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4:43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1

关键词:声线追踪法; 虚声源法;声线束追踪法;有限元法

 

    准确地预测房间的音质效果一直是建筑声学研究者追求的理想,谁不想在设计音乐厅图纸时就能听到她的声音效果呢?一百多年来,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物理指标,并揭示了它们与房间主观音质的关系,包括混响时间RT60、早期衰减时间EDT、脉冲声响应、清晰度指数等等。音质参量预估是室内声学设计的关键。目前,人们采用经典公式、缩尺比例模型、计算机模拟来预测这些参数。

    室内声学的复杂性源于声音的波动性,任何一种模拟方法目前都不能获得绝对真实的结果。本文在参考研究国外计算机音质模拟文献的基础上,对室内声学的主要模拟方法进行汇编和总结,以便深入地了解计算机辅助建筑声学设计的基本原理、适用性和局限性。

 

1、比例缩尺模型模拟和计算机声场模拟

    自塞宾时代起,比例缩尺模型就在室内声学中获得应用,但模型比较简单,无法得到定量结果。20世纪60年代,模拟理论、测试技术等逐渐发展完善,进行大量研究和实践后,比例模型在客观指标的测量方面已经基本达到了实用化。现在,声源、麦克风、模拟声学材料已经可以和实物对应,仪器的频带也扩展了,在模拟混响时间、声压级分布、脉冲响应等常用指标已经达到实用的精度。

    比例模型的原理是相似性原理,根据库特鲁夫的推导,对于1:10的模型来讲,房间尺度缩小10倍后,如果波长同样缩短10倍,即频率提高10倍时,若模型界面上的吸声系数与实际相同,那么对应位置的声压级参量不变,时间参量缩短10倍。如10倍频率的混响时间为实际频率混响时间的1/10。然而,很难依靠物理的手段完全满足相似性的要求。空气吸收、表面吸收相似性的处理是保证模拟测量精度的关键。比例模型是现阶段所知唯一能够较好模拟室内声场波动特性的实用方法,可是由于模型制作成本较高、需要利用充氮气或干燥空气法降低高频空气吸收、模拟材料吸声特性难于控制的因素,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进行声场的模拟研究成为现实。从数学的观点来看,声音的传播由波动方程,即由Helmholtz 方程所描述。理论上,从声源到接收点的声脉冲响应可以通过求解波动方程来获得。但是,当室内几何结构和界面声学属性非常复杂时,人们根本无法获得精确的方程形式和边界条件,也不能得到有价值的解析解。如果对方程进行简化处理,所得到的结果极不精确,不能实用,完全利用波动方程通过计算机求解室内声场是不可行的。实用角度讲,使用几何声学的声线追踪法和镜像虚声源法,通过计算机程序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参考程度的房间声学参数。但由于忽略了声音的波动特性,处理高频声和近次反射声效果较好,模拟声场全部信息尚有很大不足。近年来,使用基于有限元理论的方法模拟声音的高阶波动特性,在低频模拟上获得了一些进展。

 

2、几何声学模拟方法

    几何声学模拟方法借鉴几何光学理论,假设声音沿直线传播,并忽略其波动特性,通过计算声音传播中能量的变化及反射到达的区域进行声场模拟。由于模拟精度不高,而且高阶反射和衍射的计算量巨大,因此,大多数情况是使用几何方法计算早期反射,而使用统计模型来计算后期混响。

 

2.1 声线追踪方法

    声线追踪方法是从声源向各方向发射的“声粒子”,追踪它们的传播路径。声粒子因反射吸声不断地失去能量,并按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确定新的传播方向。

    为了计算接收点的声场,需要定义一个接收点周围的面积或体积区域来捕获经过的粒子。无论如何处理,都会收集到错误的声线或丢失一些应有的粒子。为了保证精度,必须有足够密的声线和足够小的接收点区域。对于一个表面积为10 m2 的房间中传播 600ms 的声音,至少需要100,000条声线。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2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一、概述

