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6:56:39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1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 大学生心理危机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68-01

一、案例介绍

某天,在校生吴某与其女友发生争吵,之后该男生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跳进了学校的河里,幸而得到及时解救,没有生命危险。事后该生对自己的行为非常后悔,并在辅导员的帮助下了解了自身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鲁莽和不理智,心态也迅速恢复了正常。在现实中,大学生自杀轻生现象屡见不鲜,上述案例中这名男生的情况具有典型性的。该生平时活泼开朗,人际关系不错,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没有心理危机的预兆,但当在生活中遭遇某种冲击时,他却会采取某种极端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感。因为此类事件通常事发突然,平日里也寻觅不到踪迹,所以应对困难。那么,如何理解此类突发事件,辅导员又该如何做好相应工作呢?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

此类事件是突发的,没有征兆,但是以“心理危机”而非“心理疾病”的形式出现。一位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在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变故的时候,会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应对,虽然也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但必然不会采取轻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不满。而一位心理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状态的人,尽管在顺利时表现正常,但面对困难时则容易放任自己的心理状态进入极端,其对自己的心理控制能力表现的比人群的平均水平更低。在大学生活中,此类情况容易被激发,如成绩、感情、人际交往等问题。可以说,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遭受不顺利的可能性是必然的,而如果没有一颗强健的心脏来应对,必然会发生此类心理危机。

大学生突发的心理问题尽管看起来是一种“急性病”,但其病因是慢性的,是在平时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心理疾病的患病率远比我们想象的高。如抑郁症这种疾病,男性的终生发病率有12%,女性则高达23%。在大学阶段,学生面临学业、社会、感情、家庭中的困扰,自身又处于一个社会角色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中,可以说面对的状况是比较复杂的,而经受的突发事件也是比较多的,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高。用另一种说法来说,就是当大学生在一个心理“亚健康”的状况下,又受到比正常情况更多的冲击,这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双重不利因素。如果回到我们讨论的这个案例,作者也进一步了解到,这名男生尽管平常非常开朗,但他此次行为则反应出他心智的脆弱和不成熟,而之前与其女友的争吵也是因为女友认为其“脾气不好”。

了解了此类突发事件形成的主要原因,作为辅导员,我们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呢?其实,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心理危机的产生和火灾、交通事故的产生是非常相像的。都是因为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再加上某些外因的冲击,才使得危机得以发生。所以我们辅导员能做的,也是最有效的,就是“防患于未然”。什么叫做“防患于未然”呢?就是让学生锻炼出一颗强健的心脏,让他们能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建议如下:

1.多经历,多感受。要锻炼自己的心智,最好的办法就是多经历,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些社会活动是个好的选择。在这些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很多事情,比如做家教的时候怎么和家长谈工钱,打工的时候在面对经理的不满之时应该如何应对等等。这些经历可能在当时令人沮丧,使人烦恼,但当他们作为学生的人生经历积淀下来之后,便会成为他们的财富。当他们以为碰到或大或小的苦难的时候,便会有所准备,从容应对。

2.注重家庭、友情。现在的学生并不是很在意家庭、友谊这样的长期感情投资。但是协调好与父母的关系,有一些知心的朋友,其价值是长期稳定的。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最能够提供自己帮助的就是自己的家庭和朋友圈子。只要平常彼此关心,他们就是一群真正在乎你们的人,会在患难的时候给你关怀和帮助。

3.了解自己。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许多同学并没有第一时间的寻求帮助。这可能有些个性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这些学生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身体生病了自己能感受到,心灵生病了则难以觉察。让自己具备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在出现问题时能有一些自我调解的方法,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技能,也是我们辅导员应该加强教育的方面。

尽管我们在这个案例中看到的是一个心理危机的突发事件,但是该事件发生的最终根源在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处于不健康或者亚健康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辅导员最需要做的,就是防患于未然。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大学生日常心理状态的关注,在平时给予心理辅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培养一颗强健的心脏,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便会更加从容。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2

关键词:考试焦虑情绪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放松训练

一、一般资料

赵某,男,16岁,初三复读生。家庭和睦,父母双方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性格开朗,自我期待较高。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SAS):原始分:48分,标准分:60分。

分析:属中度焦虑

2、考试焦虑综合诊断量表分析:属中度焦虑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自复读开始的1个多月以来,害怕考试考不好被同学耻笑,每次考试时便出现心慌、手脚冰凉的症状。

三、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

(1)生物因素: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较强的虚荣心与自尊心。

(2)认知因素:好胜心强;存在复读生就必须考出好成绩等认知错误。

四、咨询目标

近期目标:改善学生对于考试的错误认知;能正确面对每一次考试成绩。

长期目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五.咨询方案

本案例主要应用认知疗法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基本理论为ABC理论,指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直接的起因。所以只有改变了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才能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六、咨询过程

第1次咨询(心理评估和诊断阶段):

1、摄入性会谈收集资料

2、计划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辅助放松训练。

5、家庭作业:回顾复读这段时间考试心态和复读以前考试心态一样吗?

