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经济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07 17:15:32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0-02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该白皮书从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和作为京都议定书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实际需要出发,着眼于降低对化石能源依赖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60%,以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英国政府在继2003年能源白皮书之后,于2006年10月《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作了比较权威的定量评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GDP1%的减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的GDP损失,呼吁全球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表明我国经济在今后的若干年持续不断的发展,同时,可持续经济发展是一种合理经济发展形态。这种模式本质上是现代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它正确地在经济圈、社会圈、生物圈的不同层次中力求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使生产、消费、流通都符合可持续经济发展要求。中国进行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和降低能源消耗是关键,因此,向低碳经济发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可够开采13年,天然气可采40年,煤炭可采60年。2007年我国能源消耗总量为27亿吨左右,列全球第二,能源消费处于高结构状态,化学能源约占92%,其中煤炭占68.2%,电力生产78%依靠煤炭,可再生能源仅占8%,其中,水力、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比重较低。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3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能源问题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解决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实现向低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在优势

1.改进空间大

由于我国第二产业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明显偏低。有研究表明,中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7.6%,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15%,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2~27%,比日本高3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1.7~2.5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改进成本低

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中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已有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至2008年2月,中国CDM项目获得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签发的核证减排信用(CERs)达到3 637万吨,占联合国目前核定CERS总量的31.33%,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

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中国的电力行业生产主要以煤生电为主,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的汽车燃油经济性问题,冶金、化工、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也有较大改进余地。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中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二)向低碳经济转变面临的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过程

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更重要的是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约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能否推行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将是温室气体减排的决定性因素。

2.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大部分行业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大大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十多年过去了,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其中有着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各地政府为GDP增长对资源的掠夺性使用的缘故。

3.资源分配

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6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得多,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持续发展与能源消耗和高强度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三、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中国应该选择合适的策略,以实现发展与低碳的双赢。

(一)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和责任

中国的碳排放增长不仅要考虑中国特定的发展阶段因素,更要考虑现代贸易和投资引发的转移性因素。要把中国特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性与发达国家的排放相区别,并要求出口的需求方为由出口产品造成的排放买单,从而减少中国在减排温室气体上面临的国际压力,避免陷入发达国家借气候问题给中国设计的陷阱。

(二)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摒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寻找低碳经济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从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低碳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7-51,61-67.

[2] 李禾.我国企业应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 [N].科技日报,2008-03-25.

[3] 潘家华.低碳发展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0-261.

[4] 李高,温宗国,杜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从技术预见到战略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17-23.

[5] 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2

关键词:经济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03-02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1]。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2],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亨廷顿所言虽比较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化进程确实伴随着动荡、不稳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改革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发生了社会动荡[3];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4]。当然,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6]。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6]。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http//:省略.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38.

[4] 何新.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观[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440.

[5] 胡鞍钢,王磊.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的双向效应[J].新华文摘,2006,(4).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3

考察世界经济发展史,如果从交通运输的角度入手,可说是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脉络;不同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条件,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富强程度,也间接表现了不同国家对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作用的传统认识。众所同知,西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整个经济体系几乎是在废墟上重新建设的。这个只有几千万人口的国家,在短短的一代时间里,何以能迅速摆脱战争大规模破坏的困境,变成欧洲经济上的超级强国呢?原因之一是归结到德_近代史上一贯重视交通运输的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的形成要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历史学派的创始人李斯特(FriedrichList)。

李斯持fr:19世纪初叶因组织工业协会宣传对当时经济进行改革的见解,而于1825年被流放到美国,成了美国公民。但他没有终止立志振兴德国的思考,在美国期间详细考察了美国刚刚兴起的铁路和运河系统,通过美国经济社会繁荣的表象,他认识到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发达的交通运输。8年以后,李斯特回到德国,他以一整套经济建设计划和改革方案,博得当时德国宰相俾斯麦的信任和重视。李斯特从振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角度,提出了重视交通运输研究的国民生产力理论,论述虽然不多,但较突出的是竭力主张发展交通运输、修建铁路、开发航运来带动经济繁荣和发展。俾斯麦对他言听计从,许多建议付诸实施。德国于1835年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到1860年形成达洲之牛耳,超越英、法等国,为德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重视交通的思想引导下,德国1909〜1921年建成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往返分离式公路,为高速公路的发展打下基础。1932年,德国建成4车道宽15米采用立体交叉中央分隔带的高速公路。此后,加快了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到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前,已建成4000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干线网,比我国目前(1996年底3200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还要多。

