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14 11:21:12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1

关键字: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分析;资助对策

一、贫困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调研的时间及对象

本次调研时间从 2010 年9月至 2011年1 月,我系对来自冀、辽、青、黑、苏、粤六个省市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研的方式及方法

此次调研采取分层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随机选取100名非贫困生作为321名贫困生的参考组进行分析比对。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生活费用方面:(表1-1贫困生组、参照组月供生活费对比表1-2)

通过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总体来讲,贫困学生可支配的费用较少。值得深思的是月生活费在 1000 元以上的贫困生也占到了 1.30%。究其原因:

一方面,贫困证明泛滥,真假难分辨,贫困资助质量难保证。

另一方面,地域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认定标准难统一。

所获得资助的途径及业余生活方面(表1-3贫困生组被资助途径分析)(表1-4贫困生业余时间里主要参加活动 [最多两项] )

65%的同学都获得过助学金的资助,而获得奖学金资助的学生才占到8.41%。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总体比较多,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校外勤工俭学,比例占到了35.82%。超过一半的学生业余时间还是以学习为主,但是也有34.62%的贫困生选择消遣或无所事事。究其原因:

一方面,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平台单一化。

另一方面,扶志教育的缺乏,导致贫困生资助功能窄化。

人际交往方面(表1-5贫困生是否愿意扩大人际关系) (表1-6参照组对贫困生的性格评价[多选题] )

56%的贫困生都愿意外界交流并且也有行动,大部分的非贫困生认为贫困生性格都比较积极向上。但也有42%的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拓展自己的交友圈,甚至有23%的非贫困生人认为贫困生消极内向、自卑冷漠。究其原因:

一方面,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存在薄弱环节,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贫困生认定过程有漏洞,人文关怀氛围严重缺失 。

二、我系关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一)规范贫困认证,实现统一监管

1、成立专门的助困小组,由党委书记牵头,细化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统一格式及相关材料;

2、制定贫困生监督举报制度,鼓励学生大胆举报弄虚作假的学生,对作假的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或必要的行政处分;

3、健全贫困生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机制,每学年对5%的被资助对象进行资金使用抽查。

(二)建立贫困生数据库,构建贫困生动态档案

1、基于NET技术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从学生提出申请起就对其建立完整翔实的电子档案;

2、贫困生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政策,对库外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及时入库,对库内贫困生采取家庭、个人跟踪调查,避免重复资助、应助未助和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还继续享受资助等现象。

(三)挖掘社会资源,完善现有资助体系

1、建立社会资助的激励机制,鼓励个人的慈善捐助,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我系被成功资助的学生超过60人次;

2、积极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利用高职院校自身优势,积极与企业建立“对口援助”关系,既深化校企合作又为优秀贫困生提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约800余个;

3、积极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为有创业能力和梦想的贫困生提供启动资金,实现学生由体力到脑力,由他救到自救的转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混合型资助体系。

(四)实施精神资助,尝试多层次地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

1、通过开展“受助者助人”、“感恩传递”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对社会的资助知恩图报;

2、利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3、大力扶持贫困生社团,培育品牌社团。我系由贫困生组成的全国优秀社团五月学社、爱心协会,勤工俭学研究会等社团非常活跃,既让贫困生缓解了心理压力有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

(五)注重人文关怀,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

1、针对一部分贫困生不愿意“露穷”的心理特征,我系通过多种方式隐性资助,以防补助费没有补助给该补助的人,将“明助”变成“暗助”;

2、通过在公寓区建立“贫困生心灵工作站”来构建贫困生心理档案,并制定贫困生突发问题的预警机制。

三、经验与启示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2

【论文摘 要】文章针对高校贫困生档案信息建立的原则、特点、对策和作用加以分析,探索一条长期有效的工作模式,使有限资金真正用在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并为教育教研提供有益借鉴。

一、贫困生档案信息库建立的原则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要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公正和择优的原则;坚持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原则;坚持维护学校稳定的原则;坚持学生自愿申报,公开评定,逐级上报原则;坚持动态调整原则。

二、贫困生档案信息特点

高校贫困生档案在学生教育管理档案中占据着非常中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关系着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也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价值。它是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其它学生档案相比,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个体性。

贫困生档案信息涉及的是一部分甚至少数仅凭家庭和学生本人无力承担求学费用的大学生,这就决定贫困生档案只记载着部分学生从进学校以来的的整个学习和受教育过程,尤其注重学生在校的生活作风、生活态度、诚实守信及学生本人的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信息资料。这与学生学籍档案的全面性有着较大的差别。

(二)隐私性。

贫困生档案信息记载的贫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学生本人生活状况,有很多属于个人隐私,如:贫困生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甚至学生家长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家庭经济拮据;家庭主要成员的工作性质和单位、职业及收入来源这都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甚至是学生讳莫如深的私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关系到贫困生的隐私问题时,注意方式方法,从而保证获得的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三)操作难度大。

根据贫困生档案信息所要涉及的内容,就决定了贫困生档案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涉及问题隐私性强、个体性强等特征。尤其是在采集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时,不能只有学生本人和家人提供,务必有学生所在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和村委会、社区的佐证材料,还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同时学生本人在校的生活情况,不像学生的其它档案通过直接的考试比赛等直接明了的手段获得,这个需要调查和听取相关人员的反映,对于采集来的信息资料还要多方论证,去伪存真,保证贫困生档案的真实性,为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

(四)涉及面广。

从涉及的人员上看,贫困生档案信息既要涉及贫困生本人和家庭,又关系到其他同学;从涉及内容上看,贫困生档案不仅包含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同时也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品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是贫困生在校期间全面的写照。