第2次咨询(咨询阶段):

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

1、反馈作业:学生承认自己复读前后的心态不一样。

2、咨询师介绍合理情绪疗法,采用表格的形式,通过言语技术来改变学生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

诱发事件A 不合理性信念B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

复读

复读后第一次数学考试考的不好

名次靠后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复读时的成绩就应该每次都名列前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数学一次没考好,数学就学不好了;

2、考试成绩不好,同学们会嘲笑的;

3、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复读会失败了。 紧张,焦虑,心慌,手脚冰凉。

3、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咨询师与学生进行辩论。 例如,以“复读时的成绩就应该名列前茅”为例。

(咨询片段):

学生:“既然是复读,考试成绩就应该是比别人好,名列前茅。” (不合理信念具有绝对化的特征)

老师:“你能不怕辛苦,选择复读,是很勇敢的做法。不过据你所知每年高考的复读生是不是都名列前茅,考上清华、北大了啊?”(采取夸张的方式辩论)

学生:(摇着头,笑着说)“当然不是”。

老师:“那既然如此,你的复读成绩为什么就一定应该名列前茅呢?”(辩论采取质疑式的方式)

学生:(想了一会)“可能我的这种想法是有些绝对了,是有点不太合理。

通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以后,学生基本上能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使认知发生变化,从而对考试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

4、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针对其他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

第3次咨询:(咨询阶段)

方法:会谈法、放松训练。

1、反馈咨询作业:

不合理性信念 合理性信念

认为数学那次没考好,数学就学不好了。

认为复读就一定得名列前茅

认为一次没考好,整个复读就会失败了。 认为只要努力,以后成绩会有提高的。

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合理定位。能正确地看待考试和考试成绩的起伏,向着中考努力。

2、放松训练: 对学生进行放松训练,提高学生应付焦虑性情绪反应的能力。

(1)肌肉放松训练

放松方法:先使该部位紧张,保持紧张状态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体验放松时的感觉,如发热、温暖、愉快等。

(2)深呼吸放松训练:

具体做法:双肩下垂,闭上双眼,慢慢地做深呼吸。通过鼻孔慢慢地将气吸入,使腹部鼓胀起来,再缓缓地用嘴和鼻同时将气呼出,并放松全身肌肉。循环反复,练习3~5次,达到精神和躯体的放松状态。

3、布置家庭作业:

向同学们和老师了解他们心目中的自己。

第4次咨询(巩固与结束阶段):

方法:心理测验法

过程:

1、反馈作业:沟通后得知,在他们心目中是有很大潜力的学生。

2、进行心理测验,原始分37分,标准分46分,提示有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并且适度的焦虑有助于考试的复习与准备。

3、让学生回顾自己咨询过程,基本建立了对考试的正确认识。

七、咨询效果评估

1、学生自我评估:焦虑情绪基本消失。

2、咨询师评估:学生认识到了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提高了自我分析与调节能力。

3、心理测验评估:SAS:原始分37分,标准分46分。心理测验结果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3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 案例 干预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Work Analysis

――Take Cases of Mental illness Case Study of Intervention as an example

WANG Nan

(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learning, employment, living pressure is increasing,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become a painful illness college students work in mind.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ase by case description, case studies and case processing to extract the way to deal with such cases, method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y; case; intervention; revelation

1 案例介绍

小海,西北地区一个普通的农家男孩。进入大学后,小海经常独来独往,喜怒无常。据宿舍同学反映,小海经常独自照镜子,一会大声喊叫,一会又眼噙泪水、喃喃自语。辅导员曾多次找小海谈心,在沟通过程中,小海总是一言不发,眉头紧锁,有时还会无缘由发笑、握拳抱头等异常举动,并多次起身试图终止交谈,表现得异常急躁和抗拒。大一学期末,同学们买好车票陆续离校返乡,小海在弟弟的陪同下来到火车站。站内,小海以自己车票颜色与弟弟的不同为由,要求站内警务员为其换票。开车前小海无故拒绝上车,经弟弟劝说无果后,返回学校,最终小海母亲亲自来校将小海接走。新学期开学伊始,辅导员陪同小海来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室内,小海拒绝医生的检查,并向医生爆粗口,扬言医生要迫害自己。在情绪稍微稳定后,对医生的询问要么不作回答,要么语言凌乱,并多次起身企图离开。

2 案例分析

(1)性格孤僻,敏感多疑。小海平时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进入大学后,他的内向性格更趋明显。在近半年的大学生活中,小海可以说是一个“独行侠”,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也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2)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情感缺失。小海生长在农村,父亲因一场恶疾在小海年幼时离世。幼年丧父、穷苦家庭让小海感到说不出的痛苦与自卑,他将自己严严的包裹起来,不与他人接触。(3)思维松弛,存在交流障碍。谈话过程中,小海总是沉默寡言,经常双手捂头,脑袋歪向一边,皱眉,无端发笑。对于别人的提问,通常答非所问,语言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4)行为异常,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学习上,小海虽每天都上课,但从不看黑板,经常一节课直勾勾的看一页书,精神游离。

3 案例理论依据及处理过程

3.1 理论依据

心理学上对心理正常和异常的区分标准来看,小海的敏感多疑、经常性的言语性幻听等症状均属于心理异常范畴。根据小海日常的行为表现,可以判定小海患有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是最常见的精神分裂症状类型,属于心理异常中的精神障碍问题。它的病因既有遗传性因素,又与发病人的病前性格以及家庭环境、不良的生活事件等社会心理学因素有关。患有此病的发病人大多数学习成绩下降,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敏感多疑。近半年的时间,小海学习、生活能力严重受损,小海出现的幻觉频率不断上升,由于病痛的纠缠于折磨,小海的性格变得异常的暴躁、冲动,甚至出现随身携带匕首的危险行为。

