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1:37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可以分为评价筛选、确定评价范围、确定影响源和受影响者、影响的定量化、提出缓解措施以及剩余影响评估6部分[5]。评价筛选评价筛选用来决定某个项目是否需要部分的或者完整的环境影响评价,是确定评价范围的基础,确定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影响因子。考察工程项目影响的区域是否位于已确认的生物多样性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等),工程是否影响到重要物种的栖息地,是否直接危害到珍稀物种的生存。如果存在上述问题中的某一问题或多个问题,则需要评价工程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确定评价范围确定评价范围要充分立足于现状的数据信息基础,需要的基础数据资料包括:保护区的位置及边界、珍稀动植物生活环境、受保护物种的分布区、被受保护物种所利用的动植物的分布等,在划定评价范围的时候都要给予充分的考虑。确定影响源、受影响者和影响途径从影响成因、影响结果确定工程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包括确定是否侵犯了珍稀物种的栖息地、破坏了非生命环境或直接引起某物种的灭绝;确定工程的哪一部分哪一阶段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是施工过程还是工程的正常运营,还是工程设计的问题;确定工程如何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也就是确定影响途径。影响定量化根据上面对影响源、受影响者和影响途径的分析,科学预测生物多样性受影响的程度。如:生物栖息地将遭到破坏的面积,受影响珍稀物种的数量,受影响生物体数目占该种生物体全部数目的比例,物种数量的变化对其它物种将造成的影响,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造成的影响等。制定解决措施根据定量化影响分析结果,针对性提出减少负面影响的对策。依据生物保护目标,解决措施分为3类:避免、减缓和补偿措施。避免措施:采取可行性措施最大程度上避免潜在影响;采取合适的替代方案;针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巨大的项目考虑采用“不实施”方案。减缓措施:对于不可避免的影响,应采取一切可能的可行的减缓措施,包括:工程设计时尽量考虑保护生物多样性;采用影响较小的新技术;移植或迁移保护;将工程施工限制在特定的地域和季节内;工程建成后改善或恢复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系统。补偿措施:因工程建设而消失的物种或栖息地可以在其它地方得到重现。补偿性种植(如森林等);重建新栖息地(如湿地、人造海岸等);原有栖息地的扩建及改善。生物多样性具体评价过程中优先考虑采取避免措施,其次考虑减缓措施,最后是末端措施也就是考虑采取破坏后的补偿措施。剩余影响评估与决策综合分析结果,预测执行缓解措施以后工程所剩余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出现的可能性。在剩余影响评估中要创建公众参与平台,积极进行公众调查,确定剩余影响的可接受程度。决策者根据剩余影响判断是否实施该项目,或确定实施哪套可选方案。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生物本身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表征生态系统的资源属性,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进行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坚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全面加强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途径。我国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衡量和监测、工程的间接影响、未列入保护范围的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珍稀物种的保护、不同利益团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水平等方面的问题没有深入考虑,亟待于将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纳入到环评中,深入研究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在水电开发过程中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4水利水电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开发方式有:大江大河上的区域性重点工程(如三峡工程)、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工程)、河流梯级开发、地方性中小型电站等。水利工程和水电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有如下:一般的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胁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0]:(1)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包括河流平面形态直线化,即将蜿蜒曲折的天然河流改造成直线或折线型的人工河流;河道横断面几何形态规则化,即把自然河流断面的复杂形状变成梯形、矩形及弧形等规则几何形状;河床和边坡材料的硬质化,即渠道的边坡及河床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自然河流渠道化必然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两岸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水文环境的改变,对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非连续化包括沿水流方向及垂直水流方向的非连续。一类是筑坝使沿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改变了天然水文情势的变化,流动的河流生态系统变成了相对静止的人工湖,流速、水深、水温及水流边界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生物的生境与栖息地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生物种类与数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另一类非连续化是由于河流两岸建设的防洪堤造成的侧向水流的非连续性,堤坝妨碍了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阻止了水流的横向扩展;把干流与滩地和洪泛区隔离,使岸边地带和洪泛区的栖息地发生改变;原来可能扩散到滩地和洪泛区的水、泥沙和营养物质,被限制在堤防以内的河道内;该类非连续化终而导致两岸植被面积明显减少,鱼类无法进入滩地产卵和觅食,失去了避难所,鱼类、无脊椎动物等减少,导致滩区和洪泛区的生态功能退化。水电工程(尤其是大型工程)的兴建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水体的天然状态,必然会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水电工程(尤其是水库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水库蓄水、下泄受阻、流水贮存以及下泄控制4个方面造成的[11]。本文从影响途径来进行大坝工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1)水库蓄水。①增加岩石压力——增加地震频次——影响陆生动物数量——改变陆生生物多样性;②库区土地淹没——损失岸边栖息地——岸边动植物数量改变——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③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库区周围土壤湿度——影响岸边植物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④增加浅水面积——形成新的岸边栖息地——岸边动植物数量改变——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⑤坝上形成湖泊——改变坝上水生生物栖息地——昆虫种类及数量增加;⑥被淹没的有机物分解——释放营养物质——影响浮游生物数量——富营养化风险/鱼类食物增加——影响鱼类的种类和数量——改变水生生物多样性;⑦有机物分解增加氧消耗——形成厌氧环境——影响浮游生物及水生动植物数量——改变水生生物多样性。(2)下泄受阻。①水库入流流速减缓——库尾泥沙沉积——库区水生栖息地改变——影响上游河滨植物数量及库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影响水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影响河滨及库中生物多样性;②水库泥沙沉降——库中水体混浊度下降/营养物累积——影响水库浮游生物繁殖——影响水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影响库中生物多样性;③下游清水下泄——改变下游河道冲淤——改变下游河道形态——影响下游水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④清水下泄——减少河漫滩泥沙淤积——改变河漫滩形态及营养含量——影响河漫滩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漫滩生物多样性;⑤清水下泄——减少河口三角洲泥沙淤积——改变海岸形态及营养含量——影响河口三角洲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⑥阻挡迁徙物种的运动——影响河流中的迁徙物种——改变下游河道、河漫滩、河口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3)流水贮存。①水库表面热辐射——调节局部空气温度——影响岸边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②水库表面蒸发——增加局部空气湿度——有利于昆虫生长繁殖;③水库水体热量分层——改变水库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浮游生物繁殖及库中植物种类及数量——影响库中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④水库热量分层——影响下泄水温——改变下游河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影响下游浮游生物及植物数量——影响下游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⑤减少年平均下泄流量——增加下游河水盐度——影响下游浮游生物及植物数量——影响下游动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⑥下泄水流吸收空气中的氮和氧——影响坝下鱼类生存环境——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4)下泄控制。①水库水位波动——库岸侵蚀——影响库区植物数量——改变岸边生物多样性;②库岸侵蚀——水库中侵蚀物分解——库中营养物增加——影响浮游生物及水生动植物的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③水位波动——影响库中水生栖息地——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种类及数量——改变库中水生生物多样性;④降低下游洪峰流量/改变河流自身规律——减少下游漫滩洪水——改变河漫滩的盐平衡/减少河漫滩营养物泥沙含量——影响河漫滩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河漫滩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⑤下游频繁快速的流量变化——改变河岸及河床侵蚀——改变下游河道形态——影响下游水生动植物种类及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⑥改变洪峰的大小及时间——改变迁徙信号——影响河道中迁徙鱼类的数量——改变下游河道水生生物多样性。基于以上分析,水利水电工程通过改变流域和河流的水土资源时空分布、工程产生的占压、水力隔断和遗传基因阻隔作用,最终对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特别在我国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与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相重合。因此,开展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尽可能地避免或缓解不利影响,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现状