(五)透明度高。

与普通的档案信息相比,贫困生档案信息原则上每年确定一次甚至更频繁。只要是被列入贫困生的同学必须接受同学和教师们的监督,若发现有弄虚作假行为,一经查实就会立即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学生管理部门设有投诉箱;成立系科、班级二级调查工作网络,定期对已列入贫困生档案的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民意测验的形式,对其在校期间的生活表现,学习状况,平时消费状况,充分征求同班同学特别是同寝室同学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参预,举报或多提好的建议,被举报的同学若有不同意见也可到学生管理部门申诉,加强监管,确保该项工作的真实性。

三、加强贫困生档案信息工作的对策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费用投入增加,尤其是对在校大学生资助范围扩大,资助金额增加,再加上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有少数学生采取开假证明、提供假材料等不正当手段获得贫困生资格,致使一些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在评选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公正、不公平的现象,一些真正的贫困生拿不到助学金,学习生活的困难得不到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一)加强教育,理清认识。

作为教育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理清认识,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义利观、消费观和价值观,重视发扬助人为乐、克己助人的优秀道德品质,不能见利忘义,不顾同学之间纯洁的友情,一味地只看到钱,不择手段地获得;其次,更要有针对行对个别学生采取针对措施,加以约束;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学生社会化意识强,再加上这件事情本身涉及到学生和家庭切身利益,比较敏感,不能让个别学生浑水摸鱼;最后,结合学生的诚信教育,学习学校有关诚信守实的文件规定,让学生认识到提供假的信息资料不仅是道品质德问题,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情。

(二)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相关学生的家庭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作为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来说,对大多数学生的来源情况是比较容易掌握,一个年级一个专业的贫困生毕竟是少数,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要全面了解大多数同学的经济状况,又要关注个别的特殊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辨别真伪,确保资料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

(三)依据相关规定严格管理贫困生档案信息,保证档案信息工作的严肃性。

如何处理手中的信息资料并及时归档是建立贫困生档案的关键一步,我们往往会收集到很多学生提供的证明自己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如何进行界定,只有界定准确,符合实际情况,才能为学校助学工程和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对于收集整理好的档案要及时交付给职能部门有专人管理,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改,学生管理部门应通过信箱、邮件、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接受举报和进行监督。对弄虚作假申请贫困生资格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性质恶劣的要予以处分。对于把关不严、甚至帮助学生弄虚作假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要追究责任,并视情节予以处分,确保贫困生档案工作的严肃性。

(四)贫困生档案要依据学生是变化适时进行调整,增加其科学性。

每年新生报到后各个院系都要在新生中统计、充实,删掉已经毕业学生的名单。对已经列入贫困学生档案中的学生,若家庭经济状况好转或其他不符合条件的学生各院系都要进行调整,对未列入贫困生档案的学生,若是家庭或者个人出现重大事故导致家庭经济困难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各个院系都要进行补报,将确认好的新名单报到学生工作部门,确保贫困生档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发挥贫困生档案信息的“出口”作用,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服务

(一)为助学工程奠定基础。

贫困生档案是确定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和社会资助对象,以及评定各类优秀奖学金的重要依据,此项工作的落实和开展,使贫困学生享受国家及学校的优惠政策有据可依,同时使得高校的贫困生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近两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数额大,涉及面达到在校学生35%左右,还有参加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的学生,学校的助学金和勤工助学的学生,人数众多,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学校在贷款银行的信誉度,将贫困生档案信息工作做得扎实准确,是确保有限资金真正用在确实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的前提性工作,不可懈怠。

(二)为有针对性教育学生提供参考。

在贫困生档案记载的学生信息资料中,可以挖掘许多学生教育方面的内容,例如:贫困生人穷志不穷,自立自强;因经济原因致使的学生自卑等心理问题;享受资助的学生是否诚实守信等问题的现象,通过现象看本质,追寻问题的根源,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三)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一手研究材料。

贫困生档案记录贫困生家庭的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家庭状况以及基层委员会的证明和个人基本情况、学习诚信评价、经济诚信评价、社会实践诚信评价等方面信息,这就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概况,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迹可查的找出其中普遍性的规律,采用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能。

文章旨在通过对贫困生档案工作建立的原则、特点、对策和作用进行探讨,企图探索一条长期有效地工作模式,为实现学生资助和贫困生成长成才的“无缝”对接,使贫困学生享受社会及学校的资助得到切实的机制保障,也使学校的资助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贫困生档案信息的建立,也为学校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提供真凭实据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东华.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教育评论.2007.3.

[2]高玉玲.论高校贫困生资助原则的耦合[j]高教探索.2007.3.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3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自卑心理 个案工作 矫治

一、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现状

自卑是指人们在长期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认识的偏差,是个体在自我心中形成的一种不良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象。如果不能及时矫治,使自卑心理习惯化、固有化,就会造成个体人格上的重大缺陷,严重者会自暴自弃甚至自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贫困大学生人数占大学生总数的35%,人数已直逼600万,这其中81.7%的贫困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其中15.5%存在严重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不仅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还影响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的落后、父母的弱势、父母的心态以及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是在低人一等的层次上。其次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性和他人对贫困的态度使贫困大学生无法正视自己。最后是个人因素,个人的能力差距、期望值过高、心理落差和攀比心理都会导致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现阶段,我国高校中对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进行矫治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教师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担任。学生工作教师主要包括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等,此类群体在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肩负责任,掌握专业的辅导方法和咨询技巧,能有效对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自卑心理给予关注并积极矫治。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经过专业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治疗技术和手段,明晰矫治方法和技巧,可以有效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通常,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工作是采用个案工作方式进行的。本文为方便使用,将学生工作教师和经过培训的学生志愿者统称为个案工作者。

二、个案工作应用于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适用性

个案社会工作简称个案工作,它与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并称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的基本目标不是消极地帮助人解决问题,而是积极地助人自助,以便案主能独立面对生活适应上的挑战,以充分发挥社会生活功能。个案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助人自助”,这当中包含着两层涵义:一方面个案工作是一项帮助他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个案工作是一项帮助别人更好地帮助他自己的工作。个案工作遵循社会工作基本价值观,即接纳、尊重、个别化、自觉、知情同意、保密和不批判的价值观。

