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10-12 17:53:24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1

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也是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主要特征。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按照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这一国际上划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

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是老年人口规模巨大。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接近1.8亿。预计到二0五一年将达到四亿多的最高值,之后将维持在三至四亿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

二是老龄化发展迅速。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百分之七提升到百分之十四,发达国家大多用了四十五年以上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二十多年就接近了这一指标,并且在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内还会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一。

三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比较,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三年。

四是城乡倒置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中国的情况则不同。目前,中国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一点二四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本世纪后半叶,城镇的老龄化水平才将超过农村,并逐渐拉开差距。

五是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而我国则是在仍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五千到一万美元以上,而中国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不足三千美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还比较薄弱。

二、我国现有养老模式及存在弊端

目前在我国主要养老模式为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按照投资主体可分为政府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两类。政府养老机构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及集体供款。资金来源单一、数额有限造成了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收养人数少、社会效益不高等问题。民办养老服务业属于新兴的公益性服务行业,其特性是投入大、收益薄、收效慢。如果单纯按照成本核算,其创办初期基本处于亏损状况。

机构养老均存在一定弊端。比如,对在养老人的照顾并不完善,在养经济负担也较沉重。

这令大多数老人难以接受;护理条件较差,大多数的养老机构仅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与饮食服务,而只有部分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更为严重的是,为减轻负担,一些养老院不准自理能力差和不能自理的老人入住,严重违背了设置养老机构来帮助不能自理的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初衷。

家庭养老作为中国最为传统的主流养老模式,是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形式是在家养老。但这种养老方式也随着现代生育观念、生活节奏和生存压力的改变,受到严重冲击。独生子女家庭作为21世纪城市的主流家庭,独生子女父母的这一代, 既要抚养和教育子女, 又要赡养和照顾护理四位老人。预计到2039年,我国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这被称为“老龄社会危机时点”。在这种家庭结构变迁的影响之下,传统家庭养老的经济支持、照料、精神慰藉功能逐渐弱化。虽说“百善孝为先”,但面对老人所需要的长时间与专业的护理,子女也会觉得分身乏术,产生“照料疲劳”的感觉。且面对着越加激烈的竞争,一些青年夫妇更重视子女的照顾和教育, 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多花在子女身上, 而对老年父母的照顾却有所忽视。所以,以子女供养为主的家庭养老也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

三、 公寓化养老模式初讨

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和社会化养老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党和政府都明确提出在我国要保证“老有所养”,还要“优先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把养老事业提高到了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因此,充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社区的力量,利用合力加强社会养老工作,探讨新的养老模式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老年公寓是一种新的居家养老方式,不仅拥有分散的居家养老所没有的各类保障服务设施,让老人居住得安心、舒心,又拥有一般养老机构所没有的家庭氛围。所以,其比较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减轻子女养老压力,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服务专门化、系统化,老年人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首先,新型老年公寓起点高、理念新、融入市场会很快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变老年人“望寓生叹”为“养老首选”,让养老产业的经营者看到了光明的前程。老年人养老观念的革新又直接影响年轻人的择偶观、家庭观、生育观和事业观,将拓宽更大的养老产业市场激活“老年经济”,形成养老社会化的良性循环。

第二,新型老年公寓是一个探讨养老社会化的实验平台。新的经营理念可以加速养老福利型向社会化养老型转变;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供养型向康复型转变;“注入型”向“自我造血型”转变。

第三,新型老年公寓对促进本地区文化水平和服务形象对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新型老年公寓用一种新的理念指导软硬件建设,将更多的老年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和优质的服务,将更多的资源集约化、精简化,从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2

复旦大学 陈沁

芝加哥大学 宋铮

“城市化将如何应对老龄化?――从中国城乡人口流动到养老基金平衡的视角”

