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高中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9 07:13:47

普及高中教育

普及高中教育篇1

3月24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四部门联合的《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适应初中毕业生接受良好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全国、各省(区、市)毛入学率均达到90%以上。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由此可见,虽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已有学者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质疑,但是,在政策领域,继续坚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认为,中职教育必须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中发挥中坚作用。发展更高水平、功能完善的普及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关于未来如何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过程中,保障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研究者提出筛龇矫娴囊求: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徐国庆,2016)。

我们认为,应从普及化阶段高中阶段教育功能以及我国教育体系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并确定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角度来说,高中阶段教育至少要实现三方面功能:促进学习者升学、就业及成为合格公民。基于此,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一部分,也要努力发挥这些功能,而且就业的功能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所必须承担的。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未来整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普及并非仅仅是一个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教育质量的根本提升、教育发展形态多样化、教育实施方式灵活化以及各种不同类型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以从根本上实现个体自由全面发展、人尽其才、因材施教的教育终极发展目标。因此,要从现代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多教育选择机会、满足学习者多样发展及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视角出发,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型。基于这两方面要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如下发展方向和策略。

首先,在实施形式上,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课程类型、教育服务、教育对象等多方面增强高中阶段教育多样性;另一方面,在入学模式、教学形式、学制等方面增强实施灵活性,切实满足不同背景学习者的需求。

其次,在体系发展上,一方面,加强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融通;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衔接,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提供多样化升学机会,这也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等认可的关键一环。

第三,在自身发展上,一方面,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就业导向教育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基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促进有就业意愿的学习者顺利过渡到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改革课程体系,把核心素养作为重要课程目标,加强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化生涯指导,从根本上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和学生多样选择性。

普及高中教育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教育;创新;导向

新媒体对于艺术教育来讲,是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这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以文化艺术、思想道德作为主要内容的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生产、融合、传播的新型技术的迅猛发展中,进入到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化环境。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大步转型的今天,作为教育者,没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只是单纯地掌握某一项艺术技能,未必能够胜任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岗位需求。反之,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高精度分工协作的实践能力、前瞻性且具个性的创新理念则更受高校用人机制的青睐。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全方位普及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简单地用几张知识答卷来评判学生对所传艺术常识是否掌握已不合时宜。笔者在9年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实践中发现,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使大学生融入更为开放的视野中,且越来越疏离道统地灌输,排斥传统地审美,注重实际地认知。因此,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新媒体环境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问题,且及时寻找相应对策迫在眉睫。

一、目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普遍开展的活动形式常见的有大合唱比赛、舞蹈大赛、歌手大赛、戏剧小品大赛等,所涉及的艺术范畴较为广泛,出发点在于给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创造更加全面的艺术展示平台。然而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历发现,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重娱乐轻内涵

学校内开展艺术活动一般以舞台表演艺术样式为主,让学生在观赏中愉悦身心。活动通常由艺术教育中心牵头发动,各二级学院组织参与,并以班级为单位选送合适人选,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其努力目标锁定在全校比赛中的获奖几率。如此来讲,真正受到艺术教育的学生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加上活动过程往往前后不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全程突击式训练,仅限于在艺术特长生原有基础上加以整合,因而并不能使学生的艺术水平从根本上得以提升。即便是使用一些大屏在视觉审美上予以补充,也仅是满足于设备所储固定的动态背景素材,少于根据学生精神生活之需求,摄取、设计具有现实文化内涵的内容融入艺术教育活动,普遍的观赏者并未得到深入的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原本应是一个长期的普及教育过程,如此程式化的教育模式,须思考在新媒体环境下,应该是改必行。

(二)多模仿少创新

学校满足于购置一些硬件器材,仅供在学校层面开展的活动中,挑选一些有潜质的学生加入到校级艺术团体接受传统式的日常训练,继而为学校参加省以上艺术展演等赛事储备人才。由于综合类大学艺术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建设受到专业人才配备的限制,在参赛作品的选择上,往往只能模仿现有成品,直接照搬专业技术指标,根据非专业学生特点进行量身定制的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在作品呈现上,普通高校这些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法训练的学生,无法实现在技巧、情感上对作品的完美表达。因为对新媒体环境的渗透不够,也难以尝试新文化语境下舞台表演艺术多元化的创新。

(三)偏传统乏科技

现今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播手段,多数还是最常见于报纸、广播、宣传板画、横幅标语等形式,规范纳入课堂的普及教育课时有限,且教育者传播手段不够前卫。对于生活在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而言,过于单一、平庸、乏味的传播手段无法激起其自觉地、有序地吸纳艺术的热情。如何采用生动、鲜活、具有感召力的传播手段,是教育者急需考虑的问题———新媒体技术运用无疑是首选。目前已逐步被采用的有QQ、微信、人人网等SNS网络平台等,短小简易的视频短片也在一些走在前沿、经费充裕的普通高校尝试性使用。事实证明,这类手段收效显然要优于传统教育方式,它能够使教学双方得以互动沟通,以活灵活现的方式向受教者传达教育者的意图。新媒体技术科技如若更快、更多地运用到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之中,能最大限度地推动发展普通高校艺术普及教育。即便学生在新媒体大环境影响下,也能抵抗“因为自由无拘的意识而受到众语喧哗的杂乱景观”之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艺术观、人生观。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解决对策

