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思维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8 11:27:05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计算思维;体系;思维内涵;职业教育

一、中职院校Excel教学中计算机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系列思维活动。其本质是以抽象事物其内涵以及自动化来模仿实现的行为。中职院校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来培养学生,以Excel课程的教授为例,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中进行学习,然后再进行提升,让思维品质再登一个台阶。Excel课程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从简单入手,以生活应用为辅,来推行计算思维品质的萌芽、生根与发展。一张简单的表格需要输入的内容经过一系列的设置,求得最后的结果,这其中穿插着许多的思考与实践。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的困惑与问题,但是我们坚信以思维品质为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以及总结归纳必然能够成为我们教学致胜的法宝。其次以创新思维培养为隐线,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创新、实践。对于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以多方向来思考,在多个可行性方案之中寻求一个最佳的、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步骤。通过此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技能,更能以思维提升来归纳演绎其内涵与品质。

二、中职学校Excel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遇到的困境

1.重实践,轻体系

由于中职学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实践技能的人才,所以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重视程度比理论要多。这样也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学生在技能掌握的同时,缺少了整个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Excel课程教学亦是如此。在中职教学的课堂中,一般也倾向于讲练完成,这里的讲不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而是面对问题快速解决的开场白。我们的计算思维穿插在Excel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其成为知识体系的一种驱动。但是我们现实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这样重实践,轻体系的现象。我们在讲函数if,countif,vlookup,rank时,只是讲解每个函数的具体应用一个点,而缺乏将这些函数综合起来构成一个面,灵活运用解决具体问题。

2.抓解决,放研究

虽然课堂教学的最后以问题解决为止,但是对于学生计算思维的养成重点应该以研究分析为主,因为思维的发展是以过程性实践为主。中职学校教学特点以及面对社会就业需要,所以重视学生实践技能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手脑并重。因为未来的社会是需要会学习的人,而不是只能解决固定问题的人。在课堂中,很多时候我们教师以教学任务为主,组织学生进行问题的解读以及技能的实践,在这个环节中就会轻视了研究分析的存在。我们的计算思维在教授过程中应该配合着问题的出现,需要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中间的过程应该有一个质的分析路线。只有这样的一个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不仅有质的内化,更有量的吸收。

三、Excel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机思维的具体策略

1.体系为框架,提升教学品质

教学品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以Excel课程为例,我们教授学生时应该注重一个体系的建立,框架的搭建以及知识面的完善。因为我们中职课堂中的Excel课程在计算机教室完成教授,所以难免会存在着讲练结合时倾向于实践偏多的想想。那么我们就需要想办法去除这种现象。在Excel课程中为他们搭建每个人的成长知识体系。从简单的软件认识、基本函数过渡到脚本编程,以及样表输出等一系列有品质的教学活动。因为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今后的教育生活乃至于职场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Excel课程从入门到高级,我们教育工作者应以整体为主,体系为重,框架为行,完善学生的Excel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教育生活。

2.应用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分支,我们不仅重视课程教学以及社会实践的习得,更应该重视应用发展的过程以及方向。在中职的Excel课堂教学中分为以下模块:一是基础性的理论知识,二是基础性的操作实践,三是综合性的项目应用。对于不同的模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因为理论与实践具有双重性,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而实践反馈理论进行修正完善。放在三个模块之中,理论如何应用,应用的情况以及发展又会如何展开思考与讨论,进行有效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在思辨的活动之后能够有举一反三之效。同样的对于操作实践以及项目应用亦能如此。Excel理论学习要重视,学习基础需扎实,解决问题是关键,最后的应用导向是一个能力的提升,同样需要时间和精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一点一滴而成的,思考的过程亦是掌握消化的过程。在沙盘模拟企业经营技能大赛中,学生用sum,round,sumproduct等函数编成运营表,进行财务预算,用所学的Excel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四、总结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计算思维;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作者简介:谢(1980-),女,江苏南京人,南京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109-02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的人才。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相关知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计算思维培养的重要载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式是否能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各种专业需求、是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勇于探索的实践能力,是值得教育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培养需求

