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范文

时间:2023-11-10 17:30:35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1

关键词:科技资源;金融资本;科技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102

1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如何做好科技金融的结合现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科技金融概念的辨析

科技金融这一概念最早的雏形形成于卡萝塔·佩蕾丝的《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其中描述了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结合的基本范式。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每次爆发式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金融资本与技术创新的高度结合,对利润天生的敏锐促使金融资本一次次将技术创新成功地财富化,因此每次技术创新的繁荣都伴生着金融创新的出现[1]。

国内对于“科技金融”的论述,往往是将其看做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系列工具、制度、服务等的系统体系[2],同时也是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在国内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发展的今天,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科技金融”的研究不应该总是被看做科技的外生变量,也不应该是金融的外生变量。科技金融不仅仅是科技和金融的简单结合,甚至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更应该是属于技术经济的范畴,其本身是一个科技创新资本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无差异的资本经过科技创新这一异化配置手段,获得高于传统金融附加值的投资回报过程[3]。

3科技金融的运作模式

3.1全产业运作模式

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作为当前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其结合程度和结合方式直接影响着两种资源的配置效果。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并没有产生预想中的良好效应,使我们对这两类资源的结合产生了怀疑。本文认为,究其原因,在于配置机理的模糊导致了配置方式的不合理,故而产生了1+1

从全产业链价值体系的角度出发,科技金融需要一个完整体系和框架去被培育和发展。在培育一个市场的时候,需要回避的是市场失灵,科技金融正是如此。具体地说,我们现在需要的科技金融,不是一种片段性的创新,而是整个体系的创新。如创业投资、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信用融资、科技债券等,基本都是各自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虽然这对于国内科技金融创新时间的发展起了莫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也和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事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长此以往,这种既缺乏理论上的建构,也缺乏链条上的衔接的发展模式,必然会导致片断性创新的过度投资,同时也伴随着产业链上其他环节不发育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了科技金融全产业链的投资失败。以信用融资为例,信用市场的快速发展,促生了更多信用评估机构,但是由于信用产品应用市场的不完善,又使得信用服务相对过度,必然会产生市场的不均衡和资源的浪费,从而产生逆向竞争,信用产品被搁置,服务质量下降,信用市场萎缩,往往使得信用融资这一片断性创新方式夭折,导致整个信用服务产业链的投资失败。这便是典型的产业发育断裂。

3.2政府对市场培育

从培育的角度讲,科技金融不仅仅是一般的市场行为,同时应该具有强烈的政策性[4],也就是说,科技金融应该同时具备金融属性和财政属性。因为对一种战略性市场的培育,科技金融市场失灵的环节更应该是政策性最应该关注的环节。比如,在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中,由于科技创新越前端风险越大,因而其科技创新的融资问题更需要政府提供大力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进入稳定和成熟期后,往往有与之匹配的金融市场,因而科技金融对其的支持会越来越少。从这个角度讲,科技金融工作更需要的是体制上的创新,而不仅仅是金融工具的创新。科技金融体制的建立是科技金融体系最上层的创新,是最需要政府关注也最能体现创新性的环节。

4结语

针对科技金融整体发展缓慢的现状,我们不能仅仅只将科技生于金融之外,期待科技能得到金融的帮助和支持。因为这样的思路和模式不够系统,违背了科技与金融的内在关系。应该认清金融资本作为一种市场资源的逐利性,培养一个让金融资本有利可逐的投资渠道是现阶段科技金融最应该创新的环节。科技金融的实质是科技资源借助金融资源实现风险的分散和价值发现,金融资源通过科技创新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取得高额的回报。只有是这样一个存在相互反馈的体系,才能保证科技金融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动态的平衡,实现两大资源的互利互动,体系发展。

参考文献:

[1]卡萝塔·佩蕾丝.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赵昌文.科技金融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5~10.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2

关键词:科技 金融 运行机制

一、引言

最近十几年,科技金融体系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企业在推动自主创新的阶段,主要以企业资金为科技经费的主体。有学者提出,现在,还没有形成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之间的良心发展体制机制。所以,对于科技金融的运行机制有必要深入探讨,以更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的优势发展。

考虑到参与各方的利益获取,在金融支持方面,债权或股权的介入方式都期望在科技创新中获得收益。所以,金融资本和科技型企业合作的前提是具有科学的商业模式和动人的盈利空间。科技金融要求债权产品创新,怎样借助科技型企业的优势,服务于金融机构的要求,这是必然要求。所以,唯有构建科学的长效运行机制,才能市科技型企业、金融机构、风投机构和投资商合作,促进科技型企业和金融资本的联合。

二、科技金融运行机制概况

通过分析最近二三十年的金融发展历程,许多国家经济增长幅度都大不相同,其中科技的进步作用于经济的增长成为构成差距的重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造成了经济的增长的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科技比较发达,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也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明显不如发达国家,经济也落后与发达国家。因此,金融与科技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所以,非常有必要构建科学的科技金融体系。然而,在近些年科技金融体系长足发展的同时,我国在构建科技金融体系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风险。不少人说,现在还没有构建起科技金融和科技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企业资金是科技资金的主要筹措源头,因此,企业中具有决定性的要素是特定产业集群的依托和知识产权的核心动力。但是这些因素还没有科学的标准。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才能促进投资商、科技型企业、风投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的联合,促进金融和科技的联盟。

三、构建科学的科技金融运行机制的措施探讨

(一)政府推动政策制定

1、规范相关法律制度

要想推动我国科技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只有依托规范的法律制度,确保政府、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盟关系。制定服务于全局的规范制度,能有效拖动科技创新体系科学引导,强化保障,促进科技型企业对于科技产业的资金投入的增加。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金融的规章制度,有效监督,科学推进,其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强化各相关单位的交流

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金融资本的增值。但是现在科技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并不能有效交流,顺畅沟通,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现象。因此,政府要发挥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促进各部门的合作和沟通,构建顺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逐步引导金融部门融入科技创新。借助各单位的互动交流,构建科学的金融体系、金融服务机构网、企业资源平台等,有效融合金融资本和科学技术。

(二)企业加强自身监管控制

1、强化企业的内控。

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立足实际,对内部管理规定进行完善,注意资本的利用效率,提升管理手段,进一步把内部财政规定做好完善,促进资金快速流转。科技型中小企业要借助各级各部门提供的政策支持,结合生命周期发展规律,对企业内资金流通的各个部门加强管理,强化财务运行规程,注意管控资金流动,进而科学有效地体现资金运作情况,摆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强化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

只有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技进步。所以,企业要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产品、技术的平静,特别要在与现代化全局相关的高新技术领域集中科技资源,进一步争取政策支持。

(三)创新科技金融产业

1、金融部门要强化支持

金融部门要研究科技型企业的生命周期特点,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强化对客户的服务,进一步优化产品,向市场投放对科技型企业有利的金融产品,促进双赢局面的形成。另外,还要注意扩张营业网点,实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设立。有一些多元化的竞争局面,可以促进金融体系发展。

2、对科技金融的支持形式进行创新探索

尝试客户经理制度,在掌握科技型企业融资特点的基础上,客户经理可以进一步分析融资的利弊。同时,拓展金融产品的开发,突破原有的业务约束,尝试新技术,进一步缓解融资难题。

