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范文

时间:2023-12-04 22:44:40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1

1.实施策略

(1)政策引领,组织保障赋能

一是宣传到位。宣传普及“智能技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理念,引导老年人树立数字时代的思维模式;开展专项调研,掌握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能力现状和学习需求。二是优化组织。成立街道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出台“智享银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活动实施方案,将智能手机培训列入社区考核,区社区学院全程指导。三是强化队伍。智能手机应用普及推广,师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只有打造一支专兼结合、适合老年人需要、富有爱心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在培训中做到“送教上门”“小班化教学”“随教随学”。成校依托区内之江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组建了50余人的专职师资团队,为每位学员实实在在地学会智能手机操作服务,成校每次培训至少安排三名老师授课。同时,成校还依托老年大学阵地,在老年大学学员中培育了一批智能手机使用骨干学员,以“传帮带”的形式,下沉到各社区和文化礼堂,帮助老年人一对一学习。四是落实经费。根据柯桥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普及行动两年行动目标,区财政落实专项资金,专款用到老年人智能技术教学培训中,明确在农村文化礼堂、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实施的教学培训按场次给予补助,并对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中实际使用教材全额进行补助。

(2)依托“三大载体”,打造

“三个课堂”一是依托社区文化礼堂,打造“家门口课堂”。成校采取“三单制”培训模式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行动,即“社区下订单,学校配菜单,政府来买单”。2022年的街道社区教育培训将智能手机培训列为一项主要的培训菜单,各社区精准摸排需要培训的人员数量,成校则将名单汇总归类,制定教学计划,分层分班进社区培训,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学会智能手机操作。二是依托老年大学,打造“X+智能课堂”。成校自2011年开设柯桥街道老年大学以来,目前已发展拥有32个教学班、7个社区教学点、700多人规模的综合性老年大学,将近十分之一的智能手机培训对象集中在老年大学。成校从2018年起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每年报名的学员有40多人,目前学制班已从初级班升级到进阶班。此外,在所有老年大学班级通过“X+智能”模式植入智能技术课程,每年开展至少5学时的短训。成校围绕智能手机日常应用APP,编写《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入门》《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进阶教程》两本教材,提升学习质量。三是依托在线平台,打造“网上课堂”。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组织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依托“柯桥区终身学习在线平台”开设智能手机培训专栏,开发智能手机普及推广配套系列微课,简单易学,为更多老年人便利化学习提供网上教学服务。同时,成校将这些微课视频发送到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城市书屋等公共场所滚动播放,让老人随时观看学习。

(3)资源整合,健全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街道各社区都在打造智慧云社区,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信息等资源共享。一方面通过社区公众号开设老年常青课堂,把智能手机30个课程上传,包括智能手机基本应用、生活常用APP等,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居家学习。同时,以打造柯桥区“智慧文化礼堂”为契机,在50~60岁初老人员中培养一批社区骨干学员,让他们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各项功能,下沉到各文化礼堂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2.特色与亮点

(1)分层施教,实行小班化”教学

老年人因年龄层次、所用手机系统、对智能手机应用掌握程度等不同,在培训中存在“混龄混机”的现象,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经过摸索,成校采取“小班化教学”,每个班控制在20人左右,一般设主讲1名、助教2名,分层分类施教,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学会。

(2)对志愿者开展“种子”培训

为确保志愿者为中老年人智能手机教学提供高质量服务,成校聘请智能手机技术推广员为志愿者进行先期数字化技能教学培训。通过集中授课、现场协助教学、上门一对一服务等形式,培育了一支适合老年人教学的富有特色的志愿者队伍。

(3)与反诈相结合,迈过“数字陷阱”

智能手机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让电信诈骗有机可乘,特别是老年人更是重灾区。因此,成校在开展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时,把预防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列入培训内容,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与使用智能技术,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迈过“数字陷阱”。

(4)组织学员收看“浙开大•浙里美”空中课

在疫情防控严峻的当下,为满足老年大学学员线上学习需求,成校利用“浙开大•浙里美”空中公益课堂,指导学员关注“浙学通”微信小程序,确保关注率100%。每天在群里当天课程,提醒学员在家观看,在群里分享学习心得。通过线上学习的方式,对智能手机APP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

(5)设计载体,提高老人子女的参与度

在老年人智能手机应用普及中,光靠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操作。为让子女主动融入老年人智能手机的学习,成校在老年大学招生中采取网上报名缴费的形式,让老人们在子女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子女的参与也提升了老人的学习效果。成校留下老人子女的手机号,通过短信平台将学习内容发给子女,让他们在家耐心辅导,共同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3.主要成果

(1)掀起智能手机学习热潮

助老跨越“数字鸿沟”从2018年街道老年大学开设智能手机学制班以来,通过骨干学员传帮带、以点带面、以老扶老、以党员志愿者个对个辅导、社区地毯式扫盲辅导办班等形式,共开展培训178场次、2500余人次,智能手机学习和交流成为老年人的“时髦”话题,全街道掀起了智能手机的学习热潮。管墅社区老年人数字化技能教学、大渡社区“常青课堂”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将智能手机学习触角延伸到了每位老人的指尖,让老年人尽快追上“数字快车”。

(2)提升老年人幸福指数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老年人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后,不但能给出行、就医等带来生活便利,更能刷微信、玩抖音、看新闻、听戏曲……给日常生活带来一抹亮色,帮助老年人排解孤独、寂寞,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安全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指数。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能够带动一个或者几个家庭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快乐与和谐。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是一项老人满意、子女放心、社会受益、多方得利的民心工程。

(3)促进终身教育发展

感受智能时代温度老年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机普及行动是现阶段老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新型智慧城市打造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智能手机普及,在社会转型中实现积极老龄化,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也是对老年人的一种关注和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智能时代的温度。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2

