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6 11:49:19

动物医学培训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1篇

1生物医学领域对实验动物兽医的需求

在美国法律要求在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中必须有兽医参与。另外在以下的一些实验动物和生物医学领域中也需要有兽医的参与,譬如基因工程鼠的管理、监测并防止传染性病原进入实验动物设施、推动转化医学的进展、减少或消除实验动物的疼痛和不安、法律法规遵循、在生物防御和生物恐怖研究领域中帮助或进行人畜共患病原的研究等。

2实验动物科学和医学领域早期的兽医

19世纪,实验医学之父ClaudeBernard和其他的科学家如LouisPasteur和RobertKoch等一道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譬如LouisPasteur分别用犬和绵羊进行了狂犬病和炭疽的研究。同一时期,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兽医学位的沙门兽医师在传染性细菌病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事实上沙门氏菌就是以他的姓氏来命名的。19世纪后期,生理学家JohnCallDalton开始在医学院使用动物进行实验教学。

20世纪早期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资助。动物实验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1906年,Donaldson博士在Wistar研究所建立了第一个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据估计,现今所使用的大鼠有50%都可追溯至1906年的Wistar品系。

1915年9月15日,SimonBrimhall兽医师在梅奥研究所走马上任,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实验动物兽医。其工作职责包括:管理动物设施、建立繁育种群、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治、参与或独立进行科研等,这些是现今世界上科研院所中实验动物兽医职责的“模版”。该实验动物兽医职位的创立也是颇有玄机的,当时该研究所正要兴建一流的动物实验室,而且当时的医学研究部负责人具有兽医学背景,认为兽医学有助于实验外科学和病理学研究。该研究所的第3任实验动物兽医即CarlSchlotthauer兽医师成为了实验动物医学相关领域里拥有正教授职称的第一人。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明尼苏达州颁布了“迷失犬收留所法”,该法规授权科研单位可以从收留所获取无人认领的迷失犬进行实验。他还认为医学科学家和人道主义者之间应该进行开诚布公的交流以达成公众对动物实验的理解和支持。

美国第一篇有关实验动物疾病的综述发表于1928年。该综述的作者预见了兽医在实验动物种群管理和设施运营中的作用。加州大学创立了“大学总兽医”的职位以行使实验动物兽医的职能。后来加州大学的主要校区都聘用了兽医,该“大学总兽医”的职位也就成为历史了。早在悉生技术出现之前,CharlesA.Griffin兽医师就开创性地提出了“无病”动物种群的概念,并在20世纪40年代建立了无巴氏杆菌病的兔群。他还证实了沙门氏菌可通过饲料传播,饲料生产商因而改进了实验动物饲料的生产工艺进而消除了沙门氏菌的污染。

兽医师NathanR.Brewer博士是美国实验动物学会的第一任理事长和创始人之一,曾于1945~1969年间担任芝加哥大学实验动物设施的负责人。实际上早在1935年该大学的两位教授就想邀请他去管理实验动物设施,他们认为深谙科研的兽医是管理动物设施的最好人选,并坚信由兽医管理动物设施的这种安排可以增强公众对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信心,并有助于避开反对动物实验主义者。不久,现代的实验动物医学就开始萌芽了。

3美国实验动物学会的诞生

1945年左右美国出台了联邦政策以增加对科学研究的资助。随着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所获得的资助日益增长,实验动物的使用也越来越多,许多的问题和挑战也接踵而来。那时候对实验动物护理和疾病知之甚少,动物设施及其管理都很差,各单位都基本没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的需求。而且医学科学家所面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被要求停止或减少动物实验,所以这些科学家们一方面要面对业内的困难,另一方面要面对外界的责难。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负责的组织或社团,来群策群力地解决问题和困难并推动实验动物学的发展,实验动物学会就应运而生了。

自1949年夏天起,芝加哥地区的5位管理实验动物设施的兽医经常碰头以交流讨论他们所遇到的一些日常问题。他们至少每月集会一次,讨论的议题多为实验动物的饲养和疾病、如何建立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的基本标准、如何应对反动物实验者的活动等。后来别的地方的实验动物兽医、科学家、技术员等也来参加讨论和会议。1950年5月,那5位兽医起草了一封信,寄给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对实验动物的饲养管理感兴趣的人士,该信倡议建立一个部级的社团并欢迎所有对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和使用感兴趣的个人和单位参加。1950年11月28日,有57人参加了该社团的第一次会议,并命名该社团为动物饲养委员会。该委员会早期的会议上,议题主要为动物种群管理、设施设计和设备、以及实验动物的常见疾病等。在1955年的第6次会议上,首次收录原创性的科研论文。该委员会从其创建开始就致力于培训实验动物技术人员并提升其待遇和地位。1967年,第一版的《实验动物技术员手册》出版。该委员会还赞助了第一版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指南》(当时称为《实验动物设施和管理指南》)。1967年该委员会更名为美国实验动物学会。

4实验动物医学会的成立

在1952年一次美国兽医协会的会议上,34位兽医聚集在一起讨论了兽医在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中的角色和作用。他们一致认为实验动物学发展得很快,认为兽医有独特的优势能很好地服务于这个领域。当时越来越多的医学院聘用兽医而且该趋势很可能会延续。于是实验动物兽医学护理委员会就诞生了,并在随后的美国兽医协会会议上组办了实验动物兽医的专门会议。这时“实验动物医学”领域诞生了,以把实验动物口的兽医的工作和别的专业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区别开来。另外在那段时间,一些实验动物兽医成功地在他们所工作的研究机构中建立了实验动物或比较医学教研室。至此,实验动物医学开始成为一个专业。

美国实验动物医学委员会于1957年获得美国兽医协会的认可,正式成为兽医学的一个专业领域,当时有18位创始人。1961年正式更名为美国实验动物医学会,经过考核获得证书的会员称之为“Diplomate”即“专家”。美国实验动物医学会的建立是为了促进实验动物医学领域的教育、培训和科研,建立实验动物医学“专家”的培养方案,并通过考核来授予“专家”证书。

5实验动物医学教育和培训

在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早期在兽医学位后没有实验动物医学培训课程,在那时期进入实验动物领域的兽医只能依托已有的兽医学知识进行自学,并且在实验动物学会和兽医协会等会议上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

