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问题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1 16:57:27

老龄化问题分析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1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全龄宜居社区

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映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必然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严重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不仅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整个世界的老龄化趋势都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的统计预测,预计到2050 年全世界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1%,而在2002 年这一数据仅为10%。预计到2050 年,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人口数量将由现在的2.36 亿增加到3.95 亿人,占该地区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0%增加到33%。[1]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错综复杂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必须面对的共性课题。中国的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99 年老龄人口达到10.1%,我过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虽然较之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龄化要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长快、高龄人口比例大等特点,并且有与经济发展严重不相适应的特殊性。[3]可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必将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极具挑战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一、德国养老模式

由于进入人口老龄化的节奏和各国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各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模式也不同。德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十分健全,无论从制度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养老模式也很成熟,并且非常注重人文关怀。德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多代屋”对中国更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多代屋”项目旨在打破家庭界限,让年轻人和老年人能够聚会,给不同代际的人们创造见面和交流的机会。老人在“多代屋”中能够免费得到日常的照料,但他们不是单向的被照顾者,他们会把多年以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小技能、带孩子的经验等,传授给年轻人,甚至可以做义工。

二、中国的养老模式

中国在前些年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相较于医疗、教育、就业等现实问题还显得不够凸出和紧迫,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进入老龄化时间较晚,老龄化人口基数巨大,老龄化发展速度极快,“未富先老”等因素使得中国到目前为止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养老模式尚在探索中并不成熟,整个养老产业的发展也停留在起步阶段。当然,中国一些有识之士在10 年前甚至更早就开始研究、探讨和尝试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探索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并付诸实践,已经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一批有代表性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养老模式,例如,上海亲和源模式,北京太阳城模式,鄂尔多斯颐和城模式,郑州爱馨养老集团模式,九久夕阳红集团模式等。

三、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全龄宜居社区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基数大、增长快等特殊性,未富先老的社会经济现实,以及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缓慢等因素,决定了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必须致力于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政府应该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房地产企业加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向养老产业转型,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探讨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参与全龄社区建设这一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础条件问题。

全龄宜居社区既具有普通社区的功能同时应该具有适老的功能设计和设施配套,且重视环保和精神养老的问题。使老年人、青年人分散在同一社区中,使老年人有机会与社会和不同年龄的人群充分接触,使子女时常得到父母的关爱,两者既能相互交流又相对独立。由于老年人与青年人群合居,因此从景观设计到室外设施的设置都要以老年人和青年人能够更好相互融合的目的进行设计。同时,也注意老人由于生理、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年轻人存在差异,合居时造成相互不适应和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在设计时加强了老年人群的活动区和青年人群的活动区域的分离,以及两代人交流区域的规划问题。青老两代或多代人生活在同个居住社区,但又各自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除了住宅注重生态、安全、健康、舒适、私密等共同的要求外,小区的配套设施及管理服务也是我们着重注意的。服务设施要照顾老年人和年轻人由于年龄差异造成的不同需要。根据不同居住者的居住需求,提供专业的社区服务设施。

全龄宜居社区是一种新型合居模式,社区融合了普通社区的优点和老年建筑专业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在项目选址、建筑设计、环境规划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社区规模的形成,对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社区硬件功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其规模化更有利于社区活动的开展和组织,有助于形成健康有益的社区大家庭生活氛围。该社区也不同于养老院、敬老院,或是普通社区,不仅集聚老年人群、青年人群,而是一个社会,是一个特别适宜于青老年两代或多代家庭通过居住空间相互融合的小型社会,可以在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创造出多种满足多代人各自不同的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的规划设计形式。

全龄宜居社区是专业化与年轻化的社区,在设计上有别于一般的住宅产品,主要表现在对老年人使用的专业性和促进两代家庭融合的规划设计上。设计规划基础包括多代人生理、心理特点、行为特征和生活习惯等等方面,以实现两代、多代家庭更好的和睦共处,社区环境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由于年轻的一辈的入住,从单纯的老年居住群转变为“家庭式”社区,所以为了增添社区生活气氛,在景观设计、建筑规划,乃至色彩设计上,在保证和谐素雅的前提下,不过于沉闷,而多于变化,稳重中体现出一种生气与活力,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健康的生活环境。

