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分支范文

时间:2023-11-14 11:21:11

遗传学的分支篇1

【关键词】遗传算法;参数优化;估算模型

1.引言

随着支持向量机估算模型在工程应用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支持向量机算法(包括LS-SVM算法)存在着一些本身不可避免的缺陷,最为突出的是参数的选取和优化问题,以往在参数选取方面,一般依靠专家系统或者设定初始值盲目搜寻等等,在实际应用必然会影响模型的精准度,造成一定影响。如何选取合理的参数成为支持向量机算法应用过程中应用中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目前应用研究的重点。而常用的交叉验证试算的方法,不仅耗时,且搜索目的不清,使得资源浪费,耗时耗力。不能有效的对参数进行优化。

针对参选取的问题,本文使用GA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设置进行优化。

2.遗传算法

2.1 遗传算法的实施过程

遗传算法的实施过程中包括了编码、产生群体、计算适应度、复制、交换、变异等操作。图1详细的描述了遗传算法的流程。

其中,变量GEN是当前进化代数;N是群体规模;M是算法执行的最大次数。

遗传算法在参数寻优过程中,基于生物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模拟自然界生物种群的“物竞天则,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把自变量看作生物体,把它转化成由基因构成的染色体(个体),把寻优的目标函数定义为适应度,未知函数视为生存环境,通过基因操作(如复制、交换和变异等),最终求出全局最优解。

2.2 GA算法的基本步骤

遗传算法操作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群体的个体按照自然进化原则(适应度评估)施加一定的操作,从而实现模型中数据的优胜劣汰,使得进化过程趋于完美。从优化搜索角度出发,遗传算法可使问题的解,一代一代地进行优化,并逼近最优解。

通常采用的遗传算法的工作流程和结果形式有Goldberg提出的,常用的GA算法基本步骤如下:

①选择编码策略,把参数集合X和域转换为位串结构空间S。常用的编码方法有二进制编码和浮点数编码。

②定义合适的适应度函数,保证适应度函数非负。

③确定遗传策略,包括选择群体大小,选择、交叉、变异方法,以及确定交叉概率、变异概率等其它参数。

④随机初始化生成群体N,常用的群体规模:N=20~200。

⑤计算群体中个串解码后的适应值。

⑥按照遗传策略,运用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形成下一代群体。

⑦判断群体性能是否满足某一个指标,或者以完成预订迭代次数,若满足则输出最优结果,不满足则返回步骤⑥,或者修改遗传策略再返回步骤⑥。

2.3 遗传算法对参数优化的实现

结合遗传算法的计算原理,给出基于遗传算法的支持向量机估算模型的参数优化流程,并定义了适应度函数。将电力工程造价小样本估算模型进行改进,对新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对上述参数进行二进制编码,并随机产生初始群体。

③对群体中的染色体解码,计算各个个体对应的适应度函数。

④判断群体性能是否满足某一优化准则(本文中选取完成最大遗传代数作为优化准则),若满足则输出最优参数,否则按照遗传策略,运用选择、交叉和变异算子作用于群体,产生下一代群体,并开始新一代的遗传。

4.参数优化模型仿真与分析

结合估算模型中参数的设置,在此将原始参数值设置为:ε=0.01,σ=6,C=50。在MATLAB7.0中调用GA算法工具箱,对应设置GA模型参数设:种群大小N=40,交叉概率Pc=0.5,变异概率Pm=0.007,最大进化代数为60,群体规模为40。将原始估算模型中的参数输入GA工具箱,并调入适应度函数程序段。经优化最终参数值如表1所示。

得到最优的参数后,我们利用基于遗传算法参数优化估算模型代替原先的参数固定估算模型,将二者的输出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如表2所示。

GA-LSSVM算法的平均绝对值相对误差为2.940个百分点,而原始LS-SVM算法为4.211个百分点,明显可以看出,经过GA算法参数优化的网络模型在估算方面明显优于LS-SVM网络模型,在平均绝对值相对误差上提升了近1.27个百分点。可见基于GA参数优化的工程造价估算模型在进行电力工程造价中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同时,遗传算法与LS-SVM结合实现了LS-SVM模型参数的自动优化选择,但遗传算法的优化过程也增加了模型的训练时间。因此确定一个尽可能小的参数取值空间,减少遗传算法训练时间,有助于提高整个模型的训练速度。

5.小结

将遗传算法对参数优化的思想糅合到支持向量机估算中去,适应度函数采用了网络学习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误差,优化了模型参数选取,总结得到新模型的计算步骤。在Matlab平台下,对参数优化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模型输出的结果比原模型的输出结果在准确度方面有很大的提升,同时网络的稳定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顾绍红,王永生,王光霞.主成份分析模型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7,24(5):387-390.

[2]Lu Shuang,Li Meng,Bearing Fault Diagnosis Based on PCA and SVM[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3503-3507.

[3]张红梅,卫志农,龚灯才.基于离子群支持向量机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J].继电器,34(3):28-31.

[4]基于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网络流量预测[J].计算机科学研究,2008,35(5):177-179.

[5]熊建秋,邹长武,李柞泳.基于免疫进化支持向量机的年用电量预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报,2005,38(2): 2-38.

[6]姚智胜,邵春福,熊志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的道路网短时交通流量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报,2008,38(1):48-52.

遗传学的分支篇2

关键词: 遗传算法;网络分割算法;配电网优化;均衡负荷

中国分类号:TM3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310089-02

0 引言

负荷均衡对于配电网意义重大,均衡用电,对于降低线损,节约电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有关于配电网负荷均衡的问题。

1 配电网的拓扑模型及目标函数

由于配电网拓扑结构庞大,给全局优化带来困难,本文先将配电网分成若干子配电网,表示出这些子配电网之间的联接关系,然后再给出出每一个子配电网的分层模型,从而简化配电网的拓扑结构,而且降低负荷优化的复杂性。

1.1 分层拓扑模型

将子配电网的馈线当作图中的弧,把联络开关、分段开关、变电所母线当作图的顶点。分层拓扑模型是求某一基点对应的逐层顶点分布模型,该基点可以是源点、末梢点。本文取配电网的源点为基点,对源点分支进行逐层顶点分布。

定义配电网分层拓扑模型简化公式为:

(1)

其中 代表源点, 为与源点的间距, 分别表示各个顶点。公式表示与源点 的间距为 的所有节点处于以源点 为根的广义第 层。

对于图1所示的配电网的负荷分配图是一个具有3个广义层的配电网,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到每一个子配电网的分层模型。分层拓扑模型表示出了各个子配电网的顶点分布次序,从而为下面计算各个子配电网的负荷和整个配电网的平均负荷做了铺垫。

1.2 算法的目标函数

配电网的负荷均衡指数和网损是判断配电网负荷的关键因素,所以本文给出目标函数如下:

式中: 表示负荷均衡指数和网络损耗目标函数的权重系数;

负荷的平衡可用负荷平衡指数( )表示为:

式中: -线路的条数目;

