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8 17:25:58

老龄化社会特点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文献综述;述评

前 言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到 2050 年, 全球老龄人口将增加到近 2 0 亿, 而60 岁以上的人口也将超过15 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而我国在1999年的时候,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2亿,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这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且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比较多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之一。由此可见,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之一。

一、关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探讨

目前,大部分学者通过分析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认为中国步入人口老龄化以来,老龄化发展加速,且进程很快。如刘思敏(2011)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快于西方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三十多年的人口计划生育的政策,使得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的更替水平。徐文杰(2011)则进一步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口分布的状况,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也相对比较严重。

二、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的研究

1、“未富先老”。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具有“未富先老”这样一个显著的特点。“未富先老”是邬沧萍教授首先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总人口和老年人口都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又由于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在改革开放前我国的GDP还不到世界的1%,中国人口庞大,并且又迎来加速老龄化阶段,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2006);田雪原(2010)则认为在21世纪的今天,“未富先老”的特点始终伴随着我们,制定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政策等,必须考虑到这样的特点的制约和影响;冯慧阳(2011)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认为“未富先老”的特点是更加明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速度赶不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刘士杰和原新(2011)则把“未富先老”认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2、“未备先老”。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未备先老”的特点。如李建民,杜鹏等学者(2006)则认为“未富先老”并不是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本质特征,中国当前的老龄人口问题也是和“未富先老”无关的,并指出老龄化挑战的真正含义是“未备先老”。而穆光宗等(2011)则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外,还具有“未备先老”,“孤独终老”的特点。

3、区域发展不平衡。有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人口老龄化的一大特点。如王志宝,李国平等(2013)通过分析了近20年的人口面板数据,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较大,且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关联性比较高,认为经济发展是推动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4、其他特点。其他学者则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人口老龄化的其他特点。如钱凯(2010)认为人口老龄化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外,还具有老龄人口总量“多”,老龄人口的增速“快”的特点。史佳颖等认为(2013)人口老龄化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少子老龄化,因此中国的老龄化还具有典型的少子化特征。

三、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在21世纪共分为三个阶段。如徐文杰(2011)认为,2001—2020为快速老龄化阶段,2021—2050为加速老龄化阶段,2051—2100为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穆光宗(2011)则指出,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21世纪的始终,而且2030—2050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

而有的学者则从其他角度提出了我国未来的老龄化趋势研究。如贾云竹等(2012)是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女性化的趋势研究出发,认为随着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女性各个年龄段死亡风险的进一步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中的女性化程度将会逐渐深化。

四、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两个方面的作用结果:一方面是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是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如孙一(2010)认为人均寿命的延长,出生率下降是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但是学者对这两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看法确不尽相同。如吴红乔(2010)认为少子化是我国发生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少子化的直接形成原因是由于生育率的降低;何建宁(2010)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回归分析之后,认为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是生育率,而人口密度又是影响生育率的根本原因。

有些学者则从其他的角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如原新等(2009)采用假设模拟的方法再现了1982-2007年人口发展进程,考察了相关人口学变量:生育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惯性作用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这三个变量中,人口惯性作用的贡献率为最大,为56. 06%;马骁骁(2010)则通过实证分析证明,在造成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原因中,经济水平和生育政策是两个最为显著的影响因素,并认为即使中国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增长对人口老龄化的促进作用仍要大于政策因素,但与国际相比,经济因素起到的作用仍相对较小。

五、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

(一)经济层面。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消费、储蓄投资、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等经济领域带来一定的影响。

1、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李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改变了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的数量比例,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经济的供给和需求,最终影响了整个经济的运行。何奇等(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从积极因素转向消极因素,因此中国应当逐渐降低财政支出的规模,可将更多的财政资金分配到我国的公共教育领域。

2、关于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中,有关人口老龄化与消费需求的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金营等(2006)通过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时间序列分析,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了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中,发现人口老龄化对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均有影响,并且发现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会使人均收入提高所带来的消费水平增加速度减小,老龄化也会降低未来消费水平和比率;王森(2010)在将人口的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的基础上,采用中国的数据进一步解决了消费函数可能存在的伪回归问题,使模型对现实的解释方面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靠性。于潇等(2012)利用包含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模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并实证分析和讨论了中国的消费函数,对人口老龄化和消费之间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学者们对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的观点不尽相同。大部分学者认为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相对提高会导致国民储蓄率的降低。如杜本峰(2007)认为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下降,从而加大了资本积累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金融市场的稳定,进而导致经济发展出现系列波动;刘永平和陆铭(2008)则以中国家庭中的父母自利性假设为出发点,得出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使储蓄率下降的结论;而李中秋,王朝明(2013)同样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有负效应,且由于未富先老,城乡倒置的老龄化状况,使得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方面更加复杂。

有些学者不完全认同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负效应或者程度。如唐东波(2007)借助于一个简单的两期叠代的模型,揭示了人口老龄化一般会使得居民的最优储蓄增加的结论;王森(2011)则基于VAR模型的方法,使用了1979-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做了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人口老龄化虽然对居民储蓄率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并不大,贡献率仅占1%左右,而居民收入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反而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比较大;毛毅(2012)则区分了当期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他是运用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当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负的,而上期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对人均居民储蓄并没有显著影响;黄润龙(2012)认为多种经济社会因素影响了居民储蓄水平,而人口老龄化是是通过社会经济变量来间接影响储蓄水平,而且认为,老年人因为消费减少及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因素,会导致储蓄随着老龄化而增加;朱礼华,赵志勇(2013)运用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和日本的有关方面数据,针对老龄化的储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的储蓄效应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并且中国近20年来的经验数据也表明,老年人口比率的上升提高了国民储蓄率,但是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会展现出类似于日本的人口老龄化储蓄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将降低国民储蓄率。

4、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短缺,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有的学者认为,针对我国具体的情况,我国虽然已经进入到人口老龄化的阶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如祁峰(2010)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一段时间内并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但国家政府方面应该积极防范。并从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状况对比,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5、关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如彭秀建(2006)运用“中国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陆铭(2008)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将随着老龄化增强而下降,但如果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速度,将会大大地减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齐传均(2010)则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老龄化不利于资本形成、人口老龄化将削弱全要素生产力,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利影响是不容置疑的。

6、其他方面的影响。吴帆、李建民(2010)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代际关系影响角度,认为人口老龄化加深了社会代际关系的变化,从而使劳动力市场方面、社会公共资源分配方面、社会养老保障和待机利益关系格局等具体的方面都呈现出一些新特征;刘辉煌等(2012)利用因素分解和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近年来人均碳排放量增加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并且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

(二)社会层面。另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口老龄化同样也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如田雪原(2007)认为随着老龄人口数量的增加,用于养老金及医疗支出的数额和比例也随之增加,从而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预算中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支出则紧缩,必然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童玉芬等(2008)针对北京市的人口老龄化状况,就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做了定量关系分析,认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成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并预测了北京市未来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变动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林森,张军涛(2013)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险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参保人员的结构老化,二是医保“隐形债务”的增加,三是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增加,并参照了国外医疗保险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其他影响:包玉香(2012)从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角度出发,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将人口老龄化因素引入了该模型中,得出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的效应具有双重效应—正效应和负效应等一系列结论。陈卫民,张鹏(2013)从人口年龄结构如何影响通货膨胀的角度出发,将人口结构引入一个生产者最优化模型当中,并经过实证研究,认为当老龄化程度较高时,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会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

六、评述和建议

1、国内学者对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以及老龄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理论成果,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有的学者提到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存在着严重的区域间的不平衡,但是他们在分析这种不平衡的时候,并没有讨论区域间的人口迁移(流动)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

2、有关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研究是大量学者研究的重点,但是大多数的研究集中在定量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之上,定性分析的研究相比国外而言,还不是特别充足。

3、关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如有关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的影响分析上,很多学者用不同的模型和假设条件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如何利用更加科学的模型和方法来分析我国的这种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4、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应用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其学科的适应性和广泛性使得人口老龄化可以用于分析其他很多方面,如和资源环境的分析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碳排放的关系;和金融资本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我国的金融状况的关系;和开放性经济相结合,可以分析人口老龄化和对外贸易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有关领域。

【参考文献】

[1]刘思敏.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

[2]徐文杰.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统计学的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8).

