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7:58:06

遗传学教学论文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彭仁海张国强陈瑞利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

2007级学生是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56名学生,2008级和2009级学生是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121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7级24.8%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满意,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知识量的需要,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及方法急需改进;25.0%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满意;有50.2%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满意。2008级和2009级学生,仅有1.6%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法不太满意;11.6%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满意;而86.8%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非常满意,对遗传学知识特别感兴趣。三个年级对于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χ2=343.114,p=0.000),见表1。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看,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2%(80分及80分以上为优秀)。而2007级的及格率为94.41%(60及60分以上为及格),优秀率为50.64%。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2007级差异显著(χ2=67.036,p=0.000;χ2=212.840,p=0.000),见表2。

遗传学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很多内容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地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3,4],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影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要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比如用生动有趣的Flas演示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图示动态化,较之用传统的采用口述配合挂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草图等方式来讲解其过程的教学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当前我国本科生的教育现状[5-7],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在许多高校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在部分学生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启发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穿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运用设问、联想等方法刺激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与辩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8-10],变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形成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近亲婚配,原因是什么?过去只是很朦胧的概念,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讲解隐性遗传病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遗传规律和系谱特点,学生便豁然开朗,较容易地掌握隐性遗传的特点等知识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将内容较易理解、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内容采用读书报告式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定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学习笔记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做口头报告等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个相关的主题,提前安排给学生,让他们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通过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实验,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内容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做成报告在班级中进行汇报,或者开展全班讨论会。老师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相应增补,并对学生的报告内容和形式进行点评,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凝练主题和深化知识认识的目的,还能够锻炼学生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传统的评课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智力、轻情感;重选拔、轻发展;重定理、轻定性;重垂直评价、轻横向评价。

传统的课堂评价注重于对教师自身能力的评价,如教师的组织教学、教态、语言表达,知识的科学性、重难点的突破,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以及教学板书设计等方面的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编、自导、自演”能力的评价。而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作用、地位则被忽视。一节课结束,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中表现怎样,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则没有引起评课者的重视。评课者盯着的只是教师,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配角,成为教师上课的一种衬托。

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评价是要求教师把着眼点放在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上,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论文的结构层次。根据论文内容的不同,有的论文中心论点包含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属同一级标题,称为一级标题。一级标题下的小标题称为二级标题,以此类推。论文的一级标题不宜超过7个,一般来说以3~5个为宜。论文标题层次的划分,一般不宜超过4级。标题层次的表示方法有下列2种方式:

第1级标题——1 第1级标题—— 一

第2级标题——1.1第2级标题——(二)

第3级标题——1.1.1 第3级标题——1

第4级标题——1.1.1.1 第4级标题——(1)

现以《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一种理想替代材料——火葱》(教育与探索,2009.12期)一文的结构层次说明如下:

1 火葱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一级标题

2 火葱作为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实验材料的优点----一级标题

2.1 实验效果好---------------------------二级标题

2.1.1 物像清晰-----------------------------三级标题

2.1.2 染色效果好--------------------------三级标题

2.1.3 细胞膜、细胞壁容易辨认--------三级标题

2.1.4 细胞核显目。------------------------三级标题

2.1.5 细胞质、液泡清晰可见-------------三级标题

2.2 操作方便--------------------------------二级标题

2.2.1 个体大小恰当--------------------三级标题

2.2.2 下表皮易剥离--------------------三级标题

2.2.3 易染色------------------------------三级标题

2.2.4 制片容易-----------------------------三级标题

2.3 材料获取容易--------------------------二级标题

2.4 经济实惠-------------------------------二级标题

3 火葱与洋葱实验效果的对比----------- 一级标题

3.1 相同点----------------------------------二级标题

3.2 不同点----------------------------------二级标题

3.2.1 染色效果---------------------------三级标题

3.2.2 细胞膜-----------------------------三级标题

3.2.3 细胞质-------------------------------三级标题

3.2.4 液泡----------------------------------三级标题

3.2.5 细胞核-------------------------------三级标题

3、结语。结语是对论文内容的归纳和总结,起到前呼后应、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文的结语:总之,生物学课程资源的种类十分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生物学教师对生物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有效促进生物学课堂教学。

?字体、字号、字数要求。

论文的标题一般用宋体,正文用宋体、仿宋、楷体等字体。标题的字号根据字数确定,一般用一号或小一号、二号;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用小四号;摘要、关键词用五号;一级标题用四号字、加粗;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正文用小四号;参考文献用五号。不同的刊物对论文的字数要求不同,论文的字数一般要求在1500~4 000字。1500~3000字的短小精悍的论文最受欢迎,论文字数要求不十分严格。

? 参考文献要求:

文中的参考文献,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引用处的右上角标出,并在文末按照引用的先后顺序标注出引用参考文献的作者姓名、引用文标题、文献中的页码、出版单位、出版日期。同一参考文献如果多次引用,用同一序号标出。参考文献择其最主要者引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不能引用。综述性的论文参考文献为5~8条,一般专论性文章的参考文献为3条以内。如:《对八年级生物教材中“等位基因”概念的探讨》一文的参考文献:

1 冯德培、谈家岐、王鸣歧,《简明生物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P1463

2 盛祖嘉,《中国大

百科全书·生物学遗传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3,P49 3 第2届《遗传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遗传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06,P9

4 《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教师教学用书),P86、90

其它要求。

1 计量单位。表达量值时,在公式、图表和文字叙述中,使用国家规定的计量单位,例如:kg、km、kpa、ml、m、s、t、min、h、d等,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按国家标准。

2 中英文对照。学术性期刊,论文的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要求中英文对照。综合性期刊不作硬性要求。

