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15 11:24:51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1

[关键词]春大棚 黄瓜生理病害 发病原因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93-01

北方地区早春气候变化异常,表现为早春高温、低温早霜或严重干旱,加上棚室基础设施落后以及栽培管理方法不当等原因,常导致早春大棚黄瓜各种生理病害发生。但因生理病害不传播蔓延,不被广大菜农所重视而造成对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现简要介绍北方春大棚常见的黄瓜生理病害的种类、症状、发病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以便在生产中有所遵循,为大棚种植户提供参考。

1 大棚春黄瓜常发生的生理病害种类、症状、危害

1.1黄瓜“戴帽”现象:幼苗出土后种皮不脱落,而是夹住黄瓜一片或二片子叶。将影响子叶光合作用,不利于培育壮苗。

1.2黄瓜花打顶:蔓生性黄瓜在正常生长期限内,植株生长分化为多个雌花而形成自封顶,不再有新的幼叶产生,使植株停止伸长生长及增加叶片数量。将延误黄瓜上市期,最终导致前期减产严重,影响产量效益。

1.3黄瓜化瓜:从幼瓜开始受害,残花未退小瓜黄色萎蔫,果实膨大中途停止,最后成干瘪状。将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影响其效益。

1.4黄瓜畸形瓜:植株生长正常,但瓜呈畸形,表现为大头瓜、小头瓜,细腰瓜,弯曲瓜裂果。将导致黄瓜推动商品性,影响产量、效益。

1.5黄瓜障碍型冷害:低温过后,轻者叶缘或部分叶片组织呈黄白色,重者叶片枯死、失绿。影响光合作用,造成减产。

1.6黄瓜叶烧病:植株中上部叶片病部叶绿色明显减少,形成白色至黄色斑块。将导致叶片失绿影响光合作用及产量。

l.7黄瓜生理性萎蔫:整株叶片萎蔫,有的早晚可以恢复,几天后死亡,茎部没有发生病变。

1.8黄瓜焦边叶:以中部叶片居多,表现叶缘组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外,还易感染其它病菌。

1.9黄瓜氨害和亚硝酸害:a.氨害。施肥后3-4天,叶片形成不定形的褐色斑,后变成褐色,该病的特点是发生突然。多整个棚发病,棚口及四周轻于中间,多危害幼芽。b.亚硝酸害。施肥后10-15天,植株近地面的老叶出现水烫状斑块,后受害部位变为白色,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从背面观察略下陷。影响光合作用,还易感染其他病菌。

1.10黄瓜沤根:沤根是育苗期常见病害,根部呈水渍状,初为灰白色,后发展成锈褐色至暗褐色,严重时根皮发锈后腐烂,且容易拨起。因为黄瓜生长不定根的能力强,有时在锈褐色尚未完全腐烂的侧根中,混有新发出的白色新根。沤根植株的地上部,似失水状萎蔫,叶片从叶脉间变黄至黄褐色,最后全株叶片焦枯,茎萎枯死,多成片死亡。

2 大栅黄瓜病害识别的复杂性

温室大棚环境复杂多变,黄瓜病害发生的种类多,既有侵染性病害,又有生理性病害;而且这些病害又经常同时发生,这难免给识别和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特别是由于下列的原因,可能使识别和诊断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

2.1环境特殊,常见的病害典型症状不明显。温室大棚和露地条件不同,由于环境条件特殊,使得一些主要病害的典型症状在温室大棚里的表现发生变化。如黄瓜霜霉病在温室里的病斑就要比露地条件下为大,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病原菌可以侵染到叶脉上。在低温下,黄瓜炭疽病在叶片上也失去了边缘比较明显的近圆形、黄褐色病斑这一典型症状,而变成了边界不清的灰白色褪绿浸润状污斑。有关温室大棚条件下不同病害的症状表现,国内研究和积累的资料还比较少,无疑给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带来困难。

2.2条件适宜,多种侵染病害混合发生。温室大棚特别是日光温室不易克服的高温条件,常为多种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因此,常可见到在温室大棚里多种病害同时发生,特别是一些症状比较接近的病害的混合发生,无疑要给识别带来困难。譬如在低温寡照时期,日光温室里黄瓜可能在多种细菌性病害发生的同时,也混有霜霉病、炭瘟病、疫病和灰霉病等侵染病害的发生。而有些病害的症状非常接近,譬如同样是在叶面出现圆形和近圆形病斑,就有可能是炭疽病、红粉病、叶点霉叶枯病、长蠕孢圆叶枯瘸、细菌性圆斑病、固叶枯病等。如果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就难以做出准确判断。

2.3非侵染病害发生的频繁,常会给人造成错觉。温室大棚中,常因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土壤和营养、用药以及栽培管理的不适而引起植珠生育异常的生理病害,生理病害又常常比侵染性病害发生得普遍和频繁。生理性病害还经常与侵染性病害交混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经验或技术不熟练,往往很难在一个较短的时间里做出明确的诊断。

2.4新的病害不断地出现,诊断时缺乏经验和资料在温室大棚中,过去较少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些次要病害,可能由于品种、环境和栽培技术的改变而迅速发展成为主导病害,而且新的病害也在不断地出现,如黄瓜红粉病、菊巨假单孢病就是近年在温室大棚发生的新病害。

3 大棚黄瓜常见生理病害综合防治方法

3.1黄瓜“戴帽”现象综合防治方法:播种前浇足底水,覆土适当,一般1.5-2.0cm,播种覆土后扣地膜保湿,床面适当喷水。

3.2黄瓜花打顶防治方法:a.要延长黄瓜植株风光时间,控制温度。从黄瓜出苗到10片真叶异型,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要早揭草苫,晚放草苫,保持棚内夜温15℃左右。b.植株一旦出现花打顶现象,及时将顶部雌花摘除,根据植株长势,合理疏果,长势强的可留1~3个较大果,长势留弱的应全部摘除。c.出现花打顶现象后,要选晴天,进行1次浇水施肥,肥料要施速效性氮肥,一般每亩使用尿素20千克。b.出现花打顶现象,可用500毫克/升赤霉素处理生长点。

