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教学法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3-11-20 16:58:18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1

关键词: 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听说教学法 交际能力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语言交际能力,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指语法、文字、词汇等)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是具备语言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必须强化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日语课是日语专业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五项语言基本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日语语音、词汇、语法等重要的基础知识,对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基础日语课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目前,国内的基础日语课多采取传统的文法翻译法,强调语法讲解、单词记忆及课文背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但缺乏根据具体环境进行恰当的语言交流的能力。

二、当前日语初级阶段教学面临的问题

2009年日语国际能力测试进行改革,不管是考试形式还是内容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听力分值比例提高,由以前的占总分的四分之一变成现在的三分之一,内容也更加生活化、口语化。听解是历年学生失分比较严重的一部分。以往可以靠词汇、语法等拉分,但是现在新的能力考试要求每一部分都要达到及格标准,很明显增加了听力考试的难度,对日语教学而言更是一个挑战。

笔者曾对所在大学日语专业两届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就有关日语学习的难点和对日语教学的期望进行调查。学生们普遍认为听力很难,希望课堂上能多听多说,并且能像日本人一样说一口地道的日语。认为听力难,表明一年级学习时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没有打下好的听力基础。笔者认为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一年级没有听力课,每周安排两节会话课。会话课虽然可以和外教练习听力,但是毕竟时间有限。加之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学生语言能力有限,与外教在语言交流上不顺畅的情况时而发生。这会挫伤学生听、理解、沟通的积极性。二年级虽然增加了听力课,但也只是每周两课时,听力训练时间不够,学生容易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作为主干课的基础日语课教学往往偏重让学生大声朗读,熟练背诵。除了听课文录音之外,其他听的机会并不多。教师大都用中文进行,单词、语法及课文的讲解。虽然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授课内容,却忽视了给学生“灌耳音”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没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听力自然会比较弱。听的少,听不懂,必然会影响学生张口说的能力,这也就是所谓的“哑巴外语”。最后,教材内容过于注重书面语和敬体表现,不适用于现实生活的交流,无法应对新日语能力测试中越来越口语化的听力考试的要求。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听力难的问题,满足他们说一口地道日语的愿望,就必须从一年级开始,在作为主干课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加大听说训练。这不仅是为了应对能力测试,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听说法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当时由于战争需要大批会外语的军事人员,语言学家们致力研究出了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法——听说法,并在60年代风靡一时。听说法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等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学习方法,提倡体现口语的听说能力的培养应优先于使用书面语的读写能力,即“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并认为外语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刺激反应”养成习惯的过程。课堂上除了教师尽量用外语上课外,还大量使用录音、录像和电化教具作为刺激手段,并采取模仿和机械操练等方法强化学生的反应,巩固所学的知识。它的不足是在进行语法教学的时候,多采用替换、变形、回答等机械练习,过于重视语言的结构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孤立地进行句型的操练,容易造成不善于结合情景进行交际的情况。

(一)听说法的具体实施

笔者在基础日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听说教学法时,去掉了听说法的机械替换练习,尽可能地在单词、语法、课文三部分教学过程中加大听说训练,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单词教学

单词教学一改往日先领读单词再解释词义的做法。先让学生听1—2遍单词录音,确认单词的正确读音。再由笔者读单词,学生听读音写单词,写错的单词要反复听和朗读,直到牢记单词读音为止。这样做是让学生先巩固单词读音,再理解词义。经常有这种情况,给学生说中文意思,他能想出日语单词,但是说日语单词,时常会反应不出中文意思。这说明学生往往对日语单词的语音掌握得不如语义掌握的牢固,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先牢牢掌握单词读音。解释词义时,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明它的各种意思,而要用单词造句子读给学生听,让学生在听整个句子的过程中理解该词的用法。还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会话录音或者视频,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单词的含义,复习单词时,让仿照之前的例句造句。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可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学生掌握的不再是孤立的单词,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日语句子,今后运用起来会比较顺手。

2.语法教学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学生融入情景、协作学习、合作交流,实现主动意义建构;有劝于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创新,培养综合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1引言

英语视听说教学是高师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新型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方式,是听、说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英语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平台,创建了教师一学生一教材—媒体互动的学习链,采用了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影像资料对高师生进行以视、听、说为主线的综合技能培养,使学生在视听说过程中完成语言输入与输出,提高理解与表达的能力。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该模式下学生是认知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使学生最大限度参与教学实践过程;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与意义建构四要素有利于学习环境的建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为推动认知结构发展与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培养综合语言技能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3.1视听说教学

