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教学案例范文

时间:2023-10-11 16:44:21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1

>> 基于PGP电子双板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分析 基于PGP电子双板的物理课堂教学 基于电子双板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 电子双板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初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应用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DBR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课堂教学视频的拍摄与制作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微视频资源的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技术教学应用研究 微视频教学资源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应用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交互式电子双板的应用案例分析 视频案例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发展应用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的《数字摄影》课堂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冯亮.陕西省高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个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吴军其,郑懿新,曹芬荣,刘卫青.交互式电子双板的应用案例分析:以《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1):34-38.

[4]陈长胜,刘三,汪虹,陈增照.基于双重编码理论的双轨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2):52-55.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67-04

目前,我国双语教师资质认证及资格证书制度还刚起步。在双语教师资质认证中,教师双语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期望重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资质认证提供参考。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解析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结构是建构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解析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指将设计好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结构付诸实施所需要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否按。计划实现,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与教学设计本身的精确完美程度有关外,关键要看课堂教学设计的执行与临场发挥状况,即申继亮等人认为的“教学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的能力。他们提出在教学实际实施阶段,教学行为是外在的、可观察的,如教师的板书、提问、演示等,这种行为又可定性地区分为三种活动,即呈现知识、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这些活动的完成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这些能力就是课堂教学能力,而非教学设计能力。

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构成,必须抓住课堂教学重要的教师教学行为特征,而这些教学行为特征导致的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是现代课程教学改革所提倡的。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表现为“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育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由呈现知识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教学评价能力三种基本能力构成。其中,呈现知识能力指向教师将准备好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手段呈现,让学生明了、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则指向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课堂教学评价能力指向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教学过程始终处在监控调整的状态中。只有具备上述三种能力,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而非“灌输者”。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构成解析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本文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汉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所以,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承担着双重教学任务:学科教学和汉语言教学。

在双语课堂上,汉语成为了主要的媒介语言,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难度。如果说用母语“满堂灌”,学生或多或少还能接受一些内容,那么在双语课堂中“满堂灌”则是一种噪音,学生接受的内容很可能为零。所以,双语教学更要强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格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既具有一般课堂教学能力的特点,又符合双语课堂教学的特殊要求,这种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完全有机的融合。因此本文认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构成如下:双语呈现知识的能力,包括汉语讲述能力、提问能力、板书能力、演示能力(包括使用多媒体演示)、组织课堂讨论能力;双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包括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能力、营造双语教学环境的能力、激发调动学生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力;双语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包括沟通交流的能力、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的能力(掌握双语切换的时机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现实审视

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缺失会导致对双语教师的评价、考核、认证缺乏客观依据,主观随意性强,从而使得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而运用偏差的评价标准会对双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误导,从而影响双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下面以乌鲁木齐市使用的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考核评价表(见表1)为例进行剖析,找出其缺陷与不足,为本研究建构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提供参考。

(一)评价思想有偏差

建构评价方案首先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评价方案的灵魂。建构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其核心指导思想应该体现对双语教师所需课堂教学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诉求。很显然,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驾驭双语课堂,既需要第二语言(汉语)能力,又需要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双语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实施能力。该评价方案没有很好的体现这一点,出现了偏差。

1 以“汉语能力”代替“双语授课能力”

该考核评价表中评价指标共有六项(目标把握、内容表述、汉语表达、汉字板书、教学思路、总体印象),满分100分,评价第二语言(汉语)能力的指标就有三项,分值高达65分(汉语表达40分,汉字板书15分,总体印象10分),如此布局评价指标将导致评价重心偏移,甚至出现以第二语言(汉语)能力代替双语教学能力的倾向。其实双语教学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双语教学能力有自己独立的内涵,例如,双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课堂气氛,创设双语的教学环境,能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分配双语的使用比例及双语切换的时机等,而这些能力都没有纳入评价指标系统当中。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反映不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系统展开,它与“双语教学”同时并行,现在建构双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指标应该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诉求。然而,该考核评价表只有“目标把握”“内容表述”和“教学思路”三项(35分)不是评教师的汉语能力,但也没有反映新课程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教师应该成为教育环境的设计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

发展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相距甚远。

(二)评价指标逻辑性不足

评价指标系统的逻辑性要求是指同级指标之间的并列关系(各指标的内涵具有独立性、不重复性)和上下级指标之间的包含关系(上级指标包含下级指标,下级指标的内涵与上级指标的内涵具有一致性)。而该考核评价表的评价指标逻辑性尚缺,影响了该评价表的科学性。

第一,某些评价指标内涵确定不恰当。例如“目标把握”评价的要点是“目标是否明确”,而“目标明确”未必“科学合理”,本文认为目标是否“科学合理”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某些评价指标上下级内涵不具有一致性。例如“目标把握”评价的要点还有“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其实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应属于对内容处理是否恰当的评价要点,但它却成为了目标考核的一部分。

第三,某些同级评价指标间不具有并列关系。例如“总体印象”,既重复“汉语表达”和“汉字板书”这两项指标,也名不副实,因为它表达的只是对汉语能力的总体印象,而不是对评价对象双语教学能力的总体印象。

(三)评价实施脱离真实教学场景

该考核评价表的运用是在只有专家的模拟现场,因为“教学思路”的评价标准中有“回答问题能切题”的表述,它意味着这是一个专门的教学评价场景,教师讲完课以后或讲课中间由专家提问,两者合在一起才算完成了面试。这种不真实的课堂教学场景,缺少构成教学过程的核心因素即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使得许多课堂上必然出现的情景都无法出现,如课堂纪律的组织和维持、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引领和启发等,所以这种情况下展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不全面的,由此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作出的评价结论也是不全面、不尽合理的。