3.3黄瓜化瓜防治方法:a.黄瓜化瓜时用0.2%硼酸,或0.3%硼砂的水溶液喷花,b.在水肥管理上促与控有机结合,在根瓜坐位前,控制氮肥使用量和浇水次数,保持较大的昼夜温差,争取参见光,采用CO2施肥,促进光合作用强度。c.合理疏瓜,可隔2-3节留下1个顺直健的瓜,去掉多余的幼瓜,以减少养分消耗。d.控制夜间强度,不要过高,以减少呼吸消耗。

3.4黄瓜畸形瓜防治方法:a.畸形瓜应及时摘除,避免养分消耗;b.严格进行温湿度管理;c.增施钾肥、有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d.不要强行打叶,注意下位叶的光照情况,防止叶片枯萎。

3.5黄瓜障碍冷害防治方法:a发芽种子需在0℃条件下,进行低温锻24小时,增加抗寒能力;b.根据大棚性能,外界气温,掌握适当定植时期。一般在当地棚内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l0厘米土温稳定16℃时定植此较安全;c.低温天气采取有效防冻措施,如:盖草苫、生火炉、放烟雾、点蜡烛等;d.夜晚已发生冻害,大棚要缓慢升温,使黄瓜生理机能逐渐恢复。

3.6黄瓜叶烧病的防治方法:a.加强棚温管理,及时通风;b.有经验的农户,尽量避免采用高温闷棚防治霜霉病的方法。

3.7黄瓜生理枯萎蔫的防治方法:a避免大棚高温干燥造成田间积水,尽量采用大棚软管滴灌技术;b.加强中耕管理,晴天高温高温条件下,增加大棚浇水量。

3.8黄瓜焦边叶防治方法:a.棚内外温差大时,不能突然放大风;b.使用杀菌剂、杀虫剂时,注意使用浓度和使用量。浓度按产品说明配制,使用量以雾滴沾满叶片为准; c.盐份含量高的士壤,应利用休闲时间泡水洗盐。

3.9黄瓜氨害和亚硝酸害防治方法:a.施用充分腐熟的机肥,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做到不偏施、重施氮肥。b.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注意通风换气,排除空气中的气态亚硝酸和氨;c.已发生危害的,要加大放风量,降低有毒气体的含量。同时,配合浇水以土壤中肥料的浓度,减少氨气、亚硝酸气体的来源。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2

关键词: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措施

对于温室大棚黄瓜种植来说,要采取各种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努力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次数和范围,以收获更多的经济效益。

1 大棚黄瓜病害防治方法

1.1 猝倒病

猝倒病与立枯病较为相似,都是在黄瓜幼苗期常常发生的疾病,黄瓜幼苗感染后会危害其根茎部位导致秧苗不立甚至死亡。对于这类疾病可以使用高效无毒的杀菌剂,如大生M-45,这类无公害的杀菌剂对于真菌病害防治效果非常明显。在幼苗感染初期,应用80%的大生M-45与50%多菌灵按照1:1的比例混合调配600倍稀释液,以7天为1个周期连续喷洒2~3个周期效果最佳。

1.2 霜霉病

作为黄瓜最主要的病害,霜霉病发病迅速并且感染之后会对植株造成严重损伤。感染初期叶片会出现褐色病斑,叶片背面产生黑紫色霉层,之后叶片会很快掉落,最终造成植株死亡。防治霜霉病可以采用80%大生M-45与25%甲霜灵可湿粉600倍稀释液进行喷洒,平均每隔10天左右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为宜。

1.3 白粉病

白粉病又称为白毛病,主要损害黄瓜的叶片和叶茎,此病感染初期叶片上会出现白色斑点,随着病情加深逐渐扩大,最终形成一层白色的霉状物。此类疾病的防治初期要采用20%的粉锈宁乳液1000倍稀释液进行喷洒,喷洒周期为7天,连续喷洒3~4次效果最佳。

1.4 灰霉病

灰霉病是一种低温高湿型的病害,它主要危害黄瓜的幼瓜和叶片、茎部。当较大的瓜感染时,会出现表面组织变黄并产生灰霉,感染后期逐渐停止生长甚至脱落,严重时也会引起茎部腐烂最终导致植株枯死。灰霉病的主要防治对策是提高大棚温度,将温度控制在27℃左右。如发现黄瓜感染要及时摘取病瓜。药物防治方法可以使用50%速克灵1500倍稀释液、40%施加乐悬浮剂1000倍稀释液等进行喷雾喷洒,每隔7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2 大棚黄瓜虫害防治方法

2.1 蚜虫

蚜虫是大棚黄瓜常见的害虫之一,蚜虫的防治初期,首先要摘取蚜虫聚集的叶片,并对周围植株的茎基部涂抹40%乐果乳油5倍稀释液,要注意涂抹的长度控制在10cm以内。同时还可以选择药剂进行喷洒杀虫。如20%速灭杀3000倍稀释液、10%爱福丁4000倍稀释液、4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稀释液等。

2.2 红蜘蛛

红蜘蛛的防治可以使用73%克螨特1300倍液或者10%天王星乳油3000倍稀释液进行喷洒,也可以选择1.7%爱福丁3000倍液或10%浏阳霉素2000倍稀释液等此类生物药剂。在喷洒时要尽量保证均匀,要对竹竿等材料熏蒸消毒,将枯叶清理干净,消灭虫源。

2.3 白粉虱

对白粉虱的防治,可以施用25%噻嗪酮1000倍稀释液、2.5%天王星3000倍稀释液以及1.8%阿维菌1500倍稀释液等药剂进行正反面混合喷雾喷洒。同时可以使用黄板诱杀的方式消灭白粉虱的成虫,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通过生物防治的措施,引进其成虫的天敌丽蚜小蜂进行防治。

