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10 10:51:31

遗传学专业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1篇

摘要: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遗传学课程更是生物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师资人才的教育摇篮,其遗传学课程的设置,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必需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当下基础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

当今时代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而处于生命科学领域核心和前沿的遗传学,也随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层出不穷而获得了极大发展。《遗传学》作为高等院校生物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研究的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与动植物育种、人类健康、疾病诊断等领域关系密切。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及其物质基础,掌握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遗传学问题的能力,为遗传学在人类健康、动植物育种、疾病诊断等领域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后续从事科研、教学和生产相关工作奠定一个良好的遗传学基础。然而伴随着知识点逐年增多的现实情况却是课时的逐年减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是目前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摇篮,高校生物教育专业的遗传学教学,既不同于农业院校偏重于动植物、微生物遗传,为学习育种等课程奠定基础;也不同于医学院校侧重对人类遗传变异的研究,为学习医学其他课程奠定基础。遗传学教学是要满足师范生将来从事中学生物教学的需要,要求学生主要掌握普通遗传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1,2]。因此,应结合师范生未来教学实际需要,对高等师范院校遗传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改革调整。

一、科学调整课程内容

我校遗传学教学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刘祖洞、乔守怡等编写的《遗传学》(第三版)。其内容涉及遗传学三大定律及其拓展、遗传的分子基础和细胞学基础、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数量性状遗传、遗传物质的改变、细胞质遗传、个体的发育与进化、基因组、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内容。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掌握遗传学的经典理论和现代遗传学的前沿知识,又要结合师范生的实际,联系中学生物教程。因此,在教学内容应作出适当调整,将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模块的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人类遗传病、生物的进化六部分)融入到遗传学教学中,让学生一方面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与教育教学法相结合,即时参与中学教学内容的有关设计,改变过去专业理论教学与教学法、中学生物教学相脱节的现象[3]。其中的基因组、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内容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有所重复,不作为讲授重点。在教学实践中,将遗传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遗传物质的传递规律,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孟德尔定律及其延伸、连锁遗传定律及伴性遗传、细菌和噬菌体的遗传等;第二部分讲授遗传物质的改变(即变异),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及其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第三部分讲授细胞质遗传,包括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第四部分讲授个体发育和进化,包括几个发育现象的遗传学分析和进化理论等。

这样的课程安排,既减少了重复性知识的学习压缩了课时,又突出重点体现遗传学课程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满足了师范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研究创新教学方法

倡导探究式学习是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然要针对这一改革结合自身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创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倡研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向学生渗透研究性教学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从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研究式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创新学习方法,为未来的中学教学工作积累经验[4]。

通过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对遗传学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而且使学生养成了研究性学习意识,为以后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指导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合理设置实验项目

许多重要的遗传学理论都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获得的,因此应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遗传学实验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深化并延伸至各个领域,从经典的细胞遗传学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但伴随内容的增多课时却在逐年减少,实验内容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对遗传学经典定律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又要与基础教育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上,要考虑中学的实验条件,有针对性地优化实验内容和操作环节,使在大学阶段所开展的实验内容在中学也能开展并符合中学的教学要求,所以师范院校的遗传学实验内容不能一味追求高、精、尖,而是要再一定程度上与中学相衔接[4]。

总之,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中坚力量的摇篮,要结合自身实际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出科学改革,才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求,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羽.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遗传,2008,30(2):246―250.

[2]赵志华.遗传学教学改革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4):43―45.

[3]李宗芸,潘沈元等.地方师范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高等院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索.2010.34―41.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过遗传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遗传学试验技术,学会分析遗传学试验结果、验证遗传学的基本规律,从而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现在遗传学实验课课时较少,但对教学的要求却进一步提高,这大大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遗传学任课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本团队有着多年从事遗传学及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经验,现根据实际教学经验谈几点心得体会。

1如何面对课时少和实验条件有限的问题

1.1正确面对存在的实验课时少的问题

实验课时少是现在遗传学实验课授课存在的问题之一[2],想在有限的两节课内完成一个实验的全部流程并达到理想效果非常困难。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自己提前做好了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做好预实验。在正式上课时对实验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示范操作步骤,生怕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实验。他们基本不用主动思考,只要按照步骤重复操作即可顺利完成实验。因此,学生不能全程参与每一个实验的全部过程[3]。另外这样就给学生造成实验并不难的假象,体会不到科研过程的艰辛和科研成果来之不易。同时使他们养成了不主动思考而对老师过分依赖的坏习惯。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去的方法。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配置试剂,锻炼他们的配制试剂的基本功;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商讨并确定试剂配制的方案;对于每个实验可以让部分感兴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准备和预实验过程,可以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摸索取得较好实验效果的各种条件,让他们体会科研的氛围。无论预实验结果怎样,都让他们总结出已掌握知识点和存在的问题。老师将在上课时间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这样既可以节省上课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学生而言,参与实验准备工作可以体会到筹备实验的辛苦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辛,从而愈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动手机会,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1.2努力协调现有资源,降低实验条件限制的影响

有时单独一个遗传学教学实验室的条件不具备我们所有实验项目所需的全部仪器,有些大型仪器是全学院共享的。如果这样的话,可以与其他教师提前协商好,充分利用全部的相关仪器,最大限度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另外,可以利用学院的开放实验室和大学创业平台以及校内的教学实验基地等为该实验课程的教学服务。如果有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实验课教学相关,也可以将实验课教学同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更好的为遗传学实验教学服务。

