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前沿热点范文

时间:2023-11-13 11:21:58

遗传学前沿热点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1

关键词:丝路开发;丝绸之路;文物保护

前言:中国丝绸源源西运,东西方交通得以畅通,形成了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犹如一条绮丽多彩的锦带,从我国古代的长安城(今西安市)穿行河西走廊,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北缘,越过伊朗高原『绵亘万里,邀通西去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东岸和北岸。这是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一世纪后中国同印度、两河流域、埃及、古希腊、罗马友好往来之路经济文化文流之路。这条路上不仅有众多的文物景点,还有漫漫平川茫茫高原,也有雪山冰峰。开发丝绸之路,再现其当年雄风是丝路申遗的重要措施之一。丝绸之路沿途存在着大量神秘现象、难解之谜,这将会激发人们探险旅游的热情人们希望通过旅游活动认识和了解在自然与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的种种神秘现象和知识,并加以研究、解决。丝绸之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旅游热线同时,丝绸之路的重振将会推动丝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丝路沿线文物遗址的保护工作。

一、开发丝绸之路的必要性

丝绸之路驰名中外。近年,西北各省大都有程度不同的开发措施,但未形成气候更未形成规模,市场成熟度不足,设施滞后,仅处于初期阶段。为此,建议乘丝路申遗的大好机遇加大开发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财流发展人文观光旅游促进文物保护。

1、有利于保护文物

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无数汉唐古墓、千佛洞、古城池、古烽隧、古建筑,历经千年沧桑受尽无情风雨剥蚀又有人为破坏。倘若不采取措施,这些古迹将被继续破坏,造成人类文化的巨大损失。

2、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丝绸之路是汉唐文化开放的历史见证,是世界史展开的主轴也是中化民族的骄傲。在这条大道上当年汉武帝、唐太宗曾活跃一时张蓦、班超、甘英、法显、玄类、慧超、长春真人、马可波罗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展示这些文化遗产有利于启迪后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丝绸之路是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有兵马俑、汉阳陵、西夏王陵(中国金字塔)、法门寺、莫高窟、楼兰古城,也有华山、太白山、祁连山、天山还有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沙漠、幽深的湖泊,是人们回归自然,追寻自然野趣的天堂也是亚洲探险、旅游的乐园。

二、开发丝绸之路的依据和背景

丝绸之路大约在十一世纪之后,其国际贸易逐渐由海路进行,加上西部地理环境恶化民族变迁等因素丝绸之路日趋衰落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它的路线被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吞没,它的光辉历史也被人们遗忘。1895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塔克拉玛千沙漠腹地惊奇地发现了一座被沙漠掩埋的古城―丹丹马里克,又于1900年3月在死亡之海―罗布泊西岸发现了楼兰古城遗址。斯文赫定的发现在世界引起极大的轰动。于是瑞典、俄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纷纷派考察队来访古寻宝。 丝绸之路被重新发现史学家陈寅格教授对此慨然叹道:“丝绸之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历史把丝绸之路推向世界。一个世纪以来对这些文物文献的研究,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驰名中外的学者如陈寅格、陈垣、季羡林、冯承钧、张星粮、向达、黄文弼、马雍、李学勤等卓越的学者。他们中有许多人把终身献给了丝绸之路的研究事业,为丝绸之路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丝绸之路沿线文物遗址保护现状

纵观我国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的保存历史和调查研究历程,保存基本现状有以下三个方面。

从古城址数量变化方面来看,发现大量的古城址处于逐步减少和消失的状态。翻检建国以来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调查研究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古城保存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各类城址多达1300余座,若加上明清时代堡碧800余座,可达2100多座,而且大都存在,有迹可循。相反,现在田野调查发现,有好多虽然有记录,但实地已经不复存在,现存城址减少的数量在逐步增加。从这次调查的整体结果来看,新疆、甘肃、青海和宁夏等地古城址保存相对较好,保存数量较大,但存在着各种破毁和消亡的威胁。陕西、河南地区的古城址相对保存数量较少,大部分地面已无存,尤其是洛阳至三门峡和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开发和城镇工程建设利用率高,对古城址的保存是一个挑战。从古城址本身的保存状态来看,除了极少数交通便利、保存条件较好、开发利用前景乐观的较大

型古城能够得到修复延续外,绝大多数保存状态较差,大部分存在倾纪坍塌、风化雨蚀、人为摧残的不利状态。

从保护管理的角度来看,除了极少数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址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和修缮外,绝大多数处在无人看管、自生自灭的自然衰败状态。即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古城遗址,也有存在现场无保护碑和保护围栏、未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游人肆意攀援城垣,造成一定的破坏。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古城遗址,能够采取的保护管理措施就更加微弱,周边环境较差,基本上不能保证城址保存的安全。

总之,丝绸之路古城址的遗址外部环境威胁加剧,遗址内部环境持续恶化,农民生活与保护矛盾突出,保护管理方式亚待改进。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的保护出现这样的生存状态,主要是这些古城都属于废弃的露天土遗址,自身预防安全威胁的条件差,而且大部分地处交通不便的荒滩、耕地区域,保护监管的难度较大。再者,长期以来对其保护管理重视不够,保护管理经费严重不足,存在无力保护的情况,再加上环境恶化、自然侵蚀、突发灾害和

缺乏科学依据的修复等自然和人为破坏因素,使古代城址的保护出现了众多难题和困难。

四、开发丝绸之路和沿线文物遗址保护的设想

总体设想是以长期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以美化丝路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西部经济大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考古发掘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术交流与旅游景点开发相结合,使其成为历史文化内涵深,科技含量高娱乐参与性强的一道新旅游热点。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此建议首先建设好丝路之源工程:

第一,复原汉长安城西门,设立丝路饯行仪式;

第二,在汉长安城遗址筹建“丝绸之路博物馆;

第三,设立丝绸之路保护开发研究中心;

第四,成立丝绸之路保护开发利用联合管理机构;

第五,定期举办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活动;

丝绸之路饮誉海内外倘若加大开发力度不仅有社会效益,而且经济效也会非常显著。丝绸之路的开发,必将成为西部经济增长热点之一。丝绸之路旅游观光的兴起也必将促使人们更加重视沿线文物遗址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赵海英、李最雄、韩文峰等《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增刊20

[2]孙满利、李最雄、王旭东等《干旱区土遗址病害的分类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7年第6期,722-779页。赵海英等《成纪古城发育主要病害及保护加固研究》,《敦煌研究》

2005年第5期,89-91页。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2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摘 要:线性文化遗产,指的是线状或带状分布存在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族群。大运河作为我国具有突出代表意义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线性文化遗产的共性特征。大运河除了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外,其文化、经济价值更加不容小觑。如何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其进行合理而安全的保护,实现其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098-02

线性文化遗产是区别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概念,这一遗产类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研究。我国作为拥有文化遗产数目众多的国家,在线性文化遗产研究、保护方面也逐渐加大力度。所谓线性文化遗产,主要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因其线状的分布和遗存的特性而称之为线性文化遗产[1]。随着对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入,文化线路、遗产运河、遗产廊道等一系列反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整体性与延续性、体现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动态特征的跨区域的遗产,已成为国内外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2]。我国的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备受国内外瞩目[3]。

一、大运河的概况及申遗过程

大运河作为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之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河段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以及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开凿运河。它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紧密地联系了国家政治中心与江南经济中心,是国家的交通、运输要道、经济命脉,对于维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运河流淌的文明成为影响两岸传统文化的“因子”,岸上呈现的灿烂繁华的历史文化,构成岸边凝固的时光,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生活的真实记载[5]。因此,对大运河这类线性的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地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萌芽期(2005年-2006年)。2005年12月,郑孝燮、罗哲文和朱炳仁三位专家发表了致运河沿线城市市长的公开信。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期间,58名议员提出申请大运河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年5月,国务院将大运河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申遗工作的开端。第二阶段,发展期(2007年-2009年)。2007年9月,14个国外城市以及国内中国大运河24个沿线城市的市长齐聚扬州参加“中国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暨运河名城市长论坛”,由此,扬州成为大运河申遗的主要城市。2008年3月,大运河保护规划编制研讨会在江苏扬州举行,会议就大运河申遗过程中运河的保护规划的编制要求及方案进行商讨,对运河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科学探索;同年11月,成立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与申遗工作专家组,对运河沿线的文物、历史、水利、交通等进行了规划,集中精力解决申遗过程中的疑难问题。2009年9月,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在扬州召开,对大运河申报工作发挥了奠基性作用。第三阶段,高潮期(2010年-2013年)。2010年,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小组联合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等国家相关部门,开展了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工作。2012年,通过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草案及制定部门规章和地方法律法规,以适应申遗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同年10月,文化部出台《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大运河遗产的范围。2013年3月,编制了大运河申遗文本,确定了大运河首批申遗的点段,包括27段河道和58个遗产点,分布于31个遗产区。2014年6月22日,在多哈举行的第38届遗产大会上,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至此,自2004年开始的大运河申遗,落下帷幕。

