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工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24 17:34:25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1

关键词:文物保护工程;档案管理;重要性;措施

1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1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保密性,因此,只有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才能确保档案的卷案质量和不泄露。不仅对档案袋实行统一的印制,对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还统一确定档案整理及验收的方式,制定一个标准。对每个环节的档案工作严格控制,例如:档案的借阅和复印等。只有严格统一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为日后档案管理工作奠定稳定基础。对于档案基础工作,档案服务创新也起着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档案服务创新很好的带动了档案基础工作,对于档案学的理论研究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过去的几年,我国许多地区的档案馆对于卷宗学理论、文书立卷方法改革的实践、归档文件整理方法改革的具体做法、档案信息数字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和与改革创新配套的档案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建设等许多问题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档案服务创新的开展,使得档案馆的档案接收、档案保管、档案整理、档案编目等一系列任务的工作量,相对于传统的手工劳动方式得到增大。

1.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入录的及时与灵活性,影响着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果和效率。与以往的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如今的档案管理工作新增加了信息化的管理,将以往的纸质档案与现代的电子档案结合共同管理。改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及时和灵活性,用现代合理科学的管理方式,实现信息化,不仅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成果,还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

1.3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性

由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机制进行把关,不管是在档案的查阅上,还是在建立档案的过程中都需要在档案工作人员规范和信息化的监督下才能确保它的完整、保密,以及安全性,因此安全性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之一。随着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实行集中式的管理以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安全度得到很好的提高。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建立上,采取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查阅上,则制定了非与档案相关的人员或没有通过批准的人员是不能进行查阅的。这样一来就使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保证。

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意识不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低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对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许多单位长期以来重“藏”轻“用”,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因此使员工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利用率不高。

2.2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硬件投入及经费不足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管理中广泛运用,管理手段不断进步。而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单位较少,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信息量小,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档案柜陈旧老化,档案保管条件简陋。

2.3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与时展的要求悬殊较大。

2.4 文物保护工程中的管理制度陈旧

由于规章制度的缺乏,或者是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基层处罚工作不力人员时,往往被上层势力姑息纵容而失去效力,部门管不住人,某些人嚣张气焰日胜。反映在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上就显出了诸多混乱迹象,如借阅不登记现象屡有发生,管理者虽心有怨言,却装“老好人”,糊糊涂涂地借出,迷迷糊糊地收回,怕得罪所谓“内部人”,而这些“内部人”也是十分不自觉,未装订的档案违反制度东借西看,是想查资料、客观上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还是想泄露信息,寻求权益呢?有时阴暗层面很难放在阳光下来晾晒。这里所谓的管理仅是开门送材料,关门堆资料,没有借阅登记本,工作就是混日子。档案收集工作不严密,就会造成关键资料的缺省,档案文件完整性受损、管理措施的滞后制约了档案管理手段的创新与升级,陈旧的毫无章法的管理手段只能造就低层次的缺位管理。制度制定时缺乏集中统一性,把关不严,使得档案管理陷入混乱的现象。

3 加强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3.1 关于文物档案工作,各档案藏品状况虽不尽相同,但必须严格按照《中化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档案馆藏品管理办法》等规定去做

1991年11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的《藏品档案填写说明》是规范著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说明》对档案填写的格式、文物定名、鉴定、文物总登记号、文物分类号、档案编号、时代、作者、数量、质地、色泽、用途、来源、尺寸、重量、形状、入藏日期、征集经过、流传经历、修复、装裱、复制记录、现状记录、照片拍照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各博物馆应根据各自的馆藏实际,按照统一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整理,使之统一分类、统一格式和内容。

3.2 夯实基础,扎实做好“四有”工作

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指的是有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各市、县要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对本辖区内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清理,凡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尚未划定的或界线不清楚的,要立即会同城建部门进行合理划定并报同级政府公布;没有保护标志和界桩的要及时竖立,损坏的要及时更换;要不断补充、完善记录档案,逐步实现记录档案的信息化;要健全保管机构,配齐保护人员,延伸文物保护员网络,切实把“四有”工作落到实处。

3.3 增强档案意识,坚持规范建档

在文物保护工程中一定要增强档案意识,只有这样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才能做到因地制宜灵活有效。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要全面反映博物馆的各类信息,应包括文物保护工程中的藏品档案、陈列展览档案、资料档案等,以每一件器物或每一个文物为基本建档单元,包括每一件文物的状态及变化特征,及每个展览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收集、整理各项资料,详细甄别分类,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的目的,在于服务和利用,因此要增强档案工作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发展的贴近度,更好地发挥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的服务作用和应尽的职能。

3.4 加强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

一是要明确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负责人、档案员的岗位职责,形成覆盖全部的档案管理机制。二是要坚持统一领导、分散建档、集中备案的原则,按照完整、准确、翔实的要求,按照规范、标准的原则整理归卷、立卷,把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整合为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的整体,最大限度地提高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档案工作的档次。三是要加大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力度,把档案管理纳入综合目标量化考核范围内进行考核,使立卷的档案内容能够科学分类、流程清晰、检索方便,实现最大程度保存文物历史信息的目的。

