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3 17:01:28

老龄化报告

老龄化报告篇1

本次调查严格按照社区准入制要求,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由各区按抽样调查老年人数印发《常州市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问卷》,由社区具体组织填写,并将收集的信息录入网上填报系统,由社区信息平台进行汇总分析。在整个调查过程中,社区干部认真负责,有的利用星期天和晚上深入到老年人中间耐心调查,然后将调查问卷逐份上报,一旦发现差错及时纠正,问卷回收率达到100%。这次调查的一个明显特征之处在于采用实名制填写的形式,防止出现虚报谎报的现象,也便于以后的抽查,确保了此次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通过这次市区养老服务需求大调查,基本摸清了居家养老、社区就餐和日托服务等方面需求,为我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政策,加大老年设施投入和发展老年服务提供了决策依据。

二、市区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一)老年人基本状况

1.文化程度偏低

2.63%以上的老年人是空巢老人

3.身体状况与生活自理状况

4.配偶与子女情况

5.60岁前主要从事的工作

6.月经济收入情况

7.养老金来源

选择离退休金是养老经济主要来源的有3050人,另外子女给予、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也是老年人的重要经济来源。

(二)老年人最迫切需求情况

1.精神赡养是最需

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精神赡养的需求是最强烈的,40.44%的人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精神赡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养老保险面逐步扩大以及子女的经济扶养能力日益提高,老年人物质生活质量基本有了保障。但是生活的幸福不仅是物质生活上的满足,还包括精神上的享受。从这项调查显示,老人们更渴望情感上的关爱,企盼心灵上的充实。

2.家政服务市场大

调查显示,29.97%的老年人最需要家政服务。现在社会节奏加快,子女大都忙于工作,不在父母身边的情况比较多,没有时间料理老人的生活,所以对于家政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也促使家政服务的市场不断扩大。我们可以推测,今后家政市场的发展对于解决就业问题将会起到一定作用。

(三)老年人助餐服务与日托服务需求情况

1.目前老年人吃饭的提供方式

2.对社区助餐点的调查

3.对老人日托所的调查

在愿意进日托所的老年人中,有47.66%的人是因为年龄较大且无人照料,24.30%的人是因为要满足精神文化需求,22.80%的是因为身体欠佳,5.24%的是因为日托所收费低于养老机构。

4.志愿者服务

(四)养老形式调查情况

1.居家养老是首选

2.选择养老机构的档次

(五)子女对老人精神赡养情况

1.大多数老人不感到孤独,九成以上子女愿意陪老人聊天

2.子女对老人的孝顺情况

3.老年人与孙子女的关系

4.老年人活动场所和活动内容

三、满足市区养老服务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关爱空巢老人,重视精神赡养

全社会都要来重视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家庭成员要负责,年轻人要多承担体力劳动,给足老人生活费用,抽空常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们精神慰藉。社会服务功能要强化,社区要为他们提供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要扩大志愿者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文体活动,使空巢老人空巢不空,独居不孤,欢乐常伴。

继续开展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连续两年组织了牵挂你的人是我龙城志愿者与空巢老人共度元宵佳节活动。这项活动给老人们送去了关怀和帮助。今后我们将继续开展好这项活动,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扩大此项关爱活动的影响,让更多的人来关爱空巢老人。

抓好老年精神关爱示范点建设,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积极探索老年心理研究,在做好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撰写有质量的调研报告。继续做好常州老年服务中心开展的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积极为基层做好示范作用。扎实抓好全国老年精神关爱江苏示范基地常州示范点建设,总结推广钟楼区老年心理关爱示范点心理咨询室和社区心理咨询室试点的经验,努力推进全市老年精神关爱工作。

(二)提高养老金待遇

尽管我市已连续几次上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待遇,但调查显示,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收入偏低,总体生活水平不高。加上近年物价上涨幅度较快,因此,要继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待遇,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基础上,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三)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要进一步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真正建立面向所有老年人的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监督机制,及时评估中介机构服务效能,确保服务落实到位;要对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四)建立社区助餐点和老人日托所

政府要出资在老年人集中的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点和日托所试点,并对助餐点和日托所的的性质、任务、要求、运行机制等都要有配套政策及相关规定,培训工作人员和招募志愿者,建立后招标按市场化来运作,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助餐点和日托所日常运作予以相应支持,并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的需求以及生活照料的需求。

(五)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

(六)大力扶持,多形式发展社区家政服务

出台相关政策,培育家政服务业,吸引家政服务的相关企业加盟,同时进一步扩大政府援助服务对象范围,完善送时服务机制和制度,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有偿、低偿和无偿的家政服务。

(七)加快各级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建设

老龄化报告篇2

一、填补空帐宜早不宜迟

实现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方式转轨,变名义上的基金积累制为实质上的基金积累制的前提,是如何筹集一笔资金解决退休职工和老职工帐户的空帐问题。国务院体改办宏观体制司司长、研究员宋晓梧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葛延风认为,能否逐步补实个人帐户空帐,是转轨的关键。

那么这个空帐规模有多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葛延风说,据世界银行测算,约占年度gdp的40%多一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王传纶、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伊志宏介绍,有关的几个部门曾有过不同的估计,但都在三万亿元左右。

据介绍,与我国的空帐问题类似,当前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出现由于收不抵支而形成的债务。葛延风说,有的西欧国家的养老保障债务规模达年度gdp的100%,有的东欧国家甚至高达200%。巨大的资金缺口令人头疼,但是解决宜早不宜迟,越晚,人口数量越多,解决就越难。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处在改革过程中,处处都需资金,补实空帐的资金该如何解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报告提出:应明确规定,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及国有企业股权调整过程中,所有国有股权变现所得,对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以及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

宋晓梧介绍,一些地方已经探索了补偿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途径,如从个人所得税增量中划拨一定比例,从罚没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在企业改制中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提取一定比例、在企业拍卖所得中划拨一定比例等。但这些办法还缺乏规范管理,如企业改制、拍卖所得,各地差距很大。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制度,规范以上行为。如仍不足,可视情况,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每年拿出一定数额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也可借鉴智利经验,以认可债券的形式,在省级统筹范围内,以中老年职工的国有企业工龄为基准,给予补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杨良初说,从一般税收中提取社会保障基金,这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惯例。可以效仿法国按比例提取烟酒消费税补充养老保险资金。发行专项公债,既可以补实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可以将当前财政负担后移。

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变现部分国有资产、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开拓社会保障新的筹资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为补实个人帐户空帐、实现养老保险资金运作方式的转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基金积累制有助于解决“收不抵支”

一旦补实空帐户后,基金积累制将真正实施。不论采取哪种资金运作方式,企业缴费率都不能再提高,该支付的养老金也不会再减少。既然如此,为什么进行基金运作体制转轨就可能解决收不抵支问题而度过老龄化高峰?

宋晓梧打了个比喻:用子女的钱养老好比现收现付,如果三对夫妇养两个老人没问题,如果到了一对夫妇需要养四个老人的情况下,老人们不预先积累一笔钱,退休后光靠子女显然养不起。预先攒下钱、退休后用于养老,才能安度晚年。这就是预筹积累制,或称基金积累制。通过个人帐户实行的基金积累制,是从职工参加工作起,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雇主和雇员交纳保险费,记入个人帐户,作为长期储存积累增值的基金,其所有权归个人,一次性或按月按用途领取。其主要特点是个人为未来作出长远保障,激励机制强,透明度高,能进入资本市场积累增值,可以作长期投资,度过老龄化高峰期有足额的资金,不存在支付危机,也不会引起代际转嫁负担的社会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龄化浪潮再凶猛,退休职工也可以安度晚年。

葛延风认为,基金积累制和现收现付制虽然从资金流量上没有区别,但是二者财富分配方式不同,这是它们的实质性差别。基金积累制是个人积累的养老金在本人一生工作周期内不同年限间的分配,而现收现付制是在代际间的分配。由于现收现付制是以支定收,一旦老龄人口增多,就可能由于原定的缴费率相对过低而出现养老金支付困难。我国当前就是这样。如果实行基金积累制,不论老年人口怎样波动,缴费率都是衡定不变的,能够在不同时期之间实现收入较为均衡的配置,比现收现付制有明显的抵御老龄化危机的能力。

三、养老保险基金运作尚需探索

既然基金积累制能够抵御老龄化风险,既然转轨前补实空帐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为什么在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不早作选择?

