,实现教育“产品”的“优库存”,提高教育实效性。通过优化供给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自觉的信仰选择,成为自由竞争的价值观信仰市场主流。

3.注重供给方式现代化,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全方位供给格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供给在课堂和课余实践。然而,当前高校课堂教育早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课余程式化的实践教育也很难吸引大学生深度融入而收效甚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到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学生已然习惯于网络化生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能蛟谕络中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投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善于运用议程设置等网络传播理论,在网络中通过话题引导将网络社会舆论环境建设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场。同时,要有超越于网络的宏观视角,在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将思想政治教育贯通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网络只是为承载各种价值观的信息传播提供了路径。然而,只有在信息认知和实践验证双重作用下,人才能够形成坚定的价值观认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在网络中提供正面的核心价值观信息,引导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知,而且还要设计如暑期实践、志愿服务、挑战杯比赛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实践项目,以扎实的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确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通过贯通网络认识与社会实践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全方位供给格局。

4.营造良好的供给氛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网络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然而,网络的匿名性和超链接特性却直接恶化了网络环境。部分媒体为了抢占网络市场份额,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赚取点击率,甚至不惜炮制虚假信息,在网络中刻意制造、传播谣言并采取全覆盖式的信息投放。面对网络信息的无限供给,大学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其中一些非主流异质性的意识形态夹杂其中,直接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通过建立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从信源上肃清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各种噪音,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aking network as a platform for teaching communication,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ing research has become the current model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In this paper, through a series of research, it puts forward the network curriculum module design cont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

关键词: 网络课程;模块设计;评价体系;教学研究

Key words: network curriculum;module design;evaluation system;teaching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71-02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交流、课程传授、教学研讨,成为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典范。网络课程迅速登上了教学改革的舞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课程有着动态性、时效性、区域性、共享性和个别性等优点。然而众所周知,网络只是信息传播的载体,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育资源的共享才是人们使用网络的目的所在。只有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优势。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成了发展网络教育的关键核心所在。

1 网络课程教学文件模块设计

课程教学文件模块主要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课件,教学教案、教学日历等。其中课程简介主包含了课程的性质、课程的培养目标及主要教学内容,以及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等。课程设计主要包括了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组织形式、课程目标和定位、教学内容与设计、考核方法和教学资源等。课程标准主要突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与职业素质。教学课件与教学教案与课程内容保持一致。教学日历详细列出了每次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单元标题,能力目标,能力训练项目,知识目标及课程的主要内容,非常方便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

2 网络课程内容模块设计

网络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以符合专业需求,并且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教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构造课程内容。以《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课程为例:笔者根据对职业岗位的需求调研分析,发现开发网站或制作网页一般涉及四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Dreamweave网页制作工具;熟悉HTML语言、CSS样式表;熟悉网页布局、颜色搭配;了解网页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则。这些知识和技能属于显形知识和技能,传统做法是按照这些知识系统组成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打破这些知识系统,按照工作过程来系统调用这些知识,再将这些凌乱的知识组合成符合工作需要的知识系统。因此,教学项目的选择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经过反复研究并通过实践检验后的不段调整完善,我们将整个网络课程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和技能应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案例式教学,由教师引导学生来完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同时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Dreamweave网页制作工具,熟悉HTML语言。

第二阶段:对电子商务门户网站进行模仿、布局。这一阶段主要要求学生对目前电子商务类的主流门户网站进行模仿,布局。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学习情景的设计、学习,由教师列出项目,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

第三阶段:成立项目小组,建立小组负责制。由各组组长负责,进行项目的制定、策划及网站建设。

这一阶段主要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3-5人构成,整个项目的制定、策划、以及完成都由组长来统筹规划,教师在这一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是经理,各组组长所扮演的角色是项目经理,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有一个团队意识,并且能够通过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任务。

第四阶段:综合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期末上机考试来考核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

3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素材库模块设计

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素材库模块主要包含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参考文献、教学影像、教学图片、课程录音等。教学资源素材库建设过程中,按照相关原则和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技术参数、图片格式,影音格式、文档格式,整理好各种资源,通过课程资源模块进行上传。在课程资源管理模块中,可将教学资源素材库资源共享到共享资源库系统中,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4 过程考核贯穿始终,采用了阶段式、分层式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是否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进度、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因此,我们采用了阶段式考核方式,并提出一个阶段、一个考核;一个项目、一个考核;一个团队、一个考核的方式,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形成该课程独立的、科学的考评方式和考核标准,以达到正确、科学的评判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水平,同时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树立信心,推进其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拓展创新能力。