针对患有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状的小海,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及具有相关资质的老师提供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只能作为辅的治疗手段,真正的治疗需要专门的精神机构和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完成。

3.2 过程方法

为了让小海顺利的度过大学生活,帮助他减轻疾病带给他的痛苦,辅导员老师制定了一套以接纳为前提,以倾听、交流为起点,共情为平台,多方关爱、重点关注为依托的红、橙、黄、蓝危机预警专属方案。

接纳――爱与责任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围人对小海的接纳,会影响小海的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对于小海,这个特殊学生,辅导员老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发自内心的接纳他,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站在他的处境想问题,帮助他更好的成长。

倾听、沟通――破冰的起点。倾听是对小海的尊重,用倾听化解小海内心说不出的痛苦,用沟通打开小海久未开启封闭的心。针对这种情况,辅导员老师并不急于追问,而是投来肯定的目光,采取鼓励式的方式引导他。经过长时期锲而不舍的努力,小海终于可以说上一整段有逻辑的话语。

共情――搭建物质、情感的双重平台。家庭环境、亲情友情等因素对小海的病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让小海在点滴生活中体会到老师、同学的关爱、体会家人的亲情。通过潜移默化的关心,让他体会爱的力量。

多方联系,重点观察――建立360度无死角监控。发现小海异常后,辅导员老师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他的母亲。通过与小海妈妈的多次交谈,老师了解到小海的家庭情况和他从前的行为表现,更深入的认识了小海。在与小海母亲保持定期沟通的同时,老师也和小海姐姐以及姨妈、表弟保持着信息的往来。同时针对小海病情的不确定性,安排专人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及时、准确的掌握其动态。

“蓝、黄、橙、红”危机预警方案――借鉴气象预警级别等级分类,根据小海的精神状况等级,辅导员老师建立了“蓝、黄、橙、红”危机预警信号,即:蓝灯常亮精神好、黄灯频闪有状况、橙灯亮起要辅导、红灯不灭医院去。蓝灯是一个安全信号,表明小海最近的精神状况不错,可以鼓励他参加一些校园活动;黄灯常闪,表明小海的精神状况不太稳定,要时刻保持警惕,同时提醒同学们要24小时跟踪、关注并定时汇报;橙色灯亮起,表明小海的精神状况恶化,这时就要求同学们与其保持距离并向心理老师或精神科医生寻求帮助;红灯常亮,表明小海的病情加重,需要进行全方位、系统的专业治疗。

鉴于小海的病情和专业医生的意见,小海及其家人希望休学一年进行系统的治疗和康复。

4 案例启示

(1)爱与责任铸就为师之本。只有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才能真正认识学生,知道他们的困难,懂得他们的困惑,才能切合实际的帮助到他们。(2)懂得尊重、接纳。辅导员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多样化的。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将他们整齐划一,而是要尊重他们的差异,接纳他们的个性,在充分认识他们各自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培养与造就出与众不同的个体。(3)对待特殊学生要有许三多精神。面对心理不健康学生,辅导员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开导她、帮助他摆脱疾病的困扰。以生为本,服务育人,不推卸责任。(4)两手抓两手硬。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多数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辅导员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困难学生群体,在政策允许情况下,给予他们尽可能多的经济帮助。(5)建立科学有效的危机预警系统。辅导员老师并不是心理医生,对待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我们不应以自己的主观经验来判断特殊学生心里的严重程度,而是要及时的寻求专门的心理教师或专业医生的帮助。(6)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辅导员老师不仅仅是他们的老师,朋友,亲人,更应该成为他们灵魂,心理慰藉的专业指导者。辅导员管理对象的个性化,管理内容的多样化,就需要我们要了解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相关理论,在工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总结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不断飞跃。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2011.7.

[2] 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面临挑战越来越突出[2],思想政治教育的粗放型、经验型管理越来越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3],新形势下,迫切要求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做精、做细、做实”,针对90后的学生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高校必须以人为本,瞄准学生需求,将精细化管理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案例的概况

某学院2009级女生黄某,于2010年元旦放假结束后未返校,辅导员通过联系其家长,得知该生元旦放假并没有回家,当即跟黄某的家里以及有可能去的亲戚、朋友、同学联系,同时让他们不间断打黄某的手机;与此同时,辅导员通过其舍友、高中同学以及当晚打通的几次电话,判断黄某和陌生人在一起且其人身自由已经受控制了。学院据此情况及时向公安局报案并提供很多相关信息,警方根据调阅黄某手机的通话记录,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初步判断黄某在湖北被非法传销组织所控制。最后,经过学校的再三努力,警方及时会同校保卫处、该生的辅导员赶往武汉,于1月9日通过用技侦手段在湖北孝感江北找到非法传销窝点并救出黄某。

