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育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2 11:15:15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1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案例;年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9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66

年级组是学校进行管理的基层单位。作为学校部门管理与班级管理之间的桥梁,年级组既要执行学校各部门的决策与任务,又要协调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因此,在年级管理中,如何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年级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关系,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打造高效、有执行力的年级团队,关系到年级的发展,更关乎学生的成长。

我作为年级组长,尝试运用班主任工作案例指引年级的管理工作,让年级的管理更科学,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充分彰显年级组的整体教育功能。下面,我就班主任工作案例在年级管理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选取代表性案例

高中阶段,学生有共同的特质,如学习能力增强,自我意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提升。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同时,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又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年级的管理就不能拘囿于一时,而应着眼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在年级管理中,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在高中三年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班主任案例。

高一年级,是起始年级。学生经历过中考,满怀希冀地走进高中的校门,但突然要应对九个科目的学业,面临时间的科学统筹安排,一下子难以适应高中生活,而此时恰是规范学生规范与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高一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着眼于纪律常规、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常规的教育。

高二年级,是学生易分化的年级。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高中生活,基本掌握了高中的学科学习方法。对于年级管理而言,日常的常规工作不能放松,更要防止出现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德育工作方面也要引导高二学生享受成长,学会担当。高二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成长”,塑造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增强学生心理上的内驱动力。

高三年级,是学生自我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年级。到了高三,学生已认识到高考对自己的人生有重要的意义,但要经历高强度的各科总复习和历次考试的洗礼,加上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的期待,他们心灵变得敏感而脆弱。他们对自己过高的目标和不令人满意的成绩现实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心理上的过度焦虑与紧张。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案例研究主要集中于“强化自信,心理沟通与疏导”,引导学生面对种种压力,培养他们应对人生挑战的心理素质,做好临考前的心理疏导。

二、科学剖析案例背后的教育规律

年级组长要积极组织班主任根据实际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撰写班主任案例。案例不能仅是文字的堆砌,更要深入地剖析班主任案例背后所蕴含的教育规律。

高一下学期,我们年级收集了班主任工作案例,主题是如何转化后进生,因为后进生是班级管理中不能忽视的对象,是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工作管理中的重点。案例中,大多数班主任只是描述了后进生的转化过程,没能认真解读转化过程所体现的教育方法与规律。因此,在班主任会上,我们除了点评每个班主任的工作案例外,还指出应该透过表象看到实质,以使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具实效性和科学性。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后进生的形成,要从心理因素、教育因素、家庭因素三大方面分析。

心理因素:后进生自卑感强。后进生一般是接受新知识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当,成绩落后,当他们与周围的同龄人比较后,越比较越自卑,强化了自卑感。渐渐地,他们就陷入了心理上的习得性无力感,慢慢降低了对自己的评价,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教育因素:在学校应试教育体制中,个别学校个别教师唯成绩至上,成绩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后进生中不乏“体育精英”“文艺之星”,但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难以获得认同,而且因为是长期处于被批评的地位,他们更加敏感和脆弱,他们会因为曾经某个教师的不恰当的行为,导致对学校、教师感到厌烦甚至是憎恨,进而更加厌学。

家庭和社会的因素: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家庭条件优越,学习上耐不住寂寞,沉不下心来。而有些家长给予学生物质的东西很多,却不懂教育方法,要么是粗暴的打骂,要么是过分溺爱,放任孩子。

只有通过对后进生的分析,班主任才能了解后进生形成的因素,找寻到教育的规律,在班级管理中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以案例带动年级管理形成教育合力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学校管理中基层的单位领导者。因此,班主任的工作案例不应仅仅分享给本年级的班主任,更应该将优秀的案例推广到年级组的学科老师,实现年级老师的教育智慧共享。年级组的学科教师与班主任面对的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对学生的认同感强,有共同的交流、研讨的内容,有更多可以共享的教育信息与资源。

在年级管理中,年级长可以协调年级所有教师,以组织者和召集人的身份组织好年级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的班科协作会,确定协作会的主题与流程。例如,班主任提出班级近期的班情与急需解决的问题。然后,学科教师与班主任先和面对面坐在一起。班主任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案例与大家分享,提出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而,学科教师从自己工作的角度来思考、交流自己对班级的管理和学生发展的建议。

这样的协作会,既综合了班主任的学生管理视角,又结合了学科教师的学科观察,发挥了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挖掘了他们的优势与潜能,从而充分发挥了年级组教师的团队精神。只有各种教育力量整合形成教育合力,集思广益,才能使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得更全面、更科学。

总之,我们的年级管理工作已证明班主任工作案例能够带动年级管理,以点带面,有助于年级组管理功效的提升,有助于年级教师形成教育的合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孙少平,李广,林海亮.新时期学校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广州:

广州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方.班主任工作的30个典型案例(中学篇)[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11.