3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以及主要成就等。字数一般要求在300字以内。如徐永强个人简介示例:作者简介:徐永强,男,1963年生,仡佬族,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学生物一级教师,贵州省遵义市生物学会会员,中国教育改革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全国教育改革优秀教师,《教育与探索》特约编辑,主要从事中学生物教学工作。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因组学;教学改革;教学思考;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223-02

一、优化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基因组学是伴随基因组计划诞生、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序列组成以及功能的一门学科,课程一般设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之后,而且部分内容出现了与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内容相互交叉,甚至重复的现象[1-3]。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厌学、课时紧的情况,为避免出现类似问题,在内容设计上笔者在总结多年授课经验及学习、吸收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避免重复、重点突出、内容精练、提高兴趣、紧跟前沿。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让学生掌握基因组学的基本知识体系,又不与前期所学的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重复,同时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所选的杨金水先生主编的《基因组学》教材中第1章基因组,其部分内容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相似,第2章遗传图绘制与遗传学部分内容重合,而第7、8、9章的内容又会在分子生物学中有所阐述。为了突出重点,减少学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略讲、不讲或为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和系统性,安排学生课下自学的处理方式。而第3、4、5、10、13是基因组学课程的特色内容,又紧跟时展前言,是本门课的重点内容,我们做到了在授课过程中精讲。通过内容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目前课堂教学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基因组学的授课过程中还是要遵循以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并辅以板书讲解,在讲授过程中尽量多增加图例、动画等内容,使授课内容形象化,具有趣味性,以降低难度,增强可接受性。但针对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我们还是选用了特定的授课方法。比如第2章遗传图绘制,本章的部分内容在遗传学课有所涉及,相对比较容易,但为了保持和体现基因组学的知识网络体系的完整性,我们决定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课下自学准备课件,课上抽取个别学生讲解,让学生在组织课件和讲解的过程中掌握内容,锻炼能力。再如第5章基因组序列注释,本章内容涉及许多生物信息学网站、软件的使用,如果只是理论讲授,既会感到枯燥,又会感到深奥难于理解。鉴于此特点,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课本内容通过在线操作和演练进行讲解,将课堂“搬到”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的网络资源和同学们自己手头的电脑,将教师自己科研中获得的基因序列当作素材,直接登录NCBI数据库进行在线分析,例如对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进行查找、基因的同源比对,利用GeneScan软件对基因进行搜寻,等等。这立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打破了课上只是揣摩教材文字意思的尴尬局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同时又将理论与科研实际联系了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习热情,甚至有可能由此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有的同学在成功进行了基因搜寻、开放阅读框查找、蛋白质结构域分析和练习了Genescan等几个软件之后,兴奋的说:“我以后要考生物信息学方向的研究生”。关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加学习资源和紧跟发展前沿的必要性,中国学者柏文琴等和美国学者A.Malcolm Campbell在基因组学的教学论文中也都有所阐述。这正说明了不同学者对依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教学方法观点的一致性[2,4]。

三、构建网络课堂,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

大学课堂与中学课堂明显的区别是大学课堂有讲授内容多、信息量大、内容新颖、教材不唯一等特点。这就导致部分学生课上对个别内容理解不透、记忆不牢,而课下复习又无所依,课本上找不到相应内容,等等问题,使学生学习遇到了障碍[5]。为解决类似问题,我们及时构建网络课堂,建立基因组学课程网站,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件及时上传。在网站中设立课程资源区、师生互动区、生物领域新进展介绍等不同栏目,让学生可随时上网查询课程相关资源,了解研究动态,将学生的学习空间延展到了课堂之外。这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重在平时掌握落实

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是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过程顺利进行的依据。目前闭卷考试还是我院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该方式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点为关键,常常造成有些同学考前临时突击、死记硬背知识点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学生平时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不利于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考试时基础知识题得分较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得分较低。鉴于此,我们考虑到基因组学是专业选修课,在符合学校考试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考核方式进行了大胆改革,取消了以前期末的闭卷考试考核方式,改为注重平时学习,期末以大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查的考核方式。学生成绩由平时考勤、课堂表现、平时小作业、大作业以及期末大论文等几部分组成。把学生的学习中心转移到平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消化的轨道上来。学生没有了期末的闭卷考试,学习压力显著降低,却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对基因组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表现在学生听课比较轻松、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较高、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增强,出现了期末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掌握程度反而比往届学生掌握程度较好的良好现象。

五、教学效果

从课上、课下学生的表现,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期末大论文写作情况以及期末学生书面反馈结果来看,目前基因组学的教学改革是成功的。98%以上的学生对教学非常满意,现摘录学生反馈意见如下:学生1:“老师,我特喜欢你现在的讲课风格,主题清晰、思路明确、重点突出。”学生2:“老师的授课方式很不错,上课先讲重点知识,同学们能记住重点,防止在后面疲劳的时候学不进去,我们学得多,也不累。”学生3:“这书太厚了,但老师讲得很好,就应该平时多努力,不把宝压在期末考试。”师:“同学们,你们的满意是对老师是最大的鼓励,但我同时清楚的知道,这些都是老师应该做到的。”

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基因组学的教学改革看来是成功的,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个别学生有点疲沓。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对教师、同学很熟悉,有点放松自己,表现为个别学生上课有迟到的现象。(2)知难而退。部分学生开始学习有些不认真,随着内容的增多,部分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出现了放弃听课学习的情况。

七、采取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采取措施如下:(1)好的措施要发扬,比如重点突出、精讲等。(2)多鼓励,给予学生希望,让他们重拾信心。(3)采取谈话或课下辅导的形式,帮助掉队的同学。(4)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学生学习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学生目前主要还是一位消费者,父母辛苦耕耘供着他们在学校深造,同时学生的学习也在消费同学们的青春,我们有义务对父母负责,有义务对自己负责。同时,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今天有责任和义务努力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明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为祖国的明天负责。

总之,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是教学改革的原动力,而教学改革的实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二者的结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志祥,徐刚标,曾超珍,王爱云,吴若炎.遗传学与基因组学整合课程探讨[J].遗传,2011,33(7):801-806.