工程对生物的影响大多是通过直接改变生境而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尤其是水利工程产生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变化引发生态变化、水动力学条件和水文情势变化及水土资源时空改变对河流生境和流域重要栖息地的影响。因此,关注生境的变化可以及时预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同时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点及水流的多样性,各项工程建设时尽量保持沿河湿地、沼泽地的水源补给,以及有序地保留水、陆连续通道,为各类水生物及两栖生物提供觅食、栖息和繁衍的空间。以影响途径分析为主链,评价除了珍稀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的影响,注意“top-down”效应[14]。淡水生态系统中高营养级类群可以对低营养级类群产生强烈的影响,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改变,这一现象被称作下行(top-down)效应。Top-down效应还表现在当原来生态系统中的高营养级类群缺少时,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在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注意高营养级类群的保护。从工程施工和正常运行两个阶段来评价项目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施工期对陆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是铺路、开挖和弃渣对植被的破坏及噪声对动物栖息地的影响;正常运行阶段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是淹没及沼泽化,对动物的影响大多是间接的,通过对生境及其捕食植物的影响而作用于动物。定量预测水利水电工程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失。采用定量评价方法量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大小,亦可预测工程建设带来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货币价值,据此与工程运行的经济效益相比较以供决策。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由于人力活动的干扰,生物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逐渐成为一个个“孤岛”。该种生态环境下生长的生物近亲繁殖,导致逐步退化直至消亡,因此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水利水电工程修建过程中,需要构建“生物廊道”、“生物岛屿”,保障上游与下游、陆地与水域间的水力联系,保障河流系统中生物通道的联通性。提出针对性保护对策。坚持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两者相互补充[8]。陆生动物保护:对于淹没线以上陆生动物的保护,关键是保护现有的自然植被,保护其原有生境;对于生活在水库淹没线以下的陆生动物,在库区附近非淹没区选择相似的新栖息地,规划好迁移通道,在蓄水前实施迁移保护。陆生植物保护:依次选择就地保护、移植保护、异地重建等措施。水生动物和鱼类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设置过鱼设施、人工增殖放流、采用生态调度方式等。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2

一、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它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多样性(即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者关系: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最直观的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生物种类多样性影响生态系统多样性。

(2)基因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基因多样性决定种类多样性,种

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二、我国是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我国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三、生物的各种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不同生物的基因有较大差别,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在基因组成上也不尽相同,因此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四、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和野生亲缘种的基因多样性十分丰富,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

五、每种生物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的基因组成是有差别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基因库,;每种生物又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并且与他的生物种类相联系。

某种生物的数量减少或绝灭,必然会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当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时,也会加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六、造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1)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影响

七、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是银杉;被称为中生代动物的“活化石”的是扬子鳄;中国鸽子树(珙桐)也是植物界的“活化石”。

八、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我国现已建成许多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能够保护许多物种和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为开发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是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和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

2、人们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植物的种子库、动物的精子库)以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3、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相继颁布的法律和文件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3

1 各缔约方对2020年目标的谈判立场

《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制订201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在工作组会议上,各缔约方对战略计划草案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随后工作组主席成立了接触小组,对战略计划草案进行磋商。各方分歧主要在于国家对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2020年目标、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保护区面积覆盖率、遗传多样性保护、支持战略计划实施的机制等方面。

1.1 2050年远景目标

远景目标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欧盟国家等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资产,在远景目标中把生物多样性称为“我们的自然资产”;而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认为,应坚持《公约》中国家对其生物资源拥有主权权利的精神,反对使用“我们的”这样的用词。经磋商,决议中删除了“我们的自然资产”这样的表述。2050年远景目标是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到205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重视,得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创建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

1.2 2020年目标

挪威及欧盟国家等认为,最迟于2020年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而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认为,这一提议不现实,应降低目标。经磋商,各方认为“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应是一个长远目标,到2020年应维持生态系统的弹性,使其继续提供必要的服务,从而确保地球上多样化的生命,为人类福祉和扶贫做出贡献。最后通过的2020年目标为:“采取有效和紧急的行动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确保到2020年生态系统有复原能力并继续提供主要服务,从而保障地球生命的多样性,为改善人类福祉和消除贫困做出贡献……”。

1.3 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

挪威、巴西及欧盟国家等要求,最迟到2020年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而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反对这一提议。经协商,决议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民收入和生产核算体系。

1.4 保护区面积覆盖率

挪威、巴西、哥伦比亚及欧盟国家等要求到2020年陆地和内陆水域的保护区面积占该类区域总面积的比例达到20%,而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及非洲国家等坚持15%;对于海洋和海岸,欧盟国家及挪威坚持到2020年保护区面积覆盖率为20%,印度、马来西亚及非洲国家等坚持6%,其他国家认为10%可接受。经磋商,决议要求到2020年,陆地和内陆水域保护区面积覆盖率为17%,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面积覆盖率为10%。

1.5 遗传多样性保护

挪威及欧盟国家等要求,到2020年阻止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丧失,而巴西、墨西哥、印度及非洲国家等则不同意这一提议。经磋商,决议要求维持遗传多样性。

1.6 支持战略计划实施的机制

在会议讨论文件中,支持战略计划实施的机制十分薄弱,对发达国家出资和提供技术援助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发展中国家呼吁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可预测和及时的资金,并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同时强调,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有效履行《公约》义务的程度,取决于发达国家缔约方有效履行其根据《公约》就财政资源和技术转让作出的承诺。但瑞士、欧盟国家等反对这一提议。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下,欧盟等做出退让,同意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各方围绕战略计划开展了异常艰难的谈判,到会议最后一天才达成协议,通过了《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

2 2020年目标的内涵

战略计划由2050年远景目标、2020年目标、5个战略目标和20个具体目标组成[7-8]。

2.1 战略目标A: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整个政府和社会的主流地位,解决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问题

内涵:这一战略目标要求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完善相关政策,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及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这需要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和鼓励措施,实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和公众也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做出贡献。

目标1:最迟到2020年,人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以及他们能够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

内涵: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对于实施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和其他保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科学涵义、现状与变化趋势、价值和作用、保护与持续利用技术等。这里的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提高人们对生物多样性各种价值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有利于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使人们投身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活动中。

目标2:最迟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已被纳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与扶贫战略及规划进程,并正在被酌情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报告系统。

内涵: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和核算体系,能使决策者正确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理解生物多样性丧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流化途径包括科学的空间规划、系统保护规划[9]、战 略环境影响评价、生态补偿机制等。目前已有一些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但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目标3:最迟到2020年,消除、淘汰或改革危害生物多样性的鼓励措施(包括补贴),以尽量减少或避免消极影响,制定和执行有助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积极鼓励措施,并遵照《公约》和其他相关国际义务,顾及国家社会经济条件。

内涵:一些行业的鼓励措施或补贴政策已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巨大丧失。终止或改革这些补贴政策,是实施该战略计划的关键之一,同时也能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补贴政策改革是一项敏感的议题,关系到各国和不同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实现这一目标将十分艰巨。

目标4:最迟到2020年,所有级别的政府、商业和利益攸关方都已采取措施,实现或执行了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计划,并将利用自然资源造成的影响控制在安全的生态阈值范围内。

内涵:把自然资源控制在安全的生态阈值范围内,是战略计划的核心之一。降低资源总需求,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将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识别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的部门和活动,定义保持自然资源安全的生态阈值,评价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政府、商业和利益攸关方在自然资源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与影响,提出改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政策和措施。

2.2 战略目标B:减少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压力和促进可持续利用

内涵:只有减少或消除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力和压力,才有可能降低或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生物资源的需求在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因此,应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提高土地、海洋和生物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