三、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重构

(一)指导思想

建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的宗旨是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服务,它不同于学校管理中的教师评价。评价方案要能体现对双语教师所需课堂教学各方面能力的综合诉求;评价主体为具有权威的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者要经过培训;评价过程要客观、科学、公平;评价结果要能够量化,便于作出认定结论。

(二)评价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应突出强调教师是教育环境的设计者,是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将双语教学的要求与课改的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资格认定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不仅汉语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水准,更重要的是具有汉语“授课能力”,服务于基础教育的双语教学。

2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评价方案的生命,是评价方案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保证。没有科学性,评价方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建构的评价方案要具有科学性,就必须以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构成为依据,扣准“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这一主题,并注意同级指标和上下级指标间的逻辑关系表达。

3 真实性原则

提倡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开展评价,改变过去那种模拟教学情境的教学能力考评方式。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教师和学生是统一的,对教师的评价离不开对学生反应、表现的观察,而学生的反应、表现离开了真实的课堂是无法考察的。在美国,80%以上的州宣布只有通过普瑞克西斯考试才能被授予教师资格证书。新任教师普瑞克西斯考试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系列Ⅰ学业技能评价、系列Ⅱ学科专业评价、系列Ⅲ课堂行为评价。课堂行为评价是由专业评估人员对新任教师在课堂情境中的教学技能作出评价的考核体系,它强调要通过课堂教学直接观察来测试考察新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4 过程性原则

建构的评价方案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将双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试与教学实习有机结合起来,不再单独拿出一节课或半个小时进行测试。实习指导教师要切实负起指导的责任。经常对照评价方案听课,发现教师的不足,着重培养教师欠缺的能力。在实习结束前选择一节课进行正式评价,最终的评价结果将正式的评价和平时的评价结合起来,不一锤定音,这样既注重了教师成长的过程,体现了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理念,又能够做到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开展评价。

5 可操作性原则

建构的评价方案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这样评价就能尽量客观公正,减少主观随意性,容易执行,产生最小的偏差。我们将选取教师可观察的外在行为表现作为评价指标,采取最简单的计量方法(每项指标得分相加),提高评价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评价方案

按照上述原则,笔者尝试建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评价标准(见表2)。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3

关键词:“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策略

一、注重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

课堂讲授的实效性是教师在一定的课时内向学生传递的知识与信息的实际效果。提高“两课”教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注重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

首先,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容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容博大精深,不仅贯通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而且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外交、党的建设以及国家学说等各个方面,既有纵向历史发展轨迹,又有横向的国际比较,具有综合性强、课程容量大的特点。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实生活中新观念、新事物以及理论界的新成果、新观点不断出现,导致教材的内容明显滞后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及时阐释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因此,如果高校“两课”教师不注重提高课堂上讲授的实效性,就无法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也就达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的教学目的。

其次,提高“两课”课堂讲授的实效性,也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其求知欲望的需要。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我国正经历着一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变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它不可能不触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社会快速发展,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表现愈益复杂。在这充满变革的时代,新旧体制、新旧思想观念等等都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在思想意识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一方面,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新思想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主流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在一定范围内滋长蔓延,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寻求机会与我们争夺思想阵地;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已发生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成员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物质文化生活更为丰富多彩。但人类的社会历史表明,物质生活的富裕,并不一定会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更不一定会带来思想觉悟的提高。特别是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书籍等各种媒介接受到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信息和现象信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必然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和一些社会问题的干扰和影响。这样以来,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所传递的信息,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会提出更高要求,而这种要求本身也是对教师授课的压力。如果我们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提供足够有效的知识信息量,对学生关心的一些社会现实问题认识不清或不敢讲或不会讲,采取回避的态度,学生就会产生理论与实际不相符,或理论不能回答现实问题等疑问,甚至会产生上当的感觉,就会厌倦这门课,产生抵触情绪,更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教学目的了。

最后,在教学中提高课堂讲授的实效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邓小平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坚持重点讲授、研究为主,简化和精简教学内容,采用专题式教学等方式和措施。专题可以是教学中的难点,也可以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热点或现实不能回避、被普遍关注并与大家的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授课前,教师要深入学生中间调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拟题,并且要尽量为学生列出与专题相关的经典作家的著作、文章以及党的有关文献等书文目录。讲授可以由教师主讲,也可以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或者组织学生对某一热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辩论、撰写研究论文等方式进行教学[1]。

二、运用对话式教学,双向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理论是实践的总结。每一个问题的出现都与个人利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能脱离与学生的思想状况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经过努力探索和思考,我们实施了以双向提问、双向互动为标志的对话式教学。

对话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对话和提问的方式,通过双向或多向对话和提问,相互沟通思想,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些难点、热点、疑点问题做出正面的解释和回答,用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学生身边的事例,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人生、理想等问题。

