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范文

时间:2023-10-27 17:42:59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1

论文摘要:分析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了信用体系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提出了通过采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信用意识,加强法制建设,以及依托有形建筑市场,初步建立建设、施工、设计、监理、招标代理等建筑企业的信用体系的具体构想。

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扩大,建筑企业的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建筑市场出现了许多交易主体信用缺失的行为。信用的缺失不仅扰乱了建筑市场经济秩序,也造成企业经营成本的浪费,增加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风险。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培育建筑市场信用的重要内容,是以长效监督机制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主要举措。

l建立信用体系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性

信用建设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

从社会角度看,信用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唐代的著名宰相魏征把“诚信”看作是“国之大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诚实守信仍然是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必须要以信用道德为基础。只有尊重和遵守信用规则,人类的创造活动才能得到维护,创造力才能得到发挥,社会才能充满活力;没有信用与法治作保障,社会秩序将会出现混乱,公民及企业的权益会受到侵害,公平公正就难以实现。

从经济角度看,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生命,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信用交易为主的经济,是建立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信用机制缺损,市场机制不可能有效运行;信用机制扭曲,会降低市场的有序性,从而市场经济就无法健康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健全的社会信用关系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加强企业信用建设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运行机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当前形势下显得极为重要。

2建筑市场信用现状分析

按照国务院对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整体部署和要求,建设部全面开展了工程建设信息体系和房地产信用档案系统建设工作。一些起步较早的省市出台了企业信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尤其在工程招投标活动中,信用缺乏问题阻碍了制度创新,使得工程量清单计价和合理低价评标无法向纵深推进,国际上通行的一些好的经验无法在我国推行。目前我国建筑领域里都存在着严重的信用危机现象。

2.1拖欠工程款问题相当严重

工程款的拖欠,加大了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本,使企业举步维艰,而且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债务”连环套,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利益,给社会造成了诸多不安宁因素。

2.2违法转包工程的现象无法消除

招投标过程中,采取各种手法规避招标,违法转包工程的现象依然存在。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业主利用工程发包的权利,有的假招标,擅自将中标工程项目非法转包、分包给其他施工队伍、或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关系单位;有的为了逃避招标,故意隐瞒工程造价或肢解工程;有的利用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现状,对施工单位压级压价,强加给施工企业许多诸如垫资施工等不合理的条件。

2.3业主和承包商互不守信互相挚肘的局面突出

一方面,招标人在招标时,采用“带资”、“垫资”以及收取各种保证金,防患中标人的失信行为,并通过签订“霸王条款”合同规避风险和责任,在施工过程中又采用延缓支付、加大处罚等手段胁迫承包商履约;另一方面,一些投标人为了谋取中标,采用“围标”、“串标”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竟标,侵害了招标人的合法权益,还有一些投标人不计成本低价中标,施工中高价无理索赔,达不到目的就以拖延工期相要挟,最终形成业主恶意拖欠工程款,承包商无法按期交工,并拖欠供应商材料款和农民工工资,如此往复,各方都受伤害。

2.4由于招标人的“大包人工”行为。造成施工企业非经营性亏损

一些招标人在招标结束后,强迫中标人将一些与工程质量密切相关的分部工程如门窗、防水、水暖电卫等划拨出去,由招标人的关系单位施工,这些单位并不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还有一些招标人将大到钢材、水泥、商品砼,小到门窗五金、涂料、电线、开关、卫生洁具等材料从中标人的合同中扣除或强行向指定供应商购买,施工项目变成实际上的“大包人工”项目,造成施工企业非经营性亏损。上述现象不但给工程造成质量、安全隐患,而且也滋生出腐败问题,“工程上马,干部下马”,这样的怪异现象屡见不鲜。

3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建筑业及其管理体制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先天发育不良的遗憾。在十几年来改革的推动下,建筑业从总体上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不可回避的是,建筑市场还存在着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尤其是在信用体系建立上缺乏认识。

3.1信用意识不足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旧的体制仍然存在或产生负面影响,而新的社会规范还没有及时形成,社会的信用意识、信用道德观念淡薄。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个人、企业信用危机严重,甚至演绎出信用市场的“格雷欣法则”(失信者得利、守信者遭殃,失信者驱逐守信者)。因此,失信成本偏低是当前诚信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的直接原因。在建筑市场不是特别规范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当前“僧多粥少”的建筑市场环境下,建筑企业诚实守信,可能因为“太实在”而没有利润可图。如此是非颠倒,信用环境只能造就、滋生出大量的失信现象,如偷工减料、拖欠工程款等等。

3.2信用奖惩措施不能有效实施

到目前为止,国家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对市场各方主体的失信行为,行政监督机构缺乏相应的监督手段和措施,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结案率低,执行难度大,对于失信、弄虚作假者打击力度不大,这无疑助长、放纵了违约失信行为。对于守信企业,如何给予奖励,各地方做的也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社会氛围。

3.3欠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没有为个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个人和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难以给社会提供有案可查的信息和数据。由于条块分割、数据保密、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数据来源有限、数据库不完备,难以实现工程建设信息网全面、动态的更新。

4健全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构想

完善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包括国家关于信用方面的立法、执法;政府对征信行业的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等方面。目前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征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为加强建筑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4.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信用意识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决定》的要求,加强对公民进行持久的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带动和促进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同时从对企业、个人、银行的信用进行评级人手,培育信用意识,促进公民和法人在经营活动中始终坚持讲信用、守信用、履行信用契约,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的自觉性。

4.2加强法制建设。为诚信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一套完善的信用相关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健全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信用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规范建筑市场运行,解决信用缺失等突出问题,应依据《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合同法》等,对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建筑市场行为做出严格规范,包括工程发承包、市场准人与清出、工程款支付及其他合同管理等,并对违法行为做出严厉的处罚规定。

4.3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建设应从道德层面上的“软约束”发展为制度上的“硬约束”,即塑造建筑市场中的诚信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的说教,还必须依靠扎扎实实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信用制度建设,共同促进建筑业企业诚信的完善和发展,以制约和惩罚失信行为。因此,在建筑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和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已刻不容缓。首先要完善行政性惩戒机制,在资质管理、项目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执法检查等方面对失信者惩戒,依法加大查处力度,切实扭转失信违规成本小的状况。其次要逐步形成社会性惩戒机制,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使用,把失信者对某一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制约。最后要切实形成诚信激励机制。同时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信用管理体系上的经验,着手建立建筑业企业信用体系,将企业的身份、守法经营情况、工程质量安全和服务情况、银行信用情况等一些数据、资料记录在案,建立警示系统、不良记录系统。

4.4强化政府信用。加强行业自律

政府信用是信用体系的关键,各级建管部门要率先垂范,取信于民。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也是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大力抓好自身信用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要强化法治意识,德治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廉政意识,切实转变职能,做到严格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政务公开,言而有信,切实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提高行政公信力,把政府坚守信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树立“信用政府”形象。在发挥政府信用管理职能的同时,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法规体系,强化信用监管,整治危害社会信用的各种行为,构建信用激励机制,着力创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解能力。