《金融研究》2013年第6期

农村人口城市化能否在缓解城市老龄化压力上起到重要作用?区别2010年第六次普查人口与2010年“自然人”(在没有城乡迁移假设下的推测人口数据),以此为依据计算这十年城乡迁移人口,得以算出农村人口分年龄、性别的迁移率。作者发现农村人口在15岁-49岁具有较高迁移率,而其他年龄阶段的迁移率较低。

在计算人口城市化对中国城乡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的影响后,作者发现:纳入迁移人口后,城镇人口的赡养率增速显著下降。2040年-2060年,农村人口移民使城镇人口的赡养率比没有移民流入的情况降低了0.3左右,这意味着对于每三名工作年龄人口,他们需要赡养的退休年龄人口将减少一人。中国的老龄化趋势将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作用下被有效缓解与推迟。

模拟了城乡人口迁移对城镇养老保险收支的影响后,作者发现人口迁移对中国维持稳定的社会保障系统有重要意义。2040年-2060年,有城乡迁移的养老金依赖率比没有城乡迁移的情况要低约0.3左右。而城乡迁移人口将使快速增加的养老金债务规模变得相对平稳,并将没有迁移情况下收支最不平衡年份的收支平衡度提高约36%。这为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平稳度过老龄化冲击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进一步发现,生育率提高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能在长期内缓解老龄化并改善养老金收支。无论是否有城乡迁移,推迟退休年龄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养老金收支的不平衡程度。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缴费窗口扩大,迁移人口对养老基金收支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在有城乡迁移的模式下,若将退休年龄在2040年推迟至65岁,养老金收支不抵时间将被推迟到2050年,债务差距将始终保持在30%以下,大大好于不推迟退休年龄的模拟情况。 制度 城镇化影响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变化

清华大学 高鸿鹰、武康平

“城镇化与劳动收入不平等:

一个动态分析”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第WP612号

城镇化诸相关因素影响了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变化。1.城镇正式部门的扩张极大推动了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如果仅考虑城镇化因素,劳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率不可能高于城镇正式部门的扩张率;2.城镇正式部门扩张,推动劳动收入不平等的上升率逐渐降低,并决定了劳动收入呈倒U型的变化趋势;3.城镇正式和非正式部门的劳动收入、农业人均产出和产品相对价格、城乡迁移成本等都影响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动态。

城镇化路径选择需要市场机制与政策干预的有机结合:市场机制有利于城镇化相关部门的微观协调,并最终消除劳动收入不平等,但市场机制却难以避免收入不平等阶段性地过度扩大。同时,城镇化进程中各种市场失灵也需要适度的政策干预。政策干预有利于避免劳动收入不平等的阶段性过度扩大,但不当干预会扭曲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微观协调,从而扭曲甚至阻碍城镇化进程。 观点 作弊的大学生更可能

选择公共服务领域的工作

哈佛大学 Rema Hanna

宾夕法尼亚大学 Shing-Yi Wang

“不诚实以及选择进入公共服务领域”

NBER工作论文第19649号

本文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政府部门在筛选应聘者时,应该看重他们的能力,还是他们的品行?

在实验环境中就一个简单任务(掷色子)作弊的大学生,他们更可能显示出对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偏好。更为重要的是,会在掷色子中作弊可以预测现实中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

在实验游戏中表现出不太遵守既定社会道德标准的学生,也更可能倾向于进入政府。然而在结果明晰的情况下,测算作弊的双玩家游戏和腐败的态度性判断未能系统性预测职业偏好。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3

为什么呢?所谓弊,对计划生育来说,就是每个家庭忍受独生子女,以及与独生子女有关的一些不良后果。就单个家庭利益来讲,有两个孩子,比一个孩子要好一些。当然,也有许多家长只需要养一个孩子就满足了。父母有两个孩子,就不容易对单个孩子产生溺爱。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就不会因为一个孩子离家太远而感到孤独。