个案工作者与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之间维持着面对面或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与技巧协助失调的贫困大学生改善环境,增强生活适应能力;协调社会关系,建立良性互动网络;调适自我功能,促进人格发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态,来认识及面对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善用社会资源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质量。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中关于个案工作专业知识对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给予介入是由于个案工作价值观与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目标相一致。个案工作价值体系提倡:

(一)个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怀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可以使其个人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还能提高我国人才队伍的质量,落实人才强国战略。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怀。

(二)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赖的

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也包括社会原因,社会理应对贫困大学生负有相应的责任。社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脱贫致富的资源,帮助贫困大学生矫治自卑心理,从而更好地成长成才,以更多的财富回报社会。人与社会的是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

(三)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共同的需要外,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

这说明个案工作个别化原则的需要。由于产生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因素各不相同,自卑心理的程度也不相同,只有采用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介入方法对每一个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设计有效的介入方案,才能逐步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自助,矫治他们的自卑心理。

(四)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产生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会产生相应的交往障碍,人格障碍以及自我实现的障碍。具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不能成为合格的人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消除贫困,矫治自卑心理的社会环境,是解决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重要环境基础。

三、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方式

(一)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基本原则

个案工作中专业关系的原则是根据贫困大学生心理需求而设定,它包括:案主参与及自觉原则、个别化和接纳原则、非批判性原则和保密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在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时应注意:(1)案主参与及自决原则,即让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决定,增强贫困大学生的自决能力,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然后根据自己的现状对自己进行抉择。(2)个别化和接纳原则,即根据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状况采用不同的介入方式,帮助其尽快走出困境,提升自助能力。要接纳贫困大学生的不同状况,不歧视偏见,正视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3)非批判性原则,即不否定贫困大学生的各种非理性想法,不否定其自卑心理,更不逃避其各种质疑,正视贫困大学生的各种自卑表现。(4)保密原则,即个案工作者对贫困大学生的所有内容必须坚持保密原则。保密原则可以让贫困自卑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的倾诉解除防备心理,完整地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想法,帮助个案工作者清晰地认识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以达到矫治自卑心理的目的。

(二)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基本技巧

在与贫困大学生建立专业关系时,个案工作者可以运用同感技巧,感受贫困大学生所处环境存在的问题,理解贫困大学生自卑的根源,能够设身处地从贫困大学生的角度出发认识贫困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个案工作者采用尊重的技巧,表达对贫困大学生人格的尊重,使贫困大学生消除戒备心理,表达内心的自卑情绪,缓解自卑情绪给贫困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个案工作者真诚的接纳技巧,可以让贫困大学生在治疗过程中完全将自卑情绪发泄出来,有助于加深贫困大学生与个案工作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帮助个案工作者正确认识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找到根本原因,帮助贫困大学生矫治自卑心理。

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矫治的过程中,个案工作者注重沟通技巧的应用可以迅速、敏捷地找到问题症结。个案工作者首先要主动倾听,倾听贫困大学生的语言信息,找到信息中的与自卑心理产生有关的因素,同时观察贫困大学生的肢体语言信息,以达到解读其人的目的,帮助自己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贫困大学生的主要信息;采用同理心的技巧使得个案工作者进入并认知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将认知传达给贫困大学生,使其明白自己得到个案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提高贫困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的信任程度;通过摘要技巧,个案工作者把贫困大学生所讲述内容进行整理、概括和归纳,并作出提炼和摘术,以明晰贫困大学生所表达内容的准确性,更好地完成矫治工作;强调案主力量技巧的使用,可以增强贫困大学生自信,使其正确面对自卑心理的现实和产生自卑心理的环境现状,从而勇敢地面对现实,克服自卑。

四、个案工作介入具体过程的应用

个案工作方法的工作程序是指对个案问题所采取的问题解决过程。众多学者对个案工作方法工作程序的阶段分法不一,有三段论、四段论和六段论等。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状况和我国大学生现阶段所处环境特征,个案工作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具体过程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和接案阶段

在这个阶段是个案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了解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现状,明确自卑心理产生根源,并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为进入矫治阶段做准备。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很少会主动找到个案工作者解决自身问题。这就要求个案工作者主动收集资料,了解贫困大学生现状以及产生自卑心理的严重程度。资料的收集可运用访谈法、问卷法等方法。遇到自卑心理突出的贫困大学生,个案工作者要及时地给予关怀,运用尊重和同感的技巧使得贫困大学生对个案工作者消除戒备心理,并逐渐建立信任关系,进而通过沟通了解贫困大学生更多信息,如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家庭教育方式、个人生活习惯、个人性格等具体详细内容。个案工作者应真诚地接纳贫困大学生,表达对其理解和尊重,同时注意明确贫困大学生表达内容,简洁、具体地做出总结,使贫困大学生明确现状。

(二)制定计划和介入阶段

这个阶段是个案工作者帮助具有自卑心理的贫困大学生实现自助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个案工作者通过与贫困大学生共同制订介入计划,通过介入,增强案主自助能力,矫治自卑心理,恢复健全人格。首先,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状况制定详细计划。所制定的计划要包括贫困大学生的基本情况、简要准确地描述并列出贫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和相关问题、贫困大学生要达到的结果与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目标、贫困大学生场力分析及介入方案。其次根据介入方案对贫困大学生进入自卑心理的矫治,介入阶段是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能力和自助能力的主要时期,个案工作者要综合运用访谈沟通中的各种技巧对案主进行介入。介入阶段个案工作者扮演使能者、联系人、教育者、倡导者和治疗者的角色。最后,个案工作者在介入过程中根据贫困大学生矫治情况,对介入计划做适时修改,以便更好地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制定计划时要坚持个别化原则、判断过程注重双方的参与、判断过程中个案工作者警惕自己的价值偏见、避免将问题简单归因等原则。协助贫困大学生列出与问题相关的问题,以便再次确定问题的重点;协助贫困大学生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协助贫困大学生明确其预期结果。

