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的特殊性范文

时间:2023-11-02 17:27:32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1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海洋体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4-0017-0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海洋开发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体育作为国家软实力代表之一,理应在海洋领域大展宏图。纵观世界海洋体育发展状况,我国目前与西方各国比较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军团在帆船、赛艇与沙排等竞技项目上也有斩金夺银的表现,但毕竟是“举国体制”带来的结果,国人海洋体育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拥有300万km2海洋面积和18 000 km陆地海岸线以及6 500多个岛屿的海洋体育资源尚待开发。为此,大力发展海洋体育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海洋体育文化是当前文化兴国应有之义。

1 关于海洋体育的定义

鲍明晓[1]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黄文浪[2]认为:“海洋体育是以提升人们身心健康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及环境开展的,具有浓厚海洋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具有原生态、亲自然、高参与、深体验性的体育活动。”滕海颖[3]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其核心内容是依托海洋资源和环境,为增进身心健康而进行的具有生态性、娱乐休闲性和海洋特色的体育运动。

近代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文主义者提出一个口号:“向生命索取它所能提供的一切东西。”[4]所谓生命索取,是人类自身为了自我需求而打破与生命之间保持的相对稳定,即打破低层次需求跃入更高层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开始追求健康保障、娱乐休闲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需求目标,加上闲暇时间增多、科技与经济水平提升等多因素连锁反应,致使带有原始体育基因的海洋劳动、游戏、祭祀等社会活动形态逐步演化成当代海洋体育活动;强调海洋体育的本质功能和核心价值,即遵循“健康第一”的理念,增进身心健康,追求身、心、社会适应三维健康核心价值观,对于健康不仅要从生物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状态,更主要的是促使人融入社会的能力;突出海洋体育的空间性特点,一般说来,人们对于海洋体育的认识往往局限在海滩、海面上,但从开放的、立体的视角观察海洋体育活动,其区域空间应拓展为海上(中、底)、海滩、海岛(礁)、海空,形成一个完整的相辅相成的海上体育生态系统;不仅如此,体育的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海洋体育也应视为社会文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此,本文将海洋体育定义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梳理海洋体育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应包涵自然环境、时间、设施、经费、人员与制度6大要素,其中自然环境是不为人的主观意识所改变的,它对海洋体育活动起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要素需通过体育组织起作用。制度是一个动态因素,它与活动、组织相互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 形成海洋体育文化的相关概念链接

2.1 文化与海洋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5]。分析200多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从何角度审视都带有趋同性。首先,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其次,文化不是随意的意识建构,而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再则,文化是人类适应、联系环境过程中借用一定的手段和方式的创造体现。了解文化属性是认识海洋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即从一般到个别,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来看待文化与海洋文化的特殊关系。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陆地文化提出的,从进化论观点解释,原始生命诞生于海洋,陆地生命包括人类都是海洋生命经过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就历史根源与逻辑起点来看,海洋是陆地文化的泉眼,海洋文化理所当然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故海洋文化拥有文化属性的共性外,因其生态环境与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具有海洋文化的特殊个性。比较众多专家对海洋文化概念的论述,笔者较为认同曲金良先生[6]的说法:即“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2.2 体育文化与海洋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位概念,依据文化的相关定义而引申,从文化的普遍性过渡到体育文化的差异性,存有类似和特有的文化要素。卢元镇[7]认为:“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同属文化空间中两个并存的文化体系,在文化共性的作用下,海洋文化与体育文化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海洋体育文化泛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性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海洋体育文化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依托,在长期与海洋生态相互作用的体育实践活动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新文化在形成时的选择与重构,表现出一种数学逻辑,即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3 海洋体育文化内涵与外延

3.1 海洋体育物质文化

1)海洋体育自然物。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2

摘要:深海微生物是地球生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微生物由于其在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深海微生物研究开发的历史和进展进行概述。

关键词:深海微生物;研究;开发

Researchanddevelopmentofdeepseamicrobes

ABSTRACTDeepseamicrobesaretheimportantcomponentsofearthbiologicalsystem.Deepseamicrobeshavereceivedmoreandmoreintensiveattentionastheirimportanceintheresearchandapplicationinecology,resources,environments,andsoon.Inthisstudy,thehistoryandmainachievementsindeepseamicrobialresearchanddevelopmentswerebrieflyintroduced.