学生黄某一是由于在传销窝点限制人身自由近十天了,内心有恐惧感;二是由于受到非法传销组织洗脑,上当受骗,羞于和同学见面,思想情绪不稳定;三是时间紧,已经是接近期末复习考试了。学院综合分析考虑以上各方面因素,决定:一让黄某暂时请假一段时间,接受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二督促其家长配合学院努力安抚黄某的情绪,尽快让她恢复平静;三在学生黄某返校后,视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办法,帮助她尽快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在那一段时间,辅导员为学生黄某办理期末缓考手续,经常打电话了解黄某情况并做她的思想工作,鼓励其树立信心尽快摆脱非法传销的影响,走出阴影,争取早日返校学习。

辅导员考虑到学生黄某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非法传销组织的“洗脑”,认为应该争取各种办法,耐心细致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尽快帮助黄某走出阴影,勇敢面对过去。一是在黄某返校前,辅导员首先深入黄某所在宿舍、班级做好同学们的思想工作,要求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同学黄某帮助,不要在背后议论其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之事,做到象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二是要求同学们在黄某返校后,不要看不起而疏远她,要帮助她树立信心,早日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三是为黄某安排专门的补考时间。在黄某返校的当天,学生科长和辅导员一起到宿舍看望她,并鼓励她勇敢走出这起事情的阴影、积极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同时,在该班安排一次专门的班会,让黄某以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向同学们揭示非法传销组织欺骗大学生的伎俩和惯用手法,通过亲口讲出受骗经过和悔悟,更好的消除自己内心种种顾虑,以平常心态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同时也让全体同学通过这一实际案例,吸取教训,提高安全意识,避免上当受骗。

三年来,在学院领导、辅导员和同学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黄某不仅走出心理阴影,而且对生活充满信心,比以往更加勤奋学习,学习成绩不断取得进步;积极主动参加集体活动,热衷于社团活动,担任校商务协会团支书、宣传委员并荣获校“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积极参与个人创业计划大赛并荣获 “二等奖”;获校“就业与创业训练营优秀团长”称号,其带领的团队赢得了“优秀团队”称号;同时,珍惜课余时间,通过努力学习获得了英语专业四级、省计算机一级以及教育学、心理学成绩合格证等技能证书。

二、案例分析

学生黄某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限制人身自由近十天,通过辅导员及时了解情况,向警方提供诸多可靠信息,为黄某得以从传销窝点救出提供条件。该生所在学院正确分析了学生黄某被非法传销组织“洗脑”和救出后存在思想情绪不稳定这一事实,从而作出了“暂时休息一段时间,接受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的正确决定。

为了帮助黄某做好心理调适,尽快融入集体,辅导员耐心细致的做了思想政治工作。黄某返校前,辅导员深入黄某所在宿舍,班级要求同学们在其返校后尽量帮助她,避免以异样的眼光、态度看待她,帮助她早日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为了做好黄某的思想转化工作以及通过这一案例教育周围同学提高安全意识,辅导员特地精心安排了一次特殊“班会”;为了让学生黄某尽快忘却这段经历,辅导员讲究工作方式方法,避免与其频繁接触,交待身边同学暗中关注她的情况,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再及时和她谈心,化解其心中疙瘩,同时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

三、案例点评

学生黄某受非法传销组织蒙骗,学校认为把黄某从非法传销窝点救出来固然重要,但是如何通过教育疏导让黄某正确认识这段被骗的经历,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走好今后人生之路更重要。为此,学院制定了正确的帮助教育转化方案。辅导员在帮助教育学生黄某过程中,及时联系沟通其家长,让他们主动配合学校做好该生的思想工作;辅导员适时的做好黄某的心理疏导,把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和加强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建立健康的心理。

在该案例中,学生家长、普通同学、班级干部、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书记以及学校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很好地化解了受蒙骗学生的危险,同时做好其教育转化工作。该案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整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细心教育、辅导和服务,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具体、做扎实、做出成效。

通过帮助、教育、转化受非法传销组织蒙骗学生这一例子,我们从中得到启发:新时期大学生既渴望走进社会,接触新事物,又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安全意识,容易导致一些案件的发生;高校政工干部在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和案发后的教育转化上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要本着人文关怀,做到严和爱相结合,规范管理和教育引导相结合。此外,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进一步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政工干部首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在工作中要具备“四心”,即“责任心”、 “爱心”、“细心”、“耐心”,才能更好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讲究精细化,用心挖掘,寻找亮点,做大学生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5

关键词: 中专药剂学 案例教学法 实施过程 注意点

药剂学是我校药剂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通过本课程可掌握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制备、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技能,为日后从事药剂的生产、销售、管理、临床用药奠定基础,但其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应用性强,既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又与实际应用,新兴技术紧密相连,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药剂学教学中采用运用案例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概念

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由当时担任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姆布斯・朗道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创立,后来这一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哈佛大学的法律教学和工商业管理硕士等专业教育领域的教学,并成为举世闻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和内涵。1919―1983年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推广期,此期间法学、医学、企管及许多专业教育领域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1984年至今,被称作案例教学法的成熟期,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专业教育,更受到以“教学”为专业的师资培育机构的高度重视。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师生互动核心的教学方法,详言之,案例教学法指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回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以讲授药用辅料的重要性为例讲解案例法在中专药剂学中的实施过程。

