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0 17:20:22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1

关键词: 创新 法制教育课堂模式 预防犯罪

前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联合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印发各地贯彻落实。制定这一《纲要》,是为了指导各地中小学校全面、规范地开展法制教育,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纲要》提出,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一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三是整合性原则。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但是,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在法制教育课堂上体现这些原则,真正发挥法制教育课堂的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贝卡里亚曾说过:“你们想预防犯罪吗?那你们就应该让光明伴随着自由。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就越创造福利。”[1]他还说:“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2]我们重视法制教育课堂也正是这个道理,教育,从思想上预防,是最根本的。

教育不在于课目繁多,而在于准确地选择,当偶然性和随意性向青年稚嫩的心灵提供道德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摹本时,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教育通过感情的捷径,把年轻的心灵引向道德;为了防止它们误入歧途,教育借助的是指出需要和危害的无可辩驳性,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命令,命令得来的只是虚假的和暂时的服从。传统的法制教育课堂模式,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沉闷、严肃,不认真对待,甚至厌恶,根本起不到普法宣传,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的作用,无法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

一、传统普法课堂模式的效果

(一)全国未成年犯所在学校开设法制课程设置情况

很多未成年人因违法乱纪最终锒铛入狱并不是他们明知故犯,相当一些人是根本不懂法律。根据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未成年犯上学期间所在的学校开过法制课的为40.1%,没开过的为59.9%。学校开设法制课程的比例是城市高于农村,非闲散高于闲散。相对而言,农村的闲散未成年犯接受法制教育是最少的。

从在学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程的未成年犯对这一课程的评价来看,未成年犯认为“课讲得不好,没有意思”的有19.2%,认为是“走形式”的有29.5%,认为“这种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钻法律的空子”的有13.9%,认为“主要为了考试才认真听”的有14.5%,认为“与己无关,无所谓”的有23.9%,认为“这种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守法”的有25.4%。总体来看,他们对法制教育课的积极评价很低,“走形式”、“没意思”、“与己无关”等消极评价相对较高。(详见表一)

由此可见,学校是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未成年人是否知法守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区学校法制课堂现状

1.三江镇(汉区)青少年网吧问题严重,引发犯罪,法制课堂未能达到如期效果。

在连南三江镇的初级民族中学,我们开展了《远离网吧,抵制诱惑》的法制教育课堂,约60名学生参与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通过交流与问卷调查,此外根据政府相关反映,得知近年来三江镇随着经济发展,镇内网吧多如牛毛,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严重,也引发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由此可见,当地的法制教育课堂开展的成效并不好,未能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效果。

2.大麦山镇(瑶区)青少年暴力犯罪严重,一些学生厌恶法制课堂,拒绝参与。

在大麦山镇,存在青少年斗欧、暴力报复、勒索现象。我们三下乡期间在连南大麦山中学进行《预防青少年法制教育课》时,一开始鲜有人参与,据了解,很多学生被通知参加法制教育课时就觉得这样的课堂一定很沉闷,甚至觉得“可怕”,不想来参加。

二、传统法制教育课堂模式不足之处

1.只呆板灌输各类法条,枯燥无味;

2.课堂气氛沉闷,严肃,使学生无心听讲;

3.只注重守法教育,忽略权利教育;

4.形式单一,教师流于形式、走过场;

5.法制课堂内容常偏离青少年生活,过空过泛等。

三、关于创新法制课堂模式的建议

1.学校应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

2.上课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尽量贴近青少年生活;

3.形式多样化,可利用讲故事、做游戏,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法律知识夏令营、组织模拟法庭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4.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来学校做专题讲座;

5.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检法部门参观访问,以增加感性认识等。

四、创新法制课堂模式教案示例

《远离网吧,抵制诱惑》新型法制课堂的特点:

1.针对所在地现实网吧问题,进行专题法制教育。

2.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与学习热情,包括利用播放视频,分析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做法律小游戏,宣誓等方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与。

3.教学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从现状、危害、探究原因,到法律规定,课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结语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模式,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长远的意义。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它是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需要;从长远角度来说,它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的根本提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今天的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共同致力于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中小学校尤其应当挑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大梁,为祖国培养既拥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崭新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意]贝卡里亚,黄风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P128.

[2][意]贝卡里亚,黄风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P131.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2

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学习法律知识心得感想,供大家参考。

学习法律知识心得感想1在学习法律基础的过程中,我有一点体会,就是必须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树立,既有赖于国家的努力,也有赖于公民个人的努力。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树干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应当透过各种方式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觉得至少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努力树立法律信仰。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信任和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应当透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用心宣传法律知识。在自我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其他人宣传法律知识。个性是要宣传社会主义法律观念,帮忙人们彻底根除“权大于法”,“要人治不要法治”等封建残余思想,宣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使人们了解和认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从而推动全社会构成尊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良好风尚。

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违法犯罪行为既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也是对法律权威的蔑视。不仅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同违法犯罪行为斗争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包括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也包括事中和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学习法律知识心得感想2学校邀请了县关工委的同志给全校的教职工进行了一场法律讲座。听了关工委的同志讲的《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如何上好一节法制课》、和《教师在法律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后,使我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行为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为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心得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发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教育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教师若能把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法制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和几堂课就能解决的事情,它需要家长的配合,更期待着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我们教师能始终不渝的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