计算思维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提出,它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共同组成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三种思维方式。周以真将计算思维定义为“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简单来说,计算思维就是以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理解、解构、解决广泛性的其他学科上遇到的问题。计算思维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它并不只是一门工具学科,其意义在于可以使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去影响乃至主导其他学科(如生物物理数学等)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思维方式。

计算思维的培养不仅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体现在:各学科的研究开发工作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强,特别在高端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上,计算思维更是不可或缺;人才知识结构中对计算机相关能力的需求逐渐增强,即便是与计算机学科相关性较小的文科专业学生,也必须会使用信息系统并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能。而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培养首先落实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上。然而,目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知度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普遍较少,使得计算思维的培养受限。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计算思维培养方式至关重要。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课程指导思想上将计算机作为一门工具学科,采取“扫盲”的形式对计算机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无差别的普及教育,如从计算机硬件、软件到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课程涉及面广,学生无从理解,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上的概念和原理来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对待计算机课程没有热情,很多学生采取考前突击的方式应付考试。

其次,由于课时普遍较少,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仅限于完成一些最基本的技能,如word、excel等操作,无法真正满足各类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造成学生在入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从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再次,基础课程采取的压缩式内容无法向学生传递计算机技术的核心思想与方法,无法完成对学生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因此,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后续程序语言课程的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和运用程序设计方法,采取题海战术来应对相关资格考试,创新能力十分欠缺。

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思维的培养体系

计算思维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或新兴的内容,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是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当中的。因此,对于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并不是开设某一门课程就完成计算思维的培养,而是需要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建立计算思维的公共认知

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知,便于他们理解计算思维对自己专业的价值、影响以及将来与所从事工作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只有提高对计算思维的认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才能为真正落实计算思维的培养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具体可以通过开展与计算思维相关的主题活动来实现。如采取专家讲座的形式对当前某个热门应用进行探讨,使学生通过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了解来认知计算机技术在相关行业上的应用,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可以开设面向专业专题讲座,邀请专业教师或本专业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代表介绍计算机与专业的相关性。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竞赛的形式培养和选拔有潜能的跨专业人才。

2.构建面向专业的计算思维课程体系(见图1)

计算思维的培养直接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思维基础教育旨在普及计算机文化,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思维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用计算思维及相关工具解决专业问题。因此,课程体系应针对专业而构建,基础课程内容要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相适应。对于与计算机相关性较小的专业,如文科、商科、医科等,基础课程以计算机文化普及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比如office应用等。对这类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应做到“重思维模式,轻编程语言”,使学生的精力放在思维方式的训练上,这可以利用弱化编程语言的工具实现,如Raptor流程工具、phython、Scratch等。而对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则在培养基础应用能力的同时,开设高级应用课程,包括各类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以及各类专业高级应用课程,从而满足不同专业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技能培养需要,可以通过开设各类选学课程来满足需求。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1.计算思维是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的核心推力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周以真教授提出的概念,其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反映了计算机技术本质特征和解决问题的核心方法,能够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素养,培养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和解决领域问题时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对学生有深远影响。2010年陈国良院士提出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切入点的倡议,2012年7月,教指委在西安举办了“第一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2013年7月“第二届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这些都表明,增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本科的公共基础课程,通常作为大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当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首先,多数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浓缩,缺乏主线,显得多而杂;其次,实践环节侧重软件工具使用,由于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导致其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少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已经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实践,例如,面向多类专业不同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组织了分类教学,收到一定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课程现状。而以计算思维教育与训练为核心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改革与创新,能从根本上改变该课程的现状,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体现计算思维培养

2.1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的改革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核心知识和掌握应用工具的基础上学习运用高效的思维去思考,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理念提升到有意识、系统性的计算思维教学。力求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教学困境。针对以上目标,需要以计算思维为核心重构教学内容,并通过合适的教学实践手段和方法使得这些重构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通过分析,提炼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下:

1)在有限课时内需要培养学生哪些具体计算思维要素。

我们的目标是传授给学生基本的计算机核心知识,但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包含了复杂的知识体系,并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需要确定哪些知识点能够被定义为该课程教授的核心内容。