2合理安排教学实验内容

2.1精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实际应用性

对于遗传学实验课程可选择的实验项目有很多,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和本单位现有的条件,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实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性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大胆剔除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的比较前沿的实验项目,比如,基因组DNA提取实验,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学生对基因组DNA本身非常好奇,对自己亲自提取出动植物的基因组DNA非常期待,因此对这一实验项目非常感兴趣;在做实验的整个过程中都非常认真仔细。另外,基因组DNA的提取也是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工作,高质量的DNA对于分子标记等的进一步研究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在遗传学实验课中开设此项目,可以为学生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开展类似的实验项目,既使学生体会到生命微观世界的奇妙之处,又认识到遗传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2.2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

传统的遗传学实验,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往往以一个单一实验为单元,实验方案和方法一般是教师和教材所讲解和设计的,实验结果常常是验证性的。这是一种按部就班、拿来主义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自己设计和创新的机会很少[5]。肖建国等人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合称为探究性实验,提高探究性实验的比例,也是现在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6]。如何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认为要以科研的思维来进行学生的实验课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巧妙安排,多数技能训练型实验或验证性实验都可以转化为探究型实验。比如前面提到的基因组DNA提取的实验,如果教师将摸索好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按部就班的依照步骤完成,那么这实验就可以叫做验证性实验,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自己查询DNA提取的各种方法,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提取方法并比较分析各自结果,总结归纳出哪种方法更适合自己的样品,那么这个实验就成了探究性实验。所以,可以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合理的设计调整所开设的实验项目教授方式,提高实验课教学项目中探究性实验的比例[7]。

2.3提高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在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各项目间没有一定的连贯性,这样所做的每个实验有不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都不能得到深入的实践训练。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实验间的巧妙安排,上一个实验的结果可以作为下一个实验的材料,以加强实验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如此就可以改变传统实验教学的内容前后脱节的状况。比如,在基因组DNA的提取实验中,如果将DNA提取实验中由不同方法提取出得到的DNA,用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其浓度并与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来检测DNA的完整性实验结合在一起,这个实验将成为一个系统性和连续性比较好的实验项目。再如“植物染色体标本制备”实验后接着进行“核型分析”的实验,使学生明白制备染色体后可以进一步进行核型分析。通过这样的安排,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各实验目的和意义。而且学生在前面掌握到的实验技能也会在后续的实验操作中得到不断强化,使学生对相关实验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4与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衔接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会用到前面实验课程学习到的实验方法,同时,又会为后面的实验课程打基础。因此,学生对某一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而且会给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与其他课程进行很好的衔接是十分必要的。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前面学习过的实验技术进行简单复习,而对新接触到的实验技术,要进行仔细讲解,并加强训练,让学生切实掌握,以期为后续的课程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8]。用图像代替文字,学生看图学习,既形象又直观,还能留出空间让学生进行思考;运用流程图或表格使繁杂的操作步骤变得简洁明了,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9]。在实验课中我们也可以将图片、动画等运用到实验课的讲授中去。这样可以把枯燥抽象的实验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懂。

4灵活解决实验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

注意课堂上小细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果蝇的饲养、果蝇的形态和生活史观察实验中,细心的同学就发现了不同雄性果蝇个体之间的性梳存在梳齿数目不同的现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性状都是由相关的基因决定,同时又由后天外界环境影响所致。另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原因探索,来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有些同学善于思考,能想出一些好的点子改进实验过程中的小细节。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差异性分组,让小组同学之间进行相互帮带。教师同时加强督促,使他们跟上大多数同学的步伐。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实验操作失败,可提供相应的实验条件允许他们在合适的课余时间重做。这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培养他们不怕吃苦,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在进行实验报告的评阅时发现,其实验报告内容大多类似,都是沿着老师所讲授的思路进行,没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加强对自己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鼓励学生在实验报告中要突出自己见解、认识,讨论并分析在自己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各细节的设计的优缺点,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今后又将如何改进。另外,可以提倡改变学生实验报告形式的单一性,可以将实验结果经团队讨论完毕后统一汇报,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以PPT的形式或小论文形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又为学生将来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5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的全部过程,切实做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改变学生只在课堂上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课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即从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到实验结束后整理用品的全部过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又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艰辛,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课的考核中来,实验课成绩可以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实验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实验结果、实验报告或实验研究论文等来确定。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他评,让他们明了自己成绩的来源影响因素,找出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发现在学生自我评价环节和他人评价中,可激发学生在实验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出实验教学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平台。

6结语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努力使遗传学实验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宽思路,发挥才智,设计出更多、更好的遗传学探究性实验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将遗传学实验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羽.生物教育专业遗传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遗传,2008,30(2):246-250.

[2]汤志宏,郑小东,王祥红,等.遗传学实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5):94-96.

[3]姬俊华,翟智卫.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2,22(2):90-92.

[4]黄晓丹,张云贵,应铁进.高质量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2):311-314.

[5]魏淑红.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114-139.

[6]肖建富,吴建国,石春海.遗传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思考及实践[J].遗传,2009,31(7):763-768.

[7]林小虎,张卫国,杨立铭,等.农业院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250-1253.

[8]余果宇,冯维杨,李树德.提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2):136-138.