学习法律知识心得感想3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法律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制约着我们的言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定,避免了许多危险,所以我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国家重视法,而我们作为国家的公民,最基本的职责边是遵守法律,遵法守法我们岂有不重之理?其实我们生活中都出现一次又一次违法乱纪的事,导致其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富强,使全社会逐渐步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进一步提高,但不幸的是,人们生活好了,却越来不重视法律,不遵守各种法,导致现在出现越来越多的惨烈事件。

青少年现在为了扮酷,不惜做一些危险的动作来吸引人的眼球,我前段时间在街边看见一个青少年骑车,他的双手竟然不扶车把,而是侧举伸平,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吸引了我的眼球,也吸引了周围人的眼光,有的人还大喊:哇!帅呆了,好刺激呀!有的人厌恶的说:耍什么酷呀,拿自己生命开玩笑。有的人担心的念叨着:这小伙子怎么这样骑车,多危险呀!肯定要出事的。虽然青少年这次没出事,但我相信他不谨慎骑车,出事是早晚的这次是它的幸运。还有很多,如闯红灯,人们明知道“宁晚十秒,不早一秒”但还是有很多人去违规闯红灯,导致出现悲剧,危及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还有马路上超速的人,手不扶车把的人,还少吗?在我们生活中也许有人淡忘交通规则,但不知道这样的耍酷是要付出血的代价的'。青少年现在越来越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远离危险,避免伤害,而是持一种遇到什么事都不在乎的心态,他们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意义。

青少年在校期间,不遵守校规,班纪。使班级蒙羞,给学校抹黑,他们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使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再严格,导致产生违法乱纪的学风,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上不去,考不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荒废自己的人生。

青少年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言行粗鄙,使社会风气败坏。腐败,蔚然成风,会使别人不尊重你,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成了不雅的人。

遵纪、守法,这是人们放在口头的一句话,可说实在的,能做到的,往往有几个人呢?其实遵纪守法并不难,只要我们脑海里形成一种观念——这件事违不违规,做它有没有危险。然后在去做这件事,然后形成一种习惯,到最后的习惯成自然,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越应该从小培养遵纪守法从我做起的这一观念。

我们要做到知法、懂法、遵法、守法,不违背道德底线,不做损害他人的事,不做危害社会的事。在校期间,应遵守校纪班规,不做损害学校利益的事,不做影响同学的事,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学勤问,好好学习。在公共场合中,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不在大庭广众之下辱骂他人、大声喧哗、影响他人。

因此种种,法律保护我们的生命,而我们要是爱护我们的生命,我们就要遵法守法,让我们现在抓紧时刻,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遵纪守法。

学习法律知识心得感想420__年8月4日,参加了市局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专题讲座学习,市局特监科申宏伟科长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概论、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和特种设备事故警示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解。通过听取专题讲座,我了解了我市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学到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相关知识。特别是牛育才局长及班子成员所做的重要讲话和点评,使自己深受启发,进一步强化了牢固树立“以严监管为第一要务”理念的意识。

自己作为政策法规科的一员,在全面学习的同时,特别注意对新修改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学习,新《条例》)的正式施行,对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提升质监部门服务经济社会大局的有效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会有以下几点:

新《条例》—— 赋予新内涵 指明新方向因此新《条例》的修改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确立了特种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相统一的新工作目标。这次条例的修改明确规定了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制度。它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目标,从单纯的安全性改变为安全性与经济性的高度统一,赋予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新的科学内涵。

二是完善了特种设备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监察的基本制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场(厂)内机动车辆没有纳入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调整范围。特种设备材料管理、锅炉水处理管理、移动式压力容器充装管理、无损检测管理、土锅炉查处规定以及特种设备许可工作证后监管等内容也未在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中明确。这些问题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造成了较大影响。新《条例》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法定职能,对上述问题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法律层面上进一步完善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的调整范围和工作环节。新《条例》还在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科技创新、应急救援和强化法律责任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

学习法律知识心得感想56月9日下午我校继续组织了老师一起学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赵庆敏老师提到“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活中,未成年人的人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文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在一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多或少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如有时罚站,有时一个学生违纪全班同学挨批,优待尖子生,有时对后进生态度粗劣等.这些做法不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应该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在加强来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未成年人是人类的希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作为教师,知法是重要的权利义务,学法是重要的必修课程,守法是重要的师德内容,用法是重要的基本功架,护法是重要的基本职责。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3

贯彻“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重要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切实把青少年法制教育摆上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法律宣传教育,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中牢固树立法制观念,推进依法治教,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把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风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做尊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意识。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任务

树立法制教育意识。1.贯彻上级文件精神。

提高广大师生正确认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中继续深入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材料的学习活动。树立牢固的法制教育意识,并使教师们日常教学中能够自觉地渗透法制教育,为我校形成强大的法制教育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过程中,学校还将安排教师重点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标准》等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教师写一些心得体会,进一步加深对法制教育的认识。

增强法制教育意识2完善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

把法制教育纳入教育大纲、计划,做到计划、教材、课时、教师四个落实,既有课堂教育,又有丰富生动的活动,并确保课时到位,充分运用思想品德课、班会讲授法律知识,普及青少年法制知识。相关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开设法制教育的专门课程,使法制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结合,加强自护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调查、收集社会中由于无知、愚昧而造成的自我伤害事故或他人伤害事件,分析原因,自我对照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让每个学生能在活动中明白:只有知法懂法,才能进行自我保护,才能健康成长。3开展活动,丰富学生法律知识

