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8 15:38:31

双师型教师建设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1

(一)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质量不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尤其是贵州地区高职高专学校教师主要来源于两渠道,一是中职学校升级高职后原有教师通过在职提升学历达到高职高专教师学历要求的教师,二是新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2015年贵州省高职高专院校新进人员招聘条件来看,对教师学历有明确要求,但对是否有相关行业实践经验,多数学校未作具体要求。而当前普通高校毕业生普遍重理论研究,轻实践动手,要让这些刚出学校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手把手交给高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实践中,我们曾经组织这些新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到企业实践,他们大多都是该专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但从企业方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大多数年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我们安排到企业实习的定岗实习学生并无多大差异。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国家对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要求“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i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此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素质界定基本共识为:“是指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获得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及开发能力,具有丰富的工程(职业)技术经验,并具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组织大型工程(职业)技术项目实施且取得实际成果的教师。”ii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大多是持有短期简单培训获得的“考评员”证,真正能达到“双师型”教师要求水平的并不多。在高职建设指标体系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也就是两个硬性指标:高校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非教师系列中级及以上职称。在实际操作中,各高等职院主要以这两个指标表现双师型教师占比。这样一来,为了达到标准要求,各学校鼓励教师考取各种考评员证等,有的考评员证需要短期培训,有的甚至短期培训都不需要,这种考评员证有与没有在教师双师素质上并无多大的不同。结果,导致我们双师比例是上来了,但是教师的素质并没有跟着上来。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

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培训主要利用假期参与国培计划,含国内培训、国外培训和企业定岗锻炼三种,三种培训中企业顶岗培训占三分之一左右,就我院400多专任教师的情况来看,每年能参与此三项目的也就是20人以内,能参与国培之企业顶岗的在10人以内,其余的为不定期的校际交流培训,企业考察学习等。就如此培训力度和速度来看,大部分教师在五年内很难获得一次企业顶岗锻炼。接下来,学校利用假期鼓励教师自行到企业锻炼,这个其实是很不现实的,在上级部门缺乏制度和经费支持的情况下,教师的培训缺乏制度保障,其效果也只能停留在纸上。(四)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度不够企业以经营最大利润为目的,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同样将利润放在首位。目前比较普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校为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学生,这是企业稳定的人力资源来源,企业一定程度上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这个参与主要体现在偶尔派员工到学校为学生讲座、示范、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意见和建议。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一些行业,如服务业,不需要学校提供太多技术支持的情况下,企业对为学校教师提供实践平台并无多大积极性:企业方一般会认为学校频繁派送老师到企业或企业派送资深员工到学校手把手参与教学均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经营秩序。然而学校学生需要顶岗实习的平台,学校对企业也无力提太多要求,双方的合作也就无法更深入,甚至无法更持久。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思考

(一)创新校企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工学集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将学校的专业与企业产业对接、学校的课程内容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标准对接、学校的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师傅对接、学校的学历证书与企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起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要使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有积极性深入、全面地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彼此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与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或者“引区入校”是突破当前校企合作瓶颈的最好途径:即,根据学校的专业特征选择与不同的产业园区结合,有些专业特性学校甚至可以自建企业,“引区入校”,实现学校是企业“前校”,企业是学校的“后厂”。从而形成园区的生产发展与学校专业建设匹配紧密,实现“前校”教学与“后厂”生产间无缝对接;“前校”的人才培养与“后厂”的生产统筹管理,校与厂设备共用、资源分享、互利互惠;从而也搭建起了老师变师傅,课堂变车间的教师实践培养平台。还能避免学校在模拟实训室建设上的过多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二)改革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

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之目标: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60%以上,任重而道远。目前,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引进上并无多大差别,均主要要求的是学历。“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鼓励职业院校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iii同时,应建立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应向“双师型”教师适当倾斜。

(三)建立健全的制度保障

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建立起规范的教师轮训制度。同时,要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不是学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单方面可以解决的问题,需全社会联动,拓展并建立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实践企业基地,“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专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iv无论是德国、日本还是英国,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是从国家规定角度,甚至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准入资格。“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资格获得,必须经过较长时间严格的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实训教师、实践教师不仅要通过专业技能考核,还要掌握系统的职业教育学理论。理论课教师必须到与专业相关的行业或企业实习一年以上。”v规定企业、高校、职业院校三方优势整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建立必须设立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等等。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培养应该是国家牵头制定宏观制度或法规,全社会参与,教育主管部门监控,学校落实的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缺哪一个环节或方面,都不可能获得好效果。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2

