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6:58:38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1

[关键词]权利 义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的步伐不断加快,依法办事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维权意识逐步增强。但是,长期以来,在对待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问题上,不少中学生包括一些成年人都在思想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误区。他们认为:只要我一不违法,二不犯罪,就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守法好公民了。这种观点在目前仍有一定市场。实际上,这是一种把依法办事简单化的过于狭隘化的错误认识,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如果不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继续大张旗鼓地普及权利义务方面的教育,势必将大大延缓我们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

关于如何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本文仅结合初中法律常识课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和权威观点以及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尝试对如何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作一浅显分析,希望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能够对此问题引起重视。

一、理解权利和义务的法理学定义是增强公民权利义务意识的思想起点和认识基础

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首先要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准确法律定义。

在法律层面上,公民的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以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取得利益。一方面,公民有权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去实践某种行为;另一方面,公民有权要求其他公民、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去做或者不做某种行为,以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区分“权利”和“权力”的差别。《现代汉语小词典》对“权利”的解释是“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对“权力”的解释是“(1)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国家权力。(2)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由此可见,“权力”着重强调政治学意义上的支配性和强制性,而“权利”则强调法律意义上的实体利益关系。

与公民权利相对应的是公民的义务,它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

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来看,我国公民享有人身的、家庭的、受教育的权利,享有广泛的经济、政治权利以及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权利;同时,我国法律又规定了公民必须相应履行的各项义务。

懂得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有助于增强我们的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权利观念,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既是增强公民权利和义务意识的题中之义,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法律常识的落脚点。

二、明确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是增强公民权利义务意识的出发点

一般来说,我国公民的权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平等性。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表现在: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地承担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执法机关对于任何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这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2、广泛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享受权利的主体极为广泛。我国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一切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享有宪法所赋予的权利。第二,公民享受权利的范围极为广泛。我国公民在人身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享有权利和自由。

3、真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民权利的确认上,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宪法规定公民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实现的基本权利;二是在公民权利的实现上,国家在法律上、制度上、物质上提供保障,使这种权利能够真正为公民所享有。

三、深入理解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的内涵是增强公民权利义务意识的关键

法律所确认的公民权利,要经过公民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来实现。公民在行为选择时,要依法行事,依法行使权利。

1、首先,不得以非法手段谋取权利。在社会生活中,公民只应享受合法权利,而不能在合法权利之外谋取非法利益,否则会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其次,不得超越合法权利的范围。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利,要限制在法律规定的权利范围之内,而不能超越合法权利的范围;否则,会侵害他人的权利,自己所奢求的权利也会落空。

3、再次,要采用合法方式、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自由权利。公民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必须采用合法方式、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否则,会损害他人的或国家的利益,甚至会违犯法律。

4、最后,要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现实生活中,公民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应该采取的正确办法,是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其中包括向幽谷思念部门投诉或到执法部门控告,必要时到法院,讨会公道,扞卫权益。

总而言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公民不得滥用权利和自由,而应依照法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各项自由。

四、从联系的角度把握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增强公民权利义务意识的着力点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可见,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合一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在某些条件下,权利就是义务,义务就是权利。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这种合一性,体现了二者的一致性。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对等性。公民所享受的权利,是通过公民为社会所尽的义务来确定的。如果不尽相应的义务,社会就不存在行使这种权利的条件。可见,权利和义务相伴相生,二者是对等的。公民所尽义务越多,即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所享有的权利也就越充分。

3、制约性。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受义务的制约。公民享受权利,并不是为所欲为的,而要以保证他人也同样享有这种权利为前提。权利和义务是 密切相连、彼此制约的。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既要求公民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又要求公民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那种只想享受权利,不愿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是错误的;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观点和行为也是错误的。公民的某些权利,如依法得到的赔偿、继承所得的份额等,公民可以放弃,但是公民的义务则是不能放弃的,是公民必须履行的。

五、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增强公民权利义务意识的落脚点

正确行使权利,是公民意识的重要表现;自觉履行义务,更是公民意识的重要表现。作为一个公民,必须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1、第一,法律所鼓励的积极去做;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的一些行为,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就要积极做出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比如,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运用控告检举和正当防卫等合法有效手段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全国很多地方都已经和正在设立“见义勇为基金”,都说明公民积极去做法律所鼓励的行为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首要表现形式。