随着美国实验动物医学会在1957年建立,促成了对于该新领域即实验动物医学领域需要专门培训的讨论和探索。在那一时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开始在美国一些顶尖的科研院所组织开展基础医学和临床科学的培训。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在一些医学院校里,实验动物医学都是被当作一种“学术型”的课程来传授。后来那些院校就考虑要建立(兽)医学位后培训课程和体系。当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还没有成形的动物资源部门,而且该部门也没有进行培训的授权。然而,普通医学科学部(后来更名为国立普通医学研究所)下属的生理学培训委员会富有远见地意识到实验动物医学的重要性,进而决定尝试建立实验动物医学培训课程。因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实验动物医学培训和其它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培训放在一个平等的层面,所以建立实验动物医学培训的这个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第一个实验动物医学培训课程于1960年1月在堡曼格瑞医学院建立,由一位实验动物医学助理教授负责。1960年7月,第二个该类课程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建立,由其动物中心主任(同时也是生理学助理教授)负责。该课程在1962年因为该负责人的工作变动而移至密西根大学举办。随后,在其它的一些医学院和大学相继(1963,1965,1968)建立了该类课程。军队的实验动物医学培训项目主要设置在位于马里兰州和得克萨斯州的军事医学研究所。另外,在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办公室的首席兽医官员的积极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位于芝加哥的退伍军人管理办公室所属的一个医学中心建立了实验动物医学培训课程。现今很多活跃在实验动物医学领域的专家都有参加那些培训课程。然而,这些早期课程并没有一个实验动物医学的“核心”课程表。

而且课程表或培训计划体现的多是课程负责人的个人“意志”和所依托的机构的“特色”。有些是正式的研究生课程,可以被授予硕士学位;有些则是类似于医学领域的住院医师培训。换言之,有的课程侧重于科研,有的则偏重于实验动物医学的临床或管理方面。到了1964年左右,实验动物医学明显地需要有个更明确的界定。于是在1964年由实验动物研究所举办的培训班上明确提出了实验动物医学培训课程需要一个通行的教育大纲。随后就颁布了第一份大纲。现在,美国实验动物医学会有正式的审批程序来对该领域的培训课程进行审批。20世纪60年代中期,动物资源部门获得了培训的许可,于是实验动物医学方面的培训经费就转到了该部门。另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外的实验动物科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而言之,这些课程和发展对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有些早期的培训课程停课了,但大多数都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也有许多新建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侧重比较医学方面的科研培训,而且得到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贯资助。另外,一些研究机构设立了不是由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实验动物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课程。如今,接受兽医学位后培训是在实验动物医学领域获得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且,实验动物医学专家比一般的实验动物兽医从业机会多、职场发展的机会多、而且待遇也好(一般每年收入要多2~4万美元)。美国实验动物从业者协会成立于1967年,其宗旨是为了推动实验动物医学知识的推广普及、推动科研,并作为在实验动物学领域工作的兽医的发言人。该协会和美国实验动物医学会一道为推进实验动物领域的继续教育培训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正式的实验动物医学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补充,也是美国兽医协会和美国实验动物学会的学术会议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6美国实验动物医学会“专家”考试简介

申请“专家”考试的考生必须满足以下的条件:兽医毕业后在实验动物领域工作至少6年或参加完实验动物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课程,有一篇第一作者的和动物相关的科研论文。通过资格审查方可参加考试。主要参考书为2002年出版的《实验动物医学》第二版,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近5年内的《比较医学》、《美国实验动物学会杂志》和《实验动物所杂志》。

考试大纲分为6大块,即实验动物的自发和实验诱导产生的疾病的诊治和防控(所占比重为25%)、动物疼痛和不安的诊断和处置(10%)、科研(20%)、动物饲养管理(24%)、法律法规遵循(19%)和教育(2%)。这些知识和技能又按时间分为3大类,即主要在兽医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在获取“专家”称号时应该已经掌握的、以及在成为“专家”后在工作中或继续教育中应该掌握的。

在实验动物自发疾病和诱发疾病方面,在兽医教育阶段应该掌握诊断学技术和方法、诊断性和治疗性外科学、免疫生物学、营养学(侧重于缺乏症或毒性)。在成为专家时应该能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实验动物相关疾病,其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实验动物解剖学(侧重于实验动物的与其临床疾病或实验医学应用相关的解剖学特点)、生理学(侧重于正常生理指标、代谢特点、诱发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生殖生理学、和与临床相关的生理学特点)、寄生虫学、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重要自发或诱发疾病的发病机制、常见大体和组织病理学病变、和相关病理学技术)、药理学(用于治疗自发或诱发疾病的药物、诱发疾病的药物)、流行病学(品系相关的对诱发疾病的敏感性)、预防兽医学(预防接种、检疫、疾病监测方法)、诊断技术(行为学分析、血清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与自发或诱发疾病的防控相关的)。

在疼痛管理方面,在兽医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疼痛的解剖和生理基础、患病动物的监测、重症护理和术后护理技术等。在成为专家时应该能识别、减轻或消除疼痛或不安、实施安乐死。其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疼痛和不安的评估、疼痛和不安的原因、疼痛和不安对正常生理学和研究的影响、对疼痛和不安进行药物治疗及该治疗对生理学的影响、疼痛不安的非药物治疗、安乐死、仁慈终点的标准。在科研方面,在成为专家时应该能为科研提供咨询、支持和帮助、或者设计和进行科研。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生物学方法和技术、科研方法和仪器设备、动物模型、遗传学和命名学、基因工程技术、动物模型的界定、悉生生物学、实验外科学和器械、实验设计和统计学原理、信息资源、科学写作、3R(替换、减少和优化)原则和技术、交流科研问题的有效方法、无菌术。成为专家后应该能和其他的科学家就科研项目进行合作,要掌握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等知识,并且要知道项目申请、评审和资助的机制。

在动物饲养管理方面,在成为专家时应该能建立动物饲养规程并进行管理或间接指导、管理实验动物设施或提供指导。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各相关品系的饲养管理、环境丰富度、清洁消毒的方法、动物饲养相关的设备和耗材的质量控制、动物购买、繁殖种群管理、动物识别体系、虫害控制、屏障设施和防污染设施的管理、可能影响动物生理和实验的环境因素、环境监测、饮水和饲料等。成为专家后,应该能设计实验动物设施,因而应该掌握以下的知识和技能:动物饲养相关的设备和耗材的选择、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灾害应对计划、设施规划设计和建造、机械电力和管道系统、废弃物处理等。

在法律法规遵循方面,在成为专家时应该能履行或指导他人履行主治兽医的职责,倡议人道的动物管理和使用,为职业健康安全部门提供咨询,提供生物、化学、放射性危害物相关的咨询,作为本单位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的成员,审阅实验方案并为科研人员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提供咨询。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受管制药物法(应该在兽医教育阶段掌握)、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教育方面,在成为专家时应该能在动物管理和使用方面提供培训、了解最新的相关知识并持续胜任实验动物医学领域的工作。

实验动物按其常用性分为3大类,即主要的种属(大小鼠、兔、猕猴、犬和猪)、次要的种属(非洲爪蟾、狒狒、猫、雪貂、沙鼠、山羊、豚鼠、绒猴/绢毛猴、绵羊、松鼠猴、叙利亚地鼠、斑马鱼)和3级种属(鸟类、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其它的两栖动物、其它的鱼类、其它的家畜、其它的哺乳动物、其它的非人灵长类、其它的啮齿类动物)。其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0~70%,18~28%和7~17%。