关键词:双师型 教师 队伍 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不仅影响职业教育职能的实施和体现,而且关系到职业学校发展的速度、规模和人才的质量。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们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深化“双师型”教师内涵建设,发挥正确导向作用

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是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目前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拥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技能等级证)就是“双师型”教师;有的教师认为“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工程师”。到底什么是双师呢?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及国家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大家认识到“双证”不等于“双师”,“双师”也不是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有机融合。要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素质、教学业务和教学能力素质,不要为拿证而拿证。

二、明确“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

1.行业职业素质。“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

2.行业职业道德。“双师型”教师除熟悉并遵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自觉按照行业职业道德办事。

3.协调交往能力。“双师型”教师要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自觉按照竞争规律、价值规律办事,就需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进市场,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其交往协调能力尤显重要。

4.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不断提高自己,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三、制定措施使“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落到实处

1.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机制。“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实现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建立聘任制度、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条件,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氛围,物质条件和实践机会。为此我院出台了《“双师型“教师管理办法》以及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明确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评审标准和办法。

2.重视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主要途径有:

(1)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籍以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在建设实训中心、教学工厂过程中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3)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职业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高职教育要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执业资格和职称资格考试。

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最直接,高职教育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从业教师的素质,所以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职教育长足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陈永明 钟启泉 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67-201。

[2]朱学梅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07)。

[3]潘书阁 任雪浩 王宪成 试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3,(07)。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3

关键词:双师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质量保证和项目管理等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软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1],成为适应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的专业队伍,即“双师型”教师。国内学者从高等工科教育、高校转型、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简文彬提出“先期介入式”、企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法[3]。张应语和王磊从“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结构改善”和“组合教学团队”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4]。蔡海云和熊匡汉以行动学习为理论,探讨制度支撑、专业引导、平台打造、自我提升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举措[5]。王辉认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思路,应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法律制度、考评机制、校内外互聘机制和教师队伍保障机制[6]。王少怀、刘羽和黄培明等将“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的对策归纳为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待遇、专兼结合、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台[7]。杨琳琳认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路径,应走加强指导、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校企共建专业和课程的路径[8]。刘彦峰、李梅梅和周春生等提出转变观念、完善“双师型”教师规章制度、构建专兼职师资、加大培养力度等举措,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9]。目前已有侧重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但涉及到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背景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仍较少。本文从地方经济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和教研室层次,阐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内涵,提出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多种策略,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辨析

伴随着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9],同时,软件行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承担软件测试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管理员、系统架构师、系统需求分析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多种岗位角色;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以笔者所在德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如下专业素养:针对具体软件项目,能够撰写可行性方案;针对用户需求或者变化的需求,能够采用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管理;熟练地阅读项目需求分析报告,选择合适软件架构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熟练掌握编译和测试工具,编写代码实现项目功能,能够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项目质量检测;针对整个项目,能够理解实施的过程和人员分工与组织;能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如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库应用开发等课程。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必然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当然,讲授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师可以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这部分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贡献度低于专业授课教师;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基础,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虽然这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其相应实验或实践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这部分教师可以不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笔者所指“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专业核心知识,如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学生可以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软件项目遇到的工程问题,同时,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对学生毕业后向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大数据应用等工作角色发展打下基础,更好符合地方软件行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须具备相应的“优质理论教学”和“优质实践教学”,其内涵应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对学生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界定[9],不应以教师拥有“双证书”来界定。一般来说,高校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强项,但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并不代表教师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界定“双师型”教师,因此,笔者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确定人生观的复合型教师。

二、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符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规划的要求,教研室可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一)厘清“双师型”教师的组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笔者所在单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转型过来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人事部门引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前者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是缺乏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部分教师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后者虽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与实际专业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能力较为薄弱,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在厘清专业教师组成的基础上,才能对从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培养转型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引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工作,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实施对接工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整合提升不是一个短暂的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和拓展的。

