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范文

时间:2023-11-10 17:11:44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1

《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即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遗传类试题能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也是历年高考生物试题中的压轴戏。现将近三年各省市理综高考遗传题考查情况作一个统计分析,并就该专题的复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⒈近三年各省市理综高考遗传题考查情况分析

全国卷(ⅰ):

2010年t33(12分)南瓜性状遗传(两对基因控制)9:3:3:1的变形(自由组合定律)。

全国卷(ⅱ):

2010年t4(6分)致死效应和自由交配(分离定律);t33(11分)系谱图分析(分离定律);

2011年t34(10分)秃顶与非秃顶的常染色体遗传,涉及性别影响性状(分离定律);

2012年t34(12分)果蝇体色、翅形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新课标卷(湖南卷):

2010年t32(13分)9:3:3:1的变形及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2(8分)4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判断;

2012年t31(10分)结合基因突变考查分离定律。

北京卷:

2010年t4(6分)自由组合的几率计算;

2011年t30(16分)果蝇眼色遗传,考查2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连锁,涉及减数分裂;

2012年t30(16分)小鼠体毛性状遗传,涉及基因与性状、基因与密码子的关系、及遗传定律的判断。

天津卷:本文由收集整理

2010年t6(6分)食指长短的遗传,涉及性状受性别的影响(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6(6分)系谱图分析涉及基因诊断(分离定律定律);

2012年t6(6分)果蝇眼色、翅形遗传,涉及伴性遗传和减数分裂(自由组合定律)。

浙江卷:

2010年t30(18分)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图解的书写,涉及转基因技术;

2011年t32(18分)系谱图分析,要求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32(18分)玉米性状遗传,涉及变异与育种、画遗传图解(自由组组合定律)。

福建卷:

2010年t27(15分)以蟠桃生物育种为题材考查遗传规律,根据后代判断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5(6分)火鸡的性别决定,涉及致死效应;t27(12分)甘蓝的叶色遗传(9:3:3:1的变形)(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27(12分)果蝇翅形遗传、用遗传图解形式判断基因的位置、涉及纯合致死(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四川卷:

2010年t31(18分)果蝇性状遗传,涉及伴性遗传、致死效应及随机交配中基因频率的计算; 2011年t31-ⅱ(14分)由小麦育种考查自由组合定律,涉及染色体变异和减数分裂;

2012年t31-ⅱ(14分)果蝇眼色由2对(常、x染)基因控制,涉及隐性纯合致性反转的雄性不育(自由组合定律)。

重庆卷:

2010年t30(16分)绵羊性状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1(16分)拟南芥种皮和叶片性状的遗传,涉及基因工程育种(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31-(1)(6分)青蒿两对性状的遗传(自由组合定律)。

安徽卷:

2010年t4(6分)南瓜性状的遗传,涉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由组合定律);

t31-ⅰ(15分)棉花性状遗传,涉及基因突变和育种,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1年t31-ⅱ(12分)家蚕的体色和茧色遗传,涉及伴性遗传和画遗传图解(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4(6分)植物抗性遗传、一对等位基因、涉及随机交配、隐性致死(分离定律定律);

t31(18)系谱图分析涉及性染色体异常分析。

山东卷:

2010年t27(18分)通过果蝇性状遗传判断基因的位置,涉及致死现象及实验设计;

2011年t27(18分)荠菜果实形状遗传,涉及基因型判断的实验设计(自由组合定律);

2012年t6(4分)系谱图分析(自由组合定律);

t27(14分)以果蝇染色体数目异常为背景,综合考查了果蝇性状的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自由组合定律)

2.命题情况分析

综合分析近三年各地高考试题的考查情况,高考命题在本章节有如下规律:

(1)从知识点上来看:单独考查分离定律的试题比分较少,大多是通过两对性状的遗传来综合考查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涉及多对基因控制性状的题型极少见,仅在2011年湖南卷t32出现四对等位基因控制性状的情况。大多数试题综合程度大,涉及变异、育种、基因工程等内容。

(2)从命题思路上来看:试题重在定律本身的理解与应用,单纯的概念等小知识

点涉及的比例在减少。自由组合定律中的一些特殊比例考查程度加深,多从非常规角度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如9:3:3:1的变形,致死效应导致的比例改变,如2010年全国卷ⅰt33、湖南卷t32等。

(3)从命题形式上来看:主要是非选择题形式出现,而且多以一个具体实例为媒介,把遗传定律内容和相关的实验设计能力、作图能力一并来考查,如2011年山东t27。另外,试题以选择题形式在某些省市理综卷中也时有出现,如2010年全国卷ⅱt4、北京卷t4、安徽卷t4、2011年福建卷t5、2012年安徽卷t4、山东卷t6。