[9]李小洁,唐璟,童淑芬.本科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1,9:188-412.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0-02

遗传学(Genetics)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点学科之一,遗传学教学实验作为遗传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加深培养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维方法[1]。而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也不光是要求能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2]。

一、实验教学模块和内容的改革

如今遗传学作为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不但增加了大量的分子遗传学内容,而且经典遗传学、分子遗传学以及群体遗传学三者相互补充和穿插在一起,因此遗传学实验教学必须不断补充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从而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平台。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块庞大,而学时数有限,还要做到突出模块中的重点和特色,只有通过精选实验内容,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实验模块的构成,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遗传学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本教研室重新对遗传学实验教学模块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制定和分布,主要由基础、综合、创新型三大实验教学模块构成。基础型模块:主要包括了以前染色体操作及经典遗传三大遗传规律实验内容的验证。综合型模块:我们保留了植物多倍体的诱导与鉴定、染色体数目变异及结构变异分析。创新型模块:是分子遗传基础实验,如植物细胞DNA的提取、PCR扩增等。另外我们专门针对实验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新增了植物遗传转化、质粒的提取等实验,作为平时的开放性综合实验。改革后,不仅保留了以前实验模块中的经典内容,学生还可以从综合型模块的实验中全程参与所有实验内容,让学生从宏观角度上对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学习。而通过创新模块,利用现代分子遗传学实验技术,不仅拓展了学生眼界,而且加强了学生操作能力和实验范围,最终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验教学目的。

二、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以前教师在上课前就已经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并按部就班地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步骤,然后学生提交一份验证已知的实验结果的实验报告。学生只是死板地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一般实验课平均3个学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内容比较紧张,因此实验效率不高,如制片实验,在平均30个人的实验课中,只能达到50%的制片合格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因此,本教研组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1.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实验目的和原理进行学习和了解,并熟悉基本实验步骤和过程,并交一份预习报告作为实验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证能达到一个较好的实验效果。

2.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如有丝分裂实验,我们将种子分配给每组进行发根,实验中所需的药品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行配置,对根尖的预处理、固定、解离都由各小组自行处理。这样能让学生对整个实验有一个全程的学习,还能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

3.随着科技迅速的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化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课前由教师将诱导和鉴别多倍体的过程完整地拍摄下来放在网上,让学生们在课前预习时观看。这样能大大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实验质量。

三、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改革

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就在于将科研引入到教学中去,使教学科研化。而实验教学不光单单给学生们传授实验技能和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3]。因此我们要将科研渗透到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如今大多数高校都有大学生科研项目训练计划(SRTP),而且很多教师自己的科研内容都与分子遗传学方向的研究有密切关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与遗传学相关的科研项目中来,拓展和深化学生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为此,教研组专门针对分子遗传学实验进行了延伸和拓展,给学生一个大的实验方向,通过自己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提出实验设计,撰写开题报告,经学校专业教师团队审批后才能进行实验。而整个过程中,教师仅起指导和辅助作用,以后实验的各个环节均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如马铃薯的遗传转化,首先让学生进行马铃薯试管薯的诱导培养,然后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提供给学生,让其培养和活化,最后让学生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试管薯薄片转化法进行遗传转化。通过这种以科研项目来扩展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方式,不但可以丰富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深化学生所学的遗传学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独立完成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四、实验教学考核方法的改革

以前实验课程的成绩光以实验报告的质量来评定给分,导致部分学生出现抄袭实验报告、伪造实验结果的现象,而有些学生虽然能够认真完成实验,但由于字迹潦草等因素,未能取得好成绩,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的实验水平和操作能力,其可信度大大降低,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首先要求学生对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简要阐述,然后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会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发现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行综合评分,最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释,如果实验失败也要写出相应的原因,并分析失败的实验步骤和心得体会,同时,坚决杜绝学生修改实验结果、弄虚作假等行为。整个实验考核包括实验预习报告(30%)、实验操作能力(20%)、实验报告主体(20%)、实验结果分析(30%)。总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实验课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设计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如今专门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遗传学实验体系尚未成熟,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高素质人才,本教研室通过现有实验室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生物技术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对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积极的改革,建立了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第2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2002.

[2]余诞年.遗传学的发展与遗传学教学改革诌议[J].遗传,2000,22(6):413-415.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育教育;遗传学;创新性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美育教育是借助多种传授知识的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受和鉴赏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教育通过人们审美视察和审美实践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愿地遵循美的艺术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在审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1]。

侧重工科知识传授,忽略人文情操等培养的生物工程的培养方式会造成人才知识的缺陷。专业知识的应用必须立足于社会,而生物工程人才要立足于社会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一定的人文情操。美育教育是丰富精神生活,提升思想情操,净化心灵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美育教育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人们从更高的层面把握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联系,激发创造的灵感,升华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

1遗传学专业对人才培养实施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1.1遗传学专业人才创新性素质的培养需要美育教育

创新素质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2],创新素质培养的成败直接决定了整个民族将来科技的成败。

美育教育在让学生感知美,审视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美的艺术的创作过程的核心是创造美的过程。美育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1.2遗传学专业人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美育教育

人类的思维形式分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思维密切相关,从思维的发生学来说,形象思维是基础,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逻辑思维。社会中有这样的现象:有些人书读得很多,人品也不错,可就是不会运用,成为书呆子,这和平常缺乏美育教育,形象思维能力低,缺乏想象力有着直接的关系[3]。

1.3美育教育能促使遗传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古往今来,大凡在某一领域作出重大成就的人,其成长过程,往往是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性学习的过程。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是从内心里面热爱喜好该领域的知识。