KEYWORDSDeepseamicrobes;Research;Development

深海的概念通常指1000米以下的海洋,占到海洋总面积的3/4,而其中深海沉积物覆盖了地球表层的50%以上。深海及深海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生存面临高压,低温或高温、黑暗及低营养水平等几个主要极端环境,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片“荒芜的沙漠”。20世纪中期,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山峻岭,全世界有8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大洋中山脊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海洋环境与陆地环境的统一性。1977年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最早在太平洋上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2500米的深海热液区发现了完全不依赖于光合作用而独立生存的独立生命体系。位于生命体系金字塔底部的是微生物,能直接利用深海火山口喷出的硫化物、氮化物、甲烷等低分子化合物作为食物和能源,合成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糖等。位于金字塔上部的是一些大型生物包括长管虫、蠕虫、蛤类、贻贝类,还有蟹类、水母、藤壶等特殊的生物群落。有人将这样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海底生物世界称为海底“生命绿洲”。目前已经有几十个深海热液区生物体系被研究,这种依靠地球内源能量支持,在深海黑暗和高温的环境下,通过化合作用生产有机质的“黑暗食物链”的发现使人类对深海环境以及生物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目前已发现的各种极端环境中深海蕴藏着的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是深海微生物,但这些微生物大部分还鲜为人知。深海环境下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不仅是目前生命科学最前沿的领域之一,也是海底深部生物圈研究和海底流体活动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该项研究将回答生命起源、生物进化、外太空生命探索等生命科学的重大问题并带动包括21世纪地球科学内的其它学科领域的重大发展。2001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在其题为“OceanScienceattheNewMillenium”的科学发展展望报告中,将海底流体活动研究列为海洋科学今后十年最重要、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学发现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生命科学与海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在上述研究中将占据重要地位。于2003年10月份开始的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将深部生物圈和洋底、海底列为该计划中三大科学课题之一。深海深部生物圈的发现是对“生物圈”广泛范围的进一步了解。虽然海底采集沉积柱状样已经有近80年的历史,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DSDP,1968~1983)”、“大洋钻探(ODP,1985~2003)”和“综合大洋钻探(IODP,2003~至今)”等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大洋钻探计划ODP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出另外一个生命世界――掩埋在洋底沉积物中和地壳中的生物圈。在数千米深海海底存在着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数量极大的生物群,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1/10。与热液口“自养”的微生物不同,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依靠地层里的有机物实行“异养”。深海大洋中生物圈的发现,让人类认识到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原核生物。正是这些原核生物多种多样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了多种多样生物地球化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球的生态系统。微生物总是出现在它们能够生存的一切物理、化学、地质环境中,这似乎是一条基本规律。那些在极端环境中生长并通常需要这种极端环境正常生长的微生物被统称为极端微生物。极端环境涵盖了物理极端环境(如温度、辐射、压力、磁场、空间、时间等)、化学极端(如干燥、盐度、酸碱度、重金属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和生物极端(如营养、种群密度、生物链因素等),海底被认为是上述极端环境中的极端。在深海环境中广泛存在着嗜酸(pH3以下)、嗜碱(pH10以上)、嗜盐(25mol/L以上)、嗜冷(可达0℃以下)、嗜热(120℃以上)、嗜压(500大气压以上)微生物。深海环境下极端生物特征的研究也为生命极限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生物材料并对外太空生命探索不断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科学家们设想:既然在如此严酷的极端环境下微生物还能很好地生存,那么在火星上也会有生命存在。深海微生物学的建立应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美国Scripps海洋研究所Yayanos教授设计、改进高压培养罐并于1979年首先分离出深海嗜压菌,1989年Bartlett首先分离出压力调控的外膜蛋白(OmpH)。1990年日本三菱重工和三洋公司开始为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研制深海微生物高温/高压培养系统,1994年才完成,耗资七亿五千万日元。该系统的建设和深潜、采样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深海生物圈的研究进步。1995年Kato等分析了一个压力调控基因簇,1999年Nogi等从马里亚纳海沟分离、鉴定出极端嗜压菌Moritellayayanosii[1~3];2003年日本、美国和意大利相继展开了深海嗜压菌ShewanellaviolaceaDSS12和PhotobacteriumprofundumSS9全基因组测序[4,5];2005年3月P.profundumSS9全基因组序列及初步分析在Science上发表[6,7]。除了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深海微生物研究还具有极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而引起广泛的关注。深海生物处于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态环境中,在高静水压、剧变的温度梯度、极微弱的光照条件和高浓度的有毒物质包围下,它们形成了极为特殊的生物结构、代谢机制系统。由于这种极端的环境,深海生物体内的各种活性物质,特别是酶,具有高度的温度耐受性,高度的耐酸碱性、耐盐性及很强的抗毒能力。这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是深海生物资源中最具应用价值的部分。除了发展、改进海洋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获得新的海洋微生物,筛选活性物质外,应用基因组学研究方法,构建海洋微生物基因组文库,通过研究,操作海洋微生物遗传基因,来获得新的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这是探索海洋特别是深海微生物资源,研究开发海洋新药物的必然而有效的选择,也是目前深海微生物资源开发的热点。概括来说,深海生物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1工业应用

工业生产常常要求一些特殊的反应温度、酸碱度并加入一些有机溶剂,在这种条件下,普通酶无法保持活性,因此,依赖酶的工业必须花费大量资金采取特殊的工艺以保持这些酶的活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成本,而极端酶在普通酶失活的条件下仍然能保持较高的活性,所以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有高温聚合酶、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等几种极端酶开始工业化生产,并且已经创造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2医药应用

从生物体内研制药物治疗人类的各种疾病由来已久。由于越来越多的病原菌或病毒对目前的药物产生了抗药性,并且不断产生新的疾病。因此从海洋中筛选新的生物药物成为海洋药物研究开发的方向。深海生物由于环境的独特性而成为新型特效药物、抗肿瘤、抗病毒、降压降脂等药物的来源。目前国际上在深海药物的筛选方面还未见太多报道,但是可以预料它的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3环境保护

在海底,由于动物尸体聚集、火山喷发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质及硫化物等对陆地生物有害物质的浓度较高,而生存在这里的微生物能分解这些物质并以其为能源繁衍生息,因此,这些生物在清除地球表面的重金属、石油等污染物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日本科学家已经从深海中筛选到具有较高的石油分解能力的菌株,并已开展了应用研究。从20世纪后期开始,随着深海技术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投身于深海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的深海载人潜器下潜深度达到6500m,无人缆控潜器ROV则可达到11000m水深,并获得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深海沉积物样本,研究发现其微生物含量达到103~104/g的水平。实验室深海环境模拟也取得突破进展,已分离鉴定出嗜压、嗜碱、嗜酸、嗜盐、嗜冷、嗜热等极端微生物。目前国际上进行深海微生物研究的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及亚洲,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和法国都是深海微生物研究的主力军。目前,在深海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多样性调查、功能基因研究和适应性机制研究(如深海嗜压菌的嗜压机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类极端微生物在工业用酶、工具酶、环境修复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等方面的开发应用也有了突破,使人们看到了深海微生物开发的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深海生物资源尤其是微生物资源越来越得到人类的重视。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水下工程技术和探测技术的改进和完善,人类对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和开发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我国深海生物基因的系统研究起步时间较晚,从本世纪初开始主要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中国大洋专项的资助。中国大洋协会依托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成立了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研制、配备了一批船载和实验室深海微生物培养专用设备。在深海设备的支持下,真正意义的深海微生物研究得以开展。到目前为止,基础研究主要开展了深海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极端微生物分离、培养;微生物遗传、代谢研究,深海极端环境下微生物适应性机理的研究等。成功分离、鉴定出各类深海嗜压、嗜热、嗜冷、嗜盐、嗜碱、嗜酸微生物,从中发现了多个未经报道的新种。以此为基础,正在建设国内第一个深海微生物菌株资源库。克隆了多种深海极端酶基因,进行了基因表达和分析。深海微生物抗菌、抗肿瘤活性物质筛选工作也已经开展。深海耐压菌ShewanellacomraWP3已基本完成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正在开展后基因组研究。开展了深海沉积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成功构建了一个深海5000米水深沉积物的cosmid基因文库,通过对克隆子的分析发现文库中微生物来源主要是一些不可培养的微生物新种,部分克隆子序列测定发现克隆子上大部分基因是新基因。目前已筛选到多个能表达生物活性物质的克隆子,正在进行序列测定。总之,深海生物研究是一个依赖于工程技术的高投入项目,我国深海生物基因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快速发展还需要更多资金和人才的不断投入。

参考文献

[1]IshiiA,NakasoneK,SatoT,WachiM,etal.Isol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hedcwclusterfromthepiezophilic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iochem,2002,132(2):183