(4)从分值分布来看:占分少的有6分,如天津卷2010-2012年一直只有一个6分的选择题,占分多的有20多分,如10年安徽卷占21分,山东、浙江卷一直占18分,而湖南卷近三年的分值是13分、8分、10分不等。

(5)从试题难度来看:试题绝大多数综合程度大、材料新颖、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导致试题难度偏大。以湖南卷为例,2010年t32难度系数是0.26,2011年t32难度系数是0.27,2012年t31难度系数是0.58,与前两年相比,难度下降幅度大。

3.遗传专题复习备考策略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复习本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考纲考情、制订具体的复习方案。

高考对遗传规律的考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遗传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②亲子代基因型、表现型及其概率的判定与计算

③遗传病系谱中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发病率的计算

④运用分离定律基本原理解决自由组合定律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

⑤应用遗传基本定律分析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生物的遗传问题

(2)重视教材、夯实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遗传定律本身的发现过程,因为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研究过程,在体验过程中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学会怎样去作出假设、如何去推理、如何去验证,从而明确定律的实质。

在充分理解遗传定律的内容的基础上,把定律本身应用到实践中去。同时注意非正常比例与正常比例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也是对定律本身的一种理解。

(3)加强学法指导,提升解题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分离规律结合乘法原则和加法原则去解决复杂问题,如涉及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杂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种类求算、遗传病发病概率的求算等。

(4)熟悉题型,明确解法

遗传基本规律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基因的连

锁与互换定律。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高考不作要求。本部分知识考查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物性状显、隐性关系的判断

(2)基因型的确定与表现型概率的计算

(3)分离定律中的特殊情况;多等位现象(如abo血型);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表现型受环境或性别的影响;致死效应,包括合子致死(显性纯合致死、隐性致死)和配子致死

(4)自由组合定律中的特殊比例;9:3:3:1的变形(基因的相互作用);致死效应引起的比例变化(包括显性致死、隐性致死);基因的累加效应,如皮肤颜色的遗传(1:4:6:4:1)。

(5)遗传方式的判断。包括常染色体的显隐性、伴x的显隐性、伴y遗传、伴xy同源区段遗传的判断方法。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2

【关键词】遗传的三大规律;教学;经验

性状遗传的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构成了经典遗传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内容有许多抽象的原理,其本质是基因的变化规律,看不到、摸不着。学生普遍感觉难学,教师感觉难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把好基础知识关,扫清障碍

“遗传的三大规律”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很多,学生觉得枯燥、难记。怎样使学生有兴趣,愿意记,记得牢。我认为首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记忆要求,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采用理解、对比、口诀、分类、联想的记忆方法。尤其是理解记忆,易记且保持时间长。

让学生熟练掌握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数目的变化规律以及绘制细胞分裂图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比较两种分裂的异同,通过绘图理解掌握相关知识,学生自然而然的就理解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特有的变化规律,即“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为以后的知识讲解打好基础。

讲述“遗传的三大规律”内容时还需要用到数学的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而我们的教材中又不讲述这些内容,因此我们应该在教材内容中做适当的铺垫。把概率思想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帮助学生用概率的思想去理解和应用孟德尔定律,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理性且简捷。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多媒体教学可以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遗传的三大规律”这部分内容涉及实验及微观领域的理论非常多,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在上课时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实验材料或实验过程的照片,配上优美的音乐,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大脑中形成准确而丰富的表象,以此作为思维的起点,在随后有关概念的讲解时学生便容易理解,进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三、利用“假说演绎法”讲规律,大胆开展探究式学习

在学习遗传规律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尝试以孟德尔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假说,演绎推理,进而设计测交实验,再现科学史。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推理演绎”这一科学的方法,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要大胆开展探究式学习。要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究。教师要敢于打破书本固定章节的束缚,立足于教学实际,从实验过程或结果开始引题,对孟德尔的实验我们可以设问“孟德尔为什么要做实验?”“为什么子一代没有出现四种性状”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本质问题的愿望,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减数分裂,既解决了遗传物质是什么的问题,又能对它的亲子代间的传递有深刻理解。这样有了前面知识做铺垫,再探究遗传规律时就不用生硬地理解和记忆了。这样的教学既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

四、运用比较联系法,掌握遗传实质

比较联系法主要包括比较与联系两个紧密相关的方面,即比较相关知识点间的异同点,探讨内在联系。在整个教学中,要重视各个规律之间的比较联系,才能准确理解与掌握各个规律及其关系。分离规律揭示的是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其实质是控制这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独立分配与连锁遗传规律均揭示是关于两对及其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独立分配的实质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连锁遗传的实质是两对或多对不同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怎样共同的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规律。但无论是独立分配规律还是连锁遗传规律中的单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从分离规律。这就是它们三者的比较与内在联系。