2)如何在学生尚未掌握任何一门编程语言的情况下实践所学计算思维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是大学一年级学生,除个别学生在入校之前有过编程经验,学生普遍没有编程基础。如何在缺乏编程实践的前提下让学生掌握计算思维是决定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

3)面向不同基础和专业的学生如何体现不同的计算思维的教育和训练内容。

2.2分类教学、专业融合的教学内容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发展航空、航天、航海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以工、理为主,管、文、经、法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多学科性和开放式大学。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的要求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相同专业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也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类教学是必要的。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中按照文、理科进行分类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经验,但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尚未实施。此次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设计上除按照文、理分类外,还考虑到特殊方向和专业学生群体的较高计算机教育的需求,将教学内容分为4个方向:(1)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2)面向文管类专业学生;(3)面向国际班学生全英文计算机教学;(4)面向教育实验学院卓越班。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理工科重点院校,大多数学生都归类于方向(1),以2013年数据为例,方向(1)约占62%,方向(2)约占17%,方向(3)约占4%,方向(4)约占17%。在确定每个方向学生教学内容时,遵循“两个融合”的原则,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构建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主线的非计算机专业通识教育;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技术融合,在进行计算机思维培养教学内容选择时,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学生专业方向的融合度。“两个融合”的具体内容包括:

(1)计算思维培养融合,是指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计算思想教授给学生,侧重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领略计算的核心方法,学会如何把问题转化成能够用计算机解决的形式,培养学生从本质和全局来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和应用计算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专业技术融合,是指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需求,在计算思维培养融合的基础上,动态选择课程内容,形成可定制教学模块,实施分类分层教学。

“两个融合”原则体现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方案,形成了纵向分类、横向分层的教学内容。每个方向内容由基本理论知识层、计算思维融合层、专业融合层组成。以面向理工类专业学生的方向(1)为例说明各层的含义,如图1所示。

1)基本理论知识层。

该层属于计算机基本知识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思维模块,在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的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过程中贯彻计算机基本知识,包括二进制、冯・诺依曼计算机、图灵机、计算复杂性等计算机重要基础概念等。这部分内容比较近似于之前课程中计算机基本知识部分,但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对其内容重新组织,从计算机重要的“分层”和“抽象”概念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力图让学生领略到这些技术背后的基本计算思维内涵。通过学习计算机发展历史,让学生对整个计算科学发展有全局了解。

2)计算思维层。

包括问题求解方法和算法模块,学生在学习了计算机重要基础知识后,开始深入学习计算系统底层具体思维和运行机制。这部分从系统和算法角度让学生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求解框架、典型案例的计算算法、具体思维过程和实现方法等,让学生在计算思维较高层次讨论计算机学科的根本问题和思维方式,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和运行机理。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本课程的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3)专业融合层。

最高层的专业融合层完成融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应用计算思维的能力的任务。该部分从数据处理和网络计算角度,让学生领略到计算机目前最广泛的应用模式,从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加以运用。这部分模块属于变化较大的模块,目前仍然需要开发和扩充大量与其他专业更为紧密相关的案例和应用模式。

按照图1所示,不同类别学生在基本理论知识层内容是相同的,在第2层上,教育实验学院学生所学的算法和系统内容更为深化和多样,实现了差异化教学。在专业融合层,为理工类和文管类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设计了不同模块内容。理工类学生学习数据处理和计算网络知识,而文管类学生侧重学习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和利用计算知识研究社会关系等。

2.3两阶段培养、可视化计算思维实践的实验环节

一直以来,实验教学通常是理论教学的辅助,和理论教学在章节内容上是对应的。但在我们的教学改革中将实验课程和理论课程定位为“互补关系”,实验课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内容中体现“两阶段培养”的实验教学理念。第一阶段实验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包括Windows的使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常见网络应用等。此阶段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常用工具软件的掌握;第二阶段实验是关于计算思维的实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依据具体应用问题设计程序,实现典型算法。两阶段培养中的第一阶段目标就是要学生熟练掌握工作和学习中常用的工具类软件,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基础。

