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0-11 16:56:51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公共;普通高校;人文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文精神塑造的最佳途径,音乐教育以其特有的审美形式成为最为重要的艺术教育内容之一,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1]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文化意识,是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历史召唤。据此,探讨什么是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属性是什么?其在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中的位置等便成为整个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概念的界定

在以往音乐教育的研究中,一般都专注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这使得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研究中的一个急需开拓的领域。作为一个特殊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决定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不同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它既要遵循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知识结构和多样的专业背景等特点。

回顾我国国民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小学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一定时期有过一定程度的发展,却远远没有整个音乐教育的成绩显著。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理论研究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从而导致实践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落后和混乱的局面,尤其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地位不明确。在一些关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著中缺少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这一层次,似乎学校音乐教育就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以当前出版的关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著述中也以教材居多,涉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系统理论的研究寥若星辰,使得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学处于一种类似尴尬的境地。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多数关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中以宏观问题居多,通过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关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文章的检索,发现其内容大都着重于阐述在普通高校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即开展音乐教育与发展智力、完善修养和德育等方面功能和作用,而涉及微观诸如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开展模式、学科构建、教材建设、学科交叉教学、教法设计和评价模式等方面缺乏进一步有深度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的建立,如何构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模式,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在国民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层次,如何使之纳入学科化教育的论述十分有限。笔者认为,一种教育行为的实施,必须具备自身应有的模式而形成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在内的结构体系,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过程本身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学校音乐教育。那么对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首先要明确其范围,明确其概念的内涵,这样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可确定目标和对象,从而有目的的开展教学。学校音乐教育分为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一种是普及性质的教育,一种是职业性质的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最终实现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而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高层次、职业性质的音乐专门人才。公共音乐教育一词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的概念,在很多辞书中未涉及此条目,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出现对“公共教育”的解释为“国民教育”。在管建华先生翻译《当代音乐教育》一书中出现公共音乐教育的概念,从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来分析,公共音乐教育这一概念应该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视而逐渐形成产生的。在教育部200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也首次出现了“公共艺术教育”专业设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这个概念至少涵盖了“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三个层次。核心是“音乐教育”,“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这是明确了其教育教学层次的问题;“公共”的音乐教育,更进一步说明音乐教育的性质,指全体学生都要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普及性的教育活动,强调这种音乐教育是属于“通识教育”的类型。音乐是一种文化,音乐教育亦是一种文化教育,普通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更要强调把音乐学习的文化元素。同时由于音乐教育本身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欣赏性等特征,音乐教育开展的模式和内容应该是多元性的。

基于此,从其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方面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做出初步界定:即以普通高等学校非音乐专业的全体学生为教学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陶冶情操为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活动。

二、理念的确定

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是艺术教育落后的关键因素,即对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教育缺乏认知,深化艺术教育的理念是开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当今高等教育发展处于市场经济的整体环境中,那种对艺术教育传统的淡漠意识在高等教育者思想中根深蒂固,这也就使得我们承担着确立一种教育理念的重任。

教育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教育本身也反映社会的意识形态。我国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对在普通高校开展公共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其目标指向上具有同一性。因为社会的和谐首先是人的和谐,而音乐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有修养的人、和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和谐与全面发展表现为对社会关系的充实和发展。从深层次的社会角度来看,当前实用功利性价值观占据着主流地位,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教育领域,左右着教育者的思想观念,尤其对人才期待感很强的普通高校,更是特别关注其教育本身的直接社会效果。据在美国考察大学艺术教育的沈致隆先生描述,国内很多高等教育界人士对美国各大学的教学计划中能够容纳数量如此可观的非专业艺术课学时感到困惑,经常发出疑问。我们不必探究其为什么产生这种疑问和困惑,首先对教育界产生这种困惑现象的最大感受是我国的高等教育界缺乏艺术教育的理念,教育者欠缺前瞻性教育思想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普通高校管理者要注重从哲学和教育高度去强调对艺术教育的理解和认识,高等教育界应认识到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一个人的能力和思维的影响,对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整合,是一个人发展和成才的必要补充。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课程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它渗透在一切教学活动中。它不仅仅是繁荣校园生活,也不仅仅是培养部分艺术尖子,而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合格的人才的问题。学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和人才素质构成的总体要求上重视艺术教育。当然我们还要正视艺术教育在学校中未得到平等的位置,其意识中仍然把艺术教育看作是次要的附属活动。还有相当普通高校管理者对艺术教育的感觉反应很平淡,从调查访谈中感觉到很多普通高校虽然开设艺术课程和开展了活动和讲座,但是从其根本上并没有全面真正的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而更多的是为了应付国家的检查和达标要求。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以素质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深入人心,蕴含着人文教育思想内容的艺术教育不断提升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尤其对作为艺术教育主要形式的音乐教育的观念越来越多的被接受。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部分学校的教务部门的领导认为应当开设公共音乐课程,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修养和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很大的帮助,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必要的。但前提是保证专业课不受影响,这与过去那种可有可无的意识有明显区别。还有部分高校存在着对音乐教育的道德教化倾向,把音乐教育片面地只看成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工作一种手段和途径。道德教化的作用应该是在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基础上,是在认识、理解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必须通过审美这个环节,不能离开音乐教育本身去要求音乐教育担负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否则影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虽然其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方面存在误区,但是从其对艺术教育的理念上是一个明显的改变和进步。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就是通过音乐的学习塑造其人文价值取向,深入挖掘音乐内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使学生从精美瑰丽的音乐语言中,感受深刻的哲学道理。大学生因其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历来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对现实世界作出理性的思考,从而树立一种人文精神。囿于音乐本体的教育视角下不能体现音乐教育的价值,也不符合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客观实际,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应确立文化教育的理念。

