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课堂技术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6 11:38:03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1

第二天上课前,教师登陆学习平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进度、难度,制定个别辅导计划。上课时,教师不再重复视频中的内容,而是花几分钟时间把学生普遍反映较为难懂的地方深入提点一下。接下来,学生独立做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师生之间讨论协作予以解决;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随后,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通过观看答案详解或教师的习题评析视频,自主纠错,巩固所学知识,反思总结。

在此更早之前,教师要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然后由学科组教师代表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精讲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

这是翻转课堂的基本模式。

如今,翻转课堂、云课堂等一系列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教学模式,彰显了“先学后教”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指导作用得以充分彰显,使课堂呈现出更丰富多元、更有针对性的姿态。

未来教育学者魏忠表示:被技术解放的场景,将使传统的课堂发生静悄悄的革命:支架走向网络、信息走向聚合;传统走向现代、配置走向集约;师生走向互动,虚实走向结合;记录走向电子,实训走向真实。

被技术改变的学习,将把每个孩子原本就存在的天分激发出来,而不是用灌输的方式实现真正的翻转课堂:年龄的翻转、时间的翻转、观念的翻转、师生的翻转,教师不再是教师是教练,学生不再是学生是学者。被技术改变的学习将使学习成为一种自主的、自组织的、协作的、可视的、轻松快乐的和可控的行为。

重庆市求精中学:

面向未来的“云课堂”双平台教学实验

5人一组,6桌相对,人手一台平板电脑。针对教师提出的因式分解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有的学生在组内发表自己看法,组长把整理好的小组意见通过电脑传给教师,教师将意见展示出来……

2014年5月20日,重庆市教育“云课堂”项目应用推进工作研讨会上,重庆市求精中学张懿教师上了一堂《因式分解――十字相乘法》云课堂展示课。“学生在课堂上将不用纸笔,而用平板电脑进行学习,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张懿对这样的课堂十分满意。

重庆市求精中学自2010年开始大力实施未来教育,创办了未来教育班,通过3年实践,创建了“二主三式一化三维成效双平台教学模式”。

“双平台教学”就是将“课堂教学平台”与“信息化教育平台”进行融合。“双平台”采用“思维导图”“问题墙”“探究主题”“个人言论”“在线测试”等,实现了“一对一”和“一对N”的新型教学。

云课堂的双平台教学比之传统课堂的教学,避免了学生有想法却羞于发言的尴尬局面,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或“问题墙”这两大版块里畅所欲言。

初2016级(1)班的方炯h同学说:“平台的问题墙是一个无所不知的万事通,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者是不会做的题目,都可以在上面,再由老师主导,大家一起讨论探究,得出答案。”

(案例提供:重庆市求精中学校长 庞静)

九龙坡区铜罐驿小学:

基于“组组通”环境的主动课堂探索

重庆市九龙坡区铜罐驿小学基于“组组通”技术环境,构建主动课堂,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融合。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主动学习”,用教育家吕叔湘先生的话通俗地来解释,就是“老师给学生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门、翻箱子,到处去找东西”。

铜罐驿小学的“组组通”主动课堂,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课堂。它以小组为班级学习单元,各小组配备一台计算机并接入互联网,实现电子白板和计算机之间的界面切换,并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形成数字化学环境。

一项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融合,是技术改变教学、技术助推成长的必要路径。学校通过课例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自主尝试、合作探究、展示汇报、应用提升四步教学策略。

“组组通”主动课堂激发了学生热爱新事物、新技术的天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1)班的刘诗意同学说:“我们可以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自己上网学习,还可以在学习平台上提问。”

老师们也逐渐接纳并积极投入到课堂实践中。四年级刘长城老师在随笔中写道:课前,同学们通过看微视频,就开始思考所学知识,并发现问题。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和个别问题,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达到真正意义的“解惑”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2

一、再现传统的多案例课堂教学

1.场景:结构与稳定性教学

教师出示图片(台风过后,各物倒塌等情景)引出结构和稳定性的课题。学生先理解概念,再举广告牌、底小口大的空竹篓等例子的稳定情况来加深稳定性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影响稳定性的三个因素时,用茶几、输电塔、比萨斜塔、A 字形梯、自行车、不倒翁、倒置啤酒瓶等二十来个例子来说明。

2.高中生在课堂中的心理特点

这堂课从介绍概念开始,学生学习接受,再洋洋洒洒的使用多个例子去感受理解。这是许多老师或多或少经历过。课的好坏靠学生去感受,听听他们的意见。所以课后就与学生讨论,讲讲对这堂课的看法。要鼓励学生讲真心话,先请一位大胆点的同学发表意见。学生说:“例子好多,头都晕了。”“老师课堂上举了好多例子,五花八门,是不是通用技术的课就是这样不停的举例子呢。”学生话茬子一打开,才发现原来存在那么大的问题。

3.反思

多举例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看似丰富多彩,学生脑子里却没有什么印象,甚至觉得通用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是多举案例的课程。首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发言的机会少了,实践的时间少了,并未真正达到这堂课的要求。其次,案例多,教师便想方设法将其在一定的时间内讲完,于是就可能导致语速快,而学生还没听进上句,教师下句可能已讲完。再次,花在每个案例上的时间少了,就如蜻蜓点水般,只是表面的停留,没有深入研究。只看到表面的信息,却没有看到隐含在案例之中的知识原理,思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散。