针对在本文2.1节中提出的第2个问题,即此阶段的学生尚未具备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经验,我们认为,采用可视化编程工具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视化编程工具支持可视化(Visual)程序设计,主要是让程序设计人员利用软件本身所提供的控件,构造应用程序的各种界面,可视化编程技术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为此,我们在课程实验改革中引入可视化编程工具Raptor,使得尚未具备编程基础的大一学生能够实施算法实践和验证。Raptor是一种可视化的程序设计环境,其将程序设计中的要素以图形符号的方式展现,使得学生在不具备编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实践计算机中算法类问题。目前,它已经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世界22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中使用。

在实验课程中设计了4个学时讲解Raptor工具并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课堂完成8个基本算法实验任务。在实验课之外,要求学生用Raptor完成算法类大作业并撰写实验报告,以综合训练学生解决算法类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和最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引入算法类可视化工具有助于实验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3.改革实践和总结

在2013-2014学年,我们将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对部分理工类班级开展了试点教学,试点专业涉及材料、自动化、电子信息专业等,在课程末期分别针对任课教师和学生做了教学效果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教学效果基本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师普遍感受为所带课程的难度和以往课程内容相比备课较难,但课堂氛围较好,内容受到学生关注,尤其实验环节引入了Raptor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往有大幅提高。

部分学生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图2是学生对计算思维认识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大多数学生(达到60%以上)理解了计算思维的概念,认识到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只是学习工具应用,而是对今后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奠定基础,从无意识地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到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计算思维思想。图3为调查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哪部分收获最大,19%的学生认为计算思维有最大收获,居第二位置,说明这部分的学习为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结语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计算思维,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一、计算思维概述

目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计算思维概念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Jeannette M.Wing教授所提出的,即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计算思维通过运用嵌入、约简、转化、仿真等方法,能够将难以解决的问题转化为易解决的问题;计算思维能够通过运用冗余、容错、纠错等方式,遵循预防、保护的原则,快速恢复最坏情形;计算思维是数学与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能够利用启发式推理来寻求答案、进行学习;计算思维能够利用海量数据提高计算速度,权衡处理能力与存储容量之间的关系。将计算思维理论引入到教育教学领域,可以形成先进的教学理念,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将计算思维培养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在计算思维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新知;二是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思维本身,为学生扩展思维空间、解决难题、开展自主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概念多、内容抽象,全面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数据通信、OSI参考模型、网络互联设备、网络传输、广域网技术、TCP/IP体系等相关知识,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不重视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理解抽象的计算机网络工作原理、网络结构、网络协议等内容,无法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严重降低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OSI参考模型时,一些教师只是运用语言去讲解该知识点,使得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只知道七层网络结构的功能,而对于该模型怎样在计算机间实现数据传输,每层结构如何利用计算机完成本层任务等方面却说不清楚。在学生缺乏基础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的计算思维无法得到拓展,根本无从谈起学生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一)运用有效教学方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抽象、难以理解,为了提高理论教学质量,有必要引入计算思维教学理念,运用有效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主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后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思维求解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讲解网络组建内容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构建某企业网的案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先要向学生介绍系统分析、系统规划、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环节涉及的全部内容,而后启发学生自主构建网络拓扑结构,将难点问题转化为可通过实际操作便于理解的问题,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对应的抽象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二)合理运用仿真平台

在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中,应合理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利用网络仿真平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讲解TCP协议时,要求学生既要理解TCP协议的工作原理,又要理解TCP协议控制下实现拥塞控制的过程。为此,教师可利用仿真平台建立仿真试验情境,构建4节点星型网络拓扑结构,让学生通过动态显示工具了解网络中数据流流向,并使学生理解TCP拥塞控制协议的工作原理。在实验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利用仿真平台的图形工具处理实验产生的数据,以图形方式输出。通过仿真实践教学,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保证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计算思维的发展。