[关键词] 技能型 人才培养 定位 经济效率

人们都在研讨中国经济结构性调整转型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非常广泛的问题,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这里指西方经济学原理)来解决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问题,是难以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的。本文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中国经济效率提高的关系,提出笔者的一些研究结论。

一、明确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中国经济提高效率的深层基础

解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实质上就解决了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定位。人们目前的普遍认识是,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这是不准确、不全面的表达和概括。

(一)从整个教育链条上去把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在整个教育链条上,依次排列的是: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基础教育;在此基础上分支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智能型人才培养两支。它与经济效率提高形成什么关系呢?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是普通知识劳动者,如同万金油一般,什么地方都可以用,但做什么都不专不深;如果不进入技能型和智能型再培养,一般定位就只能在体能型人才或一般社会劳动力的范畴。中国多年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千千万万个具有普通知识的万金油劳动者,且绝大多数劳动者停留在体能型或一般社会劳动力的层次上。体能型人才完成基础教育后,进入三大产业,一般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拜师、跟班、实践或自学,才成为技能型人才,也有极少数成为智力创造型人才的。这种光强调基础教育的战略,是对一代人在专业技能掌握时间上的浪费,也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的浪费。它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影响到三大产业效率的提高。技能型人才是在完成初中或高中之后,直接进行的技能知识的培训和实践操作的训练,其中又分为两个层次,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中端技能型人才;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所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它的前面是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基础教育,它的后面是普通高等大学的大学教育,它本身处于中间,通过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有专长的技术工人和通过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高级技师等亚人才,统称为技能型人才,这就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所处的位置,当然也是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所处的位置。

(二)体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智能型人才三者之间在文化知识上的差异性

1.体能型人才(普通劳动力)的分析

普通劳动力的知识就是它的基础性普遍适用,所以基础教育既是人们普遍适应社会的教育,也是人们进入技能创造层次或进入智能创造层次的基础。但是,仅仅只停留于基础知识的把握,是不适应社会向前发展的,应向技能型人才转变。而技能型人才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再针对专职性、专长性、技术能力性的诸多知识结合实践技能进行培训,这才是三大产业广泛适用的劳动者。

2.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

技能性人才在接受普通基础教育后,它所要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应用性知识、专业性技术和职业性实用技巧、操作能力等。

3.智能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区别

智能型人才(可分为四个层次: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它与技能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的区别是:科学性的理论知识、专业性的设计、系统性的分析、智力性创造能力的形成等。它与技能型的高级技师人才有接近之处,例如,技能型人才要求把握专业性技术,侧重于应用、实用的知识。智能型人才侧重于专门学科的知识,准确的设计,并要求系统性掌握某项课题。

(三)中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误区

第一大误区是:认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在基础教育至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这一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其实,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是创造能力培养的根基,后期所有的阶段只是链接、巩固、提高和运用其成果。

第二大误区是:以为基础教育越普遍提高,就能培养出适应经济效率提高的人力资源。其实,推动经济效率提高近阶段急需的主要人力资源是培养出上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否则经济效益将受到影响与制约。

第三个误区是:在第一和第二个误区的基础上产生的,以为普及大学就是普及人才培养,而且创造能力之源产生于大学,大学的普及强于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技术院校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普及。因此,整个社会就形成了一种盲目地追求普遍大学升学率。从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绝大多数把注意力、资源投向了普遍的高等教育。实质上,原始创造力、创新力、创意力大部分是源于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教育,而大学、研究生、博士只是末端对原始创造力、创新力和创意力的现实运用。钱学森老先生晚年提到:“中国大学为什么缺乏创造力?”我想上述原因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应当说大学的创新、创造、创意风气形成确实重要,但要说明的是,这是大学生在充分运用和挖掘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教育的智力成果。就影响经济效率提高的人才贡献率而言,大学培养的智能型人才是不能取代也不能弥补技能型人才这个大层次的空缺的。现在有上百万的大学生毕业要找到工作就必须转型到技能型人才的行列中来,而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又大量空缺,这对提高中国经济效率提高极其不利。

第四大误区是:片面追求大学升学率,并畸形扭曲唯分数论,追求分数又进一步转变为数理化语英上去了。数理化语英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的的攀高,是大套餐式的堆高,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全面能力,特别是特殊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创意能力。当然,数理化语英比赛的分数结果可以反映出部分人的高超智力,但并不是全部。例如,一部分孩子在生长发育期家庭变异,他所处环境特殊性,又如,一部分孩子聪明、调皮、叛逆,正好与他们的高考期相遇,许多天才性人才就落榜了。因此,大学应以追求最终智能型人才,向具备创造、创新、创意能力的多种人才培养形式转变。其中,对那些具有某方面专长的真正的创造者,哪怕是偏科的学生,打开特殊培养之门,这样也比仅凭分数培养人才更有意义。

我认为,应把具有基础知识的一般人才转入技能型人才培养,应把具有天才智力的人才吸收到智能型人才的大学深造。因为,经济效率提高是靠智能型人才创造出文化知识产权、科学技术核心产品与技能型人才创造产品形式以及体能型劳动力完成简单劳动有机合成才能成功的。

二、满足第二产业――工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经济效率提高

在人力资源方面,长期制约中国经济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技能型人才和智能型人才,因而才有所谓的“比较优势”的问题。所谓优势,就是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资源价格、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污染、高耗能、低端产业等。其中,技能型人才的不足与一般体能型劳动力有余是卡住中国经济效率提高的最大问题之一。首先是对第二产业的制约。整个制造业我们已有足够数量的工程师,当然仍缺有创造、创新、创意的优秀工程师,但严重缺少技能型人才。例如,我国的大型飞机、大型船舶、重型机械制造、汽车、电动机等制造业严重缺少高级技工和能满足高精度技术要求的技师,我国的大部分技师不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德国技师的水平。整个工业体系是要由几亿的技师、熟练工去支撑的。传统的由师傅带徒弟是有局限的,而由农村转入城市未加专门的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的培养直接进入工厂的体能性人才,他们(她们)拼命的模仿技能型人才机器操作的方法等,这是非常粗糙的低级原始生产形式。

