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7 17:13:36

双师课堂方案

双师课堂方案篇1

论文关键词:学案;双主教学模式;教学流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活动既有模式又无固定不变的模式,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到现在,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以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深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渐获得大家的认同,很多大学试图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双主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几年来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将学案引入大学课堂,以此为载体,构建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落实了双主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双主教学模式勾勒了一幅教师精导妙引、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课堂场景,然而现实却不尽然。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太多,没时间引导学生,直接把自己当成了主体,把学生当成被动的接受者,在课堂上“满堂灌”。有的老师则“一问三不知”,根本导不起来,最后只能从主导做回了主体,课堂教学一如从前。还有的老师则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扩展到整个课堂,上无序的兴奋课,看似热闹,既定的教学目标却没达成。

双主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是其中最为直接的原因。事实上,“主导”和“主体”不是一组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引导得越好,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越强,主体地位越明显;反之,学生学得越主动,也就证明教师的引导越有效。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有限;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权威—依存”的师生关系根深蒂固,使得教师仍然是独角戏的表演者,尽管许多老师在有意识地改变这种现状,但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时有流露,很难彻底转变过来,出现上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所以,除了在思想意识上尽快转变外,还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帮助教师做好“主导”,帮助学生做好“主体”。

二、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使用学案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

1.学案的内涵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并在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对于教师而言,学案是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体现,其对教学进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设计皆在学案中有所隐含;对于学生而言,学案是显性的学习支架和隐性的学习策略,它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思维方法,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

2.学案的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重难点分析、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课堂练习、小结、课后练习、学习信息反馈等。

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由教师给出,目的是使学生大致了解本次课程需要达成的目标和掌握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法指导是由教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指导或解题思路等,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及回顾复习是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通常可以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一些知识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组织在其中,由学生自学完成。课堂思考的主要问题是针对具体知识和特定研究内容而构造的具有层次性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使课堂讨论围绕既定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如果问题能结合实际并体现知识的实践价值,则更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兴趣。课堂练习是讨论释疑后的巩固训练,其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重在锻炼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比如运用学到的原理解决一个新问题等等。小结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本次课的总结,比如列出主要的知识点以及知识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等。课后练习不是作业,而是1~2个指向本课学习内容的探究性问题或是把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综合性任务,这样使教学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学习信息反馈则是学生对此次学习活动的小结,学生在此总结学习方法,对教和学的活动提出建议,教师由此可以了解学生的想法,使学案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桥梁。

3.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从学案的设计可以看到,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围绕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来编写的,对学生的学、思、探、行给出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目的、重难点更加明确,对课堂上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心中有数,甚至可以通过自学获得解决方案,并且在学案引导下进行知识的扩展和应用。所以说,通过学案,教师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章、有法、有效,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学生主体”;另一方面,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也使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现场引导调节更加顺利,教师循学案而导,组织学生或自学、或讨论、或练习,主线突出,并有效克服了满堂灌的弊端,从而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主导”。所以说,学案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载体。

三、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

学案的设计只是落实双主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还要继续探索如何将学案应用于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总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程序,所以基于学案的双主教学模式也被分成三个阶段:其一,展示学案,课前自学;其二,讨论总结,当堂巩固;其三,课后实践,拓展创新。在每一个阶段中学案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展示学案,课前自学

这个阶段是教师通过学案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阶段。教师把学案放在网络上由学生下载,或者直接打印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学案,了解本次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按照学案给出的学习方法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做实验,探究学习,解答学案中要求回答的问题,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问。

学案加强了对预习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使课前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先行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同样,学案也使得复习活动更加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进行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的课前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讨论总结,当堂巩固

这个阶段是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将学科体系中的重点难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呈现在学案中,通过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在此阶段,教学流程被细分为四步:提出问题、组织讨论、释疑精讲和巩固训练。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的开始,也是思维的起点。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逐一展现学案中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及尚未解决的共性问题组织讨论活动,进行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评价。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不同想法的呈现、相互之间的补充和评论能够有效促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讲解不是对答案,而应该注重对思维过程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应对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点评,及时表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同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完成学案上的课堂练习,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正确评价。至于学案中的小结,是对知识点的梳理,可以当堂引导学生完成,也可以课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3.课后实践,拓展创新

本阶段是课后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学案中的课后练习。课后练习通常是一个问题或者一个任务。对于大学生而言,应重在对其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限于知识本身的传递,应重在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模仿迁移,所以问题或者任务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某次课,而应该是综合性的。在难度上要适宜,不能太简单,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也起不到本环节的作用;也不能太难,应该让学生努力地跳一跳就能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探究问题准备必要的资料并给予指导。学生之间可以讨论、交流、协作完成任务。事实证明,这个过程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精神是非常有益的。