(三)开展多媒体教学

计算机网络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一套CAI教学课件和电子教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教师要将课程中较难理解的内容制作成集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形式于一体的课件,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进行联机教学,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在教学数据通信中的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内容时,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做出数据流动的方向,帮助学生理解数据传输的过程;又如,讲解数据在OSI模型七层结构里传输的过程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播放数据发送方从应用层到物理层的数据封装过程,以及接收方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数据解封过程,帮助学生构建起数据传输的形象思维。

(四)实现网络化教学

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网上教学平台,将关于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习题资料、参考书目、实验指导以及教学影像等资料上传到网站上,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在网站论坛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在相互学习中获取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平台提交作业、点播视频、检索学习资料,使学生在课下时间查缺补漏,及时消化课堂上未能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5

对比求解,激发计算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首先在于激发其计算思维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求解问题,使其体会计算思维的优势,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利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的意识。

例如,《赛车抢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是:在沿着赛道行驶的过程中,被限制大小的机器人小车尽可能地获取路边的得分物。一开始,学生没有系统思考如何获取路边的得分物,他们看到机器人小车在行驶过程中,靠自身结构获取路边的得分物,就一直在想如何加宽机器人小车车身,结果机器人小车重心不稳,行驶状态很不稳定,有时还会遗漏得分物,严重影响后来的成绩。因此,我展示了一个方案:给机器人安装两只手臂,这样它在沿着赛道行走的同时,能直接获取一路上的得分物。学生对此方案感到很惊奇,我便借机引导他们用计算思维的方式去思考如何完成任务。

首先,将这个任务分解成若干子问题:如何判别机器人到达得分物附近?机器人如何获取路边的得分物?机器人在获取路边得分物的过程中,是否会影响到行驶状态?影响机器人行驶状态的因素有哪些?

其次,寻求这些子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应力求在众多方案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

最后,合并所有子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完善,得到整个问题的求解方案。这里需要关注的是不同的子问题的解决方法之间是否有冲突,能不能并行处理,如何协调它们才是最佳。

经过对比实验,不少学生探索出自己的最佳方案:有的利用两个伺服,在机器人左右两侧各安装一只活动手臂,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某一侧存在得分物,那一侧就挥动手臂;有的利用一个伺服在机器人前方安装一只活动手臂,当红外传感器检测到某一侧存在得分物,就向那一侧挥动手臂;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普遍感觉探索得到的方案在空间、时间上的操作步骤更协调、效率更高,也深刻体会到如果利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能迅速提高研究、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这样就有效激发了学生利用计算思维的主动意识。

设解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表现还体现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思维解决机器人运行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他们计算思维的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提出适宜的机器人项目问题,这些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①要有适当难度,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②要在教和学方面富有探索性,能充分挖掘与培养计算思维能力。③要能训练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④要有利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授《小车进加油站》一课时,当学生完成“机器人小车直接进入加油站”的基本问题后,我提出新问题:当高速行驶时,机器人小车容易越过加油站,让机器人小车倒车进入加油站(车头朝外)成为必然,那么如何控制机器人小车倒车进入加油站呢?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足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如何控制机器人的转弯幅度。同时,它还涉及机器人转弯幅度的空间复杂性和时间复杂性。

2.实践求解问题

在机器人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我鼓励学生针对这些问题练习,利用计算思维去寻求最优方案。

例如,在《机器人小车走中线》项目训练时,小车转弯速度取固定值,易导致小车不能高速行驶,影响到达终点的成功率。最初,学生采用的是分段给机器人小车赋予不同的速度值,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路段进行实践研究,利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机器人运行的实际问题,最终将控制机器人小车转弯行驶部分修改成动态转弯,如左边电机速度=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转换比例,右边电机速度=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转换比例。

其中,小车在不同路段时的基准速度(左测距=右测距时,往前跑的速度)是不同的;转换比例,即将小车与两侧栏杆的距离之差转换为速度之差的比例,一般为100(根据机器人的结构,转换比例越小,转弯幅度越大)。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利用计算思维去求解问题,学生能主动使用相关方法,不断归纳总结,逐步系统地培养计算思维的实践能力。