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在全国高中,2003年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2010前在全国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面向社会应用、面向专业应用、加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任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一门必修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新生起点差异大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新生的信息技术平均起点水平在逐年提高。高校原有的非计算机专业以普及与扫盲为宗旨的“零起点”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已不再适合所有新生的要求。由于大学的生源不同,所以新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参差不齐、起点相差很大。我校是农业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是省内外农村,目前的情况是:来自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部分来自偏远山区、经济较落后地区新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使得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好掌握。

2.“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改进了教学手段,普遍采用大屏幕投影,它可以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以形象生动和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直观地显示,可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各类客观原因,教学仍采用课堂按班级的“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统一的集体化上课模式,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和方式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

3.学生面广人数多、教师负担重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因学生多而采用大班教学,教师授课、辅导实验和作业批改的工作量大、压力大。由于授课的学生多,教师也难以过细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影响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措施

1.新生实行“免修”+基于网络的分级教学

(1)实行“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

为解决上述问题,新生进校后,先进行几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自我复习,然后参加基于第三方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的“通过性”考试。考试合格的同学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并给予学分;不合格的同学,则实行分级教学,继续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

(2)基于网络的分级教学

对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主要采用“教师导学+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对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应实行分模块教学,将整个教学按知识点分成几个模块,通过分模块集中开设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和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对于每一个模块给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具体的教学任务、重点与难点分析等。

针对基础差的学生和部分“零起点”的学生采用“面对面课堂学习”+“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重点、难点分散在理论和实验课讲授、演示。在课程教学网站上提供课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习。

2.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建立

原由的“课堂教学+机房实验+课程网站学习”的教学模式已不能不同专业和基础学生的学习要求。为实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让大一的学生尽快地适应信息时代大学的学习生活,培养、锻炼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将逐渐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型学习过渡,使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1)基于立体化教材的学习

立体化教材包括纸质教材,相应的网络资源、教学视频,以及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练习、测试题库。立体化教材可满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学习习惯和方式学生的学习需求。

(2)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的自主学习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在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中,以任务式设计学习资源,对每个知识点、操作点首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需要,再编制任务案例,将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案例中,使学生学习过程联系实际,激发学习积极性。

3.立体化作业设计

(1)理论作业

理论作业主要针对基础性概念和原理。课程的每个模块(或章节)都给出了思考题,以及基础知识测试题,学生同时可通过课程学习网站,在线练习和测试。

(2)验证型实验作业

验证型实验作业目的是验证课程所学的基本内容,把实验所用到的文字和数据等素材存放在课程网站上,每个实验中给出实验结果或打印样张,没有“实验步骤”的内容,但对于操作难点和技巧给出相应的提示。目的是让学生亲自摸索实验过程,去体会自己实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4.改革成绩评价方式和考试模式

多年来,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绩评价是将反映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知识的笔试与操作应用技能能力的机试和平时成绩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合理有效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在教学改革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等项目测试中均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随着今后基于网络及资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的开展深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同时结合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改革,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我校将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行基于第三方“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直接采用广东省高校课程管理中心的无纸化考试平台和试题。每个学生给三次考试机会,如考核未过的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取得的成绩都也给予承认,或参加学校组织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技能”竞赛并取得了良好成绩,将同样给予承认。采用第三方“通过性”能力认证考试,体现了考试的公正性、客观性,保证考试成绩的真实性。实现教考分离,将进一步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课程。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用改革措施。只有利用计算机、借助网络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使得教学模式逐渐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型学习过渡,将课程教学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采用“分级教学”,实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调整教学内容;采用更有效的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锻炼和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随着经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将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将会值得我们继续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3.(12)

2.黄玲.开展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3)

3.伏秋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转向信息技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4.单芳,叶惠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8)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3

关键词 协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4-0016-03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是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的一种,学位为专业学士,应用型本科与普通本科共同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全日制本科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基本任务的本科专业教育。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目前,在国家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生产方式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走向“技术密集型”。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制造业进行“庞大存量”的转型之后,人才需求层次明显提高。中国企业正逐步转向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获取市场,这需要建立结构合理、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计算机产业是一个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大量属于传统行业的企业广泛使用信息化技术,对于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十分渴求。但在这些企业中,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数有限,因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开发维护能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项目管理和协调能力。培养市场急需的高层次复合型计算机人才,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现实问题。