(三)结案阶段和评估阶段

结案与评估阶段的任务就是个案工作者结束与贫困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估。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巩固已有的改变,增强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缓解自卑带来的负面影响,从容地面对大学生活。良好的结案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在失去个案工作者指导和支持之后,用自身力量去面对自卑心理及其产生的问题。评估的目标是了解整个矫治过程的效果。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可以从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应对自卑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技巧。对个案工作者来说,可以从评估结果中看到工作成果,促进个案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成长。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个案工作者与贫困大学生接触矫治关系要处理好分离情绪,避免因分离带来的伤害。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个案工作者需要充分运用社会资源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新的讯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有利于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才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为贫困大学生家庭摆脱贫穷困境带来新的生机。矫治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刻不容缓,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37-139.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勇,李卫华,张金俊.个案社会工作[M].合肥:合肥出版社,2005.

[4]许莉娅.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4).

作者简介:

张占海(1990- ),男,汉族;籍贯河北省霸州市;本科在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4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90后大学生;评定;问题;对策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办学模式并存以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减员增效,城镇失业人口增加,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旱灾)频发,致使不少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校中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比重不断加大。为了缩小大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7年秋季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大约每学年投入100余亿元,用于建立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 

1 当前影响国家助学金对90后大学生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 

(1)宣传工作不到位。 

在评定国家助学金过程中,信息传播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高校及其辅导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评选过程中而忽视了将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及时宣传到每一位学生,这就可能使得很多学生对国家助学金政策不清楚,同时也可能造成很多有资格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不清楚申请程序而错过了申请时间,未能及时获得资助,国家助学金的影响范围和激励作用也大打折扣。 

(2)多重因素拷问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 

如果说国家奖学金的主要宗旨是奖优的话,国家助学金的主要宗旨则是帮困。贫困证明开与不开、开多开少对本地区政府只有权力,而无相关责任制约,导致“假贫困证明”泛滥,在较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也开具了相关的贫困证明,更有甚者家庭条件较好的“有能耐”的学生开具贫困证明更加容易,而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对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又缺乏有效的鉴别。此外,“贫困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应该是相对的概念,时间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地域上各地消费水平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有些同学在当地可能算贫困,但在所在院校就不属于贫困了。 

(3)申请条件的可操作性较低。 

由于政策的普遍适用性,国家助学金的有关政策规定往往只是从定性的层面对助学金的申请条件作出普遍适用性规定,这种普遍适用性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如怎样认定学生爱国和拥护党的领导和遵守宪法、法律,怎样界定学生诚信及其程度,如何评价学生勤奋学习和积极上进,如何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俭朴等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大极端化倾向:一是难于掌握贫困程度,尤其是班级建档的贫困生较多时,往往单纯以学习成绩排名来确定人选,使助学金沦为奖学金;二是单纯考虑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校综合表现,使助学金沦为救济金。 

(4)90后自我中心使“帮困”沦为“夺金”。 

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大多如太上皇,众望所归,父母及亲人往往对其要求无限制、无条件予以满足,使其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潭。致使其到学校后无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涉及自身经济利益的国家助学金面前,首先考虑自己的需要,诸多因素使国家助学金成为敏感的利益博弈和争夺的焦点。如学生为获得高额助学金不惜采用请吃、送礼等多种不正规的手段拉票竞争,让资助政策变了味,成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此外,贫困生档案难以及时更新,使得一些学生进入贫困生档案库后就像进了保险箱,获得过一次资助后,往往心安理得享受每年资助。但由于名额限制,当班级贫困生较多时,一旦有某一年没有考虑到自己,就觉得评定不公平,和老师“扯皮”,和学校“翻脸”,以自我为中心出发上访、上诉,不从集体、大局的角度考虑牺牲自己、援助别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团结互助意识缺乏,奉献友爱精神流失。 

(5)注重物质资助,缺乏心灵关怀。 

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进入了学校贫困生档案库。由于国家政策的连续性,这部分同学每年都能获得国家无偿资助,尤其是当少数贫困生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的优秀学生奖学金、社会奖学金、贫困补助等多项奖助学金于一身时,巨额的经济补偿使得这部分贫困

生每学年能获得高达几万元的奖助,“贫困生”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困难贵族”。有的学生拿了钱就去做头发,买电脑、手机、mp3等,还有一些同学拿了钱以后去上网,找朋友等。由于资助的无偿性以及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有些贫困生和家长走入了思想误区,把贫困当做是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和资本,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勤工俭学获得补助解决生活问题,一旦没有获得资助,便以自我为中心质疑评定的公正性,不顾班级其他同学情况上访、上诉。

2 利用国家助学金激励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国家助学金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国家助学金是党和政府一项惠民利民的好政策,为保证国家助学金资助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和各学校首先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如国家及地市电视台、报纸、网络,学校的网页、宣传栏、广播台、校报等,各高校应该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列专题宣讲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各辅导员应组织召开相关主题班会,使国家助学金资助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知晓受助的权利。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合理认定贫困生。 