归纳总结,提升计算思维广度和精度

1.个人总结反思

每次训练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解决思路,于是我及时组织学生撰写有针对性的总结反思,记载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一些实践思路及有待解决的疑难杂症。学生一方面可以及时总结经验,厘清思路,回忆训练过程,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可以总结训练中的教训,反思改进操作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问题求解水平。例如,在《机器人小车走中线》项目训练中,通过反复实验,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左前方和右前方两个距离传感器的旋转角度设置与道路弯曲程度有一定关系,当道路弯曲程度较小时,两个距离传感器略微向正前方旋转,旋转角度设置为40,这样机器人能提前检测到道路的弯曲状态,就会自动将基准速度提到70以上。

2.师生互评完善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合格人才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逐渐成为了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因此,计算机课程也成为了高职院校重点课程之一。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创新思维成为了高职计算机教育的重要目标。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课程中,发掘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计算机技术,成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是高职计算机教师要面临的教学准备和重大目标。

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性

(1)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高素质创新型实用人才资源稀缺。虽然现在高素质人才比较多,但是在具有高素质的同时计算机技术高超的人才却没有多少,这样的情形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有创新思维的创新人才,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2)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要求。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随处可见,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也愈发重要。无论是在校园生活还是在社会工作中,都少不了计算机的影子。因此,高职计算机的教学必须达到计算机科学的技术要求和速度。这要求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要顺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行改革,提高计算机技术教学素质,高职计算机教师的目标就是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使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顺应时代的潮流,教育也应该持续地进行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学实践操作性比较强,更要不断地进行教学的革新发展。教师也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抛却以前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把学生放到课堂的主导位置,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当然,教学内容也要进行更新和改变。例如,flash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完成的优秀flash作品,让学生能够对flash有最初的印象和感觉,让学生能够大胆地发散思维想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认知作为教学的基准和方向,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的全面掌握,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2)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与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参与计算机教学中,要站到主人翁的位置,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和主动参与,不能继续延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性和综合性是高职院校的特点。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要适度引导学生,尽量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使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自主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比如在网页制作的学习中,学生们聚在一起可以交换彼此的观念和看法,相互学习,最后讨论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知道在网页制作中要从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3)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是教学重点,而且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基准要求也比较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实现。当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课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案。比如可以在校内或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做好学生的实习培训学习,在实训中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参加的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工作。

(4)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新动力。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是一个有自主思想的个体。高职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已见雏形,因此,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和发展方向并适当引导。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基础和特征,与同学之间相处和谐友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学习上,要让学生积极主动,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信任,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师愿意教学生乐于学的课堂氛围。高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自己的设计作品收集起来,为学生创建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样,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设计作品充分展示给大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设计构想、意图和设计技术,使大家认可自己的设计,提高自己的自信心,为下一次的创新设计提供动力和信心,使学生敢于创新,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结束语:在21世纪,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因为创新思维是学生必备的素养和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和创新思维,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工作。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以便于学生创新主动性的激发和创新思维的发散,而且学生在创新思维提升的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创新基础。

参考文献:

[1]洪诚.浅谈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

息,2011(2).

[2]包雅馥.刍议高职计算机教学更新与创新思维模式[J].计算机光

盘软件与应用,2013(12).

[3]邹东升.高职计算机教学更新与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企业导报,

2011(9).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本科生进入大学后首先学习的计算机课程。近年来,许多高校都把该课程列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学校的要求,主要讲授计算机系统平台、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等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不仅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而且应初步具备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以及更好地使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来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奠定基础。

2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教学内涵及目标在于将时代的特征和需求充分地展现出来,从而不断地创新,与时俱进。该课程的目标一方面是在于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相关技能性知识、应用能力等,另一方面就是注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改革创新及实践的能力不断强化,进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因此,当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和探讨作为亟待解决的新课程目标和主要任务,将其加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在近些年逐渐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研究的重点课和核心任务。计算思维这一思维方式是每一个人都应具备的最本质的,正如人们要进行阅读、写作等活动一样,是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思维方式,在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中引进计算思维理念,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和应用计算思维能力,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运用。因此,作为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计算机教学基础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3 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实践

