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日记范文

时间:2023-10-16 13:40:51

运动会日记

运动会日记篇1

2011年4月27日

星期三

今天是运动会的第一天,在十七中高中部举行。我们家离那儿特别近,坐两三站车就到了。

在十七中门口,有很多穿红校服的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在站队,还有一些戴着绶带的高中生在维护秩序。

进了十七中,立刻闯入视线的是站着方队,但不是很整齐的人群和人们身后的高大笔直的喷泉。喷泉的正前方就是我们班,我一下子就看到了我和贾辰阳一起画的班牌,它现在被打扮得很漂亮。

我们跟着班牌走到了十七中的后操场,老师就打开了旗子——同样是我们俩画的。这操场还真壮观呢!远处是被棚子遮住的主席台和被太阳暴晒的观众席;下面是400米的红跑道和中间椭圆形的绿草地,上面已经没多少草了;近处是一个笔直的旗杆,两个升旗手正在练习升国旗;两边是十七中的楼房。

我们把包放到观众席上面,休息了一会就下来走队列了。这次运动会是保师附小第一届模拟奥林匹克运动会,每班代表一个国家。我们班代表坦桑尼亚。当我们踏着有节奏的步伐经过主席台的时候,我们挥舞着手里的毽子,一起大声高喊:“崇德尚美,博学践行,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一、二、三、……”至于毽子是怎么回事嘛……毽子是我们五年级做年级展示的必备物品!每个年级都有年级展示,五年级是毽子操。

回到观众席的座位上,已经热得快不行了,我马上给自己灌了一瓶冰红茶,就和李子齐去卫生间换衣服了。

换好衣服,我俩格外引人注目。因为我俩穿的一样!大家都叫我们“双胞胎”。我今天没有比赛,闲得无聊,就只能坐在那里看书。中午的饭一点也不好吃,和食谱上说的一点都不一样!吃完了就接着看书。这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我看完了整整两本《冒险小虎队》。

明天比赛加油吧!

(二)

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今天是运动会的第二天,我报的两个比赛项目都在今天,而且都在上午。就在这多灾的上午,发生了一件让我伤心生气的事。

这件事的起源是温天瞳,我们是一起参加两人三足比赛的,她昨天下午跟我说她今天不来了,比赛让我帮她找个人替。并在比赛结束后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她。为什么她就那么肯定我报给她的是好消息呢?因为我们班报两人三足项目的人特别多,但只能有两对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比赛,所以就开展了一次选拔赛。我和李梓齐当然跑了第一名,因为我们俩的默契是无人能比的。

今天我们一进场地就让去点名,我放下包就和崔雨然去跳远处点名了。点到四年级的时候,突然听见广播说报两人三足接力项目的同学到起点点名,我立刻就跑到观众席上把李梓齐叫了下来,和她一起去找温天瞳的搭档宋依?,结果发现宋依?竟然也没来!只好让我们选拔赛中的第三名——黄墨丹和申嘉齐上了。黄墨丹她们跑第一棒,我和李梓齐跑第二棒,我们到草坪上把我的左脚腕和她的右脚腕绑在一起,所有参赛者都得这么做。

因为黄墨丹她们没怎么练,才跑几步就摔跤了,爬起来,再跑。我和李梓齐在第二棒起点都很着急,李梓齐急得把身子向后扭,伸出手,打到我们手上的时候,其他的人早都跑了。可我们俩因为姿势不一样,在他们拍我们的那会儿我们也摔跤了,爬起来才用正常速度快速向终点跑去,但还是不能改变这已定的结局-----我们第八!一共九组……温天瞳啊,你们要是来,我们一定会赢的!

我马上又得跑向沙坑。我跑着,我哭了,我掉下了眼泪,温天瞳肯定想不到这次会是接力赛,如果单独跑的话我们肯定会赢的啊!我边哭边跑,眼泪被我甩到了头发上……到了沙坑,我就趴在铁栏杆上哭,本来我也不想这样的,崔雨然一直安慰我。这次跳远我得了第四,崔雨然第一名,真不错啊!我把手抱在胸前低着头,慢慢地向观众席走去,我想,李梓齐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她一直是个爱哭的孩子,但她比我大,但她还是把我当做姐姐一样,我必须得向着她。这样怪性格的她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想到这里我的脚步加快了一些。

上去之后,我看见她在看书,听MP3,她看见我了,但她没说话,我也没说什么。我一直在观察她,她一直一边看她最爱的柯南,一边听着MP3,我拿着垫子,坐到她旁边,拿下她的一个耳塞,塞进我耳朵里。哦,她在听《左手右手》,最可爱,最卡哇咿的喜羊羊片头曲。她似乎只有听这个才会好受一点。我坐回我的位置。过了一会,我问她:“李梓齐,咱们下次还报这个好吗?”她给了我一个可爱的笑脸:“恩!”她满心的欢喜。那时,我看她像一个什么事都不懂的孩子,那么天真,幼稚,我又看她像一个懂事的大姐姐,她在这件事上没有哭,没有闹,而是静静地把自己拴在书上,和她比起来呢,我又显得几分幼稚。但过了一会儿,我也就忘了。

回到家,我打开QQ,给温天瞳说了这件事,她比我们都大,她显得仍是那么成熟,当然是平静面对。虽然是一件小事,我却连爱哭的李梓齐都不如,我该加强锻炼了!

运动会日记篇2

“第一人冯有真”的说法

从第1届到第9届奥运会,中国均未组团参加比赛,更没有派过记者前去采访。1932年美国洛杉矶第10届奥运会上,短跑名将刘长春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开始了中国的奥运之旅。虽然中国媒体开始重视奥运报道,但限于人力和财力仍然没有派遣记者随团采访。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政府派遣了以戴季陶为团长、王正延为总领队的130多人大型代表团,中央媒体也派出了特派记者参与奥运报道,掀开了中国奥运报道的新一页。

对于谁是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中国记者,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央通讯社特派记者冯有真。据笔者目前查阅的资料表明,这个观点首先是由文史工作者提出,并随着奥运升温逐渐成为一种常识写入了工具书;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体育界人士开始宣传该观点,最后在新闻界推波助澜之下,写入大学生教材。

1987年,上海文史工作者指出:“冯有真这名字在解放前的新闻界并不陌生,但对于他曾是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则鲜为人知。”①后来被其他文史工作者广泛传播,如《一代名记者冯有真》(见《江苏文史资料》第39辑“张家港人物选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冯有真》(《江苏地方志》2005年第1期)、《冯有真: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上海滩》2005年第10期)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历届奥运会赛场上斩金夺银,中国人民奥运热情也不断升温,追寻中国参与奥运报道的兴趣日益浓厚。冯有真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观点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开始作为一种常识,写进了各种工具书中。如《新编青年知识手册》就有记载:“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是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这是中国官方通讯社派遣的第一个中国新闻记者,采访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②大型工具书《神州第一人》就收录《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一文。