[2]HorikoshiK,Tsujii.Extremophilesindeepseaenvironments[M].Tokyo:SpringerVerlag,1999:91

[3]KatoC,NogiY.CorrelationbetweenphylogeneticstructureandfunctionexamplesfromdeepseaShewanella[J].FEMSMicrobiolEcol.,2001,35(3):223

[4]BidleKA,BartlettDH.RNAarbitrarilyprimedPCRsurveyofgenesregulatedbyToxRindeepseabacterium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S9[J].JBacteriol,2001,183(5):1688

[5]NakasoneK,IkegamiA,KatoC,etal.Analysisofciselementsupstreamofthepressureregulatedoperoninthedeepseabar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strainDSS12[J].FEMSMicrobiolLett,1999,176:351

[6]VezziA,CampanaroS,D′AngeloM,etal.Lifeatdepth:Photobacteriumprofundumgenomesequenceandexpressionanalysis[J].Science,2005,307(5714):1459

[7]CampanaroS.VezziA,D′AngeloM,etal.LaterallytransferredelementsandhighpressureadaptioninPhotobacteriumprofundumstrains[J].BMCGenomics,2005,6:122

[8]VetrianiC,JannaschHW,MacgregorBJ,etal.Populationstructureandphylogeneticcharacterizationofmarinebenthicarchaeaindeepseasediments[J].ApplEnvironMicrobiol,1999,65(10):4375

[9]PriestFG,GoodfellowM.Appliedmicrobialsystematics[M].Dordrecht: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0

[10]ReysenbachAL,VoytekM,MancinelliR.Thermophilesbiodiversity,ecology,andevolution[M].NewYork:KluwerAcademic/PlenumPublishers,2001

[11]BullAT,WardAandGoodfellowM.Searchanddiscoverystrategiesforbiotechnology:theparadigmshift[J].MicrobiolMolBiolRev,2000,64(3):573

[12]AkerleyBJ,RubinEJ,CamilliA,etal.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essentialgenesbyinvitromarinermutagenesis[J].ProcNatlAcadSciUSA,95(15):8927

[13]BernanVS,GreensteinMandMaieseWM.Marinemicroorganismsasasourceofnewnaturalproducts[J].AdvApplMicrobiol,1997,43:57

[14]StoreyKB,StoreyJ.Environmentalstressorsandgeneresponses[M].ElsevierScienceB.V.2000:277

[15]AbeF,KatoC,HorikoshiK.Pressureregulatedmetabolisminmicroorganisms[J].TrendsMicrobiol,1999,7(11):447

[16]YamadaM,NakasoneK,TamegaiH,etal.Pressureregulationofsolublecytochromescina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um,Shewanellaviolacea[J].JBacteriol,2000,182(10):2945

[17]KatoC,QureshiMH.Pressureresponseindeepseapiezophilicbacteria[J].JMolMicrobiolBiotechnol,1999,1(1):87

[18]LiS,XiaoX,LuoJ,etal.IdentificationofgenesregulatedbychangingsalinityinthedeepseabacteriumShewanellasp.WP3usingRNAarbitrarilyprimedPCR[J].Extremophiles,2005,publishedonline

[19]WangF,WangP,ChenM,etal.IsolationofextremophileswiththedetectionandretrievalofShewanellastrainsindeepseasedimentsfromthewestPacific[J].Extremophiles,2004,8(2):165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3

关键词:海洋;石油;钢结构

海洋石油大型海上钢结构及海底管线所处的施工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特殊,其腐蚀环境非常恶劣,而飞溅区又是海上钢结构腐蚀最严重的部位,必须对其进行高度的关注,要通过针对飞溅区进行有效的防腐蚀涂装设计以及合理的腐蚀裕量设计,来保证其寿命期内的有效防腐效果和免维护的预期,涂层系统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风险和维修费用。

一、海洋环境分类

海上构筑物的腐蚀分为4个区域:大气区、飞溅区、外部全浸区和压载水舱(内部全浸区),外部全浸区也包括海底设施,例如阀门、管汇和水下生产系统。针对使用环境的不同应选择不同的涂层保护系统和防腐方案设计。在此主要针对海洋环境中腐蚀最严重的飞溅区探讨如何进行防护涂层的选择以及如何规避该区域腐蚀的风险。

二、海洋结构飞溅区及其防腐保护

根据海洋环境对钢结构的腐蚀机理,可将海洋环境分为大气区、飞溅区、潮差区、全浸区及海泥区。由于各区存在着腐蚀因子的差异,导致钢结构在其沿纵向腐蚀速度方面存在差异。有关研究表明,海洋飞溅区由于多种腐蚀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其腐蚀速度最高]。对溅区钢结构的防腐问题,国际上目前比较成熟的做法有:金属热喷涂层体系、有机涂层体系、无机防护层体系三种方式。三种方式在成本、寿命及防护能力方面各有优劣。金属热喷涂层的缺点是施工时对表面光洁度要求较高,从而导致施工成本上升;有机涂层适用广泛,但易受温度、外力作用的影响,难以保证2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无机防护层使用寿命较长,但初期投入较高。中东KCROP项目工作区域位于波斯湾,石油平台设计寿命超过20年,防腐层需要长时间承受高温(夏季表面温度可达60℃以上),且需要一定的抗冲击能力。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益因素,选择无机防护层的外加防护套技术作为较好的腐蚀防护措施。

三、液体涂层

用在海上构筑物飞溅区的液体涂层通常是多道涂层系统,基于不同涂料厂家对溅区涂层系统的理解不同以及施工工艺的要求,为了便于施工和检测,每一道涂层与接下来的涂层都应具备显著的颜色差异。而飞溅区防腐涂层系统无一例外都应采用高固体分以及添加耐磨骨料的厚膜或超厚膜型防腐涂料,以抵抗飞溅区的冲刷及抗机械损伤。

1、底漆。底漆是飞溅区涂层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道,通常在喷砂除锈后需要做一道防腐底漆用于临时防腐以及为后一道重防腐涂层系统提供有效的过度涂层以减少后续涂层系统的内聚力,为了避免漏点和薄点,通常至少需要2道以上的涂层系统。底漆至少包括以下3种腐蚀保护机制中的一种:屏蔽、电化学保护和缓蚀效应。虽然在NACESP0108[3]标准中明确规定环氧富锌可以用在飞溅区防腐涂层系统中,但考虑到飞溅区涂层系统的特殊性,电化学保护的涂层系统,如富锌底漆及缓蚀类涂料不应在飞溅区使用。