四、结论

全龄宜居社区解决的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场所问题。全龄宜居社区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最优基础选择,其成功建设、运营和推广还需要各方面支持。政府高度重视和创新管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作用,尽快出台具体政策的操作细则,改变目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避免失误、重复和浪费是当务之急。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宣传、监督、指导和协调管理作用。我国养老模式的实践不但缺乏政府的统筹,也缺乏中介组织的指导和协调。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加大养老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力度。高度重视房地产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发展问题,积极推动房地产业向养老产业转型是全龄宜居社区和养老产业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快制定养老产业相关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大力发展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和全龄宜居社区。高度重视物业管理服务与养老服务业的融合问题。人文关怀是全龄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小区的物业通过创新服务能够成为实现为老服务、彰显人文关怀的重要主体。(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奚志勇. 至尊老人的家―――亲和源模式[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

[2] 台恩普,陶立群等. 促进老龄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政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4.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2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问题;对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老年人在发达国家是指65周岁以上者,而在发展中国家则为60周岁以上者;老龄型社会是指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人达到总人口数的7%的社会。老年人是社会的特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机能逐渐下降,患病机率大幅增加,各种生理和心理的健康问题较为普遍,他们对于护理的需求大量存在。

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到总人口数的10.6%,按照国际标准,我国社会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上升到20%,而在2040―2050年之间,这一比例将达到峰值,为25.5%,而总人数将超过4亿[1]。除老龄人口世界第一外,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二是“未富先老”,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重;三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突出;四是高龄、失能老人增长趋势明显。

2 面临的问题

人口的老龄化不仅给我国整个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医疗卫生部门做好老年护理工作,实现全社会老有所医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尽管我国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行业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应对,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老年护理工作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老年护理需求增加,护理难度加大

一个人进入老年之后, 机体机能逐渐退化, 免疫功能下降, 容易患各种疾病。根据卫生部资料统计, 我国慢性病的患病率为17.0% ,其中6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3.0倍[2]。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易发高发,而且常常是一病多症或者一症多病,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对护理的需求大幅增加。相比其他患者,老年患者病程较长,康复慢,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大量的服务,同时,老年患者的护理设施配备、护理计划、护理实施和护理评价更加复杂[3],护理难度加大。

2.2护理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巨大的且不断增加的老年护理需求,我国护理人员总量不足,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根据卫生部全国注册护士信息库的数据,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31个省(区、市)的注册护士已经达到218万人,医护比为10.87,每千人口有1.4名护士。但是早在1998年,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每千人口拥有的护士已达到了3名以上[4]。相对于总量不足的问题,我国老年护理的人员结构不合理问题更加突出:一是学历层次不高,具备老年护理专业知识的护士很少,缺乏高层次技能型老年护理人员;二是分布不平衡,老年护理资源多集中于大城市和大医院,广大农村和基层医院严重缺乏;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护理人员自身存在年龄老化现象,难以胜任一部分老年护理需要的体力工作和持续超时工作;四是性别比例失调,据卫生部注册护士信息数据库最新统计,截至2010年5月,我国的注册男护士为2.1万人,约占注册护士总数的1%,而在很多发达国家,男护士的比例超过了10%。

2.3缺乏完善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四二一”家庭的大量出现。我国的老年人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条件有限,需要子女照顾。现代社会使很多年轻独生子女成为“房奴”、“车奴”和“孩奴”之后,又面临着成为“养老奴”,不堪重负。我国是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还不完善,保障水平不高,无法满足老年人对于高效优质护理服务的需求。

3 相关的对策

3.1提高对老年护理问题的认识

人口的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主要有:一是适龄劳动人口的经济负担加重;二是单纯性消费增加;三是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支出增加。因此,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按照“以老年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促进、保持或者恢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防止和尽量减少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缩短老年人被照顾的时间,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无病长寿,健康地安度晚年。

