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0-24 17:13:52

运动科学研究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 运动生物力学的测试方法在竞技体育研究领域主要应用于技术研究以及发力原理分析等方面,对于拳击项目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辨析测试方法的应用范围,对今后的相关研究开展起到有意义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生物力学 方法 拳击

生物力学研究,尤其是运动学、动力学、表面肌电等实验技术逐步应用于拳击科学研究中。运动学方法应用在技术改进和规范程度判断等方面,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动力学研究对对抗性项目对抗时,力的大小、方向的变化及力作用的效果等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发力原理及规律。表面肌电研究应用于判断动作过程中,哪些肌肉参与收缩,收缩过程中肌纤维发力长短、顺序等,这对科学合理化技术动作和确定不同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的科学性非常有意义。

李凌云[1]采用生物力学的测试仪器、方法,试图寻找运动生物力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在武术领域中应用规律,从生物力学的原理应用在武术中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同样应用于其他同场格斗类项目中,为其他同项群项目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运动学研究和表面肌电技术在拳击生物力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郭峰,张日辉[2]探讨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动作内部神经肌肉系统协同变化,研究认为后手直拳击打,上肢拮抗肌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肌肉激活顺序判断,动作符合鞭打动作原理,建议加强上肢拮抗肌训练。刘海瑞[3]的实验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分析了拳击出拳击打拳速突然减速的成因。二者在突然降速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拮抗肌放电信号较强也能够在一定意义上解释这一现象的出现,但二者结论中应该加强拮抗肌训练值得商榷,拮抗肌与主动肌、协同肌的协调配合时准确、高效完成技术动作的基础,应该从协调性训练的角度分析更为准确。

王新坤[4]运用爱捷运动录像测试分析系统,对参加2004年全国拳击冠军赛决赛的部分冠军前手直拳作进行运动学特征的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打击瞬间拳速在击中目标之前会突然增加,其研究结果前手直拳打击瞬间是加速的,与刘海瑞,郭峰、张日辉等研究后手直拳击打前速度突降结果相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岳东升、张翠[5]利用高速摄像与测力台(Kistler)同步测试的方法,对拳击运动员直拳技术动作进行测试,该研究是典型的以运动学研究技术路线,对运动员技术改进有一定意义。

有关动力学研究在拳击中较为少见,相关理论研究中,谷晓红[6]从击打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原理问题、打击力与作用时间、快速移动与稳定性、鞭打技术与多环节协调运动四个方面对拳击运动中的有关生物力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现存的误区及不足。苏彦炬[7]对不同击打技术的下肢发力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对拳击下肢发力原理,影响击打效果的因素等做了宏观分析,对相关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等速肌力测试关节力量从侧面反映肌肉力量,但与动作速度不相符合,存在一定的局限。姜传银[8]等运用等速肌力测试的方法,对拳击、跆拳道散打运动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项目,不同肌群在速度力量方面的优势环节。从侧面也反映了不同项目因发力环节不同,不同部位的肌肉力量存在着明显的项目特征。等速测试数据较为精确,但限于单关节测试,动作路线,幅度、速度存在差异,对于专项力量测试存在局限性。

从拳击相关生物力学研究综述可见,以往研究对技术运动学分析较多,主要技术为前、后手直拳,分析其原因,直拳的运动学分析可近似理解为直线运动,相对实验控制和分析容易把握。而对表面肌电的研究可以对发力顺序与肌肉贡献率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出的鲜明的个体化特征,从中提取共性及规律较难。表面肌电技术应用广泛,尤其是对专项训练手段和方法的检测,具有很大发展空间,二者有效结合可以弥补简单运动学分析带来的误差。等速肌力测试可以从侧面反映关节力量,但与专项发力方式速度不同。以运动学结合动力学研究在力量训练相关生物力学研究中是比较成熟的研究手段,对于拳击速度耐力相关研究应该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1] 李凌云.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在武术运动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大学.2002:56-58.

[2] 郭峰,张日辉.优秀女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技术动作上肢肌肉表面肌电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65-68.

[3] 刘海瑞.上海市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后手直拳出拳―击打环节生物力学特征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

[4] 王新坤.我国部分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前手直拳技术的运动学特征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4):102-105.

[5] 岳东升,张翠,宋祺鹏等.山东省64公斤级男子拳击运动员直拳技术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1): 14-17.

[6] 谷晓红,于军.拳击运动中有关生物力学原理应用的若干问题[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2):30-31.

[7] 苏彦炬,吴贻刚,袁艳.拳击前手直拳下肢专项力量特征及其与击打效果关系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3):66-72.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9] 李建军. 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6(1):78-86.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调查;高中生;天体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4-0070-5

巴洛夫曾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在我国,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维度之一,体现着教育者对方法教育历来的重视。那么,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高中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有着怎样的认识?