三、体系的认定

音乐某种程度上就像一种特殊的语言,不经过一定时间的前期训练很不容易进入它的内部世界去遨游。音乐的非语义性和非造型性决定了它不能直接传达概念性和视觉性的信息,它需要通过学习者的情感体验的作用,从而产生联觉去理解和想象音乐所描绘和要表达的内容。[2]任何形式、任何层次的音乐教育总是为了音乐的欣赏、表演和创作而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方面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离开了必要的技术训练,它所肩负的美育就很难完成。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美学和艺术修养越高,他对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就越深刻。”[3]音乐的实践是音乐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和环节,如果离开了一定的实践,则无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教育任务。在没有进行这些工作之前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也许较难以捕捉到,只有具备了较高的音乐素养才使能大学生对社会的音乐现象作出审美判断。而目前的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现状与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造成了其审美情趣低下的状况,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小学阶段音乐基本素养学习的缺失。

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这是必须要明确和认识的。由于中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的断层客观存在,导致当今的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偏低,但是从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上则不能认定为“补课”,因为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把音乐知识和技能重新训练,而是着重强调对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鉴赏。由于大学生本身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结构和较强的认知能力,加之丰富的情感心理特征,培养其终身热爱音乐的兴趣,并形成独立研究音乐文化的能力,是区别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又不是孤立的,它不是可以脱离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其他领域而存在,它与中小音乐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教育的不同阶段,不能照搬和替代其中任何阶段。因为每个时期和阶段的音乐教育具有与其教学对象相适应的特点。根据人的年龄和生理特征,在音高节奏和读谱等技能方面的最佳训练时期是在中小学阶段,而到了大学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处于成人的心理和生理周期,对有关绝对技术能力方面的感觉已经基本定型,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对其进行单一的训练是勉为其难的,这是对音乐教育本身的一种定势思维错误倾向。我们承认开展音乐教育必然包括那些音乐常规元素训练,这是音乐教育自身的特点,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了教育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材施教。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处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是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的理性成熟时期,更应该强调对音乐文化的哲学和美学价值认知,强调传统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从而为走入社会确立一种完美的价值观,为确立一种终身热爱音乐的习惯进行的一种音乐教育。因此按照教育层次递进的规律和关系,整合从幼儿音乐教育一直到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使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实现整体衔接。同时需要说明的是也不能把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片面的划入到成人音乐教育当中,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首先还是学校音乐教育,是按照国家教育的发展规划来进行的,而成人音乐教育是一种松散的、分割状的形式。

2001年至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实验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使得中小学生音乐教育进入改革与创新的新阶段,由此也带动了高师音乐专业教育的调整和改革。同样,在这之后必然要带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为这些中小学生是将来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潜在学生。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未来,扎实做好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系统,是一种类似链条式的结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造成不良循环。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一个前期学习阶段,由于其薄弱使得目前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处于一种较为复杂的现状。同样,如果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得不到加强和完善,学生缺乏审美价值观和艺术教育的观念,那么普通高校的学生作为未来教育者仍然会漠视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推广。对于目前这样一种现状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我们应以前瞻性的眼光来审视它,继而站在阶段论的高度去认识它,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地感受到其全面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柏拉图《国家篇》。 转引自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

音乐家论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 , 第10页

[2]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2年,第25页

[3]沈致隆《亲历哈佛――美国艺术教育考察纪行》,华中

科技大出版社,2002年

[4]《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教育发展规划(2001年―2012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交响音乐 高校音乐教育 影响因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75-02

1997年教育部印发了《李岚清同志与部分音乐家座谈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音乐问题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美育工作,1999年教育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响音乐在全国高等院校的普及与发展。但交响音乐十年来在高校的普及之路走得并不顺畅,本文就此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高校大学生是普及交响音乐教育的首选对象

交响音乐普及的首选对象应该是大学生,原因如下:首先,大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知识面最开阔、知识体系最完备的阶段,艺术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次,大学生的学习年龄和文化知识基础较好,其强烈的求知欲为交响音乐的普及提供了动力;再次,人类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理应为这些“天之骄子”――人类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创造者所拥有。

正是高等教育具有的这些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加上当今时代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使得国家在高校大力推广艺术教育,普及交响音乐。

二、高校交响音乐普及教育的进展

自《讲话》发表以来,一些音乐工作者鉴于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高校交响音乐普及教育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教材建设方面。相关音乐工作者编写了有关交响音乐的教材和读本,如《大学生交响音乐欣赏》《交响音乐名著鉴赏》《音乐圣殿探密――交响音乐漫画》等,力求融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这些书籍被许多院校音乐教学采用。教材建设为高等院校普及交响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课程设置方面。发达地区如北京和上海的一些重点高校率先开起了这门课程,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还没有完全跟上。尽管如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中西部地区仍然有少数高校在尝试开展交响音乐教育。例如安徽师范大学在2004年就开设了“音乐作品赏析”这一课程,该尝试为中西部地区高校的“交响音乐校园化”积累了可贵的经验。(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这方面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院校,它们通过设置相关课程和进行相关培训,率先组织了一些音乐工作者开展交响音乐普及教育工作。此外,不少交响乐团的专业演出人员也通过兼职教学和剧场演出等方式,承担着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成为专业师资队伍的有益补充。

三、高校普及交响音乐教育的影响因素

由于地区差异以及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决定了交响音乐真正完全地进入大学校园的道路还很漫长,其原因主要有:

(一)中国的音乐文化背景、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国“交响音乐校园化”的道路还很长

首先,中国交响音乐文化基础薄弱。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打开,在“西学东渐”的历史背景中西方的音乐包括交响音乐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大地。1879成立的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全是外籍演奏员,它就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但那时的乐队仅是摆设而已,国人对交响音乐知之甚少,而中国交响音乐真正发展时期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前成立的上海工部局公共乐队在经历了几次更名后于1956年被正式命名为上海交响乐团,同年中央乐团也正式成立。从此中国交响音乐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许多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也随之被创作出来。但中国的交响音乐文化和西方几百年的交响音乐传统还是无法相比的(如德国的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成立于1548年)。

