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0 17:04:42

医疗救治措施

医疗救治措施篇1

一、灾害前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策略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高效、统一的组织保障系统。

1、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卫生局成立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卫生防汛救灾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为市防汛指挥部提供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建议;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组织和协调全市卫生人力资源,对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紧急支援。

2、县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都应成立相应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当地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统筹安排当地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当地汛情预测以及当地人口分布、卫生资源等实际情况,参照本预案,制定适合本地特点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三落实。

(二)建立健全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保障体系。

1、制定xx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医疗和卫生防病专家,根据本市可能发生的汛情级别和造成的破坏程度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的预测,全面评估本市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反应能力,制定本市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技术预案。

2、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伍,成员以xx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卫生救治队和“三网”建设意外伤害医疗组为主。我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要分别组建防汛救灾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医疗救护队和预备队要以创伤外科为主,适当配备其它相关专业的临床医护人员。负责全市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伤员的分级救治和转运。

3、完善市卫生系统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联合组建市级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各乡镇卫生院成立防汛救灾疾病预防控制小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由从事流行病、免疫接种、消杀和环境、饮水、食品以及职业卫生等工作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相关的检验、药械供应工作等人员组成,负责灾害地区指定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4、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要配备必需的现场医疗救护设备和药品,消杀灭药械、预防用生物制品,检验设备、试剂及必备的个人防护物品和生活物资,保持通讯畅通,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5、开展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活动。为了提高医疗救护队与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整体应急反应能力,市卫生局、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技能和个人防护知识的专业培训,根据实际情况适时组织不同规模的模拟演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人员。

(三)收集灾害医学信息资料。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卫生防汛救灾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应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灾害及其灾害发生后,可能危及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的信息资料收集,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以加强对防汛救灾防病指导工作。

灾害医学信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分布和生命统计资料; 2、卫生资源配置、疾病动态、传染病监测资料; 3、重点传染病的动物宿主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资料;4、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药械的储备资料; 5、其它相关资料。

(四)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的经费、药械、血源、物资的筹集、储备和管理。

各级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要根据预测灾情波及的范围,提出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所需经费的测算,药械和物资的储备方案,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安排落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防治药品、设备和消杀灭药械等物资的筹集储备,保障应急供应。市中心血站要组织应急献血队伍,建立安全的血源储备。

(五)完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加强防汛抗灾能力。

努力提高医疗机构医疗救护与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设备的防汛抗灾能力,保障防汛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开展医学自救、互救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科普知识教育活动。

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对公众进行有针对性的灾害发生时医学自救、互救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心理应激承受能力。

二、灾害发生时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措施

(一)启动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系统和保障体系。

1、发生灾情后,在当地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紧急启动所设立的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病领导小组,根据所制定的预案,组织安排部署本行政区域内的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工作。并根据灾情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应的卫生资源对灾区进行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援助。

2、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指导和人民政府防汛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迅速开展以下工作: (1)对灾害进行快速医学评估,确定灾害所引发的重点卫生问题,调配相应的专业救援队伍。 (2)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3)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并接受社会各界为灾区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捐助的资金、防治药品器械等,为灾区提供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紧急救援。

(二)灾区的医疗救护。

在市卫生防汛救灾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领导小组的统一组织指挥领导下,医疗救护力量相互配合,划分抢救区域,重点抢救重伤员,突击救治中、轻伤员,对灾区伤员进行分级医疗救护。

1、现场抢救。到达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要及时将伤员疏散转送出危险区,在脱险的同时进行检伤分类,标以伤病卡,并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 现场抢救的主要措施是止血、包扎、固定和合理搬运,准备转运至适宜的医院。

2、早期救治。医院对接收的伤员进行早期处理,包括纠正包扎、固定,清创、止血、抗休克、抗感染,对有生命危险的伤员实施紧急处理。同时医院要做好救治伤员的统计汇总工作,及时上报。

3、伤员转送。超出医院救治能力的伤员,医院要写好病历,在统一安排下,及时将其转往指定的医院,并妥善安排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

(三)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实施卫生防疫措施。

1、加强灾后疾病监测工作,组织开展灾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灾区可能发生的传染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并提出防治措施。

2、加强疫情报告,实行灾区疫情专报制度。在灾区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按要求向指定的卫生机构报告疫情,对重点传染病和急性中毒事故等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同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便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处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3、加强饮水卫生监督管理。及时确定可供饮用的水源,定期开展饮用水源的卫生状况监测。对分散式供水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等进行消毒。

4、加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和宣传教育。对灾区的食品要进行抽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食品,消除食物中毒的隐患,预防食物中毒和其它食源性疾患。

5、指导开展环境的卫生清理。加强灾民聚集地的厕所及垃圾场的设置和管理。对患传染病死亡的尸体应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6、加强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安全合理使用杀虫、灭鼠药物,采用多种措施,及时有效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

7、认真做好对参加救灾防病医疗卫生人员的自身防护。

(四)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对灾区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最大限度地提高宣传教育的覆盖面,提高群众自身防护、自我保健意识和心理调节能力。

三、灾害后期的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灾后医疗卫生机构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1、派往灾区的医疗救护队在完成医疗救护任务撤离灾区前,须做好与灾区医疗机构的交接工作,确保灾区伤病员医疗工作延续。

2、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与设施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纳入地方政府灾后重建整体计划,统一规划,优先安排,确保医疗救护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灾后伤病伤残人员的治疗与康复。

1、继续做好灾区留治伤病员的治疗工作。可以采取门诊、巡回医疗、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对伤病员进行检查、治疗,同时还要对发现的漏诊伤病员及时治疗。

2、对于转院的伤病员,进行系统检查,优化治疗措施。根据恢复情况,医院可按照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将基本痊愈的伤员转送回当地,并与当地医疗机构做好衔接工作。

3、当地医疗卫生人员须对伤愈出院的伤病员进行回访、复查,对有功能障碍的伤员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功能锻炼,促进康复。

(三)灾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卫生防病工作,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1、完善疾病监测系统。