既要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法制教育的方法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又要拓展新的途径,利用广播站、黑板报、法制讲座、观看录像、主题队会、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扎扎实实地学习并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交通管理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条文;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而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发现与矫治;让学生从理论上、行为上参与社会责任与社会义务的学习,达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的新境界。

提高普法工作成效4加强沟通。

向家长传授法律知识,1教育在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告家长书和家长学校。明确家长的法律责任,树立法制观念。一方面,家长为树立了正确的榜样。另一方面,也使家长能及时、有效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法制教育。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4

【关键词】未成年人;权利保护;诉讼程序

近年来,未成年案件已经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未成年权利的保护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欧美、日本等国也存在未成年违法犯罪日益增多的现象,世界各国为了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了很多的措施和规定。我国还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北京规则》、《利雅得规则》、《东京规则》等国际性法律文件,有利于妥善的处理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权利,最大限度地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目前法学界将目光投入到了刑事程序价值、诉讼结构等理论研究之中,关注侦查程序、再审程序、简易程序的完善和重构。但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上,立法稍显不足,忽视了对未成年人审判程序的完善和不足。

一、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有关概念

(一)刑事诉讼中的未成年人

过去的封建王朝时期,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没有基本的法律分别。随着封建王朝的灭亡、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量工厂在各个国家建立,随之而来的是职工的大量需求问题,当职工不满足需求的时候,他们把注意力放到了童工的身上。为了生计许多生活困难的童工进入工厂当劳力,童工在工厂劳动时许多的弊端也随之而来,童工的体力和成年人没有丝毫的可比性,当童工完不成指定的工作时,他们就会受到毒打和虐待,当情形越来越严重时,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儿童需要保护、受教育和福利接受等一系列问题,意识到儿童应该给与特殊的不同与成年人的保护,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也逐渐的区分开来。

人们公认的未成年人是指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但是很多国家之间的未成年人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日本的未成年是指不满二十周岁的公民。在刑法中年龄的划分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对于年龄我们要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我国的法律明确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从刑事诉讼的角度来说,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不具有研究价值。因此刑事诉讼中研究的未成年人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到成年这一年龄阶段,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未成年人。一般来说未成年人所实施的违法行为是不负法律责任的,但是达到法律规定年龄的未成年人实施了法律明确规定的违法犯罪行为时,是要负一定的法律责任的。所以我国的法律对未成年的年龄划分明确,主要解决了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是否负法律责任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我国的法律从年龄上将未成年人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第二是已满十四不满十六的未成年人负部分刑事责任,最后是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完全负刑事责任。由此可见,我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诉讼中的未成年人是指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进入刑事诉讼程序的未成年。

(二)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含义

我国对未成年人的刑事诉讼权利的保护,是通过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机关在诉讼程序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特殊保护措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中不能给与同等对待,我国的法律规定对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以不同于成年犯罪人的特殊保护。因为他们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的不够成熟,对社会的诱惑没有抵制能力,还不能良好的辨别是非对错,容易受到别人的蛊惑和影响,我们一定要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从未成年的身体发育状况来说,轻松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教育是未成年健康成长的前提,是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有效条件。而一旦未成年进入刑事诉讼阶段,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所做的违法犯罪行为而被羁押,意味着他们很有可能从平常生活的环境中分离出来,从而承受一些他们无法想象的压力,致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因此,我们要尽可能的争取对未成年人的宽容政策,可以从宽从轻处理的尽量从轻处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逮捕和羁押的,尽量避免这种情况,保障未成年人无忧无虑的成长。

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现状及不足

(一)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法律现状还达不到某些发达国家的要求,也不如发达国家关于保护未成年权利的法律法规来的完善。我国关于保护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法律仅在《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几部法律法规中有所涉猎,而且所占的比例较小,并没有针对未成年人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我国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没有专门的立法,也没有专门的司法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引起人们关注和关心未成年人的两部基本法律,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仅有一部分涉及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内容。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未成年被告人除了享有和成年被告人相同的权利的以外,还享有一些特殊的权利,虽然保护未成年人的理论知识不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实践的比较少,保障不了对所有法律条款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91年的时候就有了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利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并有了一系列保护未成年人的方针和政策。各地法院和检察院也为保护未成年做出了贡献。我国在1999年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在2012年我国又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增添了不少有利于保护未成年的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无疑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目前来讲仍然不够到位,仍存在不足和缺陷。

(二)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制度在构建中存在的缺陷

我国的法律法规在保护未成年人的方面做出了一次次的修改,不管是在侦查、还是审判等方面,都向有利于保护未成年的方面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新刑事诉讼法中增添的关于未成年附条件不的规定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对于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可以对气进行进行附条件不。并且对其采取了尽量不予羁押、不予逮捕的措施,不公开审理前科封存的隐私保护制度。这一系列的举动和措施都体现了我国对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视。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保障未成年人诉讼权利的法律制度,但是实践性不强,整体性不够完备,与发达国家的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为保护未成年不断的编制法律法规,不断地发现现有法律的漏洞并进行修改,但是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未成年保护的程度还是比较低,对未成年的保护没有发达国家来的重视。某些发达国家有处理未成年案件的专门组织和相关人员,并且有的国家还针对未成年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我国在这一方面来说相对比较薄弱,没有针对未成年案件的专门立法和相关人员。在保护未成年刑事诉讼权利的制度构建方面不够完善,还有不少的漏洞,都需要我国进一步的修改和改进。