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关于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研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科学方法教育”,近3年共检索到2307篇期刊论文。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论述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教学策略、在教科书中的体现等,而极少涉及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测试调查。笔者拟以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相关内容为例,尝试探索与回答上述问题。

1 调查卷的开发与施测

关于天体运动的研究是较具代表性的科学发展史,其中涉及了各类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而高中《物理》必修2在《万有引力》这一章中,开篇便是关于天体运动研究发展的概览,因此本研究选取该内容作为调查的主题。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高中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调查卷拟以简答题为主,了解学生对不同科学家研究工作的认识情况,进而考查他们对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另外,为了比较高中生对科学知识及其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调查卷拟增设关于天体运动相关知识的记忆与应用的考查。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开发了相应的高中生对天体运动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调查卷。在请物理学科专家和物理教育研究专家对调查卷进行审查后,选取3位高二学生进行了初测,根据他们对测试题目理解的反馈对题目做了进一步调整,形成最终的调查测试卷。

在广东一所中上层次高中的高二年级选取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测试对象。共计发放调查测试卷50份,回收有效调查测试卷49份。所有调查卷统一编号,并对其中的简单题答案进行归类整理和统计。

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2.1 关于相关知识的考查

首先,审视高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调查卷中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统计显示,100%的学生都能正确写出该公式,表明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是很好的。

继续考查学生对开普勒三大定律应用及其推论的认识情况,要求学生判断――与远日点相比,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运动速度是较快、较慢还是不变。该题是开普勒第二定律的推论,测试结果显示:87.8%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近日点运动速度较快,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开普勒第二定律的这一推论具有较好的认识。

上述两题学生有可能凭借记忆做出正确回答,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灵活应用情况。调查卷中询问学生“月球与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那么为什么月球不会被地球吸引下来?”

学生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占32.4%)答案是用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做出相应解释,代表性的答案如“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第二类(占35.3%)回答则将原因错误地归咎于地月距离太远,代表性回答如“月球与地球相距较远,万有引力尚不能将月球吸引下来”;第三类(占32.3%)回答则错误地认为月球受力平衡,有的认为“月球与地球间存在斥力”,有的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之外,同时也受到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可见,三分之二的学生对于圆周运动知识还没有做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无法正确解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综合比较本题与前面两题的正确率可以发现,当前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定律及其推论,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这些公式和定律解决问题。

2.2 关于托勒密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再来审视学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情况。测试题1以托勒密地心说的研究为命题背景,如表1所示。

统计显示,65.8%的学生认为托勒密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如:“尊重事实,从事实数据出发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假说”,“因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因为他是科学家,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事”。

当问及如果认为是科学研究,体现了哪些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时,只有一半的学生予以了回答。尽管学生存在着偷懒的心理,但三言两语能说明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却留以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很可能学生并不知晓相应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查看填写了文字的答案,多数都正确提及了观察与假设,代表性的回答如“观察提出假说”,“通过科学现象作出猜想与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较为科学的假说”。可见,学生对观察法与假设法较为熟悉。

而44.2%的学生则认为托勒密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其没有实验数据,如“没有实验数据”,“没有精确的观测数据可以证明”;另一类理由认为只是假设,没有理论依据,如“只是对天体进行观测猜测,没有科学理论依据”,“他的研究无影无踪,仅靠一些实验数据和丰富的想象力,牵强地用本轮来解释地心说”,“没有理论来验证实验”。可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必须有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根据已有事实尝试作出假设同样是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2.3 关于哥白尼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调查卷中继续以哥白尼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测试题2见表2。

统计显示,81.6%的学生认为哥白尼关于日心说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仅有18.4%的人持反对意见,其反对理由多数都认为缺乏实验,如“因为他只是凭借肉眼观察到的内容来说明问题,没有深入太空,没有实验来检验真理”。可见,学生仍认为只是假说而缺乏实验的研究,不能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对于持肯定看法的学生,认为哥白尼所用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是观察法,代表性的如“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实验观察证明”,“观察计算”;另一类认为是理论计算与假设法,代表性的回答如“理论计算法和假设法”,“作出假设数据处理分析”,“大胆猜想”。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哥白尼进行了一定量的理论计算,所提出的日心说也是一种假设模型。但是,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哥白尼抛弃了这些数量众多的本轮而提出了更为简单的日心说模型”,没有一位学生予以关注,没有一位学生提到“简单性原则”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这种研究思想并没有较好的认识。

2.4 关于开普勒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测试题3以开普勒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具体见表3。

统计表明,只有4位学生认为其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查看他们的理由,一位认为“只是进行计算,只能算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算是科学研究”,另外3位则清楚地指出“没有进行实验”。可见,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实验才能算是科学研究,这种认识本身是片面的,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进一步审视其余学生认为开普勒研究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多数都提及了计算,如“理论计算”“总结分析数据”等。除此之外,不少学生还认为应用了观察法和实验法,表述如“精确观察”,“多次实验求普遍性”,“通过多个实验得出普遍规律而推断出三大定律”。事实上开普勒自身的视力不太好,主要的研究是立足于第谷留给他的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进行理论计算,运用的是数学方法,“理论计算”的表述与数学方法含义基本相近,但不少学生强行加上“观察法”“实验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头脑中认为只有涉及观察或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的错误观念。

2.5 关于牛顿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最后一道测试题以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为背景(见表4)。