(1)加强对传染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各个环节的督导检查,落实各项防病措施。(2)继续加强灾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防患于未然。 (3)加强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及时评价和反馈监测信息。报告内容包括法定报告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主要疾病的流行动态等。

2、广泛开展群众国卫生运动。按照“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分类指导”的工作方针,整治居住区和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清运垃圾污物,做好人畜粪便、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消灭蚊、蝇孳生地,开展居住地及其周围的灭鼠工作,努力消除传染病可能发生或传播的条件。

3、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督管理。

(1)强化对食品的生产、加工和经销卫生监督管理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体检和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 (2)加强饮用水源和临时供水设施的卫生监督管理,定期监测水质,保障供水安全。

4、加强流动人口的卫生管理,及时发现传染病人,采取措施,防止疫病的播散。

5、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接种与预防性服药,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接种或普服药物工作,提高人群保护能力,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医疗救治措施篇2

1  核事故时对人员的分级救治

1.1  一级医疗救治(现场救护)

1.1.1  一级医疗救治由核动力厂的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组织实施,必要时可请求场外支援。

1.1.2  现场救护应在组织自救互救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卫生人员、放射防护人员、剂量人员及医护人员进行。

1.1.3  现场救护应遵循快速有效、先重后轻、保护抢救者与被抢救者的原则。

1.1.4  现场救护的基本任务:

(1)首先将伤员撤离事故现场并进行相应的医学处理,对危重伤员应优先进行急救处理;

(2)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剂量,设立临时分类站,进行初步分类诊断,必要时尽早使用稳定性碘和/或抗放药物;

(3)对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查和初步去污处理,并注意防止污染扩散;

(4)初步判断伤员有无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吸收和促排措施;

(5)收集、留取可供估计受照剂量的物品和生物样品;

(6)填写伤员登记表,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将各种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内污染者以及一级医疗单位不能处理的非放射损伤人员送至二级医疗救治单位;必要时将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严重内污染者直接送至三级医疗救治单位。伤情危重不宜后送者可继续就地抢救,待伤情稳定后及时后送。对怀疑受到照射或内污染者也应及时后送。

1.1.5  参加现场救护的各类人员应穿戴防护衣具,视现场剂量率大小,必要时应采取轮换作业和使用抗放药物。

1.2  二级医疗救治(当地救治)

1.2.1  二级医疗救治由当地应急医疗救治单位组织实施。

1.2.2  二级医疗救治的基本任务:

(1)收治轻、中度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有放射性核素内污染者以及各种非放射损伤人员;

(2)对体表残留放射性核素污染的人员进行进一步去污处理,对污染伤口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对确定有放射性核素内污染的人员应根据核素的种类、污染水平以及全身和/或主要受照器官的受照剂量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污染严重或难以处理者可及时转送到三级医疗救治单位;

(4)详细记录病史、全面系统检查,进一步确定受照剂量和损伤程度,进行二次分类处理。将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和放射复合伤病人送到三级医疗机构治疗。对暂时不宜后送者可就地观察和治疗。对伤情难以判定的可请有关专家会诊或及时后送;

(5)必要时对一级医疗救治给以支援和指导。

1.3  三级医疗救治(专科医治)

1.3.1  三级医疗救治由国家指定的设有放射损伤治疗专科的综合性医院实施。

1.3.2  三级医疗救治的基本任务是收治中度以上急性放射病、放射复合伤和严重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给予良好的专科治疗。必要时对一、二级医疗救治给以支援和指导。

1.4  各级医学应急组织在诊断和治疗放射损伤时应依照《外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0-87)、《放射性皮肤疾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2-87)和《内照射急性放射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8284-87)等国家标准进行。

1.5  对核事故中发生的非放射损伤和普通疾病可按一般临床常规进行诊断和治疗。

2  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

2.1  当核事故的影响超出厂区边界的情况下,为确保公众的安全与健康,有时需要采取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控制出入或撤离、避迁等应急防护措施。此时,地方医学应急组织应做好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

2.2  公众医学应急保障的主要内容:

2.2.1  根据地方应急组织的通知,发放和监督指导服用稳定性碘;

2.2.2  协助解决核事故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如解除精神紧张和恐惧心理,进行心理卫生咨询等;

2.2.3  指导公众采取正确的个人防护措施;

2.2.4  做好医疗卫生防疫工作;

2.2.5  做好食品、饮用水的辐射监测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措施;

2.2.6  对撤离到安置场所的人员进行必要的检查及处理。主要包括:

(1)对疑有体表、服装污染的人员进行污染检查及去污处理;

(2)对疑有内污染的人员应留取必要的生物样品,有条件时可进行甲状腺部位或整体测量,尽快确定污染水平及核素种类以便进行相应处理;

(3)对可能受到过量外照射的人员进行必要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全身和/或局部放射损伤并给以相应处理;

(4)凡有局部放射损伤或体内污染量超过放射工作人员年摄入量限值的二倍以及全身受照剂量超过0.1gy者,均应逐个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对所有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医学监督和处理。

3  医学应急计划和应急响应

3.1  医学应急计划是各级核事故应急机构应急计划的一部分,各级应急机构的医学应急组织应结合具体情况作好医学应急计划和准备。

3.2  医学应急计划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3.2.1  医学应急组织及职责;

3.2.2  参与医学应急行动的具体单位和可以作为后援单位的名称、任务、人力、物力、负责人、联络方法和场内、外互相支援的计划;

3.2.3  药品、器材和装备的储存、发放和使用办法;

3.2.4  值班、报告、检查、通讯联络等具体办法;

3.2.5  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措施;

3.2.6  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

3.2.7  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计划及实施方案。

3.3  医学应急响应

核事故发生后,各级医学应急组织应根据事故的影响范围和后果做出相应的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可分为四级:

3.3.1  应急待命:已出现可能导致紧急情况的特殊条件时,核动力厂的医学应急人员应做好现场救护准备;

