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活动策划范文

时间:2023-11-02 17:27:32

慈善活动策划

慈善活动策划篇1

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把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列入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三定”方案中,并明确由民政部门负责慈善事业发展的有关任务,对于我国慈善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我国慈善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要求民政部需要制定明确的慈善事业发展规划和具体计划,也是整个民政系统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需要整个民政系统及时领会和把握中央的要求和重托,从机构、人员和工作安排等方面予以落实。

尽管各级民政部门在前些年或多或少参与和承担了慈善工作任务,但民政部门如何系统地落实新承担的职责和任务,是当前急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明确的大事,其核心就是要回答民政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中“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做什么”是我们需要回答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包含了民政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目标、任务、规划和原则等一系列具体内容,决定了民政部门在这项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关系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决定了民政部门与各类慈善组织的工作关系和工作方式。

在回答这个重要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慈善事业的一系列精神,以便明确慈善事业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及社会建设中的定位和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发展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具体地要求“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发展慈善事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一系列要求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慈善事业的重视,同时也为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有必要认清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所处的历史阶段。这是下一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点,也是回答民政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中“做什么”的基础。作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慈善事业既处于一个加快发展的时期,也处于从传统的帮困互助模式向现代慈善事业过渡的阶段。由于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刚刚起步,慈善事业发展水平还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同时,有必要认清当前政府部门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中是“缺位”还是“越位”的问题。刚刚谈到,我国慈善事业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包括全社会的现代慈善意识不强,社会慈善捐赠总量不高,慈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健全,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基层慈善组织缺乏,政府服务力度较低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长期的实践已经证明,单靠社会引导是难以推进慈善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当前政府在促进慈善事业发展方面不是“越位”,而是严重“缺位”。民政部门作为承担慈善事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必须尽快明确工作任务,增加人员和资金投入,勤奋工作,才能使慈善事业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讨论,作者认为,在新的发展阶段民政部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加快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一是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慈善意识。要把现代慈善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作为一个长期的任务,与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建立紧密的工作关系,积极介绍慈善政策、措施和做法,宣传国际社会在慈善工作的通行做法和经验,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创造了解慈善知识和政策的社会环境。要通过表彰先进和典型,激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慈善事业的良好氛围,同时树立民政部门引导和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形象。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创造支持慈善事业良性发展环境。要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积极向本级党委、政府献言献策,推动党委和政府把发展慈善事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协调财政、税务等部门出台和落实捐赠税前扣除的具体办法,为慈善捐赠工作的开展提供明确的操作规范。要加强社会募捐管理,规范社会募捐活动,指导相关慈善组织依法、有序、规范地开展活动。要提出慈善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当地慈善事业发展做出具体的工作规划。

三是做好信息协调和沟通?熏为当地搭建慈善信息服务平台。我们将推动建立国家慈善信息服务平台,各级也要尽快建立慈善捐助数据的统计系统,通过对慈善捐助信息的及时掌握和沟通,激活民政系统的慈善行政职能,使每个地方的民政部门把慈善捐赠纳入行政管理的范围,使县以上每个地方建立起“数”的概念,并以此制定工作计划与目标。

四是组织实施应急救助项目,真正发挥慈善在应急帮困中的积极作用。各级民政部门要大力发展基层的慈善组织,发挥基层慈善组织在社会捐助和及时帮扶身边困难群众的作用,扩大慈善的社会影响力。这方面,重庆市创建的稻草基金会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同时,民政部门要通过应急救助的方式,把相关慈善组织协调沟通起来,形成社会捐赠和应急帮扶的工作网络,让人们高兴地奉献爱心,让慈善组织规范地开展慈善救助,这需要我们民政部门的行政指导系统从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要进行较大的调整。部里将推动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与各大慈善组织及有关人士密切合作,推动全国的慈善组织之间捐助信息的高度透明与密切配合,从而搭建起全国性的“有求必应”的慈善救助网络。

五是做好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对捐助项目进行规范管理。要对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站点进行改造,建立慈善捐助项目的规范管理标准,激活慈善超市和捐助站点的“捐”和“助”的两种功能。要结合“送温暖、献爱心”等社会捐助活动,发动和动员各地丰富的社会资源,在强调爱心的同时,也要实现捐赠资源的高效使用,使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慈善活动策划篇2

[关键词]温州;民营企业;战略慈善;决策

[DOI]10.13939/ki.zgsc.2017.12.154

民营企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慈善行为已备受关注,民营企业可以科学选择慈善事业的支点,从企业财务目标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展示民营企业理想与信念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培养优秀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但是,当前温州民营企业慈善行为没有提升到战略层面,纳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大多是“虎头蛇尾”,多数企业缺乏目的性指导,更不用说完整的过程性和终结性监测。战略慈善行为的核心要素是企业投资行为的可回报性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可受益性,这种“双赢”特征对温州民营企业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试图以温州民营企业的战略慈善行为为核心,从几种典型战略慈善理论的启迪展开,探索民营企业战略慈善行为优化的方案。

1 战略慈善理论综述

1.1 概念的提出

美国学者亨特(A.Hunt)最早在论文《战略性慈善》中概括了战略慈善行为的一些核心特征。随后,很多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对战略慈善进行界定和探讨。这些概念都不约而同地将企事业的战略慈善行为视为社会公益和商业利益的兼容。

1.2 理论的完善

1.2.1 竞争环境导向型慈善行为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将其竞争优势理论运用于企业慈善行为的分析,形成独树一帜的企业战略慈善理论。该理论认为,战略慈善(Strategic Philanthropy)就是使企业慈善行为与企业的使命和目标相匹配,要求慈善行为对企业的财务目标做出尽可能的直接的贡献。

1.2.2 “公益型市场营销”慈善行为理论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于2005年完整地提出了“公益型市场营销”(Cause Related Marketing)的慈善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慈善行为、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功的公益事业关联型营销活动能够帮助企业吸引新客户、影响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增加产品销售额、强化积极的品牌认同。

1.3 理论应用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慈善行为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层次,助力企业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回报,更可以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因此,战略慈善理应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慈善行为完全可以而且非常有必要融合到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战略中。

2 温州民营企业战略慈善行为的优化方案

根据以上战略慈善理论的支撑,温州民营企业应该把战略慈善行为纳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加强目的性指导、完整的过程性和终结性监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把握时机,适时而动

慈善行为,蕴含着民营企业的热心奉献,更是专业团队精心策划的结晶。“适当的时机进行适当的赞助”历来是慈善行为的原则之一。作为有战略眼光的企业,能够把握最适合的时机,选择与企业关联性强的项目,扩大慈善行为的社会影响力。例如王振滔慈善基金。民营企业在策划慈善行为时要积极向主动式的自觉捐赠发生转变,加强企业捐赠形式的专业化和捐赠决策的战略分析。抓住机遇,适时推动民营企业的战略举措。