问题在于基金积累制并非十全十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特约研究员熊必俊说,基金积累制管理成本高,并有一个严重的弱点——易受物价和利率变动的影响,最怕通货膨胀。

这也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防范通货膨胀对巨额养老保险资金运作的不良影响。王传纶、伊志宏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不发达不利于资金安全运作、保值增值。为了防范金融风险,基金积累要求有合适的投资工具,成熟的金融投资环境和体制。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帆提出,可以通过将20%的国有资产存量直接转换成社会保险基金进入股市运作,来实现增值。他说,90年代以来,美国共有总量为8000亿美元的各种基金入市,对美国股市保持牛市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年利润很可观。他认为不妨借鉴,但需要通过人大立法,建立由工会、妇联等有关各方人士组成的董事会、监事会,聘请专家进行操作,对基金运作实行公开化、民主化、法制化管理。这个办法如果操作好了,既可以解决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又有利于增加企业效益,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而大批基金入市的同时,也改造了股市过度投机的结构。

当然,若实行现收现付制基本无需投资,也就不存在通胀等资金运行风险。现收现付制还有其他长处。宋晓梧说,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制以支定收不留积累,费率调整灵活,社会共济性强,管理简单,突出了再分配时公平优先的原则。它成为各国包括养老在内的所有社会保险险种采用的传统的筹资模式,也是如今多数国家社会保险仍采取的模式。

然而,在老龄化高峰面前,现收现付制的弱点又是严重的。不仅我国,目前采取现收现付制的各国政府都将面临退休高峰期养老金支付危机。王传纶、伊志宏介绍,美国有专家预测,如果美国的现收现付制一直持续到下个世纪20年代,美国政府的养老保险计划将收不抵支而破产。

两种方式都有严重的弱点。宋晓梧建议,可以在基本保险层次发挥现收现付制的优势,在补充保险层次发挥积累制的优势,使两者扬长避短。

如何使有限的预先筹集的养老保险基金满足未来发展中难以预测的社会保障需求,至今尚无肯定的答案。如何使养老保险基金成功运转,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

熊必俊介绍,国际上关于养老保险基金运作模式的探索和争论持续至今。尽管当初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各国现在都在变革,但有的发达国家,并不是完全以积累制代替现收现付制,而是同时考虑采取其他措施。比如,美国就有专家提出,将目前65岁的退休年龄,每年再延长两个月,经过12年的平稳过度,延长到67岁退休,以此来推迟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并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老龄化报告篇3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从2003年开始,新建和改建县福利院1家,乡镇敬老院8家,民办托老所4家,全县养老机构共有床位630张。通过几年努力,全县已有151名农村“五保”和30名城镇“三无”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了99.3%和100%。2005年被省人民政府评为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开始,在高亭镇育才、蓬莱等社区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生活困难的高龄、残疾、孤寡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了低偿服务,在秀山乡开展了“空巢”老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成立了“空巢”老人服务中心,为全乡生活不能自理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代购物品等服务项目,2009年我县被省老龄委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县。然而,就全社会老年人需求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情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供求不平衡

目前公有和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仅为老龄人口的1.69%,与国际通行的5%—7%和需求比例6%—8%及市政府要求的3%差距较大。目前全县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464名,入住率最高100%,最低38%,平均为73.6%。

2、民办托老所发育不全

我县现有民办托老所4家,床位195张,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层次低、条件差,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弱,管理落后的现象。

3、就医难

由于乡镇和行政村撤并,社区范围大,偏远社区医疗服务所条件相对差、设备落后、医务人员业务弱,看病难问题突出,个别住人小岛无医疗服务所。

4、社区服务工作难以到位

老年人分散居住,各自为家,原一行政村或一个岙口居住几户、十几个人家,老年人之间缺乏交流,缺乏相互照顾,尤其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困难更大,而社区服务工作又难以到位。由于观念、场所、资金等问题,区域集中自养工作难开展。

因此探索一条适合实际、体现特色的集中收养及“居家养老”等形式的社会化养老路子成为必需。

二、原因分析

1、落后的养老观念和弱化的家庭赡养功能。一是县里在不同时期出台了多个养老保障政策,老年人青壮年时有钱不接受,老年时无钱接受,导致无钱自养;偏远小岛多为以捕鱼为生,近几年渔况不好,成本增加,收入减少,三分之一保本,三分之一亏本,子女无钱赡养父母,家庭赡养功能在弱化。二是生活自给自足和故土难离。小岛生活有地可种,有鱼可捕,有螺可拾,生活能自给,养老离不开这些赖以生存的条件;几十年生活在一个地方,习惯于现状生活。不愿离开故土。东剑集中供养点床位50张,入住29人,入住率58%。

2、过高的准入门槛和政策的滞后。养老服务业基础设施投入大,周期长,回报率低,而目前准入门槛过高,优惠扶持政策较少,导致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慢,目前我县4家托老所均未达到工商营业注册和民政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

3、心有余而力不足和服务到不了位。我县东剑、渔山、鼠浪等岛原为一个乡镇,现撤并为一岛一社区,如东剑社区,现居住不到一千人,分布在长达近20公里几十个岙口区域,交通不便,社区服务难到位;社区医疗服务所原为乡镇医院,现原医疗器械不能使用,以打针、配药为主,鼠浪岛搬迁前只有一个医生、一个护士,由于体制和政策原因,难以维持,小衢岛没有医生。现小岛上居住的多为老年人,有病难治,社区和卫生部门难能为力。

三、几点建议

1、健全机制,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组织在政府,工作在乡镇,落实在村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运行机制,明确职责,上下联动,逐年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养老中介组织为纽带,以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以兴办民办养老机构为导向,以农村区域性集中养老点为延伸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

2、统筹安排,明确养老服务收养任务。要制定和完善“县老年人设施设置规划”和“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若干意见”。乡镇敬老院在改建、扩建的基础上确保“五保”和“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有条件的收养其他低保、贫困、残疾老年人;县社会福利院和长涂、高亭、衢山等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和民办养老院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等途径,实行市场化运作,集中收养有自费能力的城乡老人;通过对乡镇、行政村撤并后遗留的学校、办公用房、医院等房屋改造,设置若干集中居住点,收养“大岛建、小岛迁”工作中遗留的老年人和拆迁工作中政策不能享受、自身无能力安置的原租住、借住老年人及其他居住偏僻、生活不方便的空巢老人。盘活养老机构资源,改变不平衡状况,提高入住率;对城镇社区居家养老对象,推出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咨询服务、医疗保健、修理清洗、精神慰藉等项目,采取上门照料和日托服务形式,提供无偿、低偿、有偿服务。

3、要加快小岛迁大岛建步伐,出台优惠政策,结合项目开发,实施整体搬迁,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小岛老龄化问题;要加快农村居民养老保障宣传,积极引导参保;要强化子女赡养老人意识;在偏远小岛,村落建立医疗档案,加强医疗巡回并形成制度。

4、资金保障,出台养老服务扶持政策。为切实解决好社会化养老问题,实现市政府提出的力争到2012年城乡社区居民养老服务基本覆盖,机构养老服务床位数保持年增长10%以上,总床位数超过1000张,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数达到老年人口数的3%以上目标,政府需安排资金对应政府投入的改扩建养老设施、民办养老机构、集中居住人员中贫困人群、居家养老的生活困难户,实行经济补助和政策扶持,并建立政府专项资金,形成随老年人增长而增长的自然增长机制。

老龄化报告篇4

报告称,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占人口总数的15.5%,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1.37亿。预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在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少子无子家庭剧增,空巢、失能、高龄、贫困等多种现象叠加,各种老龄问题短期内同步呈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而中国老龄事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法律实施中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建议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生力军。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形成

报告指出,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检查发现,一些地方对完成这项战略任务的思想准备和应对能力不足,养老服务用地、融资、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的国家支持政策在不少地方未能有效落地。

报告指出,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普遍较低,贫困老年人救助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五保老年人分散供养和低保对象补助标准较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未解决。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刚刚起步,对失能、独居和高龄老年人的特殊照护工作严重短缺。补充性商业保险发展不充分,多层次多支柱的社会保险体系尚未形成。

为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落到实处,报告建议,要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要统筹救助体系,推进制度整合,确保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

“养老服务业现状总体上与中央要求和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报告分析,一是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较低,服务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有限,服务内容单一。二是养老机构的布局结构不合理,普遍存在城区“一床难求”、郊区农村养老院多有空置的状况;支持社会力量办民办养老院的政策措施不到位;面向失能、高龄等特困老年人的护理型、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严重短缺。三是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

报告建议,要着力推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各级政府在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通过补助投资、贷款贴息、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服务。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兴办家庭式、社区型养老服务机构,促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与养老服务的融合发展,推动医疗资源向社区和家庭延伸。

同时,报告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鼓励城市养老机构与农村养老机构建立对口支援和协作机制。在农村土地征收、宅基地改革等工作中统筹考虑农村居民养老的长效保障机制。发展农村社区服务,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疾病护理与康复等设施网点。

将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规划

报告指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严重不足。一是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力度不够。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与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在用地、融资、用人、政府补贴等方面缺乏统一、公正、公平政策和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在市场准入、服务标准、定价机制等方面缺乏积极的政策引导和配套服务。二是养老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专业护理人才培养严重滞后。现有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留人难的困境。同时,取得资质的护理人员极度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对于上述情况,报告建议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建立公平、公正、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机制,集聚民间资本,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养老服务的生力军。各级政府要着力解决在资源配置上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用地、金融等方面的问题。研究细化养老服务设施供地政策,鼓励租赁供应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盘活存量用地和利用集体土地支持兴办养老机构。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业金融支持政策,创新养老服务机构投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放养老信贷产品。