(二)注重培养师德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需要把师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地方本科院校都采用了教师聘任制,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应用型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师更需要注重加强师德方面的建设。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有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其次,提升自己的职业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对此无怨无悔,服从专业建设的安排,提升自己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逐步从教学型向教学实践型教师转变。最后,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观、教学观,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不能“窥豹一斑”,而要做到“一叶知秋”的境界,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熟悉自己讲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对本专业人才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不仅要在学业方面指导学生,而且要在学生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成为具有良好师德和教学责任感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多元化培养策略,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其成员组成属于不同的专业类型,为此,教研室可以采用校内外多种实践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逐步转变成“双师型”教师。第一,采用在实践中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是专业教师在解决实际项目过程中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实践。多数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授课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所有专业课程不是在同一学期开设,教研室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空闲时间,组织教师提前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软件需求分析”课程为例说明如何开展培训工作,该课程开设在第三期,教研室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始组织该课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工作,采用类似项目驱动的策略,由有实际软件项目的教师提供已完成项目的需求资料,专业教师根据该项目的需求资料,一边学习软件需求分析理论知识,一边应用理论完成该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项目的负责教师对这些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判并给出优良中差的结论,教研室从这些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中选择2~3名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如此经过多次培训,最后确定该课程的负责人,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进一步开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活动。第二,抓住课题申报和学科竞赛等机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个性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基础,除了专业教师自主转型之外,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个人能力,分类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教师可以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第三,联合IT实训教育机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些教育机构会主动联系教研室,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免费的技术讲座、IT实训等活动,教研室需要及时地筛选这些活动信息并把信息落实到相应的教师和学生中,组织好每次活动。另外,专业教师从参加过毕业实训的学生手中获取实训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提炼后可以补充实践教学案例。第四,教研室定期组织校友活动,也会给教师提供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教研室主动联系从事软件行业的校友以返校、在线会议或参观其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软件企业在研发、项目实现、质量管理及对人才需求等,促使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第五,教研室鼓励专业教师以承担当地企业的横向课题或担任软件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方式提升教师应用专业理论的能力。专业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在资料可以公开的情况下,将结题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以促进实践教学。第六,教研室搭建专业课程教学圈,助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课程教学圈的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学院的“技术大拿”、乐于帮助教师成长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友等。在教学圈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学会弥补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不足,通过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第七,“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三个一”育人措施的基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也要注重面向实践的过程培养。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教研室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一”的育人措施,该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每位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新技术;二是至少参加一项学科竞赛项目;三是独立撰写一份软件项目申请书。落实“三个一”的育人措施必然需要“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室特为此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场地保障、软硬件平台搭建、教师团队组建以及部分经费支持等。这些支撑体系能够确保育人措施有效地落地执行,从而更好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融合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第八,教研室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策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研室需要不断地了解、掌握、分析和判断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基本情况,具体把握每一位专业教师对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吸收消化程度、偏好、风格,摒弃简单的实践报告、观课、单打独斗的交流等不务实的途径,最终应该结合教师自身特点,采用成熟且有效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帮扶每位专业教师革新传授实践知识理念,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从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该建设过程须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和师资队伍的构成,从教研室角度对培养专业教师的师德意识、采用项目实践驱动方式、申报产学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搭建课程教学圈等方面进行一定探索,逐渐地推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参考文献:

[1]陈业斌.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群及课程组建设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

[2]徐金益,许小军.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转型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9(12).

[3]简文彬.高等工科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J].中国地质教育,2008(3).

[4]张应语,王磊.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用技术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研究[J].山东高等教育,2019(5).

[5]蔡海云,熊匡汉.行动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6).

[6]王辉.法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Z1).

[7]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紫金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与思路[J].中国地质教育,2009(3).

[8]杨琳琳.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的探究[J].智库时代,2019(13).

[9]刘彦峰,李梅梅,周春生,等.化材类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0(8).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4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

国家教委1998年制定的《面向2l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是指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的、持有“双证”的专业教师(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双师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在于是否同时掌握专业技能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职业学校要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应用型劳动者,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既能动口,也能动手;既要善讲,更要会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职业学校强劲发展的关键。

一、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

(一)“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初级应用型劳动者。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政治思想、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双师型”教师是培养目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促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

培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可促进教师的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引导教师积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操作技能,逐步掌握某一专业的操作技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果。

二、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迅速,成立了由优秀校长和知名校长组成的职教专家领军团队,引导、推动、支撑了河南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各级政府在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了“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投入,每年组织教师参加部级、省级各类培训,还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校通过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推动实习训练,积极组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每学期校内也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促进教师技能训练。