2.4 线虫

根结线虫病会让黄瓜植株发育不良,使叶片发黄,产量锐减,严重时导致植株枯死。判断线虫病是否感染的依据是拔出受感染植株的根部,如果根部出现根瘤,根瘤内是否有白色的柔软物。线虫能够在土中存活3年左右,因此线虫的防治并不容易,应该从黄瓜育苗开始就进行防治,主要措施有:育苗时要选用无病土,将棚内灌透水之后铺上棚膜密封15天左右,这样可以让土壤温度达到40°从而杀死线虫。植株生病后要及时处理病株,彻底烧毁之后清理掉,不能作为肥料使用。植株感染后可以使用环保型农药进行防治,如1.8%爱福丁1500倍稀释液混合甲壳丰500倍稀释液在生长期灌根,每次间隔7天,持续2~3次。

3 结语

黄瓜是人们生活中最喜爱的蔬菜之一,在所有大棚蔬菜中,黄瓜的种植面积大概占有40%左右。但是由于温室大棚中环境条件不一,很多大棚的条件都无法满足黄瓜的生长需要,导致黄瓜长势差,产量低,抵抗力低,受到病虫害侵害时会造成产量的大幅下跌。目前,很多菜农防治病虫害还是采取的喷洒大量化学药剂,这样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消灭病虫的作用,但也让黄瓜的农药残留超标,会让人们对大棚黄瓜产生畏惧心理,既污染了环境又加大了生产成本。综上所述,菜农要认识到病虫害的威胁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带来损失,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积极采用科学有效的无公害防治措施,优先采用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适当结合化学防治,确保大棚黄瓜优质无公害,实现黄瓜的绿色生产。

参考文献

1 林玉春.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技术[J].技术,2010(12)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3

关键词:黄瓜靶斑病;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2009年秋季,铜山县张集镇杨楼大队日光棚黄瓜发现一种新病害,其症状与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极易混淆,生产上误按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用药,防治效果较差,危害损失较重。经江苏省站标样保湿镜检,确定为由黄瓜靶斑病菌——半知菌的棒孢菌引起的病害。近期跃进、渭河、二陈、仁和等地的小中棚黄瓜靶斑病开始在棚室流行,病株率15%。各地要加强管理,查清病原,做到正确诊断,以准确指导该病的防治。

1病害识别

1.1病原菌识别

病原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Berk.&Curt.)Wei.称瓜棒孢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棒孢属真菌。病菌子实体多生于叶面,分生孢子梗多单生,细长,不分枝,具1~7个隔膜,浅褐至黄褐色,分生孢子顶生,倒棍棒形、圆筒形、线行或“Y”形,单生或串生。基部膨大,顶端钝圆,直立或弯曲,壁厚,有隔膜0~20个,浅黄褐色。

1.2症状特点

黄瓜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1992年首次在辽宁海城市保护地内发现,近年来遍及全国各地,温室、露地都有发生,且有不断加重趋势,成为黄瓜主要病害之一[1]。病菌以危害叶片为主,严重时蔓延至叶柄、茎蔓。叶正、背面均可受害,叶片发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1 mm左右。当病斑直径扩展至1.5~2.0 mm时,叶片正面病斑略凹陷,病斑近圆形或稍不规则,有时受叶脉所限,为多角形,病斑颜色稍深、黄褐色,中部颜色稍浅、淡黄色,患病组织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多为圆形,少数多角形或不规则,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后期病斑直径可达10~15 mm,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呈不规则状,叶片干枯死亡。重病株中下部叶片相继枯死,造成提早拉秧。

1.3诊断要点

黄瓜靶斑病的典型症状与细菌性角斑病的重要区别是:靶斑病病斑叶两面色泽相近,湿度大时上生灰黑色霉状物;而细菌性角斑病叶背面有白色菌脓形成的白痕,清晰可辨,两面均无霉层。与霜霉病的区别是:靶斑病病斑枯死,病健交界处明显,并且病斑粗糙不平;而霜霉病病斑叶片正面褪绿、发黄,病健交界处不清晰,病斑很平。

2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初侵染,发病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温暖、高湿有利于发病。发病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5~30 ℃和湿度饱和时,病害发生较重。黄瓜生长中后期高温高湿,或阴雨天较多,或长时间闷棚、叶面结露、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很大等均有利于发病[2-4]。

3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

发病田应与非寄主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该病菌的致死温度为55 ℃,保持10 min,因此可采用温汤浸种的办法。即:将种子用常温水浸种15 min后,转入55~60 ℃热水中浸种10~15 min,并不断搅拌,然后让水温降至30 ℃,继续浸种3~4 h,捞起沥干后置于25~28 ℃处催芽,可有效消除种内病菌。用温汤浸种最好结合药液浸种,杀菌效果更好。及时清除病蔓、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减少初侵染源。控制空气湿度,实行起垄定植,地膜覆盖栽培,于膜下沟里浇暗水,减少水分蒸发,要小水勤灌,避免大水漫灌,注意通风排湿;增加光照,创造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萌发侵入的温湿度条件。

3.2药剂防治

可用OS-施特灵水剂(0.5%氨基寡糖素)400~600倍液,或s-诱抗素喷雾预防。发病后用25%阿米西达悬浮剂1 500倍液,或40%施佳乐悬浮剂5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 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或治粉高(43%戊唑醇悬浮剂)3 000倍液,40%腈菌唑乳油3 000倍液,每隔7~10 d喷1次,连续喷治2~3次。对于发病严重的,加喷铜制剂,可用64%可杀得叁千1 500倍液,或30%硝基腐殖酸铜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轮换交替用药。在喷药液中加入适量的叶面肥效果更好[5]。喷药时重点喷洒中、下部叶片。

4参考文献

[1] 翟广华.日光温室黄瓜无公害防治技术[J].山东蔬菜,2007(2):41.

[2] 赵文胜,高庆燕,孙述峰.加强瓜类蔬菜病害防治[J].河北农业科技,2008(18):23.

[3] 朱玉廷,矫贺霞.黄瓜病害的诊断及防治[J].新农业,2008(3):18-19.