在我国,很多的投资者倾向于钢铁、水泥、纺织品、低值高耗日用生活品的生产,这并不是他们的爱好,而是不能转向高新的大型民航飞机、高质量的大型船舶、高端的军用武器、奢侈品、高效的医用器械等的生产。是拥有自创文化知识产权和高科技技术的智能型人才的空缺和能掌握制造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的空缺。阻碍了中国工业产业向高、新、尖端的发展。仅靠大量培养体能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和仅靠大量培养智能型人才的大学教育,是难以解决问题的。要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满足第二产业日益发展的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工业的现代化。

三、满足第三产业――文化知识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经济效率提高

在第三产业中,尤其是在传统的服务业和文化业中,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例如,服务业中的旅游行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宾馆行业、餐饮行业、幼师业、家庭护士、家庭医生、汽车驾驶行业、家电维修、邮电等众多行业,小至生活中的理发、按摩、足疗,都应通过职业技术培训,才可能提高服务水平。在文化产业群中,最典型的是民间艺术、装修装潢、服装设计、民间手工艺等众多行业,有待恢复民族传统文化和提高现代工艺美术水平。同时,整个第三产业是中国实现普遍就业和充分就业的最大的劳动人口就业场所,现在不是因为第三产业就业拥挤,而是没有为第三产业培养出满足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劳动人口集结在小商小贩、安保、擦皮鞋等这些简单的行业上。很多不显赫的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和能容纳的就业劳动人口数量是巨大的,例如,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修理业需要大量的技工、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总之,第三产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培养这种有专业特长水平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普通的体能型劳动力和不肯低头、想食大餐的大学生过剩,这是一对极大的矛盾。因而,影响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四、满足第一产业――农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农业经济结构效率提高

造成中国农村的贫困的原因很多,中国农业生产者的知识结构普遍较低。农业是一个最需要农业技能型人才的产业,它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比工业产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要求还要高,所需要培养的数量要好几百万。自建国六十多年来农业技能型人才一直存在缺口,至今在学术界的主流意识中还没有高度认识到这一问题。通过各中专、大学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现在很多流失掉了,并没有与产业直接融合形成生产力,如何满足中国农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与农业生产直接融合,使之在农村、农业中生根开花是一个值得政府和学术界特别重视和研究并解决的问题。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目前最大的阻力就是像农艺师、农技师、畜牧师等技能型人才的严重、普遍、长期空缺。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的定位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并不缺少有基础知识的体能型劳动力,缺少的是有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目前,这是中国经济难以提高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教育链条中存在的四大误区,阻碍了智能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意能力的挖潜培养,同时,也阻碍了中国三大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中农业的技能型人才的缺少最为严重、普遍。因此,中国经济效率的提高要解决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重视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每年完成基础教育后要同时花开两枝,一枝要链接几十万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另一枝依然要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进入大学成为智能型人才培养,使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能直接服务于中国的三大产业,成为祖国的财富,而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6.

[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占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

[4]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10.

[5]张良玉.全球巨变与文化知识经济社会大革命[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

[6]钱学森.中国大学为何创新力不足[J].2010.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3

    一、特色高中建设的实施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并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天津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制定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计划,确立了“以优质特色和多样化发展为重点,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出了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工程、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并“支持普通高中根据自身特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培植优势特色学科,形成学校发展特色”。2011年,市教委专门印发了《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市启动实施特色高中建设工程,为推进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优化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作为具有多年师范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市教委直属中学,我校积极把握全市启动和推进特色高中建设的宝贵发展契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我市“教育规划纲要”对高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天津市特色高中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遵循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制定学校《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工作方案》,力求努力创建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和较高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教育优质特色发展,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二、特色高中建设的价值追求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地方,理应把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优质的教育应是充分适应和满足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就要遵循学生学习成长规律,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不仅要满足学生升学的需求,更要为他们终身发展服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得好,而且要让他们生活得好,生活得健康幸福和更有价值意义。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及认识感受人生真善美的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现代社会所需人才的良好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我校拥有多年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文化传统,理应充分发挥学校艺术教育及美育优势,积极推进音美艺术教育特色高中建设,努力探索和构建以美立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以更好地引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学校重视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目的,并非仅是期盼学生将来能在某个艺术领域取得多高的艺术成就或只是在考试升学上获取成功,而是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美育及心育作用,使全体学生具备更加良好审美素养,学会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培养形成行为美、心理美、心灵美的良好素质与追求。进而通过艺术教育深入实施,全面提升学校美育优势,促进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使其心灵得到美化升华,个性和想像力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激发,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提高生命价值,体验和实现美好的人生。

    三、特色高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把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生活的全过程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深入挖掘整合、有效发挥利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生活中的美育因素及功能,系统建立完善和创新学校美育工作相关制度与机制,使之与德育、智育、体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加强,系统构建形成“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的学校育人工作新格局。

    一是以美的教育养德,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通过系统加强完善学校美育,将美育与学校德育系列化实施方案相融合,制定形成年级美育系列化实施方案,促进美育与学校德育有机融合,探索建立学校教育以美育德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同时,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系列化融入各年级、班级教育生活及文化建设,大力倡导高雅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引领学生自觉追求语言美、行为美、心理美和心灵美,提升品德修养及学习生活品位,争创文明班级、争做文明学生;注重通过各学科必修课、校本选修课、文化讲座、校内生活实践活动,系统完善加强对学生美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使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懂得如何正确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使学生身心健康、品格阳光,自觉追求和展现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真正美的人格与风采。

