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9-27 18:12:18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1

2009年是实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县规划的第四年,也是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一年。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实现依法治气象,依法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建设生态*,构筑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市气象局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我局的普法规划,在“五五”普法规划中,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确定了“五五”普法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制定《*县气象局2009年普法计划》,从指导思想,加强学习“五.五”普法规划,提高贯彻执行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培养和阵地建设,突出重点、增强普法实效性和注重法治实践,强化依法治理等方面对今年的普法工作进行详细计划。

二、领导到位,组织有力

于20*年成立“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局长肖传伟亲任组长,在今年人员变动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完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职责,各科室负责人明确分工,层层抓落实,保障了“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局领导班子始终把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作为我局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今年共召开十次普法讨论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

三、组织学习“五.五”普法规划,增强普法实效性

1、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全局职工的法律意识,我局今年多次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五.五”普法规划、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科学发展观,回良玉副总理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重点工作。组织干部职工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10月12日组织职工参加2009年全市公务员《宪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竞赛。

3、深入学习宣传气象法律法规。继续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云南省气象条例》及其相配套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学习宣传,结合当地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加大普法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宣传质量,注重宣传效果,扩大社会影响,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和素质。5月15日组织职工参加了2009年华云杯气象法律知识竞赛。

4、深入学习宣传与广大干部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养尊重劳动、增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促进形成有利于推进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部门的良好氛围。4月20日组织职工参加了“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知识竞赛。

5、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力、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职工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法规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风尚。9月10日组织职工参加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

6、针对普法重点对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因人制宜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

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和“六月安全生产月”,我局单独组织或配合党委、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加大对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5月20-21日,我局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制作展板和宣传材料,在学校广泛宣传气象和防雷知识,共发放600多份宣传材料,并向学生讲解各种气象知识。6月10日,我局积极参加在*县城十字街举行的“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服务日”公益宣传活动,共派发800多份《防雷安全知识手册》、宣传单。9月22日我局参与“玉溪市暨*县2009年全国科普日”大型科普2009年气象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

自从“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县气象局“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在县委政府和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普法办的具体指导下,已完成了我局“五五”普法规划的制定和今年的工作任务。按照《*县2009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的统一安排部署,根据《关于开展“五五”普法工作检查的通知》(通治县办发200915号)文件要求,我局对2009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进行认真回顾,现总结如下:

一、领导到位,组织有力

于20*年成立“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局长肖传伟亲任组长,在今年人员变动的情况下,及时调整完善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职责,各科室负责人明确分工,层层抓落实,保障了“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的落实。局领导班子始终把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作为我局的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今年共召开十次普法讨论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焦点问题。

二、规划到位,计划具体

2009年是实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县规划的第四年,也是深入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一年。做好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对实现依法治气象,依法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建设生态*,构筑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以及市气象局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局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我局的普法规划,在“五五”普法规划中,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确定了“五五”普法的步骤与方法以及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制定《*县气象局2009年普法计划》,从指导思想,加强学习“五.五”普法规划,提高贯彻执行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培养和阵地建设,突出重点、增强普法实效性和注重法治实践,强化依法治理等方面对今年的普法工作进行详细计划。

三、组织学习“五.五”普法规划,增强普法实效性

1、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提高全局职工的法律意识,我局今年多次认真组织职工学习“五.五”普法规划、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科学发展观,回良玉副总理在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

2、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深入学习宣传宪法,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根本性和重点工作。组织干部职工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10月12日组织职工参加2009年全市公务员《宪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竞赛。

3、深入学习宣传气象法律法规。继续开展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云南省气象条例》及其相配套法律、法规为重点的学习宣传,结合当地工作实际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加大普法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宣传质量,注重宣传效果,扩大社会影响,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和素质。5月15日组织职工参加了2009年华云杯气象法律知识竞赛。

4、深入学习宣传与广大干部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意识。普及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养尊重劳动、增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观念,促进形成有利于推进多轨道、集约化、研究型、开放式部门的良好氛围。4月20日组织职工参加了“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知识竞赛。

5、深入学习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力、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促进职工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法规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风尚。9月10日组织职工参加了“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知识竞赛。

6、针对普法重点对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因人制宜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气象行政执法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能力。

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世界气象日”和“六月安全生产月”,我局单独组织或配合党委、政府以及其他部门加大对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5月20-21日,我局积极参加科协组织的“科普进校园”活动,制作展板和宣传材料,在学校广泛宣传气象和防雷知识,共发放600多份宣传材料,并向学生讲解各种气象知识。6月10日,我局积极参加在*县城十字街举行的“安全生产宣传咨询服务日”公益宣传活动,共派发800多份《防雷安全知识手册》、宣传单。9月22日我局参与“玉溪市暨*县2009年全国科普日”大型科普活动,围绕活动主题,积极进行了气象科普和防雷避险知识的宣传,共发放500多份宣传材料。

五、注重法治实践,强化依法治理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2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任务。为增强企业法律意识,提高职工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防范法律风险,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五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以及《四川石油管理局“五五”普法依法治企规划》,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川石油管理局和我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公司在专业化重组后生产经营采取的新体制和新思路,面对法律环境比较复杂等特点,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持续推进依法治企,全面提高全员法律素质和依法经营管理能力。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线,坚持普法与依法治企相结合,普法与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相结合,普法与提高法律管理水平相结合,普法与员工岗位职责相结合,普法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管理秩序。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实施“五五”普法依法治企规划,把依法治企、规范管理作为公司发展的根本保障,进一步增强全员法律素质,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律风险意识、决策管理意识、依法维权意识和依法引领企业发展的能力,建立起完善的依法治企的法律工作机构和制度体系,使依法管理水平和防范法律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项工作在法律框架内规范运作,法律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依法治企的价值取向、氛围和机制保障,为公司持续、高效、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基本法,全面形成依法治企格局。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基本法,是法律宣传教育的基础和重点工作。要使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和基本法律意识,在公司法理念、规章制度建设、授权管理、运作程序和涉外关系等方面充分体现法治精神,营造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的氛围;要结合“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持续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形成与公司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覆盖公司全部管理事项和各个岗位的制度管理体系;全面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企业法律顾问队伍。

(二)深入学习宣传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结合“五五”普法,充分认识法律环境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清晰界定每一风险领域的风险点,通过工作程序落实防控措施和责任,建立对法律环境变化反应敏锐、应对风险措施得当、效果显著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争取在20xx年实现对重大经营管理、改革项目的法律支持率分别达到100%,基本杜绝因过错引发对外纠纷、法定权利未取得或丧失、违规对外担保、擅自对外承诺附义务事项、故意违章等现象,将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控制到最小程度。