[3]田雪原.“未富先老”视角的人口老龄化[J].南方人口,2010(2).

[4]冯慧阳.基于第六次人普数据谈中国人口老龄化新变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8).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老龄化结构的突显,再加上多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家庭成员结构日趋于小型化;人口的社会流动性随着就业观念而发生不少的转变,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增大;社会竞争激烈,人们生活节奏也明显加快,这些都是导致家庭养老逐渐淡化主要因素。本文就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社区养老环境设计进行讨论。

一、社区养老的形式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对于居家老年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养老形式。此形式的特点在于: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吃住,得到自己的家人照顾,同时享受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二、老龄化的社会现象及状态 在老龄化的加速的社会现象下,人们生活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老龄人群居住问题的产生是众多的因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老人居住问题来源于人体自然老化与居住环境之间的不协调,而家庭价值的变化将这种不协调扩大成社会现象,所以人口老龄化的这个现象也变成社会的普遍问题。同时研究者认为,我国老龄化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地域之间人口结构分布的不平衡。 老龄化人群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发生着巨大变化, 身体的健康状态出现一些衰老现象, 如: 弯腰驼背,行动缓慢,反映迟钝,同时出现其他变化,身体机能都会大幅度的下降,疾病引发的概率也会更加容易等, 以上变化同时引起老年人精神萎靡,如:健忘, 爱发脾气, 视觉模糊, 色彩辨别能力降低, 对环境感知能力下降等多方面的不适感。 从宏观角度分析,由于老龄化人群在身体状况上和精神状态上都开始下降,对生活居住环境、护理与社会服务都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老龄化人群的增加需要社会和家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三、老龄化人群居住环境问题 根据调查和资料表明,当前我国老龄化人群居住环境面临着如下一些问题:(1)由于家庭居住空间有限,导致老年居住条件无法改善。(2)现有住宅空间设计不利于"老有所养"。(3)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削弱。随着家庭小型化趋势的发展,加速了传统几代同居家庭的解体。(4)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籍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5)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使老、弱、病、残人群得不到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难以实现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功能以弥补家庭养的不足。

四、老龄化人群对居住环境的特殊需求 老龄化人群的生活会从生理、心理及社会等不同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生理特征方面,老年人的各种机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退化,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行动能力等逐渐下降或丧失。因此,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补偿他们各种能力的降低,并应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的生活能力。在心理特征方面,有安全、交往、尊重三要素,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同事、邻居广泛联系,寻求友谊,慰藉与互助;惧怕孤独、寂寞、无聊和被社会遗弃。 在社会特征方面,希望老有所为、所乐、所学、所居、所养、所医。这些变化和需求对社区条件、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课题。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使他们对所居住的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活动空间不断缩小,越来越局限于居住的范围,因此希望社区作为安享晚年的“安乐窝”。

而且随着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的工作时间大大缩短,具有比其他年龄人群更多的闲暇时光,从而有了足够的时间与他们所在的住所及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为老年人提供恰当的生活条件,包括身体的和精神的各种需要,以充实他们的生活内容,提高生命质量。

五、社区养老空间设计的特点

1.老年人居室设计 老年人晚年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居室度过。居室空间太大容易产生冷清的感觉,所以空间设计要适度控制,经济适用即可。室内空间布置应简单、宽敞、明亮。按照需求进行组合,将公共活动布置在其周边,公共管理空间尽量就近布置。冬季日照深受老年人喜欢,建议居室增设阳台,且阳台位置应设于南向最好面向景观区域。

2.公用空间的设计 (1)餐厅设计,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考虑房内单独用餐,如果大家聚集大餐厅用餐,大餐厅的设置应按多功能使用要求设计,因为考虑全员使用,同时大餐厅也可兼作主要集会场所。 (2 )活动用房:根据老年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可设置电视室、阅览室、综合游艺室、书画研究和手工艺室等,设计中应注意动静区的隔音效果,做到间隔互不干扰。 (3)浴室和厕所:应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以便老人就近入厕。 (4)其他设备:可根据老年人实际身体状况来进行位置和高度的调整

3.室外环境设计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设计都应该以人为本。室外环境其实是提供老人亲近自然的机会,也会满足老人们的各种室外活动需求,如跳舞、练拳、聊天等社交性活动。由此,室外环境的设计应满足安全性,更应该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点来设计,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或消除老年人在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视力和记能力的衰退,老年人会对无明显特征的环境有点难辨别方位,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应该考虑设计不同特征、不同性格、不同层次和等级的空间环境,来弥补老年人后天性生理的不足。 交往空间的设计不仅满足了老年人渴望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促进了老年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老龄化的问题。

4.无障碍设计 社区养老应该更注重无障碍的设计,如在出入口、走道、楼梯、坡道、电梯、居室、卫生间、阳台、门窗等各种部位的无障碍设计。但有许多养老社区由于前期设计、投入资金和后期管理方面的不足,无障碍设计一直不能得到充分重视,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和隐患。规划设计中,以老年人的生理为基准,重视到每个细节才能彰显出设计的人性化。 人口老龄化趋势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舒适安逸的居住环境才能使老年人更好的安享晚年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重视老年人建筑与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同时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朱莹《谈养老社区建筑空间设计》山西建筑,2012

朱建达《人口老龄化对住宅区规划的影响》 新建筑,2001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3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老年住宅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024-02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或处在老龄化状态时,就是指这个人口中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上升,或者是青少年人口比例(或份额)在下降。在实际应用中,最为广泛的老龄人口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在发展中国家中,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按照使用最广泛的联合国的划分标准,截至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我国已经迈入老年型人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同时,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使少年人口的比重急剧减少,上述两项因素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局面。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个根本性社会问题就是老人特殊需求的满足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国际社会上通用的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发展老龄产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向老龄产业提出了潜在需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人口优势。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走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着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特性,这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对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2月23日,全国老龄办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这也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该《报告》指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

3 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趋势

研究和开发老年消费者市场首先就要从研究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特点入手。老年人口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群体相比是一个内部十分复杂和具有多样性特征的群体,作为一个整体,老年人口有着共同的需求特点。

3.1 老年健康产业

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与1998年相比,2003年65岁以下各年龄组两周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5年间反而增长了17.5‰(农村同组同期为60.1‰,全国同组同期为44.2‰)。初步分析,一方面因为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老年健康、老年医疗保障等问题没有引起我国政府及医疗卫生机构足够的重视。此外,根据卫生部调查显示,慢性病将成为困扰老年人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为77.7%,城市高于农村38.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级别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

由此可见,老年健康产业潜力巨大。具体来说,老年健康产业包括疾病预防产业(包括对疾病的预防与宣传、老年体育运动产业、老年保健品产业)、疾病治疗产业(即医疗卫生产业)、老年康复和长期护理产业等。