对话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师生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必须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对话式教学能够对教师和学生产生双向激励效应,促进教学相长。一方面,能够激励大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大学生必定积极思考、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准备回答问题。在这短短几分钟内,学生的心理活动具体分解为思维激励、知识激励和压力激励,进而转化为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动力。即使学生课堂上当场回答不出来,也会对其今后的学习产生一定的促进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励教师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和探讨。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后,教师同样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积极准备应答,从而也转化为深入探索问题的动力和压力,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对话式教学还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联系,真实性、针对性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现实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显著特点。学生提出的问题,大都是现实的社会问题,要求教师在讲解、总结时必须联系实际、讲真话。如果教师不讲真话,回避现实问题,就不可能给学生以有说服力的回答,也难以达到针对性、说理性、实践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通过正面阐释把真实情况告诉学生,要求教师要善于分析现实,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转贴于

总之,在师生对话、双向提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和必要的理论探讨,正确阐释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双向互动,做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的统一,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2]。

三、引入案例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真实的典型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问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具体运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体现在一定的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由传统课堂教学中被动的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案例教学中积极的参与者,接受知识与主动探索并举。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做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辩论。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课程中的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应用的,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案例来源于现实生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把握案例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新的开拓,通过阅读、调查和分析,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订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

第三,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引入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及教学责任心的要求很高:既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能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既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补充教案,又要求教师更加重视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实际,对现实中的问题保持高度敏感,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的实际,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这样,引入案例式教学就可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使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总之,实施案例式教学,实现了教与学双方的良性互动,增强了教学的可接受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提高“两课”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实践环节,提高两课课堂教学质量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实践的。注重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们在两课教学中始终坚持抓好实践活动,严密组织,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树立信念。我们学校坐落在大庆油田,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到油田1205钻井队等单位进行劳动座谈和参观学习。通过实践学习,学生对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奉献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利用寒暑假学生回乡的时机,布置社会调查任务,拟订社会调查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了解社会在改革开放中的新变化,进而关注家乡、关注社会,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加深了学生对经济改革的理解,认识到党的政策的正确性,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另外,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成立诸如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和市场经济研讨会等学习组织,举办了“四个如何认识”和“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专题讲座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总之,我们精心构建由课堂到课外、由校园到社会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着重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上下工夫,使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树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学与研究[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3.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 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我校最早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之一,但是几个学期下来,效果都不明显。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在该课程以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市场营销学原理,再开设一门基本原理很相似的国际市场营销学,总感觉在复习一样,确实难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二是因为英语基础不太好,对大部头的英文原著望而生畏,而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又没有考试的压力,逐渐地学生对该课程也就越来越不重视。但是,国际市场营销学是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课程,也是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程,它是以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作为基础,指导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门管理类课程,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这门课程主要是将营销学理论知识置于国际背景之下,了解国外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背景,双语教学是针对本课程的特点所采用的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笔者在接手该课程后,在教学中采取很多改进,大大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一、明确《国际市场营销学》双语教学的目标

一门课程要有效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明确实施双语教学的目标。在双语教学中,尤其教学初期往往存在“翻译课文”、“专业术语”等误区,致使部分学生感到双语教学就是专业英语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英语课,这就是教学目标不明而导致的本末倒置,也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负面态度。

相对于“市场营销学”这一类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而言,“国际市场营销学”更具综合性,它不仅需要用到营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国际贸易、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的知识,并且还需将这些知识置于国际背景之下,结合国外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情况。这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一定的查阅外文资料的外语知识及能力,具有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因此,《国际市场营销学》目标是为了增强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国际营销业务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掌握国际营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运作流程等专业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交往能力,并为今后适应相关岗位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础。这是整个课程设计的前提基础,将指导教学全过程。笔者在开学初,总是开章明义,认真阐述双语教学的目标与意义,对扭转学生对双语教学的不利态度是非常有效的。

二、选用合适的外文教材,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一般来说,原版英文教材信息量大、数据翔实、图表案例丰富、语言纯正、表达生动、逻辑性强,而且印刷美观,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但是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安排、深度、涵盖范围、教材内容不完全适应中国国情以及教材的价格和课程学时数(本校国际市场营销学为32学时)等因素,经反复比较,笔者并未采用原版的教材授课,而是在综合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外文影印版教材《国际市场营销学》、原版《全球营销》内容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教学材料。笔者采用模块式教学,将整个课程内容划分为十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案例、理论、探讨或者模拟、实习、调查等方式组成。每个章节的后面,笔者根据知识点的要求设计了大量习题,并在阅读了大量英文案例的前提条件下,精心开发了十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供学生课后阅读,课堂中再共同分析与探讨,以此加强对学生的课后管理。

三、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做到因材施教

《国际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一般安排在大三进行,这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大学英语课程,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高校学生中英语水平有较大差异,有的学生已经顺利

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有的则还没有通过。即使在通过了英语四六级的学生中,英语听说能力也有很大差异。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开始前,老师要通过问卷调查、当面测试等不同方式了解授课班级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针对班级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定英语教学和汉语教学各自在课堂教学和整个课程中的比重,并选择合适的双语教学方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英语的使用尽量做到语法简洁,词汇普通,让学生能充分理解授课内容,以便学生适应双语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同学用英语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提交作业。使用英语回答问题或者提交作业的同学,除了给予口头的表扬外,在成绩上也给予优惠,从而在课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环境。

我校本部学生的英文水平较好,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英文比重基本达到50%,并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英文材料,在课堂中直接使用英文回答问题,哪怕无法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也要求他们在涉及关键术语时一定使用英文,课后作业必须用英文作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适应了双语教学方法,学习兴趣也是逐渐提高了。