在以上教学流程中,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思考和学习的线索,也为教师提供了一条引导的线索,学生和教师循线而行,不易失控;学案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课上扩展到课前和课后,课前引导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课堂上有备而来,从而使课堂上的引导更加有效;课后引导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在基于学案的教学流程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主的,他们始终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以学案为载体,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导,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目标。

四、结语

双师课堂方案篇2

论文摘 要:高校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师“一言堂”现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法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革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应着眼于经济法学科定位和课程特点及普遍的教学规律,应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转向课堂讨论与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相结合,使教学方法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知识性。

一、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缘由

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经济法课程始于20世纪80代初。学者们经过艰辛的努力,目前这门课的教学水平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并已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经济法已被确立为法学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并被立法部门并列为我国七大法律部门之一。但目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还不能令人满意: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学中只重视具体的法律制度而忽视对经济法总论的把握,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仍然不明白经济法与其他相邻法律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有,经济法课堂教学中案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学目的。上述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法的课堂教学效果,这不能不说是教学方法的欠缺。因此,认真研究经济法的教学方法,改革现行的教法,是高校每一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高校经济法课堂教学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在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有一种说法:“法律课枯燥,不好学”,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律课枯燥,经济法学作为基础理论课,更枯燥,更单调,老师不好讲,学生也不是很愿意学。而且,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如经济管理类学生,因为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经济法课程是放在基础课教学计划当中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要学,而且还是必修课,一旦选了,还不得不认真对待。

就高校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基础理论和基本制度,二是案例。但就教学方法来说,基本都是课堂讲解,即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教师普遍使用填鸭式的讲授方法,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学生被动接受多,师生互动少。似乎学生只要熟记那些知识要点和内容就可以了。进一步说,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似乎都是为了考试这么一个目标。这种教学方法注重了法律概念的讲解和法律条文的阐述,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及教学目的。

有的经济法授课教师认为,我国是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经济法的教学只能是以基础理论为内容进行讲授,案例分析法并不适合于我国的法学教学。甚至有人认为,在本科阶段,不管是法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经济管理类的学生,经济法课程都是基础课。既然是开设基础课,那么课堂教学只能是讲授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一来,以教师一方为主的课堂讲解便成为目前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当然,也有经济法的任课教师认为,虽然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但改革开放以来,法学教育的变化和倾向越来越明显,其中有不少的法律院系的教学已把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因此,给经济管理类学生讲经济法的教学方法也应与法学其他课程的教学一致。这样一来,经济法在以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之外,案例教学也有一定的市场。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习惯理论讲解的教师,有的先讲经济法总论,再讲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一本教材,从头讲到尾,教师绝对是主导;一堂课,从头讲到尾,填鸭式,满堂灌。有的教师则在经济法教学中只重视具体法律制度的讲解,而忽视对总论内容的把握,越往后讲,学生越没兴趣,学生越没兴趣,教学效果也越不好。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了教学方法上,此其一。其二,习惯用案例教学的教师,因为他们注意到了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的单调,故从一开始就用案例吸引学生,以便能产生相当的教学效果。该方法在前一阶段的教学中,效果还的确不错,学生听着案例觉得新鲜,课堂上注意力集中,也有兴趣。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发现,他们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案例的内容,可就是找不到分析案例的切入口。更困难的是,他们无法用经济法术语或是一般的法律语言去表达对案例的思考过程。于是,学生们便会向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案例好像与经济法没什么紧密的联系,经济法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困惑的不仅只是学生,教师可能也有同样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恐怕教学方法还是主要因素之一。

三、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基于对学科定位的思考。由于经济法学属于二级学科,因此,经济法学科定位应取决于法学学科的定位,而法学学科定位又涉及到法学教育的目标。目前,法学理论界对法学教育目标有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是法学专业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法律职业教育;还有的观点认为,法学教育应该是法学素质教育。笔者认为,上述三个方面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不过,进一步探讨这些观点的共性或差异却不是本文的重点。就法学教育目标而言,不管表述方式如何,总的应该体现出:法学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其教育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经济法学的教育目标也应该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解决经济法律实务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既然经济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经济法人才,而现有的教学方法又不能满足这样的目标,那么,在现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对课程特点的把握。在我国经济法虽然已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但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尚未成熟,经济法的基本体系也还没有定型。目前出版的各级各类经济法教材,不管是体系的编排还是经济法律内容的选用,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内容庞杂。一个学期,在有限的课时内要把教材所列内容全部讲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法,教学效果想必不会满意。因此,教师在现有经济法课程安排及其教材选用的特点基础上,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的改革也是必要的。