贫困生的认定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需要多方协调配合,理顺健全机制,方能维护资助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首先应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摆脱贫困生认定高校唱“独角戏”的困境;其次,要探索一套科学的指标量化体系帮助界定贫困生,如采用资助指数分值,将学生不同的家庭特殊情况根据其决定贫困程度的影响大小分别赋予一定大小的分值来帮助界定贫困生;再次,应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及时更新贫困生档案库。高校每年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建立贫困档案的等级进行适度调整,有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消档次三种情况。在调整过程中可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由全班同学对已建档贫困学生根据其在校消费生活情况对其是否调整进行投票,以参加评议学生2/3及以上投票表示同意作为档次调整的必要条件。对经民主评议需要进行档次升降或撤消档案的学生由学院审核确定,记录在案,并报学校备案。高校通过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协调配合核实。二是高校可通过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了解学生在食堂用餐和校园超市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样既可以帮助学校寻找“假贫困”,也可以发现因家庭出现临时变故而影响基本生活的学生,从而及时给予资助。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贫困生的消费情况,这样可以有效制止与纠正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惩罚或取消贫困资助的措施,从而有利于贫困生的认定,还可以帮助贫困生合理使用资助资金。三是学校和院(系)每学年要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个别对象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指标,如残疾、单亲、离异等等。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家长农闲时的喜好、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应立刻取消其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留下不诚信记录,力求从机制上杜绝虚假贫困。 

(3)鼓励贫困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享受国家资助是贫困生的一项权利,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目前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过程中,往往单方面强调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忽略学生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免费午餐”式的没有承担相应义务的权利享受,是在追求大学生物质上的结果均等,但也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机会上的不平等。要实现从“无偿式”资助逐渐向“回报式”资助转变,比如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义务劳动等,这样一方面会使那些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通过回报社会的资助方式,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除国家和社会的救济外,也是自己通过劳动换来的,可以缓解享受贫困资助、“不劳而获”的心理压力。 

(4)资助解困和心理解困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应展开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自强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养活自己。让学生认识到自强是改变自我,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教育学生用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对待暂时的困难,鼓励他们奋发向上,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

等形式“脱贫”。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贫穷不是耻辱,而应是一种动力,使他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打出一片新天地。另外,应正确引导贫困生看待社会和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更不能把它看成是“施舍”,应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社会。在大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给他们提供节约开支的方法和建议。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传媒多宣传典型人物,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 

3 结语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5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双贫;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47-02

一、引言

自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以来,一大批莘莘学子,其中不乏家境贫困的孩子,最终跨进大学校门,圆了上大学之梦。然而,面对上大学“不菲”的学费和日后生活花费,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烦恼随之而来,“贫困生”问题也日益引起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纵然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各高校也开设了面向贫困生的绿色通道,但不论资助的额度和范围如何扩大,这些关注仍主要体现在经济资助方面。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仅身负生活的重担,同时还承受着因物质贫困所带来的诸多精神压力,往往会出现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贫”现象。具体表现为较为严重的自卑和强烈的自尊、抑郁、孤僻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二、两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小刘,2013级男生,家庭贫困,入学之初通过办理绿色通道入学。军训期间体检查出气胸住院治疗,并因此错过军训的集体生活。该生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辞,同时因为是英语调剂生,对所录专业存在很大焦虑,总害怕自己学不好。入学一段时间以来,经济上的贫困和对学业的担忧双重压力使得该生精神恍惚、郁郁寡欢,不愿与人交流。有鉴于此,我除了生活上给予他关心之外,在资助方面,我帮助他办理了国家一等助学金、校内助学贷款以及国家助学贷款。军训结束后,在委任班委时,我根据该生办事认真、细腻等特点,指定他担当班级的学习&生活委员,并将相关工作交给他处理。一学期结束后我发现他从起初的内向寡语慢慢变得开朗健谈,性格也变得活泼不少。小刘爸爸还专门打来电话,向我谈起得知孩子当了班干部的事,说孩子比以前自信多了,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信心。

案例二:小徐,2013级男生,入学报到时并没有像其他家庭困难学生一样办理绿色通道。学校多次分发助学金和组织助学贷款时小徐也没提交过申请,班里同学都不知道他家庭贫困。直到第二学期开学后我通过他的同村亲戚了解到,原来小徐父母离异,从小由奶奶抚养长大,家庭无可靠收入来源,经济情况很困难。然而就平时的表现来看,小徐性格开朗活泼,并没有焦虑抑郁的表现。经过我的再次深入了解后得知,小徐家里早早都为他办理好了贫困证明,希望他能够向学校寻求资金援助,然而入学大半年以来他从来都未向任何人透露过这些。得知以上情况后我得出他心理上的主要问题:

1.由于自幼父母离异,父爱和母爱的缺失使得他性格变得敏感,体现为强烈的自尊心和自卑感,不愿接受公开资助。

2.从小徐的表现来看,潜意识里他很缺乏安全感,过度自我保护,难以与人建立信任关系,从而影响了其敞开心扉与人交流,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针对以上两点,我找来小徐谈心,为他争取到勤工助学的机会,并提出为其保密。同时暗中让班长及宿舍长主动与其交流,为他营造和谐友善地学习和生活环境,助其慢慢打开心扉。并且隔一段时间就会找他谈心,了解他的近况给予关心。在逐步取得他的信任后,劝解他不要封闭自己的内心,而应该走出去到更广阔的空间,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小徐表示如果家里经济状况持续困难会考虑申请下次的助学补助,同时会努力取得好成绩争取以奖学金的方式缓解家庭困难。

以上两个案例,虽属个案,却很具代表性。即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不能只看表面,只考虑经济上扶贫,而应更多关注贫困生的心理活动。

1.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性格内向、要强的学生,辅导员除了在经济方面给予关注外,如何从精神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呢?