但是,我校城南学院的学生英文基础差,英文水平参差不齐,无法适应上述方式,笔者就采用第二种方法,教材中英结合,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参考;理论教学部分采用中文教学,让学生完全理解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完全使用英文;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采用英文表述;当开设了平行班时,笔者允许英文水平高的城南学生进入本部班级学习。采用这种方法既保证学生不至于因为英文水平差异而影响理论教学,也可以尽量训练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尽量避免中英文重复授课,抑制学生惰性的养成。如果中英文重复授课,很多英语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会倾向于依赖老师讲解中文,而老师在讲英文的时候就会松懈下来,思想开小差;同时对于专心听讲英文的学生而言,重复讲述就像是在浪费时间。总的说来中英文重复授课不能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充当好教学设计者、组织者和协调者,而且要充当好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样才能改变以往纯中文教学的讲深、讲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将教材中新颖的、前沿的理论传授给学生,而且能将教材中贯穿始终的能力训练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创新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及其对学生的更高要求,也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在教学手段方面,应摒弃单一呆板的课堂授课方式,构建融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电化教学为一体的多维立体的教学平台。

1.多媒体教学

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其很多优势:(1)直观性能够突出重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图文声像并茂,能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2)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3)交互性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4)可重复性有利于教学中克服遗忘;(5)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案例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双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难以表述的理论或难度较大的课堂案例等采用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编制成计算机软件辅助讲解,使教学内容直观、趣味、多样,而且将多媒体课件发给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提高课堂效率,节省理论的讲授时间,才能有时间保证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求内容简洁、精炼,并要求做到文字、图片和视频结合,尽量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避免其仅成为传统黑板板书的替代品。同时,也要发挥黑板的作用,一些要重点强调的概念或词汇,一些多媒体课件中没有的概念或需要扩展的知识,则利用黑板进行板书。

2.双语教学网络学习平台

另外,为了建立良好的学生自学环境,应构建双语教学网络学习平台,用于学生课前与课后的预习和复习,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运用这种多维立体的教学手段,有效地降低了双语教学的难度,对双语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笔者任教的班级,都有网络邮箱或QQ联系,双语的教案、分析资料、习题答案、模拟试卷与案例分析源源不断发送过去,学生的疑难问题又一个个提出来,个别性的问题老师单独回答,共同性的问题一起探讨,将网络变成了我们的第二课堂,大大弥补了教学时间的不足。

3.新颖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应做到以下几点。

(1)突出互动性,采用案例教学形式。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运用英语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用案例教学是实现专业课双语教学目标的十分有效的办法。在双语教学中根据授课进度恰当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对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点、引导、启发思维,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并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仅仅讲授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相关业务流程的记忆,提高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到目标市场时,教师提供一个相关案例,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目标市场的含义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目标市场的科学确定的巨大利益。在讲到国际文化环境等章节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现实中出现过的法律纠纷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

(2)分层次教学。

作为一般高校,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次和分阶段的由易到难的教学形式,从讲授专有名词、定义、定理、标题、小结用英文,到授课内容部分用英文、辅之以中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的双语教学。

(3)增设小班专题课。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部分内容设专题实行小班上课。这样,有效地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会话,也符合双语教学语言性特点的要求。

(4)播放全英文影像资料。大多数原版教材都配有丰富的影像资料,适时播放全英文录像,可以让学生体验国外授课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评价与考核机制

与一般的教学评价机制不一样,双语教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应有其特殊性。要建立一个全程监控的测评体系,对结果与过程测评并重,实施多指标评估体系,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效果。在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上,根据课程内容形式要多样化,要从教学的角度理性地认识东西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成绩考核的差异性,选择贴近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考核方式,平时与期末成绩并重,书面与口头表达相结合,从而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中常用的考核方法有几种。

1.公开的课堂练习

去我们习惯做练习的形式基本上是教师布置―学生完成―教师逐个批改。这种封闭的形式,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讨论,完成作业的过程非常单调、枯燥。有些学生就偷懒,有些则漫不经心,这样的学习态度会严重挫伤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尝试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学生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利用课上时间,随机抽几个人到黑板上演示自己的作业,老师领着全体同学一起改作业,分析习题,人人参与,人人有发言权,一起讨论每一道题应该怎样做。这样,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同学们有来自几个方面的参与动力:第一,我必须把作业做好,否则如果被抽到黑板上去做作业做不好的话,失去的不仅仅是分数,还有面子。第二,别人是怎样做这道题的?老师又是怎样分析的?为什么会这样?第三,原来画图表很容易,计算其实也不是太难,让我上去我也行。公开练习的最大好处是,形成一种大家研讨题目的氛围和习惯,在课堂上出现和发现一批思维敏捷、爱动脑筋的同学,他们发挥了示范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对到黑板上做作业习以为常,对解题方法纷纷发表意见,真正进入到细枝末节里去,对国际营销学产生深刻的兴趣。

2.辩论

辩论也是另一种考核形式。这种形式旨在刺激广泛多样的兴趣,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思考。教师可以在其中穿针引线,激发学生积极思考。PK的结果与得分就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3.考试

考试这个环节带有强制性,不管你对课程是否有兴趣,为了完成学业,取得文凭,你必须参加考试并通过考试。考试是强制培养兴趣的重要手段,既然采用双语教学,既然用中国经济为背景,强调实践与理论结合,既然强调平时学习与参与,就要坚持考试用能体现学生学习特点的试卷。

笔者不仅设计了大量的课后习题供学生参考,还有几份模拟试卷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而最后的测试卷就产生于其中。这些试卷大都采用英文表述,答案也是用英文解释,这样,为了获得优异成绩,哪怕平时上课不认真,课后复习也必须认真,而无法准确理解答案的痛苦又回迫使学生不得不认真听讲,这样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相结合,课后复习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相结合,诱导学生学习逐渐转入良性循环。为了体现教学目标,试卷设计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英文比重上升,中文比重下降;实际分析题目比重上升,而单纯的记忆性题目比重下降。考核成绩中提高平时考核的比重,习题、讨论与专题小文章都计算进去,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这个考核标准和原则在开课之初就定下来,可以指引整个学习过程的大方向。通过一学期强制性培养兴趣,有许多同学已经产生了真正的兴趣,采用英文表述,用理论分析问题就会在班上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任桂芳: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革新,2006(4).

