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学的描述范文

时间:2023-11-09 17:40:52

运动学的描述

运动学的描述篇1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 体育活动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的宝藏,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的刻画和描述,其中有很多是关于古代劳动人民的体育活动的描述,是我们对古代劳动人民的体育活动状况进行研究的重要文学材料。本文将选择若干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对其中关于体育活动描述的片段进行解读,借此对我国古代的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有关角抵体育活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角抵这项古老的体育活动是一项把相扑和散打结合起来的运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主要是在唐朝的青少年贵族中比较流行,后来流传开来。角抵这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也有比较多的描述,深受广大唐朝人们的喜欢和欢迎,在五代时期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中,就有专门的《角抵赋》对角抵运动进行描写,从赋中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角抵运动结合了相扑和散打二者的特点,是一种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对角抵运动的描写许多都出现在明清的小说当中。在《水浒传》当中就对角抵运动有着详细的描写,在书中把角抵运动描绘成为一种能够以小胜大,四两拨千斤的运动。在《水浒传》的第七十四回当中,就详细地描写了燕青利用角抵以小胜大,战胜擎天柱的过程。擎天柱原本是“身长一丈,貌若金钢,有千百斤气力”,相比较之下,燕青的身材瘦小,所以在比赛之前,所有人都不看好燕青能够取胜,但是在书中描写的角抵运动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当中,燕青采用迂回的战术,并没有直接的与擎天柱进行正面交锋,而是不断消耗擎天柱的体力,在擎天柱脚法乱时,燕青看准时机,抓住机会,将擎天柱摔倒在地,这也是文学作品当中对角抵运动的精彩描写之一。在《水浒传》的第八十回中描写燕青与高俅之间的角抵比拼中,燕青也是利用自己的巧劲儿制服高俅的。书中这样描写到;“燕青手到,把高俅扭摔得定,只一跤,颠翻在褥上,半晌挣不起。这一扑唤做‘守命扑’。”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角抵比赛当中,不仅要有力量,而且还要运用自己的头脑,要学会以巧取胜。

在小说《水浒传》中,不仅对角抵的比赛过程进行了详细描写,而且对角抵运动所采用的场地和主要的规则进行了描述。书中的角抵运动主要的比赛场地是在用杉木搭建的高台之上,这样可以使观众能够更为清晰地观看到比赛的全过程。从文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角抵运动的裁判,角抵运动受到当时民众的喜爱。

二、有关球类活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有关球类的活动在我国古代很早的文学作品中就有记载,但是足球活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直被称之为蹴鞠、蹋鞠、筑球等,足球活动最早的文学作品记载是在《史记・苏秦列传》中,文中记载了当时的齐国国民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文中记载,当时的临淄居民非常富足,他们的主要娱乐活动包括“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而这里所描写的蹋鞠指的就是足球。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内容中包含足球运动的诗歌、戏曲、散文、小说不胜枚举。在汉代,人们就经常在文学作品当中表现足球运动,例如在李尤所著的《鞠城铭》一文就明确地对当时的足球运动进行了描写,他在文中写到:“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冲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犹然,况乎执机。”完整地描述了当时足球运动的主要比赛方式和比赛内容,在文中详细地表述了当时足球运动的场地、规则、参加运动的人数以及评判胜负的标准等问题。对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足球经过不断的发展,在唐朝已经变成了人们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之一,特别是每逢大型的节假日或民间庆典的时候,人们都会自发地组织足球比赛。在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当中就写到当时“寒食日,与其徒游于郊外,蹴鞠、角力。”而在徐坚所著的《初学记》中描述了足球的主要制作过程,文中写到“蹴鞠之球,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足球在制作方面不断发展的过程,当时的足球与现在的足球也有极其类似之处。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已经出现了充气的足球,显示出当时的足球已经有了现在足球运动的雏形。

元代是我国曲剧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大量的元曲作品问世,在这些众多的元曲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关于足球活动的描述,在李开先所著的《宝剑记》一文中就对足球运动进行了描写,并且把足球运动与舞台表演结合起来。在元代,许多诗歌中也有对足球运动有着描写,例如在张可久所著的《气球》一诗中,就对足球运动进行了描述,诗中把足球运动描绘成为“一脚腾空上紫云,强似向红尘乱滚。”在元朝诗人汤式专门为足球做了一首诗,他以蹴鞠为题,在诗中写到“脚到处春风步步随,占人间一团和气。”在元朝对足球描写的文学作品当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是最能够体现足球运动的作品是邓玉宾所著的元曲《侍女圆社气球双关》以及萨都剌所著的元曲《蹴鞠》,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主要对足球的踢法和一些足球的技巧和姿态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且还着重对男女青年在一起踢足球的场景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明清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高产时期,创作了“四大名著”,其中在“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说《水浒传》中就有关于足球活动的记载,高俅因为踢球而受到宋徽宗的赏识,从而使自己官居太尉之职,权倾朝野。这件事情也是根据真实的史料来作为支撑的,在《宋史・徽宗本纪》当中就明确记载了高俅任职太尉的事件。根据《水浒传》中的描述,高俅是王晋卿派去给端王送玉玩的,高俅在端王的花园当中表现出了高超的球技,他也因此得到了升官的机会,小说中的事件有具体的史实作为参考,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在《水浒传》的第五十一回中,描写的高唐州知府高廉的小舅子段天锡,“将引闲汉二三十人,手执弹弓、川弩、吹筒、气球、粘竿、乐器,城外游玩一遭。”文中所描述的都是当时的闲散子弟的娱乐方式。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才仅仅过了一二百年的时间,但是足球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从宫廷娱乐项目变为一种街头市井的娱乐,这也标志着中国的足球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三、结语

古代的文学作品就是古代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最真实的描写和记录,在体育文学的视角下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体育活动的状况,了解古代体育活动的发展,挖掘古代体育文化精神并在当代的弘扬。

参考文献

[1]刘秀萍.对古代体育文学的探讨[J].时代文学,2008(11).

[2]白红.休闲化 对当代体育文学走向的考察[J].芒种,2012(04).

[3]余清风,张宝强.唐代体育诗歌的勃兴及其原因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04.