7相关法律法规和指南对实验动物医学的影响美国在1966年以前没有涉及实验动物的购买和使用方面的联邦法规。建立相关立法的呼声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逐渐高涨。动物福利组织要求进行相关立法以抑制“偷盗宠物”和在实验中滥用动物。然而相关科学社团如美国实验动物学会、国家医学研究协会等对拟定的法案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最好的促进人道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的途径是更好的支持相关科研和培训、为动物设施的更新提供资助、并且加强自我约束的机制如通过美国实验动物认证协会(成立于1965年,90年代中期更名为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证协会)和机构内部的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委员会等来对实验动物的管理和使用进行评估。实验动物福利法颁布于1966年,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依法管理犬、猫、非人灵长类、兔、豚鼠和仓鼠等的商业交易;制定这些动物的饲养、运输和“适当的兽医护理”的标准。该法令是由美国农业部来执法的,它从法律的层面要求科研机构为实验动物提供适宜的护理,而该护理是由兽医来管理或在其指导下来实施。后来对该法令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动物福利法。

该法令要求在实验动物医学事务中要有兽医的参与,从而推动了动物管理和福利的改善。长久以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都认为没有健康的和护理得好的动物就没有好的科研。1963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出版了第一版的《实验动物设施和管理指南》,该指南是由动物管理委员会的标准委员会所撰写的。自1963年以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其他的研究基金管理机构都要求申请基金资助的单位要遵循该指南里面的标准。国际实验动物评估和认证协会也使用该指南作为其评估和认证的标准。该指南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必须为动物提供充分的兽医护理,同时这也是美国农业部的相关条例所要求的。197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了与药品、食品添加剂或其它相关化学品的动物实验相关的法律,即药物非临床研究管理规范。该规范也对用于上述实验的动物的疾病的诊断、治疗、防制等提出了相关要求。因此,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农业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法规标准都要求兽医要参与到实验动物的管理和使用。事实上,这些法规为实验动物接受“充分的兽医护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8对中国实验动物医学发展的思考

从美国实验动物医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个领域是应实际需求而产生的,而后又在立法的高度确立了实验动物兽医或实验动物医学专家在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中的必须性和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实验动物医学专门知识的发展上,经历了在兽医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相互交流、师徒似的传帮带、私塾似的教育培训、形成学会、直至形成正规的教育培训课程。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生物医药业正在中国蓬勃发展。国家在该领域的投入正在逐年稳步增长。国际医药业的外包服务也成逐渐增长之态势,而中国所拥有的广大市场和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都让国际医药巨擎们没法不亲睐中国。假以时日,中国肯定要从药物生产、生物医药外包服务走向自主研发。实验动物科学在中国的重要性、对实验动物医学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的需求只会与日俱增。是时候在中国发掘、培养实验动物医学人才了!

首先,国家需要在立法的高度强调实验动物兽医在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中的必须性和作用。譬如在北京,在对实验动物设施进行专家现场检查验收时就要求设施里必须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年以上实验动物从业经验的兽医。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一条件是属于一票否决的条件,即不符合的设施验收不合格。适当的时候,应该出台实验动物福利法。

其次,要加强兽医本科教育扎实度,理论和实践并重,以为实验动物医学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国内的兽医教育的强项一直是传染病的防控,侧重于大动物,可喜的是近些年在宠物如犬猫等的疾病诊治方面有所进展。而且我们的兽医毕业生在兽医理论方面丝毫不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差。但对于动物福利、职业健康安全、动物行为学等方面有所欠缺。兽医毕业生进入到实验动物领域,都不得不进行几大转变,即从大动物疾病转向小动物疾病,建立动物福利、科研伦理、职业健康安全等的理念并在实践中提高,治疗手段如外科手术等要从粗放走向精细等。在兽医本科教育中,可否考虑在开设《实验动物学》的基础上,试着开设《实验动物医学》或《实验动物疾病学》的选修课程。或者在专业性硕士学位系列中,联合大型或跨国制药企业的研发中心或国内大学、科研院所、医院的实验动物中心,开设侧重于实践的实验动物医学硕士教育。主干课程可以包括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实验动物医学、动物伦理和行为学、小动物外科手术学(含小动物麻醉学)、实验动物设施运营管理(人力资源、财务、设备等)、生物安全、医学统计学应用基础、实验动物医学专业英语等。可酌情考虑要求在实验动物设施实习并完成研究论文。

第三,实验动物医学领军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目前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源,每年选派3~5名兽医毕业生到美国攻读实验动物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课程(2~4年),并参加其专家考试。连续派遣3~5批学员。学成归国后,应优先安排到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建立实验动物医学论坛(可以网络形式进行),并每年举办3~4次讨论学习班。可否考虑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或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下开设实验动物医学分会。5~10年后时机成熟即可开展中国的实验动物医学专家考试。切忌照搬美国或其他国家的考试,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国内实际,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水准的培训考核体系。国家部委如科技部、卫生部、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可能需要联手给予支持,如在就业、职称、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第四,组织大学、科研院所、国际国内生物医药公司的实验动物兽医举行非正式的讨论会,探讨常见的问题。邀请国际知名的实验动物医学专家假其到中国出差之机会,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同时和这些专家建立良好的联系,有问题可以向他们虚心请教。

第五,实验动物技术人员/一线实验动物兽医(兽医技术员)的培养。实验动物技术人员经常和实验动物打交道,最了解他们在工作中所照料和使用的实验动物,是实验动物兽医和其他科研人员的耳朵和眼睛。因此对他们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非常重要。实验动物兽医技术员是兽医的助手,并按兽医的要求和指导对动物进行诊治,是实际的执行者。不妨先引入国外成熟的培训教材如实验动物技术员或实验动物兽医远程教育课程甚至于国际合作办学,师其之所长,然后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培训体系。

第六,加大对实验动物医学基础研究的投入和资助。如行为医学、动物福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实验动物疾病诊断等。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温州医学院 实验动物中心 发展历程

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实验动物。实验动物中心是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的重要场所。实验动物中心是高等院校的一项基本建设,作为生命科学的前提和重要支撑条件,实验动物是不可或缺的。实验动物学是一门结合生物学、遗传学、医学、环境微生物等学科建立起来的边缘新兴综合性学科,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使实验动物符合不同学科研究的共同需要的问题及研究出符合某种特殊需要的实验动物,最终把对动物生命现象的研究推用到人类,造福于人类。

温州医学院是浙江省省属高等院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大学。学院1958年8月由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创立,同年开始招收五年制本科学生,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温州医学院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但在学院初创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实验动物机构,实验动物的采购是由教务处医教组负责的。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动物房,属总务处下设班组,才开始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实验动物的采购和饲养。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1979年由国家拨款1.6万元建设了233m2动物简易饲养用房和办公室;1988年学院自筹10.43万元拆建一幢305m2二层的实验动物楼,配置了正规的实验动物笼器具,实验动物用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动物房也更名为实验动物室,脱离总务处,划归设备处管理;1994年增设实验动物供应中心,直至1999年合并为实验动物中心,由温州医学院副院长直管,但挂靠于学校科研处。1999年5月,学院对实验动物中心进行搬迁,由温州医学院校本部、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采用共同出资、资源共享的方式,新建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150m2和改建清洁级实验动物设施300m2。