3.2 老年公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入住老年公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老年人对老年公寓需求之所以逐年增加,其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养老观念在发生变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入住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万人和30.8万人;目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35.2%的老人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

其二,则是因为“空巢家庭”逐渐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我国家庭规模不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老年人家庭数量激增。在城市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以北京市为例,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只有一个或一对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共31.5万户,占26.9%。北京市单身老年人户数量增幅较大;北京市60岁及以上单身老人户有12.9万户,占11.0%,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4.5万户,增幅达到53.6%。目前社会资本兴建的一些老年公寓确实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服务较好,但是租金价位较高。其次,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设施不全。再次,大多数的老年公寓都缺乏完备的医疗、护理条件。基于此,我们不妨根据老年人在收入以及需求偏好上的差异,细分市场,兴建不同类型的老年公寓:①自住型老年公寓。不为老年居住者提供任何与日常生活、药物服务有关的协助,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居住社区,包括所有的生活配套设施。②服务型老年公寓。向居民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包括做饭、帮助洗澡、喂饭、洗衣、体检、喂药和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需求。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陪住型老年公寓。③特护型老年公寓。除了上面两种类型所提到的服务外,还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从传统的医护房间到特别为老年癌症患者提供治疗的房间,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护理型老年公寓。

3.3 老年旅游

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的空余时间会越来越多,因此,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老年人对户外旅游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老年旅游的独特性,决定了老年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牵动中年市场,波及青少年市场,有效推动亲情式家庭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当老年人决定外出旅游时,家中的其他成员考虑到照顾老年人身体等因素,很多会选择随同出游,在我国的很多旅游景区,全家三代同行旅游的越来越多。此外,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还能够有效均衡旅游淡旺季。相对于一般旅游者的“假日性”而言,每逢节假日、周末,各个景点人满为患,住宿交通全面告急,而老年人退休后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其旅游呈现出“非假日性”的特点,一般选择在春秋二季,且尽量避开黄金周。这有效地缓解了旅游市场旺季门庭若市,淡季门可罗雀的现象,他们已经成为消除旅游淡季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 1 ] 祁恒. 我国城市人口老龄产业S W O T 分析[ J ] . 发展,2008(7).

[2]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8(6).

[ 3 ] 林文彬. 发展老龄产业的几点思考[ J ] . 经济研究导刊,2008(5).

[4]李罗力.对制定我国新时期老龄人口政策的建议[J].开放导报,2008(3).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4

长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一批心系老龄事业、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们关心支持下,全市老龄工作者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六个老有”目标,在维护老年人权益、解决老年人实际困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市老龄工作全面推进,整体工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许多工作受到国家、省相关部门的肯定和表彰。前不久,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来我市调研养老社会保障工作时,对我市老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老领导们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云飞书记、韶春市长向在座各位并通过你们向长期支持关心老龄事业、从事老龄工作、长期无私奉献的老领导们,向多年坚持在老龄工作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市老龄工作发展还不平衡,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工作中还有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努力改进。下面,我就进一步推进未来一个时期的老龄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当前,全国、全省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老龄工作任务繁重。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集革命老区、生态保护限制开发地区以及山区、库区、农业人口大市等特点于一身的特殊地区,老龄工作面临的困难更大、任务更重,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是全市老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我市1998年就进入人口老年型地区,2012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3万,占户籍人口的16%,高于全国、全省10%的平均水平。预计到2015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30万人,8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7万,占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农村老龄工作压力加大。全市80%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布在农村,由于每年近170万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家庭养老得不到保障,功能呈弱化趋势,特别是高龄、空巢和失能老人呈增多趋势,目前,城乡空巢老人分别占城乡老年人口的41%和45%,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8%,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镇更为严峻。个别地方对老龄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对老龄政策落实不力,老龄事业投入不足,基层基础比较薄弱,等等。

二是老龄工作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科学发展离不开老龄工作。老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这其中必然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今后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人民,所以,加强老龄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之一。和谐稳定离不开老龄工作。老年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播者,也是维护社会和谐与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涉及千家万户,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安康,有利于家庭和睦与代际关系和顺,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跨越崛起离不开老龄工作。一方面家家有老人,老龄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老龄工作做好了,可以减轻老年人子女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事业中去,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另一方面老年人阅历丰富,特别是文化知识水平较高、思想活跃、身体较好的老同志,有继续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愿望,只要我们注意发挥和利用,其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传统道德、关心下一代、调解邻里纠纷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老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老龄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老龄工作的政策措施。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给予老年人更多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安慰,让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的晚年”。省委、市委也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并为此专门出台政策和文件,对老龄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目标和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意义,站在政治的、历史的、全局的高度,看待老龄工作,重视老龄工作,切实增强做好老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准确把握老龄工作新任务和新要求,真正把老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认真抓紧抓好。

二、突出重点,强力推进老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党委、政府和老龄工作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为老服务”的理念,以维护老年人权益为核心,以健全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以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切实做好维权、服务、保障工作,立足大局,着眼当前,突出重点,从解决老年人最直接的现实利益问题入手,从能够见到实际成效的事情做起,每年扎扎实实地抓好几件实事,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对老龄工作的统筹规划。市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出台,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做好本地区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分解落实市规划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和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要从制度规范、政策引导、统筹协调、经费支持、典型示范、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职能作用。老龄委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老龄委统一部署,统筹安排“十二五”老龄工作的基本任务,带着责任和感情,支持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二是切实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老年人在养老、医疗、社会化优待、特困救助方面的措施,进一步健全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要紧紧抓住近年来省政府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的机遇,加强督促和协调,把困难的老人都纳入保障范围。要通过农村低保、“五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和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贫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

三是切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要明确政府主导,加大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特殊老年人、困难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的优待、救助;另一方面要调动社会力量,走“政府倡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兴办养老服务业,构筑功能完善、覆盖广泛、运作规范、服务全面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和环境支持;要加快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设施齐备、服务周到的社区服务网络;要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为老服务方式,重点解决农村高龄、失能、特困、留守、空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问题。

四是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旅游景点、公交线路、城市公厕等有关公共设施对老年人给予免费优待。同时要切实落实在全市建立适度普惠的高龄津贴制度,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补贴标准,鼓励和提倡有条件的县区,适时适度提高标准,扩大高龄老人受益覆盖面。同时,要做好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生活服务、文化休闲服务、维权服务的优待服务工作,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和监督机制。

五是切实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各地要整合各种资源,整体协调推进,积极举办丰富多样的老年文体活动,为广大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条件。要加快老年文教、体育等类设施建设,加大城镇社区和农村老年活动场所建设力度。要充分发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室的作用,开展好适应老年人需求的各类文化教育活动。要支持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老年人免费或优惠开放。要重视发挥老年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拓宽老有所为的领域,充分发挥老龄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老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社会性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老年人最值得尊敬和爱戴,也最需要关心和帮助。中华民族素有敬老、尊老的传统。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基本工作方针,加强对老龄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大落实力度,推动全市老龄事业科学发展,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一要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老龄事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体现社会文明进步,不仅是重大社会问题,也是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一把手要亲自、及时地听取老龄工作汇报,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配齐、配强老龄工作干部队伍,充实一批年富力强的同志到老龄工作岗位,并在办公条件改善、办公事业经费上全力予以保障,努力为做好老龄工作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要抓好老龄事业项目争取。今年5月初,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专程来调查老龄人社会保障和养老体系建设工作,她给我们出了许多点子,提了许多很好的建议,要求我们要选好建设项目,与中直机关省直机关结好对子,做好对接,并争取把我市纳入中央试点支持范畴。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中央首长关爱我市老龄工作的机遇,认真做好项目的谋划、调研、论证、遴选和储备工作,主动作为,积极争取,竭尽全力地把老龄工作范围的有关民生工程规划好、争取好、实施好,为全市的老龄事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三要整合好老龄事业工作力量。老龄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解决老龄问题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任何一个部门单打独斗,也解决不了老龄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各有关部门要从职责出发,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各级老龄委是党委、政府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担负着对老龄工作综合管理、宏观指导、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的重要职责,要真正承担起牵头抓总的职责。各级老龄办要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工作,加强督促检查,主动协调各涉老部门,共同推进老龄事业的发展。各成员单位要着眼全局,积极履行职责,主动配合,把老龄问题纳入到本部门工作计划中,列入创优争先活动内容中,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评,真正做到老龄工作有人负责,有人专抓,有人落实。要充分发挥各单位工会、青年团、妇联组织的优势,整合力量,共同做好老龄工作。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验对策; 借鉴; 发达国家; 中国

