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范文

时间:2023-10-23 17:37:38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1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卢卡斯悖论 存在性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作为国际间资本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快速发展,其在全球化和不断自由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世界经济体中极其活跃的组成部分。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状况、投资的流向和投资结构的发展变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国际收支平衡状况、产业结构调整情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7年全世界国际直接投资额达到18333.24亿美元,仅发达国家的流入量就达到12476.35亿美元。美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欧盟则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地区,其流入量几乎占据发达国家总流入量的三分之二。发展中国家的FDI流入量,在2007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总体而言,所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FDI流入量几乎均有上升。

纵观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尽管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有所波动,但是总体上来说是日趋上升与活跃的(见图1)。尤其是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这段时间的发展是迅猛的,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卢卡斯悖论存在性分析

卢卡斯悖论是指由新古典经济学边际报酬递减理论推出的资本流动规律与实际资本流动方向相矛盾的现象。即根据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理论的预期,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前提条件下,资本应该从资本丰裕的地区流向资本匮乏的地区,即资本应该从发达国家更多地流向发展中国家或者说是欠发达国家。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态势是稳步发展的,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状况却是不均衡的,这体现了卢卡斯悖论现象的存在。

(一)从空间区域分布来看卢卡斯悖论的存在性

从空间分布来看,全球FDI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

从图2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资额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当两个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都显著增加的同时,两个地区吸引外资额的绝对值的差距也明显地拉大。

由中经网数据知,20世纪70年代,世界投资额总体上规模比较小,但是在这个阶段,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吸收额就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整个70年达国家的引资额基本都维持在70%以上,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引资额只有不到30%的水平。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发达国家的引资额达到了8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最低时只有14%;20世纪90年代,由于拉美债务危机的出现和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波动比较大,最高时发达国家引资额达到了83%,然而最低时却不到60%,但是这仍然没有动摇发达国家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引资国的格局。到了21世纪,发达国家的引资比例同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从总体上来看有所下降。但是21世纪的近十年期间,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平均引资额,仍然维持在全球引资额的60%以上,由此可见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进程中,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局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二)从世界各国的经济排名来看卢卡斯悖论的存在性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排列在世界前十五位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资国大部分为发达国家。由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由于发达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严重,排在前十五位的直接投资国中,发达国家的比例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的比例有所上升,但从总体情况上看,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主要的外商直接投资引资国地位,美国仍然处于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受资国地位。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总是集中分布在少数十几个国家中,从20世纪70年代起到21世纪,靠前的十五个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基本上都超过了世界投资流入量总额的70%以上。而在历年的前十五个国家中,美国、英国、法国以及德国等发达国家在世界外商直接投资中都占据了主要地位。1970年的前十名国家中有八个国家是发达国家,仅有南非和巴西两国是发展中国家。到了1980年,前十名国家中,仍然有七名是发达国家,而1990年处于前十名的国家中则有九个是发达国家,2000年仍然有7个发达国家位列前十名。而在21世纪的近十年中,在外商直接投资受资额排列靠前十五位的国家,主要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例如在2005年,进入前十名的发达国家个数就达到八个,只有中国和中国香港作为发展中国或地区进入了前十名,然而在2007年的时候,发达国家为7个,俄罗斯联邦首次进入了前十名。2008年为六个发达国家,巴西成为进入外商直接投资受资额前十名发展中国家的新秀。

纵观这四十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无论是从总的引资额情况,还是从名列前茅的国家个体状况来看,发达国家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在21世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这种差距有所缩小,这种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经济飞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例如金砖四国等国的崛起而引起的,但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境况却始终没有太大的改变,而这些国家的资金却是最为缺乏的。

(三)从相对量来看卢卡斯悖论的存在性

从相对量来看,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吸收额占世界投资的主要部分。相对规模是指一个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吸收额与世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值。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2

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直接增加东道国的资本。由于外来资本的高收益性,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国内资源可以转移到外商直接投资投向的高收益产业和新兴产业。如果东道国的传统工业有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也可以利用外资中的先进技术进行改造,从而调整东道国的产业结构。

首先,产业部类升级是指东道国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变。研究表明,进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看中了我国潜在的市场和低成本的劳动力。其次,产业升级还有产业内部升级。这个主要是指产业结构可以从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产品中较低的技术含量、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高层次转换,即生产率提升、技术含量提高,要素密集为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第三,可以促进产业质量的改善。外商直接在东道国的投资,可以绿地投资,也可以并购。研究表明,并购可以将已有的低质量资产盘活,变成高质量资产。如果是绿地投资,本来外商投入的就是高质量的新增资产,通过对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可以促使东道国企业提升自身实力。

二、湖北省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关系现状

(一)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

根据湖北省统计年鉴数据,在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向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与此鲜明对比的是,投向第一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相当少。从表一可以看出,2008年,在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有26个项目投向了第一产业,而2008年在湖北省的外商投资项目总共有343个,投向第一产业的项目比重为7.58%,其中所有合同总金额为433742万美元,投向第一产业的为14152万美元,占比为3.34%。我们再来看第二产业的情况,第二产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工业,尤其是制造业。2008年,湖北省新批的外商投资项目,投向制造业的共有172个,占总项目数343个的50.1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所涉及的合同金额为为268475万美元,占总合同金额的61.90%。由此可见,制造业已成为湖北省吸引外资的第一大产业。再来看第三产业,排第一的是房地产业,第二的是交通运输社会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进入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有7个,占合同总数343个的2.04%,房地产业合同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46669万美元,占所有合同外资总金额的10.75%,而实际的外资金额为66810万美元,占总金额的20.59%。

(二)湖北省的产业构成及其与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从表二可以看出,湖北省第一产业在全省GDP的比重一直呈下降的趋势,1990年为35.72%,到2008年则下降到了15.71%。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第二产业的发展一直比较稳定。其比重与外商直接投资中大部分投向第二产业的情况相符。湖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在GDP中的比重逐年稳定增长。到了2008年,比重就升为40.48%,增长了20个百分点。数据表明,第一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无论从项目数上还是合同金额上,都相对偏低;而第二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多,然而在其内部,大部分项目数和合同金额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湖北省应该首先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然后增加吸引力,进而增加外商直接投资更多投向第三产业,使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构成与湖北省的产业结构构成相协调。