老龄化报告篇5

世界人口年龄结构的急剧变化,已经向人们发出了严重警示:人类将进入老龄社会。这是一个重大变化,它对人类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精神,以及个人、家庭、社区、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迫使各国必须正视日益突出的老龄问题,采取积极对策,予以综合治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4年10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说,在今后几十年内,人口因素将影响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当中间年龄段人口比例达到最高点时,总的国家储蓄率也会达到最高点。同样,工作适龄人口的比例越高,投资率也越高,财政状况也会改善。这个阶段变化的总的结果就是经济增长加快。接下来,当扶养比例上升时,这些趋势就会逆转。报告说,不管人口变化会造成什么困难,别忘了最重要的一点,即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挑战是巨大进步的结果:社会越来越繁荣,妇女的人工节育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养生之道越来越多,人类寿命越来越长。全球性“银色世界”的开始,这个简单的事实让我们高兴,也让我们对未来心怀担忧。

目前老龄问题最大的地区在欧洲、拉美和东北亚,详见下表:

欧洲各国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老龄化

负担越来越重,拟用经济手段解决问题

欧洲目前是世界最老的洲。其中,以65岁以上的老人与15岁到64岁人口数量之比来计算,瑞典是欧洲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这一比例达到27.1%;最年轻的国家是波兰,这一指数为17.5%。预计到2020年,欧洲大部分国家的这一指数将超过30%,其中瑞典仍将保持第一,为37.5%;意大利排名第二,为37.4%;芬兰排名第三,为36.5%。欧洲目前老龄化程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的寿命长,如西班牙平均年龄为82.31岁,意大利为79.12岁,法国为78.89岁。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具有代表性的意大利的情况。意大利一直被称为欧洲最老的国家。数据显示,目前意大利全国人口为5700多万,其中6岁以下与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在1:3―1:4之间。最近10年间,百岁以上老人数量翻了一倍。值得庆幸的是,第三世界国家移民涌人意大利,他们以年轻人为主,这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否则问题还会大。

欧洲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现实,将影响欧洲大陆的经济。首先,劳动人口大量减少。若不提高就业率和生产率,劳动人口减少将导致经济衰退。其次,养老金给国家预算带来巨大压力。劳动人口减少的同时,他们需要赡养的人口却在增加。国家不仅要在养老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还要在退休人员的医疗和长期赡养方面增加预算。为解决这一难题,欧洲人设计了许多方案:一是通过刺激大规模移民来增加年轻劳动力,但从政治角度考虑,移民人口激增,对一个国家的安全,一个民族的纯粹性会造成威胁。目前,进入欧洲的好几百万移民基本上来自北非、土耳其和西南亚,而且基本上是穆斯林。他国移民改变了一度基本上是白人基督教的欧洲的面貌。二是提高出生率资助育龄人口,这个办法在欧洲的某些国家奏效,但无法肯定它能长期有效。三是创建条件更佳的幼儿园,以帮助妇女既做好工作又能照顾子女。但很多妇女只想要一两个孩子,还有些国家的妇女希望要孩子的意愿很少。最终还是提到了经济办法:第一种是为适龄劳动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二是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增加劳动人口数量。2004年就业率达到65%,55~65岁的就业率为42%。但是实施这两项措施也不会十分顺利,很多人认为这些措施不得人心,许多政治家们听说后都忙与此项建议保持距离,避免引火烧身。

拉美也正在迅速步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金改革正在实验

在智利、哥斯达黎加、墨西哥和委内瑞拉,预计2000―2025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翻一番,年轻劳动力迅速向美国移民这一事实也正在加速老龄化趋势,特别是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小国。对某些国家而言,未来已经到来。西半球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不是美国和加拿大,而是乌拉圭,其人口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人已超过了17%。泛美卫生组织老龄化专家玛儿塔・佩莱斯说,再过几十年,西半球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将生活在美国边界以南地区。但是,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现有退休及医疗制度完全不同的是,一些贫穷国家甚至缺乏对长者最基本的保护。在这些国家大多数老人没有养老金,近一半老人没有医疗保险,也没有类似于美国退休协会这样的组织。在这里老年再业、老年保健以及针对老龄化人口改造公共设施,这些基本上还是新的领域。因为缺乏老龄保障,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老年人在乞讨或工作,有的国家65岁以上的男性近一半还在从事体力性工作,而在美国这个比例只有18%。

为了适应日益加剧的老龄化,从1981年开始,智利、秘鲁、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国家陆续完成了养老金改革任务。2004年底,世界银行的一份题为《拉美社会保险的履行情况最新研究报告》,对拉美养老金改革方面的尝试进行了首次全面的分析。10年前世界银行曾提出了建立在三个“支柱”上的养老金改革模式:第一,靠税收支撑的公共保险网络,第二,强制劳保者上缴养老储备金,这部分钱通常放在劳动者个人帐户上:第三,缴纳退休后备用的自愿储备金。通过10年的实验证明,这项改革改变了导致养老金体系不堪负重和养老金体系专门为一小部分经济条件优越的“精英阶层”服务所造成的挥霍与不平等现象。改革使政府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改善,依靠税收支付的负担沉重的养老金模式得到缓解,促进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金融体系的现代化。但是在一些国家,养老体系只覆盖了20%的劳动者,如果覆盖面不能扩展,养老金改革从政治角度看就不能持续很久,因为它无法带来一个保护大多数老龄人群的收入保险体系。同时,“支柱”模式尚有不足,需要继续完善。

在亚洲,日本目前是最老的国家,

新加坡、韩国、中国正迅速老化,养老保障问题多多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当前,日本正在与前所未有的人口定时炸弹进行斗争。文章说,由于日本

妇女每人平均生育1.33个孩子,政府预计国内人口总数将在3年后开始下滑。到2007年左右,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将从21年前的10%猛增至20%,几乎是其他主要工业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两倍。有人认为老龄化可能是日本长达10年经济衰退的一个因素,而这一因素被大多数人所忽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一位专家说:“社会老龄化不仅事关将来,也事关现在。”日本的劳动力数量在1998年达到顶峰,从次年起就逐步减少。预计今后劳动力总数将每年递减0.1%,到2010年,递减速度将增至0.5%或更高。日本政府2003年6月10日的内阁会议上通过了2003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白皮书说,截至2003年10月1日,75岁以上的老龄人已经达到1004万,首次突破1000万人大关,其中男性为363.5万人,女性为640万人。65岁以上老人为2363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比前一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达到了18.5%。日本卫生部门在2003年日本法定节日“敬老节”到来之前做了一份年度调查,当时日本超过百岁的老人共有20561人,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在这个数字当中年过百岁的老人比上年增加了2627人。日本百岁老寿星中约有84%为女性。日本政府2004年9月14日公布的最新数字说,日本百岁老人已达23038人,超过2002年的17934人和2003年的20561人。预计日本老龄化率在2015年达到26.0%,在2050年时将达到35.7%,即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从现在的1/5上升到1/3。其中,65~74岁的人口在2015年达到顶峰后,将开始减少,但是75岁以上老人将继续增加。到2020年时,75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1767万人,超过65―74岁(1689万人)的人口。

在日本,虽然养老保障机制比较完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日本老龄化加剧,日本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危机近年来逐渐呈现。到2012年,养老金体系有可能出现519万亿日元(约合4.3万亿美元)的缺口;截至2003年3月底,养老基金亏损额累计也已达60617亿日元。人们埋怨说,养老保险,实际上并不那么保险。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37%的日本人目前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缴纳养老保险金,其中,20~29岁的人中,有50%以上拒绝执行,他们对自己将来能否拿到养老金表示怀疑。还有高达1/3以上的政府要员也并未以身作则。针对养老金制度面临的巨大支付危机,日本政府从2003年开始对养老金制度进行了多次修改,采取了一些“开源节流”措施,意欲化险为夷。另外,还要提高在65岁前继续就业的比例,并举行对中老年人的长期失业者提供就业援助的研讨会。

除日本外,在亚洲已经或将面临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国家还有新加坡、韩国、中国等。按照国际习惯,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全国比例14%以上就可以称为老龄化社会。这样,新加坡已进入标准。为加强老年保障机制,政府出台了一些措施,如规定对与父母住在一起的子女实行减税,父母有权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告上法庭等。