-线路上 的规范化的负荷;

-规范化的负荷 的平均值。

网损的计算公式 表示为:

式中: 为配电网支路数; 是第 支路的电阻; 为流过第 条支路的电流; 为开关的状态; 为0表示断开,1表示闭合。

此外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为:

1)网络必须保持辐射状结构;

2)除去开关外,网络的拓扑结构保持不变。

2 基于网络分割的遗传算法

由于配电网络比较庞大,难于进行全局优化,因此本节首先采用网络分割算法对配电网进行分割,然后将分割后的子网应用遗传算法进行负荷均衡化。针对遗传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本文引入了自适应交叉和变异算子,以保证遗传算法的搜索效率,防止局部最优。

2.1 网络分割算法

源点负荷的计算对于一个配电网络来讲,应满足如下性质:父节点的负荷等于它的所有子节点的负荷之和再加上所有同父弧的负荷之和,即:

配电网的分割算法分割负荷时,必须分割与负荷的平均值最接近的点,即上界或下界的顶点。下界即为源点分支负荷中大于负荷平均值的最小值对应的负荷。上界则是源点分支负荷中小于负荷平均值的最大值对应的负荷。

配电网负荷均衡的网络分割算法的步骤:

1)首先利用分层拓扑模型求出各个节点分支的负荷,并计算出负荷平均值。如果线路区域的两个源点分支负荷都小于负荷的平均值,则分割负荷较大的一个节点分支。

2)其余的区域中至少都要有一个节点分支的负荷大于负荷平均值,那么此时可以求出负荷大于负荷平均值的节点分支下界及大于负荷平均值的节点分支上界,找出这些上、下界差距最大的两个节点分。

2.2 自适应遗传算法

本文将交叉和变异算子改进,这也是遗传算法区别于其他优化方法的主要标志。变异是避免“近亲繁殖”,实现多路径搜索,保持群体多样性,以避免局部收敛,恢复丢失的或者寻找尚未得到的优良信息的主要工具,它是通过较小的概率将密码串中的某位产生突变。传统遗传算法中交叉率 和变异率 取值是恒定的,在处理复杂的多变量优化问题时效率并不高,并且存在局部最优的可能性。为此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自适应

能够提供相对某个解的最佳 。该算法在保持群体多样性的同时,可保证遗传算法的收敛能力和优化能力。

在交叉方式上,把个体适应度大于群体平均适应度的个体对应于较低的交叉率,使该个体得以保护进入下一代;对于低于平均适应度的个体,相对于较高的交叉率,该个体则被淘汰。在自适应遗传算法中,交叉率按式(7)进行自适应调整:

式中: 为上一代群体交叉概率; 为下一代群体交叉概率;

为群体中的最大适应度的值; 为群体中的平均适应度的值; 为准备交叉的2个个体中较大的适应度的值。

类似于交叉操作,变异率 按式(8)进行自适应调整

式中: 为上一代群体变异概率; 为下一代群体变异概率。

3 算例分析

3.1 算法流程

本文基于配电网结构的特点,将遗传算法和网络分割算法综合应用来优化配电网络,具体的算法的流程如图2所示:

3.2 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网络优化

下面利用遗传算法将分割后的网络进行优化,即对线路上的分段开关进行操作,以图3中北十变到北十九变线路为例,如图3所示,为分段开关,为联络开关。空心为合;实心为分。图中2座变电站,15个开关。利用监控中心采集到的负荷数据,通过遗传算法,求解最优分段开关操作方案,以实现负荷均衡。

遗传算法选取种群规模为50,基因长度单位为15位,染色体初始编码为111101110001000设定阈值为20,预设精度 为 ,权重系数

为0.5,优化结果见表1。

表1的计算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的网络相比网损相对优化前降低了43,负荷均衡指数BN也降到0.2以下,和优化前相比降低了0.1。

为和其他算法进行比较,同时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免疫算法和传统遗传算法对本文算例进行计算,其结果如表2所示。免疫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与本文算法相比较在操作次数上虽然少一次但负荷均衡指数相差较大分别为0.045和0.05,而传统的遗传算法负荷均衡指数与其他三种算法比较,差距较大、比本文算法高0.07。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较好的实现配电网负荷均衡。

4 结论

本文以负荷均衡最优为配电网网络优化的目标,采用网络分割算法分割配电网络,用遗传算法优化分割后的网络,既平衡了负荷,又大大降低了网损,获得了较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景栋、曹长修、张帮礼,配电网负荷均衡的网络分割算法[J].继电器,2003,24(7):5-10.

[2]刘扬、杨建军、魏立新等,基于混合遗传算法的配电网络重构优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1:122-127.

[3]徐赫、李欣、汪海、杨娜、洪镜雅,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配电网网架规划[J].广东电力,2010,23(6):6-9.

[4]陆铁坚、程柏,改进的模拟退火算法在网架结构优化中的应用[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7(4):1-4.

[5]章文俊、程浩忠、程正敏、姚茵、谷庆利,配电网优化规划研究综述[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8,20(5):16-23.

遗传学的分支篇3

关键词:遗传学教学内容 基于问题学习 专业词汇 成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18

遗传学是是研究生命基本规律遗传和变异现象的科学,它是一门古老而又发展迅速的学科。遗传学与人类自身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遗传学的发展得益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也与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同时,遗传学的发展也大大促进了生命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发展。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遗传学课程是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遗传学课程对于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遗传学也有着不同于生命科学专业其他重要课程的一些独有特点。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我们有如下一些思考。

1 选择合适的教材、课件和教学内容

国内目前有不少的遗传学教材,每本课程各有其优缺点。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广泛的讨论、协商和比较,我们选择了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祖洞等主编的第三版遗传学教材,这主要基于如下理由,第一,这套教材的前两版是公认的遗传学经典教材;第二,该教材在经典遗传学与现代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内容平衡得比较好;第三,该套教材在习题方面组织得比较完整,内容也比较新。在遗传学的课件方面,我们主张精心准备,既注重教材内容的讲授,也要求加入一些前沿的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授课老师科研相关项目的内容。同时,遗传学与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等课程存在广泛的交叉。由于遗传学讲授的内容非常多,在有限的学时内就必须进行必要的一些取舍。我们认为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遗传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避开重复,突出重点,会有利于提高遗传学的教学效果。比如微生物遗传学的部分内容,由于与微生物学课程存在很大的交叉部分,在学时的安排上就可以适当减少。由于遗传学是研究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大多数学生普遍都对该课程的学习比较感兴趣,但也应该注意到部分学生感到学习遗传学难度较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乎衡教学的进度。此外,在遗传学教学中也需要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对遗传学知识构建的需要。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当适当增加一些人类遗传学的一些现象(疾病),效果就比较好。比如红绿色盲,秃顶,血型,先天愚型,两性畸形等遗传现象,可以进一步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遗传学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动态