[2]柏文琴,郜刚.基因组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6):848-852.

[3]赵阳,江海洋.后基因组时代农林院校基因组学教学改革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3):337-338.

[4]A.Malcolm Campbell. Public Access for Teaching Genomics,Proteomics,and Bioinformatics[J]. Cell Biology Education,2003,(2):98-111.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总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05-02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用植物栽培等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属于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范畴。本学科系统阐述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原理,涉及在药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一些常规技术、生物技术的方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等内容,是一门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的学科。专业并于2014年招收了第一届学生,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我校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计划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较多,信息量大,同时要求密切结合药用植物案例进行讲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尝试和总结,在如何既能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又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经过短短一学期的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又可以了解一些科研的前沿知识等方面,获得一些经验和心得。

一、课堂教学体会

1.“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认真细致的备课是必须的。从教师拿到教材到真正上第一节课,教研室的备课活动持续了一年多。首先是熟悉教材,对教材进行通读,并对其中的知识点反复讨论、研究,同时作横向比较,对于各种版本的遗传学、育种学相关教材进行细致的对比、筛选,并对比较结果进行总结,发表相关的教学论文。在教学研讨的基础上完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全书54理论课时共制作PPT幻灯片1100余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找水源”的学习意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是至关重要的,在第一次课的教学中,首先为大家明确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在中药资源开发专业课程中开设的意义,同时介绍遗传学及育种学的发展简史,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我国多所重点大学以及美国一些大学网络资源中的前沿成果和研究思路,使同学们在了解该课程的过去并能够预见到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未来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拓展学生视野,也为同学们后期参与科研活动和考取研究生提供了信息来源途径。另外,针对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激励同学们学好这门课程,为促进药用植物遗传育种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此,通过第一次课就使学生对遗传育种学产生兴趣,主动寻找一些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有的同学甚至开始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中去搜寻资料,为本课程的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开端。

3.授课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比较法、问题导入法、演示法、列表法等,还特别注意创设一些生动情景,力争拉近枯燥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例如在讲解无性繁殖和营养系育种一章的内容时,先请同学们讲一讲关于水果的故事。每位同学选择一种水果,先讲解该水果的植物学特性,然后讲解一下该水果的繁殖方式。开始同学们还有些拘谨,后来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课程内容的讲解,逐步解开同学们的疑惑。笔者发现,在授课过程中,创设生活化情景,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多渠道交流、沟通、相互启发,教学相长,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已经非常简单快捷,QQ和微信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为实时状态,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不再局限于课堂,通过多种方式交流、教学相长成为这门课程推进的常态。我们建立了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班级微信群,大家可以实时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准备解决同学们的疑问,同时也不断地抛出问题,让同学们去探索。这样,课内课外随时的互动使得教师和学生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寻找资料以解答同学们的疑惑。

5.堤内损失堤外补,增加课外辅导与习题课,缓解课程内涵丰富与课时紧缩的矛盾,弥补重、难点知识讲解不透彻的不足。因为药学院学生生物学基础知识薄弱,而且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遗传学部分课时有限,许多知识多无法讲深讲透,从而导致很多同学对于遗传学的基础理论这一部分掌握不好。针对这种情况,教研室专门开设了习题课,择其重点,详细讲解书中所附习题并适当扩展习题范围,使同学们能够熟练解答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的相关问题,从而为育种学内容的W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课教学体会

1.本教学团队教师对其他院校进行相关学科教学进行调研,梳理、筛选实验项目,精心设计,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计划。通过前期调研获知,天津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只有理论课没有实验课,无从参考。我们就参照了其他多所师范院校、农业院校的遗传学、育种学等课程的实验教程,授课教师还亲自考察了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而后在本校实验中心进行多次预实验印证、教研室反复研究讨论,最后筛选、设计了我校的《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计划,确定了三个遗传学实验、三个育种学经典实验,同时准备了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实验作为备选。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完成了经典实验,也尝试了部分设计性实验,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课流程。每次实验前一周将实验指导下发,要求同学们提前预习,熟悉每一步实验的原理和前后次序,确认每一步实验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针对实验指导中设计的实验流程回顾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鼓励同学们在理解实验流程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学生加深理解实验设计的同时,能提高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3.实验课教师细致讲解、认真示范。实验课上,带教老师认真讲解实验流程,同时与同学们讨论注意事项。对于大家自己改进的实验设计,教师必须认真监督,并适时将偏离实验目的的实验步骤更正到正常流程中,尤其强调安全性,进而保障实验安全、流畅地进行。

4.认真分析实验结果与预期目标的符合度、影响因素,寻求改进措施。要求同学们在实验报告上列出实验结果后还要进行成败分析,讨论实验的影响因素。教师在课后也会认真分析不足之处,不仅分析实验成败原因,避免再犯同样错误,而且会及时有效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并有效果。