2.是否活泼开朗就一定表示没问题呢?对于这种光靠表象极难排查出的心理个案,是否说明自己的学生信息情况掌控工作仍然存在疏漏呢?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

1.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国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以后,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都能够通过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以及助学贷款等途径得到帮助,这让很多原本上不起学的贫困学子上了大学,让多数寒门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除了以上国家方面奖、助、贷之外,学校自身还有一些贫困资助项目,如勤工俭学、学校的各项奖学金等等,从实际情况来看,每个贫困生都能与这些资助项目接触。虽然这些资助项目还不足以支持贫困生衣食无忧地完成学业,但是每个贫困生都能受到资助这是事实,只不过受到资助的程度不同而已。

虽然这些都给大多数贫困生带来福音,但也存在百密一疏的情况。这就是贫困生的认定方式以及认定过程简单机械会产出一系列的问题,有待于改进。例如案例二中的小徐同学因为自卑而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困难的事实,从而导致其在承受生活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状况长期持续下去很可能会引发种种负面不利后果。产生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学生信息资料收集的不齐全所致。又如案例一中的小刘同学,其内向自卑的性格并不仅仅是经济状况导致,如果只是简单通过经济援助恐怕无法使其走出开学之初的负面情绪,这提醒我们在开展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时更应照顾到学生的精神感受。

2.问题对策。针对以上两个个案展现出的问题,我认为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观察生活中每个贫困学生的生活细节,做到对每个贫困学生都能十分了解。要经常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以便梳理学生详细生活情况,以免出现案例二的疏漏。也有一些高校将一卡通的消费金额作为评定贫困生的依据。我认为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通过学生一卡通的消费金额,确实可以据此推断贫困生的消费情况,从而得出不同的贫困等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可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有部分学生没有消费记录,一般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跟其他同学合用一张卡,这样可以更加节省;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天天“下馆子”,这些学生就不算是真正贫困的学生。②个别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由于自己的不良习惯,平时花费不会计划且“大手大脚”,但是这些学生的家庭确实比较困难。这就对根据消费记录来判定贫困生等级带来了困难。

(2)资助工作除了经济援助以外,应该更着力于努力促进学生心理调适以及强化其进取思想。随着国家新资助政策的落实,对高校学生资助力度加大,一方面,学生的物质需要的实现越来越有保证,另一方面学生的精神需要也变得日益强烈。所以,我们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还要注意人文关怀。资助工作的核心就是对人的关心。贫困生入校后,往往担心大学的学习生活费用无法解决,导致心理负担过重、意志消沉,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出现人际交往的障碍。为此,我们要注重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在资助工作中要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树立“人穷志不短”的思想,要接纳贫困,不以消极的态度回避现实,而应悦纳自我,找到自信的立足点,进而开展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的教育,积极树立一批逆境成才的先进典型,通过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使贫困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3)资助工作中应把物质资助和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校通过入学通知书积极宣传学校的资助政策,入学时开通“绿色通道”保证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然后,再以学院为单位通过民主评议界定贫困生,并采取不同的措施给予不同的资助,使学生体验到教育的公平,感受到国家、学校的温暖,必将增强他们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信任感和感激之情。

(4)资助工作要与班级廉风建设相结合,通过营造节俭之风,杜绝虚荣与攀比现象。班级如同社会,学生们的家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年轻人都喜欢追求时尚,久而久之,就可能会在学生之间产生虚荣攀比的不良现象。对此,我们应当警惕,应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倡导节约节俭,就餐“光盘”做起,杜绝学生之间的虚荣与攀比,加强班级廉风建设。良好的班风,能够激励和促进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能够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品德,能够激起学生抵制丑恶的勇气,还能够给班级贫困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和谐的班级氛围。

(5)开展感恩教育,塑造和谐人格。近年来,随着高校奖助学金的覆盖面逐渐扩大,某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这笔资金受之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从而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对此,我们应当不失时机地借助奖助学金的发放来开展感恩教育,教育学生应当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国家集体的扶助之恩,从而唤起学生的感恩心与报恩情,并将自己所得到的恩情转换为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这样,不但对学生进行了以德报德的和谐人格教育,而且还推动了班级、社会的和谐氛围的建设,从长远的角度实现了对学生的真正的教育与帮助。

参考文献:

[1]刘芳,黄木长,梅清华.经济资助与精神“扶贫”不可或缺――对高校贫困生“双贫”问题的思辨[J].科技创新导报,2009,(23).

[2]赵贵臣.试析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6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

为了抓好扶贫助学工作,农场成立了扶贫济困工作领导小组。农场教育总支书记刘斌同志任组长,总支成员及各学校校长具体落实,开学初,教育总支提出“百名教师进千家,温暖送进每一户”教师家访,要求各学校开展对贫困生的摸底工作,摸清贫困生家庭状况,做好所有有学生及贫困生的建档工作,明确助学思路,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深入思考,认真总结,对全年农场贫困生助学工作的回顾。

一年来,在农场教育总支在上级部门的亲切关怀下,在农场各学校的共同努力下,2011学年度,农场资助贫困学生生活费 元,共计 多人,100%的学生享受”两免“,我们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捐助,资助,共计 人。农场全体师生爱心捐款 多元。

1、规范操作流程,狠抓过程管理

① 对困难学生实施减免相关费用及实施补助的工作是农场实施义务教育的经常性工作,任务重,责任大。一年来,我们实行资助活动公示、公开,增强资助工作透明度。公开、公正做好贫困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对助学金的发放,我们严格按制度办事,经过申请、评选、公示、审核确定等几个阶段,接受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放到最需要的贫困学生手中。教育总支负责对各学校资助工作及资料档案进行检查。

②为了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保证助困名额的确定、教材发放等各个环节都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减免资助均由学生本人、学生家长提出审请,班主任签字,校长审核盖章后,资料档案总支和学校各存一份。通过将贫困生档案资料建立专档,加大了资助面,避免多头资助,重复救助。

2、落实专项资金,狠抓好资金筹措

①规范“三免一补”减免工作,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对所属学生进行减免,将政府的温暖惠及到每一位学生。

②加大救助的争资、引资工作力度。坚持政府救助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逐步落实补助贫困学生的补助。广泛开展经常性助学筹资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读方面的积极作用。