国家财政、省财政对职业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实训条件有所改善,给教师技能操作提供了一定条件。同时,国家逐步重视技能型人才,将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社会和人民群众对技能型人才的观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职业教育在一些行业、专业有着长期形成的“双师型”教师优势,如:医疗卫生、幼教、体育、美术类等。从学校类别上来讲,技工类学校做的比较成熟。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师德师风建设较为薄弱从中央到地方都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转变,传统观念转向现代;我国教育高速发展的近30年,随着学生快速增长,师资需求大幅增加,师德师风建设却跟不上发展脚步。要使青年教师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思想,尚需一段时间;有的教师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看重现实利益,忽略了奉献精神,斤斤计较,对待工作缺乏责任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我国的专业教育不同程度缺乏实践性教育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学生在专业教育中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受到了削弱,专业实际操作明显不足。

3.现代职业教育的观念尚未完全建立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在认识上和观念上转变不够,仍然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开进行,没有有机的结合,重视理论教学,忽略实践性教学。

4.“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评估体系滞后教师培养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不足,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实用性的考核评价办法、评价体系尚未构建,不利于学校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培训、考核;现在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渠道不够宽敞;不少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较差,教师培训时问过短。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现阶段对于是否需要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各方人士在认识观念和必然性上普遍认识一致,但认识的深度和紧迫感有所不同。原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教育部门要配合人事部门,制定政策措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开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进入职业院校的绿色通道,鼓励教师在企业和学校间有序流动,建设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聘任、评估、奖惩办法和编制管理办法。认真落实法律法规,贯彻执行《教师法》、《职业教育法》、《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法规、规章,使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

(二)上级单位组织,引导实施

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学校考核指标,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上年度“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制定年度“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督促学校进一步重视“双师型”队伍建设。各单位在完成培养目标时,重在考核教师的实际专业技能操作水平,避免出现拿到双证的人不少,实际具有“双师型”教师水平的人不多。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教书育人理念

在工作岗位上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是在班主任岗位加以锻炼培养。我校在职称评定上对班主任工作有硬性要求,任职五年中当班主任不少于三年,十年中不少于五年。并且每年都要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强化班主任的责任心、爱心、奉献精神。通过班主任经验交流提升工作方法,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与此同时,要求从教师到班主任再到全校的每一名教职工都应以职业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培养自觉性、主动性。每年在教师、工勤、管理岗位中评选出师德标兵,通过师德事迹报告会、交流会等形式起到“标兵引领、示范带动”的作用。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

在坚持能力本位观的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对实训实习课指导老师、专业技术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加强操作、分析、实验及解决生产技术难题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同时,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工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

(五)构建“双师型”教师技能操作类别及标准

由于职业学校类别众多、专业差异大,应分门别类进行制定,如理工科学校主要培养工匠型和工艺型人才,对教师技能操作基本要求应是:工匠型的对本专业技能熟练操作,相近专业能够操作;工艺型的掌握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关键岗位操作。按技能操作水平层次应划分为:训练操作、生产实际操作、科研制作。

(六)着力强化教师技能培训

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培训对象,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从我校的培训经验上看,教师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个月,通常需要一年左右。培养一名较为成熟的“双师型”教师周期在3~5年时间,这期间要进行长期的反复性训练。我校实行“派出去、引进来”的方针,一方面安排教师集中外派到企业进行实践、培训,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社会实践,协助企业解决一些生产问题,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从社会上招聘一些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参与到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当中,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使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行为规范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利于学生适应企业的要求,有利于学校现有教师的“双师型”转化。

(七)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学校通过教学、生产、竞赛等途径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操作训练。我校对骨干教师和中青年教师进行技能培训,以技能竞赛为先导,“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每学期都要开展校内技能大赛,努力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将技能竞赛纳入日常教学计划并和教师的绩效考核挂钩。还采取项目开发与课程相结合,技能操作与岗位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培训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师培训,从而把握技能操作标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八)努力提高教师自身能动性

教师的工作动力一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理想、事业、荣誉,还有一部分来自学校对工作的肯定。我校在职称评定和工资晋升等方面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将班主任工作年限、课堂授课效果、专业技能操作定为三个一票否决,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5