2.2 科学定位,就近实施

科学定位慈善捐赠领域和受赠对象,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进而建立一套高效的公益事业操作系统,对于调动民营企业发展的隐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公益事业定位应具体并具有鲜明特色。例如森马集团建立扶贫瓯柑生产基地不仅扩大了自己的“曝光度”,而且还让人们将其与“追求卓越”联系在一起,通过审慎的甄选,把资金集中在某一项慈善事业或某一备受尊崇的组织身上,公益营销比那些没有重点的捐赠活动更有可能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温州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特点就是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地缘性,这种强烈的地缘性决定民营企业在开发市场、改善竞争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地域特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制定慈善规划。

2.3 计划周密,体系完备

民营企业应从战略角度出发,长期规划企业慈善行为,克服偶发性、暂时性的行为误区,将战略慈善视为赢得长期商业利益的一项持续性源泉。并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恰当宣传慈善活动,系统运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将慈善活动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在制订慈善计划时要紧紧围绕企业特征、地域特征、政府决策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考虑问题。如民营企业选择资助地方扶贫事业,就应该深入探索地方贫困原因,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特征设计“一对一”帮扶政策,适时、适度投入资金,选择优秀人才进行重点监控,及时将扶贫事业进展情况进行总结等。

2.4 机构合理,跟踪监控

民营企业战略慈善行为决策必须与市场营销、售后服务、技术创新以及企业各地区资源的行动协调一致。捐赠基金委员会必须吸纳上述机构或部门的重要人员,同时要充分发挥民I企业中最有威信成员的骨干与监督作用。民营企业慈善行为中最大的也是最强的优势就是企业中灵魂人物对慈善事业的理解与实施,这就要求民营企业慈善队伍的机构组成要以企业中灵魂人物为核心,结合专业化管理水平,选拔一支具有卓识、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精英队伍。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的管理制度,对内实施高效管理,对外做到公开透明。这样民营企业慈善事业才能良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企业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跟踪监控可以确保民营企业投资的物资和资金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跟踪监控要有强硬的制度作为保障,采取时时监控、事事监控,确保物资和资金的利用率达到最优化。认真追踪和评价慈善行为效果对于民营企业慈善战略的不断完善和执行至关重要。

2.5 扎根本土,服务地方

地方经济发展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源泉,服务地方是民营企业战略慈善最坚实、最具活力的基底。民营企业品牌生命得以长久的根源在于扎根本土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建构企业战略慈善的思维,可以帮助企业集聚人脉,奠定坚实的后盾。

2.6 制造差异,持续发展

民营企业在参与慈善行为时,不能充当无名英雄,最好的慈善行为是将企业发展理念融入战略慈善,围绕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拟订目标,制定详细、完备、个性的慈善策略,进而扩大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慈善行为上,更应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灵活转变捐赠形式,打破以往的以资金型捐赠为主的桎梏,从技术支持、教育投入、设备更新、义工服务、慈善商店等多角度关注弱势群体。

民营企业有必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去实践参与捐赠,这种持续发展不仅指民营企业要持续地向相关项目捐赠,更要注重的是理念上的持续。这种理念上的持续指民营企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度增加慈善事业的力度及扩展捐赠ο螅而且捐赠形式也要从以往单纯的物资投入扩展到智力、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以及中国传统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观念,这种持续的支持行为必将为企业的发展带来长期的资源。

3 结 论

民营企业只有把慈善行为提升到战略层面,纳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中,从战略慈善的角度推动其慈善行为的参与度,制定目的性明确的指导文件,加强完整的过程性和终结性监测,深入挖掘战略慈善优化方案,科学选择慈善事业的支点,从企业财务目标的战略角度出发,才能在展示民营企业理想与信念的同时,提升企业形象,培养优秀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Hunt A.Strategic Philanthropy[J].Across the Board,1986(7-8):23-30.

[2]Logsdon,Reiner and Burke.Corporate Philanthropy:Strategic Responses to the Firms Stakeholders[J].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1990,19:33-41.

[3]Roger Martin.The Virtue Matrix:Calculating the Return on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3):23-33.

[4]Michael E.Porter and Mark R.Kramer.Philanthropys New Agenda:Creating 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November-December,1999.

[5]Michael E.Porter,Mark R.Kramer.Philanthropys New Agenda:CreatingValu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

[6]陈宏辉.战略性慈善捐赠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2):38-39.

[7]唐更华,许卓云.西方策略性企业慈善行为理论、实践与方法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9):40-45.

[8]王海燕,陈五洲.企业慈善的时代价值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探索[J].长江论坛,2006(5):29-32.

[9]钟宏武.正确看待慈善捐赠对企业的价值和作用[J].WTO经济导刊,2007(7):46-49.

[基金项目]本文由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201121357,项目名称:民营企业战略慈善机制升级的对策研究――以温州为例)。

慈善活动策划篇3

策划单位:常德市双百文体活动策划有限公司

一、活动背景:

“全国助残日”是宣传残疾人事业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两个奥运会筹办的关键时期举办和组织好本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必将极大地提升社会对残疾人这个特殊困难群体、对残奥会的关注程度,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爱残疾人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2008年5月18日是我国第18次法定“全国助残日”。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常德市武陵区残疾人联合会与常德市工商联合会以及常德绿如蓝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特筹划了此次“关爱残疾人”慈善义卖酒会,且将“关爱残疾人”慈善义卖酒会定于“全国助残日”当天举行。

二、活动意义:

“同一个世界,同在蓝天下”,这是残疾人向社会发出的呼唤,助残已成为社会生活中高尚文明的举动。你关注过残疾人的生活吗?当今,健全人究竟能为残疾朋友做些什么呢?

本次“关爱残疾人”慈善义卖酒会,正是秉承着切实帮助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而举办。

三、活动主题: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慈善义卖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常德市武陵区残疾人联合会

常德市工商联合会

常德绿如蓝实业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常德市双百文体活动策划有限公司

·媒体单位:常德市电视台新闻频道

五、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2008年5月18日

·活动地点:某酒店商务会场

·活动内容:

本次活动由五个环节构成:

“关爱残疾人”明星探班

·我们将邀请同为残疾人的青年歌手郑智化、玉女歌手杨钰莹以及刘德华的模仿秀冠军陈黎明来参加我们此次“关爱残疾人”慈善义卖酒会。

·所邀请的明星将于5月18日早抵达常德,并将直接前往常德市武陵区残疾人联合会,与残联领导一同去探望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或机构。

