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服务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26 11:34:12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1

楚天广告总公司整合经营解析

1.整合经营的历史原因与背景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及整合之前,内部各单位条块分割,媒体分散经营,缺乏整体的发展观念,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这种经营模式是产业化初期媒介经营的主要表现。

广告资源的整合建立在对原有媒体分散格局打破的基础上。这种“破除”的动力来源于两个认识:一个是对报业本身的认识;一个是对报业广告市场的认识。

对报业本身的认识。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集团化、规模化就会成为必然。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原有模式和运行状态互相分割、经营分散,不能适应报业进一步的飞速发展,不能形成信息的有效整合,也不能形成经营的集团化规模,不利于集团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和有战略重点的发展。

对原有分散格局的打破还基于对报业广告市场的认识。随着经济发展和广告市场的发展,报业的广告市场也经历了一个由高速增长向平缓增长的发展过程。近几年报业的广告增长速度放缓,广告主的投放行为趋于理性,报业的广告经营也正在经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过渡的时期,报业广告经营进一步复杂化和专业化,集约化进程明显加快。

2.广告经营整合的内涵

(1)版面与受众资源整合

版面与受众资源是媒介进行市场行为最根本的市场资源。

版面是媒介经营形式上的广告资源,而版面背后依托的受众才是媒介经营实质的广告资源。

可以这样说,版面资源是形式,受众资源是实质。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的资源整合首先就体现为版面和受众资源的有机整合。

整合经营后,广告资源在没有扩量的情况下,通过重组、分化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使用,从而使广告资源的使用达到最大效用,扩大了广告资源的使用价值,并对已有的版面和受众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和理解,加大了对版面和受众的深度开发,在此基础上使之增值。

通过整合,改变了原来各子媒体分散经营资源的局面,将所有经营资源集中起来,统一配置,优化使用。版面和受众资源的整合从实质而言,是一个合理化的经营资源利用的问题。

(2)人力资源整合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广告整合经营的集中体现之一就表现为通过经营行为和机制转换,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整个集团(楚天广告总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和培养不断优化和提升。集团(楚天广告总公司)认为,人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不断吸纳高素质的人才,整合优势人才资源,才能创造富有生机的团队。

原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内各媒体广告部都配备广告人员,不同媒体的不同人员有时会争抢同一个客户,浪费了人力资源。整合把各子媒体的广告部人员组合到一起,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影响力的最大化。人员整合到一起之后,又按行业划分为诸多工作室,实现了整合前提下的专业深度细分。整合经营后,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优化定位、按特色配置资源,在报业集团内部做到了少重复、多覆盖,少内耗、多互补的人力资源应用格局。

(3)客户资源整合

客户资源是媒体广告经营的维系所在,实际客户群的开发和扩大始终是广告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广告经营整合也真实地体现了客户资源的有效整合。

集团制定了一整套的客户管理系统和顺畅、快速的信息反馈系统,进行客户关系管理、信用账款管理、动态分析市场和竞争对手。并通过集团下属的楚天广告总公司的职能部门重新设置把各种客户整合办法落到实处,负责执行。

楚天广告总公司按功能和行业重新调整设置了职能部门,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专业工作室,负责行业广告开拓和服务。通过这种方式对客户资源进行整合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互相促进。一是各子媒体原来的客户统一面对楚天广告总公司,通过楚天广告总公司把原来所有的客户集中起来了,不会再产生一个客户面对多个媒介,甚至几个媒介口径不一、价格不一,拼抢一个客户的尴尬局面。既精简了客户的工作,又精简了集团的工作,减少双方的资源浪费与内耗,减少了双方的合作摩擦,提高了双方的工作效率。原有客户资源得到整合,客户关系得到稳定。二是通过整合,对客户资源的研究和开发也不断加深,进一步发展出更多的客户关系,客户资源得到扩展。三是对原有客户的服务集中在楚天广告总公司的专业工作室中,并为集中服务的开展配备优秀人才,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也就是说,客户合作和服务方面的资源也得到整合。

楚天广告总公司的实际运作表明,整合广告经营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客户资源,节约了业务成本,也使对客户的服务更精细化,有利于通过客户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全集团的广告经营工作。

对客户资源的整合还体现在对客户的服务与营销上。集团的整合经营发挥整合优势,运用多种传播方式,针对有效客户提供定向服务,提升了为客户服务的专业化能力。为客户调查读者情况,掌握读者分布、层次和结构等;对报纸的广告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开发;还全面升级了行业专刊,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重点发展房地产、汽车、家电、通讯IT、医疗医药、人才教育、商场等行业,加大投入力度,使这些专刊从版数、报道质量到新闻策划力度等都上了一个台阶。成立了大客户工作室,在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之外,为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大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楚天广告总公司实行了对大客户的针对。首先,把最好的广告资源优先提供给大客户,优先考虑大客户的利益,及时把相关政策信息提供给他们,给他们最先选择权。其次,为他们提供一个高效的整合传播平台,对大客户在单个媒体上进行广告投放时,楚天广告总公司可以在报业集团的几个子媒体 “互动”,给予价格倾斜提高其传播覆盖率。第三,利用媒体的资源优势,帮助大客户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针对大客户的专门服务,体现了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强势媒体所拥有的优势,充分诠释了客户服务中“整合行销”的传播理念。这样的服务,使媒体在巩固既有市场,获得高价值回报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也为市场的进一步渗透和深入创造了良好契机。

3.广告经营整合的核心

集团化背景下的报业广告经营的实质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见图1):

(1)观念整合,即报业集团内部高层特别是负责经营的总经理以及负责广告经营的所有成员首先要树立实质整合的观念。

(2)行为整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整合和广告经营运作方式的整合。

(3)资源整合,主要包括受众资源整合、版面资源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客户资源整合。受众资源的整合常和版面资源的整合结合在一起,因为在不同的版面后面支撑着的是各具特色的细分受众。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实质整合要求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来整合各个子媒体的受众资源和版面资源。广告经营的实质整合要求将以前分散在各个子媒介的客户资源有效地集中起来,让它产生整合效应。对以前在单一媒介投放的客户进行整理、归类,一方面根据行业对不同的客户进行分类,另一方面依据其在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重要程度来分级别,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对客户实行特色服务和特色营销。

(4)环境整合,又称关系整合。报业集团广告经营实质整合中的环境整合主要有内部环境(关系)的整合和外部环境(关系)的整合。内部环境(关系)的整合即协调处理与其他各部门、各子媒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广告与发行、广告与采编、广告与印务、广告与行政等各个层面的关系;外部环境的整合,是把广告经营作为一个真正的商品来经营,要密切关注竞争对手,了解自己所处的市场环境。(1)楚天广告公司整合经营的业绩

2000年,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在成立前,其广告现金回款总额为2.4933亿元,成立集团后广告现金回款跨越式发展。2003年比2002年净增1个亿,2004年比2003年再增长1个亿,这是整合带来的生产力解放。2005年,集团广告经营现金回款更是达到6.25亿元。越过6亿大关,跻身全国报业集团广告收入8强之列。(见表1、图2)

(2)集团广告现金回款主要构成(见表2、图3)(3)楚天都市报广告经营额数据

《楚天都市报》的广告经营额从1997年的2000万,八年后的2004年增长到4亿,几乎是一个业界的奇迹。《楚天都市报》的广告营业额在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其增长的趋势同样迅猛,显示了《楚天都市报》的市场影响力和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也显示了报业集团的整体合力对单个子媒体自身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在广告结构上,《楚天都市报》集中了武汉市场上手机(70%)、汽车(55%)、家电(70%)、电信(50%)、化妆品(80%)、房地产(40%)、商场(45%)等行业的大部分客户源,这说明了《楚天都市报》巨大的影响力和广告价值。

2.楚天广告总公司整合经营的四个阶段

整合前奏:统一经营目标前提下的媒体分开经营(2001年8月―2002年2月)。

2001年8月,楚天广告总公司成立,奏响整合媒体资源的序曲。但这一时间,经营活动实际上还是在为完成2001年集团总的广告经营指标前提下,各媒体分开经营的。

第一步 :楚天广告总公司构架下的分媒体经营(2002年2月―2002年7月)。

2002年2月起,集团初步整合各媒体广告部,实现了各广告部和各媒体编辑部的分离。尽管当时各媒体广告部只是整体(属性)移位于楚天广告总公司,但却建立了公司各分管老总(而不是编辑部老总)分管各媒体广告部的经理负责制。这种大框架变化的意义在于,将集团广告经营集中统一管理和考核,为下一步的实质整合带来了现实的可能。为降低整合的风险,总公司以房地产广告为试点,建立了一个现实的整合模型,即将集团各分媒体的房地产广告为试点,将集团各分媒体的房地产广告经营从各媒体分离出来,进一步整合,成立房地产工作室,进行专业化运作。经营结果显示,效果显著,2001年,房地产广告现金回款达1100万元,同比增长达182%。

第二步:按行业划分工作室,进行全面资源整合(2002年7月―2003年2月)。

2002年7月,楚天广告总公司为凸显整合优势、加强深度开发,进行了全面的资源整合,将原来八个媒体的广告资源进行细分整合,打破媒体区隔,按行业划分工作室,建立起以总经理负责制下的各副总经理分管行业的管理机制;设置了办公室、房地产工作室、商业工作室、通讯IT工作室、家电工作室、汽车工作室、省内业务部、省内部、医疗药品工作室、机动业务部、北京办事处、广州办事处、上海办事处、武汉办事处、战略研究、神州广告公司、神州营销中心、出版制作中心等18个业务部室,形成了“行业渗透,专业开发”的业务拓展模式。

第三步:以行业划分、全面整合为基础,根据实践和市场变化,对工作室进行合理调整,进行深度整合,打造核心竞争力(2003年2月至今)。

2003年2月,楚天广告总公司把机动业务部合并至省内业务部,成立省内业务中心。目的是发挥省直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和省内政府部门的作用,有效整合利益资源。同期,楚天广告总公司把上海、北京、广州三地办事处合并成省外业务中心,加大省外资源的整合力度。