[3] 张万祥.德育智慧源何处――心灵感悟德育经典案例[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 赖华强.班主任工作案例教程[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5] 陈启新.新课程下学校年级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

研究,2010(1):22-23.

[6] 邢耀刚.新课程背景下班级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

学报,2013(2):113-114.

Application of Working Cases of Head Teachers in Grade Management

LI Chun-hui

(Tongan No.1 Middle School, Tongan Fujian, 361100, China)

Abstract: Grade is the basic unit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head teachers are directly in charge of classes. Therefore, arousing the enthusiasm of head teachers can promote the grade management effectively. Working case management theory should bas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arefully select typical cases, and scientific interpret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in the cases. And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power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o let the grade management become more scientific, and fully demonstrate the grade group function of the whole education.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2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案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走向青年,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身心发生剧烈变化,容易产生种种矛盾,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我国很多中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其他知识性的课程教学不同,心理健康的教学包含了大量内隐性的知识和社会技能,采用传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活动训练、自我探索等。其中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最常用的方法,尤其采用多媒体方式呈现的案例,能够为学生创建一种再现的真实情景,通过学生的观察、体验、讨论、反思,促使学生掌握内隐的心理调节知识,形成健康的人格,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但是教师在实践中发现,多媒体案例教学法并非总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是受到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二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对多媒体案例在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实践进行了探讨,并对总结了多媒体案例教学的课程设计。

一、多媒体案例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一)多媒体案例的选择与制作

选择一个好的多媒体案例对中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教师在选择心理多媒体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典型性。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够反应学生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帮助学生将案例中涉及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

2.真实性。案例应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真实的案例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学生的共鸣。多媒体案例在人物背景、性格特点、事情的前因后果上都应加以完整介绍。

3. 时效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职生所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中职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找到符合标准的多媒体案例并不容易,教师可以考虑根据课程教学的要求,拍摄相应的情景剧。情景剧取材于中职生中职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拍摄。

以“人际交往”一课为例,我们根据沟通的理论,按照表达、倾听、礼节、心灵四个部分,拍摄了四个人际交往小故事,每个故事均以AB剧的方式呈现。AB剧是指多分枝的故事,有A、B两种不同的情节发展。在本研究中则是由于其中的主人公的处理方式不同,造成了不同的沟通结果,其中一种为错误的沟通方式,会导致误会、矛盾和冲突,另一种则是正确的沟通方式,沟通的结果是互相理解、顺利解决问题。

除了AB剧情之外,还加入了专家分析,动画演示等材料。采取主持人、专家访谈的形式,让专家点明A剧和B剧中沟通之所以出现差异的原因,解释其中所涉及的沟通原理和技巧。当专家解释时,辅助以动画、情节重现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在每个小故事的最后,设立了一个问题环节,即给出一个虚拟的沟通情景,要求学生选择在该情节中会怎样采取行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以便对本段内容有更深入认识,并且能够真正达到训练沟通技巧的目的。

(二)多媒体案例在心理健康教学课堂的使用

我们在北京某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学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案例,并验证其教学效果。A、B两个班在一节课内都学习案例1和案例2,分别以文本和视频形式呈现。其中A班先学文本案例1,再学视频案例2;B班先学多媒体案例1,再学文本案例2。每个案例看完视频资料或者文本资料之后,教师均根据案例组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学生上课的状态进行观察,并记录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课程结束以后,让学生根据对故事内容的兴趣在5点量表上打分。

结果表明,对于先学习文本案例,再学习多媒体案例的A班,在兴趣量表上,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与文本案例的兴趣差异边缘显著(P=0.06),对多媒体案例的兴趣大于文本案例。课堂观察也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案例部分的教学更投入,全班出现多次笑声,分组讨论时也更加积极,在全班讨论时有8名学生主动举手回答,平均回答时间为20秒。对文本案例的注意力则较为分散,在全班讨论时有6名学生主动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6秒。值得注意的是,观看多媒体案例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涉及自己的感受较多,而观看文本案例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多围绕案例本身来进行。A班的结果显示,多媒体案例比文本案例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更高。

对于先学习多媒体案例,再学习文本案例的B班,在兴趣的得分上,两种形式的案例差异不显著(P=0.55)。课堂观察表明,学生在多媒体案例时的注意力并不投入,有部分学生开小差,课堂较为嘈杂。分组讨论时,有3名学生举手,平均回答时间为15秒。在观看文本案例时,学生们分神的状态依然较严重,但课堂较为安静。分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在2分钟之后很多组就停止了讨论。全班讨论时,只有1名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课后对AB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访谈,两个班的学生都认为,多媒体案例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文本则较为枯燥,容易走神。但B班对本课的评价低于A班,认为这个课程的用处不大。以往的多媒体案例教学法主张首先利用多媒体案例的真实性、趣味性来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但我们在本研究中发现,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多媒体案例并不适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呈现。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本片采用的情景剧案例他课堂常用的“纪录片”式案例不同,由于与真实生活情景非常接近,其中所含的人际沟通知识也是内隐性的,并没有将主题用显而易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学生在观看中注意的焦点不够集中,在后面的讨论也只能限于肤浅的表面理解,导致讨论的积极性不高,也没有深度。