如何明确、恰当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抽象问题、进行问题求解和形式化描述的能力,对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来说,是一个挑战和必须面对的课题。

3.1 教学组织过程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计算思维培养的关键。但是如何正确理解计算思维的实质、如何在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的讲述方法、如何完成课程的目标,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学的组织和教师队伍的提高就成为关键。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我们在课程实践中,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进行认真学习和交流,加强自身的认识提高,尝试采用渐变的模式、小班试点的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布置专题、组织研讨、定期交流。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对教学内容重新理解和认识,以不同的讲授方法传授给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引入,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的特点又很难让大家都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布置专题、组织研讨、定期交流的方法,加强学习,深入研讨,提高教师对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对课程中的能够体现计算思维的知识点分专题布置,然后组织任课教师讨论,以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讲授。教学中定期组织教师或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吸取多方经验和做法。通过这些活动使授课教师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并达成了共识,从而逐渐改变了讲授的方法,注意在教学中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2)结合专业背景开展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吸收由不同专业背景、从事计算机研究与应用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合不同院系的专业背景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学中结合实例,重点介绍计算机在不同学科的应用和解决问题所涉及的方法和思想。达到既阐释计算学科的普通思维,又给出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的案例的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对本专业计算机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3)采取渐变模式,小班试点,逐步提高计算思维在教学中的影响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个别院系班级首先尝试进行教学实践,然后将体会和经验进行推广。

3.2 教学内容制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对计算思维提供了很好的诠释和生动的案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照教学大纲,首先归纳出知识单元,然后梳理出知识单元中所涉及的计算思维,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程知识讲述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思考点,

将知识传授转变为基于知识的思维传授,讲授可见的、可以实现的思维,突显计算思维能力的引导。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抽象、分析,掌握所涉及的计算原理,通过抽象与自动化,使学生形成问题求解的思路。特别是要设计好师生互动环节,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然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讨论,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探索问题的求解方法。教师必须事先精心设计每堂课教学内容,重点要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

如讲授计算机系统组成时,介绍图灵机模型思想;讲授操作系统时,介绍进程控制、存储管理等引出的思维;讲授计算机网络时,介绍协议、约定引出的思维;讲授数据模型时,介绍关系引出的思维;讲授信息安全时,介绍验证码的产生和它引出的思维。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的工具,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知识归纳和总结,从而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

3.3 实验内容设计具有趣味性和综合性

传统教学策略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更多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上机实验能力,缺少趣味性和综合性,忽视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好的实验内容设计,要尽量趣味化,贴近生活,给学生留出创新思维的空间,并能让学生进行问题抽象化、求解思路化和描述形式化。在实验内容设计时,除要求学生完成一般基本的题目,还适当给出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利用网上学习中心平台向学生提供相关计算思维的文章和学习资料,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阅读,并提交学习的体会。

3.4 课程考核标准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

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地探讨和深入,实施中还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面对。对于该课程的考核标准,我们认为应该体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对于技能性要求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要达到考核标准,具备在信息化社会中熟练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能力,这些技能型知识的学习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来完成。对于思维性训练的教学内容,则应该精心设计考核内容,检验学生通过课程的教学获得了哪些思维方法,检验学生抽象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4 结束语

计算机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特点;存在问题;现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94-02

一、计算机教学本身的特性

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在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学好计算机课程,对未来的就业和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高科技的产物,信息化的未来只会更多的发挥它的作用。与其他课程不同,它自身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一)技术更新很快

计算机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变化性非常快。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教师应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及时的更新,不能一味的传授陈旧的知识点。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对计算机新的知识点和新技术进行学习。

(二)操作性更强

计算机教学,不仅是要给学生讲解专业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操作,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思考、创新自己的思维能力是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实践,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实际应用广泛

科学技术带动了计算机的快速发展,而计算机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也非常的广泛,计算机技术现在已经被应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工作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也应用到了多媒体技术,这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影响到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因此做好计算机教学对其他课程的教学也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1]。

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各大高校都开设计算机的相关课程。但是目前的发展现状依然不是非常好,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教育观念陈旧