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中,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及一些重要遗传学家的事迹,对于学生对于遗传学学科的发展理解非常重要。不仅要介绍国外一些著名的遗传学家,如孟德尔、摩尔根、穆勒等,也应介绍国内一些著名的遗传学家如谈家桢、盛祖嘉等,国内一些重要的遗传学方面的进展也要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让学生置身于一些遗传学家所处的时代,如何来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一些遗传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推动遗传学学科的发展。此外,近几年在遗传学相关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贡献也要在相关内容的学习中提及。在对遗传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遗传学在当前生命科学各学科中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同时,让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历史、现状和动态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遗传学的兴趣。另外,在理论考试中,我们有时候也考察一些遗传学发展的历史,比如基因的概念是如何发展的,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是如何建立起来的等问题。

3 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学习

遗传学的专业词汇相对于其他一些课程来相对较多。我们认为,对于遗传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对许许多多遗传学专业词汇的理解和学习。遗传学名词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同时接触到这些遗传学专业词汇的英文名称。在讲授一些遗传学名词的时候,要注重与其他一些相近遗传学名词的比较,比如交叉和交换的区别;不完全显性、完全显性、共显性、超显性、镶嵌显性的区别等。在遗传学的理论考试中,我们倾向于20-30%的遗传学名词的解释和理解是比较合适的。在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学习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乏味,我们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图表、动画等对专业词汇进行介绍,加强学生对遗传学专业词汇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具有进一步读研的意向,如果学生有从事遗传学专业研究的意向,我们也会推荐一些好的遗传学专业词汇的书籍,让他们备考。比如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汉遗传工程词典就是一门较好的学习遗传学专业词汇的参考书。

4 善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对于遗传学的教学非常重要。一些重要的遗传现象,都要有一些图片、视频等来配合讲授进行学习。比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采用动画视频来辅助教学效果就会比较好。生物专业的遗传学课程不同于医学遗传学课程,但在教学课程学生对于一些人类遗传的现象等问题特别感兴趣,因此我们倾向于介绍部分人类遗传学现象的内容。但在人类遗传病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描叙一些病例,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通过照片或视频来描叙一些遗传病,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刻。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些遗传学方面的最新动态,比如我们推荐OMIM网站让学生更广泛的了解一些遗传病的信息。我们也尝试使用一些互联网程序对遗传学课程进行考核和答疑。通过多样化的多媒体教学,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注学习遗传学的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遗传学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够清晰等问题,这都需要任课教师加以注意。

5 遗传学习题的讲解

遗传学是在生命科学各分支课程中是相对较难学习的课程之一,应该说是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的。单纯的课堂的理论知识讲授很难让学生对遗传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掌握透彻,我们认为遗传学这门课程需要通过对一些遗传学习题的训练和讲授来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在遗传学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安排一定学时的习题课,专门对教材课后的一些习题进行讲授。同时,我们也鼓励学生尝试解答一些著名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遗传学研究生入学试题,对一些经典的试题统一讲解,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的这中教学思路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欢迎。

6 PBL教学方法在遗传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hlem-Based Leaming)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方法。在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不但获得了知识,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对问题的探索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遗传学的知识点多,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在遗传学的讲授过程中,通过PBL教学方法的应用对该课程的讲授就更加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再进行总结和评价。比如,在巴氏小体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提出问题,既然女性X性染色质失活,为什么X连锁的遗传现象没有受到影响的问题,学生在分组讨论的时候就提出了很多有趣的假说。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应用PBL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对遗传现象和规律的深入分析和认识,

7 实验教学内容的优化

遗传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它的发展源于实验,实验教学是遗传学课程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遗传学与普通人的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遇到一些遗传学问题,他们也希望在遗传学实验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遗传学的实验教学应当让学生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机会,同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安排中,实验课学时占到了总学时的大约1/3。对与其他生命科学课程如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等交叉的实验内容部分进行了调整,对遗传学实验我们更偏重一些遗传学学科所独有的一些实验的开设。我们对遗传学课程的实验安排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果蝇为材料的一些经典的杂交实验;二是细胞遗传学比如性染色质标本的制备、核型分析等;三是人类遗传病的分析比如一些正常遗传性状的调查、系谱分析等。同时,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假说和设想,设计小实验进行检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8 完善遗传学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人才评价的标准也不断发展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方法也对督促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遗传学的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我们采用了理论考试成绩(60%)与实验成绩(40%)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理论考试成绩部分,我们采用了期中考试使用学生网上课程学习系统,学生通过自测试题库内的试题完成,成绩占30%,期末考试老师命题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包括实验结果(20%),实验报告(40%)和实验考核(40%)的部分。实验考核主要包括对实验仪器的正确操作和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等。通过这种综合性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我们发现能够提高学生对遗传学的学习兴趣,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我们认为,通过遗传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遗传学理论和实验技能,也能让学生终身受益。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应该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采用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总之,完善遗传学教学方法还需要广大遗传学教学工作者不断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守伟,赵莉,胡明洁,张静.医学院校生物科学专业遗传学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1):1157-1158.

【2】王文静,连瑞丽,李宇伟.多媒体技术在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55-56,78。

【3】陈芳杰,李春义,孙秀菊,富伟能,金春莲,赵彦艳.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的探索卟西北医学教育,2008,16(2):304-306.

遗传学的分支篇4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137-03

[作者简介]史玲( 1978-) ,女,讲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活态性和传承性,由于其保护和传承靠的是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宝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相继实施,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资助措施、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及“退出机制”等作了相关规定。但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传承环境仍很艰难,通过法律保护传承人,不仅可以调动传承人传承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一、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况

从2001年开始,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重要议程。2011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明确规定了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格认定、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补助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的义务并规定了传承人的“退出机制”。《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也于2015年2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文化部已命名和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共1986人。截至2013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认定和命名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713多人。在文化部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辽宁省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其中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分别是27人和11人,男性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女性。目前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刘振义(辽宁鼓乐)101 岁,年龄最小的周丹(沈阳评剧)也已经45岁了,年龄跨度达56岁,38人当中年龄超过60岁的有26人,占总数的68%。由此可见,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状况不容乐观,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保护立法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就在于传承人的培养。《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虽然对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认定和退出机制、约束和激励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仍然需要细化,如缺乏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和培养机制,缺乏对传承人补助经费使用情况的管理和监督,缺乏对传承人的传承工作进行考核奖惩措施,没有实现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动态化管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以完善传承人培养和保护机制,从而调动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

(二)传承人老龄化严重,断层趋势明显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生存问题,还有传承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通过传承人的传承而得以发展。可以说,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消失。在辽宁省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高龄者占很大比重。然而,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精良技艺的继承和创新,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而目前大部分掌握各种技艺的人年事已高,如海城喇叭戏传承人、辽宁省铁岭市朝鲜族农乐舞等,传承人后继乏人、断层现象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难题,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难以传承的内在原因,也有社会环境变迁等外部客观因素。另外,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非遗传承工作,或者因为传承人的 “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女”保守意识的影响,年轻人也难以找到师傅,再加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复杂,学习并不容易,需要下苦功夫,而且掌握技能后还可能面临收入低无法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所以单靠项目传承人个人的努力,会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实现顺利传承。因此,积极保护现有传承人和培养后备传承人已刻不容缓。