3.2加强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总量与调结构并重

为有效缓解老年护理供需矛盾,必须多渠道大力发展老年护理队伍。一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护士等护理人员的良好风气,使广大护理人员能安心工作,乐于奉献,降低护理人员的流失率。二是要加大对老年护理人员的培养投入,根据老年护理的实际需要,增加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护理特别是老年护理专业,在课程教学中,应增设《老年护理学课程》,加强老年护理岗位实习实践教学,培养一大批熟悉理论、实践能力强的老年护理工作者,对在职在册的老年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性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专科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水平[5]。三是要合理配置老年护理资源,充实基层护理力量。老年护理力量应进一步向加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倾斜,保障和逐步提高基层护士待遇。四是要重视和培养一定数量的合格的老年护理男护士,发挥男护士在老年护理方面的独特作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老年护理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3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年护理保障制度。一是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完善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切实减轻老年人等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负担。二是要做好老年医疗卫生保健工作。开展老年疾病预防,定期组织老人进行体格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发展老年护理康复服务,加大老年护理院和康复医疗机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高效的康复服务。重视老年保健,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度的运动健身,保持身心健康。三是要把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和机构养老统一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更加贴心的护理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维护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服务,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是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事关我国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进程。随着新世纪护理服务的发展,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努力,老年护理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 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 卢美秀,许淑莲.现代护理实务全书[M].福州:海天出版社,1998.

[2]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国家卫生服务研究》[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1994.

[3] 姜丹,胡亦新.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护理杂,2005 Apr;22(4):54-55.

[4] 魏颖.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看社区护理面临的挑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 103-104.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3

论文摘要:聊城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程度低、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受人口政策影响较大等特点.人口老龄化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本文根据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针对其产生的社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聊城市,人口老龄化,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一种普遍规律.20世纪中叶,法国率先进入老龄化,随后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了老龄化问题.老龄化问题在“二战”后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银色浪潮”.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深切感受到这种浪潮的挑战.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又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由“成年型”转向“老年型”.随着上海市的年龄结构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老年型”,老龄化问题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聊城市地处鲁西北平原,是山东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近几年来,发展经济一直是该区的工作重心.在这种情况下,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尤为重要,而人口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的老龄化.因此,研究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特点和发展趋势,对解决其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1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通常为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经重逐渐增长的过程.它的形成和出现是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引起的.老年型人口结构的标准是儿童、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小于30%,老年人口(65岁以上)比重大于7%),如果老年人口下限为60岁,则老年人口比重应大于10%,年龄中位数大于30岁.据欧洲学者研究,引起老龄化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出生率的下降在老龄化的各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老龄化的初期,生育率的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原因.但在人口老龄化的后期,由于生育率已稳定到最低水平,死亡率下降所引起的作用将超过生育率下降对人口老化的作用.

人口再生产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和出现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得以改善,生育率和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口年龄结构了生了急剧变化,青少年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聊城的人口老龄化的形成是客观规律作用的结果.

1.1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形成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前,聊城市人口年龄构成为“青年型”,人口再一产类型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原始型,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建国后,由于新旧体制的更替,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特别是人民的医疗卫生条件获得了很大改善,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迅速下降,育龄妇女生育水平高且生育期长,出生人口增多,形成了建国后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0~14岁年龄组所站比重快速上升.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迅速下降,人口构成趋向年轻化,到1964年已属典型的“年轻化”.人口年龄构成的年轻化和人口再生产类型呈现“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的过渡型同步出现.0~14岁年龄组人口所占比重已高达40.9%,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50年代聊城人口增长已属较高水平,进入60年代后虽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聊城人口还是继续增长,出现了第二次人口高峰,持续达9年之久,使人中年龄构成更加年轻化,这也为以后的人口问题埋下了隐患.

进入70年代后,聊城开展了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出生人口减少,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在较高水平,同时,0~14岁年龄组人口减少,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中青年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开始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到1982年人口年龄构成已发展为“成年型”早期,65岁以上占总人口比重的5.6%,年龄中位数为24.5岁.80年代以来,聊城人口出生率比70年代有了进一步下降,1984年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3.8%,人口年龄结构继续老化.到1990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已由1982年的24.5岁上升到36.6岁,0~14岁人口比重已从31.04%下降到26.6%,成为典型的“成年型”年龄结构.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在此期间,60岁及以上的老人以3.01%的速度增长,开始向“老年型”逼近.