2、中间涂层和面漆。海上构筑物在底漆表面应施加中间涂层和面漆。而对于钢结构飞溅区防腐涂层系统,中间漆和面漆主要是在底漆的基础上刷涂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厚膜型耐磨环氧或者环氧玻璃鳞片涂料,以提高涂料在飞溅区特殊环境下的耐腐蚀性能。对溅区,通常各石油公司并不提出具体的颜色编号,并不要求涂刷装饰性的面漆来提高视觉效果,对于该区域的涂层系统,各涂料企业是将重点放在提高涂料的防腐性能上,而不是装饰效果。

3、表面处理。考虑到飞溅区环境的强腐蚀性及难于维修的特点,采用环氧玻璃鳞片涂层系统,表面处理等级要求达到SSPC-SP5,表面粗糙度应满足涂料厂家的要求,如果没有规定,应为75~125μm。进行表面处理或涂覆底漆时,钢结构表面温度应至少高于露点3℃以上。不能喷砂的部位,宜按照SSPC-SP11使用动力工具处理至裸钢。室外进行的表面处理,宜在白天完成,在处理过的表面出现潮湿和任何锈蚀前,尽早涂覆合适的底漆。

四、热喷涂铝主动防腐

采用有机封闭剂封闭的热喷涂铝(TSA)涂层(火焰喷涂或电弧喷涂)已用于大气区,特别是高温环境例如火炬臂上。TSA只做封闭处理而不能施加面漆以增加其防腐性能,推荐热喷铝膜厚为250~375μm。TSA表面处理的要求很高,应达SSPC―SP5的要求。封闭层与热喷涂铝应有颜色的区别,以便于外观检查,在施工后的热喷铝涂层的密封层宜小于38μm。所有的热喷铝涂层应该按照NACENo.12标准施工。对于深水1500m环境如果采用TSA涂层则推荐采用300μm热喷铝+封闭涂料作为最终的涂装系统。

五、蒙乃尔耐蚀合金

蒙乃尔合金(Monel)由于其非常好的抗海水腐蚀及抗海生物附着而被壳牌及BP等国外石油公司列为飞溅区防腐系统,其厚度为3mm,不进行任何防腐处理。目前该防腐系统在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还未采用,而主要采用1mm的玻璃鳞片作为飞溅区的防腐涂层系统。在渤海海上采油平台,该涂层系统已被证明具有优异的抗浮冰磨损性能而被各采油平台所采纳,并成为中海油的标准涂层系统,用于抵抗飞溅区的腐蚀。

六、飞溅区涂层系统质量检验

飞溅区及全浸区涂层还要根据ISO20340的要求进行阴极剥离测试和海水浸泡测试,ISO20340对于涂料的性能测试方法和要求有着非常详细的规定,涂料厂商需要提供各方面都认同的第三方实验室的测试报告,才能应用到海洋工程项目中。对于立管涂层系统,还应满足DNVRPF106的技术要求。对于气田开发,飞溅区防腐涂层除了提供防腐性能外,根据FEA报告的要求,还应满足喷射火焰30min,以延长逃生时间的需求。漏点检测应按照NACESP0188进行。对溅区,涂层部分应进行100%漏点检测。任何部位的漏点都不可接受,并且应按照现场修补程序标注和修补。在按照ASTMD6677进行附着力检测的同时还应按照ISO4624进行拉拔试验以确定涂层的附着力,飞溅区以上涂层附着力要求不能低于4MPa,飞溅区涂层不能低于7MPa。

七、老化

老化问题对溅区防腐涂层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涂层失效以及涂层的脱落,由于海洋石油飞溅区都是采用重防腐涂层,老化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各油田分别进入中后期,老化问题会逐渐体现出来。

由于海洋钢结构物飞溅区所处的特殊物理化学环境,决定了其防腐过程需采取有别于一般钢结构的防腐措施,蒙乃尔合金保护套作为一种抗冲击、抗腐蚀的综合腐蚀防护措施,不但具有施工较简便、防腐性能可靠、耐候性高的优点,还可与其它防腐措施(有机涂层)相配合,达到抗冲击、隔绝腐蚀因子的作用,抑制或减轻腐蚀。从长远看,蒙乃尔合金保护套对降低海洋钢结构后期的防腐维护费用、延长海洋钢结构的使用寿命是很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邵怀启,韩文礼等. 海洋飞溅区钢结构的腐蚀规律与防护措施[J].腐蚀与防护,2008,(11):646-649.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4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形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和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许多会计学者将会计理论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指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并进行了诸多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然资源会计这一会计学新的分支。目前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自然资源会计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矿产资源会计、森林资源会计等,对海洋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开发战略与管理、海洋产业、海洋区域经济等方面,鲜有从微观的角度研究如何核算海洋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这是由于海洋资源的资产特性决定的。尽管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许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条例,但这些法规的具体落实多方面均依赖于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与监管工作。而处于探索阶段的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问题,许多信息的取得需要通过海洋资源会计核算予以解决,因此海洋资源会计核算的研究有其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

(二)海洋资源的特性 一是海洋资源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港址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水资源、海洋再生能源等。海洋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的多面性,使得海洋资源总的经济价值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形的商品价值,主要是直接利用价值部分;一部分是目前研究还不够成熟的生态环境价值。由于一部分资源产品和服务价格难以确认,因此影响了海洋资源会计的发展。二是海洋环境与资源属于无价格的公共物品,其价值在量化上比较困难,不易与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的结果比较。三是海洋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性资产,既具有一般资产的稀缺性、收益性、权属性和有偿性,又具有海洋资源特有的海洋水体流动性、海洋空间立体性、海域质量差异性及使用功能的永久性等特征,使得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进展缓慢。

二、海洋资源会计文献综述

(一)国外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对于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国际会计理论界早就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早在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提醒沿岸各国注意,海岸带资源是一项“宝贵的国家财富”;艾伦·科特雷尔指出保护有限的海洋资源并展开海洋资源价值量的核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20多个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或研究机构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理论方法的研究,但目前尚未有成熟的意见;CoastAnza等综合了各种方法完成了全球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估算。这些研究内容及成果具较高的前瞻性和系统性。