    交通运输真正成了德国经济的血管和动力,这是德闷能够经受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而仍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李斯特的交通运输推动经济发展的思想,整整影响德国一个多世纪,也使他成为现代交通运输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那么,美国是如何发展交通运输的?存哪些成功的政策启发了李斯特的思维呢?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独立之初,领土只限于东部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独立以后,通过掠夺和扩张。到19世纪中叶,已经把国境线延伸到西部太平洋沿岸。但是西部虽然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却人口稀少,经济落后。1790年在阿勒格尼山以西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3%。为了加速西部开发,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修筑铁路的政策,规定每修筑1英里铁路,政策就拨给铁路公司在铁路两侧各10英里宽的土地,以及1.6〜4.8万美元的补助金。在这一政策的刺激下,1928年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此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I860年铁路线长度超过了1万英里;1900年增加到25.9万英里,1931年达到38万英里,占全世界铁路总长度的一半。其中:19世纪下半期先后建成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1860年阿勒格尼山以西的人U已占全国总人口的49%。大规模修筑铁路-方面带动了东部地区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重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和农业的增长,在原本一片荒凉的西部兴起了旧金山、洛杉矶、西雅图、波特兰、奥克兰等一系列大城市。铁路的建设带动了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本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把治理密西西比河的任务交给了军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治理了航道,建设了港口,大批企业被吸引到沿河两岸来。1952〜1976年的24年中,沿河新建和扩建的工业企业达1万多家,平均每年新建丁.厂400多个,每2.5公里一家工厂.使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内河航运最发达的水系之一。

    从1940年以来,每隔10年货运量就翻一番。一条密西西比河的货运密度是美国1条铁路的18倍。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铁路在美国运输业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而公路运输却迅速崛起。在1921〜1945年的24年中,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94%,年均递增率为2.8%;而同期的公路建设投资却增长188%,年均递增率为4.5%。也就是说,公路建设的速度大大超过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从交通建设方面保证先行一步。美国国土面积936万多平方公里,略少于我国,而全国铺水泥和浙青路面的公路总长为700多万公里,加上其它路面的公路.每平方公里国土上就有近1公里公路,约为我国公路里程的7倍.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事实证明,美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前期阶段是以交通运输的超前发展为标志的;由于交通的超前,美国社会与经济全面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

美国、德国的实践值得我们思考,他们发展铁路、水运、公路运输,并非只是为了解决“运输准”和“乘车难”,而是从主动推进的意义上,通过修路去创造需求,吸引投资,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创造出修通一条路,致富一方人的发展奇迹。而英国、日本等国.出于本国资源贫乏和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更是.贯把海匕交通运输视为“国家的生命线”加以重点扶持。这些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典型成功实例,难道不该引起经济学界的重视吗?

二、交通运输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交通运输首先是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优先度具有重要影响。自然资源的内涵相当丰富,不妨将它分成土地和其它自然资源两类。但无论哪一类,交通运输业的改进都能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它们被利用的优先度。“土地的位置随着一国工业的发展、随交通手段、随人口增加必然不断改善时,而位置和自然丰度会一样发生作用的”(《马恩全集》26卷第3册111页)。然而,位置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交通运输的状况.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人们有条件到西部耕作更肥沃的土地时,找的不是最肥沃的地区,而是找位置最好的地区的原因。这虽是发生在土地开发上的情形,但在其它资源的开发中情况也是一样的。亚当斯密ff;其《国富论》中曾指出:“有些矿山,产出力很大.但由于位置不好,…在缺少公路和水运的地方将无法卖出”。因此,要想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些自然丰度虽然较差,但交通运输十分便利的矿山就可能被优先开采。这类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去长城始端山海关、中部八达岭的旅游人数远远超过去终端嘉峪关的人数,恐怕主要与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有关。

社会生产力系统受交通运输的影响.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布局在空间上的布局状况,如果布局合理.就_在宏观上减少运费支出,降低成本.加速輿生产过程。生产力布局作为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的主观行动,必须M时号虑人类的需求情况和自然资源的利用条件-H此.交通运输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优先度影响,会直接影响资源开发型生产力的布局。资源加_n型生产力的布局受资源利用条件的影响里要稍些,但情形却是十分相似的。今日的武汉之所以成为经济的中心,与其位处五省通衢的交通要地综合运输。

直接有关,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所以衰亡,自然与其交通运输的条件破坏程度有关。世界上巳有的产业带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依附在强大的运输通道旁,特别是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航行条件好的大河沿岸和铁路干线或高速公路附近。香港的经济发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香港地处珠江口外,有世界罕见的深水良港--维多利亚港,与美国的旧金山港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港并称世界三大天然良港。终年不冻不淤,吃水12米深的大型轮船可自由出入,港区面积5200公顷,可同时停泊150多艘万吨巨轮。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港口交通设施,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创造了十分有利A彳条件。以港11每年所处理的集装箱数量计U,香港的货fr:吞叶.M居全球首位,1996年香港处理标准货柜达1320万箱,比许多国家所有港口加起来的总处理tt还要多(我国19%年全国处理标准货拒为759万箱)。据了解,1995年香港财政收入133.31亿美元,其中有1/3直接或间接取II航运业.可见运输对香港经济的臣大推动作用。