二、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大运河明显带有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从分布形状来看,呈线状或者带状分布。线性文化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一种形式,其存在形式呈现出线状或带状,与文化线路存在着共通之处。作为中国最大的运河,它贯穿南北,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在这些省市中,分布着众多部级历史文化名城、部级历史文化名镇、部级历史文化名村等,大运河将这些具有不同经济文化发展形态的城、镇、村贯通起来,形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文化带。大运河始建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古代漕运问题,而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中后期,大运河对政治中心北京和运河沿岸各省市之间的沟通交流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

(二)从自然环境来看,呈现错综的分布态势。线性文化遗产覆盖范围广泛,地貌环境各异。大运河所流经的省份,包括政治中心、以工业为主体的城镇以及以农业为主体的城市等,地貌上包括平原、丘陵等。大运河如同魔法棒一般,将这些不同形态的地域串联起来。

(三)从经济角度来看,拥有巨大开发空间。从春秋时期起,初凿的大运河的一些航段就为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扮演着运输者的角色。在元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使得统治者亟需大运河作为特殊工具来奠定统治基础。到了明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大运河都提供了交通方面的保障作用。在25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为沿线各个城市乡镇的经济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运河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是目前各地政府建设运河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历史依据。

(四)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古代文化的传播,与航运事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历史变迁,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铁连接连接南北各地、航运连接世界各国的今天,大运河在水上运输中仍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是沿线地区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方式。航运历来为大型货物之首选,其经济实惠的特点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削减。

(五)从观光角度看,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具。线性文化遗产因其线性分布,串联式景点自然也不少。大运河沿岸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丰富,为大运河又增添了些许魅力。集航运与观光于一身的大运河,将线性文化遗产的特点展示到了极致。

三、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其保护与传统的文化遗产项目尽管有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其固有的保护模式。

(一)我国线性文化遗产包括长城、京杭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随着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人文价值的重视,线性文化遗产将呈现出更加良好的研究态势。就大运河而言,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对各省市实际线路综合保护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专门的研究保护机构,专河专制。在借鉴长城以及国外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果的同时,探索出一条适合大运河发展保护的模式。

(二)各省市要通力合作。在线性文化遗产的概念之下,跨区域保护成为常态。线性文化遗产相较传统的文化遗产,其最显著的特点即是跨区域性,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跨区域同样是一个显著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跨区域保护线性文化遗产,是所有遗产保护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运河流经的省市建立起专门的保护机构,由国家遗产保护部门直接管辖,统一指挥,降低各省市因保护措施差异所带来的风险。各部门需要根据其职能制定出相关保护方案,并同其他部门之间密切沟通,坚持从实际出发,通力合作,尽各自的能力来保护大运河。

(三)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拥有文化遗产这张名片之后,大运河的身价飙涨。体现在旅游业上,大运河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其景点之多堪称线性文化遗产的代表。在众多的旅游景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大运河本身的承载力也也将受到考验。因此,需要结合各个省市自身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在为游客提供典型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能缓解旅游业对大运河保护带来的冲击。

(四)做好沿途宣传教育工作。大运河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如何在新时期延续这种和谐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大运河沿线大大小小城乡众多,由此带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沿线居民的保护意识问题。在大运河沿线一些河段曾经一度出现过居民向河里倾倒垃圾、在沿线搭建房屋等问题。自2004年大运河开始踏上文化遗产申请道路之后,相关部门加大了对沿线城市、乡镇的整顿力度,沿线居民的保护意识逐渐有了提高。沿线居民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之下,对于大运河以后的发展态势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由此增强了保护意识。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以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价值的认识。相关部门要利用公众传播平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比如广播电视等媒体加大对运河的宣传力度,博物馆可以展示大运河的前沿保护成果。只有民众的保护意识提高了,大运河才能得到持久的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从世界范围来看,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加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大运河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跻身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列,使得大运河的保护与传承有了持久的动力,也为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提供了新鲜血液。如何更加合理地保护线性文化遗产,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断思考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俞孔坚,奚雪松,李迪华,李海龙,刘柯.中国国家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J].人文地理,2009,(3).

〔3〕单霁翔.委员建议加快京杭大运河申遗[J/OL].光明网,2007-3-7.

〔4〕单霁翔.“活态遗产”:大运河保护创新论[J].中国名城,2008,(2).

〔5〕单霁翔.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出论:突破与压力[J].南方文物,2006,(3).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3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遗传学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学科之一。它也是生物科学中一门最具活力,发展最迅速的理论科学,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应用科学,对探索生命起源和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遗传学作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主干课程,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遗传学的必要性

20世纪80年代末,由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结合产生了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它是基于分子生物学与多种学科交叉,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相关信息进行储存、检索和分析的科学,是当今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大前沿领域之一。近20年,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不断拓进,生物信息学作为跨越和融合生命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新兴学科已成为生命科学核心领域和最具活力的前沿领域之一。生物信息学专业应运而生。国内单独设立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少,且普遍较晚。

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两个学科之间关系密切。有国内学者利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数据库web of science,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8种权威生物信息学期刊2001年至2010年于2011年1月15日之前上传至wed of science的全部文献进行统计及分析。对施引文献按跨学科强度排列的结果显示,遗传学及基因与生物信息学跨学科文章发表量居第二位,仅次于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这说明,生物信息学与遗传学直接的跨学科研究较多,二者交叉学科的发展关系密切。因此,生物信息学专业开设《遗传学》课程十分必要。

二、遗传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不同专业的《遗传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涌现出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在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是,学科拓展深化与课时压缩之间的矛盾。随着遗传学研究范畴的不断拓展,新的学科分支相继涌现,信息量逐步扩增,待教授内容逐渐增加且显得零散。但随着大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更多新的选修课、实验课被引入,遗传学理论课时被压缩,课时减少与内容增多的矛盾日益突显。二是,遗传学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与组织易重复。学科交叉为科研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在教学工作中学科渗透也造成教学内容重叠,基础和关紧技术重复教学的问题。例如,分子遗传学是遗传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遗传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与生物信息学关系最为紧密,它包括的遗传物质的本质,基因的调控,基因重组等内容也在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细胞学等课程中作为讲授重点。如何利用有限的理论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思考。

与此同时,生物信息学作为比较新的本科专业,开设各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也比较突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开始全面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相关程学习。在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应用缺乏概念,学生达不到共鸣,这也是生物信息学专业低年级学生面临的通病。遗传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讲授,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而言本来就陌生,而且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相关课程独立讲授,二者貌似是两条平行线,怎样相交碰撞出火花,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结合,必须由任课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引导。传统的《遗传学》课程教学注重以杂交分析为主的经典遗传学理论的讲解,很大篇幅集中在三大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以及连锁和互换定律)的教授上。遗传学课程教学重点集中在经典遗传学定律,经典案例跟不上学科发展。这个问题已经被一线教育工作者认知。

综上,由于学科本身发展迅速,涵盖知识范围越来越广,课时压缩等原因,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产生“内容太发散”“课时进程快”“知识跨越大”等认识,不利于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能造成,内容广泛且繁杂“抽象且深奥”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觉得难或者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存在的差异,不同专业《遗传学》课程教学应在知识体系、内容侧重点、教学方法等方面在各专业间有所区分。特别是生物信息学这种学科交叉性强的专业,如何实施该专业本科生遗传学的教学,以达到即符合本科教学难易程度的要求,又被大多数同学接受,同时能符合生物信息学学科自身特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将结合资深授课教师经验及笔者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遗传学》教学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三、教学过程中的探讨与实践