50~60年代出生的人口以经过半个世纪之后,均步入老年人口行列,到20世纪后期,聊城人口年龄构成步入“老年型”,人口急剧老龄化.1995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27.28%,65岁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99%,2000年为7.2%.这标志着聊城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年型”.

聊城市所经历的独特的人口发展过程使聊城市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

1.1.1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大多数发达国家从“成年型”人口转入“老年型”人口要经过100年,短的如日本也用了50年,我国仅用20年左右.而聊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由1982年的成年型到1995年准老年型只用了13年.据推测,聊城到202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增长到14,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1.1.2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对较低,但高于全国水平.1990年,聊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为9.43%,高出全国0.85个百分点,与同期的其他国家相比,1991年已有9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0%,其中瑞典已达22.8%,由此看来聊城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

1.1.3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很高水平,基本完成现代化以后才开始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其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聊城市的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作用下实现的,而经济发展水平却不能同步进行.1990年,聊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340美元,远低于70年代初的日本的2500美元.在农村,这种差距更加显著.

1.1.4人口老龄化进程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以日本为例,战后的日本出现生育高峰是补偿性的特殊情况,生育率下降随着经济发展早已开始,人口政策未起多大作用.对聊城而言,虽然经济的发展对人lE出生率的下降有一定的作用,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大大缩短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历程,促进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聊城人口老龄化受人口政策影响较大.

1.2聊城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受前两次人口高峰的影响,在未来几十年内,聊城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人口急剧老龄化.其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以下阶段:

1.2.1 2001~2013年,人口老龄化进程较为缓慢阶段.从2001~2013年的13年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3.92个百分点,0~14岁人口比重下降9.95个百分点,少儿人口下降速度较快,老年人口增长缓慢.

1.2.2 2014~2038年,人口急剧老龄化阶段.2038年,聊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比1990~2013年阶段高出0.44个百分点,老少比达到194.94,年龄中位数达到48.78岁.同前一阶段相比,聊城人口老龄化程度大大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1.2.3 2039~2090年聊城人口老龄化渐趋稳定阶段.到2050年聊城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29.09%,到2055年达到顶峰,为31.51%,此后老年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到2090年减少到30%,并保持稳定.这时期,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超老龄型,年龄中位数在48岁左右,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放慢,人口年龄结构逐步稳定.

2聊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后果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和内生变量,其自身结构变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2.1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不仅使总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也使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见表1.)

未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变化也比较大(见表2).从整体上看,在较长时间内劳动适龄人口增长较快,少儿人数减少,老年人口增长缓慢,从而使社会抚养系数在未来20年内稳中有降,到2050年为50%,此后由于老年人增长速度加快,社会抚养系数开始逐年上升,到2038年为100%,以后逐渐稳定在120%左右.

大量增加的劳动适龄人口需求更偏重于质量,给就业产生很大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偏重于质量.因此这必将进一步提高就业成本,给新生劳动力就业带困难.在农业劳动力占较大比重的聊城,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将对经济现代化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2家庭结构和养老模式发生重大变化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转型的影响,传统的大家庭观念日益淡化,家庭结构日益核心化.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型”老人家庭和单身老人家庭迅猛增加,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功能削弱,并引起人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家庭养老必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化.

2.3社会活力受到影响

保持社会活力和改革进取意识是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老龄化时代,由于参与社会生活的青年人口比重降低,整个社会发展的活力可能会下降.聊城正处于经济腾飞准备期,需要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劳动力,而人口年龄结构的老龄化,使劳动力平均年龄偏高.从观念上看,老年人的改革意识一般比年青人差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放慢社会改革的速度,社会活力也受到抑制.聊城目前老龄化程度较低,这个问题表现不是很突出,只要合理.科学地配置劳动力资源,就可以把老年人的经验变成财富.

3目前应采取的对策

3.1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

我国的人口控制政策不仅控制总人口的膨胀,而且改变人口年龄构成.目前,聊城人口年龄结构处于“老年型”初期,15~60岁劳动力数量占绝对比例,充分利用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条件,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提高社会人口承载力.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充分解决就业与隐性失业的矛盾,缓解日趋严重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老龄化的推进,社会老年抚养比也会上升,雄厚的物质基础是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有利保障.