目标5:到2020年,使所有自然生境(包括森林)的丧失速度至少降低一半,并在可行情况下降低到接近零,同时大幅度减少生境退化和破碎化程度。

内涵:生境丧失和退化是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因素。这一目标强调的是防止具有高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生境,如原始森林和湿地等的丧失。提高生产效率,改进土地利用规划,提升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自然资源管理水平,有助于减缓生境的退化和丧失。这里需要明确自然生境及其退化的涵义。

目标6:到2020年,所有鱼群和无脊椎动物种群及水生植物都以可持续和合法的方式进行管理和捕捞,并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式,以避免过度捕捞,同时对所有枯竭物种制定恢复计划和措施,使渔业对受威胁鱼群和脆弱生态系统不产生有害影响,将渔业对种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控制在安全的生态阈值范围内。

内涵:过度捕捞是造成全球渔业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应改进渔业资源管理,减少捕捞量,保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监测这一目标的实施进展,需要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指标,如生态系统功能、已开发目标物种和副渔获物的状况等数据。

目标7:到2020年,农业、水产养殖业及林业用地实现可持续管理,确保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内涵:生物多样性对农林和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生产系统本身及其管理方式对生物多样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林业部门已制定并实施了很多可持续森林管理的标准,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也在大力推广良好的农林和水产养殖业操作规范。但由于生产和环境条件的不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可持续认可认证标准。

目标8:到2020年,污染,包括营养物过剩造成的污染被控制在不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构成危害的范围内。

内涵:污染越来越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更好地控制污染源,提高化肥和畜禽粪便的使用效率,可以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控制在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监测这一目标需要掌握输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安全阈值。

目标9:到2020年,查明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入侵路径并确定其优先次序,优先物种得到控制或根除,并制定措施对入侵路径加以管理,以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引进和种群建立。

内涵: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造成了巨大危害。随着贸易和旅游等的发展,这种危害还在加大。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路径包括引种,随交通工具、货物、物品等传入,随船只压舱水带入,自然扩散等。通过完善风险评估体系,加强边境控制和检疫措施,可管理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路径。监测这一目标需要掌握压力、响应和现状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重要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和影响等数据。

目标10:到2015年,尽可能减少由气候变化或海洋酸化对珊瑚礁和其他脆弱生态系统的多重人为压力,维护它们的完整性和功能。

内涵:这一目标考虑污染、过度捕捞等人为压力与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共同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虽然气候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所有生态系统,需要对受影响的生态系统进行排序。目前珊瑚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其他生态系统如北极圈、山地森林和湿地也比较脆弱,需要进行监测。

2.3 战略目标C: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改善生物多样性的状况

内涵:建设和管理保护区,实施物种恢复和引进计划,改进土地利用规划,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建设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合理开展物种迁地保护,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的生态系统。

目标11:到2020年,至少有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10%的海岸和海洋区域,尤其是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区域,通过建立有效而公平管理的、生态上有代表性和连通性好的保护区系统和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而得到保护,并被纳入更广泛的陆地景观和海洋景观。

内涵:目前全世界约有13%的陆地和5%的海岸受到保护,而公海很少得到保护。这一目标要求适度增加陆地保护区的面积,重点扩大海洋保护区的面积,关键是提高保护区的生态代表性、管理有效性和连通性,建设生态网络。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应在当地社区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并在充分参与的前提下进行。其他基于区域的保护措施是一个宽广的概念,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的活动如果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属于这一范畴,如休渔期、休渔区制度。

目标12:到2020年,防止已知受威胁物种遭受灭绝,且其保护状况(尤其是其中减少最严重的物种的保护状况)得到改善和维持。

内涵:减少物种灭 绝的风险,需要消除导致物种濒危的直接和间接压力。保护受威胁物种的分布地,实施物种恢复、引进和保护等工程,可以避免已知受威胁物种的灭绝。由于灭绝的不可逆性,灭绝风险是一个基本的测度。但这一测度对时间不敏感,空间分辨率较低(仅有国家层次的数据)。

目标13:到2020年,保持栽培植物、养殖和驯养动物及野生近缘物种,包括其他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上宝贵的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同时制定并执行减少遗传侵蚀和保护其遗传多样性的战略。

内涵:遗传资源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设种质资源库、基因库和实施原生境保护,其主要障碍是缺乏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知识,包括其分布地点、范围和丧失情况等。普遍认为,栽培植物和家畜的遗传多样性正在大幅度减少。虽然通过建设种质资源库、基因库等形式,对很多品种资源实行了保护,但原生境保护进展缓慢,是今后的优先重点保护对象。

2.4 战略目标D:增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给人类带来的惠益

内涵:人类在改变生态系统并使其为人类生产更多产品时,往往会损害其提供其他服务的能力。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目的是确保其长期提供各种服务。该战略目标旨在通过改进对生态系统多种服务的管理、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来提高生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其重点是维持和尽可能恢复陆地、内陆水域和海洋生态系统,确保生态系统提供各种重要的服务,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目标14:到2020年,提供重要服务(包括与水相关的服务),使有助于健康、生计和福祉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保障,同时顾及妇女、土著和地方社区以及贫穷和弱势群体的需要。

内涵: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提供产品、调节、支持和文化服务等功能,不同行业对生态系统服务有不同的诉求,需要在生态系统的不同功能之间进行权衡和协调。一些生态系统对于妇女、地方社区、贫穷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特别重要,因此,应优先保护和恢复这些生态系统。应通过参与方式,识别提供基本服务且对当地生活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在监测这一目标时,应同时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均衡性和针对目标群体的公平性。

目标15:到2020年,通过养护和恢复行动,生态系统的复原力以及生物多样性对碳储存的贡献得到加强,包括恢复至少15%的退化生态系统,从而有助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及防止荒漠化。

内涵:复原力是指生态系统忍受变化而不失去其基本功能的一种能力。恢复森林、其他陆地和海洋景观,提高生态系统的复原力,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给人类,特别是土著和地方社区及农村贫困人口带来惠益。适当的鼓励措施能减少甚至扭转不利的土地利用结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地方社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这里15%指的是退化生态系统的面积。

目标16:到2015年,《关于获取遗传资源以及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其利用所产生惠益的名古屋议定书》(以下简称《名古屋议定书》)已经根据国家立法生效并实施。

内涵:《公约》的第三大目标是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因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2010年10月在日本召开的《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上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该议定书于2011年底生效,同时制定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际制度,各国应根据国际义务加强国内立法。

2.5 战略目标E:通过参与性规划、知识管理和能力建设,加强《公约》的执行

内涵:很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是在国家和地方层次上进行的。应根据这一战略计划,制定和更新国家战略和目标,动员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去。这需要提高、推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增强各级政府、地方社区和公众的能力。

目标17:到2015年,各缔约方已经制定、作为政策工具通过和开始执行一项有效的、参与性的最新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

内涵: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与行动计划是把《公约》义务和缔约方大会决定转化为国家行动的主要工具。在制定和实施战略与行动计划时,要有广泛的参与性,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地方和部门的发展规划,创新和落实资金机制,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同时,战略与行动计划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及时更新和修订。

目标18:到2020年,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有关的土著和地方社区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以及他们对生物资源的习惯性利用得到尊重,并纳入和反映到《公约》的执行中,这些应与国家立法和国际义务相一致,并有土著和地方社区在各级层次的充分和有效参与。

内涵:根据《公约》第8(j)条,传统知识、创新和做法应得到尊重、保护和维持,并在相关地方社区的准许下应用于当地生态系统管理。根据《公约》第10(c)条,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生物资源习惯利用方式应得到保护和鼓励。目标18与目标16是紧密联系的,《名古屋议定书》对传统知识的保护、获取与惠益分享作了一定的阐述。

目标19:到2020年,已经提高、广泛分享和转让并应用与生物多样性及其价值、功能、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与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带来的后果有关的知识、科学基础和技术。