2001年7月,中国申奥的成功使中国开始了全方位的奥运知识普及,该观点不断出现在一些介绍奥运知识的书籍之中。2003年出版的《奥运百科知识全书》就有记载:“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是冯有真,他于1936年采访了柏林奥运会,当时担任中国官方通讯社南昌分社社长。”③

新闻界也开始大肆报道,各大报刊纷纷发表文章进行宣传。如《爱国报人冯有真》(《南京晨报》2006年7月22日)、《流利的英语采访、忠诚之心报道中国报道奥运会第一人》,(《北京娱乐信报》2007年2月10日)、《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冯有真,记录下别人,遗失了自己》(《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24日)等。

最终,这个观点被研究者们载入体育新闻教材《体育新闻学概论》,“中国媒体对奥运会大规模的报道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我国记者第一次采访奥运会,当追溯到1932年的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那时的官方通讯社中央社派遣南昌分社主任冯有真,单枪匹马奔赴洛杉矶,社会影响力毕竟有限”④。令人遗憾的是,该教材犯了时间错误,将“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写成了“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行,中国奥运报道成为各大媒体的宣传重点,中国奥运历史更成为中国人民学习和普及的常识。现在只要你输入“冯有真”百度一下,用时仅0.001秒,就能找到相关网页约三千余篇。但是,笔者在查阅其他相关书籍时,发现“冯有真最早参与奥运新闻报道”的观点有值得补充商榷之处。这些书籍指出储安平参与了1936年的奥运报道,使笔者开始质疑“冯有真奥运报道第一人”的身份。

储安平参与1936年柏林奥运会报道

据目前笔者初步查阅的书籍,储安平以记者身份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最早由学者谢泳于1997年在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学人今昔》一书中提出:“1936年,他以记者身份前往德国采访奥运会,后转赴英国,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著名的费边主义理论家哈罗德・拉斯基教授学习。”此后,不断有书籍持该观点,试举下面几例证明之。

“储安平是一位爱国报人,曾做过《中央日报》记者、主笔。一九三六年八月,他曾随中国代表团赴柏林采访奥运会新闻,颇有声望。”(谢泳、程巢父主编:《追寻储安平》第48页,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

“1935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储安平以《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的身份(只具名义,未支薪水)去了欧洲。其间,他给《中央日报》发回一系列报道。奥运会一结束,他就去了英国,考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投身著名的费边社员拉斯基门下。”(春林主编:《光明日报历任总编辑》第135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储安平(1909―1966),现代作家、记者,江苏宜兴人。……1935年志愿去柏林参加奥运会采访,后入英国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系学习。”(徐行、迅步编:《反省中国人:文化名人剖析国民性》第283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

“储安平在大学时就为《申报》、《大公报》投稿,1932年大学毕业后在《中央日报》做副刊编辑。1935年,他利用采访柏林奥运会的机会考入伦敦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储安平末毕业就回国,在《中央日报》做主笔。”(金冠军、戴元光主编:《中国传播思想史・现当代卷》第256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储安平的文学创作主要集中在1928―1935年间,涉及散文、小说、戏剧与诗歌。除结集的小说、散文外,其他作品散见于《申报》、《大公报》、《新月》、《文艺月刊》、《流沙》等报刊。储安平在1935年曾主编《文学时代》,1936年以记者身份采访奥运会,后赴英国留学,从此告别文学。”(李钧著:《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第153页,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这些记载,虽然其中时间不尽准确(如将柏林奥运会时间误为1935年),但都提出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储安平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然而储安平参与奥运新闻报道,迄今没有任何研究成果,仅是在记述其生平时,简单一二句话的介绍,没有直接的史料证明。另外,储安平既然和冯有真同时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也让我们心存疑惑:即最早参与奥运新闻报道的中国记者可能不止一人,可能是一个群体,除了冯有真、储安平,是否还有其他人?

有论者在《浓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奥运报道》一文印证了笔者的假设:“我国媒体之所以能够如此浓墨重彩地报道柏林奥运会,有赖于中国奥运代表团的三位随团记者: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中央日报》社特派记者储安平,以及一名国际摄影社记者,这也是中国记者第一次出现在奥运赛场上。”⑤该文不仅提到储安平,而且还提及“一名国际摄影社记者”。这样,包括冯有真在内,共有三名记者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新闻报道。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文也没有直接的史料印证,难以让人信服。

储、冯两人的通讯均证实:还有其他人

带着疑虑和好奇,笔者查阅了当年的相关报刊史料,终于在《中央日报》、《大公报》中找到了答案。

1936年6月,第11届奥运会召开前夕,中国各大新闻媒体及早物色人选,准备赴柏林进行中国第一次的奥运新闻报道之旅。储安平当时已是《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和文名渐起的青年作家,正准备赴英国留学。于是该报聘他为驻欧特派记者,先赴德国采访柏林奥运会。1936年6月19日,《中央日报》就了该报特派记者储安平赴德采访奥运会的消息:

本报记者储安平赴欧先驻德采访世运,再转英专攻史学。本报副刊编辑储安平君,系著名青年作家,平日勤于写作,产品甚多。最近更求深造起见,决以自费赴英入爱丁堡大学专攻史学,并兼任本报驻欧通讯职务。兹者世界运动会即将在德举行,储君于入学前,将暂驻柏林,为本报撰世运会通讯稿,陆续在本栏发表。今晨,储君先离京赴沪,26日与我国世运会选手同轮出国,首都文艺界知好与本馆同人均将往车站送别云。

冯有真当时是中央通讯社的采访部主任,不仅能讲一口流利英语,而且具备体育运动的经历,在杭州之江大学就读期间就是足球健将。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丰富的体育采访经验,曾单枪匹马地成功采访了1934年马尼拉第10届远东运动会。1936年6月23日《中央日报》报道了中央通讯社派遣特派记者冯有真赴德采访奥运会的新闻:“中央社采访部欢饯冯有真。冯明日赴沪,26日放洋。此次世界运动会在德举行,中央通讯社特派该社采访部主任冯有真,随我国选手赴德采访世运会消息。”⑥