其次,由于学生长期接受“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对课堂开展的方式已经有了预期,一般的课堂开始时,学生是从下课时的“松”进入上课时“紧”的状态,随着课堂内容的开展,教师会适当地让学生再“松”,然后再次“紧”。但是在B班,教师一开始向学生呈现视频,让学生直接进入“松”的状态,打破了学生已经习惯的课堂教学节奏,学生来不及调节自身的状态,导致对多媒体案例注意不足,对随后讨论的兴趣也不高。对于后面的文本案例,学生觉得更加枯燥,出现了完全不在状态的情况。相反,对于A班来说,文本案例的呈现方式与平时较为接近,提供了一个缓冲调整的时间,后面的多媒体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其他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有很大的差异,授课形式、师生互动上也有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总是强调体验式学习、在行动中学习,常用游戏、训练,鼓励学生发言,参与讨论,但是传统课堂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其它课堂上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对课堂的呈现形式已经有了一定的预期,猛然转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常常表现出不愿意参加活动的心态。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往往不愿意参加游戏活动,但如果是在放学后的课外活动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就能够非常积极。两者的差别正是由于学生对“正式课堂”和“课外课堂”的预期不同造成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设计时,需要必须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中设计一定的过渡环节,逐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活动、讨论的参与程度。

二、基于多媒体案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多媒体案例为中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但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其优势,还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和精心的教学设计。Dooley & Skinner(1977)指出,案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是进行通常宣讲式的教学,而是进行苏格拉底式的讨论,即教师只批评与提问,让学生发现他们自己的解决方案。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案例进行教学时,要采用以案例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师生交互为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过前期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使用多媒体案例教学的基本过程如下:

(一)课前准备

教师选择、熟悉有关视频片段,包括情景剧、专家讲解,以及相关的沟通理论和技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心理健康类的多媒体案例的时间不宜过长,内容不宜过多。一般来说,一段视频在3-5分钟左右,学生讨论时间在15-20分钟,教师总结时间大致在5分钟作用较为合适。

教师还需要设定课程相关的认知、情感、技能教学目标,要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讨论认识到基本原理。学生在上课前要对本课的目标有了解,知道本课的内容,最好在课下有过相关的观察和思考。

(二)知识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教给学生关于身心发展的常识、关于自我调节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要注重课程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案例学习中学会的技能广泛迁移到其它环境。在教学开始时,先向学生介绍有关的知识和理论。这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提问、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讲授、让学生进入对相关的知识点的思考状态,以便学生能在后面的案例学习中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三)多媒体案例呈现

在呈现多媒体案例之前,向学生简单介绍多媒体案例,并让学生观察并体验案例中的人物所遭遇的情景和冲突。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案例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冲突场景进行分析和反思,形成对该问题的看法。

(四)案例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是多媒体案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完心理多媒体案例之后,教师根据多媒体案例,结合本课的内容给出几个讨论的题目,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每位同学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形成认知冲突,并通过讨论获得对相关问题的深入理解。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在讨论中教师还可以再次重复播放多媒体案例材料。学生第一次观看多媒体案例时,容易忽略其中的一些细节,或者未能抓住案例的重点。经过讨论之后学生形成了对问题新的看法,这时再次观看案例,学生能根据讨论所形成的想法更仔细地观察多媒体案例的内容,获得更多的体验。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只播放多媒体案例中普遍被忽略的重点细节,引导学生去体会、思考。

(五)案例反思和行为训练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3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学习中求发展。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自己,才能永葆教育的青春与活力。 因此班主任终身学习既是个体发展的需要,又是做好班级工作的需要。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在阅读中学习。通过阅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尤其是阅读教育教学经典,它能让我们“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从中汲取自己专业发展的养料。如读“孔子”,我们就会领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的启发诱导观,“性相近,习相远”的个性差异观,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乐学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观;读“杜威”“陶行知”就会让我们明白“生活与教育”的密切关系。

学习是班主任成长发展的一条途径,班主任要把 “潜心读书、丰富内涵、促进发展”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要通过学习如读教育故事、教育专著,真正让教育的理念在学习中激荡,在学习中升华。通过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结合班级工作实践写读书笔记、教育感想等,反思自己在班级管理方面的得失,提出改进的措施,通过提高专业技能实现班主任工作技能的专业化发展。