·明星们将与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或机构进行交流,并献上自己的爱心。

酒会现场明星演出募款

·众明星都将倾情演出,希望为此次活动募得更多的善款。

·酒会现场还会请到部分特殊的残疾儿童演唱“感恩的心”。

“绿如蓝纯净水”现场义卖

——此次“关爱残疾人”慈善义卖酒会活动重点

·常德绿如蓝实业有限公司老总作简短的发言,为此次义卖拉开序幕。

·现场进行“绿如蓝纯净水”义卖。

·酒会现场“绿如蓝纯净水”将以最低价格售出,到场来宾现场购买,所筹善款%将现场赠与需要帮助的残疾人士,由残疾人联合会领导代为接受。

残疾人士与来宾互动交流

·我们的酒会不是一般的酒会,它承载着我们对残疾人的关爱。通过与残疾人的互动交流,我们更能切实感受残疾人遇到的种种困难,也将更为深刻的了解我们该如何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本次酒会将由常德市电视台新闻频道全程拍摄,势必造成更大的社会影响。

加入“关爱残疾人”慈善联盟

·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亮点,将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我们。

注:“关爱残疾人”慈善联盟

凡到场来宾皆可加入“关爱残疾人”慈善联盟。我们将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把这项活动长期而有效地开展下去,为残疾人奉献爱心,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慈善联盟会的成员将可以出席我们所开展的一切有关活动,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参与者也将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更为有效的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六、活动前期准备:

与常德市武陵区残疾人联合会合作,联系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或机构。

与常德市工商联合会合作,邀请与会嘉宾。

与常德绿如蓝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确定义卖事项。

附:绿如蓝纯净水+水媒体“关爱残疾人”公益广告

邀请郑智化、杨钰莹等明星出席慈善义卖酒会并参与相关活动。

探望残疾人及酒会现场演出

邀请明星主持人。

七、活动宣传口号:

·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

·关爱残疾人关注残奥会

·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参与残奥共享残奥

·平等参与共享

·超越融合共享

·扶助残疾人有你有我

·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

慈善活动策划篇4

一、慈善的本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古代慈善观的核心元素是帮困济世、社会教化

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云:“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由此看来,慈爱、俭朴、济人是道家文化的慈善观。

孔子曰:“仁者爱人”“泛爱众”;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爱,爱天下人,广济天下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佛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除一切众生苦”,这是佛教文化的慈悲观。

道家,儒家,释家的慈爱、仁爱、慈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慈善的理论基石,使慈善的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二)当代慈善的功能是扶贫帮困、育德树人

近代人定义慈善:“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仁德与善行的统一。

慈善理论家郑功成认为:慈善事业是以社会成员的善心奉献与互助,以及通过民间组织具体运作为基本特征的一项社会性救助事业。

(三)党和国家对慈善的定位

即将出台的《慈善法》明确:“慈善活动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组织以捐赠财产或者提供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自愿开展的下列非营业活动:扶贫济困,扶助老幼病残等困难群体;救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损害;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防止污染和其它灾害,保护和改善环境;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其它活动。”这一界定是“大慈善”的定义,法定只要有利于社会公共利益的其它活动都属于慈善,是大公益的慈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提出:“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

《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努力形成与社会救助工作紧密衔接,在扶贫济困、改善民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慈善事业发展新格局。”

(四)慈善的表现形态和社会功能

物质形态:慈善是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可以用货币衡量。对社会民生保障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

文化形态:慈善培育诚信、互助、互爱的社会风尚,是一种精神和价值观的反映,有文化形态特征,具有社会教育功能,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形态:慈善活动针对全体社会成员,救助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慈善组织是社会团体,提供的也是公共服务。所以,慈善具有鲜明的社会形态特色,具有社会公共服务的功能,在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社会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古今慈善观有两个核心元素。一是树德育人,培育有仁爱之心、道德高尚的人;二是扶贫济世,帮扶社会弱势群体,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剂。诚信、友爱、互助是社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慈善的本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宣传是慈善事业的发动机

慈善的本质和大慈善的定义决定了现代慈善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是通过慈善文化的传播,唤起全社会公众的爱心,对弱势群体施救,践行诚信、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现代慈善必须要有广泛的传播力。

(一)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理念的传播,育德树人的社会教育需通过广泛的宣传才能实现。陕西省慈善协会募集1600万元,发放《慈善读本》200万册,在全省2000余所中学开展“千校慈善教育”,将慈善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以“行善伴我成长”为主题,以“日行一善”为载体,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真、善、美,被社会誉为树德育人的“种子项目”“基因工程”。这是慈善文化普及的一个成功典范,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第二届“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

(二)慈善救助需求信息需要传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首先要让八方知道一方有难。国家“十三五”规划要让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慈善工作是政府民生保障的重要补充,慈善扶贫要对偏远贫困山区群体、个体的困难救助需求信息。只有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才能唤起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慈善救助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三)慈善行为需要宣传公示,善款、善物的使用需向社会公告,只有透明才能提升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

(四)爱心企业、慈善人物的慈行善举需要宣传推广,典型引路。

综上所述,现代慈善信息宣传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公众慈善精神、组织募捐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扩大慈善影响力,有利于慈善活动公开透明,是发展慈善事业的根本途径。宣传是慈善事业的发动机。

三、“互联网+”为慈善事业提供了

创新发展的大平台

(一)“互联网+”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价值,将来会成为社会主流

“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业态。

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形态不断演变,从而催生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2014年11月,总理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

目前,“互联网+”已经改造及影响了各个行业,众所周知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FIN)、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二)“互联网+”,为慈善事业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大平台

“互联网+慈善”是慈善行业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对慈善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募集和优化能力,进而提升慈善行业和组织运作效率和社会公信力的过程。不仅传递并普及着现代慈善文化、理念,而且创造着全新、多样、有效的行善方式,推动慈善事业进入“人人做慈善”的公众慈善时代。

1.网络慈善的功能:

(1)开发利用慈善信息资源;

(2)优化改进慈善业务流程;

(3)拓展慈善募集渠道;

(4)提高慈善组织工作效率;

(5)提升慈善社会公信力;

2.网络慈善的优势:

(1)救助需求信息化:用移动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并对失去连接的人群给以关注。

(2)募捐渠道多元化:改变仅有少数爱心企业、人士慈善捐助的状况,建立“大众小额”公众行善的社会慈善环境。“大众小额”在中国的慈善捐赠中所占份额非常小,而发达国家则达到80%以上,大众参与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不仅是资金的来源,更是慈善文化的基石。

(3)慈善文化传播普及化:电脑、手机的普及,为慈善宣传提供了广泛的受众。

(4)大众行善便利化: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捐赠者只需轻点鼠标,或触摸手机屏就可实现任何数额货币的捐赠,操作非常便捷,降低了捐赠门槛。网络慈善让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都可能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节点,从而使个人慈善、非组织慈善形态的慈善项目开始兴起。

3.网络慈善对传统慈善的改变:

第一,扩大了慈善组织的影响力。通过网络和现实社会的互动,传播了慈善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慈善组织及其运作的项目,并积极参与到慈善公益事业中。