1.选择案例。

课下教师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材料收集药用辅料的相关案例及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提前几天预习相关章节知识,收集相关材料。我收集的比较典型的案例有: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甲素事件,鱼腥草不良反应事件,1937年美国磺胺事件。

案例1:2006年5月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部分肝病患者在使用了亮甲素注射液后,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数人死亡。此时一经曝光,全国震惊,引起国家高度重视,最终查出原因:为求暴利,王桂平将工业用二甘醇代替药用丙二醇销售给齐二药,而该公司又将这种二甘醇使用在亮甲素等药品的生产中,医院在使用齐二药的亮甲素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案例2:2005年,有“中药抗生素”之称的鱼腥草注射液因部分患者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被叫停,在该药被叫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召开了7次专家分析例证会,寻求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原因,最后结论:是吐温-80。吐温-80在标准制定和使用规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在此事件中,专家对9个企业,19批次的鱼腥草注射液进行分析发现,各企业使用吐温-80的含量为0.07%-0.59%,相差竟达8倍。而吐温-80如果使用不当,会引起过敏反应,出现休克、呼吸困难、低血压、血管性水肿、风疹等症状。

案例3:1935年生物学家格哈特・多马克发现了磺胺的抑菌特性,随后各种磺胺制剂如片剂、胶囊剂等相继问世,但在面对儿童这一特殊患者群时却缺乏一种口感好、易于服用的剂型。针对这一需求,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 Wotkins)用二甘醇和水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色、香、味俱全的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当时的美国法律是许可新药未经临床实验便进入市场的。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后来的动物实验证明,磺胺本身并无毒性,造成中毒死亡的是工业用二甘醇。主任药师瓦特金斯在内疚和绝望中自杀,这就是美国当时震动较大“磺胺酏剂事件”。此事件促使美国国会通过《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ood,Drugs and Cosmetic Act,简称FDCA,1938),对西方药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2.展示案例。

将此案例的文字材料课前分发给学生,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播放齐齐哈尔制药二厂的亮甲素事件。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2)案例1、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3)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4)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5)药用辅料的分类?

(6)药用辅料的作用?

4.组织小组讨论。

0807班是我校高中专药剂班,人数36人。我将其分成6组,6人一个小组,各组选出组长,引导小组成员查阅教科书结合课前预习的相关知识就问题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我巡视检查,指导学生不要偏离讨论主题,对学生的学习进程和课堂纪律进行“微观调控”,让各组组长记录同学发言,最后由小组成员就发言作出总结,选出代表。

5.组织班级交流,作出总结。

由各小组选派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处理意见,我给予补充。

如:(1)在这三个案例中出现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使用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案例1.是工业用二甘醇代替医用丙二醇,案例2是吐温-80使用不规范,案例3是二甘醇作为溶媒。

(2)案例1、3中的二丙醇、案例2中的吐温-80,都是属于主药还是辅药?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

(3)这三个案例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都属于辅药使用不当。

我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并强调辅药在药物生产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勿“重主药轻辅药”,而且教育学生作为医务工作者要有心系人民健康,医者父母心,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及扎实的专业知识。

(4)药用辅料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药用辅料指在处方设计时,为解决制剂的成型性、有效性、稳定性、安全性加入处方中,除主药外的一切药用物料的统称。它不仅赋予药物一定的剂型,而且与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有很大关系,其质量的可靠性、多样性是保证剂型和制剂先进性的基础。

(5)药用辅料的分类?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多媒体课件展示):辅料按在制剂中的作用分为66种(略)。

(6)药用辅料的作用?

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结果(略)。

我补充:药用辅料的传统作用往往在于帮助主药成分的释放,促进主药成溶解或者是用于一些专门的用途,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药用辅料所扮演的角色肯定会越来越大。比如:喉包衣能使药片更容易被吞咽,已经被用来改善药片的美观性;肠包衣已经改善了药品的生物有效性,使活性成分能够持续释放。

6.案例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讨论、总结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收获很大,不仅深刻体会了药用辅料的重要性,而且感到作为医务工作者身上责任重大,更要认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1.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可以由书籍、报纸新闻中收集而来的案例,也可以是教学者自行撰写或由现成案例改写而成,但一般应以真实发生的时间为基础,完全杜撰的案例不但丧失案例教学的意义,而且会让学生反感,有被欺骗的感觉。因此,如果是不能发生的事件或不符合逻辑上的推理,虚构的案例应避免使用。好的案例符合以下特征:①贴切课程和教学要求。②叙述完整而不琐碎,连贯而不含糊。③容易引起学生讨论。④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

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中,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教师提问不宜将所有问题一次全盘抛出,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免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3.组织小组讨论。

当学生通过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施程序包括:组成学习小组(可由教师安排,亦可自由组合),小组人数4―6人为宜,讨论中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在此期间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控制好时间,如果班级人数多(超过30人)有必要上课前,5-10分钟让学生提前熟悉案例,在学生讨论期间应巡视并给予指导。

4.组织班级交流。

班级交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是案例讨论的核心。教师可以先表示对学生的欢迎,形式可用辩论会,通过交流,巩固、强化大家已达成共识的知识、观点或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策略。在此阶段教师要力保学生按预期的轨道运行,把讨论引到问题的解决上去,这一阶段,要力争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教师应熟悉引导案例讨论的技巧,如果教学过程中出现沉默、冷淡、缺乏动机、逃避人卖弄、多话的学生,也要有耐心和技巧加以解决。

5.归纳总结阶段。

教师归纳学生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并作出结论。教师提出的结论并不是单一的标准答案,而是针对讨论的结果提出综合的说明。

参考文献:

[1]张杰民.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务实[M]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7.