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1.017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日益受到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国际上公认,当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跨入了老龄化社会,如世界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法国、“老人王国”瑞典、“长寿王国”日本以及西班牙、德国等。David预测到2050年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将同样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1]。目前国内外关于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同国家或地区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和预测。如Karl分析了近50年来奥地利人口的时空演变规律及特征[2],Joshua对2050年美国老龄人口规模和老龄化程度进行了预测和分析[3];李日邦等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时空间分布特点及区域差异等进行了研究[10-12]。(2)老年人群相关社会问题研究。主要包括老年人贫困问题[13],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时空分异[14-16],老年产业发展和社会养老设施建设[17]等。(3)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Sumiko等对老年人口及年轻人口迁移对日本传统社会养老模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4];David、Frank等利用OECD国家相关数据,对各国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供应、居民储蓄以及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1,5];张桂莲等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供给、劳动生产率、消费、储蓄、人力资本投资和社会养老保障等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8-20];魏立华等对老年人口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21-22]。(4)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研究。如Maliki、Linda等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提出了建议[6-7];绍国栋等对我国退休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23-24];李春玲等对国内外企业年金制度的实施和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25];姚静等就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和转型进行了探讨[26-27]。已有研究对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但尚缺乏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本文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严峻、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以已有研究为基础,选择瑞典、日本、美国、法国等几个较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系统总结它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的典型对策及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对于有效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对策

2.1 鼓励生育,应对少子化,促进女性投入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持续供应

老龄化和少子化同时存在于老龄化社会,两者紧密相关且影响劳动力的供应。因此应对少子化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外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国家从完善刺激生育的福利待遇和保障因生育而暂时离职的女性职工重返劳动力市场两个方面解决少子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一方面,政府采取育儿津贴和带薪假期,向离职生育期间的女性提供一定的医疗、营养和薪资等补助和津贴,刺激女性的生育意愿。另一方面,政府加大公共福利在儿童教育、看护和医疗等方面的投入,推行并延长“爸爸月”,缩短低龄儿童父母的工时,实行父母保险(即企业给父母双方带薪假期以照顾幼儿;保证因生育而暂时离职的女性能重回原工作岗位或者提供类似的工作等)等,以缓解家庭看护幼儿的压力,使父母双方兼顾工作和育儿的双重责任,保证女性职工能重回劳动力市场(表1)。

2.2 延长退休年龄,保证老年劳动力来源,缓解政府养老金支付压力

国外主要老龄化国家普遍通过延长退休年龄的方法对退休年龄制度进行了改革。延长退休年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提高领取退休金的最低年龄,将现行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向后延迟,相应延长工作年限;另一种是设立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即对不同退休年龄的老人给予不同数额的退休金,退休年龄越大,退休金数额也越大。日本、德国和法国等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延长退休年龄,如日本政府在2006年把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龄从60岁提高到65岁,法国在2011年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62岁,德国政府计划在2011和2018年期间逐步将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28~29]。瑞典和美国等主要采取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如瑞典法定退休年龄为65岁,对于提前退休的60-64岁的职工,每提前一年退休减发退休金的5%;65-70岁的推迟退休的人员,每延迟退休1个月增发退休金的0.6%;对于有经验且有能力继续工作的退休老人,政府为其提供做义工的机会并根据他们提供服务的多少增发一定比例的退休金(表2)。

2.3 完善社会服务支撑体系,推行“以居家式社区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

根据养老场所和居住方式的不同,养老方式可分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受老龄人口增加、女性就业率提高和年轻劳动力迁移影响,空巢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居家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机构养老又受到老年人经济状况和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而在现实中难被老年人接受[27]。目前国外老龄化国家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在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服务体系中家庭养老发挥着基础作用,但在个人和家庭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引入社会化服务;政府负责采取相关激励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实现项目建设及服务活动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并协调参与建设和服务的各主体的利益关系;社区负责培育在宅服务人员并不断拓展服务业务范围为老年人上门提供帮助,服务内容主要有住房维修、日常照护、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等[30]。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来源在不同国家会有所不同:如瑞典的养老服务带有很大的福利性质,服务费用主要由政府承担,但老年人如果想获得更好的服务就必须自己支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属于“国家负担型”;美国老年人养老服务所需的资金主要由个人承担,属于“个人负担型”即“投资人同时也是受益人”,这种“个人负担型”的资金来源方式也使得美国“以房养老”的发展在世界上最具代表性(表3)。

2.4 建立多样化的养老金保障体系,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世界主要老龄化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养老保障制度向多支柱体系的转变[31]。目前这些老龄化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三种基本的保障制度:基本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金制度。其中,基本养老金制度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础,一般由国家按照统一政策规定向符合条件的人员支付;企业年金制度是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大支柱;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是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后两种制度对缓解国家养老金支付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老龄化国家的基本养老金的资金都来源于政府,用于保障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各国也十分重视企业年金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如美国政府推出“整合企业年金计划”, 把企业年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与公共养老金制度所提供的基本养老金进行协调。目前,美国企业年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国家管理的社会养老金规模[25]。另外,美国不同运营规模的企业间养老金的资金来源不同;日本则依据国内劳动力结构,在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养老金支付方式和资金分配比例,从而使得养老保障体系不仅具有“多支柱”的特点,还具有“多层次性”(表4)。

2.5 开发老年人市场,发展老年产业,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除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可持续发展、劳动力供应和社会保障体制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外,开发老年市场,发展“老年产业”是解决老龄化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另一有效途径。国外发达国家的老年产业一般遵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发展模式,即政府建立市场规范和行业标准,并采取相关的优惠和扶持措施,按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向老年产业领域投资推动老年产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国外的老年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类是围绕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发展的产业,如老年餐饮、老年人用品生产(保健品、化妆品、服装、交通辅助用品、体育健身用品、生活辅助用品等)、老年房地产开发等;第二类是围绕老年养护形成的产业,包括老年公寓、养老院、老年保险、老年医疗康复用品生产、长期照护产业、医护人员培训等;第三类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发展起来的产业包括老年大学、老年旅游、心理咨询、老年图书馆、老年电视广播节目等。另外,由异地养老和跨国养老而带动的养老产业在一些自然环境良好、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地区逐渐兴起(表5)。