第一阶段:基本知识考核。

第二阶段:成立项目小组,建立小组负责制。由各组组长负责,进行项目的制定、策划。

第三阶段:综合测试阶段。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考核,我们看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较完善,对于基本技能的应用也比较得心应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案例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5 网络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5.1 网络课程教师评价体系研究 为了加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有效的评价,网络课程教师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学生能按时独立完成本课程的课外作业,并能随时提出问题;本课程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生能结合本课程,经常阅读一些相关参考文献资料;大部分学生对该门课很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大部分学生该门课的学习方法较正确;学生是否能活学活用、有创新等。

5.2 网络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研究 网络课程学生评价体系研究主要包括:通过教师的教学,我理解并学会了该课程内容;通过教师的教学,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师讲课能促进我积极思考,富于启发性;通过教师的教学,我学会了该学科的学习方法;我感到教师课程内容讲解清楚,概念准确无误;我感到教师讲授内容充实,信息量大;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教师讲课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例证得当;教师鼓励我们提出问题并给予有意义的解答;教师在考试或作业上所给的反馈很有价值等。

通过有效的评价,能够帮助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及时对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与环境做出调整。

总之,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推动网络教育、网络教学模式发展的核心,作为教育技术工作者,我们应该本着为教学服务的目的,积极探索、研究网络课程设计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汪琼,李晓明.网络课程实施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 2002(1).

[2]程志,桂占吉.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思考[J].教育理论,2004(9).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学习社区是建立于网络社区分享基础之上的、为学习者学习所提供的一种自由、平等、协作的环境。网络学习社区适合成人的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比如对教师博客促进教师的反思教学、网络资源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共享等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如何建设教师网络学习社区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教师网络社区实践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

本文结合开发“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支持网”的实践经验,分析了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从而探讨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发展前景,为教师专业发展寻求一条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整体设计

依托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笔者构建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支持网”(简称支持网,下同),希望通过支持网这一平台构建教师网络学习社区,为教师提供一个共享培训资源,分享培训心得体会的互动交流平台。

(1)支持网基本构成

支持网的设计实现没有拘泥于某种单一的技术平台,而是采取门户加拓展的形式,整合各类诸如博客系统(Oblog)、论坛系统(Dvbbs)等可用的、好用的、常用的网络工具,紧紧围绕教师的学习需求筛选工具,一方面克服开发技术的瓶颈,另一方面防止工具泛滥引起教师注意力的分散。因此,根据培训和教师学习的需要,本支持网主要由资源网站、教师博客、教师论坛、自测系统四部分组成,分别实现资源共享、个人知识管理、交流协作和评价反馈的作用。支持网的构建坚持以下原则:内容针对性原则、功能实用性原则、平台易用性原则。

(2)资源管理模式

在资源管理方面,由于资源类型、学科类别繁多,因此必须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学科和教育技术知识两个维度进行交叉分类。学科上分为语文、数字、英语、政治、历史等,教育技术知识分为课程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同时,对于资源的类型不同,我们还加了类型、说明等字段属性,给资源贴上鲜明的标签,一方面便于资源的管理及检索,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学员方便地找到自己所需资源的片区,促进了资源的共享。资源建设采用“人人参与,共同建设,审核加精”的方式。

(3)支持网各模块辐射关系

二、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实践情况及其成效分析

(1)支持网运行情况

支持网运行期间,配合培训的推进,教师们在支持网的活动比较活跃。总结起来,支持网整体运行情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试期。该阶段是支持网开发后的用户调试期,伴随着前几期培训的教师用户一起成长。教师在体验支持网带来效益的同时,共同发现支持网的错误,支持网在不断改错的过程中逐步完善。

第二阶段:繁荣期。该时期的支持网相对比较稳定,同时也推出了教师论坛。在此期间笔者做过一次统计,当平台运行至第3个月时,在资源网站上至少登录一次的用户已达915个,资源的平均下载次数也有20多次。博客的正式注册用户已达856个,发表各类文章1450篇。论坛已有130多位注册用户,共有帖子983条。

第三阶段:稳定期。此阶段支持网运行稳定,各模块的功能相对比较完善,排除了“恶意注册”等网络干扰。教师的社区活动也相对稳定,资源继续共享,教师继续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

第四阶段:危机期。该时期是在培训结束后,虽然仍然有教师陆续下载资源、发表日志,但回访明显减少,社区没有了生气。随着培训的结束,教师群体行为也相应结束,使得教师用户对支持网的访问次数也减少。

第五阶段:灭亡期。在培训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社区在管理上的投入少,缺少“核心成员”,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信息的更新越来越慢。支持网的访问量一直下降,后来甚至出现零访问的情况。最后,支持网被黑客注入,出于安全问题考虑,支持网被迫撤下服务器。

(2)支持网对教师学习的贡献

支持网从投入使用以来,配合着教育技术培训的推进,为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带来了方便。教师一方面接受着专家教授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在支持网分享教学资源,发表教学反思,进行教学讨论,支持网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另一个自由的平台。