内涵: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提出保护与利用的优先事项。应鼓励开展创新研究,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改进监测体系。对于已有的知识,应加强相应的知识培训、推广和宣传。发达国家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专门知识,开展人员培训,以优惠条件转让适用技术。

目标20:最迟到2020年,依照“资源动员战略”中综合和商定的进程,用于有效执行《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2011-2020年)而从各种渠道筹集的财务资源将较目前水平有大幅提高。这一目标将视各缔约方制定和报告的资源需求评估而发生变化。

内涵: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缺少执行《公约》的专门人才和资金,应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能力。为此,应大幅度增加用于执行战略计划的资金。这里的资金来源包括官方发展援助、国内各级政府的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根据《公约》第20条的规定,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分、可预测和及时的资金。但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开展资金需求评估,明确资金用途和数量。《公约》第X/3号决定规定了“资源动员战略”的考核指标,并将在以后的缔约方大会上制定具体的目标。

3 2020年目标的 评估指标

2020年目标中的各战略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战略目标B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战略目标C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战略目标D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的惠益,战略目标A和E主要关注响应措施。因此,可采用“压力—状况—惠益—响应”这一模型,设计一个统一的用以评估战略计划实施进展的指标体系。2020年目标的实施进展可采用反映目标的指标来评估[10]。缔约方大会确定了遴选指标的原则:(1)政策相关性;(2)科学性;(3)认同程度;(4)低成本。《公约》秘书处于2011年6月20-24日在英国伦敦召开了战略计划有关指标问题特设技术专家组(AGTEG)会议[11-12]。特设专家组认为,指标体系应回答以下4个管理问题:(1)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是否有所改变?(2)生物多样性为什么会丧失?(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是什么?(4)我们如何应对?这4个问题所对应的指标分别为状况指标、压力指标、惠益指标和响应指标。每个问题下设若干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划分为3种类型:(A)具有全球重要性,应立即使用;(B)在全球层次上优先发展;(C)在全球层次可能不适用,但可在全球以下层次应用(表1)。这些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筛选,特别是国家层次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十分缺乏。

二级指标划可分为3种类型:(A)具有全球重要性,应立即使用;(B)在全球层次上优先发展;(C)在全球层次可能不适用,但可在全球以下层次应用。

4 建议

4.1 高度重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和2020年目标

高度重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和2020年目标,提高对实现2020年目标的认识,以实现这些目标为契机,大力推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的实施。

4.2 把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

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通过监测和评价,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动态变化和面临的威胁,分析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制定适宜的管理措施。要了解2020年目标和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的实施状况,必须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工作,把它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并在经费上予以保证。

4.3 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的研究和应用

指标具有多重目的:(1)改进决策的方式,少量易于理解、影响重大的指标能对决策产生关键影响;(2)评估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的进展;(3)作为不同国际进程、机构和部门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2020年目标十分复杂,涉及面广,制定评估指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根据《公约》第X/2号决定,缔约方应于2014年3月前提交第5次国家报告。我国已在指标体系开发与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10,13]。但现有指标远不能满足2020年目标评估的需要,尚需开发大量新的指标,特别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物种丰度的指标。应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研究,为完成第5次国家报告和监测评估国家战略与行动计划奠定科学基础。

4.4 把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提到议事日程,建立科学的标准体系和监测网络,开展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4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保护;环境;协调

市政工程建设的项目很多,由于我国环境环境制度不够健全,所以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缺乏环保性,对周围环境造成了破坏。为了提高市政工程的质量,保证市政工程的环境效益,施工单位需要采用环保的措施,还要坚持过程控制的原则,在项目施工时加强控制,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为了实现市政工程施工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制定出了一些科学的措施与方法,下面笔者对进行简单的介绍。

1市政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会对施工场地的树木进行砍伐,而且场地地面表层覆盖的土会被清除,这对原有植物有着永久性破坏,会减少植被生物的数量,还会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施工期间产生的噪音也会对周围栖息的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很多野生动物会被迫迁徙到其他地方,所以市政工程建设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1.2造成水土流失。在市政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很多植物都会别挖走,地表的植物也会减少,这影响了生态的平衡,而且降低了地表土层的抗蚀能力。在雨水的影响下,会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一些弃土场也是水土流失多发地带,有的山区面坡发生水土流失也是坡面弃土引起的,这对周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1.3大气污染。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运输较多的施工材料,比如水泥、沙子、石料等,来回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尤其是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下,严重时会引起大气污染。1.4水资源污染。有的施工单位不重视资源保护,在施工的过程中随意丢弃废物,对周围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废弃物或者生活污水排放到水环境中,会产生污染源。另外,在混凝土浇筑与养护时,也会对自然水体产生污染,比如废水、车辆漏油等原因都会造成水资源污染。1.5噪音污染。市政工程建设是一项工期比较长的工程,而且使用的大型设备比较多,这使用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音,这对周围居住的居民也有着一定影响,不利于居民的正常休息。据调查,很多市政工程产生的机械噪音都在60dB(A)以上。1.6固体废弃物污染。市政工程建设还会产生较多的废弃物,工程结束后会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在清理的过程中,有的单位会随意丢弃,一些生活垃圾还会招引蚊蝇,这会引起疾病的传播。

2市政工程施工与保护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2.1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了不影响生物的生长,施工单位可以在场地周围设置围栏,还要减少开挖的面积,不能破坏施工场地以外的地形以及地表植物。施工单位不能滥砍滥伐树木,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审批才能砍伐树木。在采购碎石材料时,要去正规的厂家订购,不能随意开挖周围的山体。施工单位还要设置绿化隔离带,保护路基周围的植物,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还耕,或者进行景观再造。2.2加强水土保护。在路基开挖时,应尽量避免在雨天进行,还要避免在洪水期施工,在土方施工时,应采用随挖随运的原则,尽量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在取土时还要减少地表暴露的时间,在取土完成后,要及时恢复植被。在雨量充足的地区施工,应设置排水沟,这样可以减少山体滑坡等事故的出现。对施工临时用地,先将原表层0cm~30cm有肥力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毕后,再将这些熟土摊开推平到原位置,以利及时恢复植被。2.3大气污染防治。易扬尘的施工材料要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时要采取覆盖措施。施工现场、储料场及材料运输线要定时洒水降尘。材料拌和设备应配备降尘装置,灰土拌和时应及时洒水降尘。严禁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进入施工场地,施工机械要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开机时间,减少尾气排放。2.4水环境污染防治。施工现场管理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严禁直接排入附近水源,须经三级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施工材料的堆放应远离地表水,并开挖环形沟和渗水坑以防止其外溢污染地表水。沥青混合料、混凝土等搅拌、养护产生的施工废水及施工机械清洗、维修产生的油污废水均不得直接排入附近水源,须经沉淀后上清液可循环使用,污泥部分及时清理。不得在附近水体中直接清洗车辆、施工机械和器具等。2.5噪声污染防治。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施工场地噪声已超过了有关规定的,为保护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就做好劳动保护措施。比如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定期维护修理施工机械,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有条件的加装消音装置,控制施工机械产生的噪音。如施工场地紧临人群居住区,施工场地两侧应采取修建高围墙、设置防音壁或密集植树绿化等措施,以降低施工噪声污染。2.6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现场管理及施工人员的固体生活垃圾应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一般施工废料可在适当环节进行利用或再生。如砂石等可填筑路基、作基础垫层,以及用于铺筑、改善地方道路、生产道路、乡间场坝等。无法利用的施工废料,应运至指定位置集中填埋或销毁。2.7人身健康环境的保护。市政工程施工期,由于人员较多,相对集中,一定要采取必要的卫生防疫措施。要设立专门卫生防疫机构,与当地卫生防疫部门配合做好疾病预防工作。对所有外来施工人员要进行健康检查,对查出有传染病或带菌者,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取相应的防疫措施。加强饮用水的管理和食堂的卫生安全管理。加强对施工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管理,生活区要保持清洁卫生,消灭蚊蝇孳生地。一旦发现有人得病,立即隔离并送医院,以免大面积传染。

3结论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市政建设工程也越来越多,为了提高市政工程建设的质量,施工单位需要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要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市政工程的工期比较长,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应引入环境保护的原则,还要减少环境污染现象,不能随意丢弃垃圾废物。施工单位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使其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设计人员还要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方法,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天真.浅论市政工程施工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4).