2000年以来,TCL、海尔、夏新等家电企业纷纷向信息产业融合,传统家电产业逐步向信息产业过渡,家电广告大幅度萎缩。根据这一实际,2004年2月,楚天广告总公司把家电工作室合并至通讯IT工作室,成立信息产业工作室,做大做强信息产业广告平台。

同时,楚天广告总公司进行行业划分,业务归口,逐步引导武汉市的广告公司向行业过渡,其广告业务逐步按行业归口直接与各工作室对接。省内部(对口省内各广告公司的发单)的业务范围逐渐缩小,至2004年7月,主要限于药品广告。根据市场发展,健康产业会逐渐成为宏大的朝阳产业,总公司合并医疗药品工作室和省内部,成立健康产业工作室,目的在于做大做宽健康产业广告平台。

2005年以来,为加强《农村新报》、《体育周报》、《特别关注》、《新闻前哨》、《前卫》、《可乐》等集团所属分众媒体的广告开拓,本着条块结合的目的,楚天广告总公司分别成立了期刊广告中心、新报周报业务部。楚天广告总公司的内部管理架构进一步专业化。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2

鲍剑胜,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报业发行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7年,荣获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创新发行奖”;入选“2007年度中国报业十大年度人物”;2008年被评为“全国自办发行十大领军人物”。

三大难题急需破解

温州报业发行广告有限公司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全资子公司,负责集团四报一刊的征订投递工作,2004年集团成立时创建。公司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集团各报原有的、各自独立相互竞争的发行队伍合并成为一个发行网络,以达到资源共享、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然而,发行网络的成功合并在为集团节约发行费用的同时,给发行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

难题一:合并后发行员同时要完成四张报纸的征订任务,每张报纸都有一定量的征订任务要求,可想而知,其难度非常之大。再加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培养了一大批“只上网,不看报”的新网民,传统订户不断流失,使得报纸的征订越来越难。

难题二:发行公司的主要收入是集团各报的发行费率,合并完成之后这一方面的收入很难有进一步的增长。如何创收,提高费率以外的收入,以缓解发行成本逐年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后,每年递增的社保费用给人力密集型的发行行业带来压力,是公司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难题三:合并之后发行员每天要送的报纸种类增多,分量加重,对体力和脑力方面的要求更高。尽管这几年发行员的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平均月收入达到2000元左右,但是与温州地方工资待遇相比,还是偏低。再加上每年的征订任务越来越难完成,不少发行员纷纷选择另谋高就,招人难,留人更难,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发行服务的质量,如何利用现有发行资源进行创收,更是难上加难。

如何破解上述三大难题,走出发行困境,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现有发行资源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以进一步提高发行员的收入,来稳定队伍,提高服务质量,为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来留住订户。

开拓发行广告业务

早在2004年,公司领导层就有拓展发行业务、增强发行自我造血、摆脱单纯依靠报社输血局面的想法,公司名称叫做“温州都市物品配送有限公司”,也想利用发行网络送点矿泉水、牛奶之类的生活用品。但是我们纵有完善的发行网络,在生活服务方面却无半点优势。相反,在DM夹报广告业务方面,虽然有报业集团规定的“五不夹”政策,但业务量仍在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公司主要收入之一。为此,公司领导层及时调整了思路,提出了“服务创造价值”的理念,坚持围绕发行主业展开业务拓展,发挥现有发行网络的潜力,开拓发行广告业务,2007年公司名称更改为“温州报业发行广告有限公司”。

对于发行公司做广告业务,有很多人认为这必将会影响报纸版面广告的收入。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发行做广告与报纸版面广告并不冲突,并且能够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随着分众传播、小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报业单一的版面广告形式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需求,但是自办发行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向投递客户自己印制的广告,以弥补报业版面广告的统一发行、形式单一、价格高昂的不足之处。比起网络广告、以及商家雇人在路上发放的广告,报业发行公司所经营的广告业务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报业发行服务的对象普遍具有高收入、高消费、高学历的“三高”特性,是广告商心目中的“黄金客户”,能够跟随报纸发行网络以较低的成本精确投递到这些“黄金客户”手中,足可以保证每笔广告投资都是物有所值。能够产生效益的广告,广告商必然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和公司合作下去,为公司带来长久的、稳定的收益。

相比于昂贵的版面广告,发行的DM夹报广告物廉价美,更受广大没有实力版面广告的中小广告客户的欢迎,这是一片宽广的“蓝海”。当然,发行公司在经营夹报广告时,也是以报业利益为重,对有可能会做版面广告的客户,均建议客户先做版面广告再做DM夹报,以强化广告效果。同样,广告部门也会建议广告客户同时选择做DM夹报广告,以巩固版面广告传播效果。广告部门和发行公司双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为报社创收,让客户满意。

温州报业发行公司除了大力发展DM夹报业务之外,还积极开展分类广告业务。分类广告是小广告,其内容为遗失、招领、招聘、家政服务、电器维修、装潢、搬家等等,可以说大都是消费者的“生活必需品”,特别适合发行网络去经营拓展业务。发行网点星罗棋布,开展分类广告业务在为公司带来可观广告收入的同时,也是在为客户提供刊登广告的方便。分类广告因其内容大多是一些与个人、家庭生活消费、工作息息相关,读者需要其中某些商品或服务,需要获取相关信息时,就会买一张报纸去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报纸零售量增长,为发行公司创造了收入。

推出DM类广告杂志

温州报业发行公司在经营DM夹报业务中通过对比客户数据库发现,随着业务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客户接受了这种投放灵活,花费小,效果好的广告方式,但是大量低端客户的涌进,造成不少高端客户的流失,比如银行、高档奢侈品经销商等,这些客户更喜欢会员制的营销广告手段,一般不会在版面上投广告。为此,公司迎合市场需要,推出了新产品――DM类广告杂志:《发现温州》,一本面向温州本土高端客户的、印刷精美的、以高档奢侈品消费广告为主的杂志,免费赠送给银行的VIP客户、高档奢侈品用户,以及订阅集团多种报纸的订户。该杂志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公司广告服务手段,优化了公司广告产品结构,有效弥补了公司在高端产品广告营销推广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让这些高端读者感觉到订阅了报纸会有杂志赠送这样的一种增值服务,因而能够成为长期订户。

公司在发行广告经营中发现,发行网络不仅仅只是一个报刊发行的网络,而且还是一个卓有成效的营销网络,借助DM广告杂志、发行会员系统等建立起来的发行广告营销平台,一种更有效的发行广告营销手段可以让公司、订户、商家共赢。

公司向商家提供杂志版面,让商家在杂志推广自己的服务和产品的同时和商家定期举办活动,凡是我们公司的订户参加活动就有机会得到商家提供的奖品。对于订户来说,除了每天有报纸看,还有奖品拿;对于商家而言,除了在高端杂志刊登广告之外,还能直接把产品送达用户,企业品牌形象得到推广的同时,还培育了用户,抢占了市场,一步到位,这样的广告最有效果。当“订报难”的问题解决了,当发行公司有了丰厚的广告收益时,那么“招人难,留人更难”的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结语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3

关键词:新媒体 报业危机 经营模式创新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的崛起,导致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发生巨变,当前报业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报业所面对的经营困难可以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艰巨。面对来自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普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其根本原因并不在新闻生产本身,而在于报业经营模式和商业模式方面,即互联网的兴起打破了报业基于广告的传统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模式特别是商业模式就成为报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媒体对报业经营模式的冲击

首先,互联网彻底打破了报业对新闻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优势,从而颠覆了传统报业经营模式的基础。由于网络新闻的兴起及其快速性、便利性、互动性等特征,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选择从纸质媒体转向网络媒体,报纸读者流失严重,发行量减少,市场份额萎缩是必然的结果。报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即“二次售卖”模式,就是报纸通过提供近乎免费的信息产品,换取读者的注意力,然后再把吸引来的读者资源销售给广告商,换取经济收益。这种主要依赖广告支撑辅以发行收入的商业模式得以成立,是以报业对新闻信息传播的相对垄断从而形成报纸产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是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稀缺性形成对产品的需求,而需求产生价值,无论这种稀缺性是通过垄断还是其他方式形成的。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报纸对新闻信息的垄断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随着读者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移,广告商也从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对报业的广告投入越来越少,报业广告大幅缩水直接造成报业财务危机。伴随着读者的流失,报纸可能失去与读者群的联系,报纸也将失去其主要的广告客户和生存的基础。

第三,报纸采集新闻,制作与传播内容产品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或成本,而互联网内容的无偿提供与免费获取,替代了传统报纸内容的有偿生产与有偿获取。新媒体的出现对报业运营模式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报纸媒体不得不采取进军新媒体领域,加速自我转型,但在探索商业模式方面收效甚微,无论是“付费墙”还是网络广告都没有逃脱“注意力经济”的局限。报业要在现有的资源能力条件下找到把互联网上的读者转化为消费者的盈利之道,就需要创新经营模式,提供新闻信息以外的媒体价值,也就是探索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而不是以广告为中心,按照广告商需求来寻找目标受众的经营方式,拓展广告以外的营收渠道,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使报业经营从依赖广告商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经营模式转变。

二、内容产品主导模式

内容产品主导模式就是报纸媒体以销售媒体内容产品为主的经营模式。传媒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其产品是企业盈利的中心。以内容产品为核心塑造媒体专业品牌与公信力,可以为报业经营与转型发展夯实基础。报纸媒体面对互联网的冲击,不但不能降低内容产品的质量,反而需要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与服务,打造媒体专业品牌与核心价值,努力扩大受众群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而不是降低发行与广告收入,因为内容产品和品牌价值才是报业经营与转型发展的基础和生存之本,报业经营模式无论如何创新,都需要通过内容产品获得稳定的发行与广告收入,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内容为王的理念决定了媒体企业盈利模式的能力取决于高质量的内容产品,只有产品所承载的内容才是重要的,销售内容产品包括衍生产品是报业竞争力和利润的源泉。