二、进行教育研究,在工作中求发展。

看到“研究”两字,是不是感到“高深莫测”“敬而远之”;听到班主任搞教育研究,是不是感到“迷茫困惑”“不知所措”。其实,研究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个孩子蹲在路边观摩蚂蚁如何搬运食物;家庭主妇探索一道新菜的烹饪方法;农民根据天气变化、旱涝情况确定当年种植作物的时间和种类……此凡种种,都是研究。同理,教师细心地观摩一个孩子的学习情况、记载下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寻找孩子学业成败的原因,也是一种研究。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选择什么来研究?又如何从教育研究中寻求自己专业发展之路呢?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众多一线教师的积极探索,“案例研究”和“个案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科研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正逐步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的思路。

(1)案例研究。又称“教育叙事”,它是以叙事的方式,再现教学实践时空中发生的各种有意义的事件及场景,从中反思感悟,得出个性化的结论。“教育叙事”是当前国内外课程改革背景下广泛流传的一种教育科研的方法。面对理论研究的深奥和复杂,在教育一线的大部分教师也只能望之兴叹,即使勉强为之,也难达到应有的效果。而案例研究法则可以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教育教学主动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因为,在每位教师的日常工作中,许许多多的“故事”都在身边发生。这些带着鲜活、生动、本真生命气息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哲理,如果能把它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作适当反思,在对实践的反思中获得理念的转变和提升,从中得出具有鲜明个性的教育结论。这就是案例研究对我们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所在。请看一班主任的案例研究

(2)个案研究。就是对一个或少数优生、后进生进行个案分析,也可以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修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既可是研究个案的现在,也可以研究个案的过去,还可以追踪个案未来的发展。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 青年班主任 专业化 成长机制

教师对于中小学生的成长和身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班主任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处于“重要他人”的位置。随着青年教师在班主任队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青年班主任普遍经验不足、专业素养发展不够、班级管理能力缺乏等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如何有效构建青年班主任成长机制,发挥青年教师的生力军作用已成为中小学需要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内化教育信念,发挥“重要他人”的作用

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者,建立并内化教育信念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指导班主任教育实践的思想和理念,直接关系到班级管理目标、群体与个体发展关系、师生关系及问题处理方式等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因此班主任应在“如何看待事业”“如何看待学生”“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集体”等方面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认识。

“重要他人”是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在中小学生学龄发展阶段,班主任的积极态度是学生在学校建立积极生活体验的前提,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智力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都有着潜在、长远和深刻的影响,是学生成长中互动性的重要他人。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过程中的一切。班主任要发挥“重要他人”作用,首先应明确其角色定位,班主任不仅仅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管理者和协调者,其核心是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学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的榜样示范将会产生显性或隐形的作用。再次,正确看待教师威信。现实中,很多班主任认为威信是靠严厉来树立的。事实上,教师的人格形象、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爱心、对教学的热情都是班主任威信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强化校本培训,构建学习共同体

专业化发展过程是外部推动力和内部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青年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必须构建起一个外源发展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培训培养机制。

(一)理论教育模式

青年班主任需要具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但在职前教育阶段以“学科本位”为导向的本体性知识仍被置于核心位置,对师范生所需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重视程度不够。此外,职前段的教师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度不够,缺乏对中小学教育知识需求的审视。因此,班主任“重新学习”已成为应然和实然需求。班主任专业化知识主要包括岗位实践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这两类知识相互促进并相互转换。[1]岗位实践知识是班主任在专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性总结,是其对独特的教育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的结晶。它包括对教育对象的独特认识、对教育问题的独特理解和处理方法、对班集体管理采取的独特策略等。[2]这种知识开始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个性化的知识,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可逐渐上升转化为“个体实践理论”。专业理论知识则体现为以理论体系支撑的显性知识,如班集体管理理论、教育心理学、德育论及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这些专业理论知识有助于班主任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指导班主任的教育实践。

(二)师徒引领模式

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是一个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智慧的过程。这种具有个性化的经验与实践智慧大多属于一种缄默知识,且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及其经验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中,青年教师职前所学班级管理理论知识不足以应对和解决复杂多变的班级管理问题,寻找有效途径帮助青年班主任积累必要的实践经验应成为当下班主任校本培训的重点问题。师徒引领模式正是为形成班主任管理机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其主要运作方法是由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为“师”,青年班主任在观摩、参与和模仿的过程中,不断体悟和反思,并在具体的班级管理实践中运用,在真实情景中践行,从而系统地内化,形成个性化的班主任实践经验和管理机智。[3]