    二是以美的教育启智,加强学科课程美育功能的开发。系统制定实施各学科美育目标、任务及教学计划纲要,深入挖掘学科教材及教学内容蕴涵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美育水平,指导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及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各种美育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将美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科课堂教学活动美育化,使课堂教学本身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让学生感悟美无处不在,时时得到美的启迪与熏陶。进而引领学生不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更积极和谐的发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追求不断增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三是以美的教育健体,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广泛开展“以美健身”教育活动,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坚持每年度举办体育节、举办校园艺体技能大赛,在坚持和开展好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及冬季长跑活动的基础上,在全校开设学生形体训练课程,建立多种学生体育社团及运动队,创建实施系列化以美健身特色育人活动等。进而在美的教育的带动下,通过文体活动的活跃开展,更好地激发学生旺盛的青春活力。

    (二)面向全校学生普及音美艺术教育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坚持把音美艺术教育全面纳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开发开设多类校本音美艺术选修课程,在各个高中年级实行“必修性选修”,加强了普及性艺术课程教育;同时,把艺术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文化生活,通过校园艺术节、课外兴趣小组及学校艺术社团活动(学生艺术团、书画社等)、各类艺术创作或竞赛活动、开设舞蹈或形体课程等形式与渠道、培养和增强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我校力求使每个学生通过在校三年的学习,都能在音美艺术素养上至少形成一项艺术爱好或能力专长(包括戏剧舞蹈、书法篆刻等),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和创作实践能力的增强。

    (三)创建特色班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创新。一是优质办好国办音美艺术高中班教育,形成我校较完善的音美艺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彰显学校音美艺术教育优势及育人成果。二是在普通高中各年级建立音美艺术特色教学班,推进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试验。通过校本选修课、活动课、研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活动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较系统的音美艺术课程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音美艺术修养或能力特长的“合格+特色”的高中生,促进学校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四)系统构建学校特色课程体系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基础上,注重科学建立与我校高中“艺术班”、“特色班”、“普通班“相配套的音美艺术课程和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形成了富有特色及层次化的校本课程体系。“艺术班”的艺术课程,突出专业发展和培养艺术人才的特点;“特色班”的艺术课程,突出文化艺术修养和能力特长培养;普通班艺术课程,以加强学生美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艺术素养为重点,注重音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兴趣爱好的拓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同时,在总结近年我校课程改革实践经验及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地编制了与特色艺术课程相配套的校本音美艺术课程教材,发展和丰厚了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内涵。

    (五)加强特色办学各项配套建设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我校注重围绕学校特色高中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优化学校的建设管理机制、办学设施条件和文化生活制度,注重同步加强特色师资队伍、特色育人环境、特色校园生活、特色教育设施的配套建设,整体构建形成更具艺术教育特色的学校育人工作体系,促进和保证特色高中建设有效实施落实。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4

2017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带来了五项建议。其中,“人工智能”是他本届两会最重要的议案,他呼吁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世界。以深度神经网络为典型代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通过学习顶尖专家知识和行业大数据,达到一流专家水平,从而超过绝大多数普通专业人士。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到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

鉴于人工智能的重大战略意义,为保持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良好的发展势头,刘庆峰建议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系统规划、加速布局,抢抓全球产业制高点,并具体提出以下建议:

设立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源头技术创新;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推动行业数据开放与共享,制定“人工智能+”行I应用标准体系和测试方法;建立“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课程和社会培训体系;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支撑和法律体系;设立部级软课题,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研究和伦理引导;制定“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人才引进计划;建议加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产业资源整合;设立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区,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刘庆峰在“关于发展人工智能,推动医疗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中表示开展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推动门诊电子病历的普及;建设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高医生诊疗水平,助力医疗供给侧改革;卫计委成立国家医疗人工智能领导小组,指导医疗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刘庆峰在“关于建立多语种翻译平台,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的建议”中认为将多语种翻译技术列入到国家专项计划当中,扫除语言障碍,促进国际、民族间的商业往来、文化交流;建立部级语言语料资源库,做好民族语言语料收集和标记工作,提升翻译能力;构建部级多语种翻译平台,研发独立翻译终端,促进多语种翻译技术深入应用一线。

刘庆峰在“关于用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均衡化和现代化,实现因材施教的建议”中表示教育部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享受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加快创新教学应用成果在全国迅速推广应用;教育部牵头在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时,加大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教与学中的应用,建立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区……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5

[关键词]舞蹈教育 全面 全体 大舞蹈观 中美舞蹈教育

吕艺生教授:“身在舞中,放眼世界”,他对任何新学科、新方法、新观点的出现都有着特别的敏感,并尽可能将其运用在自己的舞蹈理论研究中。

一、由全面转向全体

1.舞蹈专门人才的全面发展

早在1994年出版了吕艺生教授的《舞蹈教育学》一书,同时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在该书中,吕教授特别强调了舞蹈专门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向发展。他引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即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脑力与体力的总体结合。

吕教授在他的书中阐述了舞蹈专门人才全面发展所包涵的内容,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吕教授还提出了努力使舞蹈专门人才的智能结构更合理,从单向人才类型向双向或多向人才方向发展。所以吕教授提出了舞蹈专门人才应具有的六种智能: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

2.舞蹈面向全体学生

在21世纪初,当北京舞蹈学院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辉煌成绩时,吕艺生却将眼睛转向了舞蹈普及教育,将其面向全体学生。2007年4月16日吕艺生教授当选为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他更加全身心的投入舞蹈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这一事业中。在吕教授的理念下,委员会主要致力于积极推进舞蹈素质教育,逐步建立非职业舞蹈学科课程体系。加强对从事舞蹈教育、教学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教学人员舞蹈普及性教育的理念,努力创造条件,开展论坛、研讨会、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发展的空间及展示的平台。因此需要团结和组织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凝聚各方力量,将普及舞蹈教育做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全面提升全民的基本素养乃至国家长远发展贡献力量。