(三)深入学习宣传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保障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工作的顺利进行。认真学习贯彻安全环保法规,推进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实现由“无事故发生”安全状况向“无隐患失控”安全状况的根本转变;增强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深入学习《公司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法规范工程发包、分包等工作;依法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与专利商标保护,深入研究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制定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建立健全商标、专利、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公司标识保护、商业秘密保密制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优化完善土地和房屋等权属管理;结合普及劳动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进一步完善员工的招收、录用、培训制度。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将专门法特别是涉及企业员工和妇女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纳入重点宣传教育内容。

(四)深入学习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全面提高职工依法维护权益的自觉性,创造企业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秩序。与公司企业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是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要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线,提高公司员工的法律意识、岗位权利和责任意识,提高员工对依法维权、依法解决争议的认识,增强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的能力,为公司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和良好的企业管理秩序。

四、基本要求

(一)突出重点。在全面深入地开展普法学习的基础上,认真

抓好普法重点。

1.重点对象:一是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分公司领导,二是市场开发、工程造价、国际合作、生产运行、安全环 保、经营管理、劳动人事、财务资产、工程技术、知识产权、印章、保密等重点岗位的员工。

2.重点学习内容:以《宪法》为核心的《民法通则》、《公司法》、《合同法》《建筑法》、《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刑法》等基本法和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以及与公司和谐发展、稳定和诚信建设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1)各级领导干部侧重学习《公司法》、《合同法》、《安全生产法》、《资源环境保护法》、《资源节约法》、《劳动合同法》《赔偿法》等法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资本运营等方面的法规,以及《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产品质量管理》、《招标投标法》、《知识产权法》、《世贸组织规则》、国际经贸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还要侧重学习会计法律法规。

(2)各级机关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侧重学习与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公司法》、《合同法》、《招投标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商业秘密等法律制度;与企业内部管理相关的工程造价、财务、用工、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养老、企业法律顾问等法律制度;与企业外部环境相关的银行、证券、保险、税务、环保、资源、世贸规则、反倾销等法律制度;与企业同行政主体关系相关的《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制度;与企业纠纷处理相关的企业法律顾问、公证、复议、仲裁、诉讼等法律制度;涉外业务较多的单位或部门,在上述基础上,还要学习已有的市场和目标市场所在国的国际法律法规以及外国当地法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以、国资委、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编写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知识读本》作为统一读本。

(3)特殊岗位技术人员学习专业法规和规章,特殊岗位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其专业技术工作需要,重点学习与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等专业技术法规和国家专门规章,并接受国家定期的注册执业管理培训。劳动部门加强对市场化用工人员的职业资格考试考核和安全法律法规学习培训。

3.突出实效性。

通过“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重点提高公司全体员工特别是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依法办事能力,形成以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为主线的企业法律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二)健全规章制度。在总结以往普法经验的基础上,从制度上保证“五五”普法依法治企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与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紧密结合。重点建立以下几项制度:

1.普法学习制度。一是建立公司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和案例分析制度、党委中心组法律理论学习制度;二是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法律知识培训制度,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常规法律培训和各种短期法律知识培训;三是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学习法律知识作为公司领导人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

2.公司领导干部法律意识和依法经营管理能力考核制度。领导干部任职前,要考核其法律意识、法律风险意识和依法经营管理能力。要把领导干部依法决策和引领企业发展、依法防控法律风险、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能力,作为任职考核的重要内容。

3.公司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审核制度。要建立健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论证、法律审核制度,明确法律论证、制度审核的范围、权限和审核程序,落实依法治企的相关责任,建立企业重大决策法律风险防控机制。

4.企业法律顾问制度。要切实做到企业法律顾问的职能、岗位和人员“三落实”,保证企业法律事务机构享有企业经营业务的知情权和法律审核权,全面落实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建设任务。为“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进行法律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

(三)抓好普法学习。

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每年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要保证在40小时以上的国家规定,公司普法的具体安排如下:

1.公司党委中心组定期安排普法时间,专门学习法律知识。

2.公司机关的学习分两种情况安排:与机关部门专业管理相关的通用性法律学习,纳入机关各部门统一学习计划,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讲座;专项法律知识的学习由企管计划部会同各有关部门、组织专题讲座。

3.各单位领导的普法学习结合实际,参照公司机关的方式,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安排。机关工作人员参照公司机关的安排进行。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学习通过专题讲座或普法光盘、录象等方式进行,保证每年有40小时的学习时间。

(四)广泛宣传。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进行普法宣传,要采取板报、墙报、宣传专刊、法制专题节目、法治图片、摄影、法治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多种普法形式,广泛宣传“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的重要意义,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知识。

(五)加强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企业法律顾问队伍建设是依法治企的重要保障之一。要加大企业法律顾问的培养、考核、选拔和使用力度,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管理的各项工作机制。“五五”普法期间,要初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好,法律业务精,管理能力强、文化程度与专业结构合理的企业法律顾问队伍。

(六)按照中央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要求,创新法制宣传形式。以“宏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共建和谐社会”为主题,按照中央关于开展“法律六进”活动的要求,开展“法律进机关”、“法律进部室”、“法律进项目工地”、“法律进分包企业”等专业普法活动。引导机关、部室、车间(队站)、班组、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水平。“五五”普法期间,有条件的单位,要利用现有工作场地、设施、建立中国石油法制宣传栏或普法教育网,通过普法专栏、网上答疑等多种普法形式,积极为石油企业员工提供高效的法律咨询。

六、工作步骤和安排

“五五”普法规划从开始实施,到20xx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一)宣传启动阶段:12月底之前。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特点制定“五五”普法规划实施计划及具体措施,建立“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做好“五五”普法宣传发动工作,为“五五”普法深入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组织实施阶段:1月至20xx年。依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有力、监督到位,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根据本规划,各单位按年度计划,每年组织一次检查,考核和总结,及时表扬先进,督促落后,并于每年11月底将本年度的总结材料上报公司普法依法治企办公室。

(三)总结检查验收阶段:20xx年1月至12月。各单位、各部门在公司普法依法治企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对本单位、本部门对“五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和依法治企的开展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和认真总结,并于20xx年4月15日前上报总结材料。公司在8月份以后对各单位、各部门进行抽查,考核验收,并作好迎接上级检查验收和全公司“五五”普法总结表彰工作。

七、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

(一)进一步加强对“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的领导。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高度重视“五五”普法依法治企工作,把“五五”普法工作作为实施公司“十一五”发展战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保障,作为维护公司稳定,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措施来抓,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普法依法治企领导机构和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能。做到“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有主要领导抓、有专门法律机构管、有法律专业技术人员做。各级党政工团组织,要积极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工作。