从公路看:根据国外几十年高速公路发展的抒验.-条高速公路迮成3〜5年两端的人城市沿高速公路走向延仲发肢fr:&出入丨!附近形成一系列卫星城镇或经济开发K,并以高速公路为轴线,形成“经济走廊”或“通道经济”,直至形成经济、旅游产业带。例如,本冲绳岛在未建58号高速公路之前,旅游者多集中在交通方便的南部地区,北部交通落后.58号高速公路建成后,1983年到北部恩纳海岸的旅游者占冲绳旅游人的比例,从1976年的31%迅速提高到62%,冲绳的年旅游收入增长5.2倍。显然,交通对产业和经济布局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近20年来,随着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人认为,由于它的产品‘‘轻、薄、短、小”.其布局中运输的重要性越来越低。其实不然.60年代末美国的一份高速公路对新兴工业区位的调查报告中指出:“128.公路吸引工业的主要原因,是那些新兴工业希望避开市内交通而获得便捷的运输条件。波上顿10英里以外的公路两侧0前C全部为高技术工业园所布满”。很明显,重要交通干线和沿线不断完善的束状运输设施,是引导并决定工业布局产业带形成的关键因素=它不仅与运费、原料、产品运输有关,而且与人和信息资料的往来便捷有关,这种现象C被各国的实践所证实。

三、交通运输是组织生产的必要条件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016-03

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研究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理论的成熟和行动的自信,都意义重大。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这一名言,指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道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经济是人类经历的第一种经济形式,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出现,人类从单纯维持生存到期望优质生活,需求的多样性、生产的单一性和利益主体的独立性催生了商品经济。于是,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的夹缝中孕育、成长、成熟。

当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分工将愈发精细化、专业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成为社会主导经济形式,一切人类行为和物质产品纳入市场之中,形成一个无处不在、无所不囊括并受市场机制广泛调解的市场体系,由此便形成了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即有联系又有所不同,简言之,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内容,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表达形式。就两者的联系来看,一致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产生条件相同,均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以市场为载体;二是内在作用机制相同;三是都需要成熟、完善的市场体系,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断发展的过程,最终将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可见市场体系的建立是商品经济的终极发展成果,同时还是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就两者的区别来看,区别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涵和要说明的问题不同。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的经济形式,是列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的经济形式,说明的是一种经济属性,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源配置方式,说明的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表达的是运行机制中如何分配资源。二是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外在体现形式。市场经济包含于商品经济,可是说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但不能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才会形成市场经济。

人类社会历史上,根据获取物质资料方式的不同,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形态。人类这种获取物质资料或者说占有与创造物质资料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人类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社会性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呈渐进式连续发展,相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呈阶梯式跳跃发展。两者之间的适应是一种弹性的适应,生产力允许生产关系在一定限度上落后或超前于自己,但是这样的弹性适应是有限度的。当生产力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进步,生产力水平开始发生量变,当对应生产关系所能容纳的生产力作用尚未全部发挥出来以前,该生产关系仍保持不变,但在逐步落后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开始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新生产关系所需的物质基础时,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催生新的生产关系,产生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循环往复地矛盾运动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对立统一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与生产关系相比,生产力是更为基础、根本性的因素,它对生产关系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可以说,一切经济形式和社会形态的产生与存在,其客观根源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只有生产力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图例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形式、社会形态之间的具体联系及其各自的发展特征。

图1中,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坐标和横坐标,图1中,横坐标表示生产关系的变化情况,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作为坐标尺度,以经济形式记录生产关系进步的足迹。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形式是生产关系的集中体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外在形式。新的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原始、贫穷、愚昧走向自由、富足、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图中,纵坐标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力包含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生产中,人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但选择生产工具作为坐标尺度,理由有三:一是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地意义。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资料进行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二是生产工具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内在地联系起来。以旧石器时代为例,人类使用石块、树枝等作生产工具,尚不能进行进一步加工,使用这样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只能形成较低的生产力。这样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人们朝不保夕,迫使人与人之间结成团结互助的生产关系共同对抗自然的压迫,因而只能是原始共产主义公社这种生产关系,这就是原始社会。随着青铜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人的劳动有了剩余,由于青铜器的粗笨,奴隶劳动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压榨奴隶的劳动成为有利可图的事情,进入奴隶社会。铁器工具的出现,相对轻巧的手工工具给单家独户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产生了小私有制,于是封建社会成为铁器时代主流的社会形态。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一个巨大进步。它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为其他机器的运转提供了动力来源,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水力千百年来的依赖。利用机器创造物质资料的效率,大大超过了以往一切社会的劳动效率。由于大机器需要比较雄厚的资金,以及多人分工协作,用生产过程社会化的现代企业组织生产,机器作为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同时机器、电气、智器的继续发展和变革也影响着资本主义的未来,推动人类走入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三是生产工具是物质生产资料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的中介,是劳动者的延长的自然肢体。人类正是借助自己制造的生产工具,延长了自己的肢体,摆脱了动物那种完全受自然界奴役的被动地位:正是借助于创造和使用新的生产工具,才把自己同自然界作斗争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可见,生产工具的发展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沿着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生产关系)和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两条主线发展起来的。纵观历史,在个别国家或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生产方式发生过跳跃式发展,如4~5世纪,尚属于原始社会的日耳曼民族,入侵罗马帝国后,跳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18世纪,尚属于原始社会的南部非洲,被西方列强的殖民铁蹄带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战场。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而首先在苏联、中国等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起来。但是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特点具有连续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生产关系前行历程的不可逾越性。马克思说:“人民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的历史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所以生产力是人民的实践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了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战争、革命可以消除旧的社会制度,但无法脱离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并且只能在原有生产力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历史任务,社会形态的变更只是改变社会的特殊性质,而不会取代生产关系发展自身,只有当旧生产关系所容纳的生产力全部发挥出来,新的生产关系才会出现。