运动学的描述篇2

1识图的基本功

完整读懂图象必须从点、线、面三个角度.点,即图线的交点;线,即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截距、反应图象特征的斜率;面,即坐标轴和图线所围成的面积.

1.1位移-时间图象与轨迹图的区别

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时间图象即描述位移的大小和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而轨迹是物体实际运动的路径,轨迹图中,x轴、y轴描述的对象为物体实际运动的位置坐标.

例1如图1所示为A、B、C三个物体运动的x-t图象.试比较三个物体在10 s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大小.

分析三个物体都做直线运动,A做往返直线运动,B、C单向直线运动,所以A的路程最大,B与C路程相等.10 s末三条图象相交表示位移相等.常见错误是将A、C当成曲线运动,得到C的路程大于B的路程.错误根源是将位移-时间图象与轨迹图混淆.

1.2速度-时间图象与位移-时间图象的区别

如表1、表2所示.

表11图象的交点1斜率1纵坐标的截距速度-时间图象1速度相等1加速度1t=0时刻的速度位移-时间图象1位移相等1速度1t=0时刻的位移表21横坐标的截距1坐标轴和图象

所围成的面积1表征的运动速度-时间图象1速度为零时的时间1位移1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图象1位移为零时的时间1无物理意义1直线运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v-t图和x-t图只能描述直线型运动.在初中,学生学了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和简单的二次函数),接触了直角坐标系,x轴、y轴描述的对象仅为数(标量).在v-t、x-t图中,t轴描述时间,时间是标量,但v轴和x轴是描述矢量的轴,不仅要描述大小,还要描述方向,但矢量轴只能描述正、负两个方向.所以, v-t图和x-t图只能描述直线型运动,包括单向型直线运动和往返型直线运动(因只有v轴和x轴能描述物体运动的方向,且只有正、负两个方向).

例2一个质点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图3中与之对应的v-t图是

分析由于位移-时间图象的斜率表示该时刻的速度,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所以第一秒内,图象的斜率为正常数,即速度为正方向的匀速运动;第二秒内斜率为零即物体的速度为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第二秒末到底五秒末,斜率为负常数,即速度为负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故A、C、D错误,B正确.

2图象的妙用

2.1遇到研究对象较多,过程较多的情况,用图象解题是“绝招”

例3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个路标时的速度相同,则

A.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B.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C.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D.三辆车同时通过下一路标

分析本题涉及到的研究对象较多,用普通的方法很难解决.如果将甲、乙、丙三辆汽车的运动过程在同一个v-t图中画出(图4),根据坐标轴和图像所围成的面积相等,就能便捷得到结果,B正确.

2.2充分利用图象的“面积”,化腐朽为神奇

例4蚂蚁离开巢沿直线爬行,它的速度与到蚁巢中心的距离成反比,当蚂蚁爬到距巢中心的距离l1=1 m的A点处时,速度是v1=2 cm/s. 试问蚂蚁从A点爬到距巢中心的距离l2=2 m的B点所需的时间为多少?

分析因蚂蚁运动的速度与到蚁巢中心的距离成反比,非匀变速运动,用常规的方法遇到了困境,但是,如果合理进行转换,则是柳暗花明.考虑到v∝11x,作出v-11x图象,如图5所示,为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图象和x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即为蚂蚁从A到B所用的时间:

运动学的描述篇3

关键词:萨奇曼模式;学习衔接;物理概念;精确定量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存在的问题

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不论是知识深度、广度还是学习能力要求都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定性分析更加注重细节而过程更加清晰,定量运算过程更加复杂而要求更加精确,强调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融合,更加突出逻辑思维.由于高一新生通常还停留在初中物理学习状态,心理上没有准备好,在高中物理大容量高强度的思考、理解、训练面前措手不及,甚至跟不上学习进度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每位高一新生尤其是中下生,做好初高中物理的学习思维上、理解方法上、思维习惯上的衔接,对高中物理学习尽快入门显得极为迫切.

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将运动学(以前也曾经将光学)的内容放在第一章,作为学习高中物理入门的切入点.尽管专家们都认为这样编写教材,这样处理教法,相对于过去以力的内容放在第一章,对高中物理入门的难度有所减小,但实际情况是,高中物理学习入门的困难程度并没有因此有明显改变,初高中物理(内容、要求、思维、方法等)衔接并没有因此变得顺畅.事实说明了解决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高中物理顺利入门问题,并不在于调整教科书中高中物理知识的顺序,也不在于删除高中物理的某部分知识(比如只考其中某些部分内容),而在于学习者是否从学习高中物理第一天就在思想上真正地重视,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真正融合起来,做到课堂上所学习的问题解决与真实生活遇到的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还在于学习者理解知识的程度是否到位、是否养成习惯.要找到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的切入点,提高高中物理学习入门的有效性,可以从“萨奇曼探究模式”中得到一些启发.

二、萨奇曼模式的启发

所谓萨奇曼模式,即美国教学法专家理查德・萨奇曼教授的探究模式.其核心是,试图将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问题解决与真实生活遇到的问题解决统一起来,让学生掌握科学家用以组织知识形式形成原理的各种方式,教会学生进行探究的一般程序即掌握探究的技巧.

萨奇曼对探究理解知识点的思考(维)模式,抓住了“真正理解”高中物理知识的根本点,也是初高中物理学习的顺利衔接的切入点.课堂上不论是高中物理概念、规律还是物理模型及物理模型组合等知识点的真正理解,都需要思考:①某个知识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包括在知识的逻辑链条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应着生活中具体的什么现象中所存在什么问题;②某个知识点的来源是什么,抽象成理论的过程是什么,在生活实践中找到原型形成对比;③某个知识点的具体条件、具体内容或含义及在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④某个知识点应用到具体问题的注意事项.

知识来自于实践,在实践的经验中理性化,离开实践中的问题来学习理解知识,会成为无本之木,表现为:弄不清其下存在什么基础、其本身是什么内容、其上有什么发展,这是初高中物理学习不能顺利衔接的占比最高的原因;理性化的知识更接近实际问题的本质,更能指导实践,高中物理知识探究离开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失去寻找问题本质的切入点和桥梁.因此,将高中物理知识所涉及的问题解决与真实生活遇到的问题解决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思考,并将这样的模式养成习惯,才会产生实质的理解深入的行为,提高高中物理学习入门的有效性.