1936年6月26日,中国派出了由130余人组成的庞大奥运代表团,由上海乘坐意大利大型客轮“康E浮地”号赴德参赛。送行场景非常壮观,人数达到一千多人,航空协会甚至派出飞机,欢送客轮至吴淞口。27日,《中央日报》的新闻特别提到了随奥运代表团出征的记者们:“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同轮赴德,探访大会新闻,随时致电本国,并每日在德广播世运会消息,由中央电台转播全国。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罗谷荪及中央日报、时事新报特派记者,亦同轮前往。”⑦这里首次提到了国际新闻摄影社社长罗谷荪和时事新报特派记者也赴德采访柏林奥运会。如此算来,赴德采访人数就增加到四人:冯有真、储安平、罗谷荪和时事新报特派记者。

如果说,上述3条史料还仅是媒体的报道,还不足以令人确信的话,我们再来看看当事人的亲笔记载。我们首先看储安平撰写的新闻通讯。中央日报社聘请储安平作为特派记者采访奥运会后,在该报上特设专栏《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将储安平发回的稿件冠以“本报特派记者第信”字样。1936年7月8日,该报刊登了“本报特派记者第一信”《我国世运代表团从上海到香港途中带着无限离愁别了亲爱祖国两天海上生活健儿们愉快活泼》。在该文中,储安平记载了随团出征的记者们:“记者同舱一共三人,即中央通讯社的冯有真先生,国际摄影社的罗谷荪先生,还有一位是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我们四人都是同行,所以住在一起,非常适合。尤其是冯、罗两先生,我们都在南京见过,更觉亲切。”⑧

我们再看看另一位当事人中央社特派记者冯有真撰写的新闻通讯《世运代表团随征记》第一信,其中也记载了随奥运代表团出征的记者情况:“随团的记者除我外,还有中央日报的储安平君、国际摄影社罗谷荪君、时事新报毛以信君。储、罗两君同我餐同桌,睡同室,减少了很多寂寞。……这次新闻界人数增加,虽说储、罗、毛三君的责任,不像我那样繁重,可是精神上是在给了我很多的鼓励。”⑨

根据两位当事人储安平、冯有真的记载,我们发现他们之间有点出入。他们共同提到了跟自己同舱的国际摄影社的罗谷荪,但对于不同舱的第4位记者,却又有不同记载。储安平记载的是“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而冯有真记载的是“时事新报特派记者毛以信”。根据1936年6月27日《中央日报》的报道,提到时事新报特派记者,并参考后来时事新报的奥运报道,毛以信参与了柏林奥运会的报道确信无疑。而香港中兴日报的吕先生则尚没有其他材料证实,何况储安平仅称其为“吕先生”,本身说明不熟悉。

综上所述,1936年,随中国奥运代表团出征的媒体记者不是冯有真一人,而是一批,确切可考的有四位,他们分别是:中央日报社储安平、中央通讯社冯有真、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时事新报毛以信,而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则还需进一步考证。

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幕后,他们分工不同,奥运新闻报道各异。从赴德参赛的途中到奥运结束两个多月,冯有真先后在《中央日报》和《大公报》发表长篇新闻通讯连载《世运代表团随征记》14篇。在奥运期间,他出入奥运赛场,记录精彩比赛,发表了大量的消息,报道中国代表团赛况。他的报道被称赞为“富有章回小说的味道”,另外他还开创了中国广播奥运新闻的历史,“每日在德广播世运会消息”。1936年8月2日至16日,中央广播电台于每晚19点至19点20分设置了一档特别节目――《转播世界运动会消息》,由中央社记者冯有真在德国报道奥运赛事。正因为冯有真的出色表现,自德国回国后,被委任为刚刚成立的上海分社社长。储安平的奥运报道,与冯有真不同。他先后在《中央日报》发表通讯19篇,主要记载的内容为“惟一切偏于硬性的新闻,为某地举行某种节目的新闻,何人跑得第一,成绩为若干等等,均不在本通信范围以内,本通信暂以一切软性的记述为限”。至于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拍摄了大量的图片,为《申报》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画报》和《大公报》每日画刊栏刊登的《第十一届世界运动会特辑》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时事新报毛以信则为该报的奥运报道提供了稿源。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则限于资料,详情不知。

因此,最早参与奥运报道的中国记者不是一人,而是一批记者。如果从奥运赛事报道的狭义奥运报道来说,冯有真可以说是中国现场采访奥运会的第一人;但是从广义奥运报道(与奥运会相关的一切报道)看,中央日报社储安平、国际摄影社罗谷荪、时事新报毛以信、香港中兴日报吕先生,也参与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报道。■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讲师)

注释:

①潘湛钧:《中国参加奥运会的第一个记者冯有真》,《文史苑》1987年第1辑

②劳理、杨洋主编:《新编青年知识手册》第971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③张云柱等编著:《奥运百科知识全书(下编)》第585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

④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第244页,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薛文婷:《浓墨重彩的1936年柏林奥运报道》第30页,《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3期

⑥《中央社采访部欢饯冯有真》,《中央日报》1936年6月23日

⑦《我国参加世运会代表团昨由沪启程赴德》,《中央日报》1936年6月27日

⑧储安平:《我国世运代表团从上海到香港途中》,《中央日报》1936年7月8日

运动会日记篇3

诚然,决定北京奥运新闻大战成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决策层的领导指挥,采编队伍的储备建设,广告市场的开发运作等等,但是笔者以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还在于处在阵地最前线的记者的作战能力。

具体说来,有三大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新闻媒体必须从现在开始培养报道北京奥运会的记者:

1、特殊体育赛会的要求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普通又特殊。说普通,是因为本次奥运会只是漫漫奥运史上的一个第29届奥运会,或者说是4年一度的奥运体育盛会;说特殊是因为它是在我国举办――而且是我国首次举办,我国特殊的体育机制决定了它已不仅仅是一项国际体育赛事,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任务,它不仅可以给国人带来一份奥运盛餐,更可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既然如此,就要求在报道北京奥运会时,必须做好打破常规体育比赛报道的准备。比如说,以往的奥运会新闻报道一般都在体育版上进行,北京奥运会就有可能需要在版数靠前的新闻版上,或者将体育版前移进行;以往不需要出特刊,北京奥运会则需要;以往记者只要懂体育知识就可以了,而这次采访北京奥运会的记者,不仅要懂体育,还要有强烈的政治新闻敏感和基本的政经知识储备。从现在开始,各新闻媒体就应培养记者在这方面的能力。

2、受众对奥运的渴望

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爱好体育的人不计其数。2001年7月13日晚上,当北京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的那一刻,无数的体育迷热血沸腾,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守侯,这一天终于变成了现实。此后,大家都在期待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由于北京奥运会我们是东道主,按照国际奥委会有关规定,东道主国可直接派队参加奥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因此,北京奥运会所有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比赛中,不出意外的话,都会有中国运动员的身影,这更激起了国人对北京奥运的期待。