3.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在于得法”。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活动的规律,在于能否认识经济法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差异。与其他学科相比,法学或是经济法学有其固有的特殊性,但就其教学规律来讲却是相通的,教学方法也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一般来说,高校教育中,课堂教学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在经济法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对经济法的知识和思想的讲解,阐述自己所认同的经济法学精神,但又不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因为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课堂反应,理解程度和兴趣,长期下去学生必然失去信心。实际上,衡量经济法教学的科学标准,不在于给学生传了多少“死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如何理解通说,经济法教学应该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应让“过程”培养人。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就应该让这个“过程”活起来,活起来的目的就是要丰富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做法就是增加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与沟通,而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或是案例教学。

四、改进高校经济法教学方法的结论与建议

经济法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学科。经济法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完成,而经济法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因此,改革高校目前为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着眼于经济法的学科定位和课程特点及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应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转向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转向课堂讨论与双向交流、师生互动相结合,使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具有指导性、思考性和启发性。具体而言,可采用以下方法:

1.压缩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压缩教师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课堂讨论的机会,目的是增加学生认识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从而解决单靠教师课堂讲授不能解决的问题。经济法内容多,教师面面具到都讲的话,不易区分重点,学生也把握不了重点。如果教师能按教学大纲把应讲的内容归类,选取其中的一部分以提出问题为切入点,以研讨为形式,教师与学生同步思维。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从而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2.以案例为载体,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讨论的前提是给学生讲解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案例讨论过程是教师引导并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结论或答案,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注意作总结和点评。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选取有代表性的、说服力强的案例。案例是载体,教师通过案例可以实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案例可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法律院系在民商法、刑法等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式的教学取得了一些效果。经济法课堂教学,包括为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开设的经济法也可以借鉴上述做法,但应避免只注重形式不结合实践,只注重程序法的运用,不注重对实体法的理解。比较好的办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经济法现有理论及其研究成果与司法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同时,经济法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并试用经济法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加课堂教学效果。

4.运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能力。 法学课堂上如何开展和运用双语教学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话题。基于外语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但经济法课堂上可以使用,其他专业课堂上也都可以适当地使用。经济法课堂上之所以运用双语教学,目的是要开阔学生在经济法学方面的国际视野并培养这种能力。教育部认可双语教学意在通过外语的形式更好地研习英美法的相关法律制度,掌握准确的知识背景。经济法很多法律制度内容与英美法有相关性,通过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体会。同时,运用双语教学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世中,倪业群.法学教育与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2. 程宝山.经济法基本理论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3. 夏雅丽.法学教育改革谈[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4. 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5. 林正范.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双师课堂方案篇3

一、双新活动开展情况简介

我校自2018年9月“双新”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的“双新”课改活动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双新”骨干教师以及到山东“杜郎口”学习归来教师以及到河北衡水二中考察归来领导的引领示范和正确领导下,七、八年级的各学科教师积极开展,九年级的数学、历史、政治、化学学科也开展得很好。每位教师上公开课时,“双新”活动领导小组要求各位教师必须以“双新”形式上课,且教研组长要提前一天告知教科室,由教科室通过“校讯通”短信告知所有教师,让没有课的教师都去学习和提意见。

另外,在上期末总结会上,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持深入学习了区教育局“113号”文件,让全体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双新”主题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教职工们明确了2013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双新”活动。

二、我校“双新”活动现状分析

通过五个月左右“双新”活动的开展、实践学习,我校绝大部分教师对“双新”课堂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并正在积极、认真、努力地在开展“先学后教,精讲重练”双新课堂教学模式。

但是,“先学后教,精讲重练”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我校教师的具体实施,发现有如下问题。

第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心中仍然十分顽疾,仍然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偏重于讲授一些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也就是学生一看就会的内容,有的教师仍然控制不住还要讲,特别是理科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学习思考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学生学得还是很被动,教师仍然还很“勤”,学生没得办法也只得“懒”,课堂教学的效率还高不起来。

第二,教师对文本的挖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准备好适用的导学案,部分老师还不太熟练,还有没有做导学案或用导学案应付上课的现象,对导学案的编写,仍显得困难重重,力不从心。

第三,有的教研组的集体智慧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特别是在集体备课方面还做得不够。

第四,初一、二年级的班级人数多(50多人),学生在分组合作学习时不容易操作,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不太好把握,老师存在拖堂或完不成目标任务的现象。

第五,对“精讲”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讲课时或泛泛而谈,或滔滔不绝,“隔靴搔痒”,没有突出“精讲”,从而限制、甚至扼杀了学生问题的生成。

三、下一步打算

1、继续组织教师,分教研组学习“113号”文件和我校的“先学后教,精讲重练”教学模式,让“双新”活动在老师们心中形成清晰的轮廓。

2、进一步实现学生地位的转变。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纳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思考者和体验者,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

3、进一步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要让教师的“懒”,逼出学生的“勤”,让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真正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组织者及合作者。