三、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湖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和湖北省自身的情况,对外资加强引导:

(一) 产业引导

我们不能仅仅注重外资的量,更要注重外资的质。湖北省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管理水平结构都需要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迅速的实现湖北省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技术引导

一般说来,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项目的带动作用和外溢效应比较明显,因此要大力引进,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项目或者附加值大的项目是我们引进的重点。不可否认,一般加工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了大量湖北省的剩余劳动力,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迫切需要产业规模大、关联度高的产业项目。

(三)领域引导

目前,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行业投向单一,如上所述,排名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制造业和房地产业。这两个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整个湖北省吸引外资总额的81.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一产业的农业和第二产业的交通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合计起来也不过外商投资总额的10%。这些数据表明在湖北的外商直接投资过于集中。当前,国际外商直接投资中,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外贸、通讯等行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大幅上升,我们也应该顺应这种趋势,提高第三产业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当然,对于目前外资集中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情况,要客观分析。投向制造业的外资引导其投向诸如汽车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等关联度高的行业。对于房地产业,要严格控制。

(四)加强技术吸收能力

技术外溢效应的发挥一直是东道国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期望的结果。但是,技术外溢效应的实现,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在中外合资企业中,中方要完善内部治理,这样外资方更愿意和中方合作,技术溢出效应才得以发挥。引进技术后,要注意及时的吸收应用,在此基础上,加强自主研究和开发。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校基金“在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部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编号:BSQD0832)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3

关键词: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河北省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5-0068-04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产业转移正在发生新的变化,服务业国际转移已成为新的热点,并且呈现出涉及领域广、市场增长快、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中国正逐渐扩大服务业市场准入。可以肯定的是,服务业将成为继制造业之后,河北省吸引国际投资的热点领域,这是由国际经济规律和中国的国情共同决定的。但由于河北省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体系发育程度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以及对已吸引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高效利用。

一、河北省近年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一)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总体情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正以惊人的速度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正成为跨国公司全球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其作为跨国投资的东道国吸引力越来越强。而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如表1所示,河北省2004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82%,2005-2008年分别为83%、84.5%、80%、81%。近五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占外资总额的比例一直持续在80%以上,尤其以2006年为顶峰。与其他形式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占据了绝对优势,成为河北省利用外资中的主要形式。

2. 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迅速提高。如表1所示,2005年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17.8%,虽然2006年比2005年仅增加了5%,但2007年达到了新高,比2006年增加了20%。

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较低。通常一个省市经济规模越大(根据GDP衡量),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越多,而河北省近年来实际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要少于应该吸引的数量,这可能是由于投资促进不利或其他因素所致,但从另一方面可以说明,河北省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二)河北省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

从世界范围来看,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其兴旺发达已经成为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与世界发达地区相比,河北省服务业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存在明显的“短腿”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其总量的比例低。如表2所示,河北省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上,其2004-2008年比重分别为70.5%、83.52%、82.9%、83.34%、84.1%,一直呈增长趋势。而2004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其总量的12.35%,2005-2008年分别为14%、14.5%、14.95%、14.3%。可以看出,2007年达到的最高值也仅有14.95%,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低,与全国约41%的比例还有很大差距,更无法与发达国家服务业相比。

2.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有较高的增长率,但现在基本保持稳定。如表2所示,河北省2005年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比2004年增长了33.76%,2006年比2005年仅增长了9%,但是2007年比2006年增长了23.7%,其后,近两年投资额基本持平。

3. 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分布不合理。如表3所示,近年来河北省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投资在房地产业上,2004-2008年房地产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服务业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9.37%、34%、67.59%、71.73%、72.10%,一直呈增长趋势,后3年都维持在2/3以上;另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平均都保持在10%左右;而金融、保险业、开发研究业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与世界服务业结构不断升级,新兴服务产业主导服务业的发展潮流大相径庭。

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型是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与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世界经济相比,过分依赖制造业对河北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一)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资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前3个制造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14.9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8.2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比重为7.31%)。显而易见,这些行业对资源、能源和原材料等的消耗较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压力。如果一直过度依赖制造业而不改变过去的经济模式,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矿产的减少,最终将会制约河北省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而这也是与中国所主张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相矛盾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服务业,它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很低,消耗少,对环境的污染更是少之又少。以用电为例,第三产业总用电量占全部产业用电量的比重仅为11.2%,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1.8%;第三产业单位GDP用电量仅为制造业单位GDP用电量的1/4。可见,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服务业比制造业有较大优势。

(二)河北省制造业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主要产业是食品及服装、纺织产业

如食品类产业(主要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大约维持在14.45%左右;服装、纺织类产业(主要有纺织业和服装制造业)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制造业总量的比重平均为8.14%。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和服装产业收入弹性小,经济附加值低,也不利于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需求收入弹性是衡量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是用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像食品、服装这类生活必需品往往收入弹性小,因为消费者无论收入多低也要选择购买这类产品。而服务业往往收入弹性大,因为消费者知道如果他们收入较低,他们就可以不选择这类消费。

从图1中可以看出,随着河北省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服务产品需求的增加量要远远超过食品和服装制造业的增加量,特别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务产品,在较高收入水平时才能形成大规模消费,例如旅游、高等教育、休闲、健身等。随着河北省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用于此类消费的收入比重会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另外,今后几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这会增强人们即期消费的愿望和能力。可见,河北省今后对服务业的需求会进一步提高,大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是河北省保持经济快速前进的强劲动力。

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主要取决于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可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对于河北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

三、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制约因素

(一)服务业基础设施落后,结构不合理

如表3所示,河北省服务业相对发达的部门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全球贸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险、咨询、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在河北省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其他行业的发展很不协调。不仅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联系不够紧密,而且远没有和制造业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产业政策向制造业倾斜