进入新世纪,温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与时俱进。2002年在温州医学院茶山校区兴建了实验动物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3000m2,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SPF级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SPF级动物实验设施和普通级实验动物设施,且都取得相应级别的设施合格证和动物生产许可证。目前,实验动物中心不仅承担着全校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工作和实验动物的供应任务,而且为浙南地区生命科学研究、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院迅速发展,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近几年,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数和资助经费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立项数2009年为35项,2010年为50项,2011年增至82项(其中面上项目39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0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项),经费总数2009年为785万元,2010年为1334万元,2011年增至3038万元。2010年,国家自然基金立项数和资助经费总额均创我院历史新高。实验动物中心作为学院一个重要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平台,承担的动物实验也越来越繁重。2007年至2011年,实验动物中心承担与协助的普通级、清洁级、SPF级实验动物科研项目共计1205项,平均每年241项。

学院科研项目的增多,不仅是学院快速发展的结果,而且是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和广大教职员工科研意识的逐步增强的结果,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需求也相应迅速增加,使得实验动物中心不仅要提供数量巨大的实验动物,而且必须有足够的实验室供科研动物实验。但是实验动物生产需要一定的周期,有极强的时间性,实验动物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克服一切困难,2007年至2011年,为全院科研服务提供小鼠、大鼠分别为27000只与47000只,平均每年分别为5400只与9400只。

随着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学院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开始设置《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首批授课对象是医学检验专业94级本科生。此后,授课对象和学生数不断增加,2005年开始为硕士研究生授课,教学工作成为实验动物中心的另一重要任务。本科生、研究生的《医学实验动物学》课程授课学生数2006年为502人,2007年为575人,2008年为912人,2009年为1198人,2010年为1210人,2011年为946人。我院实验动物中心同时也是浙江省卫生厅医学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培训基地的五个基地之一,是杭州之外省内唯一的培训基地。从2009年第一期培训班开始,至今已培训七期共1458人,这七期培训班分别有111人、187人、154人、172人、288人、326人、220人。通过培训,学员不仅掌握了如何合理选择、使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如何规范动物实验操作技术,而且进行了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浙南地区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浙南地区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整体水平。

实验动物中心随着学院的发展而发展,从无到有,特别在近十年来,无论在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软件建设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现在已成为我院科研平台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给来中心参观的领导和专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实验动物科学是与生物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相辅相承、共同发展的,在生命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的今天,我院实验动物中心任重而道远。中心必须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功能实验室的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的配置、在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方面,尤其在转基因动物与动物疾病模型研究方面不懈努力和探索。

目前,实验动物中心担负着全院医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科研实验动物供应任务,并为全院教学、科研、医疗、开发第一线服务,亦将承担浙南地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标准化的担子。现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室已对外开放,实行“旅馆式动物实验”管理模式:中心采用先进的智能监控系统,严格实行实验动物控制管理模式,积极拓展与校外单位进行科研项目的合作,充分展示我院实验动物平台在浙南地区的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实验动物在医学事业的作用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魏泓.医学实验动物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陈惠生.温州医学院校史(1958—2008)[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3]朱加银,王一龙,赵惠玲等.实验动物中心在高校中的服务性作用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43-44.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培训

首都医科大学正在进行第四轮教育教学改革,其主题是“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目标,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推进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和实施者围绕这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进行认真的思考,从不同层面进行了尝试。

本文作者从事医学基础教育工作多年,熟悉医学基础教育的特点,关注医学基础教育的实施过程,对医学基础教育在实验教学方面的现状有自己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在此将思考和总结后的一些想法整理出来,供同行们一起探讨,目的是引起对从事医学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人才培养的关注。

一、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

医学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有非常高的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之一就是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包含3点含义:①医者要全面掌握必备的医学知识;②医者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必须准确无误;③医者的操作技能要熟练精确。医学的实践性非常突出。

医疗的检查、治疗、护理都需要依靠许多的操作来完成。操作技能不熟练不精确,轻者增加病人痛苦,重者造成医疗事故甚至造成别人死亡等。职业技能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所以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二、医学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医学课程一般都设置有实习课或实验课,实习课或实验课是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实验教学工作非常重要,任务也很艰巨。实习课或实验课的准备工作是由相关的实验技术人员来完成的。因此,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实习课或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那么,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实验项目的质量或进行实验项目更新,提高实习课或实验课的技术支持及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是非常必要和迫在眉睫。

三、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从业人员的现状

目前,历史的原因造成我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的现状是学历普遍较低,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年纪稍长的实验技术人员学历以大专为主,这部分人亦非科班出身,所掌握的实验技术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和自学所获得的;近年新入职的年轻技术人员一般为本科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较低,年轻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和提高依然是依靠老办法,所掌握的实验技能也没有经过规范化培训,没有经过科研训练,自身的科研素质也不高,进行传统的实验准备还能胜任。但为了适应医学的迅速发展,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目标,进行实验项目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创立与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相适应实验,并分析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时就有些力不从心。

四、提高医学基础课程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技能

首都医科大学的第四轮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是“以学生学习成长为核心,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为目标,以内涵发展为基础,推进我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在这个主题中强调了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既包括对学生的培养,也包括对教学人员的培养。那么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人员的培养液涵盖其中。

所以,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技能的规范化培训方案并初步实施,对于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实验项目的整体水平,创立新实验项目、进行实验内容的有机融合,开展综合性实验等有非常重要意义。

五、设立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人员的实验技能培训项目

针对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人员实验技能的培训项目如下:

1.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

包括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培训和实验技术培训等。

要求实验技术人员要听取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参加考试并合格。如:从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要学习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和医学免疫学。从事医学形态学的实验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要学习组织胚胎学和病理解剖学。从事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工作的技术人员要学习人体解剖学。

组织有经验的高年资的技术人员和各学科专家编写实用、规范的实验技术操作教程,并以授课形式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培训。

2.生物安全知识和一般安全知识的培训

在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重大。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熟悉生物安全条例并严格遵守,还有注意水、电和天然气的正确使用。

3.一般实验仪器、器材和特殊仪器使用的培训

应该包括最基本的各种玻璃器皿的洗刷、包装和灭菌技术,烧杯、烧瓶、吸管、量筒及容量瓶的正确使用。还包括天平、各种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器、紫外线消毒车、生物安全柜、各种离心机、超声清洗机、普通显微镜和生物显微镜、分光光度计、酶标仪等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要求熟练掌握这些仪器设备并能够处理机器出现的小的故障。