三、以质点、参考系、位移、时刻四个概念为例

机械运动是高中物理运动学中的第一个概念,是运动学所有知识的起点,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置的改变.科学上要精确定量描述一个物体的机械运动,需要抓住“物体”“位置”“相对”“改变”“时间”等关键词作为切入点,由“物体”引出质点概念,由“位置”引出坐标系概念,由“改变”引出位移概念,由“随时间”引出时间、时刻概念.在这些概念基础上再学习探究“运动的快与慢”,再探究“直线运动匀变速的规律”,一直再往下探究等等.可见质点、参考系、位移、时刻四个概念的学习理解,是解决高中物理“万事开头难”之难的关键,基于萨奇曼模式和逻辑来学习来理解质点、参考系、位移、时刻等,对学习者尤其是中差生初高中物理学习衔接、对高中物理学习入门就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着力点.

(一) 质点

要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本质、规律,将其进行理论化(运用数学的工具、函数图象、函数关系、数学的运算规则来描述),就一定要涉及精确定量地描述某个“物体”及其“位置”等问题.而任何一个实际物体都存在形状和大小,假如给你一个实际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比如研究汽车两种起动中的运动情况,总不可能把汽车开到教室里吧;即使把汽车放在公路上,汽车那么大还形状各异,哪部分代表汽车呢?以汽车的车灯?还是以汽车的排气口?哪一点也做不到描述的“精确定量”.

首先生活中是这样描述的,比如:“你们的车堵在哪里啦?南桥上”“锄头放在哪里?阶沿上”“遥控器在哪里?沙发上”“把手提包放在柜子里锁好”等等,生活中的这些物体都是有大小和形状的,但我们在描述这些物体及位置时,并不关心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因为其大小和形状在我们所描述该物体的多个因素中非常次要,完全无足轻重,完全忽略不计了,都习惯地(无意识)把物体及位置当成了一个点来对待(只是口语中省略了许多而不严格强调一个“点”而已).

其次科学上的描述,在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的同时绝对不可忽略物体的质量(这一点与生活中的描述存在差异),严格界定从物体抽象成质点,成为“理性化模型”,并描述为“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质点”.我们不难发现“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的哲学思想,都广泛地被有意识自觉运用到了科学上和被无意识不自觉运用到了生活中,可见萨奇曼主张将这两类问题不仅仅是统一起来解决,而且是有机地统一起来解决.

再次,利用萨奇曼的主张,来理解科学上将物体抽象成质点成为“理性化模型”的条件:①当物体的大小远远小于它所处于的背景尺度,比如地球的大小相对于地球与太阳间的距离而言,太渺小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看成质点.生活中的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前面所举的例子中,汽车相对于公路长度、锄头相对于阶沿、遥控器相对于沙发、手提包相对于柜子等等,其大小都远远小于它所处于的背景尺度,生活中也作为一个点来处理的.②当一个物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上任何一个点就能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比如歼击机在航母跑道上起飞,其每一部分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等等完全一致,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来研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我们回家乘坐的电梯,电梯的每一部分包括每一个乘客,其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等等完全一致,也以一个点来代替整个电梯来研究电梯的运动情况.③当一个物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不相同,其中任何一个点就不能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比如研究地球的自转、研究哈雷彗星彗尾的变化、研究汽车转弯等等,均不可以看成质点.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就更多,比如学生常常关心:投掷出的标枪是否头着地、蹦床上的腾空翻转动作是否到位、集体韵律操比赛哪位拖了后腿等等,都属于物体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不相同,不能看成质点.

(二)参考系(坐标系)

质点把实际物体抽象成没有大小、没有形状、只有质量的点这样一个理想模型,解决了便于机械运动理性化的研究对象的问题,但还不能精确定量描述质点的位置及位置改变.那么质点的位置又该如何来描述呢?

首先,生活中是这样描述的.比如,在农村问路通常得到这样的回答:“顺着这条路往前走,前面有座小桥,过桥右拐顺小河往上走有棵麻柳树,再往前面第一家就到了.”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一些信息:问话地、小桥、麻柳树等属于参照物,顺着这条路、顺小河、再往前等属于方向,无意间用到了参考系来描述人的运动场景.

其次,科学上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情况,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这个被选作参考的物体叫作参照物,也称为参考系.为了精确定量描述质点的位置及位置变化,从数学上引入坐标系,即在选定参考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坐标系(包括一维坐标、二维坐标、三维坐标、平面极坐标、立体的球坐标轴坐标等等).

再次,生活中的描述只是对参照物一种朦胧的意识.科学上的描述则是在参照物基础上利用坐标系(理想化的参考系)精确定量.但二者在描述的思维方法上完全一致,以生活中涉及的参照物来理解科学上利用坐标系(参考系)来精确定量,基于“精确定量”就显得非常必要.

(三)位移

在理解质点、坐标系(参考系)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就需要引入位移概念精确定量描述质点的位置变化了.但是生活中描述物体的位置变化与科学中物体的位置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假如没有刻意对生活经验进行梳理、鉴别、反过来再认识,很容易弄巧成拙,不但不能促进反而干扰对位移概念的理解.

首先,生活中描述位置变化,存在着口头“简略的描述”和“详尽的描述”两种情况.比如,“今天溜达可能走了两公里”,这句话中没有“方向”也没有具体“路线”,只是模糊的路程概念;又比如,“那辆车只有往后倒两个砖的位置这辆车才过得去”,这句话中包含有“方向”“直线”“长度”等信息.

其次,科学上用位移来描述,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描述,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其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质点沿直线运动,取其正向建立一维坐标系,并确定初末位置坐标x1,x2,即可解出位移大小Δx=x2-x1和正(代表位移方向与所取正向相同)负.质点在平面内、空间内运动的位移也一样定量精确描述.