3、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监督检查

① 加大资助贫困生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方面开学初,农场教育总支要求各学校通过专栏、新生入学须知以及利用会议向贫困生宣传国家、省和学校资助贫困生的政策、措施,让家长、学生、教职工对有关资助措施应知尽知。另一方面农场教育总支加强对助学工作操作程序、资金管理等环节的监督检查,杜绝违法违纪行为,公布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②救助资金要严格执行帐务管理制度,分配、使用和发放实行集体研究制度。严格规范程序,确保救助金发放规范,杜绝救助资金在发放过程中代签、代管、托管、隔期发放、滞留、截留、顶冒等违规违纪行为,确保救助资金发放及时、足额、准确,总支负责对各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良好的救助保障环境。

三、今后的工作打算

贫因生资助是一项长期系统而艰巨的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创建人民满意教育的有效保证。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想长期做好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要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一步加强对贫困学生资助的宣传工作。助学贫困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光靠几个人是无法做得最好的。因此,利用武湖的资源优势,深入宣传,积极联系社会各界,发动社会力量,来帮助贫困家庭学生。

2、进一步做好贫困学生档案资料的更新工作。做好贫困生助学工作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情,每学期需要随时注意数据的更新。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7

一、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及精准资助的内涵

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准扶贫”自此拉开序幕。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良策,2015年,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面临从“量”到“质”的转型,亟待改变传统的资助模式及探索新路径,从而实现精准资助,最大限度发挥资助育人的效果。张远航指出:精准资助包括:对象精准、需求精准、形式精准和效能精准。所谓精准资助,即找准资助对象,通过差别化的资助形式,最大程度发挥资助的效能。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不够精准

当前,高校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依据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文件精神,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提供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由班级、院系及学校对贫困生逐级开展认定审核工作。这种逐级的认定模式一定程度上给予了贫困生寻求资助的渠道,但也存在批量管理大水漫灌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贫困的隐私性问题。资助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少数贫困生自幼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下,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害怕被同学瞧不起等因素,并未主动提出资助申请;而小部分学生因为相关利益的驱动,虽不贫困却向学校提出申请,造成虚假申请,出现假贫困生现象。2.认定材料准确性问题。在认定材料审核环节发现,目前民政部门出具的贫困证明公信力不足,部分民政部门并未认真审核家庭经济情况,或者出于人情原因等提供不真实的贫困证明材料,这对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处 。3.认定标准科学性问题。教育部现行的政策规定中,关于贫困生认定的标准有如下规定:“家庭经济困难,月生活费来源(含家庭、亲友及学校提供的各种资助)持平或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学生可认定为贫困生。”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生活水平存在差异,在实际评定过程中,高校多采用班级评定小组对学生个人生活、消费情况等进行民主评议,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往往根据自己对贫困的定义及标准进行评议,评议的结果受到了个人主观的影响,难以在认定中做到准确量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识别工作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重中之重,关系到后续帮扶措施的实施,制约着高校资助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精准识别家庭经济贫困生,是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路径选择。

(二)学生资助措施针对性不强

我国现行的“奖、勤、助、贷、补、减、免”的高校大学生资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教育费用上的资金需求,减轻学生在就读期间的经济压力,但传统的学生资助更多的措施着力于经济上的救济,仅勤工俭学开拓了一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资助路径。从当前各高校开展的学生资助育人系列活动中看,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广发“救济粮”,繁忙的奖助贷金分配让高校学生工作者?o法脱身开展更多资助项目,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面临着因经济贫困产生的心理贫困、学业贫困、就业贫困等问题,而到了每学年的第二学期,资助款项已经分配完毕,但措施到人的资助项目却往往不能及时跟上。因此,面对当前学生资助措施针对性不强的现象,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亟待措施到人,高校资助部门应深入学生,认真、准确分析受助学生的致贫原因,将学生的具体需求分门别类,针对学生不同的帮扶需求,实行需求精准化的资助政策,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

(三)学生资助效果缺少跟踪反馈及评估

资助工作的反馈评估有利于高校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效果。当前的高校资助工作在贫困认定结束后,缺乏对学生资助效果的跟踪反馈,对于助学金使用是否得当、学生学习是否积极进取、学生是否利用勤工俭学实现自我脱贫等问题,没有进行跟踪和反馈,无法反馈资助工作是否有效,是否最大发挥资助作用。另外,还会出现有的贫困生在思想上存在着误区,对于大城市的较高消费水平,产生攀比心理,挥霍资助金;甚至有的产生“等、靠、要”的不良心态,整天沉迷于网络,不仅荒废学业,还给本身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这样就造成了宝贵的资助资金的浪费,没有切实帮助贫困生学会自我造血,自主脱贫。

三、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探索

精准扶贫是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对于完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当转变传统的资助方式,做到精准资助。

(一)精准识别资助对象

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起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识别工作为重中之重,如何做到精准识别,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传统的线性审核认定工作,需要学生本人、生源地及高校的协同参与。首先,从学生源头开始,应当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监督作用,提倡违规行为的举报,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性 。其次,学生生源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应客观、公正、认真衡量申请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对比当地居民生活保障线,结合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情况,开具符合实际的贫困证明。最后,高校学生资助部门责任重大,要做到精准识别资助对象,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线上线下家庭经济贫困生档案大数据库,资助工作者需要对贫困生的致贫原因进行多方面考虑,当今社会是一个大数据时代,从精准扶贫的“建档立卡”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将贫困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学业情况、创新创业等建档立卡,同时还要注重档案的动态管理,及时更新扶贫信息 。第二,科学分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按照学生的贫困情况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贫困种类建立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完善的贫困生档案工作机制。第三,认定过程要保持动态性和灵活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地区的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因此,比如:有些受助学生的家庭脱贫了,有的通过勤工俭学改善了生活水平,都应及时记录在档案中,并调整资助措施;有的学生挥霍资助金,或违反校规受到行政处分等,应暂停或取消资助;有的因为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需要资助,符合条件的应及时更新到贫困生档案中。这样有助于精准定位贫困生,对资助对象实行动态化管理。