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语言技能训练方式,是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阶段。视听说教学以语言视听材料对学习者进行视、听、说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习者视听过程中的认知、理解、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视听说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丰富的影象资料,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认知、实践、交流、合作的平台,使学习者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材料的视听、了解、理解、探索与创新,促进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视听说教学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其目的是培养高师生综合语言技能,使之在视听过程中完成语言能力的发展。视听说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英语听、说教学。传统意义下英语听、说教学形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词汇或句型反复操练;听、说材料的选择受教学方式的影响存在一定局限性,词汇量小,知识信息含量满足不了学习需要,内容与学生的理解之间存在着差距,甚至远离学生生活而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与学双方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视听说教学改变了听、说课单调、枯燥的局面,教学环境中融合了图、文、声、光、色,教师通过影像资料实施教学,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学习。"

3.2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的《教学模式》奠定了“教学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乔伊斯等人分析与研究了流行的教学模式,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教材选择、指导在教室与其它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稳定的结构形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模式”是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中国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教学客观规律,为完成特定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所形成的系统简明的稳定结构形式;有具体可操作的教学实践过程。传统意义下英语教学实践过程由教师、教材、学生组成。三者的作用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即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赋予了教学实践过程新的内容,将教师一教材一学生一媒体连接在一起,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3.3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

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个体,重视学习环境的构建,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作用与地位。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学习环境构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高师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了优化学习(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的平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借助丰富的媒体影像资料,以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互动作用实现学习目标。教师一学生一媒体一教材的互动使学习环境成为一个支持和促进学习的场所。有以下环节:

3.3.1.1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取的。理想学习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发展认知与意义建构有很大的帮助。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以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与意义建构为出发点,将情境创设纳人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人、机对话引领学生走进经典英美电影,“身临其境”,“活学活用”。电影欣赏的过程成为“authenticEnglish”语言环境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电影的播放与故事情节的拓展中进入真实的英语生活场景,在娱乐与观赏的动感中培养起电影视听的兴趣和爱好,获得语言表达和运用语言的语感。同时,电影的精听与泛听训练使学生有机会区别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熟悉与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学习各种经典的语句、对白与话语,并积累大量常用短语和句型,以提高英语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环境理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了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融合、探寻新知识的机会,是实现认知结构发展与意义主动建构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个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协作学习有助于学习资料的搜集、分析,对假设的提出、验证,对学习成果的评价及意义的最终建构。协作学习促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是实现意义构建的重要环节。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的协作学习指视听实践涉及的方方面面;情景融人、问题展示、小组协商、小组讨论与结果评价;还包括视听资料收集、分析、假设、验证与学习反馈。协作学习过程是视、听、说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有效途径。协作学习中学习群体(师生、生生)在教师的组织带领下融人视听实践中,了解语言知识,创设问答、对话、讨论、辩论、协商与交流。协作学习培养学习群体对协作学习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到心中有数,对涉及的学习信息进行协商、讨论,共享思维与智慧,最终实现并共享学习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多媒体辅助下的协作学习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从教师到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转为通过多媒体传递教学信息、实现人机对话的交互式与多功能立体学习方式,师生一媒体—教材一语言信息输入语言信息输出语言交际实践的学习链创设了一个综合语言技能提高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实践与创新。

3.3.1.3会话交流

会话交流是协作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环境建构不可缺少的内容。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师生、生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实践平台。在协作学习的平台上,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交流进行协商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以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合作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群体中每个成员的想法为大家所共享,有利于推进学习进程与意义建构。英语视听教学环境的构建促进了学习者语言输入与输出,有利于激发兴趣、培养自信心、提高学习水平并发展综合语言技能。同时,多媒体声、光、图、色的优点为会话交流提供生动、直观的立体画面,创设真实语言学习场景,营造出丰富多彩、充满信息交流、活泼生动、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语言环境。学生是媒体语言教学的参与者与语言知识的接受者,也是语言活动交流者与意义建构的实施者。学生与媒体信息的交流可以调动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3.3.1.4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英语视听说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筛选,确定视听“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帮助学生对视听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如:在视听中能看懂或理解所选电影资料,基本掌握电影的主要语言表达,听懂电影人物词语、对话并积极参与视昕后的语言实践并能在交际实践中对视听内容用流利、连贯的英语交流。学生在视听中获得视听材料信息的多少或视听质量的高低不是靠记或背诵,而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经验与建构相关知识意义的能力。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3.2教与学的角色

3.3.2.1教师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组织者、指导者、及促进者;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意义主动建构的机会,让视听说实践成为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同时,教师在视听说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安排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参与探究、发现、评价与修正,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与学习规律,诱发学习兴趣,培养反思并通过反思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发展创造性思维。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本领,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引进自身的实际经历与生活经验进行点评、总结、提升,引领学生走向成功。同时,要引导学生建立视听知识与实际经验的对比体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将视听知识与经验融为一体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学生意义建构的忠实支持者。要努力创设多元平等的课堂学习实践,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之朝着主动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3.2.2学生角色