二、树立大舞蹈观、大教育观

吕艺生教授认为:只有职业舞蹈教育,而没有普及舞蹈教育,是不完整的舞蹈教育;一个国家没有艺术的普及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1.培养全脑发展的人才

按照脑科学的分工,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语言的、分析的、连续的和计算能力。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与直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音乐的、图像的、整体性的几何―空间鉴别能力,对复杂关系的处理远胜于左半球。艺术教育正是开发人右脑很好的工具,过去我们过多的重视抽象思维,也就是左脑的开发,导致整个教育事业都是培养半脑人,吕教授认为这样的人才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务必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加入艺术的普及教育,重视右脑的开发。

首先,形象思维的发展,是进行智力早期开发的基础。艺术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更重要的事发展儿童记忆力、想象力和丰富儿童的情感。

另外,形象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个决定因素。在文学、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活动,形象思维起着决定作用。

2.主张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

可将“类”解释为类别,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没有(贫穷、地域等)的区分;也可解释为相同,相似之意,指教育之后就没有类别之分了。人在教育之前是有类别的,有贫富,有贤愚,但是教育之后就没有了这些差别。

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民办教育,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只是这一主张在当今的教育现状中“消失”了。吕教授之所以大力主张这一思想,主要是因为目前所担任厦门演艺学院的院长,从职业精英教育院校到非精英院校面对对象的转变,因此教育思想一定得随之改变。关于这一思想在教授舞蹈教育学这门课的课件中,吕教授引用了他曾经研究美国教育改革中的一段话:全体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或残疾、都有权享有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

三、普通学校与职业院校舞蹈教育的重点不同

1.普通学校重过程,职业院校重结果

目前我国的普通学校中,绝大多数是没有舞蹈教育的,如果个别学校有开展也是按照专业舞蹈训练的模式来进行。因为非舞蹈专业院校进行舞蹈教育目前是没有理念和核心的,所以只能按照专业院校的标准进行。专业院校和非专业院校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显然是不合理的。吕教授深入的研究了《美国艺术教育标准》,他将“艺术教育的益处”归纳为以下七点:(1)理解人类古今经验;(2)学会借鉴、尊重其他人;(3)学会解决问题的艺术方式,为各种人类的环境提供表达、分析和发展的工具;(4)理解艺术的影响;(5)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境中的决策;(6)分析非词语的交流、并对有关文化的产物和问题做出有见识的判断;(7)用各种方式交流思想和感情,游离的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

以上七条没有一条是强调表演结果的,所有的都是在注重艺术教育的过程。身为北京舞蹈学院这样职业舞蹈学院的院长,没有惯用过去那些重视表演结果的教育理念,却提出了普通学校进行舞蹈教育要重视过程,与职业舞蹈院校重视舞蹈教育表演结果区分开来。

2.普通学校注重情商,职业院校注重智商

艺术教育主要是以情动人,而不是以理服人,主要是通情,而不是达理,因此,舞蹈教育对人的情感教育和情商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当全民都在接受舞蹈普及教育,那整个国家的情商与全民没有接受过舞蹈普及教育是完全不同的。职业艺术院校平时大多在培养情感和情商,却忽视了智商的培养,如果长期用这种方式培养人才,与发达国家的人才相比,后果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于平.吕艺生的舞蹈教育观 [M].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69.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6

人工智能即将进入高中课堂。近日,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

为什么要在中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这本教材有什么特点?对于中学教师和学生而言,应如何准备才能应对人工智能的教与学?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全国已有40所学校引入教材

据了解,该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和商汤科技合作,联合全国多所知名中学教师共同编写,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并备案。目前,全国已有40所学校引入该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学校”。

“与其他教材不同,该教材以‘手脑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不仅关注对人工智能原理的介绍,更加重视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玉琨介绍说,“作为教材的编者,我们特别希望学生能发挥独特的想象力,设计一些在高中阶段有可能完成的项目,并动手将其转化为独具特色的作品。”

记者看到,该教材共分9个章节,以基础普及性的知识为主,分别介绍了图片识别、声音识别、视频识别、计算机写作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场景,每一页都配有彩色图表,并引入了大量科普内容和实例。此外,该教材还配套了一个教学实验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达华表示,目前,人工智能人才面临着全球性短缺,在人工智能和基础教育结合方面,各个国家都还处在探索的过程中,该教材的出版,是人工智能教育的一次重大突破,意味着人工智能将由此走出“象牙塔”,进入高中生的知识范畴。

“今天,技术更迭速度太快,谁也无法预计未来的职业选择,我很乐意让我的孩子在中学阶段就了解掌握一些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技能。”一位家长这样告诉记者。

目的在于普及原理引发兴趣

作为一门兼具学术含量和技术含量的学科,对高中学生而言,应该怎样去了解人工智能这门学科;对于高中教师而言,又该如何教学呢?

“大多数中学生的最终职业道路都不会是成为人工智能研究者或工程师,但是未来很多行业都将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人工智能的赋能。因此,该学科在中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应该定位让学生了解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基础知识以及常用算法和工具。”林达华说。

在陈玉琨看来,人工智能的教学和研究经常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这已经超出了高中生的知识范围,因此,在中学阶段,教师应注重对相关概念、算法、原理进行定性介绍,“定量的部分,可以留待以后再学。”

多位专家表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介绍,这不仅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高涨,同时也会提升师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总体而言,在中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普及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技术,引起学生对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当然,也期望能为高等学校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拔尖人才奠定相应的基础。”

“校企合作”解决人才缺口

也有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技术,中学教师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是不足的。

“师资是课程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岳龙表示,“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组建专门的师资培训团队非常重要。”

据记者了解,为帮助教师克服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与商汤科技将联合举办多期“人工智能教师研修班”——培养一批人工智能的种子教师,在他们带领下,逐步提升我国教师总体的人工智能素养,从而改善中学教师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教师在该领域的知识储备不足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要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与能力。”陈玉琨说。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7