三、课程教学的不足及改进

1.药用植物的育种进程进展缓慢,科技前沿的知识较少,教学资源缺乏,以经典的遗传学和育种学为主的讲授,使学生感觉缺乏新意。虽然课程和教材的名称是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但是书中所列举的经典的实例仍然以小麦、高粱和番茄等农作物和蔬菜为主,真正以药用植物为例的工作或成果几乎没有,或者只是在某一个理论结束的时候加上一段话表明药用植物也在进行这一方面的尝试。这种情况使得同学们很不理解,教师讲课的底气也明显不足。虽然药用植物在遗传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也是有一些成绩的,因此我们尽量的从中国知网等相关网站下载一些与药用植物相关的文献,讲解一些药用植物科研的最新进展,以弥补上述不足和缺憾。

2.缺乏进行药用植物遗传实验的条件,实验教学仍以传统项目为主。因为缺乏药用植物实验的经验和条件,因此目前我校的实验课仍以经典遗传学实验为主,材料仍然是洋葱和蚕豆。本学期育种学实验教学中我们也尝试利用本校药用植物园的植物进行了杂交实验,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试验周期较短等原因,没有获得显著的成效和预期结果。今后我们还会继续这种探索,由浅入深地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学积累素材和经验。

三、结语

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是中药学、农学、生物学交叉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内容涵盖面广,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同时,在中医中药大力发展的今天,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也承载着保护传统中药资源、创造更多新的中药资源开发途径的重任,因此,作为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教师,我除了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外,还要努力构建更为合理的教学体系,拓展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去探究未知领域的奥秘,争取培养更多合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任跃英,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2]张玉喜,候丽霞,杨洪兵.基于细胞生物学本科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J].科技信息,2010,(35):17-18.

[3]韩晓伟,吴兰芳,严玉平,等.药用植物遗传育种学实验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03-204.

The Teaching Experience in Medicinal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HAN Xiao-wei,ZHENG Yu-guang,WU Lan-fang,SONG Jun-na,YAN Yu-ping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hijiazhuang,Hebei 050200,China)

Abstract:Medicinal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quired cours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Science in our university.Based on our experience,the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theory teaching,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oon.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是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我系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和目标是:重点培养、积极引进、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善待遇、稳定队伍,尽快建成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力争把生物系率先建成教学研究型院系。

二是根据总体思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三是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有重点的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外出深造、访学,有计划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教师外出攻读学位和学习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质。

四是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力争把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推上新台阶。

五是采取有效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地充实师资力量,在立足自身培养高学历教师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急需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人才。近年来,我系共引进这类人才10多名。

六是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断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弘扬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精神,推动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优秀教师群体的尽快形成。

由于我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思路正确,目标科学,措施有力,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系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是经过“”和“”期间的努力,生物系已建立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5人,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82%,其中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有9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拥有硕士以上学位,从学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还先后聘请了多名中外著名学者为本系兼职教授。教师的教学水平高,1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获得了全国“师德模范”称号,1人获得省“高校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得省“岗位女明星”称号,3人为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人为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学科带头人及青年骨干教师。遗传学课程被评为省优秀课程,遗传学科教师群体获得了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称号。在科研工作中,我系教师队伍中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完成多项科研项目,其研究成果多次被SCI、ISTP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榜刊物收录,有的成果已获国家专利。我系教师承担了国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研究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厅自然基金等一批科研项目,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二是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期间先后主持“世行资助教科农合一新型师资培养研究”,“面向21世纪本科学历初中生物教师培养与实践”等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多篇的教育教学论文,并且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华栋教授主持的“世行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三等奖、省树勋二等奖,孙存华教授主持的课题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且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有力的促进和改进了本学科的教学课程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上,重视师资培养和人才引进的工作思路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新学科(专业)的师资力量得到补充和加强,遗传学和动物学硕士点相继建成,遗传学还被学校确定为冲击博士点的重点学科。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青年教师流失问题较为突出。例如:期间,我系先后按计划外派等十余人次到北大、武大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进修或攻读学位,为青年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并且学习期间我系积极创造条件动员他们学成返校,但是由于科研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如袁宗飞、董金辉、邵文海等先后出国,周化民调走等,给我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限制了生物系学科建设的发展。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教师队伍现状:

1、全系现有专职教师27人。从年龄上看,生物系中、青年教师占了85%,并且青年教师92%已经具有硕士学位,仅有的一位也正在华师大攻读硕士学位,并且其中还有3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从学历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优势,近一年来引进和培养回校的硕士和博士有4人,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我系教师学缘结构合理,本科毕业于我校的仅有5人(占总人数的18.5%);

而最终学历获得均为外校,包括等等,学缘结构分布广泛,具有很强的学科发展优势。总之,以来尤其近几年经过人才的大力引进和针对性外派攻读学位等方式,生物系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高学位、高职称、年轻化的教师群体。但是从人数上看我系年人事部门编制为41人,实际在编教师只有27人,缺编34%,教师处于人数极度紧缺状态;而今又有生物技术和园林两个新专业上马,所以师资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关系着生物系未来的发展。

2、教师的学术水平

我系教师队伍中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在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方面十分活跃,完成多项科研项目,近五年在国内外刊物上近200篇,其中一部分成果被SCI、ISTP等国际权威性的学术榜刊物收录,华栋教授先后获得两项国家专利,并且其中一项已经转让投入使用,并获得16万元的专利转让费;目前我系教师承担了“863”项目子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另有中华科教基金、教育部专项研究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课题十余项,近五年来支配科研经费百余万元。期间有两位教师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两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称号,7人进入校五级学术人才梯队,二人成为校学科带头人,二人分别获省政府特殊津贴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我系教师还特别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期间先后主持“世行资助教科农合一新型师资培养研究”,“面向21世纪本科学历初中生物教师培养与实践”等多项省级和校级课题,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遗传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华栋教授主持的“世行课题研究”获得省级三等奖、省树勋二等奖,孙存华教授主持的课题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多项。这些成果的获得有力地促进和改进了我系的学科建设。