统计结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尽管学生们都知道牛顿是物理学家,但仍有高达25.6%的学生认为题目中提及的牛顿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反对理由如“无数据”,“只提出假设而不做实验来验证”,“只是普通的由表面现象作出设想,并未有与之相关的实验验证”。可见,学生的反对理由都集中于没有实验,再次揭示了不少学生对科学研究认识的局限。

再来审视认为牛顿的上述研究可称为科学研究的回答,只有15人做出了回答,很可能不少学生对科学方法与思想并没有相应的认识,无从下手。回答的类型主要有3类:第一类回答认为是“类比法”,如“假设类比”“大胆设想,合理类比”,只有3位学生能够认识到牛顿将地球吸引月球的力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进行类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可惜比例很低;第二类回答只是含糊地认为是“设想”,这类回答占了53.3%,如“合理设想”“大胆设想”“扩散思维,有条理的联想”,尽管牛顿的研究中的确涉及了设想,但设想的表述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研究方法;第三类回答则提及了实验法,占26.7%,如“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实验观察”等,实际上在题目提供的信息中并未提及牛顿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这部分学生的逻辑是:牛顿所做的研究一定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一定要涉及实验,因此想当然地认为采用了“实验法”。全班没有一位学生指出牛顿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学生所提及的“实验法”都是指向真实实验,需要“处理实验数据”、需要“观察”,再次体现了学生对相关科学方法的认知缺失。另外,也没有一位学生提及牛顿将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确立了万有引力普适性的研究中,体现了“统一性原则”这种同样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

2.6 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1)对于天体运动涉及的公式、规律及其推论的记忆,参与测试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但不少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阐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2)对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法”“观察法”“假设法”这3类科学研究方法,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能较好地表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名称,只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如“理论计算”“设想”等;其二,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其三,部分学生将“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不加判断地强加进科学家的理论研究中。

(3)对于科学研究思想,一方面,没有一位学生能认识到“简单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这两种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涉及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应用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尝试对已知的实验事实进行描述和预测,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思想。

3 讨论与建议

3.1 若干讨论

讨论1:为什么学生能够回忆和应用相关公式、规律,但对相应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并没有深刻认识?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第4篇

(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体育理论和竞技体育学研究导向不强

作为国家体育类最高级别的科研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学立项资助基金项目,从宏观上反映了我国体育学科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及发展方向[1],对体育学科学研究提供了导向,起统领作用,反映了国家对体育学科学研究的宏观指导,其课题研究居于国内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前沿,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体育学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调查统计得知,竞技体育学14年来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58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1.65%,位列第四;体育理论立项55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1.04%,位列第五,而社会体育学立项99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9.88%,位列第一,同时体育社会学立项63项,约占立项总数的12.65%,位列第二,社会体育学和体育社会学两学科立项约占立项总数的32.53%。从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从立项单位到体育工作者,都把研究重心放在了社会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忽视了体育基础理论和竞技体育学的研究。体育基础理论在体育学研究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我们客观、深入、全面、系统地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也是实现体育跨越式发展和应用研究创新的“基石”。社会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有“文”,更需要“理”的基础来支持。

(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入口窄立项难

近年来,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体育学科申报自然科学基金较晚,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仅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在2006年申请的立项被立项为化学科学部的重点项目,资助经费180万元,8年来体育学科的立项课题多数为面上项目,共计40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仅立项3次,体育学在自然科学基金上的立项相对其他基金项目较少,并且资助率较低,立项难度非常大,如历年来获得面上项目立项最多的北京体育大学,8年间申请了约69个立项课题,被批15个,资助率21.74%,且大部分都是面上项目。体育学科学研究也隶属于自然科学研究范畴,我国体育院校的体育工作者多是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为主,如何从生物科学和化学科学的角度,充分重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去实践科学研究,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等学科应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指导下进行科学体育实践活动,体育的每项技术动作都与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基础理论学科密切联系,没有基础研究的体育学科学研究,其两脚只能悬在空中,没有基础学科做坚实的保障我们无法探寻科学研究的本质。

二、体育科学研究的对策

(一)科学研究理念与时俱进

当以技术革命为基本核心推动工业革命向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发展的时候,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以科学信息技术体系为基本框架,从而建构了一个全新的人类社会发展蓝图———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保障学科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人体运动系统———骨关节、肌肉等深层次、细致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运用玛雅技术和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结合,可使将来体育能够脚踏实地的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保障学科上去研究教育学、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营养、运动与养护、运动与健康等学科,去发展和完善体育学科,进一步深层次地探究人的全面发展,否则以教育和训练结合为主导的体育科学研究体系则显得十分苍白。体育科学研究是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因此应充分发挥体育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把握好体育软实力的导向作用,加强对体育学深入、细致的研究,逐步争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育学立项研究,充分发挥现有的经验优势,多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