3.3.2  厂房应急:当核事故的后果只限于工厂的部分区域时,核动力厂的医学应急组织接通知后应立即实施现场救护,并及时通报场外应急组织;地方医学应急组织应做好收治伤员、支援现场救护和为公众提供医学保障的准备;

3.3.3  厂区应急:当核事故影响只限于厂址边界以内,所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可能超出厂址边界,但尚无需采取场外防护行动时,核动力厂的医学应急组织应实施现场救护,将厂区内非必需停留的人员撤出厂区,并及时通报场外应急组织;地方医学应急组织酌情派人支援现场救护和做好收治伤员以及对公众实施医学应急保障的准备;国家医学应急组织得到通知后及时做好支援地方和现场救护以及收治病人的准备;

3.3.4  场外应急:当核事故的影响已超过厂区边界,除上述措施外,应在地方应急组织统一指挥下对场外公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地方医学应急组织实施对公众的医学应急保障计划,必要时,请求国家医学应急组织支援。

4  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

4.1  宣传教育:对象是核动力厂职工家属及其周围的公众,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应按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大纲进行,包括建立核动力厂的意义、核动力厂的安全措施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辐射的特性、危害和防护措施等。目的是使公众对核动力厂的安全性与潜在危险有正确的认识,消除疑虑和恐惧心理,并在场外应急时积极主动配合,采取正确的行动。

4.2  基础教育:对象是核动力厂工作人员、可能参与应急的工作人员和一级医疗应急救治单位的医护人员;内容除上述基本知识外,侧重于辐射防护对策、自救互救技能和现场救护的技术与程序、放射性污染检查和除污染的方法等,目的是使有关人员能有效地执行医学应急救治任务。

4.3  专业培训:对象是各级医疗应急救治单位的主要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各类辐射损伤的预防、诊数和治疗,医学应急计划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医学观察的主要内容和应遵循的原则等。

4.4  演习:为检查医学应急组织和应急计划的有效性,各级医学应急组织除参加同级应急组织进行的演习外,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不同规模和范围的医学应急演习。通过演习使医学应急救援人员明确任务,熟悉和掌握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便使核事故的医学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指挥、协同行动、技术和物资准备等更趋合理。

5  过量受照人员的医学观察

5.1  近期观察是指受过量照射后短期(数周或数月)内的连续观察。目的是了解过量照射对人员健康的近期影响,尽早准确判断病情和给予妥善处理。

5.2  远期随访观察是指过量受照人员经近期观察和/或治疗后所进行的长期医学随访观察。目的是了解受照后数年乃至数十年间对受照人员本身及其后代的影响,以便早期发现和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为评价辐射的远期后果积累科学资料。

医疗救治措施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脑出血;预后

脑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病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小动脉或小静脉破裂,造成脑内部实质性出血[1]。由于该病的突发性比较高,病情发作的症状非常严重并且死亡率也颇高。因此,科学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3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均经脑CT检查确诊,病变部位均选择在基地节区及脑叶,出血量在20~48 ml,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目眩、意识模糊等常见症状。其中,49例患者使用院前急救措施,将其作为治疗组,包括男29例,女20例,年龄39~78岁,平均(62.6±5.7)岁;49例由于各种原因自行送来的患者在入院前未进行急救措施,将其列为对照组,包括男30例,女19例,年龄40~79岁,平均(62.9±5.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的状况方面对比,排除小脑或脑干出血,严重贫血,营养不良等内科疾病,无显著性差异(P

1.2院前急救的方法 院方在接到120急救电话后,我院派出正规培训过,有丰富经验的急救人员快速赶赴急救现场实行救治。采用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根据患者的症状快速进行常规检查及根据经验进行初判,了解患者的病史;让患者平躺,保持患者的呼吸能够畅通平顺;对患者施行面罩供氧,控制氧气的气流量保持在3~4 L/min,检测控制血压在150/190 mmHg左右,氧气浓度控制在30%~40%;检测控制血糖,对头痛、呕吐的患者给以20%甘露醇125静脉快速滴注,或推注速尿25 mg;对舌后坠或呼吸困难者给予上口咽通气管,严重者机械通气:并做常规心电图相应的处理,争取最快时间到达医院。并积极采取其他急救措施;急救措施施行之后,尽快将患者转移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治疗,并针对情况的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院前急救时,按照医生的口头医嘱核对准确方可用药。在转运患者的途中,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分泌物流出和避免呕吐物回吸,注意患者的保暖,减少转运期间的颠簸,避免加重患者出血的状况。对于体温超过39°的患者用采取冰块等物理方式降温,警惕抽搐、吐血等症状出现。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换u、患者瞳孔的变化、脉搏、血压的变化,随时采取积极的相应措施[2]。

1.3诊断的结果评价 患者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属于临床上的显效。患者的日常生活还需要家属做些简单的照顾;在临床上属于有效;如患者的日常生活完全依赖家人或护理人员进行照顾,在临床上诊断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率为 88.8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率为77.56%,两组患者之间的对比差异明显(P

2.2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出现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及中枢高热等并发症的例数明显高于治疗组,两组患者对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示(P

3讨论

人们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社会生活的压力也加大了,脑出血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成逐渐增加的现象,使得脑出血疾病病发的严峻状况越发突出,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脑血管患者实施科学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为入院后的进一步抢救工作的展开赢得了更多的时机。

本研究探讨了院前的急救对脑出血患者预后实质性的影响,回顾了49例进行了院前急救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为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的疗效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89%,而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7.56%,两组患者之间的比较差异显著(P

参考文献:

[1]张红娟,李燕.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预后和并发症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2):75-76.