4.5建立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建筑领域企业信用评价内容复杂,涉及多单位的比较,而且评价指标众多,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因而选择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较为科学。首先,要建立信用数据库、信用档案,进行评价数据收集。其次,要选取统一的评价指标,对企业和个人进行全面定量评价和静态、动态互动式管理。最后,加快培育中介组织,将信用评价管理主体由政府逐步过渡到中介机构。信用评价的结果将作为企业和个人在投标、晋级、评优等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并定期向社会公布。

4.6借助有形建筑市场.建立各环节相互依托的信用体系

通过整合现有的监管信息数据库,充实建设、施工、设计、监理、招标代理等企业的资质、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从业人员认证状况、已有业绩以及投标过程、中标结果、在建工程、竣工工程、建设项目名称、标段号、施工合同、履约评价、违规记录等信息数据,形成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有形建筑市场按照信用信息平台统一、信用评价标准统一、信用法规体系统一、信用奖惩机制统一的目标,加强对企业和从业人员市场活动的信用跟踪,及时采集交易主体的行政处罚记录以及失信行为记录,促进市场交易主体自我约束、行业自律、诚实守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形成。同时,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制度,通过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开交易主体诚信状况,实现建筑市场诚信信息的互通、互用和互认,形成“一地受罚,处处受制”的局面,营造“诚实有益、失信必惩”的市场环境氛围,预防和制约交易主体的违规违约行为,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4.6.1树立以信息化为手段的建筑市场信用建设思路

建设工程项目进入有形建筑市场承发包,信息相对集中,是抓住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源头的一个强有力的举措。然而,建筑市场传统的管理体制和方式,尤其是各管理部门自成体系,层层把关,相互封闭,给信用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难度,还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加以推动。用信息化实现工作的流程化、管理的透明化、服务的规范化,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建筑市场信用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4.6.2建立借助计算机监督管理网络系统的建筑市场流程化管理体系

监管网络系统是以建设工程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为主线,将基本建设程序管理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流程化设计,并由计算机进行控制。相关管理人员通过计算机办理各类手续,切实地提高了“一站式”服务窗口的工作水平,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管理体制。建设工程监管网络系统重点突出工程交易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了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交易的流程化管理。

监管网络系统主要发挥了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流程化贯穿从建设工程项目进场登记到工程竣工备案管理的始终,做到“前事不办、后事不能”,实现了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闭合管理,切实减少了人为因素;二是通过监管网络系统能够促进管理部门工作机制的创新,过去管理部门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以表格填报、人工审阅为主,利用监管网络系统各管理部门不仅可在计算机上填报数字、审阅文件,还可以了解其它相关部门的情况,做到了部门间决策、执行的相互协调;三是强化了管理部门对执行政策和依法行政程序的公开透明。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管理部门的自身信用显得更加重要,没有程序的公开透明就没有程序的公正性,如果政府管理部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没有做到公开透明,而是滥用职权,那么建筑市场的其它主体信用行为也不可能规范。

4.6.3建立以IC卡信息管理系统为主要手段的建筑企业和执业人员信用考核体系

建立有效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必须实现有形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的两场联动,而两场联动的有效手段就是实现“IC信息卡工程”。建筑市场的Ic信息卡工程主要包括了三方面,一是建立了工程项目、建筑类企业、建筑类执业人员三大数据库,在工程项目数据库中,由于项目编号的唯一形成的对应关系,将每个项目都真实记录其法定基本建设程序中主要手续的办理过程。建筑类企业数据库和建筑类执业人员数据库分别按建设部统一标准分类,并各自记录相应的资质类别、等级、业绩、奖惩及年检情况。二是建设工程项目交易及施工阶段的主要管理环节都通过相应的IC信息卡办理。读卡器能准确地识别IC信息卡所对应的企业或执业人员是否符合投标人的要求。在各个管理环节中,IC信息卡能够实时记录相关管理内容,正是由于IC信息卡的这种实时记录和不可更改功能,才凸现出使用、推广IC信息卡对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真实性、可靠性。三是制定能真实反映建筑企业和建筑类执业人员(项目经理)信用状况的单位工程业绩考评办法。

根据这个办法,可以在施工现场将建筑企业和执业人员在工程项目的交易和施工中的经营行为、质量行为、安全行为和文明施工行为同时记录到IC信息卡和数据库中,作为企业或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超过规定界限的不良信用行为将被列入信用行为“黑名单”,在网上公布。进入“黑名单”的企业和个人在承接下一个工程项目时将受到制约,直至被清出建筑市场。

4.6.4建立以工程建设信息网为主要媒体的建筑市场信息发布、交流、监督平台

工程建设信息网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作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建筑市场的政务平台,突出打造信用政府,提高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和公正性。注重提高政府对建筑市场主体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造诚信得彰、失信必惩的良好市场环境。做到建设工程项目立项信息、招标信息、中标信息等各类项目信息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及时发布最新的法律、法规信息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通知、文件、规定等信息;推行电子政务,实行网上办公。二是建立咨询、查询、答疑等交流平台,突出管理部门与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息互动交流。网上答疑、网上办事、网上查询等网上交流通道,可以改变单纯的面对面式的服务形式,创新有形建筑市场的多渠道服务特色;三是设立荣誉榜和曝光台,对违法违规的建设行为、不良经营记录、质量安全事故等一律在网上曝光,加强社会舆论监督营造诚实守信的行业氛围。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2

近年来,公路建设市场诚信缺乏的现象屡见报端在公路建设中,不断出现一些公路建设单位在招投标、施工、结算环节的弄虚作假行为。如果不得到有效制止,这~方面破坏了公路建设的正常秩序,不利于建设单位的正常竞争和优胜劣汰,另一方面也在公路建设中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规范公路建设市场,约束市场参与者行为,监督公路建设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推进公路建设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帮助业正确制定发展战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内容

总体目标,是建立起基本完善的“环境、平台、保障、机制、牵引,5模块互动的公路建设立体信用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公路建设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水平显著提高,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公路建设秩序明显好转,诚实守信的公路建设环境基本形成;与公路建设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公路建设市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现代信用信息库和信用手册为主要手段的、统一的信用信息登记、发布、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得以建立: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激励和失信惩罚机制运转有效:形成了全方位的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标准体系和评定机制。对企业的诚信建设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环境、平台、保障、机制、牵引,5模块互动的立体公路建设信用体系”的基本内容如下:

模块1:诚信文化环境

交通管理部门和公路建设市场行业协会要通过大量的诚信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信用素质,培养市场主体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基本意识。wWw.133229.coM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弘扬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新风尚,在金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树立“诚信兴商”的理念和文化。