(三)案例培训模式

传统的班主任案例培训方式往往采取“舍近求远式”或“随心所欲式”,要么要求教师盲目地在全国追随优秀班主任的优秀做法,要么缺乏对班主任专业化的系统思考,以“拿来主义”的形式试图复制一切成功案例。对于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必然不是通过复制案例来实现的,如何正确对待班级管理案例,在案例评议中反思、成长,理应是案例培训模式在班主任培训中应用的本真目的。这一模式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一是案例的选取。可以是源于其他学校的代表性事例,也可以是本校真实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情。二是案例的评议。在班主任会议上展示、交流、讨论、评议。三是案例的复现。要求青年教师将案例情境虚拟复现,并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综上所述,案例培训目的不是要获得标准答案或一致结论,而是注重培养青年班主任辩证思维能力和灵活多变的决策艺术。

(四)自助培训模式

如前所述,青年班主任的专业化成长还需要发挥自我驱动力的作用。自助培训就是要求青年班主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首先制订“班主任专业化自我发展计划”,分析班级管理现状、自身优势及不足,依此确定专业化发展目标并制订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其次要求青年班主任逐步养成实践中反思、反思中学习的习惯,并以叙事研究的方法积累反思和成长记录。再次实施“班主任读书计划”,专业化发展不是一个固态、静止的过程,因而青年班主任要确立终身学习观,汲取知识、创生智慧。

三、开展行动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班主任的教育实践正在由管理时代走向研究时代,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掌握必要的行动研究方法以理性思考自身教育实践,有助于青年班主任逐渐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转变。具体来说,行动研究就是提倡青年班主任作为实践者对自己行为进行反思,并不断矫正师生关系处理方式和班级管理的行为。研究课题可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新课改下教师威信的树立方式、教师角色的转化等等。行动研究既可以采取调查、谈话、讨论、实验等实证研究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理论分析、文献检索、比较研究等思辨方法,实践中通常是多种方式交互使用,不断调整。[4]行动研究的宗旨是“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即班主任同时作为行动和研究的主体,基于班级管理过程和实践对班级活动的反思和研究。

四、建立成长档案,促进自我完善

现实中,长期开展班主任工作很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成为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瓶颈。对于青年班主任不是仅仅靠“热情”和“奉献”就能避免这种职业倦怠感,建立科学合理的班主任评价体系是突破职业倦怠的有效路径之一。正如我们在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评价理念一样,对班主任的评价也不应仅是甄别和选拔,评价的本真意义更在于诊断和改革。

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学习、反思、研究、总结而不断升华的过程,关注的是班主任的成长和发展。采取以个人成长档案为主要形式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将改变传统视评价为奖励和惩罚教师的手段,将立足点放在班主任的未来发展方面,全面检验和查找工作上的成效与不足,在诊断和改进中不断激发班主任提高个人素养,实现专业化自主发展。班主任专业化个人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班主任专业化计划及实施方案、班主任自学笔记及心得体会、培训记录及反思、行动研究或教育叙事案例、班主任专业化发展阶段小结、小组评议及学校领导评议意见,等等。正是由于专业化成长档案着眼于个人发展的未来,对于青年班主任来说由于经验的不足以及巨大的成长潜力,实施发展性评价更为迫切。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自觉追求的目标。[5]班主任专业化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具体目标,需要班主任围绕目标不断学习和实践,发展个性和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连山.专业知识——班主任专业化的基础[J].天津教育,2007(3).

[2]包赟甲.对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透视[J].中国民族教育,2009(3).

[3]李拉.师徒模式:引领新班主任成长的有效策略[J].班主任之友,2007(9).

[4]刘堤仿.班主任专业化自主发展行动研究[J].班主任之友,2006(3).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5

2008年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此举标志着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的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新一轮中职德育课改遵循贴近学生的原则,主要体现新时期新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特性、强调教学方法创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特点。修订后使德育课教学内容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更相适应,推动了德育课教学从传统的讲授型向案例性、互动式、探究性教学转变,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学方式与手段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新课改中提倡运用的一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现代教学手段。它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具体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扮演设计者和鼓励者的角色,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积极参与讨论,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绝对主宰,不再简单粗暴灌输与传授,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改变了以往教师唱独角戏的通病。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中职学校课堂,特别是德育课堂。在德育课授课中很多知识点可以与当前发生热点实时相结合、相举证。其次案例教学法用具体的案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极大激发中职学生参与的热情。再则,“有图有真相,一图胜千言”,案例教学法可以最大程度的解放教师凸出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构建高效课堂。

三、德育课案例教学法的准备与实施

1.案例的准备

关注“人”是新课改的核心教育理念,而案例的选择与问题的设置则是案例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前提。所以案例的准备一定要围绕“人”来开展,关注人可以让德育案例教学法走的更高更远。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探索,我认为案例的选择既要典型又要贴近学生实际,既要具备教育意义又要新颖趣味,既要针对性又要梯度性,力求“例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德育课教师平时要关注时政,关注素材积累,建立自己的案例资源库。