(一)坚持艺术教育的正确导向

所谓艺术教育导向,是运用相应手段把艺术发展趋向和师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意识、行为纳入一定规范的引导和运作的活动。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可从“一个突出、两个坚持、三个结合”这三方面探寻对策的路径。一是要坚持突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主题的鲜明性,以提高文化艺术修养为宗旨,而不是把艺术教育简单地落实到“唱唱跳跳”、“派对狂欢”娱乐行为上,努力实现寓教于乐、乐中有教,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情操的陶冶、人生的启迪、知识的滋润。二是要坚持在理念和技术上下功夫,将艺术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由于以往校级活动的开展习惯采用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呈现形式,仅限于获取一般的视听审美效应,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渗透和技术运用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精神需求。笔者曾尝试改变所属艺术教育中心以往开展活动的旧模式,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开展活动的自主创新意识,在围绕活动主题的原则下,要求各二级学院在宣传、组织、实施的过程中,选择具有相对政治敏锐力、文化素养的优秀学生作为主要领导者,以前卫的艺术形式为载体,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支撑,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能积极向新媒体环境渗透,最大限度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推进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进性,以顺应时代的变迁及要求。坚持将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紧扣学生工作之中心,构建学生间美好的人文环境,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人才服务,使其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具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教化的双重功能。比如: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摄取更广泛的政治、文化信息,其内容体现对学生思想观念、文化内涵“具有引导的权威性话语导向”,融入艺术传播实时空间,以培养其未来选取话题和点评时政的正确判断能力,不至于“在今后的评价事物和衡量事件的认知上出现偏颇”。三是要坚持三个结合:引导与干预的结合、自我主动与被动传授的结合、纠正与克服的结合。一方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导向必须坚持积极引导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组织领导、阶段检查、计划研究、舆论教育等手段加以实施。学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把好政治关和思想关。对日常艺术教育工作和大型艺术实践活动要提出指导意见,并举办一些具有文化效应和主题特色的引导型大规模艺术活动;广泛进行调查研究,定期召开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树立和宣传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典型,培训好艺术教育工作骨干;利用网络、手机等宣传平台介绍艺术知识,寻求最前卫的艺术信息,及时举办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鉴赏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舞台演出,以及视觉艺术活动等;时刻掌握学生的艺术审美倾向,同时做好单个人员、单向活动的引导工作。另一方面,把被动传授导向与自我主动导向相结合。被动传授是指你导我跟的牵引式被动导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导向形式,但不是最有效的形式。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除少数是单个或小型集体活动,最常见的是大型集体活动,要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被动传授导向固然重要,但关键在于提高本科生对于艺术的自我认知、判定、审美能力。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形成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艺术鉴别力和欣赏力,以及抵制各种非主流、非健康艺术侵蚀的能力。再则是将纠正和克服两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既要在改造、借鉴、吸收和交流上下功夫,克服校园内艺术随着社会非主流艺术走的偏差,又要对于学生的主观意向和艺术教育客观需求求同存异,满足健康合理的需求,引导有分歧的需求,从而克服盲目顺从学生艺术爱好的偏差。

(二)培养大学生成为新媒体技术运用的主力军

要形成以新媒体技术为主体的艺术教育阵地优势。以提高育人质量为主旨、为广大学生服务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根本方向,因此,衡量一个学校艺术教育的好坏,不仅要看艺术团拿了几等奖,动画片展映办了几次,还要看新媒体技术在学生群体中是否得到充分运用,是否将新媒体技术的先进性变为教育的推动力。学生个体对于艺术的需求和认知具有多样性,如果艺术教育手段总是一成不变,不能兼顾个体差异,停留在“齐步走”、“集体舞”的状态,艺术教育就会失去吸引力,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兴趣就会受到阻碍和抑制。看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成效,工作面广不广,内容丰富不丰富,参与者普遍不普遍,教育手段科学与否,还要检验其指导思想、具体安排是否把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普遍性放在主要位置上。自认拿了名次、获了大奖就算尽到责任、完成任务,接受检查、评优后就停滞不前的做法必须摈弃。

(三)发挥主动性,挖掘新媒体优势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于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本单位实际出发,与时俱进,结合技术的飞速发展,阶段性制定艺术教育的发展规划,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普及,带动提高

艺术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抓好新媒体技术运用普及是工作的着眼点,在普及的基础上带动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普及。同时从知识需求、教育需求、消遣需求、健康需求和审美需求等不同层次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艺术教育的品质,增强吸引力,以技术为核心,拓宽工作新路子,发挥艺术教育在思想领域等方面的综合,实现艺术教育工作质的飞跃。

2.加大硬件投入,重视技术开发

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网络、规范、综合并存的艺术教育设施功能,让现有的教育器材和设施发挥更大效能,同时抓好软件系统的建设,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在新媒体技术方面的运用、开发能力,让他们对技术的运用由被动使用向主动研发转型。

3.重视个体效能,发挥符合效能

努力改变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常见的缺乏战略谋划、组织保障不够、“基层惨淡经营”、满足敷衍了事的现象,从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内涵,总结出一套适应网络时代的先进工作方法和操作经验。最大限度发掘艺术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让艺术横向融入到各学科、纵向深入到学生工作中,增加校园的艺术活力。

三、总结

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覆盖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任何一项有质量的活动都有融入新媒体环境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学科形成交叉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需要“齐抓共管”,从上到下,纵向、横向都必须同步协作,顺应网络时代认知观念,引导学生科学应用新媒体技术。普通高校专职艺术教育部门在设计艺术教育规划时,要自觉地把文化、艺术融为一体,因为:“只有文化引导文化,称得上文化的才能引导社会文化”,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对于他们的培养,需要通过精神审美来引导文化积淀,高校艺术教育者须通过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及新型的艺术教育阵地,进而称职的承担起对本科生艺术的、思想的、人文情感认知教育的责任,以实现“艺术引导文化,精神追求的艺术文化才能引导文化”的理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为建设中国高校新的文化艺术背景而努力。综上所述,只是笔者在普通高校的9年艺术教育工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不尽人意,仅供同仁参考、指正。

参考文献:

[1]周星.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景观与应对策略[J].艺术百家,2012(4):23-33.