其次,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差异也使得整个音乐文化领域发展不平衡。如北京、上海这样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音乐文化水平比其他地区来说要高出许多倍,它们不仅拥有国内一流的音乐院校、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更是培养了大批具有欣赏交响音乐能力的听众。相比而言,有的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听众甚至从未听过交响音乐,更别奢谈对交响音乐的欣赏能力了。

(二)大学生音乐水平整体偏低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高中时期偏重于文化课,音乐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导致他们荒芜了音乐基础知识。除部分高校所招收的音乐特长生外,大部分学生音乐素质一般,“乐盲”在非音乐专业学生中比比皆是。

由于基础教育中转变“应试教育”思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使得国民音乐素养的整体提高需要我们长期的共同努力。

(三)高校音乐教育体制的完善还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多年来国人对艺术教育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但现代高校音乐教育的体制还很不完善,包括对艺术教育还没有形成明确定位,缺乏完整的教育理念等。

四、大力提高高校交响音乐普及教育的措施

(一)缩减中西部地区与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音乐教育发展差距

如前所述,交响音乐普及工作在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率先开展,并且这些年来进展很大。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的高校由于师资、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交响音乐的普及受到阻碍。因此除了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相关投入,大力改善中西部地区的“硬件”教学条件(如设置专用音乐教室、添置音乐器材、购买相关图书资料等)外,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提供智力支持等“软件”援助,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兄弟院校一同发展。如可以考虑通过经验交流甚至人才交流的方式,组织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普及交响音乐教育的专家到中西部兄弟院校传经送宝,指导后者开展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工作。

(二)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体制

1.组建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目前国内的部分高校虽已设立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教育中心,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可贵的师资保障,但还远不能满足高校音乐教育的师资要求。首先表现在专职音乐教师的数量有限。有的院校仅仅是为响应《讲话》精神而在当时临时拼凑三五个人匆匆设立起来班子,并且还有部分普通高校至今还没有全校的艺术教研机构。其次表现在现有音乐师资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

如何组建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在有音乐专业的大学里可以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抽调一些在交响音乐教学方向颇有研究成果的教师补充教学队伍;(2)在没有音乐专业的大学里则可以通过考核方式从社会文艺机构选聘一些专门音乐人才统一进行交响音乐教学培训,从而达到专业教学要求;(3)各高校的音乐师资队伍要定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应在教学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如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要研究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研究在进行交响音乐教育的同时如何达到育人的目的,发挥音乐教育的教化功能等。

2.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不规范也是高校交响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大多数高校对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育定位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致使大多数教材编写的不是过分求大求全,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就是由各个院校的艺术教研室几位教师根据自己对交响音乐的了解而编著,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根据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交响音乐教材的编著应凸显四个特点,即音乐的专业性、结构的体系性、欣赏的易懂性、文化的彰显性。也就是说,通过使用合适的交响音乐教材,进行体系化教学,让不具备艰深专业音乐知识的大学生依然能够欣赏交响音乐,领略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完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在音乐普及教育中应考虑逐步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注重教学工作意见的收集、反馈和调查研究工作。如定期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建立日常教学质量管理与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听课和本专业教师互相听课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和学生评教制度等。

4.明确音乐普及教育定位,完善音乐普及教育理念。要在大力学习交响音乐普及较早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交响音乐普及教育专家与一线工作者联合开展调研,结合我国国情,积极思考并明确交响音乐普及教育的定位,努力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一整套交响音乐普及教育方案。

(三)提高大学生入学前的音乐素养

交响音乐总体来说是一种较高深的音乐,拥有宏大、丰富、高级的表现力,能充分发挥各种乐器的功能来塑造音乐形象,能通过丰富的管弦乐色彩和震撼的乐队音响来表达社会中的重大题材与事件,能深刻地表达人类复杂而精细的思想感情,多侧面地反映绚丽多姿的现实生活。大学生只有在了解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之上来培养自己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鉴赏力,才能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从而去享受交响音乐所带来的美的生活情趣。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入学前的音乐素养呢?首先,我们要从中小学音乐教育抓起,将音乐课程提高到与传统意义上的核心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可喜的是,教育部2007年出台了新课标高考大纲,即将音乐学科纳入高考,并率先在山东、宁夏、广东、海南四省区实施。如果其他各省也积极推广这一政策,那么中小学音乐素养的提高就有了保障。其次,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培养学生多去聆听音乐,在聆听中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终身喜爱音乐。最后,学校鼓励中小学生们通过音乐进行一系列有意义的社会活动,让他们由课堂被动学习音乐转变为主动表现音乐,达到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之目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只有在较好的音乐素养中形成“音乐的耳朵”才是培养我们欣赏交响音乐的前提条件。

以上措施可以结合各个高校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从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加速校园交响音乐普及化进程。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普通高中 音乐教学 存在问题 原因探析

0.引言

我国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随着教育界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口号以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普通高中的音乐课程从学校随意、自发设置到现在的规范化设立,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若是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很好地处理和分析,则会给高中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带来不少不利影响。问题产生的原因较为繁杂,因此必须结合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个人等几方面的努力来找到问题成因,进而解决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普通高中音乐教学思想的曲解

我国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认识到学生审美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此音乐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中音乐教学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但是现在依然有一些地区的部分学校轻视音乐教育,认为高中教学的目的是升学,而音乐因为在高考中所占的成分和比例较小,一直以为受到教师和校领导的轻视。[1]甚至还有人认为音乐教学仅仅是唱唱歌、跳跳舞,这些教学思想不仅影响到了学校工作人员对于音乐课程的认识,同时也影响到了音乐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定位。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课程与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