关键词:双师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转型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掌握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质量保证和项目管理等理论和技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术和方法,解决软件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1],成为适应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化的教师队伍[2],特别是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经验和专业操作技能的专业队伍,即“双师型”教师。国内学者从高等工科教育、高校转型、专业建设等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研究。简文彬提出“先期介入式”、企业兼职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方法[3]。张应语和王磊从“双师素质培养”“双师结构改善”和“组合教学团队”等方面对“双师型”教师建设模式进行了探索[4]。蔡海云和熊匡汉以行动学习为理论,探讨制度支撑、专业引导、平台打造、自我提升等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举措[5]。王辉认为法学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思路,应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法律制度、考评机制、校内外互聘机制和教师队伍保障机制[6]。王少怀、刘羽和黄培明等将“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的对策归纳为建立考核机制、提高待遇、专兼结合、搭建校企科技合作平台[7]。杨琳琳认为“双师型”专业教师建设路径,应走加强指导、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校企共建专业和课程的路径[8]。刘彦峰、李梅梅和周春生等提出转变观念、完善“双师型”教师规章制度、构建专兼职师资、加大培养力度等举措,推进“新工科”背景下“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9]。目前已有侧重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但涉及到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背景开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仍较少。本文从地方经济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角度和教研室层次,阐述软件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内涵,提出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多种策略,以期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辨析

伴随着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各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9],同时,软件行业对人才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要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承担软件测试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项目管理员、系统架构师、系统需求分析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多种岗位角色;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以笔者所在德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例,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如下专业素养:针对具体软件项目,能够撰写可行性方案;针对用户需求或者变化的需求,能够采用专业知识进行描述和管理;熟练地阅读项目需求分析报告,选择合适软件架构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熟练掌握编译和测试工具,编写代码实现项目功能,能够设计相应的测试用例进行项目质量检测;针对整个项目,能够理解实施的过程和人员分工与组织;能够根据自己兴趣选修相关课程,如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库应用开发等课程。毕业生专业素养的培养必然对软件工程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专业课程一般可以分成公共基础课程、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当然,讲授公共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师可以发展成为“双师型”教师,但是这部分教师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贡献度低于专业授课教师;此外,软件工程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为基础,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如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虽然这些专业基础课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以专业基础理论为主,其相应实验或实践内容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这部分教师可以不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笔者所指“双师型”教师是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专业核心知识,如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等,学生可以运用这些专业知识解决实际软件项目遇到的工程问题,同时,专业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对学生毕业后向前端设计、移动应用、大数据应用等工作角色发展打下基础,更好符合地方软件行业对人才多样性的需求。应用型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须具备相应的“优质理论教学”和“优质实践教学”,其内涵应从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对学生职业指导等方面进行界定[9],不应以教师拥有“双证书”来界定。一般来说,高校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是强项,但拥有职业技能证书并不代表教师具备一定专业实践能力,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界定“双师型”教师,因此,笔者认为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确定人生观的复合型教师。

二、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探索

软件工程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符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发展规划的要求,教研室可根据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现状,采取可行的措施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一)厘清“双师型”教师的组成,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笔者所在单位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事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教学工作转型过来的教师;另一部分是人事部门引进的高素质青年教师。前者虽然具备了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但是缺乏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部分教师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后者虽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但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与实际专业教学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能力较为薄弱,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责任感还有待加强。在厘清专业教师组成的基础上,才能对从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方面培养转型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素养,同时还需要注重引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增强教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工作,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的个人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实施对接工作。“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整合提升不是一个短暂的形成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可以提升和拓展的。