美育由于冲破了狭隘的功利主义,并且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教育相结合,并渗透到其他教育之中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教育不仅让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知识,而且从情感上产生爱好,从而心悦诚服地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美育具有全方位的作用,能够把其他教育带动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让学生掌握不同领域知识的精髓,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性的学习。

1.4生物工程工科人才立足社会需要美育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不管干哪一行,如果不懂得美学和审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为优秀人才。1978年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拉索在回答“如何才能造就好的科学家”的问题时说过:“往往许多物理问题的解决并不在物理范围之内,涉及多方面的学问可以提供广阔的思路,如多看看小说,有空去看看动物园也有好处,可以帮助提高想象力......”。生物工程人才在社会生产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情操,进而激发创新精神。

2遗传学专业美育教育的目标

2.1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对整个生物工程领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当今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创造力成为科研领域的核心素质。

2.2遗传学专业美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遗传学专业人才在社会中的发展,必须要以较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 美育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和目标。通过美育教育,让遗传学专业的人才既具有专业知识,有具有人文知识背景是生物工程美育教育的目标之一。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4]

3遗传学专业美育教育的途径

3.1开设美育的公选课程

生物工程的专业教育往往主仅仅注重核心专业课程,对美育类的课程较少重视。遗传学专业的美育教育的拓展首先学校应当给选择美育教育课程的学生一定的学分,鼓励学生选择美育教育的课程,例如音乐、美术、影视赏析等公选课程[5]。

3.2搭建美育教学和实践的平台

美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平台。学校为开展美育教育可以建立校外美育教育的实习基地,比如在革命老区建立定点参观基地。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审美意识,从而引导学生追寻美,创造美。

3.3在遗传学专业知识传授中穿插美育教育

生物工程的专业知识为美育教育提供了很多很好的案例。例如DNA双螺旋的结构,其一对称和优美的线条展现了曲线美和对称美。在海洋中发现了许多外形独特,颜色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菌落形态都体现了美。食用菌的形态也体现了美,羊肚菌、猴头菌、灵芝等多姿的形态和绚丽的色泽都现了生物界的美。

生物知识也体现了神奇美。抗生素的发现来自偶然,然而神奇的抗生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的生命。嗜铁或嗜硫细菌的发现从侧面验证了生命的多样性。参考文献

[1]刘颖. 论美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教育研究,2011,2:78-79

[2]钟义信.实施创新教育.中国教育报,2006,7:8-6

[3]吕建秋.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民营科技,2010,4:67

[4]蔡元培, 沈善洪.蔡元培选集[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11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5篇

遗传学因为是基础学科,所以有一部分内容是属于其他学科交叉内容,那么在这些内容的教学方面可以将其进行精选,挑重点讲述,而对于遗传学中较难理解的教学内容,则选择优化教学方法,在授课的表述方面进行改进。也要注意补充一些遗传学最新发展的内容,让同学们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将会对自己所学习的方向有一定的认识,为今后选择个人研究方向奠定基础。

2多种授课方式相结合。

2.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目前很多课程都倾向于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形式灵活多变,直观形象的有点,但是展示信息时常常速度过快让学生很难抓住重点,复习也很困难。而传统的板书教学虽然展示的信息量小,但却具有条理性,学生容易抓住要点。所以我们必须将传统的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让这两种方法互相弥补。

2.2适当的采用PBL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基础学科上使用PBL教学方法是有着一定的难度的。特别是具有大量推理计算工作的遗传学教学。但是对于某些章节来说还是可以尝试采用PBL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解生物进化章节的时候,完全可以先给学生一个有关进化的例子,再让学生回顾前几章所学的知识来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遗传学学习的兴趣,有能够培养他们用遗传学的思想来思考问题,进一步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3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

3.1增加综合性试验比例。目前高校所开展的学生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验,都是老师先做好了,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再做,其结果是每个人的结论都相同。这些验证性的实验项目过多,实验结果在未做之前就已经知道,学生做与不做都已经知道了实验的结果,实验过程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发现。因此,我们在保留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开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由老师指定一个实验课题,由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充分调动学生们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在某些环节上进行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与其他学科一起开设实验教学。遗传学实验除了经典遗传学实验项目和细胞学实验项目外还设计到分子生物学实验。由于分子生物学也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科目,所以在设计实验方面可以综合设计。这样避免了开课的重复性,又能够让学生掌握技术,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4改变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学生。

目前,在长沙医学院采取的多为上机考试,考试内容死板无法很好的反映出学生的水平。所以为了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上机考试外,还应参考学生的实验课情况、PBL教学过程中讨论的成绩。最好能让学生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遗传学相关小课题,让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述,然后由老师打分,这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评价学生学习遗传学的能力,并且还能够提早培育他们阅读科研论文的兴趣与能力。

总之,遗传学这门学科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所以遗传学的教学改革也要适应学科的发展需要。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掌握接受遗传学的最新知识,不断地改革遗传学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和教师一起促进遗传学的教学进步。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6篇