二、人才定位

(一)与普通本科专业的区别

普通本科计算机专业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管理的高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计算机学科体系为主线,着眼点是“基础、系统、学术”,面向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相关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以计算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计算机工程技术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强化工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着眼点是“岗位、应用、工程”,主要面向技术密集企事业单位的信息技术部门。

(二)与高职专业的区别

高职院校根据其职业岗位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构建理论基础,重在使学生掌握实用技术并熟悉相关规范;而应用型本科适应面较宽,适应层次较高,要求理论基础相对宽厚。高职院校主要使学生具备技能性的实践能力,重在常规操作,即运用成熟技术,按既定规范操作,强调熟练性、规范性;应用型本科重视系统的专业思维训练,培养技术性的实践能力,重在非常规操作,即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般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大量一线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则主要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并担负着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等任务,其毕业生要求是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构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中心主义课程,始终围绕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专业的实际目标,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复合型及特殊性的要求,拓展培养对象的就业面(适应性)[1],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着眼于“岗位、应用、工程”,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化,并按照职位岗位工作过程以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明确每个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课程,在消化吸收企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学习情境。突出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培养,强调掌握计算机工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及应用领域的基本知识。注重发展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课程都以真实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进行整体设计,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建设主干专业和拓展专业(方向)相结合的复合专业学习平台,按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专业能力、职业变迁能力、社会普适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

图1为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程开设情况,围绕工学必备能力、软件开发设计能力、软件工程管理能力、基础运维能力和拓展复合能力培养设置课程。

(二)建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专业办学目标确定上,以“产业主流技术”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教学内容,通过和国际主流IT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战略平台,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环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组建优质师资队伍,进行高标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2]。

确立“紧跟技术发展,瞄准业内主流”的指导思想,以搭建“持续双赢”的校企战略合作平台为基础,在“专业办学方向(目标)的确定、专业办学条件(环境)的建设和教学组织方式(手段)的探索”三个层面,立体交叉、整体推进,全面践行“政校企行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所示[3]。

(三)建立基于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平台

一是与企业协同合作。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针对应用型本科生源较好、学生基本素质较高的特点,改革校企合作模式,引进全球知名企业的优质教学资源,在学生学习、项目开发、参与大赛、技能认证等方面,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服务与开发,推进“产学研”相结合,锻炼师资队伍。共建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实践教学平台,谋求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实践等多方面合作。

二是国际化协同合作。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经验,将世界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学习和体验国际水准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了解顶级计算机企业运营模式。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借鉴其成功经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是“政、校、企、行”四方协同联动。加深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四方的协同联动,深度进行合作,打造好人才培养体系的支撑平台。

参考文献:

[1]李作章.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导向与路径选择——基于文献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25-28.

[2]郭连贵,张洪涛,周青,曾玉.光伏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6):31-34.

[3]李景宝,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地位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2(20):121-123.

[4]孙素芹,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2012(9):72-75.

On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Applied Bachelor Talents of Computer Specialty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AN Xin-can, SUN Yong, XU Ren-feng, LI Bin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chool-running view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computer specialty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posts, application and engineering”, determine talent cultivation standard according to “mainstream industry technology” and “requirements of post professional abilities”, build the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post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nd shape the platform of interaction of governmen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industry, and try to introduce the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knowledge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4

关键词:MCLA模式;协作学习;计算机人才培养

0 引言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而且将长期影响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地方本科院校选择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实力,从学科、专业、课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改革和建设,进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需求的类型主要有学术研究型、应用开发型、技术转化型和技能操作型四种,其中的应用开发型人才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培养,这类人才主要从事将计算机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开发方案并付诸实施。实践证明,计算机应用开发型人才需求面广量大,是其他类型人才所不能代替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积累“举一反三”,能通过大学期间训练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持续学习,具备不断更新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从而创造性地解决工作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1 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现状