(二)注重培养师德意识,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因此,在“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面需要把师德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此外,地方本科院校都采用了教师聘任制,由于教学与科研任务重、人才培养的工程化、应用型要求、教师主导地位缺失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师更需要注重加强师德方面的建设。首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思想层面上严格要求自己,要有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其次,提升自己的职业观。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对此无怨无悔,服从专业建设的安排,提升自己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逐步从教学型向教学实践型教师转变。最后,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才培养观、教学观,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不能“窥豹一斑”,而要做到“一叶知秋”的境界,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熟悉自己讲授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对本专业人才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不仅要在学业方面指导学生,而且要在学生的择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指导,只有这样专业教师才能成为具有良好师德和教学责任感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三)多元化培养策略,全面提升实践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其成员组成属于不同的专业类型,为此,教研室可以采用校内外多种实践渠道,提升教师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使其逐步转变成“双师型”教师。第一,采用在实践中学习策略。该学习策略是专业教师在解决实际项目过程中边学习专业理论边实践。多数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授课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所有专业课程不是在同一学期开设,教研室可以利用寒暑假期或其他空闲时间,组织教师提前学习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以“软件需求分析”课程为例说明如何开展培训工作,该课程开设在第三期,教研室在第一和第二学期开始组织该课程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工作,采用类似项目驱动的策略,由有实际软件项目的教师提供已完成项目的需求资料,专业教师根据该项目的需求资料,一边学习软件需求分析理论知识,一边应用理论完成该项目的需求分析报告,项目的负责教师对这些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判并给出优良中差的结论,教研室从这些参与培训活动的教师中选择2~3名教师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如此经过多次培训,最后确定该课程的负责人,最后由课程负责人进一步开展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建设活动。第二,抓住课题申报和学科竞赛等机会,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个性发展。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向“双师型”教师转化的基础,除了专业教师自主转型之外,教研室根据专业教师个人能力,分类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教师可以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指导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部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第三,联合IT实训教育机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一些教育机构会主动联系教研室,为专业教师和学生开展免费的技术讲座、IT实训等活动,教研室需要及时地筛选这些活动信息并把信息落实到相应的教师和学生中,组织好每次活动。另外,专业教师从参加过毕业实训的学生手中获取实训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提炼后可以补充实践教学案例。第四,教研室定期组织校友活动,也会给教师提供提升实践能力的机会。教研室主动联系从事软件行业的校友以返校、在线会议或参观其企业的方式进行交流,及时掌握软件企业在研发、项目实现、质量管理及对人才需求等,促使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改革。第五,教研室鼓励专业教师以承担当地企业的横向课题或担任软件企业的技术顾问等方式提升教师应用专业理论的能力。专业教师通过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并且在资料可以公开的情况下,将结题资料进行整理形成典型的教学案例以促进实践教学。第六,教研室搭建专业课程教学圈,助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课程教学圈的成员包括专业教师、学院的“技术大拿”、乐于帮助教师成长的企业技术人员和校友等。在教学圈中,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学会弥补专业理论和实践的不足,通过思想的碰撞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激发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更好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第七,“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三个一”育人措施的基础。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的传授,也要注重面向实践的过程培养。为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教研室制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个一”的育人措施,该措施包括:一是要求每位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一门新技术;二是至少参加一项学科竞赛项目;三是独立撰写一份软件项目申请书。落实“三个一”的育人措施必然需要“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教研室特为此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场地保障、软硬件平台搭建、教师团队组建以及部分经费支持等。这些支撑体系能够确保育人措施有效地落地执行,从而更好将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融合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第八,教研室不断地研究与改进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策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教研室需要不断地了解、掌握、分析和判断专业教师自身的实践基本情况,具体把握每一位专业教师对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吸收消化程度、偏好、风格,摒弃简单的实践报告、观课、单打独斗的交流等不务实的途径,最终应该结合教师自身特点,采用成熟且有效的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途径,帮扶每位专业教师革新传授实践知识理念,提升自身的实践水平,从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结语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该建设过程须结合人才需求特点和师资队伍的构成,从教研室角度对培养专业教师的师德意识、采用项目实践驱动方式、申报产学研课题、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搭建课程教学圈等方面进行一定探索,逐渐地推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6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途径

作者介绍:刘德红(1963-),男,江西省轻工业高级技工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107-02

一、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意义

(一)职业院校的特色教育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支撑。职业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专业技能人才,这类人才的显著特点是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过硬的实操能力,能较快适应和可持续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有别于其它类型的教育。职业院校的特色教育,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要在职业环境中训练其专业技能,顺利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因此,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持职业院校鲜明特色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工学交替的形式促使学生既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这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校企合作会向深度发展,工学结合将会更加紧密。这种培养模式对职业院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工学交替全过程的监管等需要教师有超越环境和超越自我的能力。建设一支专业理论扎实、操作技艺精湛、指导学生有方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能有效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三)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来培育。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自各种不同渠道,他们的工作经历和教育背景不尽相同,学识水平和技艺能力高低不平。为了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管理机制,让专业理论比较强的教师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学会指导学生实训操作,而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强化理论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同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可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实践证明,各种不同类型的教师通过教学合作、问题探讨、学术研究、成果分享,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利于教师的自身成长和发展。可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当前职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由于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壮大,教师的需求量也在迅速增加。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类职业院校通过不断努力,在教师引进、双师结构和师资培训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占教师总量的比例偏低。由于历史的原因,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文化课、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实训课教师偏少,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尤其不足。这些年,各职业院校从高校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引进了一些教师,但是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和从企事业单位聘请进来的工程师在短期内都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他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和磨合,才能逐步适应职业教育要求。