2、第二,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的义务,对公民的行为提出具体要求。对此,公民必须按法律的要求去做。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义务。这就要求每一名中小学生都要按时入学,在校期间遵守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这也是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之一。

3、第三,法律所禁止的坚决不做。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公民的某些行为。公民要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就决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所列举的杀人、抢劫、、绑架、盗窃、吸毒等种种犯罪行为,很明显都是我国法律所禁止的。我们每一名中学生都要远离违法犯罪的高压线,坚决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这同时也是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表现。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2

关键词:青年员工 法律意识 十八届四中全会 依法治国

一、青年员工现状

陆上油田作业区是中石油冀东油田下属的一个原油生产一线单位,目前有员工1190人,35周岁以下青年员工672余人,占员工总数的56.5%,是完成作业区安全生产经营任务的主力军、生力军。绝大多数青年员工都奋斗在原油生产第一线,与油田的安全生产密切相关,近年来涉油犯罪、监守自盗、、打架等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一件件鲜活的案件警示着我们对青年员工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提高青年员工的法律意识为已重中之重。如何增强青年员工的法律意识也成了目前作业区乃至许多企业的当务之急。

二、认清当前形势,树立法律意识

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再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研究和推进依法治国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作业区通过不同形式组织青年员工进行学习,帮助员工认清当前的形势,全面而深入地向员工讲解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并带领青年员工一起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努力配合政府工作,把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有不断地深入地学习法律,才能了解法律并且正确地运用法律,从而让法律真正地成为实现民主的有利途径。意识到当前的新形势,员工就会自觉地树立学习法律的意识。

三、开设法律讲堂,学习法律知识

作业区不仅要让员工正确认识新形势,而且还要帮助员工付诸行动,主动在新形势下学习法律知识。由于员工工作时间和工作性质的限定,可以通过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学习,分级分层次进行培训,作业区可以定期组织有关法律知识的培训,或邀请法律讲师在业余时间开设法律讲堂,为员工普及法律知识。员工可灵活掌握学习时间,利用工作之余自学些法律相关的知识。除了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一些基本法律知识列入普及范围外,作业区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学习《劳动合同法》、《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办法》等一些与油田、作业区联系较密切的法律、法规、行业规定等,方便员工学以致用,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作业区要对内部的普法工作进行监督,确保普法层面对青年员工的完全覆盖,同时要实施奖励制度,在学习结束以后适当地进行最终考核与评优,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扬,鼓励其他的员工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

四、剖析法律案件,增强法律意识

由于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枯燥,员工在学习的时候思想容易开小差,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普及法律理论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深入到一些法律案件中去,借助一些身边的实际案例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使员工身临其境,积极思考,切身感受法律的重要性。对于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而且要避免长篇大论,要言简意赅地向员工表明事件的缘由以及所运用到的法律知识,告诫员工不要触碰法律的红线,伸手必被捉。同时也让员工了解正确地运用法律途径来解决事情,从而避免违法乱纪事情的发生,又在无形之中增强法律意识。

五、善用法律知识,维护合法权益

在当今社会,法制建设虽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由于法律知识的缺失,在不少地方违法乱纪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存在公职人员无视法纪、的现象。这些问题严重损害了法律制度的威严,也削弱了法律的执行力,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度。要改变这一现象,一方面必须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必须加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学会以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必须鼓励员工努力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醒员工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不要靠武力而是要运用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让法律意识时刻深入脑海。

总之,依法治国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因此,企业要积极响应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号召,深入贯彻“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加大企业内部普法力度,增强青年员工的法律意识,使员工懂法守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并且在遭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苗连营.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法治社会的生成[J].河南社会科学,2005(9)

[2]王平正.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机制:制度层面的考察[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7(2)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3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

(一)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逐步增强

大学生群体属于高素质群体,受教育水平影响,其法律意识要普遍强于整个被调查群体的平均值。在日常生活中,在解决纠纷时,绝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采取法律途径帮助解决。此外,大学生群体的守法、维权行为及意识也要明显较其他群体高。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越来越强,当其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会选择使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二)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尽管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正逐步增强,但法律知识水平整体仍然较低。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多数大学生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据某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多数对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并且也能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校在校期间也开展了《法律基础》课程,但是由于课时数量受限,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加之部分教师受专业限制,很难深入开展,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影响了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获取,导致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整体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存在许多法律盲点。