模块2:信用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运作的基础,是信用评价的依据和信息来源。公路建设市场的信息平台涉及两方面内容。第一,是涉及公路建设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代理招标等单位的诚信纪录。主要以交通管理部门及其委托的工程监督管理部门为主体,同时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性,以建设工程项目为主线、项目招投标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为始末节点,对项目招投标、合同备案、施工图审查、工程监理、质量安全、工程竣工验收各案等建设各环节的诚信情况进行信息采集和备案登记,建立企业、人员、项目三维诚信数据库。第二,是公路建设市场主体的能力纪录。包括财务能力、施工能力、管理能力、技术能力、历史业绩等多个层面。能力记录可以由交通管理部门和公路建设主体行业协会本着“分工收集、统一整合”的原则组建。另外,交通管理部门应该做好与建设部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实现不同部门相关信息平台的有效对接。最终建成统一规范、互联共享的公路建设市场信用综合信息数据库系统和信用信息网。

模块3:法律法规保障

完善的市场信用法规和制度是市场信用体系顺利运行的保障。交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建设单位等均有义务对公路建设市场信用法规的建设献计献策。交通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针对诚信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应用和发布、信用机构管理、失信惩戒机制等,制定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使诚信体系建设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行业管理协会也可针对公路建设的失信行为,建立相应的行自律规则。这蝗规章制度应注意和国家其他部委(例如建设部)制定的建设市场规章协调一致,系统互补。

模块4:奖励惩罚机制

可以以交通主管部门为主,行业协会为辅,将诚信建设与招标投标、资质监管、市场稽查、评优评奖、日常监管等相结合,对于失信行为进行教育、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等综合惩治,同时对诚信行为给予切实鼓励,形成诚信得彰、失信受损的市场环境。

模块5:信用评价牵引

建诚信评价标准,实施信用评价,可以牵引建设市场主体提升守信意愿,提高自身信用履约能力。交通管理部门戍该和行业协会一起,在专业评价公司的技术支持下,本着先易后难、简便易行、科学实用的原则,针对各方主体在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工程款支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资质资格管理等突出问题,制定发布公路建设市场责任主体行为诚信标准,实施信用评级。在条件成熟情况下,专业评价中介机构也可在交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监督下,自行制定综合的、涉及诚信履约能力和诚信履约意愿在内的评价标准,实现完全市场化的、委托式的信用评价。

模块互动:

以上5大模块不是彼此平行的,而是互为联系、互为支撑的:诚信文化环境构成了信用体系的良好外围,保证了其他模块的组建和运行:信息平台是信用体系运作的基础,为信用评价提供了依据;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信息平台建设和信用评价提供了保障,而信用评价只有和奖惩挂钩才更具有实质意义。

三.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各主体定位和作用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三大丰体是:交通管理部门、建设市场行业协会、中介专业机构。他们的定位及其作用如下:

1.交通管理部门:推动、规划和监督

即推动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建设,对信用体系建设进行整体规划,监督市场信用体系的运行。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制订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的总体框架、实施方案等: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通过加大管理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力度,建立和完善建设市场和工程现场联动的业务监管体系,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势,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组织制定建设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信用标准:建立失信惩戒机制,依法对建筑市场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对征信和被征信机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行为,如信息采集、信息使用、信用评估等依法实施监管,建立准入和清出机制:推进与工商、金融、商务、建设等有关部门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

2.行业协会:协助、自律与指导

即协助交通管理部门建立信息平台、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在行业内部实施诚信自律,对行业内企业的诚信建设提供指导。例如,协助交管部门,参与信用征信和评价,负责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建立以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信息平台;联系本行业在公路建设市场的从业者,为其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为了本行业在公路建设市场的整体利益,制定本行业的行规和行约,对违反行规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实行行业自律;讨论、研究和制定公路建设方面的行业标准,并促使标准在业内的有效实施:提供信用管理的专业教育,举办从业执照的培训和考试:举办各种训练班和研讨会,提高会员的业务水平的的业素质;举办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发行出版物,募集资金支持信用管理研究的开发:组织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3.中介专业公司:支持与实施

即为交通管理部门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在交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双重监督下实施信用评价。由于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有着很强的专业技术性特点,必须以专业评估公司为技术支撑。中介公司应该加强对建筑行业和建筑市场的研究,掌握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经营管理运行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筑市场信用征信和评价的工作建议,并严格遵守相应的法律规章,在交通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安排下从事信用评价。

四.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步骤

公路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应该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为辅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市场信用体系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期,依靠市场力量为主是难以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必须主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从某种意义t-.说,政府的推动是构建完善和发达的信用管理体系的核心动力,无论是信用评级体系、征信制度的建立,还是政府信息的披露、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培育等,都离不开政府的制度供给和积极推动。市场调节,例如完全市场化的信用评价中介机构的作用,只能是有益补充。

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应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交通主管部门为主、行业协会为辅、专业中介结构提供支持,共同制定信用体系3—5年的建设规划,然后再根据各部门单位的角色定位,切块分割,分步实施。

3.实事求是、循序渐进

边探索、边完善、边成熟,尊重公路建设市场的客观现实条件和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力求谨慎、拒绝冒进。

4.和谐系统、协作配合

应处理好信用体系5大模块之间的接口部位。应该注意和其他部委或部门的配合。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3

一、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依据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基础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200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强调了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从完善行业信用记录、加快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培育信用服务市场、完善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指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方向。

2005年8月,建设部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围绕着信用体系建设“一个指导思想,二者同步推进,三方协调配合,实现四个统一”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004年9月,水利部了《关于建立水利施工企业监理单位信用档案的通知》,决定建立水利市场主体及相关执(从)业人员信用档案,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门也陆续开展了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一)信用的信息管理、评价等缺乏统一的标准

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时间不长,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征集、披露和管理以及水利建筑市场信用等级评价标准、程序等均缺乏行业性的规范。建设部于2007年颁布了《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和《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水利部正在起草水利行业相关的办法和标准,目前尚未正式颁布实施,造成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信息收集、整理、评价等暂时没有统一的标准,给此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和积极推进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

目前,全国水利行业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和各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的信用档案无法做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也无法形成“一处守信、处处得益,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联动机制。

(三)信用奖惩措施缺乏法规依据

从监管方面来看,对于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单位和企业如何处罚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没有形成有效的诚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市场不能有效发挥对市场各方信用状况的约束作用,使得建立市场信用体系的初衷无法实现。

(四)市场各方对信用的认知度较低

由于信用奖惩措施未有效落实,市场各方普遍忽视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和重视,部分市场主体对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规定不清楚,没有形成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建立水利建筑市场信用档案

根据水利行业特点,尽快制定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和评价的统一标准,规范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水利建筑市场主体、行业组织和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职责分工,完整、准确、及时地提供、记录行业主体在水利建设活动中的信用信息,建立和完善信用档案。