(二)“双师型”教师补充交流机制不够灵活,引进教师的渠道不宽。职业院校大多数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到再到学校任教,缺乏必要的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操作经验,面向社会聘请的兼职教师的实效性和稳定性都有待提高,而从其他渠道引进教师又有体制上的障碍。

(三)“双师型”教师年龄结构不尽合理,专业结构不太平衡。部分教师年龄偏大,知识陈旧、技艺落后,而另一部分教师年龄偏小,职称低、经验缺乏,这些人员均与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求不相适应;在专业结构上,有的专业教师数量较多,技能较强,而有的专业教师偏少,技能较弱,无法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各专业发展不平衡。

(四)“双师型”教师培训经费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教师培训经费主要靠学校自筹,有的院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满足于“以老带新”和岗位提高,给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少,把专家“请进来”的次数也不多,有的教师也满足现状,不思进取,造成整体素质不高。

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健全教师补充机制,扩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双师型”教师补充制度,加大“双师型”教师补充步伐,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教师结构。通过“转、招、调、聘”等方法补充“双师型”教师数量,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一是通过教师自身提高和转岗培训,让更多基础课、文化课教师转岗成为“双师型”教师;二是从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招录毕业生,补充到教学一线;三是从企业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历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院校任教;四是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既有专业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士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一是职业院校要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教师培训计划,把“双师型”教师列入培训重要内容,分期分批培训教师,让更多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类培训;二是组织实施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和“实操能手”的选拔培养计划,建立适应教学需要的骨干梯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以老带新、以强扶弱的帮扶制度,以达到岗位培训的目的;三是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和行业能手到学校举办讲座、报告会和演示技能操作,以拓展教师视野和及时掌握高新科技;四是组织参加教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实训指导能力;五是增加教师培训经费,保障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建立校企人才共享机制。建立并深化校企合作关系,不仅企业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来支撑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学校与企业可以建立可持续的人才共享机制。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也可以安排无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论证、技术改造、职工培训等,还可以借助担任工学交替学生指导教师之机,一边指导管理学生,一边进行实践锻炼;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他们可以利用在学校授课和讲座的机会,一是向教师传递前沿科技信息,二是向学生传授新技术、新工艺,三是向学校宣传企业文化,并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四是向学生宣讲企业的政策、规定和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环境。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7

旅游管理专业依教育部新的大学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才从工商管理专业中独立出来,自成学科体系,应用型专业的特点进一步明晰。后旅游法时代,旅游市场的的划分越来越细,本科毕业时一般除要求旅游管理的理论知识、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外,还应能直接从事旅游活动策划和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的实践技能。大学教育的趋势和模式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方向转变,很多本科院校纷纷将办学定位于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作为热门专业,市场的导向性促使在高校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中率先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除应具备较强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组织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二、旅游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双证代替双师。对于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部并没有提出强制性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有部分本科院校,参照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在本科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认证。高校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位,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幽静,学术氛围较浓,教师考证的通过率很高,“双证型”的数量很快会达到一定的比例。表现为以“双证型”教师代替“双师型”。但持证的“双师型”教师很少有有过企业工作经历或在企业挂职锻炼的经历,主体知识结构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学生的指导流于形式,违背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初衷。教师认识偏差。旅游管理专业是新兴专业,在我国开设只有十几年的时间,教师多从地理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转变而来,长期从事教学并无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高校教师大多重理论知识和学术研究,很少深入到企业和社会从事实践活动,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基本是通过媒介完成。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教师对“双师型”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认为“双师型”教师只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要求,从而漠视旅游管理专业的市场的需求导向,只重理论知识的教授,忽视实践能力的指导,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理论上的巨人,实践中的矮子。学校缺乏激励。本科学校的考核和评定一般以论文、课题、教学工作量为依据,部分已经认定的“双师型”教师,薪酬如同“鸡肋”,大多数教师觉得还不如将精力放在、完成著作等硬性指标,也不愿意进入企业从事旅游实践。