公司成立由分管法律工作的主要领导为组长,公司党办、公司办、企管计划部、组织人事部、财务资产部、思想政治工作部、机关事务部、质量安全环保部、市场开发部、国际工程部、维稳办、纪委监察部、公司工会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领导小组。日常普法工作由企管计划部承担。各部门确定一名部室领导抓本部门和部门管理范围内的普法工作。

公司“五五”普法依法治企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制定“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企业的规划,负责“五五”普法工作的组织、部署、协调、监督、检查和考评;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有关“五五”普法学习、考核及依法治理的制度、措施;组织“五五”普法资料的编制、发放工作。

(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对企业法律顾问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企业法律顾问和助理法律顾问的岗位工作能力。充分发挥企业法律顾问在“五五”普法和依法治企中的法律骨干作用。

(三)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机制。尽力解决基层法制宣传教育在人员、教材、经费、设施等方面的困难,努力创造良好的“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条件。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因人制宜,防止形式主义,注重实效。

(四)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五五”普法信息交流制度。各单位要运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面向社会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各单位要确定普法工作联络员和普法教员,明确普法职责和任务,加强“五五”普法信息交流。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3

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法律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法律教育目标不断充实和发展,其分为三个阶段:

1、法律常识普及阶段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1985)23号文件发出通知,转发、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指出,“全民普及法律常识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5年11月2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指出:“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识,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我国在新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两个文件从政策上体现了当时法律教育的目标:普及法律常识。“一五”普法规划实施后,高校法制教育纳入“向全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中”。高校法律基础课作为法律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教学目标当然地也体现了这一目标的要求。普及法律知识的实践活动很多,包括法制宣传报告、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普及的内容是“九法一条例”等法律常识。

2、法律意识培养阶段1987年10月20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87教政字015号),要求普通高等学校为本专科生普遍开设“法律基础”课,将其教学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与规定,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这一阶段的法律教育强调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法律意识,高校法律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服务。

3、法律素质提升阶段2001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2006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的通知。这一系列的文件将法制教育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标志着高校法制教育也逐步发展到法律素质提升教育阶段。

二、现阶段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适应我国高校法律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高校法律教育目标应定位为高校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1、法律教育

(1)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对高校学生的主观世界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是学校和家庭。由于学生基数大,法律教师数量有限,高校学校对学生的引导是整体性的、普遍性的引导,而对他们进行针对性、个别性的教育则要靠家长。在配合学校法律教育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努力为孩子法律素质的提升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环境。

(2)法律教育形式多样化。高校的教学过程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因此,法律教育的形式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还应该充分利用其它途径,比如组织学生观看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资料,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为高校学生开设法制讲座,组织模拟审判等。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法律知识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巩固法律知识,加深法律观念。

(3)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现在的法律基础课主要内容是法律制度。很多学生对法律的了解局限于制度层面,对具体的法律规定,出现问题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在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增加与学生专业或就业相关联的法律法规。

2、自我法律修养

法律修养是指人们持续不断地将所学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维,提升自身法律能力的过程。法律修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法律知识的积累、法律意识的形成、法律思维的养成、法律能力的发挥。目前关于高校法律教育的研究中,往往将这四个方面割裂开来。其实,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合格的法治社会的公民应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

(1)法律知识的积累是法律修养的基础。法律知识的传授是高校法律教育的途径,法律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知识的充实,它是大学生懂法、守法、用法的基础。但是,仅有法律知识远远不够的。有的大学生法律知识不少,但是,法律意识不强,守法、用法能力不高。

(2)法律意识的形成是法律修养的前提。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律特别是本国现行的法律的思想、观点和态度,它也称为法制观念或者法制心理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守法的动机。即在遇到某种法律问题时,首先能想到运用法律方法去解决问题,至于用什么,怎么用,通过什么样的程序实现,在所不问。

(3)法律思维的养成是法律修养的重点。养成良好的法律思维,在遇到各种法律问题时,便能运用法律的方法进行思考,解决问题。另外,养成法律思维习惯,还能让学生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及如何做才是合法的。法律思维需要在各种法律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训练和加强。

(4)法律能力的发挥是法律修养的归宿。法律能力包括法律权利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高校法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法律能力。法律规定,公民自出生时起享有法律权利能力,即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律行为能力是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达到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高校法律教育就必须使其明确应该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法治社会的公民。

三、提升法律修养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法律修养课程针对高校学生文化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高职院校应开设专门的法律修养课,将法律修养纳入高校学生人才培养计划中。教师应尽量是高学历法律专业毕业,或从校外聘任资深法官、法律专家、律师。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让学生明确法律修养的目的是什么,法律修养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进行法律修养,法律修养课程的编写也应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2、加大法律修养的理论研究充分的理论研究可以为实践活动提供有利的指导。当前的法律教育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律基础课、法律教师等方面,鲜有关于法律修养的理论研究。要实现法律素质的根本提升,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法律修养,将之内化为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及法律能力。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法律社会化主体;普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62-02

一、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概述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法律知识的获得是法律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中的重要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郭榛树在《法律社会化问题导论》中指出,中外学者对“法律社会化”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法律本位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理解为法律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发展过程。二是从人的社会化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看成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这里的“法律人”是指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和养成一定法律行为习惯的人。我们把前一个概念认为是“法律的社会化”,而把后一个概念认为是个人的“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与法律的社会化是两种概念。我们认为法律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它的内涵包括:①法律知识的习得;②法律规范的内化;③法律观念的树立;④法律角色的培养。由此法律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过程。法律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一样,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法律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专门的普法活动。周旋在论文《法律社会化的内在途径研究――遵循市民社会的视角》中说:

“关于法律社会化,我国付诸实践的主要是普法运动,中国法律的社会化运动肇始于1985年,这场法律社会化运动以学习法律性文件为基本指导思想。”这里说的法律社会化,实际上是指法律的社会化,是指中央宣传部、司法部从1985年推行的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

综合以上概念,根据法律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认为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是指农牧民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转变为“法律人”的过程。农牧民的法律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农牧民自主学习法律和有关部门推行的普法活动来实现的。

二、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个体社会化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环境条件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同样,我们可以将对个体法律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社会环境条件称为法律社会化的主体。在普法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创造条件和环境,更好的对农牧民进行普法。

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体有以下几种:

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开端。

(1)家庭具有多种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教育功能。家庭中父母从小教育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等。儿时受惩罚的害怕是个体受法律社会化的开始。父母告诉孩子“不可以偷人家东西”“不能骂人”“不能与别人打架”等,这时,孩子们不知道法律是什么,但知道违背了父母的教导就会受到父母惩罚,受父母的批评。这样个体在父母和亲人的教育下慢慢学会了社会禁忌、社会规范、社会契约等共同遵守的戒律,慢慢养成能够被社会接收的合格的人格。