(二)加快构建水利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公开共享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市场信用记录信息共享,在确保国家安全、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加大信用信息的开放力度,实现信用信息依法公开。在科学划分信用等级的基础上,定期经过认证的水利建筑市场主体诚信信息,方便全社会了解各市场主体的诚信情况。

(三)积极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日常监管、评级评优及企业资质认定等工作中,按照规定使用水利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扩大信用评级、信用报告等信用信息的使用范围,培育和形成市场诚信的产品需求。

(四)逐步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

制定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相关规定,切实加大对失信市场主体的惩戒力度,依法实行经济处罚、降低或撤销资质、吊销证照等惩戒方式,限制其市场准入,对其生产和经营行为实行跟踪监督,并对失信者特别是进行商业贿赂的市场主体及时予以曝光。大力鼓励守信行为,在招标投标、评级评优等活动中优先选择信用良好的企业,给守信者提供便利和优惠条件。

(五)加大信用制度建设的宣传力度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良好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要面向市场,加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管理,提高诚实守信的水平;运用市场机制,强化诚信管理的内部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建立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在法律的框架内,建立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的诚信监管保障体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诚信评价体系。

2、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和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和评价机制的建设。按照守法经营、承诺兑现、失信必惩、保障有力的原则,创造良好建筑市场诚信环境,提高诚信水平,推进建筑市场诚信建设。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经过五年的努力,通过法治、德治的有机结合,使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能够做到依法经营,依法活动,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兑现承诺,失信必惩,奉献社会的良好社会氛围;建立起有力的失信惩罚机制,诚信激励机制;诚信评价和机制主体的市场化初步建成,评价和手段的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诚信评价标准更加符合市场发展要求,更加合理完善。

阶段目标:

实施全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20*年-20*年)规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年-20*年),重点抓教育宣传、抓标准制定、抓机制建设、抓试点示范,制定相应的推进计划和措施。建立诚信评价标准和体系框架,在全省范围内按照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先经济建设任务量大的地区,后经济建设总量相对少的地区逐步建立。各省辖市、县(市)开展试点工作的面不小于20%,总结积累经验。第二阶段(20*年-20*年),全面开展建筑市场诚信评价和诚信,建立起有力的失信惩罚机制,并使诚信建设与信用经济(包括信用担保)、法制经济、职业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建筑市场有关法律法规,使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同志指出:“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所以说,不讲信用就没有资格搞市场经济。为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目标责任制,加强领导。同时这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将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起步阶段要加强宣传工作,并把宣传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深入社会、深入人心。

2、精心组织,分步推进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建设厅全省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20*年-20*年)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目标,采取有力措施,精心组织,精心指导,精心实施。具体工作可分为宣传动员,提出方案,试点总结,全面推进等工作步骤;试点上可采用先中心城市、后一般地区,先建设任务重的地区、后向其他地区发展的方式逐步推进。总之,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务求实效。

3、科学实施,监控有力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本着依法规范,合法评价,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建筑业企业和建筑市场生产要素在全国自由流动,促进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为重要保证。评价标准必须依法设置,科学合理,体现市场主体的行为合法,经营自由,兑现承诺,失信必惩;评价手段采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操作和监控由先政府为主,然后向由市场中介评价机构为主转变。在实施中,试点阶段(20*年-20*年)将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主承担诚信评价和工作,到全面推进阶段(20*年-20*年)转向由政府和市场中介共同承担为主,到20*年后,全部转由市场中介评价机构承担。

4、勇于实践,不断开拓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创新工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各地必须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总结和摸索出既体现时代特色,又突出建筑市场特点,既有利于建筑业发展,又能调动市场各方主体积极性的好机制、好方法。深入持久地推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建设诚信建筑市场秩序。

四、信用评价内容及依据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是对建筑市场各主体,包括业主、承包商、建设监理单位、招标机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在建筑市场中守法行为的评价。评价的依据是国家有关建筑市场的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法定建设程序、招投标交易、合同签订履行、强制性标准、业主工程款支付、承包商履约担保、劳务人员(农民工)工资支付、质量安全管理、保修服务等行为以及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

五、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标准(内容见附件)

六、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的

在试点阶段的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承担,以后随着工作的深入将逐步过渡到市场中介评机构按市场化运作。为此现阶段:

1、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具体组织实施,各地应当指派专门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评价工作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敷衍塞责。

2、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应作为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日常工作,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评价结果以省、市、县三级为基础进行,建设厅掌握全省评价情况,各省辖市应将结果报建设厅,对在全省境内建筑市场信用情况由建设厅汇总。

评价结果按半年作出汇总,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按上述要求将评价结果在当地有关媒介或专用信息网站上公布,并上报上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七、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5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设部在部门户网站上构建了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是: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采集各地诚信信息数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行为记录,重点对失信行为进行曝光,并方便社会各界查询;整合表彰奖励、资质资格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为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人员提供展示平台;普及和传播信用常识,及时行业最新的信用资讯、政策法规和工作动态,为工程建设行业提供信用信息交流平台;推动完善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全国建筑市场诚实守信的良好环境。

为保证平台能够及时准确地诚信行为信息,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的运行

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行为记录信息以建设部门户网站(网址:中的“信用体系”栏目为指定公布平台。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通过该平台,报送本地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行为信息。主要要求如下:

用户登录。进入建设部门户网站,点击导航栏中的“信用体系”栏目后,点击左侧菜单中“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在弹出的登录页面中输入用户名、密码和验证码进入平台。平台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自动分配其操作内容和权限。在平台的登录页面中可下载《操作手册》,或登录进入平台后,点击右上角的“帮助”菜单,查看平台的使用帮助信息。

数据报送。对于尚未建立信用信息平台的省份可以登录建设部系统平台,按照《建筑市场不良行为信息填报表》的要求逐项填写企业基本信息和企业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内容。对于已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的省份,按照《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标准》要求准备需要报送的数据信息,然后登录到建设部系统平台,进入上方菜单中的“数据同步”栏目,按照界面中操作提示,上传数据文件。数据传输过程中,以企业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编码,必须严格准确填写。

信息查询。依据《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标准》所归集的信息,为数据整合、查询、统计、分析提供了技术保障。通过系统提供的诚信信息查询界面和软件查询接口,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可以动态查询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信息。

信息应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逐步建立信用奖惩机制,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工程担保与保险、表彰评优等工作中,充分利用已公布的诚信行为信息,依法对守信行为给予激励,对失信行为进行惩处。在健全诚信奖惩机制的过程中,要防止利用诚信奖惩机制设置新的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

二、各地要认真做好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的工作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参与建筑市场活动的各类建筑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不良行为记录是公共信息,应实行公开公布制度。不良行为信息以有权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或行政处理决定之日起7日内予以网上公开公布。

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为辖区内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公布不良行为信息的统一平台。公布内容应与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中的企业数据库、人员数据库和项目数据库的基本信息相结合,形成企业和人员的信用档案,内部长期保留,不得撤销。