[2]许铁柱,杜嘉佶.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和环境保护[J].中国城市经济,2011(23).

[3]谷广利.对市政工程经济管理进行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

[4]郑旭晨.在改制之路上,政府应多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J].建筑,2013(6).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5

关键词:草原 野生植物 保护

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资源极其丰富。草原植物是草原的基本构成成分。经调查,我国共有草原饲用植物6704种,分属5个植物门、246科、1545属。我国特有的草原植物种类也很丰富,共有13个科、45个种是我国特有的植物种。我国草原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种质资源库。保护草原野生植物重要性草原野生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于维持草原生物多样性和保持草原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野生植物资源在漫长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获得了适应当地环境的优良特性,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草原野生植物一是具有重要的药用、工业用等经济价值,如虫草、从蓉、甘草、麻黄草;二是许多草原饲用野生植物是栽培植物的野生祖先和亲缘种,新植物品种选育的基础素材,如禾本科的大看麦娘、豆科的细齿草木犀、野大豆等。我国草原饲用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概括体来有”三多”,即当今世界栽培牧草的野生祖先在我国的多、近缘野生种多及珍贵牧草种类多;草原野生植物还是非常重要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如发菜、固沙草等。因此保护和利用草原野生植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由于长期以来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景观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草原植物种质资源日益减少,许多草原野生植物己面临濒危。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第一批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389种植物中,我国草原植物有29科、51种及3个变种,占全部的13.88%。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种类受威胁高出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特别是自然条件严酷的长江、黄河源头及上游高寒草地,其植被及野生植物资源更是遭到严重破坏。

虽然我国在80年代曾经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国性的草原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我国草原野生植物家底,但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滥采滥挖对草原野生植物种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急需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调查研究工作。

二、草原野生植物保护探讨

在开发利用草原饲用植物资源时有必要十分珍视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是当前急需要开展的工作,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

1、草原野生植物普查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主要按照《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同时结合《中国草地资源》所收集的草原野生植物种类进行普查,重点调查内容有种类、分布、数量等,并进行统计分析,指出每一种类现状和发展趋势,最终提出保护方案。通过普查,建立为建立我国草原野生植物的数据库。技术路线可以以80年代草地资源调查为基础,制定切实可行的普查方案,以地面调查为主,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提高效率,节约资金,保证数据科学性。

2、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

组织开展草原野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工作。采取异地保护措施,组织有关单位将植物种质资源的繁殖材料(主要是种子)采回,放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长期保存,主要是采用低温冷库进行异地保存。目前急需针对普查结果,将那些濒临灭绝的草原野生植物进行保存。

3、利用草原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

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外公认的保护草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急需对现有的13个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保护区1个)进行摸底调查。重点对保护区法规、规程制定、勘测划界(核心区、实验区和缓冲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标本收集、制作、维护、更新以及科研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项工作基本摸清和掌握目前我国草原类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和物种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草原类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同时提高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并为保护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证明。

4、开展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和发放有关调研问卷,对全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对目前各地在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方面所采取的政策和主要措施调查,进一步总结分析我国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提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思路,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进行实施,提高草原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工作水平,加大保护力度,保护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

5、加强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对草原野生植物缺乏有效的机构进行管理,同时采取的措施难以保证这项工作长期有效的开展。2003年农业部成立了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对草原野生植物进行监督管理是中心的主要职能之一。各级政府部门也加强了对草原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当前急需在明确管理机构后,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草原野生植物管理,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如甘草、麻黄草等,更要加强采集、收购等管理工作,切实保护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三、结构复层化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6

论文摘要: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新的贸易壁垒,它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采购商和消费者等多种渠道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但这种壁垒与其他贸易壁垒却有着明显的不同:保护的利益多元、涉及的领域多元、发挥作用的途径多样等。通过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有助于我国理性应对企业社会责任壁垒。

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已经由来已久,是随着资本的不断扩展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激化后而提起的。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时期往往有不同的含义,从公司的慈善捐款到注重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再到重视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其内容不断丰富。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的一种出口壁垒,它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采购商和消费者等多种渠道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影响国际贸易的方式

(一)通过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议对国际贸易产生影响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授权国家可以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即对违背一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进口产品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1.gatt1994第20条一般例外。gatt1994第20条一般例外允许各成员方处于特定目的或原因,采取偏离gatt1994的措施。这些措施中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有以下几种类型:有关环境保护与卫生检疫方面的贸易措施。这类措施主要体现在第20条(b)和(g)项。其中(b)项允许成员方采取“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g)项允许成员方采取“与保护可用竭的自然资源有关的措施,如此类措施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该条主要是为了处理进口国保护境内人类、动植物生命或健康而采取的贸易措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问题。有关社会道德、文化方面的措施等这种类型的措施主要体现在第20条(a)、(e)和(f)项,是指为保护公共道德所必需的措施;与监狱囚犯产品有关的措施;为保护具有艺术、历史或考古价值的国宝所采取的措施。该条授权进口国可以以保护公共道德、文化等理由对进口产品采取措施。以上两项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密切有关,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该协定的导言中明确指出:“期望对适用gatt第20条(b)项使用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的规定,特别是对gatt1994第20条(b)的规定制定详细的规则”。由此可见,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是为了保护进口成员方境内居民、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安全的措施。sps协定适用范围主要涉及食品安全、动物卫生和植物卫生三大领域,主要是防范病虫害、污染物、添加剂等。根据该协定,进口国可以对没有达到标准的产品实施限制措施,从而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

3.《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一些国家为了促进货物有序流通、维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健康,而对产品纷纷制定了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产品的技术标准及其认证程序本身并不构成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技术标准化、规范化是现代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它可以逐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贸易的发展和充分保护消费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又能进一步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以及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它对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国家安全及防止欺骗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成员方可以在不违背tbt协定的前提下,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动植物健康为目的,利用国际标准和合格的评定程序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

以上三项将企业应该承担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以及保护社会道德、文化方面的社会责任以国际条约的形式规定下来,赋予进口国以此为理由对国际贸易施加影响的权利。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它们是被法律化的企业社会责任。

(二)通过推行非政府组织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影响国际贸易

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人权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领域,国际组织决议之类的规范性文件越来越多,它们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因此被称为“软法”,例如,比较引入注目的是sa8000标准即是这种性质的软法。这种软法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发挥作用

第一,可以被一些国际条约直接所采纳,使其成为条约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具有约束力;或者被一些国家法规所采纳,从而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强行推广。

第二,虽然不是国际条约的内容,但可以通过国际条约而具有国际法上的效力。例如,sps协定第3条第2款规定,凡是基于国际标准、指南或建议的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应被视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并被视为与本协定和gatt1994相符合的措施。一般而言,一项sps措施与国际标准越相符,其合法性越强。即如果成员国实施的sps措施符合国际标准,便享有一种“自动符合sps义务”的利益,也就不必为证明其合法性而费尽心机。所以,wto和sps协定使世界卫生组织“软法”在国际法上获得了地位,尽管这种地位和作用仅限于食品卫生问题。