第二,改变了公民的慈善行为。网络打造了一种平常、轻松、快乐的慈善捐助理念,打造自由简单方便的募集平台。

第三,提升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社会公众通过公益平台等互联网新媒体形式,及时有效获取公益项目执行进度,从而加强对公益事业的信任,有效改善中国社会的慈善环境。

第四,创新了慈善募款方式。作为快速有效的求助方式,网络慈善速度快、宣传广、影响深。实现了慈善信息的即时互动,以及募款和结算的快捷。

第五,影响了政府公共政策,助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4.网络慈善的未来会向以下三个方向演进:

(1)通过结合社交网络等平台,增强慈善资讯的传播能力,同时也为公益组织提供了筹募渠道与方式,让慈善的“正能量”更加广泛和深刻地影响更多的人。

(2)通过提供公益项目网站及运营工具,例如云计算能力,帮助慈善组织降低信息化成本,推进慈善组织业务信息的透明化和及时化。

(3)互联网对于慈善的渗透力会继续增强,互联网慈善的形式会更加多样。

四、以“互联网+”为驱动,

建立慈善工作新格局

(一)建立完善慈善信息网络。慈善机构应重视加强慈善网站建设,使其成为各级慈善协会与慈善捐赠企业、个人、服务机构、社会公众、救助对象、监管机关等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建设慈善信息环境。人人都是信息员。各级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和慈善志愿者应实施“四个一”慈善信息传播工程:即每人每天点击一次慈善协会网站,每天传播一则慈善信息,每天转发一条慈善微信,每天发展一个慈善“粉丝”。建设广泛的慈善事业宣传信息环境。

(三)建立慈善信息数据库。慈善工作要定性、定量分析,精准化服务。各级慈善协会要按慈善项目、捐赠企业、个人、款物使用、救助效果等科目分类建立慈善信息数据库,科学统计分析数据,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从而推动慈善工作科学、精准、规范化开展。

(四)创新慈善募捐途径。要以“互联网+”为驱动,拓展慈善募捐渠道,利用公众网络平台的优势,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策划群众乐于参与、操作便捷的小型救助项目、冠名基金。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小额”社会捐赠,营造慈善氛围,让慈善公益进入新常态。

(五)运营官方微博、微信。各级慈善组织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这一新媒体在引导慈善公益方面的积极作用,主动掌握网络信息时代各界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特点,充分运用新媒体探索微话题、微视频、微活动、微访谈等应用形式,有针对性的开展慈善公益工作。在一个省范围内,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慈善组织都要重视机构、个人的官方微博、微信建设,与省慈善协会的官方微博、微信共同构建新媒体矩阵,影响和凝聚更广泛的各界群众。

五、加强慈善宣传信息阵地、队伍建设

(一)建立影视中心。为了适应媒体格局的变化,拓展慈善宣传领域,慈善机构应设立影视中心,配备专业设备、专业人才开展慈善视频宣传,围绕慈善重点工作和重大慈善活动摄制一批有影响的慈善视频宣传片和系列报道,在广播电视台播出,在慈善协会官方网站播放。

(二)与主流媒体联合开办栏目。各级慈善协会应与当地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合作,采用联合开办栏目、设立慈善基金、组织活动、投送稿件等形式,大力宣传各类慈行善举典型,形成多渠道、立体式的宣传网络。

(三)建立与主流媒体的联系制度。各级慈善协会应定期邀请主流媒体到协会召开座谈会,通报慈善工作开展情况,请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慈善公益活动。

(四)加强宣传信息队伍建设。各级慈善协(总)会、志愿者服务团队要配备专(兼)职宣传信息员,及时报道慈善活动。宣传信息员要热心慈善事业,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并熟悉计算机操作,具备信息化工作能力。

(五)建立慈善宣传信息激励机制。慈善宣传信息工作应量化标准,目标考核,实行季通报、年评比。对媒体刊播的稿件视其质量给予奖励。省级慈善协会应对各市、县协会宣传信息工作采取积分制的办法进行评比,年底根据积分排名,评选慈善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六)举办宣传信息员培训班。为了提高协会、组织宣传信息员业务素质,各级慈善协会应定期举办慈善宣传业务培训班,提高慈善宣传信息工作水平。

(七)策划宣传战役,抓重点报道工程。慈善宣传工作要紧密结合年度慈善工作,策划重大宣传战役,设计重点报道工程。要面向基层,宣传典型,推介亮点工作,扩大宣传效果。为慈善捐赠营造社会氛围。

(八)精心策划慈善项目。网络慈善是眼球慈善,推介的救助需求、捐助项目要真实、生动、感人,能充分唤起社会公众的爱心,一些大型网站推介的项目都是小额大众捐助,但一夜之间能捐到几十万、上百万,其原因是对救助项目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包装。

慈善活动策划篇5

推荐理由是:“一个人若做一件善事,是值得赞赏的;一个人若做一辈子善事,是值得尊敬的;一个人若为社会建立了一个慈善的体制,那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他的名字的。王汝鹏作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他所倡导和策划的慈善爱心工程数不胜数,也许这些行为和声音在我们这个硕大的国家里依然稍显微弱,但王汝鹏所为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所创造的慈善和运营模式,不仅持续的维持这个权威的慈善机构,更是为中国慈善事业树立起一面重要的标杆旗帜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慈善体制。”

去年底接受本刊采访拍摄嫣然天使基金慈善圈子时,王汝鹏比预约时间提前赶到拍摄地点,轻车简行,毫无领导干部的官架子。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嫣然天使基金的宣传员”。“我跟亚鹏一起去过新疆、成都等地开展嫣然天使基金的公益行动。每次出去都比较紧张、马不停蹄,他很忙我也很忙,按计划完成工作后,就各奔东西忙各自的事情,每次的行程安都排得特别紧。”

一年后,本刊记者回访王秘书长,他刚刚到哈尔滨参加完“崔永元公益基金慈善拍卖会”。这场拍卖会由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敬一丹、鞠萍主持,姜文、周润发、葛优、宋祖英、朱军、邓亚萍、张怡宁等各界名人捐赠的22件拍品参与了现场拍卖,现场共筹得善款198.4万元。由崔永元倡导发起并设立在中国红基会的这个专项公益基金,旨在开展乡村教师培训活动,帮助乡村教师开拓视野、更新观念、提升执教能力。