(三)扶持传承人资金投入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任重而道远,最主要的是需要资金支持。2005年以来,辽宁省财政逐年投入大量资金,各市县也投入相应资金支持传承人培养。文化部对国家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为每年每人1万元,辽宁省文化厅给予省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每人3000元的补助经费,这些只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中极小的一部分,仍无法保障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导致其进行传承活动的积极性较低。虽然《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规定了省、市、县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扶持贫困地区发展,但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生活贫困化,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大而支持资金又有限的情况,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仍难以为继,甚至许多抢救性保护工作都无法开展。

(四)传承人培养途径单一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非物质性和活态性等特征,传承人的培养主要通过家庭传承、口传心授的方式,培养途径较为单一。现阶段,辽宁省虽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镇、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但仍未形成常态。目前虽已建立一些传承基地和传习所,但是数量较少且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制度的建议

(一)制定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质上是对传承人的保护,辽宁省虽然已有38人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1人,但是缺少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监督管理和考核机制等方面的动态管理,缺少相应的规范管理办法。目前,很多省先后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河北省还推出了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年审制度,每年对传承人的传承情况进行评估,实行动态管理。辽宁省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立法和实施的经验,制定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的暂行办法,从而实现传承人保护规范化。在内容上,为了保证传承人能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更好地传承,应细化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的退出条件及相关条件的认定制度,并且严格退出机制的执行力度,对于满足退出条件的代表性传承人经过相应评审考核后及时执行退出程序。

(二)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首先,加大经费投入。建议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标准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3―5万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标准应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其次,在加大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通过立法对经费使用进行管理。《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省、市、县政府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并将保护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虽然加大了省、市、县人民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的扶持力度,但是缺乏可操作性,未制定经费投入的相应标准和长效的投入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因此,建议制定行之有效的《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应涉及如下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补助经费、传承人补助经费、传承基地补助经费、组织管理经费、宣传经费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费进行细化,明确标准,并对各项经费的使用范围、预算、申报、审批及管理考核、使用和监督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第三,按照“社会参与”原则,多元化开拓资金渠道。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注入,逐步形成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对于企业及社会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的捐赠和赞助,应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声望

提高传承人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提供更广阔的传承空间和更有利的传承条件。在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占有一定的比例,使之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中能够代表所有的传承人发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积极建言献策。授予传承人名誉称号,每年定期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表彰大会,对作出一定贡献的传承人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突出贡献奖”“大师”“民间艺术家”等荣誉称号,还可以通过博物馆购买、收藏、展示当代民间大师的工艺精品等方式,使传承人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创新培养途径,壮大传承人队伍

当前,培养传承人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瓶颈。辽宁省应借鉴国外和其他省市的经验,创新传承人培养途径,探索具有特色的传承手段和方式。一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制定传承人个人带徒传艺制度,使传承人的培养制度化、规范化,主要内容包括:传承人带徒传艺获补贴的标准、传承人带徒的职责、考核和奖励的标准等。另一方面,建立传承体系,搭建传承人培养平台。传习所、传承基地是培养传承人的重要路径,应加大力度提高传习所和传承基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纳入大、中、小学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如海南省将黎锦技艺在技校进行专业教育,培养黎锦技艺专职人才;北京市将京剧作为中小学校的教学内容;济南市将山东快书、鼓子秧歌、泥塑等引进了中小学校。通过学校教育,使传承人的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向结合,可提高传承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府还应支持传承人开办传承机构或培训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免费提供场所,鼓励传承人面向社会招收学徒,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培养一批新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接班人。同时,为了鼓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人参与进来,对接受传承者政府应给予一定补助。

(五)为传承人提供社会保障

除了对传承人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还应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首先,应提高传承人医疗保障标准,建议给予60岁以上的传承人等同于机关退休干部的医疗待遇,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搞传承。主管部门还应该安排他们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使传承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条件,控制和降低因为生命健康问题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风险。其次,对生活困难的传承人,应享受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解决其后顾之忧,使其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传承工作。

(六)加强传承人档案和数据库建设

由于一直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视不够,因此建立传承人档案将是一项长期艰辛的工作。建议在文化部门的协助下,由档案部门通过对传承人的调查、走访、登记等各种可行的办法,为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真实的记录,传承人档案应将文字、录音、录像等多种载体有机结合,尽快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库和数据库。

[参考文献]

遗传学的分支篇5

1.基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建设,科技职业学院(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引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蓝印花布印染和通派盆景技艺入校,建设了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基地和通派盆景园,将极其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朴实地呈现给青年学生。,职业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狼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建立了红木雕刻传承基地:朱宇雕刻艺术馆。该基地占地3亩,分为教学、展示、操作三个区域,为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正式开放文博馆,该馆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展厅面积达3800平方米,资料、藏品、图片等约4000件,有四个独具特色的分馆,其中沈寿刺绣传习馆和色织土布技艺馆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展示作用,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2.基于学生活动层面的文化建设,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五月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系列活动,学院艺术系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策划和设计工作,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接受了文化、艺术的熏陶,还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校园文化品位,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了“非遗寻访”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30余人,来到非遗园参观展馆:木版画、仿真绣、红木雕刻、板鹞风筝、扎染等馆,并在扎染坊的老师指导下,体验了扎染技术,自制扎染手帕。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还组织了“江海流韵宣讲团”,利用新媒体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性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收效。此外,各个学校还积极组建学生社团、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活动。例如科技职业学院园林园艺协会的两名学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派盆景的蟠扎技艺传承人袁华指导下参加“省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大赛”,勇夺第一名。

3.基于专业课程层面的文化建设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举办“民间工艺进校园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仿真绣、板鹞风筝、如皋丝毯等民间工艺引进校园,通过与企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作,成立工作室,组建了一支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师和设计师在内的科研团队,将研发工作和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以创新的民间工艺品设计为载体,以工作室为平台和相对应的专业对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融入课堂,融入教学。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蓝印花布技艺传承基地涵盖了蓝印花布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设计专业的学生得到了吴元新先生心口相传,学习并整理研究蓝印花布的技艺和图案设计,掌握了蓝印花布生产的整套工艺,抢救了一批珍贵的图案造型,并且通过建设数字化平台手段加以传承和保护。

4.基于科研立项层面的文化建设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的教师结合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展研究,参加省市的各项“非遗”研讨会,加盟或成立有关学会,积极立项或发表文章。如:2013年,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成功申报了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社科基金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仿真绣的研究与发展”现已结题,在非遗的传承和实践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学院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也纷纷结合自己在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中的所学所想,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多项。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