3、教师风范

我系始终把师资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党员同志带头,广泛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主动承担本科生理论和实验教学工作,并且一直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光荣传统,使青年教师更快通过教学关,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从而在青年教师评优赛中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并且年孙存华教授和屈艾副教授双双获得我校“首届优秀教学奖”,郑元林博士获优秀青年指导教师奖。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和、师德模范和劳动模范,如:朱必才教授先后获得曾宪梓优秀教师奖、省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师德模范,屈艾副教授获得江苏省岗位女明星等等。

二、师资建设的经验和存在问题

1、积极对口引进关键性人才

学科学术带头人是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和学术水平。期间我系根据学科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除积极地培养我系现有在职人员外,积极引进高层次关键性人才,严把进人质量关。1997年,我系从陕西师范大学成功引进了朱必才教授,他的到来,大大改善了遗传学学科梯队的整体结构,为我系第一个硕士点——遗传学硕士点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基础,从而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年我系又成功引进了留德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部生命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陈宏教授,他目前承担“863”项目子项目、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十余项重大课题,近三年年均支配科研经费20余万元,他的加盟,进一步壮大了遗传学师资的队伍,不仅为我系冲击遗传学博士点增添了砝码,同时也为我校博士点授权单位的申报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我系积极优化组合学科构成,发挥引进人才的学术优势,带动我系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为下次申报相关学位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聘请知名专家做兼职教授

近两年,我们先后聘请了旅美和旅英的著名生物学专家孙东旭、南新升、宋文超作为我校的兼职教授,每年定期回国到我系来讲学,他们的讲学,既使我系师生增进了对发达国家生物学发展的现状以及生物学研究领域新技术的了解,更重要的在全系上下营造了一个浓厚学术气氛,并且从交流中开阔了我系青年教师的科研思路,同时也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合作,进一步促进生物系教师的学术水平。他们也为我系研究生的培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不仅传授了一定的实验技术,还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为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3、实行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行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导师制是生物系多年来一个光荣传统,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长期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承担着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为了让他们更快通过教学关,根据情况对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考核等各个教学环节上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快熟悉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实行先听课,然后承担部分章节的教学,逐渐承担整个课程,逐步提高教学能力,发挥好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多年来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好评,从而在青年教师评优赛中涌现出一批教学新秀。

4、青年教师流失严重

期间我系在师资建设上着实作了大量的工作,从内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论从职称上还是学历上都有很大的改观,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师资流失和人数缺编严重,例如:期间,我系先后按计划外派袁宗飞、董金辉、刘士旺等十余人次到北大、武大及中科院等科研院所进修或攻读学位,为青年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并且学习期间我系积极创造条件动员他们学成返校,但是由于科研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如袁宗飞、董金辉、邵文海等先后出国,周化民调走等,给我系的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也限制了生物系学科建设的发展。

三、“”后三年师资建设规划和措施

1、调整师资建设规划

根据生物系“”规划以及生物系专业和学科建设规模的发展的需要,在总结师资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及时调整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按照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林这三个本科专业建设,以及相关博士点、硕士点建设的需要,分别制定了年、年和年三年的进人计划,并同时确定了相应的引进人才的紧缺专业,通过招聘高层次人才和接受应届毕业硕士生相结合的进人方式,短期内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

2、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加大进人力度

我们采取参加专场人才招聘会、随时走出去等吸引有关人才等多种措施来引进人才,我们已经于年底和年月赴东北、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地有关高校、研究所,利用冲击博士点等多种机会积极吸引我系所需的人才,目前已经有10余位应届毕业生和留德博士朱建军、高级园林工程师卢芳等高级的专业人才确定来我系工作,计划在明后年以相同的进人速度引进相应专业的人才,争取年底专职教师达到60人左右。

3、加大力度改善实验室等工作条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和教学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争取年有2-3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年有2-3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年有3-4位教师能晋升为高级职称,更好的带动青年教师通过教学关,成为科研和教学“双优型”的师资力量。从而促进生物系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提高本科教育办学水平,加快硕士点建设步伐,进而冲击博士点。

4、建立相对稳定、适当流动的师资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培养方案,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外出深造,同时储备较充足的师资后备力量,保障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建立相对稳定、适当流动的师资管理模式。

5、大力开展“凝心聚力工程”

针对生物系青年教师多、青年教师中高学位人才多的现状,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建设,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方面多做工作,使多方面人才能留得住、引得进、养的好、用得上,推动生物系各项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1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

在徐州医学院博士学位点建设期间,徐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下辖的生物学教研室于2012~2014年共引进8位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学科负责人在对新进教师的学科定位、发展目标和培养模式上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生物学教研室每位教师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约为200学时/学年。仅仅是从承担教学工作量的角度考虑,一个学科或许不需要引进这么多的青年教师。生物学教研室之所以要引进这些教师,一方面因为该教研室涵盖了三个二级学科: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但是原有的这三个二级学科教师梯队不合理,老教师面临退休,新教师力量不足,骨干力量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学校博士点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各项工作的实施都要立足于学科,依赖于人才的培养。此外,依托于生物学学科的神经生物实验室是校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的发展也离不开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思想就是在经过5~10年的建设,这些青年教师能成为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或者学科发展的骨干。