二、再现一例多用的课堂教学

1.场景:系统的特性教学

教师让学生研究双色圆珠笔的构成、功能。学生很快得出各部件不能进行书写,但组装成一个整体,就能方便的书写,于是系统的整体性也就呼之欲出了。再让学生找出谁的笔是不好用的,若不好,原因出在哪里,这可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事了。学生纷纷发言,在学生的一系列回答之后,相关性也就得以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笔的款式繁多,也各有用处,于是可让学生从功能或外形上设计圆珠笔,说明它们一般在什么地方使用,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等。学生相互讨论,亲自动手设计,轻而易举的让学生理解了系统的目的性。

2.设计该课的背景和目标

这堂课着重思考一点是如何打破传统的教学,不是罗列一系列的实例,而是以一个案例为主线将整堂课中的各特性给贯穿起来。在流程这章节里已有双色笔的案例,又观察到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都要用到笔,教具简单易得又能解决问题,于是决定用一只双色笔来贯穿课堂的始终,将生活中常见但又不加重视的一支笔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学生有却散乱的思维给予文字性的评价总结,体会再简单的东西它也有自己抽象的理论,将经验升华到理论,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对技术课程的情感,体现了通用技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的目标。

3.进一步探讨一例多用在课堂中的作用

学生之前是不知道系统的特性,但是他们在使用的时候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有了理解。一支笔经过老师的一番引导,形象又生动,思路又清晰,学生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辩论等环节将学生的发散思维聚焦到系统上来,知道系统无处不在,系统又具各特性。学生拿着一支笔,看到的却是系统的特性。表面上研究一支笔,一个简单的例子,但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了系统的特性,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的实现。对教师而言,也不用到处找案例,拼命做课件,一张又一张的投影幻灯片。学生却是走马观花,毫无收获。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3

关键词:创新;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1问题概述

近年来,围绕双语教学所展开的教学改革探索课题层出不穷。但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在双语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分析[1]。

2) 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2-3],高校双语教学团队的建设[4]。

3) 双语教学的模式、评价体系以及使用范围[5-6]。

4)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7]。

5) 在创新能力问题上的研究多集中在创新体制与手段、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研究[8-9]。

国外对双语教学的研究重点与国内存在着很大不同。由于欧美等西方国家属多元化的国家,其双语教学的重点多集中在如何使受教育者尽快融入社会大环境,保持和促进民族团结;认同多元文化和促进多元文化的国体上[10]。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化、多样性和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

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国发[2009]9号)的精神,国家将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推动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科研院所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长期的任务,要为企业不断提供创新型人才,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目前基于双语教学的研究在围绕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是通过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性综合创新能力的研究并不多见。双语教学是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手段之一,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国际化大环境,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其创新能力。

从2001年开始,我们以培养创新型人才能力为目标,在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中进行了双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连续十一届40个教学班进行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表明,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可大大提升学生可持续性的综合创新能力。

2目标定位

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 掌握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重点知识、技术。

2) 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具备搜集、阅读英文原版技术文献资料的能力,在更深层次上提高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 面向国际化,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技术国际化意识,及时跟踪国际上的IT技术并保持同步发展。使得学生在国际化背景下,具备使用英语驾驭专业技术且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

4) 进一步提升学生用英文进行专业技术相互交流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动手实践等综合能力。

3教学模式

和非双语教学的专业课相比较,双语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学生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研究表明[11],采用单一的外文原版教材、外文授课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经实践证明,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3.1教学内容与国际前沿技术接轨

高级数据库应用以讲授Oracle数据库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实践性、可操作性以及适用性强,且技术内容与国际前沿技术密切相关,许多技术文档均是以英文形式提供,网络中有许多可供参考的英文版技术文献,风格各异,此类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非常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3.2教学资料――英语化

与本课有关的教学参考书、课件、教学大纲、练习题等都是英文的,网络课堂上提供的网络资源等几乎全部是最新的英文原版书籍,使技术内容与国际始终保持同步。

授课过程中所采用的教材不具体限定于某一本书,而是为学生指定若干数量且内容十分丰富的英文原版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能够反映课程内容的最新技术水平。不限定学生使用某个具体书目,使得学生的参考更具广泛性。

项目实践、实验的参考指导书,一般采用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书的作者一般具有多年项目开发及为企业、校外高级培训班授课的经验。

3.3课堂教学――案例化

教学包括两部分: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两部分。本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课,决定了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的特殊性。

课堂内采用以项目驱动及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讨论、研究实际应用中的解决方案为主,从而带动各个知识点的学习。

课堂教学除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提问、习题课等方式,还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现场讨论,还采用实训性的案例课堂教学,现场程序演示。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问题的讨论,从案例的讨论中学到各个知识点。

以实际的开发案例实现驱动,带动其他知识点的学习。面向实用,遵循“实用案例具体实现相关知识点问题讨论练习题及上机实验等”的模式。

在授课方式上,改变传统形式上的填鸭式教学,精讲多练,以案例和项目实践作为整个课程主线,加大实践训练在考核成绩中的比重。

实践证明,案例式驱动教学能让学生在紧张、有效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3.4项目实践――实训化

课外项目实践以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中讨论过的解决方案以及预先提供的项目为主。