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_,软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但一方面是很多软件专业毕业生仍找不到工作,而另一方面是软件人才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态势,软件企业选不到满意的人。软件企业欢迎的是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协作精神,同时具有实践经验的软件技术人员。而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其它的能力培养并不重视,特别是业界所急的工程实践能力。

目前社会上出现大量的继续教育机构,专门为企业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熟悉就业单位的生产模式并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从中获得高额利益。这些机构的绝大部分生源来自高校的高年级学生。一个从正规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竟然需要经过一个没有稳定师资和固定实验基地和场所的社会机构“再培养”才能被社会承认。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也就是目前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轻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没有进行彻底的改革。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的欢迎,原因很简单:他们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强。高职院校是一个新兴的产物,他们认真思考了社会的需求,吸收了国外的成功经验。但由于这个层次的学生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从而决定了培养的学生只能是技术性工人。这里可以给我们一个思考,为什么本科学生的培养就不能吸取高职和社会办学的经验,培养出既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学生呢?

2 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即学习团体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在一起学习和工作。协作学习的关键在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目标。将这种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中,则是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已定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目标,让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共同评价、共同建构,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参与下开展教学活动。

协作学习教学模式主要优势在于,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协调学生个体差异,取得较为理想的实际教学效果。将“协作学习”理论用于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大作用,原因有以下几点。

(1)随着社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人的社会属性也越来越彰显。尤其是在IT行业,由一个人完成整个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以及后期维护工作已不再可能,往往是由项目团队的各个成员一起来共同制定解决方案,共同来实施。此时特别注重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精神。事实上,各大IT企业招聘人才的考核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团队协作精神。

(2)国外大学对于“协作学习”理论在计算机人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他们提倡在平时的课程作业和实验教学中以小组(group)的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开发,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协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与人的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

3 基于榜样的学习方式MCLA

MCLA是Mode Centered Learning Architecture(基于榜样的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印度NIT公司提出的一种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MCLA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解决实际问题,侧重培养实际应用技能的教学模式。整个学习过程由许多小的教学循环组成,每个教学循环的流程为:根据业界中典型应用建立案例模型教师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构造与前者类似的问题模型-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解决-学生完成的独立实践-学生最终获得解决该类方法的能力。

MCLA方法充分体现了现代学习理论,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效融合。MCLA方法指导下的教学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掌握能力、演讲能力、沟通能力。以具体案例来驱动教学,教学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强调自主学习,提倡情境教学,以便使学生在“学习―>实践_>提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由于MCLA强调以“学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根据自己解决问题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知识的掌握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技能。

4 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结合

在此,提出将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有机的将“协作学习”理论同MCLA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二者都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注重知识的建构和协同工作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并且对于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有如下好处。

(1)以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对接”为根本切入点,全面构建基于MCLA模式与“协作学习”理论的计算机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为支撑,融合学科属性和现实需求,集合计算机教育要素,整合计算机教育资源,切实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质量。

(2)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MCLA教学模式、“协作学习”理论,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教、学主体区分开来,强调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与知识的建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注重实践教学的引导,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通过MCLA学习过程的循环以及“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主动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一个突出的地位,强调作为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要结合中国经济的转型,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嬗变所提出的对新时期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将MCLA教学模式同“协作学习”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4)注重实践与创新之间的关系,突出实践教学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践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反作用于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实践保障体系,才能切实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5 结语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5

关键词:计算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

自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那么,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思维的内容

计算思维古已有之,而且无所不在。从古代的算筹、算盘到近代的加法器、计算器以及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直到目前风靡全球的互联网和云计算,计算思维的内容不断拓展,推动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然而,在相当长的时期,计算思维“深藏闺中无人识”,或者不受重视。直到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进行了清晰系统的阐述,这一概念才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这一定义高度概括和抽象,难以理解,为此周以真教授将计算思维进一步阐述成七大类方法。然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无论是定义还是进一步阐述,仍然显得晦涩难懂,对教学基本几乎没有可操作性,需要探索研究,力图重新阐述成可以开展教学的问题。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周以真教授的定义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容:

1.计算思维意识

计算思维是一种科学思维,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计算思维并不是一种新的发明,而是早已存在的思维活动,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一种技能。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的案例也是处处存在。问题是人们的计算思维活动是无意识的,关键是要将无意识的计算思维变成有意识的计算思维,主动地用计算思维去解决问题,应用在各自的专业中。

2.计算思维方法

计算思维方法是计算思维的核心。计算思维方法很多,周以真教授将计算思维阐述成具体的七大类方法。总的来说,计算机思维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来自数学和工程的方法,另一类是计算机科学独有的方法。例如,对于计算积分,学习数学的人通过函数变换求解积分,而计算机是通过对积分区间进行N等分然后累加各小区间的面积来实现。学习数学的人不会采用后一种方法,后一种方法只有掌握了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采用,但是仍然来自数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几乎每一个概念对应一种计算思维方法。例如,Cache是预置和缓存方法,多核处理器是并行外理方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各种常用算法以及各类问题的求解方法,如迭代法、递归法等,都是没有争议的计算思维方法;在计算机应用课程中,每一门课程每一个项目都是多种计算思维方法的集合。

3.计算思维能力

计算思维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即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计算机的应用问题。例如,设计一个数据库应用系统、创建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制造一个机器人等都是计算机应用问题,是计算思维的目的所在。

计算思维包含的内容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计算思维教学需要贯穿在所有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能力需要有一系列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作支撑和拓展,如数据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课程。这些课程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思维解决各种专业的问题。

二、计算思维教学现状

尽管计算思维研究不是很成熟,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计算机基础教学界一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程序设计基础”是一门关于计算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典型的计算思维课程。它涉及大量的算法,像枚举、递归、回溯等都是毫无争议的典型的计算思维典型案例;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也都是计算思维。

各种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创作一个系统或一个作品,这也是计算思维的终极目标。

在现今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存在着下列问题:

1.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由于计算思维受重视的时间不长,但是因为一方面计算机应用的本质是问题求解,与周以真教授的阐述相一致,另一方面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方法就是计算思维的方法,因而广大计算机教育者都在无意识、潜移默化地实施计算思维教学。未来需要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开展计算思维教学。

2.没有从战略高度认识到计算思维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由于早前对计算思维重要性认识不足,人们普遍认为计算思维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之一,没有意识到这是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一起构成了人类的三大思维,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没有认识这关系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转型,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发展,将改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面貌。所以,应从战略高度将计算思维从计算机应用能力上提升出来,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技能来教学。

3.注重技术与应用的教学,忽视了“思想的教学”。这也是我校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向我们提出的意见。由于计算机应用的最终成果是一个软件或系统,因而人们重视技术和应用的教学,注重软件和系统开发的过程和细节,忽视了引领计算机应用的思维。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将课程提升到思想教学的高度。

三、计算思维教学方案和实施

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计算思维进行教学改革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目前各高校普遍根据教指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采用了“1+X”的课程体系,发达地区有的高校采用了“2+X”的课程体系。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规范化和科学化,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具有良好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计算思维教学,并不是颠覆原有的课程内容,而是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优化。原有课程本身在进行无意识的计算思维教学,只需将计算思维与原来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变无意识的为主动的、积极的、有意识的。

我们认为,开展计算思维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门课程应该统筹考虑、联动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关键,“程序设计课程”是重点,“‘X’门应用课程”是目的。具体方案为:

1.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包含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使用技能和网络、数据库与多媒体三大核心模块使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学生程度不一。如何在该课程中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有难度但也是趋势,要探索和实践,具体所做工作如下。

(1)摸底测试,了解学生情况,确定实施方案。2011年9月开学,针对第一门课程对24个专业1030名新生进行入学摸底测试,内容、难度基本等同该课程的要求(除Flash制作外),每模块都是以100分为满分计分,分数统计结果见下图。对当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有所了解,对指导该课程向计算思维提升有一定的依据。

(2)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2011年秋我们选择4个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进行试点。试点方案是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 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3)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2.程序设计课程