(二)重视体育学科中运动生物力学等基础学科的作用

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工作者很少有从基础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去探索体育学。例如,运动生物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既有对人体自身器官如骨骼、肌肉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也有对人体整体运动如各种项目动作技术的诊断,既有对人体模型的力学分析,又有对人体运动的实验测试。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电子学、机械学、材料学、光学、玛雅技术、ANSYS有限元分析技术、激光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如对人与体育仪器器材关系的研究正朝着又一个新兴的边缘学科———体育工程学发展。人们不仅关注竞技体育,也开始重视全民健身,这为运动生物力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契机。但就是如此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近几年的体育科学研究中却寥寥无几,我国在竞技体育及其他领域取得的成绩,总结其规律、探讨其本质时很难进行科学的量化和评价。

(三)优化课程结构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术科教师应该是基础理论的实践者和创造者,在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各体育院校应根据学校特点和当地社会需求加强特色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因地制宜地改革课程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应精选专业主干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拓宽基础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统计学),及时增添新课程,删除陈旧的内容,并将新型学科、基础应用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尽可能地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来,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社会的需求,加强多种交叉学科知识在体育专业领域中的运用、渗透与发展,充分体现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玛雅技术与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等的结合)与体育学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拓宽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积极性,培养高素质、高水准、适应社会需要的体育复合型创新人才,全面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科学研究;R&D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441-06

1 R&D模式的概念、构成及其关系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其中,基础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来统称。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

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技术、具有新产品基本特征的产品原型或具有新装置基本特征的原始样机等。

在社会科学领域,试验发展是指把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获得的知识转变成可以实施的计划(包括为进行检验和评估实施示范项目)的过程。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对应的试验发展活动。

1.1布什关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理论 1945年美国科学研究发展局(OSRD)局长万尼尔・布什发表了《科学:永无止境的前沿》研究报告,布什在报告中阐述了基础研究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布什指出,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基础研究成果通过应用与发展研究的中间环节,转变为满足社会经济、军事医疗等需要的技术发明。“一个在基础科学知识上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国家,它的工业进步将是缓慢的,它在世界贸易中的竞争地位将是虚弱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某些高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商业化产品,基础研究逐渐从专注于创造新知识的“生产导向”向“生产导向”和“扩散导向”并重转化。这种转化使国家之间的竞争开始前移到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国家成为基础研究的投资主体。世界各国在越来越把科学技术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的同时,都强调要求基础研究活动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利益,追求创新保证其在科学前沿的领先地位。

布什强调,基础研究是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基础研究应当从过早地考虑实用价值的短视目标中解放出来,然后通过应用与发展研究的中间环节,转变为满足社会经济、军事、医疗等需要的技术发明。这种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延伸的过程便是广为接受的科学研究的“线性模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生产经营

在这个线性序列中,布什认为,基础研究影响着实际应用的过程,能避免无谓的劳动,使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快速、高效、经济地实现其目标;应用研究着重考虑已有知识的加工和运用,其目标是将可能变成现实,论证科研或工程开发的可行性,探索通向实际应用的合适途径与方法;开发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成果变成实用的材料、装备、系统、方法和工艺的过程;而生产经营则将最终各种形式的成果转化为新商品。布什的这种科学研究的线性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科学政策的战略目标。

1.2巴斯德象限 科学发展历程表明,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完全割离的观点和单向度的科学研究的线性模式,有可能是不全面的。科学史上充满了以认识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和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研究,微生物学、免疫学、物理化学和固体物理等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都是以应用为目标的基础研究的典型案例。

90年代,《科学美国人》杂志的撰稿人司托克斯(E.Stokes)在担任美国科学基金会的顾问委员期间,通过对整个科技史研究,提出了科学研究的二维象限模式,如图1。

第Ⅰ象限指单纯由求知欲引导而不考虑应用目标的纯基础研究,以原子物理学家玻尔为代表,代表了自然哲学家们的纯研究思想。第Ⅱ象限指既寻求知识又考虑应用目标的基础研究,一般被称为应用基础研究,以生物学家巴斯德为代表。第Ⅲ象限指并不以求知和实用为目标的一般性技能训练与经验整理,重在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技能。第Ⅳ象限指只由实用目标引导而不追求科学解释的研究,即应用研究,以发明家爱迪生的研究为代表。

巴斯德在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上,形成了疾病细菌理论,建立了微生物学,同时也得到了明显的实用效果。巴斯德的研究经历充分表明,认识目标和应用目标如同一个硬币的正反面一样,是可以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日本许多大商业公司对基础科学产生了兴趣,它们设置或加强了基础研究实验室,日立、东芝、佳能、NEC以及其他一些公司,都强调资助那些预计不能以某种方式立即应用的研究。这些日本公司对基础科学投资的增加,实际上是致力于巴斯德象限的研究,而不是波尔象限的研究,而正是这种投资使日本公司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其科学实力也得到提高。近几年,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数目的不断增加,表明日本不仅仅是技术强国,同时也是科学强国。因此科学、清楚地认识纯基础研究和应用性基础研究的特性将对国家的基础研究规划和投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3我国R&D经费投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科学研究中,R&D经费总投入决定了国家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综合国力。世界上发达国家的R&D经费投入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我国2003年的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186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6位。美国和日本分别以2 846亿美元和1353亿美元的R&D经费支出额高居世界第1和第2位。从增长速度来看,1993-2003的10年间,我国的R&D经费支出额以年均