再次,介于生活中描述位置变化偏重路程概念,小学初中也一直在应用路程概念,对位移的理解的干扰作用特别大.一方面,物体在长距离长时间内运动,位移与路程的差异很大,要反反复复强化对位移与路程的区别;另一方面,物体在短距离短时间内(尤其在很短很短)的运动,位移概念与路程概念差异就大大缩小,理解起来就非常容易了.实际上位移是为了描述物体在短距离短时间内(即瞬时)的运动而引入的概念,因此在第一次接触位移概念时非常有必要调整学习的思路:生活中长距离长时间内运动路程概念生活中短距离短时间的运动比如“那辆车只有往后倒两个砖的位置这辆车才过得去”包含有“方向”“直线”“长度”等信息位移概念位移概念扩展一维坐标系定量计算大小和方向扩展到平面坐标系定量计算大小和方向,再反过来与路程的区别来巩固理解位移概念.

(四)时间与时刻

生活中时间与时刻混为一谈,都由“时间”两个字来描述,但科学上则要严格区分.先从图1中读出理解形成印象,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刻,再从图2中认真区分哪一个指时间、时间多长、哪一个指时刻,再反过来从图1中加深对时间与时刻关系的理解,努力克服生活中的时间的影响,再加强题目训练,效果都很好.

运动学的描述篇4

【关键词】栅格覆盖模型;林相图斑;面向对象;矢量化

0 引言

随着GIS应用的深入,林业GIS大量投入使用;林相信息快速获取显得尤为关键[1]。数据是GIS应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GIS的可靠性与价值。GIS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原始数据采集及派生数据采集,前者常用地面或摄影测量、卫星遥感及GPS测量等方式;后者主要以已有的地图为数据源,通过矢量化获取信息。传统的矢量化方法一般采用矢量数据结构,较关注像素信息,以求精确描述几何对象及其拓扑属性,但矢量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2-3]。在面状对象矢量化过程中,如果能基于面向对象的思想[4],将色彩或灰度相似的区域视为对象,将图像分割为不同斑块;通过数学形态学运算,即可达到充分描述面状要素的目的[5],该研究已在工程地质图、地形图矢量化及地物识别等得到应用,但在林相专题图方面存在欠缺。

1 原理与方法

1.1 栅格覆盖模型

基于林相图斑的特点,借鉴前人关于栅格覆盖模型的研究,首次将其引入GIS数据采集领域,以支持图斑的快速矢量化[6]。

完整的栅格覆盖模型含像素(Pixel)、栅格区(RasterRegion)及栅格空间(RasterCoverage)三个层次的对象,其关系如图1。其中Pixel描述二维空间R2中一个规则正方形区域的信息,是构成栅格数据的基本单元。RasterRegion描述地理空间中的连续分布现象,连续的区域用一个RasterRegion表达;该区域不仅记录栅格数据本身,还记录了栅格数据的分布范围等信息。RasterCoverage表达多个RasterRegion组成的集合,其中的RasterRegion可以彼此独立;也可以是属性不同而相互邻接的不同区域。Pixel与RasterRegion、RasterRegion与RasterCoverage彼此间构成n:1关系。

1.2 处理原理与步骤

传统林相图斑矢量化策略的实质是识别林相图斑边缘并将其转换为折线段,是典型的基于矢量数据模型的数字化方法,处理流程如图2上半部分。

基于林相专题图的简明性及颜色差异等特征,可以依据某一标准(如RGB或灰度阈值),重分类(reclassify)纸质扫描图,得到不同类别、以栅格数据描述的RasterRegion,这是对林相专题图的粗描述;粗描述的RasterRegion不可避免存在很多瑕疵,Pixel的作用体现在对RaterRegion的增强和细化描述,可以用数学形态学的去噪、膨胀及腐蚀等运算加以实现。RasterCoverage体现在不同含义林相图斑叠加形成对整个纸质扫描图的栅格覆盖,以支持对不同林相含义的描述。RasterCoverage形成后,不同属性值的RaterRegion相互区别,实施栅格-矢量转换,即可实现多边形对象内部、外部边缘一体化识别,处理流程如图2下半部分。

从图2可以看出面向对象方法与人工勾绘方法相比,用“聚类/分类”的方法解决了人工判读扫描信息的过程,初步得到自动识别的对象;其后又以数学形态学运算等处理为核心,实现基于栅格覆盖模型的对象充分描述,并最终通过栅格-矢量转换方法得到数字化林相图。这种处理过程自动化程度高,简化了人工判读过程,降低了手工勾绘的劳动强度,充分提高了生产效率。

1.3 数学形态学方法

数学形态学是由一组形态学的代数运算子组成的,它的基本运算有4个: 膨胀(或扩张)、腐蚀(或侵蚀)、开启和闭合, 它们在二值图像和灰度图像中各有特点。基于这些基本运算还可推导和组合成各种数学形态学实用算法,用它们可以进行图像形状和结构的分析及处理,包括图像分割、特征抽取、边缘检测、 图像滤波、图像增强和恢复等[7]。

2 应用实例

以川中丘陵区某镇林相专题图为实验样区,对其快速矢量化方法进行了实验分析。区域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等优势树种;图3是实验样区扫描图(部分);图4是RasterRegion粗分割结果;图5是Pixel形态学运算处理效果;图6是多个RasterRegion叠加形成RasterCoverage并执行栅格-矢量转换效果。

2.1 直接粗分割

从分割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粗描述不能充分逼近林相图斑边缘,或存在内部空洞。从而出现欠描述区域。

2.2 数学形态学方法处理

根据公式开运算可以看做将一个结构元素先做腐蚀运算再做膨胀的结果。开运算的作用为磨光边缘,使边缘的尖角转化为背景,将已处理后的栅格图像再用开滤波处理可以打开线性地物间的连接,由于有再次膨胀的过程,可以对形成的孔洞进行再次填充。再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矢量化,矢量化效果如下图。

3 结束语

与传统矢量化面状要素侧重对其边缘的描述相比,栅格覆盖模型将其栅格化描述作为首要解决问题,通过数学形态学运算较好的解决了面状要素充分描述的问题,避免了传统交互式矢量化面状要素过程中边缘线自动追踪的噪声干扰;然后通过栅格与矢量数据格式转换,得到矢量化描述的最终目标。

实践表明,这种方案在矢量化图斑较多的专题地图,特别是林相图方面效果明显。多次实验结果表明,适当的聚类、分类阈值设置较为重要,当前仍需要借助试错及迭代法逐步改进方案;后续研究应当致力于研究扫描图像的自适应分类、分类标准与矢量化效果之间的关系;该方案适宜于处理有一定色差的专题图,连续渐变颜色专题图矢量化问题仍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陆元昌,洪玲霞,雷相东.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森林景观分类研究[J].林业科学,2005,42(2):21-29.