2青年教师培养的目标

学科层面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方面分别给青年教师制定了短期和中长期培养目标。教学:教师岗位的教师,经过1~2年的培养要能够完全胜任一门课程教学工作;3~5年内发表教学论文1篇,承担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5~10年能成为课程负责人。科研:硕士学位教师在工作后的1~3年内能争取攻读博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1~3年内获得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发表1~2篇SCI论文,顺利晋升职称;3~5年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成为科研团队的骨干;5~10年顺利晋升教授职称,有稳定的科研方向,能够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管理: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教研室常规事务的管理,积极参与各级部门临时下达的各项任务。经过3~5年的培养,大部分青年教师成为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促进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经过5~10年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的教师能够胜任二级学科负责人的工作。

3学科层面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措施及成效

3.1管理和激励

教学上,根据教研室主任及课程负责人多年的工作经验,新进教师入校的第一学期不承担教学任务,但必须参加各级部门安排的教学培训、教研室的教学会议等相关教学工作;第二学期会适当安排少量教学任务来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除了上课前要进行听课、试讲和评讲程序,教研室主任和课程负责人必须进入课堂听青年教师的课,教师根据反馈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目前,参加工作满2年的青年教师已经基本能够胜任一门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以课题组的形式开展,课题组负责人会给每位青年教师明确科研计划和任务。首先,科研项目的申请工作,获得项目资助是科研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由于第一学期不安排教学任务,新进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文献,尽快地融入到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中去;另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文献整理及预实验准备,也为项目的申请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撰写项目前,会在组内就将要撰写的项目进行汇报,项目组成员都参与其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讨论,经过反复的论证,才去撰写项目报告,再经多次讨论修改,直至最终定稿。3年内,8位博士青年教师中已有4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的资助,1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3位获得江苏省青年基金项目资助,3位获得国家或江苏省博士后基金项目资助。其次,科研项目的实施和论文的发表工作。因新进教师均有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经历,基本可以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工作,教师在指导硕士生科研的过程中科研素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新进教师每年都会有至少1篇SCI。管理上,青年教师必须参与到教研室常规事务的管理中来,教研室主任根据老师们的特长进行分工,设置教学秘书、科研秘书、研究生管理秘书等,通过对这些年轻教师的带教和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充满了自信,并勇于承担责任。经过这2~3年的锻炼,这些青年老师基本都能够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教职工考勤以及工会工作等各类事务中担当其任。在工作中,我们非常注重的是出现问题时负责人要勇于承担该承担的责任、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而不是将责任全部推卸到承担具体任务的教师身上。

3.2引导和沟通

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才能加速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2-3]。科室通过召开教学和学术活动会议,为老师们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队伍的凝聚力,同时老师也会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激发拼搏的动力。教研室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0%,这种博士教师为主的学科环境给了学位较低的教师压力感和上进心,两年内,3位具有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先后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到2015年,5位新进教师顺利通过副教授职称评审。新环境和新任务下,青年教师的思想状态不稳定,需要负责人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思想,及时沟通,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给予关心和疏导。有个别老师的工作状态跟工作应聘时所承诺的并不一致,工作后不思进取,缺乏主动和创新,尤其是科研工作举步维艰,针对这种现象,负责人会在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和工作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其教学或管理特长,做到知人善任。在学科的整体工作氛围和业绩的推动下,老师的工作状态会逐渐发生积极的转变。

3.3尊重和扶持

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期,如何让青年教师尽快度过这个时期对其后续的成长非常重要[4]。我们的教师分别毕业于不同的院校,各自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老师博士期间以干细胞研究为主,有的熟悉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还有的擅长形态学的检测等,作为学科负责人,我们尊重青年教师的观点和想法,鼓励他们将博士期间的研究与课题组现有科研方向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快地融入到新的课题组,为课题组注入新鲜的血液。青年教师在获得科研项目资助前,课题组会给予科研经费上的支持,青年教师不会因为没有科研经费而无法开展科学研究[5]。教学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精心指导新教师教学课件的制作,就授课的重点、难点和授课方法进行交流和探讨,而新教师结合科研对教学前沿的把握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充分体现了教研相长。

3.4突出培养重点

青年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科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学科负责人要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出发,落脚于青年教师的自身培养。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来讲,职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低,教师们都很重视职称的晋升,学科也希望有更多高职称的教师。随着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较以往有很大提高,新进青年教师在职称晋升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实也证明,很大一部分博士教师难以在工作后的两年内晋升为副教授。怎对这一问题,课题组负责人会重点培养德才各方面比较突出的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请和方面给予大力指导。比如在2013年春季,教研室组织老师召开多次教学改革及研讨会议,就临床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PBL案例教学进行了研讨和案例的编写,根据案例教学的实施情况,安排近期晋升职称的教师就此工作撰写并发表了教学论文,申报案例教学项目。另外,在其他日常工作或管理事务中,也会把任务较重的工作交给能力较强的青年教师去做,在对其能力进行锻炼培养的同时,对其日后否能够担当重任也是一个考验。

4青年教师对自身的认识和要求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自身素质决定了他在工作中能走多远。有的青年教师对自身定位较高,有理想有追求,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这样主动要求进步的青年教师很快就会脱颖而出;而有的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本身就没有进取心,把学校当作了拿工资混日子的地方,这样的教师不会给整个学科传播能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学科的发展。作为科室负责人,应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思想状态,对待这两种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措施。尤其是对于后者,要加强教师对自身的认识,对学科、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争取使其从被动工作变为主动进取,这样学科发展才会更加顺利。总之,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要给自身正确定位,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积极进取;学科也要努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势必会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教学团队;科研;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b)-128-02