[4] 闻艳.黄瓜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方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2):49-50.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4

关键词 日光温室;黄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江苏丰县

中图分类号 S436.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9-0128-02

丰县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带,该县气候湿润,阳光充足,适合日光温室蔬菜的生产。黄瓜富含蛋白质、糖类、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尼克酸、钙、磷、铁等营养成分,且具有美容和减肥功效,深受人们喜爱。因此,丰县温室黄瓜栽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温室黄瓜病虫害加重发生趋势明显,尤其是黄瓜灰霉病、黄瓜霜霉病、烟粉虱等病虫害重发趋势明显,严重影响温室黄瓜的生产。

笔者通过积极探索研究,形成了一套以按照“绿色植保”理念,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相结合,重点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嫁接育苗、轮作换茬、高温闷棚、覆盖防虫网、全棚覆盖地膜、覆盖银灰膜驱避蚜虫、悬挂黄板、使用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防控技术。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 主要技术

1.1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抗病品种、调整播期、种子消毒、采用嫁接技术、培育壮苗、调整行距、高垄栽培、加强温湿度调控、加强植株管理、注意轮作换茬、清洁田园等内容[1]。

1.1.1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密刺、短把、绿肉,且耐低温、抗病力强、商品性好的品种,如天津华丰1号等。在砧木品种选择上,要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抗逆、抗土传病害的能力,最好在不降低原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的基础上,能实现既抗病又增产。丰县主要推广黑籽南瓜作为黄瓜嫁接砧木。

1.1.2 调整播期。丰县温室黄瓜种植模式有1年1茬和1 年2茬,一般年份1年1茬种植模式是9月下旬育苗,10月下旬移栽定植,下年5月拉秧清园。1年2茬植模式第1茬一般是8月下旬育苗,9月下旬移栽定植,下年1月上中旬拉秧清园;第2茬一般是12月上中旬育苗,下年1月下旬移栽定植,下年6月上旬拉秧清园。如遇寒潮来临早的年份,可适当提前育苗及定植时间,一般提前10~15 d,以利于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抗逆能力。

1.1.3 种子消毒。播种前,精选的种子要经过日光晒种1~2 d、浸种、催芽、消毒等处理措施。把种子放入55 ℃热水中(可杀死多种病菌)进行温汤浸种,并不停搅拌,降至常温后捞出,用清水浸种4~5 h后洗净催芽,催芽温度28~30 ℃,1 d后当有30%左右的种子发芽时即可播种。因此,应该确定了播种时间后再进行浸种催芽,以免过早催芽影响长势和增加病菌感染几率。

1.1.4 采用嫁接技术。选择抗(耐)低温、根系发达、与黄瓜亲和能力强且嫁接后不影响黄瓜品质的黑籽南瓜作为砧木。一般采用插接法进行嫁接。砧木苗要先黄瓜苗3~5 d播种,当砧木苗子叶展平后吐心时再将黄瓜进行播种,待黄瓜苗子叶展平后,将大小合适的砧木苗的生长点拿掉或剔除,然后用一端带尖、粗度与黄瓜苗下胚轴粗度相当的竹签,在砧木苗生长点的位置侧斜插一个深5~8 mm的孔(注意不要穿破表皮);再取黄瓜苗,使刀片与黄瓜苗呈30°在子叶基部1 cm处向下削成一个斜面,切口长0.5 cm,拔出砧木上的竹签,插入接穗,使砧木的子叶与黄瓜的子叶呈“十”字形。

1.1.5 培育壮苗。嫁接后5~8 d是接口愈合期,为促进接口愈合,此时要创造有利于接口愈合的环境条件,合理调控温度、湿度和光照。温度白天保持在22~30 ℃,夜间保持在18~22 ℃,湿度在90%以上。接口愈合后,要降低空气湿度为60%~85%,并增大昼夜温差,进行壮苗锻炼,温度白天控制在25~30 ℃,夜间控制在10~15 ℃,并及时除去接口固定夹。检查苗的成活情况,发现死苗和假成活苗要清除,并进行补植。砧木具有生长势极强的特点,因此容易在嫁接接口下面发芽,如果发现发芽就要及时抹除。要求定植时的嫁接苗达到以下标准:大小一致,叶色浓绿,茎秆粗壮,无病虫害。

1.1.6 调整行距,高垄栽培。为了方便田间作业,最好实行大小行栽培,即大行80~90 cm、小行60~70 cm,其中大行为操作行,小行为浇水冲肥沟,定植密度控制在4.8万株/hm2左右为宜。高垄栽培具有提高地温、便于浇小水、减轻病害发生、消除植株根部土壤板结、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便于田间管理等优点,整畦时做成垄沟状,垄整在大行上,高度为20~25 cm,沟整在小行上,深度为10~15 cm。定植时直接将幼苗栽在垄的两边即可。

1.1.7 加强温湿度调控。冬季温室上的草苫要尽量做到早掀晚盖,只要天气允许就不要闭棚。晴好天气为了保持棚内具有较高的温度,使棚顶、地膜及叶片上露水雾化,要延迟开放风口的时间,待棚温升至30 ℃时,再放顶风排湿,以降低棚内湿度减轻病虫害发生。但要注意,天寒寡照时的通风换气和雨雪天气后要有一个炼苗过程。秋季和晚春如遇到异常高温天气,为了保证黄瓜正常生长,提高植株免疫力,可在棚室塑料薄膜上覆盖遮阳网,从而调节棚室内温度[2]。

1.1.8 加强植株(高度)管理。定植后15~20 d,黄瓜长到40 cm时,采用吊绳上架。一株一绳,其上端系于事先拉好的钢丝上,下部直接系在黄瓜蔓上(生长点下第2~3张完全展开叶处)。随着瓜蔓的生长要适时缠绕固定,调整瓜秧龙头。待瓜秧长到操作困难时要及时落蔓。期间还要及时去除侧蔓及卷须,及时去除主蔓下部的老叶、黄叶、病叶、虫叶、残叶及老瓜、畸形瓜等,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1.9 注意轮作换茬,清洁田园。为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黄瓜最好实行轮作,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一般与非葫芦科类蔬菜进行轮作,轮作间隔时间为3~5年。生产期间注意平衡施肥,及时清理植株残体,如下部老叶及病叶花果枝等,要将其清除出棚,对于重病株要坚持坚决拔除的原则。同时,为了破坏病虫害的适生环境,要及时除草,可以采用人工方式清除棚室内外的杂草。收获后,也要注意清洁田园,同时采取翻耕晒垡等措施,共同消灭残留的病虫害[3]。