[2]董宇欣:我国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张丽娟: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师资建设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5

摘要:在管理类教学改革中导入“和谐管理”理念,探讨研究型学习模式和合作型学习模式,倡导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交互式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改革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 和谐管理 教学创新

和谐社会的本质表现为社会秩序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管理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和谐”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于先秦时期开始出现,和合管理把“以人为本”与“和谐”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目前,对管理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社会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求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管理类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形成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交互式的教学观,使学校成为教与学双方价值提升的平台,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管理类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理解为:课堂是人类专门的知识传授场所。因此,“知识型课堂”成为传统课堂的重要模式。它有如下特点:

1.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主体。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中心安排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标是围绕大纲将预先设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课本知识和间接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获取方法的基本训练,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段的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更不用谈在管理实践能力上培养。

2.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传统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可以概括为“结构式课堂教学”,即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只是对结论性和事实性的知识掌握较好,而在不同环境下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就明显不足。由于教学方式的单调,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以及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方法,这必然影响到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形成。

二、“和谐管理”的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和谐管理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表现在:一是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学习型的交互式教学观;二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围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教学双方思维同步、情感共鸣,使课堂成为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

1.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学双方两个主体通过课程连接而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两个主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人格价值,借助课堂这个载体,教师和学生会在沟通和合作中进行知识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即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课堂教学不仅具备知识传递的基本功能,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特定的模拟环境下,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原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掌握高层次管理人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价值观,使课堂由过去的“教”转向“学”的氛围,突出教学双方在知识的愉悦交流中的合作关系,展示创造性教学的魅力。研究型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以主动探讨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围绕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编撰案例教学手册,内容包括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案例教学的引导控制、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等五方面,从“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本着立足教材,精选案例、情景模拟;情景描述、介绍案例;提炼理论、分析案例;应用理论、审视案例;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3.注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在教学准备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准备和程序安排以及授课环境布置等发挥作用,确定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性质不变,明确教师始终负有组织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引导之中及教学后,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案例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管理实际背景,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游戏等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让学生加强思维的快速切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怎样获取知识,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为主转变。

4.由于管理类课程涉及企业的生产、财务、公关等职能部门,案例的信息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为了避免教学的分散性,尽可能将理论教案与案例实施配套,在方法上注重案例的分类研究。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的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思考管理的热点问题。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6

关键词:民航专业;案例驱动;双语教学;多元化考核

在国际民用航空业中,不论是各种技术文件和法律文件,还是民航专业设备的参考手册都是以英文作为通用语言和出版的。可以说,英语就是国际民用航空的通用语言。随着我国民航业不断发展,以及与国际民航业的不断融合,航空公司、机场及民航其他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除了要求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并提高人才的行业竞争力,很多高校的民航专业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上同样对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民用机场运营管理》课程为民航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机场运营管理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航班延误、机场服务、机场运营成本等,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习实践奠定专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毕业生从事民用机场运营相关职业奠定实践技能。基于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选用大量的航空发达国家和地区机场的相关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这也为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很好契机。传统单一授课模式比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很难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提升。而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以教育为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探讨式情境教学方式,无特定的解决之道。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学时主动查阅各种相关理论知识,经过缜密思考提出解决方案。这一过程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起到了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每位同学都要针对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从而给学生提供了口语表达的机会,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环境。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用英语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终身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得专业理论学习与专业英语学习实现有效融合与衔接统一。因此针对《民用机场运营管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实践显得极为迫切且尤为重要。

1课程案例资源库建设与案例选用原则

1.1课程案例素材组织

《民用机场运营管理》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场运营管理工作特点,从机场经营角度出发,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管理知识来分析机场实际运营状况并给出解决方案。为此,课程重点使用航空发达国家和地区机场的相关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这也增加了双语教学的可操作性,课程案例资源可围绕以下两方面进行收集整理。(1)收集课程相关专业领域的英文原版视频作为教学素材。例如,课程教学内容中有关民用航空系统、机场系统和机场运营管理这类知识点可以选用英文原版视频,同时可以将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提炼并结合必要的中文讲解来完成。视频学习不但使抽象的专业教学变得生动直观,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关键问题的提炼和必要的中文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增强互动效果,是对视频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使学生既可以学到专业概念,更能掌握其中的技术细节,从而从双语教学中获益。(2)积累国外民航业经典案例。民航业也是国际化、互通性的行业,通过对欧美等国外先进航空公司的优秀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国外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同时,还能很好地将英语实践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1.2课程案例选用原则