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口腔专业学生通过学习医学遗传学这门课程,以及进行一定的教学实践,可了解一些最基本的医学遗传学知识和常见的遗传性疾病知识,但学生只有在进入口腔专业课的学习之后,才开始接触口腔领域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大多出现于口腔生物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等相关教材中,内容分布较为散乱,不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与口腔有关的遗传性疾病知识。基于当今医学遗传学课程在口腔医学中的学科现象和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我国口腔医学界广泛需求口腔遗传性疾病知识这一事实,有必要编写一套适用于多数医学院校口腔医学专业的《口腔遗传学》教材,并且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一定学时的《口腔遗传学》课程,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具有丰富的知识背景,便于开展与口腔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医学遗传学知识逻辑性强,难以记忆,涉及一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相对枯燥抽象,很多学生感到理解困难,不易掌握,并且各个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遗传学总课时较少,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时中既要完成理论教学,又要完成一定的实验教学。基于这种现状,有必要探讨改革医学遗传学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单纯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着重强调《医学遗传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综合能力为主。在《医学遗传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从常见的遗传病入手,用典型病例分析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的传递方式及诊断治疗等知识,应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作者在《医学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充分采用了PBL教学法,例如,针对“遗传病的系谱分析和遗传咨询”这一实验内容,作者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和探索,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选题目,分角色表演,以小组为单位模拟遗传咨询的过程,寓教于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系谱分析和遗传咨询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围绕2种口腔最基本的遗传性疾病———牙本质形成缺陷和牙釉质形成缺陷,针对口腔专业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以病案讲解的方式介绍牙本质和牙釉质形成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以图片和视频形式重点介绍与口腔相关的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和临床特征,让学生对这些疾病产生形象化的认识。为增加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近年来发表的前沿科学研究文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疾病的表现紧密结合,学生可以了解目前国内和国际口腔遗传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改进考核制度,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考试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判断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犹如风向标,具有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作用。近年来,医学遗传学知识得到了迅速发展,教学过程中会不断增加各种新知识、新内容。衡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不能够依靠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必须寻找其他有效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一直以来,医学遗传学考试大都采用传统的试卷形式的终考制度,本教研室尝试在口腔医学专业中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法,既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又增加口头表达知识能力考核、获取新的科研知识能力考核、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素质考核方式。即在最终的考核过程中,对课本知识仍然采取试卷考核方式,占一定的分数比例;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课堂小组讲课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积极参与课堂模拟活动的考核占一定的分数比例等。另外,鼓励学生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并给予适当加分,最后得出一个合理的综合考试分数。这种考核方式改变了传统的考试制度,让分数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力地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加深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知识的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结语

总之,《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应口腔医学专业对医学遗传学课程的学习要求,作者大胆进行了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最适合口腔医学专业医学遗传学的教学途径,以便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完全胜任临床工作的专门人才,并且为培养一批优秀的医学教育和科研高层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7篇

课程标准 医学遗传学 教学改革

2009年以来,我校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来高素质实用型面向基层的医学人才,制定出了一套新的课程标准,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横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但由于其涵盖的范围较广泛,不仅涉及经典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还涉及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具体内容。因此,如何针对当前医学生的特点,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使医学遗传学课程更贴近临床,使学生更具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课程标准的实施能够使师生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标准下我们针对临床专业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实施。

一、制定课程标准

针对临床专业教学特点,制定课程标准。在制定课程标准过程中根据不同章节合理设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穿插素质目标,结合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点,注重与临床专业学生相关后续学科的衔接,邀请相关专业的同事对本学科的课程标准给予指导,突出本学科的基础和桥梁作用。例如,在制定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部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时,邀请临床系一线教师前来指导,听取对该部分内容在相关课程衔接中的作用,选取教学重点。在制定肿瘤遗传内容课程标准时,邀请我校病理教研室的专家参加,这样就避免了过去教学过程中各科脱节的现象,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系统化的学习安排。

二、课程标准的讨论、认证

针对制定后的课程标准,课题组成员逐章逐节进行讨论、分析。在讨论分析过程中即要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又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分析,对于案例导入要做到合理合情。在熟知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进行章节说课活动,通过说课活动共同寻求每个章节最佳的教学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三、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

在2010级学生临床专业中针对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索:

1.教学紧扣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联系

本课程学习的目标除了使学生掌握各种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常见遗传病的发病特征、病因,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为学生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直接服务于临床,课程内容设置强调紧贴临床的实际需要。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医师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课堂讲授以反映常见遗传病例的病因及最新发展为重点,坚持启发式教学方法,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及幻灯等教学工具,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病例讨论,使学生会思考、会学习。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现能力培养,整合基础实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临床学专业该课程总课时32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28和4学时。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遗传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求学生按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认真学习,重点是遗传的细胞和分子基础,列入掌握和熟悉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为考查的内容,了解和其他内容不在考查的范围。实验以学生操作为主,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并通过综合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要求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自己动手,悉心观察,实事求是,勤于思考。通过实验教学,加强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实用型人才。

3.结合专业特色,成立课外兴趣小组

结合老师科研课题,学生可以进入老师课题进行科学实验,接受从资料查询、方案设计、方案实施、归纳总结及撰写等一系列训练,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学校和医院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通过贴近临床的教学活动,采取医院学校结合、理论和病例结合,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4.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查评估方式,促进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以往的教学考查多采用期末结业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往往使大多数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目的,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考查方式上不局限于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个章节的知识内容,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课堂上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表达出自己对该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对将来临床应用的指导,对于表现突出的记入平时考核成绩,期末按比例纳入结业成绩。课下可以采用小论文的形式鼓励学生发表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对于精采的文章列入期末成绩一部分。利用休息日鼓励学生到街道、居委会、医院等进行本课程中常见遗传病,遗传现象的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列入期末技能考评的一部分。定期开展本学科的知识竞赛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列入期末考核的鼓励成绩。加强实验技能操作的考核。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趣味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学习目的定位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从观念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四、课程标准的完善及教学改革的评价

结合学生学习效果,对于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学生反馈,同行评议,专家指导客观评价该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改革探索的经验及不足。

通过在我校10级五个班级中进行课程标准中制定的任务的教学,明显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的学习观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基础知识,为以后的临床课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了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养成勤思考、善动脑、有思路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景晓红.传统教学和PBL模式在医学遗传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医学教育探索,2010,(03):54-56.