商品经济作为连接自然经济、计划经济的重要经济形势,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见证人类数千年发展历程,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并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的强化力量,市场经济作用下的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主要表现在:市场经济既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又促使社会分工发展,而精细化、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大生产间的协作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力;市场经济是平等、法制、诚信、竞争、有序的经济,推动社会法制建设不断深化,涤荡经济环境,完善经济体系,为生产力的加速提高营造好的经济环境;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遵循节约原则,追求效率最优,通过竞争机制,推动社会资源流向效率最好的企业,提高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市场经济是开放的经济,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和交换,提高社会生产力。总之,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社会愈发现代化,从生产力层面看,日趋先进,从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化、智能化。从生产关系层面看,日益进步,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现代市场经济到世界经济一体化。总之,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为商品经济向计划经济飞跃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历史与实践都证明: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人类社会从原始、愚昧、贫穷走向先进、文明、富足的历史,是一部社会生产力不断繁荣的历史,是一部生产工具不断演进的历史,从原始石器到青铜器,从陶器到铁器,从机器到电器,从物化工具到智能工具。从原生态工具的发展考察,支撑生产工具发展的自然基础是火,决定生产工具变革的客观根源是人对火的认识以及对于温度的掌控。人类从不知火为物,到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环境下创造4万亿摄氏度的高温纪录,人类在对温度的不断提高中,认识自然,改造自己,创造与改造工具,进而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前行。可见,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可逾越的客观根源,生产工具进步的渐进性是生产力发展连续性的客观根源,而人类对火的掌控以及温度的逐步提高是工具进步渐进性的客观根源。人类真正的劳动,是从能够制造工具开始的。最早制造的工具,不外是稍加敲击的石块、骨头以及木棒,在考古学上属于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对温度的需求为常温。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温度的不断提升,新石器时代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陶器产生了,陶器对温度的需求较高,有的达到900℃以上。温度的提高、陶器的产生推动了原始农业的产生,同时,磨制石器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原始手工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改变了旧石器时代只能依靠采集和渔猎获取生活资料的摄取性经济,发展了生产型经济、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的制作,促成原始手工业、原始农业的分工,使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推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飞跃。随着对可控温度的逐渐提高,人类已具备了熔炼金属的技术基础,人类早期使用金属生产工具的材料有自然铜、青铜、铁等。人类在仰韶文化前期,陶器的烧成温度就已达到了900℃~1000℃,在制陶实践中对火的温度的提高为冶炼青铜器提供了技术基础。青铜器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促进社会向前发展。青铜铸造术的发明,与石器时代相比,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推动中国历史走进夏商时期的奴隶制国家。到了商朝,青铜器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铸造青铜器的工艺程度很复杂,分工精细,工具的进步继续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分工与协作。铁器时代是继青铜时代之后的又一个时代,它以能够冶铁和制造铁器为标志,生产工具对温度的需求为1537℃(纯铁的熔点)。而温度的提升以及制陶技术的分享,使人们在春秋时期探索到在较低温度(800℃~1000℃)下还原铁矿石的方法,铁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光辉里程碑,它把人类从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带到了铁器时代,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铁制农具的大规模使用,促进了我国由奴隶制向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封建经济制的过渡。在中国随后的封建社会时期,铁器的使用更以空前规模在各地推广,铁制农具的供应程度决定了个体生产发展的速度,促进水利交通的兴起及工具的升级改进,铁工具的普遍使用,给封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18世纪,技术进步孕育了工业革命,科技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发展,随后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在实验室将温度提高到4万亿℃的高温,生产工具从手工具到机器到电器再到智能机器,生产工具神迹一般的进步推动生产力爆发式的发展,人类在这两百年里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人类有历史以来的总和。

可见,市场经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于:市场经济进步决定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其中,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关键在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亦即工具使用与进步的不可逾越性。

参考文献

[1] 武.市场经济学——中国市场经济引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武,康星华.现代市场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 武.政治经济学原理[M].海南出版社,2011.

[4] 李邦君.政治经济学原理[M].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

[5] 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6] 马克思.马克思选集(第4卷)[M].

[7]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5:204.