案例教学的教育理念重在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功底,即理解和分析案例时所用到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储备。所以,案例内容不但要符合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而且要基于学情分析,教学实施前准确评价学生的英语基础,以选用难易度适中、符合教学对象的教学案例,以便保障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此外选择的案例应与课程教学目标相一致,案例教学的设计需要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设计重点及难点,同时选用的案例应该能够直观地说明问题,内容具有一定的亲切感和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参与度。

2教学过程实施

2.1课前预习

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扎实的英语功底是开展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教师需要在课前留有充足时间带领学生做好预习,将案例中涉及的专业名词、专业概念以及英语语法结构进行提前学习,以便学生更好理解案例内容。例如,在案例教学课程的前一次课上可播放一段视频影像资料或介绍文本案例,再带领学生进行关键词汇的导学和讲解,并提出案例中涉及的问题。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发案例材料,布置课后资料查阅、思路整理、观点和建议总结、幻灯片制作,为使用英文汇报做好前期准备。为此教师也需要对案例材料足够熟悉,分析理解足够透彻,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学生更加清晰的指导和反馈,才能在双语案例教学课上驾轻就熟,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2.2教学方法与手段

将案例穿插于双语教学内容中,每一模块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采用交互式、讨论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进一步分析讨论和解决,完成教学内容的讲解。可采取小组讨论、翻转式课堂等形式,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英文案例作为研讨材料并根据英语水平的不同将学生进行分组,最终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在课堂上用英语发表个人观点。各小组将组内讨论和分析结果进行总结,使用幻灯片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2.3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调者。民航类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的特点要求师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同时,也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化发展。教师从信息和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辅导员和“学习伙伴”,教师和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此时教师的责任是,努力营造一个宽容平等、求实向上的“学习共同体”环境,充分发挥教师在专业能力和专业语言方面的优势,加强对话和交流,从而提高双语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做好课堂记录,引导学生讨论或回答问题,由此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学生反馈的观点适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做好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探索

传统课程考核评价多数采用书面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同时不能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也难以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多元化考核是指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和途径来全面、客观和合理地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身心素质、个性特长等,其目的是促进评价对象的全面发展。基于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考核评价宜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需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英文熟练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层级的考核评价标准。适当加强平时表现、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成绩比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可以尝试开展学生间作业互评、小组间讨论互评。考核内容包括作业内容、集体活动参与度、语言表述、幻灯片设计、观点创新性、团队意识等。通过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学生可以在英文表达、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4结论

论文以案例驱动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针对《民用机场运营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所涉及的案例资源建设、教学过程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教学实践中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高人才竞争力为教学目标,开展《民用机场运营管理》教学实践。实践证明,采用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从而实现沉浸式学习;极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英语沟通能力均得以显著提升,为高质量民航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蕊,孙辉.民航专业双语课程课堂教学与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04(17).

[2]朱斐.以案例为导向的软件工程双语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06(12).

[3]张婷.应用型本科机场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5).

[4]杨男,陶宁蓉,李军涛,等.案例导向的系统工程课程群建设方法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教育研究版),2019,(3).

[5]尚慧丽.提高和完善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经济师,2008,(06).

[6]朱新宇.民航专门人才双语教学的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7

关键词:高职 中外合作 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与商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02-01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外合作办学是其走向国际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引进国外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资源,提高国家办学能力,解决办学中的困难,利用各种渠道,让大众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人们的教育需求,提高人们知识的宽广度。另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加强国际间教学的沟通与协作,对国外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利用和创新,找出自身不足,弥补差距,办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正是基于以上两方面,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具备良好专业特长的国际化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标。

内蒙古商贸学院经内蒙古教育厅批准,与英国桑德兰城市学院进行合作办学,于2007年正式列入普通高等招生计划(专科),合办专业之一是国际贸易与商务专业,到今年正式成立国际教育学院已有5年。笔者作为国际教育学院的国贸专业课教师,承担过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感受颇多,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及对策,希望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开展专业课教学有所启迪。

1 语言的使用

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而是一种使用英语作为教学手段来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学生不是为了单纯地学习专业英语,重要的是运用语言这种工具来学习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正如对外经贸大学刘亚教授所说:双语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目前,在实践中,国内院校中外合作双语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浸入型。全英文授课,全英文考核。采用这种授课方式的主要是针对留学生和英文水平较高的国内学生。如:对外经贸大学。第二,混合型。采用英文课件,中文讲解,全英文考核。第三,简单渗透型。大部分讲授用中文,对于一般专业方面的解释用英文表达,考核方式采用中英文结合。

对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课堂上英语与母语的使用比例究竟为多少才可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确实是个很难把握的问题。如果课堂上完全用英语讲授,学生会过多注重语言和语法而忽略了整节课的知识内容体系和重点、难点,使双语课不能很好地完成传授专业知识的目的;而当遇到难点必须用大量母语讲授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更透彻时,又免不了令教师、校方、家长质疑,是否真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因此,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双语使用应该有一定的统筹和安排。

经过近五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专业课还是应当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程度,灵活组织课堂中使用英语的比例开展教学。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概念和原理的部分使用汉语讲授,使得学生能准确地掌握并可以用简单的英语阐述概念和原理的完整涵义;其次,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以英文的形式呈现出案例的具体情境,鼓励学生分组用英语讨论并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回答问题,把课堂的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在和其他同学的讨论互动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使用英语的兴趣,他们的英语思维在无形中也能够得到锻炼。最后,在教师分析、总结案例时,为了让英语理解能力不太好的学生也可以在最后的环节彻底明白案例的原理和解决方案,这部分使用汉语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与教师更好地互动,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每次上课前,针对给学生的课下作业进行检查,要求学生尽可能地使用英语,也会收到较好的授课效果。