英语视听说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创设了实践平台。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创设符合教学内容、促进认知结构发展的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主动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使学生成为视听说的积极参与者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理想的视听环境使学生融人情景、参与协作、合作交流、主动实现意义建构。与传统听说教学相比,视听说教学的优越性赋予了意义建构新的内容;学生不再是教师灌输知识的对象,学生也不再是一张任由教师画图的白纸。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在教师的组织、促进与指导下能动地借助各种有利条件实现意义建构。同时,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探索、发现与意义建构。"

4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4.1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研究成果有助于教师了解建构主义的内涵,认清教与学的中心与关系,在指导教师寻求、建构更加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突破了传统听说教学围城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不受课堂、教材、教师话语、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在多媒体的学习环境中按教师的指引朝所需的目标互动学习。课程设置的创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与陈旧;情景创设、协作学习、合作交流推动学生主动地意义建构,发展探究、分析、归纳与总结的能力,有助于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探究式与讨论式的教学优于传统语言教与学的方式,创造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导的新型人机对话教学模式。师生与生生问的交流有利于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实践效率,是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发展认知结构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媒体语言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多视角、多功能的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听说教学一个中心(教师)的局面,使学生在平等、宽容、和谐与合作的氛围中认知、探究与创新。因此,高师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建构对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赋予了实际意义。

4.2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综合语言技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语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积极、动态、不断进步与发展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主动建构意义为目的,在学习环境的建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创新等方面都紧紧围绕学生需要而实施。学生的学习成为改变方法、提高效率的过程。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也是完成语言技能培养,语言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视听说教学实施与教材选用应关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途径。视听材料全部采用英美电影影象资料,其优势在于内容丰富、展示现实生活场景、贴近生活、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直观的语言学习、模仿,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培养综合语言技能。

4.3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下学习环境的建构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发展自我认知结构与实现主动意义建构的平台。语言学习的过程不是孤立的,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文化。视听说教学教师一学生一教材一媒体的互动是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的交融点。视听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在学语言的同时学习、了解、探究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教学过程充分利用了英语教材目的语文化知识及文化信息量大的优势,教学实践设计关注语言与文化的比重,以文化“渗透”与“旁白”的形式引导学生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熟悉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涵义,对比并找出异同,提高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语言素质。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转变“语言教学只教语言”的传统教学观与教学方式,为高师英语教学提供—个“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同步实施的借鉴,为语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创新途径。

5结语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3

一、理论依据

首先,让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种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各自的心理学背景和语言学基础。

在语言学方面,听说法的理论基础是四十年代产生的结构语言学(structural linguistics ),

在美国又称其为描写语言学(descriptive linguistics ), 代表人物有Leonard Bloomfield ,Edward Sapir,Charles Hockett 和 Charles Fries等人。结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学的任务就是严格地按照科学原则 去观察和描写人类的语言,并弄清楚这些语言在结构上的特征。根据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可以分解成若干较小 的单位(如句子、短语、单词、词素和音素),这些较小的语言单位都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描写;反过来,这 些较小的语言单位又可以被还原成分解前的整体。

交际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创立的生成转换语言学(generative transformation),代表 人物是Noam Chomsky。 他认为,一个好的语言学理论不仅要能够描写语言,而且还能够解释语言。瑞士著名语 言学家Ferdinand de Saussure 早在八十多年前(1916年)就谈到过“parole”(“语言运用”, 相 当于Chomsky 所说的“performance”)和“langue”(“语言能力”,相当于Chomsky所说的“competence ” )的区别。 但是, 描写语言学只注重观察和分析“parole”,而忽略了“langue”。生成转换语言学家们打 破了描写语言学的这种偏见,研究了语言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 )与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的 关系。他们指出, 正是这种“隐藏的” 深层结构,生成了可以观察得到的表层语言行为。

在心理学方面,听说法属于行为主义(behaviorism)学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学习同人类其它 学习活动一样,是行为或习惯的养成,而训练行为或培养习惯,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因此,行为主义心理 学主张,语言学习应采用“刺激——反应模式”(SR—Model )。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 教授B.F.Skinner。 他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用SR—Model训练关在笼子里的老鼠, 让老鼠养成某种习惯。

交际法在心理学方面属于心理主义学派(mentalistic psychology),即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 logy)。心理主义学派也是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乔姆斯基曾驳斥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语言 行为比动物的行为要复杂得多,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因此,语言行为只能用人的天生能力(innate ability )才能解释得通。在语言教学中,重点应该放在学习者身上,即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完善大脑 里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