1.2 物理防控技术

1.2.1 全棚覆盖地膜。黑膜可以控制杂草的生长,因此可以在水沟和垄上全面覆盖黑色地膜,以降低杂草的危害。铺膜时可以用土堵住浇水沟的一头,另一头保留浇水口,浇水时将浇水口掀开,实现水从膜下流动,不浇水时为减少水分蒸发,可以用黑膜将浇水口盖住。膜下暗灌时,为了控制棚室内的相对湿度,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要将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棚室内无明水,忌采用大水漫灌方式。

1.2.2 覆盖防虫网。在黄瓜育苗、定植前覆盖防虫网,一般选用40~60目的防虫网覆盖在日光温室通风口处。育苗时如果烟粉虱大量发生,为有效阻隔烟粉虱、蚜虫等害虫进入棚内危害,可将防虫网覆盖在育苗温室内的苗床上[4]。

1.2.3 色板诱控。为有效诱杀烟粉虱、蚜虫、斑潜蝇等害虫,可以在黄瓜定植活棵后结合吊绳悬挂黄板进行诱杀,黄板规格为20 cm×25 cm,悬挂密度为1 200~1 500块/hm2,悬挂高度要求始终保持距离黄瓜顶部15~20 cm。如果生长后期黄瓜植株变得高大了,可以适当下移黄板。为了方便安置性诱蕊,最好选择留有小孔的黄板。同理,可以悬挂蓝板防治蓟马。为了便于田间操作,黄(蓝)板最好悬挂在浇水行中。另外,要注意及时更换黄(蓝)板,以免观察黄(蓝)板粘度下降或黄(蓝)板已粘满虫子影响使用效果。

1.2.4 杀虫灯诱杀。为了减轻害虫的危害,可以在温室棚外空档处悬挂杀虫灯,按照1.33 hm2悬挂1~2盏杀虫灯的规格配备。4―11月开灯,可以有效诱杀多种害虫,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棉铃虫等。

1.2.5 高温闷棚。夏季一般在6―8月温室处于休闲期,可以采取高温闷棚的方法防治病虫害。此法不仅可有效防治螨虫、飞虱、蝇类、蚜虫、根结线虫病及其他病菌虫卵,而且还可以有助于温室内土壤的改良。首先,将上茬植株的枯枝、叶、果、根等残体以及杂草清除棚内,然后用波尔多液喷洒整棚,包括棚体也要喷施,再结合整地,施入鸡粪以及土杂肥,并进行浇灌,确保田间最大持水量控制在60%,最后用塑料薄膜将土壤覆盖住,并将温室棚膜关闭,实行连续30 d高温闷棚。一般情况下此法可使地表以下10 cm处最高地温超过70 ℃,地表以下20 cm处的地温超过45 ℃[5]。

1.3 生物防治技术

1.3.1 应用昆虫信息素。为有效彻底防治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可以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成虫。在秋季和晚春时期,这些害虫的成虫容易从风口和大门位置进入温室内,为了诱杀害虫,可把线状性诱剂粘于黄板上或者将相应性诱蕊插入已打好孔的黄板内,一般放置45~75粒/hm2。

1.3.2 应用生物农药。防治霜霉病,可以选用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倍液,或80亿个活芽孢/mL地衣芽孢杆菌1 950~3 900 mL/hm2;防治灰霉病,可以选用0.3%丁子香酚可溶液剂1 500 mL/hm2,或3亿 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 1.50~2.25 kg/hm2,或2亿活孢子/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白粉病,可以选用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200倍液;防治病毒病,可以选用2%氨基寡糖素水剂200倍液,或1%香菇多糖水剂200~3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300~500倍液。防治烟粉虱、蚜虫,可以选用25 g/L多杀霉素悬浮剂750~1 200 mL/hm2,或0.5%苦参碱水剂500倍液;防治蓟马、夜蛾类害虫等,可以选用多杀霉素、乙基多杀菌素、甜核・苏云菌等生物制剂。

1.4 化学农药防治技术

在黄瓜病虫害防治上,优先考虑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最后考虑化学防治。在用药上,优先使用生物农药,适量使用安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慎用中等毒性农药,绝对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生产绿色食品,还要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用药。在实际应用中,最好做到交替用药。同时,还要做到适时用药,严格按照用药浓度和次数施药,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6]。

1.4.1 药剂选择。防治霜霉病,可以选用64%恶霜灵・代森锰锌(如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3%精甲霜灵锰锌(如金雷多米尔)500倍液喷雾;如遇连阴雨天气时,可以将喷雾用药方式改为烟雾剂熏蒸,可以选用20%百菌清或霜脲氰(如克露)及其复配的烟雾剂进行熏蒸。防治立枯病、猝倒病,可以选用722 g/L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8 mL/m2。防治灰霉病,可以选用40%嘧霉胺悬浮剂500~6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500 g/L异菌脲悬浮剂1 000~1 500倍液。防治烟粉虱、蚜虫、蓟马,可以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50~225 g/hm2,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60~90 g/hm2,或3%高效氯氰菊酯烟剂2.25~5.25 kg/hm2,或25 g/L联苯菊酯乳油300~600 g/hm2。防治夜蛾类害虫,可以选用的药剂包括灭幼脲、茚虫威、虫酰肼、甲维盐等。

1.4.2 植保机械及施药方式选择。在植保机械选择上,要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进行选择,如静电喷雾器、烟雾机等均可考虑。为提高防治效果和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使用量和田间相对湿度,要按照喷雾均匀、面面俱到、雾点要细的原则施药,达到喷湿喷透不滴的标准。在选择农药剂型和施药方法时,除考虑病虫发生种类和程度等因素外,还要考虑天气因素。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又恰逢灰霉病等病害发生初期,为提高防治效果,可选用百菌清等烟熏剂进行防治。