五、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

遗传规律的发现本身就离不开大量而设计周密的实验,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遗传现象和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遗传知识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内容比较欠缺,仅有的还都是验证性实验。所以我觉得要增加实验数量,加大探索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并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

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因此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要保持个人持续发展的才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课程对自身的要求。还要积极参与教育研究,这是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还应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技能。

以上是我在讲述“遗传三大规律”这节内容的一些做法和看法,尽管教学难度大,困难重重,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热爱学生、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温故而知新,教师就一定能上好,学生也一定能学好遗传规律课。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浅议优化生物课堂教学[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15).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3

关键词 分离定律 归纳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11 - 0061 - 03

遗传学是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高考中涉及基因分离定律的题型灵活多变,现将其按类别进行分类,按题型进行归纳,并探究相应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1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基础题型

2.1 概率计算

分离定律的概率计算有3种计算方法,分别是公式法、分离比法和配子法。其中公式法是利用已知的某些性状或遗传因子组合数与总组合数的比值来计算;分离比法是通过性状分离比得出某性状或基因型出现的概率;配子法则先计算出亲本产生每种配子的概率,再根据题目要求用相关的两种配子的概率相乘,即可得出某一遗传因子组成个体的概率。

2.2 自交与自由问题

2.2.1 自交问题

解题思路:自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AA、Aa、aa,其比例是1∶2∶1。若不考虑隐性纯合(致死),让具有显性性状的后代继续自交,由于AA∶Aa为1∶2,则1/3AA自交的后代为1/3AA,2/3的Aa后代为1/6AA、1/3Aa、1/6aa。因此F2中的基因型为AA、Aa、aa,其比例为3∶2∶1,F2中表现型比为5∶1。

2.2.2 自由遗传学问题

解题思路:由自交问题可得1/3AA、2/3Aa,故PA=2/3、Pa=1/3利用A与a基因频率之和为1,PA2+2PA・Pa+Pa2=1则Paa=2/3×2/3=4/9,PAa=2×2/3×1/3,Paa=1-4/9-4/9=1/9则AA∶Aa∶aa=4∶4∶1,故后代表现型显性∶隐性为8∶1。

注:豌豆的自交与自由相同。

2.3 实际应用问题

2.3.1 行间种植遗传学问题

行间种植问题关键在于区别豌豆与玉米的传粉,豌豆为自花传粉,若无特殊操作,即使行间种植也可视为自交;玉米则不同,它是风媒花的一种,雄花生长在顶部,而雌花生长在腰部,故行间种植有差异。

【例1】 将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个体间行种植,另将基因型为BB和bb的玉米个体间行种植。豌豆和玉米具有隐性性状的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a、Bb B. aa和Bb、bb

C. Aa、aa和Bb、bb D. aa、bb

解析:豌豆在自然条件下为自花传粉,故其有隐性性状的植株不会受到其他基因的影响,F1与亲本相同为aa;但玉米是异花传粉,则会受邻行植株影响,F1中Bb、bb基因型都有。

参考答案:B。

2.3.2 血型遗传问题

关于血型遗传,人群中有三个复等位基因IA、IB、i,但在某个体中只有其中两个,该遗传现象是基因不定向突变的结果。

A型血:IAIA或IAi;B型血:IBIB或IBi;AB型血:IAIB;O型血:ii。

【例2】 在一个成员血型各不相同的家庭中,妻子是A型血,她的红细胞能被丈夫和儿子的血清凝集,则丈夫的血型和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 )

A. B型,IBIB B. B型,IBi

C. AB型,IAIB D. O型,ii

解析:ABO血型是人类常见的血型决定系统。妻子是A型,则只有她的遗传因子组成是IAi,丈夫的血型是B型,遗传因子组成为IBi,儿子是O型,遗传因子组成为ii,才符合该女子的红细胞能与丈夫、儿子的血清凝集,且三人的血型各不相同的条件。

参考答案:B。

2.3.3 指导杂交育种工作

杂交育种中,人们可以有目的地选育符合要求的或有稳定遗传性状的优良品种,且杂交(自交)可以是最简单的获得某品种的方法,若需要选择纯系品种,则可用连续多代自交的方法,直到不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例3】 某水稻的A基因控制某一优良性状的表达,对不良性状a基因是显性。该水稻自交所得子代中,优良性状和不良性状均有出现。用该水稻作亲本,采用逐代自交的方法获取优质品种,如按:自交淘汰选育自交……从理论上推算,第四代中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 )

A. 2/5 B.1/9 C. 2/9 D. 2/17

解析:由于该水稻自交所得子代中优劣性状均有,故亲本基因型为Aa。Aa自交,F1淘汰aa后,为1/3AA、2/3Aa;F1自交,F2淘汰后为3/5AA,2/5Aa;同理得F3为7/9AA、2/9Aa;F4为15/17AA、2/17Aa,其中杂合子占2/17。

参考答案:D。

2.3.4 牛角性状问题

牛的有角与无角是一对相对性状,该性状的表达与性别有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该遗传特点在于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且无角牛杂交后代不一定无角,其性状表现见表1。

2.3.5 果实的遗传学问题

在涉及到植物果实的问题中,应注意到果实是由母本的子房直接有丝分裂得来,其基因与母本体细胞基因相同,而与父本或受精卵的基因无关,典型植物为番茄。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4

一、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进行遗传规律研究的过程

1.进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

(1)为什么F1只表现出了一个亲本的性状?