15.8%的速度增长,增速在38个国家中处第1位。这使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从1993年世界第14位上升到2003年的世界第6位。我国R&D经费占世界的比重继续上升,在世界研发体系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03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占38个国家R&D经费支出总额的2.6%;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加拿大和韩国分别占39.6%、18.8%、8.5%、5.4%、4.7%、2.3%和2.2%。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不但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提供创新成果,而且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模型。因此,对R&D模式的投入总额和比例对科学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我国2002年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与开发经费支出的比例为1:3:13;美国2000年为1:l:3,法国1999年为1:1:2,日本1999年为1:2:5。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两类活动的投入仍比例偏低。今后应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活动的经费投入。

2体育科学研究中R&D模式的现状

2.1体育科学研究中关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认识 在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池建(1997)认为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研究是发现和研究体育运动中的基本规律、发展体育科学理论、提示各种体育现象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应用研究是指为特定的应用目的进行的研究,任务是解决体育实践中的问题。在当前体育事业发展中,就要紧密围绕着“两个计划”制定的目标,组织研究力量、确定研究方面、制定研究课题,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对科技进步和学校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课题进行研究。开发研究又称推广研究,是对体育科研成果做进一步的验证和推广,它的主要任务不是探求新知识,而是利用已有理论和原则促进新科技的应用、新产品的生产。

钱金华等(1999)将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性研究定义为:以运动员、体育健身者或某些慢性病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探讨不同运动专项训练和不同锻炼方式以及不同运动处方的医学效应与规律,统称为应用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定义为:是指对体育运动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无法在运动员和体育健身者身上直接试验,而必须使用动物模型进行实验或者用尸体标本进行测试研究的,均列入应用基础研究。但他们所定义的基础研究并不能认为是纯基础研究,而是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这种把实验对象作为划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

罗超毅(1990)认为体育科研系统中的基础研究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大系统的基础研究,其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不同,它所研究的内容大致相当于整个科学技术系统中应用基础研究的层次。总体上看,体育科研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因此,这也决定了体育科研工作应牢牢把握住其“面向”体育运动实践的方向。他认为体育科学与整个科学技术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科研虽然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但其本身同样存在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如果不进行具体分析,一概认为体育科研只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不仅会在制定计划、分配投资时比例失调,而且由于忽视了基础研究工作,势必影响体育科研的后劲。

2.2体育科学研究中R&D模式的现状

2.2.1 基础研究非常薄弱 体育的基础研究通常指那些对体育运动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性研究工作,它所探索的是体育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体育科学、技术和知识具有创造性的发现,使体育科研领域有新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基础性研究课题大都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博士点基金等。即使在这些课题中大多数课题仍然具有应用性基础研究课题的属性,纯基础研究课题很少。

目前体育科研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上,基础研究与开发研究十分薄弱,有些重大问题的创新性研究基本没有开展起来,这是造成科技实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体育科研领域,能量代谢、快肌与慢肌、乳酸代谢、超量恢复等理论的发现和突破,都有力地推动了竞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基因技术、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都是目前体育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而我们由于在认识、人才、经费、设备方面的局限,基本没有开展起来。

2.2.2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比例失调 体育的应用研究通常指那些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某些成果,尤其是体育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体育运动实践中,使体育的基础理论与运动实践相结合,发展新知识、创造新技术、提出新方法,有的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体育的开发研究一般是指那些把应用研究的成果,尤其是那些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应用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发、推广、应用。将体育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实际应用,为体育运动实践服务。

在发达国家,基础(应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一般保持1:2的比例关系,近几年来运动医学研究领域基础与应用的比例为2:3甚至1:1。其中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有些运动医学研究者在选题上只考虑自身的目的与课题的纯学术价值,而对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与客观需求较少考虑甚至根本不考虑;二是近几年来在科研管理上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与调控,因而造成当前运动医学研究的无序状态。

2.2.3科学研究脱离运动实践现象有所扭转 科研与训练工作脱离的现象曾经较为严重,就是人们俗称的训练、科研两张皮,各自为政。有一定实践经验和成就的教练员,把自己多年的经验认为就是科学,这是一种以偏代全的倾向。一种好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如果不能把它提高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概括和升华,那它就很难验证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今天能成功并不意味着明天还能取胜,在这个人身上的效果,并不能反映在他人身上也有效果。在从事运动训练对竞技体育科技攻关、科技服务中,如果不密切结合运动训练实践的需要,科研成果不经过运动实践的检验,虽然测了一大堆数据,但运动实践到底需要不需要,需要的程度有多大一概不知,这样的科研工作怎么能得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认可,这样的科研人员怎能受欢迎?