双师课堂方案篇4

一、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简介

1.概念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基于双电子白板的新型数字化教学系统。其硬件系统包括信息展示系统(如图1所示)、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终端交互系统(电子感应笔和电子投票器,如图2所示)三部分。软件系统是电子双板课堂教学平台(PanGu Presentation,PGP),主要包括备课平台和教学平台。

2.优势功能

(1)提供丰富的地理教学资源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PGP资源制作平台为地理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原始地理教学资源,并且这些地理教学资源与教学资源云平台相连接(如图3所示)。

(2)实现双轨展示,增强呈现效果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能够实现双轨展示,即在左板呈现文字材料的同时,右板同步显示相关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如图4所示),为学生地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知识编码的高效化提供基本保障。

(3)促进教学交互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终端交互系统(电子答题器)实现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快速、完整、准确的信息交互(如图5所示),从而促进概念互。

(4)利用网络资源,建构开放性地理课堂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通过“添加搜索界面”的功能,与网络的无缝连接,可以将网络资源便捷地引入高中地理课堂。

二、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

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应用于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是它只是作为教学媒体,属于整个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系统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教学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优势。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教学流程

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教学流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6所示)。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第二阶段为课件制作阶段,是教师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利用PGP资源制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合,形成完整的PGP标准教学课件;第三阶段为课堂教学阶段,是师生利用PGP教学展示平台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PGP资源制作平台和PGP教学展示平台提供了良好的Web链接功能,使师生能够充分地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法

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对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进行教学。作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一种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将在下面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案例中,采用从科学活动探究法发展而来的发现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来设计和实施教学。

发现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提供适宜学生进行知识“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和发现问题,积极开展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 发现式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一般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创设问题情境;(2)提出问题;(3)进行猜想和假设;(4)搜集事实证据验证假设;(5)总结归纳和运用迁移。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指教学过程的所有环节以小组活动为核心,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上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1)建立小组和角色分配;(2)设立情境,明确学习目标;(3)开始小组合作学习;(4)学习成果展示;(5)总结和评价。

3.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的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实践

(1)导入

师:同学们,在正式开始学习今天的课程之前,我请大家欣赏几张山地照片。第一张是喜马拉雅山脉,波浪起伏绵延千里;第二张正好是一个山脉的横截面,貌似在这个截面上有些纹理……从这些图片里,我们都能发现这些纹理,面对这一有趣的现象,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着各种疑问。请大家在自己的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疑问,然后小组推荐一个发言人说出你们小组的疑问。(教师在左板连续展示多张褶皱山景观照片,与右板褶皱地层图片形成对照。)

学生观察图片,面对褶皱山这一有趣现象展开讨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在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下,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图示地层状况是如何形成的。

(2)探究活动

教师展示归纳出的探究问题:①描述图示岩层的形态特征;②分析并绘制岩层原始的分布状况,说明各层的新老关系如何;③绘制出岩层受力方向,说明其作用过程……

要求每个小组(5个人)合作探究上述所有问题,并由小组记录员将最后的学习成果展示在白板上。(展示完探究问题时,教师使用电子白板的写、划等功能标注出问题中的关键字词和相关提示。)

每个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上述探究问题,然后展开讨论,最后由小组记录员到电子白板上绘制草图,并书写探究结论。

(3)成果展示交流和教师初步小结

师:大家都讨论得差不多了,让我们从第一组开始,由小组发言人到前面来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其余小组进行提问或补充。

第一组发言人在电子白板上翻出他们记录员先前在白板上绘制和书写的学习成果(如图8所示)并开始讲解:a.图示岩层呈波状弯曲状;b.此处山地由沉积岩组成,在最底下的岩层是最老的,越往上越新……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在汇报时,教师将该小组完成的草图和结论显示在电子白板上。小组发言人据此进行解释说明,发言人可在电子白板上书写以辅助说明。)

在所有小组展示完后,教师进行总结纠正和问题补充。

(4)验证学生的结论并点拨重难点

教师播放动画:让我们来仔细观看有关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动画视频,并思考其与我们先前提出的猜想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在播放动画过程中,教师及时定格视频画面,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在观察动画时,发现先前的探究结论与动画大体一致,成就感油然而生,并和小组成员讨论存在差异的地方。

教师运用动画视频和图片对探究问题进行总结和讲解。讲解结束后,教师对整个课堂知识进行了结构性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5)巩固练习,现场反馈

教师打开事先制作好的课堂测试试题,并分发下去。学生认真思考后,运用电子投票器选择答案并发送。计算机在接收到答案后,进行运算并以柱状图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分布呈现在白板上。教师公布答案,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如图9所示)。

(6)布置课外调查活动

师: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搜集相关资料,用实例说明关于褶皱山部分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展示和讨论。