(2)为什么F2出现了3:1的性状分离比?

2.对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并按照假说予以演绎推理解释现象

由此可见,F2性状表现及比例为3高∶1矮。

3.通过实验对自己的假说演绎推理进行验证

测交结果性状表现及比例为1高∶1矮,证明假说成立。

4.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分离定律”。

二、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遗传学题目的常规思路

在解决一些遗传学题目时,我们完全可以参照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时采用的“假说—演绎法”思路来解题,特别是遗传过程中遗传方式的推断类题目用这一方法来解决,思路清晰,可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规解题思路如下:

1.根据题设中的要求先提出合理的假说。

2.根据假说对题目中的遗传现象按题设要求进行演绎推理。

3.将演绎推理结果与题目中的实验结果相对比。

4.解决问题:与实验结果相符的假说正确,反之错误。

三、典题例析

例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队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进行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种。

(3)如果“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的假设成立,则理论上,子一代长翅红眼果蝇中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为,子一代小翅红眼果蝇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为。

解析:本题的整个设置完全是遵循“假说—演绎法”的思路展开的,要求考生根据题干中的遗传现象进行假说,推导出可能有6种杂交组合,并能够一一分析出来。

(1)从题意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分析是从一对相对性状分析考虑的。分别就翅长和眼色两个性状分析,故符合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定律。当两对相对性状的组合也就是自由自合定律的分析特征了,故依据的是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自合定律(或自由组合定律)。(2)依题意,假设翅长用(A,a),眼色用(B,b)表示,从子一代分离比可以看出长翅为显性;第一种AaXbXb×AaXBY;第二种Aabb×AaBb;第三种AaXBXb×AaXbY;第四种AaBb×Aabb;第五种AaXbXb×AaXBYb;第六种AaXBXb×AaXbYb;因此除题意中的2种外,还有四种假设。(3)依题意,假设翅长用(A,a),眼色用(B,b)表示,且A长翅为显性,B棕眼为显性,则由(AA∶2Aa∶aa)(XBXb+XbY)可知,子一代的长翅红眼的没有雌性个体故占比例为0;而小翅红眼果蝇全部都是雄性个体故所占比例为1。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4—0082—01

“基因的分离定律”涉及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发育、遗传的物质基础等,它以减数分裂为细胞学基础,是学习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的基础。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演绎推理方法揭示了杂合子内等位基因的独立性、分离性和随机结合性等一系列连续的遗传行为。它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是构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石。那么如何更好地进行“基因的分离定律”的演绎推理教学呢?

一、领悟假说——演绎法的基本内涵

假说——演绎法属假言推理,是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孟德尔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实验的插图,发现用纯种高茎豌豆和纯种矮茎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实验后,F1都是高茎,F1自交产生的F2中高茎与矮茎之比为3:1。

2.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为什么F1都是高茎?F1中存在矮茎的遗传因子吗?为什么F2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3.尝试回答问题。生物体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配子中只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用显性原理解释F1的性状表现,用分离原理解释F2的相对性状分离。

4.作出假设。F1的基因构成是Dd,原因是: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证明假设,演绎推理。如果要直接验证,只能用显微镜观察遗传因子真实存在的状况和传递过程,一般不太可能。我们通常设计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设,对测交实验的结果进行预测,根据假设进行演绎推理。大前提:被测个体存在成对遗传因子(Dd),遗位过程中必然产生2种配子(D,d),并且进入不同的配子,测交后代会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小前提:F1测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

6.得出结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的结果相一致,说明假设是正确的,孟德尔对豌豆的七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也证实了假设;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相符,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因为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能真实反映F1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可以推知F1是基因型及传递行为。

三、适时训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下列问题:

1.向学生提供3种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方案F1Dd×DD;F1Dd×Dd;F1Dd×dd。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选出最佳方案,以验证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的真实性。

2.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棒上有非甜玉米籽粒,而非甜玉米棒上却无甜玉米籽粒。怎样解释这一现象呢?