医疗救治措施篇4

[关键词] 急诊护理; “三无”患者; 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急诊科是医院最先接触病人的科室,就诊病人也多是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重且多变,故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强度较大,同时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另外当前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如在对“三无”患者的护理中即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次研究选取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诊的“三无”患者27例,就其诊疗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7例患者中男18例,女9例,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44.7岁;病情较重、需及时组织抢救者11例,需立即进行急诊手术者16例;14例由120救护车送入院,10例由110送入院,3例由社会人士送入院;其中12例患者无力支付本次就诊医疗费用。

1.2 护理对策

1.2.1 加强患者的安全护理 对躁动不安的就诊患者恰当地使用约束带或床栏等约束措施,并加强护理人员对其的巡视,密切观察约束措施的牢固性及松紧度,及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或解除约束措施[1]。对患者进行的约束措施应从实施原因、约束时间、约束部位、患者情况及约束解除时间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记录。

1.2.2 妥善保管患者随身物品 患者就诊时随身携带的物品、现金等均须由二人以上的接诊护士共同清点、登记并签名,然后交由护士长保管;患者就诊时脱下的衣服宜用塑料袋进行装存,并在袋外标记好患者性别、就诊时间、床号等信息。同时应及时上报民政或公安部门,设法依据患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及待患者清醒后通过询问尽快寻找其家属并与之取得联系。

1.2.3 实施优先抢救的原则 本院专门为“三无”患者开辟绿色诊疗通道,患者就诊时一律免除挂号、付款等诊疗手续,坚持优先抢救、过后付账的原则。医院护理部平时着重加强对护理人员医德医风等方面的教育,牢固树立病人优先的观念,对患者实施全程细致护理,使其能够得到有效、快捷的救治,不可推诿延误无力支付诊疗费用患者的正常治疗,对于此类患者可待其家属赶至后再支付此前所欠诊疗费用。当前“三无”患者的诊疗问题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仅仅依靠医院的垫付是无法彻底解决的,因此应尽量建议和争取当地民政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帮助,合力解决“三无”患者的诊疗问题。

1.2.4 保证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 随着最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关于举证责任倒置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付诸于法律途径的医疗纠纷事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患者及自身的合法权益。落实到“三无”患者的诊疗情况,护理人员在接诊时就应客观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具体病情,患者在住院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具体用药、抢救措施等事项须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并注意与医生的病历记录保持一致,以防因医护记录的部分出入导致的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 结果 通过采取上述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本组27例患者中除1例因疾病原因抢救无效导致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治愈出院。全部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均未发生跌倒、坠床、使用约束器械所导致的意外创伤,亦未出现物品丢失等现象;无一例患者出现因诊疗费用不足而延误治疗的现象,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记录的规范性、准确性也较前大幅提升,医护记录符合率较高,未发生一起医疗纠纷。

3 讨论 急诊科患者较之其它科室病人往往具有病情较急、病情较重等特点,就诊时跌倒、磕碰、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在对急诊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适当采用一些约束方法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但是当前对于特殊患者实施的适当的保护性约束行为尚无明确的法律依据,一旦对患者构成损伤,具体的责任承担者及承担责任的程度都是尚无明确规定的法律问题[2-3],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应时刻树立安全护理的观念,加强护理巡视,密切观察约束措施及患者的情况,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并准确记录约束措施实施细节,避免此类不良医疗事件的发生。

当前急诊科对于“三无”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医德医风:“三无”患者在就诊及住院治疗时均不具有经济能力,救治所需的医疗费用及生活费用往往需要由医院先行垫付,待患者病情稳定时通过与其家属取得联系后方能补收诊疗费用。但实际情况是只有少数患者能够联系到其家属进而解决医疗费用问题,绝大多数“三无”患者的治疗费用往往无法收回,进而损害医院的经济效益,因此个别医护人员在处理“三无”患者时容易出现拒绝、推诿或者拖延救治等的不良医德医风问题;②物品管理:多数“三无”患者往往由急诊入院,医护人员在接诊时常常由于忙于抢救而忽略了对患者随身携带物品、现金等的清理、保管工作,有时会引起遗失现象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4];③护理记录:部分急诊患者在就诊时往往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对其自身病情不能进行主观症状的阐述,且其身边没有知情陪护人员,护理人员无法对患者就诊前的资料进行收集,只能通过现场观察来描述患者的部分体征及病情变化,容易导致诊疗资料收集不准确、不全面,或者护理记录与最终诊疗结果相矛盾的现象,增大了医疗纠纷发生的可能性[5]。

综上所述,当前针对急诊“三无”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如医德医风、物品管理及护理记录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护理人员从强化护理安全、妥善保管患者物品、坚持优先救治以及加强护理文书质量等的四个方面去综合解决。另外“三无”人员的救治亦是一个社会问题,同时需要政府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及帮助,以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沈海兰,游宝英.对无助病人的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1:97.

[2] 陈丽娟,蒋顺仙.对无助病人的护理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27.

[3] 张安琴.将“5s活动”引入护理管理的思考[J].四川医学,2004,25(11):1270-1271.

[4] 伏迎春.从护理风险谈手术室的管理[J].华北国防医药,2003,4(2):146.

医疗救治措施篇5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防范 医疗事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在众目暌暌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1.1患方因素 患者及家属缺乏医疗知识,对治疗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的自然转归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的疾病,抢救治疗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悬殊,心理落差大,难于承受,往往容易产生纠纷,这一点在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重要。

1.2医方因素

1.2.1出诊不及时 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和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或是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现场使用,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1.2.2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缓慢 心肺复苏技术差,气管插管不成功,如:静脉穿刺不成功,遇外伤病人不会简单的包扎止血,对骨折病人固定不妥,导致再度损伤,脊柱损伤病人搬运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对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评估不清等,都将直接影响院前抢救时机和质量。

1.2.3护理文书不规范,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科室要经常组织职工反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制度,职责、技术操作常规等,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2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我科属于综合性外科,肩负着神经外科和骨外科病人的抢救及治疗工作,同时肩负着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及服务质量。

2.3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服务 规范出诊人员的仪表和言行举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我科工作人员除每天应对大量的住院病人外,还肩负出诊任务,有的时候一天要出几趟,甚至有时一整天都在车上,饮食、休息无规律、身心疲劳,有时还受患者家属的情绪干扰。此时此刻还需理解患者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救治疾病的迫切心情,避免因言语不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4强化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 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接诊,转运过程中做好病情的观察及护理记录的书写。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1]。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2.5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 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2]。

2.6加强救护车管理 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急救。

2.7加强组织协调,注意各专业协作 遇重大事故,突发事件及纠纷苗头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预防势态扩大。

总之,院前急救紧急,病情复杂严重,环境条件差,围观人员多,对医务人员要求高,患者及家属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在急救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积极争取救治时间,注意言行举止,提高急救技术,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及留下各种证据是预防医疗纠纷最有力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1]张胜平.系统的护理措施在院前急救中的运用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1):33-34.