计算机教育不同的院校有着不同的重视程度,有的高校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不到位。教学设施比较落后、环境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没有适时的给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的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没有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过于枯燥单一。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并没有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没有很好地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忽视了学生学习的重点,从而影响到计算机教学整体效果[2]。

(二)相关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一些高校对计算机课程在设置上非常的不合理,计算机的理论教育没有和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进行很好的结合。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上,甚至考核时也用纸质版的考核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很少有实践操作的机会,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从而对计算机的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考核制度不合理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不能很好的根据课程来设计相关的教学实施方案,也不能及时的对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更新,院校在选择教材时基本上很多年,都会用同一家出版社的教材,教材的内容没有更新而且相关知识也不够完善。教师对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书本上,没有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也非常的少,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的想法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施展发挥。同时,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时,有纸质的答卷和机考两种方式的结合,这种方式看起来比较全面一些。其本质根本没有解决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学校应该在平时成绩中加大实际操作的考核,让考核成绩进入考试成绩中。这样让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得到体现的同时,也能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实践机会。

三、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建议

(一)教学环境的改善

舒适的教学环境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教学氛围。让教师和学生都在一种放松、愉快的状态下,这样不仅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技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一种非常和谐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更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能进行及时的指导,同学之间能进行互相交流沟通。教师对学生积极的引导,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肯定,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

要想让学生有创新思维能力,那就必须从教师的教育观念上进行转变。教师应该从本质上认识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不仅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课本的理论知识,而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发挥自身主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把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把分组讨论的方式、教师参与的方式进行合理的利用,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探索理解知识,参与实践从而更好的学习[3]。

在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时要把教材的选择放在重要的位置。科学合理的选择教材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意义。教材的选择要符合时展需求,适应未来计算机发展方向。在教材中要体现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好的教学方式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现在教材中,在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上有创新能力的发挥。同时,还要选择适当的辅助教学用书,围绕整个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应该予以指导,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且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与交流中去。让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提高,从而有创新思维的能力。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延伸,把学生的思维进行扩展,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的思维模式,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设计,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方式。把传统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让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小班辅导等不同的方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适当的使用案例教学、探讨式教学等方式,学生有积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作为主体去积极的参与,把呆板的知识变成探讨实践的过程,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把知识的发现过程予以重视,从而得到实践的结果。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让学生做好预习,对存在的疑惑进行记录,在进行学习探讨时解开自己的疑惑[4]。

(四)计算机教学考核方式改变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考核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把学生的真实的学习水平检验出来。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要想有突破性的发展就必须从考核方法上来进行改革。传统的纸质版试卷考核结合机考的方式。只是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记忆,实现不了自我创新体现自我想法,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禁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让学生对计算机失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评价,并把这些评价进行比例分配让分数进入到最终期末考核总成绩中,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教师设置相应的模拟题库让学生进行操作学习,教师进行指导,这样不仅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五)加强教师团队专业化建设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新的知识在快速的更新,给教师教学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让教学内容得到及时的传播。学校应该定期的对计算机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或者给他们提供进修和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让教师有机会参加更多的交流活动,不断的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素养。让教师的团队更加专业化。让教师的团队素质得以提升,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有新的教学方法。把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综合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六)提供展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中,对在计算机方面有特殊学习能力的同学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去关注他们的表现,对他们的实践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让他们有更多可以展示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机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的技能大赛,让他们参加,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有一个展示自己水平的机会。也可以推荐特别优秀的同学去参加省市甚至是全国性的比赛,通过比赛来锻炼学生。

四、结束语

创新思维能力在当今这个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进行体现在计算机教育中,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信息化的时代。教师将担负着更重要的任务,培养符合时展需要的人才成为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家杰.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新通信,2013,(01):1.

[2]赵阳.探究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力的培养策略[J].成功(教育),2013,(07):233.

[3]张丽梅.试析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5):109-110.

[4]郭昭伟.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3,(32):129.

上一篇:企业文化宣传体系建设范文 下一篇:滤波器去噪原理和基本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