(2)父母长辈的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律观念和可能受到的法律知识教育。邢红飞在论文《法律观念辨析》里将法律观念定义为: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有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错误的认为从祖辈继承的耕地就是他们家所有的财产,并且认为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这种错误的法律观念是从祖辈那里获得的,而且一代一代流传到现在。

这样,孩子在家所受到的教育有道德教育,也有零星的法律知识。父母的道德修养、法律知识水平、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法律社会化。所以,这就需要父母一辈更新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知识,给孩子们做出一个好榜样。

由此,发挥家庭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人手:

(1)普法宣传以发扬传统美德为铺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偷、不抢、不侵犯他人”、“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发扬传统美德,能够让农牧民以道德准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致达到“自律”的境界。生活中,我们碰到很多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债务纠纷,这些纠纷大多不是由于农牧民不知道法律,而是没有浓厚的道德意识引起。发扬传统美德,会得到法律所得不到的好结果。

(2)更新农牧民法律观念是目标,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是主要内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牧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很多错误的法律观念,如“以牙还牙”、“耕地是自家所有的”、“耕地可以买卖”、“耕地可以用来抵债”、“砌墙占地”、“权利大于法”、“以礼服人”。我们的普法工作应以这些错误的法律观念为突破口,个个击破,规范农牧民行为。做法上,应由原来的具体法律规范和条文的教育为主转为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为主,给公民灌输法律价值观、民主平等观、法律权威观、权力义务观等现代的法律基本观念,提高农牧民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从被动学法,转为主动学法。

农牧民普法,内容上应密切联系农牧民生产生活,传授在他们生产生活中能够用得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普法形式上,要针对农牧民从事农牧业、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使用民族语言,地方口音重、言表能力差等特点,探索并应用农牧民易于接收的方式方法宣传法律知识。

其次,生产生活实践是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农牧民没有念过书,文化水平低,很少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他们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主要从父母教导中学到以外,还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学来。他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学到法律知识,产生法律观念。如,林业部门的人抓住砍柴的农牧民后重罚,他们也就知道不能再砍柴,砍柴是违反法律的,但他们不知道是违反了什么法律。农牧民来往密切,加快了社会规范、政策、法律在农村的传递,每一个特殊的“新闻”成为农牧民议论的话题,农牧民也就从议论中学到了法律知识。

农牧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跟他们的生产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外出务工几年的人,比长年待在农村的人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在嘎

查委员会工作的人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比单一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农牧民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

由此,加强生产生活实践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村社会,成员间来往频繁,这促使了社会舆论的形成。这时,舆论的正确性就变得尤为重要,错误的舆论会让农牧民产生错误的法律观念。比如,我们调解了一起土地流转的案子,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要回土地成功,这时,农牧民议论“目前,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返还原先耕种的土地”。这种错误的舆论就会在农牧民头脑中树立错误的法律观念,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的宣传。

②结合实际,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农牧民学法兴趣。农牧民的经历会让他们增长见识,提高法律知识。然而,为了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水平,我们不能让他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去尝试各种行为,但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贴近农牧民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第三,电视是农牧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电视的普及,收音机慢慢被人遗忘,但喜欢听乌力格尔。的老人、在外放牧的牧民、没有电的牧业点仍然收听着收音机。报纸对于农牧民来说是奢侈品,而且由于他们不识字,报纸也是多余的。一句话,电视比起广播、报纸对农牧民普法作用更大。

电视媒体具有对象广泛、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收随意等有利特点。这些有利特点给农牧民学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应用电视媒体给农牧民宣传法律知识,他们可以调整时间、选择节目,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但这种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对于一个小单位是不太现实的。

第四。政府部门是法律宣传的骨干力量。①司法部门和综治维稳部门有宣传法律的职责。然而在基层,普法工作主要由司法所来承担。虽然乡镇法庭、派出所、乡镇宣传部等部门都有宣传法律的职责,但只是他们的一项附加职责。②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也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计划生育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林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森林法》和当地《禁牧》条例;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法》。然而目前,各个单位的工作与法律知识宣传相脱节,有实际工作,但法律知识宣传不到位,加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发挥政府各个部门对农牧民普法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普法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按照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的要求,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冲锋陷阵,身体力行,加强自身学法。如果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支持普法工作力度不够,也不加强自身学法,那么农牧民普法更从何而谈。

②普法部门需加强力度,普法对象需积极配合。一方面,长期普法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普法部门请求学法,普法对象被动学法”的局面,给普法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按照司法部“法律六进”的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法律送进机关、单位、社区、学校、企业、乡村,但如果这些单位配合不够,普法工作很难开展。另一方面,胡尔勒镇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人员少,经费紧缺,设备不够,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普法对象的不配合,使普法工作人员失去了信心,影响了普法工作的进度和效度。普法工作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指导、奖惩机制,能够使普法部门积极普法,使普法对象主动学法,提高普法工作效度。

③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应首先进行普法宣传

政府很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法律,并需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各基层站、办、所转变观念,不能蛮横罚款,应法律先行于工作,应用法律与农牧民对话,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学校教育是正规法律教育的开始。在学校,学生受校训校规的约束,它一方面能够塑造较好人格形象,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课程设置来说,学生从初二起就接触到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受到了规范的法律知识教育,虽然内容不深,没有涉及到深层法律条款,但这对学生继续法律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些校领导和家长重视升学率,轻视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上减少法律知识课程,教材内容上初三和高中的教材中减少了法律知识内容。在大学期间也有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但这一课程被很多大学当作为一门选修课。教育考试制度问题,校领导和家长重视不够。这些都成了影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症结。

充分发挥学校正规法律知识教育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重视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建立法律知识教育长效机制。学校不能单一的考虑升学率,而应将学生法律知识水平当作考核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来抓,以素质测评推动学生学法积极性。

学校法律知识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建立法律知识教育长效机制,将其作为一项长远的系统工程来抓,通过学校正规、系统法律知识教育,真正提高一代又一代农牧民法律知识水平。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5

普法教育工作的理论浅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系统性和普法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普法教育工作的渐进性特点,对普法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追求同时派生出了生动性和针对性两项要求。

普法教育工作的系统性。除普法教育工作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之外,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其系统性日益凸显,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法律法规数量的大幅增加;

普法教育工作的差异性。毋庸置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普法受众个体因为受教育程度、职责岗位、对社会事务的任知水平和方法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对普法工作的认识和要求也是千差万别;