从抚养老人来讲,中华文明,以孝为先。可是,一个孩子往往难以做到“忠孝两全”。任何一个人,在发展事业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力不从心,很难做到既照顾好父母,又把事业做好。如果考虑到三代同堂(有的四代)的情况,养一个孩子的问题更加突出。一对年轻的夫妇,如果各自有父母,父母还有父母,那么行孝的力度就更成问题。

我们打开微信,许多朋友在春节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地拍了全家照秀幸福。一对爷爷奶奶,周围一群孩子,老人就会笑得乐开花。如果老人身边没有这么多子孙,总是一种遗憾和孤独。多一个孩子,也可以减少一些不幸家庭因为不幸的原因失独而痛苦。

另外,能够给每个家庭生二胎的选择,至于自己要不要,本来也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可以提高老百姓的整体幸福度。生二胎不仅对每个家庭有利,到了现阶段,生二胎对整体社会也有利。中国人口已经长期进入低生育状态。为了维系一个人口群体(国家人口)的正常发展(指长期不增长),一个妇女的平均生育率是2.2,而中国目前的妇女平均生育率已经达不到1.5。也就是说,就算现在放开二胎,如果不考虑今后从外国进口人口,中国已经进入长期人口下降的通道。

中国人均GDP,在2014年是7500美元,离全面小康水平还有一半的距离,离进入世界发达水平的距离,还要25年的时间。可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严重的人口老化现象。现在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的提高速度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明显出现了短缺,适龄劳动力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011年开始下降,尽管短期内可以通过推迟退休年龄的做法来加大劳动力的供应量,但是,老年人的劳动生产率,毕竟没办法与年轻人比。

然而,中国目前面对的最大人口问题还不是老龄化和劳力短缺,而是结构扭曲和逆淘汰。有钱的、受教育多的家庭,政府工作人员家庭,都严格生一个孩子。农村人口、私有企业主多数生两三个。这是造成中国两极分化严重的一个因素之一。城乡差别,人口生育差别,导致教育差别。教育差别,进一步拉大城乡差别,使中国的二元社会,越来越明显。那些受好教育的城里人,更有希望赚更多的钱,而生孩子的欲望更低。那些受教育少的乡下人,孩子多,收入少,就业难,只能出去继续当农民工二代。

这种隔代遗传的富、贫、贵、贱,不是我们希望的社会常态,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客观事实。独生政策的长期推行,是这种无法弥补的社会富、贱传播最可怕的推手。

农村为什么难发展,就是因为管理的缺位,也是因为计划生育不对称推行所造成的逆淘汰效应。要知道,逆淘汰,城里人并不是得利者,而农村人肯定是受损者。这是一种没有赢家的逆淘汰现象。

只有人口均衡发展,排除逆淘汰现象,中国的人口才会走向均衡发展。人口是经济社会的核心,带有严重结构性问题的人口,在初期发展没有太大的问题,可是,在进入爬坡阶段以后就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定时炸弹。这个炸弹的威力,不小于腐败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力。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4

关键词:农村;失地农民;养老

正如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管仲所言:“地者,政之本也,是故地可正政也。”失地农民养老问题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探究农民失地后的养老问题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一、失地农民现状

城市化是时展的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新时期新区土地征用环境下,大大小小的城市周围,把原本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征用为其他各种商业用地或公益性用地,成了一大司空见惯的事件,但这样的事件却使得一些祖祖辈辈在土地上“有依有靠”的农民从“有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大量农民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唇齿相依的土地,从“地地道道”的农民——有土地的农民,变成了“不地道”的农民——失地农民,一个特殊是名称。失地农民成为一个不同于农民(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又有别于城市居民的特殊群体。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由二元结构向一元化转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农民市民化是其实质。长期以来,由于农民拥有稳定的土地使用权,来自于土地的收入成为农民最基本最可靠的收入来源,是家庭保障的经济基础。而今,失去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饭碗。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意味着失业,由于受年龄、文化、技能等条件的限制,很难实现再就业,而是立即成为“务农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群体,由此出现“难就业、难创业、难保障、难发展”的“四难”窘状。