2 实训教学中英语的使用

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英语使用曾出现严重不平衡的现象。在《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课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英语的听、说、读、写机会,然而实训课模拟出口业务的软件中见到的英文又十分有限,《国际贸易实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结合这门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更应该在实践中提高使用英语的比重。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尝试以下方式进行实训课的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如:采用全英文的语言环境布置试验任务、安排实训内容和步骤;全部采用英文产品广告,进行书信往来和贸易磋商;建议学生采用英文来提问和回复问题;要求学生用英文来书写实训报告,教师采用英语来书写评语。

3 教学方法的使用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一般都采用全英教材、实行双语甚至是全英教学,学生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但从这几届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看,该合作项目生源的总体水平较低,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方法来组织教学,恐怕不仅学生的学习收获不大,而且还可能导致他们彻底失去对英语和专业的学习兴趣。

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双语课堂教学就十分必要。案例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双语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专题讨论、小组学习、小组完成某项任务、辩论会、模拟试验、角色扮演等形式活泼的课堂活动。例如,在进出口合同的履行中让学生扮演进出口方的角色,用英文模拟进出口谈判;还可以让学生扮演银行处理信用证的有关事项,让学生扮演船运、海关、保险公司等处理托运、报关、投保等事项。这种方式简单可行,易于操作,对于环境条件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在教室内开展。如果条件允许,实训场所和设备齐备,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撰写专题论文,甚至是实地课题调研、个案分析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强化与提高。

4 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整合

中外合作项目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意开发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环节,要求学校拥有一批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强、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开展双语教学。除了在专业教师中选拔一批热爱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送出国门深造外,应充分开发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采取中外教师相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相结合、校内师资培训及扩大对外招聘相结合等多种渠道整合教师资源。例如,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手段和外方合作院校相同课程的外籍教师定期交流,采用中外籍教师共同备课、互相配合教学的教学方式,能保证学生既学到地道的英文,又可以充分地理解学科内容。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专业课双语教学工作,除了上述措施,还需要相关学校和院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双语教学的相关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对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刘亚丛,石景峰.法学专业双语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

[2] 赵楠.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8(5).

双师课堂教学案例篇8

关键词: 金融课程 双语教学 内外一体化教学

一、课程教学的“元素配比”问题

金融类课程专业性较强,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涉及的专业名词很多,包括概念、理论或是实务流程。为了使受教学生能听懂并消化吸收,笔者根据本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信息反馈及调研结果分析,认为应合理“配餐”施教。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金融实践和大量的金融资讯,仅靠具体、有限的课堂时空范围,以及仅有教材单一学习资源,就显得滞后和单薄。为此,金融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整合,强化课后自修内容的指导。

通过按照典型性、系统性、适用性原则剪裁和设计课堂授课内容,应在课堂内外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课程教学互动,较多增加专业术语、理论及实务流程的通俗化、形象化PPT、WORD与优化板书展示,辅助以精选VCR视频与筛选及有机嵌入相关金融教学案例分析、模仿练习等课程一体化教学材料,着力于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与复习,便于受教者对专业知识的及时下载和保存,并“全天候”具体认知、反复揣摩,由此促使学生既可以利用充分的业余时间提高对教材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拓宽学生的财经知识面,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便捷的学习条件对知识的学以致用能力改善,从而切实把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可以提高应用分析水平。否则,难免因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课堂教法单一导致授课流于空谈。这就客观上要求在课程信息资源设计中有多元化、多渠道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如我院2012年编撰金融保险教学案例集)[1]。这有利于缩短受教学生从学校“校门”到银行“行门”的空间与时间距离,使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全面得到提高,今后能尽快适应岗位工作,为社会服务。

针对金融类课程不同的开设对象,应按专业学习目的需要与学时长短,具体设计和建构不同的教学内容(我院一直定期讨论、修订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课堂精选“食材”与课后业余“小灶”元素配比,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内容配比,以及理论知识与实务案例内容配比,教学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执笔板书配比,学术规范用语与时下流行元素配比,等等。

二、课程教学的“贴心构造”问题

课程建设中最为核心的主导者是该课程所有教师及其所属专业教学团队,而具体课程教学与授课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应该是教师个体[2]。教师如何教学并与学生达到“和谐共处”甚或“教学相长”至关重要。

(一)课程教学过程应予合理设计,起点要适中。

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教学行为,又需正视课堂外教学互动。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既要重视课堂内容新知教学,又需关注课堂于始于终两端时间的内容安排与方法运用。例如,在金融课程“IPS”(全称International Payments and Settlements,国际支付与结算)双语教学中,笔者在对新课前和新课终阶段把控上创新性利用网络平台资源,通过下载播放的精短专业视频并结合PPT、板书、点评等多样方式,予以扼要回顾上期旧识和总结本期新知,穿插疑难点提示或提问互动,借以提高学习兴趣与厘清内容结构及疑难点。出于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认知,P者采用英文的课程教材和英文课件(PPT)及英文讲稿(主要专业术语加注中文对照),并先后上传至博客空间和QQ课程教学群的文件中。课堂上使用英语案例、英语问答,以及各章使用英文布置作业和测验。在讲解环节,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法,着重使学生能听懂、能理解所讲授的专业内容[3]。试想,如果盲目地“追求时髦”,要求学生过多使用全英语作答,学习目标与要求定得过高,超出了学生的英文水准和专业理解能力,则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势必会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追求英语学习(力求听懂单词和句子结构),另一部分追求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力求领会掌握),其结果往往顾此失彼、事倍功半。