到2008年时,会有很多人到比赛现场去感受奥运气氛,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通过新闻媒体来关注奥运的。这个时候,媒体实际上成了承载广大受众实现奥运梦想的一个载体。这种角色上的定位给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赛事前瞻、赛后回顾、成绩播报、实力分析、教练访谈、花边趣事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媒体的报道。因此,从满足受众需求的角度上说,媒体从现在开始就应培养奥运报道记者。

3、媒体自身竞争的需要

这一点在文章开头已经提到。媒体要想在北京奥运新闻大战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记者,而只有有了高素质的记者队伍,才能保证媒体在北京奥运新闻大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不难想象,到北京奥运会时,举国上下,所有媒体都在唱奥运会一个主旋律,这个时候,哪家新闻媒体关于奥运会的报道更及时、更准确、更精彩,哪家媒体必然赢得受众,赢得市场,从而在新闻大战中赢得胜利 ;而决定新闻报道是否更及时、更准确、更精彩的主要因素,还在于记者采写新闻的能力――当然离不开编辑的后期加工。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奥运会,各家新闻媒体间的新闻大战是记者之间的较量。记者强则媒体兴,记者弱则媒体衰。因此,培养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奥运记者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国际奥委会新闻媒体高级主管安东尼・埃德加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记者报名注册工作已经启动,北京奥运会文字和摄影记者的报名总人数将控制在5600人以内。安东尼・埃德加说的是奥运会注册记者,其实,真正到北京奥运会时,还会有很多非注册记者涌入北京城。因为对于全球众多的新闻媒体而言,5600个记者名额实在是少得可怜。据了解,北京奥运会时,大约将有2万名记者云集北京。

这些记者无疑是各家媒体的精英,各家媒体也需要培养一些这样的精英记者。那这些记者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和素质呢?笔者以为主要应有以下6点。

1、严格的新闻把关能力

前面已经说过,北京奥运会绝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既然如此,我们的记者就应该具备严格的新闻把关能力。由于我们是第一次举办奥运会,经验的欠缺必然会导致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正常现象。其实不用说第一次,就是已经举办过两届,甚至是多届奥运会的国家,再次举办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对于其他届奥运会出现的问题,比如场馆建设缓慢,城市交通混乱,安保不严,运动员财物被盗等等,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娓娓道来;但对北京奥运会出现的问题,我们的记者一定要分清性质。能写的一定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以有助于解决问题为目的,做到帮忙而不添乱。

2、倚马可待的成稿速度

奥运会一天会有好多项目的比赛,也有很多的体育人物,包括运动员、教练员、随队官员、奥委会官员等等需要采访,因此,一天下来,记者需要采写许多篇稿子。这就要求记者除了具备敏锐的新闻捕捉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一流的文字驾御能力,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成稿速度,原因不说自明――新闻是易碎品,过了当天,再好的新闻也就成了明日黄花 ;再者,记者的写稿速度还会影响到编辑的做版速度,乃至报纸印刷上市的时间,进而影响到报纸的竞争力。当然,报道奥运会的记者写稿光快还不行,还要对所写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另外,还要有分清主次,会掂轻重的本事。

3、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

奥运会是目前国际体坛规模最大的赛事之一,各国的主要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一般会派出至少两名记者(一文字,一摄影)进行采访,有的甚至会派几名,甚至几十名,数十名的庞大记者队伍。人数的增多改变了记者单枪匹马孤军奋战的情形,也在呼唤记者们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奥运会的成功报道,离不开团队间的密切配合。这包括文字记者与摄影记者的配合,文字记者与文字记者的配合,以及摄影记者与摄影记者的配合等等。从刚刚在青岛举行的北京奥运会第一项测试赛――2006青岛国际帆船赛来看,多数媒体派出的记者团队能做到团结一心,忙而不乱,但也有部分媒体的记者团队出了“内乱”:有体育部门记者和新闻部门记者各自为战的;有体育记者不冲在一线采访,惹得新闻部记者整天骂娘的 ;还有摄影记者老死不相往来的。这是个十分不好的苗头。

4、身体倍儿棒还要能吃苦

北京奥运会自2008年8月8日开幕,至8月24日结束,如果再加上前期的预热,采访奥运会的记者在北京呆一个月的时间应该并不稀奇。这期间,记者们不仅要经受体力和脑力劳动双重的考验,还要经受炎炎烈日的“烤验”,因为8月份是整个中国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首都更是骄阳似火。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一天、两天还不算难,但要是长时间超负荷地工作,确实不容易。因此,这给采访北京奥运会的记者提出了又一个严格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那些天气一热就打伞,太阳一晒就抹防晒霜,温度一高就头晕的记者,是很难担当起报道奥运会的重任的。

当然,光有个好身体还不行,采访奥运会的记者还需要有比一般记者更强的敬业精神。要勤快,还要能吃苦。实践证明,光静静地坐在体育场馆里,或宾馆里是写不出好稿子的。

5、每名记者术业有专攻

这里所说的术业有专攻,并不是说到奥运会时,每个记者只负责一门心思地去报道某个项目的比赛,而是说从现在开始,每位记者应该专门去学习、了解一批奥运会项目的有关知识,为奥运会的报道做好准备。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基于当前体育报道的一个尴尬状况:有关足球、篮球的报道铺天盖地,关于排球、乒乓球、网球等的报道比较常见,而对于帆船、马术、击剑等比赛项目的报道则很少。这直接导致我们的记者对帆船等项目知识的匮乏。而这对于报道奥运会显然是不利的,尤其北京奥运会,所有比赛项目的都有中国运动员参加,如果对该项目不熟悉显然无法做好报道。所以,从现在开始,各新闻媒体应有意识地将奥运会比赛项目大体分一分,让参与奥运报道的记者都分别掌握一批项目,然后去学习了解。记者们至少应把北京奥运会28个大项的比赛搞清楚。

6、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其实这只是个目标,在语言方面,采访奥运会的记者最起码应能用英语与运动员、教练员进行简单交流,并能看得懂组委会用英语的一些公告说明。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现在一些大型的体育比赛场合,经常是电台或电视台的记者在用英语跟外国运动员交流,而平面媒体的记者则很少有人有这一本事,以至于采访一结束,就追着电台或电视台的记者问刚才都谈了些什么。这种平面媒体文字记者“傍”电台、电视台记者的现象,值得我们平面媒体记者的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足球名记李响与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前主教练米卢曾十分亲密,经常能采到一些独家新闻。何以如此?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李响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塞尔维亚语,在和米卢交流这一点上,占得语言上的先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想顺利采访奥运会上的外国运动员,成功报道奥运会,就必须重视对记者外语尤其是英语方面的培训。

运动会日记篇4

今年是一二九运动85周年, "一二九"精神是青年尽显风采的的体现,关于"一二九"精神大家都有什么想说的呢?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0一二九运动85周年精神心得感悟五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一二九运动85周年精神心得感悟112.9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下的一次伟大的抗日救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学生爱国运动.它永垂青史,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

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12.9先辈们的功绩,心潮澎湃,不能自已。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作为x的每名学子,同学们,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抗战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兴亡,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而我们,是否也应该象他们一样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但现实又如何呢?