1.营造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教育氛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校园的教育氛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往往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应积极营造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教育氛围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并逐步大众化、规模化和多样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在校园内设置橱窗宣传“非遗”文化,张贴“非遗”保护标语,校园内放置“非遗”标志物等;利用校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展示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让学生们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2.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的社团种类繁多,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团较少。我们应该积极创建并支持此类社团。另外,高校可开展特色的校园活动。如组织师生学习、表演非遗作品;或者举办与“非遗”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鼓励师生以“非遗”为素材进行创作,举办“非遗”作品展览,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讲座。另外,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平台,进行校外实践活动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开展一些“非遗”项目调查、研究、保护、宣传等工作,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体验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这类学生社团活动和学生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的弥足珍贵,更加喜爱民间艺术,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从而升华为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与自豪,同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底蕴、人文品格和人文情怀的培育与熏陶,打造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

3.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其内涵丰富,并不缺乏教育的功能。而高职院校现有的课程较少涉及到“非遗”文化,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在课程项目立项阶段筛选出适合相关专业发展的非遗项目进行市场调研,综合传承人的意见,确定课程门类,制定课程目标及课时分配。高职院校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自身校企合作的平台,使该课程发挥出其优势。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与高职院校现有专业相融合,将非遗文化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例如,科技职业学院将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与学生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图案更为精美的蓝印花布。这样不仅推广了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还使与之相关的专业学生成为保护此非遗项目的新丁。甚至将其开发成新的旅游纪念品。

4.构建“非遗”保护和传承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模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没有固定的方法,却有着相同的原则。在其保护和传承的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就是指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与“非遗”传承人依托非遗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行之有效的科学的保护与传承。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一方都无法代替的,它应承担起唤醒社会保护意识、抢救文化遗产的重任,通过学术研究、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然而这个过程必须有政府部门的整合与协调,建立包括政策、资金、法律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传承人的创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因子,是民族文化生命的密码,其中所具有的特定思维、精湛技艺、文化意识是珍贵而无法复制的。整合三股力量的优势资源,调动所有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构建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与“非遗”传承人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模式。

5.将“非遗”保护和传承与教师队伍相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教师队伍相结合,无论从保护传承角度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来看都是获益的。“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开设专修课程,举办讲座,对高职师资队伍是个有效的补充。高职院教师,尤其是部分学历较高并积极参与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一股强有力的支持力量,弥补了部分“非遗”传承人学历较低的局面。两者的结合,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文化讲座、选修课程等;二是让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职教师拜传承人为师,这样可代替不能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的传承人。这样的拜师,不是单纯的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更重要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授,也是对非遗传承工作的有益补充。三是可以组建“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传承人聘为传习课程专业师资。通过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同台授课的方式,组建了“高校教师+传承人”的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6.积极拓宽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宣传交流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服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高校在资源整理方面也要注意方式的创新。除运用传统的方式外,还要利用好当前的数字、网络平台。例如,可以成立学校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凭借图书馆资源,建立一个完备的数字化资源库,把资料和研究成果等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影像化方式记录下来,妥善保存并合理加以利用,从而拓宽宣传渠道。当然,高职院校更应加强校与校之间的非物质文化教育交流。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平台的高职院校,应对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给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与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将两者紧密融合,不仅能调动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还能在学得技艺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这将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一次特殊的尝试,最终使具有地域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得以发展壮大。

遗传学的分支篇6

目前,从法制的建设、组织模式构建、保护工程建设、财政补贴政策和统计性工作“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撰等方面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显著成就。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于起步晚,自身定位不清,尚欠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税收保护机制。

政策演进

鉴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支持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也是税收政策的重要内容。而文化产业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键环节密切相关,交互影响。因此,在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税收政策体系的过程中,总结和借鉴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2000年12月,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涉及税收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值税的先征后退的措施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最全面的一次税收政策调整则是2005年初,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具体包括: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试点文化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成员企业100%投资控股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文化产品出口按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

以及,对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或承担国家指定任务而造成亏损的文化单位,经批准,免征经营用土地和房产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统一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国务院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或经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电影集团及其成员企业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的财税1号文件规定:第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二,对享受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优惠政策的转制单位和企业,2005年度照章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6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不再享受与所得税有关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优惠政策。第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后,原增值税优惠政策继续执行。第四,由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对其自用房产、土地和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

从财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演进来看,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税收政策制定的启示是,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税收政策的过程中,不能仅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抢救”、“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等环节自身进行考虑,也要借鉴与其密切相关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存在问题

总结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来看,一是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税收征收方式应该更加多样化;二是应以全球化视角从贸易、投资等方面考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税收政策;三是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产业链、供应链视角做出全面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税收政策;四是要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经济类型、经济体制、经营规模、项目特性和项目传承人的特性的差异,制定差别化税率;五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外接、延伸和扩展的税收激励政策。

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税收政策还主要是针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并且还没有纳入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中来,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等环节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因此欠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接相关的税法保护机制。

例如公益慈善捐赠税前扣除比例相对于发达国家仍比较偏低(企业捐赠为12%、个人捐赠为30%),从而导致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公益事业缺乏热情,不能够理解这种“捐款还要纳税”的政策导向,影响了人们对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角度来说,一是由于生产原材料取得的偶然性、天然性、来源的分散性,导致很难取得生产原料的进项发票,无法进行抵扣,使得税负较重,从而经常偷逃税款,加大了税收风险;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使用传统手工,生产周期长,人工投入多,导致税基加大,增加了相对税负;三是财政性补助资金因免税认定程序不畅,企业无法享受免税政策;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人才培养的外部性和风险性需要得到关注。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人才的流动性非常强,职工教育投入的外部性和成为沉没成本的风险性都非常高,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需要财税政策做出相应的支撑。

完善路径

笔者认为,在加大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的同时,要加强税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环节的激励作用,使其成为我国扶持和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的有力杠杆和重要保障。例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的不同社会经济效益,出台实施不同的税率结构;对于社会各界,包括企业和个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捐赠,给予一定比例内免征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同时,政府应尽快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纳入工作程序,制定明确的时间表。同时在总结试点经验和前期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基础上,对税收优惠政策加以调整和完善,使之更加切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的发展趋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涉及的项目多且门类复杂,可以先对列入国务院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项目代表传承人的合理利用采取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然后再具体到各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项目代表传承人的合理利用进行扶持性的税收政策;对新型“生态博物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给予免征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的优惠;财政税收政策鼓励文化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并结合出版、音像、广播电影电视、广告业、演出、旅游等行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变成经济资源。

另外,由于税负负担沉重,利润微薄,许多年轻人觉得从事这个行业赚不到钱而不愿意学习该项技艺,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此应加大财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环节的支持。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中职工教育经费的财税支持要考虑人才培养工作的外部性和风险性以及创新创意的现实要求;另一方面,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股权激励和无形资产入股的所得税采取减免或延期。技术秘密传承应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以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技术扩散。

遗传学的分支篇7

关键词:世界遗产;广岛原子弹爆炸遗址;七三一遗址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107-03

一、广岛原爆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成功历程

(一) 原爆遗址背景简介

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此为世界首例核武器实战使用,广岛市建筑几乎全毁,伤亡惨重。据日本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0年,广岛原子弹受害死亡人数已达269 446人,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饱受着后遗症的困扰。