产业政策是投资“政策环境”的重要部分,对外资投向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由于中国的领导政绩考核制度非常重视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往往对能较快带来经济效益的制造业给予政策倾斜,服务业长期发展受到忽视,河北省也不例外。这种政策倾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本建设投资向制造业倾斜;另一方面,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更多关注的是制造业而非服务业。

(三)城市化滞后

毋庸置疑,农民收入和服务消费能力很低,农村缺少服务基础设施和高素质服务人才,这些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显得乏善可陈。而河北省别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就算与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城市化程度也还是很落后,农村人口还占全省人口的大多数,滞后的城市化进程成为河北省吸引服务业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四)人力资源素质低

服务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较资本密集程度高,可见服务业的发展对人员素质高低的依赖程度很大,尤其是现代的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更是如此。而河北省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这会极大地制约河北省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

四、对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要想进一步促进河北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就要加强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向服务业转移,尤其是要抓住中国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快的机遇。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服务业发展面临的体制环境将显著改善,外资进入服务业领域的一些限制将显著减少。正是在这一机遇和挑战下,河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工作应围绕以下几个重点:

(一)优化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

1. 制定适当的政策导向,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服务业直接投资。应制定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从转变观念、规范行为和适当扶持等多个方面加以引导,吸引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大力促进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些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不够,甚至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明确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对于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明显的带动作用以及能代表未来整个服务业发展方向的服务行业优先发展,并给以相应的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3. 提高政府行政服务效率,深化政府审批制度改革,健全外商投资审批和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加强政府在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高监管水平等方面的能力。

(二)改善服务业吸引FDI的基础环境

1. 要进一步改善体制环境。要理顺推进服务业发展体制,明确各行业发展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细化落实行业规划、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要降低门槛,推动政府部门管理重点从审批环节转向监督、查处环节,在教育、卫生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引导外资向服务业转移。

2. 要大力培养服务业人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归根到底依赖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专业培训,对高校的服务业相关专业按照国际服务业发展趋势进行细分和调整,鼓励海外专业人才来河北省就业,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素质。

3. 要大力推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目前,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为35%左右,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同时,按照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每年将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加快河北省服务业发展,必须以城市化为依托,推动房地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保健、休闲、法律顾问等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行业稳步发展,并且积极吸引FDI向这些领域转移。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经济年鉴(2005-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曾建华,周聪颖.地区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性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6).

[4]丁玉春,杨逸.FDI流入对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师,2009,(1).

[5]李珠峰.中国服务业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7).

[7]孙文博.90年代我国服务业利用FDI的投资环境因子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3,(10).

[7]葛顺奇,郑小洁.中国31省市利用外资业绩与潜力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2004,(1).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ttracting FDI in Hebei Province

Zhou Wenjun1,Wang Bin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2. Housing and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in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51,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1980s, the glob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akes on a general tendency from“Industry-oriented economy” to “Service-oriented economy”, modern service is becoming the important engine of world economic growth. The increasement of Hebei province absorbing the FDI is fast, but the amount of the FDI on the service industry is small and the investment structure is unreasonable, which become the shortcoming of the economy 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The basic infrastructure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falls behind, the urbanlization development is slow and the quality of the human resoure is low, which are the limitation factors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absorbing the FDI. We should increase the attraction to the foreign investment by the perfection of the policy enviornment and basic enviornment.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4

我国从1979年开始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吸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度达6224亿美元,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国内外学者致力于研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影响因素,其中地理位置、市场情况以及生产成本等是其研究的重点,然而,在所积累的大量文献中,专注于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较少,而这正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一、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贬值,外商投资所需资金也就相应增多,那么会对外商直接投资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1人民币升值对现实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潜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不同

(1)对现实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从资本核算方面,人民币升值,促进了对现实的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的投资收益转为新增投资,而不是汇出境外。这是因为,转为新增投资,其在资本核算时,所获取的收益以外币表示会相应增加,这种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收益会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对已经来华投资并需要增加投资的企业,如果是以盈利部分转为新增资本的,汇率几乎没有影响,因为这部分企业将其在中国获利的部分增加投资,实际上是人民币形式折算为美元。如果其增加投资的部分超过了其收益部分,则增加的部分会受到汇率的影响,但从其增资行为看,其产品的预期利润必然会大于受汇率影响的因素。

从产品出口方面,随着人民币升值,减少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相对于人民币升值之前,我国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价格升高,价格的升高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由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所生产的产品又多半是面向国际市场的,因此,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出口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

(2)对潜在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许多FDI的投资者都预期人民币升值。但是人民币升值的现状,究竟会对潜在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怎样的影响,关键要看目前升值的幅度是不是符合投资者的预期。如果投资者认为人民币目前的升值幅度没有达到他们的合理预期,即在长期人民币还会继续升值,他们就会抢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之前,将大量投资引入我国,以规避进一步升值后在投资所带来的汇率折算损失。例如一些外资企业采用独资或者合资的方式,采取注册资本金快速到位的方法。因此,现期人民币的升值,未必会抑制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对未来汇率的预期。

2投资目的不同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人民币升值的反应不同

对于具有真实投资目的的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升值,外币的购买力下降,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以外币计价的本国资产价格上升,资产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外资企业在我国当地购买设备、厂房等前期投资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也会增加。这样,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成本都会提高,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在国内的独资和并购行为。近年来人民币汇率持续上升,引起了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许多没有真实投资目的的“热钱”乔装在资本项下以直接投资的形式进入我国,暗赌人民币升值,以期获得升值后的投机利益。于是,人民币升值的现实和预期越强烈,越能刺激这类没有真实投资目的的外资流入,进行套汇。

3外商直接投资“采购一销售”渠道不同,人民币升值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同

对于“国内采购一产品外销”型跨国公司,人民币币值低估的时候,它们把一部分生产放在我国国内进行,以此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然后将产品出口,在强货币或币值被高估的国家市场上以较高的价格销售,从而获取高额利润。但人民币升值后,外销产品返销国际市场时相对价格较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减弱。尤其若该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提高对产品的需求就会减少,企业收益受损,由于人民币升值后,这类跨国公司的优势策略难以发挥,他们可能将资金移至货币低估的国家进行投资,导致我国吸引外资的能力下降。