在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各个环节中计算机数据的准备工作是一个大工程。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涵盖保管、研究、陈列、教育和行政管理等博物馆各项工作流程,核心是藏品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在于把好藏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关和加大信息管理规范化力度。对藏品征集、修复、鉴定、交换、展览等各种原始信息和相关信息尽可能做到收集齐全、分类整理;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档案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等文物工作规范,录入藏品信息,做到格式规范、填制准确。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文物调查”项目)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文物调查,掌握基础资料,提高管理水平,是推进文物、档案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强化训练,对档案工作者分层次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高级理论培训及文博专业档案专业教育,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年轻的档案生力军,使他们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

我国文物档案事业信息化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领导者的现代化意识水平。档案馆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与设备的简单组合,它同时牵动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的转变,工作体系、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的改革,这对长期以来沿袭传统工作模式运行的博物馆来说的确是一门全新的课题。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而是思想观念和认识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档案馆工作者应树立信息时代的新观念、新思路,掌握处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所采用的新途径。用信息化的思想指导档案馆的各项工作,将信息化的工作方法贯穿到档案馆的各项工作中,并成为每一个档案馆工作人员自觉规范、指导自己工作的行为准则。在借鉴吸取传统管理成功经验的同时,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契合点,理顺档案馆各项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采集、重组、加工、分析与研究等过程,营造出有利于进行博物馆信息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

4 结语

综上所述,文物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馆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档案馆工作者要进一步对现代化管理作深入的研究和不断的创新,以信息化促管理,以现代化管理出效益,打响档案馆文化品牌,努力实现文博资源的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

参考文献

[1]郑力鹏;黄文铮;;文物建筑保护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J];兰台世界;2008年01期

作者简介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2

【关键词】文管所,文物保护,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方法,分析

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一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关系,尤其是在当代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其与文化保护工作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提供了法律依据。文物保护作为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的新形势下,其工作开展的重要性与方法措施,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进步与文化产业建设提升的作用意义尤其突出。县级文管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以及管理的一个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具有非常重要和关键突出的地位作用。因此,县级文管所就应该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拿起国家赋予自己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适应新形势,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开展文物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文化文明建设的提高,文物保护工作在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中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尤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与实施,更为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利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县级文管所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与新环境下,更应注意对文物保护新形势新环境的适应,通过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意义的宣传,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进而依据文物保护法的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县级文管所通过适应新形势,加强宣传,进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抓好城市与乡村两条文物保护宣传工作线路。在城市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工作开展中,注意通过多种手段与方式进行丰富多彩的文物保护工作宣传活动。比如,通过媒体或者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宣传;比如利用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意义,将文物保护中的革命纪念馆或者是革命旧址作为教育基地,通过发挥革命纪念馆以及革命旧址的旅游功能作用,在旅游观光过程中,同时实现以革命文物为主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以上方式,从而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观念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最终促进文物保护工作能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开展。此外,县级文管所还可以通过与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相关联的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做好这一工作。比如联合文物监管部门做好文物市场的监管工作;联合政法职能部门做好文物保护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联合广播电视宣传部门通过专题片以及系列剧目制作、专题讲座演出等方式,做好文物保护的教育工作;联合文化职能部门以电影放映或者是演讲、故事会等形式,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等。

2、健全与完善文物保护的各种规章制度

县级文管所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健全与完善文物保护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在规章制度的约束规范下,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和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管理,我国早有相关的明确法律规定与条例,县级文管所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应结合这些文物保护以及馆藏文物保护管理的法律条例,再根据县级文物保护博物馆馆藏文物的现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与制度措施,以实现对于县级文物保护的规范化和全面化保护管理。在进行县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中,县级文管所就可以通过健全对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接收以及鉴定、登记、档案编目管理、文物出入库、注销、文物保养修复、文物复制等制度,以方便对于文物的安全检查,从而实现对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保护管理。

3、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措施

在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文物价值的重要性与文物数量、种类等的多样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仅仅依靠县级文管所这一部门力量,是明显不够的。因此,县级文管所在进行文物保护工作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和依靠当地群众与政府的力量。在加大对于县级文物的保护工作力度同时,通过建立与健全相关的文物保护网络,来完善文物的保护管理措施,实现对县级文物的保护与管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与健全文物保护网络,通过横向协作实现对文物的保护管理过程中,文物保护与管理部门,应重视对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意识,从而为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措施提供人力资源上的支持。

4、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领导,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对文物保护的领导是文物保护工作开展效果好坏的重要保障。县级文管所文物保护工作开展中,要想实现理想的、具有突出效果的文物保护管理成果,离不开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加强文物保护领导,就是要建立文物保护的专门领导班子与管理部门,明确领导管理职责,提高文物保护领导工作人员的保护管理意识,增强领导层对文物保护价值的认识和对文物保护工作开展的支持,从而实现在统一领导以及运作协调情况下,顺利开展文物保护管理工作,进而达到文物保护工作预先设定实现的目标。

5、结束语

总之,文物保护是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产业建设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县级文管所作为文物保护的一级重要职能部门,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就应该在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强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联合相关职能部门这几个方面做好功课,只有这样,县级文管所才能顺利开展自己所承担的这项份儿内工作。从而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中枢.从文物保护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概念的扩大与保护方法的多样化[J].城市规划.2001(1)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3

一、充分认识做好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文物是人类文明物化成果,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保护文物,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我县是文物大县,地上地下文物遗存十分丰富。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对国家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认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要树立"文物资源是重要的文化战略资源"和"保护文物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意识,按照《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做好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二、把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确保文物安全