普及高中教育篇3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未成年走向成年、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肩负着为各类人才成长奠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的重大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工程。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普及高中教育篇4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健康教育 知识普及

健康不仅指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学生不仅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思想。老师和家长都希望学生可以健康地成长,要培养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意识,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家庭和学校也担负重要责任。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的发展非常关注,生物教学是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载体,生物教师承担着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生物教学中对健康教育知识进行普及时,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将健康知识融入生物教学中,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以教材为蓝本,开展专题的关于健康保健的课堂活动

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健康也越来越重,教材也在不断更新;在生物的教材中,涉及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健康的知识的兴趣很高,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适当的健康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普及营养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

高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体需要摄取大量的营养,这些营养来自于我们吃的食物,食物能够维持人生长的大量营养,对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饮食是否健康,对于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现实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脸上会长青春痘,男生女生都有爱美的天性,因而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少吃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于子女都非常溺爱,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因而学生容易养成不好的饮食习惯,如挑食、不爱吃饭、喜欢吃零食等。现在的高中生活比较紧张,加之学生挑食的毛病,不喜欢吃学校食堂的饭菜,有的学生甚至中午只吃方便面或零食。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对方便面或零食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将结果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只是方便面或零食不能提供生长所必需的营养,从而改善不良的饮食习惯。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健康教育的趣味性。

健康教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如:人在发烧时用什么方法可以降温。学生经过查阅资料、讨论得出结论:人在发烧时,可以在人的额头上敷冷毛巾,促进热量的蒸发;可以擦拭医用酒精,酒精在空气中比较容易蒸发,在蒸发的同时带走热量,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3.利用生物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学生一天的学习效率,安排学生一大早就进行晨跑运动。然而,根据生物知识表明,清晨6点是一天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的时间段,在这个时刻进行晨跑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在冬天时,因为天气寒冷学生将门窗关紧,随着时间的延长,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因此需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学习效率。

二、通过生物教学,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生物知识的发展通过很多人的实验研究,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在这些人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学生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1.结合生物的科学发展史,培养学生的不屈意志。。

人生之路充满挫折,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现在的学生经历的太少,碰到挫折往往会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通过了解一些生物学家的生平及经典的实验,讲述挫折、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引导学生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磨炼意志。

2.通过生物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人际关系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至关重要,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擅长与人交流,是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根据教学的内容组织一些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得出结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结合生物知识,了解生命的可贵。

当今学校的安全事故频发,学生对生命不重视,为了一点小事就可以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针对这一现象,生物学上有关于生命起源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生命形成的过程,体会母亲怀孕及分娩的辛苦,了解生命的珍贵。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珍贵和重视自己的生命,也更加珍视别人的生命。

三、物竞天择,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提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只有强者才能在社会中生存下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竞争的残酷性,只有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被社会接纳。人在社会有其自己的分工,每个人的工作是独立完成的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在生物教学中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健康教育在高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生对于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世界会进行自我探索,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走上歧途,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健康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任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意识教育[J].中学生物学,2003,19(6).

普及高中教育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2-150-01

积极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应当是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方而,普通高中在整个教育发展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当前只强调义务教育要巩固提高、职业教育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而很少提及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重要连接环节的普通高中教育;另一方而,在近年普通高中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违背科学发展本义的问题。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普通高中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程,逐渐显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而:

第一,政府责任缺失导致办学投入严重不足。一般而言,义务教育的社会收益率会远远大于个人收益率,因此,其公共产品的属性较强而个人产品的属性较弱,而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则大于其社会收益率,所以其公共产品属性较弱而个人产品的属性较强。普通高中教育介于两者之间,其产品属性也应相应地介于两者之间,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个行业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体现在教育领域则是把高中教育列入义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预见,普通高中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将不断得到加强。从现实情况看,受国家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整体战略及重点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的影响,政府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在二级教育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从生均绝对值比较,高中阶段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远低于普通高校,从增长幅度比较,2005年以来虽有增长却比不上普通初中的增长幅度。而现实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这些年在“普九”的推动作用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作用下,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猛、规模急剧扩大,但由于投入不足,许多学校负债现象十分严重。政府投入不足直接导致普通高中学校在办学中出现新的问题。此外,由于学校经费与高中规模存在直接关系,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导致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日趋激烈,学校越办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长,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问题。

第二,应试考试造成学生培养模式单一化。当前普通高中办学趋于单一化,师生都紧紧盯着高考这根指挥棒,将高考作为高中压倒一切的任务。各个普通高中学校在升学率、优秀率、一本率上竞争,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普通高中下达高考升学指标,助推了普通高中办学的“升学”取向。办学定位上的单一化导致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趋同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实践压缩化。

第二,缺乏政策照顾。由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需要,政府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但在执行这个目标任务时,重点却放在当时发展基础明显薄弱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中的“边缘”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