体育科技进步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曾经较低。据上海体院等单位的一项研究成果分析,1991-1996年期问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为21.74%。另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等单位的问卷调查结果,科研人员、医生和管理人员对奥运会、全运会成绩的贡献率约在23%左右,运动员、教练员贡献率约为77%左右。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体育科技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运动训练与科研相结合问题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近两届奥运会很多项目上奖牌的突破都与科研人员的攻关密不可分。在近几届的奥运会备战活动中,国家体育总局组织了大量各个专项的科技攻关课题。北京体育大学在皮划艇千岛湖基地、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和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成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深入运动队,提高了科技攻关服务的组织

化程度。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研究与运动实践的结合,但科研与训练的结合仍将是以后工作的重点。现在很多体育发达国家都成立了大型综合性的体育科研中心,结合运动训练实际进行运动员机能测试及进行运动员训练后恢复,而我国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2.2.4国家对体育学科研究资助较少 体育科技经费投入受国家经济状况的制约,科技投入不足是我国体育科研机构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1993年德国科隆体育科研所从联邦政府获得的科研经费为1257万马克,合人民币7200万元;韩国体育科学研究院1994年获得的经费合人民币4051万元。相比之下,我们就少得可怜。为备战第27届奥运会,国家体育总局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为1200万,但真正用于课题研究的仅300多万。

李建军分析了1999-2002年8 658篇论文,结果发现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受基金资助比例较低,从产生的成果来看,平均受资助率只有12.43%(据发表的文章统计),表明我国的体育学科受资助的面不够广,自发从事研究而产生的成果占了绝大多数。也就是说,应体育需求而产生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数量过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水平研究的发展和体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进程。

2.2.5学科建设滞后 体育学由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组成。在这些学科中大多由相应的母学科冠以体育而形成。和母学科相比,体育学中的学科建设基础大都非常薄弱。体育学中的学科发展必须不断地从母学科中吸取营养,把母学科的一些基础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断引进到本学科中来。然而,在体育学领域大多数学科同自己的母学科联系较少,比较封闭,从而影响了学科的发展。

总之,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表现为纯基础研究少、应用基础研究较多、应用研究较少、而开发研究更少的“两头小、中间大”的现象。由于体育科学研究是以生物学、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母学科为基础,因此可以从相关的母学科中借取一部分纯基础研究成果,也因而出现大量的体育应用基础研究。但体育科学研究中对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重视不够,因而出现比例失调的现象。

3体育科学研究中R&D模式展望

3.1基础研究:加大投入、注重创新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往往源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三个重要作用:作为高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手段;作为建设国家知识基础的一种手段,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达,尊重知识、鼓励对新知识的探索。

基础研究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同志指出:“基础研究很重要,人类近现代文明进步史已充分证明,基础研究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往往都会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创新、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和经济文化的进步,产生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

刘鹏同志在全国体育科技工作会议、全国体育反兴奋剂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2005年7月13日)中强调: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我们应该有大的成就,应该有更多国际国内知名的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在世界体育科技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在若干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在科学研究的整体布局中,大学具有重点学科和科研的整体优势,占有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将大学作为全国基础研究的执行主体,大学承担了全国主要的基础研究任务。北京体育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等具有体育学博士点的大学,各高校的体育研究中心等可以作为体育应用基础研究的基地,在全国体育基础研究经费的总量分配上,高校应达到与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平分秋色”的程度,使高校真正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两大主力军之一。

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一项战略性、前瞻性投入。世界有名的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在国际上亨有很高的声誉,就在于它是基础研究的基地,能培养一批杰出的创新型人才,能提供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在知识创新中发挥源头作用。这也是我们努力发展的方向。

继续加大政府对体育科技的经费投入,特别是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多渠道、多层次筹集体育科研经费。积极争取信贷、匹配性资金、税收等政策性投入。以政策引导、政策激励等吸引社会各界投资体育科技应用开发研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和单位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层次投入的体系。

3.2应用基础研究:集中优势、重点突破 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可以认为是体现在新的训练方法的研究、对运动训练中关键问题的探索解决等。

前国家体委在《关于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加速体育科技进步的意见》中提出,基础性研究(按照研究的性质应为应用基础研究,作者注)是要贯彻“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着重解决涉及全面的基础性重大问题,有选择地在部分领域努力攀登世界体育科技高峰。因此在基础研究(按照研究的性质应为应用基础研究,作者注)中,一定要注重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扩大高等体育院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克服和抑制在基础研究(按照研究的性质应为应用基础研究,作者注)中低水平重复现象的蔓延。

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应根据我国现有的人力、设备和经费等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重点突破,集中优势兵力解决运动训练中的关键问题。如运用高新技术探讨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无损伤测定肌肉代谢、骨骼肌微损伤及适应、运动过程中肌细胞的血液供应、运动专项训练理论等,使研究成果既可以解决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又能在世界体育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3.3应用研究:理论联系实际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作用,相互支持。不但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提供创新成果,而且应用研究向基础研究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模型。加强应用与开发研究工作,是促进体育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速科研与实践结合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

3.3.1 体育科研中的应用基础研究是技术开发的源泉 体育科学研究中不乏基础研究有效地促进应用研究及新的训练方法开发这种R&D模式的实例。如1924年Hill及其同事发表了关于最大摄氧量的专著以后,运动生理学界对人体运动过程中能量代谢的基础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血乳酸指标在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为体能性项目运动成绩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Harman(1959)和McCord(1969)先后发现人体生理及病理过程中生成自由基并提出自由基学说。自由基生物医学理论和技术向运动医学的渗透也推动了运动医学的发展,使人们能从分子水平认识和研究如运动损伤、疲劳以及运动营养等重要的医学问题,进而提高了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这都证明了基础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良好衔接,即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