根据《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文物保护"五纳入"的要求,切实加强对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作为建设规划部门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前提。

(一)凡涉及到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工程项目,在项目选址时,建设单位必须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二)凡在文物分布密集区范围内实施的建设工程,都必须进行文物调查和考古勘探工作。

(三)建设单位在取得土地使用证后十个工作日内,须在文物部门办理基建用地范围地下文物考古勘探手续。文物部门出具基建用地地下文物古迹处理证明书后,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全县文物、国土、规划、公安、工商等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所承担的保护文物的职责,共同维护文物管理秩序。建设单位在进行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基本建设项目尽可能避开文物重点保护区,凡在文物分布密集区内的建设工程必须坚持实施文物调查和文物勘探的原则。在基本建设项目中,包括修路、铺设管道、电缆、架设线路、窑场取土等,建设单位必须事先会同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对工程范围内(包括取土区)进行文物调查和勘探,如有重要发现,由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必要的考古和发掘。未经文物部门勘探和处理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破土动工。否则,文物部门将按照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私自开工造成地下文物破坏的,要按照《*省重大文物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三、加强管理,相互配合,把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工程建设单位要密切协作,认真贯彻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两利"方针,努力开创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两利""双赢"的新局面。县文体局在本单位设立对外服务窗口,负责受理由县计划、规划、城乡建设部门审核批准的投资项目和基本建设工程项目中的文物保护事宜。

基本建设工程施工前的文物考古勘探工作必须有文物考古勘探资质的单位进行。凡在我县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考古调查、钻探、发掘项目都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市文物钻探管理处和考古研究所是市政府批准、唯一承担全市范围内考古钻探和发掘的单位,其它未接受资格审查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从事此项业务。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在颁发《基建用地地下文物古迹处理证明书》时,必须依据市文物钻探管理处提供的勘探成果。中央、省考古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经批准在我县范围内进行文物调查、勘探、考古发掘工作,必须到县文物行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交验批准计划、发掘证照,并接受其管理、监督。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4

一、进一步提高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

充分认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文物既是历史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利用,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强化文物保护意识,坚持文物工作方针。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破坏,无法弥补。各级要站在对国家、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承担起文物保护的责任。

二、进一步贯彻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制度

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区文物部门要认真编制区文物事业发展计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文物事业发展计划要在明确文物工作总体目标的同时,分别对文物维修项目,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文物库房、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工作,制定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编制和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文物保护的特殊要求,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作为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财政部门要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和“逐级配套”的原则,把文物保护管理经费纳入区、乡财政预算,除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用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调查、勘探、建档等办公经费外,还要安排相应数额的抢救性文物维修保护经费,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

将文物保护纳入体制建设。建立完善的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区文广新局是全区文物保护工作的主管单位,要对文物保护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各自的文物保护职责。各乡镇要确定专人负责文物保护工作,落实工作经费,乡镇文化站、村民委员会要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的文物保护工作。

将文物保护纳入领导责任制。切实加强对文物工作的领导,成立阳市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由区政府主管副区长任主任、区政府办分线副主任、区文广新局局长任副主任,文化、国土、建设、规划、财政、发改、公安、农业、水利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建立文物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和有关政策的落实措施,统一协调文物保护工作。

三、进一步加强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做好地下文物勘查工作。区文物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力量对我区地下文物进行全面勘查。对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认真调查并向社会公布,对其管理和保护提出明确的意见并组织实施。

坚持对建设工程项目区域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制度。凡大、中型基本建设工程或地下文物丰富地段需动土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取得项目选址意见书后,由区文物主管部门对工程征地范围进行详细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确认无文物埋藏或按规定清理发掘后,方可办理规划、用地等审批手续。所需费用应根据《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列入建设工程预算。

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包括建房、葬坟、取土、开渠、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特殊需要的,必须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并在批准前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未经批准,在国家级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它建设的,必须无条件拆除,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由建设单位或个人负责,如对文物造成损坏的,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切实保护好施工过程中的出土文物。在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或其它文物,应立即保护好现场,报告文物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由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哄抢、私分、藏匿出土文物。如因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需要调整或顺延建设工程工期的,建设单位要积极配合和支持。

四、进一步加强文物事业的各项基础工作

做好全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建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全防范制度,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各相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所承担的文物保护的职责,维护文物保护管理秩序。

建立和健全文物安全巡查制度,区文物主管部门要建立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巡查制度,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各乡镇要对管辖区内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通过建立完善层级文物巡查机制,有效防止并及时制止破坏文物的事件发生。

进一步加强库藏文物安全工作。区文物主管部门要采取向上争取项目,政府财政支持,单位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启动文物库房建设,改善库藏文物的保管条件,提高技术防护水平,保证文物安全,要建立健全文物的接收、鉴定、登记、编目和档案制度。

切实加强文物保护队伍建设。调整和充实力量,妥善解决好文物机构的编制问题,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以适应文物队伍发展和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物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形成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保工作队伍。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5

我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拥有极为丰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具有重要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遍布全县城乡各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与研究价值。但近年来,由于我县部分不可移动文物面临生产建设、基础建设、人居环境与条件改善和其他人为破坏的风险,甚至一些不法商贩非法购买、拆除并整体迁移古建筑文物,或化整为零,从事古建筑文物及其构件买卖的非法活动,给我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为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保护好我县现存的不可移动文物,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及其他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经研究,特制定如下措施:

一、确定保护内容。凡县行政区域内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等均应得到有效保护。

古建筑包括下列建筑物、构筑物:

(一)已公布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二)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经文物部门登记公布的建筑物、构筑物:(1)建于1911年以前,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居、寺庙、祠堂、书院、会馆、牌坊、桥梁、城墙、古井等;(2)建于1911年以后1949年以前,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优秀建筑和名人故居。

二、抓好升级申报与建档管理。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应在全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所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调查,进一步深入挖掘全县不可移动文物的历史渊源及文化内涵,进行较为彻底的文物考古调查、建档、制作成电子及纸质文本保存,要求建档资料进入县档案馆备份。有计划地做好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升级申报工作,以便更好地依法保护。一些具有比较重要、特别重要文物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建立标志牌、设立文保员,签订责权合同,文保员负责其就近一带具有一定文物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

三、加强管理、规范审批程序。为了更好地保护全县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文物维修之前必须认真填写《县古建筑文物维修申报审批表》,提出维修申请,提交维修方案,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实地察看,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上,提出审批意见,并严格按其审批意见,开展维修工作,杜绝“保护性破坏”等现象的发生;如果未按要求维修,不但不能享受补助、奖励,而且要对相关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理。古建筑文物自然损毁,失去历史、艺术、研究价值和人文信息,完全丧失其文物价值,有的本身就没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因城乡规划、拆旧建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等原因需要拆除和迁移的,必须填报《县古建筑文物拆除迁移申报审批表》,由所有人提出申请,村小组、村委会(居委会)证明属实,经县文物管理所认定并拟定意见,再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文物主管部门明确意见,否则,按非法擅自拆除、迁移论处。

四、健立健全各部门共同协作的责任机制。为了防止有价值的古建筑文物被拆除,没有文物部门的书面意见,林业部门不予办理旧木材放行证;涉及城乡古建筑拆旧建新,没有文物部门书面意见,建设、土地、房产等部门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和证照;涉及古建筑问题的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规划,应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尤其是一些古民居、古民宅相对较为集中的地方尽量做到不破坏原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信息;水利、交通、公路、造林等生产生活建设和基本建设涉及大面积深度动土必须请文物部门人员现场勘查,必要时设立临时监管员,防止古遗址,古墓葬遭到破坏,防止出土文物被个人占有。相关部门没有执行本《办法》,或有重大发现和存在重大文物安全隐患未及时报告,或未执行申报审批程序,或出示假证明,造成文物破坏和重大损失,将根据情节轻重依照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追究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五、建立健全属地、权属保护管理制度。县级以上(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县文物管理部门负责保护管理。县级文物保护点及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保护管理。旅游景点内的文物古迹,由景区管理部门负责保护管理。寺庙等宗教文物,由县民宗局负责保护管理。其他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古迹,由所有人负责保护管理。县文物管理部门要对保护管理情况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检查落实。

六、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严禁进行除文物保护维修外的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严禁建设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严禁进行可能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及其环境的生产生活活动。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在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的前提下,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以后方可实施。对已有的影响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的设施、建筑,由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进行依法整治。

七、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基本建设、发展旅游、生产生活等活动,涉及不可移动文物问题,需征求文物管理部门意见,不得对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害;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在不违犯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对基本建设、发展旅游、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应持积极的态度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实现保护与发展的高度和谐。

八、增加经费投入。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中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的规定,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县乡两级政府必须安排适当的资金作为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并随着财政增长和实际需要逐年增加。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只能用于文物维修补助、奖励,保护性文物征集,聘用文保员的工资,打击文物违法行为四项开支。

九、严格执法,并建立长效机制。根据2012年9月28日市公安局、文化局、建设局、林业局、工商局、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八家单位联合下发的《关于严禁非法转让、迁移、拆除古建筑的通告》第五条规定:依法拆除的古建筑石制、木制构件等不得擅自出售,不得私自偷运出境。禁止走私、盗窃古建筑构件和附属物。如有违反,将由公安、林业部门扣押,或者由工商部门依法没收后,移交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1)擅自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2)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3)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4)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5)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6)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由公安机关或者文物所在单位经予警告,可以并处罚款。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6

[关键词]大遗址;汉长城遗址;遗址保护

[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20-0065-03

汉长安城是我国古代西汉王朝的都城,规模宏大,城垣雄伟,与西方的历史名城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文明昌盛的国际都会,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城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前202),至汉武帝时,城市规模基本完备。都城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开三门,城垣周长25.7公里,城垣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主要建筑有城内的长乐宫、未央宫、北宫、桂宫、明光宫及城西的建章宫和城南的礼制建筑群等。西汉及以后的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和隋(文帝)10个王朝均建都于此,其作为都城的历史350余年,自汉至隋沿用近800年。

一、汉长安城遗址保存概况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的二环路和三环路之间,整个遗址城市格局基本清楚,分布范围明确,不少夯土建筑台基至今仍耸立地面。遗址分布范围涉及西安市多个行政区的54个行政村,遗址区约6万多人。

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时期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开创期(1995~1997)

1995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为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1994年底,西安市成立汉长安城址保管所,保管所机构规格科级,编制15人。成立伊始,主要开展了遗址现状摸底调查,实施了邓六路口南城墙遗址、北城墙厨城门遗址、城墙东北角遗址围栏保护和建章宫双凤阙遗址砖砌保护,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碑15块,完成征地建所工作。