第三,不具有法律效力,属于自愿认证体系。以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自称的sa8000就是一个自愿认证体系。它虽然不像法律或通过法律发挥作用,但却可以通过消费者和采购商的行为而得以推广。随着人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围绕着捍卫消费者权益、劳工利益和环境保护的三大公众利益,西方社会掀起了一系列既深入、广泛又持久的社会运动。这是一股能左右消费潮流的市场力量,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也愿意为了社会责任付更多的钱购买同样产品。这些自愿的认证体系虽然不具有法律效力,但通过消费者和跨国采购商的推动有时会起到比法律更快、更显著的作用。

(三)通过跨国企业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影响国际贸易

目前,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尽管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实践依然很强势,但越来越多的人和企业开始接受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实践。此外,来自社会的压力包括舆论压力和各种法规,也从另一面促成了这一运动的发展。一些大型的企业纷纷开始制定生产守则,由被动的应对变成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壁垒。例如,一些大型的跨国企业像耐克、沃尔玛、家乐福、麦当劳等跨国公司为了避免品牌形象受影响,纷纷要求其产品配套企业、合作企业遵守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并且这些跨国公司、零售集团已经开始在其他国家设立劳工监督部门。这些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在跨国采购中大力推行其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必然对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对国际贸易影响方式的特点

企业社会责任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与其他的贸易壁垒有明显的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企业社会责任保护的利益多元

尽管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含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它的内容却在不断的丰富。企业社会责任大致包括产品质量、消费者保护、劳工标准和环境保护等,其不但注重产品本身的性能、国内产业的安全等,而且注重产品的生产过程,劳动者的利益等。其他的贸易壁垒一般只注重保护的是进口国国内产业安全的保护。所以,企业社会责任所保护的利益是多元的,它既关注企业的外部社会责任也关注企业的内部社会责任。

(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多元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是丰富的,有一些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国际法所吸收或者成为一些国家的立法,这样企业社会责任变成法律直接发挥作用。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另一种形式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自愿认证体系。因此,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国家、跨国采购商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等。其中,国家以国际条约或国内法为依据,对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实施限制;跨国采购商通过在对发展中国家的订单附加企业社会责任条款来影响国际贸易;一些非政府组织和消费者通过各种运动抵制违背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从而间接影响到国际贸易。

(三)企业社会责任兼具软法性

不论是关税壁垒,还是我们所熟知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非关税壁垒,都是以国际条约和相关的国内立法为依据。但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了国际条约和相关的国内立法外,还有一些是大型跨国公司的生产守则、国际组织拟定的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这些生产守则或标准本身都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软法,例如sa8000即是一个自愿认证的体系。这些软法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通过非政府组织、消费者和跨国采购商的推动而实施。这些跨国采购商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商业诉求,是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营销理念,但这依然不能是我们否定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

应对企业社会责任壁垒的建议

(一)政府的积极引导

通过积极引导和舆论宣传来增加企业及公民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共识。媒体对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的传播和报道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有些媒体由于存在不负责任的态度致使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歪曲报道也使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误解。因此,媒体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程度,加大报道传播篇幅和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承担起准确传播和报道的职业操守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工作。

(二)企业的积极应对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7

【关键词】园林施工;保护措施;养护意识

园林施工的工期相对较短,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把相应的园林绿化设计图纸演化成现实的景物。园林施工会设计很多问题,因而相应的设计师及工作人员必须加以注意。园林施工的基本为合理保存原有的生态环境,施工过程中要对原来的草地、树木、等植被进行合理的保护,最大程度内降低对原来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园林施工的重点为对原来的土壤进行适当的修复,因为土壤是植物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在施工中应补充并修复土壤表面及养料,促进植物的健康成长;进行树木栽植的时候,必须注意相应植物的生长周期,并根据其特性进行栽植及培育。

1、在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1保护园林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相应的园林在施工之前,都有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都有各自的住所和食物来源,因为要进行人为的园林施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原有的生物圈和食物链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相应的管理及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对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合理保护,建立起比较恰当的新的生息环境,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于生态保护提出来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在进行园林施工的过程当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还要及时并详细地对本地的生物及其生息地进行建档工作,这样有利于对这些生物进行相应的跟踪调查和检测保护。生态环境的再生能力比较差,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又离不开它,如果遭到了破坏,那么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因而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2保护相应区域生态环境的措施

现阶段,为了有效的进程城市的整体规划及建设,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都会建造大量的园林工程,虽然植树造林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但这项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进行园林施工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遭遇一些比较特殊的自然环境,例如森林、灌丛、荒坡、洼地、河川、湖泊、废弃的矿坑等等,通常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生物多样性保存的比较好的地方,拥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在相应的园林施工当中,如果施工人员只是简单的按照相应的设计图进行施工,那么就会严重违背相应的生态保护原则,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所以对于那些具有保护及利用价值的特殊地理环境,必须增强同相应的建设规划部门、具体施工人员的有效沟通及交流,从而设计出一种不仅对园林的整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还能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科学的施工方案。

2、在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意识

在园林施工当中,对植物的养护工作十分重要。植物栽植在园林工程当中是一项工期非常短的工作,但是养护工作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相应的养护人员必须账务各种植物的特点和生长习性,从而进行正确的养护,促进各种植物都能够健康的生长,发挥其绿化和美观的作用,使得园林的整体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2.1保证植物拥有充足的水源

通常情况下,植物所需的水分都是靠根部从土壤中吸取的,可是一些地区因为地质和气候等因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少,不能满足相应植物的生长需要,如果地表水消耗过多,为了保证相应植物的健康生长,就必须进行灌溉。相应的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的缺水情况确定灌溉量的大小。充分掌握不同植物对水的不同需求,例如那些抗旱类的植物需水量比较小,不用进行经常性的灌溉;而那些喜阴的植物则对水有着极大的需求,所以要进行经常性的灌溉工作。因而,在园林施工当中对植物进行养护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合理的灌溉。

2.2对植物进行比较合理、恰当的施肥

在同一个园林的当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肥料需求,所以相应的养护人员在进行施肥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不同植物对肥料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肥料能够为相应的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如果植物缺少养料,那么很可能造成植物叶片发黄、生长缓慢,严重的还会造成植物的死亡。所以在进行植物养护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料,合理、恰当的施肥,可以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状态。

2.3对植物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从现在我国多数的园林情况来看,很多植物都是从省外或者国外引进来的,其中包含一些非常正规的物种,一旦在施工当中遭遇相应病虫的侵扰,那么就一定会造成植物的死亡,从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所以,相应工作人员在进行园林养护的工作当中,必须重视相应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病虫害,就必须及时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也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建立起系统的、长期的、科学的病虫害的防治机制,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4做好园林的排水工作

如果园林当中相应土壤的含水量太大,也会造成植物的生长不良或者死亡。因为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长势,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对于水涝的防御能力也不同,因而在园林施工当中,相应的施工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相应排水设施的修建及应用,对于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土壤中的水分超过了相应的标准,就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排水工作。

3、在园林施工当中必须将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3.1保护生态环境与展现设计师意图有效结合

园林施工主要将园林设计师的意图转换为现实中的具体景观过程,因而相应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充分理解设计师的意图,然后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可是通常情况下设计图纸都会进行片面的整体效果的追求,从而忽视相应的生态保护要求。因而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将现场的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给相应的设计师,从而对相应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虽然相应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对整体的原理效果产生影响,但是通过相应全面到位的养护工作,确保相应的植物成活率及相应的生长需要,那么就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具有良好的改观作用。

3.2在园林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都要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

保护措施和养护意识在园林工程当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和协调的关系。在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时候,须尽力为后期的养护够做提供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养护的时候,也必须不能放松对相应生态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园林效果达到预期的想象。