项目实践部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与本课程内容有关的项目题目,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可自由选择题目。项目题目一般在开课第2周就提供给学生。项目内容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支持。学生必须在课外独立阅读一定数量的外文版技术资料基础上才能完成,最终必须提供项目报告和程序,通过答辩给出成绩。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查阅和翻译大量的英文技术资料,提高其专业技术及英文阅读与报告写作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自由发挥空间,挖掘其创造能力。

学生根据所选定题目的要求,搭建实际系统环境、编码实现预定的系统功能等。

学生反映:实践环节的训练在加强综合能力方面促进很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益匪浅。

3.5资源支持――网络化

在校园网上为学生建立本课程的双语教学网络课堂,并有选择地为学生提供可利用的网络资源清单。特别是丰富的辅助参考资料,全部是英文版。

目前网络课堂设立了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授课课件、课程讨论区、作业自测、课件下载、参考文献、作业通知以及学习成果展示区等栏目,学生根据需要可自由下载所需的教学材料。

为保证学生与任课教师双向交流渠道的畅通,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电话、电子信箱、QQ号或MSN等联系方式提供给学生,使得学生有问题能及时在线与老师交流。

实践证明,实时沟通能为学生建立与教师交流的畅通渠道,为学生及时解决问题提供便捷。

4考核方式

双语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都区别于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因此笔试的考核方式不能对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的考试对传统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践效果表明该考核方式科学合理。

课程的教学过程分课堂授课和项目实践两大部分,最终考核分为卷面理论考核与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核,比例为5∶5。即理论考试占50分,综合实践能力占50分,从而体现注重实践的原则。实践综合能力的考核主要从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两部分体现。

4.1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

1) 课堂教学。课堂参与度――主要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讨论的考核。上机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完成情况、实验报告内容等。

2) 项目实践――主要包括项目报告和软件实现以及答辩情况。课程成绩构成及评价比重如图1所示。

项目实践的成绩=各个具体评分项得分之和×报告难度系数。

4.2试卷的考核

目前,试卷的考核以课程的理论部分为主,要涵盖教学大纲中规定知识点的80%~90%,不具体指定某一参考教材,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卷面考试的语言文字采用中英文相结合的形式。随着双语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逐步全面实现以英文文字形式考核专业内容。

在试卷的内容考核上,适当增加一些课外内容的试题,这些试题不仅与课程有关,且与参考文献也密切相关。这样,就避免了内容与知识面仅局限于书本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英文参考文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课外创新实践

高级数据库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知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该课程双语教学的基础,课余时间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进研究室,组成科技创新实践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如图2所示,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等能力。

5.1课外――科研实践研究

课外,我们组织本科学生进研究室,做老师的科研助理,为老师做一些辅的科研工作。问题与项目驱动的过程是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

5.2创新创业孕育发展

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英文原版专业书籍,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做读书笔记并讨论,将教学、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自主创业发展规划、训练等研究,构建可持续性创新发展的孵化器平台。目前我们指导5个由本科生组成的科技创新活动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他们曾获多项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和辽宁省大学生科技大赛等奖项。这些肯定为学生自主创新、就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5.3为学生提供展示及相互交流的舞台

作为教学受众群体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欲望,也具有较强的自我展示和创新的潜能。因此,课外应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空间和舞台。

学生完成的项目报告电子版上传到网络课堂的技术交流展示区,供学生下载浏览,这种方式不仅可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渠道,还能对学生实际完成的项目报告真实性进行监督。通过项目作品展示和研讨,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宣传自我,增强了自信。网络为学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直接便利的平台,每次研讨会都会有专业教师参与具体组织指导。

6结语

实施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一项全面细致的系统工程。双语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其具备对外交流参与及动手能力,良好的课外创新实践平台能有效地增强学生可持续性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曾华. 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EB/OL]. [2010-12-31]. /blog/user_content.aspx?id=18582.

[2] 朱红耕,杨生. 高校本科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4(3):72-75.

[3] 姜淑娟,闫大顺,马遥. 计算机学科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探讨[J]. 中国科技信息,2006(24):237-238.

[4] 刘艳娥. 和谐视野下高校双语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当代教育论坛,2009(6):40-43.

[5] 昊平. 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41-42.

[6] 许宏晨. 中国高校双语教学七年回顾[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6):84-89.

[7] 汤东. 中外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69-70.

[8] 刘必清.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审视当代高等教育的不足[J]. 交通高教研究,2002(3):15-17.

[9] 闫秀旗,赞海泉. 从哈佛大学创新教育谈我国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2):39-42.

[10] 袁平华,俞理明. 加拿大双语教学与中国双语教学的可比性[J]. 中国大学教学,2005(11):55-58.

[11] 李永辉,陈东. 如何构建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J]. 黑龙江教育,2008(4):48-49.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Bilingual Teach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REN Shuhua1, LI Xiaohong1, SU Bo1, WANG Haiping1, GU Xiumei2

(1.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2. Dean’s Office,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alian 116034,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content and assessment method in bilingual teaching of advanced database applications. Then, an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introduced, which provides a sample model for the university to adhere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novative talents.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4