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投入分担机制,突破投入制约。加大政府投入,凸显政府责任。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政策被边缘化的现状,对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扶持普通高中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投入方而应积极调整公共财政支出比例,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经费预算并实现逐年增长。同时强化政府责任,明确政府举办普通高中的职责,督促政府统筹优化配置各种高中教育资源,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禁止向高中学校摊派费用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此外,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高中债务化解的有效机制,解决普通高中发展的后顾之忧,使学校集中精力办好学。

第二,打破普通高中办学趋同化态势。高中阶段教育是整个基础教育的“出口”,其发展直接制约着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实现“有学上”的目标后,群众已经将目光投向“上好学”。办好每一所学校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普通高中一直承担着既为高等学校培养合格生源,又为社会提供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双重使命。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招生比例己基本上“平分天下”,普通高中教育的主要任务应调整为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而把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任务交给中等职业教育。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的经济发展功能,看重教育规模的扩张,淡化了教育发展的真正目的。

第二,健全高中办学监督机制。普通高中的发展,需要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要强化教育督导的督政功能和要明确各级政府举办普通高中的责任。在加快发展高中教育的形势下,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深入实际,及时了解高中建设与发展中的经验和问题。要特别关注高中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质量的统一问题,关注高中发展与义务教育巩固之间的协调问题。

三、结语

普及高中教育篇6

论文摘要:文章针对普及高等教育地区的教育质量现状,用定性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基于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了若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教育部决定自1999年起开始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据《人民日报》报道,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人学率达到21%,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人大众化教育阶段。另有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北京和上海的高等教育毛人学率分别达到52%和53%,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5年,天津市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超过55%,成为继卜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城市这表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化的同时,发达省市走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已成为必然。

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从毛人学率看,北京、海和天津等地区的高等教育已进人普及化阶段,也有省市提出到2020年本地区的高等教育进人普及化阶段,但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仍存在函待解决的问题。

1.中国高等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层次还比较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我国高等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专科(高职)层次,而发达国家则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这样的高等教育发展层次使我国难以培养大量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及传统管理的局限性,部分毕业生素质呈下降趋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有数据显示,61.15%的毕业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的使用率不到1/3,甚至基本上没有使用。此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的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变成了被灌输者、被强制者、被驯服者,培养出的学生思想僵化、创新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交往能力差。而社会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恰恰是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教育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值得反思,高等教育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高校学生的国际化程度低学生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方面,而衡量学生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留学生人数。我国高校要吸引留学生,除了依靠中国传统文化外,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必须得到普遍认可,即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IS09000认证非常必要。但目前我国此项一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更多的是在进行理论探讨,教育部还尚对全闰高校教学水平进行评估。教育部关于教学水平的评估标准与IS09000体系中的教育标准还存在差距,对全国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缺乏指导作用。

3.办学效率和效益相对较差。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管理效率低下,集中表现在机构臃肿,缺乏竞争机制,教师流失严重。我国对高校教师的学历要求高,教师的收人低,工作负担重。这导致高校缺乏吸引力,大批优秀人才从高校流失。相比之下,韩国社会对教师就极为尊重,教师的工作稳定、收人多,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并能够在教育岗位上尽忠职守。以韩国最大的港口城市釜山为例,其人均收人约相当于上海人均收人的4倍到6倍,但高校教师的正常工资收人是上海高校教师正常工资收人的10倍以上,而且学校对教师的课时量和工作量没有硬性规定。韩国鼓励教师在外兼职或者自己开公司,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不但给学生带来更多与产业相关的信息,还能让他们更早地进人实践环节。学校的教育不至于与产业脱钩,也有利于学生就职。

鉴于上述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和建立旨在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迫在眉睫,特别是高等教育进人普及阶段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应率先在国内探究有我国特色的质量管理标准模型。

二、国外高等教育现状及启示

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在美国,教育质量奖正式纳人美国国家质量奖的评奖范围。1999年教育质量奖正式启动,美国的任何一个学区或一所中小学、高等院校或其所属机构,都有权利申请这一最高教育质量奖。美国国家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遵循如下核心价值和理念:愿景领导;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教师、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的能力;强调未来;管理革新;事实管理;社会责任;强调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观。欧洲也设置了教育质量奖,即欧洲质量奖卓越质量管理模型。欧洲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遵循如下核心价值和理念:结果导向;以顾客为中心;领导和坚定的目标;过程和事实管理;人员开发和参与;不断学习、创新和改进;发展伙伴关系;公共责任。

在德国、日本和英国,政府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如德国制定了质量认证发展战略;日本正在探索加强社会第三部门对大学的评估和监督,平衡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关系;英国政府面向全国统一制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框架。

1992年,美国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予以实践的高校已达到220所。英国、加拿大已有许多教育和培训机构成功地采用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的IS09001质量管理标准。他们认为质量形成于生产全过程,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必须在生产的全过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通过“过程管理”来保证产品质量。

三、ISO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ISO质量管理原则在高校教育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已经很普遍。IS09000系列标准是一套被国际上各认证评审机构认可的唯一的质量保证体系。IS09001标准的引言中明确指出:“标准是通用的,不是专门为某一工业行业或经济部门而制定的。"IS09000系列标准覆盖了房地产等39个行业,教育为第37类。IS09000系列标准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IS09000标准的最大特点在于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以及预防性和持续改进性等,它融合了当前最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并在实践中获得了成功。