广东药学院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建立于2006年,主要秉承学校 “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和为广东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医药卫生类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基础医学研究所、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等为建设单位组建而成。是一支老中青结合、责任感强、团结合作精神好、治学严谨、热心从教、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队伍[1]。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医药基础课程,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科研可以深化对学科的认识与理解,教学可以使学科认识系统化、整体化,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近几年来,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依托本团队的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硕士点的强有力支撑,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科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利用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贴近时代、适应社会,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1 注重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十分重视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2]。近几年来,我们加大力度建设了基础学院的科研技术平台,以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等为技术依托,逐步建立和完善管理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研究所和研究室作为基础学院全院科研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并在重点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的同时,催化和促进科技开发和产学研结合,多渠道争取经费,多层次建设。不懈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果。例如近三年来,我们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省级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广州市专利技术创新奖1项等,并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30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0余篇,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83篇。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学术造诣越深,对教学的帮助越大[3-4]。基础医药学的教学内容能始终反映时代的气息,这得益于教学团队长期不断地从事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这是我们的切身体会。将科学研究方法与体会融于教学课堂,不仅使教学课堂更生动,更接近实际,更重要的是这些实际科研例子更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在教学与科研中与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受益。

2 把科研成果固化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中

基础医学教学团队不仅十分重视将科研成果融入课程建设,使基础医药学所有课程具有鲜明的前沿性和创新性特色,而且还将基础知识、科技前沿和个人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面向学生开设多门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好评。另外还注意通过提炼科学研究内容,将部分科研内容升华为基础医学实验的项目及仪器设备的设计思想,设计制作实验设备。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学团队结合医药院校大学生教学实际,面向全校开设《药物肿瘤行为遗传学》、《畸胎学》等选修课,讲授生命科学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初步了解现代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课程作为大学基础医药学课程的扩展,有利的配合了大学基础医药学的教学,成为教学团队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3 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开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实验,提高学生素质与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我们还把科研实验向教学延伸,我们重点研制开发的“余甘子功能饮料”、“生物类文物塑化保存方法”、“一种计滴器”等都是这类实验的体现。它们既营造了有利于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实验环境、实践环境,也实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我们先后建成开放实验室12个,自主开发教学实验10余个(组),自制实验设备10余台套,开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型实验15个。此外,我们还设定了一些不限定具体的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自己进行独立的实验设计和创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开展创新性、探索性实验的需要。

4 科研成果促进课程和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中,教学团队十分注意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中,形成并出版了若干有一定理论深度、反映本学科最新进展、内容精炼,主干清晰,贴近时代,注重启发研究型思维的教材,并在省内外(包括台湾)公开发行。这些教材、专著、特色教材既实现了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又以其显著的地方特色,层次化、模块化、组合式、创新性的内容结构,获得了省内外专家的好评,扩大了我校在国内的影响,在社会上发挥了一定的效益。其中由王启华教授主编的《实用眼耳鼻咽喉解剖学》和《实用人体解剖生理学》两书在全国发行后,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的钟世镇教授的评语是:“王启华教授主编的新著,在文献的海洋中勤于积累,博览约取,厚积薄发,针对性强,突出了临床联系要点,为解答临床出现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十分良好的解剖学参考资料。”两书除我校用作教学和实验教科书和参考书外,还被中南地区、华东地区、台湾省的部分教师、医疗工作者用作科研和教学资料,也有省内外读者来信求购两书。

5 科研成果促进了基础医药学“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反哺教学

教学团队目前已形成了“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反哺教学”的良性循环模式。教学团队的所有科研研究所向优秀本科学生和研究生开放,为他们提供优质软、硬件研究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研项目。近三年,有200多名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进入研究生学习。教学团队建立的“人体科学教育中心”基地是为了落实我校“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特色,同时辐射广州大学城,实现资源共享,构建广东文化强省要求,发挥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而构建起来的一个研究中心。人体科学教育中心目前已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子基地、广东省解剖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广州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我校基础医学教学团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冲破了医药院校以往长期存在的教学、科研、育人“三张皮”相互脱节的旧局面,形成了三者紧密结合的良性循环的新机制、新功能,真正做到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根基、以育人为目的,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并同时为育人的根本目标服务,获得了教学、科研、育人三丰收。这是在改革中取得的十分有意义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世平,彭瑶,谭伟.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2(6):78-79.

[2]李陈华,王凤.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及其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2):28-30.

[3]王旭.互补中的稳定与耗散中的平衡――试析“互补理论”与“耗散理论”在新时期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7,12(14):121-122.

[4]苏全有,阎盛国.地方高校如何弱化师资流失中的负面影响[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4(3):95-96.

[5]郑文杰,向清祥.坚持走“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深化教学”之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1):73-74.

[6]黄卫华.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2005,21(3):118-119.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闫福嫚,等.浅谈中医院校生理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17(3):536-537.

遗传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 教学手段 网络教学 科研素养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重要的学科专业基础课[1],是关于科学试验的设计、实施、试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结果解释和推断的一门科学。本课程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方法于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使学生理解试验数据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树立农学和生物科学研究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该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具有独立处理和分析农学和生物学试验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扬州大学的《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在2010年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目前,该课程的授课对象包括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多数专业的本科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近年来,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注重将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养。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农科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利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模式。

1 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

近年来,本教研室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相关课程系统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努力,主要包括:

1.1 改革教学内容,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

根据夯实基础、拓展外延以及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要求,需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不是《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章节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不只是课堂讲授的大纲,还应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一门工具,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这一工具处理和分析试验数据,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在把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强调生物统计方法的应用,同时注意介绍本领域前沿信息与新的统计方法研究进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与时俱进开设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学以致用是生物统计学的最终目的,在目前计算机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解决统计计算问题已十分容易。本教研室积极拓宽思路,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统计分析系统SAS应用》和《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两门校级公共选修课,每年授课人数超过200人。这一做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程所讲授的统计分析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除开设《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外,还应开设高级生物统计、试验设计、数量遗传学、统计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门后续相关课程。这些课程大多是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的学位或必修课程。对进一步加深对《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还对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物技术以及其他农学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有较大作用。