1.2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过程的问题

一,音乐教学的教材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教材是音乐课堂的主要物质依托,而每个不同的普通高中为其在校学生选择的音乐教材也多种多样。有的教材水准过高,因而被闲置下来;而有的教材音乐鉴赏标准过低,学生使用这样的教材上课容易产生无聊的情绪。二,教学设备也对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作用。很多高中没有真正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资金投入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音响和多媒体等设备的质量问题。三,在选择音乐教师的问题上,多数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师的数量不多,其中很多音乐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弹钢琴、唱歌,老师一句学生一句,教学内容较为随意。因此必须重视音乐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关注教师素质结构的完善。四,学生本身具有的音乐基础不同,因此不像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可以全校学安排来统一进度,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的音乐基础不同,所以各班的音乐课程进度统一起来较为困难。而且音乐课和高考没有直接关联,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很难得到激发。[2]

2.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2.1应试教育思想的深远影响

高中的音乐课不受重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普通高中过度重视升学率的问题,而导致学校轻视了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眼里看来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而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时候往往很难真正辨识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应试教育思想现在依然普遍存在于很多普通高中的教职工教育思想中,要想真正解决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首先要转变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真正响应新课标精神,从现行的全面发展教育精神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3]

2.2多元文化的社会影响

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文化环境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学校周边的环境日益复杂化,网吧和未成年人不宜出入的场所也渐渐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社会文化逐渐出现多元化趋势,网吧、KTV等场所给学生提供了课外的娱乐场所,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保持。另外社会媒体和电视节目的引导,一些不良舆论报道给普通高中周围的文化艺术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对于高中音乐教学有序进行工作也存在不利的影响作用。

2.3音乐教学自身的局限性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方式的语数外等学科教育所无可替代的。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我国普通高中音乐教学还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因而不论是从教材、教学方式、教学设备、教师素质等方面来看,还是从学校对于音乐教学的定位来看,音乐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都存在一定的困扰。[4]此外,普通高中的音乐教学的定位是面向全校学生,而现在部分学校为了培养音乐特长特别设置的音乐专业班,导致了选择文化类课程学习以及普招途径的文化生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持有轻视态度。这样也偏离了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5]

3.结语

音乐教育在普通高中日常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较低,而且音乐课与高考关系不大,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升学率并无多大帮助,不能为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普通高中音乐教学的作用和重要性无法在短期内被师生认识到。部分高中音乐教师为了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视察工作而按照规定设置每周一到两次的音乐课,但并未从本质上认识到音乐教育的价值。因此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改变围绕升学必考科目为中心进行教学的现状,真正从素质教育理念出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艺术修养得到充分且协调地发展,为此音乐教师和普通高中学校必须提高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真正深入认识到普通高中音乐教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和人文化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睿. 新时期普通高中音乐教学之我见[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1(01)

[2]何开进. “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浅谈[J]. 基础教育研究. 2012(S2)

[3]于成. 浅谈创新教育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4]姚向红.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和当前媒体音乐的结合[J]. 大舞台. 2011(05)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4

摘要:音乐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建立和发展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就世界范围来看,亦属于新的研究课题,其涉及的诸多基本理论和事件尚有得人们不断探究。本文仅就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 研究 性质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是他赖以形成、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前提。根据大量史料证明,音乐教育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教育现象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有关音乐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也由来已久。

一、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学术界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认识,国内外对此论述亦不多见。这门学科的产生及一切有关研究的着眼点,都离不开其本源的条件————音乐教育现象。只有对音乐教育现象全面、整体的涵括,认识和把握其规律,方有可能准确、科学地揭示出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探讨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从音乐教育现象开始。

音乐教育学会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本世纪放初具规模,目前人处于建立、积蓄、和发展的阶段。本世纪,特别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空前迅猛的发展,当代科学呈现出了既高度分裂、有高度综合的两大突出特点:一方面,各门科学相继分化出许多新的科学。仅以教育科学为例,在普通教育教学为母体的基础上,目前就已经不断分化出愈来愈多的门类和分支,形成了诸多具体门类和微观研究领域的分科教育学。另一方面,各门科学学科在不断分化的同时,又呈现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何不用领域相互重合、相互渗透的现象,其结果是大量综合性、交叉性的边缘学科额不断出现。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进步与高度发展,教育科学和音乐学的理论的日趋成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音乐文化在现代人类和社会生活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促进年轻一代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方面的作用,逐使人们愈加关注和重视音乐教育。在长期、大量的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由于人们对音乐教育规律的认识的日益加深,是人们不仅注重从音乐教学理论上研究音乐教学过程中的规律,将其积累的音乐教学经验总结升华为各具体教学科目的教学方法,而且愈来愈家注重从宏观上对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方面、对音乐教育育人之路的全部问题从宏观上对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方面、对音乐教育育人之路的全部问题和全部过程做全面的研究。

在当代社会,音乐教育从所涉及的返回来看,不仅关系到学校音乐教育,并构成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有机组合部分和一门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措施;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不仅诸多门专业音乐教育科目中也早已突破了传统音乐教育以唱歌为主的狭窄、单一的内容,而包涵了歌曲、器乐、创作、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欣赏、音乐常识等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从类别上看,音乐教育可分为专业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两大类。

音乐教育实践:主要研究音乐的具体应用和实施情况,探索各种领域音乐教育活动的规律。由于音乐教育处于音乐一出这一特殊领域之中,而艺术的构成是以声音为主要特征的,具有技能型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

音乐教育理论:主要研究音乐教育的一般原理和其他一些专门课题的问题。它既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科学总结和升华,又是指导音乐教育实践的依据。几种主要包括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史、音乐教育心理学、比较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社会学、音乐教育工艺学等。

音乐教育一次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音乐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们音乐知识和技能、促进其音乐教育的含义来看,在今天的社会文化生活中,音乐教育就是所有音乐文化的体验过程和形成过程的总和,而音乐教育血迹是来自于音乐教育的理论,也是用于音乐教育理论。这样来看,反系与音乐教育现象有关的内容均在音乐教育学的研究范围之列。

二、音乐教育学的性质

音乐教育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性质:既具有教育学的属性,又具有音乐学的属性,处于双重隶属状态。