(二)国内海洋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概述 徐质斌提出实施海洋资源管理总的思路:即四个目标一国有资产所有权实心化、经济效益评价真实化、资源产权流动化、资源再生产循环良性化;一个核心—资源产权管理;三个步骤—产权登记、价值评估、产权经营。许启望等进行了“海洋资源核算的初步研究”,首次在国内提出了海洋资源的总价值量核算和分类价值量核算。吴姗姗对渤海海洋资源的价值量进行了初步的货币化估算。这些研究说明在海洋会计的研究上我国会计理论界也给予了较高程度的关注,为海洋资源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研究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有一定的前瞻性,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我国海洋资源会计的研究思路。但因这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较为单一,其研究对象也不是直接针对全部海洋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运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海洋资源价值的初步估算,没有建立完善的海洋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在我国对海洋资源采用有偿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后,很多涉及海洋资源的会计理论问题更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及其内容

(一)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的框架 整个研究以海洋资源的会计核算作为出发点,首先从会计的角度探讨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中涉及到的资产、负债、权益、收入、成本、费用等基本会计要素,以及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以此为起点,进一步研究海洋资源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价等管理会计的问题和微观核算如何与国民经济宏观核算对接的问题。海洋资源会计研究体系框架具体如图1所示:

(二)海洋资源会计的内容 一是海洋资源会计目标。海洋资源会计的目标具有两个层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基本目标是使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使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为有关信息需求者(主要包括政府、潜在投资者和企业合作者、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等)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关于企业因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破坏而产生的成本和收益的静态和动态情况,从而帮助信息需求者做出有利于自然资源保护的投入和收益实现均衡的对策。

二是海洋资源会计的对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新的分支,其对象包含以下几个层次: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海洋资源会计学形成的基本依据、形成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海洋资源会计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结构、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体系和海洋资源会计的考核指标体系等;海洋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的实施对象,它所反映和控制的主要内容是与资源生态循环过程相联系的海洋资源经济循环各阶段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海洋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业务处理对象是海洋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三是海洋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海洋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就是限定海洋资源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据以对收集、加工处理的会计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对海洋资源的影响,以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尽管海洋资源会计的核算内容与企业会计有所区别,但海洋资源会计同样可以参照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因海洋资源资产的特殊性和海洋资源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还应设有可持续发展假设、具有价值假设、多元计量假设等假设。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5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恒星日、十太阳日; 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物、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物群落;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关于这一点,你要多注意老师或网校中的典型例题分析,将其积累起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陆地上的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大致可分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和冰原带。这是共性。但实际分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又具有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及非地带性。这就是个性。具体实际情况中可能个性更具特点。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在中、低纬度海区,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一般"往往代表的是普遍现象,当这种一般现象出现了异常,就必然有其特殊性。那么,这种特殊性的产生是必与其当地的特殊地理事物有关,从而,我们就可得出相应的结论。如,太阳辐射在地理表面的分布是沿纬线分布的,根据其热量的分布状况,我们将全球化分为五带。 由此可知,等温线、陆地自然带等分布也应沿纬线分布。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并非都沿纬线分布,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经仔细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它们的分布还与地表形态、海陆热力性质、洋流、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具体分析时,就看当地与其它地区之间的差异是什么?特殊的差异,也就决定了其特殊性。

七、抓"对比"找"异同"

在地理学习中,你会发现许多相似或类似的概念、原理、规律等。理解它们较好的方法就是用图表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如同纬度的欧洲西部和北美,为什么欧洲西部是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而北美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解决此问题,我们可以对照两个区的地形图,用表格来比较它们所处的纬度位谩⒑b椒植肌⒌匦巍⒀罅鳌⑵?勾?头绱?鹊乩硪?氐囊焱?4佣?贸龅匦我蛩囟云淦?虻挠跋炱鹬鞯甲饔谩?

八、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1. 比例尺与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

2. 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3. 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 垂直气温的计算。

5.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 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 昼夜长短的计算。

8. 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 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绘地图习惯,要求:

1. 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6

关于中国国家安全环境

从历史视角来看,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是2001年以来最为严峻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周边地缘安全问题突出和海洋战略环境恶劣两个方面。

首先看一下我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

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的演变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激烈抗争的阶段,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2.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在剧变之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3.从1991年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

从区域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不稳定因素主要分布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与中亚4个次区域,形成环绕中国的“地缘不稳定圈”。在这个圈内,又有众多的双边与多边因素,涉及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以及其他中小国家的国家利益。特殊的地缘特点与历史遗留问题决定了中国周边安全与争端将呈现出范围广、多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冷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五条“地缘冲突带”:东欧与巴尔干半岛冲突带、中东地带、中亚地区、南亚次大陆的印巴地带以及亚太的“第一、二岛链”。中国处于亚太海陆交汇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周边地缘不稳定因素的多方向性,后4条冲突带都与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息息相关。其中,与中国有较大利害关系的邻国正好位于多条“地缘冲突带”上,东北亚的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的越南、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缅甸,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等是关键点。这些国家(地区)要么和我国有领土、领海纠纷,要么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而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在过去,这些矛盾基本属于单纯的双边性质,而在当前的特定时期,这4个次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却产生了人为的“联动效应”:要么不发生,要么是同时或连续发生并呈逐一蔓延之势,导致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到处冒烟”,而我国也疲于逐个应对,精力分散,战略安全处境较为被动。

其次再看一下当前我国所处的海洋战略环境。

海洋覆盖着地球70%左右的面积,蕴藏着地球至少65%以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在可预见的将来最重要的能源与矿产的来源。中国以“龙”自诩,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称,龙本应属于海洋,却搁浅于黄土高坡。近现代以来,中国饱受海洋之屈辱,陷于某种战略困境与尴尬境地。这主要表现为:1.从客观实力地位来看,中国应是一个海洋大国,但却是一个海权小国,对海洋问题的发言权很小,这与中国的国际大国地位严重不相称。2.海洋权益争端频发,任何国家似乎都敢欺负中国、挑衅中国,中国似乎总陷于被动应付、消极防御的状态。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尴尬的战略困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从外部客观因素来看,主要有3点:1.我国的海洋地缘环境恶劣。从当今世界大国比较来看,美国的海洋地缘环境最好,它不受任何阻隔地直接面对3个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大洋战略通道非常通畅;其次是俄罗斯,直接面对两个大洋(太平洋和北冰洋);而我国的海洋地缘环境最为恶劣,仅一面向洋(太平洋),但在通向大洋的战略通道上却阻隔着许多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海上战略通道非常狭窄,容易受制于人。2.历史遗留问题众多,矛盾涉及面广。祖国宝岛台湾还孤悬海外,成为我国东部海权的缺口:在东海我国还与日本有争端:在黄海与韩国有苏岩礁争议:在南海与多个国家存在岛礁争议,而且这些争议有愈演愈烈之势。3.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国际体系的压力。中国的崛起对国际格局与秩序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大的国际体系压力。尤其是近二三年来,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崛起的节奏“被加快”了,由此导致国际体系的压力也空前增加。当前中国最大的压力来自美国,直接表现便是美国高调的“战略东移”与“重返亚洲”。