二、各自的特点

1.听说法具有规范性,却失之机械性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美国,由著名结构主义语言学家Charles Fries所倡导。 听说法根 据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语言是言语,不是文字”和“语言是结构模式的体系”的理论,提出以口语为中心,以 句型或结构为纲的听说教学法的主张,教材用会话形式表述,强调模仿、强记固定短语并大量重复,极其重视 语音语调的正确,广泛利用对比法,在对比分析母语与外语的基础上学习外语的难点,并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 加以解决。听说法把语言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外语教学中,使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的安排具有科学的 依据。这对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加速外语教学的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用听说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使用语言时缺乏灵活性。能熟练运用句型结构的学生不一定能进行有效 的交际。纽马克在《如何避免语言习得中的干扰》一文中指出:“一个能熟练运用语言学家所教句型的人,即 使他很聪明,也不一定知道当他想借火抽烟时,他应该走上前说:Do you have a light?(借个火)或Got a

match。(借支火柴),而不应该说:Do you have a fire ? (你有火吗? )或Are you amatch's owne r?(你是火柴的主人吗?)显然,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和背景,语言活动总是在特定的 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情景和特定的人之间进行的。而听说法却过分地重视机械性训练,重视语言的结构 形式,忽视语言的内容和意义,存在“造作”的倾向。

2.交际法具有灵活性,却失之随意性

交际法是英国应用语言学家Christopher Candli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在六十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 学法。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意念和情感。人们由于职业不同,对语言的需求不 同,教学内容也可以不同。交际法不象听说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是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通过接触、模仿 范例和自由表达思想三个步骤来组织教学。交际法不再引导学生进行孤立的句型操练,而是从学生实际出发, 确定学习目标,使教学过程交际化,因而学生在运用语言中更具灵活性和实效性。

然而,交际法在注重语言交际功能的同时却忽视了语言的纯洁性。其实,语言的句型结构的正确,语音语 调的准确直接影响着语言的交际活动。再者,在交际法指导下编写的教科书缺乏结构主义教学法那样把语言材 料按难易程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就交际法而言,把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融汇到交际情景中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 难题。课堂对话中的假设情景缺乏真实性,因为这些情景不同于母语习得的交际情景。在课堂言语交际中,功 能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加之语言材料零乱,学生很难从交际中获得系统的语言知识。

三、启示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交际法;词汇教学;交际能力

        1 引言

        面对我国目前提出的提高中学生素质教育,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们将如何去实现新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要求?要想通过四、六级考试,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词汇量(约4000-5000),如何在英语学习阶段既能培养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抓住词汇教学,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  外语教学法的发展与词汇学习

        英语学习的内容是语言。成功地学习和教授一门语言需要学习者和教授者了解一些语言的本质和语言活动,于是语言学理论在外语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外语教学法一门关键的相关学科。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国外的诸多学者在不断研究探索语言的属性和结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其中颇有影响的有美国和英国的“结构主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发生学结构主义”等。这些语言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外语教学提供了积极的启示,也为外语教学理论和外语教学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下面就语法翻译法、听说法和交际法的内涵作一介绍,并了解词汇教学在各种教学法中所处的地位。

        2.1 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语法翻译法把目标语(外语)看成是一个规则系统,这一规则系统能在文本和句子中了解到,并与母语规则和意义有联系。语言学习被视作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涉及规则学习、规则的记忆和以大量翻译方式与母语意义相联系的操作(何广铿引Stern 1983)。使用语法翻译法的教师普遍认为,学习语言的目的是通过学习外语培养学习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此,学习者必须通过学习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规则,以便达到能够阅读和翻译的目的。2.2 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听说法把语言看作一个系统,这系统由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用以表义的成分组成,这些成分是因素、词素、单词、结构和句型。(何广铿2002)。听说法是以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依据的,它认为语言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去实现。教师给学生语言的输入(刺激)使学生对此刺激做出反应,重复此过程时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正确反应,使他们重复出现。句型操练在听说法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使用听说法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学习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模仿、记忆和操练,熟练掌握各种语言结构,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结构。听说法认为口语先于文字听说训练好了,有利于读写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听说能力的训练上。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句型和对话为主,词汇教学在课堂上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生词的学习是在进行句型操练时完成的。

        3  我国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不同时期各为主流的教学法,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以语法翻译法为主的年代里,我国英语教学的课堂活动基本是以语法、词汇的讲解和翻译练习为主要内容的。词汇的学习颇受人们的重视。但由于语法翻译法强调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学生对词汇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也仅限于单词的认、读和写三方面,词汇的听说能力很弱。于是语法翻译法在中国造就了一批“哑巴式”的英语人才,他们虽具有一定的试卷应答能力,但用英语进行口头和笔头交际方面的能力却很弱。如果说听说法改变了我国过去“

[1] [2] [3] 

哑巴英语”的现状,那么交际法的出现使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如果教师能够完全领会交际法的理论和正确应用交际法,那将会引起我国英语教学的一次质的飞跃。交际法和听说法一样都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交际法更强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作用。理解和使用交际法应遵循交际法的三个原则:交际性原则(communication principle)、任务原则(task principle)和意义原则(meaningfulness principle)。根据Richards& Rodgers:Communication principle:Activities that involve real communication promote learning;Task principle:Activities in which language is used for carrying out meaningful tasks promote learning.; Meaningfulness principle:Language that is meaningful to the learner supports the learning process。