[2]张建清.培养医学专科人才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中国高等教育,2007,(7):29-30.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物科学 遗传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时代,目前在很多高校开设了与生物科学相关的专业和课程。遗传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之一,也是生物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但是,现在高校生物类专业遗传学教学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教学课时的减少与教学内容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第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化带来的挑战;第三: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下降。所以,为了培养合格的高校生物类人才,必须对遗传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践与探索。

1 教材的合理选择

遗传学既是一门传统的课程,也是一门新兴的课程。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虽然目前网络上遗传学课程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所以学生要学好遗传学,必需有一本好的教材,做为他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巩固的基本资料。在我国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刘祖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的《遗传学》是一本较为经典的教材。随着近年来分子遗传学的发展,最近出版了第三版,该版本除覆盖了经典遗传学内容外,根据遗传学的新发展,增加了基因组、基因表达与基因表达调控和遗传与个体发育三个章节,并对原有章节部发内容进行了知识点的补充与更新。使得该教材更适应目前遗传学最新发展的方向,更适合于选用为高等院校遗传学教材。但在该教材中补充了更多人类遗传方面的内容,所以对于植物类生物专业而言,如果选用该教材,教师应该要补充一些有关植物遗传学方面的实例与进展,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研究材料的兴趣与认识。另外,对于英文版的《Essintials of Genetics》是一本非常优秀外文遗传学教材,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作为中文教材的补充。

2 完善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在目前教学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作为辅助传统教学的手段与工具,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使教学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多媒体教学具有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等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教师传授更多的精彩内容,让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加全面和具体,对遗传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全面;另外,也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形象的动态模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述高等生物细胞分裂时,借助多媒体动态摸拟可以形象生动展示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具体过程,让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细胞分裂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本中为了讲解的需要而把细胞分裂分为的各个时期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连续过程。但是,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的同时,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教学,而抛弃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于要进行板书,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教案,并且边板书边讲解,可以让学生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好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例如,在讲述《连锁遗传》章节中,可以很好地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在讲述连锁遗传规律的发现上,可以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讲解,但在描述连锁遗传规律的验证上,特别是三点测验时,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会太过抽象,学生不易掌握,而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老师边推导边讲解,学生容易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两种教学手段的平衡运用,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 鼓励开展双语教学

遗传学是一门内容更新很快的科学,很多知识点在十几年前还不清楚,而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已不断补充与发展。而这些更新的内容更多来源于顶尖杂志如Science, Nature等。目前英语是生物科研领域的通用语言,想学好或教好遗传学,理解和掌握相关专业英语非常重要。而遗传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可以把学生带入生物学研究的大门,所以开展遗传学的双语教学非常必要。既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遗传学原理的纯英文的定义,又可以了解遗传学的最新发展。在纯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所使用的教材的编著者不能全面掌握遗传学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在有些专业名词的翻译上是不完全准确的,比如英文的centromere 和kinetochore,在有些中文版的遗传学教材中都翻译成着丝点,而实际上这两个专业名词所指是不同含义。centromere正确的翻译是着丝粒,其是染色体的基本组成部分,而kinetochore更合理的翻译是着丝点或动粒,它指的是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纺缍丝在染色体上附着点,着丝粒是动粒(着丝点)的附着位置。动粒是着丝粒是否活跃的关键。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各指向一极。所以如果使用双语教学,可以避免混淆这两个概念。目前在部分高校已开始试探遗传学的双语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多媒体课件为英文,而授课讲解为中文;另一种为纯英文的教学,即多媒体课件和授课均为英文。使用哪种方式教学主要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英文水平。相比而言,前一种形式可能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双语教学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但其是未来遗传学教学的发展方向,有条件的高校都应该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4 优化实验教学

遗传学是一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的课程,所以除了基本理论教学外,实验课也是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部分高校的遗传学实验课内容仍以经典遗传学为主,而这些实验,部分可以进行优化与整合。比如植物的有丝分裂制片和观察、植物细胞减数分裂的制片和观察、秋水仙素处理的染色体倍性观察,这三个实验都是涉及染色体的制备与观察,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实验。其中有丝分裂可以让学生从材料准备开始,发根、预处理、固定、酶解、制片和观察,熟悉与掌握体细胞染色体制备全过程。而对于减数分裂制片技术性强,实践应用比较少,可以老师完成制片过程,让学生进行显微观察,理解与掌握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征,并且在实验安排上可以与有丝分裂穿行。这样既能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又能同时了解两个分裂时期的特征。而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染色体倍性观察这个实验省略。现在有很多高校已开始优化遗传学实验室的内容。

5 结束语

遗传学教学对于生物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基础实验技能非常重要,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应用、教学奠定基础。所以改革遗传学教学模式对提高遗传学教学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思考、多探索,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春海,肖建富,吴建国.构建优质教学体系,促进《遗传学》精品教育.遗传,2013.35(1):101-106 .