(三)实践中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存在的障碍

除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的制度构建存在不足之外,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也有许多的缺陷和不足,体现在侦查、、审查和执行等方面。

在侦查方面,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实行强制措施存在不足,实行强制措施的条件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方面,审查阶段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调查不够全面,对这一方面不够重视,体现不出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另外对未成年犯罪人的隐私保护不充分,我国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有限,仅限于不公开审理,宣告判决的时候仍是公开进行的,对未成年以后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办理未成年案件时,有关人员往往忽略了未成年幼小的心灵和以后的健康成长,想到的是和成年人一样违法就要受到惩罚,这本身对未成年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司法机关不够先进,缺少专门的保护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的法律,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体系建立不够完善。

三、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保护制度的构想

(一)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处理未成年人所犯的刑事案件时,无论在办理案件的哪个阶段都要认真查清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出生时间,因为年龄对是否追究刑事责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犯罪的未成年人没有辩护律师时,法院有义务为其指定辩护律师,但是当未成年人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岁,审判的时候已满十八岁,法院就不用再为其提供法律援助,这对于未成年犯罪人来讲仍然保护是不够到位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社会调查工作的立法完善,除了和办理成年人案件一样了解案情、搜集证据和锁定犯罪人以外,在诉讼过程中还要注意案件细节,不放过蛛丝马迹,一定要查明详情。无论在侦查阶段还是和审判阶段有关办案人员应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生活的周边环境、个人性格、父母家庭和相关朋友进行详细的社会调查,否则无权作出相应的程序或实体处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案件提供参考资料。

另外,我们还应对未成年尽量减少强制措施,能取保候审的未成年人尽量不要对其监视居住,最好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有专门的场所对其进行教育和改造。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在询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到场。被因为未成年人的年龄很小,他们以后还有很长的一段人生,不能因为年少不懂事时候的一个污点而影响整个人生。根据未成年人身体不成熟的状态,尽可能减少其涉入刑事诉讼的可能,同时尽量避免羁押未成年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予以加重保护,增强保障人权的意识。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未成年幼小的心灵,不能让他们因一个小的错误从而走上不归路,我们要尊重他们,保护好他们的隐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正。

(二)设立专门的诉讼程序和机构

我国现有的专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案件的机构比较缺乏。虽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有的建立了许多的少年法庭试验点,但是我国目前的少年法庭不是独立的司法机构,只是普通法院内部的审判庭,而且各地运用的不够广泛。除了少年法庭以外,我国没有其他完备的未成年司法机构,例如少年侦查机关和少年检查机关。

《公安部规定》第6条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设置专门机构或者专职人员承办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人员应当具有心理学、犯罪学、教育学等专业基本知识和有关法律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办案经验。《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六条要求,人民检察院应当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一般由熟悉未成年人特点,善于做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的女检查人员承办。这些措施都是考虑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更好地教育、感化、挽救这些未成年人。

我国应该设立一些处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专门组织和机构。为了更好的处理未成年刑事案件,我国在有的地方设立少年法庭的试验点,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未成年案件。未成年人的心里比较敏感,在对未成年讯问口供时,如果办案人员没有顾及到未成年的心理感受而且态度又不端正时,容易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所以我们应该培养一些熟悉未成年心理感受的专业人员来处理这些案件。另外我们还可以改善一下犯罪的未成年被关的场所,他们不能和那些成年人关在相同的地方,这样不利于未成年的改造和以后的发展,我们可以专门建立一些适合未成年犯罪人接受教育并利于改正错误的地方,让他们能够认识并改正自己的违法行为,争取宽大处理早日回归社会。

(三)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的立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权利的保护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我国从建国之初至今颁布和完善了不少关于保护未成年的法律。我国在1999年颁布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之后又颁布实施了关于保护未成年和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法律法规。2012年修改了刑事诉讼法完善了不少保护未成年权利的规定。这些法律所做的规定,都是以教育未成年人为目的,未成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不成熟,有力的引导未成年人往好的方面发展,能更好的起到教育和挽救未成年的作用,必要的惩罚措施只是为了更好地起到保护未成年人的效果。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5

一、 针对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事件的特点总结

女高中生这一群体多为15岁到18岁的学生,处于这一时期的她们性意识逐渐增强,但由于她们中的大部分人性观念尚未健全,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误导,致使针对她们的师源性性侵害事件频发且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隐蔽性较强。十几岁的女高中生身心发育日趋成熟,这时的她们美丽而具有吸引力,由于普遍住校而离开了家长的监管,所以是较易遭受性侵害的群体。从已有的性侵害案例可以看出,施暴者大多为学生的老师,他们可以利用辅导功课、谈话、家访等理由接近学生而对其进行长期的性骚扰,加上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使得学生在遭受老师性侵害后往往不敢声张,因此此类事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危害性较大。性侵害事件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而且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很多学生自此以后出现了恐惧、抑郁、自卑、攻击性行为、自杀倾向等症状,很多学生在发生侵害事件后开始厌学或者退学来逃避老师的侵害,在成人后她们都难以和正常孩子一样面对婚姻和家庭,有的还可能选择以结束生命或者采取暴力手段报复骚扰者或者社会的极端行为。