    课堂词汇学习的技巧

        . 词义的理解

词汇教学如前所述,可分为两部分:词义的理解和词汇的应用,应以词义的理解为先。在帮助学生理解词义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直译法,因为大部分词汇的意义可以借助实物、图片、身体语言、多媒体和定义法等去实现的。准确地去理解词义意味着实现了词汇学习认知的第一步----词义和实物的联系。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要求有恰当的语境。下面介绍几种比较有效的课堂词汇教学的技巧。

        .. 实物呈现法

        实物呈现法是直接用实物展现词义,此方法最适合名词的学习,尤其是具体的实物名词的学习。名词在英语词汇中较易被掌握,一般不会引起不必要的歧义和误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成功的实现词义的理解是词汇学习成功的一半。和其它辅助手段相比,如果可能,实物应为教师的首选,它直观、明了、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因为视觉在促成词汇学习的完成方面起很重要的作用。词汇是一种特定的符号,学生对词汇的掌握都应该建立在实物的基础上。如学生先有生活中的“树”的实物,然后才有语言符号“树”和“tree”与之相对应。“树”的概念可来自实物,也可来自图片,但实物在学习过程中优于图片,主要在于它具有可触摸性和感知性。

        .. 图片和简笔画辅助法

        图片和简笔画在词汇教学中也倍受教师的青睐。教师自己制作图片或从杂志上剪辑图片都是可行的。简笔画简捷、形象、逼真、省时,在课堂词汇教学中随时可取。

        .. 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其优越性也渐被教师认可。若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制教学课件,其优越性将会更明显。因为自制的课件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有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特点,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行,变无声为有声,创建教材无法提供的背景、情景,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完善词汇学习的过程。

        结语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5

关键词:会话含义合作原则听力理解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17-01

1 听力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要求的提高,教学目标就更重视以听说为主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听力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领会讲话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略了与听力理解关系密切的非语言因素。 在具体的听力理解练习中,许多学生不能理解话语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导致学生对说话者真实意图的理解产生了偏差。

因此,要想准确的理解说话者的意图,必须重视非语言因素,了解它们在话语交际中的作用,找出会话中所隐含的信息,从而领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本文以 Grice 的会话含义理论为依据来阐释会话含义理论对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2 理论基础

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着重论述了“合作原则”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制约“会话含义”产生的过程。之后列文森、利奇、徐盛桓等人又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列文森概括了这些研究成果,提出列文森会话含义“三原则”,1991年正式把列文森三原则称之为“新格赖斯语用学机制”。后来,学者们称之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从而使格赖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即“会话含义理论”)发展为八十年代的“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格赖斯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CP)。这条根本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及其相关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以及方式准则。格赖斯指出,当说话人故意违反某条准则,同时还使听话人知道说话人违反了该条准则,这时候他就是在向听话人传递一种新信息――会话含义。当说话人违反了这些准则或次准则的时候,听话人就迫使自己超越话语的表面意义去设法领悟说话人所说话语的隐含意义。这种话语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依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外之意。而对于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后来又提出了一个原则,即得体原则。

3 大学听力理解中出现的问题

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常见的难点主要在于:(1)语音语调辨认困难;(2)误解单词意思;(3)缺少相关文化背景;(4)缺乏听力技巧等等。

有时学生即使听懂了字面意思,还是找不出正确答案,这就反映出学生另外一个能力的缺失,那就是不能从会话中领会到隐含意义。对话听力材料中,如果参与会话的人都遵守合作原则,那么听力理解的难点在于词义的辨析,若有任何一方违反合作原则,难点就是理解会话的隐含意义。

4 会话含义理论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启示

正确理解话语的会话含义关系到是否真正理解了讲话人话语的真实意图,这也是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学生的难题。我们常发现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结构,语音、语调也相当正确,但在实际运用英语中,学生听到的往往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不知道话语的真正含义。随着我国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语言的功能教学,会话含义理论对于改进英语听力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听力理解的认识。听力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等基本技能方面,在具备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更应该注重运用语用学理论来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教师也应该努力把学生引导到说话者的字里行间去,理解说话者的言外之意。教师可以概括性地向学生介绍会话含意理论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它在听力理解中的积极作用。然后可以准备一些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含意的听力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训练。

第二,听力课堂上要进行口语练习,巩固提高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听与说在实际生活中是融为一体的,所以语言教学不能把二者分开来进行。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把听说训练相结合,让学生多进行即兴会话练习,以此模拟真实环境下的会话情景,巩固提高理解会话含义的能力,并培养洞察非语言性暗示的能力。

第三,补充文化背景知识,扫除学生因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听力理解障碍。在听力教学中,由于谈话双方在价值观、世界观、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会话含义常常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障碍。

第四,培养学生学会辨认对话过程里说话者利用音长、音高、音调语气、语调等语音表现手段所体现的言外之意。

5 结语

本文通过介绍会话含义理论在听力理解中的运用,强调语用学知识在听力理解中的重要性。其实,英语听力教学中学生最难把握的就是对话人之间使用的比较含蓄的话语,尤其是理解上述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功能。学生必须通过会话语言表达形式及其字面意义推导出谈话的意向所指,或其语用预设及其真实意图,了解会话含义。教师应认识到会话含意理论及其相关语用原则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运用“话语”传递信息的某些规律,这些原则有助于判断言语特征,如此才能进一步指导学生在听力理解实践中,逐渐跨越单纯理解话语表层意义的阶段,增强学生对不同语境下的听力理解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杜军红.从违反合作原则看会话含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

[3]薛枝.格莱斯的会话含义与英语听力[J].语文学刊,2003(6).