案例:笔者对宁波版教材八年级下《动作补间动画》(第一课时)进行教学设计时,认为此教材是在学生已掌握利用工具绘制简单图形的基础上,真正开始动手制作动画。教材中列举了小球位置移动、大小变化、旋转变化的例子,但笔者没有根据操作步骤进行知识新授,而是先播放视频,创设情境,再设问引出“金箍棒”,并以“金箍棒”为载体贯穿整堂课。此环节共分两个任务。任务一即“金箍棒”变变变:通过创建关键帧(在第一帧处,将“金箍棒”的位置调整到舞台左下角)和编辑结束帧(选择第30帧,在右键菜单选择“插入关键帧”,将“金箍棒”位置调整到舞台右上角),并利用任意变形工具将“金箍棒”变大,建立动作补间(选中第一帧,在属性面板将补间类型设置为“动画”)。任务二即“金箍棒”转转转: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创建关键帧,在第90帧处将“金箍棒”的位置调整到舞台的左下角,利用任意变形工具将“金箍棒”变小,设置补间属性(勾选“缩放”;旋转方向:顺时针;次数:10次;缓动数值:-100)。整堂课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学生带着兴趣和好奇探究新知。笔者又分层实施教学,在元件库里放了“牛魔王”和“孙悟空”图片,让完成任务快的学生自主探究,调用元件,添加相应的文字。如“牛魔王”PK“孙悟空”,使动画的画面更充实、美观。

整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既完成了制作动作补间动画的知识目标,也完成了探究新知识的技能目标,学生很积极地参与任务并自主探索,且将兴趣转化成好奇心去探究下一课的知识,学生的情感目标也顺利完成。并且教师分层教学得当,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有所得。课堂尾声,有个学生提出让“牛魔王”和“孙悟空”图片“动起来”的想法,提及图层概念,这给笔者很大启发:以后教学中应怎样设计才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因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富有创造力、不可预计的课堂,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和遇到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实现学生和教师双赢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激发兴趣,贯穿始终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其教学不能被知识点“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教师的一步步操作中进行。教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独特的教学设计上,设计出学生能维持兴趣的教学。

双赢课堂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善于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同时这些教学任务又包含这一阶段操作技能的学习。比如,在上述案例中,用“金箍棒”作为载体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完成感兴趣的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完成课堂新授,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那么如何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喜好的基础上换位思考:假如我是一名学生,我希望通过掌握这些操作技能去做些什么呢?同时,设计教学任务时,还应该考虑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 延续情境,主动参与

在构建信息技术双赢课堂中,实现“一个情境产生一系列任务,实现一系列教育”的设计目标,体现信息技术“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在笔者执教的案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策略如下。

(1)创建一个情境,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末,情境的取材来自学生兴趣,体现信息技术人文教育的设计理念。

(2)以情境为基础,以任务驱动教学的方式,完成对本课技能知识点的新授,以及信息能力的培养。

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兴趣,而且要考虑如何维持兴趣。仅有激发兴趣的教学环节是片面的,必须考虑后续自主探究环节的衔接和过渡问题,使激发兴趣和维持兴趣达到完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动”起来,而维持兴趣的目的是让学生连续“动”下去。情境创设,不能局限于上课开始的新课导入,大多展示课忽视的是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和维持兴趣的衔接问题,所以要用系统的观点去思考整堂课的情境延续性设计。

3. 和谐氛围,轻松课堂

学生感兴趣、主动要学习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在学生眼里最成功的课堂就是感兴趣又简单的课堂,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境下学习,自然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双赢是最好的成果。相反,学生在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不但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反而会有抵触心理,甚至学生的思绪根本不在课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通过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如果课堂上学生失去了兴趣,他们便不会在课余应用信息,这显然是与课程标准相违背的。案例中,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带着兴趣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暗示教师“我完成了,我赢了!”教师看见学生完成任务时,也会暗示自己“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我赢了!”

4. 多元评价,彰显个性

以评价促学习,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评价中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能力,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评,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互评,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在互评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案例中,适时对每个任务进行小组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课堂尾声“考考你”让学生进行选择测试,内容涵盖动作补间动画的重点、难点,测试结束后会显示相应分数和问答正确的比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案例采用了分层教学,要求平均水平的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即可,对发展阶段的学生要求增加元件以增强动画画面美感。在确保每个学生达到最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式展示个体进步与创造性。笔者积极运用了发展性、鼓励性评价,使不同起点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和成功体验。对于不同风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个性,只要是合理的,都给予鼓励。

5. 提高专业,充实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来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教师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超的专业水平。教师要设计一个较好的教学实例,除了要具备本学科专业技能外,还应有丰富的学识。报纸、杂志、书本、网络等是教师较好的参考资料,从中可以研究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内容可让学生通过电脑来制作。只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将教学知识点融进去,才能体现一个教师的真正能力。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将基本知识包含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中,并尽可能地包含扩展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教学行为才能发生深刻变化。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到:“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枝末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应对上机操作中的突发事件,只有不断地充实和学习,才能驾驭课堂,形成双赢局面。

在双赢课堂中,师生教学相长。只有教师真正意义上强大起来,才能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才能让整个课堂实现师生双赢。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5

【Key words】Distributed energy; Interaction; Practice; Teaching mode

随着国家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教学三十条”的持续深入人心,“去讲台化”、“翻转课堂”等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层出不穷[1,2]。作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科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主要研究分布在需求侧的能源梯级利用,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设备。是以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最优化的原则,在需求和资源现场根据用户对各种能源的不同需求,对资源配置进行供需优化整合,采用需求应对式设计和模块,化组合配置的新型能源系统[3,4]。它是建立在学生对《工程热力学》、《燃烧学》、《流体力学》、《热力系统》、《燃烧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基础上,并与《热力发电厂》、《泵与风机》、《工业炉窑》、《节能技术》等专业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的专业选修课程。分布式能源工程多开设在第三学年或第四学年,此时学生正处于工作、考研、创业的抉择关键时期。笔者在对分布式能源工程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把握,并借鉴了国外工科教学的模式,融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及相关同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和体会,以供同行之间的交流探讨。