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重点。尽管计算思维不仅仅是程序设计,但是计算思维最终需要程序设计去实现。程序设计课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程序设计语言、算法和编程。程序设计语言和编程不属于计算思维的范畴;算法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计算思维的内容。以往该课程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学习思考的时间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个体差异大,稍不留神有的学生就要跟不上步伐。现采用跨两个学期实施,有假期作为缓冲,在没有增加学时的情况下,实际使学生增加了学习、思考、自学、实践的时间。

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教学主要需要进行四方面的工作。

(1)将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前置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这部分内容约5周(10学时),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结构化程序设计,算法的表示,简单算法的设计。

(2)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重组经典案例,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

计算思维中问题求解的一般步骤为:

问题抽象化的描述,问题表示,即如何建立模型;

寻找解决方案,问题求解,即如何设计算法;

计算机实现过程、效率,即如何有效地求解、编码;

现实问题的延伸。

按照计算思维重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能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和自动化。

(3)引入应用程序开发。由于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前置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腾出了10学时,可以开发一定规模的应用程序,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习C/C++程序设计的理工类学生,要求完成一个应用性、综合性强的大作业,将数组、结构、链表、文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习VB或C#的综合类学生,要求学生结合经典算法、图形技术、生活趣味问题或专业问题设计应用程序。目标都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求解的思路和方法,提高计算机素质。

(4)在教学方法上,尊重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提倡算法的多样化。比较计算思维与传统思维解决问题的区别,倡导算法的简化和优化,从而培养计算思维。

3.“X”门应用课程

“X”门应用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高层次,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他们本专业中问题的能力,也是学校卓越人才培养要求落到实处的体现。可以说,任何一个应用程序或作品都是计算思维“物化”的结果。以计算学科基本问题为导向,以经典案例为基础,以项目开发为目的,以新技术新开发平台为载体,强化学科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一直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例如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软件开发技术基础”、“Web技术及应用”等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

在2011年秋季学期中,我们选择了2个班4个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进行了计算思维教学探索。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可塑性和潜力很大,既没有弱化“计算机软件的使用”,又引入了计算思维的教学和程序设计算法的训练,提升了该课程的内涵,改革得到学生的认可。当然计算思维工作要全面推开以及在后继课程中分类分层联动实施,工作量很大,面临着挑战。计算思维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和优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

[2] 李廉. 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6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tent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clarified the prevalent fuzzy concept and confused understanding for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explicitly pointed out that the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mputer culture basi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omputer technology basis three level, found the problems in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caused by confused understanding and fuzzy concept, and proposed the idea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setting, course content and teaching arrangements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in new private university.

关键词: 翻译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改革思路

Key words: Xi'an Fanyi University;basic computer;education status quo;problems;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54-03

0 引言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尚未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一大批2005年前后新建的本科院校,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西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一大批教学科研成果。然而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观念的错误,思想的偏差,使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内容陈旧,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已严重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的就业,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

1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涵

在对多人的心目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就是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使用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制作网页和上网。目前社会上的许多计算机教材,也把包含这些内容的书命名为《计算机基础》或《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其实这大错特错了。

计算机基础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

1.1 计算机文化基础 计算机文化基础,它主要针对计算机最基本的操作,解决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信息的交流问题,旨在为人们提供更方便快捷多样的信息交流与处理方式。也就是前面讲的操作系统的应用、办公软件、互联网操作等。当今社会已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作为一种文化,这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人,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如同人人都应学会识字一样,不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将被认为是新时代的“文盲”。因此计算机文化基础可概括为“操作基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不但从根本上杜绝了在我国产生新型“文盲”的可能性,并使在中小学称为“信息技术”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

1.2 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为许多人常讲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即以学习计算机软件设计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从事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企事业管理必须具备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它注重的是对学生“计算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与提高。涉及到人类所有知识,一个人的知识越渊博,他使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所能解决的问题就越广泛,越复杂。计算机应用基础绝不同于文化基础。一个人,不懂计算机文化基础在未来的信息数字社会中将寸步难行,但他未必需要懂得计算机应用基础。同样一个精通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人,未必对文化基础也必须精通。但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人,只要翻翻书,上上机就会熟练文化基础;而熟悉计算机操作的人,要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却并非易事,这绝不是翻翻书、上上机能解决的问题。一个人如要应用计算机解决科技难题,就必须至少学习一门解决该问题最有效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而要通过计算机实现对企业的管理,就至少要学习一种与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关系最密切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可以用“软件基础”来概括。