王汝鹏一度被认为最“追星”的局级干部,他和红十字基金会联手李亚鹏王菲成立“嫣然天使基金”、联手崔永元成立“公益基金”、联手李宇春成立“玉米爱心基金”,联手成龙、周杰伦、陈宝国等成立“志愿者真情基金”等,在红十字基金会旗下十余支基金中,几乎每支都有名人明星担任形象大使,从刘翔、郭晶晶到羽泉等都囊括其中。对此他十分坦然:“与明星的这些合作,扩大了公益项目的影响力,筹资效果十分明显,充分体现了明星的示范效应和放大效应。明星的慈善举动让慈善事业更广泛地被传播,提高了大众对慈善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王汝鹏构建的公益慈善体系中,明星其实只是其中的宣传亮点。王汝鹏把中国红基会的公益项目精心规划为两大体系:一是助医领域的“红十字天使计划”,一是助学系列的“博爱助学计划”。其中“红十字天使计划”包括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援建博爱卫生院(站)行动、万名乡村医生培训计划,以及系列重大疾病的救助行动(如救助白血病儿童的“小天使基金”、救助唇腭裂儿童的“嫣然天使基金”、救治贫困肿瘤患者的’温暖中国“行动、救助脑瘫儿童的”天使之爱行动”等十余项),2008年4月,“红十字天使计划”荣获了我国慈善领域的最高政府奖项――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

眼下,王汝鹏正为红基会今年筹款过亿元而努力,他对记者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慈善事业走得更远。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应该说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希望政府进一步转变观念,以向民间公益组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政策层面上为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希望媒体积极提供舆论支持。”

王汝鹏同时指出:“公益组织要切实加强自律,管理要规范,财务要透明,运作要高效。”

慈善活动策划篇6

四川芦山地震的紧急救援,再一次使民间的公益慈善力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四川汶川地震的民间救灾相比,我们欣喜地看到,民间公益慈善力量的行动总体上正逐渐由混乱变得有序、由悲情转为理性,出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说四川汶川地震救灾使得志愿者被社会主流所认可,那么,四川芦山地震救灾则让我们看到组织化的民间公益慈善力量的壮大,它预示着一个全民公益的时代正在到来。

我国民间的公益慈善力量并非只是在抗震救灾这样的节点上昙花一现,而是在计划公益慈善体制的缝隙间长期顽强生长出来的新的社会结构要素。

在过去的30多年里,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很大成就,但公益慈善事业一直没有摆脱计划体制的羁绊,大部分公益慈善行为仍然是政府主导,有的甚至是指令摊派。

现实的一些情况表明,这种计划公益慈善体制显然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能量日渐式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国家在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同时,更加重视民间公益慈善的力量,激发全民公益的活力。

全民公益强调公益慈善事业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人人都能参与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志愿行动来实现公共利益或者公共价值。

这种行为方式与市场行为和政府行为的不同是:第一,它是志愿的,而非被迫的,是普通人自愿地不计报酬地实现自助、互助和他助;第二,它是公共的,而非个人的,作为公共行为,全民公益或者追求公共利益,或者展现公共价值;第三,它是公民性的,这种公民性体现在它试图超越传统的计划公益慈善行为和纯粹个人性的施舍行为,强调公益慈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惠关系,是一种情感和价值的交换。

由于全民公益是自发、自愿和自主的,因此并不存在一种整体规划,容易自生自灭。不过,即使如此,全民公益如果能得到支持和鼓励,仍然可以成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民公益作为对计划公益慈善体制的超越,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转型,而且可以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急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民公益之所以能够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动力,原因有三:

首先,全民公益可以给公众参与公共生活提供一条柔性、理性的通道。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在于让公众广泛有序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全民公益是普通个体面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社会问题而志愿地去寻求方法加以解决的过程,它并非只是表现为大灾大难中的英雄壮举,更多地表现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这也是公众最容易参与的公共生活。

其次,全民公益有助于社会组织的成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使社会本身有能力自我组织起来解决社会问题。当前,社会组织中成长最为迅速的就是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公益慈善组织并不需要行政动员或者政府资源就可以自我发展,而且因为要获得捐赠者和服务群体的信任,它还必须追求组织创新,提升组织的公信力,谋求更大范围的影响力。

再次,全民公益有助于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与传统公益慈善的单纯救助方式不同,全民公益还促进社会政策的完善。社会政策的出台、实施不应该是政府单方面的事,而应该是政府与利益相关方互动的结果。全民公益通过公益倡导等方式,通过与政府的沟通和对话,可以使政府调整政策、改变制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保障受助群体的权益,从而实现社会的善治。

全民公益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来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不断培育出积极公民。积极公民是指那些敢于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民。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我们都能看到在公益慈善行动中比较容易涌现出大量积极公民。

慈善活动策划篇7

[关键词] 慈善组织;法人人格独立;双重管理体制;慈善性公益法人;放松管制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6-0863(2013)03-0069-04

慈善组织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在发达国家历史悠久,对所在国家或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来说不可或缺。而在我国,慈善事业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公众慈善意识薄弱、慈善法制不健全、慈善组织运行机制不成熟,使得现阶段公权力主导的慈善事业没有很好地符合公众期待。随着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诈捐”、“万科”捐赠风波、郭美美、卢美美事件中暴露的问题,慈善组织法人管理弊端更为凸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我国慈善组织法人管理根本弊端:法人人格不独立

与西方非政府组织发展不同,我国许多慈善组织在设立上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从历史上看,我国大部分慈善组织设立都是政府机构为了弥补某项公益事业经费短缺,或者为了便于从国际上筹资而设立。[1]因而,在成立之初,慈善组织就是政府附属机构。无论在人事管理、资源配置、组织运作方面都打上了“行政化”烙印。不可否认,在慈善组织创立初期,政府通过独有的宣传优势,加速推动慈善理念普及,为慈善组织快速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快速完成了慈善组织“实体化”、“组织化”过程。尽管慈善组织取得了名义上独立的主体地位,但在发展运行过程中,慈善组织过度依赖政府,使得我国慈善组织普遍面临专业化程度低、劝募运作能力不足、公信力不高等诸多问题。

慈善组织财政上高度依附政府,缺乏独立经营能力。我国慈善组织的设立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部门,慈善组织注册资金和项目运营经费主要来源于主管部门,大部分基金会的日常开支也长期依靠主管部门的拨款来维持。慈善组织正常的社会捐助空间被挤占,容易造成慈善活动与社会救济混淆。慈善组织有时也成为地方政府开拓财政资源的工具,其社会性和公信力备受影响,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募捐活动的合法性也开始质疑。[2]慈善组织作为私法主体的独立性没有体现出来。

慈善组织缺乏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公益慈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2010年12月《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指出:接受调查的公益机构中,近半数全职工作人员在3人以下,新生机构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3]我国慈善组织专业人员少、专业能力不强、缺乏系统的培训、专业人员参与的渠道不畅是显著弊病。就现有工作人员而言,对政府行政工作的逻辑关系和工作方法已经熟知并内化,易将固有的工作习惯带入慈善工作中去。