从内部主观因素来看,主要有两点:1.我国整体海洋意识比较薄弱,海权观念淡薄。受传统的陆权文化的影响,加上明清以来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我国国民对海洋变得生疏了,对海洋国土与海洋权益缺乏应有的关注。海洋意识的薄弱,导致我们对海权的忽视,对海权的忽视,又使得我们对海洋管控能力建设(比如海军建设、海洋监管机构建设等)重视不够,而这是致命的。2.某些战略时机没能很好地抓住。由于我国缺乏系统的海洋大战略,加上陆权思想严重,致使在海洋权益的获取和维护方面,失去了某些战略良机,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目前的海洋困境。

关于我国的应对

当前严峻的国家安全环境对我国的和平崛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面临着冷战结束以来空前的外部压力,甚至是战争的压力。如何才能超越战争并突破困境呢?笔者认为,要“知彼知己”,努力做到两点:1.看清美国,处理好与美国的战略关系,反战但不惧战。2.突破海洋战略困境,构建海洋强国。

(一)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环境中,美国是最关键的因素。

近年来,奉行“重返亚洲”战略的美国,把遏制中国过快崛起、管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首先,扰乱中国的东南部地缘安全环境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首要选择。当前的东亚(含东北亚、东南亚)地缘格局始于“二战”后,总体上是美日韩与中俄朝的南北对峙。在新时期,对于美国来说,具有冷战色彩的东亚对峙显然须让位于遏制中国崛起这一战略目标。此时,美国60多年前为中国“量身定做”的“第一、二岛链”就派上了用场,处在岛链上的诸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美国盟友也就自然走上了前台。这些国家又与中国有领土、领海争端或有重大利益冲突,这为美国“定向引爆”岛链提供了绝佳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单极霸权加速衰落,尽管美国在亚洲的强大影响与控制仍在,但随着中国的强劲崛起,美国与中国在亚洲的现实利益、地缘政治及区域主导权争夺的较量将更激烈。这种“权力转移”与新地缘政治构建的过程,或为某些地区冲突潜能释放提供了可能。美国加大对华遏制力度与周边国家“借美抑华”形成“里应外合”。因此,当中日、中韩、朝韩、中菲之间出现双边问题时,总会看到美国的身影。

其次,扼守中国的海陆能源通道是美国遏制中国的第二选择。目前中国90%的石油进口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和“第一岛链”,这两个地方很有可能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阀门”。而中国要避开这个“战略阀门”有两个选择:一是修建经巴基斯坦到中国新疆的陆路通道;二是经海上运输至缅甸后再转陆运到中国西南边陲。为了破坏这两条可能的战略通道,处在岛链之外的印度、越南等国也被美国拉入遏制中国的行列。美国充分利用印度、越南与中国有领土与领海争端的背景,把印度、越南的特殊地缘位置变成扼守中国能源陆地通道的关键点。近年来,人们经常看到印度、越南在美国的挑动下频繁异动。而在缅甸方面也可看到美国的战略布局,2011年的“密松水电站事件”和近期的“克钦族事件”都是信号。

第三,破坏中国周边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美国遏制中国过快崛起的重要考虑。在实施扰乱中国东南部地缘形势、控制中国海陆能源通道后,遏制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便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另一个核心步骤。其中,破坏中国周边的区域经济合作是近年来美国遏制中国过快崛起的重要内容。新世纪以来,中国先后构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周边区域经济合作机制,这些机制构成了中国地缘经济依托的根基。因此,不断冲击、破坏中国地缘政治依托,削弱中国地缘经济影响力,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现实手段。在这种考虑下,美国近年在东北亚、台海、南海、南亚不断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压力并不断恶化中国周边地缘安全形势,使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充当马前卒,为即将到来的美弈准备筹码,竭力阻止中国地缘经济依托的形成,维护美国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地区的经济主导权。目前中日关系的紧张也是美国这个战略图谋的结果。

另外,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失去制衡的超强实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战争始作俑者,波黑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虽是北约名义,但美国是关键)等都是美国的“杰作”。美国之所以如此好战,除了外部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内部因素,那就是其国内存在一个影响巨大的军工利益复合体。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级政客、军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民间智库等。军工产业对美国经济举足轻重,其对美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23%,这在西方国家中是最高的。而军工产品属于“终极产品”,不像其他工业产品那样可以转化,它们只有被战争“消费”时,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国是导致战争局势的最大因素。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要揭露、反对美国的战争图谋,但同时不能惧怕战争。要做好战争准备,要克服长期和平的麻痹思想,不要以为和平是理所应该的,是轻而易举的。

(二)中国应努力突破海洋战略困境,构建海洋强国。

首先,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培养国民对海洋的感情,努力发挥国民在维护海洋权益中的作用。提高国民海洋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我国国民对海洋的关注已有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民表现出很强的维护海洋权益的意识与激情。这是我们发挥民间力量维护海洋权益的良好基础。而从现代外交实践来看,民间力量在国际争端中扮演着非常特殊的角色,有时可以起到官方起不到的特殊作用。海洋权益争端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考虑对有争议的海洋国土采用官民结合的办法来诉争和维护。例如,可以考虑设立“南沙工程”,充分发挥民间爱国力量,由民间力量捐款“认养”南沙的一些无人岛礁,并以各地名称冠名。各地可定期组织捐款的国民到这些岛礁进行海洋环保活动或海洋科学考察。这种民间的维权活动方式符合当今世界通行的NGO(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事务方式,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而且,这种维权方式还可以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给民间的爱国之情找到寄托之处。

其次,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洋大战略,让未来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应该说,我国客观上有天然的海洋地缘缺陷,北起阿留申群岛,南至新加坡的“第一岛链”把我国团团困住了。要想突破这种包围困境,我国必须得有长远的海洋大战略。海洋大战略涵盖面很广,应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战略目标,但不管这些战略目标如何设计,我们一定要有一条打破“第一岛链”包围圈的战略设计。我们要明确告诉外部世界:“第一岛链”不是封锁中国的岛链,而是中国保卫东部国土安全的第一防线,我们不妨把它称为“东亚安全弧”,其位置基本与“第一岛链”重合。设置“东亚安全弧”的目的是为了构建战略防御纵深,保卫我国东部国土的安全,因为东部国土集中了我国60%以上的国家财富和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北上广)。未来我国海上力量将应该经常在“第一岛链”附近活动,以让西方国家,尤其是日本适应这个事实。