3.报案率较低。高中阶段的女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加上这一阶段的学生涉世未深,对老师缺乏戒备心理,在面对性侵害时往往容易被误导和诱骗,使得针对她们的性侵害案件难以被及时发现。事发后很多家长及学生难以承受事件公布造成的二次伤害,她们往往不会选择法律途径,而更多的是采取沉默、逃避或私下解决等方式来对待此类事件。据统计性侵害的报案率只有8%,即使报案取证也难上加难,往往是学生的一面之词,缺少相关证据的支撑。

4.惩罚性较弱。目前我国法律对受性侵害的未成年人保护十分薄弱,缺少专门的法律条文的保障,因此当此类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被害学生及其家长难以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和相应的经济赔偿。另外性侵害事件的程度不同,导致最终的量刑较为困难,即使施暴教师最终被定刑,法律对当事人的处罚力度也较轻,多为行政处罚,如通报批评、辞退或者经济赔偿等,相对于受害学生的身心伤害来说惩罚力度较轻。

二、 针对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事件的原因分析

女高中生属于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急剧变化的群体,这一时期是她们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阶段,由于法律不完善、监管缺乏、性教育落后、传统思想影响等原因导致针对她们的校园性侵害事件频繁发生。

1.相关法律制度缺乏。国外很多国家针对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方面的法律条文相对较为完善和严厉,而我国刑法在此方面较为落后,如缺少具体而严厉的法律条文、缺乏必要的救助部门和相关的心理疏导机构等,刑事诉讼法也缺乏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专门保护,遭受性侵害的被害人无法从现行法律的损害赔偿制度中获得充分的赔偿和保护,很多涉案老师依旧逍遥法外,正是这些立法缺陷导致了该类案件的司法困境。

2.学校监管职能缺乏。学校缺乏相应的监管和预防措施,如办公室和教室等没有配备摄像头等监控设施、学生夜不归宿而无人监管、学生遭受性侵害无投诉途径、事发后多用行政处分代替了刑事责任等都是造成悲剧的重要原因。加上我国对教师的考评多以其专业素养、学生分数或者升学率作为标准,致使很多不合格的教师混入学校,对学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

3.性教育知识的缺乏。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已经逐渐成熟,对异性和性知识都有较强的了解愿望,但学校和家长未能及时对学生心理变化和性意识的启蒙进行正确引导,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性教育课程,但大多注重对书本知识的灌输,对于敏感章节多让学生自己阅读,从而将常识的性知识神秘化,加上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使得性教育的落实困难重重。

4.传统文化束缚较强。受我国较为传统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家长对孩子如何防止性侵害的教育做的较少,学校和社会对性知识的传播也较为滞后,使得学生在面对性侵害时没有勇气拒绝无理要求或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事发后来自周围和社会上的舆论压力有时会对学生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家长和学生往往不敢揭发,大部分人会选择默默承受,使得涉案教师长期逍遥法外,这极大的纵容了违法犯罪分子。

三、 解决针对女高中生师源性性侵害的对策建议

如何防止针对女高中生的师源性性侵害事件的发生,可以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强化教育、事后救济等四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对人对事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我国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中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 的内容,该章内容均是针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没有一个条款专门针对遭受性侵害未成年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条文。因此国家应该尽快出台具体而详尽的法律制度来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严惩涉案教师,情节严重的要及时立案调查,杜绝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制裁的局面。

2. 加强各方面的监管力度。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强化对学校的监督管理,如严格审查新教师的入职资格、保证举报通道的畅通和对举报人的保护、建立性犯罪案件报告制度等。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力度,如在教室、楼道、办公室、宿舍等较为隐蔽的地区安装摄像头、加强对校园安全工作的检查和管理、定期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和德育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司法机关要加强对此类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依法追究缓报瞒报、推卸责任的学校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3. 加大性知识的教育传播。首先,学校要对开设必要的生理课程和性教育课程。讲授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以通过图片宣讲、具体案例讲授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性知识的传播,也可以请公安机关的相关人员来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其次,家长要加强对孩子自我保护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的关系,并告知孩子遇到这些性侵害时该如何处理。最后,学校和家长要教会学生如何避免性侵害的相关知识,如事发前要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避免和教师的独处要求,携带必要的防身用品等;事发时时要保持冷静,学会自卫,寻找机会拖延时间或寻求帮助等;事发后要注意收集保存证据,保护好现场并及时报案,对于警方的调查要积极配合等。

4. 构建全方位的救助体系。首先,相关部门在进行性侵害案件的调查工作中要强化对学生的隐私保护,在取证时要避免多次询问对学生造成的二次伤害,可借鉴国外通过一次录像多次使用的形式来减少对学生的再次伤害。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心理疏导,使她们认识到并这不是自己的错,要勇于揭露犯罪分子,避免对其他学生的继续伤害。最后要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加大媒体舆论监督力度,对此类案件加强真实报道,对受害学生多点关爱而不是歧视。(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6

关键词: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司法保护

一、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概念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与一般司法制度不同,但究其本质来说,它仍然是一种司法制度。对未成年人司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所讨论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被法律授权的专门组织处理犯罪少年的独立的司法制度。对此定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主体包括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对法律授权的专门组织。第二,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中的犯罪少年,既包括刑事犯罪少年,也包括违法少年和不良少年。第三,它隶属于司法制度,一种独立的司法制度。

二、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发展现状

相较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借鉴和引入未成年人司法理念与制度,在少年案件审判、少年感化教育制度以及少年监狱设置的方面都进行了初步尝试和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陆续颁布的法律法规文件中也涉及了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由此,中国的未成年司法探索研究也开始了。