3、注重网上银行的发展

现在,方便快捷的网上银行收到广大客户的青睐,也引起了中小企业的重视。为了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可以探索网店的建设,逐步扩大网络金融系统的影响,激发电子服务的活力。

(四)促进金融制度的创新

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融资模式,强化直接融资,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强化引导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券商对即将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扶持,进一步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挥金融机构的专业效能,参与评估企业的资产价值,助理企业上市,构建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好的产业集群。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对科技金融的发展,要强化规章制度建设,依靠政府这一金融机构的核心,注重政府政策与市场运作机制的结合,进一步拓展融资渠道,将对我国科技型企业进行融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世德,徐璇.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4): 66-69

[2]肖泽磊,韩顺法,易志高.我国科技金融创新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18): 6-11

[3]殷兴山.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支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J].武汉金融, 2010 (011): 4-9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3

让第一生产力腾飞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现代社会的一切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但科学重在发现,技术重在发明,科学技术并不会自动成为生产力,只有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被企业家转化为商业活动时,即对科技成果进行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具有市场价值,才会成为生产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比特称之为创新。因此,创新是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核心和关键。

然而,实践表明,创新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风险。首先是技术前景的不确定,即创新的技术是否能够取得成功,许多科技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告失败,成功转化的一般也经历了漫长的反复试验,投入成本巨大。其次是市场前景的不确定,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后还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消费者是否接受?质量和价格是否有竞争力?在这方面失败的例子同样屡见不鲜。此外,还有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化解创新的风险,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关键。

如何化解创新的风险?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就是发展科技金融,通过创业投资、信用担保、创新保险等形式的金融支持,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分担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消除企业家进行创新活动的后顾之忧。科技创新的风险虽然很大,但创新成功的收益也巨大,金融的支持可以得到相应回报。事实上,科技创新的风险是可管理性风险,即通过科学管理和经验积累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程度,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因此,科技金融在发达国家得以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促进科技开发和成果转换、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和自主创新企业的重要手段。

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高度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上的突破和创新时,科技金融才会应运而生。另一方面,科技金融也需要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相当程度的累积,而这种累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成就,但总体而言,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进一步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的严峻约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是江苏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金融是创新发展的强大助推器,要让第一生产力腾飞,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为创新构建孵化平台

科技金融的本质是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与金融作为“第一推动力”的全面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安排,是由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企业家和创新型企业、向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金融资源和金融服务的政府、企业等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

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平台,科技金融以投融资服务为核心,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投融资服务,解决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分担,包括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资本市场和股权交易、各种创业基金、金融机构的科技信贷等;(2)保险和担保服务,对科技创新的风险进行再化解,包括创新保险、市场保险和再保险、信用担保等;(3)相关基础,包括信息、咨询、中介、评估等,提供市场分析、交易、信用评估等专业服务,促进金融与科技结合,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在实际操作上,科技金融并没有统一的模式,通常是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系统。美国为科技创新提供的投融资服务,就包括天使资金、创业投资、私募基金、柜台交易、纳斯达克、主板市场等,以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的科技创新需要。

科技金融不仅是现代金融与现代科技两个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的结合,也是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的高度结合。政府必须发挥引导作用,这是科技金融最重要的特点。研究表明,科技金融的最有效着力点是研发过程已经结束、而产业化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早期阶段。在这时期,创新投入的风险很大,难以吸引社会的商业投资,因此,必须由政府给予支持和扶植,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作用。美国政府就设立了“天使基金”。当产业化有了一定成效,政府就应当逐步退出,让社会资本和市场发挥作用。

事实上,构建科技金融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创新活动,是政府、市场、企业共同合作,促进金融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的创新,关键是建立相匹配的收益――风险机制,让金融资本分散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分享创新成果。从长远看,一个能够支持科学技术持续不断创新的强大科技金融体系,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给力

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需要科技金融平台的助推,而科技金融平台建设则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科技与金融本属于不同的产业,在融合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我国金融产业和科技创新都发展相对较迟,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践和摸索,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则是基础和关键。

解决科技与金融两张皮的问题。现状是科技领域不懂金融运行的规则,金融领域不清楚科技创新的规律,各自在自我系统中运行。科技要打破以评奖为中心的激励导向,加强成果的应用转化,提高转化的收益预期,增强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金融要主动为科技创新服务,深入了解和研究科技创新的规律,改革那些不利用于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适应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多、有形资产少、成长性高的特点,克服重有形资产轻无形资产价值,重企业以往业绩轻未来成长性,科学估值科技企业,积极支持成长性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科技金融也是金融系统自身的提升,科技金融风险大但收益也高,目前大量金融资本因配置到传统企业和传统产业,导致收益率很低。要加强沟通、积极探索,解决好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与金融运行的安全性矛盾,不断创新科技金融合作机制,不断完善科技金融合作工具,不断扩大科技金融合作领域。

解决政府和市场分工衔接的问题。政府既不能缺位不管,科技金融建设必须由政府推动和引导,也要防止政府越位过度刺激,更不能政绩砘动、不计成本和效果,要形成合理分工、科学引导、相互衔接的格局。政府的主要职责,一是提供制度框架和政策刺激,搭建多层次的科技金融平台;二是在风险较大的创新早期阶段提供种子基金支持,促进项目启动。当创新项目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就应当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市场的配置作用,让科技创新企业和金融资本携手成长,重点是要形成科技创新的内在成长机制和良性循环。

解决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着力点问题。科技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因此科技金融扶持的重点应该是科技企业和企业家;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力资本,因此政策着力点应该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吸引人才是最重要的;建立科技金融平台的目的是推动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形成创新驱动的强大动力,因此鼓励政策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对项目的评价不能用投资额大小来衡量,更不能“抓大放小”。从国际经验看,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美国70%以上的专利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我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66%的发明专利、74%的技术创新、82%的新产品开发,世界很多大型的高科技企业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通常对中小企业实行政策倾斜。

江苏拥有丰厚的科技人才资源和制造业基础,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投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让创新驱动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4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监管;治理路径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兴起,金融业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热潮,科技赋予金融业以新的面貌。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下的金融创新,简单理解就是“互联网+金融”,利用科学技术服务金融业。金融科技正深刻地改变着金融业的发展形态,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发力点。但是金融科技在为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暗含风险,一方面金融科技依然面临着传统金融风险的冲击,另一方面在新的技术环境下,金融科技还面临着新的风险。要推动金融科技的稳态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克服现有的监管难题,构建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和监管体系。

一、金融科技风险分析

金融科技依托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金融业态,改变传统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普惠金融。但是在金融科技的发展过程中也凸显了许多问题,冲击着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

(一)操作风险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金融科技的发展也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在互联网情境中存在大量的数据交换和处理,传统金融监管的被动监管模式难以进行有效监管,极易出现数据造假和数据泄露问题。其次,普通消费者不具有相关专业性,缺乏专业的风险评估能力和金融产品的判断能力,容易进行不合理的投资,给自身造成严重风险负担。最后,金融科技依靠新兴技术,企业本身可能面临技术短板,无法有效对风险进行预测分析。