普法教育工作的渐进性。普法工作本身是一次改变人的思维及办事方式的系统性的社会工程,目的就是要冲破中国几千年封建传统人治社会对人的思想禁锢,向崇尚法律、依法治理的轨道上发展,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其本质是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一次思想变革,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所从事的普法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这一点从我国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一些提法及要求中可以得到印证:如从“一五”普法提出的基本普及法律常识到后来提出的普及专业法律知识;从普法之初的单一普法到“普治并举”;从提高法律意识到“两个转变两个提高”;普法重点对象从领导干部、公务员、行政执法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五五”普法扩大到广大农村人员等等,这些都无一不体现了普法教育工作的渐进性特点。

普法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普法教育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在全体公民中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素质,使其在思想意识和能力水平上适应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最终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然而,目前必须在普法教育工作过程中解决好化被动为主动,化不用为实用两大根本本问题。

普法教育工作所具有的系统性、差异性、渐进性、实效性,尤其是普法受众的差异性,要求从事普法教育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牢牢把握针对性和生动性,进而保障普法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把握针对性,就是要注重因材施教,切实让普法工作与普法受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有机结合,防止学教脱节,这样才能调动学、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有所指、学有所得、学教协调、学用结合,达到教、学、用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把握生动性,就是要在坚持集中培训、集中辅导、集中宣讲、统一考试等传统形式的同时,不断创新普法工作的形式,尽可能多地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以法制文艺节目、以案释法、现身说法、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推动普法教育工作,实现学与教的互动,让普法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收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普法实践中,这些形式的采用,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我们在广大中小学校中组织开展的“现身说法”活动,就有效地解决了让广大学校领导十分头痛的“校园擂肥”、学生之间相互攀比、沉迷网络等问题,一些中小学校的领导深有感触地说:组织一些因在学校犯罪而身陷囹圄的人到学校开展“现身说法”,解决了以填鸭式为主的课堂法制教育针对性不强,加之学生逆反心理重,说教式教育无法达到目的的问题,相反,由于“现身说法”人员与学生年龄相仿、语言相近、心理相通,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受到警醒,因此,成功地举办一次“现身说法”活动,能让校园保持三个月的平稳,如果学校再根据“现身说法”活动组织几次班会讨论,那么一个学期就会平安无事。这一活动形式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二个方面的欢迎和认可,也正因为如此,我市在广大中小学校中组织开展“现身说法”活动从“三五”普法首次举办以来,一直到现在保持了极强的生命力。又如,我市于2004年全国法制宣传日期间,在全市组织了一台地方特色突出的法制文艺节目,演出当日,到场观看的人员达3000多人,整个剧场水泄不通,中央电视台派记者进行了实地录象采访。事后,应广大市民的要求,我们又在市电视台进行了重播,全市上下反响强烈。后来,省依法治省工作领导小组还将我们的二个节目调到省里组织的法制文艺汇演中进行了演出,受到了省领导和专业演艺人员的高度评价。

普法教育工作的实践初探

追求普法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应当把握差异性、系统性、渐进性、针对性、生动性等特点和要求,紧紧抓住青少年学法用法这个根本、不断突破深度和广度二个重点、牢牢把握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三个关键。

抓住了青少年普法工作就抓住了普法教育工作的根本。青少年是我国建设力量中最有力的后备军,青少年是未来,是希望,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必须“从娃娃抓起”。抓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能够使他们远离违法犯罪,健康成长,关心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树立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贡献力量的精神。这既是新时代青少年的鲜明特征,更是法治社会的希望所在。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讲话精神为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普法宣传工作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也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实际上,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做了一些工作的,只不过是我们没有太在意罢了。如我们在幼儿教育中经常讲到的“红灯停,绿灯行”,实际上就是在普及交通法律法规知识。而且这种教育往往很生动,很符合幼儿的特点,能够让这些知识入脑、入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生命力。加之,青少年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学习的黄金阶段,能够兼收并蓄,大量的储备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能否抓住这个个体普法教育的机遇期,进而推动面上的普法工作,对整个普法工作具有及其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全社会都要一起努力,尤其是从事普法教育工作的人员和教育系统的人员要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出发,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指示精神,把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作为我们整个普法教育工作的根本,切实抓紧抓好。

--二十多年的普法工作为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工作中,青少年一直作为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各级普法机构都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级普法教育办事机构也相应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在广大中小学校中组织开展现身说法教育活动以及建立法制副校长、法律进校园、进课堂等制度,都是一些很好且行之有效的办法、措施,需要进一步总结推广,并继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不断建立完善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

--义务教育法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为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提供了平台和保证。为从国家长远发展计,我国制定实施了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为了确保这一规定能真正落到实处,去年,国家又决定由国家财政拿出专项经费补贴教育,免除农村孩子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些费用,解决部分家庭因负担不起而让孩子辍学的问题。我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将不断加大,加之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法的各项规定将会更加彻底地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贯彻落实,那就是所有适龄人口将无一例外地受到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而这正好为普法教育工作搭建了一个平台,普法教育工作只要抓住了这个平台,并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学校的教材当中,真正让普法教育进学校、进课堂,把普法教育的内容融入学校教育之中,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面向社会的普法教育工作就只需要普及那些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可以有效地减少重复普法,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避免资源浪费。

抓住了深度和广度就抓住了普法教育工作的重点。普法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主要是指普法教育在内容和对象上的要求。根据形势的变化,推动普法教育工作与时俱进,最终为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普法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追求普法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是20多年普法工作传承与发扬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普法教育工作从1986年开展以来,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目前正处在“五五”普法阶段。从第一个五年普法到现在的第五个五年普法,我们经历了一个从基本普及法律常识到普法与依法治理并举、从提高法律意识到提高法律素质、从知法、守法到懂法、护法等的渐进的和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在普法内容和形式、要求和目的等方面不断扩展和深化。

--追求普法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是青少年学法用法工作的延续与补充。普法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按照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来推进。要适应构建全民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形势,重在从娃娃抓起,放眼全社会。要抓住在校学生学法这个打基础、管长远的工程,开展好法律进校园活动,在认真总结以往学校法制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法制副校长、现身说法等行之有效的在校学生普法教育的成功做法,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平台、以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法制教育纲要为契机,全面积极推进法制进课堂、法制进书本等,让普法教育工作真正落实在校园。抓住了普法教育与义务教育的结合,就占领了普法教育的制高点,就实现了普法教育工作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面向社会重点人群的新的和重点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就会形成一套完整的普法教育体系,保证普法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追求普法工作的深度与广度本身是一个发展并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普法内容和普法对象两个方面来考量。首先,我们从普法内容上看:普法经历了最初的普及基本法律常识到向专业法律知识普及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既是一个普法工作向纵深发展的要求和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一个普法内容由单一向广泛性发展的要求和具体体现,而且,经过一段时期的工作,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只表现为一个广度的问题,而不再同时体现普法工作的深度问题。下面我们再从普法重点对象的变化来看:熟悉普法教育工作的同志都知道,也正如本文前面提到的,我国20多年的普法教育实践中,其重点对象也先后发生过一些变化,这些对象的变化,也既是一个广度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深度的问题。也就是说,普法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是发展的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