(一)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体系

从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法律规定来看,《宪法》中有多条涉及儿童权利保护的规定,对儿童受教育权、受抚养权和免受虐待的权利做了原则性规定。在刑事方面,主要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等。在民事方面,《民法总则》完善了监护制度,《婚姻法》、《继承法》对未成年人相关的事宜做出了法律规定。此外,通过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形式,保障未成年人的权利。我国现阶段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专门法律为主体,以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未成年人法律体系。

(二)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实践

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实践以1984年上海市长宁区法院第一个少年法庭的建立为开端。1988年才开始出现独立建制的少年庭。在最髙人民法院的支持下,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成功经验得以推广,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开始由地方性制度向全国性制度发展。2015年,中国人民检察院设立了未成年人检查工作办公室,初步形成了中央到地方四级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体系。就未成年人的立案侦查工作,我国一些地区的公安机关内部已经逐渐成立了专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部门和专案组。在强调未成年人司法组织专业化的同时,设置社区矫正制度、回访帮教制度、创立工读学校等,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制度实践已经开始向专业化、专门化、社会化的进程发展。

三、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发展困境

(一)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相关法律规定缺乏系统性

从我国未成年人法律规定来看,虽然诸多法律条文都有提及,却未成立一部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典,未将未成年人相关事宜予以整体概括。我国的未成年人法律规定还是依附于成年人的法律规定之中,现有的司法制度中的相关规定较为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我国颁布的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专门性法律之间缺乏协调,相关法律规定之间存在冲突,法律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大多属于倡导性规范。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中缺乏独立的少年司法程序,很多法律规定呈现出程序法与程序法的分离。

(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业机构和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

未成年人案件有其不同于成年人案件的特性,未成年人的法律规定更应该凸显未成年人的特点。目前我国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少年法院或者少年法庭来专门处理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但是这些机构的设置互相依附而缺乏独立性,各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此外,在人员配备上,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中的法律人员大多以兼职为主而缺乏专业性,只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决处理决定,专业能力不能适应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要求。

(三)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淡薄

这年来,我国出现的一些热点事件所反映出的未成年之间的矛盾、家庭亲子关系之间的矛盾等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理念出现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这部分人群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宣传不够。因此,在现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面前,如何减少社会公众对现有法律的认识误区,增强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意识,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司法机关和社会力量缺乏配合

我国积极倡导社会力量融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但在实践中,国家相关部门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协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司法机关和社会力量一直尚未形成合力。各部门之间往往分工不明确,相互独立,推诿扯皮。同时我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社区帮教人员流动性大,帮教工作难以落实;社会慈善机构、企业组织等也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参与未成年司法保护的组织较少。

四、我國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完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所建立的未成年人法律大多以成人的标准来建立,很少根据未成年人的特殊性来制定,可以借鉴西方的立法经验,制定《少年法》,进行实体和程序的精确划分,根据专门的少年司法诉讼程序,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成年人案件进行区分,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和类型纳入不同司法管辖范围。针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进行详细规定,解决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确立法律效力位阶。

(二)健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除了建立少年法院外,也需要进一步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配套机构建设。完善少年教养院建设。现阶段主要有工读学校、社会帮教。应充分发挥工读学校教育的作用,整合少年收容教养和工读教育等资源,针对这部分被成年人设置统一的少年教养院进行教育改造。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上,在选拔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时,应优先选择具有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未成年人保护相关学科背景的优秀学者,进行专业培训和工作考核,提高未成年人保护队伍专业化程度。

(三)增强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意识

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全面的保护时,相关部门应该开展法制教育宣传,增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意识。通过报纸、普法栏目、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讲座等各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在各地中小学设立法制教育课程,为中小学引进法学教育工作者,培育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针对偏远地区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等群体,更应当加大财政投入,引进师资,进行普法宣传。

(四)建立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

对未成年人进行司法保护时,仅仅依靠单一或几个部门是不可能进行全面保护的,因此应构建政法机关与政府部门,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组织,与人民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拓宽沟通渠道,跨部门合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发展团结社会公益团体,扩大志愿者队伍,积极号召企业组织加入未成年人保护队伍,鼓励企业与政府建立合作模式。

六、结语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是当下司法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构建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也是当下我国刻不容缓的任务。我国的未成年人司法并未独立成体系,而是附属于其他成人违法犯罪的法律规定,也未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未成年人司法模式,结合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现状分析,针对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缺陷进行法律探讨,给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未成年司法制度的构建。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7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全县青少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水平和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县县策的贯彻程度和实现进度。宽甸团县委作为全县青少年的领导机关,加强了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统筹规划,狠抓落实。一是成立机构,加强领导。团县委在下发团组织“四五”普法规划时,由团县委书记任组长,主管书记任副组长,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团县委书记办公会每季度听取一次全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专项汇报,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有针对性地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二是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团县委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团的重点工作,列入全委会工作报告及全年工作要点,明确了全县团组织开展青少年普法及依法治理的切入点、着重点和基础点,对全团普法依法治理进行了统筹规划和统一部署。三是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我们建立了每月上报工作信息、季度集中汇报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基层单位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好经验、好典型,并通过《宽甸团队月报》在全县推广,及时把上级要求及有关精神贯彻落实到各级团组织中去。我们建立了年底进行检查的监督考核机制,与基层团组织层层签订关于开展青少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责任状,年底进行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基层开展此项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