韩国的人口结构正在迅速老龄化。2000年韩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共有34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2%,该比例在2020年将上升到15.1%,2030年将上升到23.1%。老龄化现象是人们平均寿命延长、出生率降低所导致的。经济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使韩国人的平均寿命从1981年的66.2岁提高到了2001年的75.6岁,10年间提高了近10岁。据推算,2020年韩国人的平均寿命将达到80.7岁,2030年将达到83岁。寿命长本该可喜可贺,但这些年,在韩国则出现了一些违背传统的怪事:据日本《世界周报》报道,韩国老人好像被一种“人老招人嫌”的消极想法制约着。他们认为死亡是人类自然生命的尽头,而退休则是人类社会生命的终结,人们要在“自然死亡”之前面临“社会死亡”。因此,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常被认为保守顽固、因循守旧而遭到辞退。对于打算再就业的人来说,以前的职务反而成了障碍,45岁以上还能实现再就业已是凤毛麟角。如果再有高学历,则更是难上加难。目前,在40―50岁就不得不面对社会死亡的韩国,老人们孤独的背影、悲惨的命运与现代化的城市、繁荣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喜的是韩国政府已有所察觉,他们首先从政府雇员开始,规定在韩国照顾父母的政府雇员可以得到购房贷款,每月还可以领到专项津贴。

中国大陆人口也在迅速老龄化。预计到2030年,中国多达1/4的人口将超过退休年龄,而目前这一比例约为11%,60岁以上的人口将在2040年达到3.97亿。目前国际上特别关注的是,中国虽然也面临人口老龄化国家同样的问题和危机,但中国是第一个在完全成为发达国家之前就得面对这个问题的经济大国,因此它带来的问题可能会更大,因而认为中国需要迅速采取行动解决老龄化问题。但是对此也有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是世界之“最”,老龄化的速度及其危机也没有那么严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利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和国际人口老龄化资料对比的研究报告显示,关于中国老年人口的规模问题,报告认为,1950―2050年的百年间,按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的规模来说,中国始终是老年人口的第一大国。在2050年以80岁以上高龄老人绝对数字来说,中国是美国的3.3倍,但中国总人口是美国的近4倍。至于百岁老人,中国还要略少于美国,人口只有中国的1/13的日本,百岁老人人数是中国的将近2倍。这也说明中国老年人死亡率高、存活率低,老年人健康水平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关于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该报告认为:老年人口快于总人口增长速度是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普遍规律,并不是中国的特点。认为中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是世界之“最”找不到实证,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中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说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年龄段相当快的表述比较科学。关于高龄化的速度和程度问题,该报告认为:由于人类健康的增进,20世纪全球高龄老人增长比整个老年人口增长得更快;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龄老人在老年人口和全部人口中的比重都急剧上升。中国2000年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老年人口的10%,但在全部人口中才达到1%,而整个发达国家平均已达到15%以上,如法国已接近20%。这说明中国人口高龄化的程度并不十分严重。鉴于这个发现,该课题组将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和速度简要概括为:中国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的速度都是比较快的,虽然有些时段老年人口增长和老龄化属于世界最快之例,但整体看绝不是世界上最快的。因此中国有信心、有时间、有办法解决问题。

老年人将成社会的主体,

它将要求社会与之相适应

老龄化报告篇6

1969年至1979年,我国人口开始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老龄人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2年7月,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代表中国政府出席了在维也纳召开的老龄问题世界大会。1982年10月,“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中国委员会”更名为“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自此,我国各项老龄工作提上议事日程。在这一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办起以广大离退人员为对象的老年报刊。这些老年报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四个老有”,在维护社会稳定,落实离退人员政策,丰富广大老年人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老年类报刊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目前,虽然它有了很大发展,但是,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老年类报刊有必要重新认识自己、认清形势、提出对策、迎接挑战。这应该是目前老年类报刊发展中一个重要课题。

一、老年类报刊的现状

⒈老年类报刊的发行

自1985年起,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办《老年报》(现更名为《老年日报》)以来,全国现已有28家老年类报刊,基本上每省一份。除《山西老友报》、办报较晚的《云南老年报》发行不足10万份外(前者6万份,后者8万份),其他各省的老年报刊发行量均在10万份以上。还有如黑龙江省的《老年日报》、安徽省的《益寿文摘报》则达到了50万份。粗略统计,全国老年报发行总量接近400万份。应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是和各省的绝对老年人口相比,这个数字差距又是很大的。如《浙江老年报》发行12万份,老年人口650万,平均50多位老年人一份报纸;《云南老年报》发行8万份,老年人口470万,平均近60位老人一份报纸;《山西老友报》发行6万份,老年人口400万,平均近70位老人一份报纸;江苏省的《老年周报》发行10万份,老年人口1170万,平均百位老人还不到一份报纸。黑龙江的《老年日报》和安徽的《益寿文摘报》虽然各发行50万份,但由于全国各省均有订户,所以很难统计其在本省的老年人均报纸数量。

总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老年报虽已蔚然成势,但拿人均发行量来看,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⒉各老年报的版面设置

各老年报的版面设置,称谓不尽相同。但大体可分为这么几类:(1)新闻类。有时政新闻、老龄新闻、社会新闻甚至保健新闻,各报根据自己的特点各有侧重。(2)医疗保健类。有的报将医疗和保健分开各办一个甚至两个版。这个版也有叫健康指南、延年益寿的,但都大同小异。这是一个普遍受老年人欢迎的版面。(3)文化娱乐类。也有叫文艺休闲、周末休闲、休闲广场的。这既是一个为老年人休闲赏心悦目的版面,又是一个给老年人发表作品,使老年人有参与感的平台。这也是深受老人欢迎的一个版面。(4)史海回眸类。也有叫旧闻博览、史海钩沉、往事回首的。老年人喜欢历史、历史人物。这个版面,为老年人提供了许多旧闻轶事、揭秘文章等,对这个栏目老年人有说不尽的话题。(5)服务类。包括政策问答、法律咨询、生活百科、旅游天地等。(6)老人天地。宣传老年人老有所为的先进事迹、七彩人生等。

可以说老年类报纸,主打的大致就这么几个板块的内容。抓住了这些,就抓住了广大老年人最普遍的需求。除此,笔者以为,各地老年报刊,还应在坚持本土化的基础上做出品牌,这样,才能持久地赢得老年市场。

⒊老年类报刊的广告经营

老年类各报刊的广告经营和各自的发行量有关,也和当地的经济发达程度有关。经济发达程度一般,发行量在10万份以上的老年报,年广告收入一般在80―200万元之间;而经济发达地区的老年报,如广东省的《老人报》、天津市的《老年时报》,同样也是发行10万多份,而广告收入每年则高达600多万元以上。在刊载的广告内容方面,前几年各省主要以本地区的医疗广告为主。这几年,北京、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市的医疗广告也经常出现在各省市的老年报刊上。这说明,一些实力较大的客户,已经敏锐地看到了全国各省的老年人市场,已开始长期地跨省市运营。

老年类报刊的广告经营,为各报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无疑,在今后老年报刊的发展中,广告经营上的市场化策划和运作,将占有重要地位。

⒋老年类报刊的管理模式

全国各省的老年报刊,主办单位各不相同。但主要以各省的老龄、老干系统为主,再加上一部分报业集团和出版单位等。如《陕西老年报》、四川的《晚霞》报、新疆的《老年康乐报》等,都属于省或自治区的老龄委主办;《浙江老年报》、黑龙江的《老年日报》、山东的《老年生活报》属于当地的报业集团主办。虽然隶属管理系统不同,但各自大都是在行政体制下的渠道内运作,无论在办报方式、报刊发行、广告经营上,都带有浓厚的机关管理色彩。有利的一面是能充分利用各自的行政渠道优势,不利的一面是长久下去难于和市场对接。尤其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媒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使其资源更加有效和合理化配置,从而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将是一种必然趋势。所以,老年类报刊将必然面临一种两难选择:一方面是渠道内动作。他熟悉、方便,多年深得其惠,但将不长久;一方面是面对市场。他陌生、要费劲,一步走错可能满盘皆输,但却是大趋势。那么,如何在转型期做好准备和应对,即是老年类报刊亟需研究的课题。

二、老年类报刊面临的形势

⒈老年人口的激增为老年类报刊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据权威部门统计,截至2008年11月,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49亿,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居世界首位。

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高层论坛”透露:“十一五”期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2005年的1.47亿增加到2010年的1.74亿。

另据国家老龄委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将增加596万老年人口,平均年增长率3.28%,这大大超过了总人口平均0.66%的增长率。预测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17.17%。到2030―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5%以上,人数达到4亿。届时,每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