三、课堂互动行为分析

“交互性”是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核心优势,是其他教学多媒体所不具有的显著特征。这里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对上面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互动行为分析,系统评价该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1.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TIAS)简介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landers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FIAS)是由美国学者弗兰德斯在1970年提出的以师生课堂语言状况为分析对象的互动分析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的顾小清教授等人通过对弗兰德斯互动行为分析系统的改进,发展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based Interaction Analysis System,ITIAS)。该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观察与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和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

2.ITIAS对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课堂交互行为的分析

为了方便利用ITIAS对上述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笔者在实施教学实践时进行了录像,并依据ITIAS编码表中的行为标准每三秒进行一次取样和编码。《褶皱山的形成》教学录像有效取样时间为40分57秒,获得的编码数是819个。最后,将该案例的课堂行为编码代入ITIAS分析矩阵表格,得出了ITIAS分析矩阵(见表1),并经过计算进一步制作出课堂交互行为统计表(见表2)。

(1)课堂教学结构分析

据表2的分析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教师言语比率为39.56%,低于50%。学生的言语比率为22.71%,在20%左右。学生与同伴讨论比率为33.87%,由此可以看出学生与学生的交互行为有明显提升,这与课堂上教师用学生探究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一致的。此外,沉寂比率为2.20%。其中学生的思考比率高达55.56%,这说明整个课堂的教学利用率比较高,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总之,在这节课中教师在课堂的地位有所下降,由“台前”渐渐转到“幕后”,策划和主导着整个课堂;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所提升,积极思考问题和努力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与同学展开有效的合作探究。

(2)教师与学生互动行为分析

在表2中,《褶皱山的形成》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比率为27.78%,说明教师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善于将所要教授的地理知识转化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地理知识的建构。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为33.33%。有国外研究指出,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低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30%;当课堂内容所强调的行为复杂层次较高时,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最佳比率为40%。 该案例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的比率高于30%,说明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合作、探索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时发问率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意义建构过程的关注程度。经过计算,在该案例中教师实时发问率为57.14%,超过常模(约为44% ),这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通过追问的形式来获得学生对地理知识意义建构的程度,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互。

学生主动比率能够反映课堂里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在该案例中学生主动比率为47.15%,高于常模(约为34% ),说明在课堂环境中,学生勇于积极思维,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路,气氛活跃。

(3)交互式“双板”教学技术应用分析

据表2中的数据显示,《褶皱山的形成》案例的技术比率为35.53%,由此可见,师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占据了整个教学过程行为的近1/3,这是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教师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组成部分,该课例的教师操作技术比率为30.58%。另外学生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交互行为是操作交互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操作技术比率和技术作用学生比率分别为49.48%和19.94%。总之,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技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两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1.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优点

(1)操作交互和信息交互显著,最终促进了学生的概念互;(2)利用双轨展示功能,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的情境;(3)提供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提供即时反馈,优化课堂。

2.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下高中自然地理探究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需要,合理运用“双板”系统

①根据教学目标,审慎规划地理教学。教学目标是地理教师根据地理教学需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系统考虑基于“双板”的地理教学流程。

②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媒体功能。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内容具有抽象性、空间性和运动性等特点,因此我们可以选择运用“双板”系统的交互式三维动画来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轨迹以及它们之间的空间关系,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2)合理控制教学规模,保证教学质量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尺寸小于传统黑板的尺寸,所以其受众规模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建议将班级学生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这样有利于形成信息传输率高,互动性强,以学生为主导的高效课堂。

(3)运用互联网络,构建开放性课堂

教师在运用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搜集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监督学生在互联网中搜集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并整理和利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这样基于交互式“双板”教学系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空间会得到更大的扩展,由课堂逐渐延伸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张建珍.地理案例教学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2]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高巍.课堂教学师生言语互动行为:基于弗兰德斯教学言语行为互动分析系统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双师课堂方案篇5

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双向”是指参与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双赢共好的最优化教学效果。而“五环”指课堂环节五个基本环节。其中至关重要的第一环学生预习·教师导学,我认为有效充分的预习可以说是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的开山斧。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习过程不再是教师的单方传递,而是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上,师生相互参与、双向提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主动、教师主导、问题主线、活动主轴的指导思想,以激活教学过程为突破口,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形成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

高效课堂下的学生预习,是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根据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学习方法,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家庭、伙伴、互联网、图书馆等学习资源自主展开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学习过程。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种自学行为,主动建构知识的一种主体性表现。

所以有效充分的预习是高效课堂学习的核心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能够引导学生“先学”,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只有自己先学,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疑可问,有据可辩。学生只有充分预习,才能有高质量的学习效果,生成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