其中,符合《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不良行为记录,除按时在省级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公布外,还应在公布之日起7日内,由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建设部,由建设部统一在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上公布。

通过与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司法、银行等部门建立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获取的有关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也应纳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信用管理,在相应的平台上予以公布。

三、各地要明确工作职责并落实责任单位和人员

建设部、省(含自治区、直辖市)、市(含省会城市和地级市)要形成各司其职、层级监督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市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进行检查记录,将所采集到的不良行为记录信息及时报送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采集、汇总和公布本地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诚信行为记录信息,统筹辖区内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的管理工作,并将符合《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的不良行为信息通过信息平台报送建设部。

建设部负责建立和完善全国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信息平台,汇总、公布全国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行为记录信息,检查、指导和督促各地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工作。

各地要加快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建设。要以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系统、企业资质管理系统和执业注册人员管理系统等为基础,充分依托有形建筑市场的软硬件条件,加大整合力度,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形成覆盖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和执业注册人员的信用信息系统。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此项工作的分管领导、业务负责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员,落实工作责任制,推进诚信信息平台建设,切实做好信息的采集、整理、报送等工作,真实、完整、及时地公布不良行为记录信息。

四、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按时报送诚信行为信息

全国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是对外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行为记录信息的权威渠道。为切实做好平台启动后信息数据充实的工作,各地要按照《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建市[20*]9号)要求,认真做好本区域内诚信行为信息的归集和整理,按时登录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报送有关诚信行为信息。总的时间要求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20*年12月30日以前,完成本区域内20*年全年发生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良行为记录信息的报送工作。20*年1月1日以后,按照不良行为信息公布制度的要求,转入常规的信息报送机制。

建设部将对各地建筑市场诚信行为记录信息和报送工作进行检查,对各地报送信息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并向全国通报。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6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China, construction market credit system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people. In this article, the construction market credit mechanism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is studied.

关键词: 建筑市场;信用机制;制度建设

Key words: construction market;credit mechanism;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7-0073-03

0 引言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自身的行业特点。然而,由于目前正处于建设高峰时期,建筑市场的发育尚不完善,体制和机制还未完全理顺,市场主体信用意识、履约意识较为薄弱,导致建筑市场信用缺失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未经许可擅自开工建设,擅自修改设计文件,肢解工程发包,拖欠工程款等;一些施工企业层层转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一些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正,不正当竞争比较突出,扰乱了市场秩序。这些信用缺失问题,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企业和行业发展带来很大风险,建立和完善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十分重要和紧迫。

本文基于建筑行业信用链理论深入分析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成因以及信用缺失对建筑市场信用链的影响,并从企业的立场探讨建立信用机制的总体设计思路和实施策略,旨在减少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的不诚信事件,理顺建筑市场秩序,确保建筑市场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1 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现状分析

1.1 建筑市场信用链的构成

现代市场经济中大部分交易都是以信用为中介,失去了信用,交易的链条就会断裂,市场经济根本无法运转。这种存在于市场交易相关主体之间信用关系的相互作用称为信用链。从广义上讲,信用链包含了从个人、企业、行业、政府到整个社会各个相关环节的信用关系。以信用链的眼光来看待信用,就是去寻找他们关联中的独立,独立中的关联。信用本身是相关环节之间的一个作用结果,信用的收益也是相关环节加权之后的获益。

建设项目的实现主要通过以下环节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图1所示的建筑市场的基本信用链。其中,业主(消费者)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承包商和分包商(工程任务承担者)包括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劳务、设备和材料供应单位;劳务人员,目前主要是以农村务工人员为主。

1.2 信用缺失的成因

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用环境不佳,是信用缺失的历史原因。有些企业从不规范操作,而以压价、压级、垫资、拖欠工程款、随意改变工期,把工程项目中利润较大的强行分割出去,使用不合规材料、工艺等方式赚取中间差价,以致目前某些企业仍保留着这样的行为习惯和侥幸心理。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决策随意性、行政执行缺乏规范性、行政行为缺乏诚信等原因,再加上业主的一些失信行为,共同导致了整个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问题。

2 信用体制建设目标及基本原则

2.1 建设目标

在信用制度建设中,制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如果目标制定存在着不准确或者错位情况,将直接导致制度效果不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在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建设中,需要将目标制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建筑市场交易平台的建立对建筑交易的风险以及成本进行降低;第二,对建筑施工不同方面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通过约束方式的应用帮助守信者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而失信者在市场中难以获得发展、生存;第三,促进建筑从业人员不断对自身的信用意识进行强化,能够自觉的对信用形象进行维护;第四,政府需要对整个建筑市场的信用情况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对政策的科学制定提供重要依据;第五,对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进行维持,并对行业信用实现科学管理。

2.2 建设原则

在对信用制度进行制定以及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制度变迁方式以及类型的注重,通过科学原则的落实促进信用制度作用的更好发挥:第一,统一规划。在我国建设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建筑市场信用制度的建设,避免存在重复建设以及管理过于分散的情况。需要在前期进行科学、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对统一的建设方案进行制定,保证不同行业以及地方都能够保持相同的步调,共同对该制度建设提供支持与努力;第二,分部实施。制度不是一件小事,将直接关系到社会利益的分配,当制度出台之后,立即要求整个社会都作出一致性协议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市场条件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的改革也将具有着较大的风险以及波及效应。对此,在信用制度制定完毕后,则可以在我国部分省市首先进行试点,通过试点过程的经验总结,结合已有经验按照分部、分阶段计划的方式在全面逐渐展开;第三,政府导向。对于建筑信用制度来说,其可以使用诱致性制度变迁以及强制性制度变迁两者相结合的模式开展。在该模式中,政府是对该制度的重要推动者以及倡导者,在政府导向作用的指引下在市场中进行运作;第四,协调配套。制度无论是创新还是落实,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对此,在保证制度具有良好科学性以及创新性的同时,也需要保证建筑信用制度同其他不同制度间能够具有良好的协调性以及配套性,以此使建筑市场信用制度能够形成一个协调配套、功能全面的系统。

3 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总体设计

4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机制的具体策略

4.1 完善信用管理法规

目前,我国在建筑信用工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着非常不成熟的特征,很多工作还是需要政府进行牵头与引导。而随着信用管理工作迫切性的提升,我国也需要能够尽快地对信用管理协会进行建立。并充分联系我国建筑市场实际,根据该行业未来发展的特点以及需求对市场信用管理法规进行建立。同时,由于建筑市场信用的相关要求以及内容都已经渗透在行业管理法规当中,对此,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则需要包括有以下几个层次,即国家建设法律、信用服务标准以及建设部门的规章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对一定数量的法律进行出台,并涉及到了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对建筑市场中不同主体的义务、权利以及行为进行了规定。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我国目前在相关法律建设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以及不足,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时期我国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对此,立法机构则需要积极联系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法律进行完善与修改,以制度的科学完善为我国建筑信用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4.2 市场信用数据库