同学们,当你在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听课时,当你将青春耗废在虚拟的网络时空时,当你沉溺追逐流行和崇拜明星时,当你盲目的“耍酷”“装帅”张扬你所谓的“个性”时。不知你是否想到了作为当代少年那肩头沉重的使命感。也许有很多同学,会因自己生长在这个时代而感到幸福。但是,是否因为幸福,我们就可以迷失前进的方向、失去奋斗的目标?我们是否能盲目的满足于眼前的幸福,而去放弃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后辈子孙,为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谋更多的幸福?

今天,我在这里不是为了向大家传扬爱国主义,也不是为了对大家进行什么说服教育,而是为了那些为新中国的建立而鞠躬尽瘁的革命家,是为了那些孤独的向我们证明历史的纪念碑,更是为了那些曾在我们的记忆中“被忘却了的纪念。”

这一天,我们应该永远不会忘却!每纪念一次这样的日子,就应意味着我们成长一分,肩上的责任多一分,背上的任务重一分。愿同学们回望历史的天空,不忘国耻;愿同学们牢记肩上的责任,勤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为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维新志士梁启超说过:“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让我们永远铭记12.9这个神圣而又伟大的日子,牢记国耻,永远不忘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永远学习那x年前,将自己的生命牢牢地与祖国命运相连的披荆斩棘,浴血前行的先辈们——拒绝享受和慵懒,告别颓废与荒唐;要牢记自身的使命,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树立目标,立志成才,为中华巨龙的再次腾飞贡献力量!

我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祖国明天的希望,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的使命。让我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秉承x的优良传统,胸怀“责任创造”的使命感,努力学习,用我们的智慧,让x更加活力奔放;用我们的双手把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和昌盛。

一二九运动85周年精神心得感悟2可曾记得85年前12月9日?或许早已淡忘,或许闻所未闻,或许如雷贯耳,不管您属于哪种情况,现在让我再一次讲给大家听,以便我们共同铭记那段历史:1935年12月9日,在我们的首都——北京,发生了一件由北京大学全体学生引发的震惊中外的大事儿,为了他们心爱的祖国能从此不再受到列强们铁蹄的践踏,为了让他们得到安宁的学习生活,为了能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为了打击腐败的国民政府,他们打着“抗日,爱国”的旗号,以反对华北自治的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要求收复失地为目标,在北京的各个街区展开了游行活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

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在北京的上空回响着,热血在每个人的胸口沸腾着,听那字字句句铿锵的口号,无不显露他们灵魂深处无限的感慨,这是无数前辈们无限的感慨和愤怒,夹之于天地间浩然长存的正气发出满怀一腔热血的声音,那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激荡出的永不泯灭的声音——还我中华!还我中华!还我中华!

今天我们以一个学生的身份站在这儿,这件大事已过去七十二年了!在这七十二年中,我们的祖国母亲经历了狂风暴雨,沧桑的面容却依然富有光彩,那是因为她曾有一群好儿女,这些儿女为了母亲的自由,不畏强暴,毅然决然地进行着运动!今天,我们也不能让我们的祖国母亲失望!朋友们!想我们母亲的屈辱历史吧!还曾记得鸦片战争?还曾记得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还曾记得南京大屠杀?

那一幕幕不堪回首,不愿记忆!但我们不能忘却!那!是我们奋斗的动力,那!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更是我们搏击长空的翅膀!——朋友们!同学们!滴着鲜血的历史已使我目不忍视!国外刺耳的讽刺声尤使我耳不忍闻!现在!我们要让我们的祖国母亲知道她不曾失去爱她的孩子!这些孩子便是我们——中国的希望,我们应谨记“一二·九”前辈们的爱国深情,把他们无限的爱国情结,化作我们永恒不衰的动力!为了祖国母亲的繁荣、富强而学习,为了母亲满面荣光而奋斗!奋斗!

血的深情,血的教训,无一不使我们提高警惕,“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曾经的危难时刻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切不可养尊处犹,要随时持有一颗矢之不移的赤子之心!让我们带着梦想,带着记忆去翱翔!

远处,国歌已经奏响,那熟悉的曲调,正是引领我们奋进的声音这是祖国苍劲有力的声音,这是历史苍劲有力的声音,这是亿万万海内外同胞苍劲有力的呼唤,那声音仿佛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仿佛黎明的第一声报晓——我们爱我们的祖国,那被无数耕耘者的汗水浸过的土地;那被无数怀有爱国深情的人的泪水浸过的土地;那被无数英烈的血水浸过的土地!

一二九运动85周年精神心得感悟31935年12月9日,一个令人痛心,但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了,当北平的爱国学生在听到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后,他们像雄狮一样怒吼起来,把“九?一八”以来郁积在心头的仇恨和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愤懑都并发出来,开展了抗日救亡斗争,掀起了“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是“五四”以来又一次爱国学生首先行动起来,并得到全国人民响应的运动,至今已整整六十六周年了。今天,我们在此聚会纪念,面对他们“我真横刀向天吴,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爱国情操;面对他们“爱祖国高于一切”的爱国热情;面对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我们的心能平静吗?我们能无动于衷?当然不能!我们要学习和发扬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及忧国忧民的光荣传统。

如今,作为我们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未来祖国前途无限光辉灿烂,我们更应该具有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心。当远访国外参加演出的同学为了中国的主权毅然放弃时,我们不禁要对他们的行为肃然起敬;但我们的学生闻听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上街x示抗威时,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再一次从他们的身上感到了流淌着的爱国热血;当看到一个个海外归来的游子们,用他们的知识报效我们祖国时,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爱国情操的巨大动力。它才真正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它才真正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它不是与生俱来,但它是后激勃发;它不是上帝,但它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亡;它不是利剑,但它永远是对外最有利的武器。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面对中国入世,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和平与发展的当今世界,我们面临的不再是战争的洗礼,而是就业的竞争。我们的报国之举也不再是抛头颅、洒热血,而是学知识、建家乡。其实,无论是战争还是竞争,我们都需要一颗爱国之心,只有高尚的爱国情操才能架起我们心中的一杆利益之称,是“人不为己,天株地灭”呢?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呢?