1.支持网为教师提供了实用的教学资源。支持网中包括教案范例、课件资源、软件工具等栏目,这些栏目的资源全部是一线中小学教师实践的结晶,是支持网里的有用资源。由于其资源的针对性强、可用性高,支持网切实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帮助。

2.支持网为教师提供了学习反思的平台。教学反思是获得实践性知识有效的途径,支持网中的博客提供了教师对教育技术与学科结合方面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由于其它教师可以通过访问博客的方式进行分享,同时也可以留言参考讨论评价,使教师的反思更加深入。

3.支持网给教师的交流讨论带来了方便。无论是培训还是教学讨论都离不开交流,传统的交流范围小,而且没有记录,参与者由于走神等容易丢失信息,出现断章取义的现象。支持网的论坛使教师课后也可参与讨论,使交流更加深入,为培训营造了活跃的学习气氛。

4.支持网为教师学习成果提供了多维的评价。支持网中的自测系统提供了培训相关知识的练习卷和测试卷,并对答题信息做了记录。用户可以查看自己的答题情况,可以根据错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用户还可以查看答卷的对比信息,通过横向与纵向对比,可以观察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的查缺补漏。

5.支持网延续了培训,为教师继续学习提供了机会。传统的途径,无论是专家培训还是教师论坛会议,随着培训、会议的结束,参训学员教师学习也就相对停滞了。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固有的延续性,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支持网使教师课后仍能继续学习交流,为教师的继续学习拓展了空间。

三、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问题启示

通过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支持网的实践可以看出,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确实有其优越性。但在支持网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不足,总结如下:

1.平台建设不够合理,各部分没有科学的整合。支持网分为资源网、教师博客、教师论坛和自测系统四个部分,各部分实质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各平台的资源并不能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

2.平台各模块账户相对独立,没有实现单点登录。由于各子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教师要成为用户就需要在各子系统上分别注册,要访问时得分别登录,不仅给用户操作带来麻烦,而且用户自己的资源也没法统一管理。

3.平台缺少核心竞争力,缺少必要的驱动力。平台是基于培训运行的,是培训为平台带来了生机。平台内部没有核心竞争力,缺少相应激励机制,用户没有参与驱动力,从而造成培训结束也带来教师成员社区活动的结束。

4.平台缺少核心成员,没有形成凝聚力。核心成员简单的说,就是在社区中发挥主要作用,对社区有主要贡献的成员。核心成员能够凭借其知识的权威性,聚集有共同兴趣的成员,形成学习群体,从而给社区带来生机。本支持网缺少核心成员,社区活动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强的聚集力。

四、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生存条件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它由复杂的元素及关系构成,只有合理调配这些元素,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提高社区自组织、自发展能力,才能发挥社区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推动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应考虑以下几个生存条件。

(1)构建人性化社区,实现简单易用人机交互环境

网络学习社区同现实社区一样,便捷性是用户是否选择该环境很重要的评判方式。只有简单易用的人机交互环境,用户才不会迷失于技术的复杂逻辑里,才能充分享受网络社区所带来的超时空的便捷。

因此社区建设要考虑用户的操作习惯,使用户能快速上手。要充分整合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分类贴标,使用户能快速找到自己所需资源。同时,交互上简单易用,要实现单点登录,让用户能自由穿梭于社区的各个角落。

(2)明确共同愿景,强化社区目标

“对社区而言,共同愿景是指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理念和目标,即共同的愿望、理想、远景或目标。”它体现社区的价值定位,反映社区成员的集体理念,是社区成员汇聚的根本原因。

教师网络学习社区的共同愿景可以表述为:通过社区中每一位教师成员的共同努力,使社区形成学习共同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每位教师获得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学术水平的提升,使教师集体智慧得到发展。它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行为目标,是社区中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观的体现,是成员进行社区活动的动力。

(3)强化管理机制,发挥核心成员的作用

网络学习社区中的学习者群体并不是某些学者认为的“去中心化”和“反等级”的社群。实际上,随着学习者主体在社区中活动的不断深入以及自我的不断呈现,其网络身份会逐渐成为自己的独特叙事的标志。核心成员即包括社区中各小群体的领导者,又包括社区活动推进形成的高级成员,他们都是社区的主体贡献者,是社区生命迹象的关键保持者。

因此,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应强化管理机制,完善社区成员梯队,充分肯定核心成员的社区地位。一方面赋予某些独特的权限,让其参与社区活动管理。另一方面,应建设奖励机制,对核心成员的价值予以充分肯定。

(4)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社区存在感

“教师社区文化是一个社区内部所形成的、对其成员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教师社区文化具体表现为社区教师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它通过社区的管理、组织和运营等形式表现出来。

哈格瑞夫斯(Hargreaves)认为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最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主要特征有:自发性、自愿性、自主性、超越时空性、不可预测性。只有加强社区教师文化建设,使教师超越纯粹的个人反思以及对社区专家的依赖,形成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才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提升社区存在感,让成员有家的感觉。

五、小结

本文通过实践证明了教师专业发展网络学习社区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了该社区确实有益于教师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另外,实践最终结果也说明了理论与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要想充分实现本研究的教师网络学习社区,必须在技术、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都做出努力。只有充分的、持续的投入,才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从而带来真正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周跃良等.信息化环境中的教师专业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8:4

[2]洪蓉.教师学习共同体与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7,(5):38-39.