对于“两头在外”的制造加工型企业,他们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从国外进口,而生产出的成品也主要是出品,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在降低了出口收入的同时也降低了原材料进口的成本,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所以人民币升值并不会明显地减少这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

对于“本地生产一本地销售”的跨国公司,人民币升值后,公司在我国国内采购原材料的成本提高、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但由于在我国本土销售,产品价格不会由于汇率折算而过高,但是,如果投入我国的产业存在进口替代效应,人民币升值,则进口商品的实际价格就会下降,进口商品将具有比国内商品更高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

二、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如何保持FDI持续健康的增长

目前,引进外资是我国应当长期坚持的基本政策。引进外资有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近年来,面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比如:外商收购兼并增多,外商钻我国政策和法规的漏洞而谋取暴利等。所以,如何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合理利用外资、保持外资流入和健康发展,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1人民币实现小幅度升值,保证外商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在近期内,我国仍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人民币对外币的大幅度升值,以便使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的吸引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黄金时期,由于加入WTO的效应以及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大量的外资正涌入我国。我们应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在近期内调整好我国的外资政策,解决好使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对其过分的优惠。使外资政策更有利于吸引高质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从而使引入的外资有利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小幅度升值,可以为外资提供一个稳定的投资环境,这对增强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并使中国的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在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调控方向上要注意把握好总体尺度。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虽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进人仍能保持良好预期,但也要警惕经济增长可能出现拐点时外资的逆转。在宏观调控取得预期成效的情况,如果宏观调控部门再度强调“宏观调控仍在关键期”,就会持续给市场送去“继续紧缩”的寒冷信号;如果宏观调控使得人民币升值幅度超过一定程度,则会给国内相关产业带来紧缩压力,给尚未进入我国的外资带来投资成本的增加;再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变动,如投机性货币有可能减少并且撤出,从而被动性地减少货币效应,则形势的急转直下就可能发生。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宏观政策有必要从行政调控转向经典的参数调控,以把握宏观调控方向和程度,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3促进有效利用FDI,完善利用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在坚持引进外资、对外商采取优惠政策的同时,也要完善我国利用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以及加强监管预防风险。随着我国外资经济的发展,外商对我国的投资环境的关注重点已逐步从优惠政策转到法律执行、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对我国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吸收外商投资的法律体系,为外商创造良好的法律执行环境,同时,也要防止外商并购导致的一些重要行业中所产生的垄断问题,加强对这类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监管防范风险。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5

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林业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我国林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规模上利用外资数量呈增长趋势,但各年有所波动;在资金投向上主要集中在华南等地区的造速生丰产林和木材加工行业。

从规模上来看,目前,中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是规模有所波动,除政府间和国际组织林业投资合作以外,许多知名的国际林业企业也纷纷在中国进行项目投资。截止到2003年,中国林业利用外资规模达到31.3亿美元,林业利用外资规模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06 年,我国林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为646个,比2005 年增加157 个,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7.81 亿美元,比2005 年减少32.41%,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1.12%。其中国外借款1.22 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6.43 亿美元,无偿援助0.16 亿美元,分别占林业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15.67%、82.31%和2.02%。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林业利用外资的主要渠道。

从资金投向上来看, 2006 年,林业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集中投向了营造速生丰产林、木竹材加工、花卉种苗等竞争性行业,并且这些资金主要集中在福建、湖南、广东等南方地区。一方面,营造林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较多,但投资规模不大。2006 年营造林利用外资项目共为402 个,比2005 年增加138 个,利用外资金额为1.83 亿美元。林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以木竹材加工项目为主,全年木竹材加工利用外资项目112 个,利用外资金额为3.85 亿美元,占全部林业利用外资的49.23%。另一方面,东南沿海省份依然是林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排头兵。全年利用外资规模超过2000 万美元的省区有8个,分别是福建、浙江、湖北、广西、江西、江苏、内蒙古和广东,8 省利用外资总金额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的91.68%。

从使用效果上看,根据顾署生在《WTO与中国林业投资》一文中的研究,我国林业吸引跨国直接投资不仅能够丰富我国吸引外资的渠道,提高我国林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还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企业优势项目的再投资:(1)外资流入增幅加大,与外商在林业领域的合作将会加强;(2)促进林业企业优势项目的发展,出口创汇,进而增加厂商的再投资;(3)加入WTO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使林业产业有合理定位,形成与市场经济机制和要求相符合的林业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

二、中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一)我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

根据美国学者米切尔提出的“三要素评分法”,本文界定了在本土林业企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当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围绕这些群体,即国家、当地政府、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林农、当地群众和外商投资者进行主要分析。而对预期的利益相关者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做一般分析。(见表1)

利益相关者需求确定的利益相关者国家促使我国林业产业的升级,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当地政府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当地就业岗位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取得利润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林农收入增加,可获得技能方面的培训和提升当地群众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外商投资者获得较低廉的生产要素,进入或扩展中国市场,获得政策上的优惠,取得利润预期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获得有利的投资机会,生产环境得到提高,获得研究的可能性,树立良好的社会声誉,扩大社会影响通过表3的分析可知,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作为宏观经济的协调者,希望通过引导外商的直接投资,通过生态建设和技术革新,促使我国林业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将之从资源盲目输出、低效高耗型的产业,升级为资源合理利用、高效低耗型的可持续发展产业。从当地政府的角度来看,它更着眼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扶持当地企业,提高居民的就业率。从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和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林农的角度来看,本土的合作企业在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能力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随着林区资源的逐渐减少,企业自身和内部职工/林农成为效益相对落后的集体和个体。为了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为了提高收入,获得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提升,他们产生了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急切需求。从接受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当地群众的角度来看,希望能够在引进投资后,企业扩大生产,从而给自己提供更多、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从作为投资方的外商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考虑到中国有低廉丰富的劳动力,相对较为完整的产业基础,再加之政府在税收等政策上的优惠,外商认为进入中国不仅能够从成本上获得发展的机会,还能开发中国广大的消费市场,获取利润。