互联网时代报纸媒体的存在价值和相对优势是什么?新媒体拥有传播快速、范围广泛、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优势,但网络新闻信息也存在信息超载、鱼龙混杂、真伪难辨等劣势,缺乏可信度与公信力是新媒体自身难以克服的短板,而品牌效应与公信力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贝索斯之所以收购《华盛顿邮报》,很大程度上是看重了其在新闻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及其品牌的价值,收购后《华盛顿邮报》的价值观不需要改变。有行业研究报告指出,网络消费模式的改变重塑传媒行业商业的生态,一是在消费者(或读者)对内容质量、自主选择性、互动性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推动用户养成付费消费阅读的习惯,网络应用付费已是趋势;二是“快餐式消费”更加凸显创意。重视用户、内容为王、细分读者、打造精品将是新媒体时代报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全媒体平台化模式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突破了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界限,报业通过主动融合新媒体,向全媒体平台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报业全媒体平台化模式通过打造用户主导的全媒体平台,促成产业链双方或多方联络、交易,进而获取直接或间接收益。

一是实现新闻信息采编的全媒体化运作,比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编辑部已经成为一个多媒体的采编中心。为进一步拓展新闻宣传平台,《人民日报》从今年7月1日起分步推进传播形态创新,即利用二维码、图像识别等技术,将部分稿件由单一的文字形态转化为文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态,这是该报继开办网络版、法人微博、移动客户端、电子阅报栏后,与新媒体融合、向全媒体业态发展的一个新举措。

二是实现营销的全媒体化,这对报业的转型发展至关重要。传统报业作为大众化报纸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即把不同的内容聚集成报纸产品吸引不同的读者、不同的广告商,这种模式下报纸对读者需求的认识和把握是相当模糊和缺失的,即使是读者调查所获得的消费者信息也极其有限,这也成为传统报纸本身难以克服的短板和不足,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报纸媒体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使“一对一”的营销有了可能。更重要的是,报纸媒体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读者需求的了解和掌握将更加深入,可以满足读者和广告商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报业从过于依赖广告收入的“二次售卖”模式发展成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全媒体平台化模式的核心是以用户为中心。贝索斯表示将在《华盛顿邮报》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助其再创“辉煌时代”。亚马逊公司的经营有三个成功法宝,即将顾客放在首位、创造和耐心。如果把“顾客”换成“读者”,这三个法宝也能帮助《华盛顿邮报》取得成功。该报日后将以读者为中心,以新闻为主业,贝索斯不会马上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将长期为该报提供经济支持,以帮助该报找到赢利渠道。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亚马逊最成功的莫过于“云服务”,这种服务不仅能经营内容,将内容同步推送,更关键的是,通过相关技术,收费方式可能更加多样灵活,尤其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分类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广告投送,而并不是像现在很多网上阅读,仅仅通过“收费墙”盈利,但贝索斯能否在传统报业与新媒体的整合中创造出一条新的盈利模式,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

四、媒体渠道营销模式

传统报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和经营业务是卖内容产品和广告,但受到经营环境恶化以及新媒体的冲击,已经难以为继,报业经营需要寻找发行与广告之外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这就是渠道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就是在媒体通过向受众或消费者提供某种有价值而又近乎免费的信息产品或者是某种独特的增值服务等,从而成为有效到达特定消费群体的渠道,媒体占据这个渠道,使之成为稀缺资源,媒体依靠这个稀缺的渠道资源为客户展示和销售产品,从而来获得发行、广告以外的新的收入来源。媒体渠道营销模式的关键在于“消费者价值导向”,即抓住客户需求这个核心,整合相关产业链资源,使媒体从单纯的销售内容产品和广告发展为“看到即买到”的销售渠道,突破了报纸媒体传统的“二次售卖”经营模式,一旦成功就成为其他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核心能力。

比如《销售与市场》杂志是国内发行量最大的营销杂志,全年发行达到800多万册,稳居营销期刊第一,在中国商业、经济类期刊中位居三甲。《销售与市场》通过商业模式设计,实现了超越传统期刊经营的战略转型,企业不再仅仅是其广告客户,而是渠道客户,消费者不仅仅是其读者,而成为杂志社的服务购买者,《销售与市场》提供的不是广告服务,而是渠道服务和信息产品。比如创办金鼎人才网,进入人力资源行业,为营销人员和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一站式营销人力资源服务。针对企业客户提供杂志报道、专题策划等媒体增值服务,以及线上线下相呼应的互动活动,依托于杂志多年来累积建设的消费者数据库,还提供数据库营销服务。杂志还开通了电子商务网站——爱品购物网,建立了电话购物专线。

五、多元化拓展模式

多元化拓展模式是指报业通过向非报业领域(相关行业或非相关行业)扩张以获得新的盈利增长点。随着报业传统发行、广告收入的不断缩减,这种多元化拓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报纸媒体的优先选择。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由于来自新媒体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的官方媒体的盈利能力出现了下降,媒体正急于开辟多种收入来源。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涉足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拓展新闻以外的其他行业,陕西省的地方报还参与了矿山的开发。主要从事经济报道的《经济日报》正在自己的地盘建印刷厂和办公楼。该报一位副总编表示:“这样做是为了代印其他报纸和确保办公楼租金收入。”2011年10月,贵阳日报传媒集团注册成立贵州新闻旅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迈出进军旅游产业的第一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南方传媒大厦建成为契机,创立了南方传媒创意产业园,同时参与发起创立了广东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两大文化产业发展平台,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传播品牌。

多元化拓展模式在能够为报业带来新的收入来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之外,除了报业主业不强的情况下进入非相关领域的风险,还有多元化业务对报业发展能否起到促进作用也是一大挑战,像华盛顿邮报集团就是一个多元化经营的上市公司,报纸业务的营收排在教育和电视业务之后,耐人寻味的是多元化业务并未能拯救《华盛顿邮报》被收购的命运,这对国内寻求多元化发展的报纸媒体不能不说是一个警示。

参考文献

[1]蒋旭峰,樊宇.《华盛顿邮报》将尝试新商业模式[N].深圳特区报,2013(9).

[2]陈明,周欣燕.由传媒到新媒渠——商业模式催生传统媒体战略转型的案例分析[EB/OL].万方数据网,2011(4).

本文系上海市民办高校重点项目《转型期新闻媒体运营模式创新研究》(沪教委民[2013]6号文)以及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创新项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传播学研究》(编号:12YS19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上海建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4

每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备受瞩目,其原因就在于不仅能够直观地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在上一年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同时也能了解政府对于新一年工作的战略部署。回到股市,透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又能发现哪些投资机会呢?

GDP目标定为7.5%

首先,政府定下了7.5%的GDP增长目标,这是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将GDP增长预期目标定为这一数值。表示,“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了需要和可能。”由于2012年GDP实际增长7.7%,超过了年初确定的7.5%的预期目标,所以7.5%的这一预期目标有利于合理引导市场预期,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早在本刊2013年底举行的年度投资报告会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吴玉立就提醒投资者关注2014年经济增长目标的确定,他表示,“如果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即表明政府可以大胆地去做防风险的措施。那么经济将会呈现一路下滑的态势,这将导致整个市场投资机会比较平淡,甚至没有;但是如果政府将目标定为7.5%,则表明整个经济运行格局会是一个继续大分化的格局,新兴行业、小行业的增长将会比较乐观。”中信证券在两会后的研报认为,定在GDP增长7.5%的目标,明确增长消除悲观预期,政府将主要通过改革和转型来实现稳增长。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GDP增幅7.5%、CPI控制在3.5%以内,这对股市构成最大利好。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对此持不同的观点,华泰证券分析师徐彪认为,“未来之路隐约可见:经济下滑跌破目标增速,政府逐渐加码,但是,由于手上筹码有限,经济虽然下滑态势趋缓,但依然朝着7%滑动,最后被迫启用房地产这个核武器。A股市场将面临1到2个季度的下行,直至重磅对冲措施出炉。”

报告涵盖多个领域投资机会

上述是业内人士对股市整体的一个判断。具体到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国防科技和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并强化日常战备和边防海防空防管控。2014年国防预算支出将增12.2%,从2013年的7201.68亿元上升至8082.3亿元,国防预算已经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呈上升趋势,体现了国家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进一步重视。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继续看好军工板块的长期投资机会,特别是海空装备建设及军民融合方向。主要涉及个股包括:航天动力、航天科技、航天信息、广船国际、航天长峰、中国嘉陵、航天电子等。

第二:报告提到要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因此,国企改革仍会是2014年的重头戏。因此,可关注广州、上海等地方国企改革相关机会。主要涉及的个股包括:上海石化、佛塑科技、粤水电、省广股份、星湖科技、交运股份、友谊股份等。

第三:报告指出,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看好环保股在2014年的投资机会,细分行业值得关注,包括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涉及到的个股包括中电远达、龙净环保、燃控科技、永清环保、三聚环保、威孚高科、三维丝等。

第四:报告指出,要促销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这将利好通信设备、网络服务等上市公司。同时,报告还提出,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涉及到的公司包括共达电声、航天信息、洲明科技、同方国芯、中青宝、顺网科技、国民技术、中兴通讯、烽火通信、富春通讯、日海通讯等。

第五:报告指出,产业结构调整要依靠改革,进退并举。这将利好服务行业:上游采掘服务(油服、矿下安全)、中游工业服务(物流、环保)、下游消费服务(餐饮旅游、医疗服务、汽车服务)、金融服务(保险、券商)、科技服务(传媒、网络服务、软件)。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5

关键词:消费者

征信服务公司

运作模式

美国

美国具有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信用交易规模。通过对美国个人信用制度的考察,我们发现充满活力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及其独特的业务运作不仅是美国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美国个人信用制度正常运转和信用交易开展的重要保障。因此,系统介绍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及其业务运作模式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生及其业务发展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是专门从事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的专业公司,其基本工作是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合法地制作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报告,并向法律规定的合格使用者有偿出售消费者信用报告。

美国第一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于1860年在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成立,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个人征信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但是美国的个人征信服务业并不是一开始就非常发达,而是经过了长期发展和多重变革才达到了目前的发达程度。