(二)发展期(1998~2005)

此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保护工作:加强内务管理;进行了桂宫2、3、4号遗址,长乐宫2、4、5号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丰硕成果;逐步开展汉长安城遗址“四有档案”的收集整理;补充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碑35块;编制完成《汉长安城道路遗址保护规划》和《汉长安城遗址绿化规划方案》,并积极组织编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积极征集遗址区流散文物,充实保管所文物库房藏品;加强与地方土地、规划、公安、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打击遗址区违法建设;在考古勘探和发掘基础上,努力探索大遗址保护利用新模式,先后实施了多项大遗址保护展示项目,主要有未央宫石渠阁、夯土台、天禄阁遗址、城墙西南角遗址、桂宫2号遗址(南区)保护展示项目;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次大会在西安召开,借会议东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得到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先后实施了长乐宫4、5号建筑遗址博物馆,西安门,霸城门,未央宫前殿遗址围栏隔离,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建设等项目,在全国大型土遗址保护工作方面进行了率先尝试,积累了丰富经验。

总体来说本阶段汉长安城遗址各项文物保护工作得到长足发展。

(三)申遗酝酿期(2006~2012)

2006年,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正式启动,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的申报点之一,因此,其保护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被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列入“十一五”(2006~2010)重点保护的100处大遗址之一;2009年1月,《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2010年7月,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实施;同时,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政府签署了《合作共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框架协议》,将汉长安城大遗址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二五”期间重点文物保护项目。2010年10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为中省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2011~2013年,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就合作共建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共同推进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有关事宜进行研究。2012年8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西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管委会,以加快推进汉长安城遗址保护。

本阶段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以丝绸之路申遗工作为核心全面启动。

1.推进基础工作

2008年,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机构规格提升为处级,编制25人,内设机构为办公室、遗址管护部、宣教部、保卫部四个部门,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保护力量进一步加强。

本阶段完成汉长安城遗址地形图测绘;完善了汉长安城遗址四有档案数据库;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签订《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含世界遗产申报咨询)》委托协议书;按照“考古先行”原则,加强未央宫遗址区的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工作;配合汉长安城特区管委会进行未央宫遗址区9个村、1.5万人拆迁安置工作,为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2.继续实施本体保护项目

继续实施长乐宫4、5号建筑遗址,霸城门遗址,汉长安城陈列馆及展陈建设,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项目;完成长乐宫6号建筑遗址复原展示;完成霸城门至清明门遗址城墙重要段落的包砌加固保护;积极开展投资1.79亿元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未央宫汉代道路保护一期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2007~2011年,市政府投资近20亿元,以汉长安城遗址为依托,将汉长安城东南城墙遗址外侧的“团结库”污水渠改造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民生工程――汉长安城湖景区,在此期间文物部门实施了城墙东北角遗址的包砌保护展示。通过这些不同展示手段,保护了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扩大宣传力度

汉长安城遗址主要采取的宣传方式有媒体宣传、出版物宣传、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基层宣讲等。

在媒体宣传方面,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工人日报、光明日报、华商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等多家媒体都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过报道,报道内容有国家大遗址保护、文物宣传等;出版物宣传方面,配合出版了《汉长安城遗址研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汉长安城桂宫2号建筑遗址南区保护工程报告》等;学术交流方面,举办了“汉长安城与汉文化――纪念汉长安城考古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利用专题报告会”(2008);利用《文物保护法》宣传日、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文化旅游日等,深入基层(学校、乡村、社区)进行义务宣讲, 并发放宣传册、展示宣传栏。

以上举措对保护遗址格局、改善遗址区环境风貌,提高 当地居民文物保意识、推进丝绸之路申遗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申遗冲刺期(2013~2014)

2012年7月,国家文物局确定《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名列其中。在前期开展的规划编制、考古、拆迁等基础上,2013~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工作进入全力冲刺期。文物部门主要完成以下申遗工程。

1.完成文物本体保护工程14项

主要完成了未央宫前殿、椒房殿、中央官署、少府、宫门、宫墙、天禄阁、石渠阁、J100号、西南角楼、其余全部有编号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汉长安城西安门、南城垣、西城垣、南城壕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完成直城门遗址临时保护工程,完成展示面积总计262016平方米。

2.完成遗址区展示道路工程

所有遗址区道路建设共计15公里,展示面积约21万平方米。

3.完成遗址监测工程

对重点遗址区能够实施监测的的区域布设了温湿度、降尘、降雨量、风速、大气质量等监测设备,在遗址区增建一座小型气象站,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对遗址进行监测。

4.完成汉长安城遗址陈列馆安防及遗址区重点部位的安防工程

在重点部位安装摄像探头36个,满足了对遗址重点部位的安全防护监控。

5.完成遗址区标识系统工程

共计夯筑标识系统夯土基座12座,制作、安装各类标识牌830个,制作展板58块。

6.完成申遗专题陈列室改造及布展工程

拆除原有汉长安城遗址基本陈列,布展“大汉中枢丝路起点”――未央宫的前世今生申遗专题陈列,布展面积459平方米。

7.完成申遗档案的编撰和整理工作

共计整理装订档案506卷,图书资料920本,收录文件3.05万份。

经过多年的申遗备战,2013年10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现场验收工作圆满结束;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成功。