医疗救治措施篇6

1总则

l.1编制目的

l.2编制依据

1.3适用范围

1.4工作原则

2事件分级

2.1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2.2重大事件(Ⅱ级)

2.3较大事件(Ⅲ级)

2.4一般事件(Ⅳ级)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3.1救援领导机构

3.2救援专家组

3.3救援执行机构

3.4现场救援指挥部

4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4.2现场救援及指挥

4.3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4.4信息报告和

4.5应急响应的终止

5保障措施

5.1信息系统

5.2急救机构

5.3化学中毒医疗救治机构

5.4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5.5物资储备

5.6经费保障

5.7交通运输保障

5.8其他保障

6公众参与

7附则

7.1责任与奖惩

7.2方案制定与修订

7.3解释部门

7.4实施时间

1总则

l.1编制目的

保障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卫生救援行动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提高卫生部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l.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行动方案。

1.3适用范围

本行动方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所导致的人员伤亡、健康危害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按照《**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执行。

1.4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明确职责;依靠科学、依法规范;反应及时、措施果断;整合资源、信息共享;平战结合、常备不懈;加强协作、公众参与。

2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导致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情况将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2.1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出现人员伤亡50人以上,且死亡和危重人员超过5例,或者突发放射事件、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我市需要省政府或有关部门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跨市的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2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出现人员伤亡25人以上、49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的。

(2)在本市范围内,跨县(区)的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市政府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2.3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出现人员伤亡10人以上、24人以下,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

(2)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市政府或有关部门在医疗卫生救援工作上给予支持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2.4一般事件(Ⅳ级)

(1)一次突发公共事件出现人员伤亡5人以上、9人以下突发公共事件。

(2)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3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组织指挥体系由救援领导机构、救援专家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成。在同级政府或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负责所在地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3.1救援领导机构

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指挥机构的要求,成立市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救援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卫生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市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市卫生局、市经贸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交通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红十字会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市救援领导小组职责:在市突发公共事件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领导、组织、协调、部署全市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工作。

市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和有关协调工作。

各县(区)要参照市救援领导小组的组成方式,成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承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的组织、协调任务。

3.2救援专家组

市和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专家组,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行动提供咨询建议、技术指导和救援支持。

3.3救援执行机构

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执行机构由医疗急救中心、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组成,在市救援领导小组指挥下,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其中,各急救中心(站)承担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治和伤员转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各自职能负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市中心血站负责保障医疗救援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

3.4现场救援指挥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在突发公共事件现场设立现场救援指挥部,由现场最高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担任指挥,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行动。

4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应急响应分级及行动

4.l.1Ⅰ级响应

(1)Ⅰ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Ⅰ级响应:

①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启动有关市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特别重大事件(Ⅰ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Ⅰ级响应行动

市救援领导小组接到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行动方案。迅速组织医疗卫生救援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处置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组织和协调医疗卫生救援执行机构开展现场救援行动,落实救治措施;根据需要及时派出救援专家支援各县(区)的医疗卫生救援行动;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及时向市政府、市应急指挥机构和省救援领导小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情况;市救援领导小组按相关规定开展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组织领导和指挥救援专家组、救援机构和现场救援指挥部组织实施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事件发生地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在市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行动。必要时向省卫生厅请求支援。

4.1.2Ⅱ级响应

(1)Ⅱ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Ⅱ级响应:

①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启动有关市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

③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重大事件(Ⅱ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Ⅱ级响应行动

市救援领导小组接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本行动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对策和措施,供决策参考;指挥和协调救援机构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落实救治措施;根据需要及时派出救援专家采取支援行动;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及时救治、转送伤病员,实施疫病现场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市政府、市应急指挥机构和省救援领导小组报告和反馈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情况。按相关规定,在各成员单位的密切配合下,组织实施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事件发生地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在市救援领导小组的指挥下,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4.1.3Ⅲ级响应

(1)Ⅲ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Ⅲ级响应:

①发生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市政府启动有关市级突发公共事件专项预案,或由县(区)政府启动县(区)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较大事件(Ⅲ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Ⅲ级响应行动

县(区)救援领导小组接到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区)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成立现场救援指挥部,迅速组织开展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救治伤病员,实施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向本级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市救援领导小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市救援领导小组接到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较大事件报告后,对事件发生地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进行督导,必要时组织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及时向全市发出通报。

4.1.4Ⅳ级响应

(1)Ⅳ级响应标准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启动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的Ⅳ级响应:

①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县(区)政府启动县(区)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或有关专项应急预案。

②其他符合医疗卫生救援一般事件(Ⅳ级)级别的突发公共事件。

(2)Ⅳ级响应行动

县(区)救援领导小组接到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需要进行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的有关指示、通报或报告后,立即启动县(区)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组织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现场救治行动,组织专家对伤病员及救治情况进行调查、确认和评估,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有关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市救援领导小组在必要时组织专家对事发地突发公共事件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进行技术指导。

4.2现场救援及指挥

医疗卫生救援机构在接到救援指令后及时赶赴现场,并根据现场情况全力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在实施医疗卫生救援的过程中,既要积极开展救治,又要注重自我防护,确保安全。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响应级别和事件发生地现场应急处置行动的实际需要,设置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及时准确掌握现场情况,做好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工作,使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紧张有序地进行。本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领导小组的主要或分管领导同志要亲临现场,靠前指挥,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决策效率,加快抢救进程。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接受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指挥机构的领导,加强与现场各救援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4.2.1现场抢救

到达现场的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队伍,要迅速将伤员转送出危险区,本着“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的原则开展工作,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作出标志(分类标记用塑料材料制成腕带),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措施。