(一)个人征信服务业从不发达逐渐走向发达

美国个人征信业务发展较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个人征信公司的业务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时的信用交易不够发达。虽然19世纪中叶美国就开始了信用交易,如厂商以分月付款形式销售钢琴、缝纫机和汽车等商品,但美国的信用消费大规模开展则始于二战之后,战争回来的人们对买车、买房、受教育等对的巨大需求加速了信用交易的发展。美国1969年的信用消费交易额达1100亿美元,是25年前的20倍,截至20xx年底,美国信用卡发放量为14亿张,抵押贷款余额为4.7万亿美元,消费信贷余额为1.5万亿美元,信用消费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基本消费方式,几乎每个成年人都离不开信用消费,消费者申请信用消费时,信用授予方都需要对消费者的信用资格、信用状况和信用能力进行评价,这种评价的主要依据是个人征信机构提供的信用报告。信用消费规模迅速扩张极大地促进了个人征信服务业的发展,目前美国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的交易量达到每年11.4亿份。

(二)个人征信服务市场从充分竞争向垄断竞争转变

自从第一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诞生起,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数量不断增加,到20世纪70年代达到2200多家的高峰,这些公司都向社会提供信用产品与服务,整个市场处于充分竞争的格局。随后的发展中,经过充分的竞争和市场选择,目前美国个人征信服务市场形成了以EQUIFAX公司、益伯利(Experian)北美公司和环联(Traunion)公司等三大全国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为主体,其余400余家小型或地方型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共存的市场格局。一方面这些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保持着相互竞争的关系,相互竞争促进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服务不断完善,为美国个人征信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在相互竞争中也保持充分的合作关系,不仅小公司与小公司之间保持合作,而且三大公司与小公司之间、三大公司相互之间也保持着合作关系,其合作内容不仅有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也有行业标准和规范制订方面的合作。

(三)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服务对象从金融系统向多元化转变

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银行信贷服务。20世纪50年代以后,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改变了专门为银行服务的状况,其服务对象逐步扩大。这方面的成功开端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开始为美国最大的零售商shrill公司服务。目前,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服务对象已经多元化,主要包括银行、信用卡公司、保险公司、零售商、公用事业公司、企业雇主、租赁公司、商账催收公司、消费者等。

(四)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工作方式从手工操作向电子化操作转变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手工作业”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开展的主要方式,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派出人员向各银行等部门收集个人信息,然后采用纸和卡片等各种原始统计方法,对个人信用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信用报告,然后向社会出售。20世纪60年代之后,电子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为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息收集、数据库管理和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操作方式。目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开始向客户提供在线服务,消费者的信用报告已经可以在网上获取,例如环联公司20xx年出售的纸质信用报告销售额为1.5亿美元,而通过因特网出售的电子信用报告达到4亿美元。由于互联网的优势,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信用数据的记录与更新也更加容易,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影响也日益扩大。目前每月有20亿条消费者信息进入美国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库中,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大规模的信息传递不可能实现。

(五)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品与服务从单一的信用报 告向多元化转变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创新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之前,消费者征信报告几乎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唯一产品。20世纪50年代之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开始重视新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以占领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部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不仅将产品与服务的创新作为争取客户的有力手段,而且将其作为新的利润源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称谓上的变化反映了其产品与服务创新创新的历程。起初,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叫信用局(CreditBureau),“Bureau”来自于法语,意指“将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由于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最初只是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汇集形成信用报告出售,而不提供其它服务,每一家公司很象一个“Bureau”,所以美国人习惯性地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称为信用局,随着消费者信用调查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逐渐多元化,用信用局(CreditBureau)已经很难准确说明这类公司的业务性质,因此从20xx年后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基本不用“CreditBureau”这一称谓。

(六)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规范从无法可依向有法可依转变

20世纪70年代之前,没有任何专门法律规范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运作。随着信用交易的增长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的发展,信用数据开放和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问题,诸如消费者隐私的保护、公平授信、诚实放贷等问题。为了保护消费者的权益,规范个人征信服务业的发展,社会各界都强烈要求出台规范个人征信服务行业的法律,并于1971年出现了《公平信用报告法》,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现在,美国一直在制定与完善关于个人征信行业的法律。目前,美国个人征信服务行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法律框架体系,个人征信服务业也在完善的法律的规范下运作。

二、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业务运作

目前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已经形成了从信息收集、产品与服务开发到销售一体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运作模式,并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一)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收集

消费者信用数据收集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开展的始点,是信用产品与服务开发的基础。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信用授予方,如银行、储蓄信贷机构、信贷公会(CreditUnion)、银行卡公司、零售商、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企业雇主等,收账协会,政府部门以及专业性行业协会,如公寓租赁协会。目前,环联公司(Traunion)拥有7000个数据供应机构,它们不间断地向环联公司提供数据,从而使环联公司有能力、有资源每月对2.2亿消费者资料进行12次的数据更新。

消费者征信公司公司收集消费者个人信用信息的工作方式是主动的,不需要征得消费者的同意,大多数授信机构都愿意将消费者的信息主动提供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而且信息提供方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信息都是免费的,甚至有些信息提供方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等为此还得专门配备设备和人员。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主要通过四种渠道收集消费者信息,一是信息提供方主动通过“在线”方式提供数据,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大型零售商以及某些行业协会(如公寓租赁协会)等部门通过专线传递的方式定期(至少每月1次)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信息,消费者的信息一旦更新,或者有新的消费者信息,它们就立即按照既定格式通过专线传递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二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主动和零售商、企业雇主以及其它信息提供方接触,通过实地调查获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三是通过社会第三方获得,如对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的采集大多都是通过社会上的第三方提供,由于政府公共信息分散在不同的政府部门,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基于成本的考虑,自己通常不愿收集这些信息,社会上专门有一些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汇总,然后有偿提供给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四是从其它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获得,通常采取有偿的方式,这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合作的主要内容。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消费者信用数据的收集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不得侵犯消费者的隐私权。根据美国法律,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不得收集有关消费者的下列信息:支票、储蓄和证券帐户的信息;驾驶记录;犯罪记录;医疗记录;保险单;收入;种族、信仰、政治倾向。

(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信用产品与服务的开发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首先将收集到的信用信息经过多道程序筛选使之成为“合格”的数据后再将其放入数据库,如益伯利公司(Experian)将数据提供方提供的原始数据经过六个步骤进行处理,审核其真实性、合法性及标准性之后再将其放入数据库中,然后再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信用产品与服务提供给需求方。对信用数据反复筛选和加工是个人征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每家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非常重视信用产品与服务的开发。目前,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消费者和企业征信报告、消费者信用打分和衍生产品与服务。

消费者和企业征信报告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基本产品,是它们赖依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随着美国信用交易额的不断增加,社会对信用报告的需求呈现大幅度上升的情形,20世纪70年代,每年报告的需求量大致在1亿份左右,20xx年达到了11.4亿份,目前每家银行在发放个人信用贷款时均购买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用报告,都将消费者信用报告作为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有些信用卡公司不仅将消费者信用报告作为发卡的依据,而且将其作为监控信用卡持有人信用状况的工具。美国消费者信用报告协会(ACB,20xx年1月更名为CDIA,theCoumeDataIndustryAociation)提供的资料显示,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质量较高,在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个人信用报告中仅有0.02%的消费者信用报告存在错误,以致导致消费者信用申请被否定。

目前,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报告主要有三种,一是根据美国信用报告协会(CDIA)设计的标准格式提供的报告,该报告是最基本的信用报告,被称为表格20xx,表格20xx要求个人征信机构的信用报告提供如下信息:(1)消费者信用交易的记录,记录的是消费者借款和还款的流水账,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均收入信用信息记录;(2)公共信用信息记录,主要收集记录政府公开档案类信息,只记录负面信息,如法院记录和警察局刑事处罚记录、消费者欠税记录、交通违章记录等;(3)就业信息记录,一般提供消费者的雇主、职务、收入、服务年限、工作或岗位变动情况;(4)个人身份信息记录,主要提供消费者的家庭和消费者的住所、社会安全号码、出生年月日、家庭成员和配偶情况等;(5)查询信息记录,包括信用局向所有使用者提供信用报告的记录。二是针对客户的特定需要“量身定做”的信用报告,是对消费者信用信息的一种深加工。三是“三合一信用报告”(3-in-1Creditreport),是EQUIFAX专门开发的一种信用报告,其主要原理是充分利用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信息共享机制,将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某一消费者收集的全部信息整合形成的信用报告。

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的消费者信用打分是信用授予方提供授信的重要依据。虽然银行不必须按照个人征信服务公司对客户的打分发放贷款,但是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某客户的打分较高时,银行一般就直接给予贷款,自己不再审核客户的信用状况,如果客户分值较低,那么银行基本就直接拒绝放贷。美国大多数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提供消费者信用打分服务。

衍生产品与服务主要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利用消费者的信用信息资源开发的除了信用报告和信用打分之外的、与消费者征信关系并不大的其它产品和服务。衍生产品与服务种类繁多,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针对信用授予方的需求而开发的衍生产品与服务,如帮助客户寻找目标客户和新的业务、帮助客户对其客户进行管理、帮助客户和其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等等。二是针对消费者需求开发的衍生产品与服务,如EQUIFAX公司针对消费者身份欺诈开发出的“消费者信用监视(CreditWatch)”,只要消费者每年向EQUIFAX交纳49美元,消费者的任何个人信用信息发生变化,EQUFIX就有义务在24小时之内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变化通过E-mail发送给消费者,以保证消费者随时监控自己的信用状况,该产品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0xx年最好的产品”。再如,EQUIFAX公司开发一种“在线产品”,即消费者“信用打分模型(ScorePower),消费者只要支付一定费用,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信用分数,而且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不断模拟式地“变更”自己的信用记录,由于不同的信用记录将得出不同的信用分数值,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据此确定自己的信用行为,并在今后指导自己的行为,力图提高自己的信用等级。

(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的销售

在美国,对个人信用报告的销售有专门的规定,如《公平信用报告法》规定消费者有权取得自身的资信调查报告和复本,其它购买消费者信用调查报告只能用于信贷、保险、雇佣、获得信用卡等合法的商业交易等目的,否者都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对非征信报告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没有限制性规定。

