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双师”结构 提高“双师”素质

时间:2022-07-22 01:32:01

完善“双师”结构 提高“双师”素质

摘 要:“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适应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理念的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职教办学特色,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师全面发展的继续教育新理念。“双师型”教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双师”结构,二是“双师”素质。介绍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分析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双师”结构;“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 王玉国(1962-),男,山东省莱芜市人,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2-008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认识上升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足以说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双师型”教师概念不仅是对所有职业教育教师提出的一种全新发展理念,更是专业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标准

人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但综合起来看,“双师型”教师是指兼有教师资格和其它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既能担任教学任务,也能担任专业技术指导的“讲师+工程师”式的教学人员。“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适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职教理念而提出来的。职业教育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本质就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所以,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模式到师资队伍,既有别于以往的大学专科,更不是简单本科教育的压缩。因此,对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指导能力。这就为高职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对“双师型”教师标准进行了界定,即 “双师型”教师就是“双师素质”教师。在“评价体系中”规定,“双师素质”教师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是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二是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三是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着一方面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市场所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就师资队伍而言,许多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其目的是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众多而又符合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但现实的种种因素却制约着“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和建设,影响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提高“双师”素质的积极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不明确,落实不到位。按照现行职称评定的规定,专业教师不能同时参加其他系列或相关行业的职称的评定,而学校自行组织的“双师”教师资格评定又缺乏权威性。虽然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国家有明确的“双师”素质目标要求,但因其实际操作的标准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导致教师普遍积极性不高;且由于标准中某些分项的要求不高,“双师型”教师与非双师型教师并无本质差异,也使得“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不够。

(二)职务评聘上重理论水平、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目前仍沿用普通大学本科的标准,重点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能力重点恰恰不是科研,而是专业教学、实践技能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现行高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政策的导向下,专业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这是导致我国“双师型”教师理论水平高实践技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大都直接来自普通高校,毕业时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经历,其实践动手能力相对缺乏,客观上形成了职业院校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的现实。从目前劳动人事管理的政策看,职业院校无法根据需要,自主从企业一线调入具有中高级专业技能人才,也导致了不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

(四)产教结合比较薄弱,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差。目前,企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院校中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真正通过实践锻炼从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同时由于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师编制紧张,专业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五)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积极性不高。大多职业院校没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激励性政策,虽然个别职业学校有类似政策,如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享受某种工作环境、优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受社会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实际执行起来大多力度不大,“双师型”教师待遇与其他教师差别不大,甚至一样。因此,无法真正调动广大教师提高“双师素质”的积极性。

三、“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比例”。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只要专业教师、职业院校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就能逐步建立起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教师社会实践制度,强化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要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各级政府要采取优惠政策,让企业愿意接收学生、教师的实训和实践,要让企业能得到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实惠。其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早已明确提出:“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因此,新任教师要聘任为正式教师,必须进行岗前培训,除进行职业教育理论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教学方法等教育外,还必须到企业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并经过严格的考核鉴定。要实行“工教结合”方式,对在职专业教师确保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的时间,通过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挂职、顶岗等形式,全面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

(二)强化专业教师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积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拓展高层次 “双师型”师资培养渠道,积极依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对现有专业教师分期分批的进行集中培养培训,通过培训,参训教师经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评估,达到要求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教育部认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证书。三是提升职业院校在岗“双师型”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综合素质,探索开通“双师型”师资硕士、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渠道,优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提升职业教育师资层次。

(三)进一步加强产教结合的力度,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训指导和技术研发服务能力。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时要和企业标准接轨,尽可能把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数据融入实践教学;通过学校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或建立创新实验室,锻炼教师的研发能力;鼓励教师对外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开发和服务。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潜能,鼓励他们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创业机制,帮助具有“双师”素质、能在“产学研”中创造较好效益的教师,在对外技术服务和创业实践中不断提高创业能力和“双师”能力。

(四)拓宽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师任职资格培训,并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规定:高职院校要大量聘任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不少于核定编制专任教师的15%,并逐步加大比例,这些兼职教师大都是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实践技能课程应主要由他们来讲授。通过聘请兼职教师,以达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目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努力借鉴先进国家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成功的经验,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据资料显示:“新加坡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80%以上教师来自企业的经理和业务骨干。德国某职业学院199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专职教师245人,承担了18.7%的教学量,兼职教师高达500人,承担了81.3%的教学量。”因此,我国职业教育需要从体制上实现某些突破:一是吸引优秀的企业人才成为兼职教师,二是创造条件,让这些人才成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教师。

(五)制定职业院校的编制标准,改革职称评聘方法,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也指出:“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因此,政府和学校要要共同参与,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制定规划方案,推进职称评评制度改革,做到学校内部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要定岗定编,按照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核定编制;要全面推行教师聘用制,建立竞争上岗机制,实现职务终身制向岗位动态管理的转变;探索“双师型”教师评聘两种专业技术职务的改革,鼓励“双师型”教师评聘两种专业技术职务,对取得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优先职务晋升,其工资待遇就高不就低;同时要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以岗定酬、按业绩定酬、优劳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 “双师型”教师岗位倾斜。

总之,“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只要专业教师、职业院校和各级政府共同努力,通过加强产教结合,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拓展和完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才能逐步建立起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傅琼.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J].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政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下一篇:技术本科教育的客观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