结 论

园林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程,在园林施工当中,必须对相应的生态环境及植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养护,例如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注意病虫害的防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水工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美化城市的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明,薛宝奇.展望未来我国风景园林施工工艺的发展与革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周敏,马英红,卢银山.浅谈园林施工管理与技术难点的几个问题[j].四川园林建筑,2008(11)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篇8

关键词:铁路 自然保护区 鸟类 影响 措施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05-03

1自然保护区的概况

1.1自然保护区的概述

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2005年由陕西省人民政府撤销渭南市三河湿地、合阳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基础上统一管理设立而成,其范围北起禹门口,南至黄河、渭河和洛河交汇地带的风陵渡铁路桥,东以黄河“治导控制线”中心线为界与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相连,西界沿黄河老崖和黄河第二道大堤,包括黄河河道、河漫滩、泛洪平原以及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地区。保护区所辖范围南北长132.5km,东西宽度多在4km以上,最宽处达13km,总面积57348hm2,是我国候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与越冬地之一,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禽鸟类及栖息繁衍环境。

1.2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

1.2.1生境类型

保护区主要分布人工林、水域、农田草地和天然林4种不同类型的生境类型。人工林主要是分布黄河滩涂地上,多属五、六十年代栽培的防护林带,主要为黄河林场和皇甫林场,杨、柳、刺槐,茂密翠柳,郁郁葱葱,同时包括栽植果园,这为爬行动物和部分林鸟提供丰富的活动栖息地。水域主要包括黄河河流、沿岸鱼塘、莲池、沼泽地以及河心数十座沙洲,这些地域是水鸟的主要栖息环境,鸟类在此栖息、活动,觅食。农田草地是黄河退水后淤积起来的,刚退水1-2年为荒草、怪柳所覆盖,3-4年即开垦为农田,种植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和棉花等农作物。这个地区鸟类的食物丰富,并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天然林分布较少,种类主要是栎类和灌木林,适用于森林性鸟类栖息。

1.2.2保护区内的动物群落及分布

水鸟和以水域或湿地为栖息环境的动物在种类和数量上是自然保护区的组成主体,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主要为水鸟类,重点保护鸟类集中,优势种类主要为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鹤、黑鹳、鸳鸯、白琵鹭、大天鹅、灰鹤等。保护区内季节变化明显,动物种群数量不稳定,春秋季节保护区内动物组成较多,夏、冬季候鸟为主,保护区是我国候鸟的重要越冬地之一,冬季主要在湖心池和河心沙舟密集活动。

1.2.3生态环境质量

保护区总体环境良好,常年大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保护区内黄河水域现状水质为Ⅳ类,鱼塘现状水质为III类,其它水域水质达II类以上;声环境达到0类区标准。近年来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建成、蓄水,保护区内水面不断扩大,保护区的建立和加强, 植被情况较好,为水鸟在此越冬栖息条件越来越好,鸟类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部分候鸟种群常年留下来,成为留鸟。

1.3保护区内的鸟类分布

该保护区是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区河流景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植被种类多样,是水禽的主要栖息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和越冬地,具有较高的生态地位。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5纲27目66科247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中的渭河渭河谷底省和黄土高原沟壑省,其主要保护动物为保护区内的水禽鸟类。

区内有鸟类16目36科119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6种,包括白鹳(Ciconia boyuiana)、黑鹳(Ciconia nigra)、丹顶鹤(arusjaponcnsi)、大鸨(Otis tarda)、黑鹤(Ciconia nigra)、白鹤(Grus leucogeranus);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15种,有大天鹅(CygnusCygnus)、鸳鸯(Aix galcriculata)、白琵鹭(Dtalea leucorodia)、灰鹤(Arus grus)以及隼形目、鹗形目的部分种类;省级重点保护的12种,其中:鹭科(Hrdeidae)3种,有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Egrettaalba)、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鸭科(Anatidae)有豆雁(Aser fabalis)、斑头雁(A.indicus)等8种,彩鹬科(Rostratulidae)1种,即彩鸹(Rost;a tula benghalensis)。

黄河湿地保护区主要分布有冬候鸟、旅鸟、留鸟与夏候鸟。从本区鸟类的居留情况看,留鸟42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35.3%;冬候鸟33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7.7%;旅鸟27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22.7%;夏候鸟17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14.3%。从本区鸟类的生活类型看,水禽(涉禽和游禽)高达61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51.3%,尤其以雁鸭类为优势类群,高达22种,鹆鹬类也多达17种,充分体现了湿地鸟类组成之特点。本区虽有成片的防护林分布,主要以杨、柳、槐为建群种,但林下灌木缺乏,因此森林生活的灌丛鸟类在本区基本无分布。

2工程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2.1工程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受线路走向和保护区布局的影响,本工程无法完全绕避自然保护区,以晋陕黄河特大桥跨越保护区特大桥主跨为28-108m混凝土结构拱桥,边跨为48m简支箱梁和32m简支箱梁;圆端型空心桥墩,钻孔桩基础;设计桥高净空37m。大桥在保护区界内总长约6.31km,施工在保护区用地范围为中心线两侧各9m,总宽18m。

2.2晋陕黄河特大桥施工组织

晋陕黄河特大桥采用下部采用钻孔桩基础,采取筑岛围堰措施施工桩基及承台,梁部采用悬臂挂蓝施工方法,边跨48m简支梁采用在河道两岸预制场预制,在造桥机上阶段拼装的施工方法。主桥施工工期38个月(工期考虑12月~2月中旬为凌汛期,施工在此期间停工),施工准备3个月,桩基础及桥台施工共16个月,桥墩施工9个月,施工主桥箱梁13个月。

3工程对保护区鸟类影响分析

3.1工程对保护区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主要为桥梁施工影响湿地动植物资源和湿地生态环境,桥梁施工主要包括地表清理、施工便道、桩基施工、架桥工程等扰动地表、破坏植被以及施工,人为干扰、噪声、灯光等影响鸟类栖息的环境。工程实施使保护区有效面积缩小,引起空间、食物、噪声等环境条件的变化,降低湿地的多种有益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鸟类的活动栖息和繁衍。根据资料,工程对鸟类影响范围约为800~1000m之间。

3.2工程所经区域主要保护鸟类和分布

根据对铁路穿越的陕西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合阳段和山西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永济段的鸟类分布情况调查,桥位区域主要分布为雁鸭类,分布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鹳、白鹳、黑鹤;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重点保护鸟类主要有大天鹅、灰鹤、鸳鸯、白琵鹭、角、斑嘴鹈鹕,省级保护鸟类有赤麻鸭、大白鹭、苍鹭、夜鹭、池鹭、金眶、豆雁。根据林业部门监测和调查,整个自然保护区鸟类均有活动,黄河滩地、芦苇荡、农田、人工林地等为主要鸟类的活动地,桥位所经区段留鸟主要有大白鹭、苍鹭和夜鹭,其它均为冬候鸟和旅鸟,冬候鸟一般10月来黄河湿地保护区越冬,5月飞离,旅鸟一般在迁徙过程路过或短暂停留。区域可见分布的主要为丹顶鹤、大鸨、黑鹳、白鹳、鸳鸯、大天鹅、灰鹤、豆雁等,均属冬候鸟,其它鸟类在沿线桥位附近属罕见种类。

桥位影响区域优势种群为大白鹭、苍鹭和夜鹭,其中以大白鹭为主,集中栖息繁殖地距离线位南约1km皇甫林场树林中,面积约80亩,伴有少数苍鹭;苍鹭和夜鹭栖息繁殖地在线位北约7km树林中;丹顶鹤和大天鹅主要分布在太里湿地,鸳鸳主要分布在鸳鸯湖,距离桥位约20km;大鸨主要分布线路南距离40km大荔境内的雨林,黑鹳、白鹳主要栖息于距离线路北7km开阔的沼泽、湖泊和湿地。