[3]马秀峰,李晓飞.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索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6):69-72.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4

[关键词] 网络学习资源; 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康晓伟(1980—),男,甘肃兰州人。讲师,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学习资源评价、教育评价研究。E-mail:。

一、引 言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发展,社会各领域的知识、技术与网络传播方式不断结合,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学习资源(E-Learning Resource)。大学作为知识创造与人才培养的聚集地,为全社会提供强大的学习资源支撑和保障。而在线教学、学术期刊网、电子图书馆、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帮助高校形成了独特的高校网络学习资源(College E-Learning Resource)。与普遍意义上的网络学习资源相比,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不仅提升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播半径与效率,形成开放、共享、交流的新机制,而且赋予现代大学新的职能定位。高校不再限于校园内人才培养、知识传授与科学研究的狭窄功能,而是逐渐衍变为全社会优质学习资源的供应与整合机构,成为推动学习型社会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的“发动机”。

二、高校网络教育发展情况

我国高校网络教育蓬勃发展,通过网络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持续攀升,教育部2002年将网络本专科学生信息纳入统计范围,2002年我国网络本专科毕业生数0.43万、招生数43.42万、在校生数108.22万,截止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毕业生数已达110.55万、招生数166.37万、在校生数453.14万。[1]8年间我国网络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数、招生数、在校生数、授予学位层次、授予人数等指标经历了质的飞跃,规模迅速扩大。2002—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人数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2002—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人数变化*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高等教育类相关统计整理汇总

高校网络教育飞速发展得益于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迅速丰富,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1)与普通本专科教育规模相比,网络教育所占比重偏低。2002—2010年网络本专科毕业生、招生、在校生数占普通本专科人数比重一直低于25%,最高年份分别为24.76%、25.42%和20.30%,如图2所示。这表明网络高等教育尚未成为人们获得大学教育的主流模式,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虽然数量庞大、内容繁多,但准确性、系统性、全面性欠缺,不足以支撑高等教育知识传播的精准要求。(2)高校网络学习资源重要性与其学术研究地位不相匹配。网络学习资源的研究,多数是关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技术、开发、应用、共享等方面,以及利用网络学习资源进行创新学习方式的研究。[2]对于高校网络学习资源内涵特征、资源效果的评价内容、评价体系构建等问题缺乏相应研究。

图2 2002—2010年我国网络本专科数占普通本专科数比重

数据来源:教育部网站高等教育类相关统计整理汇总

网络化趋势使国内外高校处于同一竞争舞台,准确、有效评价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科学把握其战略发展方向,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特征

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ECT)将学习资源定义为“帮助个人有效学习和操作的所有东西”;[3]赵明等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是一种基于网络的自导式学习,检索、鉴别与组织资源的策略是完成和实现目标的重要因素;[4]陈时见等认为广义网络学习资源包括各种网络数据库、相关管理、存储和传输软件、技术标准与协议等软件资源,以及借助和依赖的相关硬件设施资源,狭义网络学习资源指学习者能够用于网络学习活动的各种网络数据库。[5]曹艳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是存在于因特网上的各种学习资源构成的知识组合,包括资源持有方(教师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和经验、学习网站以及其他网络资源。[6]吴砥认为网络学习资源是以数字化文本、图片、视频等在 Internet 上传播和 Web 上显示的形式存在,并作为资源实体被教学者所制作、被管理者所管理、被学习者所消费的数字化学习资源。[7]文献研究表明,陈时见对网络学习资源广狭两义的定义获得学术界认同,其他定义列举网络学习资源普遍意义上的涵盖内容与不同存在形式,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特征没有予以充分解释。

作者认为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与普遍意义上的网络学习资源不同,它不是大量零散知识在网络上的简单堆砌,而是一套系统、完备、精心组织的知识体系。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特征,即与普通网络学习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1)渠道唯一性,高校网络核心资源是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产出,是高校课堂内容在网络平台上的体现,知识来源不同于社会其他网络资源;(2)系统与完备性,大多数网络学习资源具有信息零散、无序、重复性高、真伪混杂的缺陷,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以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由高校科研人员筛选与设计,是准确、系统而完备的知识体系;(3)注重体验与互动,高校网络学习资源是传统课堂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其本质仍是传统的,围绕知识“教”与“学”的互动,遵守“指导—发现—学习—反馈”的内在教育规律。