人口老龄化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调查显示,我国城市老年人中42.8%的人拥有存款。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收入将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据有关部门预测,仅退休金一项到2010年将达到8383亿元,到2020年将达到28145亿元,到2030年将增加到73219亿元。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中,文化的消费将是重要的一环。届时,一大批有文化、有层次、有经济实力的新新老人对老年读物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的方面,更体现在质的方面。由于他们知识结构、文化层次的普遍提高和对整个社会的参与度、关注度的更加广泛和深入,传统老年报的版面设置内容将不再会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除了对日常的老年健康、老年心理、生活百科知识的求知和咨询需求外,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关注度将波及各个方面。包括时政、文娱、经济、历史、民俗、体育等等。所以,老年绝对人口的不断增加,既是老年类报刊发展的一个利好;同时,有知识、有文化的新新老人也会对属于他们的老年类报刊提出一个更高层面的要求。届时,老年类报刊将面临传统、新新两类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⒉都市类报刊对老年报刊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都市类报刊业发展十分迅猛。由于他们报道速度快、覆盖面广,内容涉及国际、国内、本埠新闻,财经、文娱、体育、生活、健康、旅游、房产、汽车、消费等诸多方面。所以,一般都市类报纸都深受当地老百姓欢迎。以西安为例。都市类三家报纸《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华商报》,他们少则发行十几万、二十几万份,多则发行四五十万份。由于其在都市媒体的主流地位,使得原先一些还办得不错、发行量也不小的行业报纸,现在已很少能看到他们的踪影。自然,都市类报纸不仅仅对法治、电视等媒体构成冲击,同时,他们推出的一些版面内容也对老年人产生着吸引力。如:《西安晚报》的“健康”、“西安地理”、“财经资讯”专版等;《华商报》的“健康周刊”、“旅游周刊”、“美食休闲”、“市场信息”等;《三秦都市报》的“财周刊”、“三秦城事”等,这些版面的内容都是老年人所喜欢的。由于都市类报纸信息量的多样性、服务上的快捷和投递到户,所以,对老年类报刊也形成不小的冲击。除此,电脑、数字电视,这些新兴媒体也有诸多服务老年人的内容。他们在使用方面的方便、快捷、直观、形象,也对以纸为介的传统老年媒体构成影响。

面对强手如林,异军突起的新形势、新情况,老年类报刊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办不出自己的特色,那么,将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

⒊老年报纸与老年类期刊的关系

与老年报刊的发展同步,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批专门服务于离退休老同志的期刊相继产生。如《退休生活》、《中国老年》、《老年天地》、《老同志之友》、《老年世界》、《老年人》等。据有关部门统计,这些老年期刊,由各省老干局主办的约占65%;由各省老龄委、老年大学、涉老部门主办的约占20%;由各报业集团、出版单位主办的约占15%。目前,全国30多家老年期刊中,发行量达40万份左右的有3家;20万份左右的接近10家;其余均在5―10万份之间。合计总发行量达400万份以上。也就是说,老年期刊的发行量与老年报纸的发行量,基本相同。

那么,这么大的一个发行量,是否可视为老年类报纸发行量一个严重分流呢?有人认为,如果不是老年期刊的分流,老年类报纸会有一个更好的发行量和发展前景。对这个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报纸是新闻媒体,虽然它也有各种涉老服务性版面,如医疗保健、生活百科、史海回眸、政策问答等等,但其主要的功能是刊登新闻,老龄新闻、时政新闻、基层社区和老人新闻、社会聚焦等等,讲求的是时效。一般老年类报纸周期最长的是周报,最短的是日报,大多每周二至三刊。虽然,讲新闻它不能和都市类报刊比,但比一般每月一期的老年类杂志却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其次,二者篇幅容量不同。报纸是刊登新闻的,讲求短平快。由于版面有限,一般文章都不长。而期刊页码多,可登长文章。所以,较长篇幅的人物专访、历史人物传记或回忆等都是期刊的强项,且较少有时间上的限制。所以,适合报纸的文章不一定适合杂志,适合杂志的文章不一定上得了报纸。

再次,发行渠道不同。期刊杂志多为各地的老干局等主办,报纸多为各地的老龄委等主办,二者各有各的发行网络和渠道。

总之,老年类报纸和期刊的关系,就如同套作的庄稼一样。高杆作物虽高却植度稀,低杆作物虽低却植度密,各有各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所以,二者相互间较少有不良影响。不仅如此,由于老年报纸和老年期刊都不是主流媒体和主要读物,他们在整个文化市场上的声音还很弱,所以,他们在各自领域的鼓与呼,都不同程度地共同促进了老年媒体和读物的影响。可以说,二者是共赢的关系。现实中,二者发行量的逐年增长和许多老人既订报纸,又订杂志,就是二者都适宜于老年人的一个很好例证。

三、对目前老年类报刊的评价及发展对策

评价:

全国老年类报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各在自己的省区都有了相对稳定的读者群;内容上也形成了各自适合当地老年人口味的风格;在广告经营上绝大多数报纸有常年较稳定的客户,有一定或颇丰的年广告收入。应该说,通过多年的努力,各老年报刊的成绩是斐然的,老年类报刊在全国成为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但是,同时也应看到:稳定的读者群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渠道内发行,还没有充分走向市场;在内容上多年形成的各适合当地老年人的风格,还没有考虑到即将面临的新新老人的需求;在广告经营上,有的媒体现在仍然还是在家里坐等饭吃,缺乏市场性的策划和运作。那么,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将来的变局对老年报刊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发展对策:

⒈既做好渠道发行,又做好面向市场的准备

所谓渠道发行,是指办报人利用隶属的组织渠道优势,进行报纸发行的一种手段。在各老年报刊创刊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在发行上,大多靠组织渠道的依赖程度较大。随着党和政府对报刊的治理和整顿,各报依赖渠道发行有所减弱。但是,至目前,相当数量的老年报刊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依赖着渠道网络。那么,面对新形势,渠道优势究竟还要不要,怎么要?完全断掉是否更有利于报社的成长?笔者认为,无论渠道发行还是面向市场,都是一种发行手段。既然我们处于向市场发展的转型期,那么,一方面在这个转型期要充分利用“渠道”优势,将它做好、做足;另一方面在转型期内,老年报刊应积极“练兵”,做好面向市场的各种准备。譬如,增设一些面向市场的版面栏目,以培养新的读者群队伍。再譬如,完完全全办一份面向市场的“周末版”或“月末版”,以在各方面找寻和市场的对接点。总之一句话:要进一步做足“渠道”,进一步面向市场。

⒉既考虑传统老人,又面对新新老人

所谓传统老人,是指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或传统观念比较深的老年人。他们一般在不发达地区和边远农村分布较多,在城市也有居住。新新老人是相比较传统老人而言的。新新老人一般年龄较轻、文化程度高、有各自的专业知识,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新思维,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周边人群有一定影响力。新新老人大多集中在城市。

老年类报刊在创刊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面对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传统型老人。所以,各老年报的报道定位也基本上是老龄机构建设和基层老龄新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褒扬敬老好儿女、及一般性的养生保健知识和适合大众性的文化娱乐等等。如今,老年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大批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50年代初出生的人成了退休人员的生力军。他们思想活跃、有知识有文化,是年轻的老人,对社会的关注度高、参与度多。如果老年报刊依旧保留几十年一贯制的办报传统,而没有或较少考虑新新老人的文化精神需求,那么,我们的报纸将会是一张没有前瞻性、毫无生气、不兼顾对象,盲目办的报纸。有媒体曾对新新老人最想看的报刊内容做过一个初步调查,他们关注的是健康、时政、财经、法律、文娱、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现在的老年读者中,60―75岁的老年人占了大部分,并且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减之势。而这部分老人中,新新老人又占了接近半数,已逐渐成为阅读的主体。所以,在报纸内容上,我们必须在坚持为传统老人服务的基础上增添为新新老人服务的内容。否则,老年报的定位将逐渐会发生严重偏差,继而失去广大老年人市场。

⒊坚持报纸的本土化,打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坚持本土化首先要关注本省本地区的老龄新闻、老年活动、老年人物、涉老事件等,在一些特殊版面譬如“史海回眸”、“往事回首”等也要尽量优先选用本地的历史人物,或本地老人写的历史回忆。其次在语言风格上要尽量本土化。即要用老百姓熟悉的语言去行文叙事。这样,容易缩短与读者的距离,使老年人有亲近感、回归感。除了坚持报纸的本土化,还要注意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使老年读者一翻报纸,就首先想到他熟悉的、喜欢的品牌栏目或版面。近年来,《陕西老年报》十分注意品牌的打造,培养了一批在老年人中有广泛影响的名牌栏目和版面如:“名人养生”、“七彩人生”、“老年茶座”、“老陕说事”、“眼观六路”和好版面“史海回眸”、“社会聚焦”、“生活服务”等。这些栏目或版面,都是老年人喜欢阅读的,有的甚至被老年人剪贴成册、予以收藏。所以,品牌打造得好,会增强老年人的注意力,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⒋美化版面,方便老年人阅读

除了以上三点,一张老年报,在技术层面也要适合老年人阅读。譬如版面要注意美化,图文要疏密有度,文章要短,字号要大,标题要醒目,版面结构要常变化。这样,可减少老年人的阅读疲劳。有条件的话,要出彩版,办彩报。

总之,老年类报刊只有在方方面面替老年人着想,切切实实为老年人服务;以老年人为本,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才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从容应对、赢得挑战。

老龄化报告篇7

结果与分析

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作为儒家伦理和中华文化的原生性核心概念和首要德性,一直延衍至今。孝的核心和基础内容是“善事父母”,主要包括赡养、顺从和悦亲等内容。赡养,即从物质上奉养和悉心照料;顺从,指尊敬父母和不违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为父母意志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悦亲则是指体贴和关心父母,在精神上使父母感到愉悦。在现实生活中,“孝道是一套子女以父母为主要对象之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组……