对信用报告的销售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线销售”,数据需求方(主要是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和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进行网络联接,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对每位客户都给予特定密码,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登陆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品库,收索需要信息,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根据客户的登记记录就知道需求方使用情况,从而收取相应的费用。二是出售纸质信用报告。对其它衍生产品与服务的销售,根据产品与服务的性能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

三、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运作的特点

(一)市场化方式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主要运行机制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市场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生存与发展完全取决于市场需求,政府对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没有任何准入限制,市场优胜劣汰的充分竞争是维持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运行的主要机制,市场化、商业化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运作的主要模式,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订规则,进行监管,建立起一种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

(二)独立性和中立性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立足之本

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全部是由私人部门组建成立的,既不受政府的控制,也独立于各商业银行,是独立于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消费者的第三方,如益伯利(Experian)公司是英国公司GUS(TheGreatUniversalStores)plc的一个子公司,GUlc是一家从事零售、房地产投资和信息咨询服务的持股公司。EQUIFAX公司是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众公司。Traunion公司是美国大型企业集团MarmonGroup的一家子公司,而MarmonGroup是一家向世界50多个国家提供500多中产品和服务的非金融集团公司。从实践上来看,美国的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它们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为客户提供的信用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其基本理念是,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和政府关系密切,人们就会认为其是否贯彻了政府的某种旨意,而如果和银行保持联系,人们就会认为其是否和银行有某种交易,这都不利于公司保持中立、客观、公正的立场。正是这种独立性和中立性保证了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自身较高的信用。

(三)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促进了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的发展

除了1966年的《信息自由法》、1972年的《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和1976年的《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规定政府公开合理的个人信用数据外,美国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私人部门必须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但在现实中,信息提供方都会自愿而且免费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甚至有些信息提供方如银行、信用卡公司和大型零售商等在向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提供数据时还得配备专门人员和专用设备,但是信息提供方在购买信用报告时却没有任何利益体现,如价格上的优惠等。我们对此一直困惑不解,当我们向银行提出这一问题时,他们的答复让我们深有感触。如果大家都不提供信息,那么消费者征信行业就不能发展,而且自己提供的仅是部分信息,最终得到的是消费者的全部资料,因此,自己提供信息不仅利己,也利于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这就是美国的“信用哲学”。另一方面,消费者较高的社会信用意识也是促进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美国,消费者个人非常珍稀自己的信用,他们时常关注自己的信用状况,正是消费者对自己信用状况的关心,各征信公司针对消费者开发出大量的信用产品。

(四)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创新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重要利润源泉

美国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获取的关于消费者的信用数据基本一致,都采取统一的信用报告格式,它们的征信报告差别不是很大,它们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体现在信用报告的价格上,价格就成为信息需求方选择哪家征信公司的依据。消费者征信报告的价格从20世纪70年代的2-3美元降到了目前的0.2~0.3美元。据CDIA介绍,目前美国各征信公司出售报告并不赚钱,甚至赔钱,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通过价格竞争出售征信报告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征信报告保持住自己的客户,在保持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再向客户提供进一步的增值服务,依靠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赚钱。目前,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的衍生产品与服务的销售额都占整个销售额的50%左右。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不仅增加了自己的利润,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发展。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消费者征信服务行业普遍处于亏损或盈利微薄的状况下,它们依靠什么维护庞大的数据库,依靠什么及时更新数据,又依靠什么提供优质的信用报告,那么该行业的发展前景便可想而知。

(五)庞大的数据库和先进的软件系统是美国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业务发展的基础保障

美国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是世界级的个人信用管理公司,都有庞大的数据库,其数据库中不仅拥有大量消费者的信息,而且对每个消费者的信息收集都较为完整,并能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如益佰利公司(Experian)的数据库拥有2亿多消费者的信用信息,平均每个消费者有400个信息条目,平均每人有17项交易记录,每月至少要更新10亿条交易记录。另一方面,美国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都拥有高度成熟的信息检索和整合的软件,既保证了信息查询者能够查到其所需要的信息,又保证了查询结果与需要查询信息的严格匹配。可以说,高质量的消费者信用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以及客户能较为容易地获得信用产品是美国三大消费者征信服务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的关键因素。

[1]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6

【关键词】媒体广告市场;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一、经济增速放缓,媒体广告市场回温

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但是随着中国城乡家庭收入稳定增长,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上升,拉动全国消费水平的持续走高;再加上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汽车、楼房等大宗消费品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上述因素的带动下,2013年上半年全国广告市场增幅9.5名,远远超出去年同期4.8%的增长,呈现出平稳的增长势头。

CTR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三季度,传统媒体的广告刊例收入同比增长6.5%,在发展态势不甚明朗的传统广告市场中,电视媒体可谓一枝独秀,前三季度持续增长,增幅为10.0%。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生态调研数据显示,相较于2012年,2013年71.9%的被访电视媒体广告刊例价呈现增长态势,平均增幅为14.5%。平面媒体广告收入全而缩减,报纸和杂志同比减幅分别达6.1%和8.2%,远低于整体市场增幅。广播媒体今年增速继续减慢,仅为2.7%。互联网(不包括搜索类)广告市场进入平缓增长期,增幅为14.0%。

二、电视媒体创新经营,跨界整合求共赢

电视整体格局相对稳定,央视依然强势,突破旧体制的限制寻求突破点,引导自身向多元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卫视仍为收看的主流平台,强势卫视影响力大;地面台困局凸显,好则愈好,差则愈差。

1.央视:创新尝试初见成效

节目改版创新成为央视2012-2013年度经营创新的核心词。在经营观念上和配套制度上大力变革,为其市场化经营创造了较大上升空间。在节目社会化、公司化制作方面积极运作,成功推出了与灿星制作联合制作的《舞出我人生》、与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开讲了》等一系列节目,播出以来创造了央视一套深夜时段收视纪录,网络视频点击量也超过1000万。与此同时央视积极与创新能力较强的卫视开展合作。例如和湖南卫视达成了电视剧战略联盟,2013年同步播出高圆圆、黄海波主演的《咱们结婚吧》。湖南卫视的《加油妈妈》、《我家有喜》等电视剧也在央视的白天档播出。2014年央视招标广告招标产品也多于2013年,央视为不同频道设计了不同定位的产品、以及新增67个新媒体产品。开放和创新的经营理念给央视广告经营注入了新的活力。

2.卫视:全媒体经营持续发酵

尼尔森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地方卫视集团的广告刊例花费增幅近30%,远高于电视上半年16.6%的平均增幅,增长势头最为强势。省级地方卫视凭借节目以及营销推广方式的创新推动自身发-展,浙江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等2013年凭借强势综艺节目获得了丰厚的广告收入回报,反哺了其品牌整体实力,也为其进一步的内容研发推广打下坚实基础,良性循环就此形成。卫视摆脱同质化竞争需要将内容资源把握在自己手中,独播剧和综艺节目的数量提高,使得卫视平台收视分流压力更大。在提升投资回报率的考量下,为保证最大程度提升内容关注度,求得最优的广告回报,各大卫视纷纷出招,或联合制作方或联合网络播出平台,营销推广模式也逐渐成熟。

在此背景下,数字新媒体成为电视资源进行营销的重要工具,电视台越来越意识到与新媒体融合的必要,在节目策划阶段就引入新媒体平台。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已是电视台常用的节目营销推广平台。在移动端,APP应用也成为节目营销推广的重要途径,例如2013年湖南卫视有“呼啦”,东方卫视有“哇啦”,江苏卫视有“乐享”。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推介,电视台将内容向多个平台和渠道延伸,门户、搜索引擎、微博、SNS、APP、视频网站等,成为引入收视率的重要途径,也便于增强用户黏性,扩大卫视和节目本身的影响力。

3.地面频道:整合经营、贴近终端

地面台在2013年扭转了2012年的颓势,但是较之央视和省级卫视而言增长幅度最小。伴随着经营压力的持续加大,整合经营是地面台的应对策略之一,比如广东东电广告创先式整合经营广州市台、广东省台、南方台、广东省网绝大部分电视广告资源,全面覆盖一站式经营。除此,地面台发挥贴近终端的特性,把握了经营性栏目、大型活动、新媒体渠道三大抓手,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晚会、地面活动、电视团购等活动式营销网聚人气,拉动收视,紧跟企业的营销需求;另一方面借自身的平台为客户所用,更加贴近终端,博得客户更多的预算和更高的忠诚度。广告经营模式从被动走向主动,同时更加重视本土客户的开发与行业营销机会的挖掘。

三、广播:信息服务功能凸显2009年-2011年是广播媒体的“黄金三年”,在国内私家车数量攀升等因素的影响下,广播的收听率有了大幅攀升,广播广告收入呈现出高增长。但从2012年起,广播广告收入增长开始放缓,广告刊例增幅从2011年的50.5%降至2012年的13.5%。到2013年,广播广告收入的放缓态势更加明显。根据CTR的数据,广播2013年上半年同期广告刊例收入增幅从2012年的11.4%降至2013年的2.7%。金融业、商业及服务型行业的广播广告投放近年来首次出现下滑,广播广告收入相较2012年大幅回落。在此背景下,广播媒体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提振广告收入:

1.对接其他媒体优质内容,跨媒体互动提升收听率

2013年,广播媒体在开发优质内容方面,除了继续深挖自身优质节目,更是在该年尝试通过跨媒体合作引入热门节目,与其他媒体的热门资源实现对接,拉动电台收听率。如2013年5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都市(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携手电视版《中国好声音》授权制作方――星空华文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及相关合作机构投资亿元共同打造《FM中国好声音》,并于5月27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及全国100多个城市电台同步播出。《FM中国好声音》不是《中国好声音》的简单播出,而是结合广播媒体的属性,开发出适合广播媒体特质的节目:《FM中国好声音》与电视版《中国好声音》实现资源全对接,不仅展示好声音学员的歌声,听众还可以竞猜榜单,收听学员和导师揭秘内幕、吐槽背景故事,充分挖掘与用户的互动与交流。

2.发挥地域媒体特性,凸显服务功能实现增值

除了在内容方面深挖优质资源,广播媒体借助自身较强的地域特性,通过凸显本地服务信息功能实现价值增值。以湖南交通频道为例,不仅在相应的时间段进行路况信息的报道,同时更积极与司机听众进行互动及电话连线,并创造出平安小精灵的频道形象,展开一系列的线下活动,让服务信息的传播形式更加多样,频道价值得到更大提升。