普法教育工作的体会收获

抓住了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就抓住了普法教育工作的关键。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是做好普法教育工作的三个要求,且三个要求是相互关联、互为保障的。经常化需要制度化和规范化为其提供保障,而制度化和规范化需要经常化为其提供实践基础。

--抓组织,促进普法工作的经常化。普法教育工作的性质、内涵、目的和意义等决定了普法教育工作必须要做到经常化。如何使普法教育工作做到经常化,我们当前的主要办法是用活动来推动,如普法宣传月(周、日)、法律知识考试、民主法治村(单位)创建等,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普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重点抓好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形式创新、平台构建、检查督办、考核验收等环节的工作。这里我想重点谈一谈活动的组织,要在全面安排部署中长期和短期活动计划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抓好具体的组织工作,做到既有宏观计划,又有微观安排。只有大局和细节同时考虑,才能确保各项活动取得预期的效果。开展活动具体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我个人认为,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应考虑活动的主题、目的、对象、内容、针对性等,从细节上看主要应考虑时间、地点是否合适、人员如何组织、活动如何进行,具体进行哪些程序、紧急情况应急预案等。

--抓概括,促进普法工作的制度化。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普法教育工作的各项制度,既是对我们普法教育实践工作的总结概括,又是促进工作不断深入发展的基本保证。制度离不开实践基础,好的制度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符合工作实际,否则就没有生命力。如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就必须要贯串干部的培养、提拔、使用、监督、继续教育等全过程,离开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支撑,其效果可能就会大打折扣。抓制度建设就象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就是要针对组织者、普法对象等不同的群体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6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建立“六五”普法领导小组

(1)成立了普法领导小组。今年“六五”普法工作进入第二个年头,我单位领导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六五”普法工作的文件,自觉领会文件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时成立普法领导小组,由局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2)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为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对法律知识学习和普及活动的管理指导,我们及时调整普法内容,特别是一些新的法律颁布以及重要法律修正后,及时订购学习材料,组织学习,使普法内容适应新的形式,利用政治理论、业务学习时间认真学习了有关的法律知识和条例。

(3)保障普法经费。为保障各项法律宣传的顺利进行,我单位从经费接着的情况下安排了普法宣传教育经费。

二、加大工作力度,狠抓干部的学法用法

我们进一步加大了领导干部的学法用法。结合部门法律法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法律理论与法律条文相结合的方法,继续坚持和完善学法制度。今年重点学习了《行政强制法》、《国家赔偿法》、《公证法》、《仲裁法》、《个人所得税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省义务教育条例》、《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方案》等法律知识。通过学习领导干部的依法决策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干部的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意识不断增强。

三、拓宽思路,形式多样,不断增强普法宣传效果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首先,我们通过建章立制,实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加强民主制度建设,不断探索和加强依法行政能力,领导在干部职工大会上重点强调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严格依法办事,不允许出现违反规定的做法。其次,只有学法、懂法,才能公正执法。

可以说,目前,全中心基本做到了有法必依,依法办事。与此同时,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如果不学法,不懂法,不提高法律素质,就谈不上守法、用法,甚至可能出现违法行为或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四、明年的工作计划

(1)在上级和法宣办领导下进一步加大对各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工作。

(2)培训普法工作的法律骨干,培养法律人才,建立一支骨干队伍。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南疆;农村;普法宣传

新疆作为一个民族众多、情况复杂的边疆大省,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责任,各民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对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南疆农村特殊的位置分布与人口比例使这一区域的普法工作肩负着维护南疆乃至全疆长治久安的重大使命。部分普法工作的不到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并没有涵盖所有的城乡区域,这也是南疆农村法制建设进程缓慢的原因之一。

一、南疆农村普法的基本现状与问题

自1986年“一五”普法以来,南疆地区一直在践行着国家对于普法制定的各项重点规划与目标。针对不同时期普法的不同特征不断开展各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尤其是在“六五”普法过程中,南疆多地州都依照普法总方针的要求,紧紧围绕地区稳定和长治久安开展的“法治六进”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南疆农村受历史原因、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牧民文化水平偏低,普法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使南疆农村的普法工作也因此存在着诸多问题。

1.普法工作创新不够,受人文环境影响大

南疆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与全疆其他区域相比存在更多的困难。一方面,部分普法受交通、地方设施等物质条件的影响,无法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南疆农村的普法工作存在一定滞后现象,普法内容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在联系上不够紧密,普法工作的开展缺乏创新,农村居民所接触到的普法多为传单、宣传手册以及集体宣讲等“一对多”的单一形式。这一系列问题使得普法工作的吸引力小,群众主动接受率不高。

南疆很多农村并没有汉族居民,民族语言已经被习惯成为本土语言,汉语普法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需要,普法工作成本增加。同时,农民的文化程度低使之在对普法宣传内容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普法工作人员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其普及、翻译、解释法律知识,普法工作的难度因此增大。

2.普法队伍人才缺乏,法制宣传质量有待提高

法制宣传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任务重,而当前南疆农村普法工作中,普法工作人员少、基层普法机构缺编现象较为普遍。普法办专(兼)职工作人员较少,尤其是乡(镇)一个所只有一名司法助理员,与当前“大普法”任务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基层普法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普法工作人员中真正为法律专业的人很少,毕业于法律专业并且有一定宣传工作经验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此,涉及到解释、翻译法条等问题时,极容易发生解释错误或解释不到位的问题,这使得普法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由于普法人员的双语素质也没有达到相应要求,这使得在双语翻译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词汇生造、误解,最终导致“畸形翻译”的后果,同样严重影响普法的质量。

3.部分群众“不信法”、“信教不信法”

在日常工作中“不信法”的现象在文化水平落后的农村显得尤为突出。事实上,在人的诉求中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法”的途径来解决。而部分群众这种“上访万能”的主观思想没有破除,南疆农村普法工作在开展时不能被积极响应,这也侧面反映出普法力度不够、效果差的现实问题。

南疆农村是新疆重要的少数民族特别是维吾尔族聚居区,这样大的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也使得伊斯兰教教义在南疆农村居民的思想中具有极高甚至超越法律的地位。在普法过程中,遇到宗教习惯法和国家法律相矛盾的情况时,信教群众则表现出对宗教教义的绝对服从,使得普法工作受到严重阻碍。