(二)课程教学方法应当多管齐下,要注重师生的互动。

无论是哪一种课程教学模式,都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双语教学也不例外[4]。如果是非双语教学,互动技巧还是比较多的,师生沟通起来很容易。但怎样在双语教学中让师生互动起来?因为双语教学借助外国语言来传授学科知识,所以双语教师有必要构思教学过程的互动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学生学习心理的角度出发,构建现代信息条件下“视、听、动”三维立体课堂。

1.运用一定的体语与口语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思维。由于双语教学不可避免地会加大对学生的词汇量掌握及提高听力能力的要求,加之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在记笔记和听懂老师的英语授课方面有困难。如果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经常脱节,教师又不加以引导,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思维就会脱离课堂。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构思一个被学生普遍接受的授课方式。双语教学中的体语是指教师利用非语言行为(肢体语言)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包括教师的眼神、表情、姿态、演示等,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外语的意义。

2.提醒学生联系曾经学过的知识做铺垫,从而激发学生对即将讲授的新知识的获取欲望。在讲新内容之前,给学生一个“引子”,借以回顾相关知识,这对双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在接受新内容时,需要较快地进入两种环境:一是语言环境(在此指英语),二是学科知识环境。如果不能很快进入,学生理解速度就会与教师讲解速度脱节。为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先提醒学生回忆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使之更快进入环境,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非常重要。

3.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双语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单一教学方法,代之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督促学生用英语来思考、回答问题,不仅师生能互动起来,而且随着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学生从最初的局促不安,羞于张口,到后来的踊跃参加,积极发言,会逐渐适应这种模式;当学生发言出现犯难或偷懒情绪,企图以母语来取巧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哪怕是用几个关键词或近义词来表达意思。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使之树立信心,逐步增强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并积极适应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课堂教学模式。

4.精挑细选专业优质教学视频片段,既能观摩名家名师课堂讲授内容、授课艺术,又能通过横向比较,利于取长补短,开阔本校师生的视野。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激励思考。通过分享式或交流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开放的比较视角下多方面了解纷繁复杂的经济金融现象,而要保证课程教学的效率,就需将播放内容及其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把英语作为课堂教与学媒介语言的目标。为此,笔者在课堂上特意采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同名双语课程的课堂教学影像进行选择性播放、间歇性引导,由于借鉴性很强,有效补充或延续了课堂讲授内容,多媒体片段播放间歇予以设问和讨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投入均成效明显。

三、课程教学的“延伸拓展”问题

作为金融课程教学“流程预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新环节,采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恰当运用到金融课程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中,有助于克服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目前高校教学中依然有一种观点认为“授课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讲授。课前准备是基础,授课是关键……想要讲好一堂课,除了课前的精心准备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多媒体课件、衣着打扮等都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5]。笔者认为,本轮次课堂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下一轮次授课的翻版,而应当在课后需要“两个跟进”: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网络)交流,另一方面及时跟进课后的教学总结――不仅要在有限的课堂既定学时内精讲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在广阔的课外时空中,从开放性、探究性、新颖性等多个维度来延伸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IPS双语课程新近借助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积极引导和运用以“自学、自测、自评”为主要教学特征的“三自法”来延续和完成课外继续教学活动,以便系统培养和持续性提高学生获取知识进而运用知识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课程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后者直面学生,时空有限,教学信息传达路径简捷、高效,并得以实时观察学生即时反应和易于贴近学生内心世界;前者外延更加宽阔,时空自由,可以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需要尤其是研究性学习、钻研给予持续性的分层次满足。从传统教学过程及其成效来看,学生的学习收获以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或局限于课堂学习效率,相形之下,如今得益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推行,自主学习的空间被打开,学生们的学习模式得以较大转变,不再止步于课堂45分钟的“聚焦”。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不应囿于课堂教学,任课教师讲授完成便一走了之,理当“以学生橹行摹保课程教学主动从时空有限的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广阔的互联网大平台上。

例如,笔者曾在“国际结算概述”部分的双语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课堂授课内容与课外辅助材料的协调配合:一是在课上“开宗明义”,先英文展示该部分授课计划、学习要求,继而紧密结合金融学原理讲述国际结算的史实沿革、发展影响及其趋势变化,并适时辅之以实物图片、视频问答与学界动态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来设法寻求“兴奋点”,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关注、争鸣,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在脑海里能够留下深刻印记,以免在课堂上“虚掷光阴”;二是在课后“对症下药”,在授课班级的本课程双语教学专用平台上提供相应的课程电子讲义提纲与知识要点、教学精选视频部分与相关讨论问题,以及“文献选读”“同学作品”等扩充性学习与学术研究资料;此外,还积极向学生推荐优秀学术性“网络资源”等。从该课程近年教学体验与受教学生信息反馈两方面调查情况来看,IPS双语课程教学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任森春,黄华继.金融与保险教学案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基于我院“货币金融学”本科教学及调查问卷的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8-30.

[3]忠.金融专业本科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北方经贸,2007(4):127-129.

[4]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基于现代教学设计理念的探讨[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

[5]王欣.提高金融学讲课质量的若干因素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2(1):115-116.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片段案例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计划概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