三、加强大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启示

总结汉长安城遗址20年保护之路,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坚持“三依靠”、“二协调”、“一管理”的工作方法

1.坚持“三依靠”

“三依靠”指的是依靠国家法律、法规,依靠地方各级政府,依靠当地群众。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管理工作中,由于管护面积大,遗址区群众多,情况复杂,为管护遗址,必须坚持“三依靠”原则。

一是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开展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准绳。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陕西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市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遗址区的巡查工作,制止违章建设和违法行为,依法行政。随着事业的发展,又增加了《西安市行政执法委托规定》、《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西安市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管理办法》、《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法规,汉长安城遗址的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和细化,更有助于对遗址的科学保护。

二是依靠地方各级政府。文物部门虽然是开展大遗址保护管理的职能部门,但是文物部门没有土地所有权,土地属于当地村民所有,因此实施遗址区的保护规划、考古勘探、本体保护、违法查处等工作都离不开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如在建国后西安市几次城市总体规划中,西安市政府均将汉长安城遗址区域规划为文物保护用地;省、市政府在修建过境绕城高速、二环路时均避开汉长安城遗址,使遗址的总体格局得以保存;

1998年在桂宫2号建筑遗址的考古勘探和保护展示过程中,当地村委会积极支持开展考古工作,之后在市政府支持下,征得桂宫2号建筑遗址12亩土地的所有权并实施了保护展示工程;

21世纪初期,未央区汉长安城街道办租赁了长乐宫4、5、6号建筑遗址的土地(约60亩)提供给文物部门开展遗址博物馆建设工作;同时期未央区政府投资对未央宫区域内约5000亩土地进行流转或征用,为申遗工作奠定基础。

三是依靠当地群众。总的来说,大遗址限制了遗址区群众社会、经济的发展,遗址区群众为保护遗址做出很大牺牲。20世纪90年代,汉长安城遗址区有大约5万人,为发动群众保护遗址,建立遗址区群众保护网络,群众网络有助于及时发现破坏行为,打击违法建设和盗掘行为。在实施遗址本体保护项目时,当地群众亦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支持。例如在实施城墙东北角遗址保护工程时,由于城墙遗址为当地村民宅基地院墙,开展保护工作势必妨碍村民正常生活,之后经协商,村民同意搬离现有宅基地,为城墙保护提供了空间。

2.坚持“两协调”

一是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协调。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的主管上级部门分别是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和西安市文物局,在保护管理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凝结着上级主管部门的心血和智慧,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的成功,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因此,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有利于获得最科学最专业的业务指导,有利于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是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在此,相关职能部门主要指的是考古、规划、方案编制、施工、监理、派出所、执法局等相关单位。大遗址保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考古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的保护规划和精密的方案设计、更离不开严格的施工和监理,离不开当地执法部门的支持。

3.坚持“一管理”

主要是加强对职工队伍的管理。多年来,为加强管理,汉长安城所提出构建“领导班子团结、干群关系和谐、各项业务工作一流” 的工作目标。所支部始终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党员职工队伍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队伍建设。目前,全所23名工作人员中,有副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8名,技师1名,初级职称5名。

在未央宫遗址申遗过程中,仅仅20余人的职工队伍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相当巨量的工作任务,保证了申遗成功的实践证明,坚持“一管理”工作是实现大遗址保护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保护大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真实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的保护准则,当然也适用于大遗址保护工作。真实性就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完整性不仅要保护遗址本体,还包括遗址周围的环境。

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工作中,为保护遗址真实性,制订遗址巡查制度、加强依法行政打击违法建设和违法盗掘行为、实施遗址本体保护项目、编制专项规划(绿化和道路规划)、积极与考古部门开展发掘和资料整理工作、扩大宣传力度、及时征集收藏遗址区的文物;为保护遗址整体性,划定遗址保护范围、编制《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管理规划(2012-2018)》、《汉长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委托考古部门制定《考古工作计划》、实施遗址区重点部位(如几个城墙拐角)保护工程,尽全力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抓住机遇,开创大遗址保护工作新局面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7

一、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缺少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队伍。基层的文物工作队伍,人员结构复杂,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业务素质存在着差别,这使得基层文物工作者对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存在着极大差别。加之长期缺乏必要的文物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和深造,缺乏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自觉性,造成目前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因此,要避免基层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中的不规范性、不科学性和不完备性等情形的发生,就要不断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学习,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力量和知识的储备。

(二)工作环境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基层文物管理机构的办公条件简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没有畅通的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甚至没有相对安全的库藏条件和安全预防设施。文物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排除,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三)机构不健全和体制不顺。由于各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不同和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所肩负的任务繁多,绝大多数肩负着“一揽子挑”的任务。由于各种事务繁多,基层的文物工作就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而恰恰是因为基层的文物管理机构是作为当地一个二级机构核定的,尽管国家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制定了许多政策,但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政府在执行文件的过程中大打折扣,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诸多方面,文物工作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四)宣传力度与重视程度不够。基层文物管理单位由于经费的严重短缺,往往导致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方面力度欠佳。正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是难以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二是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难以形成群防群治的网络。宣传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出现法人单位不经过文物保护和勘探调查的基本建设擅自开工;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被侵占和破坏;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混乱,难以把关;司法部门难以有效配合打击文物犯罪的行为和活动等一系列的问题。