2.6 注重法制建设,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为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与老年人有关的福利保障、产业发展政策等的有效实施和运行,国外主要老龄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及相关的管理机构。目前日本与老年人有关的法律体系由《国民年金法》、《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等三大支柱及《介护保险法》组成[32];美国政府先后颁布《社会保障法案》(自1935年实施后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与救助制度等),《美国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视老年人就业法》等[33]。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在于利用国家权力对法律的运行和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如美国政府设立的专门管理老龄问题的机构包括老人问题管理署、政府老龄问题顾问委员会和社会保障总署[33];瑞典政府设有三个“地方公共保险法院”和一个“高级公共保险法院”,当公民应该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的权利不能实现或受到侵犯时,可以向地方公共保险法院;公民对地方法院判决不服时,还可以继续向高级法院申诉。

3 国外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对策的主要特点

3.1 “开源节流”的人口政策、退休年龄和养老金制度

主要老龄化国家从人口和劳动力的出、入端来应对老龄化及由老龄化带来的少子化、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支付压力等问题。如鼓励生育、吸引海外移民的政策,拓宽了劳动力的来源;推行“爸爸月”和父母保险等为因生育而暂时离职的女性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保障;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或施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则延长了老年劳动力的工作年限,减少了老年劳动力的流出。这些措施共同减少了老年人口的比重、保证了劳动力的持续供应。在养老金保障体系方面,主要老龄化国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的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金保障体系拓宽了养老资金的来源、缓解了国家支付巨额养老金的压力,也使得现有的养老金保障制度更具生命力(图1)。

3.2 “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

主要老龄化国家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多支柱、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时坚持以“平等、共享,自助、互助”为原则,注重对老年人的人性关怀,尊重老年人的生存尊严、为每位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重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金在养老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保障全民基本生活需要;同时明确规定了包括政府在内的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在缴纳养老金和社会保险时所必须承担的比例,所有公民“要想获得更多的福利、享受更好的养老服务和设施,就得付出更多”,由此建立起了“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制度。

3.3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政企合力,多方应对

主要老龄化国家意识到单纯依靠政府养老的压力和不足,采取了“政企合力,多方参与” 的策略来实现“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不管在发展老龄产业,建立社会服务网络、推行居家服务的养老模式,还是在建立多元化的养老保障制度等方面,政府在积极发挥行政管理和宏观调控作用的同时引入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构建起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和投入模式,从而保证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各项制度和社会经济等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经验借鉴

国外主要老龄化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不单涉及人口生育政策,还与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育意愿等密切相关,涵盖社会物质、文化和制度生活各个层面。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尚缺乏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在以老龄化为契机、开发老年市场形成全社会力量“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局面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和特点不仅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国内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性有其形成的内外因条件且有长期存在的可能。所以,我们应该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一方面要肯定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所取得的重大成效,继续把“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人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和新问题,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协调,坚持科学指导,坚持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尊重客观差异性并考虑制度的公平性和弹性,从完善各项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以老龄化为契机促进老年产业发展经济入手,“因地制宜”地采取应对措施统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4.1 “分区域、分行业”,建立适合不同区情和行情的退休年龄制度

我国自1950年颁布退休人员管理办法以来,现行的退休年龄制度仅有过两次(分别在1983年和1990年)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规定[54]。考虑到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人口结构等各方面都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确实有再次进行改革的必要。我国是在“未富先老”和“城乡二元结构”二者并存的国情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同区域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等问题相互重叠[10,13];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影响来看,由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不十分突出[24]。这些特点使得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且不能在短时期内一蹴而就。大部分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制度没有进行改革的必要;但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二三十年,我国退休年龄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以及不同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特点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为实行地区间和行业间有差别的退休年龄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34]。因此,我国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具体情况,将改革退休年龄制度与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相结合,积极探索渐进式的改革退休年龄制度的方式。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老龄化程度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较严重的地区以及对技术和经验水平有要求较高的科、教、文和政、企高管类等行业,可以采取梯度式的退休年龄制度并适当提高退休的最低和最高年龄,鼓励老龄人口延迟退休或退休后再就业;针对处于底层、体力劳动强度较大的行业,可以采取按工龄计算的弹性退休制度,在退休年龄上给予照顾。

4.2 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并普及企业年金制度,优化养老保障体系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保障水平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老人;二是全国实行的“统一标准”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标准存在很大差距,所以对这些地区来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方面并不能发挥多大作用。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建立“无差别”的全民养老保障体系的做法采取改进措施: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重视农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构建更加公平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各省市、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设立不同的缴费和待遇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刺激居民参保的积极性和有关措施实施的有效性。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第二大支柱—企业年金制度,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相关法律法规缺失、规模小、覆盖面低和基金收益率低等问题[35]。所以,现阶段我国最重要的是制定相关法律框架给予企业年金明确的法律地位和实施办法,以法律的形式严格界定企业年金同基本养老保障的关系,企业年金的保障范围、水平、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年金的组织和监管体系等;同时注重有关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配套立法,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拓宽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减少收益风险、提高企业年金基金的收益率[35],以刺激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管理层的参与意愿,逐步提高企业年金制度的参与率和覆盖面。

4.3 “因地制宜”,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多方作用,引导多种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使得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弱化,养老模式的选择和转变逐渐正在成为解决我国庞大数量的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探讨的焦点。目前我国正处于养老模式的转型阶段,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庭的养老功能都在逐步弱化,居家式的社区养老模式正在兴起[27,30,47,57]。考虑到居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以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应坚持以“充分发挥家庭、社区、机构等各方面在养老中的作用,引导多种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完善”[30]为要旨,在弘扬“孝道”思想、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作用的同时,鼓励并扶持社区老年服务组织的发展,明确将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并作为政府支持和发展的重点,使社区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构建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服务模式[27]。针对不同的地区和家庭类型有重点地采取养老抚助政策:在农村地区,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化养老的宣传力度,发挥社会和集体养老的补充作用[57];在城市地区,以市场为导向并采取激励政策推动城市养老向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转变;另外在有条件的城市地区可以借鉴国外“以房养老”的模式,加大“以房养老”的宣传力度和业务试点并对其进行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造[55~56]。最近几年来,我国“失独家庭”和“421家庭”的数目越来越多,这两类家庭的养老压力也日益明显。政府可以在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实施一定的优惠和扶助政策鼓励慈善团体、非营利机构大力兴办公益性老年服务机构,给予上述两类家庭物质和精神照护。

4.4 做到“两个结合”,针对主要领域发展老年产业

目前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36]。因此,未来要加强老年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做到“理论研究与政府决策、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相结合”,重点对老年人的需求及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老年产业特征、市场规模、基本规律及老龄化过程对市场体系的影响等进行研究,从而为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老年产品开发提供理论咨询和支持。另外,国外有相当数量老年产业是围绕居家式社区养老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与推行社区型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以满足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和“老有颐养”为主线,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在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在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养老入户服务、护理、老年用产品等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领域,开发一批满足老年人需求、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产品。具体措施为:政府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推进公办示范性养老机构建设,同时提高对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的补助标准,建立健全养老机构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尤其是鼓励发展医养结合型护理机构以及养老护理人员培训机构和专业服务队伍的建设,以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使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颐养”;政府或企业在以城市社区为依托建设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为居家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文体娱乐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的同时积极向农村社区推进,形成以点带面的联动的效应,不断拓展养老入户服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David E B, David C, Günter F. 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 economic growth[J]. Oxf Rev Econ Policy: 2010,26(4) : 583-612.

[2] Karl H,刘岩,亚历山大·威斯保尔,海尔姆特·沃施莱格. 1951年以来奥地利人口变化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2006,61(6):563-573.

[3] Joshua M, Wiener, Jane T. Population age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mplications for public programmers[J]. International Epidemiological, 2002, 31: 776-781.

[4] Oshima, Sumiko. Japan: Feeling the Strains of an Aging Population[J]. Science, 1996, 273(5271): 44-45.