1.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1)优化教学内容,关注专业需求

生物信息学专业的课程教学中,遗传学相关知识是需要讲授的重点。传统遗传学课程教学将重点内容集中于经典遗传学定律及其相关知识的讲授,其优点在于能够帮助学生打牢遗传学知识基础,缺点在于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没有包含遗传学重要分支的最新知识,无法与当前的研究热点联系起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随着国际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分子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遗传学的知识体系。为了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国内许多高校对遗传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在经典遗传学教学的基础上,纷纷加入了分子和群体遗传学的教学内容,为后续开展更深入的专业研究和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为了帮助学生对遗传学知识体系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结合生物信息学专业特点,在教学设计时借鉴了以“遗传信息”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涵盖了“经典”“分子”和“群体”三类主体遗传学内容。在现实教学中,受遗传学课时限制,对所有遗传学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必要的删减,既把握三种遗传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做好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衔接,同时注意区分三者的不同,突出教学重点,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结构清晰”,使学生在掌握经典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了解最新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2)生物信息学专业遗传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以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为研究对象,是生命科学的主干。因此,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交叉或重叠无法避免。同中求异,突出遗传学的特色,是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遗传物质的本质、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遗传调控等章节与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内容重复较多,可以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淡化这些内容的分子结构和生化过程的讲解。例如,结合孟德尔定律和摩尔根定律案例,着重从染色体和基因角度切入,增强遗传学色彩,同时对其他课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结合生物信息学,引入最新研究成果,体现前沿性

在处理好学科衔接之后,还需要关注的就是内容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想了解的莫过于,这门课程与我的专业有什么联系?因此,在讲授内容中加入生物信息学手段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新成果既体现前沿性,又能提高遗传学课程的专业针对性。教师平时要多注意积累教学素材,对于现阶段比较热点且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的、应用性强的问题,要在课程基础知识讲授后,进行一定拓展。例如,在讲授基因定位和遗传图绘制时,引入用EST进行基因定位及遗传图谱绘制等内容;在讲到遗传家谱时,引入通过对患病群体或家系进行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对小家系孟德尔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进行鉴别和定位的例子。通过引入生物信息学教学例子,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理解,还可帮助学生了解生物信息学最新进展,激发对后续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多样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遗传学教学内容繁杂、理论性强,不易理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必须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和研讨教学等,将传统抽象、枯燥的说教式教学转变为具体、生动的参与式教学,增强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1)多媒体教学方式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模式。多媒体通过实时可交互的多维动画及图像展示,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展示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容积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枯燥晦涩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比如Holliday模型是分子水平上关于遗传重组机制的重要模型,很好解释了基因转变现象。在讲到Holliday模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了解单链交换重接及分支移动后的Holliday交叉旋转180度形成Holliday异构体的过程,采用了动画、图片、电子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空间旋转互换的过程,以及基因转变产生的原因等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反响较好。此外,声音、视频、动画、图片等便于学生拆解枯燥内容。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开放课堂、增强互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结合本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着眼于达成课程教学目的,编写和准备基于一定事实且具有一定场景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将从外部学习的知识吸收转化内在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案例是“教”与“学”互动的桥梁和纽带,使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活泼有趣;“教”不是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是启发学生如何去思考,对学生针对案例问题提出的解决思路进行引导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找到最优的问题解决方法;“学”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思考和创造,通过与他人而不仅仅是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核心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将知识内化在符合实际又富于想象的故事情景中,使得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学会如何用概念性和原理性知识在实际工作和研究中解决问题,进而加深对特定原理和概念内涵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先以典型案例提高学生兴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注重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的分析,深化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理解。案例教学能很好地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对于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的内容,通过案例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举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要考虑案例产生的时间、背景和条件,要贴近生活,耳熟能详,与时俱进。在处理问题的同时,获取知识。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围绕教学目的,选择合适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参与性。教师不能一味平铺直叙的讲案例,还要注意学生的参与度。只有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以往课程中,往往针对经典类型习题进行讲解,参考“标准答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思想禁锢,学科交融性不够。特别是对于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传统习题课或者讨论课,没有实用效果。习题课及讨论课应注重实用性,关注遗传学与生物信息学学科发展与融合,设置开放性答案,突出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即培养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讨论、交流式的教学模式的引入,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采用专题自学,规定材料与学生自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展研讨,充分体现学生观点。同时,教师只起到点评引导作用,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研创新意识。教师如何正确引导是开展研讨式教学的重点。首先,应明确课程在相关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课程中适合研讨的内容,并将研究与讨论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选择题目时,要考虑专业相关程度及考虑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难度适宜。

四、结语

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遗传学的教学,以孟德尔定律为基础,分析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传递、保存及变化,课程脉络更加清晰,通过案例教学的等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并有利于与后续课程连接,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生物信息学专业的需求与传统生物专业有差异,教学内容侧重点不同这给教师备课增加了难度。同时,在期末考核时,由于讲授侧重点不同,考试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别,在师资允许的前提下,引入小班教学,有利于教学侧重点突出。后续课程如果设置分子遗传学,将使知识体系更加完整。

参考文献:

[1]李巨超,李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遗传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6.

[2]巴恩斯.遗传学工作者的生物信息学[M].丁卫,李慎涛,廖晓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

[3]皮妍,林娟,侯嵘,等.国内高校遗传学教材发展研究[J].遗传,2009,31(1):109-112.

[4]武妍,胡德华.生物信息学跨学科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137-141.

[5]戴凌燕,姜述君,高亚梅.《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生物信息学,2009,(7):311-313.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4

关键词 疱疹 治疗 疼痛 效果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0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202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性皮肤病,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之一[1]。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症之一,这种疼痛状况可能严重到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临床上开展针刺加艾灸联合方法治疗疱疹后神经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沿周缘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性皮肤病,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之一[1]。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症之一,这种疼痛状况可能严重到成为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临床上开展针刺加艾灸联合方法治疗疱疹后神经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1~60岁14例,61~76岁6例;病程1~6个月12例,6~12个月3例,13~24个月5例;部位:三叉神经分布区2例、颈3~L2分布区15例,其他3例。

本组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41~60岁14例,61~76岁6例;病程1~6个月12例,6~12个月3例,13~24个月5例;部位:三叉神经分布区2例、颈3~L2分布区15例,其他3例。

治疗方法:①针刺方法:取穴多少视病变部位大小而定,一般取3~5穴,穴与穴之间间隔1.8cm,呈梅花状分布,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取相应长度的毫针(其长短视病痛部位大小而定),从病痛边缘的一侧,采用平刺法进针,沿皮下徐徐进针至病痛中心,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1分钟,再针下一穴,共留针30分钟,其间10分钟行针1次,10次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②艾灸方法:针刺后取清艾条制备成1cm长短的节段,放置于姜片上(将生姜切成厚约2~3mm的姜片,大小约1.5~2cm,并用针点刺许多小孔,以利热穿透),用1.5寸毫针穿过艾段,将其固定于姜片上,将艾段的上端点燃后放置于阿是穴上,若病人感觉灼烫再垫以姜片续灸,1次灸2~3个艾段,以皮肤潮红汗湿为度(病痛范围较大的患者可在其病变范围内移动),1次/日,10次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治疗方法:①针刺方法:取穴多少视病变部位大小而定,一般取3~5穴,穴与穴之间间隔1.8cm,呈梅花状分布,阿是穴常规消毒后,取相应长度的毫针(其长短视病痛部位大小而定),从病痛边缘的一侧,采用平刺法进针,沿皮下徐徐进针至病痛中心,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1分钟,再针下一穴,共留针30分钟,其间10分钟行针1次,10次1个疗程,3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②艾灸方法:针刺后取清艾条制备成1cm长短的节段,放置于姜片上(将生姜切成厚约2~3mm的姜片,大小约1.5~2cm,并用针点刺许多小孔,以利热穿透),用1.5寸毫针穿过艾段,将其固定于姜片上,将艾段的上端点燃后放置于阿是穴上,若病人感觉灼烫再垫以姜片续灸,1次灸2~3个艾段,以皮肤潮红汗湿为度(病痛范围较大的患者可在其病变范围内移动),1次/日,10次1个疗程,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治愈:治疗后疼痛消失,皮损消失,病变区域无异感;②好转:皮损消失,发病区域疼痛明显减轻,皮肤仍有较弱的异常感;③无效:治疗后皮损消失,疼痛无减轻。

疗效判断标准:①临床治愈:治疗后疼痛消失,皮损消失,病变区域无异感;②好转:皮损消失,发病区域疼痛明显减轻,皮肤仍有较弱的异常感;③无效:治疗后皮损消失,疼痛无减轻。