20世纪的中国风云际会,社会急剧变迁。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造成极大影响。孝道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同样也会发生诸多变化。因此,本文从实证研究出发,试图以青年代、中年代和老年代的城市居民的孝道态度和行为进行比较,从而说明代际之间的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异同、继承与变化。

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社会成员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一般会存在自我防御性归因,即“自我服务的偏向”。因此,为尽量避免归因偏差导致研究产生偏差,采用了调查对象对自身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主观报告及对他人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客观情况进行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15岁以上的武汉市城镇居民为总体,采用多阶段定额抽样选取调查对象。样本构成情况见表1。年龄范围:青年代——15-22岁。1979年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起始之年,此年龄群体深受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年代——32-55岁。此年龄群体一般均为在岗职工,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在改革开放前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和人生理念。老年代——65岁及以上。此年龄段的人带有较强烈的“边际人”色彩,跨越了两个时代和两种制度。

[表1]调查样本构成情况

男女合计

青年代99人(16.5%)100人(16.7%)199人(33.2%)

中年代100人(16.7%)100人(16.7%)200人(33.4%)

老年代100人(16.7%)100人(16.7%)200人(33.4%)

合计299人(49.9%)300人(50.1%)599人(100.0%)3.资料收集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问卷中将赡养分解为“照顾父母”和“金钱资助父母”,顺从分解为“尊敬父母”和“顺从父母”,悦亲分解为“体贴和令父母开心”和“经常问候父母”。本次调查于2001年10月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组织完成。

结果与分析

1.三代城市居民对孝道态度的自我报告

附图

分析城市居民的孝道态度,从赡养、顺从和悦亲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表2的结果表明:就赡养层次看,在“中国人照顾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三代城市居民持赞同态度分别为91.9%、92.5%和92.5%,基本一致。而在“中国人在金钱上资助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赞同态度随年龄递增而呈下降趋势,青年代77.4%,中年代70.4%,老年代71.6%;同时,不赞同态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青年代4.1%,中年代7.5%,老年代16.5%。这说明年龄与赞同态度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越不赞同。

对顺从层次分析的结果则是,三代城市居民对“中国人尊敬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均持非常肯定的态度,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态度很类似,分别为93.4%、93.5%和97.5%。而在“中国人顺从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赞同。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的肯定比率分别为43.1%、57.3%和66.1%。

就悦亲层次看,三代城市居民在“中国人体贴和令老年父母开心是他们的责任”和“中国人经常问候老年父母是他们的责任”上,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赞同,也越需要精神上的抚慰和孝心表达。青年代分别有87.4%和86.2%,中年代为90.5%和93.5%,老年代就更高,分别有94.5%和97.5%。这说明“悦亲”层次依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2.三代城市居民对“老年人期望他们儿女履行其责任”的主观评价

让受调查者对“老年人期望他们儿女履行其责任”进行主观评价,实际上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法。那么,“换位思考”之后,三代城市居民对孝道态度的评价如何?

附图

通过对表3的分析,就赡养层面来说,在“老年人期望儿女照顾”和“老年人期望儿女在金钱上资助”的评价上相差明显,在选择“完全是”上,青年代分别为24.5%和5.8%,中年代分别为39.6%和18.8%,老年代分别为53.7%和30.3%。但是否就说明他们之间确实存在很大区别?这种情况,虽然能表明三代之间存在差别,但更能说明被调查者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因为青年代是15-22岁,正处于被父母照顾和金钱资助时期。他们对老年人状况的认识,主要从自己父母及同辈群体的父母中去了解,并由身边事实去推论全社会,其比例理所当然较低。作为32-55岁的中年代,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抚育下一代,他们的父母作为城市居民,一般有国家的各种保障,不大需要自己照顾和金钱资助,在当前大量失业情况下,许多儿女还要从退休的老年父母那里寻求金钱资助,其评价较低也是情理之中。老年代完全作为自身立场的发言者,对需要照顾和金钱资助有切实的感受,评价肯定较高。

从顺从层面看,青、中、老三代城市居民对“老年人期望儿女尊敬他们”的评价一致,持肯定态度的比率分别为90.4%、97.5%和96.0%;而对“老年人期望儿女顺从他们”的评价则区别明显。青年代的评价态度较消极(67.7%),中年代次之(77.6%),老年代最积极(85.7%)。从悦亲层次看,三代城市居民对“老年人期望儿女体贴和令他们开心”的评价较一致,青、中、老三代的肯定比率分别为88.2%、93.4%和94.6%。在“老年人期望儿女经常问候他们”上随着年龄的递增,态度也越趋肯定。尽管三代之间存在差别,但孝道态度的悦亲层次依然深存人心。

3.三代城市居民对自身孝道行为的报告和对周围人的孝道行为的主观评价的具体情况及对比分析

探讨三代城市居民的孝道行为,从他们对孝道行为的自我报告与对他们周围人的孝道行为的主观评价之间进行比较来进行。通过对表4和表5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三代城市居民的孝道行为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

附图

在孝道行为的赡养层面上,表4(Ⅰ)表明,三代城市居民在“照顾父母”的行为上,老年代比青年代高出很多,而表5(Ⅰ)中老年代和

青年代之间的差距较小。通过表4(Ⅰ)和表5(Ⅰ)对比分析,老年代对周围人的主观评价比自我报告低了17.3%(65.8%-48.5%),而青年代则高出了11.9%(39.0%-27.1%)。因此可以说,表4(Ⅰ)的自我报告受到了主体实际情况的限制,因为青年代大多数正处于父母照顾;表5(Ⅰ)则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情况。

对于“金钱资助父母”方面,表4(Ⅱ)和表5(Ⅱ)则呈现出相反的差异趋势。表4(Ⅱ)表明,三代城市居民的“金钱资助父母”行为是年龄越大,越趋肯定;而表5(Ⅱ)对“周围的人在金钱上资助父母”上是年龄越大,评价越低。其中突出的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老年代在自我报告中给予肯定评价超过一半(52.1%),而在对周围的人的孝道行为给予否定评价,比率也超过一半(52.1%);另一方面表现在于青年代和中年代,他们在自我报告中给予肯定评价分别只有16.1%和24.8%,而在对周围的人的孝道行为给予肯定却分别是37.5%和28.9%。这既反映出老年代在对“金钱资助父母”孝道行为的现实不够满意的情况下,更加认同其原有的孝道行为;同时也反映出,青年代在求学和就业的重负下,以及城市中较普遍的失业现象(下岗者很多是中年代的成员),使他们从金钱上资助老年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

附图

就顺从行为来分析,三代城市居民在“尊敬父母”行为上,无论是自我报告(表4),还是主观评价(表5)上均存在差异。而且,三代城市居民在自我报告与主观评价中的肯定态度均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表4(Ⅳ)表明,三代城市居民自我报告在“顺从父母”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青年代持肯定态度的为43.2%,中年代57.0%,老年代70.2%;而在表5(Ⅳ)中对“周围的人对其父母顺从”的主观评价上却较为一致:青年代、中年代、老年代持肯定态度的分别为33.0%、42.3%和42.9%。表4(Ⅳ)和表5(Ⅳ)对比,三代城市居民在自我报告与主观评价的差额分别为10.2%、14.7%和27.1%。如何解释这种矛盾现象?首先是因为调查对象“自我服务偏向”而导致的结果,每人对自己行为进行了美化。另外,这既是孝文化中顺从观念的深入国民性的结果,几千年沉积下来又深入国民性的孝文化,“尊敬父母”和“顺从父母”等仍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存在国民的心性之中。因此即使“顺从父母”在当代已没有好名声,但考虑到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却仍然从“自我照顾”——即“表明自己是孝子或孝女”出发,将自己的顺从行为进行了过高的报告。而通过对“周围的人对其父母顺从”的主观评价,则较接近社会现实。从而说明,“顺从行为”仍然被认为是孝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但也必须承认,实际生活中年龄越轻,顺从父母的观念越淡,行为越少。

从悦亲层次看,表4(Ⅴ)(Ⅵ)和表5(Ⅴ)(Ⅵ)表明,三代城市居民之间,对于自身孝道行为的自我报告和对“周围的人对其父母履行其责任”的主观评价基本一致,而且比例均比较高。说明孝道行为的悦亲层面,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小结

通过表2至表5等内容的分析,可以得出当代孝文化的主要特点:

1.孝文化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成员中——无论是经历过新旧社会制度的成员,还是新社会制度下成长的成员,对“照顾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贴父母和令他们开心”,有着相当认同性。这构成了社会成员孝道态度最坚实的组成部分。孝文化仍然是一种较为突出的中国国民性。