[2]董敏,孙宝生,陈川,等.基于Arcgis的栅格图像自动矢量化的实现新方法[J]. 西部探矿工程,2011,2:139-142.

[3]李雪,舒宁,李亮,等.基于GIS辅助数据的样本像斑变化检测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14):215-218.

[4]童小华,华慧,杨光,等.面向对象数字化和数据处理[J].测绘通报,1998(5):33-35.

[5]陈鸿,汤晓安,王晨昊,等.面向对象的扫描地形图自动分层算法研究[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10,15(9):1416-1424.

[6]陈军,杨存建,许辉熙.基于知识发现的林相图小斑空间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J].计算机应用,2004,24(S2):268-269,273.

运动学的描述篇5

关键词:脚本描述语言;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传统的编译原理实验基本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为对象进行组织,一般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几乎几十年不变。由于现在的本科生毕业后很少有机会从事高级语言翻译工作,所以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不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基于互联网的搜索技术和智能处理技术的广泛应用,编译技术已经不再局限于高级语言的翻译和处理――利用编译原理解决更广泛的应用问题是新的需求。因此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尝试。

脚本语言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信息描述技术,它具有以下特点:

(1) 脚本语言简单易学,开发成本较低。

(2) 脚本语言很容易被解释执行,而且花费时间比较短。

(3) 脚本描述语言设计的设备无关性。

但是,脚本描述语言没有自然语言容易理解,所以最终还是要把脚本语言翻译为自然语言(目标语言)。一般编程语言编写的程序要在计算机上运行,必须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机器语言,转化过程一般包括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环节。我们设计的球类脚本描述语言主要用于对体育比赛视频进行标准化,所以在语言构成上没有高级语言复杂,翻译时也不需要上面提到的编译实现全过程,只需要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3个环节。

1球类脚本描述语言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体育比赛已经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共打破38项世界纪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作为本次奥运会科技攻关课题组的成员,我们参加了国家乒乓球队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为中国乒乓球队设计实现了一个基于视频标注的技、战术分析系统。我们采用编译技术翻译乒乓球脚本描述语言,实时、准确地记录并分析比赛中发生的各种技、战术细节,为教练员提供客观翔实的分析数据。

作为“编译原理”的任课教师,我们认为该课对学生系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十分重要,但由于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很难用到编译技术,就会产生厌学思想,因此为学生设计一个好的编译原理实验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结合承担的科研课题,设计了一个既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加深他们对编译原理思想理解的实验。

根据球类比赛的特点和脚本描述语言的设计要求,球类比赛可分为两种:一是比赛需主、客队同台(场)竞技,如沙滩排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和网球等;二是主、客队轮流上场,比赛对手不是同台竞技,如台球和保龄球等。第一种球类比赛具有以下特点:(1)进攻/防守形成博弈;(2)博弈双方的技术动作具有相似性。为此,我们把第一种比赛的相关技、战术描述抽象成如下形式:

队员+技术动作+技术动作发生区域+技术动作结束区域

我们的设计目标主要针对第一种比赛。脚本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单词由英文字母构成,可以采用汉语拼音的字首进行编码;句子由单词加分隔符“”构成。图2是一个乒乓球比赛脚本描述语言的案例。

2解释器的设计与实现

根据球类比赛技、战术分析的需求,设计的解释器由

词法器、语法器和语义分析模块三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其中词法分析器负责词法分析的预处理和输入单词的解释;语法分析器负责分析输入码的语法结构检查和解释;在词法和语法分析器的基础上,语义分析模块负责比赛技战术的分类与统计工作。下面分别介绍上述逻辑部件的设计与实现。

2.1词法分析器

根据第1节对球类比赛脚本描述语言语法结构的设计以及球类比赛描述的特点,我们对该描述语言的单词符号进行设计。单词符号有以下4种:

(1) 技术动作描述符:一般由四类字符组成,英文字母、数字、“+”和“-”。其中,英文字母是技术动作的编码,由一个编码映射表支持词法解释;数字用于描述技术动作发生的区域,该语言总是把比赛场地分割成若干个不同的区域;“+”和“-”是两个特殊符号,一般用于一些极其特殊的技、战术描述,如乒乓球中的“球”或“擦网”等。

(2) 间隔符:用于区分不同的技术动作,一般用“”表示。

(3) 保留字:为了明确标示比赛视频的开始和结束、每一小节或单局比赛的开始和结束、比赛中的暂停和开始,设计了一些保留字,如Match: Start、Match: End、Set1:Start、Set1:End等。

(4) 控制符:用于比赛中的比分调整,如ap03:05、*p02:05。

上述单词符号构成单词的词法分析状态转换描述如图4所示。

上述词法分析的算法如下:

算法1一个乒乓球脚本描述语言的词法分析算法

Input: 基于乒乓球比赛脚本简码的技战术输入码

Output: 描述语言完全码

Step1: 词法检测、运动区域补偿

Word=Read(code); // 输入一个单词符号//

Do while word‘ ’

If field(word, Last_position )=‘’ then break

else if field(word,start_position )and field(word,target_position )=

num then return //词法检测结束//

else if field(previous_word,target_position)=num

then field(word, start_position)=field(previous_word,target_position);

word=read(code);

enddo

Step2: 词法检测、动作补偿

Word=Read(code); //输入一个单词符号//

Do while word‘ ’

If field(word, style_position )‘ ’ then break;

else if word.artribute=offence and field(word,start_position )=right_domain //该动作为进攻动作//

then field(word, style_position)=‘z’;

else if word.artribute=offence and field(word,start_position )=left_domain //该动作为进攻动作//

then field(word, style_position)=‘f’;

else print(‘an error be found’);

word=read(code);

enddo

end

在上面的算法中,每一个单词由四位码构成,field(word, style_position)是单词的第一位,表示动作的方式;field(word, act_position)是单词的第二位,表示动作的类型;field(word, start_position)是单词的第三位,表示球的起点;field(word, target_position)是单词的第四位,表示球飞行的结束位置。该算法需要两次遍历输入码,因此算法的复杂性为O(L)。