在理论上,将IS09000引人教育领域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学校质量管理理论,同时也符合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上,IS0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利于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有利于规范我国学校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对我国已经和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地区采用IS09000体系进行教育质量管理,可以体现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和全面管理的质量管理思想,使这些地区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成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四、提高普及高等教育地区的教学质量的建议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已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研究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凸显。当前,教育跨境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跨境教育的质量。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要加强理论研究,更重要的是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经验,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及国家教育质量奖的模型。在这一点上,我国已普及高等教育的地区应为其他地区起到表率作用。

首先,高校结合办学定位和行业需求建立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教育管理ISO认证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并与国际接轨的“金钥匙”。全球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教育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更具前瞻性。随着教育国际化兴起,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需要一套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虽然教育管理国际认证发展较快,但我国对此一直态度谨慎,至今尚未建立自己的认证机构,全国仅有十多所学校通过了ISO质量认证。对此,很多人呼吁组建教育管理国际认证机构,开展教育管理国际认证。目前,我国已着手组建教育管理国际认证机构,并准备从民办教育人手开展教育管理ISO认证。

其次,建立专门的社会评价机构,对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监控、评估、咨询。目前,国内高校的教育督导室几乎都是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机构,难以发挥社会监督和评价作用。

第三,学校组建专门职能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对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参与教育教学的“供方”进行评估、监管。加强绩效考核,改革工资分配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师的收入,鼓励教师公开参加社会兼职工作、社会实践和职业技能培训。

第四,启动“人才一工程”“大师工程”“育苗工程”。缺少大师的学校和课堂,很难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第五,明确办学特色,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高校的领导和决策层应组织对IS09000标准的学习,掌握其内容和实质,结合自身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和特点,根据自身定位、办学规模和条件、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和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建构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

第六,改善学生和社会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改善教师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把教育标准和企业标准能统一起来,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和思维方法训练,使学生成为“会做人、会做事、会思考、会动手、会研发”的“五会”人才。

第七,加强课程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建设和综合实践(训练)性课程建设。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课程教学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要素,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高校要利用质量管理评价标准来评价课程和学生,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加强课程建设。

第八,政府通过立法来规范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与行为,并制定各类型(特别是应用型)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确立我国国家质量奖质量管理模型、评奖标准。

第九,强化教授治校制度。校长和有关教育管理者的聘任应采取考试准人制度。

普及高中教育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学 竞技教育 

一、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与竞技教育的分与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竞技教育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受到世人瞩目,尤其是成功举办第29届北京夏季奥运会并获得金牌榜首位,无不使每一位国人骄傲、自豪;另一方面,人们对竞技体育的政治作用变得越来越理智,民众更多地希望从中得到“实惠”。在教育领域,学生体质健康成为被关注的重点。但令人遗憾的是,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变成众矢之的,似乎提到“竞技”二字就成为破坏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兴趣、过度开发个人潜能的代名词,对普通大学生尤其是没有运动天赋者而言,如何带有歧视,而对其正面作用的提及变得慎之又慎。 

诚然,由于我国的特殊发展历史,对体育的内涵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在我国建国之初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受当时国情和前苏联体育思想的影响,曾一度把竞技教育当成体育,而不关心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要求全部按照既定的模式达标,忽略个体差异,这显然有失偏颇。但现在达标标准细化,是否就意味着学生体质能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呢?是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学生热衷于参加体育锻炼呢?据我国1985年到2005年对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显示①:大学生耐力素质、肺活量下降幅度较大,上下肢、腰腹肌力量下降幅度明显,体重超标者增加。另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经过了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竞只有22.93%的大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1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说明,虽然是一刀切的达标标准,但有其存在的价值,至少在参与体育锻炼之初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和强制作用,很多学生迫于达标的压力必须参与体育锻炼。我们知道,在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初,对于没有锻炼习惯的人生理反应会较为强烈,如果是仅仅涉及耐力和心肺功能的锻炼,又有枯燥和单调之感。普通高校大学生由于缺乏锻炼实践,在对未来身体反应不确定的情况下,需要用毅力来克服惰性和畏难情绪,只有把积极参加锻炼并争取达标作为唯一途径。这就要求“达标”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要符合现代大学生身心特点,体现渐进式的兴趣引导特征,要突破以往机械的模式,以达到激励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二、竞技教育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观的促进与发展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健康标准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从终身教育派生出来的终身体育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并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就是培养大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终身参与体育锻炼,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水平。竞技体育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不仅仅是针对比赛成绩,更主要的是通过竞技教育完善人格,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对未来充满信心,与世界共同进步发展。通过参与竞技的过程加强体育锻炼,提高科学锻炼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形成自我锻炼习惯。竞技教育是外化的竞争教育,“在竞争中,青年勇于向强者、权威和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如今我国与世界交流增多,共同繁荣发展预示着竞争也日益激烈,大学生未来具备的竞争实力需要多方面教育和培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终身体育是世界倡导的体育新境界,是培养人的长远目标,我国终身体育必须结合年龄段特征,抛弃传统思想教育中的过分“谦虚”,用竞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自立、自强、自信。 

三、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竞技教育改革的思考 

大学生正是青春年少、活力进发、激情飞扬的年龄段,也是精力过剩阶段,这一时期的人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但又欠缺分辨和自控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增强竞技教育,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营造竞技教育氛围,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参加比赛的兴趣,势必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 提高体育教师教研能力。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竞技教育要求教师深刻领悟竞技体育的魅力,热爱体育教学并进行相关领域的研究。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单一的结果论不

[1] [2] 