1949年起,广岛市得到彻底重建,现已拥有人口112万,发展为享誉世界的“和平纪念都市”。爆炸时,接近爆炸中心的一座圆顶建筑得以幸存,被视为广岛原爆遗址的象征,后经多次筹款维护完好保存至今,并于1996年12月成功申报世界遗产。广岛市还以其为核心修建了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公园通过国际竞标方式选取设计方案,创意独特、设施完善,设有众多塑像与纪念碑、和平纪念资料馆以及公会堂,处处彰显和平主题,各国的和平团体经常在此举行纪念活动。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随着人类所创造的毁灭性力量的释放,广岛和平纪念公园成为人类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争取世界和平所取得成就的力量象征。

(二)申报历程

1.日本加盟世界遗产公约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为世界范围内的遗产保护提供了制度化保障,依靠国际间协助加以保护,使之永远传递下去。该公约的管理机构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同时建立了《世界遗产名录》,遗产要列入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公约规定各缔约国首先需要将本国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列出一份详细的目录(称为预备名单),并从中筛选要申报的遗产作为提名项目递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会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并提出评价报告,最后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批准。日本于1992年6月提交加盟申请,9月正式加盟。

2.广岛申遗建议曾遭到否决

1992年6月,广岛市提出“将原爆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同时开始对遗址进行考察并收集相关资料,由此拉开了原爆遗址的申遗序幕。9月,与日本国内主管世界遗产工作的文化厅纪念物课进行协商,但由于原爆遗址未满足申报条件,遭到否决。文化厅指出:“国家推荐的申遗项目必须受到国内法律的保护,这是前提条件,而原爆遗址尚未被指定为文化遗产,因此并未受到此类保护。目前史迹的指定仅限于十九世纪末以前的项目,其后的史迹尚未承办,原爆遗址属于近代,需要完善近代史迹的相关规章后才能逐个指定,近期难以达成。”其后的半年里,广岛市反复向首相及相关机构请愿,多次协商,但都无果而终。

3.全民合力,申遗请愿获得采纳

由于广岛市多次请愿毫无进展,1993年初,广岛县工会联合会决定成立组织,发动民间力量,以推进申遗进程。经过半年筹备,6月7日,“原爆遗址世界遗产化推进会”正式成立,代表委员均由各界资深人士构成,社会影响力与感召力极其强大。为请求国家推荐原爆遗址申遗,推进会从6月9日起开始发起请愿签名活动,各地媒体争相报道,签名从全国纷纷寄来,不足三个月便超过百万。参、众两院议长均被此万人请愿书打动,于1994年初先后予以采纳。

4.国家全力推进,广岛积极配合,终获申遗推荐

1994年6月,总务厅长官接受了关于将原爆遗址申遗的提案,内阁总理大臣指示相关官员予以推进,与此同时广岛市积极配合各项工作,促使原爆遗址的史迹指定问题迅速得到解决,并被指定为日本1995年的世界遗产推荐项。

1994年7月,广岛市成立“原爆遗址世界遗产化推进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并开展请愿活动,要求首先解决原爆遗址的史迹指定问题。9月12日,文化厅成立“近代文化遗产保存・活用调查研究协力者会议”,以商榷近代史迹的指定方式。与此同时,广岛市积极开展对外考察与交流活动,派考察人员赴波兰奥斯维辛学习其申遗成功经验,并举办国际研讨会。1995年初,协力者会议整理出报告书“决定将史迹指定对象截止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并获批准。3月,文部大臣对史迹指定基准进行了修正。广岛市随即为原爆遗址提交史迹指定申请,获得批准。由此,原爆遗址终于满足了推荐申遗的所有前提条件。

与此同时,文化厅决定将原爆遗址拟定为1995年的世界遗产推荐项,并要求于9月中旬前制定完成推荐书。在原爆遗址即将获得推荐之际,广岛市制定了《原爆遗址及和平纪念公园建筑物等美观形成纲要》,对周边环境实施综合治理。9月末政府正式下达决定,将推荐书提交给世界遗产委员会。

5.国内造势,国际拉票,申报成功

其后,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开始对各国推荐的文化遗产进行审查,并制定评价书。199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分别于6月、11月召开办公会议予以审议。在此期间,负责世界遗产工作的外务省为争取申遗支持,走访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此外,广岛当地还举办了“原爆遗址写生大会”,为申遗营造气势。12月,原爆遗址终于申报成功。

二、广岛原爆遗址申遗成功经验总结

广岛原爆遗址最初的申报条件虽然有所欠缺,但其基础准备工作充分,有力保障了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并且在申遗进程中,政府与社会团体全力推进,民众积极配合,通过各界的不懈努力,取得圆满成功。其申遗历程中的主要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一)前期基础工作充分

1.“软件”资料收集全面

在准备申遗之初,广岛市便搜集了大量有关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宝贵资料,并深入遗址现场测量考察,从文化概念层面为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了强力支撑。

2.科学维护,合理规划,“硬件”配套设施完善,注重整体形象

广岛市积极筹款并采取科学方法予以维护,保证了原爆遗址结构的完整与真实。此外,整体规划合理明确,在遗址周围修建了设施完善的和平主题公园,设计人性化,视觉观赏性极强,与周围景观等一并划入缓冲区域,并予以立法保护,实施综合整治,使遗址周边乃至广岛市的整体形象得到大幅提升,更好地确保了遗址本体与其周边环境的和谐与完整。

(二)定性、定位准确,遴选标准及申报主题恰当

广岛原爆遗址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广岛原子弹爆炸”有着直接联系,符合遴选标准C(Ⅵ)“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广岛作为和平都市向全世界发出善意的和平呼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表明牢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希望人们以广岛付出的惨重代价为警示,呼吁全世界废除核武器,永久和平发展。申报主题鲜明,定性、定位准确,有效避免了国际舆论冲突。

(三)推进主体明确,充分发挥民众力量,工作高效开展

在申遗之初广岛市请愿未果之时,民间成立组织以发动民众合力请愿;其后,广岛市成立推进委员会,以解决遗址的史迹指定问题;而后,文化厅成立协力者会议,以商榷近代史迹的指定方式。在申遗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成立推进主体组织,实力强大且任务明确,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与感召力,有利于工作的组织与推进,同时注重调动民众力量,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更为高效。

(四)注重对外宣传与交流,为申遗营造气势、争取支持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影响力,营造良好氛围,从而获得了广泛支持。最初为争取国家支持,发起请愿签名活动,通过媒体宣传,获得了更为广大的公众力量支持;同样,和平公园设计案采用国际竞标方式,也起到很大的宣传作用;在审核之际,广岛当地举办“原爆遗址写生大会”,使申遗气势迅猛高涨。此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学习,使申遗工作少走弯路、有效推进。广岛市派考察人员赴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学习成功经验;并举办国际研讨会,听取多方意见与建议;在审核之际,日本有关官员走访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开展交流,争取了有力支持。