如《职业指导?生涯规划》就业篇第五单元“学做职业人”一课中,我针对电子技术与财会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围绕“职业人”这一核心,准备了不同的教学案例,电子班用电子行业职业人案例,财会班选择财会行业职业人案例。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被自己的行业角色带入我预先设置的案例情景中,对问题的探讨就水到渠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人定位就更加入木三分。

2.案例教学的实施

在中职新课改背景下,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围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开展。基本的环节有:案例导入―案例初探―理论学习―案例再探―评价总结―案例延伸,六个环节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情、生情,不可墨守成规。通过近四年的德育案例教学实践,我觉得针对当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不高、对德育学科缺乏兴趣、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获取外部资讯便捷等特点,案例教学法固有环节在德育课运用过程中可以适当简化。重点抓住讨论案例这一中心环节,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设法用最短的时间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如《哲学?生活?职业》模块一第二单元“物质的世界”一课中,我根据哲学理论枯燥难懂不受学生喜欢的共性,又针对不同层次的两个班生情,同样的案例在不同的班级实施过程、探究程度都不相同。对素质较弱的机电综合班采取缩短案例教学

时间,降低案例探究难度,引导学生关注解决“教学重点”上。对素质较好的会计班则采取层层推进,引导学生一探再探,把重心放在解决“教学难点”上。

四、德育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缺乏典型性

好的案例应该具备务实管用的特点,故事再好学生不来电也是白搭,案例选择与问题设置一定要围绕所要阐释的理论。所以德育教师既要关注案例的教育性,更要关注案例的趣味性,做到喜闻乐见典型管用。

比如,《?业道德?法律》第一单元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一课中关于餐桌礼仪的案例教学,我校某位新教师用了电影《安娜与国王》中西餐的场景。电影片段欣赏时学生倒是很关注,但讨论探究环节根本开展不了,明显达不到她预设的效果。究其原因,无非是案例不接地气,缺乏典型性。

2.案例缺乏操作性

在德育案例教学听评课过程中时常会碰到这样的场景,上课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案例探究,会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讨论和互动,从而出现讨论时间过长、小组意见相左、学生反驳教师、课堂嘈杂无序等情况,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当今社会正处于思想多元的时代,而德育问题往往不存在绝对的对或错,德育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案例的可驾驭性和可操作性。

如《职业道德?法律》第六单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课,某位参加优质课评比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准备了“变手机烦恼为手机文化”的案例。这个案例可谓一下击中了学生的痛点,群情激愤,场面完全失控。该案例明显不适合在一所手机禁用的学校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手机使用问题的讨论,教师对于缺乏可操作性的案例过分自信,其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

3.案例“案理脱节”

案例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是案例教学法精髓,“以案析理,用理释例”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碰到选择的案例“好像能说明问题,又好像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现象,有的案例甚至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所以切忌出现“案理脱节”现象。

4.案例泛滥

案例教学法是中职德育课教学手段的其中一种,切不可满堂用、节节用、天天用。有的教师一味的迎合学生的趣味,意图天天以案说法,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审美疲劳。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内科护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9-01

在内科护理学的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对疾病的初步认识,从而感觉非常枯燥,没有积极性,提不起兴趣。老师教得很辛苦,但学生掌握的知识却很少。为提高教学效果,我校对2011级的大专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以观察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选取本校2011级大专护理专业学生4个班级,每班62人。4个班的学生在平时成绩、性别、年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4个班级中2个对照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法,另2个实验班级采用案例教学法。任课老师为两人,每人分教一个实验班级和一个对照班级,故排除了老师因素对实验的影响。4个班均采用相同的教学进度和课时,期末考试采用相同的试卷。

1.3统计学处理

结果分析采用SPSS16.0作统计学处理。

2.结果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表

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 ±s)

注:P

3.讨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鄄based teaching),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的角色。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式的教学,案例都是来自于真实情境或事件,通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效果很好。这种案例教学法到了19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Carnegie Task Force)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教师》(A 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lst Century)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国内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世纪90年代之后[1]。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单方面的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收,死记硬背。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学得枯燥、乏味,完全为了应付考试,知识掌握的不牢。而采用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重视双向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师生的融洽度。老师在一边指导,并系统地分析和讲解,还可随时解答分析中提出的问题。学生学得灵活,对知识领悟得透彻,记忆深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有显著差别,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医学案例教学法能让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已经在以“准医生”的角色参与“实际的”病案讨论,他们的言行不仅是在学习,也是在模拟诊疗,他们的成功与失误不仅是简单的对错,而且是与误诊误治相关联,这有利于将医学生的事业责任心融入到早期的医学教育中[2]。

当然,在案例教学中,也有一些学生习惯了传统的讲授法,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病例分析中来,但随着这种教学方法的逐渐开展。同学们的参与度及积极性均大大提高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个疾病的特点,有选择性的开展案例教学,应考虑到教学课时数及进度的影响,合理安排。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内科护理学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安排一些案例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沈丽达,谢琳,李杨等.案例教学法在肿瘤内科临床教学中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0):114-115.