记得古罗马哲学家维吉尔曾经说过“命运始终厚爱勇敢的人”。让我们在文化学习中,勇做一个汲峭攀登的人;在业余生活中,敢做时间的主宰者;在社会实践中,争当一个活雷锋。同学们,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高举着“弘扬爱国之情,树立报国之志”的旗帜,向着祖国的繁荣,经济的腾飞,民族的振兴而奋勇前进吧。

一二九运动85周年精神心得感悟4“今天,我来了,一手拿着橄榄枝,一手拿着保卫橄榄枝的枪,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请注意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这是已故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的一句名言。

85年前,也就是1935年12月9日,爱国学子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联合起来向x愿,希望用x的枪来保护祖国的橄榄枝。可惜,当权者为了一已私利,将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无辜的学生……

一二九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响应。各大城市的爱国学生均举行请愿集会,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

一二九运动造成的巨大影响,为国民政府带来了压力,从某程度上促成了后来的联共抗日政策。时至今日,中国大陆的一些学校仍会在每年的12月9日举行纪念活动,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一二九合唱;复旦大学的一二九歌会,华中科技大学的一二九诗赛等。目前,在北平辅仁大学校园旧址,留有启功落款的「一二九运动纪念碑。

逝者如斯夫,x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但我们对先烈的敬仰应该淹没在这繁忙的都市生活当中吗?我们对先烈的思念应该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淡漠吗?我们的爱国情思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深深的埋藏在心底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高中的学习令我开阔了眼界,但更重要的是,它宽阔了我的胸怀。读《五人墓碑记》,我懂得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读《离骚》,我看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读《论语》,我感受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

历史不是一页书签,

历史不是已经成为化石的过去,

历史不是时间长河中一段孤立截取的场景;

历史是祖先的脚印,

历史是一艘摆渡华夏民族的巨轮,

历史是一个民族曾经的精神符号的记忆,

历史是一段段螺旋上升帮助我们民族抵达一个又一个高度的楼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都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这些民族的脊梁是光阴的侵蚀所不能淘去的!而我们,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

一二九运动85周年精神心得感悟5中国是伟大的民族,我为能生在这样一个威武不能屈的国度自豪。今年是一二九运动72周年的纪念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这些悲壮剪影,心居斗室,心忧天下,这是五四以来中国学生呈现出的精神风貌。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85年前吧:

12月14日,北平报载,国民政府应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拟定于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16日,北平学联组织上万学生,冲破军警重重阻挠。走上街头,反对华北自治。将近中午,x伍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天桥广场,工人、农民、市民、东北流亡同胞也都参加进来。天桥广场,旗帜如海,标语成林。“x奸卖国贼”“反对华北自治”的口号声,如阵阵春雷,震天动地。“冀察政务委员会”被迫延期成立。

学生们的爱国行为,打击了国民党卖国的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图吞灭中国的阴谋,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纵观近代的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人心、思想和干部。一二九运动则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将军以兵谏的形式迫使蒋介石投入抗日大潮。西安事变——群学生与一位将军一种情怀的契合与共鸣。在我看来,这是中国近代最让人感动和欣慰的镜头之五。一二九运动的火种,传到了国民党编制核心之下的以张学良将军为代表的人心中。1940年,日军发动枣阳会战。张自忠作为集团军_总司令,本大可不必亲率部队出击,但他不顾部众的再心劝阻,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过襄河作战,最后举抢自戕壮烈殉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夫哲人者,舍其事而成其心。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一二九运动,注定会成为可与五四运动比肩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生运动。

历史不是一页书签,可以供我们轻佻地把玩;历史不是已经成为化石的过去;历史不是时间长流中一段孤立的截取场景,和中国的现在与未来毫无瓜葛;历史是祖先的脚印,一行行、一代代的努力才把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道路前仆后继铺到了今天;历史是一艘摆渡的巨轮,不断地把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往前摆渡;历史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记忆,它们曾经在竭蹶的背景,风雨交加的时代下彰显和平时代所不能目睹的绚烂;历史是一段段螺旋上升的楼梯,我们靠着它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高度……

楼梯并没有抽掉,历史不容忘却。现代社会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资源配置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在这场与共同挤乘物质快车的地球村村民展开的艰苦精彩并呈的长时间搏弈中,我们必须洞见其中的隐患、凶兆。中华民族曾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现在如果我们一着不慎的活,同样有可能被吞噬掉宝贵的国家利益,掏空身子。一些民族和国度早就环向周围,馋涎欲滴。既然历史是并没有抽掉的楼梯,我们何不利用这笔财富和教训,在民族精神符号的记忆中找寻我们尚未完全记取的英勇姿势呢?

因此,我们应当记取隔着72年光阴的“一二九”运动,记取以学生为先锋的全民抗日高潮中英勇的民族符号!

“一二九运动”是一个爱国运动,是学生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一次抗日救亡。1931年,日本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地区。国民党采取了“不抵抗”政策。1935年5月和日本还签定了“何梅协定”。使得河北,察哈尔爱的大部分地方丧失主权。中共带领北平学生6000千余人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旗帜。举行爱国运动,北平同学受到了军警的袭击。这次爱国运动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打击了日寇与国民当的反动气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成。

同学们回顾了历史,想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同学们都立志要努力学习,保家卫国,将爱国主义进行到底。

运动会日记篇5

有一种心情叫感动

有一种责任叫使命

有一种情感叫爱国

有一种奉献叫牺牲

12月的雪花,洒满了北平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长安街

12-9运动的勇士们啊

走上了街头

如果不是那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

如果不是那反动政府的妥协退让

我们

应该还是朝读暮写的书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华北危急,国家危急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看吧,一年年年国土的沦丧

听吧,满耳的大众的嗟伤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谁说迂腐懦弱是书生

放下笔杆

我们就是中流砥柱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有难,豪杰并起

五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

在中国,只要有硝烟就有勇士

在中国,只要有危难就有脊梁

在中国,只要有青年就有了希望

1935年12月9日

我们再也不能平息

为了自由更为了民族

我们自愿抗战不息

拳打脚踢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退缩

面对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里动摇

1935年12月9日

已经过去了整整70年

可历史不会忘记

当年那响彻云霄的搏击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反对华北自治

反对内战

全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历史不会忘记

长安街,你们曾怎样走过

历史不会忘记

风雪中,你们曾大声的诉说

历史不会忘记

前仆后继,一个个英勇执着

历史不会忘记

抗日救亡,是你们唱响战歌

70年了,历史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

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个热血澎湃的日子

已然深深铭刻我心窝

70年了,历史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

卢沟枪响,我们赶走了豺狼

红旗飘飞,我们迎来了解放

70年了历史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

踏着余辉,我们缅怀畅想

迎着朝霞,我们继承发扬

70年了历史不会忘记

不会忘记,

运动会日记篇6

关键词:数学日记;师生交流;生活见证;心手相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161-02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创设真实化的生活情境外,还注重鼓励和指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把它写在数学日记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写下了很多较有价值的数学日记,从中感悟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实践发现,学生的数学日记已使数学知识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的体会颇深:

1.数学日记,师生交流的桥梁

1.1 数学日记,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数学日记作为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有不少的同学通过数学日记记载他们学习数学的酸甜苦辣,教师就像朋友一样分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如,一学生平时不爱发言,学习成绩也很一般。有一天,教师请他起来发言,并表扬了他。第二天,他就把这个事情写到数学日记里面了。

"今天学完乘法结合律过后,老师提问我,我一下子就说出来了,老师还表扬我认真听。那天,我学会了好多新知识。"看到这样的日记,欣喜之余,教师在学生的日记里告诉他,继续努力,你会是最棒的。真的是你给孩子一个笑脸,他就给你一个灿烂的晴天。在往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惊喜地发现该同学的书写进步了不少,作业也不再那么拖沓,课堂发言更积极。

因为数学日记的交流,我和学生成为了好朋友。学生的学习不断地取得进步。

1.2 数学日记,促进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化。而数学日记犹如一面明镜,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了解问题的方式、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帮助,更有利于提高教师自己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

"今天,老师告诉我们了……"看了这样的日记,教师然发觉长久以来一直想摆脱"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误区,却又不自觉地陷了进去。

经过学生的提醒,笔者时刻警觉更注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合作讨论交流,不断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接受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践,学生的数学日记逐渐出现了"数学课上的学习收获","我的发现也精彩"等等。

1.3 数学日记,促进课后反思。数学日记里,学生还会记一些课上没弄清楚的问题。笔者会根据学生的日记及时反馈,如果是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就在课堂上带领大家一起解决,如果是个别学生的问题就及时个别的帮助学生解决。

及时反思是一种学习能力,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补救,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写数学日记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为今后的学习积累经验。不仅如此,数学日记也因此成了学生联系生活和数学的桥梁,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2.数学日记,数学即生活的见证

2.1 数学日记,让数学贴近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此笔者鼓励学生走进生活,试着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把他记在数学日记里。在他们的日记中,会发现他们运用数学知识的收获有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方面。

2.1.1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买东西时,学生学会自己独立付钱。如,书店买书买文具,水果店买水果,菜市场买菜等等。其实,这些问题不正是我们课本里经常出现的问题吗?学生通过数学日记记载他们运用四则运算的知识,买东西付钱找钱的过程;用比较的数学方法进行发现购物时整买比零买便宜划算。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了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2.1.2 通过解决生活问题,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数学日记不仅使学生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是学生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方法的有效途径。如,一学生在自己的数学日记上记载了自己买文具的过程。

今天晚上,我和奶奶一起去买文具。我买了记号笔、便利贴、水彩笔、修正贴,分别是1.5元,2.5元、5元、2.5元。奶奶说:"这得花多少钱哪?"我跟奶奶说不急,我试着算一算。"1.5+2.5+5+2.5 =4+5+2.5 =9+2.5=11.5"我告诉奶奶应该是11.5元。后来,收银阿姨果真收了我们11.5元。奶奶夸我真厉害,我得意地告诉奶奶这可是我旧知识新用的成果哦,还真算对了。

学生通过买东西付钱,不仅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还在无形中学习掌握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数学日记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2.2 数学日记,体会数学的神奇,养成严谨的数学品质。有一位学生的日记是这样的。"今天妈妈发工资啦,可是妈妈拿着工资条怎么算都觉得不对。我接过笔自己重新算了一遍,发现工资不多不少刚刚好。我认真地检查妈妈的运算过程,没错呀!我又重新拿起工资条核对数字,终于找出答案:原来是妈妈把"职务津贴"中的"86.5"看成了"89.5"。哎,细心真重要啊!"

像这样鲜活的例子,还有如"神奇的小数点"中记载做生意的爸爸因为不小心将合同上的小数点往右多点了一位损失了一万多。学生通过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感受到数学严谨细心的重要性强过教师不断的说教百倍。

2.3 数学日记,迸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些数学方法课堂上教授和学习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生活教会了孩子学会思考。如,一学生在数学日记上记载了他用平均分的数学方法数蚕蛋的经过。(略)

数学日记,使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对课内的教学起到了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提高了效率。

此外,数学日记还在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数学视野。

3.结束语

数学日记一头牵着学生的手,一头连着老师的心,心与手相牵推动着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演绎着他们各自的精彩,体味着数学知识应用的魅力,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运动会日记篇7

9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六部门联合《防范和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通告》指出,电信企业要严格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制度,确保到2016年10月底前全部电话实名率达到96%,年底前达到100%。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真实身份信息登记的,一律予以停机。

在此之前,工信部5月24日《关于贯彻落实等法律规定进一步做好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要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对于未登记的黑卡要从严管理,依法停机。

随后在7月份,北京移动、北京联通和北京电信三家联合《关于进一步落实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的公告》,告知没有登记真实身份信息或身份信息登记不完整的用户,需依法进行补登记,到2016年10月15日尚未实名的客户将会被依法暂停通信服务。

三大运营商负责人分别表示,在北京地区,10月15日起执行非实名就停机政策,分批执行,最晚至10月31日截止,非实名手机用户全部停机。

根据三家运营商的介绍,这些未实名的手机号码中,一种是完全没有实名登记过的“裸号”,一种是信息不全的号码。

按照运营商反馈的情况,截至9月上旬,北京移动补登比例只占催告用户总数的10%,还有100多万未实名用户尚未进行实名登记。北京联通已补登用户接近22万,没有办理补登的非实名用户有约80万。北京电信方面,催告后完成补登的用户不到10%,未实名用户数量仍有约35万。

“停机大限”时间将至,电话实名制工作也进入了“攻坚阶段”。据了解,目前除了实体营业厅外,三家运营商同时开通多种渠道为用户提供实名补登记服务。包括网上营业厅、手机营业厅、微信公众号、移动APP、互联网超市等等。用户只需按照指引要求上传身份证及本人照片,经后台核验通过后,即可完成实名登记工作。

在实名补登记工作完成之前,电信运营商还将通过宣传、公告、短信和电话通知(拨打本机或系统留存联系电话)等多种方式,通知老用户实名补登记。如果届时手机仍未实名,暂停通信服务具体将包括哪些影响?