结 果

结 果

治愈16例,随访半年未复发80%;好转3例(15%);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

治愈16例,随访半年未复发80%;好转3例(15%);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

讨 论

讨 论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理: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症状特点为患部皮肤灼热刺痛,皮损初起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绿豆到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疱液透明。民间俗称“蛇胆”、“蜘蛛疮”[2]。又称为“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多因情志不遂,肝火妄动而致肝胆火盛,或饮食不节,肝失健运而致脾湿内生,或因病后正气虚弱,复受邪毒侵袭而发病。由于脾失健运而生湿,肝胆火盛而致热,或邪毒内侵而化热,湿热内蕴,外蒸皮肤,热邪外越而红斑,湿邪蕴发而发疱,热蝎、邪盛而致灼热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水痘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病变累及神经和皮肤,是一类沿周围神经分布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尤其是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发生率高。疼痛的程度往往随年龄增大而加剧,甚至难以忍受。有时皮损完全消退,而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因此疼痛亦较持久,致使患者失眠、烦躁、焦虑及抑郁,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

带状疱疹的发病机理: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其症状特点为患部皮肤灼热刺痛,皮损初起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绿豆到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疱液透明。民间俗称“蛇胆”、“蜘蛛疮”[2]。又称为“缠腰火丹”、“火带疮”、“蛇串疮”,多因情志不遂,肝火妄动而致肝胆火盛,或饮食不节,肝失健运而致脾湿内生,或因病后正气虚弱,复受邪毒侵袭而发病。由于脾失健运而生湿,肝胆火盛而致热,或邪毒内侵而化热,湿热内蕴,外蒸皮肤,热邪外越而红斑,湿邪蕴发而发疱,热蝎、邪盛而致灼热疼痛。现代医学认为带状疱疹系水痘原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病变累及神经和皮肤,是一类沿周围神经分布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神经痛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尤其是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发生率高。疼痛的程度往往随年龄增大而加剧,甚至难以忍受。有时皮损完全消退,而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因此疼痛亦较持久,致使患者失眠、烦躁、焦虑及抑郁,给患者身心带来极大痛苦。

联合方法治疗疱疹后疼痛的效果 疱疹后神经痛(PHN)其疼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其神经痛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有关病理改变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症、水肿、出血及瘢痕有关。其自发性闪电样、撕裂样、针刺样疼痛常使病人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并常伴有情绪异常,最常见者为焦虑或抑郁,严重者甚或可有自杀倾向,应高度重视。我们采用联合的方法治疗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效果较好,首先针刺阿是穴,一方面使穴位深部的各类感受器得以兴奋。刺激信息沿着各类神经纤维传到中枢神经,激活了与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有关的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系统,使伤害性刺激受到抑制;另一方面,针刺阻断了痛觉冲动的产生、传递和感知,改善了受损局部的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代谢,使受损神经得以修复;同时加上隔姜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的功效,可祛除气血凝滞。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相辅相成,起到了协同促进疗效的作用,不失为一种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好方法。

联合方法治疗疱疹后疼痛的效果 疱疹后神经痛(PHN)其疼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其神经痛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有关病理改变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但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症、水肿、出血及瘢痕有关。其自发性闪电样、撕裂样、针刺样疼痛常使病人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并常伴有情绪异常,最常见者为焦虑或抑郁,严重者甚或可有自杀倾向,应高度重视。我们采用联合的方法治疗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效果较好,首先针刺阿是穴,一方面使穴位深部的各类感受器得以兴奋。刺激信息沿着各类神经纤维传到中枢神经,激活了与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有关的结构和中枢神经递质系统,使伤害性刺激受到抑制;另一方面,针刺阻断了痛觉冲动的产生、传递和感知,改善了受损局部的微循环,促进局部组织的代谢,使受损神经得以修复;同时加上隔姜艾灸具有温通经络的功效,可祛除气血凝滞。两种方法联合治疗相辅相成,起到了协同促进疗效的作用,不失为一种治疗疱疹后神经痛的好方法。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给患者治疗期间,要注意勤擦浴,但忌用化学物品洗浴;保持皮损处清洁;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柔软、勤更换衣服、被单,加强营养,多饮水,饮食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酒等刺激性饮食,给于心理疏导,劝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量避免用手抓搔,以免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给患者治疗期间,要注意勤擦浴,但忌用化学物品洗浴;保持皮损处清洁;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柔软、勤更换衣服、被单,加强营养,多饮水,饮食要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酒等刺激性饮食,给于心理疏导,劝告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尽量避免用手抓搔,以免继发感染,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韩袁芝,朱雪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心理抑郁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0):798-799.

1 韩袁芝,朱雪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心理抑郁状态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10):798-799.

2 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2 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5

[关键词] 红色旅游;京九铁路;可持续开发

[中图分类号] f59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1-0068-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批准号:06bks035)

[作者简介] 卢丽刚,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

黄三生,华东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红色旅游与革命传统教育。(江西 南昌 330013)

京九铁路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穿越省市区最多的一条铁路大动脉,总长度(包括津霸、武麻两条联络线)为2536公里,经过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以及香港等7省2市1特别行政区。京九铁路沿线拥有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具备发展红色旅游的基础性条件。考察、研究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不仅对于推动京九铁路沿线革命老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红色旅游资源是指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留下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资源数量的丰富性。从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的时间跨度看,从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建国后,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数量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例如,北京有李大钊烈士陵园、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卢沟桥、宛平城、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平西抗日烈士陵园、天安门广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衡水有安平县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等。聊城有范筑先纪念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荷泽有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曹县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处、大洋湖战役遗址、鲁西南战争遗址等。商丘有永城抗大四分校旧址、李馆地道战旧址、彭雪枫将军纪念馆、鲁雨亭烈士纪念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海战役总前委后勤机关旧址、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旧址、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敌纪念馆暨烈士陵园、豫皖苏边区党委、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楼纪念馆等。亳州有新兴镇新四军四师司令部旧址、彭雪枫革命纪念馆、六一战斗纪念馆、亳州市烈士陵园碑林、辉山革命烈士陵园等。阜阳有“四九”烈士馆、“四九”烈士陵园、太和烈士纪念馆、“四九”起义指挥部旧址、临泉魏野畴烈士陵园、临泉韦寨刘邓大军会师处等。黄冈有红安县黄麻起义、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故居、董必武李先念陈潭秋闻一多纪念馆、红安黄梅麻城团风蕲春英山烈士陵园、罗田县胜利烈士陵园、湘鄂赣革命烈士陵园等。九江有八一起义策源地纪念馆、叶挺24师指挥部旧址、秋收起义红色旅游景区(在建)等。南昌有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方志敏烈士墓、贺龙指挥部旧址、朱德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居、叶挺指挥部旧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八一广场、革命烈士纪念堂、小平小道等。吉安有井冈山红色旅游景区等。赣州有中央苏区政府根据地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口;叶坪、沙洲坝、云石山三大革命旧址群;柏地战斗战场遗址;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赣粤边三年游击战纪念馆、新四军抗日集结出发地(池江改编)、兴国县将军纪念馆、将军园等。龙川的大革命时期革命旧址、紫金县苏区革命遗址群、阮啸仙烈士故居、烈士陵园、血田纪念碑、南拔燎兵工厂旧址、九连红色老区、中共后东特委机关与连纵司令部、和平淞沪抗日和平籍烈士纪念碑、塔岭烈士墓园等。惠州有叶挺纪念馆、叶挺故居、邓演达故居、东江纵队纪念馆、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高潭老区革命纪念堂等。深圳有东江纵队纪念馆、葵涌沙鱼涌北撤纪念亭、白石龙营救文化界人士旧址等。