市场信用制度是指关于信用及信用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信用行为及关系的规范和保证,即约束人们信用活动和关系的行为规则。既包括正式的,又包括非正式的。正式的信用制度包括有关信用的法律(如契约法)、信用管理制度等,非正式的信用制度则包括信用信息、信用观念、信用习惯等。在信用制度中,信用信息是重要的基础内容,在建筑市场中,主要的信用信息包括有市场行为记录以及从业人员基础数据。在对政府制度建设中重要作用以及地位进行明确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主体类型的不同对信息系统进行分别的建立,如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公共披露系统、以行业为主体的自律维权系统、以企业为主体的内控信用信息系统以及以服务为主体的市场服务信息系统等。通过上述不同主体系统的建立,则能够共同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筑市场信息系统进行建立。其中,政府主体系统包括有信用档案数据库、市场监管系统以及不良行为公示系统等。其主要包括有建筑从业人员、市场主体的年检记录、资质评审以及不良信用记录等。对于这部分系统而言,需要尽早建立、逐渐完善,并通过建筑市场交易大厅以及工程建设信息网的方式向社会对相关信息进行;行业协会主体系统中,所涉及到的行业协会则具有建筑协会、监理协会、装饰协会以及造价咨询协会等,即根据协会的不同对不同的维权信息系统进行建立;企业主体方面,则需要通过风险内控系统的建立更好的帮助企业对即将交易的对象进行选择,以此对经营风险进行减少以及避免,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用水平;信用服务系统则具有较强的商业性质,不仅包括有从业人员以及市场主体的行为记录,还包括有财务状况、资信评估以及基础资料等,是一个综合特征较强的信息数据库。此外,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对信息进行获得:第一,由不同方主体为获得市场准入所提供的相关资料,如年检资料以及资质评审资料等;第二,不同统计工作中形成的资料;第三,由市场主体所报送的资料;第四,从税务、工商以及司法等部门所查询到的资料;第五,从不同级别建设主管部门获得的信息等。

4.3 市场信用评级制度

在国际范围内,有很多著名的机构对建筑企业实施信用评价工作,无论是在评级方法上还是评级指标上都处于同一框架之中,而仅仅在个别指标以及行业分析方面对建筑企业的特殊性进行了考虑。同时,在建筑市场中,除了对融资信用以及企业信用情况进行评级之外,项目信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评级内容,不同信用主体如承包商以及业主等,都通过该项目而开展工作。对此,项目信用评级工作也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以此避免信用能力不足的项目进入到市场之中。同时,企业资质评审同建筑市场信用评级间也具有着一定的联系,并在具体评价内容以及目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对于资质评审这项工作而言,其可以说是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行业管理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信用评级主要是由评级机构以及金融机构对建筑企业的客观信用以及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对于我国目前建筑市场中经常出现的失信问题而言,则更多的是发生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对此,我国现阶段所开展的信用等级工作的重点即是根据该标准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以及信用行为进行考察与评判。

可以说,从对建筑市场秩序进行规范以及整顿角度出发的信用评级工作具有着较强的强制性以及行政色彩,且在需求动力、评级目的方面都同其他国家具有着一定的不同。对此,在对国外相关经验进行积极借鉴的基础上,需要加入不良行为记录以及行为规范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更好的满足我国现时期的发展需求。具体实施方面,则可以由政府委托部门、民间机构以及政府主管部门分别开展。为了保障该项工作具有更好的操作性以及可信性,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好措施的采取:第一,政府方要加强监管,对于提供信用评价不实的评价机构,需要给予严厉的惩罚,通过在市场上公开的方式对这种机构的失信行为进行曝光;第二,形成评级竞争机制,避免出现垄断情况。在对评级制度进行建设的初期,需要通过试点工作的开展选择少数企业以及评级机构开展评级试点工作,并对评级市场的准入制度进行严格与完善。而随着该项工作的开展,则可以形成一定的竞争机制,促进评级工作的蓬勃发展;第三,加强信用评价人员管理,通过执业资格制度的实行对征信人员的上岗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如果发现其存在失信以及违法行为,则需要严格进行查处。

4.4 建立工程担保制度

在我国现今建筑市场发展中,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手段,是通过经济手段对建筑信用目标进行实现的一种方式。对于该制度来说,其开展的目的就是要将失信行为的事后弥补转变为提前预防,以此为基础促进市场管理能力以及基本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个工程而言,其包括有设计、招投标、施工以及质量保修这几个阶段,且在不同阶段中都具有相应的担保如履约担保、保修担保以及投标担保等。通过担保品种及担保额度的实现,则能够对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覆盖,更好的对市场信用情况进行实现。约束对象方面,则主要为业主以及承包商,即通过该制度的实施对建筑的承包商以及业主共同进行经济制约。此外,我国政府也需要建立起以此为基础的信用评估机构建设,通过必要布局以及规模的形成促使银行、保险系统与建设部门合作推行工程保证担保制度。

5 信用机制在建筑市场中的应用效果

自从建立信用机制以来,一部分建筑企业的信用缺失行为被公开曝光,这说明我们的信用机制在逐步完善,并且在建筑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外,全国各省市都非常关注建筑市场诚信建设和资信管理。

5.1 江苏省加强企业资质动态核查

2013-2014连续两年,江苏建筑业企业资质动态核查通过建筑市场信用平台实施,不仅加快了企业和人员库数据归集进度,同时确保了企业动态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将企业的信用结果应用于招投标环节,2014年4月1日起,使用国有资金投资、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招标发包的,建设单位已将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纳入了招投标环节,经过近一年时间,目前全省有11个市已经将信用考评结果应用于工程招投标,共有1339个工程项目(标段)在招标时将施工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纳入了招标环节。

5.2 安徽省基础支撑体系初步建成

2015年底,安徽省建筑市场基础支撑体系初步建成。依托市政务信息数据库整理和沉淀的154个数据来源、44.2亿多条数据,同时通过加大市直各单位信用信息的共享交换力度,多渠道征集法人、自然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数据414万条,建立信用记录。

5.3 重庆市建设建筑市场监管和诚信一体化工作平台

重庆市建筑市场监管和诚信一体化工作平台于2015年6月18日通过验收评估,顺利投入日常运行,实现了部省建筑市场与诚信信息的互联互通。该运行一年以来,共有523家建筑企业通过了验收评估,年末从业人数达到了494.32万人,全年共完成总产值15.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1%,保持了较为良好的增长势头。

以上三省的建筑市场信用机制建设只是全国众多案例中的“冰山一角”,但是足以说明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诸如上文“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擅自开工建设、违规发包转包、不正当竞争行为”正在逐步减少,新的规范化的市场秩序正逐步建立,我们所采取的信用机制建设措施的确卓有成效。

6 结束语

建筑市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信用制度建设。信用链的良性循环,决不是单个企业(业主或承包商)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于各市场主体、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舆论的有效监督。这就需要我国的建筑企业、建筑市场监管机构能够引起重视,共同推进信用体制建设,以便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明.北京市完善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1-45.