首先,从科学的角度看,音乐教育学是一般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和应用部门。教育学从总体上研究教育的基本问题和普遍规律,它所提供的教育是最一般的规律,对教育学的各门类分支均具有普遍规律,它所提供的是一般的规律,对教育学的各门类分支均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虽属于一般特殊的教育门类,但在关于对人的培养和教育方面,同其他教育门类一样,必须遵循教育学关于教育的普通规律和一般性原则、途径及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且,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亦包涵在一般教育学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和内容之中。因此,教育学为音乐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前提,音乐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门类和组合部分,是教育学理论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具体的落实和应用。从总体上看,音乐教育包括普及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两大部分。前者属于普通学校美育范畴,后者则以培养专业型音乐人才为目的,在这两个方面领域中,有许多具体的内容、课题、过程、方法是一般教育学涉及不到和难以解决的,呈现出音乐教育的特殊规律性研究为己任,并以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显现和证实了其自身的独立价值。因此说,音乐教育学不但在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方面超越出教育学所研究的范畴,而且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延伸、扩大了和补充了教育学的研究领域。

其次,从音乐的角度看,音乐教育学也是音乐学的一个有机组成的分支。音乐学史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他总的任务是透过音乐及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音乐的本质及其规律。他的研究角度和方法亦是十分多样的。音乐教育学既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音乐学体系中有关理论及内容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和落实问题的一门学科。由于音乐教育学处于音乐艺术这一特征领域中,这样,其一切研究活动均离不开音乐学的研究成果。

然而,虽然这门学科的研究要涉及和借助于音乐学的研究成果,但他在音乐学体系中揭示和扩充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音乐教育领域。这一领域不仅在基本的研究课题和具体的内容等方面是音乐学中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而且,它采用的途径、过程及方式方法,亦是在音乐学的其他分支中所独有的。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弊端;改革

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受到高度的重视,古人认为音乐可以“宜人性情,可以明志,可以修身,可以静心,可以启智”,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教化作用,提高了人的个人修养,进而实现了社会的和谐。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容乐观,如何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鉴赏水平,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教学理念滞后

自1988年,国家教育部就颁发了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把音乐教育列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引起了各高校的普遍重视,许多高校把(音乐鉴赏)课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促进了大学音乐教育的深入开展。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还比较薄弱。如今很多院校还将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专业等级作为学生走出校园的通行证,而音乐教育只是整个教育环节中的附属品,不能走进“大雅之堂”。有的人则认为:“音乐教育只不过是听听歌,摆弄一下乐器罢了,简直是不务正业”。

(二)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高校音乐教育师资基本上是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方向,而高校所需要的音乐教师是音乐方面的全才,因此在专业的结构上不够完善,以致开设的音乐类课程随意性强。在师资的层次上,高学历、高职称统领学科发展的人才缺乏。此外在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术交流、职称评定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样一来很难让这些教师沉下心来搞教学。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但在高校的教学计划中的音乐类课程非常有限,虽然基本能开设“音乐欣赏”、“交响乐赏析”等音乐类选修课,但都缺乏内在联系,系统性,没法再凝练提升。且教学计划安排不尽合理,音乐选修课程在一般只开设一学期,课时量很少。即便是有一些音乐类专业性团体,只是有乐器或者声乐基础的少数同学参加,还未能实现因材施教,这就为那些想学习乐器或声乐而没基础的同学造成了瓶颈。

(四)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部分出版社出版了一些大学生音乐类的教材,但教材一般只写到新中国成立就完了,21世纪音乐基本很少介绍,而且教材内容相对呆板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一些高校在教学内容上基本上是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造成教学内容单一,渗透融合性差。

(五)教学模式方法不健全

近年来,很多高校对教学型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但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一是课堂教学形式陈旧,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教学主体错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是当今先进教学模式所依据的重要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教学模式的灵魂。但目前多数高校的音乐教育却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三是课外实践活动不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四是操纵程序僵化。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操作程序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但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却不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不以学生的基本条件、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为核心,导致了教学模式的公式化、形式化。五是教学内容教师说了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不足。六是现代化技术运用少,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弱。

(六)教学硬件落后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经费不足,导致相当一部分院校还没有专供音乐教学的教室,价格昂贵的专用教学设备、乐器、服装等更是微乎其微。设施资源的严重不足导致音乐教育教学的开展时断时续、朝不保夕。同时,由于音乐教育方面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建设得不到必要的支持,使得音乐教育领域一直缺少高质量、高水准、专门化、切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及声像参考资料,致使各高校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这些不足严重制约着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一)建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用音乐塑造人

从人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完善上说,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使人们在短暂的一生中能够真正欣赏美、享受美,以至创造美,在美好的生活中不断完善心灵。高校的音乐教育要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就必须创新教育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第一,树立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培养人才。要注重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实用性和全面性。

第二,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第三,树立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观念。要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定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结构和质量要求。要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音乐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智力支持

高校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还要负责指导艺术实践;不仅要有音乐专长,还要有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不仅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还要有广博的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这里就要求我们,一是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人才的培养。通过艺术院校对音乐教育学科专门人才的培养以及支持现有的教师定期进修、培训两种渠道,提高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加强多方面、多层次的专业交流,提高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研究水平。三是稳定师资队伍,“给予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考核等方面必要的、合理的待遇”,在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提升的发展空间上给予一定的保障。四是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使音乐教师既有做好工作的激情,又有不断进取的工作热情。

(三)构建科学的音乐课程教学体系是搞好音乐教育的核心

2006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一门并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并将《音乐鉴赏》确定为八门限选课之一。”该方案的出台无疑对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拓宽了发展空间,为确立音乐学科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优化课程结构,完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根据音乐教育的目标,可将音乐类课程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学科音乐教育课程,根据《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和《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开设“大学生音乐鉴赏”、“交响音乐赏析”等课程。

第二,音乐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可将理论与体验、单一学科与跨学科、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创造性地体验与探索,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充分参与社会,在实践中获取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潜在音乐课程,是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有意或无意学习得到的正式课程中所未包含的知识、规范价值或态度。潜在音乐课程依托学校环境,通过引导教育,促进主体意识的觉醒,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学校营造的良好校园文化艺术环境,校园广播、电视及各种文艺演出、音乐讲座等。