北京移动指出,根据国家相关规定,10月15日起,未实名用户将暂停通信服务,也就是将无法拨打电话,无法发送短信,无法使用流量。一旦停机,客户只能本人在营业厅办理补登记及开机手续,无法再通过自助渠道补登记。

北京联通方面的信息显示,10月15日起,该公司针对通知后依然未按期补登号码实施停机,11月30日前对依然未按时补登记的用户实施双向停机。

运动会日记篇8

“尊敬的客户: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要求,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自2013年9月1日起全面实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移动、联通和电信都不约而同地在官网的显著位置登出了这一则公告,为全面实施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工作做准备。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手机涉黄问题,大量的短期临时性手机卡充斥市场,其中很多被用来当做犯罪工具进行诈骗、勒索和垃圾短信群发等一些违法或不规范的市场营销工具。业内人士开出的各种“药方”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手机实名制,这也引发了公众对手机实名制的讨论和重新考虑。

 

手机黄毒泛滥仅是重启手机实名制的一个原因而已。要知道,中国手机用户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约8条,如果以8亿用户数相乘,则我国每周产生约64亿条垃圾短信。因此,手机实名制被部分业内人士认为是遏制此类犯罪案件的最有力手段。

 

手机实名制更能对基于移动通信业务的非法行为进行监控并为有效溯源提供信息支持,也可通过实名认证对手机卡业务所有人行为起到约束作用。这一点可以以日本为例,日本是电信业发展较早、也较发达的国家,也较早遇到垃圾短信、手机诈骗等问题,由于缺少相关立法,业界首先自发合作治理。日本运营商早在2000年就已经注意到预付费手机犯罪的问题,采取了行业联合管制的方法进行预防。随后政府也通过议员立法的形式予以规范,保证移动通信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有一种声音一直认为,有关部门必须推出一种有效的方式增加非法活动使用移动通信工具的成本,从而减少其迅速传播的机会。

三年前曾执行

其实,回望手机实名制的历史,2013年9月1日的手机实名制并不是第一次。早在3年前的2010年9月1日,“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就已经在工信部的要求下开始实施,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持,3年以来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被认为已经名存实亡。

 

当时,根据工信部的相关文件,手机实名制将分两个阶段进行:从9月1日起对新增电话用户进行实名登记;待相关法规出台后,用3年时间做好老用户的补登记工作。结果,3年以来的手机实名登记工作,进展得并不顺利。据了解,虽然三家运营商的营业网点都严格执行手机实名登记,但在营业厅之外的不少渠道,手机实名制并没有真正落实。

 

记者去年购买的联通沃派手机卡,在送货上门前曾被要求登记真实姓名,并准备身份证复印件,然而,快递员工在上门时并未收取相关能证实用户身份的资料。

换一句话来说,手机实名制迟迟不能实现的原因在于,运营商需要通过这些渠道来增加手机号卡的销量,但这些地方并不具备登记用户身份信息的条件。如果没有得力的配套设施、完善的管理流程,在这些地方实施手机实名登记就等于空谈。

 

记者在9月初走访了几家营业厅,发现营业厅内已经完全要求实名制购买手机号码;但在一些街边摊点以及居民聚居点附近的便利店里,购买一张手机卡只需交钱即可。

2010年手机实名制施行时,曾要求社会渠道商将买号卡新用户的身份信息(通过网络等)发到运营商,运营商识别真伪后进行实名登记,然后将号卡激活,用户才可使用。但最后,没有谁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有意思的是,3年以后,当实名制风暴再度来临时,这些贩卖手机卡的小贩们继续看淡实名制的实施,认为这次的政策,最终会和2010年的那次实名制一样,不了了之。

 

实名制与安全感

手机实名制主要涉及三方:监管者、运营商和手机用户。其间的关键问题,则是用户的信息安全如何保护,不被泄露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移动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服务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越来越频繁,而要想获得更快的发展,通过实名制来提高作为产业重要一环的手机用户的责任感和安全感将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在墨西哥,政府曾依照有关程序验证用户的个人信息是否真实,并将此作为有效约束犯罪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此举也遭到一些质疑,反对者担心,由于手机被盗事件屡禁不止,犯罪分子极容易盗用他人手机作案,同时也可能使用他人身份注册。此外,政府如何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数据外泄也成了公众关注的一大焦点。这些疑问,现在也体现在了中国的同样问题上。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当前中国各大运营商的内部员工中经常出现一些人,将用户的信息非法倒卖给一些公司牟取暴利。在这一点上,当年英国政府的行为就很值得中国借鉴。为了实行手机实名制,英国在诸多方面做好准备,在法律方面,2012年6月15日,英国内政部向议会提交了《通讯数据法案》草案,在这部法律中增加数据库应当提供用户身份信息的要求,并在某种意义上增大了打击恐怖分子的力度。

 

可遗憾的是,在中国现行的《电信管理条例》里,并没有就实行 “手机实名制”后用户的身份信息保护做出详细规定,对泄露信息者没有惩罚措施。

可见,手机实名制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但也不意味着,手机实名制按计划进行后就真能一劳永逸。

美国:

手机号与社保号捆绑

在美国,目前没有明确的关于电话用户实名制的规定。对于占移动用户大多数的后付费用户(大约89%),美国运营商出于计费、信用建立和查询的需要,均要求用户提供社会保障号、姓名、地址、信用卡信息。

 

各运营商对预付费用户有不同的信息资料要求,但大部分情况下这些信息都包含了用户的真实身份,例如一些运营商要求预付费用户也要提供SSN(社会安全卡);一些运营商虽然不要求提供SSN,但要求有信用卡、借记卡或护照;只有极少数运营商允许直接用现金购买。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于2004年3月提出法案规定,所有商业性电子邮件发送者都必须提供有效的回复地址以及用户拒收方式,使用虚假身份、虚假回复地址或欺骗性标题等发送垃圾邮件都属于违法行为。

日本:

日本的移动运营商采取了机卡合一的政策,用户与运营商签订1-2年的服务协议后,即可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手机终端并享受该公司的服务,因此在日本签约后付费用户占据绝大多数,预付费卡用户比例较少。

 

尽管如此,日本预付费手机犯罪事件还是时有发生,并呈现出出现早、情况复杂等特点。日本运营商早在2000年就已经注意到预付费手机犯罪的问题,采取了行业联合管制的方法进行预防。2000年5月12日,日本5家移动运营商联合宣布,针对日益严重的预付费手机犯罪问题,共同协商采取防范协议。

 

上一篇:小屁孩日记范文 下一篇:武汉日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