我在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25 海上英魂》时,布置学生预习作业:上网查百度视频电影《甲午风云》,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邓世昌率领“致远”舰全体官兵为国作战,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查字典、成语辞典查出“置之度外”、“同归于尽”的本义,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两个词语在贯穿全文的爱国思想中起到的灵魂和统帅作用,从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出邓世昌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

学生预习的环节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多少、难易设计在课前、课中的某一环节之前均可。刚开始由于学习能力的差异,老师最好在课内做好预习并进行指导。预习时,要求学生要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以自主预习为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主预习能力。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需要温故知新,所以教师在导学案的预习环节要加入复习,这样引导学生在复习中巩固,在巩固中引出新知,在预习新知中运用双色笔依据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做标注,梳理知识树,以达到掌握部分新知,明确重、难点问题的目的,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而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不解之处不一定花大气力去解决,而贵在发现问题正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我们指导学生预习通常有以下五种方法: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运用双色笔,把重点问题、疑点问题、难点问题标注出来;②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先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另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③扫除障碍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障碍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学习的自觉性,学生能自觉地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④尝试解题法:通过预习,先进行尝试练习,试解教材后的思考练习题,以达到初步理解内容的预习方法。通过试解,哪些已知已会,哪些难懂不会,一下子就检验出来了。这样做可使预习更具有针对性。

教师还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以及本节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预习形式。例如语文预习可以是“听听、读读、写写、想想、说说、背背、批划……”;艺术、科学学科可以是“唱唱、演演、做做、画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是“调查、访问、写写……”。

为了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充分的预习,老师提前针对预习的导学方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在思维方式上给学生以引导,使学生真正完成从“要我学-我要学-我学会-我会学”的过程的重大改变。

以下是我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五年级下册《22 左公柳》时的导学方案:

五年级语文《左公柳》导学提纲

1、自由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本课字、词。

我理解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想一想:左公柳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从中体会到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句子一侧做好读书笔记。

3、左公柳有哪些特点,请用“____”画出具体描写左公柳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左公柳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复阅读左宗棠说的话,小组讨论:左宗棠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番话的?他要表达自己的什么决心?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5、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通过导学方案,学生在有指向性的引导下充分预习了课文,课堂交流和展示十分热烈,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过去,我们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直在制约着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多地介入和干预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没有具体教学机制保证的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要强调教师的教学技巧。而我们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适当的支持点、兴趣点和思维点;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整合,掌握学习新知识的学习策略、方式和思维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双师课堂方案篇6

/

关键词:物理课堂教学改革;“双课堂”教学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综合评析与质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2(S)-0073-2

多媒体教学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物理新课改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应运而生。何谓基于网络的物理“双课堂”教学呢?就是将常态的现实课堂引入网络虚拟课堂,二者相结合的创新型物理课堂教学。虚拟课堂是在“教育云”网络教育平台上进行的教学课堂。本文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1)第一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为例,赏析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电容器的电容》的特色,窥视物理“双课堂”教学的新亮点,展示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研究成果。

《电容器的电容》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采用网络学案导学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建立电容的概念,探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大小的因素)。出色完成了三维教学目标,达到了多媒体教学所不能及的,理想的教学效果。

1 特色赏析

(1)网络平台特有的共享功能。

①资源储备功能。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层次与水平分类选择学习。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自主学习变为现实。

②交流功能。网络平台搭建了师生交流的便捷通道,学生不但提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参阅评价别人的见解;教师及时浏览学生的回帖,批注学生提交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修订教学方案,实现教学的针对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得到无缝落实。

③统计功能。课上练习学生完成提交后,教师、学生利用平台提供的统计功能,第一时间准确统计出掌握的情况(作业智能评定功能和课堂检测反馈功能),减轻了教师的劳动量,为学生作业交流、发现问题的及时纠错(生生互相纠错、教师引导纠错)赢得了必要的时间,保证问题不带到课后,消除了学生的思想负担与精神压力。

(2)网络学案的导学、助学作用。

在课前提前网络学案,以便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课前学案(电容器的构造、概念、充放电过程特点,电容定义式及单位,电容器的识别等)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辅助下通过自学能够独立基本弄懂的知识,主要落实自主学习。课间学案是根据学生课前提交学习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如:充放电过程的认识等)以及课堂教学重点(理解电容定义式和探究平行板电容器决定式),通过教师点拨、引导、组织学生学习,主要落实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外学案通过三个微格课例巩固拓展重难点知识,一个思考讨论题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提供了师生间的再次教学沟通的机会: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的薄弱环节和不很到位的地方并进行补救,让课外辅导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主要落实独立学习。