三、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议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建立严格的双师认证制度,在企业的年实践时间不少于2个月为期限,实践能力提高为考核重要标准。同时,使“双师型”教师在评选先进、晋升职称、课时酬金、学习进修、参加实践锻炼等方面享有相对优厚的待遇,从思想观念上转变教师的认识,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事社会实践,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校企合作提供平台。要培养出旅游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首先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等企业密切接触。学校利用教师培训经费、科研经费,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每年有组织有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旅游线路、策划设计不同的旅游产品、对旅游市场进行调研、探索旅游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模式等。在校企合作平台上,教师既可开展研究项目,也可提高实践能力,还可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形成一种双赢的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和场所,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挂职互帮提高能力。学校应提供突途径和政策,鼓励中青年教师到旅游企业顶岗挂职,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如为中青年教师集中排课,空出更多的时间接受企业培训。对挂职的效果,以调研报告或者讲座的形式进行考核,确保挂职起到相应的成果。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实践经验丰富,了解旅游市场,也了解单位用人的需求,学校可聘请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在学校挂职,成为名誉教授,举办论坛、讲座,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同时可实行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其他专业人员与教师结对互帮,在某些课程教学中,可穿插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走进课堂,开展热点问题的讨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以企业的思维解决实践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给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结语

结对互帮的教师和企业管理者可共同承担科研任务,并可吸纳部分学生参与,指导学生。挂职互帮即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可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使“双师型”教师名副其实。“双师型”教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在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制度,是专业教育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

双师型教师建设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6-0075-01

进入2l世纪,经济迅猛发展,高新科技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促使产业结构也不断升级。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含金量以及使用先进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支撑产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培养标准

从内涵上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教师的基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双师型”教师又是教师中的特殊部分,必须有特殊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总而言之,“双师型”教师应该既有较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规范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动手能力,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又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等的复合型人才。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一基本属性就决定了高职教学工作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能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又要能够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作为理论教师,他们应精通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掌握良好的授课艺术;作为实践课教师,他们应具备较好的行业、职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能力,具备较好的顶岗工作的能力,精通本行业的技能技巧,善于解决突发性技术问题,善于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工作。

高职院校担负着双重任务,既有职业技术教育还属高等教育的,这就使高职教师的功能、作用有别于以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普通高校专业教师。高职教师仅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是不够的,还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信念素质,即具有“技能加专业”的“双师型”特点。“双师型”教师既要有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又要具备宽厚的知识背景,包括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有效的教育学知识及人文素质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教育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以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为特征,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应当是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加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立素质精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是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优化教师队伍。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双师型”并不是专业教师与职业资格的简单叠加,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既具备教师能力又具备职业资格。“双师型”教师是将专业知识进行归纳汇总并有效升华,在以一种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因此, “双师型”教师更注重的是将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有机结合。

(二)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确保教师能到企业工作与学习各高职院校要经常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确保教师能够经常到企业工作和学习,及时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特点,以及正在发生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在企业工作,对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有了进一步了解,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酌情吸收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素质的人才加人到教师队伍中来。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缓解人员压力,还可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人课堂和实训环节,也可带动高职院校教师迅速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教学方法,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应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培训。首先,委托国家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及部级示范性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另外就是与相关行业的骨干企业和单位合作培养。这类培训基地的建设应突出以下三点:一是基地所生产的产品及以后所需人才与本校特色及专业设置尽量相吻合;二是基地所具备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在全国或至少在本地区应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三是基地应具备较强的教师上岗培训能力,最好能空出部分岗位专门供教师培训之用,使其能较好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从企业、产业部门甚至是从国外引进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骨干和富有经验的指导师傅担任。

(四)改善教育环境高职高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如果希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要有高职院校进行统筹安排,制定长远规划与阶段性计划,教师培养要具备超前意识,结合学院发展实际情况,办出特色,并且要重视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职院校应当制定好总体规划,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认真处理好社会需求与实际培养工作的关系。将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结合,通过专业技能的提升,突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要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政府、高校与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才能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也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l]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7(17).

[2]刘建湘.探析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21).

上一篇:社区建设的意见建议范文 下一篇:工程管理标准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