(二)我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供给分析

根据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里丁大学国际投资和国际企业教授约翰・邓宁( John H1 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本文逐个分析了各个利益相关者所能提供的优势(见表2)。首先,从各利益相关者所能提供的所有权优势来看,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他们拥有建国以来建立起来的完善的产业基础,并且在长期的市场经营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销售渠道网络;本土企业内部的职工和林农,他们多长期、甚至是家族几代在林业行业内生产工作,已具备基本的技能素质,并且劳动力成本很低;当地其他群众,虽然不具备林业产业的基本技能素质,但是数量较大,劳动力成本很低廉;外商投资者,特别是跨国公司,他们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并且可以借鉴其在全球跨国经营经验和专业人才进入中国。其次,从内部化效应角度来看,外商直接投资者能够通过它在全球各子公司和分公司等分支机构,将设备、技术和人员低成本并高效率地传递到中国国内,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国外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向中国逐渐转移。最后,从区位优势角度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级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林业也不例外,在税费等环节上都有许多优惠外商的政策出台;而本土被投资的林业企业由于对当地市场非常熟悉,并且与政府等机构关系良好,所以能够为外商直接投资者提供一个与中国政府和媒体机构沟通的桥梁。

(三)我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中的利益相关者供需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商投资我国林业的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一方面各有需求,另一方面也都能为跨国合作的实施提供相应的供给。首先,作为国家和当地政府,为了实现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当地经济的目标,有意愿提供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其次,作为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和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和当地群众,为了获取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并提高收入,有意愿把自己所拥有的工业基础、销售渠道、社会关系以及自己的劳动力与外商共享。最后,作为外商投资者,为了获得低廉的生产要素,进入或扩展中国市场,有意愿对中国的林业进行直接投资,并把它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分享。有了上述需求和供给作为基础,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林业企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是可行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虽然上述利益相关者各自既有需求又提供相应的供给,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冲突和矛盾,即供给和需求的不一致。首先,作为国家和当地政府,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当地经济的目标,它所提供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条件有可能是不适宜的,如果优惠过度,可能反而损害本国产业的发展,如果优惠不足,又会造成外商投资动力的缺失。因此一个合适的政策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其次,作为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一方面要取得资金、技术,另一方面在与外商分享工业基础和已有销售渠道过程中又容易造成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和矛盾。因此构建外商投资者和本土企业关系的协调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是合作成功的基础。再次,作为本土被投资林业企业职工和当地群众,在希望提高收入的同时,有可能由于其他方面的需求如希望参与管理等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劳资纠纷,因此构建企业和员工、企业和群众关系的协调机制也是非常必要的。最后,作为外商投资者,虽然希望进入中国市场,取得利润,但是又在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中国企业分享上有所保留。因此对外商投资者一定的约束机制同样是必要的。

这些从需求和供给体现出来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如若不能得到恰当的调和,将为林业产业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如果能通过政府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则将能为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

三、中国林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规定林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入股的审批程序,加快林地林木产权评估组织和制度建设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我国造林的主要的形式就是通过与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公司合作成立中外合资公司。在具体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外商、国内合作者以及当地林农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外商提供资金,希望中方合资者能够高效地将林地和林木折股投资,而不顾及中国的实际国情;一些中方合资者在没有征得农民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农民委托他们经营的林地与外商合资,有的则通过政府部门简单地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强制执行,从而为公司随后的生产与经营埋下了隐患。

为此,一方面,中方在引进外资合作时,应当通过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外商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与之协商恰当的合作方式和时间期限,而不应当一味担保最终的林地、林木折股率;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及林业有关部门要通过制订有关的规章,明确规定林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入股的审批程序,科学分级估价,在转让林地时广泛征求当地林农的意见,不能采取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更不能搞一刀切,林农应有自己的选择权。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外商投资造林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避免与林地林农的利益纠纷,将三方的利益最大化。

(二)落实公共保障机能,保障外商直接投资者利益

在外商直接投资造林的过程中,许多外商认为,政府在合作公司的财产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部门征收了林业建设保护费,但在公司的财产受到危害时,如林木被盗砍、盗伐以及遭受森林火灾时,政府应组织有关力量及时给予保护和解决。对于这些合理的要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当将收取的有关费用投入到林地防护的队伍建设中去,切实有效地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利益。

(三)支持林农工会类型的组织建立,保护林农利益

在外商直接投资造林的过程中,投资者及政府有关部门是积极的倡导者和推进者,但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忽略林农的作用。 林农是合作重要的参与者,但现实情况却是林农在整个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属于弱势主体,在我国大多数外商投资造林公司的构建及随后的经营过程中,单个的林农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拥有的权力是非常有限的,在公司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作为要素投入者的林农的利益,他们往往难以取得应得的平均收益。建议有关各方应充分尊重林农的权益,由政府牵头建立林农工会类型的组织,以集体形式增强在公事运营过程中的议事和谈判能力。

(四)建立外资进入的考察机制,合理引导外资流向

合理引导外资流向,建立外资进入的考察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应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其进入的产业和入股及利益分配方式进行招商选资,鼓励外资以高新技术等入股林木及林产品加工产业,并以优惠政策激励外商投资者将利益所得在我国林业进行再投资。

(五)统一内外资税费,规范监控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国内林业企业的并购行为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改变长期以来外商投资者所获利益盛丰,而国内合作者无论是从利润还是技术上都所获较少的情况是十分必要的。规范外商投资企业针对国内企业的并购行为,对其在国内的并购行为进行跟踪监控,以防中方在被并购的过程中资产低估流失,同时也给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留出充足的缓冲时间。

(六)建立健全林业引资中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环境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严格引资项目事前和事后的环境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外资安全评估体系,明确外商投资者的在环境方面的义务,在环境损失发生时,外商投资者与国内合作者应该根据其各自的占股份额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不应当将环境的损失全部由国内投资者甚至是国家和当地群众来承担。

参考文献:

[1]王永清,曹薇.不同所有制林业辨析与投融资渠道探讨.林业经济,2006(3):56-58.

[2] 李育材.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深化中国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绿色中国,2005(10):9.