(五)法规健全,具体细化

在遗址保护与申遗进程中,不断完善各项法规,条款具体细化、可操作性强,使得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得以有序推进。此外,遗址及其周边缓冲地带均受到相关专项法规的保护,提升了整体环境,更好地确保了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三、对“七三一”遗址保护开发及申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2006年“七三一”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开发工作得到大力推进。2011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规划》制定完成,并且我市还出台了《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条例》,遗址已具备良好申遗基础,若能借鉴广岛原爆遗址申遗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推动“七三一”遗址保护开发工程以及未来申遗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性、定位,选取代表性申报对象

“七三一”遗址与广岛原爆遗址、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一样,揭示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它们同属“负面遗产”,因此其遴选标准同样应为C(Ⅵ)“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人类的影响”。由于七三一部队遗址除平房本部外均零散分布于哈尔滨市区,并且规模很小、保存状况较差,因此建议将保存状况较好且代表性较强的七三一部队本部大楼旧址作为申报对象,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缩短申报周期。此外,申报主题应突出“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之主旨,为避免国际舆论冲突,建议避免针对他国谈及“历史责任”、“战争罪证”等敏感话题。

(二)完善整体规划,做好前期基础工作

1.充实“软件”,加强文物征集与资料储备,提高学术研究水平

目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与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已储备了大量相关资料与文物,但仍有待充实完善,这对于保留历史遗证、揭露日本侵华历史,进而推进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有关部门藏有大量资料,应加强支持力度,组织人员前往收集,并加以整理利用;同时还要抓紧抢救见证人资料及民间散落的相关文物资料。此外,还应增加科研力量,强化科研合力,密切开展交流合作,以形成全面、实用性强的综合学术成果。

做好上述前期准备工作,可以为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提供强有力的学术支持与文化概念支撑,为顺利推进遗址保护利用以及申遗工作打下良好的“软件”基础。

2.合理规划,科学维护,完善“硬件”配套设施,提升整体形象

随着遗址保护开发工作的推进,更多的遗址将得以收回与发掘,因此需要及时对原有规划作出相应调整,应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在保证遗址结构“完整性”与“真实性”的基础上,按照“保护整体风貌、保留完整体系”的原则,科学有序的推进施工进程,及时维护,同时还要与“战争遗址公园”的远景目标以及市区打造“国际和平城市”的整体规划保持协调,注重提升整体形象,及时整备周边景观以提高视觉观赏性,并完善配套设施达到科学化、人性化,使遗址的保护展示工作达到国际水平。

(三)明确各项工作推进主体,提高推进效率

针对不同阶段的各项工作,明确推进主体,并且在必要时予以强化及调整。权威、资深的推进主体,可以提高协商效率、制定有效措施及规划、加快工作的具体分工细化,使申遗相关工作高效开展。现阶段,为推进“七三一”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中央、省、市等各级政府分别成立了“协调指导小组”,使各项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开展。建议集合多方专家组建研究小组,密切跟进各项工作,为遗址保护利用及申遗提供综合性学术指导;在申遗前期组织各界资深人士成立“推进委员会”,负责与政府协调并推进遗址的申遗提名推荐工作;在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后期审核阶段,集相关专业人员成立“协调委员会”,负责协助国家应对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相关评估及审核工作。

(四)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

有效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展宣传,增强公众意识,并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广泛开展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七三一”,参与支持“七三一”遗址申遗。在信息化占据主流的当今时代,尤其要充分重视网络的庞大作用,加强网络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宣传,还可以为各国学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应注重发动民众力量,举办相关主题的书法、绘画比赛以及巡回展览、演讲等,发起支援签名活动、举办国际研讨会,达到有效交流与广泛宣传的目的,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此外,应尽快建立起与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中心及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等相关单位的联络与沟通;同时,要与波兰及日本等国的世界遗产相关单位进行广泛交流,并在必要时派遣工作人员赴当地进行考察学习,汲取同类遗产在遗址保护开发以及申遗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五)完善相关专项法规,具体细化

为了提高“七三一”遗址保护管理水平,使遗址得到高层次的立法保护,达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按照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要求制定地方性专项法规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哈尔滨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保护条例》已通过市人大立法,将对遗址的保护开发及申遗工作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建议参照广岛原爆遗址等同类遗产的保护经验,针对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制定《环境美化纲要》,以确保良好的周边环境,提升整体形象,以达到全方位的立法保护。

对世界遗产而言,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利用才是最终目的,在七三一部队遗址的保护利用及申遗进程中,同样应秉承此项核心宗旨,在保护、开发与可持续性之间寻求平衡。基于保障遗址“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开发、利用与展示,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推动经济发展,从而促使更多的资源投入遗址保护,形成良性循环,使遗址永续保存,以警示后人牢记历史、倡导和平。

参考文献:

[1]广岛市.原爆ドム世界登[Z].1997.

[2]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ヒロシマを世界に,2005.

[3]广岛市.被爆50周年ヒロシマの被爆建造物はる未来への,1996.