(五)开发与保护失调。应该说,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利用是体现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旅游开发的热潮,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却造成了新的问题。在基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经济建设总体目标的影响和行政的干预,往往是文物保护为开发和经济建设让道,文物法规难以有效实施,文物保护难以有效落实,管理工作造成失控。

二、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几点认识

针对当前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所面临和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文物工作者应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在认真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搞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基础;二是提高领导干部对文物工作的认识水平,加强领导是搞好基层文物管理工作的关键;三是加强对文物工作者自身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增强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这是做好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保证。

(一)加强管理,强化管理职能。基层文物管理职能主要表现在行政执法管理和业务监督管理上。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要加强业务管理,加大监管力度,认真履行保护职责及有关管理措施,将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科学、正规的管理体系,使业务管理、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纯粹的保护是没有意义的,但片面地进行开发也是有危害性的。所以仍需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发利用。但针对一个地区来说,众多的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开发利用也不现实,而要结合实际,二者兼得,走出适合当地发展要求的路。因此,开发利用应有主次,要贯彻“重点开发,全面保护”的原则,先以一个或几个点为突破口,不断探索经验,循序渐进,促进整个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工作的开展。

(三)理顺基层文物机构的管理体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重视的差异,往往导致基层文物工作现状的差异和各种不平衡。所以对文物工作的垂直管理,进行上划管理,笔者认为是体制改革的良好出路。对文物工作进行上划管理,集中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权、物管理,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便于推行统一的政策标准和规范管理;二是便于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统一调配;三是便于财力的统一平衡调配使用;四是免受地区差异带来的各种冲击和地方政令的干扰。最大的益处是便于统一的行政领导和统一的业务指导及监督。如此,就会使基层文物工作有一个统一的工作思路,打破小框框,放开手脚,统一思想,发展有序。这种机制的改革,将会解决许多基层文物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有利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的健康发展。

三、保证基层文物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篇8

一、职能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关于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起草本市文物工作法规、规章,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文物和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负责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及不可移动文物的登记工作;审核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不可移动文物的维修方案、保护范围及其建设控制地带内和地下文物保护区域内的建设项目;指导全市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和区、县(市)文物工作;负责全市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打击各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二、行政审批项目及审批程序

(一)文物考古勘探范围内的基建项目审批

项目名称:文物考古勘探范围内的基建项目审批

项目类别:行政审批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市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保护条例》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

(2)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复印件2份。

(3)市规划局核发的《建设扩初设计审定通知单》复印件2份。

(4)市规划局核发的1:500红线图复印件2份。

办理程序:审批大厅受理文物局审查组织考古人员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出具考古勘探意见书由审批大厅将审理决定告知当事人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1万平方米以下)

费用情况:本审批项目不收费

考古勘探收费情况:

(1)普通手工文物勘探收费:非老城区每平方米8.54元;老城区每平方米16.24元。

(2)考古发掘费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核算;

收费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省文物勘探管理办法》

(3)《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

(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

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许可

项目名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许可

项目类别:许可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八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人名称及相关证明材料;工程名称、地点、规模、用途。

(2)工程位置图和工程设计方案。

(3)涉及地下遗存的,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

办理程序:审批大厅受理文物局审查作出审理决定由审批大厅将审理决定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许可项目不收费

(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保护措施许可

项目名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址保护措施许可

项目类别:许可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申请人名称及相关证明材料;保护措施名称、理由及主要内容。

(2)建设工程选址批准文件。

(3)保护措施具体方案。

办理程序:审批大厅受理文物局审查作出审理决定由审批大厅将审理决定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许可项目不收费

(四)由政府出资修缮的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

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许可

项目名称:由政府出资修缮的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许可

项目类别:许可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五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人名称及相关证明材料;受转让、抵押人的名称及相关证明材料;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及修缮情况;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理由。

(2)政府出资证明。

(3)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具体情况说明及相关证明材料。

(4)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后的保护措施。

办理程序:审批大厅受理文物局审查作出审理决定由审批大厅将审理决定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即办

费用情况:本许可项目不收费

(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许可

项目名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修缮许可

项目类别:许可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报告。内容包括:申请人名称及相关证明材料;工程名称、位置、类别和规模。

(2)勘察设计文件和维修方案。具体包括反映文物历史状况、固有特征和损害情况的勘察报告、实测图、照片;保护工程方案、设计图及相关技术文件;工程设计概算;必要时应提供考古勘探发掘资料、材料试验报告书、环境污染情况报告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及勘探报告。

(3)维修施工单位资质证明。

办理程序:审批大厅受理文物局审查作出审理决定由审批大厅将审理决定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10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许可项目不收费

(六)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

需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许可

项目名称: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文物的许可

项目类别:许可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

(2)馆藏文物借用清单。

(3)展览活动批复报告。

(4)文物安全应急方案。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作出审理决定将审理决定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20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许可项目不收费

(七)博物馆处理不够入藏标准、无保存价值的文物或标本许可

项目名称:博物馆处理不够入藏标准、无保存价值的文物或标本许可

项目类别:许可

项目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五条

(2)《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内容包括:申请单位名称及相关证明材料;处理的原因和方式;须处理的文物或标本数量。

(2)文物或标本目录。内容包括:名称、质地、年代、级别、来源、尺寸、完残状况、相关照片。

(3)本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其他有关专家的意见。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作出审理决定将审理决定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20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许可项目不收费