2.2语法分析器

根据图1所示的脚本描述语言结构,它的文法G如图5所示:

其中:S为开始符号,表示一个输入码,T为非终结符,它可以是ε 字;C1为动作方式码,它只能产生一个表示动作方式终结符号;C2为动作分类码,它只能产生一个表示动作的终结符号;N1为动作起始区域,它只能产生一个表示区域的终结符号,N2为动作终止区域,它只能产生一个表示区域的终结符号。

例如:乒乓球比赛的输入码为:ZX16FB66T62 ZH23ZH33ZH33ZH31。它表示:正手发下旋球从1区到6区对方反手摆短从6区到6区反手挑到2区对手正手弧圈球从2区到3区正手弧圈球从3区到3区对手正手弧圈球从3区到3区正手弧圈球至对方1区后得分。

定理:文法G是LL(1)文法。

证明:为每一个非终结符求FIRST()集和FOLLOW()集如下:

FIRST(S)={w, ε}; FIRST(T)={w,ε}; FIRST(S’)

={,ε};FIRST(W)={w};

FOLLOW(S)={#}, FOLLOW(T)={ , #}; FIRST(S’)

={#}; FOLLOW(W)={, #}

由LL(1)文法的条件可知,G文法满足:

FIRST(αi) FIRST(αj)=;

FOLLOW(A) FOLLOW(A) = 

因此,G是LL(1)文法。

对文法G的语法分析可以采用递归下降法或预测分析表法。由于脚步描述语言中采用的文法符号可以自定义,符号的数量并不多,所以建议采用预测分析表来实现。下面是一个改进的预测分析表算法。

算法2基于预测分析的语法分析算法

首先把“#”,然后把文法开始符号“S”推进栈charstack;

把第一个输入符号读进a(char类型);

Flag = TRUE;

Do while (Flag)

{取栈(charstack)顶的元素放入X(char类型)中

If( X是文法中终结符号中的一个)

{If(X==a) Then

把下一个符号读进a

把栈顶的元素删除

else

Flag = FALSE; //词法错误

}

else if (X==’#’)

{if (X==a) then Flag = TRUE; //词法分析结束

else Flag = FALSE; //词法分析错误}

else

{

找出X在二维数组中的行数Row; //用二维数组表示预测分析表

找出a在二维数组中的列数Column; //CString m_strTemp[4[6]

If (m_strTemp[Row][Column]!=“ ” && m_strTemp[Row][Column]!=“E”) //E代表ε

把栈顶元素删除;

把m_strTemp[Row][Column]中的元素从后往前推入栈中;

else if (m_strTemp[Row][Column]==“E”) then 删除栈顶元素;

else Flag = FALSE;

}

}

算法2的执行时间为O(M*N),M和N分别为预测分析表的行和列下标。

3实验设计

根据第2节对球类脚本描述语言中词法、语法分析器的讨论,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

实验一:基于球类脚本描述语言的词法分析器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词法分析器的体系结构、各功能部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语法分析器奠定基础,能够灵活掌握词法分析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条件:图6给出了一个乒乓球台的分割图,用于表示击球的区域;表1和表2分别用于描述击球的方式和动作,这些描述信息可以供学生设计乒乓球脚本描述语言时参考。

实验要求:

 画出脚本描述语言的体系结构图,并定义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策略

 定义一个小型球类脚本描述语言,可以参照乒乓球比赛的技战术描述需求定义,具体形式如图6所示

 完成一个实验报告,分析具体输出结果的 语义

实验二:基于文法G的语法分析器设计与实现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掌握语法分析器的体系结构、各功能部件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语义分析器奠定基础,能够灵活掌握语法分析的原理和技术。

实验条件:表3给出了预测分析表结构,学生根据所设计的描述语言填写具体预测动作。

实验要求:

 给出非简化G文法,对其进行消除左递归操作

 在实验一定义的球类脚本描述语言基础上设计具体的符号表

 手工完成预测分析表的构造,如表3所示,并用数组结构存储

 完成一个实验报告,分析具体输出结果的 语义

4结论

笔者在本文中设计了一个球类比赛脚本描述语言编译器实验,给出球类脚本描述语言的语法结构,包括词法和文法规则;给出了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实现需要的关键算法,为学生进一步实现奠定了基础;给出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实验模板,为学生完成实验规范了必要的格式和实验要求。

与传统的编译器实验相比,本文设计的编译器实验有较强的应用背景,更接近大学生的实际经历,能够激发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本实验并没有改变传统实验的本质,还是在高级语言编译器的实现技术基础上完成,只是对具体的语言背景进行了调整,同样可以达到系统掌握编译原理的教学要求,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本实验作为教学补充内容。

自行设计脚本描述语言并实现其编译器是我们的一种尝试,该项工作基于我国的奥运攻关课题。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我们将对教学环节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扩展,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 陈火旺,刘春林. 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M]. 3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

[2] 官尚元,张芝萍,徐立锋,等. C/C++代码自动生成脚本语言接口的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5,31(8):102-104.

[3] 李爱萍,王家礼,段利国. ATLAS语言中大量关键词的处理方法研究[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9):1581-1582,1600.

[4] 赵会群,孙晶. 体育计算:一个新的计算机应用研究领域[J]. 计算机科学,2004,31(8):89-92.

运动学的描述篇6

知识目标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掌握这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明确要研究圆周运动中的最简单的情况,匀速圆周运动,接着从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的角度引入线速度、角速度的概念及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最后推导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中间有一个思考与讨论做为铺垫.