[2]高宏.药剂学(第二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6

【关键词】生涯辅导;个案研究;实效性

1 研究综述

1.1 相关概念

生涯,英文为career,从词源看,来自罗马字Via carraria及拉丁文carrus,均有古代战车之意。career一词在希腊有“疯狂竞赛精神”的意思,后来引伸为道路。现常指人生的发展道路,也指人或事物所经历的途径,还有人把它看作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过程,或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系列角色和职位等。[1](P.3)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舒伯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同时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2]生涯辅导的前身为职业指导,始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帕森斯(Parsons)的职业指导工作,而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职业与职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生涯辅导、生涯发展与辅导。[3]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萨帕(1976)[4](p.19)将生涯定义为“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方向和历程,包括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类型;它也是人自青春期至退休之后一连串的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总和,甚至包含了副业、家庭和公民的角色。”

1.2 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生涯辅导”进行搜索共搜索到589篇相关文献(截止2014年6月15日)。从关注的时间点上看,最早涉足这一研究领域的有尤敬党、吴大同(2001),池忠军(2001),林永和(2001),权福军(2001)。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涯辅导进行了研究,主要还是侧重在理论的普及探讨。随后生涯辅导逐渐被广泛关注,研究文献也日渐增多。

我国学者陈德明在2011年对我国生涯辅导研究进行过综述。他通过中国知网相关主题文献分析认为,从2000到2011这十年间学界对生涯辅导的研究日益重视,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生涯辅导的定义、实施原则、对象内容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等方面。[5]通过关键词补充文献检索发现,我国生涯辅导研究的内容并不限于以上的综述,而是更广泛和多样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生涯理论的发展与综述研究(龙立荣,李晔,2001;崔小蕊,2012);生涯辅导模式的架构研究(彭雪华,2012;吴成国,谢华,2008);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生涯辅导研究(杨迎春,2009;彭正军,李蕾蕾,2006;赵荣生,2011);生涯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对策的研究(叶晓燕,2006;王剑敏,2012);团体生涯辅导效果的研究(张莹,李`,曹丽影,2009;高洁,2008);基于CIP理论的生涯辅导研究(周伟珍,2009)、香港、台湾等地区的生涯辅导研究(沈红,2003;赵荣生,2011;韩学芹,2013);另有少数学者关注并研究高中、硕士阶段的生涯辅导(桑生华,2014;景亮,2013)。在生涯辅导个案研究方面,目前文献发现仅有刘涛(2011)和雍克勤(2010)在个案研究方面做了尝试,刘涛以系统基模为基础对大学生生涯辅导的个案进行了呈现;雍克勤则以咨询师的身份呈现了一份完整的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个案报告。

1.3 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当前的研究在理论上没有明显创新,多数依旧是国外生涯理论的梳理与重述,在本土化的研究上有学者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实践的效果如何却很少有跟进的研究成果呈现,对生涯辅导的个案研究更是凤毛麟角。鉴于生涯辅导现有的研究现状,再加上生涯辅导理论创新不足的现实,理论的创新需要本土化的大量实践才有可能。因此,生涯辅导的实效性研究、案例研究将成为生涯辅导未来关注的一个热点。

2 案例报告

2.1 一般资料

陈天(化名),男,21岁。大专二年级学生,大一的时候就读旅游管理专业,大二转读英语专业。父母是农民,热情朴实。父亲在他14岁时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母亲从此成为家庭的顶梁柱。有一弟弟,辍学在家务工,父母之间关系和睦,他和弟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祖上都是农民且一直居住在农村,称自己封建思想严重。家族无精神病史。

陈天从小学到初二都比较有优越感,那时父亲开车赚钱,家庭比较宽裕,初一时的梦想是当个明星。可初二那年父亲出了变故,从此家庭境况大变,打那时起他也开始变得不自信起来,并且开始觉得应该努力学习才是正途。上高中时,陈天由于英语成绩好(150分的试卷能通常都能考140分左右),在学校小有名气,高中时的梦想就是考上某外国语大学,将来毕业了当个翻译官或者外交官。可高考成绩并未能让他如愿考上理想的学校,最终只上了现在的一个专科学校,从此之前的一些理想不再敢奢望。另外陈天还有慢性病,会被一些行业的潜规则排除在外,这也让他感觉极不自信。

2.2 辅导过程

大学一年级上半学期末由于转专业遇到了一些问题,曾找到我说他想退学,于是我约了个时间和他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给他摆出了退学与继续完成学业的未来比较,最终让他自己选择是否退学。最后他还是选择了继续完成学业,而且也如他所愿地转到了他心仪的英语专业,而且在专科阶段就决定继续选择了专接本。在大二即将结束的那个学期,他又主动联系到了我。首先说的是一些感激的话语,可能如果不是那次谈话他可能早已经退学了,但我肯定地告诉他主要的抉择都在他自己,因此要感谢自己才对。这次他主动找到我是因为迷茫了,他虽然已经确定要接本学习,但对未来依然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