[5] Frank T. Denton, Byron G. Spencer. Population ageing, older workers, and Canada’s labor force[J]. Canadian Public Policy, 2009, 35(35): 481-492.

[6] Maliki. Health card and health care facilities demand among the Indonesian elderly[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1): 103-119.

[7] Linda G, Martin. Population aging policies in 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Science, 1991, 2: 527-531.

[8] Paul S L. Impacts of aging population and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in Singapore[J]. The Singapore Economic Review, 2008, 53 (2): 245-259.

[9] Jay S, Olshaanansky, Goldman D, Yuhui Zheng, John Q, Rose. Aging in America in the 21st Century: demographic forecasts from the MacArthur foundation research network on an aging society[J]. The Milbank Quarterly, 2009, 87(4): 842-862.

[10] 李日邦,王五一,谭见安,等.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阶段、趋势和区域差异[J]. 地理研究,1999,18(2):113-121.

[11] 林琳,马飞. 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及趋势[J]. 地理研究,2007,26(5):1043-1054.

[12] 陈彦光. 中国人口转变、城市化和产业结构演变的对应关系研究[J]. 地理研究,2010,29(12):2109-2119.

[13] 邬沧萍,王琳. 聚焦中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化问题[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5,增刊:1-8.

[14] 孙樱,陈田,韩英. 北京市区老年人口休闲行为的时空特征初探[J]. 地理研究,2001,20(5):537-546.

[15] 柴彦威,李昌霞. 中国城市老年人日常购物行为的空间特征[J]. 地理学报,2005,60(3):401-408.

[16] 仵宗卿,柴彦威,戴雪珍,杨吾扬. 购物出行空间的等级机构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 地理研究,2001,20(4):479-488.

[17] 宋韬,汤建中. 试析上海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设施的发展[J]. 人文地理,2001,16(3):16-20.

[18] 张桂莲,王永莲.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分析[J]. 人口学刊,2010(5):48-53.

[19] 王合生,虞孝感. 我国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J]. 经济地理,1997,17(4):21-25.

[20] 高建华. 基于第五次人口全国人口普查的河南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经济地理,2005:856-859.

[21] 魏立华,丛艳国. 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及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启示[J]. 人文地理,2001,16(2):20-23.

[22] 苏红霞. 英国旅游者出游年龄规律研究[J]. 人文地理,2012(1):156-160.

[23] 邵国栋,聂素芳. 人口老龄化挑战我国传统退休制度[J]. 社会发展,2007(4):31-32.

[24] 原新,万能. 缓解老龄化压力,推迟退休年龄有效吗?[J]. 人口研究,2006,30(4):47-54.

[25] 李春玲. 整合企业年金计划—美国公共养老金制度与企业年金计划[J]. 经济体制改革,2006(5):156-159.

[26] 姚静,李爽.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2000,15(5):24-29.

[27] 谢琼. 中国养老模式的中庸之道[J]. 山东社会科学,2008(11):73-76.

[28] 范围. 退休年龄比较[J]. 人口与经济,2011(5):48-54.

[29] 王海涛. 应该从国情需要出发考虑延长退休年龄[J]. 人口与发展,2011(4):32-35.

[30] 杨励. 推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J]. 社科纵横,2007,22(6):37-39.

[31] 陈厚义.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养老保障制度[J]. 中国国情国力,2010(7).

[32] 杨天博. 日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J]. 社会福利,2007(1).

[33] 陈超. 美国老年人长期照护法律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J].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2):68-72.

[34] 林宝. 中国退休年龄改革的时机和方案选择[J]. 中国人口科学,2001 (1):25-31.

[35] 徐海霞. 企业年金的国际比较及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改革的探析[J]. 改革与战略,2010,26(9):172-175.

[36] 江海霞,陈雷. 创新老年产业发展与深化居家养老服务[J]. 特区经济,2010(6):133-135.

[37] 任杰. 从企业年金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J]. 商业时代,2009,25:71-72.

[38] 吴轶超. 中美德日企业年金发展比较研究[J]. 经济与管理,2012(2):82-83.

[39] 邬沧萍,王萍.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J]. 求是,2009(7):55-57.

[40] 王吉乔,杜德斌. 我国城镇贫困化及其治理对策探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1):64-69.

[41] 杨林生,李海蓉,李永华,王五一,谭见安. 医学地理和环境健康研究的主要领域与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31-44.

[42] 王承云.日本海外旅游业的动态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3,13(2):93-99.

[43] 郭焕成,韩非.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44] 王仲智,林炳耀. 美国“阳光带”的崛起及对中国西部城市化战略的启示[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40-45.

[45] 刘清芝. 美国、日本、韩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 西北人口,2009,30 (4):73-75.

[46] 宋韬.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模式[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4):75-78.

[47] 汪昌安,李忠贵. 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提高退休人员幸福指数[J]. 价值工程,2011,36:323-324.

[48] 郭金龙,张许颖. 国际养老保障体系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国际视野,2008,17:32-33.

[49] 姜向群. 计划生育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及老年人问题[J]. 人口研究,1996,20(6):58-62.

[50] 杨菊华. 生育政策与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J]. 探索与争鸣,2009(7):14-16.

[51] 陈茗. 日本老龄产业的现状及其相关政策[J]. 人口学刊,2002(6):7-11.

[52] 周俊山,尹银. 老龄社会的日本老年住宅发展及借鉴[J]. 日本问题研究,2008(3):60-64.

[53] 查建华. 中日两国老龄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50-59.

[54] 徐庆风. 我国实行退休年龄弹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初论[J]. 南方人口,1992(1):42-45.

[55] 鲍家伟.“以房养老”—种新型养老模式的探索[J]. 中国经贸导刊,2012(3):32-33.

[56] 罗莉,王亚萍,徐洋. 以房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以武汉市城市居民以房养老状况的思考[J]. 改革与策略,2012,28(2):116-117.

[57] 周君玉,张俊良. 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变革及其影响[J]. 财经科学,1993(4):65-67.

[58] 王维达,童林. 老年人照顾体系的建立及其法律完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2):103-107.

[59] 刘铮,潘锦堂. 世界各国退休年龄现状分析比较[J]. 社会学研究,2005(5):93-98.

[60] 张桂霞,李玲. 加拿大人口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变化[J].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96-103.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6

一、要进一步提高搞好社区老龄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社区是城市的基石,加强社区老龄工作是发展我市老龄事业的重要基础。老龄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在社区。从工作岗位退下的老年人,常年生活、活动在社区,社区中的老年人逐年呈增多趋势。因此,搞好社区老年人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社区老龄工作重点是实现社区老年人的“六个老有”,是老龄工作重要任务。目前,社区“六个老有”还有较大差距,在社区建设中将老龄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努力实现社区老龄工作的“六个老有”十分紧迫。

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又是我市改革和开放的需要。这次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市政府副市长、市老龄委主任**慰同志就提出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的要求。**作为省级重点联系城市,要在**年**完成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全市到**年底社会化管理率要达到**以上,**年要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年全面实现。这些企业退休人员全部都是老年人。根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的数据,到**年底,这些人员将达到**万余人。为迎接这些老年人从“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作准备,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就必须搞好社区老龄工作。

加强社区老龄工作是社会转型、管理中心下移的需要。社区内生活着大量的老年人,社区内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年人,搞好社区老龄工作,搞好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实现基层稳定,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稳定,实现社会转型、管理中心下移,就必须加强社区老龄工作。

二、搞好社区老龄工作要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社区老龄工作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社区老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老年人的安养问题在社区得到基本满足;实现社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之间代际和谐,促进社区团结和政治稳定。