3.3.2竞技体育运动是体育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 刘鹏认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源泉和动力就在于体育运动第一线的需要,特别是备战奥运第一线的需要。就像市场需要是产品研发的动力和源泉一样,体育科研也是如此。如果离开了体育运动第一线的需要,离开了夺金牌的需要,体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就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2008年奥运会上,我们的优势项目要巩固,潜优势项目要有大的突破。现在有些潜优势项目,我们有银牌、铜牌,就是屡屡与金牌擦肩而过。不能夺金的原因有多种,但缺乏必要的科技保障是重要原因。这涉及到很多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运动人体科学、乃至于体育器材所涉及到的力学、材料学、电子学等科研问题。所以,体育科研工作要急一线之所急,想一线之所想,在一线去寻找和发现课题,为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为夺金牌畅通科技瓶颈。一线的需要为体育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施展才能的舞台,为体育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体育科研要更多地面对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特别是面对提高竞技水平、夺金牌的需要来实施科研工作。我们既要出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在顶尖的科研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但又不能仅仅停留在论文上,而是要争取更多的成果应用到体育工作实践中,应用科学要有大的发展,要有更多的科研成果的转化。

在应用研究中,一定要注重出结果,如果应用只是搞一篇论文,而忽略了把研究成果应用到研究任务提出的设想中进行检验,在研究过程的一条完整的链条中失去了最后关键的一环,那么这种研究的意义就要大打折扣,因此在应用研究中重要的是出结果。

3.3.3加强竞技体育的应用研究创新潘云鹤认为,不但基础研究有前沿,应用研究也有前沿。基础研究的前沿是“发现”,应用研究的前沿是“发明”和创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灵魂,是体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前,被国际体操联合会承认的体操创新动作数量为42个;60年代增长到96个(2.3倍);70年代的创新动作共402个(是60年代的4.2倍);80年代为711个(是前70年的1.3倍);90年代以来体操创新动作的增加依然是有增无减。我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经验之一在于技术创新。在世界乒坛14项发明中,中国有8项,占总数的53%;在23种打法创新中,中国有14项,占总数的60%。两项创新指标都高居世界首位。中国女排的崛起并创造“五连冠”的辉煌,靠的也是不断创新。在队伍管理、训练方法、技术战术等方面,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形成绝招,走出了一条自己发展的道路。我国的体操、跳水、举重等许多项目都有各自的创造发明和创新经验。可以说,没有创新,我国的竞技体育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

3.3.4加大体育科普工作力度加强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提高运动员、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转变思想观念,使其提高接受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加强教练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相互沟通、了解和联系,这样才能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向开发应用方向的转化,使科学研究真正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动力源泉。

3.4建立合理的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 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两类不同的基础研究,在进行绩效评估时,既要把握住基础研究的共同特征,又应该体现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独特性质。在进行绩效评估指标设置时,除了有测度基础研究的一些共同指标外,还应该有一些用于测度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独立指标。纯基础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绩效评估时要注重其对科学界的影响,通常指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可用成果命名、Nature论文和Science论文等指标来测度其独特性;应用基础研究能够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专利实施情况、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解决关键技术、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并解决关键技术等指标来测度其独特性。

池建(1997)认为基础研究要出高水平、应用研究要有结果、开发研究要有效益。国家体委系统每年批准立项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很大一部分是由高等体育校承担的,它的效果不是短时期能见到,但又是促进学科进步、发展体育科技、培养科技人才、攀登体育科技高峰必不可少的。

“奥运争光计划”金牌攻关的需要,“全民健身计划”中市场需求,都为应用研究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而基础研究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利用合理的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来促进体育科学研究中基础研究的发展。如加强基础研究的资金、设备投入和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

3.5建立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统计制度并进行宏观调控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是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科技投入的微观结构体现为R&D系统内部3种研究类型投入或支出的比例关系。与国外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总经费的比重太低。

从高校内部R&D三类研究经费的分配结构看,“九五”期间,全国高校共获得R&D经费271.9亿元,其中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分别为47.9亿、157.7亿和66.4亿元,各占R&D总经费的17.6%、58.0%和24.4%。而1970-1995年间,美国大学的R&D经费总支出额为2726.2亿美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分别为1854.7亿、678.8亿和192.7亿美元,各占R&D总支出费用的68.0%、24.9%和7.1%。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校R&D经费的比重一般都在60%以上,即便是过去一向重技术开发而轻基础研究的日本,其大学的R&D经费中基础研究经费也占到53%,而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经费分别只占38%和9%。

由于体育科学研究的特殊性,建议建立体育科学研究投入的分类统计数据,进行体育科学的合理布局的研究,以加强科学研究的宏观指导管理。

4结束语

体育科学研究中的R&D模式中的基础研究应以巴斯德象限,即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发展方向。通过政策与投入的引导可以使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比例更趋合理,使体育科学研究既出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又可以为“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做出更大的贡献。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第6篇

通过对优秀青少年运动员连续服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三周前后血液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具有辅助促进运动机体的恢复和肌肉损伤的康复作用,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有提高运动员的机体免疫力、辅助消除炎症的作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有促进血脂代谢,帮助运动员迅速清除体内代谢垃圾,改善机体血液循环,辅助促进运动机体内氧和营养物质的运输和辅助提高机体运动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作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具有明显改善运动员睡眠质量的作用;新动力一氧化氮胶囊具有排除运动员体内毒素的作用。

新动力一氧化氮为什么要做优秀运动员人体试验?