2.孝文化从他律性向自律性转变,从人格尊严的不平等向平等转变。根据三代城市居民对待“顺从父母”具有显著性差异来分析,年龄越小,越趋向反对,也即表明由原来的无原则顺从父母的他律性状态,向按自己的原则对待父母的要求这种自律性状态转变。另外根据三代城市居民对待“悦亲”具有显著性差异来看,说明年龄越轻,越趋向要求与父母拥有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权。

老龄化报告篇8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期,60岁以上人口已达1.53亿,占总人口11.6%。老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老年人文化生活的若干决定》文件精神和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按照总书记总书记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指示,将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联系起来,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气息,构筑长幼和谐,老少共融的社会新气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老年人的智慧、知识和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年人不仅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继承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加强老年文化工作对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老龄工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各级老龄办职能的准确定位和奋发努力为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在此前题下,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精神,为做好老龄宣传工作、为老龄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展示民间老年人的健康风貌,唤起社会和企业关心、关爱老龄事业,推动“星光计划”事业的发展,落实老年医疗康复、文化教育、生活照料等项目的开展,开创一种新颖、独特、可持续发展的老年文化创意工程,为国分忧、为民造福。特举办首届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今后每两年举办一次,将“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办成全市老龄事业品牌的公益事业。

首届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的举办将是老年艺术节这一文化盛事最炫耀的亮点;一个民间老年人相互交流的舞台;一个老年人风采的精彩展示;一扇向全市敞开老年人风情文化的大门;一个企业家展现自己的绝佳平台。

二活动名称、主题、目的及理念

名称:首届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

主题:展示红叶风采,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目的:打造老龄文化发展老龄事业振奋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瑰宝展示夕阳风采促进民间交流

理念:人文康乐孝道和谐

三主要活动内容及流程

1.“首届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起航新闻会

时间:6月下旬

2.“首届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县市初、复、半决赛

本次大赛将在各地、市设立分赛区或报名点进行初赛、复赛和半决赛。

a)初赛:8月20日前各分赛区进行第一次选拔,评选出分赛区复赛人选;

b)复赛:9月5日前,各分赛区复赛,各分赛区前30名获奖选手参加复赛,评选出分赛区决赛人选;

时间:7月上旬启动(时间暂定)

3.“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全市总决赛

a)9月20日前,各分赛区决赛,各分赛区前20名获奖选手参加全市总赛区的半决赛,并提交分赛区获奖选手全套图片、影像、文字资料给全市总赛区组委会;

b)全市半决赛:10月6日前,大赛组委会组织评委从分赛区报送的近300名选手中评选出30名参加全市总决赛暨颁奖晚会;

c)全市总决赛10月12日

d)选手的培训、外景拍摄、节目编排,演出嘉宾的邀请;

时间:9月10日至10月12日

4.“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汇报颁奖晚会

a)总决赛暨颁奖晚会的筹备工作:8月12日至10月12日,包括招贴画的设计印刷、现场广告的制作与,晚会台本的撰写,晚会灯光音响的布置及舞美设计制作;

b)总决赛暨颁奖晚会彩排:安排在10月9日至12日白天或晚上的空余时间里进行;

c)总决赛暨颁奖晚会:10月12日晚上7:30分

地点:宜春市文化艺术中心(拟请中央电视台或江西卫视现场录播)

5.参与“宜春市老年艺术节”《浪漫夕阳红》民间文化艺术交流晚会

时间:10月18日(待定)

地点:待定(拟请电视台或江西卫视现场录播)

6.联谊酒会和品牌形象代言人推介会

邀请有关领导、评委、组委会领导、新闻媒体记者、大赛冠、亚、季军及十佳获得者和百位知名企业和广告公司总裁参加组委会举办的大型答谢联谊酒会。

时间:10月18日(暂定)

7.获奖选手观光旅游(拟订江西三日游)

时间:11月初

备注:(以上活动时间以大赛组委会最终确定时间为准)

四活动组织办法及规模

本次活动由宜春市老龄委员会主办、承办并组建活动组委会。活动立项并发送公文至各市主管部门,号召积极参与活动并落实活动组织工作。宜春市一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活动策划、实施单位,负责整体活动的策划与具体实施,对各分赛区赛事与总决赛活动及晚会进行统筹安排。

分赛区的赛事组织单位为各县市老龄委及相关主管部门,如遇特殊情况当地有关部门无法保证赛事的正常开展,则由活动组委会办公室提名,经活动组委会审议通过的具有举办社会活动资质的社会企业负责组织实施分赛区赛事活动。全市总决赛赛事及晚会由宜春市小蚂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活动负责组织实施。

为保证竞赛的内容 不流于形式,增强力度,本次活动中分赛区选拔赛、分赛区决赛、总决赛,这三个活动环节由组委会派出监督专员,对赛事予以监督。同时,上述三个环节的竞赛流程统一由组委会拟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更改赛事内容,以保证竞赛的公平、公正和活动的宣传意义。

时间要求:本次赛区组建工作计划从5月份开始至8月中旬结束,10月下旬进行赛事及颁奖活动。

评比要求:本次活动拟增设最佳组织奖、最佳敬老先进个人奖,以对本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鼓励,名额分配另行通知。

活动规模:

拟邀请省市老龄委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民间知名人士、社会知名人士等百余人为特邀嘉宾。

五组织机构

批准单位:

宜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协办单位:

待定

协办支持媒体:

电视媒体——

报纸媒体——

杂志媒体——

网络媒体——

广播媒体——

承办实施单位:

宜春市一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组织分工

为保障大赛有序的进行,所有工作由组委会制定执行

六赛事章程

一、比赛内容

1.小品

2.曲艺

3.歌舞

4.服装秀

5.书法

6.武术

二、报名须知

报名条件:

1.持有中国或其它所在国有效证件(如身份证或护照。港、澳、台等地区的居民长期居住证等);

2.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凡超过65周岁,需有家属陪同参与,并提供陪同人有效证件;

3.五宫端正,身体健康;

4.比赛期间能保证按时参赛及参加相关活动;

5.目前未与任何经纪公司、制作公司、传媒公司签有任何合约(如契约在身,请注明类型);

6.能遵守大赛组委会制定的《参赛选手公约》及其它相关规定。

三、报名办法

1.参赛选手在各分赛区大赛组委会或各县市赛区组委会报名点,直接领取《宜春首届民间老年艺术节报名表》、《参赛选手公约》等大赛相关资料进行报名;

2.领表后,请认真阅读其它相关材料;

3.领表后,请认真如实逐一填写报名表;

4.交表时,请提交正面免冠照片三张(1寸)和全身艺术照或生活照各一张(统一为5寸);

5.交表时,同时提交身份证复印件;

6.符合以上1—5条的报名者,经面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分赛区初赛;

7.推荐:由各部委、各地区主管老龄工作的部门按分配数额的要求推荐参赛,无须参与面试环节。

8.推荐单位:民政局、文化局、体育局、广电局、统计局、总工会、药品监督管理局、法院、教育局、公安局等的离退休干部,推荐人数为每单位3-5人。

四、培训

为了使参赛选手能规范、正常的发挥,大赛组委会将在复赛前、总决赛前设立培训班,由富有赛事经验的老师指导教学。

培训内容包括:

1.形体训练、走姿训练、化妆技巧、音乐、舞蹈常识,文学常识、美学常识及赛事相关常识及技巧等。

2.总决赛入围选手必须参加大赛组委会安排的有关培训及相关活动。总决赛入围选手须到各风景点拍摄个人赛事资料并进行高层面培训,选定媒体公布选手资料扩大社会影响力。指派专职老师在容颜修饰,形体塑造以及表演和社会公益形象设计方面进行个性化演练。

五、比赛程序

本次大赛由报名审核、各县市赛区初、复赛、决赛和全市总决赛四个阶段组成;

1.所有报名者均须由组委会依据其报名材料进行审核,符合要求者才有资格参加初赛;

2.各县市赛区初、复赛;

3.各县市赛区决赛;

4.入围总决赛选手外景采风公益活动,电视专题访谈,单项比赛等;

5.总决赛及颁奖晚会;

6.其他相关活动。

六、比赛形式

1.自我介绍,概括介绍各自代表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背景知识;

2.t型舞台表现:民族装,活力休闲装、晚装;

3.知识问答;

4.即兴表演(自我介绍、参赛心得);

5.才艺表演(才艺展示、自选项目);认真填写选手报名表(舞蹈、歌咏、服装模特、书法、老年太极拳、绝技绝活等吹拉弹唱一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项目。)

七、总决赛内容

1.镜头前的表现:通过录像及照片进行评比;

2.t型舞台的表演:包括a.小品,b.曲艺,c.歌舞,d.服装,e.书法,f.武术;

3.文化测试:对选手进行文化、艺术常识测试,试题由大赛评委会统一制定;

4.个人才艺表演:选手将进行个人专长(才艺)联排表演;

5.特别演绎<和谐家庭秀>:"祖孙乐"(任选,总分加0.2-0.5分)