2.法制观念淡薄。法律体系的核心部分强调权利和义务,在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中,权利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权利意识指人们对自己正当权利的感知、正确理解和加以捍卫的观念。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就要求对方能够正确认识并尊重这一价值主体,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存在明显的缺陷。

3.法律信仰缺失。法律信仰是一个个体基于对法的认识理解而产生的对法的一种认同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然而,在现实世界里,由权力滥用而滋生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此外,一些关于执法部门监管、执法不严,办事效率低下等事情时有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律的威严,削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同,这其中也包括了大学生群体,因此,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甚至缺失。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现行法律基础教育模式的固有缺陷所致

我国的法律基础课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高校普遍开设,在这二十多年里也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其教学宗旨却一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过分注重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播,却忽视了法律教学的专业针对性,不管是什么专业、学科性质如何,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并没有任何区别,导致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只是略知一二,法律意识、信仰较差。

(二)来自于学生家庭背景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的培养具有重大影响。过于严厉的教育可能会造成个人心理意识差,甚至产生对规则的叛逆心理;而过于宠溺的教育方式则会导致个体对规则的藐视,因此,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社会环境因素,如执法部门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甚至、对法律的轻视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承载着家庭、亲友、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期望,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升和完善自己。然而,在社会竞争目益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同样也承受着学习、竞争、经济、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之在校大学生大多数又正处在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如若不能妥善处理生理心理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到其法律意识的建立。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提倡法律至上、强调人权、强调自由平等,而现代法制观念则更突出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这一点与传统法律观念是有冲突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中,要将传统的法律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这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较强的法律意识的表现。法律思维方式也即按照法律的原理来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多数问题涉及到道德、经济等方面,但如果遇到的问题一旦涉及到法律,就应该从法律角度来思考与处理,换个角度思考,也许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因此,在对大学的教育中,在了解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培养其法律思维,帮助其学会使用法律思维来处理问题,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三)加强基础课程建设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身心素质仍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传授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教会他们正确的思维方式、客观的态度,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基础》课程的作用就被显现出来了。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水平的根本保证,为此,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要注意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只有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让学生信服、佩服。

参考文献

[1] 谢山河,黄张华.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8,7.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4

一(略)1(略)

2、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知识极其匮乏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他们在学校期间所能学到的法律知识只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法律基础部分及就业指导课中的浅尝辄止,加之学生在学习消化过程中的不求甚解,导致高职学生对于常用的及与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都缺乏基本认知。于是在就业过程中常会掉入陷阱,无法维护自身正当的合法权益。比如,很多毕业生在毕业的时候仍然不能区分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不能区分实习期、见习期、试用期,不知如何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不知自身所享有的权利与义务。而有些黑心用人单位就趁机欺诈毕业生,赚取非法利益。同时,劳动合同是学生维权的最基本凭证与保障,由于所缺少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书,常常造成毕业生维权的困难。因而,迫切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教育,来丰富高职学生就业法律知识,在合同、协议签订过程中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高职院校学生维权意识淡薄就业法律维权意识是指在就业过程中,当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劳动者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手段维护其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劳动者的一员,他们的这种维权意识是极其淡薄的。曾有调查显示,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大学生人数比例仅为遭遇侵权的大学生总数的10%,而这其中,高职学生所占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导致高职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迫于就业压力,作为就业弱势群体的高职学生轻易不敢言语,只会选择忍让。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学生法律基本常识欠缺,不知如何维权。同时法律意识淡薄,根本没想过要通过法律维权。甚至认为自己上当受骗,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是正常现象,只提醒自己“吃一堑,长一智”就行了。殊不知,他们的行为纵容了非法用人单位,下次自己还可能会陷入这种权益危机。因而,迫切需要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教育,增强他们维权意识。

二、加强高职学生就业法律教育的途径

1、加强普法宣传力度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各个宣传阵地,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如通过校园网站、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对专项法律知识进行宣传。针对毕业生、在校生开展不同内容的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维权讲堂等等,使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在身边”。

2、加强学校就业法律课程的开设前面我们提到过,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知识及就业指导课中的法律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形式来增加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摄入。比如,可以开设《劳动法》或其他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在课程中讲授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掌握如何签订就业协议、劳动合同,明晰切实相关的各种法律条文,通过实际案例解读等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懂得依法就业,依法维权。