[4]谌莉文.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J].外语教学,2005,(1).

[5]李俊兰.大学英语听力理解中的语用推理[J].运城学院学报,2006(3).

[6]朱忠焰.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与方法初探[J].外语界,2000,(02).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6

[关键词]几何教学;听;说;读;写

一、关于几何教学中听的训练

听是几何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听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直观演示法。利用这种方法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信息接收与教师的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的听课效果。如在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黄豆、双面胶纸、筷子、薄饼等。把许多黄豆(点)连成一条线,把许多筷子(线)拼成一个面,把一些薄饼(面)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体。这样,既能让学生听懂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又能培养学生听课的兴趣。

第二,正误辨析法。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口述中夹杂某种错误,要求学生辨听和矫正。如教师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学生可以纠正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又如,教师说“因为对顶角相等,所以相等的角都是对顶角”,学生可以纠正为“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位角和内错角是相等的角,但不是对顶角”。利用这样的训练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习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的辨析能力。

第三,复述模仿法。课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让学生复述模仿,以强化听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线段中点的定义时,教师可以边演示直观教具,边口述定义,然后让学生复述;又如,在讲完射线和线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结直线、射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关于几何教学法中说的训练

说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反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说是整个训练过程的主线。说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看图翻译法。几何的基本语言有三种(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语言通常是并存的,有时又可以相互渗透和转化。在说的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不仅能熟练运用每一种语言,而且能准确地将其中一种语言形式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形式。如图1,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复述:(1)直线MN经过点O;(2)点O在直线MN上;(3)点M、O 、N在同一直线上;(4)以点O为顶点,以OM、ON为两条边的一个平角;(5)图中有线段MO、MN、ON;(6)图中有射线OM、ON、MO、MN、NM。(7)直线MN(或直线MO或直线ON)。

第二,操作叙述法。此法常用在画图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根据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作图。如:经过点O的三条直线a、b、c;学生作图如图2。

第三,情境引导法。比如,在讲角的第二种定义时,教师演示钟摆摆动。胳膊摆动,然后引导学生描述定义,“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组成的图形。”

三、关于几何教学法中读的训练

在几何教学中,读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提问导读法。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经常使用,教师出示思考题,让学生阅读后用提问的方式检查读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直线一课时,设计下列思考题,让学生阅读,并在阅读时考虑:①直线特征是什么?②直线有几种表示方法?③点和直线位置关系有几种?④什么情况下两条直线相交?⑤直线公理是什么?⑥你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直线公理?

2.精读质疑法。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已有知识逐字、逐词、逐句地精细推敲,大胆质疑问难。比如,垂线的性质“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为什么是“有且只有”?去掉这几个字行不行?经过学生讨论,挖掘了字面含义,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关于几何教学中写的训练

写是运用,是在听、说和读基础上的提高,是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一种反馈。写的训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推理填充法。这是初学推理论证的学生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在解决一个问题时,适当给出某些条件、结论或依据,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填写相关的结论、条件或依据。在学完平行线性质和判定之后,进行如下训练:

已知:如图3,AB∥CD,BC∥ DE。

求证:∠B+∠D=180°。

证明:AB∥CD(已知)

_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______________(已知)

∠C+∠D=180°()

∠B+∠D=180°()

2.正误辨析法。即给出一个在推理过程中有少许错误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分析判断。

总之,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训练中要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几何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7

关键词: 建构主义 英语视听说 课程设计

1.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课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高考的“遴选”,步入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英语普遍不理想。英语高考成绩平均在80分左右。在高考指挥棒作用下,听说能力尤为欠佳。经过我对相关院校的走访和观察,高职英语视听说课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基本就是听力课。学生都是被动的听,参与环节太少。听力教学的传统模式为听录音―讲解答案―再听录音,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听,完成练习,在这样的传统教育方式下,教师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其扮演的角色仅仅是操作手。教学活动简单枯燥,教学效果低下。这种费时低效的现象多年来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来看,听力部分的失分仍然是很严重的。