[8] 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M].海南出版社:73.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5

【关键词】城市酒店业 经济发展 关系分析 协调发展

在房地产盲目助推大量高星级酒店诞生的情况下,“十二五”末已出现酒店布局不均、需求过剩、经营业绩下滑、部分酒店面临拍卖或转型,为此,及时科学指导城市酒店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相协调,推进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防止过度发展或发展不足而损害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为此,科学指导城市酒店的发展规模及其分布在“十三五”建设期间显得尤其重要。

一、国内外文献及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区域酒店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的不多,因世界前10酒店管理集团中有7个在美国,为此重点关注了美国在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学者Smith分析美国从1990年到1998年这段时期,洒店业构成比例、规模增长和收益变化,他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能对投资者降低酒店投资的风险。学者JanA Deroos的研究主要基于NOR指标,即理论住房率,他研究分析这个指标的重要意义,是实现对美国酒店业的供求情况进行平衡。学者Jeong-Gil Choi根据美国近30年的酒店增长率情况以及对美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周期和转折点进行预测。强调通过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多因素的角度对区域酒店业布局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国内酒店管理方面的学者专家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理论体系,瞿富强对酒店项目与区域经济建设可行性研究进行了比较与分析。马智亮、邓子瑜等提出了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集成化辅助系统的模型。葛良文结合以往宏观行业调控研究成果,论述了酒店业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框架及作用。王勇评述了酒店发展与地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系统性地归纳了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重点关注区域。杨永堂研究了酒店规模发展与地区GDP与CPI数据的关系,从基准收益率、现金流、影响因素等方面细致地作了财务评价研究。

本文尝试通过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体系给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将地区经济发展与酒店业发展进行关联分析,构建两者之间协调关系的模型,并运用重庆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的彼此影响动因

(一)城市酒店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酒店业的发展本身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城市资源和发展定位的区别,对地区经济的贡献占比也就不同,如以旅游度假定位的三亚等,酒店的收入与利润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较大,而以中心城市定位的重庆等酒店对城市GDP的影响占比目前在10%-15%之间,且呈上升态势。主要影响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酒店业的发展会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发展资金;二是高星级酒店能提升城市形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增加城市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四是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如建筑业、商业、交通业等;五是酒店I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强,酒店业的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的就业率。

(二)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酒店业的发展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且总是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本逐利的本性会吸引财团在城市经济发展较好城市投资建造酒店;二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商务和旅游人数增多、流动加快,促使解决餐饮、住宿问题的酒店业出现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三是政府部门会创造良好的投资政策,特别是银行资金的支持、税收的支持及土地费用的支持等;四是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交通、通讯和市政设施等的提升改造,为酒店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环境;五是在城镇化及房地产引领城市经济发展中,近5年新建的高星级酒店约90%是以房地产集团为背景的酒店。

三、关联性及协调性分析

(一)酒店业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鉴于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选取了国民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投资额、第三产业的收入、房地产开发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国内游客人次和收入、国外游客人次和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外资利用额等9个与酒店业紧密相关的经济发展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选取酒店数量、客房数量、床位数量、酒店员工数量等4个指标,及在地区的具有代表性的国有和私有酒店各一个,平均其总收入、总利润、可售房价格、可售房利润、客房收入、客房出租率等6个反映经营质量的发展指标来衡量酒店业的发展水平。数据来自《重庆旅游统计公报》、《重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重庆劲力、万友康年大酒店。

表1 重庆市2000年---2015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及酒店发展指标数据

(二)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水平指数测算

本文采用主分量分析方法来评价经济发展水平。步骤如下:首先,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化的数据;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分量分析,得到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将各主分量贡献率占选取主分量的累积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计算经济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公式为:

F=■wk*fk (1)

其中,F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wk为权重,wk=λk/■λk*λk,λk为第k个主分量的贡献率,fk为地区第k个主分量得分。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1个指标的数据做KMO和Bartlett检验,运算结果为KMO=0.62,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值为209.23,其相位的伴随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表明变量指标之间存在复杂的统计相关关系,样本数据可做因子分析。对地区的相关指标数据做主成分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入选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5.065、1.255,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0.45%,由此可以判断这两个主分量能够很好地代表所有指标的信息,能够较好地反映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地区在两个主分量上相应的得分和主分量的权重代入到公式(1)中,即得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指数-0.42,酒店业发展指数0.25。

(三)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酒店业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皮尔松相关系数为0.875(显著性水平在0.01的双尾检验),表明酒店业发展和经济发展高度正相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为了进一步验证酒店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酒店业发展水平的回归模型。建立回归模型:Y=a1+b1X+e1 (2)

经计算,回归系数b1=0.855,可决系数为0.756,回归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

(四)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协调度y算

协调发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基础上的综合发展。由于系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系统内部要素或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调整,通过协调度来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状况。设酒店业发展指数和地区经济发展指数分别为X 与Y,参考有关协调度研究的文献,定义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系数公式为:

SXY=(X+Y)/■ (3)

式中,SXY代表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协调系数。协调系数SXY的大小与系统发展的协调性呈正相关,SXY越大,系统的协调性越高,反之,则协调性越低;SXY的取值介于-1.322和1.322之间。为了清楚地反映两者协调发展的程度,根据SXY值的变化采用均匀分布函数法将协调度分为六个等级:1≤SXY

四、结论及意见补充

(一)结论

本文对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有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②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地域资源差异及城市发展定位的影响;③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还受宏观政策的影响;④城市经济发展必然会带动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

(二)建议

酒店业是地区经济发展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协调好酒店业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酒店业与地区经济良性发展的基础。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地区酒店业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度是轻度失调,为了使两者更好地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是不对称的,对当前酒店产能过剩,建议政府部门控制指导酒店建设的合理布局和总体建设规模;②对目前酒店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适当采取减税等政策支持酒店的良性经营,调整两者发展的失调。③城镇化建设中,房地产企业为规避资产经营风险而利用政策投资建造酒店,政府部门应逐步退出对房地产企业的政策引导,同时也有利于当前对房地产的调控;④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人才方面,政府、酒店、学校要三方联动搭建平台,解决城市酒店业与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源问题;⑤建议行业协会加强对酒店之间无序竞争的干预,规范市场价格,确保员工薪酬,确保服务品质,与地区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不足

以上分析主要是建立在高星级酒店层面,今后还需对城市酒店业中的特色酒店、主题酒店、民宿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进行主成因素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魏锋,曹中.我国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7.