3.3对鸟类的影响分析

根据保护区鸟类的分布、生活习性和铁路建设运营的特点,对鸟类的影响主要在冬季,且主要在施工期。

3.3.1施工期对鸟类的影响

(1)噪声的影响:鸟类对噪声比较敏感,实践证明,在鸟类繁殖期,过大或长时间噪声会导致亲鸟弃巢,对鸟类繁殖率有一定影响。每年10月中旬以后,各种水禽陆续到达湿地,11月下旬以后水禽种类稳步上升,12月下旬水禽种类基本稳定,2月中旬之后各种鸟类分批离开,4月中旬区内基本无越冬个体。而冬季河流的径流量减少,是施工最佳期,因此对在本区越冬的冬候鸟影响较大。

(2)振动主要影响鸟类的栖息和休眠。施工机械振动影响范围一般不会超过60m,因此振动对鸟类影响不明显。

(3)施工灯光对鸟类睡眠有一定影响,尤其对夜间觅食的鸟类影响较大,强光的刺激将影响这些鸟类的视觉,从而影响它们的夜间捕食。

(4)施工废水对鸟类的影响:工程泥浆造成的水质混浊、大型机械机油泄露和各种垃圾处理不当是造成水污染的直接原因,直接造成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从而影响鸟类的捕食。

(5)施工期人员、车辆、大型机械进入工地以及环境污染对湿地植被、栖息的动物以及水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施工期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对保护动物的人为干扰。噪声、工地探照灯对湿地生活的鸟类造成一定程度干扰和威胁。

3.3.2运营期对鸟类的影响

(1)运营期噪声对鸟类的影响是长期的,且影响为非连续性,随着列车对开数目的增多,其影响时间逐年增长。有关专家认为,小于45~50dB(A)的噪声对鸟类的正常活动无明显影响(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9年第26卷2期铁路噪声对鸟类栖息繁殖影响初探)。国外最新研究成果(Kamst & Simpwon Environmental & Acoustical Consultants Redcliffe Heavy Rail Noise & Vibation Assessment 2202R01v5a.doc April 2001 See Chapter4 Operational Noise)表明:对湿地鸟类最大噪声不能超过87dB(Lmax),平均24h噪声不能超过65dB(Leq24h),超过这个阈值则对保护区鸟类有明显影响。根据有关研究认为运营初期对部分珍稀保护鸟类有一定影响,但随着鸟类的适应,这种影响会逐年减低,甚至适应这种间歇性噪声的影响。

(2)列车通过产生的振动主要影响鸟类的栖息、觅食活动。线路是以桥梁形式通过湿地自然那保护区,桥墩地基较深,根据同类监测结果,列车通过时在铁路中心线两侧40m处可满足振动环境标准,因此列车产生的振动对鸟类直接影响不明显。

(3)光线对鸟类的影响:夜间列车行驶的强光对鸟类睡眠有一定影响,强光的刺激将影响这些鸟类的视觉,从而影响它们的夜间休息和捕食。

3.3.3对鸟类捕食的影响

鸟类的食性与其食源地和栖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铁路工程施工和运营期导致湿地有效面积的减少、局部植被的破坏和由于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水体污染,是造成湿地生物种类减少,鸟类食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因此,降低或杜绝环境污染,保护好现有植被是确保湿地鸟类食物链和生存的先决条件。

3.3.4对鸟类活动的影响

铁路桥梁对鸟类活动有一定的干扰,对活动的区域产生阻隔效应,同时列车运行对鸟类安全造成威胁,据调查近年已发生多起鸟类与火车相撞的事故。保护区主要以湿地鸟类为主,且多为涉禽类,主要在水边涉水行走,多以滑翔为主,桥梁下方留足空间,鸟在两侧的活动不会遇到明显阻隔,设计采用37m净空,根据研究资料,桥底下铁路噪声未超过湿地鸟类最大承受噪声阈值,完全可以满足鸟类活动的需要,并有猛禽利用桥墩筑巢繁殖的记录。

4环境保护与减缓措施

4.1工程措施

(1)在选线尽可能绕避保护区中的重点核心保护区域如保护对象的重点繁殖和栖息区域等。

(2)合理安排施工期,减少在湿地鸟类繁殖、迁徙时期的作业内容;施工要尽量避开候鸟栖息越冬(10月至翌年2月)和鸟类迁徙时间,减缓对鸟类的影响。

(3)穿越保护区全部采取大跨高桥梁形式,减少占地和土石方量以及扰动面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梁体不推荐采用噪音及振动较大的钢梁,而采用混凝土圬工梁。在桥梁上设置隔声、降噪、减振防护措施,轨道采用最先进的减振措施,桥梁两侧设计采取3m高弯臂式透明吸声式隔声屏障,隔声量20分贝以上,可有效缓解铁路运营噪声及灯光照射对鸟类的影响。声屏障外型及色彩与景区、桥梁相协调,尽量避免鸟类与桥、车等发生碰撞事故,最大程度地降低运营对环境影响。

(4)水禽的生存环境主要是隐蔽物、水和食物,而防护林和湿地周围的大树、芦苇等植被就是大白鹭等湿地鸟类做巢、隐蔽和栖息的场所,特别是芦苇等挺水植物构成的小生境是湿地鸟类主要的栖息、营巢和觅食场所,因此,各施工场地周围应通过设置铁丝网和绿色塑料网进行隔离措施,划定工作区和活动范围,防止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车辆随意进入保护区,营地和施工便道尽量选择在无植被或植被较差的地方。施工前应先规划后施工,严禁在保护区内进行取土、堆料和构筑施工便道。

(5)鉴于鸟类对噪声、振动和光线特殊要求,施工尽可能在白天进行,晚上做到少施工或不施工;严禁高噪声设备在夜间施工,施工车辆在保护区内尽量减少鸣笛,保护区内不得设置砼搅拌站。

(6)采用先进施工工艺、技术,主跨梁部采用悬拼法施工,简支箱梁采用移动模架造桥机或支架现浇施工;水中桥墩基础施工采用双壁钢围堰防护,在保护区内严禁设置堆料场、营地,施工便道不得超越用地界,建隔离网限制人员或车辆随意进入保护区。

(7)在候鸟越冬期接近核心区路段设立特殊交通标志,并严禁施工,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施工、营地等。施工期灯光(探照灯)尽量避免对保护区的核心区的直射。进入保护区施工车辆要减速行驶,夜间使用低能灯,尽可能避免强光直接照射。

(8)植被是水禽栖息和觅食的天然场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植被破坏,保护现有植被完整。施工结束后对因施工用地进行补偿性修复即在保护区适宜生境补偿性进行人工湿地修复,以减轻工程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湿地恢复方案并报保护区主管部门审查。

4.2管理与监控措施

保护区内施工组织方案应报保护区管理部门审查,施工期间严格的施工纪律和规章制度, 规范施工行为,严格控制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施工人员数量、设备和施工作业时间,坚决禁止偷猎、伤害、恐吓、袭击鸟类。施工期接受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开展保护区施工期的工程环境监理工作,切实保障各项措施的落实,控制工程施工对植被资源和鸟类的影响。工程运营期穿越保护区段禁止机车鸣笛,避免噪声对保护区湿地鸟类栖息环境的影响。

在施工期和运行5年内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以及重点保护对象全方位监测,设立保护站,配备必要的设施和人员,对自然水体定期化验;对鸟类要设计样线、样方,定期调查。在调查数据和观察结果的基础上,要定期进行分析对比,密切监测可能的生态系统变动情况,做出走势发展预测,评估项目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影响;运营期应继续加强和完善对鸟类的监测,根据监测情况完善运营期的保护措施。

5结语

上一篇:颈椎骨折的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对装饰材料的质量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