“失地农民问题实际上暴露的是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袁崇法指出,土地对农民来说就是财产,但现行的征地补偿方法并不能把它当财产来看待,这就是最大的矛盾。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农民希望更多地用市场机制来解决,这样对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等财产权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利益能够得到保障。但是现行的征地办法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占用方式,具有强制性、垄断性,把农民排斥在土地利益分配体系之外,被征地农民的利益受损,失地农民养老等问题由此产生。

二、当前我国针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存在严重弊端

当前,我国各地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主要有:货币安置、征地费入股安置、保险基金安置、留地安置、调地安置、低保安置等。虽如此,我国现今多数地区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仍存在着严重弊端,主要弊端如下:

(一)安置方式单一

在失地农民安置模式中,虽存在多种安置方式,但以货币补偿为主,据有关机构数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货币安置方式所占的比重在85%以上”。货币补偿,简单易行,因而,成为目前多数地区对失地农民普遍采取的安置方式,即失地农民在一次性全额领取安置补助费后,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就业等问题。虽然货币安置操作简单,农民心理上容易轻易接受,但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不利于失地农民尤其是大龄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待遇。

(二)失地又失业问题严重,养老更无保障

据调查,在失地农民当中,就业最困难的主要有三类群体:一是大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多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没有了田地,由于年龄、文化、体力、技能等限制,转业十分困难。二是失地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的纯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失地就意味着失业,大多数人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三是生活在远郊和偏远地区的失地农民。相对于分布在城乡结合部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失地农民,这部分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选择性要小,隐性失业现象极为普遍。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2005年底河南省被调查的7.2万劳动年龄段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已获得就业安置的2.65万人,仅占36.8%,其余的都是自谋出路,就业转失业比例过高。失地农民因失业而引发的养老危机更加凸显,就业本无保障,养老又从何谈起?

三、我国失地农民养老的对策建议

有关失地农民安置政策的缺陷直接导致农民失地后养老问题的凸显,并且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5

【关键词】 建立 综合养老保险制度 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过快发展,会导致老年人抚养系数升高,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压力。中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及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也更加严峻。

一、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基金来源渠道单一,收支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保险费的收入及其利息收入和财政补贴。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保费欠缴的情况非常严重,弹性收缴与刚性支出的矛盾日趋突显出来,加上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上涨,享受养老金的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费用开支增加,成为应对老龄化危机最主要问题之一。

(二)交费率高,企业负担重

目前的状况是,养老金的交费率高达30%左右。由于一些企业破产倒闭,经济效益不好导致养老金收不抵支,拖欠养老金问题特别严重。

(三)历史欠债严重,“空账”运行规模大

我国当前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实际的实施中却形成了一种在资金流程上与现收现付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空账”运行机制。1997年《决定》指出已经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继续按照过去的标准,这意味着企业要同时承担退休职工养老金之需和为在职职工积累养老金的双重任务,造成企业负担过重,缴费困难,逃费、欠费现象严重。

(四)退休年龄偏低,且男女性别在退休年龄上差距太大

退休年龄的高低决定着领取养老金时间的长短。而退休年龄越低,则意味着领取养老金的时间越长,即用于支付养老金的基金需求就会越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

(一)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传统理论的冲击

经济学理论认为,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私人养老保险市场成为不完全市场,而强制性政府公共养老保险能解决这一问题,此外,公共养老保险还能解决私人保险市场不能处理的通货膨胀等风险,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各国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口老龄化使得世界各国的公共养老保险计划都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从而引发了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人在养老保险提供中各自承担作用的探讨。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

人口老龄化减少了人均gdp的数量,也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这些因素与老年人口增加相结合,自然影响到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1.人口老龄化首先体现在老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65岁以上老人的数量逐渐增加,而出生率的下降导致年轻的工作人口日趋减少,也就是说,工作人口负担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不管今天的老年人以什么渠道获得资金来源,老年人消费的是现在工作的人所生产但不消费的产品。大量老龄人口的存在势必对整个社会生产出的经济资源提出挑战,也势必造成人口跨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和跨代之间的不平等。从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看,15至54岁年龄人口数量2015年后将显著下降,55至59岁和60至64岁人口将成为劳动力重要组成部分,这与世界平均老年人口赡养率相比,我国在今后50年的老年抚养负担增长速度更加明显。