能满足他们对体育现象的认知,需要教师不仅具备一定运动技术水准,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运动生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去解释现象、阐明道理,体现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在当今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下,体育教师在竞技教育方面的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行为改变的前提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大学生对竞技教育的认识差异较大,容易被竞技比赛的表面现象误导。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观念的转变起主要的教化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竞技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因为,只有正确的竞技教育思想的形成,大学生才能对科学锻炼、参与比赛形成主动意识,才能对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等精神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优化体育教学中的竞技教育内容。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比赛,针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安排与设计的教学内容,对吸引大学生注意力、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达标”标准只是其中的阶段目标,是过程。因此对竞技教育内容的选择、设计,应使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责任感、荣誉感,通过比赛,感受成功与失败,使其身心得到锤炼,使其能够深刻地领悟到竞技教育的精髓,从而主动参加体育比赛、主动接受竞技教育。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性的工作,是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而竞技教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内容符合大学生年龄的身心特点。因此,在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要加强对竞技教育的宣传,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要使他们通过竞技教育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也为终身体育观的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竞技教育对培养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学会科学锻炼,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弱化和排斥竞技教育的现象,竞技教育对锤炼大学生身心作用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而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人们对竞技教育的误解、应试教育的导向和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因素。因此要发挥竞技教育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有效作用,除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教研能力外,还要从提高教研能力、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竞技教育思想、优化竞技教育内容、结合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人手,激发大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比赛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教育。 

注释: 

①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 

③赵秀红,苗艳丽.为何%学生锻炼不足[N].中国教育报.----. 

④卢元镇.奥林匹克运动与当代高等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普及高中教育篇8

【关键词】《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大学评价,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大学同质化

大学排名虽然面临着各种争论,但世界范围内的各地区和各类别的大学排名的广泛存在和深入发展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从中国大学排名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大学排名的特点、价值取向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必要的。本文选择美国大学新生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入学参考的《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作为研究对象(王彬和艾南山,2006),在对《普林斯顿评论(The Princeton Review)》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构成以及指标体系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政策性启示。

1、《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

《普林斯顿评论》是一家主要从事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辅导、大学课程评估和教育书籍出版等业务的美国商业公司,创立于1981年。1992年,《普林斯顿评论》开始介入大学排名,主要对美国的大学进行排名,并于当年出版了基于大学在校学生的纸质问卷调查的《最好大学(Best College)》一书。此后,《普林斯顿评论》通过改善调查问卷、调查形式和调查对象等内容,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大学排名;同时,2013年,《普林斯顿评论》出版了《最好的377所大学(The Best 377 Colleges)》一书,并通过其主页公布了全美大学排名结果以及上榜高校的相关信息。

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公开的网站资料(Franek,2013a),《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数据主要来自于对美国大学的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及其统计结果,并在等级排名中部分参考了相关高校报送的客观数据;统计结果的计算方法是类似于学生成绩的平均节点分的计算方法,《普林斯顿评论》根据最终的计算结果对相关高校进行相应的排序,具体排序取决于具体的排名类别,而具体《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类别或组成见下文。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调查问卷的组成主要包括被调查者自身情况、在校学生情况、学校学术及管理水平、校园生活以及额外课程等类别的80多项具体问题。在上述具体问题中的少量问题是开放式的,绝大多数是封闭式的问题,而这些封闭式问题的备选项是根据利克特(Likert)5分量表的设计方法设计了5个备选项,被调查学生只要根据自身的判读进行选择即可。为便于统计问卷的具体数值,对5个选项进行不同的赋值后,然后根据类似于学生成绩的评价节点分的统计方法统计不同学校的最终得分,再根据每个高校的最终得分进行排序。具体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可参见表1的示范。《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详细的调查问卷,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略,如有读者需要,可通过有关方式向作者索取。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调查对象包括从只有26个男生的深泉大学(Deep Springs College)到超过1000名学生的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等美国所有高校的部分在校学生。为了提高调查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调查学生数从平均每所高校的125名增加到现在的325名,其中2013年的大学排名的调查学生总数达到了12.2万名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综合利用网络在线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和E-mail邀请式调查等形式。同时,《普林斯顿评论》也会不断对已经调查统计的结果进行回访,并根据被评价的高校和研究的需要,对调查问卷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同时,高校的师生比、入学成绩、奖学金数额以及获得资助的学生比例等少量客观性数据主要来自于相关高校的提供,但这些客观性数据一部分作为《普林斯顿评论》相关类别排名的依据,但大多数数据一般不作为排序的标准,只是作为上榜高校的一些信息,通过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布。

2、《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组成及其评价标准

通过20多年的发展,《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2013版)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所有美国本土大学的大学排行(college ranking)、最好的地区性大学排名(best regional ranking)、大学等级排名(college rating)和专业学院排名等。通过以上排行榜的,可以为学生选校和学校治校等提供参考。

全美大学排行是根据在校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和高校的报送的相关数据,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对全美大学进行排行,而关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上榜高校信息可参见Franek和Braswell等(2013b)的详细描述。

最好的地区性大学排名是《普林斯顿评论》为了给学生选择区域性学水平和学术声誉较好的高校提供帮助,而从区域的角度对美国高校进行了分类,但没有对区域入围高校进行排序,所以,这种排名与其说是排名,不如说是分类信息。