3、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法律知识培训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最多的人,也是学生最信任、最依赖的人。所以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好这块宣传教育主阵地,通过辅导员在平日工作中向学生灌输各种相关法律知识,并且贯穿学生大学生活始终,使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知识不断积累,在真正走向社会开始就业时已有足够的能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扎实的法律知识积累。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自行培训或推荐参加省级、部级的专业培训等方式,不断强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法律素质,充实他们的法律知识,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去传授、引导学生。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5

关键词:法律教育;高中生;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2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9.016

对于许多普通民众来说,法律似乎离自己很远。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及按照法律程序应当如何,也常常在许多小事情上违法。国外有人做过调查,超过92%的人都曾违法。这个比例似乎很吓人,但想一想,人身攻击、言语攻击都在法律禁止范围之内的话,我们对法律似乎一点也不了解,也缺少了应当有的敬畏之心。不仅如此,现代中国的公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尤其是高中生群体问题。本文围绕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展开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教育者的注意。

一、高中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首先,高中生虽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却不知如何做,不懂得维护法律的庄严与神圣。随着我国法律建设不断取得进步,法律意识和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尤其是伴随着广播媒体逐渐扩散普及,许多普通百姓开阔了视野,在法制栏目不遗余力的宣传中获得了法律意识,增强了维权意识。与此同时,从小接触媒体拥有更加开阔视野的年青一代在新形势的教育中也不断接触法律,学习法律,从这一点看,高中生拥有比普通民众更深刻的法律意识。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一代,担当着建设国家、复兴中华梦的重担,其对法律不应该止步于有了法律意识。但高中生对法律的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对于法律名词的了解和认识上,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更关键的问题是高中生拥有的法律意识多倾向于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自己应该担负的法律责任有哪些,该如何去做,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至于维护法律的庄严和神圣,维护律法的公平正义性,就更很少有高中生注意。

其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法律观念淡薄,遇事冲动凭主观行事。高中生自身不但在法律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且在遇到一系列突发事件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意识,往往头脑一冲动就做出了过激行为,基本想不到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社会上存在的诸如“权大于法”等一系列有悖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歪理邪说影响到了高中生,冲淡了他们脑海中的法制观念,再加之他们本身法律知识储备就相对不足,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高中生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伤害时不会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

再次,高中生违法犯罪现象普遍存在。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高中生如今的见识和享受的物质文明远非上个世纪的人可以想象的。但高中生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蔑视权威,出现了以下行为:一是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二是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等直接触犯法律的行径。尽管制度还够不到法的严苛,但是制度也同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是法律的雏形,如果学生不能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话,那么法律也同样得不到他的敬畏。所谓的法律意识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最简单、最原始、最基础的约束力上。法律的特性就是约束,而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就是尊重约束,体现公平。

二、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高中生的心理年龄远远滞后于身体的成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少,也不具备足够的人生阅历,几乎很少遇到挫折,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能够形成坚定稳定的价值取向,往往对是非缺少自己独立的判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也受到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追求物质享受,相互攀比,奢靡成风,这些行为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善恶是非的判断。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尽管近些年法制教育走进了学校,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没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仅凭公安部门偶尔的法制宣传,往往是水过地皮湿,难以入脑入心;二是课程设置上,法律部分往往和政治混溶在一起,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三是许多教师对法律的敬畏心不够,很难在教学中有力地突出法律的神圣。

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对高中生存在很大的干扰。当前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对金钱的渴求程度较为旺盛,再加上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袭,就很难守住自己的法律底线,以至于误入歧途。这凸显了高中生法制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虽然包含在学校教育中,但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教材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往往更注重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对于法律常识、基本条文和历史都缺乏必要的交代。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就要重视法律教育,把法律课从德育课中独立出来。虽然道德和法律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但二者又截然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加强法律教育就是要突出法律课的地位,明确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

其次,增加新鲜材料。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律教育的材料必须是生动和新鲜的。如今的法律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现行法律法规而轻法理学、重刑法轻民法、重公法轻私法等不恰当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似乎有着“目光短浅”之嫌,其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对当前市面上通用的法律条文和知识有着较为熟悉的了解和掌握,但由于其对该项法律的理论基础等一些相对较为深入的层面缺乏了解,当这些法律进行修订或是有其他的法律条文替代之后,他们对这些新的法律就会产生陌生感,更有甚者还容易使学生对该项法律的如何施用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就谈不上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实际操作了。