假设:甜是显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非甜是隐性性状,由基因r控制。(1)在甜玉米棒上:①P:RR(甜玉米)×RR(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②P:RR(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2)在非甜玉米棒上:①P:rr(非甜玉米)×rr(非甜玉米)F1:非甜玉米(胚乳rrr);②P:rr(非甜玉米)×RR(甜玉米)F1:甜玉米(胚乳Rrr)。结论:预期与实验结果(现象)不相符合,说明假设是错误的。接下来让学生再作出假设,进行一次练习。

四、教学总结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6

一、构建概念网络

该部分是由几个主要概念相互贯穿和对比起来的知识系统。概念间联系密切,可从其中抽象出共性的内容,同时又有明显的区别,经过组织可以形成知识网络。学生掌握了一个概念后,就能从中引出另一个概念。

教学中,首先通过实例引入“形状”的概念。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身体,然后经过思考、概括、抽象,给性状下一个定义,接着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某些性状与父母的性状相比较。以眼皮性状――单眼皮和双眼皮为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相对性状”的概念,并让学生思考后举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接着,再探索上一代性状传给了下一代会出现什么情况,并带领学生分析课本,引出“杂交”“自交”“正交”“反交”的概念。然后,将豌豆杂交试验的F1和F2进行对比,发现F2中出现了F1中没有的性状,引出了“性状分离”的概念。于是孟德尔提出的假说:生物的性状受遗传因子的控制,并且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控制一种性状的一对遗传因子表现能力有强有弱,强者称为显性,弱者称为隐性,从而引出“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指出它们碰在一起时,只有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的性状才能表现出来。在解析遗传图解时,引出“等位基因”“纯合子和杂合子”“基因型和表现型”等概念。告诉学生,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某对基因的显性时,就可以根据子女的性状来推知其父母的某个性状的一对基因组成,也可以根据父母的性状推知其子女中出现同一性状的可能性。当学生基本清楚了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后,对继续学习分离定律的应用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就轻车熟路了。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1)多媒体化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利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特点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多媒体会把静止化作可观可感的动态图,把微观难见物质变为宏观可见物质,在便捷有效地突破难点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效果。多媒体具有可操作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在实施差异教学上效果突出。遗传规律课件设计过程中采用下拉菜单方式,可以顺播(按照既定的顺序播放),也可以打破顺序根据需求选项点播。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可重复性和调控性给教学带来了便利,其可以多次重复播放,达到了强化教学的目的。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7

遗传病以及与遗传有密切关系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发育不全、癌症等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这些疾病也会发生流行,但它们的流行方式,流行因素与传染病等的流行有很大不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是遗传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遗传病流行病学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新分支,它是在人类群体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探讨的是与遗传有关的疾病的流行规律。它已经而且还将进一步阐明单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的传递规律和发病原因,这是优生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它目前的主要任务在于探索复杂性遗传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失常和肿瘤)的遗传原因和环境因子,还可寻找其在中老年发病的复杂疾病的时态特征。

1 遗传病的流行方式

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3大类。不同类型的遗传病在家系或由家系组成的群体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传递方式,此外某些遗传病的发生,还需环境定因子的诱发。遗传病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或条件而发生流行的。

1.1 单基因病的流行方式

1.1.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D) 其流行特点是:(1)患者的双亲中,往往只有1个患病,且大多数是杂合子;(2)患者的同胞中,发病患者的数量约占1/2,且男女发病机会均等;(3)系谱中,连续几代都可看到发病的患者,但是,有时由于内、外环境的改变,致病基因的作用不一定表现(外显不全)。

1.1.2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R) 其流行特征是:(1)患者的双亲往往都是无病的,但他们都是携带者;(2)患者的同胞中,发病患者的数量约占1/4,且男女发病的机会均等;(3)系谱中看不到连续几代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往往表现为散发;(4)隐性基因的频率很低,为0.01~0.001。因此一个携带者或患者随机地与群体中一个成员结婚时,生出患儿的机会很小;但是若实行近亲结婚,则比例就会大大提高。

1.1.3 X连锁隐性遗传病 其流行特点是:(1)人群中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患者,家系中往往只有男性患者;(2)双亲都无病时,儿子可能发病,女儿则不会发病,儿子如果发病,其致病基因是从携带者的母亲传来;(3)由于交叉遗传,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孙等可能是发病的患者,其他的亲属不可能是患者。

1.1.4 X连锁显性遗传病 其特点是:(1)此病代代相传,故患者的双亲一般有1人是本病患者;(2)致病的显性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女性患者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中,女儿和儿子发病的机会都为1/2,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女儿全部发病,儿子都正常;(3)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症状上男重于女;(4)连续几代相传。

1.1.5 Y连锁遗传病 其特点是:父子、兄弟、祖孙、远祖远孙、叔侄、堂兄弟、远房叔侄或兄弟的相关都是1,而祖母孙、母子、外祖外孙、舅甥和兄妹的相关都是零。当在Y染色体上存在致病基因时,从优生角度考虑,此类家系应只生女孩,这样就杜绝了该有害基因在家系中的蔓延。