中国的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在同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下的老年抚养指数的国际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所要承受的老年抚养指数超出了国际上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其它国家,或者说,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经济造成的压力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早在老年人开始消耗大量国家资源之前就实现了繁荣,而中国在没有实现经济的繁荣之前就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即“未富先老”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养老对社会提出的压力更大。

2.老龄人口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带来了养老保险资金预算的压力。1989年全国离退休人数为2201万人,到2005年增至5088.2万人,增长了131.2%。领取的退休金从327.96亿元升至5308.77亿元,增长了16倍多。现在离退休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养老保险资金收入小于支出,存在资金缺口。

三、建立综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只有不断进行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建立综合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应对养老保险供不应求的社会矛盾。

(一)实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

在我国现阶段,家庭养老仍是目前养老的重要方式,这是由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及我国传统的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但是,由于老年人口增多,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养老也面临日益严重的危机。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制定有利于家庭养老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使养老服务社会化。

(二)扩大基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提高养老金保值增值的能力,实行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长期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等措施,把社保基金做大。

(三)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强化个人自保的意识,加强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与义务,使得养老保险的各个支柱都得以(下转第43 页)

(上接第48 页)发展和完善,为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打好基础,为降低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促进个人账户实账运行创造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四)逐步做实个人账户,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

1.建立账户分立制,建立个人账户专管体系。将个人账户从社会统筹金中分离出来,实行账户分立,从而避免社会统筹向个人账户“借”的风险。

2.建立专门的基金管理机构来负责个人账户基金的管理与营运,确保其保值增值。

(五)鼓励个人缴费与退休待遇挂钩,实施积极的促进劳动和就业的养老保险制度

人口老龄化使得工作人口数量下降,同时退休人口数量增加,带来了社会产出在年轻一代和退休一代之间分配的矛盾。推行缴费与待遇相关联的养老保险制度,强调养老保险提供中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对于调动个人工作积极性,带来更多的社会产出以应对老龄人口的需求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6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金缺口;智利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都开始关注中国养老金的亏空问题。养老金的亏空这一现象,说明已经实施了多年的计划生育制度在人口结构问题上产生的巨大负效应开始显现。不论中国如何为其养老保险体系筹资,政府的负担总是越来越重的。中国的养老金制度在根本上存在哪些问题与弊端?中国政府如何对现有的养老金制度作出调整,或者需要在哪些政策方面作出重大改革?本文将对上述问题做一个基本分析。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2014年7月,昆明被曝养老金存在巨额空账运行的现象。据资料显示,昆明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结余72亿元,而2013年昆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支出69亿元,实际上只够一年的养老保险支出。昆明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运行,若做实个人账户,需要资金158亿余元。昆明市并不是个例,上海、广州等地早就被曝养老金空账运行现象。早在2012年末,资料显示14省养老金缺口767亿,个人账户空账突破两万亿。此外,2013年,3800万人弃缴社保养老金,这些都将给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造成巨大压力。

上述案例让人不禁思考,中国的养老金空账数额究竟有多大,如何对症下药来缓解空账问题。

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实施和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加快。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的研究结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以下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特征:第一,老年人人口基数大。截止2004年年末,年龄大于60岁的人口数量达到1.43亿,根据这个增长速度,预计2026年将会有3亿以上的老年人口,这一增长趋势预计到2051年结束,之后老年人口数量将一直维持在3亿~4亿的数量。第二,人口老年化的速度很快。根据世界衡量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计算方法,考察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时间。从7%提升到14%的比例,我国27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则用了45年以上。第三,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未富先老”。与50年前就开始陆续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同时呈现经济发展水平低、收入差距大两个特征。与发达国家65岁老人比例达到7%时的国家GDP相比,我国仅为发达国家的10%不到。发达国家的人口是先富后老,并且随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是未富先老,制度建设相对于经济增速稍显迟缓,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很大。第四,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强的关联性。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化速度明显高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速度。