4.各种实验技术的培训。

从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人员应该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各种细菌培养基制备和细菌培养技术、菌种保存技术、细菌染色技术(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方法)、人体寄生虫的各种标本的制作技术和人体寄生虫的活体培养、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等,并能够对结果进行正确评价,能够分析、处理实验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显微镜的使用技术对从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人员尤为重要。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并完成日常维护。熟练使用显微镜对观察染色标本和不染色标本进行观察。正确辨认各种细菌的形态结构以及人体寄生虫的各种标本。

从事医学形态学实验教学的人员应该掌握组织器官的取材、组织切片及染色技术、显微镜使用技术等,并能正确辨认各种玻片的形态结构,掌握人体标本的保存技术。还要学习基本的细胞培养技术。

从事人体解剖学学实验教学的人员应该掌握尸体的处理、保存技术和大体标本制作技术。

5.实验动物操作方法的培训

动物的饲养和接种及采血技术、动物尸体处理技术。包括对小白鼠、家兔、大白鼠和豚鼠等常用实验动物生活习性的了解,掌握这些动物的饲养技术。动物接种技术包括皮下接种、皮内接种、腹腔接种、颅内接种、肌肉注射等的培训。还有采集动物血液和血清分离技术。动物血液的采集包括心脏采血和静脉采血。掌握被动物咬伤和抓伤的紧急处理措施。掌握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和尸体处理注意事项,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6.通过一些实验项目进行科研能力的培训

应该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并承担一些科研任务,提高其科研能力,这对于创立新的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中遇到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进行解决,有利于提高实验项目的水平和创立高水平的实验项目。

总之,对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通过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人员来达到提高基础医学实验水平的目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多方面地共同努力和不懈坚持,这个目的一定会达到。

参考文献

[1]好大夫在线>方清大夫个人网站:医学及医学教育的目标、特点简介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4篇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专业的学生基础课程设置跨度大,而且学了很多工程专业的基础课,不同于医学和生物专业的学生有医学背景和生物基础,他们不能够很快掌握很多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和词汇,因此给教学带来很多困难。

(2)应用传统的实验动物学的教材要讲58个学时的课,还有32学时的实验课,而本专业的学生,实验动物学课程设置只有32个学时,而且目前还没有设置实验课教学,因此课程的讲授内容需要做很大的调整和缩减,才能适应本专业的学生的教学要求。

(3)本专业的学生对实验动物学的兴趣不大,上课的时候,同学由于初次接触医学和生物类的课程,所以很多对这些不熟悉,也没什么兴趣。课堂效果不好,学生互动较少,因此这是教学中重要的教改内容。

(4)作为新开课程,教师授课时教学经验不足,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照本宣科地去讲课,不结合实际科研工作和应用去讲,讲课的幻灯做的也欠图文并茂,给教学带来很多问题。

(5)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传统的基础研究课程,是一门以操作技术为主的学科,实验教学应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的教学体系中没有设置实验课程,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主要环节。

2实验动物教学改革的内容

鉴于本专业的交叉学科特点,我们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教改实践:

(1)对本学科专业的26名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经统计发现76%的学生对本课程兴趣不浓厚,58%的学生讲到授课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83%的学生对实验动物学中的疾病动物模型和动物实验设计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66%的同学希望以后开设实验动物学的实验课,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2)采取责任教授引导,主讲教师讨论的方法,对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减少了很多与生物医学工程关系不大的授课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

(3)课堂讲授时,通过生动的幻灯和教学录像代替死板的文字,用实际的研究经验去代替书本的照本宣科,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改革效果。

(4)在教学同时,让学生走进实验动物房,进行参观和实际动手操作训练,而且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跟着老师去掌握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

(5)我们开展了学生展示,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设计动物实验,把常见的一些疑难杂症带到课堂,学生对肿瘤、癌症等热点问题有很大的兴趣,亲自设计实验,课堂互动很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6)在教材的选取上,以前的教材文字太多,图片太少,不太适合学生使用。因此,需要选用图片多的教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适合交叉学科的学生使用。

(7)加强了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主讲教师均参加了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举办的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培训合格均获得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书。通过培训,听到了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们栩栩如生的实验动物教学,受益匪浅,并且把这些学到东西传授给学生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8)开展了学生实地参观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还有我们学院的实验动物房,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实验动物,亲自抓鼠、注射等,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结语

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的实验动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改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申请教改项目来完成实验动物学的更多实践教学,建议增设实验动物学的实验课程设置,更大程度上促进实验动物学的课程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出真正有用的合格大学生。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5篇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笔者在长期从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实验室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责任心不强;实验室管理不规范;试剂没有分类存放;个别实验室对废弃物的处理没有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造成环境污染等。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加强对从事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让工作人员明确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觉悟,引导他们对实验室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只有使动物医学实验室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各项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动物医学实验室常规管理工作必须目标明确

动物医学实验室主要的管理目标是提高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试剂、仪器使用登记卡,制定有关动物医学实验室的各项管理制度,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动物传染病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条款。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人员工作能力必须不断提高。对各实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组织纪律观念,提高他们管理动物医学实验室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2)动物医学实验室器材管理必须做到井井有条。对各种仪器建立使用登记卡、账目。做到大件小件仪器有账有物;定期对一些精密仪器进行开机保养;对用过的大型精密仪器,实验室管理者必须进行验收登记。

(3)动物医学实验室内外环境必须整洁舒适。动物医学实验室环境工作必须做到窗明、桌净、地面干净无灰尘;实验室必须挂有操作规程、工作制度及相关环境保护条例;醒目位置应贴有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等标识。实验室内的仪器、试剂柜摆放整齐美观,且必须留有一定的安全通道,保证出入畅通。有条件时要搞好实验室绿化环境,如在室外种花种草,室内也可以布置些优美花草,使实验者心情舒畅。

(4)动物医学实验室试剂管理必须合理规范,试剂存放应分类。生物试剂不能与化学试剂混合存放,应单独存放在通风柜内;生物活性试剂应于冰箱内低温保存;有腐蚀性、易挥发的试剂应存放在木质试剂柜内,于暗室低温下保存;对剧毒、有毒试剂,指定业务素质高的专业人员保管,存放在保险柜内,要求有3人登记、保管和监督使用。

(5)动物医学实验室废物处理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动物医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进行统一收集处理,保证实验的同时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实验使用后的动物统一交回污染物处理中心进行统一无害化处理;动物医学实验室内使用的细菌、病毒要有专人保管,建立使用人申请登记制度,用后的病原微生物必须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高压灭菌后处理;动物医学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都必须要有详细记录。

(6)动物医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保证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为防止实验室发生火灾、盗窃等事故,实验室应配备有一定数量的灭火器材和逃生器材,门窗应有防盗设施。实验室使用的危险化学品及生物用品,必须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使用,防止发生事故。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必须针对以上涉及的内容制定各项操作程序,做到实验室安全化运行。