[3]汤晓文,刘建杰,于百川. 2006年全国林业统计年报分析,林业经济2007(6):34-38.

[4] 顾署生.WTO与中国林业投资. 江西林业科技,2003(6):40-41.

[5]顾蕾,沈月琴,李兰英.天然林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基于对天然林保护地去的典型案例分析林业经济问题,2006(5)425-428.

[6]陈芳松.关于外商投资造林若干问题的思考. 林业经济问题(双月刊),2006(2):68-71.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6

关键词:TRIMS协议 国际直接投资 边际产品价值 外资法

一、TRIMS协议产生及内容

1、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状况

国际贸易古典与新古典理论均假定生产要素不能进行国际移动,新贸易理论则放松了这一假定,从而使新贸易理论更加适合当今的国际贸易现实。国际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利用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他国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资本对外投资活动。国际直接投资是在国际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呈现的特点主要有:国际直接投资仍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流入的发展中国家的数量虽分布严重失衡但有明显增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也在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重点逐步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国际社会对国际直接投资法律规制的努力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直接投资法律规制不断创新,一些国际组织或机构为协调国际投资关系所做出了不断的努力。分别是:关于《联合国跨国公司行为守则》、《关于解决东道国与其他国家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关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待遇标准》、《关于国际投资的多国企业宣言》。但这些协调活动的范围和领域不全面,仅是部分国家或国际投资的个别领域。另外,已经付诸实施的规则或协议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难以发挥较大的作用。

3、TRIMS协议主要内容

通过多次艰苦谈判产生的并于1993年3月达成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协议作为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果之一问世,即成为WTO法律体系框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TRIMS协议的正文部分包括9个条文,具体内容是:对东道国引进外资的限制的规定、例外条款与发展中国家成员、通知与过渡性安排、透明度要求、建立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委员会、磋商与争端解决、货物贸易理事会检查。TRIMS总体上呈现以下特点:①TRIMS协议仅为与投资措施有关的多边贸易协议,并非国际投资法典;②TRIMS协议是对既有GATT规则的重申,未有重大突破;③TRIMS协议虽条文简短,但弹性较大;④TRIMS协议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妥协的产物,但发达国家的观点略占上风。

4、TRIMS协议的意义

TRIMS协议的诞生,对于完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推动国际投资法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该协议的法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大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法律体制的完善、实现了投资领域国际立法的重大突破、促进各国完善与修改外资立法、完善了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法律机制、加强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TRIMS协定是到目前为止在国际范围内第一个正式实施的有关跨国投资方面的多边协议,它扩大了多边贸易体系的管辖范围,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纳入到了多边贸易体系之中。其宗旨在于避免投资措施给贸易带来的限制和扭曲,从而促进世界贸易的逐步自由化,并促进跨国投资,以达到增进所有贸易伙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成员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TRIMS协议对我国投资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一般分为激励措施和限制措施。绝大多数国家对外资采取激励和限制相结合的政策,即一方面制定优惠的激励措施,注意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以吸引更多的外资;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政策和立法手段对外资进行多方面的限制,以保护民族工业和本国资源。

1、对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福利分析模型介绍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产品的边际产出价值MRP=VMP=MPP*P,其中MRP与VMP是分别用实物量与价值量表示产品的边际产出,MPP是对总产品产出求导得出的边际产品产出。麦克杜格尔(MacDougal)在1960年提出的新古典主义的模型仍然是分析国际投资的福利效应的主要工具。

图一中,有A、B两个国家,各自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由左右两方斜线表示。在开放资本流动之前的初始均衡中,国家A持有OA-Q的收益率为OA-Ra的资本;B持有OB-Q的收益率为OB-Rb的资本。假设允许资本流动,A国把Q*―Q投资于B国,A国产出减少Q*QDG,B国产出增加Q*QFG,两国收益率为Q*R*,世界福利增加GDF。产出的增加是所有资本运动的结果。在新均衡下,数量Q*QKG代表A国的资本所有者在东道国投资取得的资本收益,收益净增加GDK,B国净收益增加为GKF。A国内部资本-劳动比率降低,增加了资本的相对收益,但减少了劳动相对收益,B国相反。这是在资本自由流动状态下的福利情况。

2、对外商直接投资限制政策的经济分析

如图二所示,东道国政府对外商投资实行限制,假定实施的效果相当于投资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从Q*R*降至Q1J,外资的流入量也出Q*Q减少为Q1Q。从东道国的角度看,现在使用外资的收益为QFCQ1,其中由外商投资者得到的收益为JLQQ1,而东道国的收益为CFLJ,同资本自由流动时相比,东道国减少支付外国投资者收益JLKI。然而,东道国得到的收益额比资本自由流动时的减少GCI。

一国通过获得外资可享受外资带来的一系列好处,但对外资实行一定的限制,并不一定影响国外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相反只要限制得当,投资国和受资国双方都可从中获益。图二中,对于投资国,只要东道国限制政策实施后的资本边际生产率仍然大于其本国的资本边际生产率,就会有资本的流动,投资国也从中获得收益。对于东道国,在面积JLKI大于面积GCI的情况下,实行限制政策为国民带来的福利要大于资本自由流动时的福利,对东道国来说,实施这样的限制政策是有利的。这不但在国际经济学中得到证明,而且也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验证。

与其他贸易保护政策具有负面效应一样,限制性的投资措施也具有相应的负面效应,实施这些措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图二中,如果东道国采取的限制政策的幅度过大,使外资的资本边际生产率降低,面积JLKI缩小,面积GCI扩大,当JLKI小于GCI时,东道国会由于实施限制政策,整体福利小于资本自由流动下的情况,即东道国利益受损。如果考虑到外资进入会影响东道国资本投资的边际生产率曲线向上移动,由此增加的产出为东道国居民获得的情况,东道国潜在的损失将会更多。