慈善组织法人是社会团体法人,应该属于民法调整范畴。但是政府在慈善组织设立、运营过程中通过人事管理手段、财政管理手段直接介入,使得慈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独立性。这不但降低了高效、灵活的社会组织运作能力,还丧失了其作为民间组织弥补政府失灵的作用。随着国际慈善互动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慈善理念的不断传播,社会公众也越来越意识到慈善组织必须是“具有独立公民人格”的社会组织,依附于政府部门或者与政府边界不清的慈善组织,都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二、我国慈善组织法人人格不独立的原因探究

(一)计划经济为慈善组织发展奠定基调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认为福利救济是国内和平建设的一部分,于是开始全面接管和控制慈善事业。一方面政府接受、改造旧社会留存下来的各类慈善机构,另一方面则新建一批社会福利救济机构,用以安置孤独鳏寡。这些福利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划拨,避免接受社会捐赠。这种观念的形成,无形之中否认了民间慈善事业的独立地位。政府作为慈善救济事业责任主体,为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包大揽、民间慈善事业逐步停滞奠定了基调。[4]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慈善事业才重新萌芽、走向复兴。但是由于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在立法方面依然没有摆脱对慈善组织的严格限制。无论是双重管理体制,还是准入条件,政府通过强制监管,选择性地成立慈善组织。

(二)法人分类不合理导致慈善组织定位不准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按照功能不同将社会组织分为企业法人和非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包括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和社会团体法人。但《民法通则》中没有对各类法人内涵和外延做进一步分析,导致其特征、权利、义务不明确。2004年通过的《基金会管理条例》放弃了将基金会定性为社会团体法人,改用“非营利法人”的概念,却又一次造成概念混乱,因为我国民事主体立法上没有确立营利法人和非营利法人的分类。[5]同时我国很多民法学者认为我国的基金会和法人型民办非企业单位的性质与大陆法系财团法人一样。[6]但是我国在立法上亦未确定大陆法系传统的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分类。这都导致对慈善组织的定位不准确,进而导致慈善组织管理混乱。

(三)双重管理体制导致管理机制错位

双重管理制度是慈善组织在成立和活动过程中,既需要登记部门的审查、管理,同时还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管理。只有符合双重标准,慈善组织才能注册成为社会团体法人,享有独立的法人资格。[7]政府通过立法程序,让相关业务主管机关强制进入慈善事业监管,这不仅造成了慈善组织合法身份认定标准不统一,而且很多慈善组织成为法人之后,也成为主管单位的“附属产品”。无法确定主管机关的慈善组织,只能通过注册为公司等方式从事慈善事业。这类慈善组织面临资金来源少、免税措施缺乏、身份无保障等诸多现实问题。

(四)税收优惠不足导致激励机制缺位

我国税收制度对慈善捐赠的税收减免水平偏低,导致企业合法避税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同时财税部门免税态度消极、免税程序繁琐,并且针对不同慈善公益组织的不同免税政策,引发各方质疑。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把允许公益捐赠抵扣的比例由原来的年度利润总额 3%提高到 12%,这对公司慈善捐赠有正向激励作用。但中国现行分税制导致地方税务部门的“保税”与公司慈善捐赠出现矛盾。《企业所得税法》修改仍应在超出扣除限额部分允许跨年度结转、简化退免税管理程序、将实物和有价证券等形式的慈善捐赠纳入企业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体系等方面继续探索,实现国家财政利益与对捐赠企业、对慈善组织激励作用的平衡。

三、我国慈善组织法人管理完善途径

塞尔斯尼克认为:“实际上一切合理的行动体系都不可避免地置身于制度的母体之中。”[8]同样,我国慈善组织法人独立创新与相关制度建设也应在社会制度建设中完善。

(一)公益性考量:重塑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

慈善捐赠从法律性质上来说,是赠与民事法律关系,慈善捐赠公益性质不容置疑。既然慈善捐赠行为作为私法行为,带有明显的公益性,政府就应该避免过分干预慈善组织的运作,尽可能体现其民事属性。因此政府必须放松管制、完成其角色转变,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应从上下级直接领导转变为间接监督、指导。政府工作重点应放在政策制定、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上来。积极推动慈善立法,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税收优惠比例,扩大受赠组织范围,完善社会慈善捐赠激励机制。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扶持慈善组织发展。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完成政府职能委托转移。明确监督主体的职能划分,培育和发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同行互律以及新闻媒体监督机制。让慈善回归民间,努力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应当是未来慈善组织改革的方向。

(二) 法治化管理:慈善组织独立管理之现实需要

总体而言,我国已颁布的慈善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位阶较低,尚不全面。有必要通过统一立法的形式,保证慈善组织独立和慈善事业发展。立法应当确定慈善组织独立的法人地位,明确慈善组织的性质、使命,建立合理的登记注册制度,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运营、外部监督和税收优惠条件等,提高慈善组织法律地位并使其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维护。面对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应当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立法,对慈善组织管理和创新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中央可吸取地方经验,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通过中央与地方立体的立法方式,建立系统的立法体系,从法律制度上保证慈善组织法人人格独立,实现我国慈善组织法人独立管理。具体而言,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降低准入门槛和建立统一的管理部门

慈善组织登记应从许可主义向准则主义转变,从事前高标准的程序性监督,转向事后的实质监督[9],取消慈善组织必须挂靠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定。对于小型慈善组织,可以考虑先运行再登记的方式,建立登记备案双轨制。同时,我国还应当建立统一的慈善组织管理机构。诸如英国,政府设立了统一的慈善管理机构——慈善委员会。该慈善委员会全额由英国财政拨款,公务员体制,但其运作管理独立于政府机构和议会之外,是一个依法设立、依法行使职能的独立机构。该委员会负责英国慈善组织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维护慈善组织的正常运营。建议我国将慈善组织管理机构慈善委员会设立于民政部门,作为民政部门的一个单独机构,专门负责慈善组织的登记、日常监督和年检。慈善委员会的设立,不仅可以做到法律关系明晰,避免对慈善组织成立设立阻碍,也减少设立的繁琐手续,节约社会成本。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慈善组织设立标准统一,充分实现慈善组织在慈善事业运作过程中的独立性。

2.完善法人分类,建立慈善性公益法人制度

梁慧星指出:“法人制度的根本意义在于赋予各种社会组织、特别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独立的法律人格。” [11]正是这种独立的法律人格才能保证各种社会组织防止国家公权力干扰,使其真正管理自己的事务。因此我国必须建立合理的法人分类,在民法典中明确区分公法人和私法人。公法人主要归行政法调整,当其作为民事主体的时候准用私法领域法人分类。私法人可采用大陆法系传统的分类方法,将其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社团法人分类下具体划分为营利社团法人和非营利社团法人,非营利社团法人包括公益法人、中间法人和互益法人。财团法人只有公益性质属于公益法人,具有非营利性。这样就构建了一个非营利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公益法人双层次体系,有利于慈善组织在民法法人分类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公益法人中还应该明确慈善性公益法人制度。慈善性公益法人作为公益法人的一种,是指以从事慈善活动为目的,自愿而不获私利(无偿或以优惠的条件)对受益人提供帮助的公益法人。[11]成立慈善性公益法人可以推动慈善活动的规范化,用制度来有效、有序的安排慈善活动。