1.2 染色体病的流行方式

1.2.1 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遗传病 (1)性染色体数异常:如45,X;47,XXX;47,XXY;47,XYY等。对于45,X的由来尚未弄清,也就是XO核型的遗传病流行学有待探讨。47,XXY即为小症,其母亲生育年龄过大或许是一个因素,是该病流行的一个原因。(2)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包括十几种综合征,在此仅举几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它们在遗传病流行学上的意义。①先天愚型:患儿的核型有以下几型:21-三体型:母亲年龄过大是本病一个重要的流行因素,21-三体型先天愚型偶有能生育的,后代中约有1/2将发育成先天愚型儿,这是21-三体型先天愚型遗传流行的一个特征。嵌合型:有的细胞核型正常,有的细胞核型为21-3体型。易位型:其中较常见的有D/G易位,也就是14/21易位,患儿母亲核型常为D/G的平衡易位携带者,常常有自然流产史,所生小儿中约有1/3为先天愚型患儿,1/3为平衡易位携带者。G/G型易位,即21/22易位,频率比D/G易位低,这种易位型核型的产生,基本上也可经突变或遗传而来,与D/G易位型者基本相同。②18-三体综合征:这种病也较为常见,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4500,即0.02%。③13-三体综合征:这种病少见,新生儿中发病率为1/25000,即0.004%。

此外,尚发现过22-三体综合征等。常染色体三体综合征除21-三体征外,对其遗传病流行病学特点还很少研究,原因是病例罕见,患儿受到严重影响,常常过早夭折,因此难以进一步观察。

1.2.2 染色体结构异常导致的遗传病 染色体结构异常分为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环形染色体和等臂染色体等。平衡易位除了能从祖代往下代传递外,可能还是造成重复和缺失的原因之一。除平衡易位外,其他类型染色体结构变异对个体的影响则较大,常常引起流产等现象。据报道,有自然流产史、死产史或有畸形生产史的夫妇(一般仅其中之一有畸变),染色单体畸变(包括断裂、碎片)和染色体畸变(包括断片、双着丝粒染色体、微小体等)数均较对照显著为高,可见有染色体结构畸变的双亲在遗传病流行中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3 多基因病的流行方式 在多基因遗传病中,当一对夫妇生出了第2个该病患儿,表明他们带有更多的与易患性有关的基因,其一级亲属患该病的风险将会增加。病情严重的患者,其一级亲属的患病风险性比病情轻的要高。当一种多基因遗传病的一般群体发病率有性别差异时,发病率低的某一性别患者的一级亲属发病率高。如果已发病,其一级亲属的发病率将比发病率高的另一性别患者的一级亲 属为高。

2 影响遗传病流行的几个因素

2.1 突变 突变造成的最大危害性是使群体的遗传负荷增加。除少数突变外,对生物自身来说,大多数突变都是有害的。由于突变造成某些性状使个体在成熟前过早夭折,某些性状降低了结婚的机会,以及另一些性状使个体的平均产子数较群体为低。由此,突变产生的不正常基因比正常个体传给后代的机会要小,致使代代相传时突变基因的频率降低。突变问题使人类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之所以如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致使人类基因突变率有增无减。

2.2 隔离 隔离的后果使遗传病的发病率显著提高,原因是隔离有类似于近亲婚配的效应。由于隔离,使纯合子的比例增加,而使杂合子的比例下降。如果在隔离人群内不实行随机婚配而实行近亲婚配,则遗传后果更为严重,实行近亲婚配隔离人群内的多种遗传病尤其是智力低下极为普遍。

2.3 迁移 迁移带来种群的混杂,迁移使大群体中的基因流向隔离群,从而打破了隔离的屏障,对抗隔离的有害影响。因此,迁移和混杂具有优生的作用。

2.4 遗传漂变 遗传漂变可以使不受影响的中性基因固定或消失,有时甚至也可使选择上不利的基因在一个群体中固定或消失。遗传漂变只对小群体有效应,对大群体来说没有什么效应。由少量祖先起源的隔离群,其遗传病的流行可能受到随机漂变的严重影响。

不同类型的遗传病表现出不同的流行规律,一些因素会影响其流行情况,这些流行规律及其变化在遗传咨询和优生学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据此可推断不同亲属的遗传风险率,以防治或延缓各种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生。遗传病流行病学的兴起和发展充实了人类群体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内容和范围,对它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遗传学的分离定律篇8

一、性状为可遗传变异或不可遗传变异的判断

1.依据原理

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或由环境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改变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单纯由环境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引起的(性状)变异是不可遗传的。