其中的原因很清楚,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指定学生根据所听内容选出正确的答案,并且给出答案的信息支持点,缺乏视觉的生动性和活泼性,有些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感,距离学生生活太远,很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为了服务于“考级”这一终结性评价标准。据我做的问卷调查显示,半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的英语教育和高中的没有太大区别。和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相比,“职业教育”这一特点也没能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彰显。再加上教材教学方法单一,语言学习环境不足,学生缺乏自信和兴趣。“哑巴英语”及“中国式英语(Chinglish)”现象尤其明显。《英语视听说》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视听说的有机结合,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学生普遍对视听说这门课程的期望值较高。但视听说课的现状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还相差很大。

本文就是旨在从视听说课现状分析入手,借助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和教学观,从选材、教法、教学环节及评价系统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高职院校英语视听说课的课堂效果。

2.建构主义与英语视听说课

2.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是一种学习理论及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指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如老师或同学)帮助,通过建构认知方式而获得学习过程中有意义的东西(张家进,2007)。同时,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认知主体进行信息加工,对信息认知方式进行建构,而教师则成为学生认知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必须遵循可理解型输入即i+1原则,教学内容不可太难,也不可太易,而是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基础上设置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考虑到不少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低,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完成授课任务,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开口的机会,这与建构主义所提倡的教学观是相反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必要的环境、情境和时间上的保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课堂活动的协商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及心理支持者。建构主义所强调的教学策略结合到英语教学中就可以概括如下: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评价反思。

2.2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视听说课堂

本文作为校级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几个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的英语视听说课在应对新一轮教学改革和时代需求的情况下的走向。下面我就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How to get a good job”为案例来阐释建构主义教学观和教学策略及学生中心地位凸显的一系列理念对增强英语视听说课堂效果的作用。

2.2.1教学内容选择

我选取了“Getting a good job”这个话题。相对于《新视野英语视听》中的其他话题(有些话题过于脱离时代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以适当地删补),这一话题无疑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课堂效果及课后的学生反馈中也同样可以看出学生渴望生动形象、实用性强的英语课,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外界帮助自己构建了新的相关语言知识,能够在相应的交际场合灵活运用。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就要创立相应的目的语情境。Lyon指出语言既是生物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所以语言的学习应该同文化的学习同步进行(梁春林,2005)。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文化被看成是与语言脱离的教育目标,解决交际中不同文化冲突所带来的障碍。电影作为一个文化的直接载体,应该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出国门、知晓世界的一个平台。视频资料的放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使其了解了背景知识,积累一些相关的词汇。

在做听力练习时,不应再单纯地追求答案,要让学生弄明白对话发生的背景或语境,甚至要求学生把相关对话内容以两人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不但锻炼了听力,而且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储备了语言知识。通过电影的欣赏,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出招聘时的常用短语、句型、涉及的问题等。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招聘的场景,进行相关练习,巩固了语言知识,获得了语言技能,在实际的招聘会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2.2.2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听说课上,学生既不能习惯母语说话者的语速,也不能完全正确理解听力材料中涉及的文化内容,导致听力无法有效进行。在这个前提下,背景知识的输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改进教学方法,倡导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任务为中心,用开放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视听说课的改革重点。

针对“How to get a good job”这一案例,在Lead-in环节,老师可先通过图片幻灯让学生Brainstorm出图片中工作的英文对应词,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尽量说出这些工作需要应聘者具备什么样的品质,为后面的听说打基础。

在听力环节之前,先介绍找工作的基本流程:先apply for a job,然后wait for response最终接受interview。在做听力练习的过程中,不强调学生选择答案,让他们通过听,记录下听力的内容,以同桌对话的形式展现出听力内容,在此基础上,答案的得出实属易事。在本课中,面试无疑成了重要环节。作为大一学生,面试终归会是他们在将来找工作中要经历的一环。所以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的一些问题激发学生:What should you prepare before interview?How should you behave in an interview?在学生经过了一系列的激烈讨论之后,总结出他们所认为重要的内容。然后让他们通过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iness(《当幸福来敲门》)中面试的片段,让学生带着相关问题去听。这些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和电影内容相关,可以鼓励学生记录关键词,从而有利于他们表演出电影中的面试情节。

在这一系列的环节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课上的内容自己建构出一整个找工作的过程,并以小组的形式策划招聘、应聘、面试的相关英语表达的内容,并且相互面试、评价。

只要合理地安排英语的视听说课程的基本活动,学生的语法知识不足、语音不全面,这些传统课堂上的学习和教学障碍都不再成为影响学生听说的难点,使得学生在轻松娱乐的环境中学得了知识。

2.2.3视听说课的评价体系

很多院校对英语学科的评价还停留于考试型的终结性评价,造成了师生在心态上不重视视听说课程。在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提倡形成性评价,把这一评价标准运用到视听说课上就是:不单纯追求听力的答案的选择,而是要从背景知识、文化层面去感受目的语环境,通过视听两种感官的刺激形成听说能力。如在“How to get a good job”一课上评价学生的标准就是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对于找工作的英语表达有没有形成内化,在日后能不能进行熟练的运用。

3.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一个着力点,即加强听说,这是针对过去大学英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主而学生听说能力较弱这一现状提出来的。其实,加强听说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前提下提出来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分层次的教育,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应该在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走“职业化”英语教学的路线。在一些院校已经开始了试点英语教学改革,由外研社委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的《新职业英语》也受到了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好评。

从“个性化”理念出发,各校应朝建立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评估体系方向努力,使教学评估从对学生语言水平终结性考核转为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培养过程的跟踪、诊断和反馈。综合评估体系需“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体在学习方法,能力,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对学生个体内差异的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信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金艳,2008)。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春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更新教师教学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5,(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3]金艳.大学英语教学综合评估体系[A].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报告[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苏远连.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2003,(1).