2 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

通过采取全棚覆盖地膜、膜下暗灌等技术,可以将棚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病害的发生程度。通过采用覆盖防虫网、悬挂黄板蓝板等技术,可以将害虫驱除棚内,并防止其进入。前期采用这些技术虽然要增加投入,但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较高,其总体上的物化投入仍比常规防治区少;加之,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黄瓜因病虫危害少,产量比较高,而且产品主要供应超市及专卖店,价格也比较高,其经济效益、产投比均明显高于常规防治区。

2.2 生态效益

常规防治区用药次数一般为10~15次,而且用药主要是化学农药,较少使用生物农药。而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的黄瓜地块,从定植后开始的整个生长期内用药次数仅为5~6次,而且用药主要是生物农药,或者辅以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因此,在黄瓜整个生长期内,绿色防控区较常规防治区可以降低超过50%的化学农药使用量。同时,由于绿色防控区用药少,天敌种类及数量均增多,如草岭、瓢虫等均比较常见;而常规防治区在大量使用农药的情况下,几乎很少见到天敌。

3 参考文献

[1] 张云明,郭秀堂,胡永军,等.日光温室黄瓜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2015(3):183-184.

[2] 陈志杰,张淑莲,杨兆森,等.日光温室黄瓜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蔬菜,2009(3):54-55.

[3] 焦国信.高温闷棚对黄瓜病虫害的防治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7(10):18-19.

[4] 陈志杰,张淑莲,张锋,等.温室黄瓜病虫害化学防治现状及其无公害防治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2):141-143.

[5] 李楠.黄瓜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6):187-188.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5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一)选用耐低温品种。(二)科学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病因:(1)弯曲瓜,长型果品种易形成弯曲瓜,其生理原因多与营养不良、植株细弱有关,尤其在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或光照少的条件下容易发生。(2)尖嘴瓜,果柄附近粗,先端细。单性结实力低的品种受精不良时易形成尖嘴瓜。(3)细腰瓜,果柄基部和顶端正常,在瓜条中间部分缢缩,这是由于营养和水分供应不均衡造成的。(4)大肚瓜,瓜条前端部分肥大,中间及基部反而变细。这是由于雌花受粉不充分,受粉的先端肥大,基部发育迟缓而造成的。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6

关键词:生理性病害;产量和品质;防治措施;病因

在冬春茬黄瓜生产中,常见的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害菜农容易掌握。但是,在实际生产当中,冬春茬黄瓜在温室内低温阶段和温室内高温阶段,生理性病害经常发生,菜农难以识别。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我们将近几年经常发生的几种生理性病害进行一下介绍。

一、黄瓜苗“戴帽”:在黄瓜育苗出土时,经常遇到有种皮夹在子叶上而不脱落的情况,俗称“戴帽”。发病时轻者造成幼苗生长不良而形成弱苗、小苗,重者子叶烂掉,幼苗因饥饿而死亡。

病因:一是种子质量不好,生活力弱,出土时无力脱壳。二是苗床底水不足,种皮干燥变硬,夹住子叶而不易脱落。三是种子竖直插入土中,上部接触的土壤面积减少,种子出土过程中吸水不均匀。四是幼苗刚一出土即撤掉塑料薄膜,种皮在脱落前变干,致使种皮不能顺利脱落。

防治措施:(1)精选种子,挑选粒大饱满无虫的种子。(2)播前浇足底墒水,播后用潮湿土覆盖。(3)育苗床加盖塑料薄膜或草帘进行保温,使种子发芽到出苗期间保持湿润状态。 (4)幼苗发生“戴帽”时,用喷壶先在幼苗上喷少许清水,在清晨种壳潮湿时人工辅助“摘帽”。

二、花打顶:在早春、秋延后或冬春茬栽培的黄瓜,苗期至结瓜初期常会出现植株顶端不形成心叶而是出现花抱头现象,植株停止生长,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

病因:花打顶的成因大体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定植时,定植穴或沟内有机粗肥施用过量,定植后浇水不及时,土壤溶液浓度高,根系吸收困难致植株顶端发生花打顶。二是棚室地温长期低于10℃,田间持水量又高于25%,使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沤根而出现花打顶。三是夜间温度偏低,白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同化物质在夜间转运缓慢,时间长久致使叶片变为深绿色,植株变得矮小出现营养障碍而形成花打顶。四是少量瓜苗在移栽时植株根系受到伤害,养分吸收受抑而出现花打顶。

防治措施:发生花打顶后,要针对各种成因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烧根引起的花打顶,应及时浇水,浇水后及时中耕,保持适宜的土壤水分,不久即可恢复正常。(2)沤根出现花打顶时要停止浇水,及时中耕,设法提高地温达到10℃以上。等逐渐恢复正常发育后再转为平常管理。(3)夜温过低时,要设法维持前半夜的室温在 15℃左右,下半夜室温降至10℃左右即可。(4)采取地膜覆盖,避免中耕的伤根。追肥采用冲施液肥,避免挖坑引起伤根。

三、高温障碍:又称黄瓜叶烧病。多发生在结瓜期的成株中上部叶片,开始出现1~2毫米近圆形的白色斑块,后斑块不断扩大,植株上部受害严重,甚至会停止生长。

病因:高温低湿是发病主要原因。棚室内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低于80%,在放风不及时的情况下,使叶片受到伤害。在强光照条件下更容易造成高温障碍。

防治措施:(一)及时通风降温。白天使棚室温度保持在30℃以下,地温保持在25℃以下。如遇到阳光照射强,棚室内外温差大不便放风时,采用盖苇席、遮阳网或采用反光幕;夜间温度在18℃左右,地温保持在15℃以上。这样调温还可以控制茎叶徒长。(二)棚室底部温度过高,湿度过低时应少量洒水或喷雾进行临时降温。这样可以防止由于灌水降温过快而抑制根的活性。

 

四、低温生理病:又称黄瓜低温生理病。在黄瓜的每个生育期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很容易和其他病害症状混淆。播后遇到低温、地温过低,种子发芽和出苗延迟,苗黄苗弱,沤子或发生猝倒病、根腐病等;出土幼苗子叶边缘出观白边,叶片变黄,根系不烂也不长;幼苗期地温长时间低于12℃,会出现幼苗生长缓慢、退苗、叶色浅,叶缘枯黄,生长出现停滞,结瓜少且小;成株期受害较轻时,叶片组织退绿呈黄白色,长时间持续低温,植株往往不发根或不分化花芽;严重时部分叶肉组织坏死导致部分叶片枯死,诱发黑星病、灰霉病等病害。