6.比赛中还将包含如下因素:a.选手个人亲和力,b.组织协调能力,c.生活健康指数、d.公民社会责任感;e.家庭和谐程度

八、参赛规定

1.参赛者在参加本次大赛期间不得参与类似的赛事活动;

2.参赛者必须不受其他任何合约的限制;

3.本次老年文化艺术节的组委会对参赛者的报名资料及形象表演内容拥有制作权及使用权,并对上述资料及制作作品有完全的著作权;

4.选手在主赛区决赛期间的全部生活均由大赛组委会 统一安排,不得参与未经组委会允许的其他任何活动。(拍摄广告、影视剧、接受采访、参加演出活动等);

5.除组委会确定的服务标准之外的一切消费费用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6.参赛期间,选手有义务按组委会的统一安排参加各类公关活动、公益活动及宣传活动;

7.参赛选手应如实填写自身情况,并出示合法有效身份证件;

8.如有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九、竞赛规则

(一)为了确保本次活动“公正、公开、公平”的进行,给所有参赛选手充分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特制定此竞赛规程;

1.本次活动采用初、复、决、总决赛(颁奖仪式)的方式进行;

2.本次活动采用十分制计分,起评分为9分(小数点后两位数),计分检录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综合所有评委累积分即该选手实际得分;

3.本次大赛设评委会主任1名,副主任4名,委员若干名;

4.总决赛邀请国家公证处全程监督评选并给予确认评选结果;

5.本次大赛的服饰、化妆、初赛、复赛、决赛由选手自定,总决赛由组委会统一安排。

(二)评分细则:

1、节目内容健康,健康向上,具有时代气息,令人赏心悦目反应老年人精神风貌,符合和谐社会发展。(1分)

2、形式:创新、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表演全过程系统连贯,动作优美大方,整齐规范,表情生动、形象,上下场安排合理。(1.5分)

3、表演动作标准,舞台形象自然大方,精神抖擞,无扭捏造作感,无偏台现象。(1.5分)

4、服装美观大方,能够充分展示老年人的精神风貌,给人以美感。(2分)

5、表演按音乐、编排、动作、服装、化妆以及艺术表演力、舞台方位、人体方位、眼位、

手位协调一致,有节奏感、韵律感,无脱节失误现象(4分)

十、奖项设置

1.小品项目类:冠、亚、季军各1名

2.曲艺项目类:冠、亚、季军各1名

3.歌舞项目类:冠、亚、季军各1名

4.服装项目类:冠、亚、季军各1名

5.书法项目类:冠、亚、季军各1名

6.武术项目类:冠、亚、季军各1名

7.最佳团体奖:6名.

8.鼓励奖:2名

9.奖项奖品:

冠军将获得价值人民币元内家电一套及奖杯、荣誉证书;亚军将获得价值人民币1000元内家用电器一套及奖杯、荣誉证书;季军将获得价值人民币600元手机一部及奖杯、荣誉证书;最佳团体奖将获得价值人民币1000元内的保健用品及奖杯、荣誉证书;鼓励奖选手将获得价值人民币200元内的保健用品及奖杯、荣誉证书。(以上奖项奖品内容暂定)

七分赛区的设置及管理

1.以县市为单位设置分赛区,偏远地区和部分不设分赛区的县市参赛者可到邻近的分赛区组委会报名;

2.分赛区申办截止日期为7月31日,大赛组委会最终的具备条件及申办文件日期为优先原则,签订承办分赛区赛事的协议并交纳相应的承办费用,由全市组织委员会授权其承办分赛区赛事的授权书;

3.赛区承办方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相关的赛事活动,举办经验,同时具有法人实体资格,有能够提供分赛区报名及举办赛事的场所,办公器材和人员配备;

4.分赛区获奖选手,由大赛组委会选拔后获得参加全市比赛的资格选手,需由分赛区承办方统一向全市组委会另行交纳一定的参赛费及在在总决赛期间的食宿费用,由大赛组委会统一管理安排;

5.分赛区参加复赛选手的全部资料,需上报大赛组委会备案管理,大赛组委会有权无偿使用复赛选手的肖像等全部资料进行宣传推广等活动;

6.各分赛区需聘请当地公证机关对赛事进行公证,并将公证文件报送大赛组委会备案;

7.分赛区所需的相关表格、文档等由各分赛区按样印刷,但需将相关表格、文档等交大赛组委会存档,组委会将向各个分赛区提供表格、文档的相关要素;

8.分赛区有责任按照大赛组委会的要求从事与大赛相关的一切活动,包括报名,审核、宣传、赛务组织和执行,并随时按受组委会相关部门的督查;

9.不得有勃大赛的宗旨以及违反组委会的相关规定,自行制定标准,更改赛事内容以及安排不当的时间操作程序,不得擅自提高报名收费标准,不得压制有关单位做赞助商;

10.各分赛区承办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终止大赛活动(除不可抗拒的天灾或政府指令外);

11.可以选定地区选拔赛赞助单位并与大赛组委会签约,同时各地区分别按照组委会所制定的组织办法,开始进行选拔赛组织实施工作,截止到10月5日前将相关资料及选手名单资料报送组委会。

八、宣传

整体说明

1、分阶段推广:整体宣传工作分为4个阶段推进,围绕“弘扬孝道文化,发展老龄事业”的宜春市首届民间老年文化艺术节主题,展现老年人的成熟魅力。

2、整合传播扩大影响:组合多种传播工具与媒介载体,结合事件行销、公关活动等手段,全面影响老龄业内单位、相关人士,辐射广告主(相关企业)与普通老年大众,使本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提升老年文化艺术大赛影响力和主办城市形象。

3、针对性营销传播配合老年用品商进行宣传:利用各地老龄委和政府关系等特殊渠道,采用电话、信函、会议等方式联络商家参与大赛活动,进行一对一传播。

4、配合多项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说明会、记者招待会……并利用老龄委等单位在全市各地的原有网络迅速展开招商竟标工作,对广泛的大众新闻和广告传播做出有力的补充。

宣传主题

展示红叶风采

弘扬孝道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

宣传特色

权威性民间性广泛性

公益性独特性多样性

宣传定位

资源共享、横向合作、媒体组合、打造品牌

宣传形式

艺术节整体宣传;媒体组合宣传;行业及企业推广宣传;民间宣传。

宣传范围

以宜春市为焦点,辐射整个宜春地区,走向省。

宣传重点

与主流权威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展开合作,进行重点长期连续性宣传,平面媒体以重点公关活动报道及评论性话题宣传为主体,利用电视、网络、平面媒体不同的热点,进行有选择性的报道

第一阶段宣传:5-6月

宣传核心点:向社会公布“宜春市首届老年节老年文化艺术节举办“的信息

附加的传播点:

a、宜春市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主题、内容、形式简介。b、分赛区招标。

主要活动:新闻会-项目说明会

时间:6月10日(暂定)

地点:(暂定)

主办方:宜春市老龄工作委员会。

第二阶段宣传:5--8月

宣传核心思想:

保持各界对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的持续关注。

a、主线传播

内容:宜春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主题广告片投播、各县市承办单位动员、本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筹备进程、既定参加本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的重要部门单位及人物访谈、各类花絮;

传播形式:电视广告;新闻炒做;软文报道;重要 公告;必要的硬版面平面广告;网络广告;网络论坛;免费的户外广告资源;热线电话互动等

参与主流传播的媒体:以江西省、宜春市媒体为主干;全市其它支持媒体在重要事件发生时做跟踪的新闻报道或硬版面广告。

需要的宣传片:以《老年文化一时节系列形象广告—风采篇》为基础,剪辑制作一个针对本届活动的宣传短片。

需要的宣传工具:《宜春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宣传海报》、《宜春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招商说明手册》

b、支线传播

第三阶段宣传:8-9月

宣传核心思想:赛前的密集炒做和广告宣传。

主要内容:

a、老年文化艺术节倒计时广告;

b、大赛入围作品及个人形象展播,并供公众公开点评;

c、老年文化艺术节赞助单位广告展播;

d、最后筹备及开展工作的集中报道、社会期待情绪的重点渲染。

参与传播的媒体:所有全市支持媒体、省级支持媒体、市级支持媒体。

第四阶段宣传:10月(赛后盘点)

宣传核心思想: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信息的集中爆发期。

九经费预算

由于没有进行细化执行方案的撰写,以及费用的细化,经费预算会有出入

(一)、舞台搭建及灯光音响费:约20万

(二)、场地费用、现场消防、保卫费用预计10万。

(三)、媒体宣传费用:约20万元

(四)、活动组织费用:约10万元

(五)、备用资金:约10万元

(六)、食宿费及排练费5万元

(七)、资金来源:筹委会(承办单位)自筹及部分企业赞助

十招商赞助方案

独家冠名赞助

独家冠名赞助一名:赞助费50万

协办赞助

协办赞助:15万(最多不超过10家)

鸣谢单位

鸣谢单位:10万(最多不超过10家)

上一篇:茶艺活动的目的范文 下一篇:孩子心理咨询疏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