首先,划分青少年层次,确定不同法制教育内容。团县委在制定下发《二四年普法工作要点》时,把法律知识与邓小平理论等并列为全县青少年学理论的五大重点内容,并确定了对团员青年重点开展宪法知识、与公民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与维护社会稳定有关的法律知识等教育重点,增强了青年人维护法律尊严和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自觉性;对广大少年儿童重点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知识为主的教育,帮助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⒊期间,我们组织全县各级团组织和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单位开展了“节日维权”活动,为青少年解决相关法律问题,义务咨询近千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其次,调动基层活力,推动普法活动全面展开。团县委把推动普法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要求各级团组织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必须做到“六个有”,即有健全的领导机构、有周密细致的工作计划、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有稳定的法制宣传队伍、有合格的法制教育阵地、有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表彰奖励机制。在机制的保障下,各级团组织采取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我们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宣传活动,累计组织500余名青少年走上街头,散发传单万余份,设台咨询5000多人次。各级团组织通过主题班队会、专题板报、座谈、征文、上团课、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形式,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近年来,累计有余万青少年受到法制教育,普及率达到了90%以上。

三、协调社会力量,改善保护未成年人执法环境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首先,强化整体意识,共同承担保护未成年人责任。年来,团县委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有关精神,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其次,集中相关单位合力,解决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点问题。针对目前社会反响较大、对未成年人影响较大的中小学校校内经商、校外摊点、电子游戏厅等文体场所接待未成年人等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团县委协调县电信局、工商局、公安局、文化局联合检查,开展《青少年维权岗》和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加大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力度,优化了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环境,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四、组织团干部带头学法,提高各级团干部依法行政观念和依法管理水平

未成年相关法律知识篇8

0 引言

近年来,电视、广播、网络媒体上频繁报道有关未成年人的受害事件和未成年犯罪事件。媒体在进行报道时,不管是未成年人受害还是犯罪,对未成年人的隐私信息等都事无巨细地报道。遣词用语在一定程度上都没有考虑到对未成年的保护,究其原因,影响因素有很多,有的是为了博取大众眼球故而大肆宣传,有的出发点虽好,目的是能让社会公众对于那些行为恶劣的事件引起重视。但在报道中却忽略了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殊不知这些新闻报道对于未成年的他们来说很可能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

未成年人现今还处于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尚不健全,因而新闻报道作为一个引领舆论走向的风向标,在未成年未来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就如“李天一事件”、海南校长带学生开房、教师猥亵学生等事件,新闻媒体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都非常详细,涉及未成年人的姓名、学校、家庭住址等相关隐私信息,无形之中对未成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对于各大报社鼓励记者无底线挖新闻的现象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而,本文就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缺失问题展开研究,以期职业媒体人在接触未成年人时承担更多的义务,以高标准进行报道,彰显媒体的专业能力和引导水平。

1 新闻及新闻报道的概念

新闻指的是媒体使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对新近发生且有价值的实事进行及时报道的一种文体。新闻的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来讲,新闻指除了评论外的消息、通信、特写、速写等常用文本;狭义上讲,新闻指的就消息。我国学术界对新闻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当前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定义是陆定一先生1943年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甘惜分教授则认为:“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教育家王中教授把新闻定义为“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杰出新闻记者范长江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从上述专家、学者对新闻的定义来看,新闻应当包括三大要素:客观性、时效性和有价值。

我们通常所接触的新闻指的是新闻报道者对客观事实进行主观反映之后形成的信息。新闻报道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尽量真实的提供信息,有一定的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和及时性。

新闻人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新闻报道要讲求真实性,公信力和权威性,这要求新闻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近年来,一些新媒体的产生加大了向社会群众传播信息的范围,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服务,然而,也存在着诸多的负面新闻,缺乏真实性,为了谋求私利炒作他人等恶意行为,严重的影响了新闻人的正面形象,因此,要加大对新闻报道中不实信息的管理和矫正,并且对一些恶意中伤或者不实报道新闻进行严惩,此外,还应该制定合理的道德规范,遵循相关基本的道德原则,如报道内容的真实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人道原则和适度原则等,确保为社会群众提供喜闻乐见且有助于社会繁荣稳定的有效新闻。

2 新闻报道中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原因

2.1 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匮乏

在新闻报道中,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重要原因就是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匮乏,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没有相关的培训或者经验,在对未成年人的报到中缺乏是非判断能力,没有做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有些新闻从业人员甚至不顾道德底线,随意报道和严重扭曲事实,从而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因此,在对待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严格的要求,重视未成年的合法权益,对于未成年而言,其具有成年人所没有的特殊权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指定的《涉及儿童的新闻报道伦理原则》就是为了帮助更好地采访相关儿童报到任务,我国是依法治国的国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闻媒体人应该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2.2 未成年人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未成年人自身法制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未成年人对自身隐私被侵犯这一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近两年,不少媒体平台陆续披露了未成年受到性侵害的事件,这些新闻事件在全社会引起了热议。在这些未成年受到性侵害事件中,有些是校园里的教师利用职业之便连续猥亵、强奸儿童,还有些则是社会人士冒充警察或学校保卫人员接近或骗奸未成年人。在对这些受害者的新闻采访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受害者及家属均表现出了极度的愤慨,但他们在愤慨之余也是惊慌错乱的。在我国大量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大部分孩子均不知道《未成年保护法》这部法律,因此他们在面对疯狂的媒体报道时根本不知道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方式。未成年人普遍法制意识淡薄与目前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孩子没有足够时间接受法制教育有关。