[2]生延超,钟志平.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旅游学刊,2009.

[3]吴建楠等.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9.

[4]臧华.国际酒店集团经营策略比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0,(11).

[5]曹晶.我国饭店业发展区域差异及对策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0.

[6] 薛秀芬;尹晓华中外经济型酒店比较与启示[J].商业经济,2006.

[7]于正炯 关于酒店旅游产业重组与改制的探讨[J].华章,2013,(2).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6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协整分析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又经历了内忧外患,国家动荡不安和天灾人祸的频繁侵袭,在贫弱的基础上,走出了工业化面向现代文明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迅速腾飞。回想三十年前的中国和今天的中国已不可同日而语,国民生产总值翻了数十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城市的基础建设也达到世界水平,中国上海更是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统计资料显示,1978 年我国GDP 总量仅为3624 亿元人民币,1986 年上升到1 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1991 年又上升到2 万亿元的水平(当年价格)。随后,每年平均增加1万多亿元,到2007 年,我国GDP 总量已达到24.9万亿元(当年价格)。扣除价格因素,按不变价格,2 0 0 7 年G D P 总量为54331 亿元,比1978 年增长14 倍,在29年中,年均增长9.8%。其繁荣程度令世界震惊,中国的发展已经不能单纯用震撼来形容,而是世界的一个奇迹。就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起世界的经济的萧条时,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复苏中表现出的实力与贡献,令世界各国感到钦佩。这一切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鉴证。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有存在不足的一面,具体表现为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的不同,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金融发展也不平衡。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的差异。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两者的相关模型,并通过实例来研究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明晰的。

金融的发展主要包括金融总量的增长,如金融资产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而经济的增长则体现在实体经济的提高,如可持续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体制的完善等。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金融占了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迅速的国家,经济也大都发展迅速。因而,两者之间大致平行。无疑,金融发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并且对现代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着重金融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及作用力度多大,以及经济增长所带来的金融增益等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经济金融质量。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现有的理论观点看,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五种可能: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没有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有显著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的很强的相关关系仅仅是巧合,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机构同样增长,但是两者各自按照自身的逻辑发展。上述观点忽视制度问题,为多数新古典经济学家所持有。

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即经济的增长带来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促进金融市场的建立。这一观点可称为金融发展的因应需求论(Demand-Drive)。对资本的需求即包括短期也包括长期不断增加,能够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应运而生。金融体系的两个基本功能是将储蓄者和投资者汇合在一起为投资资金找到最合适的投资项目。现代的金融体系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为实现这两个基本功能,不同的条件下需要不同的制度安排。上述观点为现代制度学派经济学家所持有。

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也就是说,因果关系的方向是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当然,金融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之一。金融发展既可能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也可能是必要条件。这两种观点在最近的研究中都不少见。(1)充分条件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经济史和理论上的分析都表明,金融体系不完善是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大多数研究发达国家金融发展问题的经济史学家都持这一观点。(2)必要条件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假定没有其他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金融体系就能产生持续的高增长。本观点由熊彼特提出,支持者包括一些货币学派经济学家。

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障碍。这里因果关系的方向仍然是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但是重点关注的则是由于金融领域的泡沫和货币危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银行股票市场和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的冲击都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Keynes 1936)、戴蒙德(Diamond和Dybvig 1983)和克鲁格曼(Krugman 1998)。

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既有理论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也有理论分析表明经济增长引起金融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接受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这一观点。根据不同的假设,不同的理论得到了以上不同的结论, 因此,需要通过实证检验来验证那种结论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统计描述

通过1994到2008年的GDP总值Y和存贷款余额F的数据,作出下图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横轴是年份,纵轴代表了Y与F的变化趋势

很明显,90年代以来,我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都非常迅速,并且在经济增长的同时,金融也在发展,初步假设这两者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指标的选取以及数据的来源、处理

本文通过建立GDP,就业人数,资本以及银行系统的发展等四个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选取每年GDP来衡量经济增长, 用Y表示;就业人数用L来表示;选取存贷款余额之和来衡量银行系统的发展,用F表示;选取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K来表示资本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

2.指标的检验和模型的建立

根据前人的研究分析以及经济理论的定性分析,本文共选择了国民生产总值Y、就业人数L、存贷款余额之和F、固定资产投资总额K四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我们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型方程着手:

表示综合要素,以下用存贷款余额之和F来替代

则:

对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

相关系数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及金融发展产出的弹性,常数h用来反映Hicks中性技术进步可能的生产率。