(二)信用风险

在金融业发展领域,信用风险是普遍性的金融风险类型,是由参与交易的乙方或者双方实施的可能违背约定的行为造成的。造成信用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披露程度低,导致信息不对称。金融就其本质来说就是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交易以信息为支点,信息流动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数据鱼龙混杂,难以分辨其准确性和真实性,如果对交易参与者不进行充分的信息审查,极易增加潜在的信用风险。同时,当前金融科技产品呈现出同质化倾向,信息披露程度低,普通民众缺乏专业知识,风险意识低,交易时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导致金融科技潜在的信用风险持续走高。

(三)法律风险

在金融科技层面,各类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金融交易和金融服务发生了巨变,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其交易习惯和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变或重塑。不断涌现的新兴金融交易方式和金融业态给金融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难以实现规制目的。同时,一个金融交易行为可能涉及多种法律规则,如何进行法律界定和规制也是一大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人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网络金融诈骗层出不穷,金融服务提供者身份难辨,使得金融犯罪情形更加复杂,加之我国当前相关的金融科技法律法规缺失,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无规可依,更加剧了金融科技的法律风险。

二、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突出性挑战

(一)法律层面:法律制度覆盖面窄

金融科技发展势如破竹,更新换代迅速,法律的滞后性使其难以匹配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由《保险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及其规范构成,然而现存的法律规范是为了应对已存在的风险,是对已存在和过去出现的问题进行规制的规则。法律和规则的制定需要一个过程,现有的立法相对于新出现的金融科技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我国当前还未进行有关金融科技的立法,对金融科技的监管还处于空白阶段。同时,金融科技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下得以进行,金融科技的运作过程也是信息数据的交换过程,在此情境下,侵犯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泄露、金融诈骗、贩卖数据牟利等情况不断发生,因此,在金融领域保护参与者的个人信息,防止金融数据泄露也需要采取法律手段予以规制。

(二)技术层面:监管科技效用性低

金融科技的深入应用拓展了金融交易的人员参与范围,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已经无法达到防范金融科技风险的要求。传统的金融监管以制定全面具体的标准和细则为准绳,而金融科技风险的主要来源是新兴科学技术,因此规制金融科技风险,必须对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的约束。实践中,对技术的监管总是落后于技术本身的发展,监管科技发展滞后导致了无法有效应对风险的频繁发生。许多新的技术为科技监管提供了支持,但是金融科技同样依托于新兴技术,这就对监管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监管层面:传统监管局限性强

我国现阶段采用“一元多头”的分业监管体制,形成有序的监管体系。但是在科技加持的情况下,金融业开始朝混业式经营发展,分业式经营体系不断受到冲击,不再适合对混业式经营的监管。同时,“一元多头”的监管体制存在监管重合和监管盲区,容易导致风险隐匿的出现,已经不能够满足金融科技深入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金融监管主要包括3种方式:一是公告监管,金融机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方式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供其经营资料;二是规范监管,国家制定规则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事项、管理办法、惩罚措施进行规定;三是实体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发展、清算以及破产进行实时全面的监管。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主要是金融机构依法提交的各类实体经营材料和企业经营信息进行静态监管、被动监管,但是金融科技具有快速性特征,在其支持下,金融市场的规模和交易速率有了大幅提升,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监管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和时效性。在金融科技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金融监管手段急需改头换面。

三、金融科技监管的有效治理路径

(一)填补法律空白,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

1.树立金融科技监管的一般规则。金融科技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阶段,对于金融科技的法律监管应适当地具有灵活性。首先,可以采用原则性的监管办法。原则性监管较为灵活,能够适应金融科技的未来发展变化,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性的规制办法,为规则性监管制度的构建提供指导。其次,对现有的法律制度进行修订。为了避免法律重复出现的情况,可以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增设有关金融科技风险监管的专门内容,以适应金融科技给金融监管带来的变化。最后,制定新的法律规范,针对金融科技的全面深入发展,在立法条件成熟时,制定专门的金融科技法律,对金融科技风险进行全面有力地规制。2.多角度建设金融科技监管法律体系。第一,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在金融行业呈现的作用特征和价值,健全当前的金融法制体系,对当前金融法制体系中不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有关规范进行调整。第二,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创新领域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梳理,制定共通性的金融科技法律规范,并进一步制定细则。第三,针对特殊科学技术、特殊部门、业务制定出专门规定,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别化措施,不断提高金融科技领域法律监管的精确度。第四,加快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保护立法,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增设法律屏障。

(二)强化监管科技,充分发挥技术先进性

1.明确监管科技发展满足合规性。监管科技是金融监管的新方式,是对传统金融方式的补足,因此,监管科技的发展必须合法合规,应将其纳入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并推动监管方式的进步。加强监管科技的顶层设计。从技术标准到管理和应用标准,全方位地建立起监管科技的标准体系,以保障其规范性、科学性。2.推动监管科技应用进程。现阶段,我国的监管科技还处于萌芽时期,为发挥监管科技的长远效应,推进监管科技的科学化、合理化发展进程,可以采取试点应用的方式,通过优质范例带动全面发展。可以设立专门的监管科技应用部门,整合相关资源,进行监管科技的实验工作,并进行追踪记录,对可行性进行确认,最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将科技和监管结合,形成监管科技,对发展变化的金融科技进行有效地监管。

(三)改进监管方式,构建多元化监管体系

美国为控制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业进行了新的监管改革,全方位扩大了政府的监管范围,将监管方式从分散监管向集中监管转变,将金融监管的重点放在了全面监管上,改变了以往着重地方监管和个体监管的局面。我国可以学习美国的经验,并根据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推动协同式监管的构建。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促进其他金融部门和监管部门之间的联动,在各司其职的状态下加强统一合作,并不断提高监管效力和效率。除此以外,要加大对社会资源的充分调动,拓宽监管主体,形成多元主体的监管体系。在确保政府统一监管的基础上,推动社会、行业、企业等民间主体共同参与,加快构建多元化金融科技监管体系。1.金融科技企业自主监管。一方面,在金融监科技管领域,被监管人往往比监管人对自身更加了解,外部人通常难以得知金融科技企业内部的特定信息。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作为竞争对手,金融科技企业之间也会对彼此更加关注。倡导金融科技企业自主监管,有利于加强企业对自身的约束和自我监督,也有利于加强企业之间的互相监督。因此,政府可以赋予金融科技企业更大的自,提高金融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促进金融科技企业自律。2.行业自律。行业应当承担起自身责任以应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英国为推动金融科技发展和金融创新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我国可以学习相关经验,成立金融科技监管组织,发挥行业的监管作用。现阶段,可以由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牵头,推动行业自律机制的构建,制定行业准则,进行投资者保护和信息披露工作,引导行业加强自律,审慎经营,实现金融科技行业的稳健发展。3.社会监督。金融科技涉及方方面面,与社会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有关的金融监督部门应当广开言路,不断提高公民的参与度,拓展监督渠道,建立举报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金融科技的社会监管,并积极开展金融科技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大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监督意识。

四、结语

金融与科技的充分融合和深入发展给现行的金融监管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金融科技创新和金融风险防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监督,成为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加强行业自律,构建适宜的监管体系,以“科技”应对“科技”,实现对金融科技风险的有效治理。

参考文献:

[1]夏诗园,汤柳.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挑战与国际经验[J].征信,2020(9):8-14.

[2]蒙杰.论金融科技风险的法律监管[J].对外经贸,2020(8):111-115.

[3]张凯.金融科技:风险衍生、监管挑战与治理路径[J].西南金融,2021(3):39-51.