四、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一)评价意义

国内学者对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已有阐述,曹伟认为构建网络学习资源价值评估体系的目的在于能够为信息的组织者提供判断资源可信度的方法,以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有价值的资源来组织网络学习平台的知识库,从而更好地体现网站作为学习信息重要来源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可以为主动检索网络资源的学习者提供鉴别有益信息的方式,以缓解当其面对海量信息时所产生的“学习迷航和认知过载”等问题。[8]

相比网络学习资源评价,作者认为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首先是针对高校网络知识、信息资源的一次盘点,弥补学术界缺乏专门针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的缺憾;第二,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承载着衡量高校学习资源质量、高校知识工程“有形化”效果、学习网络平台利用便捷程度等各个学习环节的作用,有助于社会各方对高校的根本性学习实力的深入了解与比较;第三,突显网络学习资源对于高校声誉提升与知识传播的关键作用,促进高校制定有效的网络学习资源构建策略。

(二)评价原则

建立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除了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等一般原则外,还要特别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内容与过程兼顾的原则,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既包含资源内核的内容评价,也包括从无形知识到具体操作系统的过程评价,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兼顾内容与过程,完整反映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全貌;(2)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现有客观指标无法全面反映学习资源、转化过程与支撑系统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教师、学生、社会等各方对高校学习资源网络化的体验与感知,这些方面的指标包含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将主客观指标相结合,尽可能公平、公正形成评价结果;(3)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由于大学定位、类型、知识储备、网络运行等客观要素不相同,高校网络学习资源实际构建存在共性因素,也有各自特点,例如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知识储备较一般大学丰富得多,而电子科技大学、邮电大学等通信类专业院校网络建设实力则强于其他大学。因此,评价指标需动态调整,体现不同类型大学网络资源建设侧重点的差异,兼顾共性与个性均衡的目的。

五、构建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维度选取的理论依据

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与传统教育资源评价类似,但由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特殊环境,又具有独特的评价标准,评价维度的选取主要依据评价标准。目前,网络学习评价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国际标准为:(1)网络课件认证标准(ECC),[9]美国社会训练与发展组织(ASTD: 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 Institute) 制定的网络课程认证标准(ECC: E- 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 Standards)主要由界面、兼容性、产品质量、教学设计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界面衡量操作系统功能的完全性,兼容性则表示课件与操作系统、相关应用的关系,产品质量反映课件的规范与正确性,教学设计衡量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线性质量(QL),[10]线性质量是由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和B1ackBoard 公司联合提出的,该标准包括学习资源、支持系统和评估系统等三大方面,含有体系结构、课程开发、教学/学习、课程结构、学生支持系统、教师支持系统、评价与评估系统等七个维度;(3)网络认证标准(ECS),2001年Lynette Gillis与适用专业委员会提出网络认证标准(ECS: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11]这一标准从可用性、技术性、教学性等三个维度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评价,可用性主要针对网络学习系统的方便性,如搜索、提示、视听资料质量等,技术性针对网络操作系统、课件运行顺畅与稳定性等技术指标,教学性针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式等各方面提出评价指标。

我国对网络学习评价研究起步较晚,对网络学习领域尚未制定评价标准。学者余胜泉基于网络教学评价的特点,提出网络教学评价模型,该模型包括学生、教师、学习资源、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网络教学支撑系统等五大维度,学习资源指教学内容、网络课件等,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则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考量,网络教学支撑系统涉及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技术性等指标,[12]该模型已获得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高丹丹认为对网络学习评价从学习资源评价、学习支持平台评价和学习者评价等三个维度进行。[13]

(二)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三同圆”结构模型

结合国内外网络学习评价标准与模型,作者围绕高校网络学习资源,按照知识由内核向外延逐步传递的过程,选取学习资源、学习资源转化过程、学习支撑系统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并为每个维度选取相应评价指标。作者假定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为一个复杂系统,上述三个维度对应三个子系统,分别是代表学习资源的内核层、代表转化过程的实现转化层、代表支撑服务的管理运行层,学习资源从资源内核层向管理运行层逐渐“外溢”,通过管理运行层向外界传播。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以逐层嵌套的同心圆形式组合,构成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三同圆”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图3 高校网络学习资源“三同圆”结构模型

“三同圆”结构模型中,资源内核层位于中心位置,是大学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在源泉,是高校中信息、技术、数据等无形知识存量的集中体现;资源实现转化层是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桥梁,借助多媒体数字化手段将“无形”内核知识资源转化为“有形”知识,位于“三同圆”模型的中间层; 管理运行层是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具体实现方式,位于“三同圆” 模型的最表层,是有形数字化资源的操作系统,面向管理者与使用者提供资源的分类、检索、查阅、更新等体验式的网络服务。

(三)高校网络学习资源评价指标构建

在“三同圆”模型的基础上,作者对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分别进行评价,每个子系统设置多个评价指标,达到全面涵盖学习资源、学习资源转化过程、学习支撑系统等三个维度评价内容的目的。