在探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本文运用了协整理论对它们进行分析,因为大多数经济变量的时间序列可能是非平稳的,若直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很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即两个毫无关系的非平稳时间序列很可能会得到一个“显著”的线性回归模型,影响模型解释力。协整理论从分析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入手,把时间序列分析中短期动态模型和长期均衡模型的优点结合在一起,为非平稳时间序列的能否建立有效回归模型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法。

3.变量的平稳性检查

对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前先对其进行平稳性检查,只有变量在一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查方法检查变量的平稳性,选取GDP作为经济总量指标,分别研究它与就业人口,金融发展水平,和资本总量的协整关系。分别对的数据取对数,记为,应用ADF检查方法对其进行单位根检查,检查结果为:

表2 中国各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的临界值,**表示显著性水平为5%的临界值,*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 表示一阶差分,检验由Eviews6.0软件完成

由表2可知,所有变量的水平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把他们进行一阶差分后,剔除不平稳的现象,在显著水平为5%的情况可都变成平稳的,即都是一阶平稳序列。若直接对这些原始变量做线性回归,都可能产生“伪回归”,得到虚假的理论。而探讨非平稳变量间的均衡关系恰好是协整分析的优势所在。

4.协整分析

如果涉及到的变量都是一阶差分平稳的,且这些变量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则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它反映了所研究变量之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也是判断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是真实回归还是虚假回归的有效方法。

协整检验有两种主要方法:一是Engle和Granger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二是Johansen和Juselius提出的基于VAR的协整系统检验。前一种方法一个缺点就是在小样本下,参数估计的误差相当严重,并且当变量超过两个以上时,变量间可能存在多个协整关系,无法找到所有可能的协整方向,其分析结果不易解释。Johansen(1988,1991)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极大似然估计(MLE)法。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方法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前面已经检验了都是一阶平稳的,由此可以进一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

表3 的EG检验结果

注: 表示检验所用模型,分别表示常数项,趋势项,滞后阶数

通过表3,从长期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国民生产总值Y与存贷款余额之和F、固定资产投资K、就业人数L有关。且F、K、L的系数皆为正,即Y与F、K、L是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当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增长的时候,国民生产总值也增长,即当金融发展的时候,经济也增长。

表4 的EG检验结果

注:括号的数值为t统计值

通过表4,从短期来看,国民生产总值Y与存贷款余额之和F无关,与就业人数L无关,与固定资产投资K有关。

经过上述分析可知,Y与F、K、L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长期的正相关的。再对中国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5.回归分析

中国各变量的回归方程:

运用计量软件Eviews3.0对包含了金融发展测量指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进行估算,从回归的结果来看, 值的判断及方程的显著性F均表明回归方程整体显著,从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值来看,t值均显著。从回归方程来看,很明显,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十几年来的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本文采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别选取了GDP,,存贷款余额,固定资产投资及劳动人数等四个变量,用Eviews3.0,Eviews6.0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研究,又通过ADF检验平稳性,应用Engle和Granger的两阶段回归分析法进行协整分析,最后的出的回归方程。从回归结果来分析,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效果较显著。

2.金融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文提供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的实证。自80年代以来,中国国内的金融领域不断的发展,同时经济增长的也分外喜人。作为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政策是国内经济增长的理性选择。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风险正风起云涌的今天,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这一论题同样面临新的挑战,那么,随着金融过度发展带来的金融风险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周期重要因素,不仅要增强各国之间的金融交易往来,更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金融市场的经验,来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金融发展会影响经济增长,且因素是多方面的,简言之,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在当前全新的客观现实条件下,蕴藏着广阔的潜在研究空间。显见,中国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的决议上要正确认识到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空间。首先,要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制度,一个国家金融体系完善与否,及效率高低,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其次我们不应该将重点仅仅放在单纯通过进一步自由化措施或增加金融服务来鼓励金融发展并进而提高经济增长,而且, 中国也应该将工作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制度创新等方面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换句话说,在目前阶段,中国在通过金融扩张的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规模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敬水: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

[2]韩维学: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2008(1)

[3]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1994(4)

[4]许文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

[5]毛秋容 李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J] 经济述评2004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J],1996-2009

[7]Velimir sonje: Finanicial dec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8]K.Fung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8 2009(2).

[9]Valpy FitzGerald,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A Critical View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6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关系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当前,关于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之间的关系,一般存在着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因为受到机经济发展的刺激所致,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为了满足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第二种观点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带动和刺激经济的发展,并认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第三种观点则是对前两种观点的认同和综合,认为二者之间的作用本来就是相互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何处理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我国的交通发展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仅靠运输经济学还难以解释清楚,还必须运用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深入研究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分析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目的是在深入探索运输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增长学和宏观经济学建立起具有较强应变能力的运输供给理论。研究运输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的运输供给,遵循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增长学的基本观点,以运输化理论为基础,将运输化阶段与经济发展阶段对应起来细化供给,设计出定量分析交通供给的模型(总量模型和网络模型),先从宏观层面上测算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交通供给这一总量指标,再推导出各种运输方式在模型中的角色和分工,进而确定各种运输方式的供给量。