(八)对“一宫两陵”古建筑进行测绘许可

项目名称:对“一宫两陵”古建筑进行测绘许可

项目类别:许可

项目依据:《*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第二十一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

(2)测绘方案。

(3)文物安全的应急方案。

(4)测绘单位的资质证书复印件。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作出审理决定将审理决定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20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许可项目不收费

(九)博物馆设立的初审

项目名称:博物馆设立的初审

项目类别:初审

项目依据:《博物馆管理办法》第十一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内容包括:建馆宗旨、馆址、馆名、面积、展陈内容、藏品数量、种类、人员机构、经费来源等内容。

(2)馆舍所有权或使用权证明。

(3)资金来源证明或验资报告。

(4)藏品目录及合法来源说明。

(5)陈列展览大纲。

(6)拟任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及身份证明。

(7)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证明材料

(8)申请设立非国有博物馆的,应同时提交博物馆章程草案。博物馆章程草案包括:办馆宗旨及藏品收藏标准;博物馆理事会、董事会或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办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出资人不要求取得经济回报的约定;博物馆终止时的藏品处置方式;章程修改程序。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提出初审意见将初审意见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20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初审项目不收费

(十)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备案

项目名称: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备案

项目类别:备案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五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

(2)改变用途的目的和对象的说明。

(3)转让、抵押的合同文本。

(4)转让、抵押或改变用途的保护措施。

(5)收授方的资信证明。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备案将备案文件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备案项目不收费

(十一)市级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的

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备案

项目名称:市级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物收藏单位的藏品档案、管理制度备案

项目类别:备案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十六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

(2)藏品档案、管理制度。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备案将备案文件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1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备案项目不收费

(十二)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

需借用馆藏文物备案

项目名称: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文物备案

项目类别:备案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四十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

(2)馆藏文物借用清单。

(3)双方签订的借用合同。

(4)文物展览场所及安全措施方案。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备案将备案文件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5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备案项目不收费

(十三)县(区)级馆藏文物档案备案

项目名称:县(区)级馆藏文物档案备案

项目类别:备案

项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九条

审批要件:(1)书面申请书。

(2)馆藏文物档案。

办理程序:受理审查备案将备案文件送达当事人

办理时限:1个工作日

费用情况:本备案项目不收费

三、行政处罚事项

1.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其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经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和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2.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3.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

4.擅自修缮不可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5.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

6.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7.刻划、涂污或者损坏文物尚不严重的,或者损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的。

8.转让或者抵押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作为企业资产经营的。

9.将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或者抵押给外国人的。

10.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用途的。

11.文物收藏单位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的设施的。

12.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时未按照馆藏文物档案移交馆藏文物,或者所移交的馆藏文物与馆藏文物档案不符的。

13.将国有馆藏文物赠与、出租或者出售给其他单位、个人的。

14.未按规定处置国有馆藏文物的。

15.挪用或者侵占依法调拨、交换、出借文物所得补偿费用的。

16.买卖国家禁止买卖的文物或者将禁止出境的文物转让、出租、质押给外国人的。

17.发现文物隐匿不报或者拒不上交的。

18.未按照规定移交拣选文物的。

19.未取得相应等级的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承担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工程的。

20.未取得资质证书,擅自从事馆藏文物的修复、复制、拓印活动的。

21.未经批准擅自修复、复制、拓印、拍摄馆藏文物的。

22.在进行大型基本建设项目时,建设单位没有事先会同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调查勘探的,其选址事先未征得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的。

23.在文物勘探范围内未按照规定进行文物勘探的。

24.损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刻划、涂污或者损坏不可移动文物的。

25.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的非文物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改建、扩建的。

26.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其设计方案未经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经规划行政部门批准,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和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27.改变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立面、结构体系、基本平面布局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的。

28.损毁“一宫两陵”标志说明的。

29.在“一宫两陵”文物和保护设施上涂污、刻划的。

30.“一宫两陵”管理单位未按国家有关规定配备防火、防盗、防自然损坏设施的。

31.未经批准擅自修缮“一宫两陵”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

32.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一宫两陵”文物修缮的。

33.未经批准擅自在“一宫两陵”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

34.在“一宫两陵”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其工程设计方案未经批准,对“一宫两陵”历史风貌造成破坏的。

四、执法依据及要求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博物馆管理办法》、《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经费预算定额管理办法》、《*省文物勘探管理办法》、《*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市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保护条例》等有关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二)文物行政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按规定出示证件(《*省行政执法证》),并保证两人以上到场,否则,可视为无效。

(三)进行行政处罚时,须向当事人说明做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依据,同时告之当事人所享有的各项权利(陈述、申辩、申请行政复议及提起行政诉讼等)。

五、责任追究

(一)文物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追究行政违示责任:

1.办理勘探审批手续时,相关手续齐全、符合条件而不予受理的;

2.未按期予以办理的;

3.不认真审核有关手续或不履行法定程序审批而出现问题的;

4.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侵害,造成不良后果的;

5.博物馆(所)工作人员违反《中国文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准则》规定的。

(二)对文物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的违示责任,视情节给予下列处罚:

1.行政处理:对当事人赔礼道歉、经济赔偿、通报、公开检查、调离岗位、辞退。

2.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公职。

3.经济处罚:对违示者及其主管领导予以罚款;

4.对故意刁难、态度蛮横、的,从重处罚;

上一篇:自然科学的起源范文 下一篇: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与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