这次的辅导我们约定为一个正式的生涯辅导,因此时间拉得比较长,总共进行了四次咨询,前前后后差不多有三个月的时间。在第一次的辅导时间里,我们一起商定咨询目标和方案,同时进行了兴趣探索;第二次的咨询因为间隔时间较长,因此首先进行了咨询目标的澄清和再确认,接着进行了自我能力发现和价值观的探索;第三次的咨询从他的家庭作业生涯平衡单开始,由于陈天还是纠结困惑,于是在现场使用的行为治疗法的“空椅子”技术帮他澄清决策,最终在这一技术的辅助下,他内心有了自己的决定;第四次的咨询从他自己的陈述开始,陈天说他回去后想了很久,也向周围的朋友、同学和亲人请教过,收获挺大的。他自信满满地说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为了帮助陈天更加明确以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我运用了想象引导的技术,启发他对于自己的未来进行想象。陈天按照我的指导语,在我的提示下进行了充分的想象。他想到十年后他在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工作,负责培训及学校管理方面的工作,在培训机构小有名气,在同学中享有一定的声誉。他的父母也随着他一起进城生活了,不用再为了生活到处奔波打工。唯一的一个弟弟也在他的影响下积极工作和生活了。他们一家生活得很幸福。想象之后,陈天显得很高兴,他说他自己以前从来没有认真地这么生动翔实地想象过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有的也只是一种模糊的向往。这一次的想象事实上是对于自己思绪的梳理,是对于自己发展目标的确定和信心的坚定。

明确了未来的目标方向后,我问陈天将来要如何更好地达成目标时,他说他会制定一个详细的行动计划。听到这儿,我感到由衷的欣慰。生涯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儿,能提供给陈天的只是一种方法、一种陪伴、一种理解、一种支持,我不能去代替他做出决定,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的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2.3 辅导后的观察

辅导结束后虽然没有再和陈天保持联系,但平时通过即时通讯还有他同学的反馈,我了解到陈天在求助后有了较大的改变。他至少自信了、充实了,而且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充满激情的。也许有其他的许多因素促进了他的变化,但我还是相信个体的关注和辅导给了他很大且明显的帮助。

3 结论与讨论

3.1 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

从上面的生涯辅导个案来看,生涯辅导对个体的生涯决策及发展是有明显帮助作用的。上述案例中的陈天从极度不自信地绝望想退学,通过生涯辅导,他重新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发现了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同时也挖掘到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也由此他开始积极地学习生活并规划自己未来。这个案例的实效性不仅帮助到了来访者自己,同时也可以把他作为典型案例分享给和他困惑相似的来访者,从而帮助到更多的来访者。

3.2 个体生涯辅导途径反思

上述个案中的来访者陈天曾经是我的学生,在他大一的时候单独约谈话过一次,据他后来的反馈,就是那次谈话改变了他退学的想法,同时我的个人经验也给了他很大的激励,可以说那次谈话对他的人生是有帮助的,可那次谈话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涯辅导。大二学期末的他主动找到我的那次才是真正意义的生涯辅导,而且也完全是按照生涯辅导的职业规范进行的,其中也使用了生涯辅导程序化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前前后后延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最后效果良好。一次非正式的谈话和一次规范的生涯辅导,于同一个体,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于是有一个问题自然呈现,那就是生涯辅导在现实中的实践到底是应该规范还是应该随意或者灵活处理呢?我现有的经验是生涯辅导应该人性化和多元化。

3.3 个体生涯辅导实效性评估困境

个体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虽然明显,但这毕竟是来自主观的观察和判断,而且,在职业道德约束中有一条规定是咨询关系结束后咨询师应该主动告知来访者两人之间的关系结束,这么规定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来访者咨询师的心理依赖,这样一来,辅导的实效性就愈加不好跟踪和评估。因此,个体职业生涯辅导的实效性该如何去科学评估或评判,这可能是今后需要长期实践和关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程肇基,廖萍蓉,陈发云.大学生体验式生涯辅导及其实施例举[J].青年探索,2006(6):55-58.

[3]李斌.职业生涯团体心理辅导对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D].2005.

[4]张添洲.生涯发展与规划[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3.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7

病案教学是选择符合教学需求的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逐渐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一方法的可操控性不强,容易转变为理论教学[1]。病案试题教学则借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试题,设立病例资料,结合疾病发展过程,提出对应条件下的护理措施,要求学生阐明所选护理措施的理由,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2]。由于临床儿科的治疗环境特殊,疾病变化快,家属要求较高,护生护理压力大,临床知识应用能力薄弱,专业核心能力不足。对此,在儿科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辅导中尝试运用病案试题教学法,转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诱导式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现就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级(对照组)和2012级(实验组)本科护理应届毕业生各120人。对照组:女104人,男16人;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6±1.2)岁。实验组:女101人,男19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2±1.0)岁。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辅导教师集体备课,统一知识点,运用传统讲授教学法授课。实验组:采用病案试题教学法授课,具体步骤如下:①选择病案,设置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紧扣教学知识大纲的病案,根据医护工作及疾病病程的阶段性变化进行调整,分阶段对病案进行编写,囊括患者发病、就诊、住院及出院的整个救治过程,从病情判断、辅助检查、急诊急救、疾病护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对病案相关问题进行设置。辅导教师通过课堂指导、审视问题、优化答案等举措,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②结合理论与实践: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依托病案试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护理实际问题。具体教学辅导过程中,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全面考察,确保学生护理知识的准确性及完整性。③以试题为形式,贯彻病情发展,分析典型病例:教师收集典型病例,以试题形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学生统一对试题答案进行分析、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解答病例问题。④归纳和点评:根据学生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明确所设问题的护理知识点,对护理要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易出错的病案问题,对其进行难点分析,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3效果评价