1. 资源内核层评价指标

资源内核层评价实际上是对学习资源的评价,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学习资料等无形知识存量,评价涉及资源正确性、系统性、时效性、资源素质等四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 资源实现转化层评价指标

资源实现转化层评价是对学习资源转化过程的评价,学习资源的转化并不简单等同于将教师备课的课件、教材内容复制到网上,而是要遵循网络教学的特性,将书本学习资料、传统教师课件进行拆分、再组织,由于学科差异,转化过程顺畅程度与转化后效果各不相同,实现转化所需技术能否满足内容需求也是评价焦点,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3. 资源管理运行层评价指标

资源管理运行层评价是对起学习支撑与服务作用的网络教学系统自身的评价,系统合理性、安全稳定性、界面友好性等都是对一个系统的重要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3。

六、思考与建议

对于高校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价通常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虽然网络技术可以实时采集在线学习时长、在线人数、热门资源点击率等数据作为定量评价依据,但更多指标如资源正确性、资源转化顺畅性、

系统友好性等依赖于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其次,在数据处理中通过赋值法,将专家、教师、学生等用户打分数据转化为定量分析,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主观性特征。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219-02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下中国已经进入新媒体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新的形势。新媒体环境即数字化时代或信息化时代的媒介环境,也有人称之为网络信息生态或网络信息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现弱点,如教育形式单调、教育手段落后、教育角色单一等。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黑板报、宣讲会、宣传栏等是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手段,注重单向传播,强调权威性、灌输性,忽视大学生主体性,易使他们感到行动受到限制,甚至产生抵触情绪,降低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人才的主阵地,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青年学子的重任。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帮助大学生适应更迅速的技术创新、更快捷的知识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伦理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成为能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主体、能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诱惑、把握自己的行为、合乎社会发展主流趋势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反映中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使命,也是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发展和普及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增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同时也提出挑战。

1.新媒体传播的技术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教育者的素养提出较高要求。传统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在学历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很难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教育者应该熟练掌握新媒体特性,灵活运用新的校园信息化平台。

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增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难度。新媒体介入后,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处于一种“时间、空间、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和使用比以往更自由,更具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一些落后的、腐朽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的渗透以及泛滥的违公德的信息等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

3.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大学生在成长阶段中产生的“猎奇”心理与对权威信息的质疑与排斥心理,使他们更易对虚假或不良信息产生兴趣;少数大学生还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炒作”,触及社会道德和公众价值观的底线,造成价值取向受扰;不少大学生沉溺新媒体,疏离真实社会交往,产生新媒体的人际信任危机,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4.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新媒体素养,影响正常学习能力生成。由于不少大学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新媒体素养,长期依赖网络,形成“网络思维”,表现为不注重学习习惯、学习规范;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跳跃性大;学习耐力、想象力与思考力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由此可看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紧迫性与时代性。若实施得当,就能帮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的新媒体环境下树立清晰的理想信念、精神操守与融入观念。否则,大学生就易迷失自我,导致价值观混乱,进而出现价值主体自由化、价值导向多元化与价值目标模糊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1.适应新媒体演进格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

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应该将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运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并及时从新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应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运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始终走在时代前沿;应在把握大学生多元化沟通交流需求的基础上,转变教育观念,找准在大学生的新媒体思考与使用心理,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2.用新媒体资源构筑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阵地

首先,创新教育阵地,建立“红色”网民、“红色”网点、“红色”网站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体系。教育者要善于依托网络平台的平等、交互、敏捷、细致特点,将其作为新形势下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合理利用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灵活、快捷的独特优势,建立专门的红色网站、手机短信平台、博客和网络论坛等进行信息引导启发、释疑;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进网络”,让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以及党团组织进入网络,扩大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覆盖面。

其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文明有序的新媒体校园文化氛围。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要将新媒体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将校园网络文化、手机文化等在内的文化建设纳入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以丰富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内涵,延伸校园文化功能;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系统中,不断改进和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形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资源整合。

再次,支持高职院校通过系科协作与资源整合,共同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软件。让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软件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熏陶大学生,实现科技与教育、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3.以新媒体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拓展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形式

教育者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改革教学形式。新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情融会、快速传播、交流便捷,创造了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情景,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当然,我们运用新媒体,并不排斥旧媒体。教育者可借助新媒体技术,与原有教育方式结合,创新发展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教育手段;善于利用QQ、MSN、E-mail、BBS、聊天室等新媒体,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单、双、多向的相互型交流,同时辅之以小型班会或进行理论探讨,与学生进行对话谈心,以满足不同形势、不同阶段、不同群体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构建合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格局。

4.强化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网上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引导水平