4.普法重宣传轻实践,整体发展不平衡

南疆农村普法的整体发展不够平衡,个别单位和部门对普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存在“走过程”的现象。部分乡镇基层部门与单位在学法用法、法制实践上下功夫不够,虽然工作也在做,但是没有与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不配套,有脱节现象。各族干部群众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不够,从学法到守法、用法、护法的转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乡镇一级政府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机制还不够规范完善。村“两委”班子作为普法单位是进行农村普法的主要配合人和引导人,其自身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处理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还不够高,依法治村能力不足。针对于南疆农村普法的各种问题,相关领导工作倦怠,寻找新形式、新方法的意识差,上一级主管单位对农村普法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导致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南疆农村地区普法困境的原因分析

1.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落后

南疆自然资源稀缺,是新疆典型的边远贫穷地区。各地州围绕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山地、沙漠和戈壁遍布,人均耕地资源极为有限,农牧民的收入难以依靠耕、林、草地等自然资源得到增长。相比其他地区而言,南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各村庄不集中。农村分布的偏远、交通道路建设的滞后以及现代化设施在农村地区难以普及等问题限制了村民通过多个媒体渠道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影响了法律知识在农村地区的普及范围。同时,这样的经济现状决定了农村大部分群众更看中经济效益,对比较枯燥的普法教育兴趣不大。

南疆农村落后的经济水平对普法经费的影响也使普法主题开展普法工作时存在阻力。例如,在农村开展普法下乡文艺活动的想法,可能因经费的不足无法实现。

2.教育资源不足,民族同胞汉语水平差

相比全疆其他地区而言,南疆农村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村民经济条件难以负担起子女跨区接受教育的费用,严重降低了村民的积极性,这样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导致了该地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理解和接受法律知识的难度增大。

南疆农村人口中,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所占的比重极大。维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是南疆农村地区主要的流通语言,目前有部分少数民族同胞因所处地域偏远与外界沟通联系少,至今仍无法运用汉语与他人交流。在这样的条件下,众多的法律知识若想被广大农村民族所了解进而接受,则需要准确的双语翻译与解释,普法工作的任务因此加重。

3.民族宗教习惯法影响深远

自16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后,伊斯兰教在新疆影响深远。南疆农村地区维吾尔族信教群众数量多、宗教意识强,宗教对群众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影响深刻。在现实生活中,当教义与法律相冲突的时候,信教群众更愿意通过教义和民族的习惯来解决实际问题,忽略了法律的存在。其次,南疆农村分布偏远,政府对农村的监管较为薄弱,致使农村地区成为了极端宗教分子滋生的沃土,极端宗教分子利用农村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特点,私下传播异端邪说,歪曲教义,降低了信教群众对法律权威的信仰。这严重影响了南疆农村地区的普法工作的开展。

4.法律维权成本较高,群众缺乏信任感

随着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加,要求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由于许多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所限,不知应如何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说,遇到纠纷之后,其自身的经济条件难以负担诉讼费用,同时复杂诉讼程序又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另一方面,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到的司法腐败现象大大降低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任程度。此外,某些部门为了息事宁人,对有些人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也不免迁就,给予满足,使他们错误认为事情闹得越大对自己越有好处。这样的结果,从客观上鼓励群众非正常上访,。

5.普法主管单位对基层普法的重视度不足

普法工作作为一项承担着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观念、引导法治行为的基础性工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南疆农村地区的整个普法过程中存在着监管不到位,运行机制不健全的问题。上级政府的普法工作任务很难在乡村一级落实到位,而在现实中对这项工作考核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又导致了基层一线普法人员在农村开展工作积极性不高。其次,因为思想上认识的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态度消极,将普法工作置于次要位置,甚至对部分普法任务进行拖延、搁置,普法流于形式。同时,基层普法组织在普及法律的内容上与农村农业生产现实情况不匹配,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法律条文宣讲多,法治理念、法律信仰培养少。

三、南疆农村地区普法问题的对策及路径选择

1、改进创新普法形式及内容,大力培养普法人才

普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普法的时候,不仅要在内容的选择上有针对性,还要重视普法的方法使用,如果仅仅是遵循传统的方式,那么普法工作对人们所形成的影响必定是十分有限的。而农村地区以往的普法活动一直受限于群众的文化程度受限及接受能力,传统形式难以吸引他们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我们可以改变和创新普法形式,在普法过程中加强与农牧民的对话,将普法寓教于乐,互动普法。同时,基层普法工作组织在普法开展之前应该调查了解群众最关注什么法律问题,通过问题有针对性的对普法活动和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另外,要加强对普法队伍的建设,培养精法律、懂双语、善宣传的普法人才,将枯燥的法律条文翻译为村民们易于接受的文字,降低法律知识在普及时的难度,提高法律传播的效率。

2.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完善农村基础建设

特殊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了南疆地区的城镇乡村大多环绕沙漠分布,特别是村落之间,间隔远分布较为零散。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的不便利给普法教育开展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作难度大,时间上具有滞后性等方面。对于此类问题,单单提高普法主体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是不够的,这更需要政府部门在基础建设方面增加投入,疏通道路,缩短农村与城镇的距离,保证普法工作的有效执行。南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以确保更多种类的普法方式的顺利开展,使得普法的开展不再因为物质条件不足而受到约束。同时,财政上的支持必然将使得南疆农村地区在农业经济上有一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将使得农民更有兴趣了解和学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这对普法工作的开展来说,是一个从源头到过程的共同进步。

3.在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强化普法的针对性

南疆农村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主要的聚集区,民族习惯和宗教思想盛行,宗教教职人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尊重民族习惯和少数民族的基础上,通过宗教领袖在信教群众们中的突出地位来引导学习法律知识。所以,首先要对新疆各地区的宗教领袖进行普法培训,通过宗教领袖的引导让信教民众众正确了解宗教教义,从而在宗教传播的源头进行规范。例如,积极推动伊斯兰教的解经讲经工作,积极宣传伊斯兰教和平、团结、中道、爱国思想,反暴力、讲法制,坚决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在遵循自由的政策下依法打击与法律相违背的宗教行为,推行法律至上,明确法律的权威性。

其次,在农村地区普法工作方面应该注重少数民族群众的风俗习惯,在制作普法宣传册的时候,加入一些民族风格元素,提高群众对宣传册的兴趣。在普法内容选择上,搜集一些现实生活中因宗教被利用而产生的相关案件,向村民们进行展示。让他们及时了解非法宗教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4.对症下药,提高群众司法信任度

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提升群众的法律水平,特别是加强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的宣传力度,让群众正确认识其自身的权益和义务,破除争取不合理诉求的主观意愿,加强集会游行示威法、条例等的宣传,引导群众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诉求,同时要适当宣传群众通过法律途径争取合法权益的正面例子及通过不当手段表达诉求受到法律制裁的反面例子,破除“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当思想。