病因: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低温造成植株的各种生理机能降低,如光合作用减弱、呼吸强度下降,根系对旷物质营养吸收能力降低,养分运转速度减慢,生理功能失调,生殖生长受抑制等。

防治措施:(一)选用耐低温品种。(二) 科学 安排播种期和定植期。(三)播种后种子萌动时,棚室应保持在25~30℃,出苗后白天保持25℃,夜间应高于15℃。(四)棚膜选用无滴膜,棚内地膜覆盖;寒流来临前,采用加盖纸被、草帘,室内生火加温等保温防冻措施。当气温过低已发生冻害时,要采用放风升温、灌水保温等缓慢升温措施。

五、苦味瓜:采摘的黄瓜在食用时有时出现苦味,影响品质和效益。

病因:这是由于苦味素在黄瓜中含量过高造成的。一般情况下,黄瓜对氮、磷、钾基本上按5∶2∶6的比吸收例,当氮肥施用过量,特别是一次性追施大量氮肥时,容易造成徒长,在弱枝上易出现苦味瓜。当棚室温度长期高于30℃时,由于同化能力降低,营养失调也容易出现苦味瓜。再有就是地温长期低于13℃时,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受抑制,也会出现苦味瓜。

防治措施:(1)对多年种植黄瓜的棚室,栽植前先对土壤进行养分测定,然后按氮、磷、钾三元素5∶2∶6的比例配方施肥。(2)苦味具有遗传性,叶色深绿的苦味瓜多,因此对品种要有所选择。(3)注意温度管理,当棚温高于30℃时要及时放风,使地温保持在13℃以上。(4)叶面经常喷洒磷酸二氢钾、绿风95等营养调节剂也以可减少苦味瓜的出现。

六、畸形瓜: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经常会出现弯曲瓜、尖嘴瓜、细腰瓜、大肚瓜等畸形瓜条。

病因:(1)弯曲瓜,长型果品种易形成弯曲瓜,其生理原因多与营养不良、植株细弱有关,尤其在高温或昼夜温差过大、过小或光照少的条件下容易发生。(2)尖嘴瓜,果柄附近粗,先端细。单性结实力低的品种受精不良时易形成尖嘴瓜。 (3)细腰瓜,果柄基部和顶端正常,在瓜条中间部分缢缩,这是由于营养和水分供应不均衡造成的。(4)大肚瓜,瓜条前端部分肥大,中间及基部反而变细。这是由于雌花受粉不充分,受粉的先端肥大,基部发育迟缓而造成的。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7

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早晨尤为明显,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及孢子囊。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该病症的表现与品种抗病性有关,感病品种如密刺类呈典型病状,病斑大,易连结成大块黄斑后迅速干枯;抗病品种如津研、津杂系列叶色深绿型品种,病斑小,褪绿斑持续时间长,在叶面形成圆形或多角形黄褐色斑,扩展速度慢,病斑背面霉稀疏或很少,一般迟落架7~12d。

病原称古巴假霜霉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产生孢子囊适温15~20℃,萌发适温15~22℃。

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病叶上越冬或越夏。孢子囊在温度15~20℃,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3%时才大量产生,且湿度越高产孢越多,叶面有水滴水膜,持续3h以上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试验表明:夜间由20℃逐渐降到12℃,叶面有水6h,或夜温由20℃逐渐降到10℃,叶面有水12h,此菌才能完成发芽和侵入。日均温15~16℃,潜育期5 d; 17~18℃,潜育期4 d, 20~25℃,潜育期3 d。田间始发期均温15~16℃,流行期气温20~24℃l低于15℃或高于30℃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片受害少。对于一株黄瓜,该病侵入是逐渐向上扩展的。

三、防治方法

1 嫁接栽培

黄瓜嫁接后,由原来的浅根换成了黑籽南瓜的根,嫁接后根系较黄瓜根的吸水吸肥能力明显增强,根群深度加深,抗旱、抗病等综合抗逆性明显增强。嫁接的黄瓜通过10几年时间在田间调查,从10月中旬播种至翌年6月初拉秧,全生育期近8个月,结果期6个月,越冬一大茬嫁接黄瓜没有因为发生严重的霜霉病造成减产的。所以,黄瓜嫁接技术的推广为黄瓜霜霉综合防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云南黑籽南瓜(或日本新土佐杂交一代南瓜)作砧木嫁接黄瓜,是黄瓜生产的一场革命,利用该项农业措施防治霜霉病是既有利于丰产,又有利于防病,而且效果十分明显。

2 生态防治

黄瓜光合作用的同化量在上午8―12时完成70%~80%,其余在下午13―16时完成,16时至午夜前,光合产物输送到果实及生长部位,下半夜主要是呼吸消耗,光合适温25~30℃,相对湿度60%~70%,合成产物输送适温13~16℃,湿度80%~90%。采用生态防治,上午棚温控制在25~30℃,最高不超过33℃,相对湿度降到75%,下午温度降到20~25℃,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夜间控制在15~20℃(下半夜最好控制在12~13℃),实行三段或四段管理,既可满足黄瓜生长发育需要,又可有效地控制霜霉病。方法如下,上午,日出后使棚温迅速进入25~30℃,相对湿度降到75%左右,早晨可排湿0.5 h,实现温、湿度双限制,抑制发病,同时满足黄瓜光合成条件,增强抗病性。下午,温度降至20~25℃,相对湿度降至70%左右,即实现湿度单限制控制病害,温度利于光合物质的输送和转化。夜间,温、湿度交替限制控制病害。前半夜,相对湿度小于80%,温度控制在15~20℃,利用低温限制病害。下半夜湿度大于90%,除采取控温10~13℃低温限制发病抑制黄瓜呼吸消耗外,尽量缩短叶缘吐水及叶面结露持续时间和数量,以减少发病。夜间气温达到10℃以上,日落后采用“破堂”通风加底风,通风面积为大棚面积的10%左右,通风时间1~2 h。当夜间气温高于13℃时,即可整夜通风。