教法建议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概念的教学建议是:通过生活实例(齿轮转动或皮带传动装置)或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运动快慢与转动快慢及周期之别,有必要引入相关的物理量加以描述.学习线速度的概念,可以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弧长与时间比值保持不变的特点,进而引出线速度的大小与方向.同时应向学生指出线速度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学习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时,应向学生说明这两个概念是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和描述运动的需要而引入的.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每通过一段弧长都与转过一定的圆心角相对应,因而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也可以用转过的圆心角与时间t比值来描述,由此引入角速度的概念.又根据匀速圆周运动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物体沿圆周转动的快慢还可以用转动一圈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描述,为此引入了周期的概念.讲述角速度的概念时,不要求向学生强调角速度的矢量性.在讲述概念的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线速度的大小、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保持不变的圆周运动.

关于“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的教学建议是:结合课件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几个物理量在对圆周运动的描述上虽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并引导学生从如下思路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主要设计:

一、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物理量.

(一)让学生举一些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

(二)展示课件1、齿轮传动装置

课件2、皮带传动装置

为引入概念提供感性认识,引起思考和讨论

(三)展示课件3: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

可暂停.可读出运行的时间,对应的弧长,转过的圆心角,进而给出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频率、转速等概念.

二、线速度、角速度、周期间的关系:

(一)重新展示课件

1、齿轮传动装置.让学生体会到有些不同的点线速度大小相同,但角速度、周期不同,有些不同的点角速度、周期相同,但线速度大小不同;进而此导同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运动学的描述篇7

关键词:化学抽象机;软件体系结构信息科学

1概述软件体系结构是当前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大型软件开发中必须解决的核心技术。无数的论文软件工程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软件系统往往都有一个好的软件体系结构。但是在软件设计、开发、测试、运行以及升级的各个阶段,体系结构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如何把运行时适应性机制加到复杂的大规模软件系统中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工程问题。然而要通过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用某种方式描述动态体系结构。

目前已定义的adl超过20种,具有代表性的adl包括c2、darwin、rapide、unicon、wright、d-adl和acme等[1];国内包括xyz/adl、abc/adl、fradl和a-adl等。但这些语言大多注重软件系统结构静态特性的描述,而对其动态特性描述不足。paola inverardi和alexxander l wolf[2]首先将cham应用于描述和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他们充分利用cham擅长描述系统动态性和并行性的优点,用cham形式化方法描述和分析了软件体系结构动态操作性语义,在软件体系结构动态特性描述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扩展,主张用cham模型描述软件体系结构,并例举描述了编译器的体系结构,包括顺序多阶段编译器和并行、共享存贮库的多阶段编译器。基于cham的体系结构描述,运用重写技术和结构归纳证明方法,能够对体系结构的部分行为属性进行形式化或半形式化的证明。

2化学抽象机化学抽象机cham主要用于异步并行计算模型的建模[3],通过将化学反应和抽象机概念有机结合描述系统状态变化,它将一个系统的状态看成化学溶液,溶液由分子组成,分子根据一定的反应规则相互反应又引起新的系统状态变化。溶液中不同分子可按反应规则平行地进行反应,只要各自反应的分子集不重叠。因cham在描述系统动态性、并行性方面的优良特性,所以可较好描述异步并行计算模型,尤其擅长描述如λ计算和ccs进程计算模型[4]。一个化学抽象机由一组分子m0,m1,m2…、溶液s0,s1,s2…和变换规则组成,分子是cham的基本元素,由一个常数集和操作符集派生而成的句法代数定义;溶液是由有限多个分子的集合,它反映了系统的某种状态,溶液中的分子根据变换规则进行反应。

变换规则从应用范围可分为:通用规则,即在整个cham中通用的规则;专用规则,适用于某些特定分子的规则。从反应作用可分为:加热规则,把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规则;冷却规则,小分子合成大分子的规则。从反应涉及的分子可分为:自反应规则,只有单一分子的状态变化;互反应规则,反应过程中至少有两个分子参加反应。本质上,cham可看成一种有限状态机,因此它具有一般状态机特征,与其他以状态机为转换模型的技术相比,cham利用化学反应这一隐喻,因此在刻画系统的动态性特征方面比较自然。cham规格说明是一个基于操作的系统框架,这种框架不会把所描述的系统曲解为某种特定的计算模型。cham描述不仅可以描述系统静态特征,还能从系统操作动态性方面进行描述,通过对各单元的描述、引入的转换规则及项重写描述和分析体系结构的动态行为,因而可使软件开发人员很快地了解系统功能和行为,适用于多种层次的用户。在cham中,膜是一种封装结构,任何溶液可以被看作一个关于其它溶液的单一分子,膜内的溶液可以独立进化。膜具有半可渗透性,允许某些分子进入和离开,通过膜上的气孔,可以有选择地从膜中抽取分子,同时,气孔的可逆性允许分子被重新吸收到原始溶液中,膜表示了复合构件,实际上提供了一种刻画系统模块化的途径。

3在sa中的应用3.1描述sa。用于描述sa的cham可表示成一个三元组cham=(m,e,r),其中:3.1.1分子集m={m|m∈ms∨mi},ms={ms1,…,msn}为稳定状态分子集,处于稳定状态的分子不吸收或释放电子,mi={mi|mi∈{ms(.p)+,(p.)+ms(.p)+,(p.)+ms}∧ms∈ms}为离子状态分子集,处于离子状态的分子准备进行吸收或释放电子操作,其中p={i(e),o(e)}为分子上的操作集,i(e)为吸收电子,o(e)为释放电子,操作符“.”表示操作顺序。3.1.2电子集e={e1,…,ek},分子可根据自反应规则准备进行进行收或释放电子,当溶液中有两种互补电子,即一对释放-吸收电子时,可根据互反应规则进行反应。3.1.3规则集r=rs∪rm,rs={r|r∈{ms1=mi1,…,msj=mij}∪{ms1=ms1*,…,msj=msj*},msj∈ms∧mij∈mi,j=1,2,…}是分子自身从吸收电子到释放电子的过程或分子复制自身过程规则集,msj*表示由msj复制与msj性质、状态完全相同的分子,rm={r|r∈{m11,m21,…=m11,m21,…},mij,mij∈mi,i,j=1,2,…}是电子在分子间流动过程的规则集,rp∈rm,rq∈rm,p≠q,若{mp1,…,mpj}∩{mq1,…,mqj}=",则rp,rq可并行反应。3.2描述构件、连接件。用cham描述软件连接件或构件,可表示成一个四元组(mc,eci,eco,rc):3.2.1连接件或构件的分子集mc;3.2.2连接件或构件的前置条件,即输入电子集eci;3.2.3连接件或构件的后置断言,即输出电子集eco;3.2.4连接件或构件分子集的反应规则集rc。连接件或构件的分子集反映了连接件或构件的角色集及在角色上进行的输入输出操作,相对来说是静态的,是一种实现上的结构,属于语法层。输入电子集是使用该连接器或构件前必须具备的条件,输出电子集后映的是使用该连接件或构件后的状态。反应规则集说明了连接件或构件如何运用反应规则从而发生状态的演变,实质上是连接件或构件的动态行为,是相对动态的,属于语义层。如管道-过滤器体系结构风格的cham描述如下:定义过滤器:mc:pipe_filtereci:readereco:writerrc1:pipe_filter=pipe_filter.i(reader)rc2:pipe_filter.i(reader)=i(reader).pipe_filter,pipe_filter.o(writer)rc3:pipe_filter.o(writer)=o(writer).pipe_filter定义管道:mc:pipe_conneci:readereco:writerrc1:pipe_conn=pipe_conn.i(reader)rc2:pipe_conn.i(reader)=i(reader).pipe_conn,pipe_conn.o(writer)rc3:pipe_conn.o(writer)=o(writer).pipe_conn由过滤器和管道构造一个系统:sys_m:pipe_filter,pipe_connsys_e:reader,writersys_r1:pipe_filter.o(writer),pipe_conn.i(reader)=o(writ-er).pipe_filter,i(reader).pipe_conn