4.2.2转送伤员

当现场环境处于危险或在伤病员情况允许时,要尽快将伤病员转送并做好以下工作:

(1)对已经检伤分类待送的伤病员进行复检。对有活动性大出血或转运途中有生命危险的急危重症者,应就地先予抢救、治疗,做必要的处理后再进行监护下转运。

(2)认真填写转运卡提交接纳的医疗机构,并报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汇总。

(3)在转运中,医护人员必须密切观察伤病员病情变化,并确保治疗持续进行。

(4)在转运过程中要科学搬运,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5)合理分流伤病员或按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指定的地点转送,任何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拒收伤病员。

4.3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情况组织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等有关专业机构和人员,开展卫生学调查和评价、卫生执法监督,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防止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次生或衍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4.4信息报告和

医疗急救中心、分中心和其他医疗机构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报告后,在迅速开展应急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同时,立即将人员伤亡、抢救等情况报告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或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现场医疗卫生救援指挥部、承担医疗卫生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要每日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伤病员情况、医疗救治进展等,重要情况要随时报告。有关卫生行政部门要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有关情况。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信息工作。

4.5应急响应的终止

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完成,伤病员在医疗机构得到救治,经本级人民政府或同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医疗卫生救援领导小组可宣布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响应终止。

5保障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遵循“平战结合、常备不懈”的原则,加强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组织和队伍建设,组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制订各种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技术方案,保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顺利开展。

5.1信息系统

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医疗救治信息网络,实现医疗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之间,以及卫生行政部门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畅通与共享。

5.2急救机构

根据保障人口和医疗救治的需求,建设好**市医疗急救中心,并完善急救网络。各县(区)可依托综合力量较强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急救分中心。

5.3化学中毒医疗救治机构

确定**市人民医院作为我市的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要进一步加强建设,提高应急能力;县(区)政府要依托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建立化学中毒应急医疗救治专业科室。

5.4应急救援专业队伍

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组建**市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人数不少于60人,并根据需要建立特殊专业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各县(区)也要组建县(区)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人数不少于30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救治能力。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演练需要公众参与的,必须报同级政府批准。

5.5物资储备

市卫生部门要提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所需药品、医疗器械、设备、快速检测器材和试剂、卫生防护用品等物资的储备计划建议。市经贸委负责组织应急物资的生产、储备和调用,保证供应,维护市场秩序,保持物价稳定。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要及时补充。

5.6经费保障

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应由政府承担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所必需的经费,并做好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工作。

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各级财政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或给予补助。

安全生产事故引起的人员伤亡,事故发生单位应向市医疗急救中心、分中心或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支付医疗卫生救援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人员伤亡,由有关部门确定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承担医疗救治费用,有关部门应负责督促落实。

各级财政可根据有关政策规定或本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对医疗救治费用给予补助。

各类保险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对参加人身、医疗、健康等保险的伤亡人员,做好理赔工作。

5.7交通运输保障

各级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专业队伍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配备救护车辆、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

交通、民航、海事、公路管理等有关部门,要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人员和物资运输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情况特别紧急时,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

5.8其他保障

公安机关负责维护突发公共事件现场治安秩序,保证现场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科技部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研究方案,组织科研力量开展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技术科研攻关,统一协调、解决检测技术及药物研发和应用中的科技问题。

海关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急需进口特殊药品、试剂、器材的优先通关验放工作。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

红十字会负责组织群众开展现场自救和互救,做好相关工作。并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具体情况,向市内外发出呼吁,依法接受市内外组织和个人的捐赠,提供急需的人道主义援助。

警备区后勤部负责协调驻舟部队有关部门,根据军队有关规定,组织医疗卫生技术力量和装备、器材,参与和支援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

6公众参与

卫生行政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工作;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要扩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各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加强对所属人员的宣传教育;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宣传资料的提供和师资培训工作。在普及医疗卫生应急救援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组建以公安干警、企事业单位安全员和卫生员为骨干的群众性救助网络,经过培训和演练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

7附则

7.1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失职、渎职的有关责任人,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7.2方案制定与修订

本方案由市卫生局组织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各县(区)可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行动方案。

本方案定期进行评审,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补充。本方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7.3解释部门

本方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7.4实施时间

医疗救治措施篇7

[关键词] 急性左心衰;急救护理;临床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11(b)-011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and significance of optimizing clinical interventions in emergency care of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patients. Methods In the period from May 2009 to November 2010 in Farming Nada Hospital of Danzhou City, a total of 84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group A) was received conventional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emergency care, the optimal group (group B) was given the optimized left heart failure emergency nursing. Treatment success rate of patients of two groups was recorded. Effect of two nursing method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eft ventricular failure was evaluated with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DL) out of school after 6 months ability for standard. Results The disease witting rate and compliance in group B were 97.6% and 88.1%, two indicator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 (83.3%, 61.9%),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all P < 0.05). The success rates were 88.1% in group A and 97.6% in group B, the success rate of group B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group A,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DL was (47.3±3.6) scores in group B,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group A [(59.1+3.2) score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emergency nursing of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after optimization can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and is better than conventional first aid nursing, and it can als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of patients after discharge.