第三,大力培育海权,增强海洋竞争力。海权是海洋强国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海权,就没法保障国家的海洋权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创造的奇迹,很大程度得益于海洋,无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还是沿海经济特区,都离不开海洋元素,而这些都需要强大的海权来维护。另外,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未来的海外利益还在不断扩展中,这些海外利益也需要海权的保护。海军建设是海权构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大力加强海军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海军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世界一流的海军强国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对我国来说,发展强大海军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突破岛链包围圈,获取远洋战略通道;二是形成强大威慑,维护亚太地区和平。为此,在战略思想上要改变近海消极防御的策略,把我国海军建成远洋海军。中国海军的创始人之一萧劲光大将就曾提出要组建太平洋舰队的战略构想。原中国海军司令员刘华清上将也曾提出中国海军要冲出第一、第二岛链,进入太平洋的宏伟目标。这些战略构想都具有远见卓识。笔者认为,未来中国海军的作战半径至少应扩大到第一岛链之外。这不仅是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需要,而是维护亚太地区和平的需要。只有中国海军实力达到与国力相称的地步,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我们不想挑衅、不想打仗,但我们要有打大仗的实力,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尤其是在南海问题上,只有当我国海军拥有绝对的优势时,与我国有争端的国家才不会冒险挑衅。

总之,中国周边地缘安全环境的紧张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必然结果,是现存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必然结果。美国因素是影响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的首要因素,遏制中国过快崛起、管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首要目标。海洋战略困境是当前中国国家安全环境严峻的重要原因。我国要想实现和平崛起,就要处理好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未来几年,中国仍将面临空前的周边安全压力,这种压力将一直持续到中国的力量强大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所认为的“难以打倒”的程度时才会自动消失,从而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7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犯罪,刑事法律规范,船舶污染

一、 保护海洋环境的现实需要

21世纪海洋污染事件的频频高发与越来越严重,宣告了我国当前以民事和行政法律规范为主导的海洋资源保护机制的失败。从国际社会看,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从20世纪60年代起,不断有相关国际公约出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解决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专门的刑事立法,而我国有着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各种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海洋污染也很严重。因此我们有必要重视海洋环境污染刑事立法的相关研究。

由于海洋环境污染涉及的污染源种类过多,无法一一展开论述,本文仅就船舶污染的刑事立法展开讨论。自20世纪80年代至 2005 年,我国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集中着中国 40% 的人口、50% 的大中城市,并创造出了全国 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经济发展表象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严峻的环境问题。在国际贸易中,货物运输手段仍然是以海运为主,频繁的海上运输使得中国沿海港口的航线尤为密集,油轮进出频繁,海洋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岸水域海水质量持续下降,溢油事故时有发生,石油污染以及其他油类污染成为中国近海海域最主要的污染源,因此,海洋资源的刑法保护必要而且迫切,但我国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相关刑事法律规范却有诸多欠缺之处。

二、相关刑事法律规范的欠缺

目前我国参加的涉及船舶污染的国际公约有《73/78防污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响应和合作公约》;涉及船舶污染的我国国内法律有《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拆船污染环境管理条例》、《船舶载运散装油类安全与防污染监督管理办法》;我国现有刑事法律规范中涉及船舶污染的相关规定有刑法典第三百三十八条,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相关的司法解释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从上述法律体系中可以看出,在防范突发性海上溢油方面中国的法律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层次上都有所欠缺。为有效解决发生于本国领海之内的突发性溢油事故,还必须加强石油污染的相关刑事法律规范的确立。但为了使海洋环境污染刑事法律规范的制定合理、科学,我们还需研究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构成自身的特殊性。

三、海洋环境污染犯罪构成有其特殊性

根据我国刑法传统理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向土地、水体、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其他危险废物,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的行为。

本罪的构成要件是:

(1)本罪的客体是国家环境保护制度、公私财产权与公民健康、生命安全。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之行为引起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这里,环境污染事故是指因环境污染而导致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人员伤亡的严重后果。

(3)本罪的主体法律上没有限制性规定,自然人或单位均可成为本罪主体。

(4)本罪的主观方面为过失。①

海洋环境污染罪在犯罪构成方面有其独有特点

(1)客体方面表现为海洋环境污染罪不仅侵犯了国家环境保护制度、公司财产权与公民健康、生命安全,同时还侵犯了海洋环境的系统平衡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延续。以及国家的长远战略。

(2)客观方面表现为特定的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威胁,即不要求危害事实的发生。并非必须直接具体的被害人和有害结果发生时才构成危害环境罪;如果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行为对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大量的物质财富造成了威胁,同样构成海洋环境污染罪。理由如下。其一,从刑罚的目的看,当今社会较为认可的刑法"二元论",即对犯罪分子施以刑罚既是处于报应,又是处于预防。如果刑事立法只处罚实害犯或情节犯,则只能起到惩罚犯罪的目的;如果刑事立法处罚将环境和生态安全置于危险状态的人,则更有助于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满足刑罚目的"二元论"的要求。②其二,污染环境犯罪自身发生的机理所决定,污染环境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缺乏一种明确的表面联系,且危害结果的出现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处罚危险犯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三我国刑法中的危险犯规定已初见端倪,将危险犯引入环境刑法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如《刑法》第339条第1款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③其四,确立环境犯罪之危险犯是环境立法的价值取向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由此体现在现代环境刑事立法中,一方面对严重危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利益的环境犯罪行为仍应运用刑事手段予以有效规制;另一方面更应承认环境所具有的独立价值,将那些对环境形成潜在威胁的、虽尚未出现明显危害后果但可能出现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后果的行为也纳入环境刑法调整的范围。那么,环境犯罪的犯罪形态,不仅包括实害犯和行为犯,而且包括危险犯,这样,这样既适应了环境立法的价值取向由"人类中心主义"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同时,又有利于环境刑事立法中"预防为主原则的贯彻、"保护环境"目的的实现,可谓一举多得。其五,规定环境犯罪危险犯是立法逻辑的要求。我国的环境刑事立法规定了行为犯。对于环境犯罪行为犯而言,只要实施危害环境犯罪的行为,无需其他任何结果即构成犯罪,而危险犯则不仅要求实施危害环境犯罪的行为,而且要求这种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才构成犯罪既遂。应该说环境犯罪危险犯要求的危险性程度要比行为犯高。既然作为危险程度低的行为犯在立法中有所体现,那么危险性程度更高的危险犯更应规定。④其六,危险犯的规定,既可修正行为犯的不足,有可防止结果犯的滞后,是积极,合理有效和有效的措施。如果规定行为犯过多,则失之过宽。而只处罚结果犯则失之过窄。立法规定危险犯就可弥补二者的不足,有效地防止环境犯罪的发生。⑤