[4]张永亮.中国金融科技监管之法制体系构建[J].江海学刊,2019(3):150-156.

[5]李青,颜保守,施翠娥.主要发达国家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分析及经验借鉴[J].经济师,2020(9):117-120.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特征与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3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6.05.0020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如同经济发展的双翼,二者协同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继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之后,2015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诚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强调科技创新核心作用的同时,也须重视金融创新的协同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起支撑作用是众多学者持有的共识。科技创新通过科技扩散提升金融创新平台并拓展金融创新空间。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工具及制度的创新,打开了资金供给的大门,涌出的金融资本对重大科技创新的发生和扩散都具有重要作用[12]。此外,良好的金融创新系统通过对资源进行跨期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提供、激励设计等,有效地解决科技创新遇到的难题,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期化、持续化和稳定化[35]。值得注意的是,少数文献研究证实金融创新的作用可能被低估,金融创新不止于对科技创新起支撑作用,更可领先经济或科技创新而发展。约翰・希克斯 [6]较早指出工业革命并不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或者至少不是其直接作用的结果,而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原因在于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在工业革命之前业已存在,即技术创新既没有导致工业革命也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从而出现“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候金融革命”的局面。姜海川 [7]则明确指出金融不应是被经济需求所驱动的被动产物,金融可以领先甚至引领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优先发展可以对经济增长产生主动的推进作用。

近年来有文献突破了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单向的研究,开始探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双向关系。King和Levine [8]认为金融创新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反过来也会影响金融创新,互联网和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作用非常明显。陈迅,吴相俊 [9]则进一步指出了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存在互动关系。童藤 [10]从耦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共生、互动、匹配、协同”的关系。在实践方面,陈作章等 [11]通过对苏州地区商业银行科技融资调研发现,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依然存在,在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过程中,除了科技支行与科技公司参与外,还需要政府、保险、担保、创投及科技小贷等主体的参与。王仁祥和杨曼 [12]基于面板数据,从最优化的视角论证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最佳耦合协调的存在性。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双向关系,给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结论。

以耦合的视角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并不少见,但鲜有文献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特征及模式进行探讨。本文从历史视角出发,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特征进行了概括,对二者的耦合模式进行了划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存在多样性,对二者耦合模式的划分,不但深化了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关系的认识,更为创新主体或决策者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结合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内涵及特征

科技创新源于技术创新并丰富于技术创新,强调科学知识的积累、科学研究的发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1315]。金融创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研究的金融创新是狭义的概念,主要包括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制度的创新。耦合源自物理学概念,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等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之后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基于历史视角,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彼此有着独立的发展过程并具有内在动态性,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愈加紧密且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形成类螺旋形态结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这些独立基础上相互影响并改变着彼此属性的特征是符合耦合理论要求的。因此,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存在耦合关系,我们将其耦合内涵界定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彼此独立的情况下相互影响,紧密联系,以至于联合起来的动态过程。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特征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耦合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显著特点或普遍现象。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特征呈现在如下三大方面:

(一)共生性

20世纪80年代,Goldratt提出瓶颈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认为任何系统至少存在一个制约因素,否则它将可能无限的产出[16]。科技创新系统与金融创新系统均存在瓶颈。一个完整的科技创新周期,需要经历研发、成果转化以及产品的规模生产等过程,将面对巨额资金投入、风险管理以及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些制约因素无疑构成了科技创新的瓶颈。同样地,金融创新也面临诸多瓶颈,其中最典型的是技术瓶颈,尤其是在计算机科学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对时效性的要求以及对大数据的处理使得脱离科技支撑的金融创新举步维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呈现出共生性特征,并伴随着瓶颈打破效应和优势互动效应。纵观科技创新史与金融创新史,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均面临诸多瓶颈,越是往前考查,这一现象就越明显,它源自单一创新系统天然的、内生的缺陷。随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以及人为力量的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不断融合,其中伴随的瓶颈打破效应奠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基础,成为二者持续耦合的第一关键。例如,股票、债券、基金、权证等金融创新有效地实现了巨额资金的融通,打破了科技创新的资金瓶颈,而期货、期权、互换、结构化衍生工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则实现了科技创新的风险管理,金融创新所具有的信息甄别功能,也成功解决了科技创新中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成本问题,促成了科技创新。同样地,科技创新对金融创新的支撑也是显而易见的,铸币、纸币、ATM机、POS机、网络银行等一系列金融创新的背后无不闪现着科技创新的影子,尤其是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更是使得金融创新无法脱离科技创新而独立发展。除了瓶颈打破效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过程中也伴随着优势互动效应,这是二者持续耦合的第二关键。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除了内在的短板瓶颈,更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和长板优势。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利用彼此的优势补充、完善以及提升自己,形成一种优势互动效应。在科技金融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优势彰显、强强联合、多样化互动,逐渐形成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耦合共同体。瓶颈打破效应奠定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坚实基础,优势互动效应则使得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爆发出强大生命力,瓶颈打破效应与优势互动效应的有机结合使得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彼此支撑、强强互动,逐渐形成耦合共同体,呈现出共生性的特征。

(二)联动性

从整体上看,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是一个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动态过程,科技创新不断地为金融创新提供新科技、新平台等,金融创新反过来为科技创新提供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风险规避工具等,如此循环互动,螺旋式上升,呈现出联动性特征。从细微处分析,根据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结合程度,将二者耦合的联动性分为独立联动性和共同体联动性两种。独立联动性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耦合过程中双方能够明显保持各自独立性,而共同体联动性则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形成耦合共同体,联合起来协同发展的特性。独立联动性与共同体联动性的区别在于双方独立性的保持程度以及整体性的显现程度,独立联动性凸显了独立性而弱化了整体性,而共同体联动性则凸显了整体性削弱了独立性。例如,科技银行的典范――硅谷银行与高新科技企业通过资本纽带、股权债权匹配创新等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协同发展,即便二者在投融资方面关系密切,甚至在公司管理上有所渗透,但并未削弱二者的独立性,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与金融耦合的独立联动性。而共同体联动性较常见于企业内部,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虽为独立的创新单元,但因服务于企业总体目标,二者耦合过程中弱化了独立性而凸显了整体性,体现了共同体联动性。

(三)风险性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面临着更多不确定因素,即将耦合或正在耦合的创新系统会因外界条件、政策环境的变化等原因而改变或中止耦合的过程。相比单一种创新而言,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因其涉及创新系统广、需协调因素多、环节相对长等特点更显脆弱性。耦合的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因匹配协同不当而导致的风险。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通常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创新,缺乏针对性,因而在耦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匹配度不佳或协同度不高等问题,从而导致耦合风险的发生。耦合的风险性还体现在其影响具有杠杆效应。一些金融创新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具有很强的杠杆性,当这类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耦合不当而激发风险时,不利影响便会向两端扩散,产生倍级性的破坏作用。

三、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方式、方法或路径。从时间维度、动力源泉以及实际结合方式出发,我们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模式划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一)泛耦合模式