(二)资源分布的差异性。为表述的方便,这里以长江为界,把长江以南的京九铁路段称为京九铁路南段,长江以北的京九铁路段称为京九铁路北段。差异性指的是京九铁路北段与南段红色旅游资源形成的时期不同。京九铁路北段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于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的较少,绝大多数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革命旧址、遗址及遗迹;而京九铁路南段绝大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形成于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旧址、遗址及遗迹仅有少数部分。党的创建、大革命、土地革命主要在长江以南地区,如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将近有一半建立在长江以南地区,所以京九铁路南段1935年以前形成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对较多。抗日战争主要根据地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解放战争时期的许多重大事件也主要发生在长江以北地区,因此,京九铁路北段1935年以后形成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对较多。这种差异性使得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很大的互补性,也可以避免游客形成“以点代线”的认识误区,即旅游了一个景区(点)就知道京九铁路沿线的其他景区(点);这种差异性也蕴涵着京九铁路北、南沿线地区加强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三)资源层次的高品位性。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重点打造的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中,京九铁路沿线就有12个;在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中,京九铁路贯穿其中的有“湘赣闽红色旅游区”、“鲁苏皖红色旅游区”、“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京津冀红色旅游区”。在国家旅游局等13个部门公布的30条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中,京九铁路沿线有完整的一条:南昌—吉安—井冈山,而在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精品线中赣州市占了四个地区。在《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中列举重点打造的六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中,京九铁路沿线有“江西红色文化旅游金牌线路”: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还有“赣鄂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武汉(武麻线)—黄冈—九江(庐山)—共青城—南昌—井冈山。在《山东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初步规划建设的四个区域中,把以菏泽为中心的冀鲁豫边区放在重点打造区域的首位。京九铁路沿线还有众多的部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资源开发的可行性。从具备的其他资源看,京九铁路沿线除了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还有许多十分迷人的绿色旅游资源,如衡水湖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庐山、三百山、新丰江国家森林公园,还有异常珍贵古色旅游资源八达岭长城、故宫、白鹿洞书院、文天祥纪念馆,还有聊城、商丘、亳州、九江、南昌、赣州等6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为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红色旅游要实现大的发展,必须整合区域内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将红色与绿色、古色旅游资源有机组合起来,才能开发更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线路。从交通条件看,京九铁路本身是一条交通大动脉。第六次提速的实施,京九铁路的客运能力进一步增强,能够保证充足的客源。从区位上看,京九铁路把10个省、市、特别行政区贯通起来,这种区位接近性有利于红色旅游开发的客源组织和线路组织。

二、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影响范围。针对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的现状,要想把红色旅游市场做强、做大,把红色旅游市场推向全国,引向世界,必须加强宣传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搞好宣传推广,以扩大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的知名度,扩大其影响力。

1.推进网上促销。制作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富有吸引力的红色旅游网页,建议建设“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网”网站,链接到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等主要网站以及港澳、广东、上海、北京等主要客源地的信息网上,把宣传促销的触角延伸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2.加强与媒体的合作。为带动京九铁路沿线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相关部委和沿线各省市有责任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派遣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在沿线各地采风,进行宣传;宣传部门要通过编写、摄制与沿线各地相关的电视剧、创作文学作品来进行宣传;沿线各地赴主要客源地市场联合举行“京九沿线红色之旅”推介会。抓住全国有影响的重大节会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南昌2011年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举办、召开的机遇,加大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创造旅游亮点。

(二)创新思想观念,加快产业发展。当前,我国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并存,京九铁路沿线各地区能否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实现超常规发展,关键在于人们能否创新思想观念。观念支配行动,只有观念创新,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1.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市场化步伐。把红色旅游当作一项产业来经营,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进资本的多元化投入。充分发挥香港、深圳作为资本中心的优势,采取面向国内外招标或投融资的办法,引进实力雄厚、旅游开发经验丰富的集团公司,组建旅游开发公司和旅游服务公司,按照政府做规划、做形象,企业做产品、做市场的思路,在严格执行革命历史遗址、遗迹依法保护的基础上,推进旅游景区的市场化深度开发,解决旅游建设投入不足、经营机制不活、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逐步打破政府经营旅游的传统机制。为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注入运转灵活、服务周到的市场活力。

2.加快培育旅游产业链。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通过沿线各地政府规划、鼓励、支持、引导,市场运作、经营、配置、调节,推进与红色旅游相配套产业的发展。在依托招商引资新建城市星级宾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景区周边群众参与发展卫生舒适、独具特色的家庭招待所和餐饮业,开发“农家乐”旅游、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丰富旅游的内容,增强红色旅游的地域特色。

(三)培养优秀人才,提高服务素质。当前,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已成为旅游业可否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提高认识,把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改善旅游业资源配置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工程来抓。

1.各地区相关职能部门和旅游企业可与当地高校或北京、香港等地的一些重点院校合作办学,以培养后备人才。

2.抓紧在职人员专业培训,包括通过脱产、业余、自考、面授、函授等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3.制订相应的机制,邀请旅游业界的知名专家、教授到旅游企业做讲座,或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做顾问,或进行远程教育培训。

4.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制度,如导游必须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书,按资格等级确定薪金待遇,促使从业人员提升自身素质。

5.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有志于从事红色旅游服务的人士加入服务队伍。

(四)加强区域合作,共创“京九”品牌。实行区域旅游合作、推进旅游业的发展正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的战略态势。京九铁路沿线红色旅游要有竞争力,要有鲜明的主题形象,就必须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形成一个整体。

1.区域内合作。京九铁路沿线地区资源互补性特别明显,完全可以运用这种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模式,携手打造“京九”红色旅游品牌,实现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推进区域合作。2004年,江西省旅游局联合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河北、陕西等6省市共同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并联合签署了《郑州宣言》,将上海—南昌—井冈山—瑞金—长汀—高州—延安—西柏坡—北京连接起来,成为一条“红色旅游”概念线路,开创了跨省“红色旅游”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局面。

2.区域间合作。京九铁路沿线地区毗邻京广、京沪、浙赣等铁路沿线地区,这些地区也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要坚持以地方利益为基础,以政府协作为补充,以市场交易为基本合作方式,加强与这些地区主要客源地及周边著名景点之间的合作和沟通,采取灵活多变的空间组合战略,完善板块之间的整合与配套,通过联合打造跨区域旅游线路,创建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实现旅游市场的扩展和旅游空间的延伸,共创“红色旅游”品牌。

(五)注重和谐发展,提高综合效益。京九铁路沿线红色、绿色、古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应做到红色旅游与绿色、古色旅游乃至农家旅游、乡村旅游的和谐发展,形成组合优势、互补优势和整体优势。对红色旅游景点,要强调其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要逐步降低门票价格甚至免费开放,以吸引更多游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对绿色或古色景点,可强调市场竞争,突出其经济效益的一面,允许旅游企业采取各种灵活手段满足旅客的不同需求,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此外,还要将“红色旅游”与观光、农业、民俗旅游、香港回归游、北京奥运游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革命老区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巧妙组合红色、绿色、古色相结合和瞻仰访习、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相结合的多种复合型旅游产品,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以更好地推进沿线革命老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建平,韩燕平.红色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革命老区[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3]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4]余凤龙,陆林.红色旅游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对策——兼论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4).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漓江价值;遗产保护

历史沉淀给桂林留下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漓江流域遗产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与遗产保护这一矛盾中,要做到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只有坚持这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的管理运用原则,才能在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同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保证城市在规划建设之后更加和谐美好。

1、漓江的价值论述

桂林山水名胜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线性融合,串联于漓江双岸,成为桂林区域范围内最核心的风景线。它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1.1科学价值

桂林岩溶峰林地貌景观是全世界发育最完美的典型湿润热带亚热带岩溶峰林地貌,其面积大、分布广,包括千姿万态的石峰和洞穴,是富有世界意义的自然遗产。其峰林地貌景观较为集中分布在桂林市城区和阳朔县的漓江沿岸。值得一提的是峰林地貌内包含着各种岩溶文化遗产,例如洞穴壁书、摩崖石刻造像、古人类化石及古运河等。因此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除此之外这里保存了较完整的原生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是天然常绿阔叶及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特有植物基因库,这在我国自然生态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1.2历史文化价值

丰富奇特的原始文化:在漓江风景区的岩洞里都留下许多古人类生活居住的痕迹。远古先民于数万年前选择地势不高冬暖夏凉宜居的生存洞穴过着简单原始的群居生活。考古调查显示洞穴遗址约有60处,比较有代表性洞穴遗址有庙岩、甑皮岩、轿子岩等等。

悠久精绝的渠斗文化:漓江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构思精巧的灵渠工程及桂柳运河不仅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更是沟通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推动着历史的前进。

摩崖石刻文化:桂林的摩崖石刻上不仅记录着历史上著名的题名、诗歌、铭文、曲赋等,也是宗教文化的一个汇集点,主要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

靖江藩王文化:靖江王府包括靖江王陵作为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藩王府城,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与王陵的相辅相存形成桂林历史文化中独特的遗产。

浓郁的民族风情:漓江地区居住着壮、侗、苗、回等少数民族,保留着各个民族独有的富有特色的风俗习惯。服装上各绽风采,建筑上各具特色,节庆日上妙趣横生,信仰上丰富而坚定等等。

1.3美学价值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对桂林漓江风景最高的美学评价,突出表现在:形象上千奇百态,万峰独立,千洞隐幽;意境上诗文并行,境由心生;色彩上四季秀美,景观丰富。