遗传学的分支篇8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基本遗传算法添加初始化启发信息、改进交叉算子和利用本身所固有的并行性构架粗粒度并行遗传算法等方法提高了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及其寻优能力。 关键词 遗传算法;tsp;交叉算子 1 引言 遗传算法是模拟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自适应全局优化概率搜索算法。总的说来,遗传算法是按不依赖于问题本身的方式去求解问题。它的目标是搜索这个多维、高度非线性空间以找到具有最优适应值(即最小费用的)的点[1]。 基本遗传算法是一个迭代过程,它模仿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遗传和进化机理,反复将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作用于种群,最终可得到问题的最优解和近似最优解。 2 遗传算法程序设计改进比较 2.1 基本遗传算法对tsp问题解的影响 本文研究的遗传算法及改进算法的实现是以c++语言为基础,在windows2000的版本上运行,其实现程序是在microsoft visual stadio 6.0上编写及运行调试的。 1) 遗传算法的执行代码 m_tsp.initpop(); //种群的初始化 for(int i=0;i<m_tsp.returnpop();i++) m_tsp.calculatefitness(i); //计算各个个体的适应值 m_tsp.statistics(); //统计最优个体 while(entropy>decen||variance>decvar)//m_tsp.m_gen<100) { //将新种群更迭为旧种群,并进行遗传操作 m_tsp.alternate(); //将新种群付给旧种群 m_tsp.generation(); //对旧种群进行遗传操作,产生新种群 m_tsp.m_gen++; m_tsp.statistics(); //对新产生的种群进行统计 } 2) 简单的遗传算法与分支定界法对tsp问题求解结果的对比 遗传算法在解决npc问题的领域内具有寻找最优解的能力。但随着城市个数的增加,已没有精确解,无法确定遗传算法求解的精度有多高。一般情况下,当迭代代数增大时,解的精度可能高,但是时间开销也会增大。因此可以通过改进遗传算法来提高搜索能力,提高解的精度。 表1 10个城市的tsp问题求解结果数据 算法 试验结果 简单遗传算法 分支定界法 最佳解 时间 精确解 时间 试验1 2448.610037 5s 2448.610037 00:07:30 试验2 2448.610037 13s 试验3 2448.610037 9s 试验4 2459.543054 10s 试验5 2459.543054 7s 2.2 初始化时的启发信息对tsp问题解的影响 1) 初始化启发信息 在上述实验算法的基础上,对每一个初始化的个体的每五个相邻城市用分支界定法寻找最优子路径,然后执行遗传算法。 2) 遗传算法与含有启发信息的遗传算法求解结果的对比 当城市数增至20个时,用分支定界法已经不可能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得到精确的解了,只能通过近似算法获得其可接受的解。试验设计中算法的截止条件:固定迭代1000代。表2中的平均最优解为经过多次试验(10次以上)得到的最优解的平均值,最优解的出现时间为最优解出现的平均时间,交叉操作次数为最优解出现时交叉次数的平均值。 表2 20个城市的tsp问题求解结果数据 算法 交叉操作 次数 最优解 出现时间 平均 最优解 简单遗传算法 80244.4 79.4s 1641.8 含初始化启发信息的ga 79000.2 37.4s 1398.9 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初始种群时引入启发信息将提高遗传算法的寻优能力。同时缩短了遗传算法的寻优时间和问题的求解精度。 2.3 交叉算子对tsp问题解的影响 1)循环贪心交叉算子的核心代码 for(i=1;i<m_chrom;i++) { flag=0; city=m_newpop[first].chrom[i-1]; //确定当前城市 j=0; while(flag==0&&j<4) { sign=adjcity[city][j]; //adjcity数组的数据为当前城市按顺序排列的邻接城市 flag=judge(first,i,sign); //判断此邻接城市是否已经存在待形成的个体中 j++; } if(flag= =0) //如果所有邻接城市皆在待扩展的个体中 { while(flag= =0) { sign=(int)rand()/(rand_max/(m_ chrom-1)); //随机选择一城市 flag=judge(first,i,sign); } } if(flag==1) m_newpop[first].chrom[i]=sign; } 2)问题描述与结果比较 下面笔者用经典的测试遗传算法效率的oliver tsp问题来测试循环贪心交叉算子的解的精度和解效率。oliver tsp问题的30个城市位置坐标如表3所示[2]。 表3 oliver tsp问题的30个城市位置坐标 城市编号 坐标 城市编号 坐标 城市编号 坐标 1 (87,7) 11 (58,69) 21 (4,50) 2 (91,83) 12 (54,62) 22 (13,40) 3 (83,46) 13 (51,67) 23 (18,40) 4 (71,44) 14 (37,84) 24 (24,42) 5 (64,60) 15 (41,94) 25 (25,38) 6 (68,58) 16 (2,99) 26 (41,26) 7 (83,69) 17 (7,64) 27 (45,21) 8 (87,76) 18 (22,60) 28 (44,35) 9 (74,78) 19 (25,62) 29 (58,35) 10 (71,71) 20 (18,54) 30 (62,32) 表4 贪心交叉与部分匹配交叉的比较(oliver tsp问题的30个城市) 交叉算子 交叉操作次数 平均时间 平均最优解 部分匹配交叉 59760 31.2s 517.0 贪心交叉 15774 28.6s 433.4 从表4、图1中可以看到,贪心交叉算子大大提高了遗传算法的寻优能力,同时也降低了交叉操作次数。在多次试验中,贪心交叉算子找到的最优解与目前记载的最佳数据的误差率为2.7%。而部分匹配交叉算子找到的最优解与目前记载的最佳数据的误差率高达7%。从而可以得到交叉算子对于遗传算法

的计算效率和计算结果起主导性作用[3]。

图1 遗传算法的收敛过程 2.4 并行遗传算法消息传递实现的核心代码 1)主程序代码 //接收各个从程序的最优个体 for(i=0;i<slave;i++) { mpi_recv(rchrom[i],chrom,mpi_unsigned,mpi_any_source,gen,mpi_comm_world,&status); } //计算接收各个从程序的最优个体的回路距离 for(i=0;i<slave;i++) { fitness[i]=0.0; for(int j=0;j<chrom-1;j++) fitness[i]=fitness[i]+distance[rchrom[i][j]][rchrom [i][j+1]]; fitness[i]=fitness[i]+distance[rchrom[i][0]][rchrom [i][chrom-1]]; } //找到最优的个体并把它记录到文件里 for(i=0;i<slave;i++) { if(1/fitness[i]>min) { sign=i; min=1/fitness[i]; } } fwrite(&gen,sizeof(int),1,out); for(i=0;i<chrom;i++) fwrite(&rchrom[sign][i],sizeof(unsigned),1,out); fwrite(&fitness[sign],sizeof(double),1,out); //每九代向从程序发送一个最优个体 if(gen%9==0) mpi_bcast(rchrom[sign],chrom,mpi_ unsigned,0,mpi_comm_world); 2)从程序代码 //将上一代的最优个体传回主程序 mpi_send(rchrom1,chrom,mpi_unsigned,0,gen,mpi_comm_world); //每九代接收一个最优个体并将其加入种群中替换掉最差个体 if(gen%9==0) { pi_bcast(rchrom2,chrom,mpi_unsigned,0,mpi_comm_world); tsp.indialternate(rchrom2); } //进行下一代的计算 tsp.aternate(); tsp.generation(); tsp.statistics(); 3)并行遗传算法的性能 笔者在mpi并行环境下,用c++语言实现了一个解决tsp问题的粗粒度模型的并行遗传算法。该程序采用的是主从式的mpi程序设计,通过从硬盘的文件中读取数据来设置染色体长度、种群的规模、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等参数。试验环境为曙光tc1700机,测试的对象是oliver tsp问题的30个城市的tsp问题。 正如在测试串行遗传算法所提到的数据结果,并行遗传算法也没有达到目前所记录的最好解,但是它提高了算法的收敛性,并行遗传算法的收敛趋势如图2所示[4]。 图2 遗传算法的收敛过程 3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基本遗传算法的不断改进,证明了添加启发信息、改进遗传算子和利用遗传算法固有的并行性都可以提高遗传算法的收敛性,其中对遗传算法交叉算子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遗传算法的寻优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勇、康立山,陈毓屏著. 非数值并行算法-遗传算法.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5.1 [2] i m oliver d j smith and j r c holland,a study of permutation crossover operators on the traveling salesman[c]// problem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etic algorithms and their application,erlbaum 1897: 224-230 [3] 于海斌,王浩波,徐心和. 两代竞争遗传算法及其应用研究 .信息与控制,2000 vol.29,no.4:309-314 [4]穆艳玲,李学武,高润泉. 遗传算法解tsp问题的并行实现.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vol.20 no.2: 40-43

上一篇:小区绿化病虫害防治范文 下一篇:对贫困学生的帮扶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