3.2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方式.聊城农村人口占较大的比重,目前家庭养老仍为主要方式.但是,传统的养老方式存在着很多问题,子女责任心差,拒不赡养老人是目前在农村养老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因此,子女与父母、乡政府签订养老合同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合同应包括生活照料、物质保障等各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用各种各样文化活动宣传子女养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仅靠家庭养老是不现实的.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再加上老人寿命的增长,以后每个家庭可能要负担2~4对老人的养老问题,负担十分沉重,因此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办法,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负担养老保险金.社会也要大力发展“老年人社会活动中心”“托老所”“特别护理老年之家”,兴办各种家庭服务事业,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3.3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很大,为了长远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执行,这是缓解将来的人口老化和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如果放松了计划生育政策,将面临人口数量严格阻碍经济发展,收入水平降低问题,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养老问题的解决.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4

日本社会的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政府对策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理论基础探析

社会性别视角下城市老年人的社会参与

中国老龄用品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区域差异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制定研究

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发挥老年群体潜在价值助力实现中国梦

养老机构老年人伤害预防处理机制研究

养老地产发展模式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基于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农村养老资源供给评价

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探析

构建长期照护体系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途径

老年期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的构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

多元化养老格局下的互助养老

农村空巢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研究

老年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报告

论老年教育的困境与出路——以吉林省为例

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

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和启示

基于风险视角的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

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

重庆地区失能老年人心理需求状况调查

中国老龄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走向

无锡养老服务业改革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生命政治视角下我国社区型养老模式再思考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分析

养老机构服务纠纷的主要特点及其应对

信息科技介入我国老年人生活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老年人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及性态度调查

需求评估: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江苏省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老年人健康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日本、韩国长期护理教育培训体系比较及思考

志愿活动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消费类型分析——二、三线城市个案研究

居家老年人“以房养老”意愿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背景、创新与前景

基于文化创意视角的城市社区老年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农村传统大家庭中老人核心凝聚力问题的个案研究

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原因及地区差异研究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战略选择

山东省城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需要层次理论视域下敬老文化的发展困境及其纾解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的问题

老年妇女——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不可忽视的群体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5

>>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及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下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探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调查研究 社会工作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 浅析苏州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现阶段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析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探讨 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探析 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浅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问题及对策研究 居住郊区化背景下城市老龄人口居家养老模式与环境需求问题 西部城市社区推行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庄琦.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与出路[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4):13-15.

[3]刘玉芝.关于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政,2009(5):36-37.

作者简介:于佳露(1988-),女,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从事社会保障方向的研究。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6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55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4-0-01

0 引 言

21世纪之后,包含中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世界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十分严重,且比预期提前到来,这也意味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是更为严峻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人口老龄化影响较大,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缓慢现象。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的制定不能跟上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步伐,将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影响社会安定。因此,面临人口老龄化这一现象,要如何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如何有效应对这这一问题?本文在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问题。

1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和原因的分析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 299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 400多万人。上述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呈现总量扩张、增量提速的发展态势,人口抚养负担正逐步增加。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原因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已开始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然而,人口老龄化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该政策导致我国人口生育率较低。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与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国情相适应的,当时国家人口增长过快。但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已经出现改变,人口增长速度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科学医疗水平的改善,人类的寿命相比以前已经大大延长。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我国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相对提高,但是年轻人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表现为我国社会中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2.1 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

健康是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最关心的一部分,其关系到老年人能否享受到较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老年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但是,我国当前社会出现看病难及看病贵的问题,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较差,更容易患病,且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和一些慢性病。这些问题都显示出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完善老年人医疗保健体系,首先要提高其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完善对老年人的医疗救助,还可以通过商业保险为老年人就医创造额外保障。

2.2 建立完善合理的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纵观养老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养老保险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重要措施,也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较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国家要通过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保证老人年基本生活有稳定的养老金,这也是其积极生活和参与社会的基本物质保障。政府在完善养老保险措施中,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并且能够承担转制成本,政府要在完善养老保险中发挥积极作用。