泛耦合模式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主要依靠市场力量的推动而耦合的模式。泛耦合模式最大的特点体现为泛,即它不具备明确的干预主体,亦不带有特定的针对对象和主观目的,它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而自发形成。从时间维度上看,泛耦合模式出现最早,时空跨度也较大,贯穿经济发展过程;从动力源泉分析,泛耦合模式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作用的结果,是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据可查史料记载,冶铁(商朝中期)、造纸(中国西汉时期)、计算机(1946年)等科技创新,分别对铸币(商朝晚期)、纸币(1023年)、电子货币(1995年)等金融创新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工具等金融创新则有效地解决了科技创新资金需求、风险管理、应用扩散等一系列问题。不难看出,类似上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一则时空跨度大,缺乏目的性;二是不具有明确的干预主体,主要通过市场作用而自发形成,但最终都显著改变了双方固有属性,促进了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良好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泛耦合的作用机理为:首先,耦合过程中的瓶颈打破效应有效地破除了另一方创新的瓶颈,促进了对方创新与发展,并拓展了其创新的领域。事实上,任何单一系统均存在创新与发展瓶颈,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也不例外。没有冶炼技术、造纸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铸币、纸币与电子货币便不可能成为现实,这些科技创新是金融创新迫切需要而又无法凭借自身能够实现的,科技创新打破了金融创新的瓶颈并与之协同发展;反之亦然,没有股票、债券及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科技创新很难获得巨额资金的支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以及信息的筛选甄别等,这些科技创新所面临的鸿沟也是其凭借自身所难以逾越的,金融创新打破了科技创新的瓶颈并极大地拓展了科技创新的空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有效地弥补了彼此先天的不足,打破了对方固有的瓶颈,有效拓展了彼此发展的空间。其次,耦合中的链级效应推动了创新结构的优化,在“创造中毁灭”,在毁灭中萌生更优质的创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所产生的影响是发散性的,单一科技创新或金融创新会对系统内与系统外带来诸多不确定的变革,当市场足够有效,这只“看不见的手”往往能够引导创新走向对人类趋利的一面,实质上是对创新进行了定向的选择,即淘汰劣质的创新,而保留优质的创新,并使得这些优质的创新突破时空的局限进行不断的融合,最终优化了创新的结构。最后,通过反馈机制,一方的创新在促进另一方创新的同时,凭借另一方呈现出的优势反过来提升自身更高层次的创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耦合是动态的、可持续的,二者一旦耦合往往能够产生更加紧密的联系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形同两个齿轮,环环相扣,协同发展,形成联动效应。泛耦合模式如图1所示。

(二)内部化耦合模式

内部化耦合模式是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纳入同一个企业或组织体系内,使二者结合更加紧密,匹配更具针对性,操作更有可控性,以期达到互为支撑、协同共促、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效果。内部化耦合模式如图2所示。图2内部化耦合模式示意图

随着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重要性的凸显,一些实力强大的企业或组织体系便自建互补的科技创新系统或金融创新系统,以便实现支撑发展、匹配协同、降低成本、利润最大化等目的。如,通用电气公司(GE)早在1943年便成立了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GE金融),西门子公司于1997年建立西门子金融服务集团(SFS),花旗集团于2002年在上海建立了花旗软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CSTS),IBM,Caterpillar等也在这种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模式中获得了成功。以GE为例,GE创办于1892年,是科技创新的典型代表,现已发展为多元化跨国经营公司。GE最早的金融业务始于1905年,起初仅经营少许商业信贷。1933年,GE开始向顾客提供消费者信贷,目的是为了帮助电器经销商推销GE生产的冰箱、电炉等商品。20世纪60年代,GE开展设备租赁业务,并于70年代末拓展到二手贷款、商业房地产以及个人信用卡等业务领域,GE金融也逐渐由过去的协助集团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转变为专业的金融服务部门。进入80年代后,杰克・韦尔奇通过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使GE金融获得了巨大发展。

(五)一体化耦合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横向拓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也逐渐突破国家或地区的界限,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有目的地耦合。一体化耦合模式是指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在两个或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展开有目的性的互动、匹配及协同发展的模式。一体化耦合模式是空间拓展与目的推动的有机统一。与泛耦合模式相比,一体化耦合模式目的针对性更强,不再是盲目性的依靠市场的力量来完成,而是有着明确的干预主体。与其它耦合模式相比,一体化耦合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空间的拓展,这也意味着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匹配和资源的整合利用。例如,2015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创新科技与金融资本对接峰会以及在天津举办的科技金融与跨国并购会议,展望了科技与金融的“走出去”及“走进来”战略,为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联合提供了思想指导及实现路径。

一体化耦合模式是对全球创新资源有目的性地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创新成本与学习成本。突破单一企业、国家或地区,站在更高的高度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一体化耦合模式虽然任重道远但前景广阔,它是对全球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资源的消化吸收,有效地避免了创新资源的浪费;同时,它也提供了一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协作、匹配对接的窗口,避免了重复创新、劣质创新甚至淘汰式创新,双方或多方基于协作共赢精神,互取所长,互补其短,可以极大地降低创新成本和学习成本。

一体化耦合模式具有强大的撬动效应。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作用及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一体化耦合会通过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两大链条,从横向及纵深两个方向渗透蔓延,对更多国家或地区的其它行业产生辐射性的影响,从而产生强大的撬动效应。

一体化耦合模式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传导效应。一体化耦合模式使得国家或地区间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得更加紧密,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某环节失败或因政治经济环境改变而被迫中断,风险便会逆向扩散,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基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一体化耦合模式互利共赢的情况下,更需注重风险的定期评估及控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隔离墙。

四、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模式评析

总体上说,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五种耦合模式既存在关联又有着明显的差异。根据耦合模式划分的依据、案例的辅助分析以及逻辑抽象,我们从效率、稳定性、影响度以及适用对象四个方面对五种耦合模式作出简要的评析。

(一)效率分析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效率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目标的实现程度,或者说完成一个耦合过程所需要时间的长短。显然,耦合效率会受到诸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空间障碍、推动力量、目的性强弱以及耦合规模大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综合分析,泛耦合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依赖度较强,主要受市场力量推动而自发完成,缺乏目的性且时空跨度大,因而其效率比较低。内部化耦合模式因其目标极其明确、对接较为便利、互动非常紧密、匹配协同度较高等原因,其耦合的效率较高。直接耦合模式目的性也较强,大多经过风险评估,匹配度较高,但因其是外部性耦合,会受到信息不对称以及发展战略不一致等因素的干扰而削弱效率;同样,平台化耦合模式借助平台化运作优势极大地提高了耦合的效率,但平台化耦合模式也有局限,比如制度完善程度、软硬件配备情况以及产权化发展程度等参差不齐,所以,直接耦合模式与平台耦合模式的效率适中;一体化耦合模式虽然是趋势所在,但因需要克服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其耦合的效率一般。

(二)稳定性分析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稳定性是指耦合系统对风险的抵抗能力以及稳定协同发展状况。泛耦合模式是受市场力量自发形成,是市场对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所形成的耦合系统往往具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因而稳定性较好。与此相当的是,内部化耦合模式因其独特的框架设计以及紧密而有效的匹配协同,其稳定性也较好。直接耦合模式与平台耦合模式主要是基于利益关系的外部协作,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因此二者的稳定性适中。一体化耦合模式因其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众多复杂的因素处理,其稳定性一般。

(三)影响度分析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的影响度是指耦合系统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所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泛耦合模式与一体化耦合模式影响范围较大,呈渗透延伸趋势,二者的影响度均较高。平台耦合模式与直接耦合模式因其受众面相对狭窄,影响范围有限,二者的影响度适中。内部化耦合模式影响范围极为有限,其影响度较低。

(四)适用对象分析

泛耦合模式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没有明确的适用对象,或者反过来说,任一个市场参与主体都在泛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范围之内,因此泛耦合模式适用对象最广泛。内部化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最为狭窄,往往适用于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或大型的组织体系。与内部化耦合模式相反,直接耦合模式往往适用于一些实力弱小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平台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较直接耦合模式的适用对象广泛,它提供的是平台式的交流协作,既适用于中小型企业,也适用于大中型企业。一体化耦合模式较适用于外向型企业或需跨国合作的项目,它为企业有效地参与到国际协作中提供了视野。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Perez C.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Finance Capital [M]. London: Edward Elgar,2002:5060.