三、我国养老金制度现有模式

面临上述形势,第一反应当然是寄希望于尽早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这一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解决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从经济理论上来看,它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心理预期,减少储蓄增加消费,改善我国消费不足的现状,促进经济增长。不过,从现阶段看来,中国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还任重道远。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基本养老模式。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模式,其中费用社会统筹占20%,个人占8%。二是企业年金模式。这种模式要求企业根据自身能力,为企业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企业会为本企业的职工建立个人账户,并且基金实行连续的积累,实账运行。三是个人模式。个人模式主要是通过个人储蓄或者购买商业保险形成资金。

这三种模式把养老保险制度内在的再分配功能、储蓄功能与保险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综合养老体系。第一,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克服了单位核算的弊端,体现出养老保险的社会共济性。第二,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换,既考虑了当前需要,也满足远期需要,具有一定的制度弹性。第三,这种制度体系扩大了养老覆盖面,增强了养老保障能力,形成了基本模式、企业补充模式和个人储蓄模式三者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养老保障水平。

如果一切按照上述的改革方向正常推进,对于现在的状况还是会有极大改善的。但实际上,在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现行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没有预计到的矛盾。为了更清楚地找到这些问题,下文将以“智利模式”为例,来详细解读“中国模式”。

四、智利养老金制度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下文就“智利模式”与“中国模式”做一个对比,分析它对我国养老制度带来的启示。

1. 改革后的智利养老金制度最初建立了独立的个人养老金帐户,所缴养老金费用完全由个人承担,个人只缴纳工资的10%,费率不算高,所以保障水平也不会很高。但在2006年,智利出台了团结养老金计划,逐步取消最低养老金的安排。这种安排覆盖了全部国民,低收入者和老年群体的资金有了现实的保障,而且政府还注资成立了智利养老金储备基金,以防止出现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运行带给养老金体系的支付风险。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由个人按工资8%缴纳,社会统筹账户由企业按工资的20%缴纳,政府只为公务员全额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样企业职工退休金个人承担一部分,企业承担一部分,提高了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也体现了社会保障互助互济,责任共担的基本原则,但政府为公务员养老金全额承担责任,对企业职工没有承担责任。

2. 改革后的智利养老金实行完全独立的个人账户,个人对自己的养老金账户有知情权,完全所有权,可以选择收益率较高的基金公司管理自己的养老金账户,政府不能动用个人的养老金账户资金。

我国企业职工的个人养老金账户只记账,个人对其个人养老金账户没有完全所有权,也没有知情权,政府可以借用个人账户资金以弥补社会统筹账户养老金支付的不足,个人对其个人账户资金还剩多少是不知情的。

3. 监管力度不一样。智利对养老金的监管很严,设有社会保障总局负责监管旧制度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设有养老基金管理总局负责监管新制度中的私人养老基金投资机构。

我国养老金制度统筹水平低,监管不严。政府作为养老基金托管人自管自监,贪污、挪用养老金事件时有发生,养老金投资范围的限制以及较低的收益率导致养老金账户“空账”的大量存在。

4. 养老金投资范围不同。智利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较发达,所以养老基金投资方式灵活,范围较广,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都有所涉及,不仅可投资国内市场,而且可以投资国外市场,投资收益率较高。

中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发展不完善,养老基金目前仅限投资于国债和银行存款,收益率较低,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收益可能为负。

5. 智利养老金完全由私人基金公司运营管理,因为成熟的资本市场,灵活的投资比例,广泛的投资范围,以及对私营基金管理机构的严格监管和较高的收益率使得将养老基金交给私人基金管理机构管理成为可能。