3. 制定行之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慈善事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有利于慈善组织的财富累积,实现独立运作,使其募捐款项更能发挥其社会功效,还能激励个人或者社会团体进行慈善捐赠。因此我国对于慈善组织的税收优惠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行免税制度核准制,制定严格的标准和鉴定程序,通过对慈善组织设立的目的和宗旨、运营手段以及运营效果来实际判断该社会团体是否属于免税范围。二是以公益性为考量确定捐赠的税收扣除制度,提高税收减免的比例。对于个人或者企业超额捐赠税收征收问题细化。允许个人超额捐赠,超额捐赠部分税收一并减免。对于企业则要捐赠公告,考察其内部决策程序,避免相关权利人的利益冲突。在符合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对于超额部分税收一并减免。三是减低慈善组织免税待遇门槛。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税收减免标准,建立慈善组织评级制度。政府通过独立的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对慈善组织进行财务年终审查,根据审查结果评定慈善组织等级。符合相关等级的所有慈善组织都应该享受税收减免。

(三)经营方式变革:慈善事业市场化

建立独立的慈善组织管理体制,必须将市场机制的经营方法引入慈善组织日常运作中,这也是慈善组织摆脱行政束缚、迈向成熟的必由之路。[1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中国慈善组织而言,市场化道路并非简单的是经营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它也意味着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重构,即对政府的一味依赖,转向平等、相互独立的伙伴关系。[13]如何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强慈善组织自身能力建设,逐渐摆脱对行政机关的惯性依赖,重新塑造慈善组织是“民间组织”的社会形象,就成为了慈善组织发展的重中之重。

1. 人事变革是实行慈善事业市场化的基础

慈善组织从行政垄断向市场化运营模式转型的关键节点就是从外部聘请具有丰富市场理念和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14]通过理顺慈善组织理事会和执行团队的关系,理事会只在重大决策和组织战略制定中把关,而执行团队负责日常慈善组织的基本运作,通过从社会上招聘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执行团队,通过建立职业晋升机制、薪酬激励制度等方式,畅通流动选拔渠道,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期待性。以合理的人事流动机制吸引年轻人才,建立完备的人才梯队。人事制度变革最重要的就是去行政化,即取消慈善组织事业单位编制或者准公务员编制,其工资和福利直接与个人业绩挂钩。人事制度的变革有利于增强慈善组织的独立性,打造一个更具有专业技能和充满活力的执行团队。

2. 企业化管理模式是实现慈善事业市场化的途径

随着慈善组织人事变革的深化,人才的不断引进,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也应该随之改变。应当参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专业化的成文制度规范慈善组织管理。建立慈善项目团队负责制和组织职能分工相结合的机制。建立完善的财会管理制度,实行慈善项目运作的财政预算,合理评估与预测项目的“投入”和“产出”,争取实现功能最大化。同时开发适合慈善组织的自动办公软件,实现办公自动化以及资金全程管理,确保资金从接受个人或社会团体的捐赠开始,就处于可控的状态。

3. 项目品牌的建立是实现慈善事业市场化的保证

依靠“品牌效应”而非行政强制筹资是慈善组织走向市场化的直接体现。品牌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对市场份额的细分、目标市场的定位和选取、营销手段的使用来进行品牌建设。第一,开展品牌活动策划。确定活动服务对象,避免大而泛的单一捐助活动。通过相应的慈善项目策划,在捐赠者和受赠者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第二,进行慈善营销。通过营销让公众了解慈善项目并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广告、公关等营销手段应当适当引入慈善组织领域。第三,用市场化理念进行资本运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通过网络、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等促进慈善组织筹款手段的创新。

4. 专业与透明化是慈善事业市场化的根基

专业与透明是公益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专业体现执行力,而执行力与公开透明一起成就公信力。因此慈善组织应建立统一专业的信息披露平台,实现查询、阅览信息、监督投诉、捐款和项目申请等内容。政府机构的平台倾向于监管报告,各个组织自有平台则侧重于捐赠信息的披露和项目信息披露等,第三方平台则注重对慈善组织的社会评价估量。开发专业应用系统,比如项目管理、募捐管理、专项基金管理、物资管理、信息化管理义工服务、公益项目招投标管理。慈善组织在信息披露平台中公开内容包括资产构成、年度收入及结构、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项目成本、筹资费用及明细。基金会和接受公益目的捐赠的其他社会组织还应定期向社会公开完整的审计报告。

结语

慈善活动策划篇8

首先,义工事业存在的条件。第一点,政府职能转变提供空间。政府职能转变给社会事业提供发展的空间,社会能做的事让社会去做。在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有政府管着,当时平均主义,分配发票证,维持着一种短缺型的公平,没有那么多差别,也就没有那么多矛盾。现在搞市场经济,贫富差距、城乡差异、民工问题、环境保护等等,很多很多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和非营利事业的推动,这些就是我们的空间。义工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空间。把义工的触角伸向那些政府职能转变给我们提供的空间。

第二点,社会需求多元化提供的空间。现在人的需求趋向多元,越来越个性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也呈现多元化。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种多元化表现的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在,讲个性、讲民主自由、讲社会参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而这种特征与社会需求多样化相结合,给义工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论做社会工作,或是做义工,既要具有志愿服务精神,又要具备专业工作能力,变需求为动力。

第三点,经济发展生活改善提供空间。经济条件的改善使一部分富起来的人有能力和时间去帮助别人,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慈善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溶入他们的生活,根据不同需求和特长为他们提供志愿服务的空间。比如做义工,有人喜欢做环保,有人喜欢做老年项目,有人喜欢心理辅导,有人可能关心单亲家庭等等。要认清这个发展趋势,因势利导,为义工服务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第四点,人的自身发展需求提供空间。人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需要有精神生活。人的物质生活容易满足,而精神生活需求,除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也是一种自我完善的必然需求。那年我随中华慈善总会考察团去美国考察,有两个例子我印象非常深刻。在美国华盛顿一个黑人社区,设有专门的义工服务站,有两名义工,在那边处理日常事务,协调和处理各种社会需求。然后,我们又去一个社区幼儿园,看到两名义工利用礼拜六在给幼儿园清理操场和修理课桌椅,没有任何报酬。第二个例子,我们专门去考察了一个监狱管理机构,据管理人员介绍,每个礼拜六,都有义工到监狱为服刑人员做心理咨询,上辅导课,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可以说,义工服务已经渗透到美国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次,义工事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制度,制度创造环境。第一点,政府的法律法规创造外部环境。目前,还没有全国性的志愿服务条例,浙江的志愿服务条例经人大批准已于2007年11月颁布施行。这对我省义工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对于义工事业来说,制度的意义在于鼓励与规范。