再次,创新法律学习手段。一是在法律学习中多增加一些真实的案列,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体会到法律的作用,在案例的解决中熟悉各种法律条文,避免法律学习的枯燥和乏味;二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不断培养遵守条文法规的习惯,只有对规定性的东西有尊重的习惯,懂得其对于公平正义的约束力,才能从习惯到内心形成对法律的重视;三是组建法律宣传小组,把学习者变成宣传者和传授者,角色的转换能够帮助高中生体验到法律宣传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学到教,再从教到学,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领悟和体会。

参考文献:

[1] 陈建新,袁贵礼.中国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透视[J].社会科学论坛,2002(4).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6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防范能力 安全教育

新形势下高校及其周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增加,会给学生的人身、财产带来损失并影响其身心健康。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差的现象,加之高校在安全防范教育和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而近年来涉及大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案件有上升趋势,给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创建平安文明校园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的不安全因素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领域的扩大以及国际社会的影响,社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一些不安全因素也在增多,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1.高校办学体制的多元化和周边环境的复杂化,使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校园犯罪、校园暴力、高智商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财产被盗、被抢劫、被侵害、被诈骗、自杀以及交通事故频频发生,甚至火灾、爆炸等恶性事故也有上升趋势。

2.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在给高校教学和管理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进行高科技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一部分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差,因网上有害信息而受到伤害甚至违法犯罪的事件也不断出现。

3.学校管理工作不到位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安全,如一些高校缺乏对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能把大学生管理工作与大学生安全相结合,管理工作中出现了责任不清、规章制度不健全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的安全问题。

4.一些大学生自身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不重视安全,不遵守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也是造成不安全的因素之一。如因不遵守交通安全法规、在宿舍内使用违章电器等造成事故的现象时有发生。

总之,新形势下影响大学生的不安全因素既有社会和学校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这都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在安全防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薄弱,加之目前各高校在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方面做得还不十分到位,所以大学生在安全防范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和原因,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从而保证大学生的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大学生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薄弱

据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状况从整体上看是好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有足够的认识,但有一些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状况却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转折点,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还没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强,思想活跃,但易冲动,做事莽撞,容易上当受骗。据调查,大学生发生的失窃案件,主要是由于同学们麻痹大意、财物保管不当造成的。如有的同学把现金不及时存入银行而放在宿舍,有的同学不妥善保管自己的银行卡,有的同学把银行卡的密码随便告诉其他同学等,这些都为不法分子盗窃提供了方便;还有一些女大学生在求职、打工和日常生活中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随便把自己的真实信息告诉陌生人,轻受某种利益诱惑,结果人身和财产遭到不法侵害。

2.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差

目前许多大学生不但安全防范意识薄弱,而且缺乏安全防范能力,如遇到现金、手机等贵重物品被盗或遇到歹徒抢劫、行凶等不法侵害时不知如何处理,不会应用正确的防范措施。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安全防范意识差,疏于防范;二是因为安全防范教育工作不到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通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保卫部门通过板报、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教育,没有充分发挥校内其它职能部门的作用,诸如法制讲座、课堂讲授等教育方式开展的不是太好。如当前我国高校在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课方面只开设了《法律基础》课,通过此课学生虽然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但具体涉及到大学生安全的内容几乎没有,缺乏针对性。因此,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制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安全防范能力差,对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提高安全防范能力的建议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安全问题应是学校、社会、学生三方面共同组成防范网络。学校应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相结合,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能力,这样才能有效防止案件的发生,保证大学生的安全。

1.采取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防范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防范技能

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依托第二课堂活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和普法教育。诸如法律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防范研讨会、安全技能实战演练、模拟法庭、安全主题演讲、安全文艺演出等,针对典型案例在大学生中开展案件剖析、分析案件成因,将安全知识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使其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掌握安全防范技能,提高预防水平,保证自身权利不受侵犯。

2.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

(1)将安全防范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整个阶段,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对大学生进行安全防范教育是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能力的重要手段。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必须从新生入学开始,并贯穿到大学生活的整个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大学生安全防范知识》等,并根据新形势下治安形势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盗、防骗、防抢劫、防侵害、防传销陷阱、防流氓滋扰、防意外事故等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知识和安全防范技能。

(2)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通过法律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大学生通过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达到自觉用法律保护自己,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目的。

(3)加强校纪校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他们的安全认知能力与防范行为能力,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常会出现心理受挫等现象,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就会出现危险。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学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