而在中国,养老金由政府养老金管理机构管理,由于投资范围有限,以及政治目的的影响,使其偏离保值增值的其他利益行使投资权,从而导致收益率常年低于通胀水平,贬值严重。

6. 统筹层次不一样。智利个人养老金账户是可以随劳动力的流动而转移接续的,我国目前统筹层次低,跨省转移接续困难。

7. 智利除了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外,还有商业养老保险,90%的退休雇员选择购买保险公司的终身年金。

我国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较晚,有能力参保的人较少,已经参保的人数更少。企业年金发展受限于企业规模和管理水平,发育迟缓。“三大支柱”仅仅靠“第一支柱”维系已不是长远之策。

五、基于协调经济发展角度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建议

根据上文的分析,明确了问题与弊端所在,再借鉴“智利模式”,为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提出应对策略。

1. 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国有资产变现,发行社保债券,进入资本市场筹资等措施,做大社保基金。

2. 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即增加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强化居民养老个人意思,培养企业和个人对养老保险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形成多头并进,形成多层次保障基础,降低养老金替代规模,促进个人账户实际运行。

3. 放宽养老基金投资渠道,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我国养老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收益率较低,扣除通胀的影响,收益率可能为负。所以应逐步放开资本市场,制定养老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比例,提高养老基金收益率。

4. 做实个人账户,保证个人账户产权明晰,避免出现个人账户“空账”运行的状况。个人账户全部由政府机构代管的现象要予以改善。事实上由于退休人员逐渐增多,用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缴纳的养老金支付现在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随着老龄化加剧,退休人员逐年增多,社会统筹账户不足,个人账户资金被挪用,空账规模将扩大。所以我国应立法,明确个人账户产权归职工个人所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职工个人有权选择合法的养老金投资方式,为养老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奠定基础。

5. 发行特别债券筹集养老保险转制成本。由于我国1997年才建立全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所以个人账户积累不足一定程度上是制度转变造成的结果,政府应该承担责任,通过发行特别债券筹集资金补充1997年前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资金,保证他们退休后养老金可正常领取。

6. 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建立公平的养老金缴费标准和支付标准。应该废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以及普通职工一样按相同标准缴费和支取。财政只为少部分事业单位提供社会统筹养老金支持,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和养老金的亏空。

7. 全面推进“四大支柱”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创新型养老制度制度体系应覆盖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

8. 形成城乡区别的养老保障模式。在我国现有的普惠性模式、缴费型模式和企业年金模式中,城市和乡村人群的获益差别明显。所以应针对城乡特征,提出有差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9. 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电子信息平台,弹性规定退休年限。允许养老金账户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接续,提高养老金账户的统筹水平。

参考文献:

[1]蒲新微.中国养老制度改革的囿限及其破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4(11).

[2]袁剑锋. 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析[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

[3]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7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所谓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一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养老保险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中国原有的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现收现付”模式,即将当年所收保险费全部用于支付当期应付养老金,没有养老金的积累;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必须改变这一旧的制度,实施有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三个重要法律文件,用以指导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按照这些文件的精神,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开始由旧的”现收现付”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旧的保险体制与新的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养老保险表现在:

(1)保险对象范围过窄。现行的保险制度,实施范围一般仅限于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固定职工。广大农村老年人无法享受养老保险的待遇,在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诱导下,偷生、超生现象严重,也影响了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

(2)保障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社会保障所需费用巨大,单一的养老保险层次使企业不堪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的重负。国营企业职工迫于退休后老有所养,伤残后病有所医的考虑,不愿意轻易离开国有单位。这不仅为人才的自由流动,劳动力的优化组合设置了障碍。

(3)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难结合,个人帐户资金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建立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有着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如果把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资金界限模糊地结合在一个框架中,在缺乏养老保险法律对个人帐户保护机制的情况下,个人帐户财产很容易被挪用来弥补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不足。