2.3 鼓励老年人积极与社会接触互动,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老年人虽然已经脱离了工作岗位,但其自身能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对社会发展仍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老年人可以在自身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主动与社会接触,努力实现在社会和谐发展中的自我价值,即要“老有所用”。在推动老年人主动参与社会中,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政府要在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利于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例如,政府可以建立老年人相关的数据库,对那些技术精湛及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建立系统的档案,为老年人就业建立合适的渠道。

3 结 语

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是对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挑战。在人口老龄化现象高峰出现之前,要抓住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建立更为合理且能够持续性发展的社会养老金机制,引导个人储蓄养老,积极解决并且完善城乡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完善我国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赵志耕.中国传统文化信念、人力资本积累与家庭养老保障机制[J].经济研究,2007(8).

[2]孙雅娜,边恕,穆怀中.中国养老保险最优缴费率的实证分析――基于贴现因子和劳动增长率差异的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7).

[3]王燕,徐滇庆,王直,翟凡.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可计算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研究,2001(5).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7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模式;居家养老;年龄;决策树

2000年时,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7%,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老龄型社会。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3%,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2.2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6.1%。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期,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增加快、峰值高。二是高龄、失能老人数量多。三是老龄化分布不平衡。四是家庭空巢化、独居化加速。五是老年抚养比快速攀升。六是“未富先老”矛盾凸显。

“养老”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养老方式的选择也在发生着变化。想要正确应对这个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改善处理这个问题,就需要调查社会中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对养老的看法,为解决老龄化提供可持续的参考方案。

一、研究目的

在社会经济发展快速转型和相关政策影响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养老观念正在发生转变,新型养老理念和养老模式进入构筑期。面对巨大的需求,如何科学地把握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据此进行相关资源的配置,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课题。本课题通过进行分年龄段养老调查及数据分析,客观分析了居民的养老服务需求,并对其合理性和可能性进行科学的评价,为调控需求、合理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科学支撑。

此外,同时调查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养老的看法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的、开创性的研究方案,结合所采集数据的科学分析,将得到更多关于养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二、调查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调查针对北京市10~20岁(未来预测)、20~40岁(未来的养老主体)、40~60岁(当今养老主体与未来被养老主体)以及60岁及以上(当今被养老主体)四个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查内容涵盖社保覆盖率、家属与老人的沟通、养老需求、养老方式选择、养老责任分配等内容,调查于2016年2月至5月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1381份。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养老现状统计

有近三分之一的调查对象家里老人没有社保,说明社保在老人中的普及率有待提升。社保率偏低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受调查者来自于社保覆盖率相对低的农村。社保是参保老人的一种生活保障,无社保的老人在日常用度、医疗支出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由于农村社保覆盖率低,在老龄化的巨大压力下,农村养老可能出现较大经济压力。

每周一次、介于每月一次与每年一次之间两种情况占比最高,这表明我国目前家属与老人沟通情况存在两极分化现象,这可能体现了本地人与外来务工人员在养老问题上的差异。有30%以上的老人,一年只能和子女见面几次, 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当面沟通与打电话仍是主要的沟通方式,60岁以上老人对登门拜访的要求更为强烈,这与老年人对感情和精神娱乐需求是相吻合的。视频聊天、短信息等新兴技术仍未得到广泛运用,其中20~40岁的人对于视频聊天的应用率高于40~60岁。视频聊天的应用率较低,应该与老人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低有关,鉴于视频聊天比语音更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新兴通信手段的适老化设计是一个具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2.养老需求统计

10~20岁、20~40岁、40~60岁年龄段对养老需求的优先考虑顺序一致,顺序为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感情需求>精神娱乐。60岁及以上老人自身将精神需求(精神娱乐+感情需求)放在首位的占40%以上,而20~60岁之间的人这一比例在30%以下,说明现在养老主体与预备主体对于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应该要同时注重老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才能全面提升老人生活质量。