(3)虚拟和真实巧妙结合。

①电容器放电过程,先虚拟后真实。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操作完成“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的动画模拟”并解释,瞬间不可观察的过程用动画模拟再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接着教师用真实的演示实验验证。虚拟的动画模拟实验辅助了对疑难问题的突破,不但体现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②静电实验,先演示后虚拟。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得出实验的探究方法――变量控制法,接着播放事先录制好的“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的实验录像视频”再现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推导;再让学生操作学习资源中心的“研究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因素动画模拟”,弥补演示实验(真实实验难现)的不足,同样达到实验目的,巧妙突破难点。

(4)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节课以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充分采用了“721”信息化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自主学习70%、合作学习20%、教师引领学习10%),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平台使先进的教育理念得到真正落实。网络学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动画、微格课例等)自学,辅助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学生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充分自主、合作、探究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得到提高。

(5)多种教学方式得到有效应用。电容器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定量得出定值电容器的电荷量与两极间电压的定量关系有一定难度。演示实验中增减干电池的节数给电容器充电,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格数,初步得到这个关系,实验设计巧妙。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到初步结论,老师略加引申,顺利得到电容的定义式。这样处理,老师没有强扭给学生难掌握的概念。

2 搓商质疑

(1)搓商之点。对平行版电容器大小因素的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设计了两套方案,以备条件变化(天气选择),有利有弊。利,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实验能力。弊,在无形之中增重了任务,增大了难度,课堂时间更加紧张。可能会因时间不足或外界因素(天气因素等)的影响不能顺利进展,造成不成功,带来不必要的后果,影响继续学习的进展。对此应该谨慎处理。建议这样处理(不妨一试):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自愿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课前或课后(最好在课前)选择适宜的天气做(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成果提供全班课上分享,辅助课堂教学;再用演示实验加强。笔者身处农村贫困地区。对类似问题曾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尝试获得了成功。

(2)物理“双课堂”教学优势显而易见,但同时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带来新的问题。网络学案限制了自主学习的路径。网络平台现成的资源的确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了便利,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学生学习按预先设定路线模式行走的思维定势。一旦脱离教师引导会独立行走吗?课前后网上学习得花一定时间,加重课外负担。学生回帖上传图片要有一定的电脑操作技能、足够的时间保证、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保证(如:网络、供电等),一旦断电断网怎么办?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教师如何面对海量的回帖等等。只有正视不足。理性思考,才能不断改进。物理“双课堂”教学才能日趋完善,健康发展。

通过赏析这一典型课例,可以看出物理“双课堂”教学这一物理课堂教学的新生事物与现行的多媒体教学的不同之处。亮点明显、不足不可避免。优点值得继续发扬光大和供暂时没有条件实施的教师吸取可用之处;与优势相比,与之带来的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不可否认也不可轻视,不足之处需要大家继续实践摸索、思考、改进中不断完善。

这节课是执教老师、教研组、项目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有机融合,展现了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体现出物理学科“双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理念和设计方法);值得物理教师体味网络课堂与现实课堂碰撞出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和创新的学习方式以及尽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玄妙之处。尽管如此,《电容器的电容》是值得观摩收藏的物理“双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物理“双课堂”教学是近年来脱颖而出的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近期课堂教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备受关注。“双课堂”教学关系到物理教学改革的前景。不单是项目组与实验校的事,更现实的是物理同仁的事。因此,物理教师不应做旁观者,都应来关心、参与、呵护。

参考文献:

[1]员贵云.探究式学习方式在物理新课程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与学,2007,(3):23.

双师课堂方案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双动两案;运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74-01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动”,即互动关系,以及教师与学生在教案与学案上的应用。从其定义中,把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划分为两个部分,本文对这两个部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一、“两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是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基础。例如,在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无味,学生无法对学习本章内容提起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采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学方案的预定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并对其采取措施。比如,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大都会采取沉默以对的方式,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点名,不用浪费时间等待学生的响应,而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更平缓的语气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思考,并作出完整的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打破僵局,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制定教学方案,还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比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教学,通过一些色彩分明的线条以及图文并茂的讲解,使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上形成冲击,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或者教师还可以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把名师讲学的视频给学生进行播放,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达到同步。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运用在教案中,使教师的教案更加完善。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做好学案的最终表现。有了教案就会有学案,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进行的连接,教师教学,学生就需要认真学习,完成教师交给学生的任务。比如,对于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积极踊跃回答,教师布置给学生的课后作业,学生需要认真完成,这样才能形成一教一学的良好互动关系;而在学案中还有一种学习方法,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制定每一天的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才能在学习上超越他人甚至是自己。因此,在两案中,教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是学案起着关键作用,教永远少不了学,学却可以单独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案的重要性,它也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双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有了教学这个过程,一定少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是本文中提到的“双动”。双动教学模式的形成,是建立在两案教学的基础上,有了教学,教师与学生就离不开双向互动。所以,在双动教学模式中,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此,教师可以在下课的时候,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灵沟通,或者是在生活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让彼此更加了解,最终达到无障碍的沟通。这样,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会更加自然、随性、大胆,而这样的互动方式,会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为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会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这样一问一答的方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一种表现。为了让这种互动更加和谐,教师需要采取一切教学措施,吸引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也可以由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这些都可以在教学中实施,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才能使一教一学的教学形式更加顺利地形成。

本文通过对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得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一定要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作为前提。而在双动的教学模式中,需要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一教一学互动关系的形成,本文还重点指出了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军.高中数学教学应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分析[J].学周刊,2015,(6).