关键词: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03-03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ies of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an City

JIA Chun-yan, HUANG Qi

(Teacher Education College, Taishan University, Taian 2710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about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in Tai'an c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its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n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about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using smart phone, and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nstruct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model and teaching practice using smart phone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ai'an city

Key words: Tai'an city; college students; smart phon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 strategy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促进了手机上网使用率的增长。截至2015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达到2.8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85.3%,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小时。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0%;从年龄结构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占比最高,为48.1%。[1]由此可见大学生是青少年网民中手机上网的主力军。前期调查泰安市大学生使用的手机均为智能手机,智能手机使大学生实现了无时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随着“互联网+教育”战略的提出,全面审视智能手机的教育价值,认真分析研究智能手机的教育应用,引导智能手机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助手非常重要。

1 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现状

调查发现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娱乐和通讯层面,大部分学生虽用手机学习,但对其教育作用和功能没有明确的认知,应用比例偏低,学校和教师层面针对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具体措施、平台、资源非常有限。

1.1 学校层面

目前泰安市共有9所高等院校,有5所建立了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3所普通本科院校(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泰山学院)和2所高职高专院校(山东服装学院和泰山护理职业学院),这2所高职院校还建立了手机网站,泰山医学院基于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泰医”(包括微官网和微招生),支持手机访问。5所院校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应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提供教育及管理服务。包括校历、课表、校车、空课查询、图书馆等功能。其中空课查询可以了解空课教室情况,图书馆提供馆藏、学术资源查询。自动回复功能可以进行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和成绩查询。微信推送招生信息、专业介绍、教学名师、新生蟮街改稀⒄衅感畔、考研信息、考试安排等。

2)辅助教学和自主学习。提供幕课资源,如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幕课”――《农业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果树园艺学》等,课程有学习指南、教学日历、考核办法及拓展学习网络资源。泰山护理职业学院的23门学科内容的试题库、录播平台(课程资源、说课、教师讲课比赛等视频资源)。泰山学院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推出重点大学的“公开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免费学习。

3)心理思想教育。通过微信推送与心理、思想教育相关的美文、案例及相关心理测试,辅助学校进行学生的心理思想教育。

1.2 教师层面

问卷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70%以上的通过手机提供学习资源,普通本科院校低于60%。而且相对于教学,教师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教育管理的比例相对较高,主要使用QQ群和微信,通知、检查、评优结果及文字、图片、视频形式的课程资源、作业。也有教师使用免费的移动学习平台开展教学,如泰山学院部分教师使用“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 进行2015级《大学英语》的教学,也有部分教师建立课程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定时推送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展示学生小组学习的成果。

1.3 学生层面

普通本科院校学生手机教育应用比例比独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高,主要用途为学生管理和自主学习。

1)学生管理。建立各种班委、班级、院学生会、校学生会微信群、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各种评优、评奖及比赛,通过手机进行网络投票。也可以进行社团活动宣传及成果展示。

2)自主学习。使用手机查阅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内容集中在“英语、专业课、考研”,使用方式包括微信、QQ群和教育APP软件,其中教育APP主要集中在英语学习;其次是考试类APP,不同院校选择的APP不同。此外还常用手机拍照、录音、视频拍摄、网络检索等功能辅助学习。

2 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特点

2.1 优势

学校越来越重视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实践。2014年只有2所本科院校建立学校官方微信或微博平台,目前有5所学校,说明各高校已经意识到智能手机的普及、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智慧校园的提出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巨大影响和促进,在积极建设校本移动教育资源的同时,将公共教育资源为己所用。

部分教师尝试基于智能手机开展学科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管理。如Unipus高校外语教学平台,教师通过电脑或手机登录教学管理平台,选择课程资源、安排教学任务,学生手机登录平台,也可以下载配套的“外研随身学”APP,实现随时随地的移动交互学习。

学生期望手机应用于教育的意识强烈。据调查77.78%的同学期望将手机应用于教育,实现生生、师生合作学习、辅助学习、自主学习、课堂教学等教育功能。大部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英语、专业课程、考试类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手机娱乐功能正悄悄向教育功能慢慢转变。

2.2 存在问题

学校层面:虽然有的学校建立了官方手机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但一是针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偏少,课程资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资源只对本校学生开放,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教育资源更新不及时,缺乏持续性建设;四是个别学校缺少正确引导,出现了上课、自习收手机的现象。

教师层面:大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智能手机辅助教育的作用,缺少必要的培训,不能系统地进行基于智能手机的教育教学,教师还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其他学校的应用实践经验,更多地尝试“手机+教育”的应用实践。

学生层面:整体来说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偏低,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时间偏长,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对其教育功能还没有清楚的认知和需求。另外学生更倾向于利用手机进行自主学习,而对于学校或老师提供的课程资料的学习积极性不大。

3 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策略

根据上述泰安市高校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现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实现基于智能手机拓展传统课堂教学、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以下应用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升师生新媒介素养

学校、老师和学生要转变智能手机“娱乐”定位的传统观念,积极探索并将智能手机作为教与学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工具,高校之间加强合作,共同致力于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智能手机+教育”的融合。同时,学校及师生还要提升自己的新媒介素养,即提升个人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2]新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智能手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

3.2 做好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生基于智能手机进行学习不是放任学习,教师要做好指导者、管理者和帮助者的角色,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必须按照教学设计系统性进行。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组织学习活动、分配任务,适时提出问题、提供帮助、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等,达到人机、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保证移动学习的实效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3.3 构建校际合作、教师参与的移动学习平台

建议在泰安市教育云平台中增加“高等教育(含高职高专教育)”模块,将泰安市各高校师生信息纳入云平台,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智能手机为学习工具、网络学习资源为载体,贯穿预习、上课、作业、辅导、评价等学习环节的数字化移动学习平台。高校引导教师积极建设校本移动教育资源,鼓励教师团队或校际合作共建共享优质移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共享其他省份、全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