3动物医学实验室常规管理工作必须责任明确

要想管理好动物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实验室管理责任明确后,管理者就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各项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1)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管理好实验室及协助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要切实负起责任,大胆管理,密切配合,搞好工作。

(2)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人而异。任何人违反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实验室管理者都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于批评后不改正者,管理者可以拒绝其再次进入实验室。

(3)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对一些仪器的使用有权提出合理化的使用建议和方法,对精密高端仪器使用频率不能过高,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4)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不能在当日内完成的任务,必须进行加班工作,做到“管着严,严着松”,在灵活多样的条件下,完成所在动物医学实验室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

(5)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者有责任向有关组织提出建议并要求其对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选用一些在动物医学实验室工作中能够全心全意为科学研究和教学服务、业务素质高、专业技术强的人员进入动物医学实验室工作。对动物医学实验室人员的工作待遇也应给予相对重视,以稳定动物医学实验室管理队伍。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6篇

一产学研紧密结合,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高等教育以面向市场和产业为特征,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高等教育与产业有机结合,其“结合点”为产学研一体化:“产”为导向,“学”为基础,“研”为纽带,动物医学院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产业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产学研紧密结合、和谐发展的特色。

树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先导、产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的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动物医学教学质量,促进动物医学的健康发展。

临床技能与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临床技能和科研培训密切结合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临床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学生开设数据库使用课程,让学生能独立完成网上资料查阅工作。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布置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作业,还要开设各种科研实验设计等工作,在具体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播放临床病例视频,并开设临床病例分析讲座等。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合理的安排学生参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同时也可以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建立“产学研”基地,为临床技能培养创造条件。在目前的经济体制下,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饲料厂、兽药厂、养殖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科研院所很少愿意为毕业生提供实习条件,目前又值高校扩招,这就产生学生数量剧增和实习基地不足的矛盾。为此,要建立一整套运行机制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服务,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优势,与动物医学相关企业、生产单位、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动物防疫监督所、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基地,让学生在实施中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数量剧增和实习基地不足的矛盾。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在目前的知识经济大环境下,迫切需要创新型、应用型和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动物医学专业的发展,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越来越需要善思维、创新型、应用型、合作型人才。我国高等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21世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具备畜牧兽医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在兽医业务部分、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动物防疫检疫、动物性食品产业、动物产品安全、伴侣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行业、环境与动物保护、生物科学、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实践教学更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目前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经费短缺,实验课和教学实习课实验动物少,实习基地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是临床实践能力偏低。因此,动物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迫切需要进行系统的改革,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学校直接进入教学工作岗位,本身实践能力欠缺,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首先应该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鼓励年轻教师深入动物医学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实习,保障动物医学实践型教学的顺利实施。

加强和优化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动物医学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综合实训和毕业生产实习,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系统性的训练。应该在相关理论教学的同时穿插实践教学,这样可以使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既加强了理论知识的记忆,又扎实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兽医实践、养殖实践、国家方针政策宣传、科普宣传、智力支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

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目前动物医学专业严重的存在教学经费不足问题。以前,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大动物如马、牛、羊和猪等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以小动物如小鼠、家兔、鸡等为主。过去每个学生基本都能亲自动手,现在很多都是教师示教有些甚至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实践。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突出实践教学的“611”培养模式

动物医学专业突出实践教学“611”模式的含义是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共8个学期,按实践教学模块分解成6个学期、1个学期和1个学期共三个阶段,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其中,前6个学期的课程实验;第7学期的1~7周在校内进行跨学科专业综合实习,第8~17周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生产实习;第8学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岗位试就业实习。根据不同阶段实践教学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考核标准。

四注重考核方式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7篇

1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法现状

1.1畜牧兽医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

目前,动物医学专业面临招生难而就业形势却非常喜人的矛盾局面。招生难的主要原因,一是人们对现代畜牧兽医行业不甚了解,许多考生因传统观念作祟或“怕吃苦”而不愿报考;二是畜牧兽医科学及动物检验检疫条件复杂,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要求更高,考生对从事动物医学工作具有畏难情绪而不敢报考。就业形势好是因为现代动物医学产业和畜牧业方兴未艾,动物性食品安全及共患病日益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对能从事高效无公害饲料生产,畜禽、伴侣动物、经济动物疾病和共患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动物及动物性产品的检疫、检验,兽药及兽医生物制品的研究与开发,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等工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突出。

1.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分配关系

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很多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动物医学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所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基本达到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但就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培养高素质能吃苦、强技能、能创业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目标而言,应当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科学设置实验、实习、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以适应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技能要求[2]。同时,在实验项目的开设方面,目前主要是开设基础性、应用性实验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偏低;在实验方法方面,实验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而先进的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手段使用不够[3]。

1.3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法质量,必须改善现有条件

1.3.1师资内在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真正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双手都硬、能做到教学质量好的同时搞好科研与推广、能做到兼职管理与专任教师角色调整适当等“大师”级的优秀教师匮乏,能够独立承担实验、实习教学任务的实验教师也比较缺乏。

1.3.2硬件条件越来越难以适应实践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动物医学专业招生数量扩大,但实验条件并没有相应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及实习(技能训练)内容不断增多,现有器械、设备的配套性和可利用度差,促使现有实验室的面积、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必须加以改善。

2“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教学目标

“2+1”学期模式也称之为“19+19+5”形式,即全学年分为三个学期:秋季学期(19周)、春季学期(19周)和夏季学期(5周),将目前的传统每学年两个学期各缩短为19周,增加一个短学期5周,由此构成“19周+19周+5周”的“两长一短”三学期模式。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每年于其中的一个短学期(5周)到企业中去进行生产实习,参加实践教学。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够直接感受市场机制与市场信息对企业技术进步和生产经营的影响,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针对动物医学专业招生难这一严峻形势,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善于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中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为目标,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构建并实践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适用面广、效果显著的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更强社会竞争力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实现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行业对创业人才的需求。

3“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3.1实施时间

2008年9月-2009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设计和论证;2009年7月-2010年6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构建和支撑条件建设;2010年7月-2013年8月,进行“2+1”学期模式的实践;2013年9月-2013年12月,进行“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实施的全面总结。

3.2实施范围

在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动物医学系动物医学专业(本科)2007级至2010级8个班及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专科)2009级至2011级6个班全面实施。

3.3实施措施

3.3.1“双导师”制共同培养。采用学校-企业协同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培养,建立以产学结合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企业配备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教学;配备高层管理人员为学生讲授畜牧兽医法规、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

3.3.2更新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面向泛珠三角区域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能力。以课程组为单位,每年定期组织教师到泛珠三角区域的相关机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调研,尽快掌握以犬、猫等伴侣动物和猪、禽等小动物及热带地方品种的动物疾病防控和动物(产品)检验检疫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在指导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和实践性教学水平。