[2] 柴新义.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探析.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9篇

1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学时设置不灵活

本校开展的遗传学实验都是理论课开始后的第3周或第4周开始进行,一般每周安排一个3学时的实验,这种安排对于一些简单的规范的实验流程比较合适,而对于遗传学实验而言较为不妥。因为本学科中的经典的基础实验,如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等,需要事先培养根尖并在适宜时间固定2~24h,课堂计划学时内根本无法完成,只能事先由老师代做;又如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像果蝇杂交实验,整个流程至少需要30d左右,尤其是处女蝇搜集,要求间隔12h之内搜集,如果不开放实验室,就无法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全程,而短短的3学时根本无法满足实验要求。此外,本门课程针对的是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很多都是从事初、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如果不能全程参与实验,很有可能在以后的教学中无法独立开展相关实验,从而影响教学。

1.2实验讲授及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教学主要是利用板书,即教师事先在实验室黑板上写好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等,上课时由教师详细讲解,并结合实际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都是被动地参与实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对学生实验的考核,通常仅依据实验是否缺勤和守纪律,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否工整,思考题是否回答正确等,不能全面反映其真正水平。

1.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传统遗传学实验课程中,实验前期准备工作都很充分,如植物同工酶技术主要是用电泳方式分离同工酶,本实验中存在一个问题,即灌制电泳所需分离胶,等胶凝固至少要1h左右,再灌浓缩胶,凝固还需0.5h左右,而电泳又需2~3h,所以实验一般都是事先灌制好凝胶,学生只是负责点样及观察结果,学生亲自参与内容较少,缺乏主动性,从而导致一些学生相互抄袭实验报告,做完实验后对需要掌握的实验技能仍是一知半解。再者,有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已知,而有的学生本身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就不够,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也不高。

2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2.1灵活设置实验学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对于像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制片及果蝇唾腺染色体制片和观察等简单的操作技术实验课,可以设置3学时,而像果蝇杂交大实验,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设为12学时;其他实验学时可以适当增减,如植物同工酶技术考虑改为4学时,染色体核型分析改为2学时等。同时,多数遗传学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即课外补助时间完成的实验多,如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观察实验,实验前期需要较长的根尖培养时间,当根尖长到1.5~2.0cm左右时,需要水洗,并选择适宜的时间固定2~24h等。而课堂计划学时内完成的实验较少,都是固定好后的材料学生直接取来操作,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对实验的完整掌握程度不够,因此,可以考虑实验材料的培养、预处理,药品的配制等,这些准备工作可以由学生来完成,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实验的准备中来,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热情。

2.2讲授形式灵活多样,考核方式细化、量化

针对传统的实验主要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积极性不高及生物科学专业自身特点,可以考虑对于一些实验技术是经典的,或是经过多年科学实验证明方法是成熟的,结果是可信的,重演性好的操作简单的实验,如人工诱发多倍体植物,该实验具体操作方法与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制片有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考虑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由几名同学换位讲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对该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在考核方式上,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实验课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不能仅以实验报告作为考核标准;应该客观地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报告应坚决杜绝学生抄袭或修改实验结果,同时提高撰写质量。具体考核内容应包括预习实验报告(10%),平时实验操作能力(20%),实验报告主体(30%)及期末考评(40%),包括操作及简单的问答。如:可以事先准备好不同性状的果蝇,只提供标好的序号,要求每名同学观察并鉴定,作为操作能力的考查,同时提供事先准备好的实验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的题签,要求每名同学抽取不同题签进行回答,这样考核才够全面。

2.3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实验设置多数都是验证性实验,且实验基本都是板书教学,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特点,可以考虑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改革:首先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像一些经典的实验,如细胞的减数分裂制片观察,除了指导学生自己制片外,可以提供一些永久装片,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将观察不全或效果不好的分裂时期及时给全示范图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再有,遗传学实验中涉及许多染色体观察方面的内容,可以引进高倍电脑型视频显微镜进行观察,该显微镜最大的优点是不仅可以在目镜上作显微观察,还能在计算机显示屏幕上观察实时动态图像,这样便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学生对显微图像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应全面开放实验室,利用科研项目,带动遗传学实验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果。现在高等院校都是教学和科研并重,而遗传学方面的科研课题又很多,因此可以考虑利用教师现有的一些科研项目,结合教学实践,开创一些开放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但前提必须是开放实验室,即实验时间、场地都应该充分保证。再有,经典的果蝇杂交实验也是要求全天开放实验室才能满足实验需求的,因为实验前期需要收集处女蝇,一般是早7:00、晚7:00各一次,实验中又要求多次观察及培养等,因此,开放实验室势在必行。

遗传学专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生物科学 遗传学 教学内容 重复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0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现代生命科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现今,遗传学正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不断渗透到其它生物、医学学科,这使得原本在遗传学中讲授的内容也同时出现在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种现象反映了遗传学在生命科学中的核心地位,也凸显了高校遗传学教学所面临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事实上,为体现一门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在编写教材时,学科之间有关内容的相互渗透、交叉以至重复是不可避免的。但相同的内容在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反复出现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浪费宝贵的课时,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供同行讨论。

1 遗传学与其它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的具体表现

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生物、医药、农林等专业均开设有遗传学。虽然不同专业的教学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内容相对统一。遗传学是笔者所在学院生物科学等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的任务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遗传学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熟悉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遗传学的重大理论与技术进展,熟悉遗传学研究技术与实验装备,为学生毕业后在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遗传学外,我院还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有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专业必修课。我们选用的遗传学教材的内容基本上涵盖了遗传学的各个发展阶段,其中,遗传物质的细胞学和分子基础、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基因突变与DNA损伤修复、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调控等章节[1]与上述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表1),有的甚至是其它课程的重点内容。尤以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这两门课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的相似度最高,这三门课几乎都重复着共同的遗传学问题――遗传物质的结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突变、重组等。另外,我院生物科学专业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开课时间与遗传学相同,这使得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更加突出。