(3)一般而言,无罪过即无犯罪及刑事责任,犯罪的成立需要罪过。但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犯罪的特殊性,为弥补对环境污染和破坏造成的损害,惩罚此类犯罪海洋环境污染罪的成立仅仅以过错责任为依据已不足严格控制由于现代化生产建设高速发展所引起的对环境空前加剧的严重危害有必要采取无过错责任,即有权利用环境的法人和行为人,有义务保证该行为不危害环境,一旦发生危害就应当承担其相应的责任,直至刑事责任。在以后的刑事立法当中可以参考借鉴西方国家的立法例将严格责任引入环境立法当中。

注释:

①参见高铭暄 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649-65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参见陈靖:《对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的思考》,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③参见王玉洁:《犯罪构成的重塑--污染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④参见蒋香兰:《环境犯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79页,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⑤参见王玉洁:《犯罪构成的重塑--污染环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5).

海洋环境的特殊性篇8

【关键词】船舶污染;海洋;特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海洋运输行业的发展步伐也越来越快,在运输界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与海洋运输业快速发展相适应,船舶对海洋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船舶污染已经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船舶污染的预防治理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船舶污染的特点

船舶污染属于海洋污染之一,与一般的海洋污染相比,船舶污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船舶污染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污染物种类不仅包括各类生活垃圾,还包括船舶排放的废水和各类油性物质。船舶排放的各类油性物质扩散较快,污染面积较大,而且很难清理,会对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其次,船舶污染不具有固定性,污染物会随着洋流移动。此外,污染物还会随着船舶的移动而不断增加,污染范围也会扩大,这就可能导致船舶污染涉及数个国家,对船舶污染治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再次,船舶排放的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污染性,会严重破坏污染区域的生态系统,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更有甚者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船舶排放的油类物质会严重破坏海洋的生态系统,而且油类污染很难治理,治理成本也很高。最后,船舶污染还有其特殊性,属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侵权行为。因为各国都有所属领海,在领海内的船舶污染行为就属于环境侵权行为,船舶污染的受害者为污染区域所在的国家、渔民等等。[1]

船舶污染的种类

海洋污染的种类多种多样,船舶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因素,就目前来看,船舶污染海洋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船舶排放的油类造成的海洋污染。油类污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船舶正常运行所排放的油类物质;另一方面是因为意外事故所泄漏的石油造成的海洋污染。船舶在正常运行当中,会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这些含油污水如果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中,就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这种污染主要是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此外,油轮在航行途中会遭遇各种意外事故,结果导致石油大量流入海洋中,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其次,是船舶中产生的生活污水造成的海洋污染。船舶中产生的生活污水多种多样,既包括船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水,这类污水主要通过卫生间排放到海洋中;也包括各类工作场所产生的污水。这些生活污水中还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如果不经过处理就排放到海洋中,就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再次,是船上的大量生活垃圾造成的海洋污染。船舶中的生活垃圾多种多样,既有各类食品残渣,也包括各类货物的残留物。各类食物残渣排放到海洋中,很快就会氧化,还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气,会对某些物种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船舶运输的货物多种多样,这些货物的残留物如果排放到海洋中,也会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与此同时,船舶在运输散装的化学物品时,有毒的化学物质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化学物品对海洋的污染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处理散装的化学物品时造成的海洋污染,这类污染主要包括清理意外泄漏的化学物品;另一种是散装化学物品大规模泄漏,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流入到海洋中,就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最后,是船舶在运输危险货物时造成的海洋污染。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如果运输不当就会发生严重的意外事故,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使有害物质落入海洋中,对海洋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海洋污染。[2]

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措施

4.1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

目前,船舶污染越来越严重,发生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意识到船舶污染的危害性,缺乏对船舶污染的准确认识,因此,要想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就必须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为了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海事管理机构一定要做好宣传工作,举办各项专题活动,大力宣传船舶污染的危害性,让船舶负责人认识到船舶污染的危害程度,加深对船舶污染的理解,提高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

4.2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

船员是进行船舶运输工作的主体,要想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还要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但就目前来说,很多船员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没有环保观念,随意向海洋中排放各类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造成了严重的海洋污染。因此,海事管理机构要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防治海洋污染的重要性,让船员意识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此外,海事管理机构还可以定期举办培训活动,让船员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

4.3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

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还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我国最新颁布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就对船舶污染物的排放、海洋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为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4.4充分发挥海事监管机构的监察作用

为了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还要充分发挥海事监管机构的监察作用,在船舶航行之前,对船舶进行严格检查,禁止老旧船只、质量存在问题的船只出海,尽量减少发生海难的频率,减少因为船舶遇难导致的海洋污染问题。

4.5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减轻船舶污染对海洋造成的危害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也被应用到预防治理船舶污染海洋中来。例如,可以处理船舶污水的设备已经制造成功,这种污水处理设备可以处理大量的船舶污水,可以明显减少船舶污水的排放量,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4.6建立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建立船舶污责任保险制度,对于治理船舶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国海域发生的船舶污染事故数量越来越多,不仅对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由于资金限制,很多船舶企业无法对船舶污染事故做出合理赔偿,影响了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更好的开展船舶污染治理工作,需要建立船舶污染责任保险制度。[3]

结语

综上所述,船舶污染已经成为海洋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防治预防船舶污染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此外,与一般的海洋污染相比,船舶污染不仅污染物种类较多、还具有移动性,与此同时,海洋污染还属于一种特殊的环境侵权行为,这些特点都对船舶污染的治理产生了不利影响。与一般的海洋污染相比,船舶污染的种类比较多,不仅包括船舶排放的油类造成的污染,还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船舶运输的散装化学物品和危险物品,也会造成海洋污染。因此,要想做好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必须从多方面着手,要提高船舶负责人对船舶污染的重视程度、要提高船员的环保意识、要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充分发挥海事监管机构的监察作用、还要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减轻船舶污染对海洋造成的危害,只有做好这些工作,船舶污染海洋的预防治理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在青.船舶防污染法规与实务[J].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4)

[2]王云天.海洋船舶防污染及监督管理[J].科学普及出版社,2001(3)

上一篇:慈善活动策划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