在实际生产中,利用生态防治方法防治霜霉病,是简便易行、省工省钱的好方法,既有利于黄瓜的正常生长发育,又不利于病害的发生与发展。那么实际上办不到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对生态防治的科学道理不清楚;二是观念上没有转变,认为有病就要靠打药。当我们检查到每个温室的时候,很难看见室内有湿度计的。虽然说用生态防病的方法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长此下去“上病一打药,再上病一再打药”就进入了一个怪圈,无公害蔬菜生产就很难实现。

3 农业措施

遇到连阴天气,夜间也要通风降湿,但不宜浇水。如果早晨浇水后要注意把室温提高到30~33℃,维持1~1.5 h,放风排湿后再提高温度,避免因湿度升高,病害得不到控制。

4 化学防治

保护地防治黄瓜霜霉病,特别是在连阴季节,最好使用烟剂。可用45%百菌清烟剂,每667 m2用200~250 g,分放4~5处,点燃后发烟熏1夜,次日早晨通风,隔7 d熏1次。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 m2每次1 kg,每隔10 d左右1次。

防治黄瓜霜霉病,如果用药剂防治,最好是预防为主。要密切注视发病前将要出现病斑的状态。在植株较高时,可用下蹲姿势从叶背面对着太阳光方向仔细观察,如果中部功能叶片上出现小亮点,说明是霜霉病的前兆,这时要积极采用生态防治的办法,并结合喷雾或烟剂预防。如果出现病斑,再遇连阴天气将会使病害发生或较重发生。

黄瓜常见病害及防治篇8

1选择壤土或砂质壤土

黄瓜为浅根性作物.根系吸收能力差。喜湿、怕涝、不耐旱。黄瓜对土壤要求虽不严格,但由于粘性土壤含水量大,浇水后地温下降快,回升慢,不利于缓苗,缺水后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生长发育,第一条瓜授粉结籽能力差;而沙质土壤土质疏松,漏水漏肥,虽然植株前期生长发育较快,但后期根系容易老化,上部种瓜发育不良。对于此两类土壤,应多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透性及保持肥效的持久延续。因此,黄瓜栽培以土壤颗粒适中,保水、保肥能力强。富含有机质,通透性好的壤土和沙质壤土栽培为最好。

2合理配置养分,科学施肥

近年来,在生产中集中大量使用氮肥,导致前期土壤养分浓度过高而造成伤根,根毛发生缓慢不利缓苗;缓苗后,营养生长过旺,黄瓜形状受影响,同时氮素容易从土壤中淋失和挥发,还易被土壤中粘土矿物和有机物质固定,造成很大的浪费。此外,氮肥的长期使用,造成土壤板结,影响黄瓜的正常生长。磷肥施用过多,不利于黄瓜的缓苗;另外,磷肥的利用率较低,易在土壤中固定造成浪费。试验证明,钾肥能有效提高黄瓜的产品和品质,每666.7m2施氯化钾30 kg可增产l5% 以上。因此我们提出分期合理的进行氮、磷、钾的配合施用,避免植株伤害、肥力浪费及土壤板结,有效提高了黄瓜的产量与品质。推荐基肥约占总施肥量的一半;第l条瓜坐住后,集中均施或顺水施一次,约占总施肥量的20%:有1/3~1/2的植株第2条瓜坐住时,集中施肥。为总施肥量的20%~25%:一半植株坐住第3条瓜时再施5%~10%的肥料。

3合理密植

黄瓜的产量是由密度、单株结瓜数、单瓜结籽数及千粒重构成。根据田问随机调查采种田密度,排除水、肥、地力及各种管理条件,探讨了密度这一单一因素对黄瓜种子产量的影响。密度低,群体光合作用效率不足,影响产量;密度过高,植株的呼吸消耗增大,植株之问叶片竞争空间,根系竞争养分,种子产量反而下降。在黄瓜生产中,合理密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试验表明,不同黄瓜品种的适宜密度每平方米为5000-6000株。

4及时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使黄瓜营养器官及花、果受到伤害早衰,致使营养供应不足或不及时,降低黄瓜产量和品质。黄瓜常见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角斑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等。在生产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农业、物理或化学方法及时防治,以免危害植株,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

4.1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与防治

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为鲜绿色水浸状斑,逐渐变为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灰褐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溢有乳白色浑浊水珠状菌脓,干后具白痕,病部质脆易穿孔。茎、叶柄和果实上病斑为水渍状圆斑.潮湿时有白色黏液,干枯后为白色。

防治上可采用对种子进行70℃恒温干热灭菌播种。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或30%DT杀菌剂500倍液或5%百菌清粉尘剂1000倍液喷施、防效较高。

4.2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枯萎病病菌生命力极强, 能在土壤中存活5~6年以上。高温高湿是枯萎病发生的有利条件,在室温24~27℃,土温25~30℃时,病害发生快。氮肥过多,酸性土壤(pH 为4.6~6)发病较重。线虫多的地块及大水漫灌的地块发病均较重。

防治上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以采取与非瓜类蔬菜、葱韭等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以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或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用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立枯净800倍液灌根。目前,嫁接是防治黄瓜枯萎病较理想的方法,具体方法是用根系发达耐低温抗枯萎病的黑子南瓜做砧木,以黄瓜为接穗。靠接或插接,防病效果极好,防效可达95%以上。

4.3霜霉病症状与防治

霜霉病发病初期,叶背或叶缘出现水浸状淡黄色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渐扩大,并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黄色病斑,发病严重时,小病斑汇成大病斑,在潮湿情况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的霉层。病叶由下向上发展,严重时全株叶片枯死。

防治上,首先要施足底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培养壮苗,膜下浇水,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降低空气湿度。二是药剂防治。具体可选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2%普立克水剂600~1000倍液喷雾。也可每亩每次用20~30克百菌清烟剂熏棚。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防治3~5次。

上一篇:高中数学基本计数原理范文 下一篇: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