3.“新媒体”即是挑战更是机遇,广播继续创新经营

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体的发展,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对于纸媒和电视,广播所受到来自新媒体的冲击相对较小。根据《2013-2014中国广告市场生态调查媒体研究数据分析报告》,被访广播媒体认为广告经营最大的竞争压力来源于电视(52%)、互联刚(48%)和广播(44%)。而对于报纸媒体来说,最大的竞争压力来源于互联网(72%)、其他数字媒体(手机、数字户外等)(50%)和报纸(50%);电视媒体的最大竞争压力来源于电视(74.2%)、互联网(71%)和其他数字媒体(手机、数字户外等)(41.9%)。

对于广播媒体来说,越来越多的广播媒体进入互联网,一方面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跨界整合,广告产品越发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广播媒体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广播媒体的跨区域传播。以微博微电台为代表,自2011年5月10日正式上线以来,入住微博微电台的广播媒体数量越来越多,听众群体也不断扩大。另一方而,新兴的移动广播也成为当下广播的新兴增长点。随着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及4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接受流媒体信息将变得越来越顺畅。2013年6月8日正式上线的考拉FH凭借其丰富的内容、便利的收听方式和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听众,其中白领、高校学生等商家青睐的消费群体更是占了不小的比重。另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闻、科技、音乐、体育等越来越多行业开始关注聚焦于移动音频媒体领域。

四、报刊媒体多元化经营

2013年上半年,国内报刊广告市场整体延续了2012年以来的下滑趋势,同比下降8.7%,广告量下降18.5%,但是跌幅较2012年上半年有所放缓。根据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生态调查数据。显示,31.4%的被访报纸媒体2013年的广告收入相较2012年有所增长,与2012年30.2%的增长率有所提升。总的来说2013年报纸媒体广告收入相较于2012年有所回暖。2013年以来,一些传统杂志接连停刊,杂志广告市场跌入寒冬。

形势虽然严峻,却也有南方都市报、浙报传媒等逆市上扬,广告的盈利能力削弱,就在非广告收入上多下功夫。依托地域优势向地区营销服务商转变――通过电子商务、社区服务等多元渠道拓展收入来源;深挖产业营销资源,提供行业营销服务。在新媒体渠道的利用上,也改变原有的以传统媒体模式运营新媒体的理念,以互联网平台式的思维方式运营新媒体渠道。同时,向数字新媒体学习,建立平面媒体的数字信息平台,提升营销精准性。

1.多元化经营弥补广告收入下滑

对于报业而言,多年来的商业模式一直依靠“发行”和“广告”这两条腿走路。但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诞生后,纸媒受到了严重冲击。在发行量已经触顶的现实下,纸媒急需突破单一的经营思路和经营模式。根据2013年中国广告市场生态调查数据(见第25页图1)显示,报纸媒体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从2012年的74.9%下降至2013年的62.3%。报纸媒体不断加大其他经营收入的开拓。如浙报传媒2013年投资华奥星空进军体育产业,借助自身的技术和政策资源,开发体育行业增值业务;而在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电视这两个领域,则主要是以东方星空作为投资主平台进行资本操作。

2.依托地域性品牌优势

纸媒的转型是全球范围内的命题,阳狮锐奇通过对全球传统媒体的观察和判断,提出了纸媒转型的4种模式:付费墙模式、赫芬顿邮报模式、电子商务模式以及社区服务模式。而由于我国新闻行业政策体制不同,大量媒体仍以大众资讯传播为主,无法只针对高端人群做定制化阅读。再加上我国用户付费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前两种模式短期内无法实现。但我国平面媒体除全国性报刊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平面媒体天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品牌优势,如浙报传媒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探索收到不错的效果,2013年的房地产行业并未到顶峰,浙报旗下的都市报房产广告经营业务却创出了历史新高,这是其利用媒体优势发展电子商务的结果。在社区服务方面,它旗下的老年报与众多物业公司合作,做小区特色电子商务配送,此模式一旦成熟,将成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3.深挖产业营销资源

纸媒立足客户,深挖产业营销资源,提供行业营销服务,扩展盈利空间。在广告的表现形式上创新求变,以内容策划带动增量广告,以形式创新提高广告含金量。纸媒的广告经营涉及汽车、房产、金融等多个行业,充分利用行业客户资源,延伸拓展,找准时点和主题,策划并组织能够复制和延展的会展模式。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等旅游、车展专题有声有色,规模大、效果好、复制性强,得到广告主的广泛认可。新民晚报2013年策划的钻石直销项目,将大型活动与实际销售结合的营销方式,受到广告客户的良好反馈。另外还有房展、教育展、金融展,带来可观收益,行业会展成为纸媒广告收入的重要补充。

4.新媒体渠道转变经营模式

报业在发展区域新媒体市场逐渐形成了共识,从原先综合新闻门户转而打“区域牌”,即立足于本省,特别是省会中心城市,为本地互联网用户提供最贴近的内容资讯、互联网产品和城市生活便利服务的网站平台。从报业的区域化、社区化优势来看,地方报纸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报业向新媒体转型时,如果区域性的报纸能够成功转型为当地的生活服务类资讯网站,就有可能取代以前的报业市场。2013年,一些地方报纸发挥自身的优势,在网络上以更加贴近区域、贴近生活需求的方式来整合资源。

如早有尝试的奥一网和大渝网先期已经收到实效。奥一网前身为深圳热线,作为地方报业整合网络媒体资源的代表,奥一网融合了网络和传统媒体的web2.0门户网站,网站从最开始就确立了其区域战略,其定位为“深圳首席生活门户”;大渝网依托于腾讯QQ客户端的区域定位技术优势和重庆商报的本土内容和资源优势,通过基于00客户端的定向传播手段(all in one地方版、tips和区域定位系统消息等等),打造立足于为重庆,为本地互联网用户提供本地化的内容资讯、互联网产品和城市生活便利服务的网站平台。

5.基于数据提升营销效果

浙报传媒副董事长蒋国兴表示:粗放经营的传统媒体借助互联网、数据库手段,尝试精准营销,增强广告效果,还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3年9月14日浙报传媒公告称其将打造互联网时代枢纽型传媒集团――大数据中心和呼叫中心集成的的数据系统。在大面积采集用户数据的基础上,指导“3+1”平台的建设和运营――“3”是指传媒业务、资讯板块、互动娱乐,“1”是指突破传统媒体单一的广告运营模式,在数据基础上进行社区服务的延伸。

五、互联网广告地位与价值的双增长

2013年互联网广告的快速增长,从外界环境来看,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广告市场大环境的回温,一方面也离不开中国网民渗透率的提升。从内部成长来看,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凤凰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在完善整合营销平台、提高基于数据分析的洞察力、以及打通PC、无线、电视与纸媒方面不遗余力的努力,使得互联网广告的精准度、互动性、实效性得到广告主的认可,直接拉动了互联网广告收入的持续增长。

1.广告收入破千亿,模型演进促增长

2013年互联网广告的价值得到广告主充分认可,从广告收入规模来看,2013年仅前三季度就已达到713.1亿元,2013年极有可能成为互联网广告突破千万亿大关的标志性年份。

2013年也是互联网广告模型演进的重要一年。在大数据背景下,由DSP(即需求方平台。这一概念起源于网络广告发达的欧美,在互联网广告产业中,DSP是一种在线广告平台。它服务于广告主,可以使广告主更简单便捷地遵循统一的竞价和反馈方式。以合理的价格实时购买高质量的广告库存。)开始拓展的一整套互联网广告模式正在中国市场渗透。但优质广告位对DSP的接受是加快新模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互联网中大部分优质广告位却被阿罩、腾讯、新浪、百度等巨头垄断肴。不过,由于传统展示类广告业务的增长开始放缓,以媒体为主要经营业务的门户网站已经对DSP、RTB模式有所认可,虽然整体占比不大,但一些主流的广告位也开始出现在DSP平台上。

2.用户大数据分析成为助推搜索、视频广告稳健成长的动力

根据艾瑞的报告,201 3年第三季度国内互联网广告中,搜索引擎广告占据的份额为35.9%,而以淘宝为代表的垂直搜索广一告占据的份额更上升到了24.1%,两者总共占据了整个同内互联网广告份额的一半。

在搜索引擎广告的开发利用方面,行业领军雨度积极展开移动端布局,丰富移动端广告产品,提升其流量价值,同时百度的Mo-ments也给广告主充分利用数据源和消费者行为与偏好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以淘宝天猫为代表的电商垂直搜索,成为继搜索引擎广告的第二大互联网广告类型。电商平台的聚拢效应、信息的即时传递、用户的口碑传播的特征,都让其获得了较高的营销价值。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垂直引擎,2013年的快速成长背后都离不开消费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应用开发。如淘宗在2013年的“双十一”活动期间,利用大数据开发了“千人千面”的广告投放活动。所谓“千人千面”,是指淘宝在活动预热期间,基于用户关注、浏览、加入购物车、收藏等行为数据的分析,在“双十一”期间会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营销推送方案――每个消费者看到的都足基于他/她个人此前行为所形成的个性化淘宝推广网页,最终形成每个消费者的专属会场。

2013年,视频网站同样把数据分析作为引进内容和创新广告产品的重要武器。在内容资源的购买方中,爱奇艺将实时发生的用户点山数据、用户行为数据,作为引进资源、为客户提供精准营销方案的重要基础。数据分析能够为视频网站带来更高的商业价值。56网市场营销副总裁李浩认为:大数据不仅能够为用户和内容制作方带来价值,同时能够让在线视频网站在营销层面获益。

六、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不成熟和用户体验差

根据《2013-2014年中国广告市场生态调查媒体研究数据分析报告》显示,34%的媒体在2013年与手机媒体开展广告方面的合作(见第25页图2),而59.2%的媒体都表示期待在2014年与手机媒体展开合作(见第25页图3)。