教育者要结合国家有关网络管理规章,建立健全校内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意识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各部门如学工部、校团委和各院系要加强协调、综合治理、形成合力,对网上群组活动加强监控,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源头管理;要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加强正面引导,对有害信息要依法处理,对错误言论要积极主动地开展舆论引导,学会用网民的语言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要通过建设网络虚拟组织、设立网络管理员等方式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信息传播的监管力度,依托学生社团营造文明氛围,充分挖掘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要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加强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力度,发挥他们在引导学生舆论的方面的作用,争取掌握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

5.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提升大学生新媒介素养。

教育者要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同时,针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以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规律与要求,帮助大学生学会认识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积极自主参与整个教育过程;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选择适合学校实际的新媒体素养课程教育模式,通过设定必修课、选修课、限定选修等多种形式,逐步、有序、有效、扎实地开展新媒体知识教育、新媒体价值教育、新媒体能力教育与新媒体伦理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新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大学生新媒体素养。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6

一、资源的“共建”及“共享”

教育信息化的主战场在课堂,最终的信息化成果也是通过课堂的变化来体现,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最核心的业务。信息化在这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即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共建”主要体现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这些资源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可以方便老师在数字教学环境下设计教学方案时调用,使资源的可用性大大加强,同时需要采用配套的信息化手段在教师考核及资源使用等层面推动机制的转变,这样才能够将应用效果落到实处。

在完成资源建设之后,就面临资源“共享”的问题了。资源共享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重点要素:(1)共享的资源存储在哪里?(2)共享的资源如何能够按照用户的需要随时随地被使用?(3)如何让共享资源由“被动被访”到“主动推送”?

针对第一个问题,需要区域的数据中心,或者借助省/市的数据中心平台来存储这些优质的资源。云数据中心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及安全性是我们在数据中心建设中首要考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对应的就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和“优质资源班班通”的问题。

首先“连通”是“共享”的基础,所以要实现各结点的连通性建设,让每所学校都接入到教育网络中。而数字教学资源的特点是生动直观,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主要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或者交互式程序来开展,这样的应用必然对网络管道的服务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更宽的管道来解决管道服务能力问题;另一方面可使用资源缓存技术来解决高并发使用过程中的管道瓶颈问题。这样双管齐下,使用户获得良好的使用体验。

在网络连通的基础上,就要考虑资源的使用环节了。 这正是第三个建设问题所要解决的,通过对资源的使用主体进行区分,根据使用者身份及习惯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优质资源。这样就将通过搜索功能来实现资源定位的传统方式进行了改变,解决了用户必须要通过主动发起搜索行为来获取资源的被动方式。能够在网络层面即支持新资源的同步传递,用户将会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资源,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建设热点资源门户,通过信息同步分类机制将最新更新的资源同步到不同身份的用户,化被动为主动。但决定教师是否使用这些资源的因素在于资源是不是优质的(是不是好用)以及资源的使用是否便捷(易用),当然还需配套的激励机制共同作用,使优质资源“通”起来。

二、运维及安全

随着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及信息网络的逐步完善,摆在信息化建设者面前的运维及安全问题开始凸显,由于业务与信息化的结合度越来越高,信息系统的服务能力不再是支撑几个管理业务系统、教学及资源平台,而是能够基于全体教育业务系统的应用对IT基础设施进行管理,不仅要及时发现信息系统中的故障点,而且要具备提前预防及后续改进的能力。在通过技术手段解决IT故障及问题的同时,又要通过流程的梳理和规范从根源上预防问题的发生。这两方面的工作缺一不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更加关注对网络及应用的监控及管理,容易忽视运维流程的建设和IT服务流程的改进,这也正是需要加强和引起重视的。

上面的内容分别从资源建设、使用及管理三个方面概括性地阐明了笔者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些认识,从教育资源的核心到使用教育资源的主体(师生)来看,似乎更应关注师生对教学资源的使用体验,特别是针对相对偏远落后地区的资源使用效果来衡量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建设过程中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数据中心、核心骨干网络及数字化校园就像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 优质、稳健、畅通、易用是这个系统的特性标签,根据自身所处的信息化阶段,在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内容是成功的关键要素。特别是从资源建设及应用所要达的阶段标目标及效果出发,真正使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均衡,实现了教育公平。

作为深耕教育14年的国内网络厂商领导品牌,锐捷网络将会持续深入研究教育行业的信息化特点,一如既往地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添砖加瓦。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7

关键词关键词:H3C MSR;路由器;教育网接入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1014003

0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院校、教育部门和科研机构相继接入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网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校承担建设和管理维护的全国学术性计算机互联网络,汇集了国内绝大部分教育和科研资源,是中国公益性互联网络第二大互联网络。为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建成高质量的数字化校园,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我院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将校园网接入中国教育网作为2013年度信息化工作的重要项目之一。