[5]余渭深,韩萍.大学体验英语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作用的问卷研究[J].中国外语,2009,(6).

听说教学法的定义篇8

关键词:听说领先 语言 实践 途径 主导

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忽视教学大纲要求,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注重译写和语法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结构,忽略听说训练,因而不能充分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有鉴于此,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就如何转变思想观念,严格执行大纲要求,改革教学方法,抓好初中英语听说训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听说领先法是实现教学大纲的保证

自60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引进听说领先法理论作为指导思想, 经过几十年教学改革的实践,到目前为止听说领先法已成为我国中学外语教学的主导方法。近年来,两个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及根据大纲所编写的教材中充分体现这一指导思想。“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听说英语是 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英语教学要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培养。”“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的比重要大些。”笔者认为,学 习外语,首先应重视听的训练,能够听懂,才能带动读说译写的能力跟上,在听懂会说的基础上,才可能使英语学习有快速提高的效果。因此,实行听说领先法教学是实现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听说教学要求的保证。

二、根据英语语言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听说训练

中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汉语文字是表意文字,体现了形、音、义有机结合,使人见了汉字即可会读知义。英语文字形、音、义并无有机的结合,是拼音文 字,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差异。此外,英语中还有一些只能意会的不能用语法规则讲清的习惯用法, 句型,也存在一些汉、英思维上的差异,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拼音文字,如果不能听懂,也就不会读说,文字的形义也就不能牢记。中国学生必须多听,多读,多说,才能记住英语的形义,时间稍久 些不听不说,就很容易忘记。因此笔者认为:学习英语在初中起始阶段的听说比重要大些,在以后的各个学习 阶段,仍然要重视听说训练,仍然要把听说训练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要把听说领先法贯穿于整个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同时把语法书写、交际应用、语言知识、翻译等能力培养揉合进去,这样才能学好英语。为此,可以探索各种生动活泼的有效的听说方式。

三、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听是学习语言的源泉和基础。听得清,才有模可仿,听得准,才能说得对。英语教学 的初级阶段,要求重视听说训练和口语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的,是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听说训练呢?笔者认为:

1.切实抓好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学生初学英语,往往抱有好奇心和新鲜感, 因而对学习怀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开头,把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成愿听爱说的习惯,使学 生从学英语的一开始就逐步养成静听别人说英语的习惯,勇于用英语回答以及提问,模仿录音的习惯。教师则用流利动听的口语,配备上实物、图片以及表情动作,给学生造成深刻的语言印象,并努力使听说训练从小处 着手,创造学生开口的机会。

2.坚持课前三分钟讲英语。

把每节课开始后的三分钟固定为讲英语的时间,让全班同学轮流作简短的值日 报告。具体作法是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方法。值日生报告内容从短小浅易,分阶段逐渐 过渡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这样做,首先应由教师编写代表性的报告范文,印发给学生,选定几名语音 语调好一点的学生当值日示范,然后全班同学轮流值日。报告内容可以是学校生活,小故事和自由谈话等。

3.课文教学坚持听说领先法。

把听说训练同课文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每教新的课文时,坚持让学生先听 录音,然后让学生根据所听内容回答问题。教师提问必须有一般问句,也有特殊问句,内容有简单的,也有复 杂的。这样可以让水平不同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真正达到培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

讲课文时,教师不仅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而且力图使自己的语音语调准确规范,富有表现力。学生提问 或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新课文讲完后,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大 意进行复述或表演出课文内容。这种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课文教学还可坚持听写训 练,听写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的单词,短语,句子或课文缩写。这也是强化听力训练。

4.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加强语言实践。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可建立课内外活动小组。课内活动小组,每四人一组,由前后两张课桌组成,在课堂上进行问答,对话和表演。这样,多方位地开展听说训练,就是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来说居于主导地位。实践证明,教师的 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能偏废。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根本条件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 思想政治和业务水平。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个学生。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英语教师的基本功是:听说能力,课堂用语,朗读,板书,唱歌, 画简笔画,简称听、说、读、写、唱、画、演。教师还要善于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 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技巧,排除学生在英语听说中的心理障碍,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上一篇:社会保障基金的概念范文 下一篇:村级工作运行机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