2012年的移动互联网虽然被大多数媒体看好,但是由于流量基数较小,所以仅仅表现为对移动终端入口的争夺。但是在2013年,移动端流量得以与PC端平分秋色,移动终端已经不再是布局,而是真枪实弹地展开竞争,开辟多种盈利方式。移动终端出货量增加、移动视频客户端用户增多、移动支付规模高速扩张,为移动互联网带来剧增流量,加之移动互联网互动和精准的传播特征,使其广告价值愈发凸显并且大幅度提升,因此得到了广告主以及其他类型媒体的青睐。

虽然移动广告发展前景广阔,但是其商业模式仍有待完善,目前除了游戏这个比较合适的盈利模式之外,其他盈利模式并不成熟;而且移动广告的推送式传播和内容上的杂乱无章仍普遍存在,导致用户体验较差,移动广告的信任度受到不良影响。移动广告甚至移动互联网整个产业尚处于发展早期,网络速度、网络费用、广告形式、用户习惯和客户接受度等尚待成熟。

七、展望: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转型”任重道远

2013年,中国社会进入改革攻坚阶段,中国媒体产业同样面临重大转型挑战。“转型”话题,这其实也是2013年度中国社会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个人如是,机构如是,媒体如是,都面临着技术进步、规模扩张带来的压力。我们采访了很多媒体机构的负责人,有电视台台长,有网络管理者,也有政府相关管理者,使用最频繁也最感困惑的词汇也是“转型”。

在2013年度的媒体广告市场盘点中,电视广告依旧坚挺,互联网广告平稳增长,广播广告增速放缓,而平面媒体广告在努力积极转型自救。但无论相对领先者还是努力自救者,可以看到从整体媒体市场到局部媒体格局的利益盘整都将继续。而“转型”就成为这场利益盘整中的关键。有时理论很美丽,但现实很残酷,转型意味着一场对自己的革命,有时这种革命未必能够重生,而且很可能死掉。

如果,我国的一些媒体机构继续按照商业利益最优的逻辑推理的话,出现超大型媒体寡头,与海外媒体帝国比肩、参与国际化的媒体竞争也指日可待。随之而来的将是媒体公共服务职能与商业竞争属性的重新设计。一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同时进行的全面变革必将重构我国的媒体产业格局。如果,海量的生产、海量的传输条件、海量的社会需求已然成立,那么在更为重要的内容产业领域,内容的整合、生态也必然会出现新的趋势,因此基于内容评估的、开放的内容交易平台和体系呼之欲出。当“如果”变成现实,媒体转型显然能够成功;但是如果这些媒体机构的经营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不抓住机会,一切的“如果”必然灰飞烟灭。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研究生王向曼对此论文亦有贡献]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7

众所周知,财务管理无论是决策型、控制型,还是管理型或经营型,主要内涵离不开在经费的筹资管理、分配管理、使用管理、投资和成本管理几个方面。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盈利,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如何按照上级的指示合理高效地运用资金,而地勘单位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因此,其财务管理具有事业单位模式和企业单位属性的混合特征。

本文结合现行法规,参考财务管理书籍[1]和地勘单位勘查项目管理论文等,立足于地勘单位的现状,主要针对财务管理战略,在分析特殊的筹资环境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前提下,对地勘单位的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统筹和长远性的谋划,更好地融入在资源勘查合理配置和资源开发立体分布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的探索。

二、地勘单位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一)资金来源

也就是地勘单位工程项目资金的筹资或投资来源。由于资源勘探工作一直属于国家的基本建设内容。尤其是基础地质勘查工作,一直是由前事业单位性质的国企和央企进行分项目的申报与核准后承担完成。投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中央与地方的各种地勘基金,少部分来源于地勘市场的需求服务和其它。

(二)预算投资

也就是地勘单位的工程项目预算。由于地勘单位的投入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和中央与地方的各种地勘基金,而投入资金的管理是采用项目申报核准、全程监督、分期投放制。针对年度经费总预算、项目经费预算原则、核批年度项目经费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和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预算管理。对组织和管理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制定具体职责的规划、年度项目的立项指南和年度项目立项计划;给出不同年度项目经费预算及组织实施费预算标准;对重大项目和组织实施单位承担的项目组织审查论证和验收;监督检查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分期投放。因此,地勘项目都有一个立项申请、项目设计和施工方案及项目资金预算、[2,3]编制、地质勘查报告编制提交的全过程。在立项申请和项目设计中的预算也都是非营利性的,按照不同勘查程度要求进行的成本预算。尤其是资源勘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后,资金预算只能是采用预算标准的中、低档,资金不足部分基本靠内部宏观管控和技术挖潜、改造来弥补消化。自从建国以来,地勘行业的资金来源一直受控于国家的产业政策,伴随着国家“五年规划制”的不断实施,地勘行业也同时呈现出明显的“大周期小循环”的特征。针对这一实际,利用好财务管理的手段特点,针对地勘单位各工程项目的特殊要素,给予工程项目先期预算的投资引导和修正,为达成国家基本战略和地勘单位局部利益的共同愿景、使命和目标服务。

(三)生产成本

也就是地勘单位承担完成的各类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对于项目费和组织实施费规定了按项目核算成本费用的详细方法。具体到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甚至包括人员费、专用仪器设备费、能源材料费、外协费、用地补偿费、差旅费、会议费、管理费和其他相关费用的细致划分与确定内容。由于地勘工作多是在戈壁荒漠中开展,具有勘查区交通不便、生产补给困难、生活条件极差等等特殊性,从而也就势必造成地勘工作的生产成本很高且变化很大不易控制。尤其是地质钻探的综合成本,受气候条件(天热降温、天冷保湿、刮风、下雨停钻等)、地质条件(松散地层成孔难、坚硬地层进尺慢、贫水层需拉运循环水、富水层需止涌材料等)和设备条件(高温、高寒极剧变化时设备机故率增高并引发高孔故率和钻孔报废率)的极大影响居高不下,成为地勘费用的主部。在许多钻探施工极困难的勘查区(采空、火烧发育区、高山无路上钻困难区、地层严重涌漏却无水源或水源很远区、设备配件缺少或无生产材料供给区等)基本就是用技术服务费来补贴钻探成本费。因此,充分利用好财务管理这一杠杆,实现内部技术创新和节能挖潜,将地勘单位带入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四)产品

地勘单位的最终产品就是依据各类工程项目施工成果汇总编制的地质勘查报告。地质勘查报告中的各种基础数据的真实、全面和可靠就是产品的质量内涵;地质勘查工作中对于勘查方法的综合合理、有效运用就是产品质量的基础;地质勘查报告中的文、图、表的巧妙利用就是产品质量展示宣传的窗口;新技术、新方法的创新引用和传统方法坚守传承的有机运用就是产品内在质量的坚实保证,更是地勘单位立足本质和有效开拓市场的根本保证。因此,合理发挥财务管理的激励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人才的扶持培养和高品质地质报告的编制提交,完善地勘单位整体战略水平的提升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成果检验

也就是地勘单位承担完成的各类工程项目质量,尤其是地质报告的成果质量,不仅要通过专业报告评审机构(省级或部级评审机构)的评审,还要经受地质报告使用方(多为业主)在成果利用和指导效果与实际情况“符合程度”的全程的历史检验和评判。

(六)后期服务

由于国家对资源勘探、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垄断专营,地勘单位的工作成果――地质报告也就主要是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需要的。地质勘查在国家的整个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系统中只是其中的第一阶段或一部分,加之地质勘查主要是“以点连线、以线推面”的,具有很强的经验与技术推断预测性。那么,在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阶段就不仅仅是对地质勘查综合成果――地质报告质量的核准验证,还有一个不断补充完善的过程。更有针对实际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勘查与解决等的后期服务过程。所以说,地质报告的质量优劣实际上体现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集中体现在后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而在地勘单位中,只有财务管理才能贯穿于不同勘查工程项目和勘查阶段的始终,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前期工程项目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市场拓展优势和促进成长方向,为下一次工程项目的合理投资预算、降低工程成本、节能挖潜、开源节流和提高地质报告的创新服务质量提供可深入分析、有效利用、可持续循环发展依据。

三、地勘事业单位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通过对地勘事业单位主要特点介绍和专项基金管理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地勘单位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中央与地方的各种地勘基金。资金预算和使用受制于上级管理审核机构。尤其是基金项目的管理是全程监督分期投放落实制。所以,地勘单位的财务管理就是服务于对现有下达基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情况和地质报告的服务质量长期有效的管理调控。就是用财务管理这一杠杆为地勘单位在行业内的声誉、信誉和市场形象服务。然而,由于地勘工作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段都有很大差异,尚有许多不可预知干扰。集中反映在工程项目立项、设计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和成果提交的各个具体环节,情况非常复杂。最好的财务管理实际就是渗透于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去。

由于财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关系。指导和参与具体策划地质勘查工程项目的合理配置[4,5]就是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良好途径。

(一)勘查方法选择中的财务管理

资源勘查方法遵循的是“从已知到未知”、“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基本原则。因此,资源勘查基本划分出了找矿、普查、详查和勘探几个大阶段。对应不同阶段都有明确的勘查方法与内容和勘查程度的规范要求,并同时提交相应阶段程度的勘查报告。可是在资源勘查的成果与目的上又是具有继承性、连续性与相互验证、补充完善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系统。所以,运用财务管理服务的目标分解方法,充分考虑到不同勘查方法运用的经济、有效和勘查目标的快捷速达,适宜调整有效勘查方法工作量的比重;运用数据分析进行成长方向的趋势预测,高瞻远瞩到特殊勘查内容可能在建井利用时的参考有效程度和环境承载的可持续发展利用价值;立足全局预先建立起勘查资料和对应的资金投入的时序可比对体系,形成背景值、现状值、影响值和验证值不同或相同方法间的连续可比、循环利用数据库体系。为优化勘查工程项目大数据管理提供切实依据。

(二)勘查内容选择中的财务引导

煤田地质勘查方法和内容在各种资源地质勘查中都有相互关联,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相同。这就为在煤田地质勘查中运用投资分析管理战略方法进行多种资源的同时发现、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可能;也为不同种类资源地质勘查资料的共享创造了条件;更为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开展煤田内的多种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指明了发展道路。财务管理的参谋、助手和引导作用这时就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保证勘查目的服务质量的财务监督