3、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的经济分析

如图三所示,东道国给外商投资企业高于本国企业的优惠措施,期望能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可以假设使外资的边际生产率高于资本自由流动时的边际生产率,为Q1M。这时资本流入量由QQ*增加至QQ1,东道国引进外资的总收益为QFHQ1。然而,东道国应按照外资的资本边际生产率支付给外商收益,数额为QPMQ1,其中,HML由东道国从自己所得中支付。LFP由东道国所有,但比资本自由流动时少获收益GKPL。总的说,东道国由于采取优惠措施,使收益减少GKPL+HML。

东道国之所以给予外资优惠待遇,在于外国直接投资通常含有不能单独获得的新技术、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等好处,即东道国可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这种影响使东道国中资本投资的边际生产率曲线MPKb向上方移动,由此增加的产出为东道国居民获得;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使东道国国内竞争更加激烈,并因此提高各种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两国贸易条件的变化会以各种方式对福利产生更多的派生影响。

因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东道国的影响是复杂的,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有效地吸引外资的进入。除了数量的增加外,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构成和地区构成应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三、我国实施的投资措施分析

1、对外资实施限制政策的分析

几乎在所有国家中都对外资实施一定的限制。我国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领域到对外资企业经营行为都有法律限制规定。通过对外商投资的投资领域的限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民族工业的幼稚产业的发展,也体现了经济利益。

然而,实施限制政策的负效应也比较突出。如削弱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反而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的发展就反映了这种缺陷。

我国成为世贸成员后,考虑我国目前拥有8000亿USD的外汇储备,之前我国的外资法规中关于外商企业自行解决外汇收支平衡、出口实绩要求、外销比例、当地成分要求等均不适合世贸的贸易政策评审的要求,国家相继修改与完善了外资外贸方面的法律正是符合世贸的要求

2、对外资实行激励性投资措施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弥补投资环境的缺陷,需要通过实施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的进入。我国的对外商投资的优惠程度比较高,在我国引进外资、发展国民经济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外资是否流入我国,取决于我国能否使外资在我国的边际生产率高于国际市场上的资本利息率,取决于我国是否能对外资形成真正有效率的需求。我国可以通过给外资某些特殊的优惠来将外资的利润率拉到国际通行的利息率之上,但这样形成的对外资的需求不会是真正有效率的需求,这一类作法是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的。会导致相应的不良后果:优惠政策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和低效率的国际热钱的过度流动、优惠政策可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优惠政策加剧我国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从而削弱了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过高水平的优惠政策不利于提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水平。

3、TRIMS协议对我国吸引投资及对外投资的启示

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常常利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引导外资流向,保护相关产业,而随着TRIMS协定的实施和这些措施的逐步取消,与此有关的产业政策将不复存在。当地成分要求,贸易平衡要求和进口用汇限制的禁用,各成员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开放度将会扩大,这无疑十分有利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发挥比较优势,缩短发展周期,从而使入世真正成为中国海外投资事业发展的契机。TRIMS协定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我国要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谋求利润最大化,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海外直接投资是必由之路。成为世贸成员不仅可以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带来机遇,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创造更为方便和有利的条件。TRIMS协定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法律规则之一,构成了对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有力的约束和限制。东道国对国际投资管制的放松、政策法规透明度的提高、投资环境的改善,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必将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成长机会。

参考文献:

1、张相文、曹亮,国际贸易学.武汉大学出版社,P285-288

2、海闻,林德特,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P210-238

3、原毅军,国际经济学机械工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P186-215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7

关键词:FDI;发展现状;产业分布;贡献率;导向性政策

一、河南省FDI的发展状况

1984年,合资郑州嵩山食品有限公司在郑成立,开启了新时期河南省利用外资的序幕,因此我们的研究数据从1985年开始。本文涉及到的外资只包括外商直接投资, 即FDI, 而且考虑到合同投资金额尽管代表外商投资的意愿, 但并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效应, 所以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FDI的实际金额。通过观察河南省1985至2011年实际利用外资的数据, 我们可以将河南省利用外资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1.第一阶段:稳定发展阶段(1985-1991)

也可称为试探观望阶段。由于引进外资工作刚刚开始,对外资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和正确的认识, 因而各项制度还很不完善。这一阶段实际投资金额年均值仅2454.14万美元,环比增长率差异较大,最高和最低分别为1278.16%(1988)和-75.41% (1990),这反映了这一阶段的外商投资在低水平上有一定波动。这一时期的外商投资始终处于低水平稳定发展的状态,这很好的反映了外商的试探观望心态。

2.第二阶段:快速发展阶段(1992-1997)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使中国有关外商投资的制度调整方向更加明确。这也给了外国投资者更好的预期,加速了国外资本向中国的流动。从实际数据看, 这一阶段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值达到42109.67万美元,比上一阶段增长了 1615.86% , 较上一阶段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环比增长率也逐渐趋于合理, 平均增长率为 78.63% , 利用外资的数量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

3.第三阶段: 收缩调整阶段 (1998-2001)

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使整个中国的多项经济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河南省也不例外。从1998年开始,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数量开始下降。从具体数据看,这4年间的环比增长率只有2000年为正,期间一度降到-33.59%(2001) ,年均增长率由上一阶段78.63% 下降到-12.24% , 利用外资出现了阶段性的收缩。这种收缩是由外部冲击带来的,对河南引进外资来说仅有4年,这显示了河南在引进外资方面的良好调整能力。

4.第四阶段:快速腾飞阶段 (2002-2008)

中国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以及其后的良好表现使外商对中国有了更加稳定的预期, 因而河南省吸引外资也有了量的提高和质的飞跃。实际外资年均值为 77910.25万美元, 较上一阶段增长了54.9% ,年平均增长率由上一阶段的- 12.24%上升到 36.65%。这一时期外商投资的增长曲线相对于前面各期有更大的斜率, 说明外商投资在这一时期增长得更快。而且资料表明, 河南省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创新, 股权并购项目成为利用外资的亮点。

5.第五阶段:稳扎稳打阶段(2009至今)