3.4 提供有效的绩效支持

绩效支持是一种工具或资源,可以是纸质的文件也可以是电子科技产品,能在人们刚好需要的时候,提供恰到好处的任务指导、支持和生产效率提高法。[3] 在泰安市大学生智能手机教育应用中,可以从三种方式提供绩效支持:第一,提供系统合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或导学案,学生只要按照方案要求进行学习就能完成学习目标;第二,精选移动教育软件、APP和资源,保证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选择合适的工具或软件检索信息,辅助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活动,资源要丰富、多媒化、可交互,并能及时更新与补充,便于不同专业学习者随时获取所需要的资源;第三,使用社会性软件进行个性化指导和交流,以微信、QQ为主,根据移动学习平台的相关数据和课堂教学的观察,教师提供及时的在线辅导、答疑、反馈,学生之间可以随时交流讨论,保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恰好可以得到。当“移动学习”遇上“绩效支持”才会产生巨大的发展潜力。

3.5 重视移动学习中的人际互动

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人的相互作用可能是信息、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流,也可能是行为动作的交流。[4]学习者使用智能手机学习,主要与信息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行为动作交流相对较少,从而使得人际互动最小化,因此在使用智能手机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手机只能辅助课堂教学,不能替代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协作、组间竞争、师生互评等方法促进人际互动的最大化,达到“传统教育”与“移动教育”两者“利人利己”的双赢和多赢效果。

3.6 碎片式学习与系y性学习相结合

碎片式学习是指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表现形式是发散的,系统性学习即相对收敛的专业性、集中式、连续性学习。[5]大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进行系统性学习外,还有一些零碎时间,比如等公交、坐车、等人、排队、起床前等时间,智能手机和移动学习平台为他们利用这些零碎的时间进行碎片式学习提供了工具和资源,帮助他们实现泛在学习,但如果没有教师课堂上系统性知识的传授、系统性资源的建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只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因此,系统性学习是打好大学生学习基础的关键,碎片式学习是其有益补充,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4 反思与结语

智能手机的出现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学习可以不只依赖于教师,移动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互动交流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基于智能手机进行教育教学更加具有实践价值。我们对智能手机应用于教育教学做出肯定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它的不足,如学习内容的适用性、屏幕尺寸与其便携性的冲突、电池续航能力、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限制、资费负担、手机成瘾等。因此智能手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在技术进步中完善,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的无线化、移动化、个性化、共享化和智能化,实现“智能手机与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5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8.

[2] 新媒介素养[EB/OL].http:///link?url=KNxlBT1o5RJRCln5fpwh-fziuD-MRVqh7Ss_cr9u-Sj2sr1oNgKAbCqz9Zad9SM5PsFJlX2lelrvm4nhFH0TJ_.

[3] 绩效支持:不是学什么,而是做什么[EB/OL].http:///news/show/id/85

[4] 人际互动[EB/OL].http:///link?url=mhP0bu8O QQn6MFlE2tFvVoM47CHhLfY8_pnw23cLitcFplCnL9n5VIUBdRDKCpiqpDQ1zj0X_W4t4VSQGar1FK.

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篇8

论文摘要: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活动已经非常普遍。由于没有专门的机器人教育专业,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机器人方面的师资处于接近真空状态。在师范类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为基拙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力量,也为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带来了新的思考。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要形成一种师范模式,重点在对学生进行机器人教育指导能力的训练。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犷一股热潮。随着机器人技术理念的逐步完善和相关设备更新,人们也笋越来越重视智能机器人的教学和竟赛活动。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在这方面也都投人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笔者通过文献检索发现,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国内外已不是少数学校的事。

1.国内外高校智能机器人教育开展现状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高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课程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主要是一些综合性大学。比如日本是世界上机器人教育和机器人文化普及最高的国家之一,在日本不仅每所大学具有高水平的机器人研究和教学内容,且每年举行多种不同档次的机器人设计和制作大赛,通过大赛培养了大批机器人技术研究和应用人才,使日本的机器人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其他再比如一些欧美国家,亚太地区等都有该类项目的开设。

在国内,据不完全统计也有为数相当的高校有开设这项课程。其中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综合型大学,也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师范类大学,其他还有一些职业技术学院等等。可以说我们的教育界还是注意到了这门新兴的学科,也在这块领域投人了相当的支持和关注。

2.国内外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开展现状

国外青少年热中于机器人基于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一是高新科技(尤其是IT的超速发展);二是漫画、电影、电视、体育竞赛、电子游戏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因素的影响,智能机器人教育在国外开展地如火如茶,发展也比较迅速。目前,各国都有举办不同级别、科目、门类的比赛:比如日本的ROBO-ONE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7届,还有“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等,其主要参赛者都是年轻人。与此同时韩国的青少年也在掀起一股机器人热潮,韩国政府和企业也正在投人大量资金开发机器人产业,并使之商品化。而在美、德、法等国家,机器人产业也正在受到重视,一般采取“官产学”形式。“官”即政府的支持和调节,“产”即产业界的自我分类的研究和开发,“学”即学校专门设置的课程,进行学校教育。在如此庞大的体系下,机器人产业在国外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当今的信息技术时代。

我国的智能机器人教育现状又如何呢?据不完全统计,在 2005年全国已有2. 5万余所中小学、320余万学生参与到智能机器人教育当中来。随着这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中小学参与到机器人教育这个项目当中的人远远超过了上述数据,而且还在不断上升。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比如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目前的主要开设形式是校本课程或者兴趣小组等,参与的学生也大多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

3.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师资现状

由于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智能机器人也成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 生综合素质,开拓智力的平台;同时,也是进行程序设计形象化、成果化教育的平台。