完成穆拉德博士多年夙愿,符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长期需求

将自己亲自研发的新动力一氧化氮服务于最出色的运动员是穆拉德博士多年的夙愿,而国家体科所也在积极寻求能帮助运动员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运动机体恢复和伤病康复的高科技健康品。

实验机构公证权威——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CISS)创建于1958年,是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国家级综合性的体育科研机构;主要任务是为增强国民体质,提高优秀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科学研究。

肃清一氧化氮市场乱象,让消费者买到真正的一氧化氮产品

自新动力进入中国以来,市场上随之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产品,为消费者选择真正的科技含量高、保健效果好、综合作用强的诺奖产品带来了障碍。

超越了一般保健品的传统实验对象

一般保健品只需做动物实验就可获得卫生部的保健品批文及小蓝帽标识;

知名企业和名牌保健品需做动物与普通人群两项实验;

运动科学研究范文第7篇

Abstract: Human movement science is a young branch discipline in the river of science development. It explores life's mysteries from all the levels of body movement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It covers body's movement regulation in motion cond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effect of advanced scientific instruments and techniques are very important. It gets more quickly development as interactive permeation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modern science. The popularity of national fit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sports level mak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continuously innovation in new area, which producing many scientific research with high level.

关键词: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特征;进展

Key words: human movement science;research characteristics;progress

中图分类号:G80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67-02

1 运动人体科学概述

1.1 运动人体科学概念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它是经过有关专家酝酿,讨论后于1997年在原学科专业目录基础上概括拓宽而形成的专业。

1.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活动的变化特点、规律和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有助于增进健康、提高人体机能能力的一门科学。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整体,从宏观看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从微观看细胞又是由细胞器、生物大分子、分子、原子等组成。因此,我们研究运动人体科学时,要运用整体的、系统的、时空的观点去理解人体运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揭示其实质与规律。[1]

1.3 运动人体科学的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为促进人体健康、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及运动康复等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也可对运动员选材、动作技术分析、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延缓运动性疲劳及促进恢复、合理营养等提供必需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特征

2.1 以系统整体观点综合宏观与微观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回顾运动人体科学的早期研究,受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集中在耐力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环境生理反应、运动与营养、衰老和高海拔气候的应激性等宏观研究。随着近代医学理论、生物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微观研究时代。肌肉活检、电镜观察、微电极生理和超微量分析等技术的诞生,逐步把现代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视野带进以分子为基础的微观世界。

20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建立,开辟了现代运动人体科学从本质上认识运动机体规律的全新局面。21世纪运动人体科学研究中若干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信号转导、受体、细胞凋亡、离子通道等基础研究和基因选材、基因治疗、低氧训练、营养调控、疲劳消除等应用性研究也不断深入到细胞、亚细胞与分子水平的宏观与微观结合研究。

2.2 从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随着基础研究在科学前沿全方位拓展,以及在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深入发展,许多运动人体科学研究课题的范围、规模和复杂性远远超出本学科的能力,必须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从其他学科汲取营养才能在前沿领域酝酿新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借助体育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等生命科学和非生命科学之间的有机交叉,促进整个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从分子水平到整体水平的全方位跨学科研究,活体内分子识别的实时、动态分析,在运动状态下研究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定量、动态规律等。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进行高度的交叉、协作、融合与协同将推动运动人体科学自身的发展。

2.3 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特点 早期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主要以运动代谢与心肺功能等应用研究为主。顺应现代分子微观水平科技发展,运动人体科学在分子、细胞和生物体等多个层次上全面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探讨运动对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影响的基本问题,注重从整体水平研究运动人体生理功能影响及其调控机制,例如信号传导途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细胞凋亡等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对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指导和启发作用。

2.4 研究基础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 当今,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交融并举的互动关系十分密切。运动人体科学在高住低训、中药结合运动免疫、抗疲劳研究中有关中医药的作用及机理、运动训练的效果监控等基础研究进行的如火如荼。另外,在传统中医药对运动员的体液免疫功能调理、针刺镇痛与运动疲劳损伤机制、激光运动医学研究、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诊断、体育锻炼健身防病治病机理的研究等领域,也逐步形成了若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通过基础和应用研究的融合贯通充分发挥基础研究的应用价值。

2.5 研究手段借助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水平的突飞猛进得益于20世纪后期先进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普及应用。20世纪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发展中多个重大的里程碑,如DNA双螺旋结构、DNA的重组和转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突破以及纳米科技、生物芯片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奠定了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技术的基础。

3 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进展

上一篇:土地流转管理范文 下一篇:初中艺术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