[Key words] Acute left heart failure; Emergency nursing; Clinical interventions

急性左心衰竭是指患者由于心肌严重损伤或心脏负荷骤然加大,导致左心室排出量在短时间内骤然减少、肺部急性淤血以及组织灌流不足。据调查,近年来我国的急性左心衰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高血压、冠心病等慢病对其也有具有促进作用,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急性左心衰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早期致死率高等特点,且急救时护理困难。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呼吸困难、强迫坐位、咳粉红色泡沫痰等[1]。该病一旦发生,可在短时间内进展为心源性休克、昏迷等,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若抢救不及时,急性左心衰患者往往会在发病数小时后猝死。在强调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及时正确的急救护理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2]。在常规的急救护理过程中,护士仅仅按医嘱对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并没有具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制订护理目标以及对应的急救护理手段,导致患者的急救效果因此受到了急救护理专业水平和能力的较大影响。因此,为选择更加有效的急救护理方法,海南省儋州市农垦那大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对比了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护理及优化护理,探讨两者对于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以及2012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患者,其诊断均符合急性左心衰竭诊断标准[3],如以劳力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的早期临床表现,严重者不能平卧,常表现为突发的胸闷气促,患者常感呼吸困难,极度烦躁,且伴有大汗、皮肤湿冷,同时可伴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查体可见患者心率增快,肺部满布湿音等,需排除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且所有患者在进行该项研究前均已进行了解,并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2009年5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设为对照组(A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3.4±2.4)岁;2012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设为优化组(B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62.8±1.9)岁。两组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以及其相关处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在救治时均给予相同急性左心衰临床救治程序,具体如下[4]: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立即予以高流量鼻管给氧,病情严重者给予面罩并用麻醉机加压给氧;给予5~10 mg吗啡静脉缓注使患者镇静,减少患者因躁动而引起的额外的心脏负担,同时舒张小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老年患者可酌情减少吗啡剂量或改为肌内注射[5];于2 min内快速静注呋塞米20~40 mg,达到利尿及舒张静脉作用;以硝普钠、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静脉滴注扩张血管,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药;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选用洋地黄类药物可考虑用毛花苷丙静脉给药,但对于24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二尖瓣狭窄所致的肺水肿不宜用洋地黄类药物。

A组:在紧急救治的同时采用常规护理措施[6-7]:①严格室内消毒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动;②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予以心电监护;③患者心肺功能较差者采用半卧位或坐位;④控制静脉输液流速,观察尿量及详细记录出入量;⑤保持大便通畅;⑥予以低盐低脂饮食等。

B组:在A组护理基础上采用优化后的急救护理,措施如下:①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实施急救护理:处置护士熟悉各项操作;监护护士可在短时间内判断病情并依据左心衰急救程序实施急救措施;当班医生具有丰富临床经验。②完善急救程序:紧急启动急救护理小组,明确分工,相关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实施院前急救[8],到院后由监护护士协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若呼吸困难立即给予坐位,双腿下垂,一般患者给予低流量(1~2 L/min)吸氧,急性肺水肿患者给予面罩高流量吸氧(6~8 L/min),保持呼吸道畅通,在吸氧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进行患者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检测,每小时观察尿量、颜色及比重,记录出入量;处置护士采血行血氧饱和度、电解质监测;密切观察药物作用;控制静脉输液速度;护理小组派主管医师及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情绪等。③后续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继续予以检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电解质,观察药物的反应,保持大便通畅。④卧床患者定时给予翻身、拍背,协助活动四肢,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9-10]。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表,测定两组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知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知晓率情况。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依从性情况,将其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评价标准为完全依从:患者完全按照主治医师指导,进行全程治疗及按时服药;部分依从:患者治疗及用药不完全遵从医嘱,次数或剂量不规律;不依从:患者治疗及用药不遵从医嘱,期间自行停药、间断用药等情况。急救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以及评价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ADL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强[11-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对病情知晓情况及对治疗的依从性比较

B组疾病知晓率为97.6%,依从性为88.1%,两项指标均高于A组(83.3%、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种危急重症疾病之一,具有进展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患者起病急骤,且病情往往凶险,临床治疗中如果不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病情迅速进展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较严重的威胁。及时有效地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是治疗该病的根本,而快速、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救治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一大保证,一个称职的护理人员对于急性心衰的早期发现对该疾病的发现及治疗起关键作用[13]。

在急性左心衰竭救护中,要注重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标准的左心衰护理模式可迅速启动,在较短时间判断及评估患者病情,开启护理程序实行紧急救护,有利于提高该病的救治成功率以及提高改善患者ADL。常规护理方案中,抢救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时的护理工作者对于各项抢救措施的处理均需要遵照主治医生的医嘱严格执行。在科室内存在急救的护理措施不规范、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加之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水平、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了不同患者的救治效果之间的差异。例如在常规护理中,单腔鼻导管的面罩及酒精湿化吸氧代替灭菌蒸馏水湿化吸氧以改善抢救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会导致患者出现缺氧时间的延长,影响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预后,甚至会使患者的心肌损害进一步加重,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14]。又如在常规护理措施中,护理工作者在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时,多采用小型号的钢针,这样不仅会容易使患者输液部位出现局部肿胀,若护理工作者本身技术水平较低,一次穿刺不成功概率较大,多次穿刺就会造成患者承受不必要的痛苦。而在优化的急救护理措施中,接诊时可以使用轮椅使患者处于坐位状态,这样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同时可以使抢救时患者耗氧量大幅降低,缩短了患者抢救时间,降低诱发患者疾病的外部因素,同时杜绝了患者出现坠床的风险[15]。优化后护理措施对患者建立的静脉通路采用易于保留固定的留置针,从而使患者减少由于多次穿刺造成的身体的痛苦。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也应注意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的护理,并贯穿治疗始终,做到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在治疗期间使患者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的治疗及护理工作者的护理。在患者入院时、病情稳定后以及出院后全程对患者给予相关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对自身疾病得到更好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避免出院后反复发作,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6]。

在本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早期急性心衰急性救护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其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低于采用优化后急救干预措施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其病死率较优化后的急救干预措施明显增加;在优化了急救干预系统后,可以看出,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大幅度的提高,且对比两段时间的患者ADL也可以发现,优化的急救护理系统与以往的常规护理系统相比,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示优化急性护理措施在实施后可以使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抢救时间得到明显缩短,降低患者处于危险期的危险度,同时也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优化组对疾病的知晓率及在治疗期间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对于急性左心衰的患者实施优化急性护理措施后,可以使患者本人及其家属了解到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增强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控制的能力,促使患者以积极主动乐观的心态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中,增加患者的依从性。优化组在出院6个月后,其ADL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短期内使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良好,并显著改善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利于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总结经验可以得出急救干预措施的优化之所以能够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提高患者ADL,是由于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实施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具有丰富的救治经验及熟练的操作能力,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协调能力,当紧急启动救护时,可根据自己的分工,规范、快速、标准地实施救治,分工明确,目的清晰,极大地缩短了救治时间,并减少了紧急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成功提高了急性左心衰竭的救治率及患者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救治率以及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标准、规范、快速的优化急救干预措施在基层医院亟待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148-149.