4展望目前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正逐渐成为软件开发的新趋势,但是也给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测试带来了新的问题,而cham不仅可用于描述动态软件体系结构,还可用于测试体系结构,因为cham这种对系统状态变化的描述特别适合于测试系统的行为和功能,bertolino[5]等人提出从软件体系结构描述中导出实现层的测试用例,以指导构件系统的集成测试的思想,随着对cham的深入研究,必将有新的应用被提出。

参考文献

[1]medvidovic n,taylor r n,a classification andcomparison framework for software architecturedescription languages[j].ieee trans.on softwareengi.,2000,26(1):70-93.

[2]inverardi p,wolf a l.formal specification andanalysis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s using thechemical abstract machine model[j].ieee trans.on software engi.,1995,21(4):373-386.

[3]berry g.,boudol g.the chemical abstract ma-chine[j].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1992,(96):217-248.

[4]berry g,boudol g.,the chemical abstract ma-chine[a].in conference record of the seventeenthannual acm synmposium on principles of pro-gramming language[c].1990.

运动学的描述篇8

一、描述法

1.多角度描述

在阅读各类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描述和说明。而各种描述应从多方面展开,一般从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以及各种相对位置,使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地理空间,避免在解答问题时“地理事物搬家”的情况。

2.按顺序描述

在指导学生阅读各类地图时,常遇到顺序问题。在教学中要经常训练学生按一定的有序性来读图,使面广、综合性强的知识条理化、序列化,提高思维水平。

3.特征描述

特征描述法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有关的地理概念。如,在“热带雨林”景观图上描述植物的特点是:茂密、高大、常绿、多层;其动物特点是:喜攀援或喜暖湿,皮厚耐热。

4.对比描述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增强判断力。在教学中对比项目的选择要有助于反映差异性,采用表格的形式,能使学生读图描述更鲜明。

5.动态描述

适合于对隐含有动态变化的示意图、模式图类进行描述。在教学中要重视运用教具、多媒体手段,形成动态感,增强直观性。例如,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描述漂流瓶周游世界、浮洞传邮故事,使图中洋流运动的“静”态转变为“动”态,可加深学生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掌握。

二、对应法

对应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空间关系、地理形象、图例注记的知觉感应能力,也有助于发展想象力。

1.图例对应

地图上的图例中,有表示农产品的象形符号、表示矿产的几何符号等;地图上常用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人口密度、人种、气候、自然带等。

2.多图对应

多图对应是通过多张地图的重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象,特别是因果联系密切的图形,采用这一方法更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平面剖面图

例如,学习某地的地势特征,就应该运用平面地形图与相应的剖面图对应的读图法。学习冷锋天气剖面图时,与冷锋立体图、冷锋天气符号平面图对应讲解。

4.变式对应

地图有不同的投影与表现方式,要引导学生在变式的地图中认识地理事象的本质特征。

5.略图对应

如,在理解“陆地环境因受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则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这一内容,用略图把马达加斯加岛、海地岛、东非高原地区、南美洲南端等受地形因素影响明显的地区从自然带分布图上“分离”出来,让学生从中发现非地带性因素对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干扰作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读图中其他因素的干扰,降低阅读大容量地图的难度。

三、组合法

组合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意识记和有意注意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合于阅读各类地图和部分示意图。

1.镶嵌拼合

地图中的大洲、大洋、国家、政区都是有一定形状特点的。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拼图游戏与竞赛,这能锻炼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识记速度。

2.搭配组合

地理知识彼此之间是联系的,用搭配组合法指导学生,以地图中的点、线、面为中心铺开,开展多记、巧记的学习活动,培养地理记忆力,使所学地理知识更系统。搭配形式有点线、点面、线面、点线面搭配。

四、分析法

1.数量分析

例如,读某河流流量曲线图中的极值及其出现的月份,可归纳流量特点,分析成因,判断补给类型;利用最冷月均温或最热月均温、年降水量分析某地气候类型。指导学生分析按步骤进行,有条不紊、丝丝入扣。有利于构建学生的逻辑结构,提高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2.过程分析

在动态描述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①转动过程分析;②循环过程分析;③扩散过程分析。

3.关系分析

①因果关系分析:如,“四季的形成”框图、“大气热力作用”的有关知识联系框图;②输出、输入关系分析:例如,人与环境关系图、出口贸易货物运输路线图、人口迁移路线图等都属于这一类。阅读这类图,首先,要注意图名;其次,箭头是表示方向、箭头的粗细表示数量、颜色或符号表示某种性质等,要仔细观察,分析输入、输出的原因,评价结果。

上一篇:生物制品发展前景范文 下一篇:自由落体运动课程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