大学等级排名是《普林斯顿评论》是从学生入学和成长的角度,从入学难易程度、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学校经济资助、学校消防安全、学校绿色教育以及校园生活质量等类别,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对能够计算得分的大学进行评分,并根据得分情况,选出上述类别中的较好大学;所以,《普林斯顿评论》大学等级排名是一种分类选优的排名,每类选优的标准不同,同时,对选出的相关类别的优秀大学并不进行严格的排名。

专业学院排名是《普林斯顿评论》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角度,选择的美国社会比较热门的商学院和法学院等专业学院,主要根据学生调查,并结合相关机构提供的具体数据,对能够计算得分的大学进行评价,并分门别类的选择得分较高的学校进行分类集中排名。

3、《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

通过以上《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及其计算方法以及排行榜的类别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体现了“学生导向、可持续发展、差异化竞争、全面绩效管理和供需均衡”等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

3.1体现了学生全面成长导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管是从排名的初始目的,还是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信息的内容等角度,《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首要理念就是体现了学生全面成长的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也充分表明了美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学生事务和学术教育”相统一的现实(张勤,2010)。

学生全面成长导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的表现主要包括:

①评价标准来自于高校在校学生的评价,《普林斯顿评论》排名中的100多个类别的排名或排行,除了极个别的排名来自于学校提供的客观数据以外,几乎所有的排名标准都来自于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其统计结果;同时,这些评价不仅来自于置身其中的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来自于学生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的全面评价;

②作为排名依据的调查问卷中问题和学生入学需求、在校学习和全面成长等学生生活和学习高度相关;

③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主要表现为:第一,从排行榜的类别来说,不仅有与学生在校学习高度相关的最佳教授排名等排名类别,而且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的绿色水平最高的大学排名等类别;第二,从评价标准和调查问卷的内容来看,不仅有与学生学习高度相关的课堂互动教学、课外教授交流的难易以及教学资源的好坏等内容,而且包含了校园婚姻、少数民族裔和女性师生关怀等弱势群体以及同性恋和酗酒吸毒等完全社会化的问题的调查。

3.2体现了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大学竞争性发展理念

不可否认,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不仅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功能的角度来看,而且从大学组织和资源配置等实现大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每所大学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但从竞争带来效率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校自身的发展也需要追求约束条件下的自身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种理念也符合大多数美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因为从战略思维角度看,美国高校战略定位是为了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是为了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让自身的组织活力更强、耐力更强、创新力更强(王淑滨和田也壮,2008)。

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大学竞争性发展理念在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的表现主要包括:

①《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没有综合性排名,而是从学校某一个方面并根据少量的关键指标给出前10名或前20名的分类排序,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发展中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理念;

②排名类别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主要变现为:第一,从学生成长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将教学过程细分为62个小类,每个小类根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少量关键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序,不仅使排名具有可比性,而且也能充分展示相关高校的特长和特色;第二,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角度,从区域和专业的角度,对大学进行分类排名;

③本科教学过程评价的多样化:《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仅关注了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设施、学生生活设施、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等一般性大学排名,而且关注了学生、学生自治组织的影响力、少数民族裔和女同学的构成及其关心程度、已结婚学生家庭生活及其关心程度以及酗酒吸毒等方面的排名,这不仅反映出美国社会多元化的特点,也反映出美国大学内部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特点。

3.3体现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实的大学评价机构的生存理念

相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大学排行榜,《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对所有参评大学进行了严格的综合性的顺序排名,也没有只有仅仅对某项排名从一个方向对参评大学进行排名,这不仅反映出《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大学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策略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大学评价机构的生存理念。因为作为市场化的大学排名机构来说,总是要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目标(杨晓和胡波,2013),《普林斯顿评论》为了求生存,有了以上的市场生存理念是无可厚非的。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理念主要表现为:①对偶评价现象的广泛存在,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62个小类的主体排名中有46个对偶排名,也就是说,在23个具体某类指标的计算中,不仅根据得分公布了得分最高的20所高校,而且公布了得分最低的20所高校,比如,《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公布了学生学习最努力的高校和学生学习最不努力的高校等;这种排名不仅具有褒扬先进的作用,更具有鞭策落后的效果;②不利于高校发展的现象的评价,一般来说,大学排名总是对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些要素进行评价,但很少有对阻碍学习发展的负面信息进行评价,但《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不仅和其他大学排名一样对促进高校发展的教师、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等进行评价,而且对不利于学校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酗酒、吸毒、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学校乃至社会负面要素进行了评价,并对负面程度最高和最低等两类高校进行了公布,这样的负面信息的评级和公布,就不仅仅对高校全面发展具有鞭策的作用,对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作用也不可小觑;③前瞻性排名的尝试,一般的大学排名总是从大学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共性的角度,通过自认为是关键指标的几项数据的计算给出大学排名,而《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仅仅集中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全过程要素进行调查评价,而且从学校的环保食品支出、环保出行、节能建筑和设施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绿色水平最高的大学的排名,虽然,Chairy(2012)、韩延伦(2011)、王蕾(2011)以及樊颖颖和梁立军(2012)等学者对绿色大学的概念、特征及其评价指标等内容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在对大学的绿色水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行评价并进行广泛,这种前瞻性的大学评价行为,显然对引领大学发展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3.4体现社会导向的需求和供给平衡办学的市场化理念

应该说,大学排名对高校招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一个理性的大学举办者和管理者来说,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Amanda和Kevin,2007),而《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仅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选择了学生需求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之一,也从大学发展的角度,从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平衡发展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评价指标。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体现社会导向的需求和供给平衡的市场化理念主要表现为:

①充分体现了大学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大学供给平衡的市场化理念,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的角度来看,不仅有大学共同具有的人才培养的各类资源配置及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而且从环保课程设置和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等角度,设计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全面人才的指标;

②充分体现了大学对优质生源的需求和中学及社会对大学优质生源供给的市场化理念,比如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设计以及排名类别的设计方面,不仅有细分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相关指标的设计和相应大学排行榜的,而且有高中阶段的入学成绩以及本科生以进一步深造的入学成绩及商学院和法学院等社会大量需要的专业学院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及排行榜的。

4、《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4.1进一步完善以学生快乐成长为核心目标的教学管理体系。这方面的主要政策启示包括:①改革大学生成长目标,充分考虑大学生学习过程和走上社会的快乐感受。《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和调查对象的选择,给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改革国内高校当前普遍欠缺的学生快乐学习环境和路径设计等教学管理体系,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而提供服务。虽然,李宗建(2012)、孔国庆(2012)和孙颖等学者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素养等角度对中国大学生成长的有关指标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之后的快乐感受,这也从大量存在的大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一些极端事件中得到说明。所以,如何让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快乐感受充分融合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尽快付诸实践的。②树立全面服务的理念,完善大学生的管理体制,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的启示来说,中国的大部分大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一,课堂教学的互动启发式理念和方法的完善,而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灌输性质的传统理念和方法;第二,学生课外和本校教授交流的机会的扩大,而不仅仅满足于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的加强;第三,学生自治组织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培育,而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社团的发展以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般性呼吁。

4.2进一步完善基于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通识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这方面的主要政策启示包括:

①进一步完善面向专业的通识教育和面向社会的通识教育的大学通识教育机制,关于通识教育,袁川(2013)、高黎(2012)、易红郡(2012)以及陆勇和高田钦(2012)等学者已经从通识教育和人的和谐发展、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而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等来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点具体启示:第一,进一步完善基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体制,而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能力和就业培训等传统的通识教育体制,可以从学生全面快乐成长以及毕业后的社会交流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改革现有通识教育体制;第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通知教育理念和实施路径,并结合中国国情,从跨专业课程设置和毕业生终身服务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成长服务。

②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创造潜力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等来看,中国高等学校可以结合中国实际,从专业课程、班级规模、教学团队、师生互动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各种类别的创新性人才。

4.3改革导致大学同质化的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机制。这方面的主要政策启示包括:①改革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机制,避免大学过分同质化,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竞争有利于有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对中国很多高校来说,通过专业管制和招生计划的强制性分配等同质化理念和思维,导致了很多不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大量举办了英语和法律等过度竞争性专业,显然是资源的浪费(朱清时,2009),而《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类别及其细分的评价指标,可以给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一些政策性启示:第一,实施差异化资源分配机制,并扩大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范围;第二,实施差异化的高校绩效评价机制,鼓励高校基于本身条件的特色发展路径。②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的绩效评价机制,从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中国的清华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实际来看,每一所成功的大学都在坚守着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李家福和刘生,2008),同时,夏清华和徐丹等(2010)等学者也研究了大学及其衍生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但从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众多指标体系以及众多类别的大学排名来看,鼓励高校从自身条件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5、结论性评述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作为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特色鲜明的大学排行榜,其内在的特点非常丰富,论文以上的分析,是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排名类比以及评价指标、体现的大学办学理念以及对中国的政策性启示等方面,对《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的作用进行的简要分析。

同时,《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作为大学评价的一个类别,不管是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社会影响的角度,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方向:

①从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的科学性来看,调查样本的性质及其数量等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②从排名的评价指标的构成来看,虽然《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强调大学各项活动的在校学生的感受,但对提高大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管理机构等相关主体,几乎没有给予关注;

③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推广的角度来看,《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在中国适用性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④从《普林斯顿评论》排名的政策性启示及其实施的角度来看,如果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旗,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政策性启示及其在中国大学的实施,显然需要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Amanda G., Kevin R., The influence of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collegiate rankings on the matriculation decision of high-ability students: 1995–2004[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7(26.2):244-255.

[2]Chairy, Spirituality, Self Transcendence, and Green Purchase Inten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7.9):243-246.

[3]Franek, R., Surveying students: how we do it[DB], http:///how-we-do-it.aspx, 2013a,2013-5-2 访问。

[4]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a:57-813.

[5]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b:1-16.

[6]樊颖颖、梁立军,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及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56-60。

[7]高黎,耶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评论,2012(6):153-155。

[8]韩延伦,美国高校建设“绿色大学”的经验及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1(3):67-72。

[9]孔国庆,大学生成长评价与传统评价要义之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86-88。

[10]李家福、刘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8(5):64-65。

[11]李宗建,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34-36。

[12]陆勇、高田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89-190。

[13]孙颖,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117-119。

[14]王彬、艾南山,《普林斯顿评论》之大学指南[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6(10)68-70。

[15]王蕾,我国绿色大学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9。

[16]王淑滨、田也壮,基于核心竞争力理念的高校差异化战略定位及路径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602-607。

[17]夏清华、徐丹、李雯,中国大学衍生企业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28-31,84。

[18]易红郡,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12):89-95。

[19]杨晓、胡波,我国当前大学评价合理性质疑与评价目标调适[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1-4。

[20]袁川,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3(3):7-11。

[21]张勤,以学生需要为向度 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3):144-146。

[22]赵超,《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特点分析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6(3):45-46,128。

上一篇:格林童话故事视频范文 下一篇:梅香正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