2.判定方法

在正常的环境中用正常个体、变异个体间分别杂交,获得的子代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并比较性状。对于植物还可用营养生殖的方法。

例1.果蝇是做遗传实验极好的材料,在正常的培养温度25℃时,经过12天就可以完成一个世代,每只雌果蝇能产生几百个后代。某一生物兴趣小组,在暑假饲养了一批纯合长翅红眼果蝇幼虫,准备做遗传学实验,因当时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5℃~37℃,他们将果蝇幼虫放在有空调的实验室中,调节室温到25℃培养,不料培养到第7天开始停电,空调停用1天,他们也未采取其他的降温措施。结果培养出的成虫中出现了一定数目的残翅果蝇(有雌有雄)。兴趣小组成员推测残翅形成的可能原因是温度改变使遗传物质改变导致性状变异,也可能是温度使性状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关于残翅形成原因的推测:________。

解析:正常的长翅果蝇幼虫在培养过程中由于温度的改变出现了残翅,这种变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温度改变使遗传物质改变导致性状变异,也可能是温度使性状改变而遗传物质未改变。为证明这种变异产生的原因,根据上述原理,可在25℃的环境中用残翅雌、雄果蝇杂交并培养幼虫,看子代是否出现残翅,若出现,则说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若不出现则是由温度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

答案:用这些残翅果蝇杂交繁殖的幼虫在25℃下培养。如果子代全为长翅,说明变异由温度改变引起,遗传物质未改变;如果子代全为残翅或部分为残翅,则说明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

二、遗传方式的判断(基因位于细胞核还是位于细胞质)

1.依据原理

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故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的特点,子代性状始终与母方保持一致,与父方性状无关。因此当基因位于细胞质中时,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正、反交结果不相同,子代性状始终与母方相同。而细胞核遗传中,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正、反交结果相同,都表现为显性性状。

2.判定方法

设计正反交杂交实验。①若正反交结果不同,且子代始终与母方相同,则为细胞质遗传;②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为细胞核遗传。(提示:伴性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正反交结果都会出现不同,但细胞质遗传产生的子代总是与母方性状相同,而伴性遗传则不一定都与母方相同。)

例2.果蝇的繁殖能力强,相对性状明显,是常用的遗传实验材料。果蝇对的耐受性有两个品系:敏感型(甲)和耐受型(乙)。有人做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一:让甲品系雌蝇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全为敏感型。

实验二:将甲品系的卵细胞去核后,移入来自乙品系雌蝇的体细胞核,由此培育成的雌蝇再与乙品系雄蝇杂交,后代仍全为敏感型。

(1)此人设计实验二是为了验证________。

(2)若另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替代实验二,该杂交实验的亲本组合为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核移植、细胞质遗传、基因位置的判断,细胞质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实验二是通过核移植直接证明耐受型个体受细胞质基因的控制;②验证细胞质遗传常采用正反交法,即可通过耐受型()×敏感型()替代实验二。

答案:(1)控制的耐受性的基因位于细胞质中;(2)耐受型(雌)×敏感型(雄)

三、相对性状中显、隐性性状的判断

1.依据原理

2.判定方法

按图1所示的方法:

例3.玉米的常态叶与皱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计划以自然种植多年后收获的一批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的种子为材料,通过实验判断该相对性状的显隐性。①甲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分别单独隔离种植,观察子一代性状:若子一生性状分离,则亲本为________性状;若子一代未发生性状分离,则需要________。②乙同学的思路是随机选取等量常态叶与皱叶玉米种子各若干粒,种植,杂交,观察子代性状,请帮助预测实验结果及得出相应结论。

解析:①甲同学是利用自交方法判断显隐性,即设置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若子生性状分离,则亲本性状为显性;若子代不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为显性纯合子或隐性纯合子,可再设置杂交实验判断,杂交后代表现出的性状为显性性状;②乙同学利用杂交实验判断显隐性,若杂交后代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若杂交后代同时表现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性状(此时可通过让两种表现型的植株所接种子分别单独种植在相同环境中,然后以株为单位收集并统计观察,确定显隐性)。

答案:①显性分别从子代中各取出等量若干玉米种子,种植,杂交,观察其后代叶片性状,表现出的叶形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叶形为隐性性状;②若后代只表现一种叶形,该叶形为显性性状,另一种为隐性性状;若后代既有常态叶又有皱叶,则不能作出显隐性判断。

四、控制一对相对性状基因位置的判定

1.依据原理

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是一致的,与性别无关;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雌雄个体表现型会出现不一致现象,性状与性别相联系(如果统计子代群体中,同种表现型小群体的性别比例,推断遗传类型。一般情况下,若同种表现型群体的性别比例均为1∶1,则说明子代性状和性别无关,属于常染色体遗传;如果性别比例不是或不全是1∶1,则为伴性遗传)。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遗传,则仅限雄性遗传。