艺术教育可以尝试将学生参加“艺术团”、“乐团”等艺术类社团的训练折合成选修课学分,这既保证了指导训练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加强音乐教育课程的管理还要把音乐课程作为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教学计划,要对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平等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并力求做到课时、进度、考试、考核等稳定化、正规化。

(四)高校音乐教学的内容要突出民族性、大众性、时代性

在音乐教育中注入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重视对我国民族音乐、民族戏曲、民族器乐的介绍、欣赏及传授。我国有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悠久灿烂的音乐戏剧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我们要珍惜并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财富。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大众性,满足通俗易学、喜闻乐见的大众要求,并注重时代性,关注流行与时尚,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五)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是搞好音乐教育的保障

在音乐教育模式上,要树立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的观念。在加强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强化“多能一专”,在“多能”的基础上发展“一专”,在“一专”的带动下发展“多能”,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人多专”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一,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中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师生互动,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尝试“启发式、研讨式”等新型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第三,音乐教育要改变一支粉笔、一本书包打天下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手段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因此,各高校要在积极改善教学条件,完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的同时,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第四,组织经验丰富的音乐教师编写高校音乐普及教育的适用教材,使教材侧重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通俗易懂。

(六)搞好音乐教育硬件投入是基础

音乐教育必须具备高水准的教学条件和设备,要建设良好的媒体视听教室和学生文艺活动场所,要购置各种乐器以及服装等必备的设备。要提高教学设备水准,就要求高校领导对艺术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每年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仅要有保障,还要逐年增加,要把对音乐教育的资金投入看作是人才培养必备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林绿琪.中国音乐教育文选[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2、马达.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岚清.李岚清音乐笔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张又丹.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的机遇与保障机制[J].人民音乐,2006(11).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随着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理念的渗透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文件的颁布实施,使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得到了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延伸。

一、教学管理模式的内涵

1.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

多年来,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教学管理模式做出了许多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

(1)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与组织方式所做的简要表述。

(2)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的分类类型。

(3)教学管理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管理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结构,是可以去做的标准样式。本文所提出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是在第三种定义的基础上进行的。

2.教学管理模式的特点

(1)理论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教育管理理论是教学管理模式的基础。

(2)整体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全部组织方式和全部结构的分析与归纳。

(3)操作性。教学管理模式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中间桥梁,起着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的中介作用。

(4)稳定性。教学管理模式是经过实践检验后,经过总结、分析和归纳后而形成的处于理论和实践中间的中介方法,所以比实际情况更具有稳定性。

(5)示范性。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理论指导下对教学管理过程、组织方式和基本结构进行反复研究而构建的一种范本、一种方法,可以推广,因此具有示范性。

(6)简明性。任何一种教学管理模式都必须对所建立的教学管理理论框架、管理活动方式和组织结构进行本质的、有特色的简明扼要的表述。

3.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管理模式有多种分类,本文仅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二种最基本的分类:

(1)从教学管理理论分类:经验性教学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和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

(2)从管理层次分类:宏观教学管理模式,中观教学管理模式和微观教学管理模式。

二、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构建科学教学管理模式的一般构想

根据模式理论分析,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应属于微观教育管理模式研究的范畴。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采用或部分采用科学型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并不多见。而要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如何构建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1.建立科学统一、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教学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调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发展规划,建立统一的、独立的教学管理机构是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这样,会使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通畅、有序,更加有利于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学任务的有效实现。

2.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特点,进行成功的音乐教育,需要多方面、多环节的协调与配合,上下齐心协力来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根据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课程内容应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类型。笔者认为,可以按以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①音乐欣赏; ②基础音乐理论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美学、音乐史; ⑤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艺术活动。

3.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数量和质量都能够满足学校艺术教育需要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具体包括:①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②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 ③加强普通离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科研管理,提高音乐教师的科研能力;④利用高校师资流动机制,实行全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4.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艺术教育规划》中指出:“要充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及艺术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水平;根据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开发并推出若干套艺术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提供丰富多彩的工具,建立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库,以国内现有的教育网站为平台建立艺术教育网站,卫星网和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传输开发教师电子备课平台,帮助教师快速制作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的电子课件等。”

5.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是实施高校音乐教育并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针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要更好地发挥高校音乐教育功能,应该建立音乐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结论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充满理性的、复杂的过程,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以及更多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不断参与研究、实践的系统工程。本文仅就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粗浅的、不成熟的探析。在此过程中,我们体会到,首先,教育管理者要不断更新观念, 以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其次,对旧的教育管理模式不能全盘否定,要吸取其中合理、科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发展,以达到适应艺术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海南出版社,2009.

[2]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概况.中国音乐教育,2010.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高校管理;音乐教育;品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03-02

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便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论学说。这种倡导有两个背景:一是有学者认为中国主流传统社会里没有严格意义的诸如西方天主教、基督教那样的宗教对社会的构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仿佛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放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徘徊不前的病因;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有意识地引进的又恰好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科技性文化,这一文化又对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报以批判的态度。美育之取代宗教,是取代宗教提供价值体系和终极关怀的职能,以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主流美学逻辑,科技理性扼杀了宗教,加冕了美育。

然而,现代社会的中国似乎全然抛弃了美育,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又使得宗教仍只浮于社会表层,难以根植民间。因此,小农意识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局面短期内无法扭转;加之当今中国社会正朝着农村包围城市、乡镇集约化管理的全新模式转型,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加大了生产投入,甚至思想完全被经济与利益所充斥,于是乎,美育和宗教在当今社会双双被忽视了。