2.3 家长对未成年人隐私保护不到位

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利受到侵犯的重要原因是教育不到位,这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未成年人的生理还没有完全发育,尤其是那些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未成年人,他们的独立意识大大增强,总想摆脱父母的管束,对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比较差,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更为敏感和脆弱,遇到困难、失败、挫折等不顺利时容易灰心丧气,并常常将自己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归结于社会或他人。新闻媒体在对未成年人进行报道中肆意暴露隐私、采用不恰当的语言进行报道,会加重未成年人对社会和生活的反叛和自卑心理。家长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对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沟通、教育,会给未成年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和影响。

2.4 大众社会认知缺失

大众社会的认知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新闻媒体对未成年人案件报道的肆意性。对于新闻报道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现象,我们可以罗列很多,这其中还有一只看不见的纵容之手,那就是大众社会认知的缺失,它在某种程度上会驱使人们明知故犯。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作为商品出售给大众,为了赢取收视率、发行量和关注,很多媒体愿意在犯罪报道中报道耸人听闻的新闻以此来获取暴利。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热门话题,不需要任何炒作都能成为报道的热门。这些媒体在明知一些报道会对受害的未成年人或犯罪的未成年人造成严重伤害的情况下,依然进行详细的报道或者披露其隐私。这种大众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认知的缺失以及市场的趋利性是犯罪报道中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罪魁祸首。

3 解决新闻报道中未成年人保护缺失的对策

3.1 加强新闻媒体人道德修养

从我国现有的对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道德失范行为仍大量存在。有些道德失范行为的解决可借助法律手段,有些则无法通过法律解决。个中原因在于实现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约束并不能单纯依靠法律法规,新闻工作者借助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来实现自我约束也十分重要。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自律有利于新闻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新闻从业者需做到以下两点。

一方面,新闻从业者需增强自身法律意识,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在现有的一些有关未成年人的新闻报道中,不少媒体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将未成年人的负面形象直接通过报道展示出来,这不仅对未成人的精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同时也造成了较为负面的社会影响。针对这一现状,我国新闻从业者需加强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促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对未成人的隐私权表示充分地尊重,从法律法规出发,对未成年人的权益加以维护。

另一方面,新闻从业者在编辑新闻报道过程中需牢记自身的职责,切实做好本职工作。需引起注意的是,未成年人往往会因一些较复杂且难以解决的事情寻求媒体的帮助。基于这样的情况,媒体需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合理定位,既要在新闻报道中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注意维护好未成年人合法权利;既要将自身作为媒体的下情上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以将未成年人的现状和呼声准确传达给国家权力机关,进而为未成年人争取更多的帮扶政策及措施,还要以一颗勇敢的心揭露出社会中的违法犯罪现象,坚决不能因为犯罪对象是未成年人就姑息,以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3.2 未成年人应树立正确的隐私观

在未成年的保护方面,还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隐私,强调未成年人在法律上所具有的保护义务,此外,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应该不仅表现在以成年人为中心,对待未成年人,除了需要应有的保护外,还应该作为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形成自我保护意识,由于未成年人在整个社会权利中属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需要特殊的照顾和关注,需要尊重未成年的保护,因为未成年人不仅是公民,而且是未成年人,有待进行继续教育,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人权面前也是人人平等的,因此,对于未成年也更应该如此,应该不可否认未成年人对权利的认知和行动的权利,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隐私观”,在隐私保护上进行增强,学会从法律的视角看待个人隐私,这样才能树立个人尊严,未成年人作为受保护的被报道者也要提高监督媒体的意识,如果存在有新闻报道伤害自身的权益,就需要有维护权益的勇气。如果在平时遇到某些媒体出现了侵害自身权益的行为,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3 家长应严格履行对未成年的监护义务

在未成年人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对其隐私相关的问题给予实时的教育和引导,对未成年人隐私遭到侵犯的行为应当给予严格的保护,寻求法律的帮助。随着我国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未成年人在信息获取方面更加容易,他们也逐渐认识到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并且用实际行动去对自己的隐私进行保护,如果家长还认为未成年懵懂无知的孩童,随意介入他们的隐私领域、支配他们的隐私决定自由、干涉他们的隐私生活方式,这样就很容易影响未成年人的人格独立和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如果一个没有被别人尊重过,不知道什么是隐私的未成年人,能够很自觉地去尊重其他人的隐私。因此,对未成年人在法律常识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需要建立配套的教育机制,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

3.4 积极发挥大众关于未成年人报道的监督作用

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的习惯、依赖,应更甚于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当集体的“偷窥欲望”成为大众新闻媒体的“风向标”时,估计每个人都会由于大众新闻媒体的过于强势而惶惶不可终日。因此,只有社会大众增强对隐私权的认识,自觉抵制侵犯未成年人隐私的报道,对大众新闻媒体进行监督,依法履行法律义务,对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权益的行为,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在这方面可以有效借鉴香港改革委员会报告书《传播新闻媒体侵犯私隐行为》中的相关提议:依靠市场力量、推广传媒辨识教育、抵制未达道德标准的报章;增加对传媒的认识有助公众评审传媒的水平;建议政府资助学校和民间组织推广传媒辨识教育。这三项提议都是从新闻媒体受众角度出发,运用受众的新闻媒体反馈模式去影响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闻媒体行为,可以鼓励并提倡这种模式。

4 总结

上一篇:了解非遗文化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财务廉政风险排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