2.判断方法

按如下两种方法:(1)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①在已知显隐性性状的条件下,可设置雌性性状个体与雄性显性性状个体杂交。其推断过程如图2。②在未知显性性状(或已知)条件下,可设置正反交杂交实验。若正反交结果相同,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见下图2)

A.野生型(雌)×突变型(雄)

B.野生型(雄)×突变型(雌)

C.野生型(雌)×野生型(雄)

D.突变型(雌)×突变型(雄)

析:由条件可知,突变型是显性性状;野生型是隐性性状;选择隐性性状的雌鼠与显性性状的雄鼠杂交时,若后代雌鼠全为显性性状,雄鼠全为隐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后代雌雄鼠中都有显性性状,则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A。

(2)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只位于X染色体上,选取纯合隐性雌与显性雄杂交,其推断过程如图3。

例5.大麻是一种雌雄异株的植物,下图为大麻的性染色体示意图,X、Y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图中Ⅱ片断)上的基因互为等位,非同源部分(图中I、Ⅲ片断)上的基因不互为等位。若大麻的抗病性状受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D控制,大麻的雌、雄个体均有抗病和不抗病类型。现有雌性不抗病和雄性抗病两个品种的大麻杂交,请根据以下子代可能出现的情况,分别推断出这对基因所在的片段:如果子代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如果子代雌性全为不抗病,雄性全为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如果子代雌性全为抗病,雄性全为不抗病,则这对基因位于________片段。

答案:Ⅱ;Ⅱ;Ⅱ或I。

五、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1.依据原理

2.判定方法

可应用自交法、测交法和花粉鉴定法:

(1)自交法。若自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为9∶3∶3∶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且性状比例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测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且性状比例为1∶1∶1∶1,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或花药离体培养法)。根据花粉表现的性状(如花粉的形状、染色后的颜色等)判断。若花粉有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则符合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花粉有四种表现型,比例为1∶1∶1∶1,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例6.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1)根据组别________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种表现________型。比例应为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以蟠桃生物育种为题材考查遗传规律。通过乙组乔化蟠桃与乔化圆桃杂交,后代出现了矮化圆桃,说明矮化为隐性。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可以对每一对相对性状进行分析,乔化与矮化后,后代出现乔化与矮化且比例为1∶1,所以亲本一定测交类型即乔化基因型Dd与矮化基因型dd,同理可推出另外一对为蟠桃基因型Hh与圆桃基因型hh,所以乔化蟠桃基因型是DdHh、矮化圆桃基因型是ddhh。根据自由组合定律,可得知甲组乔化蟠桃DdHh与矮化圆桃ddhh测交,结果后代应该有乔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蟠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而且比例为1∶1∶1∶1。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这两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答案:(1)乙;乔化(2)DdHh ddhh(3)4;1∶1∶1∶1

六、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的判断

1.依据原理

显性突变(dD)是由隐性基因突变成显性基因,突变完成个体即表现为显性性状(基因型为DD或Dd),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会表现出原有性状(发生性状分离)。隐性突变(Dd)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突变个体的性状往往不能立即表现,只有出现隐性纯合体时才能表现。具有突变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不会表现出原有性状(不发生性状分离)。

2.常用判定

  方法选取多组突变的雌雄个体进行杂交,统计后代表现情况,若后代出现了原有性状(野生型性状),则为显性突变;若后代只表现突变性状,则最可能是隐性突变。

例7.石刀板是一种名贵蔬菜,为XY型性别决定雌、雄异株植物。野生型石刀板叶窄,产量低。在某野生种群中,发现生长着少数几株阔叶石刀板(突变型),雌株、雄株均有,雄株的产量高于雌株。

(1)要大面积扩大种植突变型石刀板,可以用________来大量繁殖。有人认为阔叶突变型株是具有杂种优势或具有多倍体特点的缘故。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来鉴定突变型的出现是基因突变还是染色体组加倍所致?

(2)若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所致,有两种可能:一是显性突变;二是隐性突变。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方案加以判定(要求写出杂交组合,杂交结果,得出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的区别及基因突变的类型判断。在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引起的前提下,可以推知阔叶突变可能是显性突变,设其基因型为DD或Dd,也可能是隐性突变,设其基因型为dd。当利用多个阔叶植株杂交后,在其后代群体中出现野生型个体时,说明阔叶性状为显性性状,突变为显性突变,当其后代群体中全是阔叶个体,则阔叶性状为隐性性状,突变为隐性突变。

答案:(1)植物组织培养;取根尖分区制成装片,显微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同源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增倍,则属染色体组加倍所致;否则为基因突变所致。

上一篇:社区宣传文化工作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