高等教育作为提高国民整体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其功能不单只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同样应重视“人”的培养。因我国国情而决定的宗教无法渗透社会的特殊属性,高校教育则更应该重视美育,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素质与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笔者欲以高校音乐教育为例,从高校大学生管理层面,说明美育在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当今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一般被分为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两种,专门型音乐教育又可细分为音乐表演教育、音乐师范教育及音乐理论教育等几种,该种音乐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音乐类专门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音乐教育则是在非专业音乐类教育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指在普通大中专院校中,以培养音乐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其属性是针对非音乐类专业类别大学生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当今的学校音乐教育虽十分普及,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其教学内容亦流于表面,难以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导向性作用。

首先,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且大都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专长及喜好设置课程,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种类及方向,教学内容任意性较强,对于音乐教育所应侧重的欣赏能力及音乐基础理论则不能完善,对大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的考虑欠妥,无法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级道德修养,从而失去了其根本的教育意义。

其次,当今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没有大多无教育大纲及教材,课程缺乏系统性及连贯性。因此,多数音乐教师大多时根据自身意愿选定教学内容,这就极大地使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收到阻碍。更甚,少数高等学校中从事音乐课程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其给予学生的理论指导尚可商确或有失偏颇,使得学生接受到错误的信息,从而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次,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音乐素养不能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学校音乐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就不被重视,虽初高中均配备有专门音乐教材,但由于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加之中等教育实质上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课程甚至要为数、理、化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课程让路,造成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进入高校后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较差,音乐基础知识贫乏,甚至对于音乐知识而言完全空白,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在现阶段仍处于停滞、落后的阶段,其根本原因仍在于艺术教育不能得到重视所致。如欲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及层次则仍需从思想上解决包括上述问题等诸多问题,从思想上对艺术教育进行重视,相仿音乐发展发达国家,自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教育扎实开展,方能扭转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颓势。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以及与大学生管理相互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与所有艺术门类相同,音乐起本身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欣赏功能,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体会其深层的寓意及含义,从而得到美的感受,这是音乐最根本的功能所在。所有音乐均由音调、音色、长短、强弱四要素构成,就其本身没有任何感情而言,早在三国时期嵇康便提出了《声无哀乐论》的学说,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但通过不同音调、长短及强弱的音而组成的音乐,通过不同歌手或乐器的演绎,则其给听者以截然不同的感触。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育应重视其主要功能――欣赏的教育。如今高校中的大学生大多由普通中等教育而来,由于条件及环境的限制,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具备演唱或演奏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其本质应抓住正常人均具备的欣赏能力着重进行培养。

就素质教育而言,音乐欣赏不单指能够使学生可以分辨音乐旋律的名称及正确模仿音乐的形态,更为重要的应当为使学生懂得如何对音乐进行欣赏。培养学生通过单一旋律线条走向而产生内心连锁反映,以及通过固定音形、节奏性读懂音乐内涵,甚至通过固定乐思读懂音乐所描述内容。例如古曲《高山流水》中通过古琴中音区泛音对于水滴的模仿;又如维瓦尔第《四季》中《春》、《夏》、《秋》、《冬》各部分,均运用小提琴不同的音形对春雷、暴风雨、蝉鸣及暴风雪进行模仿,亦是同理;再如柴可夫斯基《庆典序曲1812年》中运用《马赛曲》及《伊凡苏萨宁》的旋律分别表现法国军队及而过军队的形象。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懂得音乐作品中通过音对于自然界事物模仿的手法,以及通过旋律形成固定乐思,对事件进行描述的方式,以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有初步的了解,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此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开拓其思维,提升其对事物的认知及感知能力,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学生对于音乐欣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便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学会主动欣赏音乐,研究音乐,甚至挑选某种音乐技能,诸如声乐或某种器乐进行学习和研究。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形成甚至可以辐射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及研究习惯,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涵养以及综合素质,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通过音乐教育,配合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便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较为宽泛,但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美育而言,其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所需要掌握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育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影响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使学生的自身涵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甚至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西汉时司马迁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基础上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理论;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更是把“礼乐”与“刑政”并列,此时的统治者已清楚地意识到,不能裸地倚靠单纯的刑罚手段来维持统治,他们开始去寻求一种能够合理解释自己获得政权的理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建设,重视法刑与武装,兼顾礼法与教化,这就是“礼乐”治世的先河。同理,大学生日常管理亦不能单纯地依靠各种条款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必须从其思想上扭转之、改变之。如前述,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有培养和提高的作用,而自身修养则包含了自觉、自律的成分,这便又是素质教育的升华。

三、大学生管理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设想

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管理一无法拘泥于传统的监管方式,新时期环境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更注重心理研究以及人文关怀,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重新审视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及策略。现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及难题,诸如部分学生纪律散漫、叛逆等,看似需要攻坚的背后,是否能够另辟蹊径,从根源上杜绝大学生某些问题,从而减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

笔者认为,但从“管”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监控的方式已不适合当今的社会模式及教育体制,随着新时期信息化发展步伐的提升,信息量逐步增大,大学生对于开放的思想及先进的文化要求愈来愈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单靠“条例”管理依然是不实际的。

音乐,其自身作为思想的载体,又兼具无形、抽象的特点,虽其本身无思想情感,但其传递的信息则是作曲者心中的思想感情、理论及观点,其被欣赏功能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殊属性,如需正确引导,应该能够迎合当下大学生要求思想进步的潮流;此外,音乐确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如前文所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已不是各种“条款、规则”所能条框,在实际信仰缺失的时期,音乐教育应当能够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改变。在此,笔者仅以微薄之见,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高校自身开始,重视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美学思想的教育,使高校音乐教育系统化;可行之时,应由专人编写教学大纲,但切忌古板,如此则使音乐教育失去音乐本身“自由”这一特点;注重学生的发挥创及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乐在其中的同时得到新的体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最终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间的合作。近年来,随着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成功开展近十年,其形式就是由专门型音乐教育学校组织专门型人才,分赴非专门型音乐教育高等学校并组织学术交流、演出等活动。此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转变,但仍流于表面,通常每年每所普通高校只能举办至多两场相关音乐学术活动或演出。加大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间的合作力度,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感性认识的便捷途径之一。