[3]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金融学[M].伊志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32.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6

科技部将涉及创业投资、银行、资本市场、保险机构、债券等利用全社会金融资源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工作统筹为科技金融工作。金融科技现有的各种形式包括:创业投资、银行科技贷款、农业科技小额贷款、科技担保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科技保险、科技债券发行等,以及金融与财政结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贴息贷款”、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对非正式金融的带动方式。它从多个侧面诠释了技术创新与金融深化之间的相互支撑和促进作用。

然而,现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更多地局限于传统而单一的贷款,且对科技企业的创业贷款供给规模并不大。我国创业投资增长迅速,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创业投资接受国,但与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仍相距甚远。创业投资的财政引导资金施行顺利,所设计的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和投资保障机制合理,但对民间资金的吸引不够。科技保险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保费收入和风险保额都达到一定规模,但其产品种类较少、辐射面较窄,不能满足科技创新产业的高风险要求。资本市场“新三板”试点有一定成效,中关村科技园区已有39家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交易,但全国其他区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力度不够,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

因此,构建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是解决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资金匮乏、根本扭转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专门针对科技人才的创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可持续发展,设计适宜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不仅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也为金融深化的理论演进和实践运行提供了范本。

二、文献综述:现状与发展趋势

现有文献对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著述较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科技金融理念的阐释,建立信用担保、服务平台;以知识产权等作为质押物进行融资;建立科技银行;金融企业集群化发展;建立创业投资的引导资金;以及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

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是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对科技企业及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等进行资源整合,初步构建一个集政策、产品、中介、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基于联合信用担保的商业模式(朱瑞博;华斌,2010)。以知识产权为质押载体,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构建市场化的可推广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周丽,2009)。

建立科技银行,是将中小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融合的一种路径,美国硅谷银行是一家为科技、私人权益机构提供从种子期到成熟期各阶段全面金融服务的银行,它在经营战略、盈利模式、风险控制、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关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对如何拓宽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都有借鉴作用(武岩;幕丽杰,2009)。中国首批科技银行于2009年1月10日在成都正式亮相,银监会先后批准成都银行高新支行、中国建行成都高新支行为首批科技银行,并将这种模式复制到北京中关村和上海浦东(乐隐,2009)。

以中小企业集群为外在形态的产业集聚也会通过影响金融发展环境和推进金融业集成创新从而优化金融生态,中小企业的集聚生存优化金融环境,当集群达到一定规模,产业内的高生产率与创新能力实现(杨京星;张荣刚,2006)。而金融企业集群是复合型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它的资产专用性、企业能力、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频率决定了金融企业集群的效率边界,具有区域金融创新优势、金融风险缓释优势及生产经营效率优势(连建辉;孙焕民;钟惠波,2005)。

“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是针对科技型企业的初创发展阶段,设立的由政府出资引导民间资金广泛参与的一种融资方式(Chen,2010)。相比于北美和欧洲,中国的初创引导项目缺乏完善的服务体系(Xu,2009)。中国的金融市场需要更进一步健全,才能形成健康的风险资本市场(Dauterive and Fork,2004;Pukthuanthong and Walker,2007)。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作用明显,但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缺乏有利的制度安排(戴志敏,2002;李心愉,1999;李永周,2004);在美国1983-1992年期间,风险投资对产业创新的贡献率达8%(Kortum and Lerner,2001),风险投资的高回报总是与发达的股票市场相伴随,快速的资金周转可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创新(Giudice and Roosenboom,2004)。同时也设立了完善的风险退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主要以IPO和并购为主,而德国以股票回购退出为主(徐加;徐祥柱,2002)。通过信息熵与物元可拓法的风险投资决策模型、二叉树期权定价模型,初步筛选风险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风险投资动态利润评价函数进行评估,对后续投资提供决策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唐明哲,2001;马蒙蒙;蔡晨;王兆祥,2004)。通过期权定价模型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控制风险(Dixit and Pindyck,1995;Ekern,1988;Copeland and Weiner,1990)。

这些文献所分析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多具有单一性,与我国现有科技金融需求相适应的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还有一定差距,以综合科技金融服务模式为框架的金融创新设计具有迫切性。

三、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运行与设计

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是为科技型企业在各个环节提供所需要的融资。是否能达到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升级换代的实际要求,成为衡量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效率的核心。按现有模式来看,凡是对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都称为科技金融,而这种模式多以贷款和财政补贴的方式存在,较少涉及保险、证券。按发达国家的标准,不仅贷款、财政补贴不应属于创新范畴,就连科技保险、资本市场如纳斯达克等在目前看来都不应归于创新的范式。但我国的科技金融服务起步较晚,现有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发展保险和资本市场也可属于金融创新范畴。根据我国实际,金融产品改进、资本市场创新以及互联网金融的运用,是科技金融创新服务模式运行的基础。

科技金融的各种形式包括:创业投资、银行科技贷款、农业科技小额贷款、科技担保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科技保险、科技债券发行等,以及金融与财政结合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贴息贷款”、科技计划成果转化引导资金对非正式金融的带动方式。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7

关键词: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发展障碍;结构设计

一、 前言

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创新带动就业、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止2010年1月,全国330家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中,248家位于我国东部,36家位于西部。42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中,29家是东部企业,仅有5家企业位于我国西部。鉴于银监会对在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要求统一,无地区性差异,因此,笔者认为造成中西部地区中小板及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差异较大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上市前各地区的支持体系存在不同,即科技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存在差异。

二、 科技金融体系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特点

1. 以政府为主导。在我国东部地区科技金融政策的推行中,政府参与作为一个主导要素,引导整个科技金融市场运作。无论是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动员民间资本参与风险投资,与各大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合作协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还是向科技保险机构提供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推动科技保险的实施和推广,各地政府作为一条枢纽将分散的资金,资源和信息集中到一起,成为建立和推进科技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

2. 以风险投资为主体。在我国东部地区,民间资本发达,资金充裕,大多数都积极的参与到了风险投资当中。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了近300家科技型企业, 其中有26个项目在实施期间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86亿元。风险投资业的繁荣发展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与风险投资的紧密结合,对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以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为辅助。一方面,政府与银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建立科技部门与银行战略合作的机制,建设科技助贷平台,向银行推荐项目,并提供贷款风险准备金,引导银行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贷款。同时,政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的工作力度,推进科技担保体系建设,号召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4. 以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为支持。为加强科技投融资工作的整体指导和协调,提高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业务的开展,东部地区各省市成立有专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投专业的建议和服务,促进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例如广东省科技厅委托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加强科技投融资工作的整体指导,更好地推进了广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贷款业务的开展,促进了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5. 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在加快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工作中,政府、企业及金融机构紧密合作,在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知识产权质押、科技型企业信用互助担保、风险分担和退出机制、科技资源与资本市场结合等方面多作尝试,积极探索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全面结合的新机制和新模式,促进了当地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