3.3.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采用“2+1”学期设置、校企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合作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入手,开发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管理环境,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岗位综合素质的训练养成。加强实践操作和临床技能训练,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进行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及动物卫生检验检疫的应用型人才。

4“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合作模式

4.1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

4.1.1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加强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包括见习、课程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实习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研究等几部分[4,5]。见习主要是针对低年级本科学生对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概貌。课程技能训练主要开展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6]。生产实习是认识性实践教学,是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岗位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则更多地侧重缩短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的磨合期,尽早进入角色,为就业做准备。此外,为适应新形势下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改革原有单纯的技术理论课程体系,以专题形式,增加法规类、企业管理类、人力资源类、市场营销类课程,聘请企业高管为主讲教师,培养懂经营、善管理、精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1.2创新精神培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和“创业”竞赛)、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让学生在二、三年级就有机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掌握动物医学实验的先进技术和综合技能。

4.2探索合适的校企业合作模式不断加大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力度,积极探索实施“研发带动型”、“实体融合型”、“智力合作型”和“订单融入型”4种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4.2.1“研发带动型”助推产业技术升级校企合作共建行业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与企业培训并举,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一体提升。以新产品研发带动校企合作,以应用产品带动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教学,实施“跟单式”人才培养。新产品的研发成功,推动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公司将新产品的研发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校企出资共同建设研发培训基地。基地具有开发、研制企业新产品、资料培训技术骨干等功能,学校学生不仅能到基地进行技能训练,毕业后由合作企业推荐,跟随产品到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提供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4.2.2“实体融合型”服务地方优势产业实行校企全方位全过程合作,联合举办特训班,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和文化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步,共荣共赢。2008-2011年,学校先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江门一德宠物医院、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举办专业班。校企双方根据广东省传统产业发展形势与人才需求预测,共同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计划,学校负责招生、教学管理和公共课及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企业开放车间和实验室,每年暑期一个月及最后一学期接受学生顶岗实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专业课、专业实训课的教学与指导,实习实训期间发放一定补助费。毕业生优先在合作企业就业。参加订单班的同学在校期间享受企业命名的专项奖助学金,受奖率达到50%,受资助率达100%。

4.2.3“智力合作型”与国企强强联合学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展智力资源合作,在长期的合作中不断提升内涵,共同打造贴近地方产业人才需求的专业品牌。学校与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根据广东省湛江农垦集团公司的技术力量雄厚、一线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积极引进企业智力资源,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动物科学专业(含动物医学)获批教育部第四批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组建的教学团队被评为省优秀教学团队,《兽医临床诊断学》等3门课程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企业每年接纳上百人次学生到企业实习、顶岗,接纳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接纳一定数量毕业生就业,现已有多人担任分公司经理和主要技术骨干,校企合作进入常态化、规范化、高效化阶段。

4.2.4“订单融入型”顶岗实战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零距离培养畜牧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与江门市科泽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广东雅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订单班4个。校企双方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生在企业学习训练期间,享受企业员工待遇。企业为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并按企业员工的标准计发业绩奖励。公司投入专项经费,为订单班配备了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训设备,选派经验丰富的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承担教学和指导,实行工学交替的开放式教学,做中学,做中教,做中练。

5“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法方案的实践效果

5.1培育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践教学活动期间,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以学生为主体主持的专项科技创新课题(如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科技创新活动的80%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试验性毕业论文比例逐年增加,毕业论文质量显著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获“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奖5项,在专业期刊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约60篇,获得省、校级大学生研究创新性实验资助项目21个。

5.2实现招生良好形势并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实践,招生与就业形势得到明显的改善,塑造了创业人才品质,缩短了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磨合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5.3动物医学专业报考志愿率逐年增长2013级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近70%,其他志愿录取的新生提高12分。要求转出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数逐年降低,2013级动物医学专业入学新生共65名,仅有1人提出转专业要求,经入学专业思想教育后主动撤回申请,安心就读本专业。

5.4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就业率高。五年来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与动物医学密切相关的动物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也为100%。据不完全统计,社会每年对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由2008年得200%提高到2013年的600%。就业质量高。就业的单位包括畜牧兽医局(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兽药公司、饲料公司、养殖公司、宠物医院、学校、科研单位等,从事动物疾病诊疗、防疫检疫、食品卫生检验、教学、科研、兽药与饲料开发、销售与技术服务、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等工作。自2003年以来,我校农学院每年定期组织专人对本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用人单位的意见予以反馈。结果显示,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行业中担任领导、充当业务骨干或自主创业等成功校友达70%,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6结论与讨论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应当基于实践教学的实践性、系统性、主体性、现场情境性、完整性等特点。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对于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学期模式实践教学方案以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特别是专业技能训练特色鲜明,在我校动物医学专业与动物科学专业推广应用,成为培养创业人才的重要手段。成果在专业思想教育、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手段与方法改革、质量监控等多方面、多层次应用,对农类院校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94-01

近年来,宜春学院锐意改革,积极追踪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发展。开展校企合作是宜春学院持续、快速发展、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必由之路,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动物医学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动物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目前,禽流感H7N9在全国肆意传播,使动物医学专业再次成为一门备受世人关注的热门科学。而动物医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序上存在局限性。因此,高校应该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

2 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以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培养专业实践和特色创新技能为重点,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打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2.1 深化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近年来,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了解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宗旨,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拓宽学生实践和就业的途径,使学生成为备受企业、社会欢迎的人才。

2.2 推进校企合作,强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鼓励青年老师下到基层企业去实践锻炼,通过零距离地接触企业,亲身体验生产劳动,以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更加了解的行业的最新动向、企业的需求,提高老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与形势结合。

2.3 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在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习方案、聘请知名企业家、专家来校作报告等。这样既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培养方案,更使人才符合市场的需求,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老师的全程指导,建立健全实习评价体系。通过与各个企业的合作,利用学校的寒假和暑假,组织一批愿意去基层实习的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迅速使学生了解行业行情等。

(3)充分利用好企业奖学金,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大北农集团、北京伟嘉、正邦集团、康地恩集团、加大集团等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和鼓励同学成长成才,是一件互利互惠的好事。

(4)促进就业。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于2008年就成立了“宜春学院集约化猪场场长(经理人)培训班”,面向有志于从事猪场生产养殖行业的同学,到现在已经开办5年了,培训班与多家企业合作,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去猪场实习。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学习班培养了许多学生成功的猪场场长(经理人)及创业者。

3 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学校可以成立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邀请宜春市畜牧局和有意向合作的企业。每年邀请委员会来学校开一次年会,通报校企合作的情况,加强联系与沟通。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四川民族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发展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S8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276-02