二、交通运输参与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

1.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交通运输,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纵观世界格局,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好坏,与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的关联。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得益于经济发展,得益于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业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对这个问题极为重视,政府都想发展好交通运输,为民众的生活提供便利,为经济的发展床创造条件。但是交通运输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严重,因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需要在一个国家内部建立完备的交通运输体系,这其中就会涉及到人员的配备、技术的投入、体系的建立、制度的规范,在完成初步建设以后,还会涉及到后续的管理、维护等工作,这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所以在我国的交通运输发展历程中,受到国民经济状况影响严重。在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经济的不发达决定了我国的交通运输业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一直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形式好转,国民经济收入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有充足的资金对我国的交通运输进行支持,健全交通运输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规划科学的交通运输体系。过去一段时间中,我国在乡村公路的建设上投入较大,使得农村的道路交通状况有了很好的改善。在全国范围建设了多条高速铁路,使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更加晚上,层次更加立体丰富,满足了不同类型的交通运输需求。

2.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客观事实。交通运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首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需要多种行业力量的参与,例如建筑业、机械制造业、汽车业等多方面力量的介入。交通运输的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这些资金会带来相关产业的收入增长。通过这个产业的发展,带来相关关联产业的经济增长,这是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增长表现的第一个方面。其次,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带来物流商贸的繁荣。商贸物流对于贸易型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业的发达,为商贸物流提供了更健全的发展环境,减少了商贸物流的投入成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最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我国转移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剩余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面临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劳动力剩余不仅会对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而且会对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很好的为我国转移了部分剩余劳动力,让这部分劳动力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创造了价值,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孙启鹏,丁海鹰.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有关问题的探讨[J].长安大学学报.2004(3):43~47

[2]刘南,周庆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定量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6(5):150~154

发展与经济的关系篇8

【关键词】新闻传媒;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共生关系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既要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也要高度重视社会发展,这就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涵所在。新闻传媒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也具有共生的重要关系,因而必须对这种共生关系有更加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更好发挥自身的作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否则新闻传媒就有可能出现“负能量”而不是“正能量”,这一点应当引起新闻传媒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实施“五位一体”建设的新形势下,新闻传媒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对这种共生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进而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在促进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

深入分析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也同样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二者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融合,因而必须对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更好的履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有利于新闻传媒步入更加科学化、健康化、持续化发展的轨道。一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处于经济社会的“中介场”,因而新闻传媒直接受到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好就会对新闻传媒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反之,新闻传媒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传媒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提供了丰富的社会和经济信息资源。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只有10%左右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达70%的人们对社会和经济信息感兴趣,这主要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为新闻传媒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资源,这一点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就能够得到验证。更为重要的是,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更是为新闻传媒的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新闻传媒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在我国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媒体时代随之来临,使新闻传媒呈现出飞速发展的势头,中国新闻传媒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二是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传媒经济的规模和数量可以进行量化,但直到目前还没有从GDP当中分离出属于新闻传媒的经济价值,但这并不能否认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由于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因而能够传播更加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对社会和经济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引导,进而推动各类问题的解决,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同样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目前新闻传媒都高度重视民生新闻,大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小到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这样的传播,能够有效的解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进而能够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再比如,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新闻传媒具有很强的“预警”功能,通过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重大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传播,能够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预警机制,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中国质量万里行”的巨大成功,就说明了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再比如新闻传媒通过广告,能够有效的刺激消费,这同样会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新闻传媒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是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闻传媒要想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创新新闻传媒发展方式,特别是在改变过去零散的传播模式,将系统化作为新闻传媒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要紧紧围绕“走转改”和“三贴近”,紧紧把握和谐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将其贯穿于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各个环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既要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又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新闻传媒应当更多的选择“同期声”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二是重视新闻传媒自身价值。新闻传媒要改变过去孤立的发展模式,要将自身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既要使新闻传播更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同时也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要高度重视自身“权威性”作用的发挥,既要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同时也要重视服务老百姓,着力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既要推动社会治理,又要促进经济发展。三是体现新闻传媒平民情怀。所谓平民情怀,就是真诚地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态,自觉地尊重并维护老百姓的各项权利,以提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为己任的新闻情怀。新闻传媒要想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更加紧密,就必须将平民情怀作为重要的发展模式,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老百姓关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又要善于用老百姓喜闻乐道的方式进行播报,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传媒的未来发展之路越来越宽广。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传媒已经不能孤立存在,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对新闻传媒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新闻传媒对和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此要有十分清醒而深刻的认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新闻传媒改革、创新与发展,使新闻传媒在推动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多、更好、更有效的作用,这一点应当成为新闻传媒的社会责任,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之下,这也是新闻传媒重要的经济责任。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共生关系将更加紧密,新闻传媒也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罗以澄.新闻媒介是和谐社会守望者[J].中国三峡建设,2014(02)

[2]强男,张瑜烨.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经济发展[J].当代传播,2015(05)

[3]潘骏晖.新闻传媒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J].科技资讯,2014(32)

[4]张景河.新闻传媒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研究[J].中国报业,2013(16)

上一篇:课外阅读经验分享范文 下一篇:经济发展持续范文