社区老龄工作的任务是:建立和完善社区老龄工作体系和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具有社区特色、功能齐全的老年服务设施体系,动员和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推动社区增加老年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服务;组织老年娱乐和体育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老年教育活动,做好老年人的思

想政治工作;动员社区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认助认养特困老人的救助活动;动员组织社区低龄健康老人特别是各类老年专业人士参与社区建设,使更多的老年人在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教育青少年等方面发挥作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增强社区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

根据社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当前要抓好:

1、要抓好涉老组织网络的建设。老龄工作是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社区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社区要成立老龄工作领导机构或在社区两委班子里指定专人负责抓老年人的工作。社区要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成立社区老年人的组织,也就是老年协会。订立章程,推选热心老龄工作、身体健康、善于联系群众的老年人进入协会班子,特别要注意选好老年协会会长,会长由有威望的,有群众工作经验的,群众拥护的老同志担任。社区内还要抓好老年体育组织、关工委、老年学校队伍建设,可以实行几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方式,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作用。老年组织的经费来源问题,根据我市多年老龄工作经验,可以采取会员交一点,财政拨一点,社会捐一点,有条件自己创收一点的办法。

2、搞好硬件阵地建设,就是要搞好“星光计划”的落实工作。具体讲就是“四室一场一校”。要从本社区的实际出发,首先要解决老年活动设施,包括各老年组织的办公地点。通过这次会议,大家可以学习**圳尾等社区的经验,开展共建和资源整合,实现共驻共建资源共享,解决硬件建设问题;也可以学习**龙岭社区的办法,开展社会集资、自建自用的办法;也可以在社区办公大楼建设中规划建设一块老年人活动场址。总之要因地制宜从自己社区的条件出发千方百计地把这个问题解决好。近二年我市民政部门安排了一些为老服务“星光计划”项目,各地抓紧建设同时要加强管理,使之长期、有效地为老年人服务。

3、构建社区为老年服务体系。社区老年人服务需求是多方面的,有医疗保健、商业购销、旅游交通、文化娱乐、法律咨询、精神心理等方面。有的来自政府福利性公益,有的来自市场方面有偿服务。因此构建老年服务体系政府要有责任,市场要有作为。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要把服务向社区延伸,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当前,要按照省市关于加强社区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街道和社区劳动保障平台的建设,切实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个”到位,建立社区老人健康档案,侧重孤老家庭。从社会方面讲,为老服务要走社会化,产业化的路子。发展为老服务中介组织,按照“有偿、低偿”的原则,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就近的服务。我们还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组织志愿者队伍为老年人排忧解难,提供多种服务。也提倡组织低龄老年志愿者为高龄老年人服务,等到自己成为高龄老人时,又有新的低龄老年人为自己服务,逐步形成良性循环。

4、老龄工作要经常化制度化。老龄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老年人的工作要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各项活动要符合党和政府制定的关于老龄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要求,老龄工作必须坚持经常化与制度化,使社区内老年人的事有人管,老年人的困难有人帮,老年人的作用在社区能得到发挥。就是要按照“六个老有”的要求,把社区老龄工作摆上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日程常议常抓。在社区形成维护老年人权益、尊老敬老、关心老年工作的氛围;要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各类老年人活动,发动和组织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积极支持做好社区的计划生育、关心下一代、文明建设、社会公益等各项工作,同时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

三、加强对社区老龄工作的指导

1、抓好“星光计划”这个切入点。“星光计划”是为社区老年人办的实事之一,深受老年人欢迎。根据市民政局安排,我市今年各县**所在地都会有“星光计划”项目。民政部门要有得力的领导负责抓好这项工作,要加强检查指导督促,老龄办要搞好协调配合工作。大家抓住这个机遇,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社区老龄各项工作。

2、搞好各方面协调。我市社区建设工作去年在梅列、三元、**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向全市试点以外的**个县推开,社区老龄工作要跟上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步搞好老龄组织、老年阵地等各项建设工作。各级老龄办要对社区老年人工作负起牵头责任,当好各级领导的参谋,要加强对社区老龄工作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社区老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社区各种有关资源,协调和调动各方面的各级性,为社区老龄工作及社区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为他们排忧解难。对重点难点问题,依靠老龄办本身难以解决的困难,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向各级领导汇报,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还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促进老年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老年服务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使他们在为老年人服务中,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7

21世纪是人类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世纪,银色浪潮将席卷全球。中国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与其他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的人口老化历程相比,中国的人口老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人口老化速度和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增长快;二是人口老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而提前出现。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亿。据专家预测,今后几十年内,老年人口数量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递增,至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达到4亿多,占总人口的1/4强,社会老龄化的压力巨大。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人口老龄化是一场人口革命。这场革命将给全球带来巨大的挑战。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当前面临社会保险、医疗设施、养老方式、老年人工作、社区服务等诸多问题,而农村养老的问题更为严重。挑战带来机遇,全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在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中做出贡献,并从中受益。

一个社会要持久发展,需要在社会经济及环境各因素与人口增长、分配和机构的改变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如何达成最完善的发展,这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处在转型期经济国家和经历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本变革的国家,都是一个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各个部门和各代人的总体影响,以及处在传统地位与角色之中的老年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处境问题。发展方面的问题,涉及的是总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率增加为其主要特征的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社会和经济问题,重点考虑在老年人受赡养的比率日益增长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社会经济状况和政策所起的影响;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除涉及老年人同其他年龄组的人们共同享有的权益外,考虑如何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这包括符合老年人特点的保障与营养,诸如住房、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就业、教育、获取信息以及精神慰藉等等。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似的,但所面临的形势和采取的政策是不同的。因为它受三个主要因素所制约:经济基础、政府意识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发达国家有较长时期的物质准备,比较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的这些需求,已经或正在调整其发展政策和纲领;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鼓励各国政府尽可能将这些原则纳入本国国家方案。联合国老年人原则的目的是保证对老年人状况的优先注意。联合国原则强调老年人的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和尊严。

在1999年的国际老人年世界卫生日这天,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不仅仅指身体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而且指不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适用于个体和人群。“积极老龄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和需要照料者,延长健康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积极老龄化是一项推动社会进步的公益事业,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目标。为此,不仅要靠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我们每个人也应做出积极的响应。

中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了中等水平,但社会福利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并且老龄化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是中国政府面对银色浪潮的提前到来,始终采取了积极的态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日益深入地关注和研究老年问题,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老年人的社会尊严与权利。

“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反映了人类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的共识,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是一个根据所有人的需要和能力,调整自身结构和运作,并调整自己的政策和计划的社会,从而发挥所有人的潜能,并为所有人谋福利,使各年龄段的人能够在互惠和公平的原则指导下,彼此投资,并分享此种投资的成果。这样不分年龄、代际和谐、人人共享的社会,是人类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老龄化社会特点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对策

Abstract: The problem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 hot topic in all walks of life, due to population aging, but it also triggered a debate on a series of issues related to retirement age, pension secur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o solve this problem for the country various cities,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 has very great significance.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 social pens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资料显示:人口老龄化将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了,而这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影响。所以,从现在起我们要正确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规律,并积极采取相关措施,按照正确的思路和方向切实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本人着眼于所在县城――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状况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进行了调研,并形成本篇调研报告。本报告包括射阳县人口老龄化现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等三方面。