四川民族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开办动物医学专业时间为2011年,起步较晚。而我院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州,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有利的政策扶持非常适合发展畜牧业,但目前畜牧兽医技术人才数量少,在其择业时很少有人想到州内工作,这样便导致本区畜牧兽医技术从业人员极度匮乏。加之以后高考学生数量的减少,如何把本专业办成既有特色,又能在B殖业中有所建树,培养出一批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能够扎根奋斗在高海拔、缺氧艰苦环境的高素质畜牧兽医应用型人才成为我院肩负的艰巨任务。因此,我院设立畜牧兽医专业将能够逐步培养出一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探索出一条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川内竖起一面具有向导性意义的旗帜,可以大胆尝试将畜牧兽医专业作为示范专业、重点专业进行建设,投入更多的师资力量、资金与政策扶持,全力推动周边高校同类专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1 四川民族学院动物医学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院动物医学专业共有专任教师7人,副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5人;兼职教师5人(包括外聘教师),副教授1人,高级兽医师1人,高级畜牧师1人,讲师2人。主要任课教师缺少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和实践工作经历。每年招收1个本科班,现已毕业3届学生,分布在四川省各个县市,也有部分学生在本州就业。为了在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我院共设立了专业实训室1个、校外实训基地2个,并配备了大量教学仪器以便教学的顺利开展。

2 动物医学专业发展建议

鉴于师资力量欠缺的现状,可考虑引进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不断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有能力、有素养的教师骨干为重点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设。

2.1 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

一是安排青年教师到各县的乡镇进行累计1年以上的专业实践锻炼;二是安排青年教师到养殖场去实践,如烹坝种猪场和内地的养殖场,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三是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具体行业一线岗位进行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知识,将理论在实践中升华,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指导能力[1-2]。

对于中年教师来说,可通过如下途径进行“双师”素质培养:首先,采取集中脱产培训方式进行技能素质提升,每5 年到农区或牧区累计时长不少于半年;其次,在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中获取锻炼机会,在实际项目中提高技能;最后,通过进行专业项目的研发实施来提升“双师”素质。

2.2 扩大兼职教师所占比重

邀请具备专业技能的专家或能手作为兼职教师,由他们为学生们讲授实践技能课程,结合专职教师的理论授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传授机制,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该专业的建设期内,共有13位专职教师、6位兼职教师。并结合当地的养殖产业优势,与养殖户之间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畜牧繁育、饲养管理,以及疾病预防的实践当中去,切实实现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真知的目的。此外,抓住季节生产机遇,根据不同的季节设置不同的课程,将学校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形成互补,在各生产季节适当安排学生深入到养殖示范区、养殖示范户当中进行实践锻炼,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极大提升其职业能力,让学生成为养殖业的技术骨干。当然,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当前的分配体制,要引进人才,同时又要避免影响到现有教师的福利,自然离不开学院的扶持[3-4]。

2.3 构建优质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力争构建以动物外科学、动物内科学、动物生产技术、家畜解剖学等为核心的优质课程体系,其中将家畜解剖学建成校内精品课程。

2.4 制定教师队伍培训进修规划

在教师队伍深造进修方面,应当建立长期性、有条理的培训进修规划。与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基地进行实地实践,选取优秀的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校进行学习、进修。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比如在职读研等,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综合素养。

2.5 加强实训教学

学生实训也很重要,应确保学生在就读期间顶岗实习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时间;积极探索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畜牧龙头企业、养殖大户深入合作,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完善管理手段,切实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实训项目和实习标准,根据不同学科因地制宜地编制课程指导手册。强化兼职教师在教学当中的重要性,使其担任校内、校外实训课程教师,落实“实际、实用、实践”的基本原则,更好地体现“多岗位、多层次、多环节”的教学理念,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实践训练、综合培训等有机结合起来,工作能力训练与关键能力训练双管齐下,提高学生的专门技术能力、职业通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3 参考文献

[1] 郭定宗,周东海,杨世锦,等.改革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48-51.

[2] 陈金山,姜金庆,王自良,等.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广东农业科学,2011(24):167-169.

[3] 利凯,马利芹,王鹏,等.动物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153-155.

动物医学培训范文第10篇

1.动物养殖种类增多随着我国基层地区从事动物养殖业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于动物产品种类的要求越来越高,基层地区的动物养殖种类也在增多。面对一些新兴的动物养殖品种,基层的兽医不具有进行诊疗的专业资格。比如说,像梅花鹿这样的新兴动物养殖品种,许多兽医不了解梅花鹿的身体特征与病理发展,因此,在实践的动物诊疗过程当中,不能准确地判断动物的病情。这只会使得动物诊疗的效率下降。

2.基层兽医人员的专业知识更新较慢基层的兽医人员从事动物诊疗,大多数是为了贴补家用,没有将动物诊疗作为主要事业。作为事业的动物诊疗的水平自然不能得到实时性的提高。许多基层兽医人员本身就没有专业的动物诊疗知识与疾病治疗的专业技能,兽医的在从业之后,也没有进行过动物诊疗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只能依据前辈或者自己的动物诊疗经验进行动物疾病的推断。对于动物的水肿症状,需要对动物的内脏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病理进行研究,而没有专业的动物诊疗知识的支持,这些分析与研究是很难做到的。基层兽医人员专业知识的充实是其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对策分析

面对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诸多问题,加强基层兽医专业水平与设备水平成为了提高兽医诊疗水平的关键。下面,我们就来对基层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的对策进行分析:

1.加强基层兽医诊疗知识水平的提高基层兽医的诊疗知识水平对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地方的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基层兽医的培训,利用固定的时间对兽医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使其更新动物诊疗思想,了解动物诊疗行业的最新发展。还可以邀请专家到基层地区进行诊疗实践的指导,使基层兽医掌握更多的动物诊疗方法与正确的动物诊疗技巧。除此之外,地方性的动物诊疗机构要引导基层兽医经常进行有效的交流,多多分享动物诊疗的经验,促进基层动物诊疗水平提高。

2.加强基层动物诊疗设备的投入动物诊疗工作中,诊疗的设备是重要的辅工具,对于诊疗的精准度有促进作用。面对基层兽医诊疗设备的落后现状,地方性的动物诊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基层兽医的设备投入,使基层兽医可能利用先进的设备开展日常的动物诊疗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进行设备的投入之时,相关部门要派专人对基层兽医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诊疗设备使用方法,正确利用诊疗设备促进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

3.培养基层兽医终生学习的习惯兽医的日常诊疗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的提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是进行诊疗工作的三大基础知识体系。作为一名合格的兽医,应当对系统性的诊疗知识进行深入地学习,从而扩展自己的视野,使诊疗水平快速提高。相关部门要引导兽医积极进行学习,对于新出现的动物疾病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最佳方法。对于疾病的特点与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从一种疾病分析出多种诊疗方案,终生学习,促进动物诊疗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兽医的诊疗水平对于动物养殖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加强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就是在助力动物养殖业的发展。笔者对当代基层兽医所存在的发展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三点切实可行的加强对策,希望以此来引起地方性动物诊疗部门对基层兽医培养工作的重视,提高其专业水平与技能,以先进的设备与知识促进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篮球教学设计范文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