表1 遗传学教学内容在其它课程中的分布

2 问题的根源

其它课程的教学内容与遗传学出现重复并不是偶然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与遗传学自身的发展特点及其学科内涵有很大的关系。

遗传学的研究进程按照不同历史时期的学术水平和工作特点,大体上可划分为经典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等数个既彼此相对独立又前后互相交融的不同发展阶段[2]。如果以半个多世纪前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为界,也可以简单的将整个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经典遗传学(classical genetics)和分子遗传学(molecular genetics)两大阶段:经典遗传学以孟德尔遗传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性状在系谱中的传递,即基因在亲代和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分子遗传学则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机制的遗传学分支,主要研究基因的本质、基因的功能以及基因的变化等问题。

在整个遗传学的发展史上,分子遗传学的地位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它的兴起使遗传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既系统地继承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和生化遗传学的研究脉络,又全面地影响并渗透到后继学科的各个领域。从内容上来看,分子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学科界限十分模糊。通过对上述课程教学内容的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那些重复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子遗传学范畴的。另外,由于生化遗传学和早期的分子遗传学研究都以微生物为材料,因此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基因工程学、基因组学本身就是现代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它们成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或进入课堂教学是高校课程设置不断细化和专业化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同时开设的遗传学存在教学内容上的重叠。

3 解决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的对策

教学内容重复无疑会影响教学效果。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从授课内容本身、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方法等环节入手,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复对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3.1 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近些年来,同行们在遗传学教学内容的调整上作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索。常见的做法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理论专长跳跃式地分割讲授,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学内容做出取舍,甚至有人提出只讲经典遗传学而放弃分子遗传学。上述做法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遗传学的教学内容重复问题,相反会造成教学不成体系的局面,对“教”和“学”都很不利[3];而如果无视教学内容重复的存在,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对所有内容蜻蜓点水般逐一讲解,又无法实现大学遗传学教学深度和难度的提升。

我们认为,对遗传学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是必要的,但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和保持其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大刀阔斧整章删除,而应在重复章节内部进行微调,具体做法包括:精简繁杂冗长的内容,下放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自学),突出基础性、应用性的内容,增加前瞻性的内容等。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遗传学理论修养,准确把握各章节特别是重复内容在整个遗传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做好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根据层次选择不同的授课侧重点。

3.2 加强授课教师之间以及师生间的协调沟通

教学内容重复已成为遗传学等课程授课教师的共识,对各自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无疑成了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解决方法。但如果大家在没有交流的情况下对同样的内容都作了删除,重复的内容反而会变成被遗忘的内容。因此,积极促成遗传学与其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间的沟通十分必要。

我们认为,集体备课是教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这种方式,相关课程的教学人员能够坐下来共同研究教学内容,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各自的授课章节,明确重复内容的教学分工,制订满足包括遗传学在内的多门课程教学需要的授课计划,做到各有侧重而又不失体系的完整性。这不仅可避免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低级重复,还能保证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有助于学生顺利地掌握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课内外交流。如:教师可在开课前召开师生座谈会,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对重复内容的掌握情况;开课后则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案。

3.3 优选教学方法

为了保持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所谓的重复内容不但不可不讲,而且还要下功夫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或方法来讲。对于在其他课程已深入学过而在遗传学中只需一般了解的内容,通过简单的问答引导学生回顾这部分内容即可;对于对遗传学新知识点有重要铺垫作用的其他课程的基础性知识,可采取布置学生课前或课中自学、再集中小结的方法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之,还要注意从遗传学的角度阐明同一知识点,突出遗传学的学科特色;对于其他课程仅略有涉及但在遗传学中须进一步加深了解的内容,宜先勾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点滴回忆,同时指出学生现有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顺理成章地讲下去,在学生的高度关注中完成该知识点在遗传学中的深入讲授;对于一些有特殊作用的重复内容,则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讲好讲透,如:减数分裂在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的教材中均有详细的描述,属于重复的教学内容,但却是理解遗传的连锁交换和重组的一把钥匙;在整个遗传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反复多次向学生强调和提及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将这部分知识迁移和渗透整合进连锁遗传分析、真核生物遗传分析、细菌和病毒的遗传分析等多个章节,使枯燥难懂的遗传学分析过程变得易于理解,让重复的内容为新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服务。

此外,遗传学与其他课程之间还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如:我们尝试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课合二为一,以综合性大实验的形式开设,从而将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关联起来,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两门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较好地化解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

4 结语

遗传学与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这种局面将变得愈来愈突出。因此,调整遗传学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但无论进行怎样的调整,都必须遵循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保持基础遗传学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作为遗传学的授课教师,既要关心遗传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又要加强对遗传学理论体系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遗传学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从而节约教学资源,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戴灼华,王亚馥,粟翼玟.遗传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乃虎.基因工程原理[M].科学出版社,1998.

[3]程焉平,刘春明,王洪振.尊重教学规律,保持遗传学教学的系统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2-84.

作者简介:袁茵(1981-),女,河南开封人,研究生,讲师,从事遗传学教学工作,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陆幸妍,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李浩明,广东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上一篇:行为科学原理范文 下一篇:中级农业经济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