[2]周其胜.美国建筑工程保证担保制度及其启示[J].建筑,2009(05):77.

[3]李文.关于我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外建筑,2009(03):102-103.

[4]刘静,毛龙泉.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机理及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55.

[5]程丽红.浅谈如何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J].建筑市场与招标投标,2009(02):99.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7

[论文摘要]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而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通过分析已有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现状可知,由于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及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等原因,建筑市场信用信息难以共享。进一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机理分析可发现,建筑市场各主体在信用信息供给中存在的“搭便车”现象,是各主体缺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主动性的原因。应赋予各信用主体所提供的信息以合理的价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各主体提供信用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

[论文关键词]信用信息信用主体供给建筑市场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筑市场信用缺失,会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和投资效益,加大企业经营成本与风险。笔者认为,信用主体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失信的主要原因,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则是产生信息不对称的最终根源。以下具体展开分析。

一、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为响应建设部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筑业企业信用系统”和“中国房地产信用档案系统”等为标志的信息系统已初步建立,各地建筑市场的征信和数据库建设也取得一些成果,有关建筑企业和专业技术人员信用档案、数据库等正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但这些与真正的“征信”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数据库信息不足,信息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数据库中所拥有的信息大多是建筑企业基本情况、行业管理信息和工程业绩。这些信息是企业按照系统要求自行上报的,有利于企业的正面信息容易得到反映。建筑市场其他信用主体行为,如:付款记录、履约记录、运营状况等更广泛的信息则缺乏。

2.信息的动态性和可持续性不够

由建设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起来的数据库,主要通过年度审查和通知上报数据来更新,数据滞后,时效性差,缺乏动态性。而国际上大型征信机构的征信数据一般三个月更新一次,并持续跟踪修正。目前我国建立的建筑市场征信数据库(信用档案)多属于基本信息查询系统,如何保证其可持续性运转还亟待研究和开发。

3.政府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对社会开放程度低

政府部门掌握了能够评价建筑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由于缺乏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支持,存在于政府内部的信用信息,经常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联系在一起而未向社会公开。同时,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也助长了信息的封闭。目前,只有部分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基本实现了部分信息(如:企业注册数据)向公众的开放。长此以往,征信机构根本无法采集到有价值的信息,也难以形成准确、全面、公正的信用评价报告。

4.缺乏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按照建设部的要求,有些地区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信息系统并建立了企业数据库。开通了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但由于国家缺少统一的技术评价标准并监督实施,因此各地平台信息相互独立,互不衔接,资源不能共享。建设主体在不同地区填报信息时,很有可能错报或瞒报致使信用信息失真,造成重复劳动,资源浪费。

二、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经济学机理分析

根据建设部2003年制定的建筑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认定标准,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共同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区域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查询违规的责任主体、受处罚的项目、不良行为事实、处罚依据以及处罚措施。目前,该信用平台建设依据比较充分、运行相对完善。虽然长三角地区为全国的试点地区,但是,从信息供给和的实际情况分析,大多数是在出现重大伤亡事故后才进行公告,其他信用缺失等不良记录很少涉及。各省(市)及信用主体仍然希望尽可能多地提供并自身优良业绩,希望尽可能多地从平台中获取他方信用信息,而对自身的信用状况,特别是不良记录想方设法地掩盖。出现上述种种情形的深层次原因必须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

当前,收集、处理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息和建立数据库的成本较高,而从数据库中调取、使用的成本较低。这就是信用信息具有的高首稿成本和低边际成本。每个主体都希望以低成本甚至免费从中获取信息,不愿意投资建立信息平台,这在经济学上称为“搭便车”。下面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不足的机理。

建筑市场中信用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咨询单位等,为表述方便以i和j代表主体,G代表各信用主体自愿提供的信息量。根据规模报酬不变原理,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总供给量是:G=G+G2+G3+AG,(1)设信用主体i的预算约束为Y一PX+PG。表示收人,表示消费私人物品的数量,和P分别表示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价格。假设主体只消费私人物品和信用信息一种公共物品,以Ui(X,G)表示效用函数。

由于目前建筑市场未建立相应制度和机制,主体i独立决定供给量G,其他主体的供给量为G,,可以合理假设认为G固定,且J选择能最大化u的G。令i的目标函数是Q,并使其最大化

由于J的购买给定,因此(5)式说明主体i会把信用信息当作私人物品购买,即的效用最大化导致公共物品替代私人物品的边际率等于它们价格的比率,这称为纳什均衡。将方程(5)与帕累托最优条件作比较,使下述福利函数最大化:

其中,所有>0。使w最大化的X和G,会成为一种帕累托最优分配。总预算约束为:

其中是关于预算约束的拉格朗日乘数。(8)式符合萨缪尔森所说的存在公共物品时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并要求所有主体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价格的比率。

如果信用信息G和私人物品X在各主体的效用函数中是正常物品,则(9)式说明纳什均衡条件下所提供的信用信息量极可能小于帕累托最优数量。即满足(9)方程时所消费的G数量和Xi数量分别比满足(5)的条件时更多和更少。

在建筑市场中,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同:一方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履约能力及其资金的配置风险等真实情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在交易中处于优势地位,趋利动机往往诱使其采取损害对方利益的行为;另一方则较难获得这方面的真实情况,在交易中处于劣势。由于我国建筑市场目前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信用监控及评价机构,信用信息透明度低、搜集企业信用信息困难,因此无法对某一主体的信用状况进行有效传播。这种“信息不通”、“信息不对称”给失信者以可乘之机,方便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被查处之后仍能易地“重操旧业”,能够毫不畏惧、毫无愧意地与新的契约对象进行不对等的一次性博弈。

同时,由于缺少严格的约束机制,每个主体都希望其他主体提供的信用信息能为己用,而很少会主动提供自身信息,特别是不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自愿独立的信用信息供给量越少,就会导致小于帕累托最优数量的供给量,随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增加,两者差距将会不断加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加剧。

为了更加清晰地解释,下面考察U作为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的特征,假设

中国-由上式可知,主体认为其他主体提供的信用信息数量越大,则i的自愿供给量越小。

假设每个主体的收入y相同,所有主体选择相同的G,经整理分别得到主体i和建筑市场的信用信息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供给量

如果t’l>1,两者比率小于1,随着的不断增大,它趋于零。也就是说,随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增加,两者的比率越来越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通过以上两方面的分析可知,由于政府、建设单位、承包单位、咨询单位等信用主体掌握信息的能力、数量存在差异,而我国尚未建立有效的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同时,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使得掌握信息能力和数量占优的信用主体,为了谋取在建筑市场上更大的利益,就可能有目的、有策略地利用信息,按照自身目标对信息加以隐藏和扭曲。因此,建筑市场信用信息供给严重不足,信用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对比发达国家,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只要付出相应的代价,就可以了解到市场中其他主体的资信状况,无形中形成了对建筑市场的信用约束。