[2]赖亚曼,蒋学武.医学教育中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比较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424-425.

作者简介: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公安教育改革 案例教学法

2008年6月,中央政法委、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的通知》。2011年试点计划招录培养13037人,公安系统9912人,占招生总人数的76%。公安院校已作为改革试点工作的主力军,其招录试点班学员已由原来非定向招生、培养转变为定向招录、定向培养、定向分配,

教学工作是培养公安试点班人才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公安试点班关注的永恒主题。好的教学方法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增强公安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培养高质量的公安专门人才,是公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误区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并且已经被我国大多数教师认可。但是,目前公安院校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存在如下误解。

误解之一:“案例教学=案例说明”。应当指出,案例在案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案例探讨形式,实现课堂讲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公安专业素质;学生则借助案例教学中的独立思考地位,可以完成案例创作、案例选择、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组织讨论、最后评价等学习活动。

误解之二:“案例教学=教师讲案例”。案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辩论等自主能力和自信心;教师与学生应当共同享有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的控制权,甚至教师应居于辅助的地位。

误解之三:“案例教学=播放声像资料”。运用声像、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案例教学中有关案例的图像画面、语言、文字、图表等。但是,运用声像、多媒体技术手段绝对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它不能代替案例讨论,不能将形象直观教学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二、案例教学在公安试点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案例的特殊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公安教育改革试点班的实战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助于启迪试点班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形成教学相长、严谨活跃的教学氛围。

(一)准备典型案例

案例讨论前的准备是双方面的,即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明确其目标。教师首先是要选择与教学目的相关的案例;在熟悉所要讲解案例的前提下,了解其分析要点。对学生要求明确的内容有:明确案例的时间背景;通过泛读了解案例;将注意力集中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努力运用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准备好案例分析提纲。

(二)讨论小组的建立及角色的模拟

为有利于案例分析讨论的开展,可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小组的人数尽量与案例实际工作需要相符,同时进行公安工作的角色模拟,这样,既可使案例讨论接近实际,又可保证每位学生能站在案例的角色中去分析问题。人数在5人比较适宜。

(三)分析与辩论

分析与辩论问题是学习知识的起点和归宿。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头脑中存在大量的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最终让学生自己学会解决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审时度势,对一些典型的发言要及时予以指出,但不能过多。

(四)总结案例讨论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并非是给答案,况且不少案例会有不同的意见,并没有标准答案。教师所进行的总结实质上是对公安专业知识的系统化整理,这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并非所有的知识点都能寻求典型案例的分析,公安知识的系统化整理可以拾遗补缺,保证整个公安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五)撰写案例分析分析报告

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通过小组、全班讨论,要求学生在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总结。要通过分析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并加以逻辑的组织,以此导出有关建议或决策。

胡适先生曾说:“大学,乃一国教育学问之中心。无大学,则一国之学问无所折衷,无所归宿,无所附丽,无所继长增高。高等教育之重要,实为一国命脉所关。”我国的公安学院既要办出特色,也不能丧失高等院校所具有的特殊品格。因此,有效的公安教育理应回应公安职业的要求,并将其作为整个公安教育的出发点和终点,重视实证教学,走入而不是远离公安实践,切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今天的学生能够成为胜任明天的公安实践要求的合格职业者。

【参考文献】

[1](美)小劳伦斯・E・列恩. 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2]张新平. 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 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3](美)凯瑟林・K・墨西思,许立新编译. 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2000(1-2) .

[4]王世卿. 案例教学初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5]郭德红. 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 高等理科教育,2008.

中班教育教学案例篇8

摘 要: 抓好心理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关键,也是班主任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等措施,能够为心理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心理教育 适度性

育人是教育的固有属性,不仅包含知识和道德上的教育,而且承担着学生心理教育的重任[1]。心理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除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外,班主任同样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期的中学生极易受到影响,容易导致心理发展不平衡,产生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因此,o论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抑或是班主任的教育教学中,都时刻紧抓学生的心理教育,并将之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有着明显强化。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以“班主任”、“心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此类学术论文达上百篇,且作者多为一线教师,研究内容主要以阐释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心理教育的实施策略为主,而对于班主任在实施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却提及甚少,同时对班主任实施心理教育的有效评估未曾涉及。基于此,我们发现,正确、理性地审视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是确保其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一、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已被纳入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中,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班主任不容推卸的责任,这种意识早已深入班主任心中[2]。长久以来,班主任都把自己定位为“能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心理医生”。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和基本素养技巧的匮乏,教师并不能准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有效评估,以致出现心理教育适得其反的现象,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让问题隐藏得更深,潜伏的时间更长。笔者就自身的心理教育经历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如下:

案例一:小王同学是内向还是自闭?