2、城市规划目标

2.1桂林漓江风景区简介

桂林漓江风景区目前是世界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漓江发源于桂林市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市区、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沿江风景正如唐代大诗人韩愈描述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般美丽。

该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风景名胜和历史文物由漓江一水相连。从区域范围来看,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五级标准,漓江风景区内:一级风景单元29处,二级风景单元52处,三级风景单元66处,四级风景单元50处,统计显示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占到整个桂林市的78%,其中二级以上级别的风景单元占到90%以上。

2.2桂林市城市规划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城市整体的规划目标是将桂林市建设成为国际性风景旅游城市,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也就是说桂林市不仅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名,还要将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并发扬,使其成为一个自然与人文遗产并举的文化城市。

3、城市规划建设中漓江遗产保护探析

3.1相关行政法规完善与规制

首先,我国与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将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及历史文化名城纳入法律保护内容当中,形成了以文物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其次,针对桂林遗产文化的保护已经形成了一些规定,例如经国务院批准的桂林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桂林市政府制定地对历史文化文物保护的若干规定等等。虽然有一定的法律支撑,但遗产文化保护的执行效果并不如人意,另外配套相关的其他法规尚未健全,因此,加强遗产文化的法制建设仍然是实现遗产文化保护的硬件措施。最为关键的是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督的同时,各个单位、部门对于漓江遗产的保护需加强并协同。

3.2国外自然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借鉴应用

3.2.1美国遗产廊道理念机制简析

在完善的法律基础上,国外更加注重开发与保护、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理念,做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相结合、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遗产廊道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对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战略方法,其概念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它是为线性文化景观提供发展模式的新理念。

3.2.2遗产廊道理念在漓江遗产保护规划中的应用

漓江遗产廊道建设正是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该地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方法方案,这一方法经过科学论证在桂林漓江遗产保护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城市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其核心概念是将具有文化意义的运河、道路、峡谷等线性区域内的风景名胜、文化景观形成独特的绿色通道。漓江沿岸有丰富的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同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及旅游价值,因此漓江遗产廊道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

首先,漓江遗产廊道范围的划分,在漓江风景名胜区基础上规定南北源头界限,形成一个连续性的线性区域。将漓江沿岸的各个风景名胜节点依次贯穿,形成遗产文化一体化的整体。其次,漓江沿岸丰富的名胜古迹元素是整个漓江遗产廊道的血肉,因此要为廊道上的这些微观元素提供一个完善的保护设计原则。包括对不同级别文物进行统一保护及开发,并继承发扬和深化其历史文化。同时要积极保护好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对于破坏性开发建设要严格禁止,尽力维持该地风景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再次,合理发展旅游产业。对于漓江沿岸的产业进行合理规划,严禁开发对环境有污染性的工业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深入旅游业的二次发展,创建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加工基地,逐步实现旅游经济由粗放向集约型转变及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繁荣。

3.3.3城乡一体规划发展,实行遗产同步保护

保护桂林的自然文化,是保护漓江遗产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桂林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的调查研究,认识并掌握该地区自然资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城市规划建设之框架,促进城乡合理布局的同时注重新老城区的协调发展,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山水互融,并且有效保护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桂林的城市规划才有可能独具特色和兼备魅力。同时要让桂林人民有自我欣赏意识,珍惜漓江遗产文化并引以为荣,并积极引导游客在山清水秀的桂林中领略沉淀下的历史文化。要向全体人民普及遗产文化保护知识,增强遗产文化保护意识,并通过人民运用多种渠道方式向国内外游人宣传桂林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基础上,挖掘并建设现代文化。围绕漓江遗产文化内容,将地域特色与当地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知识产品,目标是把漓江的历史文化艺术推向市场,实现漓江遗产文化的品牌力量。

4、结语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7

最近9年,中央一号文件无一例外聚焦“三农”。2012年更是开宗明义,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超过22%的人口,中国农业重负可想而知。“农业”与“科技”,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科技如何兴农、富农?民以食为天,与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有关的事务备受关注。

秋之北京,天高云淡,风和日丽。记者走进位于中关村南大街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简称“中国农科院”),对十代表、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进行面对面专访。午后暖阳相伴,李家洋深情回忆儿时温馨乡野之趣,耐心讲述水稻育种科研之魅,仔细阐释农业科技创新之举,动情畅谈履新一年之感。

11月14日,李家洋当选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大会闭幕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李家洋,他坦言自己满怀信心,努力完成好新使命。

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十几年,而今担任中国农科院院长,我感到使命重大。这里50多年的传承、积淀,让我备感踏实,充满力量。我相信能与大家一起认真谋划跨越发展新目标,承担起农业科研单位的历史重任。”采访初始,李家洋首先谈起履新一年的感受,责任和压力兼有,期望与信心同在。

2011年11月,李家洋出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任中国农科院院长,执掌帅印,成为中国农业科研国家队新领队。以院士身份出任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领导,建国以来并不多。此番对李家洋的任命,也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国家对农业科研提高重视程度的具体表现之一。

当今世界,农业科技正在孕育新的革命性突破,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带动并加快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以生物组学技术、分子育种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为代表,全球农业科技正进入创新聚集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清晰梳理历史脉络,准确判断时代趋势。上任伊始,李家洋就将目光投向农科院未来中长期发展轨迹,与院党组一起提出未来1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发展总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

李家洋认为,目前,世界农业的竞争已经聚焦到农业科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谁能在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据制高点,谁就更有可能掌握农业发展的主动权。从未来保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看,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当下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我国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长期工作于科研一线,李家洋目光敏锐,思路清晰,他讲道:“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增强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紧紧瞄准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前沿方向,面向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快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努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使命所托,思困求新。在李家洋看来,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的国家队,承担着引领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带领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率先进入世界前列的历史任务。他进一步阐述:“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中国农科院就必须站在国家需求的高度,对涉及国家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研究,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为中央及上级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提高中国农科院在重大政策建议、重大战略咨询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和权威性,从而在引导全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方向和学科布局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农科院半个世纪的扎实发展,尤其近10年所取得的成绩,使李家洋信心十足。“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二是成果转化应用力度不断加大,三是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扩展,四是人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五是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回溯历史,着眼当下。李家洋继续谈到,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特别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问题,明确农业科技定位、定性、定向,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为中国农科院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目标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任半年之内,李家洋已走遍中国农科院全部30多个研究所进行调研。行程密集,时间紧迫,他不辞辛苦,每到一地即与科研人员深入座谈,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和感受。务实的作风,平和的态度,使他获得好评。“通过此次调研,我增强了自信,但也发现了问题。我院科研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竞争性项目过多,缺乏自主性、稳定性的经费支持,难以着眼于未来实施自主性、长期性、基础性的科研计划。甚至有些研究所还停留于求生存阶段。总体来讲,我感觉到,经过长期建设和积累,中国农科院在全国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中确立了一定优势,有能力面向农业产业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为农业科技和农业农村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天时,地利,人和。李家洋与院党组一起为中国农科院制定了“学科、项目、人才、基地、制度”五位一体发展目标。2012年中国农科院“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启动、农业科技创新试点工程正在加紧谋划,面对未来,李家洋提出农业科研要做到“顶天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发展,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学前沿领域取得新突破,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国际竞争力;‘立地’,就是要面向产业需求,实现农业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

无心插柳结缘遗传学

1956年,李家洋出生在安徽肥西一个农村小镇。在他儿时的记忆中,既有稻鱼兼作、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遥看月明星稀,近听蛙声一片的安逸画面,也不乏插秧劳作的艰辛场面。苦乐交织,令李家洋至今对农村生活印象深刻。懵懂记事时,他曾感受过“农业科技”的力量。“很小的时候,水稻将近一人高,很容易倒伏。我七八岁时始换品种,稻株变矮,不易倒伏,提高了产量。”多打粮食是欣喜之事,不过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些改变究竟来自哪里,也没对农业发生更多兴趣。李家洋笑谈道:“那时我的理想是当物理学或数学家。”

数十年之后,当李家洋成为著名植物分子遗传学家,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与重要粮食作物水稻探索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机理而取得斐然成绩之时,再回首,穿越时光恍然看到当年站在田埂上歪着头看“矮秆”水稻的孩子,人生道路看似难以言说,回望方觉有迹可循。