1 互动环节对教学过程的促进

课堂,是连接及整合教育学术与社会经验的主要的正式渠道之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寓教于动[5]。分布式能源工程是一门偏向应用的,以向广大能源动力专业学生描绘“分布式能源”和“智能电网”为代表的新一代能源体系的轮廓,并解析了该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以及对其进行研究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使学生具备分布式能源工程建设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设计改造能力,为从事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工作打好基础。教学重点落脚在掌握相应设计应用能力,就更强调了互动环节的重要性。当然,由于互动环节对教师/学生比例的要求,班级人数和规模越小,师生之间的依赖度和互动效果也就越好[6]。因此,在分布式能源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如师生交换角色,进行工程案例分析;对太阳能光伏发电环节进行设计等,都会大大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并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兴趣。

2 工厂参观实习对教学过程的促进

分布式能源工程是国家新型电网发展的重点,许多集团及产业园区都有所涉及。如国家电网、桑达双零楼、濮阳油田热电联供系统、南阳沼气热电冷联供示范工程建设等,带领学生亲临其境参观,并现场对关键技术和设施进行讲解,将大大提升讲课的效果,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实现与课堂教学环境的相辅相成[7]。

3 笔记本电脑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课堂的试行

分布式能源工程课程中,有很多设计到现代通讯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及先进绘图软件,如Solidworks、Fluent、Auto CAD等。这些如果直观抽象讲解的话,会晦涩难懂,且不易被学生接受和掌握,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辅以笔记本电脑等通讯工具,并跟随老师思路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对于分布式能源工程课程互动环节较多的特点,案例教学是较适宜采纳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通过笔记本电脑等工具的引入,让同学有一个明确的分析目标及深入的观察视角,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8]。笔记本电脑的引入,也将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新的要求,使教师授课与电脑动态演示环环相扣,最大限度的发挥笔记本电脑等通讯工具的推动作用。

4 双语教学在分布式能源工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分布式能源最早出现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并在该国实现了量和质的飞跃,而我国的分布式能源工程虽然得到了国家、政府、企业等多方的大力支持,但仍处于起步的重要时期。“师夷长技以制夷”,双语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迅速的带领和指导学生学习分布式能源领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为己所用,而不是继续学习国内仍相对不成熟、不先进的发电、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技术。因此,双语教学在分布式能源工程的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也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未来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5 全新教学模式对教材选择和教师备课的新要求

分布式能源工程在课程安排时,增加了师生互动环节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的课时任务,这就要求在教材选择时,要避免长篇累牍的文字的描绘,要避免教材中内容有与专业基础课等重复的抽象理论知识及方程推导过程的描述,而是应该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要尽量图文并茂,最好有配套的影响资料。教师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国内外分布式能源工程的成功案例和先进技术的整合,要对分布式能源课程中的英文关键词进行讲解,便于学生日后的自学与课程内容预习复习。同时,授课过程中的形象阐述,合理的表达形式,也是保障全新教学模式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

6 全新教学模式对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度不高的原因,很大一方面都来源于自身参与度不高,教学内容不新鲜,或是教师讲课形式过于枯燥。因此,结合双语教学、笔记本电脑进课堂、增加互动环节及工厂参观实践等全新教学模式的融合和引入,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不再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是同样拥有课堂上的主动权,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认同感。

7 全新教学模式对考核形式的变革

授课环节侧重点的调整及授课内容的改变,相应的也要对全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考核形式进行变革。学生在课堂互动环节的表现力、参观实践后的实习报告、双语教学环节英语专业词汇的增加等,都将是课程考核的内容。同时,随堂练习及小测试也要多多进行,便于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赞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加信心。课程最后的书面答题内容,也将增加案例分析等内容,真正考核学生对分布式能源工程的掌握程度与实践应用能力。

8 结语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 理工科双语教学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39-02

1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外部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整个社会对既有专业知识又懂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的迫切。为满足用人单位与国际最新专业技术同步发展的人才需要,全国开始不少高校都在尝试、探索着理工科专业英语双语教学,以期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双语教学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目前一致的共识是使用英语和中文共同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学。高校理工科双语的教学引进原版教材,其参考教材和辅助资料也大部分为英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采用国外最新的科技成果信息,尤其是与新技术相关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学到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革新了以往中文版教材常年来较陈旧的内容及其编排模式,可系统吸收、总结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教学经验和学习方式,并间接了解外国文化,实现不同文化背景的融合,给学生营造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氛围,充分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实时性和理论的前瞻性。

和纯中文专业教学相比,理工科双语教学在进行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语言障碍问题。由于理工科专业课程相对文科专业课程而言,其意识形态对教学的束缚小,注重逻辑的关联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缺少人文和背景知识,有些专业内容即使在纯中文教学中都显得枯燥乏味。双语教学中教师如果一旦陷于平淡,知识单一,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课堂吸引力不够,学生思维的跟不上,学生很容易分神。因而理工科双语教学的教学难度远远高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如何控制双语教学课堂氛围,使教学内容有吸引力,让学生思维能的跟上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节奏,以较大的兴趣投入并互动沟通,这种启发式和沉浸式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 理工科双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虽然已学习外语多年,熟悉语法,拥有相当的词汇量,但听力和口语水平较低,所掌握的公共外语的词汇与专业外语词汇之间差距较大,高校学生较低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学生的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主要是理论学习为主,缺少实感,对专业知识理解也不深。加之原本教材的使用,其标准、思维方式、规范和编写风格、表述方法及次序不同,找不到共同点,传统文化影响。使他们不可能由东方思维一步跨越到西方思维,对双语教学难以适应。