双师课堂方案篇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有其必然性:首先,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是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国际经贸,顾名思义是国与国之间进行经济贸易,而现在世界通用语言是英语,所以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必然的。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英语知识才能使对外贸易业务顺利开展。其次,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国际经贸活动占据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部分。目前,中国经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济与世界接轨步伐加快,新时代需要更多既懂国际经贸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时代的需求要求高校必须向社会输送更多专业知识过硬、外语能力过关的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是学生就业和深造的需要,也是提高高校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通常外语好的学生一般都能比较顺利地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甚至到一些世界500强的企业工作。而且,外语水平的高低对个人的薪资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构建出完善的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体系迫在眉睫。

1 完善课程设置

国际经贸专业知识涵盖面很广,并且具有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相结合的特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应用型课程。课程设置应加强出口业务的基本技能和实际能力操作的训练,课程设置不仅能体现出专业知识,更要选择合适的英语教材。在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技能,达到“专业+英语”的完美结合。大学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得国际贸易相关知识、能用英语独立处理外贸业务、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能从事外贸的相关业务,流利的表达专业知识并与外国商人无障碍沟通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紧紧围绕商务知识这一主线,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英语语言功底。高校应开设双语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外贸函电、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国际投资、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等,综合全面地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

2 改变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

学生和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一堂课的丰富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学生坐在教室中听老师讲课,老师完全是讲授式教学,学生是涂鸦式的接受。这种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培养不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往往教师也不注重学生课下的预习情况。这种现象根本与现代的双语课堂教学格格不入。首先,教师应改变学生的观念,即英语不好才报考其他专业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开学初就明确学习目标——学好专业知识是今后好好工作的基础,而掌握专业英语则是更好生活的强有力保障。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由于此专业的学生多是英语基础薄弱的,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对双语课程的教学尤为重要。课前有效的预习才能保证听课质量,只有学生课上积极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双语授课。除此之外,教师也要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涂鸦式满堂灌和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应被淘汰,大学的学习应该以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教师应采用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角色扮演法等各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模式,既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又要把“相对较难”的英语融入到课堂中去,这着实需要教师在备课中下苦功夫,怎样能把各种案例穿插到课堂中去,怎样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这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3 提高师资水平

目前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授课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面临的问题就是缺乏高水平的双语教学师资力量。往往是专业知识强的教师英语水平不够,而英语水平高的教师专业知识又欠缺。面对这样的问题,高校应采取措施改善教师现状。专业素质与外语素质的“双高”是高校对双语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把专业知识强但英语水平低的教师培养成优秀的双语教师是很难的,英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尤其还要用来授课,难度更高。高校不妨挑选英语过关的教师来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系统的培训,成果会非常明显。此外,高校可以输送教师去国外学习外国教师的授课方式,这是提高教师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并且,高校可以邀请有资历的双语教师来进行讲学,也可以在校内实行教师间互评互学的方式来提高师资水平。

4 使教材“本土化”

很多高校针对国际经贸专业设置的教材都是英文原版的教材,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教材原汁原味,是很地道的英语表述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英文原版教材都适合本校的学生。英文原版教材的特点是英文地道,案例分析较多,这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但此类教材往往很厚,难度也比较大,其中很多案例都是外国公司发生的事例。这些缺陷使中国学生一看到教材就头痛。高校应根据中国学生,尤其是本校学生的特点,把外国教材进行浓缩,取其精华,保留专业知识和适当的外国案例并加入中国本土的案例,编排出自己的教材。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丰富网络资源教学平台

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而且也对教师的教学起到了辅助作用。教学平台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和教案等进行整合,并嵌入课程的相关讲座和课程难点讲解。不仅要从课程建设要求和实际教学要求出发组建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并且要对网站的内容随时更新和下载。除此之外,还可以和兄弟院校进行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参阅范围达到最大化。

6 支持二课活动的开展

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二课活动对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有很大的补充作用。学生通过二课活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地利用到实践当中去,真正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国际经贸专业的二课活动可以包括模拟外贸交易,商务礼仪大赛,模拟营销等,整个活动采用全英式竞赛,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因此,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根据所教的科目举办相关的知识竞赛,并鼓舞同学们参与到其中。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很好地锻炼。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学习辅导范文 下一篇:线上教学问题研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