①综合成绩[3]:护理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均为100分,根据儿科实习大纲,结合临床实际设置问题,考核内容囊括儿科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床边综合护理能力等。②教学满意度[4]:以“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融合”三个评价项目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百分数(%)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SPSS17.0处理数据,x2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综合成绩的对比

对照组和实验组理论和实践成绩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教学满意度的对比

比较两组护生在“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融合”方面上的满意度,对照组为71.7%、70.0%、73.3%,实验组为85.0%、87.5%、91.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临床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病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广泛,但实际操作中这一方法的操控性较弱,给临床教师带来诸多困扰。此次尝试采用病案试题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设问和设答与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试题保持一致,将“教”的重心转移到“学”的重心,以此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进行培养[5]。实践证明,在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辅导教学中,运用病案试题教学的效果令人满意。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实验组理论和实践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篇8

关键词:危机干预;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前短时间、高强度的艺术学习,这种经历往往会造成艺术类大学生比起非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对自由生活更多的期待。升学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萌发迅速,特立独行的性格较为明显。一个宿舍中,同学之间因性格各异而造成矛盾激化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的引导,尤其是当发现存在心理障碍者时就需要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一、案例概况

王同学,女,1991年生,湖南岳阳人。湖南长沙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2011级学生。入学三个月后,该生所在班级学生干部反映她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专业成绩下滑严重,旷课比较严重,不参与任何班级活动,没有稳定的交友圈。据她个人陈述,她感到自己缺少学习能力、自己长像也不好、对周围的事情都没有兴趣,目前的生活很空虚,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交流,与同宿舍的同学时有吵闹。由于人际关系紧张、缺少生活目标、专业能力差经常被老师批评,王同学感到非常痛苦.希望自己能快点摆脱这种苦恼,但是又感到找不到方法。某天晚。班干部反映王同学与同寝室友发生激烈争吵后跑出宿舍。凌晨1点仍然未归。辅导员立即联系王同学,确认情况是她感到内心痛苦,不想再回宿舍,还在学校附近跑步。经过劝解片刻,王同学回到宿舍休息。

辅导员将情况上报学院领导、学生家长,并对宿舍纠纷进行调查。辅导员咨询对象认识到是不合理期待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她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症状。在缓解该生内心痛苦的情况下,辅导员要求所在班级班干部密切关注该生心理动态,安排信息员继续跟踪该生的心理情绪。目前,该生心理状态平稳。可以完成正常学习、生活活动,与同学紧张关系缓和,与辅导员能经常联系。

二、案例分析

王同学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具备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且严重时会出现自残行为。

心理病因分析:1、生理原因:该生处于青年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2、社会原因:(1)与人交流能力比较差,对人的依赖性较强使得周围的人渐行渐远。(2)在早起成长环境中家人的过度呵护,父亲工作压力很大对家庭关系有影响。(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无法很好的将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不现实期待。认为爱我的人就必须绝对一直爱我、呵护我,如果不能就是不爱我,甚至是可恨的。认为自己形象不好、头脑不好、不会说话是别人远离我的原因,远离我的入团结在一起抛弃了我。

辅导员综合判断:该生的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对照症状学标准,该生表现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对他人的关爱要求很高存在不合理期待。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生心理问题可能已经持续时间很长,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征,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但仍需要长期密切关注。

三、案例点评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辅导员的重点关注对象,班干部的及时反映和辅导员的及时介入对于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和沟通艺术,才能与关注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由于关注对象对辅导员的信任。才会采纳辅导员的见解和建议,打下了良好的关系基础,保证了问题处理的质量。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且出现自残风险较高。事先制定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案例在职业类高校的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整个过程发现及时有效,与学校、家长沟通充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培训,没有认真负责的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很难保证学生安全并帮助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四、结语

通过对此案例的干预处理,给自己带来了启发性的思考。该案例处理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关注对象并没有主动向辅导员反映个人情况,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感到羞于启齿,这是由于目前高校仍存在于心理卫生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通过思考,有了一些想法:心理卫生宣传务必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心理卫生知识需要经过“包装”。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为载体,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习知识、改变想法。学校学生工作部门要着力打造心理预防质量工程,对活动给予必要支持。培养一支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尽快评估。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组织参加各类培训、交流,保持战斗力。心理卫生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建设好网络阵地,在学校组建心理健康类社团,定期开展实践服务。让宣传进教室、进宿舍,大力挖掘网络渠道,在世界大学城建设心理咨询站,建立“爱心之家”博客、QQ群、微信等。邀请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和心理评估。积极联系与综合类院校、社会团体等成熟心理健康团队的合作,帮助建设、完善体系。

上一篇:经典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下一篇:路线设计原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