目前高校外语水平较高的英语专职教师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而懂专业知识的专业教师的英语能力不全面,特别是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低。其中绝大多数中青年教师都没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和外语专业学习经历,他们阅读能力强,但口语差、听力差、写作能力差,而双语教学对教师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口语和写作能力要求很高。另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知识结构限制以及课时的限制,教师无法对专业知识作系统讲解。最终造成学生怕学、教师怕教的局面。一些教师将双语教学理解为纯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为展示专业水平和英语水平,或追求地道的专业内容表达和人文知识的认知,致使教学内容过深、过偏,造成有的教师有时为下意识组织英语语句的表达而忘记了教学内容,“厮打时忘了拳法”,有些平时教学效果相当好的教师也大失水准。还有一些非英语专业教师沿袭以翻译代讲,将原文翻译成中文后再理解的,忘了教学内容的优化。这种不良习惯,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加以克服,应该要求学生渗入到英语中去分析和理解;发给学生的讲义和教材,不作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用英文加以注释;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英文讲义;有些定义、名词、公式用英语原文背下来,逐步达到理解。

以上原因都是未充分把握理工科双语教学的特点,未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羁绊。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当,教师缺乏灵活性和很强的应变能力未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问题,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接受情况不敏感,不能即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和方法。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

3 课堂氛围的营造

3.1 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素质,是双语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外语素质的基础上,教师的工作热情、备课情况、各种教学手段的采用,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应展示英语对自己教学、科研工作和其它方面的帮助作用,选题上注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有效组织,既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又要使学生所学知识对今后工作有用。第二,发挥双语教学不受约束、自由驰骋、信手拈来特点、魅力和优势,将课堂气氛导入教师能控制的范围,临场发挥课堂控制力和应变能力。第三,选择学生的兴趣关注点为主题,开展讨论式教学,灵活一些,不过分关注语法,尽量使用常用的口语表达方式和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表达方式,语言结构力求通俗、精炼,避免成为教师的水平秀,让学生尽快习惯,熟能生巧。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如使用字幕、将外文的内容概要尽量用框图形式表示出来、对关键字句进行必要解释等。这样, 用外文讲课时,这些关键字词就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关注学生上课时的反应, 适时调整课堂中使用外语的比例;针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通过对课程主要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析。感受学生的接受情况。师生之间交流互动沟通,可超出专业知识本身,突破课堂内容限制,注重理论性和逻辑性。

3.2 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理顺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选择学生熟悉的有印象深的专业课学过的内容概念,由兴趣浓的课程内容切入,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性地进行讲解由浅入深,深入浅出,避免生僻的内容。从感兴趣内容、源流、原理原则,到科研发展方向、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则更深入的讲解。首先是更加强调重点、专业词汇的准确。最主要的问题要单刀直入,突出难点的讲授,重点难点需要反复讲解,对于浅显易懂的一般性内容作快速讲授。其次是促进学生自学,对于较容易理解的内容,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列提纲安排学生要自学的中英文内容,并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再辅以定期的课外答疑和辅导。此外还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教学时原理和概念上力求严谨、准确、精炼,理论适中,注重实用,尽量减少繁杂的数学推导,忌在纯理论上纠缠,以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具体案例为重点,力求体现教与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技术的先进性。

以《电子信息》课程为例,根据理工科双语教学的特点按照电子信息类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理工科双语教学的特点将原来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的《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了有机整合、对上述电子信息类专业所开的课程按内容相关性和知识内涵划分为通信基础、通信技术、通信概论三个知识层面,针对各专业形成分层次、分模块的新课程体系。有必要可以采用以问题主导教学内容的双语教学方法,提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进一步阐述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将真正获取知识本身的思考过程还给学生,而不是不经过思考直接从老师的口中获取现成的答案和知识;重视学生阅读教材情况,具体表现在教师布置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题和思考题方面,并在课内对所布置的阅读任务进行一定形式的检查;及时进行各种使用外文的小测验,并且要使测验题密切结合外文教材。

3.3 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思考和综合能力

对高校工科类本科生来说,无论他们毕业后是攻读更高学位,还是从事各种技术性工作,具备用外语学习专业知识和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都是必要的。加强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在工作中实际应用问题,而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差甚远。若毕业后从事所学专业方面的技术工作,首先得适应环境,掌握行业的技术指标和有关操作规程,要想发挥作用,一般需要很长的磨合期。因此我们将企业应用与企业需求纳入教学环节,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规划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课程组教师参考企业需求和企业应用讨论修订课程授课计划;在学生课程学习后期,采用与企业结合、与大型实际商用交换设备和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企业级和商用级的设备中通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通过组网、配置数据、设置业务等内容应用所学的交换知识。主要体现在对科技成果信息的捕捉能力、工程技术领域表述和写作能力,逐步做到所属科技领域能用英语思考、交流和正确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此,双语专业课程教学不以知识传授为根本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首要目标,在课程考核方面可以做相应的改进:重视过程考核,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以作业完成质量和参与教学效果为主。布置的作业都具有开放性特点并且没有唯一标准答案,需要学生上网查询和思考,能体现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的个性化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持讨论、积极参与讨论、积极提出问题等情况分别予以加分,如课堂上为鼓励讨论与发言,只要积极发言平时成绩加1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加3分,教师将各种情况及时记录在平时成绩册中。考试的时候着重考察学生在掌握了专业英语知识、思维方式后和应用能力。这样减轻了学生在期末的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而加强了平时对相关内容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4 结语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7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专业于2013年12月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来,按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高等学校“三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三特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特色专业建设任务要求,通过一系列特色建设活动,稳步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