人口老龄化对射阳县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通常人们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者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率超过10%作为老龄化社会的标志。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正处在持续增速期。从上世纪90年代末,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上升到2006年占14%以上,只用了8年左右时间,预计2012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6%,202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9%以上,进入快速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当前射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与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相伴随,这就使得射阳县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态势。概括地说,射阳县人口老龄化态势十分严峻,老龄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将对射阳县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抚养体系发生变化,地方负担重。人口“普查”数据表明:“三普”时我县的总抚养比为56.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47.94%,老年抚养比为8.33%;“四普”时总抚养比为48.64%,其中少儿抚养比为39.39%,老年抚养比为9.25%;“五普”时总抚养比为41.27%,其中少儿抚养比为28.4%,老年抚养比为12.87%。虽然从总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看,都在下降,但老年抚养比却在逐年上升,而且到一定的时间,少儿人口相对稳定,其抚养比不会再下降,而老年抚养比仍在较长的时间内快速增长,势必加重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负担。

家庭功能弱化,老人赡养问题突出。随着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多及老龄人口自身健康状况的变化,老人自我料理生活的能力不断减弱,而现代家庭不断“小型化”,老年人与其子女“分家”现象极为普遍,加之劳务经济的兴起使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量存在,这些老龄人口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或无法得到照料,主要靠老人配偶之间相互照顾或自我照顾。尤其是一、二十年以后,社会上将大量出现“四二一家庭”,届时家庭养老的模式将受到严重挑战,子女即使在主观上有十分孝敬老人的愿望,客观上却无照料老人的条件和能力。

老龄人口看病受限,福利设施无法满足需求。老龄人口大多患有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且1/3以上的老年人需要自己或配偶支付医药费。据统计,我县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60.42%,而且我县农村医疗网点设施落后、医疗水平不高,加之近几年医药费上涨幅度较大,许多老年人因医疗条件或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得到较好的治疗。我县现有城乡福利机构21家,共有床位1600多张,容量十分有限。同时,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目前能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较少,已有的活动场所由于活动器具少、无人组织、内容枯燥等而无法较好地开展,仍以打麻将、看电视为主的老年生活单调而无味。

老人商品稀缺,供需矛盾突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对具有老年特色的商品(如拐杖、助听器、轮椅等)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县范围内适合老年人的商品不多,需远远大于供,直接给老龄人口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同时由于老龄产品的缺失,从某种意义上缩小或削弱我县社会消费。

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射阳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把发展老龄事业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老年人的经济供养、医疗保障、权益维护、优待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初步确立,老年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保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射阳县老龄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滞后。《射阳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完善惠老政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需进一步明确目标、细化措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县和镇养老工作机构在性质、编制、职能、经费人员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理顺,基层、农村老龄工作机构建设还相对薄弱。

对老龄事业投入不足。面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挑战,射阳县在老龄事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仅限于利用有限的福彩公益金发展养老事业很难有大作为。我县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建设不多,建设规模普遍较小,硬件设施条件较差,有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城乡综合性老年活动场所比较少,农村老年事业发展滞后,设施简陋,活动单一。政府有关部门所采取的“以奖代补”和“优胜劣汰”的政策,与政府当前财力有限、急需鼓励和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的实际不相适应。

养老机构获得政策扶持不够。针对养老机构的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落实不够理想,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是很高。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存在着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少、人员素质偏低、专业人员缺乏等难题。目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主要是下岗失业和农村务工人员,系统业务培训较少,其业务技能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多样需求。从业人员收入低,导致国家制定的“两规划一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难以有效落实,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质量。

积极应对射阳县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拓宽视角积极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切入点。

社会视角:目前社会各层面对老龄化问题认识模糊,对老年群体存在明显负面刻板印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强调老龄事业的“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高全体人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树立正确和积极的观念。老龄化问题是整体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把老龄化看做生命周期中的结构变迁,那么每个人都身在其中,利益攸关。因为无论个人还是家庭,都会被搅进老龄化社会。尽管有一些人口老龄化问题在技术上是可以分开的,但它们的背景是一系列综合的议题,是属于全社会的议题。

决策者视角:改变老龄问题依然处于边缘位置的状态,将于老龄问题有关的议程和事项有效地纳入社会经济战略与政策,换言之就是“使老龄问题主流化”;老龄化不仅仅涉及有关老年人社会福利问题,而是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不能就事论事,需要跳出部门的局限,不能靠应急预案,不能靠临时突击,必须着眼全局、谋划长远,在所有相关层面,都必须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行动,通过清晰有序、多管齐下的方式应对老龄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应是因地制宜,立足县情,以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力,使政策措施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

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服务保障三大体系,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着力点。

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制度规范化。探索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努力扩大覆盖面。要逐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积极做好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加大基金征缴力度,新增扩面人员基本养老金征缴率要达到100%。继续调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根据射阳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能力等因素,适时调整待遇标准。继续完善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国有破产企业及集体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启动居民超限额补充医疗保险,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所不能支付的费用。继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做好资金安排,抓好平台建设,加强帐户管理,确保及时发放。

应把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放在重要位子,加快制度建设步伐。保障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农村为老年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家庭成员对老年人的赡养责任。积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养老服务方式。

在为老服务问题上政府不必大包大揽,注意调动和发挥多方社会力量的作用。充分运用多种社会资源,特别是社会慈善资源,为老年人举办和提供各种服务。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建设上,也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和服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老龄事业投入机制。要把老龄事业作为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领域,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力量投入老龄事业,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

运用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政府在承担相应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拓宽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渠道大力培育和拓展养老服务市场,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老年服务设施和机构,把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产业去谋划和运作,政府除了行政审批、规范市场和检查监督之外,基本不予资源分配和资金资助,那些营利性的养老服务机构自己通过服务收费就可以实现自我价值补偿、自负盈亏和自我积累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多种特色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消费需求。

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加强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中心建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践行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是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注点。

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的过程中,要转变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帮助照顾的观念,更加注重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水平,让老年人更多更长久地保持自理自立能力,从而把健康老龄化的理念真正落实到老龄工作中,推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和自尊自立。

加强助老健康的硬件设施建设。建设社区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健身广场、健身路径,并组织开展好各种活动,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以此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推动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要将积极健康的老龄化理念融入到老龄工作中,努力调动老年人的自身潜能, 他们更加积极乐观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健康快乐地欢度晚年。鼓励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弥补劳动力不足并变一部分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变压力为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农村老龄工作,完善农村老龄服务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促进老龄事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

健全助老健康的医疗服务体系。针对老年人多发病、常见病的防治方面应采取积极举措,应建立起宣传、教育、咨询、普查、主动介入服务等制度,在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医疗康复专科。在全县的社区医院应建立辖区所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设立保健康复室,对一些患病、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进行专门的功能康复训练。在一些贫困居民区开设流动医疗车,定期为社区老年人诊断治疗。

加强老年学研究。在统计、经济、金融等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老年资料采集部门,跟踪最新的老龄化进程和面临的经济问题,同时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定期对特定的老龄专题进行研究分析,为领导提供切实可行、有效的老龄问题决策依据。

加强老龄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快培养老年医学、管理学、护理营养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社区及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要对队伍的专业结构和人员配比进行严格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和监管,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和从业人员培训,推行持证上岗,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提高工资待遇标准,增强年轻人从业吸引力。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养老服务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与国内的大学签约开设老人护理系和硕士课程,举办各种专业 人士的训练班。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员配置上,除配置管理和服务人员、医师以外,还应配置心理咨询师、专业社会工作者、保健专家、营养师和护师。只有加强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才能够使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质量具可靠的保证。

搞好发展规划,加强对老龄事业的领导,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侧重点。

上一篇:网络建设实施方案范文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的合理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