(5)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教育,减少网络犯罪。由于信息网络化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一些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传播色情、暴力等反动信息。一部分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能力差,不懂得如何使用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不知道如何维护网络安全和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因此,近年来涉及计算机信息领域泄密、窃密事件屡有发生,大学生因网上有害信息而受到伤害甚至违法犯罪的事件也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安全。因此学校可邀请网络方面的专家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学生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自觉抵制有害有毒信息的侵害。

3.加强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

在对大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自觉遵纪守法意识进行必要教育的同时,学校还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文明行为规范》、《学生安全有关规定》、《学生宿舍综合治理暂行条例》、《学生宿舍楼安全制度》、《学生外出活动登记审批制度》、《学生安全信息报告制度》等,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学生严格管理,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如众所周知,学生违章用电是造成宿舍火灾的直接原因,所以学校应平时应加强对学生宿舍进行检查,对违章使用电热器具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罚等。

四、结束语

总之,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也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结合实际,针对目前大学生在安全防范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其原因,积极探索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模式,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大学生安全工作,从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其安全防范能力入手,切实改善大学生安全状况,确保每一位大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创建平安文明校园,保证高教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

[2]郭仰东.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防范问题略议[J].职大学报,2003,(3).

[3]张仁民.加强管理与教育.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2003.25,(8).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7

【关键词】法律教学 法律意识 培养

古语云:“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完善的法律制度、更多的奉法者能够有效地预防、制止并惩罚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营造一种祥和、安宁、国家欣欣向荣的一幅强国景象。从上世纪末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前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其中一个主要的困难就是人们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而作为国家未来建设中坚的大学生,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对于推进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因此,在法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有了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法律意识的涵义

何为法律意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对法律意识的界定和理解都不尽相同。如欧洲学者和美国学者对法律意识的界定是不一样的。欧洲学者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自己具有的法律思想与期望,是人们的法律观念或权利观念。美国学者认为:法律意识可以简单地指一个人在特定时期所具有的关于法律的性质、功能和应用的一切思想。法律意识是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等有着密切联系。欧洲学者研究的法律意识是人民大众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作为法的重要因素的实际体验,法律意识中的法是因变量。美国学者所研究的法律意识的中心问题是人们是怎样体验法律的,法律意识的对象是“行动中的法”而不是书本上静态的法。

总而言之,法律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不仅有助于他们依凭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而且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律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法律意识

(一)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

宪法意识是人们对宪法精神与基本内容的理解、认同与情感。宪法意识是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先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培养宪法是国家根本法的观念。宪法所涉及是一国带有普遍性、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2. 树立宪法至上的意识。宪法是一般法律的立法依据,任何法律法规的创制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同时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宪法是执法、司法和守法的最终法律依据。

3. 培养宪法是公民权利保障书的观念。宪法调整国家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之间法律关系,确认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人们运用宪法维权例子会越来越多,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远的比如2001年山东的齐玉玲案、近的如2009年罗彩霞案就是公民用宪法维护受教育权的具体体现。

(二)树立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

法律的神圣不可侵犯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就是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表现在国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表现在维护执法公平、司法公正。“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崇尚并信仰法律,才能将它作为真理性的原则,才能做到自觉守法。因此,在法律教学中要给学生树立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观念,这对于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的意识

法律意识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立统一性。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对立统一的观念,是公民应当具有的基本法律意识。马克思说“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我国的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非常明确规定了每个公民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在法律教学中让学生树立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的观念,即他们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记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

(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指的是在实施法律时,即司法、执法、守法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多的是一种权利和资格的平等。在这种平等之下,所有的权利、机会、利益都平等地对所有人开放,人们都享有平等的地位和资格去竞争这些权利、机会和利益。这种平等只能保证在权利争取中的起点相同,而不能保证人们实际获得的利益和地位相同,即不能保证结果平等。因为要使权利和机会变成现实的利益,还需要一定的手段和途径,而个人所具有的手段和途径是受各种现实因素影响的。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的同时还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法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源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

如在《宪法学》的教学中讲解古代中西方关于宪法的含义时,中国《康熙字典》有对“宪”解释:“悬法示人曰憲,从害省,从心从目,观于法象,使人晓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怵于心,凛乎不可犯也”。首先老师讲解该文的意译,然后老师对该内容进行拓展,引导学生意识到从古到今宪法都是国家的根本法,它和其他法律一样都透着威严,中国是如此,西方也不例外,古希腊的索福克勒斯曾经说过“如果法律没有恐惧做支撑,它绝不能生效。”从古到今法律都是维持社会秩序最低的道德底线,法律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二)通过鲜活案例的言传身教