建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但是在建筑专业教育中,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与实践应用相去甚远,几十年来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发生多少本质的改变。许多高学历的毕业生面对实际工作还得“从头再来”。

学院在前阶段建设期中成立了专门机构和采取得力措施,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成立了建筑学专业校企专家联合指导委员会;制定了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及相关实施计划;主办了由国内外院士、专家和我校师生400余人共同参加的“中国.设计.创造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二届茶山论建研讨会”,校企和权威建筑大师共同研讨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调整和优化了《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扩大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的规模,进一步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创造条件使师生参与实际工程。同时聘请了校内外的知名教授和一线建筑师为客座教授,专业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快了特色专业的建设进程。2014年建筑学专业报考热情高涨,2014届毕业生得到社会的青睐,学生一志愿率与社会就业率均保持90%以上。

为进一步实现应用科技大学“强技能、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特色,探索我院建筑学专业校企“双主体”的融合机制,探索实践师生“双元制”的教学模式。计划践行以酒店建筑设计研究所、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所、山地建筑设计研究所、师生共建工作室为核心打造特色实践教学平台,致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完成由师生共同完成的工程项目交由企业组织实施所形成的“双主体”校企合作新机制和“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

“双主体”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是学院与多个相关建筑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依托相关建筑企业制定教学计划,基本达到企业需要什么,课堂就讲授什么的目的,学生在课堂学完的课程,可以及时在相关建筑企业予以实践应用。

二是项目进课堂,学生专业课程的大部分案例都来源于相关建筑企业的真实项目,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都以相关建筑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蓝本。

三是体现两个双元性,学生既是学子又是相关建筑企业工作者。教师既是学校员工,又是该相关建筑企业工程师。这种“前店后厂” 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可以有效培养教师和学生实际岗位群的技术能力,实现学生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我校酒店建筑设计研究所、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所、山地建筑设计研究所、师生共建工作室是以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为支撑,以项目设计与实施为载体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研究所及工作室的教学内容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主,教学环境模拟设计单位,使学生进入研究所及工作室就如同实际工作一样的训练。教学过程注重突出本专业的特点,打破以往的只注重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采用设计一线建筑设计师和学校师生之间积极开展互动教学,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设立设计项目,并组织学生针对设计项目要求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实地考察,师生之间积极开展设计交流探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项目;带领学生到设计院进行考察交流与学习,不断扩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扩展设计视野。基础教学通过围绕实际的工程项目的开展而同步进行,由此推动教学方式改革、教学管理评价与考核方式创新,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实现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让教师在研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研中学、在学中做,把学生的“学”转向在实践环节中“做”,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过去,建筑专业学生的课程设计几乎都是采用“按部就班,由简到难”的固定模式分年级逐步展开,不太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程设计题目几十年不变。为打破这种僵化的作业方式,学院从去年开始,采取了课程设计不分年级公开评图的办法,让高、低年级的学生同聚一堂充分发表各自的看法,互相启迪,评头论足,广开思路。在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的选题上,“真题真做”,并且允许学生对设计任务书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引导学生完成项目设计的所有过程,学生所做的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他们根据需要到现场查勘地形,了解项目周边环境,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专业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14年,学校大门改建工程公开向学生进行了模拟招投标,自动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小组达到了20多个,覆盖了全院五个年级的学生,经过激烈的竞争,8个方案进入决赛,最终3个方案获奖,虽为模拟招标,但过程与真实的竞标完全一致,聘请的评标专家均是业内的著名设计师,同学们的作品得到了他们的充分肯定,这是一次成功的竞赛。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们摩拳擦掌,十分投入,从自由组队到分析任务书,挖掘原有学校文化内涵,再到如何结合现状,增添其他功能,使其充分满足学校未来发展需求,面对许多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学生们一一给出了令人满意的答案,学生们表现出的良好职业素养、专业技术技能、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令所有青年教师无比惊喜和欣慰。

目前,学院研究所及工作室已在学生专业设计竞赛、毕业设计、古建筑测绘实践等各个重点教学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初步成果。产教融合的新模式加速了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建设的步伐,但也暴露出了现行体制与这种模式无法回避的一些矛盾,还有许多重大课题有待学院去解决。目前我院正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真正践行项目进课堂,课堂围绕项目来进行,真正实现建筑学应用型人才的转型改革之路,为学校其他专业的改革提供改革建设依据。

参考文献:

[1]申晓伟.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模式研究.学术研究,2012.9

[2]周向阳等.校企“双主体”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教育研究,2014.1

双师课堂技术方案篇8

1课堂双语教学方法概述

课堂双语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满足双语教学的条件,并与教学目标的定位紧密相关。双语教学的条件包括教师、学生、教材3大要素,其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必须具备娴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并能在课堂上恰如其分、有的放矢地使用双语[1]。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教材无论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双语教材,还是自编双语讲义,教师备课和讲解的语言难度及过程应遵循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2]。双语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语言目标、思维目标3个不同的层次,其中,知识目标是第1位的,这一点必须与专业英语课区分开来[3]。按照上述条件和目标,潍坊医学院社会医学的课堂双语教学以四年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大三和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大四学生为教学对象,以实现掌握社会医学的知识目标为重点,以多媒体为教学平台,教材为中英文对照双语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4]。

2课堂双语教学实践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双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课堂双语教学过程是静态教学资料与动态双语讲授有机结合。前者是指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课件等客观物质要素;后者是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等主观要素。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的有机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实施双语教学方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关键。

1•1分步交叉呈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课件设计可采取两种呈现方式,并分步展示内容。一种是以英文为主的呈现方式,讲授内容基本为英文,但专业术语和陌生英文词汇用汉语标注。以社会医学中“生命质量”概念的课堂讲解为例,根据认知心理学规律,分步展开课件内容。第一步,打开课件的英文部分,学生对生命质量的内容通过瞬时默读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这时还不能对知识内容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结构;第二步,教师读英文字幕,也可以让学生读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英文字幕,同时展示关键词翻译,形成知识表象;第三步,打开汉语解释部分,使英汉双语呈现在同一个幻灯片上,在这个阶段,学生就能够借助英汉信息来较好地理解教师进行深入的英语讲解。另一种呈现方式是以汉语为主,仅对专业术语标注英文。这种方式适合在专业知识点密集、学生相关知识背景较为欠缺的情况下运用。首先,教师在打开课件前后进行引导性解释,学生会迅速地以汉语思维捕捉内容信息,形成初步的认知框架;然后,他们会下意识地对标注的英文术语进行英汉对应,形成关键词的“汉-英”语言的迁移。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以英文为主、由浅及深地进行讲解。以上两种呈现方式的共同特点是,教师应特别注意内容呈现与英语解释的融合和互补,并分步实施课堂教学计划,实现传授专业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1•2通俗讲解专业图式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人们所习得的概念、技能及由此形成的形象图式不受某种具体语言的制约。在专业图式下,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就可以通过第二语言的表述来实现[5]。例如,QALY(qualityadjustedlifeyear)是社会医学一个比较抽象的重要概念,为此,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图式架构,尽量做到简介形象、通俗易懂(见图1)。课堂双语教学过程中,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结合平均预期寿命(lifeexpectancy)的DALY图式,然后,教师尽量用口语化英语进行解释。“Ifonebatchofpeoplewiththesamebirthdaywoulddieon72year’sold,thatmeanstheirlifequantityequalstheirlifeexpectancy•Butinactuallife,asweknow,mostofpeoplecannotgothroughtheirwholeliveswithoutanydisease•So,let’ssupposethisbatchofpeoplehavegonethroughtheirliveswithoutanydiseasetill60years’old•However,from61years’oldon,theywouldgetsomekindsofillness•Factually,theperiodfrom61to72wouldtakeonimperfecthealthstate•Underthiscondition,wecangiveitadiscountaccordingtotheinfluencingdegreeofdisease(用汉语解释:一个权重系数,formallyitiscalledweightcoefficient),asaresult,the12yearswouldbecon-versedintolessyearsoflifethatisadjustedontheconceptofperfecthealthstate•Therefore,wecanplus60yearsandtheadjustedhealthyears,andgetanotherlifeexpectancythatcanbecalledQALY•通过这样以图式为视觉、以口语化英语为媒介的的讲授,能使学生对健康寿命年这一概念得到直观的认识,从而实现在英语主导下的课堂环境中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英语理解能力的教学目标。

1•3把握案例讨论节奏案例双语教学的重要优势就是利用学生容易引发的兴趣,以专业内容和英语语言背景为铺垫,通过讨论问题,达到对知识内容掌握和锻炼英文思维的双重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和要点。首先,展示英文案例内容。案例往往是教师从生活事件中挑选出来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背景联系密切,英文词汇也比较生活化,学生在课堂通过快速阅读就能够基本理解案例内容。如果教师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有难度,就可以让英语好的学生用汉语口头概括一下案例的内容,教师做校正和总结,以保证全部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第二,提问与讨论。如果该内容重要且课时充足,教师可就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式”讨论,或者采取个别提问、教师总结的“提问式”讨论。讨论时,选择英语好的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采用英汉交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最后,英文总结。这个环节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讨论,对该知识点具备了专业知识背景和英语表达思维的双重认知,教师及时的英文总结就能帮助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掌握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升华。

3讨论与建议

3•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作用主讲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英语口语、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驾驭课堂教学过程的能力。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倡导实施双语教学,但进程缓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双语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师资队伍。因此,双语教学覆盖面的扩大、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砺练。

#p#分页标题#e# 3•2教学方法选择具有多样性课堂双语教学方法既有普遍性、规律性,也存在个别性、特殊性。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专业、课程、内容的特征,甚至班级人数也是方法选择的考虑要素。例如,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情景双语教学法对于小班授课效果甚为显著[6]。因此,双语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因情制宜、因时制宜,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上一篇:公益项目的盈利模式范文 下一篇: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关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