1.3 规范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讲授、上机操作等教学过程中,注重革新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特色,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强化自觉学习的效果。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使用,但又不拘泥于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另外,讲授过程别注重统计基础理论与统计分析方法与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统计方法的了解与掌握更加实在。努力探讨实践互动式教学,改变传授式教学中师生的距离感,采用计算机演示,上机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熟练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多年来,本教研室一直采用试题库出卷、试卷内容广泛、题目严谨、严格考试、统一阅卷,判分标准合理,使生物统计课程历来为各类学生所重视,使这一在农学院普遍认为较难学习的课程,被广大学生所接受、理解并掌握,并能在毕业论文、科研实践中加以应用。

1.4 突出精品,狠抓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本课程教研组非常重视教材建设,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本课程组莫惠栋教授就编著出版了《农业试验统计》(第一版和第二版)和《实用农业试验方法》等教材[2]。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庄巧生研究员曾评价道:“《农业试验统计》是一本好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都很强,不仅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好教材,也是农业科学特别是作物科学工作者的好工具书”。此外,为了与《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课程学习相配套,在1996年组织编著并出版了《统计分析系统SAS软件实用教程》,该教材是国内较早介绍统计软件的教材。为了进一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要,本课程组又主编了《SPSS农业试验数据分析实用教程》和参编了“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信息学》等,形成了系列教材体系。此外,经高等教育出版社约稿,本课程组正在组织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相关教师《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2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是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最大特点是概念多、公式多[4-5]。针对本课程的实际特点,在组织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解决办法:①备课等各类教学活动,对重点难点共同研讨,并提出解决方法和采取措施等原则性建议,再由各任课教师结合班级具体情况组织教学。②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厚积薄发,层层剖析。采用讲要点、讲方法、讲思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参与和交互,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③提倡利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网络技术等辅助教学手段,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本教研室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研制了单机版的“生物统计辅助教学系统”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利用动画演示、数据库查询、自测系统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AS数据处理软件的研制。建立了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④滚动式教学手段的运用。由于统计课的内容前后连贯性很强,因此,从实例或学过的内容引出新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采用提问或自我总结的方式,将上次课或与本次课有关的知识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起到带领学生复习和理清思路的作用,然后顺着这个思路引出新的知识。⑤坚持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使学生从“教会”到“学会”,最后达到“会学、会用”,使学生终身受益。

3 以科学研究促进教学

3.1 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

以科研促教学是做好《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教学工作的主要措施。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几年中,课程组成员群策群力,充分发挥集体作战的优势,努力争取教育部和校级教改项目,先后承担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学校等多项教学研究项目,并将我们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之中,对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经常听课,互相讨论,加深对统计分析理论的理解。并注重对探讨的内容进行总结,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提高教学水平。

3.2 承担其他科研项目,拓宽研究领域

实践证明,科研工作对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条件、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作用。因而本教研室的所有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目前,本教研室的教师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级(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部省级(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多项。近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多篇,在国内自然科学核心刊物上7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的论文30多篇。此外,我们的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科研奖励。以上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大多数与本课程密切相关,这对加深统计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因此,科学研究不仅促进了本教研室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平均数的比较可用我们自己培育的新品种间产量的比较;绪论的教学可介绍自己在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课程方面的科研成果,即把自己提出的胚乳性状QTL定位方法、最大似然聚类方法、非线性拟合的缩张算法和多种具有国际影响的QTL定位新方法等介绍给同学,一方面建立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另一方面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将研究生处理数据资料的经典例子给同学讲述,使他们意识到要灵活使用统计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把承担的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内容从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侧面讲述给学生,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4 全新教学方式的使用

依托校园网,建立了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本教学系统包含课程简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常用统计软件的应用、习题集、统计软件开发、教研教改和参考资料等内容。同时为方便同学生的交流,我们专门设立了网络讨论区。生物统计网络教学系统的多样性、形象性、互动性及灵活性等特点,改变了以往生物统计教学的抽象与难懂,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除了建立了《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教学网站,为适应单机版用户,我们开发了单机版的DAS(数据分析系统),目前2.0版本已经通过测试,即将在互联网上。DAS系统包含学习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两个部分。其中学习系统面向生物统计的初学者,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而数据分析系统采用全菜单操作方式,类似Excel的运行界面,完美的图形输出方式来进行数据分析,涵盖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统计分析方法。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开发DAS系统的iPad版本和android版本。

5 在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教研室坚持边研究探索、边试点实践的方针,不断总结经验,全面规划,重点突破。自2003年以来,参加试点实践的有农学、农业信息技术、农村区域发展、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和应用化学等本科专业,学生人数1000人。具体效果主要体现在:①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农科大学生的科研素养。利用科研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深入研究模式:立题制定试验方案选择田间试验设计类型田间实施观察记载收获、取样、考种整理资料统计分析撰写课程论文发现问题再次立题,深化研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科研素养。近年来,本科生将本课程所学习的教学方法应用到科研实习中,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本科生明显提高,并已经有本科生将在SCI刊物。②为本科生考取研究生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开展统计软件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以后在科研工作中利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农学院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将生物统计和试验设计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中,数据分析的能力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王永立,乔琳,樊淑华.生物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尝试[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1,28(5):82-84.

[2]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3]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陈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想[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11-213.

上一篇:美学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伦理学思想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