窗外阳光格外明媚,同学们都去参加体育活动了,小王一个人在教室里蜷缩在座位上发呆。他平时在班级中默默无闻,几乎和同学老师都没什么交流。家长说小王从小到大都非常内向,不喜欢说话。我想改变一下小王的现状,把他的座位调到了几个性格开朗的学生周围,希望“近朱者赤”。未曾想到,一段时间后,小王反映:每次放学有人跟踪他,要打他。我以为小王和其他同学发生了矛盾,调查后发现此事纯属虚构。小王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我只能建议他去医院治疗。经医生诊断,小王有较严重的“自闭症”。

案例二:小汪同学是顿悟还是狂躁?

那年春天,小汪同学高三了,他学习还算勤奋,但是成绩始终没有取得进步。突然有一天,他向学校提出申请回家自学。回家后,我经常电话联系了解学习状况。在一次通话中,小汪讲:“老师,我已经领悟到高中学习的最佳方法,最近的效率奇高。”可在学校的模考中,他的成绩却到了班级倒数。作为班主任,我只能给他更大的鼓励。他却依旧充满信心,扬言可以考取南大。高考中,他只考了语文一门就放弃了。后经医生诊断为“狂躁症”。

案例三:小崔同学是后进还是抑郁?

小崔同学是高一时大家公认的“后进生”。他行为习惯差,没有自控力,言语上经常冲撞老师。经过和他的几次交流,我发现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外界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评价标准,对学校不满,对社会不满,和老师无法正常交流。从小崔脸上写满阴郁,我感觉到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并不是坏习惯让他成为后进生,原因可能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心魔。在我的建议下,家长带他去看了心理医生,经诊断为“抑郁症”。

三个案例都是笔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亲历的问题,其共同点在于教师仅依靠浅薄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经验型的判断,缺乏科学的专业知识,以致出现“无效判断”“避重就轻”的现象,不但没有帮助学生有效缓解心理问题,反而将其隐藏了起来。而在案例三中,与前两个案例不同的是,笔者意识到了该同学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并没有以“心理医生”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是建议找真正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在这一举措下,小崔同学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并勇于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在此案例中,笔者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在自身心理学知识浅薄、不专业的情况下,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过度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只能适得其反,延误学生的心理治疗时间,同时,也会给教师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扰。因此,班主任如何适度把握心理教育是当下教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班主任心理教育的适度性策略分析

在上述案例分析中,我们发现当下班主任心理教育工作看似全面,实则过度;看似一切为了学生,实则在学生心中已然埋下了“隐患”。但是,心理教育是班主任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关注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3]。从当下心理教育开展的情况来看,如何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把握适度的原则最关键,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掌握基本知识,提升心理教育的科学性。

心理学基本知识的匮乏是导致班主任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出现“无效判断”的重要原因,且由于专业及教学压力的限制,一些教师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有学习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意识,而且学校对此并未有相关规定,可见,班主任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是多种因素导致的[4]。然而,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来说,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确保其有效性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师心理教育工作科学性的必要路径,班主任可在日常工作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同时,学校需要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及班主任心理辅导的培训活动,在实际培训中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并能够推动教师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理论结合实践,让班主任有更加完备的能力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探索心理教育的科学路径。此外,班主任还应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多加沟通,一方面有助于在沟通中增加心理学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就班级的相关案例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研讨,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慎当“心理医生”,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

在出现心理教育过度的现象中,班主任的“全能”心理占据上风,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的心理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极乐于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而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为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班主任在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做到“知己”,给予自己准确的定位,班主任有责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对于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班主任无法科学地做出判定,此时所需要的是班主任及家长理性地与学生沟通,并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而不是戴上“心理医生”的面具,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一些认知掩藏学生重要的心理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在心理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用理智的思维把握心理教育的适度性,慎当“心理医生”,从而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合理审视学生,落实心理教育的常态化。

心理教育是德育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它贯穿于整个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与每位同学紧密相关,因此具有常态化、整体性特征[5]。然而,在当下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其教育范围往往只集中于个别学生,且教育时间往往因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而定,如学生在班级中出现特殊的行为习惯,教师即将心理教育的目标集中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并未主动深入学生整体中,极易忽视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因此,班主任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应打破被动的教育状态,将心理教育常态化,主动关注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情况。同时,可尝试建立班级心理健康n案,于日常教育中记录每位同学的心理发展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防止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留下隐患,同时,能够使班主任更系统地了解学生,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心理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当下过度进行心理教育的问题时,班主任基于实际情况,慎当“心理医生”,理性把控心理教育的适度性,将确保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向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

[3]舒桂仙.心理教育――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J].文教资料,2006(7):184-185.

[4]李萍,汪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4):55-57.

上一篇:对孩子心理辅导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简述养老保险的特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