3.养老方式选择统计

家庭当前养老方式在各个年龄段人群中表现出一致性,绝大多数(90%以上)的人选择居家养老(子女同住或独立生活),其中独立生活比例略高于子女同住。这表明未来的养老仍然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社区、机构养老为辅。独居老人本身行为能力受限,生活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独居老人往往易受孤独、沮丧等负面情绪干扰,独居老人的照料是养老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人的选择是居家养老,这解释了为什么民办养老机构空置率高,然而养老机构的存在属于刚性需求,特别是在对于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的照料方面,因此在养老机构的建设上,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关于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除20~40岁以外尊重老人意愿占多数,而20~40岁人群却更看重经济问题。此外主张尊重子女意愿的人在20至60岁的人中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超过40%。中年人承担的经济负担较大可能是主要因素,但大多数老年人把财产留给了子女,也可能是他们会选择看子女意愿的原因之一。

4.养老责任分配统计

80%以上的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养老责任,养老主体中有接近20%的人觉得负担太重,喘不过气来,这可能是由于中国特有的“4+2+1”的主流家庭结构造成的。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一个家庭有4位老人,1位小孩,只有2个主要收入来源,经济压力大,二胎政策放开后,这一负担会逐步减轻,但是未来十数年内养老负担仍十分沉重。

认为政府应当承担主要养老责任的人中,20岁以上的人占了大多数,20~60岁的人中认为子女负首要责任的仅次于认为政府应负首要责任的,在实际承担养老压力的人(20~60岁)看来,养老责任更需要有政府和社会的分担。

四、数据挖掘

为了进一步挖掘问卷数据中的有用信息,本文使用关联规则学习的方法,挖掘数据中的频繁项,并分析其意义。

1.关联规则发现及其在问卷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定义1

考虑一个离散的项集I,以及一个事务数据库T,其中每条事务都是I的子集。关联规则是一种形如XY的蕴涵式,其中X,Y I,称X为关联规则的先导,Y为后继,并且称T中事务同时包含X,Y的百分比为XY的支持度,称T中事务在包含X的条件下,包含Y的百分比为XY的置信度。关联规则发现(Associate Rule Discover, ARD)指从给定的项集以及事务数据库中挖掘出关联规则集合的方法。

目前常见的问卷数据分析方法为图表分析,这一方法对于分析两个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然而对于多因素较为无力,同时只能分析研究者预先设定的一对因素,难以挖掘数据中隐藏的关联。ARD能够挖掘多因素的关联,并且生成的规则解释性高,因此天然适合于问卷数据分析,只需对问卷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

(1)对单选题和判断题,将其所有选项被放入项集中,并编号为QxAy,其中x为问题编号,y为选项编号。

(2)对多选题,将其转换为复数个判断题,并按判断题处理。

(3)对排序题,将其转换为复数个单选题,并按单选题处理。

(4)对问答题,设定数个关键词,然后把问答题看做关键词的多选,参照(2)处理。

(5)对缺失项,ARD可以直接忽略缺失项。

对问卷进行如上处理后,可得一项集,其中每一项对应一个问题的一个选项,则问卷数据库可以视为该项集上的事务数据库,可以进行ARD。本文使用基于Aprior算法的ARD,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挖掘出频繁项集,第二步根据频繁项集生成关联规则。Aprior算法的主要参数为最小支持度Smin以及最小置信度Cmin,前者表示频繁集必须满足的最小支持度,后者表示强关联规则必须满足的最小置信度。

在问卷数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二项频繁集,而两因素的关联在前述图表已经分析过,本部分更关注多因素的关联,因此本文对不同大小的频繁集使用不同的最小支持度,经过试验,确定Smin,1=0.1,Smin,2=0.2,Smin,3=0.14, Smin,>=4=0.1,问卷数据分析更关注于因素的关联而非如何预测回答结果,因此本文忽略关联规则,只考虑频繁集。

2.频繁项挖掘

对本文收集的所有问卷数据进行挖掘,得出频繁集如下(忽略大小二及以下的频繁项,频繁项名已经从QxAy的形式转换为问题答案,可能混淆的答案对应的问题使用上标标出)。

ARD得出4条三频繁项,设计的问题包括:您最赞同的养老方式、当前养老方式、感觉到的养老责任、是否考虑自身养老问题、养老责任分配。此外,最赞同的养老方式与当前养老方式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ARD总共得出四条四频繁项,涉及五个方面:年龄、当前养老方式、感觉到的养老责任、选择养老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否考虑自身养老问题,说明受调查者在这5个问题的回答上表现出较高的关联性。