三、 科技金融体系在西部发展的障碍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西部地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加快经济方式转变陆续构建了区域科技金融体系。但由于一系列因素,在推进实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提高科技金融合作水平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下面以重庆市为例来说明西部地区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障碍及原因。

1. 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缓慢,风险投资项目表现不佳。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国内成立最早的风险投资公司之一,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重庆市本土创业投资机构也仅有5家。截止2006年,全国有风险投资机构360多家,管理的风险基金达660亿元,重庆的资本金仅占全国规模的1.5%。上海115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资金规模90亿元;深圳90家创业投资机构,管理国内外基金达195亿元。由此可见,重庆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与东部地区相距甚远。

另外,重庆市风险投资行业投资成效也与东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根据江苏省同重庆市在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企业成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截至2008年底,江苏省上市企业数量占总投资企业数量的8.7%,重庆市这一指标仅达到2.8%。相对于江苏省26家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规模,重庆市仅有莱美药业和华邦药业两家企业登上了创业板、中小板。同时,按表中所示募集资金额度,江苏省单个上市企业平均募集额度为7.15亿,重庆市仅有1.1亿。

2.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但产业结构不合理日渐凸现。重庆市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虽然仅为712.47亿元,但比上年增长22.9%,赶超江苏省2008年高新技术产值25.27%的增长率,增长势头强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重庆市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备、医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几个传统生产行业中,以上四个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合计达到1 703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的71%,仅“两车”(汽车摩托车)的高新产品产值就占到重庆市全市高新产品产值近一半。而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消费品高新化等一大批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的领域几乎尚未涉足。从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合理性分析,过分依赖于一两个行业不利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任何地区的某一个行业优势,在一定时期必将受制于外部和内部许多因素的变化。“高新技术”的定义是有地域范围限定的,其“高新”身份待遇也不会是必然和永恒的。

3. 金融体系不发达,限制融资渠道建设。重庆市金融体系不发达对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目前重庆市金融体系的特点仍是以信贷融资为主,股权融资尚处于发育成长阶段。2008年重庆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和人民币贷款余额为江苏省的24.5%和24.2%,保险业务指标方面,重庆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是江苏省的25.8%,赔款及给付也仅占江苏省赔款及给付总额的17%。这种金融体系未能充分发挥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潜能,难以提供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所需的动力。

其次,重庆市绝大部分社会资金都聚集在几个国有军工企业和汽车、摩托车大生产商周围,小企业均是依附这些大型企业生存,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较少,民间资本不活跃,由于制度和观念等因素民间和社会资金所占创业投资的份额很少,基本上不存在天使投资者。2008年,重庆市城乡居民本外币存款余额仅占浙江省的一半。民间资本的缺乏缩减了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制约了得重庆市风险投资的发展。

4. 风险投资管理人才短缺,制约风险投资的发展。风险投资是特殊行业,其管理人员需要跨专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重庆市尚无培养风险投资人才的专业机构。风险投资从业人员多是“半路出家”,来自大型企业高管或咨询公司人员等。从业人员的使用是非市场化选择,有的只懂专业知识而缺乏投资意识,有的只有一般企业经营管理背景,却缺乏风险投资的实践,严重影响了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曾加了投资的风险性。

四、 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支持体系结构设计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要突破目前面临的发展障碍,首先要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构建全方位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撑体系。按照包含政府、企业、资本市场的科技金融体系组成结构,西部地区科技金融体系支持架构如图1所示。

1. 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是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核心。一方面,政府利用国有资金直接投资于中小企业;另一方面,通过组建引导基金,吸引与国内外业绩突出、经验丰富的创投机构投资于中小企业,带动社会资本、管理人才、产业资源向西部地区聚集。

2. 信贷支持。信贷支持即“保+贷”债权融资辅助体系。通过政府出资设立科技担保公司分担银行信贷风险,充分聚集广泛的信贷资源,在担保公司的担保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放贷银行可在国家规定范围内确定一定担保放大倍数,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引导和放大效应。

3.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科技金融体系的导向支撑,主要通过设立科技投融资补助专项资金实现。补助专项资金将提供投资风险补助、投资保障补助、科技贷款补助、科技贷款担保补助以及投融资服务补助。这些补助将积极引导开展创业投资相关业务的投资管理公司、创业投资机构、银行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投融资服务中介机构和科技企业,提高科技金融体系各环节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4. 中介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是对科技金融体系的培育和扶持。西部地区政府应联合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机构、科技研发顾问以及孵化器等专业中介服务团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效、优质、全面和系统的整合式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投行业的健康发展。

五、 西部地区建立科技金融体系的政策取向

1. 明确落实政府层面的科技金融体系管理职责。制定、落实好相应的政策法规,吸引境内外初期的风险资本以及天使资本进入;加大政府统筹协调财政、银行、证券、保险、创业投资的力度,统筹现有的金融机构资源,建立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平台;用科技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推动资本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建立并完善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收益,成为推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方式转型的主导力量。

2.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相结合,首先必须保障资本对科技的投入,在科技创新有坚实的发展基础,良好的发展势态之下,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才能够达到应有的目的。西部地区政府、企业应该加强科研投入的力度,与高校研发实验室结合,努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同时要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使西部地区由传统的制造业、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支柱产业转化为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3. 积极引导境外资本,加快发展风险投资行业。在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民间资本不活跃,同时东部发达地区流动资本过剩的情况下,要强化政府基金的引导作用,加快吸引境外流动资本向西部地区聚集,给予境外资本及风险投资机构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适当宽松的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国家各项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激发出资本的活跃性,促进西部地区风险投资业的快速发展。

4.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国内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专门服务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资本市场结构,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目前,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中股权融资处于成长阶段,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尚不完善。在西部地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利于更大程度上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对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提升资本市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功能。因此,政府应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积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5. 重视创业投资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创业投资机构的人力资源的不足和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是制约社会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创业投资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地区应加快创业投资人才的培养步伐,寻求加快创业投资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在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要注意建立一个完善的用人机制,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软件人才。同时,要重视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一方面,利用高校资源促进师生进行项目研究、科技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的培养,注重产学研结合,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效益。给人才以倾斜的政策和待遇,体现出人才的价值,达到以人才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6. 构建一个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机构体系。西部地区金融中介机构不发达直接导致了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能像发达地区企业一样得到专业的中介咨询机构在管理、经营方面的专业意见,限制了西部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市场化运作的灵活性以及处于政府控制下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非营利性,这些中介机构难以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科技与资本相结合。因此,构建一个强大的市场化运作中介机构体系,着力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信息渠道不畅、信息不对称问题是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中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 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 iterature,1997,(35):688-726.

2. 黄国平,孔欣欣.金融促进科技创新政策和制度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2):28-37.

3. 吴义国.建设中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管理世界,2004,(12):129-130.

4. 徐义国.以创业投资机制为主导构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科技投资,2008,(5):6466.