李家洋高中毕业时,十年动荡尚未结束,按照当时政策,城镇户口的毕业生可以去兵团参加建设,农村户口的则只能回乡。他也不例外。此前曾当过农民、做过民办教师的李家洋,在建筑工程队招工时,又当了建筑工人。岁月流逝,前程难测,学习成为李家洋的精神寄托。虽不知前路在何方,但他却深信知识无穷尽。从小养成的学习习惯使他受益良多,不同时期所遇的恩师也让他终身难忘。李家洋动情地忆及当年引领、指导、鼓励他奋进的人:“中学时,数学老师经常带着我讨论超过课本范围的知识,有时从课堂走到老师家里,他还在投入地讲解。而且他从不因自己是老师而强求作为学生的我跟他思路统一,让我懂得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还有建筑工程队的一位技术员,是同济大学高材生,每当我因为书本匮乏、劳动强度大而深感疲惫想要放弃时,都会得到他的鼓励,告诉我‘要坚持’。”

心怀梦想的人忘却疲倦。1977年夏天,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埋藏已久的心愿迎来得以实现的机会。李家洋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就在灯光昏暗、人声嘈杂的工棚里复习。单薄苦读的身影,默默表达着一个年轻人积极向上的努力。高考之后,李家洋进入安徽农学院(现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在认真读了很多遗传学著作之后,我带着对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先生的崇拜转向分子遗传学研究。”1982年,他考进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此与生命科学和农业科学结下不解之缘。

1985年,李家洋留学美国,到布兰代斯大学攻读生物学博士。1991年,他转入康奈尔大学汤普逊植物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他的研究物种拟南芥,是研究植物遗传发育的最重要模式植物之一。未及不惑,李家洋已经凭借优异成绩在美国专业领域立足,前途豁然开朗。

然而,当众人艳羡时,李家洋却舍弃了美国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带着归国奋斗的理想,毅然回到了他出国前的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在发达的美国,自己最多是锦上添花,但对当时的祖国,则有可能是雪中送炭。”近10年的美国生活丝毫没有改变他的报国心,于国家需要时回归,不谈条件。回到国内,李家洋在30多平方米的旧实验室里白手起家,国家科研经费整体紧张,实难资助基础学科——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

不光工作、生活条件艰苦,李家洋的研究领域也被很多人不理解,有人不相信他能在国内安心扎根。1994年底,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首度推出“国家杰出青年”科研基金,李家洋参加答辩,尽管当时表现比较出色,但最终却没有申请成功。“第二次申请时,就顺利通过了。我个人认为,第一次的答辩状态比第二次好,但当时别人不了解你。了解和信任需要一个过程,可能很慢,但你必须适应。只要安心科研,终究会得到理解和支持。”板凳甘做十年冷,怀着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李家洋潜心研究,不懈积累,带领团队不断克服困难取得重要成果。

2001年,年仅45岁的李家洋凭借在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常怀忧患之心 坚守科学前沿

“在中国搞农业科学,应该主要考虑粮食作物,毕竟民以食为天。”归国不久,李家洋想到中国国情,经过慎重分析,决定放下做得顺风顺水的拟南芥分子遗传学研究,转向水稻研究。两者虽存在相通的基础原理,但因水稻是单子叶植物,拟南芥是双子叶植物,发育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差别相当大。况且国内很多人从事水稻研究,如何以己所长选择突破口?

李家洋解释道:“水稻等禾本科植物,在发育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叫分蘖,它直接决定水稻的穗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要想提高产量,分蘖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影响分蘖数的因素很多,基因是根本,如果能找出控制水稻分蘖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基因,那么就有可能最终应用于高产水稻的培育,提高产量。”

几番风雨,几度春秋。溽热盛夏,李家洋挽着裤腿在浙江富阳的水稻基地检查植株长势,衬衫被汗水浸湿又晒干,泛起白花花的盐渍;初春海南,阳光依然炙烤,水稻正在扬花抽穗,他在田间观察记录水稻穗数,忘我投入;多少假日周末,他坚守实验室,全身心进行科学研究……

有过成功喜悦,也曾遇挫沮丧。水稻研究是世界农业科研领域的重点,许多国家的优秀科学家都致力于此,竞争十分激烈。李家洋对记者讲起失败之痛:“至少有三次,我们的课题组已经得出基本结论,正在撰写论文,却看到其他实验室快我们一步,抢先发表了最新成果。在水稻高分子遗传学界,如果没有新发现,实验就没有价值了,我们只能重头再来。当时我们都难过得吃不下饭,但是平静一下心情,同事间相互鼓励之后,还要继续坚持,努力走得更快些。”

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研究,2003年,李家洋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不仅发现了控制水稻分蘖的基因,而且成功分离和克隆这一基因,在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理方面取得非凡进展,在揭示水稻高产的分子奥秘上迈出重要一步。2003年,《自然》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引起强烈反响。

暮云朝露,斗转星移。尽管时光飞逝,但李家洋心中对农业科学事业的追求不变。十几年间,随着职务提升,行政事务越来越繁重,但他并没有离开一线科研岗位。2004年,李家洋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1年,获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7月,成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担任中国农科院院长一年来,在忙碌的行政工作后,李家洋利用晚上、周末和节假日时间,与同事、学生们在一起谈课题、写论文、做实验,乐在其中。对此,李家洋恳切地语及自身感受:“身处前沿学科的人必须时时勤奋,具有紧迫感、危机感,充分利用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才有可能让自己保持领先。否则用不了半年就会落后。有些人本来在前沿领域很有成绩,有行政职务后慢慢就放弃了专业,是因为科学发展超出了他所用的时间和所能达到的状态。因此搞科研就要有非凡的自控力,想做好的学问,就得坐得住冷板凳。”

从198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至今,李家洋从事植物遗传学研究30年。回望来时路,他坦言,不论当年选择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国内,还是后来离开拟南芥研究领域转向水稻育种与栽培,自己都无怨无悔。李家洋深情地说道:“科学家始终要对国家、民族有责任感,把国家的需要放在重要位置,农业科学家尤其如此。”

遗传学前沿热点篇8

2006年7月底8月初,我随江苏新闻代表团在台北访问。一天晚些时候,苏北沿海某县化工厂爆炸、造成20多人伤亡的消息开始在网上传播。一位台湾媒体同行得悉后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江苏沿海化工企业多吗?在不断增多吗?安全和污染问题严重吗?

2009年11月。江苏某知名都市报,以洋洋两版的篇幅,发表了江苏沿海两个自然保护区面积减少的报道:有典型场景、具体事实、详细数字。报道批评了沿海一些县只顾GDP而忽视生态的倾向,说沿海的良好生态正在遭到破坏。此报道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影响很大。几天以后,我遇到该地的一位负责人,问起此事,他很气愤,指责报道根本不符合事实。

也就是在这几年,有关机构发表了江苏沿海,包括滩涂、潮间带、海水等环境检测指标,显示:部分小区域重金属污染正在逐步增加,其中某些指标已超过国家规定标准。至于社会流传的说法就更为吓人:江苏沿海已被严重污染,什么地方通海河流已无鱼虾,什么地方的贝类、某些品种的鱼等海鲜含致癌物质

这样,就产生了三个问题。一是凭碎片化的信息,造成了整体失真的形象。从个别的情况看,传说、报道的也许有事实,但就此给整个江苏沿海下一个污染严重的结论,则明显地违背事实。二是只静态地传播出存在问题的一面,没有反映这一区域干部群众环保意识提高、治污措施增强的一面,没有动态地反映出保护生态、恢复生态、建设生态的大趋势,所以是片面的。三是,如果听凭这种错误的印象传播下去,就会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获得的是一个错误信号,以为江苏沿海是个对排污要求不严的区域,门槛较低,结果,就会造成低端投资聚集,而负责任的高端投资则疑虑重重,裹足不前。对区域内外的海产品市场来说,则会担心丛生,怀疑食品安全。担忧影响健康,给销售带来大的影响。