目前就已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学校来看,其主要的指导老师就是信息技术老师。智能机器人教育主要多个学科的知识,由于没有专门的机器人教育专业,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机器人方面的师资处于接近真空状态。可以看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师资方面还存在着诸多欠缺的地方。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技术这两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都带有局限性。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他们培养的人才往往有双重性:一是培养具有教书育人的良好素质,能胜任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教师;二是可从事计算机行业的相关人才。而教育技术专业虽然把培养目标调整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胜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但是,目前多数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大批“胜任”智能机器人教育课程的教师显然不切实际。

4.关于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情况

在我们国家而言,智能机器人还属于比较新兴的项目,作为科研重要基地的大学起步也较晚,大家的水平差距相对较小。如果师范院校现在开设该项目,以时机来看,比较恰当。正因为大家处于同一起点,相互之间的差距不是很大,更加有竞争。师范类院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应该看到这一事实。目前师范类院校较综合大学来实力上看处于劣势状态,但师范院校由于和基础教育结合紧密,在发展机器人教育方面事实上具有先天优势。为提高师范类院校的竞争地位,增强培养人才的实际能力,创造出师范特色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值得我们思考并加以实施。

二、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价值

1师范类院校提高本身竞争力的需要

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正是顺应了师范教育改革的潮流。不仅可以为基础教育提供更好的师资力量,也为师范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带来了新的思考。拓宽了师范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社会竞争力。

2.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的需要

智能机器人教育引人中小学,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探索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将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促进我国智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使新兴的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形成。因此智能机器人进人中小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可以通过智能机器人教育这个平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造就创新人才。不久的将来,智能机器人教学必将进人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员便会参与到其中。如果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学,那么等到这些人员从事到中小学教育以后,他们发挥出来的作用将不可限量。

3.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需要

智能机器人技术是世界强国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也是世界公认的打开21世纪大门的钥匙。智能机器人融合了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技术。如果把它引人教育,不仅有利于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我们探索人才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同时将推动我国智能机器人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促进我国智能机器人事业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实践证明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跨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把智能机器人引人师范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诸多能力,同时又为师范类院校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提供了一项优势,何乐不为?

4.师范性和专业性结合,培养更全面人才的需要

师范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培养文学家、科学家,而是培养能培育文学家、科学家的教育家。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便是培养模式上的一种尝试和创新。由于师范类院校其本身的特殊性,它主要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力量,侧重点在于培养教师而不是培养研究性人才。师范类院校要培养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人才,势必要调整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把专业性和师范性更好到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优化人才,增加竞争力。师范类院校要看到自己的缺点的同时也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目前中小学存在的问题就是专业教师的缺乏。为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提供更优的师资,也为师范类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言,在师范类院校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也就非常必要而且也很有利。

三、要研究智能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师范模式

1.要总结开设智能机器人教育的做法和经验

湖州师范学院于2004年开始智能机器人教育,目前拥有机器人仪器80台,实验室两个。主要以学科竞赛、兴趣小组形式开展设,目前正在课程开设试验。举办过六次机器人院级比赛,五次机器人校级比赛,举办过两期暑期培训,并代表学校参加过7次全国性的比赛,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的学生数大约有600人,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多项,引起社会、其它学校的关注。

作为师范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突出专业特色,增强社会竞争力。虽然我们开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无论是自己举办活动还是参加大规模的比赛,我们的师生都认真努力,收获颇多。在教学实践和理论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笔者的走访来看,无论是参与到其中的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一些同学甚至还受到了一些中小学的邀请,去担任他们的兴趣小组指导教练,参加省级比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智能机器人教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同时打造了学校品牌,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多一条的途径。

但同时在教育对象、课程设置、实验室管理等方面也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智能机器人是融合了多种技术的综合性课程,开设培训课程以前,需要学生有一定理论基础。所以需要开设一定的前序课程。由于受到实验室、师资等问题的限制,目前我们学院开设的项目还比较少,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宽等等。

2.要明确培养目标,更好地开展机器人教育,形成师范模式

就师范类院校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而言,笔者认为我们要按师范专业的特点开展一系列智能机器人教育课程、活动,形成一种师范模式,更好地普及机器人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人才。

(1)在师范专业开设一些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当今时代,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我院实际经验,学生在参与到机器人活动中时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比如C语言编程,而我们师范生缺少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师范院校在这方面能开设一些系列课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有所积累,对于我们开展机器人教育必将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在从小学教育专业、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中开展智能机器人教育,就十分重视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补充,因此师范生在智能机器人教育的一系列活动、选修课程中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就迅速提升。

(2)建立配套完备的机器人教育实验室

智能机器人是技术的前沿之一,集成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电子、材料、能源、计算机硬件、软件等众多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没有一种技术平台比智能机器人更综合。所以为了使现在的师范生能够更适应未来信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实验环节中及时地增加教学实验内容是非常有必要和可行的。况且,机器人教学需要有实际的场地设备等要求,机器人教育实验室的创办非常需要。加强机器人教育实验室建设,重点在对学生进行机器人教育指导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注意实验室的专业完备程度,规范管理等,并提高机器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

(3)成立大学生机器人教育协会,组织机器人学科竞赛

机器人比赛是一项很好的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易于激发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学生们在研讨争论中,逐渐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在策略方案分析中,锻炼了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具体设计和安装调试中,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知识,提高了工程设计和工程实施的安装能力。我们目前建立大学生机器人教育协会,吸引学生参加这方面的活动,学习机器人原理,掌握机器人制作、编程、操作技能,活动形式主要是开展机器人学科竞赛。这样既可以检验我们学生学到的实际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也能赢得更多的荣誉,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扩大师范院校在机器人竞赛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亲身实践中学会和发展智能机器人教育活动的组织能力。

(4)开展机器人教育的课题研究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原理范文 下一篇:给水工程监理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