(三)全社会应该对音乐教育乃至美育教育更加重视。音乐属艺术门类,所有与艺术相关人员有一俗称曰“艺人”,这一词汇自古便在中国流传,因其最初的行业环境是在街头市井,通过表演谋求生活,故“艺人”一词确带有贬义。虽此种观念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已普遍消失,但确实仍有残余,认为从事音乐或艺术工作的人均是不学无术,尤其在我国西南山区,这种思想仍然存在,某些地域甚至普遍。扭转这种观念虽非一朝一夕,但对高校音乐教育是绝对利好,只有全社会对音乐及音乐教育重视,才能使音乐教育普及化,亦方能使高校音乐教育在大学中有和谐、优越的环境。

四、结语

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篇8

 

我国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上已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传播上却仍处于缓慢摸索前进的阶段。这在专业的音乐艺术类院校中亦是常态,在非艺术类普通高等院校中更是成效甚微。再者,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对于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着重视“理工”技术,轻视“人文”艺术的现象,因此更加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挽救音乐艺术培养与教育的颓势!

 

一、音乐艺术教育于高校之现状

 

1.低存在感

 

应试教育模式之下,音乐艺术课程常常无人问津!大学阶段,虽然学校环境更加开放,人才培养从单一的应试教育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途径。然而思维定式的严重侵蚀还是使得学生对于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课程漠不关心,难以取得应有的艺术教育培养和熏陶的目的,提高全面素质更无从谈起。

 

然而更加致命的是,学生对音乐艺术兴趣索然的时候,作为校方,却大都对音乐艺术教育持有一种忽视的态度。这就使得学生根本没有途径接触到更多的音乐艺术,就更别谈培养艺术兴趣,提升艺术修养了!音乐课程边缘化,冷淡化,校方下意识的在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将音乐艺术教育排在了较靠后的位置。而且放任学生的漏课、逃课行为,在课程制度管理上根本没有做到像其他学科一般重视,造成极低的“存在感”,作用全无!

 

2.低“出场率”

 

从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情况来看,虽然在校内开设有各种与音乐艺术相关的选修课或者活动,但是却几乎都只浅尝辄止,根本无法真正展现音乐艺术的全部内涵。而且校方在高校音乐教育第二课堂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进程缓慢!使得在工科技术氛围极为浓郁的大学校园,几乎难觅音乐艺术的踪迹。除了每年必备的元旦文艺汇演之类的活动,便再也没有可供学生表现艺术,分享音乐美感的平台。多元化的舞台就是音乐的第二课堂,多样音乐活动就是音乐艺术交流和发展的“东风”!然而现状令人堪忧,普通高校的音乐之风至今还在沉寂之中。

 

3.难“发展”

 

音乐艺术的低存在感、低出场率,两者双重影响之下,直接造成了音乐艺术教育在艺术氛围本就稀薄的普通高校中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更灾难的是,普通高校中音乐艺术发展似乎走入了死胡同,发展艰难!其一,教育资源缺乏!长久以来,以工科为主的普通高校并没有足够的教师资源和音乐教育资源储备,更没有给相关学科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这就陷入了即便想教好音乐,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其二,校方对音乐艺术文化氛围如何建设,经验缺乏,也没有先例可以参考。再加上各高校和艺术类院校没有交集,短时间难以形成合作,也难以寻求到足够的教育帮助。重重影响下,高校音乐艺术建设举步维艰!

 

二、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的意义

 

音乐艺术并不是专业艺术类院校的专利。恰恰相反,对于普通的非艺术类院校来说,音乐艺术教育的必要性更加不容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如今传播最广,也是最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的艺术形式。相较于其他的艺术门类,音乐艺术以其丰富性、直观性和大众性,更能引起学生共鸣,易在学生中得到推广。

 

另外,音乐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可以起到对高强度的理工学科的缓冲、中和作用。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挖掘出学生深藏的潜能。音乐艺术教育还能陶冶情趣,培养学生理性思维之外的感性思维,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体悟从其他学科无法感受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1]

 

因此,音乐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具有非常高的美育价值,对大学人才培养,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艺术教育的转变与革新迫在眉睫。

 

三、普通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

 

1.从思想层面的转变、革新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激发出人们心底的共鸣。而普通民众却总将其定义为一种贵族文化,认为只有少部分人可以真正走入其中的世界并了解音乐艺术。这种思想已然陈旧!当今的新时代,信息交流广泛、频繁,音乐借此能够毫无国界的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高校应该从教育思想层面做出根源性改变,抛却那些将音乐束之高阁的言论,真正将音乐艺术的精髓通俗的表达出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从源头做起,设立音乐教育公开课,开展音乐艺术交流活动,强化音乐艺术在校园的普及,提高“存在感”,“出场率”,让同学们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塑造良好的音乐氛围

 

在课程教授,老师引导学生更多的接触音乐艺术的同时,校园音乐艺术的氛围塑造也不容忽视。校方可以通过组建艺术社团的方式,鼓励同学发展艺术特长。也可以在校园布局建设上多多引进音乐艺术元素。由老师带领普及校园音乐交流,传递前瞻性的音乐艺术,同时激发学生的共鸣,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音乐艺术的学习中来。最后,通过创立新的素质评定体制,将音乐等艺术素质纳入到综合学业考核中来,使学生重视音乐艺术,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动力。[2]

 

音乐艺术教育是一项特殊的素质审美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这是一次好处难以估量,对品格修养、气质塑造、陶冶情操乃至性格的形成有着正面的良好作用的精神洗礼。音乐的世界往往是天马行空的,没有固化的逻辑,没有死板的框架。在普通高校推行音乐艺术教育,就是要让我们在这样的音乐世界中解放天性,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感”,从而达到音乐艺术教育的真谛。[3]与专业的学科教育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从而培养出当今时代真正素质全面的综合性人才!

 

上一篇:矿山安全监测服务范文 下一篇:电磁波辐射的危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