1教育网联网步骤、核心拓扑设计与路由器选型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校园网于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采用了中国电信的100兆光纤接入Internet。校园网整体接入教育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项目由网络中心负责牵头,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教育网接入步骤主要包括:新增一根教育网光纤专线,由当地电信部门铺设至网络中心机房;赛尔网络提供路由器出口IP、教育网公网IP地址段、教育资源路由列表等技术参数;新增一台教育网出口路由器;对校园网核心层设备调试与升级优化,包括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接口配置、虚网划分、路由与安全策略、教育网访问控制列表等配置;校园网内部客户机同时访问教育网资源与Internet联通性测试等。

教育网与电信网在网络出口技术环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电信网CHINANET光纤接入机房后,可以直接利用分配的Internet公网地址上网;教育网光纤接入到机房后,必须通过边界路由器进行路由选择和NAT转发后才能使用教育网公网地址。按照设计方案,校园网升级后采用教育网和电信网两条光纤出口,可同时快速访问Internet和教育网资源。校园网内部办公计算机、实验室机房等依然采用静态IP地址分配方式上网,终端计算机仅需添加一个教育网的DNS解析,其它操作方式不变。核心交换机负责处理两条光纤的路由选择,当访问教育网时自在学习,但是不可否认,泛在学习必将成为未来最主要的学习模式。本文首先界定了普适计算、泛在学习、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然后简要分析了泛在学习的特征,最后详细探析了普适计算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环境设计。期望笔者的这些探索,能够为当下泛在学习环境的研究和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杨刚.普适技术支持下的泛在学习交互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3).

\[2\]潘基鑫,雷要曾,程璐璐,等.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

\[3\]吴金红.基于普适计算的高校泛在学习环境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

\[4\]亢春艳.终身学习理念下的U-learning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

网络教育资源的核心篇8

因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网络教学这种新模式具体较小的局限性,只需要一台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能进行实时互动与学习。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资料丰富的互联网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知识进行搜集与整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主动性,因此网络教学还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2高职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体系

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高职院校通过互联网和校园网已经建立起四通八达的网络化管理体系。因为有了计算机网络,信息交流才变得更轻松方便。

2.1信息网络化管理体系及特点

在我国,职业教学主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具有职业岗位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能通过职业资格证的考核。这样一来,院校与劳动就业部门就会有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建立相应的信息化交流和就业考核。网络教育手段成为高职教学的支柱,互联网是高职教学管理实现的纽带和桥梁。管理网络上的信息是双向的,劳动部门可通过网络定期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信息;各高职院校通过互联网完成学生的招生录取等工作。

2.2网络教育手段的高职教学特色

高职的教学管理包括了高职教学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编写、课程安排、学生成绩管理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设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设立网络中心、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机构的产生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对管理提高更高的要求,要更加科学化,对管理人员素质要求更加技术化。

3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第一,不仅要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进行正常的教学,在课后,老师还要按时在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组织学生进行见面交流,让大学互相进行深入的了解。第二,理清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正确关系,网络因其丰富的资料内容,为现有的传统教学进行知识面的补充和拓展,传统教学占据主要的地位。第三,网络教学只能应对一时的教学资源紧张问题,但却不是长久之计,还应抓紧一切可用资源组建起强大的师资力量与教学团队,各高校在教学竞争中才能保持各自的教学特色。

4利用网络教育手段来优化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4.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网络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学的形式实现培养目标,同时网络学习也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形式。网络教学更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索性。传统教学模式就是固定课程45分钟,学生学习知识被动。因此,老师可以应用网络教育这一优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接受知识的能力、学习进度与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这种学习时间相对较宽松,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学习时间。网络教学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个性化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4.2促进师生交流协作

在传统高职教学管理中,有时因为课间休息时间较短或老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导致一些有学习问题的同学不能及时与老师交流学习,问题放置时间过长最终使问题不能解决,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这时运用网络教学便成为重点,在资源共享平台的支持下,老师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利用网络教学,使时间更加有弹性,可以利用空闲时间随时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一方面就不会因为时间差而失去与老师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或难理解的知识点,通过网络向老师请教,老师可以给予及时的解答。

4.3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在本校内部搭建,也可以与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搭建。在学校内部搭建,以班级为例,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在平台上设计电子教案、作业等。教育活动中,老师可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接收教育部门的通知要求,也可以和其他老师分享经验,相互交流。与其他学校搭建,这就可以要以本校资源为主的前提下,借鉴其他学校的资源。

4.4丰富考核形式

在以答卷形式考核基础上增加适当网络教学特点的考核形式,比如学习任务完成的时效、网络学习时间题考核、回答问题的创新性考核等等。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发挥性试题,把学生的回答公开,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有利于客观、合理地评价学生。

5结语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新模式之一,它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带来了许多的好思路与好方法。利用网络教学促进师生交流协作,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培养个人求学的强烈欲望,为学生的学习和个人修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以更好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上一篇:思想教育方法范文 下一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