有机会的情况下带学生到监狱或劳教所进行法制教育和结对子帮教活动。通过监狱犯人或者劳教人员亲身经历这样鲜活的案例,不但使学生受到一次直接的、比任何课本都生动的法制教育,而且通过结对子帮教活动使学生把在校所学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同时通过这样的法律教学实践活动也使学生更加深刻体会到法律不是悬挂在天平的“楼阁”,不是满腹经纶的修饰语,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使学生自觉地把法律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知法、守法、护法并宣传法律的,最终推进法治国家建设。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贯穿始终

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撮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过程和所有的法律基础课和专业课,不过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纪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比如在大一、大二第一学期可侧重学生法律基础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和行政法方面法律意识的培养;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可侧重进行刑法、民法以及相关专业方面法律意识的培养;大四可侧重进行合同法、劳动法等方面法律意识的培养,大专的学生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四)法律意识的培养采取多种方式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法律意识的培养除学校一般的法律理论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多种教学方式,比如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开设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组织学生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创作演出大学生法律心理情景剧、参观法律教育基地等实践性法律教学,还可以外聘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工作人员和专职律师来校作兼职教师,让他们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五)让学生学会勇于担当

大学生应当通过自身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除正确把握法律精神,增强法律意识外,还应当传播法律知识从而影响周围群体,使更多的人了解宪法和法律知识,了解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信仰法律,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除此之外,大学生要勇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以行动捍卫法律的尊严。

总之,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法律教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义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知法、守法、护法进而宣传法律,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孙春伟. 欧洲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分析[J]. 法律思想与法制建设,2010(1).

[2]David M. Trubek. Where the action is: critical legal studies and empiricism. Stanford Law Rev,1984(36):460.

[3]“与大师对话”——伯尔曼法学思想座谈会记录,2008-06-27.

大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篇8

关键词: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3-0045-01

一、法律意识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

首先,法律意识的含义。从词面理解,法律意识是指个体对法律规范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认知,包括对法律本身与法律适用的评价、理解与解释和对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其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含义。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他们是否具备法律意识,将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的建设。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构建应该是从大学生层面出发,能够反映当代高校学生对法律规范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现有法律法规的理解、应用与期待。

二、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民主法治的完善需要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法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需要树立法律权威,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需要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需要大众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更好地推进法治理念的落实和贯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三)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大学生是具有社会化特征的群体,他们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能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化角色有清晰的认识,在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应注意的重点

依据法律意识培养的主体需求和法律的性质,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升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

(一)法治主体意识的培养

法治的主体是人民,我们每个人都是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执行者。大学生更需要积极地学法、守法、用法、执法和护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就是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依法治国的主体。

(二)法律至上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法律不外乎人情”,法律的权威性不容任何人质疑,它凌驾于任何道德标准之上,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作为法治社会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需要时刻把法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树立起法律至上的意识。

四、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笔者认为大学不仅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环境,还需改革法制教学,多方位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具体的方式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理念

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方式中,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种是法制教育。高校务必对如今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引起足够重视,联系社会实际,改进教育方法。以前,老师几乎都把法制教育当成一门简单的法律基础知识课,注重法律知识的讲解,现在亟需改变这种观念,重点在于法律思想的浸润。教师可以联系当下涉及法律知识的热点新闻,或者学生关注的问题来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坚持依法治校

任何意识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当下正是依法治国政策的施行阶段,高校需要按照规章制度办学和管理,坚持依法治校,让校园充满法治气息,让学生在法治校园环境中不断提升法制观念。1.完善校园规章和制度。大学校园的规章和管理制度务必要以我国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为准绳,保持法律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应该采纳学生的建议,尊重每一个人的法治主体地位。2.严格执行校园规章和制度。校园规章和教学制度需要按章执行,严格打表。“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的每位成员,做到师生平等,照章办事。

(三)加大校园普法宣传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把普法宣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宣传之中。高校也可以利用校园广播讲解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如在校报上开设校园法制专栏,充分宣传法律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竞赛,加大普法力度,让法治精神浸润校园。五、结语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是一个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大学生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力军,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客观地分析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上一篇:可能性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生活中的节能减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