(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措施到人,因人施助

高校资助体系应该不仅仅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资助,还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精神状况、就业状况等方面的资助,因此,建立贫困生档案时,还要全面、客观地记录贫困生的人际关系、社会实践、心理状态等情况。学生工作者通过贫困生大数据库了解到贫困生的贫困类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因人施助。如:有的学生因生长环境等原因产生自闭心理,不善与人交际,辅导员可通过心理辅导,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怀与关注,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与人交往,改善学生的内向性格,从而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又如,对于面临就业困难的贫困生,学校可以从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着手,依托各类学生组织为贫困生提供实践岗位,利用校企合作为贫困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逐步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需求细分,因人施助,形成差异性的帮扶计划,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求,不仅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难题,更加激励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实现和提升自我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资助工作效果跟踪评估

高校资助是否发挥其最大的价值,需要对资助效果进行跟踪反馈,这种效果包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条件的改善、心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等。贫困生建档立卡完成后,学生工作者应当不定期随机抽样选出一定比例的贫困生进行跟踪评估,检验贫困生认定结果的准确性,这项跟踪反馈工作在大数据时代变得轻而易举,帮扶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动态关注贫困生的动态,同时也可通过家访等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生活水平、学习、生活等各项情况进行复查。学生工作者除了对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外,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即要跟踪贫困生受助后在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尤其是综合素质是否提升,挖掘这些励志成长成才的先进事迹加以宣传表彰,为更多的受助学生树立榜样,带动更多的受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

对资助效果的跟踪评估,也是评价高校资助工作优劣的最直接方法,这样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监督,从而使得精准资助工作落到实处。

四、结语

资助贫困学生的方案篇8

关键词:高校 建档立卡 贫困家庭 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a)-0225-02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河北省教育厅聚焦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原则,进一步完善全省学生资助体系,重点做好高中、中职、高校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财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冀教财[2016]35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要求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免学费、免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享受国家助学金。

笔者所在的高校是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严格按照上级要求,指导各二级学院认真做好相关工作。2016年度,我校共有120名河北省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得到资助,免学费、免住宿费、免教材费合计44.95万元,发放国家助学金36.4万元。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将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长期、重要的内容,高校应该如何把相关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呢?笔者根据我校今年首次进行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经历,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看法与建议,仅供同志们参考。

1 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国民教育上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惠民政策。

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校内政策宣传,让每位在校生都知晓。对于新生,在寄发《录取通知书》时,应给每位河北省籍新生寄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入学须知》,指导学生做好相关准备。保证这一定向资助政策惠及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2 建立资助对象档案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精神,建档就是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和连片特困地区电子信息档案,立卡就是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手册》。

“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是是经家庭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审评等审批流程,建立了贫困档案,并获得国务院统一印发的《扶贫手册》的贫困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是指符合国务院扶贫办的《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相关规定,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登记的在校学生。建档立卡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出农村贫困对象,搞清农村贫困户的分布情况、贫困状况、贫困类型、致贫原因,建立健全农村贫困村和贫困户档案。为建立完善新指标体系下对贫困户、贫困村的动态监管和分类帮扶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部门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搭建共享的扶贫工作信息平台。

按照《通知》规定,在河北公办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和河北户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享受资助政策。

高校要严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格的审核关。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对符合基本条件的学生所提交的申请表和证明材料进行认真审核,主要审核内容包括:《扶贫手册》原件及复印件、学生本人的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河北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表》。审核时,把握两个重点:一是《扶贫手册》中的内容填写是否完整;二是《河北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申请表》中“县(区)审核意见”一栏中是否有“扶贫办盖章”,如果没有单独设立扶贫办的地区,可以是县级民政部门的盖章。审核登记完后,要将《扶贫手册》的原件交还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及时返给家庭,以免影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资助后续工作的使用。对于经过学校审批通过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建立好学生个人档案,并统一妥善保管,以备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z查。每年10月15日前,普通高校要按省教育厅的要求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3 落实资助资金到位

《通知》要求学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学费、住宿费、免费提供教科书,采用直接免除方式,不得“先收后返”。对于已经主动缴纳相关费用的学生,学校一经核实,应该及时退还给学生。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每学年申请一次。学校每年9月30日前受理建档立卡学生提出的申请。入学时不是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后纳入扶贫建档立卡系统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需从下一学年开始申请。学生休学期间,停止发放助学金。建档立卡资助政策主要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业要求。在修读本专业规定课程(学分)以外,学生自愿增加的辅修、选修和第二学士学位、双专业及双学位课程等,学生应缴纳相关费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受资助时限,一般从学生入学开始直到完成当期学段学业为止。扶贫对象退出后,仍可享受扶持政策至本学段学习结束。国家和省级政策有变化时,按相关政策执行。

《通知》明确规定:“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普通高校就读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平均不低于3000元。”因此,各高校在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在受助学生之列,并享受特别困难(4000元)或困难(3000元)档次的资助。如果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根据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情况,本人主动放弃国家助学金或者是降低资助档次的话,所在院系应该予以支持、表扬,并及时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汇报。

在落实“三免一助”政策的过程中,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要与财务处、公寓管理中心、教务处教材科密切协作,简化手续,把资助政策落实到位,把具体工作做实、做细,让学生百分之百满意。

4 跟进资助育人工作

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学生申请阶段,对于虽然提交了相关材料,通过学校审批,但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较差,同学们的反映不好的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改进不论行为习惯,生活上简朴,学习上勤奋。对于伪造材料骗取受助资格的学生,一经查实将取消受助资格,按校规校纪严肃处理。院系和学校要通过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感恩、励志教育,激烈学生在党的资助政策的温暖与支持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关心他人、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Z].2016-10-18.

[2] 关于做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通知[Z].冀教财[2016]35号.

上一篇: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范文 下一篇:美术作业设计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