由此,提出了江苏沿海区域形象建设问题。

当然,区域形象绝不仅仅是环保问题。它是区域外人们对区域的总体印象、认知、评价的总和,也是区域内人们对自身所在区域的总体感受、认知、评价的总和,因而它就涉及区域的方方面面。区域的法治环境、道德诚信、发展实绩、建设面貌、科技创新、创业精神、社会和谐等等,都是构成区域形象的重要内涵。区域形象在市场经济时代显得特别重要。正面积极的、内外一致的区域形象,对区域的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力。它会影响到外来投资的数量和质量,对外部科技、教育和各方面人才的吸引力,影响到区域内企业融入全国甚至是国际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到区域内部的凝聚力和积极性。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科技、金融和人力资本。在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制定了一个富有前瞻性的内容全面的现代化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多次多地向海内外的金融、企业、科技等各界作了推介。但如果比较沿海发展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可以发现前者大于后者;如果研究各级领导对这两种力量建设的重视程度,则发现以形象建设为核心内容的软实力建设,还未被提上议事日程。对形象问题的忽视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呢?首先,无人重视、无人建设,区域形象处于自流、自发状态,在其初始阶段、甚至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会是模糊不清的区域形象,不会产生多大正面影响,只会引起外来投资者、建设者的猜测和怀疑。区域形象,必须用力去研究,科学去定位,确定一个总体框架,抓住关键的部分去努力建设。其次,民间有句俗语:“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播学上有句名言:“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走遍世界”。这说明,如果形象建设处于自发阶段,则常常会被不是反映该区域本质特征、但会损害该区域形象的一些负面信息甚至是不实信息所构建。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表述的,所传播的一些污染环境的事实似是而非,而对另一方面治污、拒污、关闭小化工的事实根本就没有传播,结果让不实信息占了主导,听凭它们给地区形象涂描。第三,突发事件是直接影响区域形象的重大关键。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舆论斗争中,西方传媒特别关注我国的突发事件。因各种原因而发生的突发事件,包括2008年的“3・14”事件和2009年新疆的“7・5”事件,它们都不惜篇幅地大肆地进行歪曲性报道。这是因为,对突发事件的真相、处置的报道及性质的判定,对国家形象最具形塑力或最具杀伤力,它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并在广大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西方媒体抢先、大量地歪曲报道我突发事件,目的是“先人为主”,以此贬损我国家形象。应该说,在这一点上,前些年我们是吃了亏的。近几年来,尤其是从2008年开始,我们有了很大的转变,强调面对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让权威声音占领舆论制高点,这在去年新疆的“7・5”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区域形象的问题上,这个道理同样存在。区域内发生的突发事件,同样深刻而迅速地影响形象,但因认识上的不到位导致处理与媒体、舆论应对上的不到位,结果就会造成负面传播占主导位置,给区域形象造成很大的杀伤力,造成以后费几倍的努力也难以完全挽回负面影响的后果。

要提高对区域形象重要性的认识,要意识到形象就是“名声资本”,它的作用不亚于其它任何一项“资本”。任何外来要素外来建设力量的进人,总有两项前提条件发生作用,这就是信任和了解――即对该区域的信任度和知晓度,这些,又都是由区域形象所主导的。既然区域形象是该区域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那么,就应理所当然地、高度重视地把形象建设的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

江苏沿海区域形象应该有个总体定位,这应由专门的机构去研究。这一块地方应该是我国东部沿海最具活力、最富潜力、最值得也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区域;应该是充满热情和理想、充满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的有识之士成就事业、成就人生、实现梦想的地方;应该是天蓝水清,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社会和谐,适宜人居的地方。总体定位、总体框架要研究,总体战略更要专门研究。因提出“北京共识”而声名鹊起的美国人雷默,曾建议把“中国形象”界定为“淡色中国”,并且建议设计一整套与中国的现状及其理想的未来相适应的观念、标识、品牌和说辞,通过知识产品、文化产品和一般商品来展示一个新颖的中国。他建议丰富建设形象的手段,每一个参与对外交往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都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他建议在互动的框架中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他认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人大约有1000个左右,这群人都应该至少每天能接到一个副部级或更高级别的中国朋友打来的电话,尽管这是个严峻的挑战,但保持这种沟通渠道对于纠正外界对中国的误解、稳定中国的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当然,雷默谈的是国家形象建设的问题,但其思路对建设区域形象很有启迪作用。

现在的问题,不仅是基本没有就江苏沿海区域形象建设作过研究,也没有这样的研究机构。而且,因

为这一区域分属3个市14个县(市),除了从省这个层面进行规划和推动外,在市、县这个层面很难做整个区域的事情。所以,当前的选择,除了积极向省级层面的领导和机构提出相应的建议并争取被采纳外,还要从相关各市、县都感兴趣、都可做的层面去考虑,迈出些实质性的步子。

建议各市、县的广播、电视及报纸,每10天或半月搞一次沿海发展新闻联播或联报,把最新的活生生的发生在这一区域的有关事实,广而传之。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要改变人脑子中陈旧的印象、或者要在人脑子中建立一种新的形象认识,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当下活生生的新鲜事告诉他。不少国外的友人曾经批评我们的对外宣传,认为为什么国外对中国的认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不太相符甚至相去甚远,除了持敌对态度的那些人是由他们的立场所决定的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对外宣传大而空,概念化的东西太多。大而空的宣传不仅不能在受众脑海中建立正面具体形象,相反,留下的是刻板的甚至是缺乏活力的僵化印象。从去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以来,整个沿海地区动起来了,活起来了,热起来了。这里,每天都有新鲜事产生,都有新变化发生,都有新信息流动,都有新想法涌动。问题是,我们缺乏覆盖该区域的有效媒体,进行专门的采集、制作、传播,眼前可采取的弥补办法就是区域媒体联手的新闻联播或联报,这样就能使零散的新闻集聚而呈规模化,碎片化的新闻集纳而能显示趋势性的变化。当然要能做成这件事,还需要宣传部门、传媒界的友好协商和精诚合作。

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对,包括对网上有关重大舆情的应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当地政府的形象,而政府形象是区域形象的核心。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的发生,会影响区域形象,而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包括信息的透明度与舆情应对的把握,同样、甚至更影响区域形象。这里是一个“负数加负数”的效应还是“负数加正数”的效应。即:处置与应对不当,对区域形象是“雪上加霜”,双重损害;处置与应对得当,对区域形象起到修补、平衡作用,结果也许不一定是“负数”。

在目前的初始阶段,在人们对江苏沿海区域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从传播的角度分析,也可采取立体构建的手段。听说有关部门准备推出江苏沿海发展丛书,内容为这一区域的历史与现状、资源与秉赋、人文与传统、规划与远景、政策与实力等,全球视野、中国视角、江苏沿海特色。这真是个好主意,必能从总体上和全局上为构建区域形象浓墨重彩地画上一笔。当然,还可以采取其它形式。众所周知,歌曲《太阳岛上》、《太湖美》的传唱对哈尔滨、无锡城市形象的美好作用,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的传播对常熟形象的推介作用。这些无不给人以启发。去年到广西去,很有幸地观赏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当时给我的感觉,只有两个字能够概括:震撼。它以世界级的风景名胜――桂林阳朔的漓江山水为舞台,以脍炙人口的壮族刘三姐民歌为素材,以著名导演张艺谋等为艺术指导,把物质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结合,融为一炉,在宏大壮观的山水实景舞台上,演出了一场让人终身难忘的歌舞剧。很多的人很多的时候常常从文化产业、从发展旅游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演出,但如果换一角度呢?我们从演出中看到了那一方奇山异水、秀山丽水,看到了那一方人的勤劳质朴、善良快乐,看到了多民族的融洽无间,看到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甜美生活……据学者们调查,许多外国的旅游者看了演出后,对阳朔、对桂林、对八桂大地,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你说,它不同样是区域形象的有力的建设者?

《印象・刘三姐》案例固然很具说服力,但具有这种世界级资源秉赋的地方少之又少。加之就江苏沿海区域现实来看,更多的是一市一县的形象建构问题,如何运用本地现有的人文或自然资源,来构建推介本地形象,这个问题也许更为人关注。

这里想简要介绍一下自贡的做法。自贡有三大历史遗产。一是井盐,“千年盐都”;二是灯会,“南国灯城”;三是恐龙,“恐龙之乡”。自贡的“大石铺恐龙化石群遗址”,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为壮观的恐龙化石埋葬现场,在此遗址上建造的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今年3月初,我们去自贡参观灯会,进入现场顿觉眼前一亮,感到很有特色。一是灯会的内容把自贡的其余两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第一组灯展是“盐都古韵”,全面地、生动地展现凿井、采卤、输卤、制盐的全过程。另一组灯展是恐龙,各种造型的恐龙给整个灯展增添了动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二是灯的原材料,全是用的啤酒瓶、废塑料袋、盆盘碟杯等,经过特殊的捆扎工艺而做成的。自贡的同志介绍说,这种捆扎技艺只有自贡的一部分人掌握,别的地方没有,既体现了自贡人的环保观念,又反衬出了自贡人的创新精神。三是灯展从春节前开始至3月底,历时一月多,这几年,都有超过20万人来参观。

上一篇:模糊算法基本原理范文 下一篇:失业保险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