5.各领导部门加大对普法活动的重视程度

村民自治委员会是国家制度中明确规定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对广大农民直接进行管理的基层组织机构。据新疆统计年鉴显示,目前乡村人口占南疆人口的62.76%,共有村民自治委员会5450个。要想在基层农村地区搞好普法宣传工作,就不得不利用好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普法的关系。首先,针对南疆农村地区对于长久以来普法工作难以执行到基层、普法工作偏重形式主义的问题应设立有效的基层监督机制,对于普法工作“有形式,无内容”的现象向上一级政府进行反馈,保证上层政府的普法宣传的工作安排在农村地区得到有力执行。其次,利用好在南疆农村地区设立驻村工作组推进普法。普法宣传是一项需要逐步推进的工作,农村群众因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较少以及对法律所具有的陌生感而在短时间内对普法队伍及其工作不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好驻村工作组和村民自治委员会与村民关系更为贴近这项优势,使普法工作在基层的开展能够更为深入和高效。

结语

南疆基层法制建设是促进南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新疆和谐稳定的重要支持,是现代化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保证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重视南疆农村地区普法工作的开展,在保证普法主体素质的提升的同时不断改进普法工作方式,有针对性的解决现阶段南疆普法宣传教育所面对的困境,做到“有效普法”、“普群众需要的法”,充分发挥普法宣传教育对边疆稳定的重要影响,切实为当前全疆的维稳工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伟.少数民族法制建设研究的现状与反思――透过学术论著的审视[J].社会中的法理,2014,01:222-241.

[2]张永群.“治安中心户”――农村普法教育的创新形式[J].法制与社会,2010,03:206-207.

[3]孙卫.边疆农村法治化建设的现实路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02:131-135.

[4]自治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推进“六五”普法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夯实法治基础[N].新疆日报(汉),2010-12-14010.

[5].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08:511-512.

[6]朱睿.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普法工作的路径选择――以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33:221-222.

[7]周海波,侯希莲,何明军.“六五”普法期间如何提高中西部山区农村的普法效果[J].法制与社会,2012,10:207-208.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项目编号:201410757017

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性篇8

行署民族宗教局:

根据行署民族宗教局大民宗字(2005)21号《关于做好“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的要求,我区“四五”普法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按照“四五”普法规划总体要求和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要求,精心组织,扎实工作,积极开展普法工作,不断加大措施,强化指导,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民族工作干部依法行政观念得到增强,依法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得到增强。机关工作人员通过自学、法制讲座、法律培训、集体学法等形式,增长了法律知识,掌握了宪法、其他基本法律以及民族方面的专业法律、法规和规章。通过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法律宣传活动,增强了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普法宣传教育顺利开展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制定普法规划。根据区委、区政府和行署民族宗教局关于“四五”普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按照加区“四五”普法规划要求,在普法活动开始之初,就成立“四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严格按照区法制办的工作安排和计划,抓好全体民族干部学法用法工作,组织全体民族干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以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规,全面提高全体民族干部的法律意识,扎扎实实开展普法工作。还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普法工作计划,确定学习内容,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在学习内容上结合工作实际,将行业法律法规、基本法律知识与政治理论学习穿插学习,加强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保证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我区2000年至2005年普法教育五年规划。明确了“四五”普法目标为“两个转变,两个提高”,即由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向提高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法律素质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转变。

二、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营造普法宣传氛围。为增强普法宣传效果,增强全社会的少数民族法制意识,我局把开展以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实施“四五”普法规划的重要任务,把学习宣传少数民族法律法规列入年度普法计划,重点宣传《宪法》、《黑龙江省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黑龙江省民族教育条例》、《黑龙江省清真食品管理条例》等有关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四五”普法以来,通过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周”、“12.4法制宣传日”等重大纪念日以及各类少数民族法律法规新出台的有利时机,积极探索新的宣传方式,加大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力求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在宣传方法上,除了利用电视、广播媒体、宣传标语等常规方式进行宣传外,每年在宣传形式上都有新的突破。通过召开座谈会、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建立法制专栏、举办法律讲座、送法进村入户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宣传少数民族法律法规活动。2004年7月18日在新世纪广场与行署民族宗教局联合开展“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周”活动,制作宣传展版,设立咨询台,发放少数民族法律宣传单千余份。大力宣传以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法制观念,增强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民族工作的依法行政水平,在全社会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风气。

三、行政执法与普法教育相结合

在推进少数民族法制宣传工作中,加区还特别强调普法与执法实践相结合,努力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做到普法、执法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把执法巡查工作与普法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仅使防范涉及到有关少数民族群众案件发生的执法工作到位,而且将普法宣传教育的“关口”前移。提出“由事后查处为主,向事前防范为主、防查并重”的口号,在处理涉及到少数民族群众案件中,主动做到先对当事人和周围群众进行少数民族法律法规的宣传,再依法进行查处,取得了查处一件,教育一片的效果。

四、推进依法行政,提升法治管理水平。

1、强化执法责任。执法公示制、评议考核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得到落实。结合实际,积极落实执法责任制的各项措施,做到执法权限法定、执法内容明确、执法程序公开,有效规范了执法行为。

2、落实政务公开。加大政务公开透明度,实行规范性文件公开、设立公示栏、印发公开手册等政务公开措施。公示办事权限、内容、程序、时限、结果及收费依据标准,简化办事手续。

经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加区民族宗教局坚持法治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切实加快推进依法治理进程,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是广大人民群众和民族干部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通过开展少数民族法制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和民族干部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明显增强,广大民族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得到提高,在各项民族管理工作中较好地实现了从行政手段管理向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

二是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区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民族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收效显著,进一步提高了依法决策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初步实现了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民族行政执法人员自身的法律素质、依法办事的水平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有了较大进步。

五、“四五“普法工作的体会

1、普法工作要重在经常。普法工作是宗教法制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作为一项经常的基础性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定期研究,常抓不懈,督促检查,持之以恒。

2、普法工作要重在开拓。要积极探索务实开拓的普法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点面结合,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常用结合,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上下结合,努力营造氛围。要使普法工作下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要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赏心悦目、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易学、易懂、易接受,增强普法宣传效果,营造普法工作氛围。

六、“四五”普法工作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1、经过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但依法办事、用法守法的法律素质尚需进一步提高,全民性的普法活动还要在形式和手段上注重实效,不断创新。

2、合理安排普法内容。普法工作是项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因此,今后要继续坚持长期普法的指导思想。在普法内容方面,要围绕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新形势,研究探讨些难点、热点问题,加大教育的深度;对全社会而言不仅要宣传公共法律法规,更要宣传少数民族专业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还要增强普法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感染力,注重不同层面的宣传,力求通俗易懂。

上一篇:儿童法律常识范文 下一篇:房产测绘测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