当政府招收公务员,企业招聘员工都有义工服务记录作为优先录用条件的时候,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义工组织自身也要练好“内功”,积极配合这种发展趋势,在工作方法,活动载体,激励机制上进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第二点,义工制度建构内部环境。我们必须有一整套制度来规范义工事业的运作和管理,去年汶川大地震,有几百万义工自发到灾区赈灾,以至于四川省民政厅发出公告,呼吁义工有序地开展活动,否则没法解决吃住行,陡增灾区压力。这就启发我们,要提高义工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整合义工服务资源,制定和完善义工服务制度,推动义工服务规范化管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众的社会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加快发展义工事业正当其时。近年来,各地慈善组织的义工分会纷纷建立,建立良好的内部环境已成当务之急。

第三点,社会政策提供支持与激励环境。社会政策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载体。良好的慈善文化环境对于形成社会政策是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从媒体文化到企业文化,从社区文化到市民文化都要为义工服务事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为制定和实施社会公共政策提供动力和依据。当社会还在为建立“诚信文化”而辩论时,义工事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会显得比较沉重,这种沉重应当引起慈善机构深深的思考,要为推动慈善文化的普及和提高作出不懈的努力,积极为政府的社会政策建言献策,逐步形成对义工事业支持鼓励和规范的公共政策体系,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

第四点,媒体参与建构舆论环境。媒体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和参与,近年来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舆论的导向作用对于建设慈善文化环境,推动义工事业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慈善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与当地媒体建立更为密切的“伙伴关系”,互动双赢。

第三,社会支持提供发展动力。先谈成本支持。成本问题的关键在于“合法”与“适度”。我们倡导经营慈善的理念,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成本支持。我比较主张慈善事业基金化和项目化。义工服务也是如此。要根据社会需求策划义工项目去筹资,配合企业的“公益营销”。比如,一个企业愿意捐赠几十万元搞义工项目,树立品牌形象,就可以用“万向义工”、“鹤群义工”冠名,签订合作协议。县级以上慈善机构要 创造条件建立“义工基金”,开展义工培训,实施义工项目,表彰先进义工。第二点是服务的支持。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义工服务真正的落脚点在社区。义工事业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协助与配合。我国的社区管理比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也强调自治管理,但实际上离不开政府支持与帮助。在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区自治管理机制。而这种机制形成的最关键的要素在于公民参与。社区管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志愿与奉献”。在社区,老龄化、单亲家庭、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社会问题都得到集中反映,大量的社会管理工作都需要社区去落实,需要得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社区管理与义工服务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2006年12月在第一次“浙江慈善大会”上提出的社区志愿者人数达到城市人口的8%,这个要求很高。要达到目标,从政府到社会还要做大量的工作加以推动。第三点,媒体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宣传义工事迹,褒扬义工典型,把义工服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支持和推动。第四点是其它支持。包括政府的支持。从政策、财力和激励上为义工事业多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企业可以把义工服务溶入公司文化,在人力、项目、资金上与慈善机构密切配合,打造义工服务品牌,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互动双赢。社会的支持主要是对义工服务多一点理解、关心和包容、支持,不要把它当作“负担”甚至“排斥”,使“好心人”伤心。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义工服务的参与面也会越来越广。

第四,公民意识奠定发展基础。先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是比较容易满足的,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以为讲品质,讲改善生活质量,应该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又与公民意识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今中国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关于软实力,不仅包括科技、教育和文化,也包括慈善事业。如果社会成员没有慈善意识,服务他人的意识,帮助他人的意识,没有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心,要建成和谐社会是不可能的。第二点,公民意识与社会参与。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慈善机构要因势利导,积极建构义务工作载体,拓展义工服务领域,为公民参与义工服务创造活动空间,提高义工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第三点,生活志趣与情感需求。当义工光有热情是不够的,义工服务只有与个人的志趣、特长和个性化需求结合起来,才能专业和持久。慈善机构要开发社会资源,根据需求策划项目,充分调动义工的专业特长服务社会,尽可能满足义工的志趣和个性化需要,要顺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第四点,服务他人与快乐自己。这是一种境界。做义工完全出于自愿,是我要做,不是要我做。不能把做慈善、当义工变成一种负担去被动应付。这是做义工最基本的理念。要把当义工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提升自己的生活品位,在喧嚣和浮躁中保持一种大爱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恰恰是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最需要的。

最后,谈谈我们对发展义工事业的一些思路:

1. 建立组织机构。县级以上慈善机构要建立义工分会。建立分会重点抓二件事,一是选人;二是制度。选人主要是选好骨干。要选综合素质比较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又愿意为大家服务的年轻人担任分会会长。二是制度。有了人,制度要跟进,项目要选好。慈善机构加强对义工分会的监督管理要抓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财务管理和人事调配。而具体工作应该让分会积极地创造性地发挥,做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2. 创造政策环境。各级慈善机构要积极向政府建言献策,出台地方性的鼓励政策,为义工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义工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要加强义工服务的舆论宣传,倡导义工绩效与人才聘用挂钩,维护义工的合法权益。

3. 提供物质条件。省慈善总会去年成立义工部,今后还要建立义务工作发展指导中心。近期我们主要抓三件事,一是开发义工服务项目,对义工项目采取招标的形式提供成本支持;二是开展骨干培训,这次培训班只是开个头,对各地举办培训班给予全力支持;三是筹款建立“义工发展基金”,推动义工事业可持续发展。

4. 发展义工团队。各级慈善机构要把握义工服务专业化、项目化的发展趋势,改变零打碎敲、缺乏专业特点的工作方式,积极招募有特长的义工服务团队,组成志趣相投,形式多样的小分队,以社区为重点开展义工服务活动。要重视网络的作用,加强义工协作,形成管理特点。

5. 拓展服务领域。义工服务虽然属于慈善范畴,但比慈善工作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义工服务是慈善工作手臂的延伸。义工服务的优势是:以比较低的成本,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义工服务,对于保持慈善工作的“热度”和“影响力”,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不断拓展义工服务领域,形成义工服务的品牌和特色。

6. 建立激励机制。激励对于义工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大连义工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好经验,浙江省的台州义工也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鉴。现在讲激励不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回报型”,像“时间银行”、“服务积累”等;另一种“表彰型”,像评“星级义工”、“优秀慈善工作者(志愿者)”等。这些做法虽然有影响,但还不够,今后要推动义工绩效与个人评价挂钩,在升学、就业、参军等方面得到鼓励,使义工激励机制更为科学和完善。

上一篇:培养文学素养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海洋环境的特殊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