五、结论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是未来一段时间主要的养老方式

根据本次调研的数据显示,从养老方式的选择上看,所有年龄段都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然而,在现存体系内,家庭养老的功能在不断弱化, 传统家庭格局已经改变,应逐渐完成养老支持由家庭到社会的转型。社区养老实际上是建立一个支持家庭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它具有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特点。需要增加养老投入与补助,同时完善社会福利体系,增强社区建设。

在本次调研中,随着年龄增长,对机构养老的认可度也在提升,说明养老机构也逐步得到老年人的关注。对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失去亲人的孤寡老人或亲人无力照顾的老人,机构养老集中供养、集中居住的方式仍然有很大的优势。

因此,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更容易得到推广,同时将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社区服务、医疗保健结合起来形成互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应该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2.老年人的需求存在多样性,但感情与精神需求应得到关注

在问卷设置中,从考虑养老问题时优先考虑老人哪些需求以及与老人联系的主要方式两方面来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两个问题得到的结果基本吻合,老年人对感情和精神的需求不亚于对生活和医疗的需求,老年人更加渴望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做养老产业的人所忽略的问题。

从看望频率与当前生活方式来看,在家养老与子女养老正在逐步分离,大多数老人独自在家。而子女因为生活忙碌看望老人次数减少,甚至数年不去看望的情况不再是个例,也表明家庭养老的功能在逐渐弱化。这也需要我们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与养老、助老投入,以免让养老问题进一步恶化。

3.年轻一代愿为养老承担更多责任

在养老责任上,大多数人认为政府应负主要责任。但唯有10至20岁的不同,认为子女当居首位,责任与义务是促使他们作此选择的主导因素。表明新一代人的道德感和家庭责任意识是很高的,他们更愿意承担抚养老人的责任,看重老人幸福,也更看重老人或子女的意愿以及情感而非经济等客观条件。因其未走向社会,对经济等条件不太重视,但正是他们即将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不仅将面临极强的就业竞争,还要面对两人供四老的局面,现在虽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但将来势必会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如果他们能力不足,政府需要提前防范各种社会矛盾。

六、展望

养老服务需求的客观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地调控需求和配置公共资源,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当然,本课题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在实际中,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但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条件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一系列制度因素的约束。要想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需要加强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还需要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城市和农村、不同社区的特点,进行更加深入、全面而综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雪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及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2013(11):19-20.

老龄化问题分析篇8

>> 加快广东省老龄事业人才培养,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医养结合 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发展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发展研究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 转变观念 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回良玉:积极应对严峻形势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浅绘发展老龄事业线路图 助力老龄事业发展 北京联通推智能腕表 浅析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龄事业的发展 聂雯的“老龄”事业 内蒙古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及老龄事业与产业发展 牛凤瑞: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双轮驱动 老龄办要求补齐老龄事业短板 广东省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医学伦理与老龄保健事业 浅谈老龄事业中的商机 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发展老龄事业:幸福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2-21.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五”时期广东人口老龄化状况简析[EB/OL]. http:///tjfx/t20070110_ 43499.htm,2007-01-10.

[3] 广东省民政厅.《广东省2011—2015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EB/OL]. http:///rdzt/d19chy/mzxl/201205/t20120518_30369.htm,2012-05-18.

[4] 周祚.养老护理必须持证上岗[N].广州日报.2012-03-07(A21).

[5] 鹿麟.老年产业,转型升级目标下值得期待的领域[EB/OL]. http://.cn/content.asp?s=5&id=455,2011-01-08.

[6]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tongji/19195.jhtml,2012-01-06.

[7] 黎斌,张福东,邹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6):64-65.

[8] 项凤华.首批养老专业毕业生因没“钱”途纷纷改行[N].现代快报.2008-08-24(T19).

上一篇: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通信系统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