对于各种资金条件下的所有地质勘查工程项目,建立保证勘查目的服务质量财务监督服务体系的充要性将随着勘查成果的逐步利用而相对滞后地逐渐显见。煤田地质勘查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建矿设计、采矿和闭坑规划的全过程。在新疆以往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造成煤田地质勘查的目的主要是针对煤炭资源量的勘查确认。而对于煤炭资源量之外的其它影响因素与条件的勘查确认程度就显得相对薄弱、模棱两可或不够准确可靠。由于地质勘查报告质量的检验周期相对较长,充分利用地勘事业单位现有的管理体系,合理整合现有资源(地质勘查工程项目资金支出、各项责任落实的奖惩明细、人才岗位流动使用的准确劳资状态等等)就能实现保证勘查目的服务质量和工程项目质量责任人责任程度的财务数据监督与责任管理。

四、结语

地勘事业性单位的财务管理实质就是为地质勘查工程项目的服务性管理。将地质、水文地质、物探和钻探技术管理体系、劳动从事管理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等都纳入到工程项目管理的大系统中,充分利用现有管理资源对地质勘查工程项目可持续循环发展方向给予指向性的调控、监督和激励,财务管理是地质勘查工程项目管理立体系统的重要纽带和关键环节。尽快建立以勘查项目质量管理(各级技术管理委员会)为研发中心,以勘查方法和内容为研发基础,以财务管理为研发重点的立体战略管理体系,是地勘事业单位生存、发展、可持续的根本保证。

能源服务发展报告篇8

2007年1月18日,国家电网公司邀请中国企业联合会组织《国家电网公司2006社会责任报告》,首开国内企业委托第三方组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先河。这份报告提出了原创性的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理论模型,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同年11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模式创新”名列第二届“中国管理学院奖”十大获奖企业之列。评选专家给出的获奖理由是:与其他一些企业借用报告模板不同,国家电网公司的报告注重内容的实质性和结构的系统性,依靠自主研发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现了一种正向开发的原创性,而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反向工程”,为其他企业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范本。时任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联合国全球契约理事会理事陈英在第三方评论中指出:“国家电网公司依据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准确和完整的理解,建立了理论模型,符合中国企业实际,对中国其他企业理解社会责任具有指引的作用。”

一、国网2006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框架

国网2006社会责任报告的总体框架分为社会责任理念和社会责任实践两大方面,共七个部分:总经理致辞、公司概况、公司价值观、公司社会责任、公司12方面社会责任、展望2007、第三方评论。其中,公司12方面社会责任具体阐述了公司2006年度社会责任实践。

报告对12方面社会责任实践进行了统一设计。首页包括四大要素,展示公司履行特定社会责任的理念和主要内容,次页反映年度重大履责实践和典型案例,随后以2页或4页的篇幅阐述年度履责主要内容和绩效。首页的四大要素分别为:一是公司社会责任时钟LOGO,循环反复的十二个时点既分别代表了公司履行的12方面社会责任,又形象地表现了供电服务须臾不可中断的公司经营特性。永不停息的时针走动象征了公司分分秒秒、每时每刻都在履行社会责任,传递了“国家电网24小时都在您身边”的履责承诺;二是展示透明运营和绿色环保的公司履责理念的标志图案,图案统一选用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的电网照片和国家电网公司LOGO的组合图片,努力向社会传递公司坚持诚信、公开、透明、开放运营以及高度重视环保、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三是展示公司履行责核心理念或有关中央领导的具体批示;四是展示公司某一方面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具体见网站)

二、国网2006社会责任报告的突出创新点

报告在国内企业中首次比较全面地回答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What一内容:企业要履行哪些社会责任?报告认为角色决定责任,提出了国家电网公司扮演的“八种角色”,承担的“八方面责任”,包括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主体所承担的优化能源配置责任;作为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供电企业所承担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的责任;作为提供普遍服务的公用事业企业所承担的优质服务责任;作为拥有强大资产实力的国有经济主体所承担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作为管理150多万名员工的社会组织所承担的建设和谐企业责任;作为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管的自然垄断企业所承担的开放透明依法合规运营责任;作为具有重要产业带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社会表率企业所承担的优秀企业公民责任;作为对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能源骨干企业所承担的环保节约责任。二是How一方式:企业应如何履行社会责任?报告认为企业履责方式必须有效,国家电网公司要确保八方面社会责任得到落实,必须做到:在发展方向上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对于电网企业,就是要充分发挥电网的优化能源配置功能;在管理机制上坚持卓越管理和科技创新,以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确保电网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和公司拥有一流的资源配置能力,在发展环境上坚持沟通交流和共同发展,以形成发展共识、建立相互信任、凝聚发展合力;在放眼全球上坚持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树立全球视野、配置全球资源、应对全球挑战。三是Why一动力:企业为什么要履行社会责任?报告认为企业需要深入剖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与外部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和要求的结果,也是企业自觉审视自身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和使命的需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有效地推动企业加强组织学习,催生组织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也能有效地推动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学习和创新,了解和理解企业的决策部署和价值创造绩效;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个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企业需要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社会需要积极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报告在回答上述三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利益相关方理论,提出了国家电网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一是模型认为确定企业的社会责任,需要综合考虑社会责任内容和社会责任落实方式,因为在企业实践中这两者密不可分,将其综合在一起,便于企业推进社会责任工作,把社会责任落到实处。二是模型认为履行社会责任要有明确的对象,确定的社会责任要对应至具体的利益相关方。对于国家电网公司而言,关键的利益相关方包括:股东、用户(包括三农)、员工、伙伴、社区、社会和环境。三是模型基于前两条,提炼了公司12个方面的社会责任,并将其划分为共同责任和特定责任两大类。共同责任是指公司承担的这部分责任与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有相关性和重要性,包括:科学发展责任,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保障更安全、更经济、更清洁、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安全供电责任,确保安全可靠优质供电;卓越管理责任,以卓越管理保证科学发展和安全供电;科技创新责任,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保证科学发展和安全供电;沟通交流(后改为沟通合作)责任,以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协调推进公司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定责任是指公司除共同责任外,针对特定的利益相关方还需要承担的具体责任,包括:作为国家独资企业,所有者是全民,对利益相关方承担的责任,就是对所有者承担的责任,不单独列示股东责任;用户责任,称之为优质服务责任;员工责任,称之为员工发展责任;伙伴责任,称之为 合作共赢(后改为协作共赢)责任;环境责任,称之为环保节约责任;社区责任或广义的社会贡献,称之为企业公民责任。此外,2006年报告还立足国情,单独列示了两类需要单独加以强调的社会责任:强调服务公司特殊用户(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三农责任,要求公司正视城乡二元结构,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强调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全球视野责任,要求公司应对全球共同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借鉴国际一流企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经验,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服务三农责任归为特定责任;全球视野归为共同责任。四是模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对利益相关方,都是重要的学习机制、创新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

报告初步诠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一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统筹平衡利益相关各方的期望和要求,关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主动加强与社会各方的沟通交流,大力弘扬真诚合作、共谋发展的社会主流文化,注重形成发展共识,凝聚发展合力,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和谐创建活动,有利于形成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企业与社会之间和谐互动、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推动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服务构建和谐社会。

报告披露了社会高度关注的国家电网公司履责议题:一是发展特高压电网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特高压电网的优化能源配置功能;二是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和技术改造,全面提升电网优化能源配置功能;三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面临的巨大挑战,以及公司的安全供电保障机制;四是披露公司卓越管理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绩效,保持政府和社会对公司的信任和信心;五是披露公司优质服务常态机制,让用户用上电、用好电,实现安全用电、放心用电、便捷用电、满意用电、和谐用电;六是追求与伙伴的共同发展,协调推进公司与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七是维护员工权益,推行员工民主管理,全面建设和谐企业;八是实施“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推进农村“户户通电”工程;九是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要求融入公司战略、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客户服务、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等全过程,全面服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十是实施业务推进国际化、要素配置国际化、管理对标国际化,利用全球资源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十一是加强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交流,与公司经营所在区域的各级政府建立定期会谈制度,凝聚可持续发展合力;十二是积极履行企业公民责任,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三、国网2006社会责任报告的历史贡献

一是推动企业的社会角色认知和社会责任界定的系统化。首先,立足国情、企业实际和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在市场及社会分工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定位企业的角色和责任;其次,着眼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关系,分别界定企业在利益相关方网络中的角色和责任;再次,着眼企业运营和环境的关系,界定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和责任;第四,着眼产业带动力和社会影响力,界定企业在推动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最后,着眼企业拥有和配置的庞大资源,界定企业作为社会资源配置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前四个角色和责任的认知,核心是确保企业要做对的事,最后一点是要确保企业要把对的事做好。

二是推动对企业履责方式的研究系统化。企业对社会负责,要深刻认识产业成长规律,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要自觉遵循企业管理规律,以卓越管理和自主创新支撑企业科学发展,以和谐共赢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保障企业科学发展,以全球视野和有效融入经济全球化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三是首次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三大机制,学习机制、创新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虽然2006年报告没有详细揭示三大机制内容,但是报告稿明确提出“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学习、不断创新、和谐互动、协调推进企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切实体会到,公司用心关注利益相关方期望和要求的过程,就是对企业定位和使命的认识不断深化、丰富和完善,坚持科学发展的过程;用心回应利益相关方需求和建议的过程,就是推动企业学习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持续创造优秀业绩的过程。”

四是诠释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性。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统筹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为了利益相关方,发展依靠利益相关方,发展成果与利益相关方共享;强调发展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服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些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完全一致。

五是呈现了导入社会责任理念引致的企业变化。如2006年报告所提出的凝聚企业内外合力共保安全供电的概念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一种系统安全观和本质安全观,强调通过战略、规划、设计、运营到社区支持的全方位努力和凝聚监管机构、产业伙伴、社区成员和各级员工的共同力量,建立保障安全供电的长效机制。这充分体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所强调的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综合价值的中心理念。

上一篇:新能源项目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重点能耗企业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