5. 李子彬.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需要加强.上海证券报,2008-11-22.

6. 王凤荣.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金融支持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因篇8

关键词: 农村金融;金融地理学;金融发展水平;省际差异

中图分类号:F833/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5-0015-05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

“十”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是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距,而探究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乃是基本前提。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研究一般包含在区域金融差异研究之中。宋宏谋等以农村信用社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了1979~2000年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1];伍艳等发现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供给的区域布局不均衡[2];黎翠梅分析我国在农村金融相关率方面区域差异明显,且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3];高新才等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以及政府行为的区域差异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4]。

瑞托斯·劳拉詹南(2001)提出了金融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概念[5]。随着金融地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学者尝试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研究中,如田霖(2005)将各种金融地理因素一起纳入实证分析,认为经济、科技、文化、开放、基础设施、劳动力等金融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有显著影响[6];卢佳、金雪军(2007)实证表明:地理位置等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均有显著影响[7]。但目前国内从金融地理学角度研究农村金融的文献并不多见。

本文试图将金融地理学理论创新性地运用于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研究之中。假定各金融地理因素均对农村金融产生影响,且影响程度不同,并运用模糊曲线法考察各金融地理因素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以期拓宽金融地理学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应用领域,为国家实施惠农政策、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差异提供理论指导。

二、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考察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前提是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国内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不多,本文借鉴区域金融研究中指标构建思路[6-8],进行一定调整和整合,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效率、金融环境四个方面来构建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见表1),运用因子分析法得出量化的各省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农业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我国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是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等相互依存,面向“三农”的协同过程[9]。下面选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农村地区金融数据。为了使数据平稳可靠,取2006~2010年的平均值作为基础数据。

(三)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是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利用因子得分可以对样本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①。

2.模糊曲线法。

金融地理贡献因子和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关系是复杂的非线性形式,模糊曲线法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就能识别最有效的输入变量,比较适合解决金融地理因子的贡献程度问题②。

本文综合考虑特征根值大于1、累积贡献率大于85%两个标准来提取因子,由表2可以看出,前五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即前五个因子可以解释原始变量90%左右的方差,已经包含了14个统计指标绝大部分的信息。

由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因子F1在网点分布密度、金融从业、人均存款、人均贷款的载荷值较大,可代表农村金融资源覆盖水平;公因子F2在金融相关率、金融市场化率载荷值较大,代表农村金融结构;公因子F3在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GDP、农村财政支出载荷值较大,代表农村金融环境;公因子F4在贷款增长率、存款增长率载荷值较大,代表金融增长潜力;公因子F5在存贷比、贷款产出率和储蓄动员率有较大载荷值,代表农村金融效率。综合得分F=(43.351F1+15.954F2+14.059F3+10.197F4+7.144F5)/90.706。由此,可以计算出各省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排名(见表3)。(二)因子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到,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得分排名前10名的除了内蒙古和四川以外都是东部沿海的省份,内蒙古由于在金融资源覆盖水平和金融增长潜力方面表现突出,使得它的综合得分较高,排名第三位。四川省在农村金融环境和金融增长潜力排名较好,综合水平超出西部其他省份,排在第十位;河北、福建、海南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落后于东部平均水平,其中海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现象尤为突出,排在第30位;中部地区的江西、山西农村金融综合水平较低,均排在后10名;西部地区的陕西农村金融综合水平较好,排在18位。可见我国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在各省之间存在差异,且和东中西部行政区域划分不尽相同。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差异的金融地理因素分析

(一)金融地理因子的选取与计算

为了更好地解释各省(区/市)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差异的因素,依据金融地理学理论,引入经济、环境、设施、劳动、文化、科技、开放、聚集金融地理学因子作为解释性指标(见表4)。环境因子包括了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原料和能量的来源,农业生产尤其依赖阳光、温度、降水等自然条件,故以基础能源资源储量、受灾面积代表自然条件。从地理区位上看,距东部海岸远近是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位因素,与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大致相同,故以年均降水量代表各省农村的地理区位。而所在省份GDP占全国GDP比重能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村所在地区经济实力,能代表经济区位。

农村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设施的总和,它能直接间接作用于农村经济,用发电装机容量、人均拥有机械动力、公路里程数来衡量农村设施因子。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和素质高低也是农村经济发展重要影响因素,用农村就业率、农村金融从业比重、劳动力文化水平来衡量。

文化观念是包括风俗、习惯、禁忌、价值观念等在内的社会意识。和谐丰富的文化生活有助于增进农村居民间的信任关系和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农村互助金融的发展。选取农村文化站数量和农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来衡量文化因子。

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选取农村固定投资投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科学研究数量以及各省技术成交量来衡量科技因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策略使得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影响较大,国内很多学者均从实证角度证明了开放对我国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有显著影响,选取农村进出口额和农村外商投资总额来衡量开放因子。

另外,借鉴田霖(2005)博士论文中聚集力指标,将人口密度和产业密度作为聚集因子来考察人口聚集程度和产业结构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

(二)各因子的贡献程度

根据模糊曲线原理以及运用Matlab编程计算③,输入各个省份的样本数据,就可以得出每个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见表6)。表中显示:各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均产生正向贡献,依其重要程度依次为科技因子、经济因子、文化因子、设施因子、开放因子、环境因子、劳动因子、聚集因子。

科技因子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为0.3863,在所有因子中贡献程度最大,说明农村科技水平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因子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因素,其贡献程度为0.2115,排名第二位。文化因子贡献程度达到0.178,排名第三位,说明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设施因子、开放因子和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比较相近,均在0.16左右,说明这三个因素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重要程度相近。聚集因子的贡献程度只有0.08,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作用较小,人口密度和产业集中度对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影响不大。

五、相关政策建议

缩小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农村金融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金融资源扶贫功能,帮助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根据金融地理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农村金融发展依靠的是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的协同作用,我们不能忽视各地农村中除经济以外的科技、文化、设施、地理环境、劳动力等影响因素,要依据客观规律和各地自身情况,抓住关键金融发展因子。

1.继续贯彻“科技兴农”方针,深化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增加对农村信息、计算机和科研的资金投入,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提高农村金融有机构成,从而发挥科技与农村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作用,提高农村金融的发展实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育良好信用环境。增设农村文化站点,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增强农民间情感交流和沟通,增进社会信任,提高守法意识、信用意识,为农村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3.顺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政府应抓好农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条件,构建和完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制度框架,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4.适当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拓宽农民创业融资渠道。政府应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培训、融资指导服务;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杠杠效应。

注释:

①本文建立的农村金融综合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指标数量较多,且指标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使用因子分析法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宋宏谋,陈鸿泉,刘勇.中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程度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2,(8):111-119.

[2]伍艳,余兼胜.中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村经济,2009,(1):63-66.

[3]黎翠梅,伍蔷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比较分析[J].财经论丛,2010,(11):42-49.

[4]高才新,李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8,(3):45-48.

[5]劳拉詹南.金融地理学金融家的视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6]田霖.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差异比较与模糊曲线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6):8-15.

[7]卢佳,金雪军.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政策基于金融地理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4):7-9.

[8]史跃峰,葛红玲,彭博.中国区域金融和谐指标构建及和谐程度评价[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1):13-17.

上一篇:对预防医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下一篇: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趋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