老龄化社会的利与弊篇8

一、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中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的影响

机关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改革、资金建设、保险制度改革创新的前沿单位,其工作人员多是国家公务人员或财政全供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较高。在创新改革过程中,首先发挥它的积极功效,在机关事业部门统一建立规范的个人账户,是改革创新的基础,对国家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第一,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中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是应对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我国最近实施的人口普查工作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老龄化趋势严重,预计到2030年,其比重将超过20%,随之而来养老保险的费用也会增长,这样一来加大国家财政的负担。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中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可以提醒人们尽早积累养老资金,利用个人专门的养老账户分担国家财政的负担,达到未雨绸缪的作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中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能够满足我国建设科学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新要求。机关事业部门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是百姓谈论的核心,部门相关人员的养老保险水平也对社会总体保险情况具有指导作用。它作为社会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一定要兼顾好效率与公平,在新形势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建立统一科学的制度就显得极其重要。目前我国顶层设计已有明确大政方针;但是因我国各地情况复杂,很多地方实施细则仍未出台。

第三,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中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有利于激发参保人员的工作热情。养老保险账户的建立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其保险水平的计算较为严格,一般都是以个人档案下的工资标准结合工龄,计算出养老金计发数额,然后发放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方式与相关人员直接关联度却不高,无法提高职工对养老保险的认识,参保的积极性也不高。对此,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改变计算养老金的方法,结合参保者的工作年限、工资水平、个人缴费情况重新计算养老金,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使相关工作更加容易推行,更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二、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中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的有效对策

通过以上文章的论述,我们已经清晰直观地看到了我国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中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对养老保险事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为了将这种积极意义发挥到最大,下面就来谈谈怎样科学的结合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账户建立的真实情况,找到科学有效的对策细化制度相关政策,从而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变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现状

据调查发现,目前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都是根据人事工资的水平建立起来的支付体系,其实从本质上而言养老金领取的多少与人事工资两者没有一致性,将两种模式捆绑在一起管理,会严重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应用。针对这一弊端,在个人账户的制定中要变更两者的关系,将事业养老保险制度与人事工资制度相分离,逐步替换过去的退休金增长机制,采取个人账户自然积累的方法实施资金累计,保证退休金待遇与调整的步调相协调,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奠定基础。

(二)做好机关事业单位与个人账户建立的对应关系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包括个人建账时间、计发月数、养老保险资金等内容,提高账户与机关事业单位相关内容的对应性是加强两者联系的关键。所以,个人账户的建立要积极改革,补建个人账户信息,参照企业账户建立的方法实施规定,保证政策的一致性。

(三)分类建立个人账户信息

机关事业单位有关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账户建立规范法改革,是近几年社会保障体系更新发展的关键举措。账户在具体建立过程中要坚持做好分类原则,基本信息包括账户个人的基本情况。例如,姓名、工作年限、工作时间、账户建立日期、单位名称等内容。而个人账户的信息则应该更加多样化和完整化,其中要包含账户年度、缴费的工资基数、利息数额等项目,在具体管理过程中还应该借鉴企业养老保险管理的具体办法,进一步明确记录缴费的信息,参考银行的不同阶段利息标准实施账户计息,做好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积累工作,让养老参保人员在平稳中稳定过度。

(四)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的建立要科学、公正、透明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中有关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的建立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其科学性、公正性和透明度是个人账户真实性的关键点,能够增强广大百姓对养老工作的了解度。目前,很多职工和群众不清楚养老保险资金的形成原因,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提高账户计算的透明度,以科学的方法实施资金运算,并坚持公正公开的原则,能够从多角度规范账户,保障它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三、结束语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科学完善和工作的前提任务,它对整个保险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改革的科学性,建立规范统一的个人账户能够帮助人们明确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激发参保者的参与积极性,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因此,相关单位一定要变更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的现状、分类建立个人账户信息,并保证统一账户建立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建筑企业会计实务范文 下一篇:课程建设的要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