2008年底金融危机对于河南省来说,实际利用外资额由08年的952.53亿美元缩减至918.0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由27514降到23435个。但同时,在FDI项目数下降17.4%的情况下,实际利用外资额只减少了3%,这说明河南省整体利用外资效益提高,一些更具竞争力的外资企业在河南立足。截止到2010年底,已有6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南。中国唯一综合保税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国际物流园等一系列产业基地使得河南成为优质外资的"新宠"。河南省商务厅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1年第一季度(3月份)期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以至少30%的速度增长。

二、河南省FDI的产业分布状况

(一)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的现状与特点

1.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

截止2011年底,河南省共有等级注册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600家,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486106万美元。平均规模为571.58万美元,其中投资规模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为301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1.6%,体现了河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规模仍显过小。

2.河南外商直接投资产业非均衡分布的特点

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明显不足。1.34%的比例略高于全国第一产业利用外资1.15%的水平,但一般发展中国家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第一产业利用外资的比重为5%。即使将采矿业加入第一产业,河南省第一产业利用外资所占比重也仅为1.75%,不足2%,距一般水平仍有很大差距。

第二产业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也是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最频繁的部门。截止到2010年底,河南省第二产业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的76.94%,和全国的68.93%相比,处于较高水平,印证了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更注重于强调利用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的性质。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情况篇8

关键词 外国直接投资 国民待遇

一、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概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拓宽,方式日趋多元化,引进外资的行业和地域不断拓展,外资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正面和贡献日益凸现。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动下降趋势难以遏止,恢复增长乏力情况下,外商投资中国与外资在华并购的热潮正在升温。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相对呈持续增长之势。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平稳增长,1至6月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21688家,合同外资金额726.9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38.83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89%、42.66%和11.99%。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86965家,合同外资金额10158.27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53.54亿美元。鼓励和引导外资的流入,首先是从中国政府对引进外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开始的。1979年7月《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奠定了中国引进外资的法律框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涉及合同、税收 、 外汇和其他与中国利用外资有关的基本法律。1986年《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的颁布及翌年公布的执行细则,标志了中国对待外来直接投资的态度由消极接受和等待向积极引进的转变。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更是加速了法律法规制定的步伐,以加强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律框架,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政府切实履行我国在入世文件中的所有承诺,世贸组织诸多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协议必将对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中国政府已加入了华盛顿公约《解决国家与其他国国民间投资争议公约》,并与41个国家签订了保护投资的双边协定,为外商来华投资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外国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一直被认为是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国际直接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中国改革开的20多年也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逐步增加的20多年,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

(1)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长期以来,建设资金短缺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除了充分利用好国内的资金以外,还应该积极地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以弥补我国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

(2)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外汇储备,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国直接投资对一国的国际贸易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出口和进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上,在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的今天,外国直接投资与贸易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1986—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由1.88%上升至44.06%,在增加出口的同时,亦刺激了进口的高速增长;大大改善了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家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3)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结构优化,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通常表现为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一揽子转移。投资者在为东道国带来资金的同时,还通过引进生产技术设备等方式为东道国带来其国内所没有的设备和管理模式。经济认为,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运用新技术在对自身现有的生产经营行为改造、升级的同时,也推动了东道国国内的产业结构的调整。

(4)对我国的体制转轨起到了引导、借鉴和推动作用。外资的进入,使得我国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得以逐步建立。一方面加速了国内、国际市场的融合,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市场要素的形成和发育,加速了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和现有企业利用外资进行改造,促进了传统所有制结构的改变,对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面临的挑战

(1)放松对产品出口的最低限额,容易形成局部垄断。我国修改前的外资法体系中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着明确的产品出口比例规定。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加剧以及我国入世谈判进程的加快,我国逐渐放松了对产品出口比例的管制。同时,制定了“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新战略。各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大规模扩大其在华的产品销售数量,导致了部分行业如饮料、化妆品、通讯产品等形成了相对垄断的局面。

(2)谋求控股地位,致使中方利益受损。我国的外资法体系中只规定了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企业中所占的最低比例,在实践中,各国投资者往往要求能对投资企业拥有控股权,企业被外资控股后,东道国的宏观经济控制能力会随之下降,从而可能导致市场控制的失灵并引发经济动荡。同时中方对自身品牌的无形价值往往认识不足,出于对资金的迫切需求,在引资过程中经常发生评估价值过低的现象。在外资控股后,企业往往着力于对外资品牌或新创品牌进行运作,刻意搁置我国的本土著名品牌。这种合资丢牌的现象时有发生。

(3)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和行业结构不合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往往导致外国直接投资偏离我国的产业政策和经济布局策略。目前,外国直接投资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一般加工,对于国家大力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与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直接投资较少。截止1999年,投资于农业的外资占投资总额的1.76%,科研技术服务只占0.31%。同时绝大部分的投资集中于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各经济特区,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资较少,这也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状况。

(4)投机性的外资涌入和撤走,会放大国内资本的流量变化、导致动荡、引起经济失控。

(5)引资过程中仍有部分污染产业进入,不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竞争吸引政策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环保标准。

(6)跨国公司利用转移价格来转移利润,以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或推行其资本倾销的政策。跨国公司普遍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其全球,通过转移价格将高额利润从税率高的部门或国家转移到税率低的部门或国家,从而增加公司的总利润;或者在一个很有市场潜力但却竞争激烈的国家投资时,把其他地区的部分利润转让给新兴市场进行竞争的部门,以补贴该部门初期因实施资本倾销策略而产生的亏损。因此,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制止。

三、我国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对策

1、我国外国投资法律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外资法纷繁复杂,但从整体上看,对外资的待遇表现为一定范围的国民待遇、优惠待遇和差别待遇三个方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权掌握在政府手中,采用行政审批的方式,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

(1)三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长期以来我国对三资企业实行了内外倒歧视的“超国民待遇”,形成了我国企业界特殊的内松外紧的二元体制,使得国内企业与三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竞争状态。

(2)外资的准入掌握在政府手中,企业自主权小,对外资偏于审批管理,忽视市场手段。“筑巢引凤”成为不少地方政府最时髦的口头禅,“招商引资”成为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这些提法正说明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还难以替代,另一方面说明企业至今还未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上一篇:建筑工程与技术范文 下一篇:监理安全管理措施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