1.3 计算机技术基础 计算机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四大技术”,是对应用基础的更高级要求,更加偏向于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学习。它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可以用“硬件基础”来概括。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检验标准

为了搞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20多年前,国家教育部就曾要求各高校要以计算机教育为突破口,搞好教育教学改革。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7

土木建筑计算机课程体系土建特色人才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目前,在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不断推出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在国内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问题,国外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国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经过多年的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条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和总结,相继提出了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China Fundament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简称CFC2004),CFC2006,CFC2008[5],成为指导全国各类高校办学的重要文件。CFC2008是在CFC2004和CFC2006的基础之上,经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由课题小组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它重新编写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提出了各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学、财经、文史法哲、艺术和师范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提供了各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列出了每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环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CFC2008提出了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但是它在学科划分上还是比较笼统,对于要求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各类高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置还需要研究更详细的方案。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设置和动态地调整计算机课程,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当前各类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要求问题,目的是为了彰显土建特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土建类人才提出一点建议。

一、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在土建领域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一般与特殊要求,现有人才状况。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普遍,技术划分越来越细,水平越来越高。以土建领域为例,计算机的应用由过去的主要参与数据分析,到现在的辅助设计,辅助施工,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等,为土建领域的技术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有以下一些特点:

2.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继续深化。虽然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专业软件不断涌现,但和人们的期望相比,显然还有差距,各类软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些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很薄弱,这些问题都促使了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继续深化,例如结构分析类软件是土建工作中应用最早,技术相对成熟的软件,但它在可视化、数据交换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在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的众多技术。由于土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计算机在土建领域应用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众多技术,具体有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

由于计算机在土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从事土建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的要求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了解基本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在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所专长;特殊的工作人员应该为研究人员,他们应该为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计算机的某一个分支中成为专业级的人员,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摇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当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有所专长的土建类人才是土建领域急需的人员。

二、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普通的应用型人才与特殊的研究型人才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教育,社会也急需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各类人才。那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都有那些基本要求呢?这大致可以按需求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和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应该包括计算机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网络的基本操作等。

2.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指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多媒体以及杀毒、上网等大众常用软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应用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掌握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软件的应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一般使用的都是专门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专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求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4.掌握专业信息搜集的能力。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工具,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辅助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促进专业软件开发和表达诉求的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发展的动力,专业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具有根据使用的体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骨干,对于这一部分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应该具有上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该在计算机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计算机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计算机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前瞻性。

三、彰显土建特色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教学内容探讨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形成一种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土建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各方面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特色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学时的限制,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此本人对于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综合性大学往往办有很多专业,各专业之间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根据专业的需要学到有用的计算机知识。

2.每一个模块划分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基础层次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专业层次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基础软件;综合实践层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座等教学活动。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往往受到国家教委专业设置规定的限制,灵活性很小,而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规定课程中难以满足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解决大学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

4.重视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实践课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不例外,学校应该针对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

在模块划分方面,可以以院系为基础,合并学习内容交集较多的院系,设置计算机学习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但在综合实践层次的课程设置上,则必须以专业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打破模块的限制。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层次可以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CAD基础、3DMAX基础、PHTOSHOP等课程;专业层次可以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VF数据库设计、SQLserver、MATLAB、建筑CAD及其它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课程;综合实践层次应该以安排实践课程为主,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结构分析类软件、预算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电子类专业可以安排电路图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等。

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大学辅助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的限制,可以紧跟当前应用形势,讲授最新的应用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特殊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当前,可以通过选修课、培训班开设一些计算机实用课程,例如建筑三维动画、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实用PHTOSHOP、实用3DMAX等应用热门课程,通过讲座讲授专业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的基本应用篇8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财政部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

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独立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财政部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财政部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财政部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图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图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图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图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政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六)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

上一篇:审美教育的内涵范文 下一篇:急诊急救基本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