三、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为了削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扭转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现状,需要完善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促进信用信息的共享。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信用信息供给责任

立法机构应根据我国建筑市场信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在新制订的国家信用管理法规中,如《征信管理条例》,应包含有建筑市场信用的专门条款,这样,既有利于解决建筑市场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又可防止制度供给过剩。

作为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主管部门,建设部可授权相关协会、学会或金融机构作为建筑市场的信用服务机构,以这些委托机构和民间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制定和完善针对建筑市场的信用信息采集、披露、评级和使用的具体标准和实施办法,并进行宣传、讲解和说明。

2.政府统一制定评价标准,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数据技术支撑体系,整合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具体步骤是:一是鼓励和支持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标准建立数据库;二是在建立各部门基础数据库的同时,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三是有序开放信用信息数据库;四是积极推进信用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五是鼓励信用服务企业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开发适合我国建筑市场主体特点的评分模型,设计各具特色的征信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建筑市场信用制度建设中的地位,发挥政府规划、指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参与制定行业规范与标准,分级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和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政务信息公共披露系统;以建筑行业协会为主体和会员单位为基础的自律维权同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建筑企业自身为主体和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自我内控独立信用信息系统;以信用服务为主体和市场运行为基础的信用服务信息系统。因此,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应是政府、协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同步发展各自的信用信息系统,最终形成不同层面、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系统。

3.强化信用信息供给动力机制,进行合理的价格补偿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篇8

【关键词】建筑市场;失信行为;信用体系建设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国建筑业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其中诚信缺失的问题尤为突出,致使整个建筑行业处在一个“无信经营”的环境下。在建筑市场中,“诚信”也可定义为一种责任,具体是指监理单位要有为业主做好项目管理的责任;业主要具有对总承包单位的支付工程款和方便其施工的责任;总承包单位要有在规定的工期和合理的成本条件下向业主提供合格的建筑产品的责任,而有形市场中的招标、咨询等中介机构也应有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责任。

一、建筑市场诚信缺失的危害和原因

(一)建筑市场诚信缺失的危害

有资料表明,由于失信行为,我国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每年逃避债务造成的损失约1800亿元。

建筑市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参与建设项目的任何主体都是构成建筑市场的一部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信行为,都可能导致建筑产品的直接创造者――农民工的工资拖欠,从而引发民工和包工头之间的直接矛盾和冲突,甚至会产生很严重的恶性循环,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企业的失信行为也许能得到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看,失信会使企业信誉大大降低,人为造成经济纠纷增多,动摇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用基础,最终导致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崩溃。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外国大量建筑企业涌入中国,诚信建设势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到整个建筑业的生死存亡。

(二)建筑市场产生诸多失信行为的原因

1. 我国经济结构处于转型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人们普遍缺乏诚信意识。由于受经济结构转变和改革开发的一些负面作用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普遍不强,再加上我国产权问题及相应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有些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的约束,使得整个建筑市场的诚信意识都很缺乏。

2. 建筑市场缺乏诚信标准及必要的市场失信奖惩措施。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导致了一种人人向“钱”看的观念,且追逐不当得利被发现和被惩罚的机率很小。同时,缺乏市场的诚信标准,市场不规范,无法衡量其失信行为,再加上缺乏必要的失信惩处措施,导致建筑市场失信行为屡见不止。

3. 一些建筑主体受利益驱动,缺乏自我约束。如一些建设单位不按工程规则办事,强行要求施工单位垫资施工,拖欠工程款;一些承包企业层层转包工程,在施工中偷工减料,导致工程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一些监理单位、招标等中介机构办事不公,扰乱了市场秩序。

4. 供求失衡,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力度。在建筑市场上,施工企业与建设项目的数量严重失衡,造成了一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产生一系列的不正当竞争。在我国虽然设立了一些政府建设主管部门,也建立了一套监管机制,但由于政府某些主管部门的不作为和确实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使得来自外部的监管力度苍白无力。

二、建议和措施

(一)制定统一的诚信标准体系

当前,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明确提出建设诚信市场的环境下,最为紧迫的就是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诚信标准体系。该体系要包括统一的信息收集、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由此得出可利用的评价结果,建立这样的标准体系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诚信管理,防止不同地区之间的“诚信壁垒”。

(二)建立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整套建筑市场诚信信息平台,对建筑市场诚信行为进行信息化管理,明确记录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不良行为,要求对其记录在案和公之于众,并对相关责任部门与个人实行处罚,而对守信行为的责任主体也向社会公布其诚信行为,予以激励和表扬,这一做法便于建筑市场选择一些诚实守信的建筑主体,对于那些不守信的且没有改变其失信行为的企业和单位则早日清除出建筑市场。

(三)建立诚信数字图书馆进行集成化管理,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现代社会处于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中,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的辅助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建筑市场的诚信行为,可以建立各级的诚信记录数据库,然后再将不同的建筑市场、实施主体所建立的数据库进行连网,从而建立全国的诚信数字图书馆,同时将各建筑主体的其他信息,如企业资质、规模、实施过的项目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收集实行信息集成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极大的提高建筑市场的运行效率。如业主要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但是他对施工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情况不是很了解,那么他就可以进入施工单位的诚信数字图书馆,来查找有关资料信息,也可以把这些信息纳入招标的评价体系当中,从而极大的节省了业主的招标时间。另外,应该根据信用原则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做到建筑市场的有法可依,为我国诚信体系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四)定期对建筑市场中的相关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加强诚信教育

加大监管力度,建设主管部门要定期联合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如工商、环保、银行等对建筑市场中各参加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对评估不合格的单位和企业一律上黑名单,并督促其及时改正失信行为,且所得的信用信息各个部门可以资源共享,如环保部门可以用这些信息对那些无视环保的企业予以行政和经济处罚,勒令其整顿,并在以后工作中对这些企业予以重点监控;而一些金融机构可以对一些资产不足,而又乐于“空手套白狼”的单位和企业实行禁贷或少贷。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建筑市场中的诚信教育,使人人树立“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观念,从道德的层面树立诚信,以不断强化诚信意识形态。

(五)采用科学的信用评价方法

对于信用的评价,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体系,笔者认为,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除了跟自身履约能力有关外,还包括在主观意愿上与其他建筑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经营合作、合同履行、项目实施的过程或结果来表现的。

(六)借鉴发达国家诚信体系的建设经验

美国是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它每年的建设工程项目总金额达到7000亿美金以上。其中,建筑从业人员有600万,如果算上建材生产、运输和销售人员,建筑行业从事人员将占到全美就业人数的16%。而如此庞大、复杂的建筑市场,其合同欺诈、违约等失信行为却很少发生。在美国,普遍建立了个人和经济单位信用记录。

上一篇:海洋环保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