[2] 洪蝶玟.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36例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干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3):284.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3):195-208.

[4] 谭春兴.急性左心衰的急救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 7(6):107.

[5] 杨林,李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7):158-160.

[6] 高爱华,吴婷婷,王连红,等.急性左心衰竭57例急救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8,6(8):755.

[7] 卢凤.呼吸护理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预防院内呼吸道感染的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24):5045-5046.

[8] 张小红,孙立琴.优化急救护理措施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163-164.

[9] 张荣华.急救护理程序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2,19(8):114-115.

[10] 陈海莹.护理干预对减轻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59.

[11] Katz S,Down TD,Cash,et al.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ex of ADL [J]. Gerontologist,1970,10(8):20-30.

[12] Lawton MP. Assessment of older people self-maintaining and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J]. Gerontologist,1969,11(12):17-19.

[13] 徐霞,徐标.优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左心衰患者急救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0):88-90.

[14] 夏莹,关柏秋,王翠丽,等.全程优化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6):140-142.

[15] 耿华.谈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5):84-85.

[16] 贺利.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广州医药,2013,44(5):69-70.

医疗救治措施篇8

方法:对农药中毒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立即清除胃内容物;及时有效的应用特效解毒药等急救措施对患者施救。同时,在患者病情缓和后适时地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方面的要求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指导。

结果:40例农药中毒患者,除1例发现过晚导致死亡外,其余39例均完全康复,通过2-4个月跟踪随访,康复患者中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结论:在对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关键词:农药中毒 急救措施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1-02

农药中毒主要以有机磷中毒为主,主要包括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等典型的农药中毒患者具有以下症状:神智不清,烦躁不安,流汗,流涎,抽搐痉挛,口吐白沫,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发现后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本院于2009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农药中毒患者40例,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急救措施和护理措施阐述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材料。2009年1月-2012年6月我院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在27-55岁之间,平均42.3岁,多为青壮年。其中,自服药物者14例,误服药物者26例。经临床分析和诊断,这40例患者入院时体内的胆碱酯酶含量均低于正常水平的30%以上,均出现神智不清,烦躁不安,流汗,流涎,抽搐痉挛,口吐白沫,瞳孔缩小,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确诊为有机磷农药中毒。

1.2 急救方法。由于有机磷农药中毒具有病情急,病程短,容易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高死亡率等特点,需立即进行治疗。从2009年1月开始,本院共收治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40例,通过及时有效的农药中毒急救措施,对患者进行救治,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宝贵时间。具体要求如下:

1.2.1 预见性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在临床治疗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在入院时多神志不清,呼吸困难,往往不能有效地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抢救。为了争取急救时间,均采取预见性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方式保证患者呼吸顺畅。具体要求如下:

在处理生命危险的病例时,为了保证呼吸道顺畅,应采取气管插管,必要时使用呼吸机。同时,要建立静脉通道,维持呼吸、血液循环的稳定,即保证最基础的生命支持。

从2009年1月开始,本院在收到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时,首先进行预见性气管插管,对那些已经昏迷的患者采取直接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行急救。再进行其他相关急救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1.2.2 进行洗胃,彻底清除胃内容物。

1.2.2.1 要在保证患者能够正常呼吸的前提下,进行插管洗胃,24h以内用电动洗胃机每3小时彻底洗胃1次,反复进行4-6次。在洗胃过程中要不断变换患者,同时,要用手按逆时针方向按摩胃部,这样可以彻底清除胃黏膜皱襞当中不易排出的农药。每次洗胃结束后,要保持胃管继续连接负压吸引器,1h以内引出液可闻到大蒜味都要重复洗胃。

1.2.2.2 在每次洗胃结束后,向胃管中注入活性碳,数分钟后再注入20%甘露醇250ml进行导泻,甘露醇具有利尿的作用。

1.2.2.3 特殊解毒药的应用,特殊解毒药主要包括抗胆碱药物和胆碱酯酶复活剂两大类,前者主要包括阿托品、东莨菪碱,后者主要包括碘解磷定、氯解磷定、双解磷等。它们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有特效,因此常被应用于有机磷中毒的急救中。

1.3 护理方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具体要求如下:

1.3.1 心理教育。在急救治疗结束后,要及时向患者家属详细地讲解相应的治疗计划及在平时的护理中的注意事项。要反复强调病情的严重性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准备。同时也要举治疗成功患者例子,唤起患者家属的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1.3.2 饮食教育。患者在中毒后24h内应严格禁食,对于对硫磷、乐果等半衰期较长的农药中毒,应适当增加患者的禁食时间,最好在中毒48h之内不能进食,要及时对患者说明禁食的作用,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理解,从而防止其过早进食。进食过程中要指导患者从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要以高蛋白、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并补充含有丰富维生素B、C的食物。

1.3.3 出院后的健康指导。在患者出院时,要提醒患者好好休息2-4周,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同时要按时服药,不要单独出门,并告诉其家属患者有病情复发的可能,应注意防范,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2 结果

通过治疗,40例农药中毒患者,除1例发现过晚导致死亡外,其余39例均完全康复,通过对患者进行2-4个月跟踪随访,康复患者中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9例患者及其家属对我院表示感谢。

3 讨论

在治疗农药中毒患者时首先进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可以确保患者正常呼吸,能够为患者洗胃及后期治疗争取宝贵的急救时间。

治疗结束后的护理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主要包括心理教育,饮食教育,出院后的健康指导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使患者及其家属及时了解病情,配合医护人员展开治疗,总之,在治疗农药中毒患者时要求各个环节密切配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 结论

在对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韩光曙.医院的安全文化与医疗安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3)

[2] 王群.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6)

[3] 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7)

上一篇:节能环保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英语启发式教学案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